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第六单元教案

2022-08-19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六年级第六单元教案》,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

第一篇:六年级第六单元教案

六年级第六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 第一课时 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

教学内容:教材第82—83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从生活实际出发,感知和理解百分数的意义,知道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正确的读写百分数,明确百分数与分数在意义上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观察思考、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经历百分数的意义的探索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会讨论交流、与人合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数学应用思想,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比较,勤于分析思考,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合作、交流能力和自学能力;同时结合相关信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的百分数意义

教学难点:弄清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方法:探究交流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搜集身边或日常生活中的百分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1、回答:(1)7米是10米的几分之几?

(2)51千克是100千克的几分之几?

2、说出下面各个分数的意义,并指出哪个分数表示具体数量,哪个分数表示倍比关系。

81(1)一张桌子的高度是100米。 81(2)一张桌子的高度是长度的100。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百分数的例子:学校有60%的学生参加了兴趣小组。

体检的结果显示,我校的近视人数占全校总人数的64%„„ 像14%、65.5%、120%这样的数叫做“百分数”。

2、同学们能举出几个百分数的例子吗?说说在生活中你们还在哪些地方见到百分数?

3、举例说说百分数表示什么,并归纳出百分数的意义。(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也可以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

4、讨论百分数和分数的联系及区别:分数既可以表示一个数,又可以表示两个数的关系。而百分数只表示两个数的关系,它的后面不能写单位名称。

5、教学百分数的写法: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是在原来分子后面加上百分号“%”来表示。如:百分之九十 写作:90%;

百分之六十四 写作:64%;

百分之一百零八点五 写作:108.5%。

(写百分号时,两个圆圈要写得小一些,以免和数字混淆)

6、教学百分数的读法:百分数的读法和分数的读法大体相同,也是先读分母,后读分子。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一)写一写,读一读(强调读写时要认真细心) 1.出示10个百分数,比一比谁写的又对又快。

百分之六

百分之二百 百分之三点九

百分之八十五

百分之五十

百分之一百五十

百分之零点**

百分之一百

百分之零点零八

百分之十一

(1)学生独立书写(2)出示答案,学生对照,并在组内互相说说自己写对了总题数的百分之几? 2.读下面各百分数:

17%

45%

99%

100%

0.6%

7.5%

33.3% 140%

121.7%

300% 小组内交流。师: 1%是最小的百分数吗?100%是不是最大的百分数? 100%这个数表示什么意思?能举例说明吗?有没有最小的百分数?有没有最大的百分数?观察刚才的百分数,你认为百分数的分子可以是哪些数?生:小数,整数,可以大于100,也可以小于100 通过上面的学习,你能说一下百分数和分数的区别和联系吗? 小组讨论。全班汇报交流,达成共识。 补充练习:

1.读出下面的百分数:45.3% 0.6% 33.3% 300% 140%

121.7% 2.写出下面的百分数:百分之六十五

百分之一点零三

百分之八百

百分之三十九点五 3.写出5个生活中的百分数。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本节课你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你能用我们这节课学习的百分数知识来评价自己在课中的表现吗?同学们,要想真正学好科学知识就要努力学习,现在我就送给大家一句有关百分数的名言,与大家共勉:

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 。——爱迪生 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

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百分数指的是两个数的比,因此百分数也叫百分率或百分比。

注意:任何一个百分数都不能带单位名称,表示具体数量的分母是100的分数也不能用百分数表示。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

第二课时 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互化(1)

教学内容:教材第8

4、8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分数、小数转化为百分数的方法,能正确地把分数、小数转化成百分数

过程与方法:在计算、比较、分析、探索分数、小数转化成百分数的规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索分数、小数转化为百分数的规律,激发学生的数学探索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分数、小数转化成百分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熟练地进行分数、小数转化为百分数 教学方法:探究交流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1.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

2.把下面的小数化成分数,并说一说是怎样化的?

0.45 1.2 0.367 3.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小数,说一说是怎样化的?

4.写出下面各百分数。

百分之十六

百分之七十二点五 百分之五百 百分之一百八十

5.把下面各数扩大100倍是多少?小数点是怎样移动的?如果把它们缩小100倍是多少?小数点是怎样移动的?

2.5 5 0.48

1.25

10.3

二、新课讲授

我们已经认识了百分数,知道百分数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在进行有关百分数的计算时,一般要把百分数化成小数或分数。在求百分率时,又需要把分数或小数化成百分数,所以我们要掌握分数、小数的转化成百分数的方法。

(一)探索分数、小数转化成百分数的方法。 1.小数化成百分数。出示课件:例1 (1)理解题意,弄清“命中率”。

“命中率”指的是投中的次数是投篮次数的百分之几。 (2)解题思路。

本题中是投中的次数(比较量)与投篮次数(标准量)比较,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用除法计算。比较量÷比较量标准量。然后再比较谁的命中率高。 (3)列式计算。

3÷5= 4÷6=

6667=60%4÷6≈0.667==66.7% 1001000(4)探究方法。

①学生自学,展示交流。3÷5=0.6=教师:注意:除不尽时,通常保留三位小数。 ②观察,小数化为百分数应该怎样化?

③归纳:小数化成百分数,只需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并在右边添上百分号即可。 ④写答语,完成应用题。 2.分数化成百分数

3320604(1)自学(2)交流汇报3÷5====60% 4÷6=≈0.667=66.7%

55201006(3)归纳:

分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一是把分数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然后再写成百分数形式。这种方法只适用于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第二种方法是先把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时,通常保留三位小数,再化成百分数。

(二)教学生活中的百分率。

师:在实际生活中,像上面这样常用的百分率还有很多。你知道哪些百分率?它们表示什么意义?又怎样计算呢?

1.课件出示:

2.学生举例

„„

三、巩固练习 第85页“做一做”第2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有哪些收获? 课后作业:

120×100%=75% 160板书设计: 百分数与小数、分数的互化(1)

1.小数化成百分数,只需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并在右边添上百分号即可。 2.分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一是把分数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然后再写成百分数形式。这种方法只适用于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第二种方法是先把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时,通常保留三位小数,再化成百分数 课后反思:

第二篇:人教版六年级教案第六单元

六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难忘的小学生活》

教学目标:

1、通过读“阅读材料”中的文章,感受作者对小学生活的怀念,对母校、对老师、对同学的感情。

2、回顾个人和集体的成长经历,懂得成长需要自己的努力,也离不开学校的关怀、老师的教导和同学的帮助。

3、 用多种形式表达对老师和同学、对母校依依不舍的感情,并立下美好的志向。

4、会写临别赠言、简单的倡议书、建议书和演讲稿。(选做)

5、能在教师的帮助下,与同学一起组织策划联欢活动。(选做)

教学重点:

通过语文实践活动,用语文形式,来感受过去的六年、表达感情、明白自己的成长离不开教师与学校的道理。

教学设计:

制定活动计划

一、导入

不久,我们就要告别美丽的校园,告别朝夕相处的老师、同学、带着依依不舍的深情,跨入新的学校,开始新的学习生活。临近毕业之际,让我们围绕“难忘小学生活”这个主题,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向师友、母校告别。

二、阅读“活动建议”明确可以开展哪些活动。

三、浏览“阅读材料”,了解可以参考哪些材料。(以上把两个板块的内容都进行阅读和浏览,可以把两个板块进行整合)

四、根据“活动建议”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开展哪些活动。制订和交流活动计划。

(教师向学生建议把两个板块合在一块活动,把一些内容进行穿插、整合)如:写难忘的事、师生的赠言、给学校的建议和倡议书、写给老师、同学的信都可整合到制作班级纪念册这一活动中。

请同学们以小组商量活动计划,注意尽量整合。

经小组商量、全班交流活动内容大致为:

1、制作班级纪念册(时间最多为一周半)

2、模拟小学毕业典礼(班级纪念册完成后)

3、毕业联欢会(考试结束,离校前)

活动

一、制作班级纪念册

教学目标:

1、通过制作“”,培养学生热爱母校,珍惜同学情谊的思想感情,培育团队精神。

2、以生活为本位,启发学生从自己的经历中选取作材料;开拓思路,使他们体会到:同一题材,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写出不同的作文。

3、以活动的形式练习习作及一些常见的应用文。

教学过程:

1、

讨论“班级纪念册”的内容和形式。为了整合,内容定为:回忆往事(主要是写难忘的老师与同学以及他们之间发生的事。)、心里话(主要以信的形式写给老师、写给同学自己的心里话)、校园明天更美好(主要写建议书、倡议书)、美好祝愿(主要写赠言)、联系录(各自联系方式)以上内容可由教师根据本班情况做补

充或删减

形式以书刊形式。

2、明确分工。由同学们投票决定编辑两到三名,负责审稿、选稿。美编两到三名负责设计封面及页面图案、分组按项目完成抄写任务。

3、阅读材料完成回忆往事部分

(1)阅读材料《难忘的启蒙》、《老师领进门》、《新来的王老师》、《作文上的红双圈》、《忘不了的笑声》。阅读以上文章可参照教材244页阅读材料解读给学生具体提出一些阅读要求。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学习一些写作方法。

(2)回忆小学六年的生活。到自己曾经呆过的教室,找寻记忆,回想难忘的„„找好朋友交流一下。然后在课堂上写一篇习作。(写以写老师、同学、或之间发生的事等)然后由编辑统一审稿,选出可用的上册。教师帮助。

4、完成心里话部分

阅读第二板块第一课《给老师的一封信》,理解内容,回忆写信的格式。在课堂上给你的老师、或同学把你平时想说却没说出口的话以信的形式写出来。然后编辑选稿,教师帮助定稿入册。同时指导不会写信的同学会写书信。

5、完成校园明天更美好部分

阅读第二板块第三课《给校长的建议》回忆写建议书的格式、同时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份倡议书,让学生回忆倡议书的写法。学生动笔完成建议书及倡议书。编辑审稿选稿,教师指导。

6、完成美好祝福部分

阅读《毕业赠言》明确如何给老师、同学写毕业赠言。回家给老师、同学分别写出毕业赠言。把写给老师的赠言写到纪念册上。同学赠言互赠对方,也可以选几条有代表性的写到册子上。

7、联系录,让孩子们在课下完成。

8、班级纪念册完成后要给大家展示,愿意的同学还可把它复印下来做纪念。(注意在抄稿之前教师要协调“美编”把相应的页面设计好。)

活动

二、模拟毕业典礼

教学目标:

复习如何写一篇演讲稿,并激发对母校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1、阅读第二板块第二课《在毕业典礼上的讲话》,复习写演讲稿的格式以及如何写演讲稿的内容。

2、模仿课本中的演讲稿,自己写一篇《在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3、创设情境,让孩子们在班级举办一个模拟毕业典礼。每个同学都在毕业典礼上进行讲话,鼓励孩子们不看稿子,抒发真感情。

活动

三、毕业联欢会

这一活动属于联欢性质,我认为放手让学生自己策划比较好。教师了解,对不太合适的地方稍做指导。

活动

三、毕业联欢会

这一活动属于联欢性质,我认为放手让学生自己策划比较好。教师了解,对不太合适的地方稍做指导。

第三篇: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教案

第六单元课题一金刚石石墨和C6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知道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知道不同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同一种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

2、过程与方法

会对展示或演示的资料分析、归纳。

能认真观察,并会对现象分析归纳,总结出重要的知识点。

3、情感与价值观

以发展的观点看待碳的单质

树立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的观点。 【教学重点】 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碳跟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 【实验准备】

器材:试管铁架台酒精灯带导管的橡皮塞 药品:炭粉氧化铜粉末澄清石灰水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

我们知道不同的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物质,那么,同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物质吗? 展示:金刚石、石墨、C60的分子模型。

介绍: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讲授新课:

一、碳的单质

1、金刚石(C) 阅读课本第104页 小结: 1)、性质:金刚石是无色、透明、正八面体形状的固体,溶点较高,不导电。 2)、用途:刻划玻璃,切割大理石,做钻头和钻石等。

2、石墨(C) 阅读课本第104页 小结: 1)、性质:石墨是一种深灰色、有金属光泽,不透明细磷片状固体,较软,在纸上划过可留下痕迹,耐高温、导电。 2)、用途:可做润滑剂、铅笔芯、电极等。 介绍:木炭

[实验6-1] 木炭的吸附性 现象:红色褪去

原因:木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具有吸附能力。

用途:阅读教材,总结焦炭、炭黑的用途:除臭剂、制油墨等做吸附剂。 讨论: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元素组成的,物理性质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异? 讲解:这是因为在金刚石和石墨里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金刚石

—碳元素组成 石墨

(两种单质)(一种元素)

(1)一种元素可能形成多种不同的单质,由此可知,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才叫单质。 (2)多种单质可能由一种元素组成。例如:

3、C60 阅读课本第104页 小结:

1)结构:一种由60个碳原子构成的分子,形似足球。 2)用途:应用于材料科学、超导体等方面. 总结:

1、列表比较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

2、碳和炭的区别

碳:指碳元素,只用作化学用语,在表示元素和含碳的化合物时使用。

炭:指具体的物质,如:炭黑、木炭、活性炭等,它们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二、碳的化学性质(板书)

讨论:我们知道,红磷、白磷都是磷元素组成的,虽然物理性质不同,但其化学性质是相同的。

那么,金刚石、石墨、木炭都是碳元素组成的,虽然物理性质不同,但化学性质是否相同?

1、常温下: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上图5-5,说明碳在常温下的稳定性。 讲解:在常温下,碳跟氢气一样,化学性质稳定。

2、点燃或高温的条件下: 1)可燃性

提问:如何证明金刚石、石墨是由碳元素组成的? 讲解:可用燃烧的方法,由此可见,碳具有可燃性。

提问:回忆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并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讲解:当碳燃烧充分时,可生成二氧化碳;

C +

O2 点燃 CO2 当碳燃烧不充分时,生成一氧化碳 C +

O2 点燃CO2 (联系生活实际讲解。)

小结:碳跟氢气都具有可燃性,但碳在不同条件下燃烧,其产物不同。 2)还原性

实验:演示[实验6-2] 装置:与制氧气的装置比较,并纠错,巩固制氧装置。

现象:试管内黑色固体变成红色,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产生。 原理:C +2CuO 高温 2Cu +CO2

讨论:在烧得很旺的炉子里(产生CO2)添上大量的新煤后,温度为什么会降低?并且还容易有煤气生成?

讲解:C +CO2 高温 2CO (吸收热量)

化学反应放出的热能是一种重要的能源,可以直接供人们取暧、加热,也可以转变为电能、动能等。

小结:碳和氢气化学性质比较

氢气

常温下

化学性质稳定

化学性质稳定

可燃性

空气充足:

C +

O2点燃CO2 空气不充足:

C +

O2点燃CO2

2H2+O2点燃2H2O

还原性

C +2CuO高温2Cu +CO2↑ C +CO2高温2CO

H2 +CuO △

Cu +H2O

练习:学习指要 作业:

【教学反思】

课题二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 探究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了解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

能合理使用课堂资料,并会利用这些资料设计实验方案。

3、情感与价值观

从设计装置和制取气体的过程中获取成就感,进一步增强学习化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探究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装置,并制取二氧化碳 【教学难点】

探究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装置,并制取二氧化碳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及多媒体 【实验准备】

器材:锥形瓶试管集气瓶带导管的橡皮塞长颈漏斗 药品:石灰石碳酸钠稀盐酸稀硫酸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在第二单元我们制取过氧气,今天再来探究制备二氧化碳,首先看以下几则信息。

投影:

1、含碳酸根离子的化合物(例碳酸钠、石灰石等)能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2、把燃着的木条放入二氧化碳中,木条,把 燃着的木条伸入氮气中,木条。

3、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气,现象,说明CO2能让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4、在标况下,CO2密度为1.977g/L,空气的密度为1.293g/L

5、CO2可溶于水,且与水反应。 讲授新课:

一、实验室制取CO2的原理 活动探究:

步骤

现象

1

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

迅速产生大量气泡

2 碳酸钠与稀硫酸反应

迅速产生大量气泡

3

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

产生气泡,速度适中

4

碳酸钙与稀硫酸反应

开始有气泡产生,反应逐渐停止

结论: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速度适中,石灰石与稀硫酸反应难于进行;碳酸钠与酸反应瞬间结束,不便于收集。所以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选择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 化学方程式: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二、实验室制取气体装置的选择(板书)

投影:实验室制气体的装置包括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两种 固体和固体反应

气体反应物的状态固体和液体反应 发生液体和液体反应 装置

反应条件:是否需要加热、加催化剂

密度比空气大的向上排气法 气体排空气法

收集密度比空气小的向下排气法

装置排水法:不易溶于水,不与水发生反应 活动与探究:二氧化碳制取实验及相关性质比较

反应物的状态

反应条件

密度

溶解度 CO2

O2

分析:制取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各有什么不同。 投影:各种仪器供设计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时选择。

设计: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与同学讨论、交流、分析各自设计的装置的优缺点。 活动:各组修改各自的装置。 总结:略 练习:

第二课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实验室完成)

讨论:如何利用所设计的装置制一瓶二氧化碳,需要哪些步骤?

三、制取二氧化碳的步骤(板书)

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加入药品

3、制取收集气体。

思考:

1、如何验证所制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2、如何验证集气瓶中已收集满?

讨论总结:

四、验证二氧化碳的方法(板书)

1、检验方法:将导管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若石灰水变浑浊,由证明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2、验满方法: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则说明二氧化碳已收集满。 学生活动:制二氧化碳并检验、收集一满瓶二氧化碳。 (教师巡视指导)

讨论:实验室制气体的思路是什么? 总结:

1、选择反应原理

2、选择合适的实验装置

3、确定验证气体的方法。 练习:学习指要

作业:科学探究报告册 【教学反思】

课题三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 2)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 3)了解并关注温室效应 【教学重点】

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的性质 【教学难点】

二氧化碳与水、澄清石灰水的反应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多媒体教学 【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情景导入:讲述意大利死狗洞的故事 讲授新课:

一、二氧化碳(板书)

(一)物理性质

活动探究:倾倒二氧化碳

现象:底层的蜡烛先熄灭,上层的蜡烛后熄灭 分析: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也不支持燃烧。 活动探究: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实验 现象:塑料瓶变扁了

分析:CO2溶于水后,瓶内的气压减小,大气压把瓶子压扁 小结: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1、无色无味的气体

2、密度比空气大;1.977g/L为空气的1.5倍

3、溶解性:1体积水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

4、干冰的升华:气体的CO2在一定条件下可变成固体,固体二氧化碳叫“干冰”。干冰在常温常压下易升华,升华时吸收大量的热,因此可作致冷剂。 放映干冰升华的录像:解释干冰用于人工降雨的原理。

讲解:如果利用飞机从高空中撒布干冰,由于干冰升华吸热,吸收了空气中的热量,水蒸气迅速冷凝成水滴,于是就开始下雨。这就是人工降雨的奥秘。

(二)化学性质(板书)

1、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与水反应 活动探究: 编号

1 2 3 4

操作

石蕊 + 稀醋酸

石蕊 +水

石蕊 +CO2

石蕊试液 + CO2加热

现象

紫→红

不变色

紫→红 红→紫

分析

结论:

(1)石蕊是一种色素,遇酸变红;

(2)水不能使石蕊变红,CO2也不能使石蕊变红; (3)CO2与H2O生成碳酸,碳酸使石蕊变红; (4)碳酸不稳定,易分解成CO2和H2O

反应方程式:跟水反应:CO2+H2O = H2CO3 碳酸的分解:H2CO3 = CO2↑+H2O

3、与石灰水的反应:

CO2+Ca(OH)2 = CaCO3↓ +H2O 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

讨论: 为了使抹石灰浆的墙壁尽快干,人们常常在室内生个 火盆,这是为什么呢?那为何在刚开始时墙壁反而潮湿? 答:石灰浆的主要成分是Ca(OH)2,当生炭火盆时,炭与 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Ca(OH)2接触,发生反应生成CaCO3沉淀和水,刚开始时由于有水的生成,而且来不及蒸发,所以看上去墙壁反而潮湿,过一段时间,水分蒸发掉,墙壁就干了,整个化学方程式如

C+O2点燃 CO2

CO2+Ca(OH)2=CaCO3↓+H2O (三)CO2对生活影响

1、做灭火剂: 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又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当二氧化碳与空气同时存在时,二氧化碳在下层,从而隔绝空气与物体的接触所以二氧化碳可用做灭火剂。

2、做致冷剂人工降雨

3、工业原料

(四)CO2对环境的影响

1、温室效应

(1)产生: CO2 、臭氧(O3)、甲烷(CH4)、氟氯代烷 (2)危害

3)防止措施:阅读课本 总结:略

第二课时一氧化碳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写出碳单质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2、导入新课:(情景设计) 从一氧化碳的毒性导入

3、讲授新课: 分析: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在分子组成上的差异,这种差异会给两种碳的氧化物的性质带来什么差异?

一、一氧化碳的性质(板书)

1、物理性质(板书)

提问:二氧化碳具有哪此物理性质? 阅读:课本第79页

小结:列表从颜色、状态、密度、溶解性等方面比较

2、化学性质(板书)

(1)可燃性(与氢气、二氧化碳比较) 展示:多媒体动画[实验6-7] 观察: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原理:2CO +O2点燃 2CO2 小结:一氧化碳和氢气都具有可燃性,属于可燃性气体,点燃应检验气体的纯度。

讨论:如何用化学方法区别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如何用化学方法区别一氧化碳和氢气? (2)一氧化碳的还原性(与氢气、碳单质比较) 展示:多媒体[实验6-9] 观察:黑色的氧化铜变成红色;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原理:CO +CuO △

Cu +CO2 分析:对比氢气与氧化铜;碳单质与氧化铜的反应,判断反应类型。并分析装置的不同。

3、一氧化碳的用途(板书)

提问:根据一氧化碳的性质说出用途。 小结:冶炼金属的还原剂,燃料

3CO + Fe2O3高温2Fe + 3CO2

4、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相互转化(板书) 2CO + O2点燃2CO2 CO2 + C高温2CO

二、一氧化碳的毒性(板书) 阅读:课本第117页 讨论:

(1)煤气中毒的生理过程?

(2)有人用炉火取暖,为防止煤气中毒,在火炉在放一盆水,这样做行吗? (3)有人说他不会煤气中毒,一闻到煤气味就把火炉搬出去,这种说法对吗?

三、一氧化碳对空气的污染(板书)

讨论:在做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时,应如何处理尾气,减少对大气的污染?请对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装置进行改进。

小结: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差异,一氧化碳与氢气性质的相似性。 练习: 作业:

【教学反思】

第四篇:七年级第六单元音乐教案

第六单元 世界音乐之窗(之一) (五课时)

第一课时

《流浪者之歌》

教学目标:听唱印度民歌《流浪者之歌》 教学重点:歌曲学唱《流浪者之歌》

教学难点:了解歌曲《流浪者之歌》中独特的装饰音,感知旋律走向所带来的风格特色,懂得“拉格”、“塔拉”是印度河巴基斯坦古典音乐的两个基本因素。 教学过程: 1.摸唱导入

(1)学生跟随教师用lu、la等母音进行乐句模唱,让学生初步感受乐曲独特的旋律特色。

(2)通过击拍识读乐谱,用对比的方式感受装饰音在歌曲《流浪者之歌》中的作用。尤其是风格突出的旋律片段,引导学生关注#5和装饰音,为学唱歌曲打下基础。 2.视频导入

(1)观看第16届亚运会(广州)文艺表演实况录像中的《蒙格尼》表演,感受印度传统音乐具有上下迂回、曲折进行,伴有各种滑音和装饰性音型点缀,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了解印度音乐的风格特征。

(2)用经典的印度歌舞电影片段导入教学,如《流浪者》、《三傻大闹宝莱坞》等,让学生初步体验印度音乐的美感。 3.初听。

(1)初听歌曲《流浪者之歌》。引导学生听出歌曲由几个乐句组成?其中有哪几个乐句相同?

(2)初听歌舞音乐《蒙格尼》,了解歌曲采用了几拍子?用什么演唱方式?歌曲在速度上有什么变化?表达什么情感? 4.复听

(1)引导学生关注歌曲《流浪者之歌》中节奏的组合、旋律的走向、调式的色彩,以感知其音乐作品的特色及情调。

(2)聆听歌舞音乐《蒙格尼》,引导学生分辨出ABCD四个段落。

(3)通过复听,让学生基本了解音的高低、力度的伸张、速度的快慢、音色的调配等音乐要素在两首歌曲力的作用。 5.唱

在音乐欣赏活动中,哼唱主题是很重要的一种方法。

教师范唱

(1)旋律范唱

(2)歌词范唱

钢琴带唱

跟随录音哼唱

教学总结:学生热情高涨

第二课时

欣赏《美丽的国土》、《珍珠》、《星星索》 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听唱、欣赏中体验亚洲音乐独特的韵味。

教学重点:能区分和辨别亚洲五个音乐文化区域的民族民间音乐作品。 教学难点:学唱歌曲 教学过程:

(一)《美丽的国土》

(1)回顾“拉格”和“塔 的《美丽的国土》拉”的相关知识,导入本课学习。

(2)聆听曾在我国热播的巴基斯坦的电影《永恒的爱情》主题曲《我爱你至死不渝》。这首歌曲与《美丽的国土》有着相似的旋律。

(3)初听。歌曲的力度、速度及所表达的情绪分别是什么?

(4)分段听

(5)完整听

(6)总结回顾:通过对印度及巴基斯坦音乐的学习,基本了解了南亚比较具有代表性的音乐风格。

(二)《星星索》

(1)节奏导入:以合唱《星星索》里的基本节奏型导入——第一步:通过课件提供的电子“节拍器”,打出四拍子的基本节奏。

第二部:在四拍子的节拍中加入拍手的节奏。第三部:在以上练习的基础上切入母音lu哼唱旋律,为后面二声部学习打下基础。

(2)看:观看教材中提供的第16届亚运会(广州)文艺表演实况录像,通过视听结合的方式,感受美轮美奂的印度尼西亚歌曲《星星索》。用甘美兰乐队和乐器图片,让学生对印度甘美兰音乐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三)《珍珠》

(1)完整聆听,思考:音乐用哪一类型乐器演奏的?让学生了解甘美兰音乐是以金属打击乐器为主,其音色丰富多样,节奏繁杂有序,力度变化较大。

(2)简单了解甘美兰乐器及乐队的相关知识。

(3)根据光碟里提供的甘美兰音乐《Tumulilingan》,进一步感受甘美兰音乐的特点。 教学总结:学生初步到深入了解甘美兰音乐机乐队的相关知识。

(四)《竹舞》

(1)为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从网上搜索一段菲律宾竹舞的视频,可以让学生对竹舞对竹舞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也可以让学生观看菲律宾竹乐器和竹乐队的图片,来了解律宾音乐及相关化。

(3)听、唱。——听出乐曲的情绪——找出歌曲的节奏特点——可以通过双手击拍或简单的动作表现乐句中的休止符,感受这种节奏的组合在歌曲中所起到作用。

(4)对照乐谱,听出歌曲的段落。

(5)轻声哼唱旋律,体验有、无变化音的旋律特点,感受变化音对歌曲风格形成的作用。

(6)动。学生用简单的身体律动,跟随音乐表现歌曲,或编创简单的动作 表演竹竿舞。

第三课时

欣赏《樱花》、《阿里郎》、《桔梗谣》

教学目标:通过欣赏、学习、学唱歌曲来增加对异国音乐风情、文化深入了解。 教学重点:欣赏、学唱歌曲。

教学难点:通过击拍的方式识读乐谱。 教学过程:

(1)歌曲《阿里郎》本环节可以采用学生跟教授模奏、学生击拍随教授念节奏的方法进行。

(2)歌曲《桔梗谣》——完整聆听歌曲,歌曲采用了几拍子?歌曲的速度和力度分别是什么?歌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哼唱歌曲。

(3)歌曲《美丽的贾奈》——欣赏第16届亚运会(广州)文艺演出实况录像,教师引导学生从着装、舞蹈动作、道具及演唱等方面,了解哈萨克斯坦的音乐文化风格,并对其感兴趣。

(4)《愉快的旅行》——欣赏第16届亚运会(广州)文艺演出实况录像,让学生说出歌曲的情绪和演唱方式,初步感受巴黎歌曲《愉快的旅行》的风格特点。对照乐谱聆听歌曲,感受歌曲ABA的曲式结构。

教学总结:学生了解世界音乐(之一)亚洲音乐,从中学到不同的音乐风格、特色,感受到了不同的音乐风格所带来的快乐。

第四课时

欣赏《美丽的贾奈》、学唱《愉快的旅行》

教学目标:通过欣赏、学习、学唱歌曲来增加对异国音乐风情、文化深入了解。 教学重点:欣赏、学唱歌曲。

教学难点:通过击拍的方式识读乐谱。 教学过程:1.欣赏《美丽的贾奈》

1)导入:欣赏第16届亚运会文艺演出实况录像,老师引导学生从着装、舞蹈动作、道具及演唱等方面,了解了解哈萨克斯坦的音乐文化风格,并对其感兴趣。

2)听、说:初听音乐,让学生说出听到了哪些有特色的声音。 3)复听:让学生说出歌曲的演唱形式及情绪。

4)唱、动:参照教材中的“参与。探索”识读乐谱,击拍唱熟歌曲的音乐主题,再按录音的音乐风格去演唱这首歌曲。

5)听教师范唱,学生击拍。引导学生寻找旋律在进行过程中,乐句之间经常出现的五度大跳音程,它增强了旋律的活力,表现了哈萨克族人民奔放豪迈的性格特征。

6)跟钢琴轻声哼唱。寻找出歌曲的骨干音,发现哈萨克斯坦的民族语言也有建立在五声调式基础之上。

7)跟随录音演唱歌曲。模仿演唱者唱法,突出歌曲中的重音拍,尽量表现歌曲的风格。 8)学生边长边自由模仿视频里的动作进行律动,进一步感受哈萨克斯坦的音乐风格。

教学总结:学生了解世界音乐(之一)亚洲音乐,从中学到不同的音乐风格、特色,感受到了不同的音乐风格所带来的快乐。

第五课时

学唱《愉快的旅行》

教学目标:通过欣赏、学习、学唱歌曲来增加对异国音乐风情、文化深入了解。 教学重点:欣赏、学唱歌曲。 教学难点:通过击拍的方式识读乐谱。 教学过程:1.学唱《愉快的旅行》

1)看、说:欣赏第16届亚运会文艺演出实况录像,让学生说出歌曲的情绪和演唱方式,初步感受巴黎歌曲《愉快的旅行》的风格特点。对照乐谱聆听歌曲,感受歌曲ABA的曲式结构。

2)可对照乐普聆听歌曲,感受歌曲ABA的曲式结构。 3)唱:击拍唱A段旋律,引导学生关注弱起拍及变化音。

4)跟随钢琴模唱B段旋律,感受这种调式带来的音乐风格特色。

5)跟随录音轻声哼唱,模仿歌曲“滑音”的演唱特点,感受歌曲具有阿拉伯音乐的风格及其活泼欢快、热情奔放等情绪,了解反复记号,总结歌曲是ABA曲式结构。

6)拓、辨:欣赏朱明瑛演唱的《愉快的旅行》版本,对比女声独唱和童声合唱的版本,在展现风格上有何不同。

教学总结:学生了解世界音乐(之一)亚洲音乐,从中学到不同的音乐风格、特色,感受到了不同的音乐风格所带来的快乐。

第五篇:三年级数学第六单元教案

第一课时

认识周长

(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6-87页的例

1、例

2、例3,以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结合事物或图形,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能测量物体表面及图形的周长,会用测量的方法算出长方形的周长。 3.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认识周长的意义。 教学难点

对周长意义的理解。 教具、学具准备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杯子、较大盖子各一个,一张长方形纸片、一把尺子、一个卷尺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教学例1。

1视觉感知桌布周长

出示挂图(例1图),让学生观察,从中获取信息。

提问:妈妈想给桌边镶花边,你知道应该在什么地方镶吗?指名学生上讲台前用手指一指

2视觉感知树桩面的周长

出示挂图(例1图)让学生观察,从中获取信息。

提问:图中这两位同学在干什么?(测量树桩面周长) 你知道树桩面周长指的是什么地方的长吗?(指名学生上讲台前用手指一指) 学生操作、口答后,并指出树桩面一周的长度就是树桩的周长。

二、触摸感知,联想周长 教学例2。

1.认识课本封面的周长

让学生观察课本封面,指名说一说课本封面的周长指的是哪里的长度。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课本封面四周的长是封面的周长。然后让同桌合作,其中一个学生用手指沿着课本封面的四周摸一摸,边摸边说封面的周长指的是哪里的长度。另一个学生观察,看在摸的同学是否摸得正确。(两个同学轮流进行) 2.启发联想

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广告牌的周长指的是哪一部分的长,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让学生再举一些例子说明周长。3.总结归纳

什么是周长呢?(让学生自学课本第89页的内容,然后在小组内讨论,最后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认识:围图形一周的长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三、动手测量,认识周长 教学例3。

1.小组内讨论测量周长的方法

先让学生指一指圆片、杯子上底面、长方形纸片的周长各指的是哪一部分的长,再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树桩面、杯子的上底面、长方形纸片的周长的测量方法。

2.全班交流

指名汇报测量方法。学生可能会提供以下方法:

①测量长方形纸片的周长时,可用尺子分别量出每条边的长,再加起来。

②测量圆片和杯子上底面的周长有两种,一是软尺量,二是用线围,再用尺子量线。 3.学生操作练习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学具(杯子、圆片、长方形纸片、卷尺、尺子等),测量出圆片、杯子上底面、长方形纸片的周长,并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指名回答测量结果,并说一说是怎样量的) 4.再认识周长

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是周长。(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教师强调“一周”的含义,让学生体会“一周”的内涵。

四、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做课堂活动的题目。

(1)学生独立操作: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钉子板,用绳子围几个图形,再沿着它们的周长摸一摸。

(2)汇报交流:你围了什么图形?它的周长指的是哪一部分?

五、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认识了什么?你是通过什么方法获得这些知识的?

第二课时

认识周长

(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8页练习十六中的1,2,3,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交流活动,进一步认识周长的意义。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3.通过交流,初步认识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学具:每人准备一支彩色笔。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什么是周长?请举例说明。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二、指导练习

指导学生做练习十七中的1,2,3,4题。 1.第1题 (1)理解题意。

(2)让学生用彩色笔画一画,画完后,同桌的同学互相看一看。

(3)全班交流展示时,教师用实物投影仪展示部分学生画的各图的边线。 2.第2题 (1)理解题意。

(2)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摆完后思考,三个图形的周长一样长吗?

(3)全班交流展示时,指名回答,三个图形的周长一样长吗?说出你的理由。 3.第3题

(1)学生先测量,再独立计算出每个图形的周长。(按整厘米数计算) (2)全班交流时,教师指名学生汇报测量结果。指名回答时,教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测量的,怎样计算的。如果学生能用简便的方法测量,教师要给予肯定。

4.第4题

(1)学生先独立测量出作业本封面的周长,然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流测量结果。 (2)同桌合作测量课桌的周长,然后再进行全班交流,交流时,指名回答测量结果以及测量方法。

5思考题

先让学生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想法,最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交流时,教师应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想法,学生说的只要合理,教师都要给予肯定和鼓励。

三、拓展练习 教师出示习题。

A、B分别是两边的中点,甲、乙两部分的周长相比,结果如何?

学生独立思考后,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发现甲、乙两个部分图形的周长是一样长。

四、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三课时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9~90页例

1、例

2、例

3、例4,第94页课堂活动中的1,2,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加深对周长的认识。

2.结合具体的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3.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4.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理解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的由来。 教具、学具准备

学具:每个学生都准备长9 cm和6 cm的小棒各两根,两张长10 cm,宽5 cm的长方形纸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出示以下两个图形。

(1)说一说: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什么特征?

(2)指一指:两个图形的周长各指的是哪一部分?

(3)教师揭示: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板书课题: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1.教学例1 (1)摆一摆。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小棒(长9 cm和6 cm的各两根),用4根小棒摆一个长方形。 (2)指一指。

摆好后,同桌互相指一指,围成的长方形的周长指的是哪一部分? (3)提出问题。

教师:看着围好的长方形,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问题) 教师:我们先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4)自主探索。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想法,教师巡视。 (5)全班交流,展示算法多样化。

教师强调:有小括号的式子,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6)比较、交流以上几种算法。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用第③种方法计算比较方便。再让学生说一说式子中9+6表示什么,为什么要乘2?

(7)归纳公式。

想一想:怎样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认识: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2.教学例2 (1)过渡:我们了解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那么怎样计算正方形的周长呢? (2)出示例2的图。

教师:这个正方形有什么特点?怎样计算它的周长呢?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认识:正方形的4条边一样长,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三、应用公式解决问题 1.教学例3 出示:求下面图形的周长。(单位:cm)

(1)学生独立计算,同时指名两位学生上台板演。 (2)全班交流,注意书写格式。 2教学例4 小娟有条红色的丝带,用这条丝带刚好围成一个长8 cm,宽6 cm的长方形。如果用这条丝带围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

(1)理解题意。

让学生说说题目提供了哪些数学信息,提出了什么问题? (2)尝试解决问题。

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

指名汇报,让学生口述想法。 答: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7cm。 (4)深化认识。

通过本题练习,你有什么想法?

四、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做课堂活动中的1,2,3题。 1.第1题

(1)打开第94页,让学生观察钉子板中的两个图形,然后求它们的周长。 (2)全班交流时,让学生说出结果,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 2.第2题

(1)让学生自己测量课本封面的长和宽,然后独立计算它的周长。 (2)全班交流。让学生板书计算过程,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第3题

(1)学生两人一组,把课前准备的两张10 cm,宽5 cm的长方形纸板拼起来。 (2)计算所拼的图形的周长,教师巡视。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是用什么方法学到这些知识的?

第四课时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9页至第91页练习十八中的1~7题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加深对周长的认识,能比较熟练地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2.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3.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

学具:每人准备一张方纸巾、一本美术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提问:什么叫做周长?怎样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2)教师:这节课我们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板书课题: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二、指导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八中的1~7题。 1.第1题

(1)让学生独立计算各个图形的周长。 (2)在小组内交流算法。

(3)全班交流,指名学生回答计算结果,并说说你是根据什么进行计算的。 2.第2题

(1)让学生独立计算填表。 (2)在小组内交流算法。

(3)全班交流,指名学生回答计算结果,并说说你是根据什么进行计算的。 3.第3题

(1)理解题意,明确小黑兔沿着篮球场边线跑了一周,要求小黑兔跑了多少米,就是求篮球场的周长。

(2)教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3)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4.第4题

(1)理解题意,明确求“大约要买多少厘米花边?”就是求专栏的周长。 (2)学生独立解决这个问题。 (3)全班进行交流。 5.第5题

(1)准备工具:给每个小组发一张方凳(上面是正方形),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方纸巾、美术书。

(2)小组合作,先测量,再填表。(按整厘米数填) (3)全班交流。让学生汇报测量结果、计算结果及计算方法。 6.第6题 (1)理解题意。

让学生说说题目提供了哪些数学信息,提出了什么问题? (2)尝试解决问题。

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

指名汇报,让学生口述想法。 7.第7题 (1)理解题意。

让学生说说从情境图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2)学生尝试解决。

(3)全班交流。 (4)深化认识。

通过本题的练习,你有什么想法?

三、发散思维

指导学生做第96页的思考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教师让学生说一说小蚂蚁回家走哪条路近,为什么?根据

四、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上一篇:六年级养成教育总结下一篇: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