第六单元百分数教案

2024-05-20

第六单元百分数教案(共6篇)

篇1:第六单元百分数教案

1.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说出生活中常见的百分数的正确含义。

2.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知道百分数与分数的异同。

3.探索百分数、分数和小数之间的关系,并进行互化,会比较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大小。4.会解决简单的“发芽率”“成活率”及“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通过情景图,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教材通过几幅图说明学生在学习百分数之前,就已经与生活中的百分数有了不少接触,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加深对百分数的认识。可以分两个层次教学:第一个层次,让学生说一说图中的百分数及自己举出的生活中的百分数分别表示什么;第二个层次,引导学生概括百分数的含义。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互化方法。在学生理解了百分数的含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现实情境中,自主探索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互化方法。教材先教学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再教学百分数与分数的互化,为学习百分数应用题做好准备。

3.用百分数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百分率问题,要理解什么是百分率,弄清楚谁是谁的百分之几,应该用谁除以谁,而不是靠死套公式来解决问题。“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和“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两步解答的百分数应用题。这两类题与相应的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一样,要弄清谁与谁比,谁是单位“1”。在分析几种不同的做法时,还要鼓励学生通过画线段图来分析和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1课时 2 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1课时 3 用百分数解决问题……………………………………………………………………..3课时 1 整理和复习………………………………………………………………………………….1课时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教材第82、第83页的内容及第86页练习十八的第1~3题。

1.使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正确地读、写百分数。

2.通过对百分数概念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的能力。3.通过有说服力的数据,体会到保护视力的重要性。

重点: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难点:区分百分数和分数的不同。

实物投影及投影片。

1.说出下面分数的意义。

说一说以上两个分数哪个表示具体数量,哪个表示倍数关系。

2.老师:在生产和生活中进行调查统计、分析比较时,经常要用到百分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1.学习百分数的意义。投影出示教材第82页的图。2(1)学生试着说出每幅图中的信息,并了解像14%、65.5%、120%……这样的数叫做百分数。

提问: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百分数? 展示学生搜集的含有百分数的句子: 例如:河北省今年的棉花产量是去年的125%。春运期间北京站的列车正点发车率达到98.7%。

我国用占世界耕地面积7%的土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2)说一说下面百分数的具体含义。

2.学习百分数的读、写法。

(1)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是在原来的分子后面加上“%”来表示。(2)写法指导:先写分子,再写“%”。

老师边讲解,边在黑板上写几个百分数作示范。

例如:百分之九十

写作:90%

百分之六十四

写作:64% 百分之一百零八点五 写作:108.5%(3)读法指导:先读“%”(读作:百分之),再读分子。

例如:50%

读作:百分之五十

7.5% 读作:百分之七点五 100% 读作:百分之一百

(4)老师强调:在读、写百分数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①写法:百分号的两个圆圈要写得小一些,避免与百分号前面的数字混淆。②读法:不读成“一百分之几”,而读成“百分之几”。3.完成教材第86页练习十八的第1~3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3

1.读出下面各百分数。

1% 6% 43% 0.5% 100% 245.6% 2.写出下面各百分数。

百分之三

百分之七十二

百分之五十六点三 百分之一百四十

百分之三百

百分之九十九

1.一条路,修好了85%,这句话中,()是单位“1”,()是()的85%。

2.在一瓶饮料瓶上标有“100%果汁”,这句话中百分数的含义是()。

课堂作业新设计

1.百分之一 百分之六 百分之四十三 百分之零点五 百分之一百 百分之二百四十五点六

2.3% 72% 56.3% 140% 300% 99% 思维训练

1.一条路 修好的路 这条路 2.这瓶饮料中全部是果汁 教材习题

教材第83页“做一做” 1.1% 28% 0.5% 2.百分之十七 百分之四十五 百分之九十九 百分之一百 百分之一百四十 百分之零点六 百分之七点五 百分之三十三点三 百分之一百二十一点七 百分之三百 3.百分数是表示两个数(或量)的比,不能带单位名称,分数可以表示两个数(或量)的比,还可以表示具体数量,表示具体数量时,可以带单位名称。练习十八

1.百分之八十六 百分之十四 百分之六十三点二 百分之三十六点八 百分之六十点二 百分之三十六点四 百分之三点四 2.(1)50%(2)29%(3)90% 10% 3.略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百分数指的是两个数的比,因此百分数也叫百分率或百分比。

需要注意:一是任何一个百分数都不能带单位名称;二是表示具体数量的分母是100的分数也不能用百分数表示。

1.百分数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小数,特别是分数概念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见过百分数,会读百分数,有些学生知道一些百分数的具体意义。

2.学生在自主理解百分数意义时,最容易借助已有的分数知识,也用等分单位“1”的方法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此时老师要明确指出:等分单位“1”是分数意义,今天学习的百分数要用另一种方法来理解它的意义。

3.大部分学生对新知识了解得不错,但对于用语言表达百分数的含义的题目,学生出现许多种不同的答案,需要统一说明。对于一些比较灵活的题目,学生还是把握不准。

4.部分老师利用自己的教具贯穿整节课,可能使教材的主题图和例子的学习没有充足的时间在本节课内完成,但如果不讲解,让学生自己领会,可能效果不够明显。

教材首先指出百分数在生产、工作和生活中有广泛的作用,接着通过两个实例引出百分数的概念。教材在这里强调的是两个数量的比,并联系比的概念说明,百分数也可以看作是以100为后项的一种比,所以又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最后教学百分数的写法。学生对于百分数并不陌生,他们有的可能已经认识百分数,并且能够正确读出百分数,但大多数学生对百分数的意义的认识和理解还不十分准确。因此,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百分数表示的是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百分之几,也就是百分率的含义尤为重要。

1.尊重学生的学习基础,激发探究欲望。

大多数的学生知道类似“50%”这样的数是百分数,或多或少地在生活中接触过百分数,少部分学生已经通过其他途径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但大部分学生只知其名,不知其意义,学生对于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更是不清楚。鉴于此,老师可将教材设计意图稍微改变,不用常规的方法创设情境,而是通过师生的交流,呈现一些含有百分数的数据,在交流中说出自己对这些百分数的认识,进而揭示百分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相关练习,巩固学生对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的掌握。

2.强调本节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学好本节知识是本单元的关键。在本课的设计中,应力求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生活方式、关注学生的主动发展和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等方面来设计,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学习热情很高涨,对学习内容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使他们能以更为积极主动的态度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索中,学生的思维在老师提供信息、同学交流的撞击和引导下得以活跃,师生双方都沉浸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研讨气氛中。

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教材第84、第85页的内容及练习十八的第4~15题。

1.使学生学会百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能正确地、熟练地进行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2.通过自学、讨论、交流等学习活动,理解并掌握百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

3.通过积极参与百分数与小数互化的学习活动,体验互化方法的多样性,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重点:理解并掌握百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难点:正确、熟练地进行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实物投影。

1.把下面的小数化成分数,并说一说是怎样化的。0.45 1.2 0.367 2.写出下面各百分数。

百分之十五

百分之三十二点六

百分之一百五十

百分之六百

3.把下面各数扩大到原来的100倍是多少?小数点是怎样移动的?如果把它们缩小到原来的

3.6 7 0.52 1.26 10.7 4.把下面的分数改写成百分数。

小结: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直接转化为百分数,只要在原来的分子后面加上“%”就可以了。老师:在生产生活中,进行统计和比较时,经常需要把小数或分数化成百分数,或者把百分数化成小数或分数。所以我们应当很好地掌握它们之间互化的方法。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1.学习把小数化百分数。

(1)出示例1。

老师:找出题中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已知条件:每个人投篮的总次数和分别投中的次数;所求问题:求他们的命中率,并比较他们谁的命中率高)提问:命中率指的什么?(命中率指的是投中的次数占投篮总次数的百分之几)列式计算:3÷5=0.6,4÷6≈0.667。

(2)小组讨论:怎样把这些小数化成百分数? 老师引导学生得出方法:把小数化成百分数,要先把小数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然后把这个分数改写成百分数。

(3)尝试把0.6化成百分数。

(5)把中间转化的过程用方框圈起来,如下:

说明:方框中的部分是表示把小数化成百分数的过程。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一下,如果不看这个过程,怎样很快地把小数直接化成百分数呢?(6)引导学生归纳出小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7 把小数化成百分数,只要把小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在后面添上百分号即可。老师引导学生理解:当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时,原数就扩大到原来的100倍,再添上百分号,又

(2)把中间转化的过程用方框圈起来,如下:

向学生说明:方框中的部分是表示把百分数化成小数的过程。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一下,如果不看这个过程,怎样很快地把百分数直接化成小数呢?(3)引导学生归纳出百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

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只要把百分号去掉,同时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使学生明白:当把百分数的百分号去掉时,原数就扩大到原来的100倍,然后把它的小数点向

(4)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85页“做一做”。

全班交流、汇报,讨论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方法。

老师强调小数点向左或向右移动两位,位数不够时要补0占位。3.完成教材第86页练习十八的第4~15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1.把下面的小数化成百分数。

0.09=

0.025=

4.2=

0.37=

0.463=

3.478= 2.把下面的百分数化成小数或整数。

32%= 35%= 1%= 105%= 1.5%= 10.5%= 0.6%= 332%= 3.判断下面各题是否有错,并把错的改正过来。

(1)3.2%=32()改正:

(2)2=200%()改正:

(3)0.8%=80()改正:

(4)0.008=80%()改正:

4.计算,并把所得的商化成百分数。27.69÷39

12.21÷1.5

课堂作业新设计

1.9% 2.5% 420% 37% 46.3% 347.8% 2.0.32 0.35 0.01 1.05 0.015 0.105 0.006 3.32 3.(1)✕ 0.032(2)√(3)✕ 0.008(4)✕ 0.8% 4.0.71=71% 8.14=814% 教材习题

教材第85页做一做

小数:0.05 0.2 0.42 0.58 0.75 0.95

为百分数时,比较得更快。

13.(1)1200÷2500=48%(2)1300÷2500=52%

14.800×52%=416(人)750×54%=405(人)416-405=11(人)城关一中男生多,多11人。15.69 15% 391+69=460(人)

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小数化百分数的方法:(1)可以把小数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然后把它写成百分数。

(2)可以把小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位数不够时,用“0”补足,同时在后面加上 百分号。

百分数化小数的方法:(1)可以先把百分数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然后把分数化成小数。

(2)可以先把百分号去掉,同时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位数不够时,用“0”补足。

1.学生学过小数与分数的互化和百分数的意义。

2.这节课的内容难度不大,教学时,应把重点放在学生自主发现方法,完成知识的迁移上。3.练习方法的多样化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学起来倍感轻松。

4.部分学生在进行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时,出现不知向左移还是向右移动小数点的情况,有时还漏添百分号。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百分数的意义,明确了百分数和小数的联系的基础上教学的。由于百分数的计算通常是化成小数来进行的,而求百分率又要把算出的结果化成百分数,所以学好这部分内容就为后面学习百分数的计算和应用打下了基础。学生以前学过小数与分数的互化,因此,学10 习本课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并不会很困难。在学习新课之前,引导学生复习小数与分数互化的知识和百分数的意义十分必要。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教材没有先给出互化的方法,而是直接提出:“百分数和小数怎么互化呢?”让学生自己探索,再通过“做一做”,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发现互化的规律,从而找出快捷的互化方法。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总结、理解掌握百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从而使其明确两者之间的关系。

1.通过谈话,使学生感受到不同形式的数之间的联系,激发起学生研究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的兴趣;同时勾起学生对百分数与分数联系的回忆,为学生联系已有的数概念探索例题中的小数化成百分数打下基础。

2.肯定各种互化方法,体会数学方法的多样性和合理性。

把小数改写成百分数,有些学生把小数改写成分母为100的分数再改写成百分数,这需要借助分数的意义理解,并不需要去否定学生自己探索发现的方法,它在某种特殊时候显得更为简便,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使其充分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体会数学方法的多样性和合理性是很有必要的。教学时要避免为追求方法的多样性而增加学生理解的难度。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教材第89页的内容。

1.在学生学习了解答“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基础上,学习“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使学生初步掌握分析方法,能够正确解答此类应用题。

2.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比较、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这类应用题的分析方法,能够正确地列式计算。

实物投影。1.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用什么方法? 2.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关键是什么?(找应用题中的标准量,也就是单位“1”,哪个量是标准量,哪个量就作除数)3.口答。(只列式不计算)(1)5是4的百分之几?4是5的百分之几?(2)甲数是60,乙数是30,甲数比乙数多多少?甲数比乙数多百分之几?(3)甲数是48,乙数是64,甲数比乙数少多少?甲数比乙数少百分之几? 4.揭示课题。

出示复习题:一个乡去年原计划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14公顷,实际造林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 提问:通过读题,在这道题中,哪个量是标准量?你是从哪句话中找出来的?应怎样列式? 老师:如果将这道题的问题变为“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了百分之几”,应该怎样解答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继续研究的比较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

1.出示例3。(1)学生默读题。

(2)例3与复习题比较,有什么异同?(条件相同,问题不同)问题不同在哪儿? 老师说明复习题求的是实际造林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例3是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百分之几。

(3)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

(4)启发学生想“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公顷数占原计划的百分之几”是哪两个量在比较。哪个量是单位“1”? 板书:多造的÷原计划的(单位“1”)(5)讨论,列式计算。

提问:根据以上分析,要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造的公顷数占原计划的百分之几”必须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板书:(14-12)÷12=2÷12≈0.167=16.7% 答: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了16.7%。

提问:“14-12”求的是什么?为什么不除以14呢?(6)这道题还有其他解法吗? 引导学生思考:把原计划造林看作百分之百,实际造林是原计划的116.7%,两个百分数之差就是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百分数。12 学生列式,老师板书: 14÷12≈1.167=116.7% 116.7%-100%=16.7% 老师说明: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常用“增加百分之几”“减少百分之几”“节约百分之几”……来表达增加、减少的幅度。

2.拓展。

将例3中的问题改为“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百分之几”,该怎样解答呢?(1)提问:根据问题分析,哪两个量在比较?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解答时,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是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的公顷数和实际造林数比较,要把实际造林的公顷数看作单位“1”。必须先求出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的公顷数,才能求出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百分之几。

(2)学生列式,老师板书:(14-12)÷14

如果有学生列式为14÷14-12÷14也是允许的。(3)观察比较。

将例3的第一种列式及改变问题后的第一种列式进行比较。不同点在什么地方?为什么除数不一样? 学生讨论,再次强调两题中比的对象不同,单位“1”就会发生变化,解答这种题时,仍要注意找准单位“1”。

1.分析数量关系。

(1)求今年小麦的产量是去年的百分之几,是把()看作单位“1”,是()和()比,所以用()÷()。

(2)求今年小麦的产量比去年增产百分之几,是把()看作单位“1”,是()和()比,所以用()÷()。2.看线段图填空。

(1)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2)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

%。列式:

列式:

(3)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

%。列式:

3.操场上有男生25人,女生20人。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百分之几? 4.一辆自行车原价是312元,现价比原价降低了168元。降低了百分之几?

甲校学生人数比乙校多25%,乙校学生人数比甲校少百分之几? 13

课堂作业新设计

1.(1)去年小麦的产量 今年小麦的产量 去年小麦的产量 今年小麦的产量 去年小麦的产量(2)去年小麦的产量 今年比去年增产的量 去年小麦的产量 今年小麦比去年增产的量 去年小麦的产量

2.(1)37.5 3÷8(2)66.7(5-3)÷3(3)40(5-3)÷5 3.(25-20)÷25=20%

4.168÷312≈0.538=53.8% 思维训练

25%÷(100%+25%)=20% 教材习题

教材第89页“做一做”(10-9)÷10=10%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实质上也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即两个数的差量占另一个数(即单位“1”的量)的百分之几。

用A表示一个数,B表示另一个数。

求A比B多百分之几:1.(A-B)÷B 2.A÷B-1 求B比A少百分之几:1.(A-B)÷A 2.1-B÷A 注意:找准单位“1”,用单位“1”的量作除数。

1.画线段图是一种很直观的方法,但是有部分学生不习惯使用。

2.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学习,学生能积极参与、主动探索,课堂氛围比较活跃。

3.小组合作,自主探索活动的时间较难把握,教学时前松后紧,注意调控好教学活动的节奏。

这部分内容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发展。它是在“求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种题实际上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题,只是有一个数题目里没有直接给出来,需要根据题里的条件先算出来。通过解答“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学生可以加深对百分数的认识,提高解百分数应用题的能力。用线段图表示题目的数量关系有助于学生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14

1.注重学生的认知起点,设计有层次性、开放性的练习。学生能依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建构系统的知识网络,优化知识结构,利用所学过的知识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还学会发现未知的问题,自主探索解决。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2.利用学生生活中的现实情况,大胆地处理教材,力求多元化地处理已知的信息,将学习内容化枯燥为生动、变抽象为具体。

3.编题改题,系统内化。

这一教学过程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学生依据自己的知识与经验主动“理解”“消化”,并形成知识网络。优化知识结构及学生的认知特点,培养学生迁移推理能力。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练习教材第92页练习十九的第1~8题。

1.熟练分析和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2.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重点:正确、熟练地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难点:正确地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并能熟练地解决实际问题。

实物投影。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解决什么样的实际问题?解决这类题的关键是什么? 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内容,集体交流。

1.完成教材第92页练习十九的第2题。15(1)指名读题。

(2)什么是“增加到”?什么是“增加了”?(3)求藏羚羊的数量比1999年增加了百分之几,就是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哪两个量相比? 板书:增加的数量÷1999年的数量(4)列式计算。(5)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92页练习十九的第6题。(1)学生先读题,然后试做。(2)分析问题。

锯成的最大的正方体的边长应该是多少?体积是多少? 锯成的最大的正方体的体积比原来长方体的体积减小了多少?怎样求? 集体订正。3.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92、第93页练习十九的第1、第3、第4、第5、第7题。

1.操场上有男生50人,女生40人。(1)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百分之几?

(2)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百分之几?

(3)男、女生人数各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几?

2.某工程原计划用48天完工,实际用了50天才完工。实际用的天数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 3.某手机原价1200元,现价900元,降价百分之几? 4.某超市10月的营业额是34.5万元,比9月增加了4.5万元。10月的营业额比9月增加了百分之几? 5.某工厂10月用水700吨,比9月节约了100吨,节约了百分之几?

某厂今年第三季度计划生产1500台计算机,实际生产了1620台。实际生产的台数比计划增产了百分之几?

课堂作业新设计

1.(1)40÷50=0.8=80%(2)50÷40=1.25=125%

(3)50÷(50+40)=50÷90≈0.556=55.6% 40÷(50+40)=40÷90≈0.444=44.4% 16 2.(50-48)÷48≈0.042=4.2% 3.(1200-900)÷1200=0.25=25% 4.4.5÷(34.5-4.5)=0.15=15% 5.100÷(700+100)=0.125=12.5% 思维训练

(1620-1500)÷1500=0.08=8% 教材习题

练习十九

1.(1)5 20(2)1000 20 2.(10-7)÷7≈0429=0.429% 3.(16-14)÷16=0.125=12.5%

4.(4350-2700)÷4350≈0.379=37.9% 5.(1)1600÷40%=4000(个)(2)4000-1600=2400(个)6.长方体现在的体积:5×4×3=60(cm3)锯成最大的正方体体积:3×3×3=27(cm3)比原来减少了:(60-27)÷60=0.55=55% 7.2400×(1-5%)=2280(只)8.1.3×(1+10%)=1.43(m)

“求比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应用题 教材第90、第91页的内容。

1.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数量关系,正确解答“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2.正确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并做到学以致用。

重点: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数量关系。难点:正确分析、解答“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实物投影。

列式:2500×60%=1500(吨)老师说明:“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思路是一样的,都用乘法计算。

1.出示例4。

学校图书室原有图书1400册,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12%。现在图书室有多少册图书?(1)学生读题。

(2)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哪个量是单位“1”? 随着学生的回答,老师在黑板上画出线段图。把原来图书的册数看作单位“1”,先画原来的,再画现在的。

(3)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式计算。

方法一:原来的册数+增加的册数=现在的册数 1400×12%=168(册)1400+168=1568(册)方法二:根据“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12%”,可知今年图书册数相当于原来的(1+12%),求现在图书室有多少册图书,就是求1400册的(1+12%)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1400×(1+12%)=1400×112%

=1568(册)18 答:现在图书室有1568册图书。

老师说明:这是一道比较复杂的“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复杂在哪儿呢?我们从第二种解法可知,和所求的“现在图书室有多少册图书”这个数量对应的百分率没有直接告诉,因此必须先求出现在的图书册数相当于原来的百分之几,再用乘法计算。

2.比较两种解题方法。

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这两种解题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老师概括:这两种解题方法的相同点是都把原来的图书册数看作单位“1”,都是用乘法计算。不同点是第一种方法用原来的图书册数加上增加的册数,算出的就是现在的图书册数;第二种方法是先求出现在的图书册数相当于原来的百分之几,再算出现在的图书册数。这两种算法都是对的,今后,大家在解这样的题时,可以灵活运用这两种方法。

3.出示例5。

投影出示:某种商品4月的价格比3月降了20%,5月的价格比4月又涨了20%。5月的价格和3月比是涨了还是降了?变化幅度的是多少? 学生反复读几遍。

老师:找出题中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已知条件:某种商品4月的价格比3月降了20%,5月的价格比4月又涨了20%;所求问题:5月的价格和3月比是涨了还是降了,变化幅度是多少)追问:商品的原价未知,怎么办呢? 小组讨论,然后集体汇报。(用假设法计算)老师板书:假设3月的价格是100元。

100×(1-20%)=80(元)80×(1+20%)=96(元)96÷100=0.96=96% 1-96%=4% 假设3月的价格是1。

1×(1-20%)×(1+20%)=0.96(1-0.96)÷1=4%

老师总结:解这种类型的题,设未知是多少很关键,一般情况下,把未知量设为1。

1.看图填空。

4.合唱小组有女生120人,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少20%。有男生多少人? 5.用80粒大豆做发芽实验,大豆的发芽率是95%。有多少粒大豆没发芽?

根据下面的信息,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

果园里共有1200棵果树,其中梨树占10%,桃树和苹果树各占20%,其余的是柿子树。

课堂作业新设计

4.120×(1-20%)=96(人)5.80×(1-95%)=4(粒)思维训练

(答案不唯一)柿子树有多少棵? 1200×(1-10%-20%-20%)=600(棵)教材习题

教材第91页做一做

1.2800×(1-0.5%)=2786(人)2.(25-12)÷12≈108.3% 3.1×(1+50%)×(1+10%)=165% 练习十九

9.14÷(1+85%)≈7.57(吨)10.(答案不唯一)例如:二等奖有多少幅?125×16%=20(幅)11.由题意知,8月初鸡蛋价格为7月初的(1+10%),则9月初为7月初的(1+10%)×(1-15%)=93.5%。

显然9月初的鸡蛋价格比7月初要低,故9月初跌了1-93.5%=6.5%。

12.由题意知,3月第一周为2月最后一周的(1+5%),即105%。3月第二周为2月最后一周的105%×(1+5%),即110.25%,因此两周一共涨价110.25%-1=10.25%。13.(1-8%)×(1-5%)=87.4% 1-87.4%=12.6% 14.由题意知,去年的植树数量为前年成活的1+50%,即150%。则去年的成活率为前年成活的150%×80%=120%。20

“求比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应用题

求比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与求比一个数多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的 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完全相同,只是分数换成了百分数。

1.学生已知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解决方法。

2.“求比一个数多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是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基础。

本节课主要是学习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例3主要是学习百分数乘法的应用,深化基本数量关系的理解,并培养运用基本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际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会出现除法应用。教师可运用练习二十二的第9题作为例题,与此同时组织学生将用乘法与除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加以比较,沟通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1.设计情境来让学生产生“好奇”,也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这样可以为整堂课的教学提供保障。再把问题放入情境中,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在此基础再设难题(也是本课教学内容)让学生产生一种“闯”劲。

2.强调知识迁移,把新问题转化成已经学过的问题。

引导学生说出“求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与“求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的数量关系式。解答这类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分析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找出关键句。在学生计算出求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的结果后,再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求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与它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如何画示意图表示题意,找数量关系,根据数量关系列式。

整理和复习

教材第94、第95页的内容。

1.通过复习,掌握本单元所学的知识。2.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复习的习惯和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

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实物投影。

1.回忆本单元所学的知识点。2.小组交流。

重点说说本单元的重要知识点。3.集体交流。

1.解决下面两个问题。

(1)百分数和分数的含义有什么不同?(2)在实际应用中,什么情况下最多能达到100%?什么情况下达不到100%?什么情况下能超过100%? 老师引导学生比较百分数和分数的含义有什么不同时,要着重使学生明确:分数既可以表示一个数,又可以表示两个数的比;这里讲的百分数只表示两个数的比,所以它的后面不能有计量单位。第二问要让学生举例,从实际生活中体验百分率,如:花生的发芽率不能超过100%,学生口算的正确率就可以达到100%等。

2.完成教材第94页的第1题。(1)学生独立完成,填在教材上。(2)集体订正。

3.完成教材第94页的第2题。提醒学生书写格式。

4.独立完成教材第94页的第3题。5.完成教材第95页练习二十。

1.直接写出得数。

(1)把百分数化成小数

50%=

80%=

20%=

5%=

2.7%=(2)把百分数化成分数

75%=

125%=

80%=

15%=

4%= 2.填空。

同一种商品,甲店比乙店的进货价便宜10%,甲店按20%的利润定价,乙店按15%的利润定价,甲店的定价比乙店便宜11.2元。乙店的进货价是多少元?

课堂作业新设计

3.3600×(1-10%)×(1-10%)=2916(元)练习二十 1.略

2.1元硬币共有125×44%=55(枚)5角硬币共有125×20%=25(枚)1角硬币共有125×36%=45(枚)因此共有55×1+25×0.5+45×0.1=72(元)3.(351.8-200.8)÷200.8≈0.752=75.2% 4.7872÷(1+20.4%)≈6538(万辆)

篇2:第六单元百分数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百分数;能正确进 行百分数与小数、分数的互化;会解答有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探索百分数与小数、分数互化的方法,以及解 决相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增强思维的深刻 性,发展数感。

3、使学生在用百分数表达和交流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 百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进一步树立学好数 学的信心。

4、使学生在运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计算含有百分数的式题,初 步理解税率、利率、折扣的含义,知道它们内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5、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解决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进一步积累 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二、教学重点: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百分数与分数、比的联系和区别;能正确、熟练地进行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根据数量关系列出算式并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四、课时安排: 18课时

第1课时:百分数的意义(1)

教学内容:P84-85例1,“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十四第1-3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初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

2.使学生经历百分数意义的探索过程,体会百分数与分数、比的联系和区别,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进一步发展数感。

教学重点: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教学难点:百分数与分数、比的联系和区别.课前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探究需求

谈话引入:学校篮球队组织投篮练习。李星明等三名队员的投篮情况如下: 姓名 投篮次数 投中次数 李星明 25 16 张小华 20 13 吴力军 30 18 提问:根据这张表,你认为哪位同学投篮练习的成绩好一些?为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各种方法,并在讨论中确认最后一种方法是合理的。(在统计表右边增加“投中的比率”一栏)

二、自主探究,初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1. 引入百分数

结合学生的汇报,教师完成统计表。指名说说16/

25、13/20、3/5分别表示哪个数量是哪个数量的几分之几。

提问:根据上面的计算结果,你能比较出谁投中的比率高一些吗?

指出:为了便于统计和比较,通常把这些分数用分母是100的分数来表示。指名口答改写结果,教师板书。2.揭示百分数的意义。(1)提问:64/100表示哪两个数量比较?表示哪个数量是哪个数量的百分之几?(2)指出:像上面这样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百分数又叫做百分比或百分率。3.介绍百分数的读、写法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提问:通过阅读这段文字,你知道了什么?教师进一步示范64/100的读、写方法,并要求学生模仿着读一读、写一写。指导做练习十四第1题。指导做练习十四第2题。

提问:根据题中的百分数,你对我国的西部地区有了哪些直观的印象?

三、指导完成“试一试”,加深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1.指导完成第(1)题

启发:根据“男生人数是女生的45%,如果把女生人数看作100份,那么男生人数相当于这样的多少份?由此,你知道男生人数是女生的几分之几吗?男生与女生人数的比是几比几? 2.指导完成第(2)题。

3.提问:通过解答上面两题,谁来说说百分数为什么又叫做百分比或百分率?

四、巩固应用

1. 做“练一练“第1题。2. 做“练一练“第2题。3. 做练习十四第3题。

告诉学生:百分数只表示两个数量的倍比关系,不能用来表示具体的数量。这是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

五、全课总结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认为自己表现得怎样?

第2课时:百分数的意义(2)

教学内容:P88-89练习十四第4-11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2.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百分数与比之间的内在联系。3.感受百分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教学重点: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

教学难点: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的理解。课前准备:小黑板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师:说一说什么叫做百分数? 2.出示判断题

(1)一种商品降价15%,现价是原价的15%。…………()(2)大于45%而小于46%的百分数不存在。……………()(3)有99个零件全部合格,合格率是100%。…………()

二、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四第4题

师:如果把地球总面积看作100份,那么陆地面积和海洋面积分别占多少份? 2.完成练习十四第5题

指名说一说比是怎样改写成百分数的? 3.完成练习十四第6题

师问:你是怎样将百分数改写成比的?先读题,说一说题中两个百分数的含义。独立完成并汇报。

4.完成练习十四第7题

先出示统计表,要求学生说说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指名口答第(1)题 5.完成练习十四第8题 指名口答

思考:如果将65和35相加,结果是多少? 6.完成练习十四第9题

学生完成后师指出:百分号前面的数可以大于100。思考:如果将佳美超市的营业额看作100份的话,至诚超市与大达超市各应看作是这样的多少份?

7.完成练习十四第10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

三、拓展延伸

出示练习十四第11题

师小结:若两校总人数相同,则女生人数也相同;若两校总人数不同,则女生人数也不同。生分组讨论,充分发表见解

四、全课总结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在哪些知识上得到了巩固和加强?评价总结

五、布置作业 补充习题。

第3课时: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教学内容:P86-87例2,“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十四第12-15题。教学目标:1.利用已有知识迁移、类推、发现百分数和小数互化的规律和方法。

2.理解、掌握百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并能熟练运用,进一步体会数学之间的内在联系,增强思维的深刻性。

3.通过合作交流、探索发现等数学学习活动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优良品质。教学重点:探索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

教学难点:能正确、熟练地进行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课前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知引入 1.出示例2 师问:1.15倍是指什么?110%是什么意思? 讨论:比较两位同学完成仰卧起坐个数多少的方法? 师再问:求谁完成的个数多? 2.师明确:要比较两位同学完成仰卧起坐个数的多少,就是要比较1.15和110%这两个数的大小。

二、讨论比较方法

1.师:讨论一下,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比较出这两个数的大小? 2.组织交流讨论结果

归纳:(1)可以把1.15改写成百分数,与110%比较.(2)也可以把110%改写成小数,与1.15比较.3.体会互化方法

(1)师问:怎样将1.15改写成百分数呢? 师板书:1.15=115%(2)完成比较

因为115%﹥110%;所以1.15﹥110%.王红完成的多 想一想:那怎样将110%改写成小数进行比较呢?

三、归纳改写方法 1.完成试一试

师呈现去掉中间环节的两个等式: 0.3=30%

0.248=24.8%

问:百分号前面的数与原来的小数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师:谁能总结一下小数直接改写成百分数的方法?

2.师:根据刚才总结出的小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想一想,怎样直接将百分数改写成小数呢?

指名说一说,并相机总结。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师:再说一说小数直接改写成百分数的方法。2.完成“练一练”第2题

师:引导学生根据上述发现进行逆推,并在应用规律解题的基础上,适当总结。3.完成练习十四第12题

4.完成练习十四第13-15题

(1)指名说一说:1.36和3.9改写成百分数的过程和结果。(2)师:200%和0.7%是怎样改写成小数的?

五、全课总结

师:通过今天这节课你掌握了什么本领?评价总结

六、布置作业。

第4课时:百分数与分数的互化

教学内容:P87例3,“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十四第16-20题。教学目标:1.利用已有知识迁移、类推、发现百分数和分数互化的规律和方法。

2.理解、掌握百分数和分数互化的方法,并能熟练运用,进一步体会数学 之间的内在联系,增强思维的深刻性。3.通过合作交流、探索发现等数学学习活动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百分数与分数的互化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进行分数、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课前准备:小黑板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小黑板出示

1.把下面的数改写成百分数 0.12

1.8 5

0.07

0.109 2.把下面的百分数改写成小数 106%

0.8%

34%

200% 3.把下面的分数改写成小数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1)出示例3(2)引导讨论

师问:你会用百分数表示上面的分数吗(3)师根据学生发言评点两种方法。

方法一:将分数先改写成小数,再改写成百分数。

方法二:将分数先改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再改写成百分数。2.教学方法一

师问:分数可以怎样改写成小数?

指出:在除不尽的情况下,一般保留三位小数,也就是百分号前保留一位小数。3.教学方法二

(1)师:有时候,也可以将分数先改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2改写成百分数。例如:35 =60100 =60%

(2)像这样很容易改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还有哪些?(3)这种方法有没有局限性呢?引导学生思考。

(4)引导归纳:将分数先改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再改写成百分数这种方法有它的好处和局限性,同学们要合理善用。4.完成“练一练”

先让学生说一说思考过程再归纳。

师:根据以上学习,说一说分数和百分数的互化方法。哪些地方要特别注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

师:分数化成百分数时要注意什么?

小结:(1)能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先将分数化成父母是100的分数,再改写成百分数;

(2)不能的,用除法先将分数改写成小数,再化成百分数;(3)除不尽时,要保留三位小数;

(4)百分数化成小数,要注意运用约分和通分。2.完成练习十四第16题 独立完成、评价。说一说“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思考过程。3.完成练习十四第17题。先分别说一说:4/7和9/11改写成百分数的过程,125%和0.6%改写成分数的过程。

4.完成练习十四第18题

提醒学生:能化简的要先化简。5.完成练习十四第19、20题

指名分别说一说每组中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的意义。

四、全课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掌握了什么知识?

第5课时:求百分数的实际问题(1)

教学内容:P91例4,“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十五第1-3题。教学目标:1.通过类推、迁移旧知,掌握“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方法。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增强思维的深刻性。

教学重点: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方法。教学难点:解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课前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知引入

出示例4及统计图

1.让学生看图说说已知的条件,以及根据这些条件所能解决的问题。2.在学生讨论中相机提出教材中的问题 3.揭示课题并板书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4(1).探索列式

师问:如果要求李芳跑的路程是王红的百分之几,怎样列式? 追问:为什么这样列式?

小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方法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方法是一样的(2).探索计算

师:你会计算出结果吗?

师:这两种方法都是可以的,具体计算时根据不同的情况用不同的方法解决。(3).完成“试一试”

师:要求王红跑的路程是林小刚的百分之几?怎样列式,你是怎样计算的? 指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通常直接用一个数去除以另一个数。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 第1题 生独立完成,汇报结果。2.完成练习十五第1题

指名回答列式及结果,进一步明确方法。生完成后汇报交流

3.完成练习十五第2题

提醒学生:单位“1”是什么?这两题在列式时要注意什么?

4.完成练习十五第3题

四、全课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在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评价总结

五、布置作业

第6课时:求百分数的实际问题(2)

教学内容:P92例5和“练一练”,练习十五第4-8题。

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百分率的意义,完善统计的初步知识,了解百分率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学习兴趣。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增强思维的深刻性。

教学重点:理解百分率的意义。教学难点:有关百分率的计算。课前准备:小黑板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知引入

出示例5及统计图

1.让学生看图说说已知的条件,以及根据这些条件所能解决的问题。2.在学生讨论中相机提出教材中的问题 3.揭示课题并板书。

二、探究新知 2.教学例5(1)出示例5及统计表 师:什么叫做出勤率?

师指出:出勤率就是实际出勤人数占应出勤人数的百分之几 师:你会求出周一田径队的出勤率吗? 指名回答,适时板书。39÷40=0.975=97.5%

(2)总结出勤率的计算方法。

师:任意选择两天的数据,分别算出相应的出勤率。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 第2题。

先说一说成活率的含义,再列式计算。2.完成“练一练” 第3题。

要引导学生充分交流,以进一步体会百分率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独立完成、评价

3.完成练习十五第4题。

直接写出得数,完成集体核对。生完成后汇报交流

4.完成练习十五第5题。

提醒学生:单位“1”是什么?在列式时要注意什么? 5.完成练习十五第6题。

四、全课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在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评价总结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五第7、8题。

第7课时:求百分数的实际问题(3)

教学内容:P93例6和“练一练”,练习十五第9-11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

之几”的基本思考方法,并能正确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探索“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百分数的理解,体会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分析方法,并能够正确列式解答。

教学难点: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分析方法,并能够正确列式解答。课前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铺引

1.说出数量关系式。红花比黄花多1/3。

()×13 =()

()÷()= 13 2.口答,只列式不计算.

①5是4的百分之几?4是5的百分之几?

②甲数是50,乙数是40,甲数比乙数多多少?甲数比乙数多的是乙数的百分之几?

③甲数是48,乙数是64,甲数比乙数少多少?甲数比乙数少的是甲数的百分之几?

3.应用题

一个乡去年原计划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14公顷.实际造林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

提问: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怎么思考?

二、探究 1.出示例6 指名读题后让学生说说题目的意思.分析题目提供的信息、师生共同画线段图 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

(1)单位“1“的量是什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2)谁和单位”1“的量进行比较?(3)要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能否转化成谁是谁的百分之几?(4)有几种解法?

学生独立尝试解决这道题 全斑交流解决方法.指名说说每一步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追问: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公顷数是怎样计算的?要求4公顷相当于16公顷的百分之几,又是怎样算的?综合算式应该怎样列? 进一步引导:还有其他不同的想法吗?

“根据两个已知条件,可以求出实际造林面积相当于计划的百分之几”,你会列式解答这个问题吗?

学生列式计算后追问:这里得到的125%与刚才得到的25%这两个百分数有什么关系?

联系学生的讨论明确:从125%中去掉与单位1相同的部分,就是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百分数。

2.出示问题: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百分之几?

启发:根据例题中问题的答案猜一猜,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 学生作出猜想后,暂不作评价。

提问:这个问题又是把哪两个数量进行比较? 比较时以哪个数量作为单位1? 要求“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百分之几”,就是求哪个数量是哪个数量的百分之几? 你打算怎样列式解答?还能列出不同的算式吗?

学生列式计算后讨论:这个答案与你此前的猜想一样吗?为什么不一样? 3.和例6比较。小结:与例题中的问题都是把实际造林面积与原计划造林面积进行比较,但由于比较时单位1的数量不同,所以得到的百分数也就不同。

三、完成“练一练” 1.要求学生自由读题。

2.学生讨论后,要求他们各自列式解答。

3.根据学生在解答过程中的表现,相机提问:计算中有没有遇到什么新的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后,组织适当的交流。

四、训练

1.做练习十五第9题。

学生独立完成填空。如果有学生感到困难,可启发他们先画出相应的线段图,再根据线段图进行思考。2.做练习十五第10题。

先让学生说说对问题的理解,再让学生列式解答。可提醒学生把计算的商保留三位小数。

五、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时,通常可以怎样思考?计算过程中还要注意些什么?

六、布置作业:练习十五第11题。

第8课时:求百分数的实际问题(4)

教学内容:P96练习十五第12-17题.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巩固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问题的思考方法。

2.进一步明晰“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与“求一个数是另 一个数的百分之几”这两类问题的联系与区别,加深对解决相关问题的基本方法的思考。

教学重点: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分析方法,能够分析不同的情况,并能够正确列式解答。

教学难点: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分析方法,能够分析不同的情况,并能够正确列式解答。课前准备:小黑板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如何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

二、练习:

(一)根据下列问题你能想到怎样的数量关系。1.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百分之几? 2.实际超产百分之几?

3.一种服装售价降低百分之几?

4.用水量九月份比八月份节约百分之几?

(二)口答

1.100千克比80千克多百分之几? 2.35人比40人少百分之几?

(三)完成练习十五的第13题。学生自己读题后独立解决。

交流,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解答第(2)题时还有别的方法吗? 比较这两题有什么不同?

(四)完成练习十五的第15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然后组织交流和比较。重点把第(2)、(3)题与第(1)题比较。

(五)只列式,不计算。

1.学校开展节电活动,十月份用电由计划的200度降低到120度,降低了百分之几?

2.同学们参加达标活动,达到优的原有50人,现在增加了15人,增加了百分之几?

3.十月份计划生产1000台机器,实际超额200台,超产了百分之几?

(六)完成练习十五第16题。学生读题,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明确:“巧克力的价钱比奶糖贵百分之几”,就是“巧克力的价钱比奶糖多百分之几。”

学生解答后交流思考过程。

(七)完成练习十五第17题。

学生独立解答。可以用计算器计算。完成后交流。

(八)根据所给信息,选取条件和问题,编写题目并解答。

①今年造林40公顷

②去年造林32公顷

③今年比去年多造林8公顷

④去年比今年少造林8公顷

⑤今年比去年多造林百分之几? ⑥去年比今年少造林百分之几?

三、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布置作业

练习十五第12、14题。

第9课时:纳税问题

教学内容:P97例7,“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十六第1-3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纳税和税率,理解和掌握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2.初步培养学生的纳税意识,继续感知数学就在身边,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3.培养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重点:掌握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难点:渗透生活即数学的教学思想。课前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认识、了解纳税 教师介绍:纳税是根据国家税法的规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体或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用于发展经济、国防、科学、文化、卫生、教育和社会福利事业,以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保卫国家安全。因此,任何集体和个人,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税收的种类主要有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所得税等几种。提问:你知道生活中到税务部门纳税的事吗?那么究竟什么是纳税,纳税额应该怎样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纳税的有关知识。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7.出示例7:星光书店八月份的营业额是60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这个书店八月份应缴纳营业税多少万元? 指名学生读题后全班学生再次读题。

提问:题里的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实际上就是求什么?怎样列式计算? 学生尝试练习。

学生可能有下面两种方法:

方法1:引导学生将百分数化成分数来计算。方法2:引导学生将百分数化成小数来计算。

集体订正,教师板书算式。说说这题你是根据什么来列式的? 强调:求应纳税额实际上就是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也就是把应该纳税部分的总收入乘以税率百分之几,就求出了应纳税额 2.做“试一试”

提问:这道题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生:先求5000元的20%是多少?再求实际获得的奖金。学生板演与齐练同时进行,集体订正。3.完成练一练后全班交流。

三、反馈练习: 只列式不计算。1.一家运输公司10月份的营业额是260000元,如果按营业额的3%缴纳营业税,10月份应缴纳营业税多少万元?

2.李华买了一辆12万元的汽车,按规定买汽车要缴10%的购置税。他买的这辆汽车一共要付多少元?

3.一个城市中的饭店除了要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以外,还要按营业税的7%缴纳城市维护建设税。如果一个饭店平均每个月的营业额是14万元,那么每年应交这两种税共多少元?

四、本课总结: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内容?认识到什么?如果没有纳税,国家就筹集不到必要的资金为大家办事。因此,我国宪法规定每个集体和公民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希望同学们长大了争当纳税先锋,为祖国的繁荣贡献力量!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六第1-3题。

第10课时:利息问题

教学内容:P98例8,“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十六第4-6题。教学目标:1.了解储蓄的含义。2.理解本金、利率、利息的含义。

3.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计算存款利息。教学重点:本金、利息和利率的含义。教学难点:利用计算公式进行利息计算。课前准备:存款单、有关利率表格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从师生谈话中引出”压岁钱"的话题。

师:老师与你们一样大的时候,过年最开心的也是能拿压岁钱,那么你们现在过年一般能拿到多少压岁钱? 师:我相信每个同学都有压岁钱拿,但是不管多少,都是长辈对我们的关心。你们拿了那么多的压岁钱,是不是都买鞭炮放了?那么你们是如何处理压岁钱的呢?(引导学生存入银行)

2.联系生活,理解有关利息的知识。

师:压岁钱有那么多,除了一部分消费外,多余的存银行。那么你能不能向大家介绍一下有关储蓄的知识?(生1:定期利率比活期利率高。生2:活期可以自由地拿,定期不到时间要用身份证才能拿。……)师:储蓄有定期和活期之分,定期储蓄的利率较高,就是拿到的什么比较多?(生齐答:利息。师板书)师:那么谁来举例说明一下哪一部分是利息呢?(师:那么存人的一千元又叫什么呢?(生:本金。师板书)师:看来定期储蓄的利率比较高,定期储蓄中又分了一些类型,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整存整取。我们来看下这张表,你知道了些什么?(出示例1的储蓄年利率表)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8 学生读题后说说题目的意思

教师提问:应该选择哪种年利率来计算?为什么? 学生独立尝试后交流。

让学生把计算利息的公式补充完整。补充问题:两年后他从银行拿回的钱一共是多少?

2.完成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交流核对。3.完成练一练。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十六第4题

四、全课小结:

什么是利息?什么是本金?利息的多少一般由什么决定?你还知道什么?如何计算利息?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六第5、6题。

第11课时:折扣问题

教学内容:P99例9和“练一练”,练习十六第7-10题。

教学目标:懂得商业打折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与“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相同,并能正确地解答这类应用题。教学重点:按折扣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对折扣的理解,并正确列出算式。课前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春节假期是人们旅游和购物的好时机,许多商家都看准这一机会,搞了许多促销活动。课前我让同学们去了解一些商家的促销手段,有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你了解到的信息。

刚才很多同学都说出了一个新的词:打“折”。同学们所说的“打八折、打五折、打七六折、买一赠

一、买四赠一”等都是商家的一种促销手段——打“折”。

二、实践感知,探究新知。

1.提问:看到“打折”两个字,你会想到什么?

学生全班交流。

小结:工厂和商店有时要把商品减价,按原价的百分之几出售。这种减价出售通常叫做打“折”出售。

出示:华联超市的毛衣打“六折”出售。

提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那如果打“五折”是什么意思?打“八折”呢?

小结:“几折”就是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

提问:一件衬衫打“八五折”出售是什么意思?打“七六折”呢?

质疑:刚才很多同学课前了解到的的信息中都有打“折”一词,现在请你说说你了解到的信息是什么意思?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打折信息的意思。

提问:说一说下面每种商品打几折出售。

① 一辆汽车按原价的90%出售。

② 一座楼房按原价的96%出售。

③ 一只旧手表按新手表价格的80%出售。2.教学例9。学生自己读题。

出示例9的场景图。让学生说说从图中获取到哪些信息。提问:你知道“所有图书一律打八折销售”是什么意思吗?

提问“现价是原价的80%”这个条件中的80%是哪两个数量比较的结果?比较时要以哪个数量作单位1?这本书的原价知道吗?你打算怎样解答这个问题? 学生独立尝试。

全班交流算式和思考过程

解:设《趣味数学》的原价是ⅹ元。

ⅹ×80%=12 ⅹ=12÷0.8 ⅹ=15 答:《趣味数学》的原价是15元。3.引导检验,沟通联系。

启发:算出的结果是不是正确?你会不会对这个结果进行检验? 先让学生独立进行检验,再交流交验方法。

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检验:可以求实际售价是原价的百分之几,看结果是不是80%;也可以用原价15元乘80%,看结果是不是12元。4.指导完成“练一练”

先让学生说说《成语故事》的现价与原价有什么关系,知道了现价怎样求原价。再让学生根据例题中小洪的话列方程解答。学生解答后交流:你是怎样想到列方程解答的?列方程时依据了怎样的相等关系?你又是怎样检验的?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十六第7题。指名口答。

2.做练习十六第8题。

让学生独立解答,再对学生解答的情况适当加以点评。

四、全课小结

提问:回忆一下,打折是什么意思?一件商品的现价、原价与折扣之间有什么关系?

课后活动:课后抽时间到附近的商场或超市去看一看,收集有关商品打折的信息,并提出一些问题进行解答。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六第9、10题。

第12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P101练习十六第11-17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税率、利率、折扣的含义,知道它们内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税率、利率、折扣的含义。

教学难点: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数量之间的关系。课前准备:小黑板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找出下列各题中的单位“1”,并说出下列句子的含义。(1)一件上衣打八折售出。

(2)今年的营业额比去年增加20%。(3)定期三年的存款年利率是5.00%。

2.计算。

40%X=144

X-25%X=3

X+20%X=180

二、比较练习。

(1)一台电视机原价1800元,打九五折销售,现价多少元?(2)一台电视机打九五折后的售价是1710元,原价多少元? 学生独立练习,完成后讨论比较两道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十六第12题

读题,引导提问:“一共可取回多少元”是什么意思,首先必须求出什么?

(2)学生独立解答 2.做练习十六第13题

(1)引导学生弄清题中两个分数的不同含义。(2)找出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3)独立解答,完成后交流解法。3.独立完成第14、16题。

学生独立练习后由学生进行交流评讲。

四、全课小结

让学生说说这节所学的知识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六第11、15、17题。

六、指导阅读“你知道吗”知识。

第13课时:列方程解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1)

教学内容:P102-103例10和“练一练”,练习十七第1-3题。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在已学会的一些基本的百分数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引出列方程

解一些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的方法。

2.能根据题中的信息,熟练地找出基本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的分析解题能力。教学重点:分析数量关系。教学难点:找等量关系。课前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铺垫练习

(一)解方程:

χ+40%χ=7

χ-15%χ=10.2

140%χ-χ=0.5

(二)列出方程解应用题。

(1)阳光机械厂有职工130人,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23。阳光机械厂男、女职工各多少人?(2)阳光机械厂中男工人数比女工人数少26人,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23。阳光.机械厂男、女职工各多少人?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0,出示例10(1)读题,理解题意

问:60%是哪两个数量比较的结果?比较时,要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你能想出怎样的数量关系式?

(2)让学生根据上面的分析画线段图(3)学生列方程解答(4)交流解答过程及结果(5)让学生尝试检验 ;

(6)小结:这样的题目告诉我们什么?求的是什么?我们可以怎么思考?

2、教学“练一练”

(1)第1题,先把数量关系填写完整,再列方程解答。(2)第2题,学生独立尝试解答,完成后交流讨论:1.是怎样想到列方程解的?2.列方程时,依据了怎样的等量关系?

三、课堂小结

今天学的百分数应用题有什么特点?解决这类题目怎样思考?

四、课堂作业: 练习十七第1-3题.第14课时:列方程解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2)

教学内容:P104例11和“练一练”,练习十七第4-8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稍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的分析与解答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解题能力。

2.通过练习,体会列方程解答稍复杂的百分数的实际问题,正确理解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教学难点:找应用题的等量关系。课前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铺垫练习

(一)找出单位“1” 1.一本书已经看了40%.2.实际比计划节约 25%.3.今年产量比去年提高12% 4.乙数比甲数少20%.(二)根据所给信息,说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1、一条路,已修了全长的60%

2、一种彩电,现价比原价降低10%

3、松树的棵数比柏树多1/3

(三)列式解答

钱大伯原计划培育400棵树苗,实际比原计划多培育20%,实际培育树苗多少棵? 学生独立解决后全班交流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1 出示例11:

(1)读题,理解题意。

(2)分析题意、说数量关系式。

提问:比原计划多20%,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3)让学生画图,根据图进一步理解以上问题。单位“1”知道吗?(4)用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相关数量。(5)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原计划的棵数+比原计划多的棵数=实际培育的棵数

(6)让学生独立列方程解答(7)检验:

2、进行对比。将复习题和例11进行对比,找出异同。

3、教学“练一练”

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提问:题中的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是怎样的?

三、巩固练习:

1、列式计算:

(1)一个数的75%比30的25%多1.5,求这个数。(2)一个数的25%比它的75%少30,求这个数。

2、对比练习

①某工厂六月份用煤60吨,六月份比五月份少用煤25%,五月份用煤多少吨? ②某工厂六月份用煤60吨,五月份比六月份多用煤25%,五月份用煤多少吨?

四、全课小结

这节学过后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七第4-8题。

第15课时:列方程解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3)

教学内容:P105-106练习十七第9-1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掌握列方程解稍复杂的百分数问题,提高解题能力。

2.通过练习,沟通百分数和分数的联系,提高学生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找准应用题的等量关系. 课前准备:小黑板 课时安排:1课时

程 二次备课

一、基本训练

找出下列各题中的单位“1”,并说出下列句子的含义。男生人数占女生人数60%。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20%。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25%。加工一批零件,已完成了80%。

树苗的成活率是95%。

今年的猪肉单价比去年上涨了80%。

二、比较练习。第一组;

(!)一桶油共35千克,用去的是剩下的25%,用去和剩下各是多少千克?(2)一桶油用去的比剩下的少21千克,用去的是剩下的25%,用去和剩下各是多少千克?

(3)一桶油剩下的是28千克,用去的是剩下的25%,用去的是多少千克?(4)一桶油用去了7千克,用去的是剩下的25%,用去的是多少千克? 学生独立练习后将这四题逐一比较(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第二组;

(1)修一条公路,第一天修了30%,第二天修了40米,两天正好修了全长的一半,这条路全长多少米?

(2)一根钢管长30米,第一次接去全长的13,第二次截去13 米,还剩多少米?

学生独立练习后将这两题进行比较(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十七第10题

(1)读题,理解含有分数的条件,说出等量关系(2)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 2.做练习十七第14题

(1)引导学生弄清题中两个分数的不同含义。(2)找出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3)列方程解答

3.独立完成练习十七第11、12、13题。

学生独立练习后由学生进行交流评讲。

四、全课小结

让学生说说这节所学的知识

列方程解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时怎样思考?。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七第9、15题。

六、学有余力学生解答思考题。

第16课时:整理和复习(1)

教学内容:P107“回顾与整理”,“练习与应用”第1-8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式,理解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

解题方法。在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正确解答百分数应用题。

2.通过类比和归纳等数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

教学重点:理解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结构特征和解题方法。教学难点:理解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结构特征和解题方法。课前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整理

1.让学生回忆本单元学习了什么?

小组讨论:是怎样理解利率、税率和折扣的? 举例说说这些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复习百分数应用题。我们已学习了哪几种类型百分数应用题?(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百分之几?(2)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

(3)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二、复习(百)分数应用题的思考方法

1.先判断单位“1”的量,再说出数量关系。平山绿茶的单价是太湖碧螺春单价的60% 种一批茶树,已种了80% 太湖碧螺春的面积比平山绿茶的面积少20%

茶苗的成活率是95% 今年的茶价比去年提高了20% 某商品打八折出售

数学期中考试的优秀率为52% 实际节约了15% 今年比去年增产25% 归纳总结:单位“1”的量×(百)分率 =(百)分率对应的量 2.分类归纳,集中比较。

(1)饲养场有鸡500只,鸭600只,鸭是鸡的百分之几?(2)饲养场有鸡500只,鸭600只,鸡比鸭少百分之几?(3)饲养场有鸡500只,鸭600只,鸭比鸡多百分之几?(4)饲养场有鸡500只,鸭是鸡的120%,鸭有多少只?

(5)某公司2002年平均每月的销售额是12万元,如果按销售额的15%缴纳消费税,该公司全年应缴纳多少消费税?

(6)我校今天学生的缺勤率是2%,有420人到校上课。全校有学生多少人?(7)一种商品,按原价的八折出售是160元。原价是多少元?

(8)王大妈买了1500元的国家建设债券,定期3年,如果年利率是2.89%。到期时她可以获得本金和利息一共多少元?

3.先列式,然后思考:

(1)这些应用题分别是哪一种类型的百分数应用题?

(2)每种类型的百分数应用题,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特点? 对以上各题,可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归纳出三种类型。

通过对比,使学生加深理解,巩固百分数各类型应用题的解题步骤和方法。

三、指导完成练习与应用第1-6题。1.完成第1、2题。(1)先独立完成。(2)交流点评。

(3)总结有关百分数实际问题的特点及思考方法。2.完成第3题。(1)让学生独立完成。

(2)交流总结:当单位“1”已知时,可以直接用乘法求出相关的未知量;当单位“1”未知时,通常用方程解答。3.完成第4题。

(1)理解出油率的意思。

(2)明确出油的原料、油、出油率的关系。(3)填表计算。4.完成第5、6题(1)先画图(2)解答

(3)强调:单位“1”的量已知和未知时的不同处理方法。

四、课堂总结

这节学过后你进一步明白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练习与应用第7、8题。

第17课时:整理和复习(2)

教学内容:P108“练习与应用”第9-13题。“探索与实践”第14-16题。教学目标:1.通过综合练习。进一步巩固用百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索和实践,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百分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

3.通过评价与反思,激励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结构特征和解题方法。教学难点:理解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结构特征和解题方法。课前准备:小黑板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补充训练

(一)根据信息,先提出问题,再选择不同的方法解答。

(1)某水果种植专业户今年秋季收水果50000千克,十月份卖出了45%,十一月份卖出了30%,_______?(2)中大附小开展节约用电活动,十月份用电450度,比九月份节约了10%,?

先由学生同桌合作提出问题,再又全班学生交流后独立解决,最后全班交流做法

(二)一组基本应用题。

1.菜籽的出油率是42%。榨制出200千克菜油,需多少千克菜籽? 用450千克菜籽能榨制多少千克菜油?

2.我校本月用电1200度,比计划用电节约200度。节约百分之几?

3.学校科技组有20人,舞蹈组人数是科技组的20%,又是田径组的30%。田径组有多少人?

4.某服装厂一月份计划生产5000套童装,实际生产了5800套,实际比计划超产了百分之几?

5.一台电脑原价4500元,现在降价900元出售,降价了百分之几? 6.一套家具降价400元后以3600元出售,降价了百分之几?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进行交流评讲

二、练习与应用 1.完成第10、11题(1 独立解答(2)交流算法 2.完成第12题

(1)理解题意,适当解释“合金”的意思

明确:一块黄铜的千克数由两部分组成,是一铜的,一是锌的千克数。

三、探索与实践 1.指导第14题(1)理解题意。(2)布置任务。

2.指导完成第15、16题

让学生课后分组调查必要的数据填写完成。

四、评价与反思

五、布置作业

篇3:第六单元自测题

一、基础练兵场 (26分)

1.阅读下面的语段, 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4分)

森林在晨曦中张开了惺忪的睡眼, 青青的藤蔓缠绕在枝头。有凉凉的风缓缓拂过, ·摇醒了一个个绿色的梦。此刻, 我的耳中落入声声悠悠的鸟鸣, 循声望去, 在摇yè生姿的叶间, 藏着鸟儿们一双双善lài的明眸。我望着自由的鸟, 鸟望着婆·娑的树, 多么静谧而和谐的境界!

蔓______yè______lài______娑______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分)

A.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

B.一朝为官, 俗务便纷至沓来, 唯有瞑目静心, 才能气定神闲。

C.一些人总打着慈善的旗帜为自己谋取私利, 真可谓别出心裁。

D.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 巴不得它长得快, 长得茂绿。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2分)

A.当我在这小房子中安顿下来, 就移动小台子到圆窗下, 让我面朝墙壁和小窗。

B.这位年轻的林业工人, 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原因是他用双手植树造林的结果。

C.《绿》一直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散文艺术的精品, 因而也有文学评论家对该作品有不同看法。

D.以绿墙代替砖墙是时代的需要, 是开放的需要, 也是美化我们的家园, 保护生态环境, 改善居住条件的需要。

4.默写。 (10分)

(1) 征蓬出汉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长河落日圆。

(2)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咏雪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与“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4) 《龟虽寿》中最能体现作者达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自强不息精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5.欣赏右边这幅公益广告, 试从广告创作的角度进行赏析。 (4分)

(1) 这幅公益广告表达了什么中心内容?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这幅公益广告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效果?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学校举行“绿色家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请你也参与其中。 (4分)

(1) 【诗韵绵长】

在“我记忆中的绿”赛诗会中, 晓华吟道:“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请你也朗诵两句含“绿”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2分)

(2) 【绿色小品】

活动中, 李明和晓华表演了小品《代价》, 讲述了违法排污的企业害人害己的故事。李明对扮演排污企业负责人的晓华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二、阅读精品屋 (34分)

(一) 阅读《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 完成题目。 (4分)

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

岑参

天山雪云常不开, 千峰万岭雪崔嵬。北风夜卷赤亭口, 一夜天山雪更厚。

能兼汉月照银山, 复逐胡风过铁关。交河城边鸟飞绝, 轮台路上马蹄滑。

晻霭寒氛万里凝, 阑干阴崖千丈冰。将军狐裘卧不暖, 都护宝刀冻欲断。

正是天山雪下时, 送君走马归京师。雪中何以赠君别, 惟有青青松树枝。

(选自《岑参诗选》, 刘开扬选注, 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年)

7.“雪中何以赠君别, 惟有青青松树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将军狐裘卧不暖, 都护宝刀冻欲断”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表达作用?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比较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 完成题目。 (12分)

【甲】会天大雨, 道不通, 度已失期。失期, 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 举大计亦死, 等死, 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

【乙】项羽已杀卿子冠军 (1) , 威震楚国, 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 (2) , 救钜鹿。战少利, 陈馀复请兵,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 皆沉船, 破釜甑, 烧庐舍, 持三日粮, 以示士卒必死, 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 与秦军遇, 九战, 绝其甬道, 大破之, 杀苏角, 虏王离。涉间不降楚, 自烧杀。当是时, 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余壁, 莫敢纵兵。及楚击秦, 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楚兵呼声动天, 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 项羽召见诸侯将, 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 诸侯皆属焉。

(乙文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司马迁著, 中华书局1959年)

【注释】 (1) 卿子冠军:指宋义。宋义是上将军, 为军中之冠, 故称“卿子冠军”。“卿子”是尊称。 (2) 河:指发源于山西的漳河。

9.结合语境,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 (4分)

(1) 法皆斩 () (2) 将卒二万 ()

(3) 破釜甑 () (4) 及楚击秦 ()

10.给下面的句子画出两处停顿。 (2分)

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11.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 今亡亦死, 举大计亦死, 等死, 死国可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于是至则围王离, 与秦军遇, 九战, 绝其甬道, 大破之, 杀苏角, 虏王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请根据上面两则文言文, 为《谈勇气》一文补写两个事实论据。 (2分)

恶劣的生存环境、紧迫的情势, 都会激发人非凡的勇气。《捕蛇者说》里的蒋氏为避“苛政”, 有勇气捕捉“触草木尽死”的异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阅读下文, 完成题目。 (18分)

满院都是母亲的气息

何新军

(1) 我一直觉得小小的院子里到处都有母亲的气息。

(2) 常常, 母亲在院子里为一些生活琐事奔波的时候, 或者她什么也不干一个人在院子里走动的时候, 她身边的微风就会把她身上的气息一点一点地吹落下来。当我从一座小城里回家看望母亲的时候, 她就会从一间房子里出来, 于是, 小小的院子里似乎马上就有了阳光。阳光下, 满院的母亲的气息都向我扑了过来。

(3) 母亲的气息一直就在院子里萦绕着, 无论我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我都能感觉到它的存在。有时, 当我想起母亲的时候, 我就感觉到母亲那浓郁的气息从一座小院里出来, 绕过村庄绕过田野, 来到我的身边并围绕着我。这时, 我的目光就会顺着田野顺着村庄望过去。我知道, 只要我看见了小院, 母亲就会走出来;只要母亲在院子里一走, 我家的小院就充满了阳光。小院、母亲和阳光, 完整地构筑着我心底里“家”的样子。

(4) 小时候, 我不知道这些。小时候, 母亲在院子里走过时, 我很少去看她的背影。我只顾在院子里看小人书, 然后吃饭和睡觉, 一觉醒来, 就背着书包上学校。她身上的气息一点一点掉落在院子里的时候, 我正在院子里长着身体长着脑子。那时, 我只顾着自己, 根本不会想到院子里的母亲, 更不会想到母亲的气息会在院子里慢慢散落。

(5) !现!在!, !我!在!!一!座!!小!城!!里!生!活!!。!当!!我!一!个!!人!安!!静!地!!想!起!母!!亲!的!!时!候!!, 我!!的!目!!光!就!会!!越!过!眼!!前!的!!高!楼!和!!大!厦!!, 在!!田!野!的!!尽!头!!和!庄!稼!!的!旁!!边!, !寻!找!!着!我!家!!那!座!!低!矮!!的!小!院!。有一天, 我看见母亲一个人正在院子里移动着她的身影, 缓慢而又蹒跚。这和多年前是多么的不同。多年前, 她在院子里走过的时候, 她身后的气息就像清澈的流水一样在她身后流动着。而现在, 母亲从这个屋里出来慢慢移动到另一个屋里去的时候, 她身后的气息就像院子里不会流动的空气一样, 有些迟缓。我看见母亲从屋里出来, 一直低着头走路, 似乎有想不完的心事。她在想心事的时候, 院子里的气息就有些凝重, 我的心也凝重了起来。母亲在想什么呢?我不知道。我一直认为, 只要我在远处看见了小院, 母亲就会走出来在院子里移动她的身影, 满院的阳光和母亲的气息就会在院子上空轻轻地迂回和萦绕, 然后轻轻地笼罩我仰起的脸庞。

(6) 我看见母亲从厨房里出来, 手里端着一盆子狗食。墙角的狗摇着尾巴向她撒欢。多年前, 我家不养狗, 当这只狗第一次来我家的时候, 它就到处嗅。它嗅遍了我家所有的地方。后来, 它静静地卧在墙角不再走动。也许, 它嗅到了院子里母亲的气息。这时, 我对自己说, 母亲又把她的气息留了一些在墙角。

(7) 从墙角出来, 母亲就去找一只她养的猫。一只猫让母亲在院子里缓慢地移动起来。母亲边走边满院地看着, 她想在某一个地方一下子找到她养的猫。可是母亲在院子里移动了很久, 也没有在某一个地方一下子找到她养的猫。于是母亲边走边想, 这死猫怎么就不见了呢?我远远地看见母亲在找猫, 也跟在母亲身后想, 一只乱跑的猫怎么就不见了呢?我想, 它一会就回来了。我知道, 它像墙角的那只狗一样, 离不开母亲的气息。它每次从外面回来, 就喵喵地叫着, 寻找母亲, 就像母亲寻找它一样地四处走动。等母亲喂饱了它, 它才会躺在某个暖和的地方, 嘤嘤地唱起来。

(8) 猫没有回家, 母亲在院子里就没法安宁。

(9) 黄昏的时候, 母亲走出院子去寻它。母亲披着暮色在村子里转来转去, 她身后的气息就像这黄昏一样, 跟着落在了村子的小路上和路边的小树上。母亲想, 在村子里转着的时候就能找到她喂养的猫。我知道它会回来的。我知道它会循着村子里的小路上和路边的小树上母亲留下的气息走回家来。那是它回家的唯一线索。

(10) 母亲绕着村子转了一圈之后, 又回到院子里。母亲想放弃寻找, 可又不忍心。她边填柴火边想一只乱跑的猫。我也跟着母亲想, 我不想让母亲一个人承担找不到猫的寂寞。母亲等了一个上午, 又等了一个下午, 黄昏了她还在等。我真想变成那只猫来到她面前, 我不想让她为了一只猫憔悴下去。

(11) 母亲上了炕, 拉开被子准备睡觉。我看见母亲失望地伸了一下腿。一只猫却从炕脚母亲的脚下翻了一下身站起来, 它走到母亲的枕边磨蹭着母亲的脸, 嘤嘤地唱着。

(12) 这时, 一切都安静了下来。母亲睡下了, 可她的身影似乎还在小院子里移动着, 她的气息也从我的心里慢慢升起来, 在我的天空弥漫着。这时, 我想, 这一天, 我看见了小院, 看见了小院中的母亲。那么, 我该为母亲做些什么?可我能为母亲做些什么呢?当我坐在书桌前这样想的时候, 我发现我的目光还停留在小院里, 它正为母亲驱赶着那些越来越浓的夜色和母亲越来越浓的寂寞。

(选自《散文百家》2010年第8期, 有删改)

13.阅读第 (5) 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作者记叙了母亲在小院中的哪些事情?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联系具体语境, 回答下面两小题。 (4分)

(1) 请说说你对第 (2) 段中加点词语“扑”的理解。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请赏析第 (5) 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文章本是要写“满院都是母亲的气息”, 作者却用了相当多的笔墨来写阿猫阿狗。请说说 (6) ~ (11) 段的精彩描写对表现母亲的形象有何作用。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下面的链接文字并回答问题。 (6分)

【链接】红的像火, 粉的像霞, 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 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朱自清《春》)

本文第 (5) 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与链接材料中的句子在写法上有相似之处, 请说说两位作者这样设计的用心有何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笔展示台 (40分)

17.雪花飘飘, 悠悠我思。在皑皑白雪中, 一定有某个景、某些人、某些事、某种情或某种思绪让你深深难忘。你可以借景抒情, 也可以借物抒怀, 还可以大胆想象, 为读者讲述一个“雪花飘飘”的故事。

请以“雪花飘飘”为题, 写一篇作文, 文体不限, 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一、基础练兵场

1.wàn曳睐suō2.C3.D 4. (1) 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 (2)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4)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5. (1) 这幅公益广告表达的是:缺少了水, 我们的家园就会变成孤冢, 变成坟墓, 有水才有家。表达了保护水资源这一主旨。 (2) 这幅公益广告运用对比手法, 突出了浪费水资源的危害性以及保护水资源的紧迫性。6. (1) 示例:红树青山日欲斜, 长郊草色绿无涯/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2) 示例:这位厂长, 你们厂违法排污, 污染了环境。虽然你们赚了钱, 却给周围群众造成了危害, 最后也会害了你们自己。

二、阅读精品屋

7.此句以松枝赠别, 表达了依依惜别的深情。同时, 遒劲的松枝也象征着戍边将士的铮铮铁骨, 表达了作者对戍边将士保国安民的决心的赞美。8.运用了衬托的手法, 突出地表现了雪后的奇寒以及戍边将士生活的艰辛。9. (1) 按照法律 (2) 率领 (3) 砸破, 摔破 (4) 到, 等到10.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11. (1) 现在逃亡是死, 起义也是死, 同样是死, 不如为国事而死。 (2) 在这时 (部队) 到了前线, 包围了王离;并与秦军遭遇, 交战多次, 阻断了秦军所筑的甬道, 打败了秦军, 杀死了秦将苏角, 俘虏了王离。12.《陈涉世家》里的陈胜为推翻暴秦, 有勇气为国之大计揭竿而起;《项羽本纪》中的楚军破釜沉舟, 自断后路, 鼓足勇气奋力杀敌, 打败了秦军。13.围绕“母亲在院子里缓慢而又蹒跚移动着的身影”“母亲从这个屋里慢慢移动到另一个屋里”“母亲从屋里出来, 低着头想心事”“母亲移动身影进厨房”“母亲从厨房出来, 手里端着一盆子狗食喂狗”“母亲从墙角回来, 去找一只她养的猫”“黄昏时, 母亲走出院子去村子里寻猫”“母亲回家烧炕, 边填柴火边想乱跑的猫”“母亲枕边的猫磨蹭着母亲的脸, 嘤嘤地唱着”等回答即可。14. (1) “扑”是“用力向前冲”的意思, 写出了母亲气息的浓郁, 也表现出“我”对母爱强烈的感受, 对母亲强烈的思念。 (2) 巧用比喻,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气息的轻快, 暗示了母亲的年轻, 同时透着一种愉悦, 和上文的“她的身影, 缓慢而又蹒跚”形成鲜明的对比, 表现了“我”对母亲衰老的无奈和伤感。15.阿猫阿狗并不是闲笔, 而是因为“我”在小城生活远离母亲, 使得母亲的情感无处寄托, 她只能通过侍弄猫狗聊以打发寂寞的时光。作者写狗对母亲的依恋, 再写母亲待猫如亲人一般, 就是为了写母亲无人陪伴的寂寞生活, 从而更好地突出了对母亲的思念、伤感之情。16.相同点:都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展开联想和想象, 表达内心的感受。不同点:朱自清联想“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本文作者想象自己的目光“就会越过眼前的高楼和大厦, 在田野的尽头和庄稼的旁边, 寻找着我家那座低矮的小院”, 表达了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三、文笔展示台

篇4:“认识百分数”单元教材解读

一、关于“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

本节次的内容主要包括:理解和掌握百分数的意义:知道百分数的读写方法;理解百分数与分数、比之间的关系等。这一部分的学习是在学生掌握了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安排了例1,第99页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九让学生学习。

在例1的教学中,通过统计表中是3名篮球队员的投篮情况,探讨“谁投中的比率高一些”,引出“比率”,让学生首先明确这里“投中的比率”就是指投中次数与投篮次数的比,也就是指投中的次数占投篮次数的几分之几,同时也为学生理解“百分数又叫做百分比或百分率”做好了渗透。这样,学生就能根据五年级所学的分数的有关知识来解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应该很容易地表示出3名队员投中的比率,由于要比较3人投中的比率是比较3个分数的大小,学生也很容易想到把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然后再比较。在比较分数的大小时,要适时引导学生知道:为了便于比较,通常用分母是100的分数来表示,突出这些分数都表示投中次数占投篮次数的一百分之几,为概括百分数的意义积累比较充分的感性认识。

对百分数意义的概括,不能急于求成,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最好在感性认识比较充分后再进行。也就是说在学习例题后,可以补充一些其他的事例,如饮料中果汁的含量、植树时成活的比率等等,让学生知道都可以用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来表示,在学生认知水到渠成时,再来抽象概括,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百分数的意义。

对百分数的读写,既可以教师直接指导读写方法,也可以让学生自学教材第99页的前两行。教师要注意有层次地进行读写的技能训练,同时进行多层次的练习,让学生准确掌握读写方法。

为了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如百分数和比、百分数和分数之间的关系,可以在学生理解和掌握百分数的意义后,再通过练习,在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百分数意义的基础上,加以明确。在理解百分数与比的联系时,教材第99页“试一试”,练习十九第4题、第5题等,都是让学生直接体验百分数与比的联系,教师要合适安排。在理解百分数和分数之间的联系时,安排了练习十九的第3题,让学生明确当分数表示一个数与另一个数的“比率”时,它与百分数的意义是一致的,可以写成百分数的形式:当分数不是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时,不能把它写成百分数。从而进一步揭示了百分数的意义。

二、关于“百分数与小数、分数的互化”

本节次的内容主要包括: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百分数和分数的互化。是在学生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和掌握了分数与小数互化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二十等内容让学生学习。

在例2的教学时,教材通过两个队员完成仰卧起坐指定指标情况的比较,引入小数和百分数的互化,教材借用学生熟悉的情景,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小数和百分数互化是客观需要。教材充分考虑了不同学生的不同思维习惯,把小数化成百分数的过程和百分数化成小数的过程同时呈现,有利于学生独立探究互化的方法。在交流时,鼓励学生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梳理出比较合理的方法。

在“试一试”的学习中,教师还是应强调改写的方法,并让学生体会到这些改写实际上就是分数基本性质的应用。其中第1题中,卡通人物提出的问题:“把百分号前面的数与原来的小数比较,你有什么发现?”,可以让学生讨论后再交流归纳,让学生发现“小数改写百分数,原来的小数点要向右移动两位”的变化规律。

例3的教学,是分数化成百分数的学习。例题通过班级里调查会游泳的和会溜冰的同学占全班人数的分率,直接提出问题:“你会用百分数表示出上面的分数吗?”并作方法提示:“先把分数改写成小数,再改写成百分数”。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尝试练习,然后再在交流中总结分数改写百分数的方法。其中第2题的改写,由于分子除以分母不能除尽,可以启发学生想想生活中类似的百分数一般怎样表示,可能学生对百分数接触不多,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看书,了解“遇到除不尽时,一般保留3位小数”的约定,并正确使用约等号。

“试一试”安排了百分数改写成分数的学习。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可以让学生自己独立来练习,然后再交流,最后归纳出方法: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变成整数,并约分化简。教材在“试一试”后面安排了一个“想一想”:“分数改写成百分数要注意什么,百分数改写成分数要注意什么呢?”强调了要及时引导学生回顾学习的过程,进一步明确百分数和分数的改写方法。

三、关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简单实际问题”

本节次的内容主要是: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这一部分的学习是在学生已经较好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能将分数或小数转化为百分数和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二十一等内容让学生学习。

在例4的教学时,教材用条形图表示3个学生一周长跑的路程,通过卡通人物提出问题:“李芳跑的路程是王红的百分之几?”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也可以让学生看了条形图,说说可以解决一些什么问题,启发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逐步引导学生复习一下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思考、解答方法,为学习新知做好准备。当学生能正确表示出分数后,让学生尝试着用百分数来表示。之后的“试一试”既是对新知的巩固,同时也要求学生进一步明确在遇到除不尽时,能够合理处理结果,即百分号前保留一位小数。

在例5教学时,教材通过统计表,列出了田径队5天中每天出勤训练的人数,由卡通人物提出问题:“田径队周一的出勤率是多少?”可以先让学生说说什么是出勤率,然后在交流的基础上,知道“出勤率就是实际出勤的人数占应出勤人数的百分之几”,明确了这一点,就可以把求百分率解释成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然后可以让学生试着求出其他日期的出勤率,在这里特别要注意提醒学生出勤率可以为100%。

在“练一练”和练习二十一里出现了树苗的成活率、入学率、升学率、普及率、绿化覆盖率、近视率、收视率、合格率、发芽率……教材没有对这些百分率的含义作出解释,而是让学生在自己体会的基础上理解这些百分率的含义,进一步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感受百分率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篇5:第六单元百分数教案

第六单元《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单元分析一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在分数四则计算和简单应用的基础上,主要教学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和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这部分内容是五年级教学的分数知识的综合、提高和总结,对掌握和应用分数知识有很大的影响。在内容的编排上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教学计算,例题的内容容量很大。第二,教学解决实际问题,例题的编排细致。第三,不教学稍复杂的分数除法问题。二单元目标要求

1、使学生联系已有的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知识,理解并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了解整数运算律对分数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运算律进行有关分数的简便计算。

2、使学生学会用分数乘法和加、减法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进行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3、使学生在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过程中,进行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获得成功的乐趣和体验,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三单元设计意图教学计算,例题的内容容量很大,把按运算顺序计算和应用运算律简便计算有机结合起来,把口算和笔算结合起来,组建四则混合运算的认知结构,有益于理解和掌握计算知识,形成实实在在的计算能力。本单元解答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一般列综合式计算。这样设计有两点原因:首先是前面刚教学了四则混合运算,学生具备列综合算式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六年级(下册)列方程解答稍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要以现在的综合算式的数量关系为依托。例2和例3是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教学时利用线段图直观表达数量关系,帮助学生形成解题思路。

单元目标达成分析

课题: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间:

****年**月**日

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按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计算;根据运算律和运算性质进行一些分数的简便计算2: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和抽象概括的能力。3: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体会数学学习的严谨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重点与难点:课前准备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创设情境。

二、教学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

三、教学把整数的运算律推广到分数。算

1、出示教科书第80页的例题图。提问:要求“两种中国结各做18个,一共用彩绳多少米?”这个问题,可以怎样列式?

3、指出:在一道有关分数的算式中,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是运算,统称为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这两道算式都属于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板书课题)、顺序。

1、谈话:根据以上计算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经验,想一想,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你会计算上面这两道式题吗?

1、引导:我们再来仔细观察例1的两种解法。比较一下,这两种解法之间有什么联系?哪一种方法比较简便?你有什么想法?要求学生自主列出综合算式,并尽可能列出不同的综合算式。

2、集体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18+×18

(+)×18追问:列式时你是怎么想的?学生能准确列式计算。80%的人能正确计算,并能用简便计算。90%的人能说出运算顺序四、四、巩固练习。

五、全课小结。通过交流明确:整数的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我们在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要恰当地应用运算律使计算简便。

1、做练习十第1题。让学生按要求直接写出得数,再集体订正。

2、做练习十第2题。让学生独立计算,再选择一两题要求说说运算顺序。

3、做练习十第3题。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说说每道题分别应用了什么运算律或运算性质。

4、做练习十第4、5题。学生独立解答后,指名说说解题思路。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应该注意什么?学生分别计算,并指名板演。

2、提问:这两道式题的计算结果相等吗?运算顺序呢?第一道算式先算什么?第二道算式呢?

3、小结: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也是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4、做“练一练”第1题。让学生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然后交流、订正。80%的人正确计算。课题: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间:

****年**月**日

教学目标:1:能按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计算,并能进行一些分数的简便计算。2:用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重点与难点:用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课前准备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基本练习

二、综合练习

1、做练习十五的第6题。提示:都要写把方程的左边进行化简,再应用等式的性质求方程的解。提醒学生及时进行验算。

2、做练习十五的第7题。并要求学生说说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对学生容易出现的一些典型错误进行指导。

3、独立解每个方程。指名板演,评讲。提醒学生及时进行验算。做练习十五的第8题。做练习十五的第9题。

1、先让学生回忆等式的性质,指名说一说。

2、观察每个方程,说一说方程的特点。

3、独立解每个方程。指名板演,评讲。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评讲。做练习十五的第7题。

1、让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评讲。并要求学生说说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对学生容易出现的一些典型错误进行指导。

先说说梯形的面积公式,再运用公式独立进行计算,评讲。80%的学生能知道运算顺序。学生能知道典型错误原因。做练习十五的第10题。学生独立解答后,指名说说解题思路。

1、做练习十五的第11题。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让学生联系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解释自己的列式和计算过程。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先求什么,再求什么?80%的学生能正确列示计算。课题:用分数乘法和减法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时间:

****年**月**日

教学目标:

1、学生理解并掌握用分数乘法和减法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2、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数学应用意识。重点与难点:课前准备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复习导入。

二、教学例2。岭南小学六年级有45个同学参加学校运动会,其中男运动员占。男运动员有多少人?

1、出示例2岭南小学六年级有45个同学参加学校运动会,其中男运动员占。女运动员有多少人?(1)比较复习题与例2的不同(2)说说“其中男运动员占”的含义

(3)让学生在线段图上分别表示出男女运动员所占的部分。

(4)要求“女运动员有多少人?”可以先求什么?并列出综合算式。板书:45-45×独立解答,说说“其中男运动员占”的含义及解题思路。如果把问题改成:“女运动员有多少人?”就成了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新内容了。问题不同:复习题要求“男运动员有多少人?”而例2要求“女运动员有多少人?是哪两个量比较的结果?比较时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单位“1”的是哪个量?独立完成在书上,评讲说说45×的含义,独立解答。学生能根据题目要求,想出多种方法。

90%学生能正确画图,并能正确分析数量关系。

三、巩固练习。

四、全课小结,揭示课题。

五、课堂作业(5)想一想,还可以怎样计算?板书:45×(1-)(6)小结:怎样解答这类应用题?、做练一练第1题。

2、做练一练第2题。独立完成,可以先画图思考,再列式解答。

3、做练习十六的第1题。独立解答,说说解题思路。

4、做练习十六的第3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在解题时要注意什么?结合学生的回答,揭题板题。说说(1-)的含义,独立解答。先说一说可以怎样想,再独立解答。让学生先画线段图表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再列式解答。先说说题中两个分数的含义,再列式解答。

6、做练习十六的第2、4题。95%学生能正确计算。课题:用分数乘法和加、减法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时间:

****年**月**日

教学目标:

1、学生理解并掌握用分数乘法和加、减法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2、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数学应用意识。重点与难点:用分数乘法和加、减法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课前准备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复习导入

二、教学例

3三、巩固练习

四、全课小结,揭示课题。

五、课堂作业林阳小学去年有24个班级,今年的班级数比去年增加了。今年比去年增加了多少个班级?如果把问题改成:“今年一共有多少个班级?”就成了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新内容了。

1、出示例3林阳小学去年有24个班级,今年的班级数比去年增加了。今年一共有多少个班级?(1)比较复习题与例3的不同。(2)说说“今年的班级数比去年增加了”的含义。哪个量?(3)让学生在线段图上表示出今年班级的数量。(4)要求“今年一共有多少个班级?”可以先算什么?并列出综合算式。板书:24+24×,说说24×的含义,独立解答。(5)(5)想一想,还可以怎样计算?

板书:24×(1+),说说(1+)的含义,独立解答。(6)小结:怎样解答这类应用题?先说一说可以怎样想,再独立解答。

2、做练习十六的第5题。独立完成,可以先画图思考,再列式解答。比较两题的解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3、做练习十六的第8题。比较两题的解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4、做练习十六的第9题。在解题时要注意什么?结合学生的回答,揭题板题。独立解答,说说“今年的班级数比去年增加了”的含义及解题思路。问题不同:复习题要求“今年比去年增加了多少个班级?”而例3要求“今年一共有多少个班级?”是哪两个量比较的结果?这两个量比时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单位“1”的是

1、做练一练的第1题。让学生先画线段图表示两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再根据线段图说说这两小题中的数量关系有什么不同,最后再列式解答。先让学生适当整理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再引导学生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选择合适的条件解答相应的问题。比较两题的解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说说有什么收获?做练习十六的第6、7题70%学生能正确分析数量关系。80%的学生能正确理解数量关系。课题:用分数乘法和加、减法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的练习课时间:

****年**月**日

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分数乘法和加、减法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与难点:课前准备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提出练习要求

二、基本练习

三、综合练习

1、做练习十六的第10题

2、做练习十六的第11题

3、做练习十六的第12题独立解答,指名说说题中两个“”各指这根钢条的哪一部分?怎样求问题?做练习十六的第13题

独立解答,比较题中两个“”的不同含义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做练习十六的第14题做练习十六的第15题独立完成,指名板演,评讲。独立完成,指名说说分别把谁看作单位“1”的量,单位“1”的“”是哪个量,单位“1”的“”是哪个量,要求两个年级一共植了多少棵树,要先求什么?独立解答,评讲,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独立解答,评讲,交流解题思路。70%的学生能通过对比练习掌握分数应用题的解决方法。

四、对比练习

1、一堆煤有5吨,用去了,用去多少吨?

2、一堆煤有5吨,用去了一部分后还剩吨,用去了多少吨?

3、一堆煤有5吨,用去了吨,还剩多少吨?

4、一堆煤有5吨,用去了一部分后还剩,还剩多少吨?

5、一堆煤用去5吨后还剩吨,这堆煤原来有多少吨

6、一堆煤有5吨,第一次用去,第二次用去,两次共用去这堆煤的几分之几?读题,比一比,再独立解答,集体评讲订正。80%学生能正确区别量和分率课题:整理与练习(1)时间:

****年**月**日

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进一步并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进行四则混合运算。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整数的运算律同样适用于分数运算,能根据算式的数据特点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能运用所学的分数运算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点与难点:课前准备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复习口答

二、课堂练习做教科书第87页“练习与应用”的第1题。直接写出得数,师巡视,核对,对于错的学生说说想法。

1、做教科书第87页“练习与应用”的第2题。

小组讨论:说一说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举例说明整数的运算律对分数运算同样适用。独立计算,再说说哪几题可以简便计算,分别运用了哪些运算律。70%学生能完整的说出运算定律。

三、课堂小结

四、课堂作业做教科书第87页“练习与应用”的第3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做教科书第87页“练习与应用”的第4题。独立解答,再比较这两小题解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85%学生能理解题意。课题:整理与练习(2)时间:

****年**月**日

教学目标:1:进一步感受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等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引导学生对自己在探究新知识过程中的表现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重点与难点:课前准备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做“探索与实践”的第5题

二、做“探索与实践”的第6题

一、做“探索与实践”的第5题

二、做“探索与实践”的第6题先让学生画一个指定长、宽的长方形,并把这个长方形的长、宽分别增加,算出各是多少厘米?,再画一画。然后算出新长方形的面积以及新长方形的面积是原来长方形面积的几分之几?先让学生作出猜想,再按要求画图操作,并进行计算。交流不同数据的计算结果,你有什么发现?70%学生能通过实践画出图。

三、“评价与反思”

四、作业:练习册相关作业

三、“评价与反思”让学生在小组里对照评价指标说说自己的收获与存在的不足。根据自己的表现对自己笨蛋员的学习情况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根据自己的表现对自己本单元的学习情况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

7、一堆煤有5吨,第一次用去,第二次用去,还剩下这堆煤的几分之几没用完?

8、一堆煤有5吨,第一次用去吨,第二次用去吨,两次共用去几分之几吨?

9、一堆煤有5吨,第一次用去吨,第二次用去吨,还剩下几分之几吨没用完?

篇6:第六单元百分数教案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利用它改变分数的分子和分母,而使分数的大小不变。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等。

教学重点:

从相等的分数中看出变与不变,观察、发现、概括其中的规律。

教学难点:形成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统一认知

教学准备:圆形纸片、彩笔、各种卡片

一、导入新课

出示例1种中的四幅图

提问:看图写出哪些分数?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导入新课。进一步研究分数方面的知识。

二、发现概括

1、教学例1、

观察一下这个式子,4个分数有什么不同?你知道其中那几个分数是相等吗?板书:==

追问:你是怎样知道这几个分数相等的?和它们相等的分数还有没有?

2、教学例2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一张正方形的纸,指出:这些正方形纸都一样大。提问:你能先对折,并涂出它的吗?

学生折纸。涂色。

交流后,追问:你能通过继续对折,找出和相等的其他分数吗?

学生操作。组织交流。

===

在学生交流时,注意让对折方法不同的学生充分展示,引导发现:只有

对折次数相同,平均分的份数就相同,涂色部分就是相等的。

三、沟通联系

引导观察:请大家观察每个等式中的两个分数,它们的分子。分母是怎样变化的?

学生观察、思考,完成课本上的填空,再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交流后,教师集中指导观察。

先从左往右看,是怎样变为与它相等的的?

(分母乘2,分子乘2。)

根据分数的意义,“”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的1份,而现在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也就是把原两份中的每一份又平均分成2份,所以现在平均分成了2×2=4(份),现在要得跟原来的同样多,必须取几份?[1×2=2(份)]==

即原来把单位“1”平均分成2份,取1份,现在把平均分的份数和取的份数都扩大2倍,就得到。与的大小相等,分数值没变。

(2)由到,分子、分母又是怎样变化的?(把平均分的份数和取的份数都扩大了4倍。)==

(3)谁能用一句话说出这两个式子的变化规律?

再从右往左看

是怎样变化成与之相等的的?==

又是怎样变成的?(把平均分的份数和取的份数都缩小了4倍。)==

谁能用一句话说出这两个式子的变化规律?

综合以上两种变化情况,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出其中的规律?你觉得有什么要补充的吗?(不能同时乘或除以0)为什么?

这就是今天我们所学的“分数的基本性质”(板书课题,出示“分数的基本性质”)。

谈话:你能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再写出一组相等的分数?

引导辨析:所写的分数是否相等?你是怎样想的?

提出要求: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你能用商不变的规律来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吗?

四、巩固练习

练一练的第1题。

练一练的第2题

啄木鸟诊所。(请说出理由)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一个数(零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小结:从判断题中我们可以看出,分数的基本性质要注意什么?学到这儿,大家想一想,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性质跟分数的基本性质类似?谁能用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来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你是怎样理解的?

课堂作业

六、练习十一第3题

第2教时: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能初步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

2、掌握约分的含义和约分的一般方法,学会约分的书写形式,认识最简分数。

3、在知识的运用中体验数学价值。

教学准备:分数卡片图片课件

一、复习

1、说一说:分数的基本性质

2、想一想: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有什么作用?

3、写一写:请你写出和相等的分数

在学生交流反馈后,引导学生对相等的分数做比较:分子分母都比原来大的,分子分母都比原来小的。

二、教学例3

出示例3:你能写出和相等,而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吗?

学生尝试自主思考。

汇报:你是怎样想的?先在小组里交流。

教学约分的含义。

师: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教师指出:约分要注意两点,一是约分后得到的分数要与原来的分数相等;二是约分后得到的分数的分子分母都要比原来的分数小。

教学约分的书写形式

师:分子分母都要同时除以几呢?

生:分子分母同时除以2、3或者6。

方法一:先分别除以12和18的公因数2、再分别除以6和9的公因数3。

方法二:分别除以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6。

规范:画斜线的方向和商的书写位置

提示:熟练以后,约分可以直接写成

=

师:约分到什么时候就不要继续除呢?

生:除到分子、分母只有公因数1为止。

教学最简分数。

像的分子分母只有公因数1,这样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约分时,通常要约成最简分数。

三、课堂练习

同步练习1:说出一个最简分数

同步练习2:把约成最简分数。

1、指出下面的哪些分数是最简分数。

(练一练62页第一题)

2、分别说出下面各分数的分子分母有没有公因数2、3、5。

3、分组练习(指名板演)

练一练第二题

练习十一第5题

四、课堂总结(略)

上一篇:中秋节qq留言下一篇:实训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