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分数单元教学反思

2024-05-06

百分数单元教学反思(精选10篇)

篇1:百分数单元教学反思

百分数单元教学小结

小结我在单元教学过程中,首先让学生多种感官一起参与,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对数学的兴趣。教学中,我大胆地改变了教材中的知识例题,重组和创设了“实验活动”这样一个情境,从而引入“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即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又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学习的实际需要,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更好地为下一环节的自主探索、主动发展作好充分的准备。让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自己的探究,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又能运用掌握的知识去研究解决生活的其它数学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同时,例题的教学注重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本课的“请你选择感兴趣的百分数尝试编一个百分数应用题”中,学生卸下了书本应用题、教师思维的束缚,大胆设想、讨论,从实际效果来看,不同的学生就有不同的思考方式和解决方法,使学生的个性学习发挥的淋漓尽致。更培养了学生自己收集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我觉得在教学中应对学生多一份“放手”的信任,少一点“关爱”的指导,大胆地让学生在学习的海浪中自由搏击,让学生自己寻找问题解决的策略、学习的方法,有头脑、有个性、有能力的学生才能应运而生。

篇2:百分数单元教学反思

一、圆的认识

一课选自小学数学苏教版教材第十一册,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也是小学阶段认识的最后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教材的编排思路是先借助实物揭示出“圆”,让学生感受到圆与现实的密切联系,再引导学生借助“实物”、“圆规”等多种方式画圆,初步感受圆的特征,并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等活动,帮助学生认识直径、半径、圆心等概念,同时掌握圆的基本特征。这样的编排,学生对于圆的相关概念及特征的理解和把握一般都是建立在教师的明确指引和调控之下,学生相对独立的探索空间不够,而与此同时,学生对于圆所内涵的文化特性也无从感受、体验,对于圆在历史、文化、数学发展过程中与人类结下的不解之缘感受不深。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试图对本课的教学思路进行重新调整:一方面,通过拓展空间,将学生进一步置身于探索者、发现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在认识完圆的一些基本概念后,自主展开对于圆的特征的发现,并在交流对话中完善相应的认知结构;另一方面,我又借助多媒体,将自然、社会、历史、数学等各个领域中的“圆”有效整合进本课教学,充分放大圆所内涵的文化特性,努力折射“冰冷”图形背后所散发的独特魅力。在一般的关于圆的认识课堂教学中的练习阶段,教师总会设计多层次、多角度的习题,以巩固圆的概念,让学生在应用中形成有关圆的知识和技能。我并没有机械地进行所谓习题练习,而是更进一步彰显圆的文化内涵:中国古代的阴阳太极图;生活中的圆形拱桥、世界著名的圆形建筑、中国著名的圆形景德镇瓷器、中国民间的圆形中国节、中国传统的圆形剪纸、世界著名的圆形标志设计等等。

最后,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我在课末引导学生探讨车轮为什么是圆形的,不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加深了学生对圆的认识,而且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身边有数学,伸出手就能触摸到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二、圆的周长

本课的重点是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难点是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推导过程,主要是圆周率的理解及其推导。

本节课学生主要采取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促进他们的学习方法的养成,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其主要为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分析,学会分工,学会分享。

本节课我尽量采取情境教学,为学生创设一个乐学、易学、好学的课堂氛围;始终以学生为主体,鼓励他们积极的参与其中,自主学习,作为课堂上真正的学习主人;尽量授之于学习方法,让他们在合作的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不断的渗透数学思想,让学生变的会写、会做、会思考;正确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及学习表现,调动学生于一个较高的学习状态中;采用小结、应用等基本教学环节,使学生掌握圆的周长的相关知识,以达到预期的课堂目标;进行中国古代数学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及学习热情。

本节课灵活性较强,希望看到学生的不同闪光点,看到他们的创新火花,看到他们快乐学习的笑脸。

三、圆的面积

“圆的面积”是在学生掌握了面积的含义及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认识了圆,会计算圆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时的教学设计,我特别注意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本节教学主要突出了以下几点:

1、复习旧知识,为学生认识圆的面积的含义和采用图形转化的方法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做必要的准备。复习时我先让学生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并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再现推导过程,学生在回顾旧知识的过程中领悟到这些平面图形面积的推导都是通过切、割、拼的方法,把要学的图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推导的,从而渗透转化的思想,并为后面自主探究 “能不能把圆转化为以前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它的面积”和猜想“怎样把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做了充分准备。

2、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本课时教学的重点是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教学时,教师作为引导者只是给学生指明了探究的方向,而把探究的过程留给学生。学生则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合作剪拼,把圆转化成学过的图形(平行四边行),我把各小组剪拼的图形逐一展示后,又结合课件演示,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形”,并从中发现圆和拼成的长方形之间的关系,从而根据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在整个推导过程中,学生始终以积极主动的状态参与学习讨论,共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探索精神。在掌握数学学习方法的同时,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进一步发展。

3、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这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在本节课,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与生活是密切相关的,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4、不足之处。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以及实践操作花费较多的时间,所以在讲解推导过程时讲得不够透彻,学生理解不深,以至于对公式掌握不太好。如果说当时在引导上能及时考虑到这一点,并给予技巧性的引导,或许能使学生理解的更透彻,那么整节课就将显得更为精彩和饱满。

四、环形的面积

节课在新课前,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圆面积的计算,明确了计算圆面积需要知道的条件,然后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动手操作,自己剪出环形图形,引发学生思考环形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直观感知从一个圆里去掉一个同心圆可以得到一个环形。引导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思考怎样求出环形的面积,学生在制作中很快的说出求环形面积的方法。紧接着她又追问谁能总结出它的字母公式,(如果用R表示大圆半径,r表示小圆半径),大部分学生很准确的总结出S环=лR²—лr²,经过老师的引导学生很快导出 S环=л×(R²—r²)的公式。在课堂练习中,特意设计了针对环形面积的知识重点和难点习题,进行环形面积的练习。这样即巩固了环形的求法又培养并发展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同时在课堂练习中还更加注意了学生认真审题等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教学中的不足:1教师说的太多,放手不够。

2、内外圆之间的半径之间的关系和内外圆之间的直径之间的关系的教学应渗透到练习题中进行。

百分数的教学反思

我要求学生在前学习前总结本单元的各种题型,并在小组内交流。在课堂中再按这个思路去复习整理,学生在学习前反映出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有待于解决。一番思考后,我把学生反映出的问题整理出四大类。

1、怎样找单位“1”;

2、怎样判别用除法,还是用乘法;

3、怎样确定加百分数还是减百分数,在题中出现的量一定是多加少减么?;

4、怎样找对应百分率?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随即做了大量对应训练。已达到巩固的目的,通过小结,反映出学生各有收获,通过这节课学生们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2、增强合作意识,对于六年级的小学生,他们喜欢合作交流,并且已是复习课,学生的基础也不同,并且以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进行教学,增强合作意识,为学困生的参与和成功创造机会。用这种形式上课时,他们敢于说出自己所理解到的,哪怕是一点点。同伴间的学习和合作对这些孩子是多么有效,学习成为了一种需要而不是一种命令。

3、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数学的领域中, 提出问题的艺术比解答问题的艺术更为重要。我在本节课中把应用题变成,添加条件的应用题,甚至让学生自己编写应用题。

4、这样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不断进取的精神,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养成创新习惯的自觉性。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过重负担。学生在解开放题时,不是机械性地就题论题,而是要从众多的模式中选择自己所需的模式,多方面思考解决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用最少的时间,做最小量的题目,但能获取较多的知识,从而提高做题的质量,把学生从繁重的作业堆里解放出来,大大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篇3:百分数应用题的教学片段及反思

《百分数应用题》是小学六年级的内容, 六年级学生已具备了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也具有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节课是学习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 (或少) 百分之几的应用题。重点要找到多 (或少) 的量与单位“1”的量相除。在教学过程中, 我先创设情境, 提出猜一猜, 把学生推上学习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小组讨论等形式,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对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过程中去。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在整个教学工作中, 都是应注重对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语言、思维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反复探索、勇于创新, 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数学、热爱生活。

教学片段:

《百分数应用题》例2的教学中 (东山村去年原计划造林16公顷, 实际造林20公顷, 实际造林比原计划造林多百分之几?) , 当学生计算出实际林比原计划造林多25%后, 我是这样处理的:

师:根据实际造林比原计划造林多25%, 猜一猜, 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百分之几?

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25%”。

有一个同学却说:“好像不对吧?我记得做过这样一道题, 甲数比乙数多1/4, 乙数就比甲数少1/5, 我把1/4改写成百分数就是25%。把1/5改写成百分数就为20%, 所以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20%。”

师:刚才这位同学把分数与百分数联系起来, 到底是25%还是20%对呢?请同学们相互讨论讨论。

(讨论后)

生1:我们用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的公顷数除以实际造林的公顷数, 得20%。

生2:老师, 我们是受以前所学知识的干扰, 觉得实际比原计划多多少, 就是原计划比实际少多少?难道以前所学的知识错了吗?

生3:没错。因为以前所比的是“量”, 而今天所比的是“率”。

师:老师有点明白了。谁能具体说一说, 为什么是“率”就不行呢?

生:实际造林比原计划造林多25%, 是指多原计划的25%, 而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25%, 是指少实际的25%, 实际的25%和原计划的25%不等, 所以我们错了。正确答案应为20%。

师:我总算明白了

本当这一片段已经结束了, 可学生不肯罢休, 有几双手举得老高, 我只得让他们来说。

生:老师, 我想出一道题目考考大家。

我们班有男生35人, 女生20人, 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百分之几?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百分之几?

生1:太简单了, 我会做:

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百分之几?

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百分之几?

生2:唉, 怎么男同学比女同学多那么多呢?男女比例严重失调。

生3:对呀!不算不知道, 一算吓一跳, 现在实行计划生育, 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 却又出现重男轻女的现象。

生4:我们隔壁王阿姨, 已三次怀孕, 都做了人流, 听说就因为怀的是女孩

师:看来, 我们在实行计划生育时, 要强调生男生女都一样。还有问题吗?

生:我妈想买一套房给爷爷奶奶, 但房价太高, 一百平方米要九万, 我们家一百平方米才5万, 同学们帮我妈妈出出主意, 买还是不买?

生1:不买, 太贵了, 叫你爷爷奶奶跟你们一起住。

生2:不能一起住, 因为老人的生活习惯不一样。

生3:我觉得可以买, 因为我算了一下, 房价比原来上涨了80%, 据说还要上涨, 说不定明年还要翻翻呢。

生4:对呀, 我爸是房地产开发的总经理, 他也说房价还要上涨, 我觉得可以买。

生5:我也觉得要买, 因为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就是要孝敬老人。

……

师:那同意买房的同学请举手。

(大家都把手举起了)

师:同学们, 你们知道吗?希腊数字家欧多克斯他利用线段找到了世界上最美丽的几何比——黄金分割比, 他们的比值约是0.618, 比大约是3:5。

电脑显示:美丽的雅典神庙的长与高的比, 也是黄金分割比, 大家最感兴趣的神秘的古埃及金字塔的底边一半与斜面长度的比也是黄金分割比。

T型台上选模特儿, 要求模特儿的身长与腿长的比符合黄金分割比, 它的比大约是3:5, 算一算腿长比身长长百分之几?

生:哦, 原来是这样。我妈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看来老师真了不起。

这时, 一个胖乎乎的小男孩站起来说:“我感觉我的身长与腿长差不多, 看来今生今世与模特儿这个职业无缘了。”

(全班同学哈哈大笑)

一个小女孩说:“我的身材还可以, 我有希望, 我要努力学习, 争取当一名模特儿。”

师:看来呀, 模特儿要求很高, 但不是不可能, 说不定不久的将来世界名模就会诞生在我们中间。同学们, 努力吧!

生:我也想考考大家, 我昨天经过一家商店, 商店写着:

“本店球鞋一律降价30%, 我脚上这双鞋就是昨天买的, 买成140元。请大家猜猜原价是多少?”

……

生: (抢着说) 错

师:为什么呢?其他同学笑。该生也急着改变了观点。

教学反思:

儿童就其天性来讲, 是富有探索精神的探索者, 是世界的发现者。教师的不能代表学生的思维。有时学生的思维可能超越老师, 这种创新的思维火花, 教师要于捕捉, 不要随意否定学生的回答。如果轻易否定学生的回答, 会压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甚至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的意见即使是错误、离奇的, 甚至是钻“牛角尖”的, 都是他们求知欲的表现, 教师要放下架子, 淡化自己的权威意识, 保护和激励学生的欲望和尝试, 让课堂成为智慧飞扬的天地, 这样学生的思维就能得到发展。

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一句“猜一猜”引发了学生新知与旧知的碰撞, 学生在猜测与计算结果的矛盾中自发地产生了争论, 这种争论不是一种排演, 更不是特意的安排, 它凸现了课堂生命的活力。学生争着出题, 说明了他们的思维是活跃的。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百分之几?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百分之几?在教师的眼里简单极了, 可孩子们经过演算, 不仅找到了正确答案, 还发现男女生比例失调, 呼吁社会男生女生都一样。给爷爷奶奶买房, 他们不仅知道房价上涨这条信息, 更懂得孝敬老人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由此可见, 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是多么美好!

在日常生活中, 看电视, 家长无意中的一句话, 都让孩子们记在心上, 学生的问题出乎我的意料。还好啊, 前不久, 我也看过模特儿的报道, 我给他们讲了黄金分割比, 这已超出了教材, 但他们也能顺利地接受。我也真正体会到:学生需要一碗水, 教师需要一桶水的道理。“买鞋”这道题实际上是下一节课的内容, 但们能充分地理解降价百分之三十, 就是按原价的百分之七十出售, 从而算出原价, 这为下一节课的教学作好了很好的铺垫。

“这道理我看是对的吧!”很平常的一句话, 教师把自己置于一个学生的位置, 在虚心向学生请教, 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 激励他们当“教师式”的学生, 让学生在平等中与教师对话、交流。

本节课由于满足学生出题的需要, 导致备课时的巩固练习没派上用场, 用传统的眼光看本节课的任务没有完成, 可学生那种求知欲望, 我们能忍心扼杀吗?让孩子们经历那样的过程, 不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吗?

最后我也凑份热闹, 出了一道题, 不是画蛇添足, 目的是让学生体验“量”与“率”的不同, 开始是“量”影响到“率”, 使学生出错, 课尾是“率”影响到“量”, 让学生出错。在学生出错的过程中, 同学们的笑声有力地证明了体验感悟的魅力。让知识在交流中增值, 思维在交流中碰撞, 情感在交流中融通。

篇4:百分数单元教学反思

关键词 复习课 分数 百分数 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0083-02

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整理复习是小学六年级数学第一学期的内容,全册学完之后对分数应用题的一次大型整合而进行的一次整理和复习。那么复习课必须针对这一知识的重点学习的难点、学生弱点,引导学生按一定的标准把有关知识进行整合,搞清楚知识的来龙去脉和相互联系。教学时应放手让学生整理知识,并对形式各异的整理结果进行互评甚至争辩。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整理和复习,理解和掌握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沟通分数、百分数之间的联系,通过自主建构使学生将分散学习的知识通过沟通联系,串成线、连成片,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分析、推理、判断能力。

3.情感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体会数学的价值。

【学习重点、难点】

沟通分数、百分数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学习过程】

导语:亲爱的同学们,温故而知新,知识若不盘点,则如置身于大漠一般茫然,将知识精华集优整合,让你轻松积累、快乐学习!

一、复习

1.关于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步骤是什么?

2.解决这类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策略是什么?

3.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总结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经验是什么?

4.我抓住分数应用题的主干——“女生人数是男生的”,引导学生对其深入研究。然后“按你的理解,用图表达这条信息的含义”,来再现这句话的本质特征,并以此来体现学生对这一知识的个性化理解。

设计这一“抽象→具体”的过程,为学生充分理解男生与女生之间的数量关系,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理——梳理知识

沟通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将分散学习的知识通过沟通联系,串成线、连成片,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这是复习课的主要特征。

如:在学生对 “女生人数是男生的”深入了解之后,我顺水推舟:“你还能联想到与之相关的哪些信息?

学生想了想写出自己想到的信息,然后同学之间相互补充,进行分类整理如下。

1.分率(百分率)

(1)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37.5%);

(2)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62.5%);

(3)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66.7%);

(4)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40%)。

……

2.比

(1)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多的比是5:3;

(2)女生人数与全班人数的比是3:(3+5);

(3)男生人数与全班人数的比是5:(3+5);

(4)全班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3+5):3。

……

3.倍数

(1)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倍;

(2)全班人数是男生人数与的倍或(1+)倍;

(3)全班人数是女生的或(1+1+)倍;

(4)男生人数?女生人数。

4.份数

(1)男生5份,女生3份,全班共(3+5)份;

(2)男生人数比女生多2份;

(3)男生人数比全班少3份。

……

5.等量关系式

(1)男生人数的与女生人数的相等;

……

三、练——拓宽知识,寻求解题策略

延伸、拓宽知识是复习课的基本点,练习设计与新授课不同,应换个角度,体现综合性、灵活性、发展性,但要有度,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让不同多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经过关键句的联系与沟通后,练习设计没有向 “深、难偏、怪”上发展,而是以“双基”为核心,力求做到从“薄到厚”,拓宽学生的思维。

首先引导学生利用关键句补上条件和问题,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应用题。例如分层练习:

聪明的你,开动脑筋,给关键句子补上条件和问题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应用题,你能想出几种?

学生:

1.某班有女生18人,女生人数占男生的, 全班有多少人?(或男生有多少人)

2.某班有男生30人,女生人数占男生的, 全班有多少人?(或女生有多少人)

3.某班有学生48人,女生人数占男生的60% ,男生和女生各有多少人?

4.某班男生比女生多12人,女生人数占男生人数的,男生和女生各有多少人?

……

再以第一题为例,用多种方法解答。经过交流和整理,基本解题方法有:

经过联想与沟通,大大拓宽了学生的思维。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将一道基本分数应用题转化为整数、倍数、分数乘除法、比例等多种方法来解答,优化了解题的策略。

四、清——清理疑难问题

通过复习有关的分数应用题的知识体系,又进行了相互联系,我们在解题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解决问题时,审题不够细心,分析不到位,单位“1”找不准。量与率没有相互对应。关键要学会画线段图帮助理解变化量之间的关系,帮助分析。

2.计算的技巧有待提高。(百分数在计算时互化为分数便于约分使计算简便)

例:小明读一本书,已读与未读为3:5,再读36页就读完全书的60%,全书共多少页?

解决这一类题目的关键是找准36页所对应的分率,即:(60%-),所以求总页数,即:36鳎?0%-)。

这一环节是清理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策略和关键,使问题迎刃而解,给学习困难孩子一个方法的指引。

五、小结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孩子们纷纷说出自己的感受,总结出:理、分类、整合——形成知识网络——练——清。

篇5:第九单元百分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石河小学胡必来

1、充分体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一现代数学教学思想。

在教学时,我充分为学生创设“思维活动”的场所,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高度兴奋和活跃的状态。例如,(1)在感受一如百分数的必要性时,教师创设了罚点球的典型实例,每个学生都发表自己的不同看法,在思维的交流、碰撞中获得初步的感性认识,百分数比其他方法更容易方便比大小。(2)在指导完百分数的写法时让学生书写10个百分数,在学生书写的过程中,我突然叫停笔,让学生默默地数一数,自己写了几个。然后让学生用百分数来告诉老师完成的情况吗?”学生顿觉有趣,积极思维后,有的学生回答:“我完成了任务的百分之百”有的学生回答:“我完成了任务的40%。”有的学生回答:“我超额完成了任务的百分之二十。”这个教学活动不仅让学生练习了写百分号,更重要的是将学生所学的知识用到了实践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开拓了学生的思维,为后续知识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2、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百分数是一个非常生活化的内容,于是在教学时,我从生活实例导入,又让学生搜集大量的百分数,在充分理解每个百分数意义的基础上,让学生把自己对百分数的认识用抽象的语言概括。新授教学充分揭示了知识的发生过程。知识发生过程蕴含着极丰富的推理方法、思维方法和思想方法,它们是知识结构中最活跃的元素,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最好素材。

3、练习体现了一个“精”字。

练习,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一环。它既是促进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又是使学生形成技能技巧的基础。我在练习时,注意练习的目的性、典型性、针对性、层次性、多样性和趣味性。特别是判断题和选择题的设计,是针对本课时的教学难点设计的,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弄清区别,在辨析中加深理解,在概括中把握联系。使得学生对于分数和百分数的区别的认识又更进一层。

4、及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大多数人认为,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是语文课和思品课的专利,其实不然,在数学课中,只要有心,随时可以渗透。例如:在练习的第一环节,读写百分数时,我选取得都是一些有代表性的例子,有的体现祖国的发展迅猛,有的体现党对务工人员的关怀,以及最后的名人名言,也是对学生进行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养成认真刻苦学习的习惯。

篇6:百分数单元教学反思

最近,我们学习的是六下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共花了四课时的学习时间,因为是稍复杂问题,条件信息变多,数量关系难找清楚,单位1有时已知,有时未知,需要分析清楚。学生在此前已学习了简单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学习的,而且学生已经会用方程解答和倍、和差问题。

课前我思考:新的知识点的生长点在哪儿,起点又在哪儿呢?细读例题,教学时我设将例题改成学生熟悉的倍关系,接着改成分数关系,组织学生找单位“1”、说数量关系,以唤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便于迁移到新知的学习中。

教学例5时,我组织学生先根据例题,学习“如何画线段图、如何找等量关系式、如何正确设未知数X的问题以及如何正确设另一个未知数的问题、如何利用结果和条件中的数量关系来检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等。学生普遍能够画出线段图、找准等量关系式,解决上面问题不大。

例6——已知一个数量,以及一个数量比另一数量多(少)百分之几,求另一个数量(单位“1”)的学习,学生就开始吃力了。

课堂上老师最累和学生最怕是找出适合列方程的数量关系式。引导学生观察线段图中各线段,在各线段的关系中寻找等量关系,仍有部分学生有困难。学生提到九月份的用水量+十月份比九月份节约的用水量=十月份的用水量,九月份的用水量-节约的用水量=十月份的用水量,九月份的用水量-十月份的用水量=节约的用水量。我没有引导学生及时选择合适的,而是让学生自己选择适当的进行列方程,让学生在自己的思考下,尝试中找到适合的.等量关系。在全班交流中明确等量关系。

这个环节让我真切感受到部分学生对于寻找数量关系有困难。猜测着可能他们不清楚题目中的数量,也可能不会选择哪个数量关系式才适合列方程,还可能画线段图本身对他来说就是很困难的。到底平时作业不可能每道题目去画线段图(而且学生画线段图能力参差不齐),所以对部分学生来说找出合适的数量关系式非常困难。

正确检验也是本课的难点,不是所有的学生掌握,也没有要求学生全部理解。其中检验是否如何“比九月份节约20%”这个条件,这种检验方法掌握的学生不多。

后来,从小学数学教学网上看到有老师这样设计了准备题:

从看算式补充条件,引出例题6。“青云小学十月份用水440立方米,_____________,九月份用水多少立方米? 440×80% 440÷80% 440×(1-80%)与其他老师有同感,觉得这样的填空设计非常富于启发性。

篇7:百分数单元教学反思

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小学数学练习课是以巩固数学基础知识,形成解题技能、技巧和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任务的课。而练习课常见的形式单调、内容直白、活动平淡、学生积极性不高,需要用好多时间来算啊写啊,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培养探究思索能力。在教学中,我对教材进行了有效的处理,选择了充满生活原味、趣味性强、形式多样的练习,从谈话激趣引入,口算突显计算方法,涂一涂明算理,到各种变式计算,综合应用,让学生在算一算、说一说、想一想中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明白分数乘法的算理,知道分数乘法从生活中来,从而进一步认识到了数学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激发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和积极情感,无疑使学生变得爱练想练。

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它需要教师课前做出周密的策划,这就是对教学的预设。准确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资源,是进行教学预设的重点,也是走向动态生成的逻辑起点。学生的差异和教学的开放,使课堂呈现出多变性和复杂性。教学活动的发展有时和教学预设相吻合,而更多时候则与预设有差异,甚至截然不同。当教学不再按照预设展开,教师将面临严峻的考验和艰难的抉择。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整合乃至放弃教学预设,机智生成新的教学方案,使教学富有灵性,彰显智慧。预设和生成是讲好课的两个因素,二者缺一不可。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过分依赖于课前的预设,课堂教学往往显得过于严谨而周密,具有很强的计划性,这一点是预设的优点,同时也是预设的不足之处。虽然预设是进行教学的必要条件,但决不是上好课的决定条件,更不是上好一节课的唯一条件。教师预设过程中不能充分想象课堂当中所发生的一切,必须随时的发现,甚至是挖掘课堂中学生的内因动态的生成,并创造条件促使内因向提高数学素养的方向转化。

本课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1、由于我对新课程教材的理解不够深刻,在学生涂一涂理解分数乘法算理时,出现了三种不同的图示方法,而我只认同自己头脑中预设的那种,这样显然是不够的,数学学习的方法是多样性的,学习结果的呈现也是多样性的,开放性的.。

2、教学中,过分依赖于课前的预设,丢失课堂中及时生成的教学资源,错过了挖掘课堂中学生的内因动态的生成,没有创造条件促使内因向提高数学素养的方向转化。

篇8:百分数单元教学反思

这是一位老师在执教六 (上) 教学“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 (少) 百分之几的分数应用题”时的一个教学片段。

出示条件:本学期, 我们602班在校就餐的男生有25人, 女生有20人。

师提问:根据这样的一些条件, 结合所学的分数乘除法知识, 你能得出哪些数学结论? (分小组讨论、交流自己想到的结论。)

生1:男生是女生的125%。

生2:女生是男生的80%。

生3:男生比女生多20%, 女生比男生少20%。

生4:后半句不对, 女生比男生少百分之几与男生比女生多百分之几并不相等。

师提问:你敢于挑战同学, 真不错, 能说说为什么不相等吗?如果你能把自己的理解说清楚, 那就更好!

生5:我们可以用线段图来说明:女生比男生少20%中男生是单位“1”, 在这里男生是5份, 而男生比女生多百分之几中, 女生是单位“1”。女生只有4份, 所以应该是男生比女生多25%。

师提问:你分析得既直观又清楚。其他同学还有哪些结论?

生6:女生是全班就餐人数的约44.4%。男生是5份, 女生是4份, 全班就餐人数就有9份。

生7:男生是全班就餐人数的约55.6%。

生8:女生比男生少的人数是全班就餐人数的约11.1%。

生9:男生比女生多的人数是全班就餐人数的约11.1%。

生10:前面两位同学说得不对。

生11:前面两位同学说的是对的。

教师让赞成的同学聚在一起, 反对的也聚在一起。然后提问:你们为什么认为他们两位同学是不对的?你们又为什么认为他们两位同学是对的?想好自己的理由, 进行辩论。暂时拿不定主意的, 思考一番后再参加讨论。

反方:因为刚才我们说过, 女生比男生少的人数与男生比女生多的人数单位“1”不同, 所以不能反过来叙述。

正方:女生比男生少的人数与男生比女生多的人数相等, 这里的人数是一个具体的数量, 与单位“1”无关, 而其中的11.1%的单位“1”都是全班就餐人数, 所以结论是正确的。另外, 从刚才画的图上, 也可以看出男生比女生多的人数与女生比男生少的人数都是指其中的一份, 所以我认为是正确的。

出示六 (上) 教材中的例1进行新课教学。

反思

课堂提问, 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技能与教学艺术。但是, 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中, 提问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比如, 提问的数量过多学生忙于应付;重视结论轻视过程, 提问流于形式, 用优生的思维代替全班学生的思维;不重视创设问题情境, 缺少质疑和认知冲突的激发等等。这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上述教学片段中, 教师充分挖掘学生现实生活中的资源, 及时捕捉互动过程中生成的错误, 巧妙提问, 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深化学生对百分数乘除法意义的理解,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反思以上教学片段, 至少从以下几个方面给我们以启示:

一、从生活入手, 设计问题, 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 其学习过程必然是“枯燥乏味”的, 学习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数学源于生活, 在这些枯燥的文字、数字和符号的背后, 有着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的“生活事例、生活问题”等原型。上述教学片段, 教师从本班就餐学生情况入手, 启发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提炼生活中的数学因素, 把数学研究的对象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 使学生感到亲切, 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二、巧选问点, 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是新时期对人才的要求。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在求同思维培养的基础上, 强调并重视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的训练, 让学生尽量提出多种设想, 充分假设, 沿不同的方向自由地探索和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答案。上述教学片段中, 教师突破原有的知识圈和原有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寻找更多更新的可能方法。通过第一问:“根据这样的一些条件, 结合所学的分数乘除法知识, 你能得出哪些数学结论”, 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观察思考问题, 多问几个“你是怎么想的”?“还可以怎样想”?让多种信息互相交流, 开拓学生的思路, 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寻找答案。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及时捕捉生成的资源, 机智提问

富兰克林有一句名言:“宝贝放错了地方便成了废物。”课堂上即时生成的、真实的错误, 本身就是一个宝贝, 它常常含有一定的合理性成分, 它能够帮助学生认清知识点, 提高反思能力, 对学生的后续学习也有所帮助, 它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宝贵资源。面对学生的错误, 我们有必要站在新的视角对学习错误的“价值”进行重新提问, 将“错误”作为有效教学的宝贵资源, 并放在最合适的环节, 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在上述教学片段中, 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 反过来另一个数并不比一个数少百分之几, 这是百分数学习中的一个难点, 也是百分数与整数的一个本质区别。教师设计了让学生比一比哪一小组想到的结论最有创意。学生在追求创意的过程中, 把百分数与整数的本质表达了出来, 在表达的过程中, 也暴露了学习中的两个差错。一是“生3:男生比女生多20%, 女生比男生少20%”。二是当学生8、学生9发表“女生比男生少的人数是全班就餐人数的11.1%, 男生比女生多的人数是全班就餐人数的11.1%”这一结论时, 学生10认为不对, 并陈述自己的理由:“因为刚才我们说过, 女生比男生少的人数与男生比女生多的人数单位“1”不同, 所以不能反过来叙述。”

篇9:《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

1、找准认知起点。

《分数的意义》的教学是建立在三年级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的,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能进行简单的分数加、减法计算的知识基础和丰富的平均分的生活经验。我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直接由复习引入新课,课件出示把一个圆平均分成四份,其中一份涂色,可以用一个什么数表示涂色部分呢?引出四分之一以及分数的读法、写法、各部分的名称,四分之一表示什么意义呢?引出了“平均分”、平均分的份数和取出的份数,这样导入新课虽然没有精雕细琢情景渲染那么新颖独特,但很快找到了学生心理接受契合点,为后面的新课教学做好铺垫。

2、追求简约美。

“把复杂的内容教简单,把简单的内容较厚重”是我一直以来的追求。《分数的意义》的课堂教学结构简约:复习引出1/4→理解1/4(→用一个物体表示1/4→用一些物体表示1/4)→揭示单位“1”→理解2/3(用一些物体表示2/3)→揭示分数的意义→点击生活→游戏强化分数意义的理解。结构简约但思维得到有效训练,如在学生明白用一个物体表示1/4的含义后,出示四条金鱼(图片)。

师:你能表示其中的1/4吗?

生:学生指着其中一条鱼,并指出这就是1/4。

师:这是谁的1/4?

生:这是四条金鱼的1/4。

师:为什么呢?

生:可以把四条金鱼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是一条金鱼,也就是1/4。

师:那它的2/4、3/4、4/4呢?

生:它的2/4、3/4、4/4分别是2条、3条、4条啊。

师:课件出示8朵鲜花,你还能找出它的它的1/4吗?说说你的理由。生:如果把8朵花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2朵花,就是这个整体的1/4。

师:那它的2/4、3/4、4/4呢?

它的2/4、3/4、4/4分别是4朵、6朵、8朵啊。

师:同样是1/4,前面表示1条,而这里却是2朵呢?

生:只要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都是整体的1/4,因为整体的数量不一样,所以表示1/4的数量也不一样》

师:真棒!

在这揭示分数意义的重要环节,避开被分物体数量的干扰,始终将分数的本质(“总数量平均分成几份”和“这样的1份或者几份”)作为学习主线;始终围绕“变”(整体表示的数量和每份表示的数量)中之“不变”(这样的份数)强化分数意义的理解。

3、多媒体让课堂增量增效。

我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采用操作体验与多媒体展示的有效结合,先让学生运用金鱼、鲜花、可乐等图片进行操作表示出1/4、2/3等分数,然后利用多媒体把表示的过程灵动的展示出来,增强了学生理解整体(单位“1”)、平均分的份数、取的份数和对应的数量的直观性和逻辑性。分数产生于测量、分物或者计算方方面面而历经3000多年,要想及其有限的时间讲清楚如此复杂的内容实属不易,教学时有效利用远教资源在短短1分钟就迎刃而解了!

4、偶发事件让课堂掀起波澜。

当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三份,其中两份涂成红色,涂色部分用2/3表示,然后把这个长方形平均分成六份,涂红色部分变成了四份用4/6表示,最后再把这个长方形平均分成九份,涂红色部分变成了六份用6/9表示,非常顺利的得出2/3、4/6、6/9这三个分数。可是,就在这时有同学产生了疑问:为什么这个大长方形没有变,涂色部分也丝毫没有变化,而表示涂色部分的分数发生了变化呢?我没有及时给予解答,也表现出了疑问状。就在这时陆续举起了一双双小手,老师我想试着解释一下:“大长方形没有变表示整体(单位“1”)没有变,虽然涂色部分的大小丝毫没有变,但是把整体平均分成的份数变了,涂色的份数也变了,所以表示的分数变了,2/3表示把长方形平均分成3份,其中的2涂成红色,涂色部分是整个长方形的2/3……”老师我还有补充:“涂色部分虽然用不同分数表示,我发现2/3=4/6=6/9。”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些小主人的掌声是会心地祝贺自己学习取得了成功。

5、游戏把课堂推向了高潮。

当学生对分数的意义有全面的理解之后,我没有按常规进行看图填空等巩固练习和分层提高练习,而是理解单位“1” 、平均分、份数与数量的对应关系融入游戏之中:展示台上出示9颗糖,甲同学取9颗的1/3,乙同学取剩下的1/3,甲、乙同学同样取了1/3,为什么取的数量不一样呢?(甲3颗、乙2颗)丙取剩下(剩下4颗)的1/2,乙取走了1/3,丙却取走了1/2,但为什么乙和丙都取走了2颗呢?丁要取走剩下的糖(2颗),可以用什么分数表示呢?学生看到糖果是个个摩拳擦掌,面对接踵而至的赋予挑战的问提更是亢奋不已,难怪学生在数学日记中竟然用“如痴如醉”“恋恋不舍”“流连忘返”等词来形容数学课。

6、情境导入,激起学习欲望。

新课伊始,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生活中所熟悉的、易以操作的情境:测身高,由于某某同学的身高不是整数米,也就不能用整数来表示,怎么办?此时学生就产生了一种心理矛盾,一种渴望解决问题的求知欲,为新课的探究学习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开端。这一环节情景的创设,正是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着力点,既关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关注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也蕴涵了分数就在身边的真正含义。遗憾的是此处情境创设没有让学生真正去感受测量中所遇到的疑问,没能使全体学生激起问题情境所产生的疑惑,以至于过渡到新课探究似乎有些牵强。

7、比较教学,突破教学难点。

篇10:百分数单元教学反思

成功:

1.在审查概念时,主要审查划分的意义和意义。通过公式b×3/4 = a,我们知道b的3/4等于a,b×3/4 = a产生a÷3/4 = b;a÷b = 3/4,a和b为3:4,使学生更清楚地感知乘法和除法,得分和内部关系之间的关系。2.在计算的审查中,让学生谈谈计算方法的划分,让学生可以看到整数分母是一个分数,因此不管除数,除数是一个整数(除0)或分数,乘以一个数字(除了0),等于数的倒数。3.在简化审查率方面,通过让学生说比率和分数,得分之间的关??系,简化基础,然后完成第三个问题,结合简化方法的主题总结总结。

相同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分数比 项目之前和之后,按其最大公约数除

整数比最简单的整数比

小数位数与上一项目的小数位数相同

重点在于简化比率和比率之间的差异:简单比率是比率的形式,并且比率是数字。4.在审查比率的应用中,通过分析关系的数量,改变条件,让学生感觉到上帝的相同意义的分数倍增和分裂。

六年级男孩60人,(),女孩多少人?

(1)女孩的数量是男孩的2/3(2)男孩的数量是女孩的2/3(3)男孩的数量比女孩多2/3(4)男孩的数量少于女孩的2/3(5)女生多于男生2/3(6)女生少于男生2/3 通过不同形式的变体练习,让学生意识到只要有多少关系,就可以解决问题。

不足:

1.审查只关注基本练习,但类型不断变化,学生缺乏灵活性来解决问题。2.对于实际数量和差价之间,学生容易 困惑。

重新教学设计:

上一篇:关于做好当前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通知下一篇:我的这一周优秀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