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册教案第六单元

2024-04-23

全册教案第六单元(共6篇)

篇1:全册教案第六单元

第五课时

第五课

制作风景画浮雕效果

教学目标:

1、通过浮雕效果风景画的制作,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大自然的热爱之情,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2、运用电脑制作一幅浮雕效果的风景画,使学生掌握电脑绘画技能和学会图形处理。教学重点:

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美,能用“画图”软件和 Adobe PhotoShop制作一幅生动的浮雕效果风景作品。教学难点:

1、运用“画图”软件画图时要合理运用所学的透视知识,处理好近、中、远三个层次。

2、运用Adobe Photoshop对浮雕画面的浮雕效果加以调整。课时安排:1课时 知识点分布:

浙江省六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教材《美术》第九册“浮雕风景”。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引入课题

大自然的风光美不胜收:日出前后,东方出现迷人的彩霞;暮色苍茫,繁星闪烁;群山连绵起伏;云海,飘忽不定;那黑瓦白墙,小桥流水,浅岸深树,五彩斑斓的倒影„„组成了一幅幅奇异而美丽的画面。它们常被画家运用各种方法制作成一幅幅风景画,供人们欣赏。

(二)明确任务

1、“你见过哪些美丽的景色?”(让学生上网收集各种风景图片)引导学生认真回忆美丽的风景,然后选取最吸引自己、最美好的画面,如:一桥、一亭、一树、一山„··作为自己创作画面的主体内容,2、根据收集的各种风景图片,启迪学生的创作思路。再看看四周能增添些什么作为陪衬。让学生学会选景、构图。

(三)指导怎样动手制作浮雕效果的风景画

1、利用“画图”软件设计浮雕草图。首先打开“画图”软件,运用画图工具画一幅美丽的风景画。

注意:草图要简练,画面要有近、中、远三个层次。

2、保存文件。

3、制作风景画的浮雕效果。首先打开Adobe软件,然后利用PhotoShop里的功能进行制作。教师在此应着重指导学生对浮雕效果进行调整。

(四)学生尝试,师指导。

(五)指导学生相互评价作品。

篇2:全册教案第六单元

校 名: 姓 名:

2009.4.1

17.可贵的沉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认9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神气十足、左

顾右盼”等词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体会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读懂课文内容,学会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懂得关心父母,关心别人。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孩子们的情绪变化,懂得关心别人。

2、教学难点:体会沉默的可贵。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大家认真听,知道这是什么歌吗?(课件播放《生日快乐》歌)

2、听到这首熟悉的生日快乐,你想到了什么?

小结:关于生日这个话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受,这其中也有许多感人的故事,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7课《可贵的沉默》,请同学们看老师写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为什么说这种沉默是可贵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72页,上节课我们预习了课文,同学们的生字都读准了吗?自己读读课文,特别是碰到难读的课文时,多读几遍。

2、谁敢接受我的检查?(课件出示生字)

3、指名读,齐读。

4、这儿还有一些词语呢?(课件出示词语)

5、开火车读,齐读。

6、同学们读得真棒!让我们再来默读一遍课文,看看读完之后你想说些什么?(引导学生说:我们不光只是接受父母的爱,还应懂得回报父母的爱。)

三、精读课文,感悟探究

1、当老师问到爸爸妈妈是否给我们过生日时,教室里情况怎么样?(课件出示图1),请看,图上孩子们的心情怎样,他们都在干什么呢?请同学们边看图边读课文的1——9自然段,找出与这幅图有关的句子。

2、引导学生读句子。(高兴、自豪的语气)

3、当问到爸爸妈妈是否知道我们的生日并向我们祝贺时,孩子们多么高兴,多么自豪啊!父母对孩子们的爱,孩子们感受到了吗?

4、板书:

感受

父母的爱

5、当我们过着快乐的生日时,是否想到过父母的生日呢?当老师问到我们是否知道父母的生日时,教室里又出现了怎样的情景呢?请同学们结合图,默读课文的10——13自然段,找出与这一幅图有关的句子。

6、指导读句子。(安静)

7、这儿还有一个句子呢?谁来读?(课件出示:沉默了足足一分钟,我悄悄地瞥了一下这些可爱的孩子们——他们的可爱恰恰在那满脸的犯了错误似的神色之中。)

8、你们猜,在这一分钟里面,他们可能在想些什么呢?

篇3:第六单元自测题

一、基础练兵场 (26分)

1.阅读下面的语段, 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4分)

森林在晨曦中张开了惺忪的睡眼, 青青的藤蔓缠绕在枝头。有凉凉的风缓缓拂过, ·摇醒了一个个绿色的梦。此刻, 我的耳中落入声声悠悠的鸟鸣, 循声望去, 在摇yè生姿的叶间, 藏着鸟儿们一双双善lài的明眸。我望着自由的鸟, 鸟望着婆·娑的树, 多么静谧而和谐的境界!

蔓______yè______lài______娑______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分)

A.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

B.一朝为官, 俗务便纷至沓来, 唯有瞑目静心, 才能气定神闲。

C.一些人总打着慈善的旗帜为自己谋取私利, 真可谓别出心裁。

D.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 巴不得它长得快, 长得茂绿。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2分)

A.当我在这小房子中安顿下来, 就移动小台子到圆窗下, 让我面朝墙壁和小窗。

B.这位年轻的林业工人, 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原因是他用双手植树造林的结果。

C.《绿》一直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散文艺术的精品, 因而也有文学评论家对该作品有不同看法。

D.以绿墙代替砖墙是时代的需要, 是开放的需要, 也是美化我们的家园, 保护生态环境, 改善居住条件的需要。

4.默写。 (10分)

(1) 征蓬出汉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长河落日圆。

(2)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咏雪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与“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4) 《龟虽寿》中最能体现作者达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自强不息精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5.欣赏右边这幅公益广告, 试从广告创作的角度进行赏析。 (4分)

(1) 这幅公益广告表达了什么中心内容?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这幅公益广告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效果?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学校举行“绿色家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请你也参与其中。 (4分)

(1) 【诗韵绵长】

在“我记忆中的绿”赛诗会中, 晓华吟道:“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请你也朗诵两句含“绿”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2分)

(2) 【绿色小品】

活动中, 李明和晓华表演了小品《代价》, 讲述了违法排污的企业害人害己的故事。李明对扮演排污企业负责人的晓华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二、阅读精品屋 (34分)

(一) 阅读《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 完成题目。 (4分)

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

岑参

天山雪云常不开, 千峰万岭雪崔嵬。北风夜卷赤亭口, 一夜天山雪更厚。

能兼汉月照银山, 复逐胡风过铁关。交河城边鸟飞绝, 轮台路上马蹄滑。

晻霭寒氛万里凝, 阑干阴崖千丈冰。将军狐裘卧不暖, 都护宝刀冻欲断。

正是天山雪下时, 送君走马归京师。雪中何以赠君别, 惟有青青松树枝。

(选自《岑参诗选》, 刘开扬选注, 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年)

7.“雪中何以赠君别, 惟有青青松树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将军狐裘卧不暖, 都护宝刀冻欲断”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表达作用?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比较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 完成题目。 (12分)

【甲】会天大雨, 道不通, 度已失期。失期, 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 举大计亦死, 等死, 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

【乙】项羽已杀卿子冠军 (1) , 威震楚国, 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 (2) , 救钜鹿。战少利, 陈馀复请兵,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 皆沉船, 破釜甑, 烧庐舍, 持三日粮, 以示士卒必死, 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 与秦军遇, 九战, 绝其甬道, 大破之, 杀苏角, 虏王离。涉间不降楚, 自烧杀。当是时, 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余壁, 莫敢纵兵。及楚击秦, 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楚兵呼声动天, 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 项羽召见诸侯将, 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 诸侯皆属焉。

(乙文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司马迁著, 中华书局1959年)

【注释】 (1) 卿子冠军:指宋义。宋义是上将军, 为军中之冠, 故称“卿子冠军”。“卿子”是尊称。 (2) 河:指发源于山西的漳河。

9.结合语境,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 (4分)

(1) 法皆斩 () (2) 将卒二万 ()

(3) 破釜甑 () (4) 及楚击秦 ()

10.给下面的句子画出两处停顿。 (2分)

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11.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 今亡亦死, 举大计亦死, 等死, 死国可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于是至则围王离, 与秦军遇, 九战, 绝其甬道, 大破之, 杀苏角, 虏王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请根据上面两则文言文, 为《谈勇气》一文补写两个事实论据。 (2分)

恶劣的生存环境、紧迫的情势, 都会激发人非凡的勇气。《捕蛇者说》里的蒋氏为避“苛政”, 有勇气捕捉“触草木尽死”的异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阅读下文, 完成题目。 (18分)

满院都是母亲的气息

何新军

(1) 我一直觉得小小的院子里到处都有母亲的气息。

(2) 常常, 母亲在院子里为一些生活琐事奔波的时候, 或者她什么也不干一个人在院子里走动的时候, 她身边的微风就会把她身上的气息一点一点地吹落下来。当我从一座小城里回家看望母亲的时候, 她就会从一间房子里出来, 于是, 小小的院子里似乎马上就有了阳光。阳光下, 满院的母亲的气息都向我扑了过来。

(3) 母亲的气息一直就在院子里萦绕着, 无论我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我都能感觉到它的存在。有时, 当我想起母亲的时候, 我就感觉到母亲那浓郁的气息从一座小院里出来, 绕过村庄绕过田野, 来到我的身边并围绕着我。这时, 我的目光就会顺着田野顺着村庄望过去。我知道, 只要我看见了小院, 母亲就会走出来;只要母亲在院子里一走, 我家的小院就充满了阳光。小院、母亲和阳光, 完整地构筑着我心底里“家”的样子。

(4) 小时候, 我不知道这些。小时候, 母亲在院子里走过时, 我很少去看她的背影。我只顾在院子里看小人书, 然后吃饭和睡觉, 一觉醒来, 就背着书包上学校。她身上的气息一点一点掉落在院子里的时候, 我正在院子里长着身体长着脑子。那时, 我只顾着自己, 根本不会想到院子里的母亲, 更不会想到母亲的气息会在院子里慢慢散落。

(5) !现!在!, !我!在!!一!座!!小!城!!里!生!活!!。!当!!我!一!个!!人!安!!静!地!!想!起!母!!亲!的!!时!候!!, 我!!的!目!!光!就!会!!越!过!眼!!前!的!!高!楼!和!!大!厦!!, 在!!田!野!的!!尽!头!!和!庄!稼!!的!旁!!边!, !寻!找!!着!我!家!!那!座!!低!矮!!的!小!院!。有一天, 我看见母亲一个人正在院子里移动着她的身影, 缓慢而又蹒跚。这和多年前是多么的不同。多年前, 她在院子里走过的时候, 她身后的气息就像清澈的流水一样在她身后流动着。而现在, 母亲从这个屋里出来慢慢移动到另一个屋里去的时候, 她身后的气息就像院子里不会流动的空气一样, 有些迟缓。我看见母亲从屋里出来, 一直低着头走路, 似乎有想不完的心事。她在想心事的时候, 院子里的气息就有些凝重, 我的心也凝重了起来。母亲在想什么呢?我不知道。我一直认为, 只要我在远处看见了小院, 母亲就会走出来在院子里移动她的身影, 满院的阳光和母亲的气息就会在院子上空轻轻地迂回和萦绕, 然后轻轻地笼罩我仰起的脸庞。

(6) 我看见母亲从厨房里出来, 手里端着一盆子狗食。墙角的狗摇着尾巴向她撒欢。多年前, 我家不养狗, 当这只狗第一次来我家的时候, 它就到处嗅。它嗅遍了我家所有的地方。后来, 它静静地卧在墙角不再走动。也许, 它嗅到了院子里母亲的气息。这时, 我对自己说, 母亲又把她的气息留了一些在墙角。

(7) 从墙角出来, 母亲就去找一只她养的猫。一只猫让母亲在院子里缓慢地移动起来。母亲边走边满院地看着, 她想在某一个地方一下子找到她养的猫。可是母亲在院子里移动了很久, 也没有在某一个地方一下子找到她养的猫。于是母亲边走边想, 这死猫怎么就不见了呢?我远远地看见母亲在找猫, 也跟在母亲身后想, 一只乱跑的猫怎么就不见了呢?我想, 它一会就回来了。我知道, 它像墙角的那只狗一样, 离不开母亲的气息。它每次从外面回来, 就喵喵地叫着, 寻找母亲, 就像母亲寻找它一样地四处走动。等母亲喂饱了它, 它才会躺在某个暖和的地方, 嘤嘤地唱起来。

(8) 猫没有回家, 母亲在院子里就没法安宁。

(9) 黄昏的时候, 母亲走出院子去寻它。母亲披着暮色在村子里转来转去, 她身后的气息就像这黄昏一样, 跟着落在了村子的小路上和路边的小树上。母亲想, 在村子里转着的时候就能找到她喂养的猫。我知道它会回来的。我知道它会循着村子里的小路上和路边的小树上母亲留下的气息走回家来。那是它回家的唯一线索。

(10) 母亲绕着村子转了一圈之后, 又回到院子里。母亲想放弃寻找, 可又不忍心。她边填柴火边想一只乱跑的猫。我也跟着母亲想, 我不想让母亲一个人承担找不到猫的寂寞。母亲等了一个上午, 又等了一个下午, 黄昏了她还在等。我真想变成那只猫来到她面前, 我不想让她为了一只猫憔悴下去。

(11) 母亲上了炕, 拉开被子准备睡觉。我看见母亲失望地伸了一下腿。一只猫却从炕脚母亲的脚下翻了一下身站起来, 它走到母亲的枕边磨蹭着母亲的脸, 嘤嘤地唱着。

(12) 这时, 一切都安静了下来。母亲睡下了, 可她的身影似乎还在小院子里移动着, 她的气息也从我的心里慢慢升起来, 在我的天空弥漫着。这时, 我想, 这一天, 我看见了小院, 看见了小院中的母亲。那么, 我该为母亲做些什么?可我能为母亲做些什么呢?当我坐在书桌前这样想的时候, 我发现我的目光还停留在小院里, 它正为母亲驱赶着那些越来越浓的夜色和母亲越来越浓的寂寞。

(选自《散文百家》2010年第8期, 有删改)

13.阅读第 (5) 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作者记叙了母亲在小院中的哪些事情?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联系具体语境, 回答下面两小题。 (4分)

(1) 请说说你对第 (2) 段中加点词语“扑”的理解。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请赏析第 (5) 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文章本是要写“满院都是母亲的气息”, 作者却用了相当多的笔墨来写阿猫阿狗。请说说 (6) ~ (11) 段的精彩描写对表现母亲的形象有何作用。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下面的链接文字并回答问题。 (6分)

【链接】红的像火, 粉的像霞, 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 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朱自清《春》)

本文第 (5) 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与链接材料中的句子在写法上有相似之处, 请说说两位作者这样设计的用心有何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笔展示台 (40分)

17.雪花飘飘, 悠悠我思。在皑皑白雪中, 一定有某个景、某些人、某些事、某种情或某种思绪让你深深难忘。你可以借景抒情, 也可以借物抒怀, 还可以大胆想象, 为读者讲述一个“雪花飘飘”的故事。

请以“雪花飘飘”为题, 写一篇作文, 文体不限, 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一、基础练兵场

1.wàn曳睐suō2.C3.D 4. (1) 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 (2)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4)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5. (1) 这幅公益广告表达的是:缺少了水, 我们的家园就会变成孤冢, 变成坟墓, 有水才有家。表达了保护水资源这一主旨。 (2) 这幅公益广告运用对比手法, 突出了浪费水资源的危害性以及保护水资源的紧迫性。6. (1) 示例:红树青山日欲斜, 长郊草色绿无涯/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2) 示例:这位厂长, 你们厂违法排污, 污染了环境。虽然你们赚了钱, 却给周围群众造成了危害, 最后也会害了你们自己。

二、阅读精品屋

7.此句以松枝赠别, 表达了依依惜别的深情。同时, 遒劲的松枝也象征着戍边将士的铮铮铁骨, 表达了作者对戍边将士保国安民的决心的赞美。8.运用了衬托的手法, 突出地表现了雪后的奇寒以及戍边将士生活的艰辛。9. (1) 按照法律 (2) 率领 (3) 砸破, 摔破 (4) 到, 等到10.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11. (1) 现在逃亡是死, 起义也是死, 同样是死, 不如为国事而死。 (2) 在这时 (部队) 到了前线, 包围了王离;并与秦军遭遇, 交战多次, 阻断了秦军所筑的甬道, 打败了秦军, 杀死了秦将苏角, 俘虏了王离。12.《陈涉世家》里的陈胜为推翻暴秦, 有勇气为国之大计揭竿而起;《项羽本纪》中的楚军破釜沉舟, 自断后路, 鼓足勇气奋力杀敌, 打败了秦军。13.围绕“母亲在院子里缓慢而又蹒跚移动着的身影”“母亲从这个屋里慢慢移动到另一个屋里”“母亲从屋里出来, 低着头想心事”“母亲移动身影进厨房”“母亲从厨房出来, 手里端着一盆子狗食喂狗”“母亲从墙角回来, 去找一只她养的猫”“黄昏时, 母亲走出院子去村子里寻猫”“母亲回家烧炕, 边填柴火边想乱跑的猫”“母亲枕边的猫磨蹭着母亲的脸, 嘤嘤地唱着”等回答即可。14. (1) “扑”是“用力向前冲”的意思, 写出了母亲气息的浓郁, 也表现出“我”对母爱强烈的感受, 对母亲强烈的思念。 (2) 巧用比喻,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气息的轻快, 暗示了母亲的年轻, 同时透着一种愉悦, 和上文的“她的身影, 缓慢而又蹒跚”形成鲜明的对比, 表现了“我”对母亲衰老的无奈和伤感。15.阿猫阿狗并不是闲笔, 而是因为“我”在小城生活远离母亲, 使得母亲的情感无处寄托, 她只能通过侍弄猫狗聊以打发寂寞的时光。作者写狗对母亲的依恋, 再写母亲待猫如亲人一般, 就是为了写母亲无人陪伴的寂寞生活, 从而更好地突出了对母亲的思念、伤感之情。16.相同点:都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展开联想和想象, 表达内心的感受。不同点:朱自清联想“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本文作者想象自己的目光“就会越过眼前的高楼和大厦, 在田野的尽头和庄稼的旁边, 寻找着我家那座低矮的小院”, 表达了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三、文笔展示台

篇4:第六单元自测题

1.阅读语段,完成下列题目。(5分)

坚强是自我的坚持,是对尊严的撼卫。“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诗仙李白坚持自己的清白之躯,他公平正直,没有偏私,不阿谀别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他的坚守。人生中难得的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长久的坚持和因为坚持所体现的意力!坚强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一次次的成功失败对心智的磨lì,它是我们痛定思痛的大彻大悟。

(1)给加点字注音或者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摧眉( ) 磨lì( )

(2)上段文字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并订正。(2分)

改为 改为

(3)画线句可以概括为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 。(1分)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是否多读书,也是提高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途径之一。

B.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是一项事关全局、影响深远的系统工程。

C.为了防止今后不再发生类似的事件,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了安全生产措施。

D.前不久,在加拿大召开的激光学术会议上,这两篇论文受到高度重视,给予了高度评价。

3.排列语句顺序恰当的是( )。(2分)

①还有摇荡的水草 ②游人从桥上望去 ③那鱼就在水草和石头间滑动 ④可以清晰地看到水下的鹅卵石

A.②③①④ B.③①②④ C.②④①③ D.②③④①

4.诗文默写。(6分)

(1)何当共剪西窗烛,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各领风骚数百年。

(3)无边落木萧萧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见一斑。

(5)耳闻不如目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智者见智。

5.每年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这个日子的到来,总让人把目光投向阅读。今年的读书日期间,某校决定开展以“读书与交流”为主题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加。(10分)

①【浸润书香】为营造活动氛围,积极倡导好读书、读好书,请你为学校的电子显示屏写一条含有“经典”一词的宣传语。(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品味语言】学好语文读为先,读万卷书,才能行万里路。鲁迅先生曾说:“读书要像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英国诗人柯勒律治说:“读书应当像石床的矿工一样,把‘渣’甩在一旁,只拣些纯净的宝石。”这两位大师表达的主要意思分别是什么?(4分)

鲁迅的意思:

柯勒律治的意思:

③【评说经典】选择《繁星·春水》《西游记》《水浒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四部名著中的一部,就作品的内容和阅读感受,写一段推荐语。至少用到一种修辞手法,30字左右。(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百家争鸣】对于是否在教室里增设“图书角”,同学们反应不一,展开了辩论。请你以辩论中一方的身份,阐述自己鲜明的观点和理由。(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精品屋(3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6~9题。(16分)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及为丞相掾,选授堂邑县尹……罢旧盗之朔望参者①,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②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英宗即位,命参议中书省事。会元夕,帝欲于内庭张灯为鳌山。即上疏于左丞相拜住。拜住袖其疏入谏,其略曰:“世祖临御三十余年,每值元夕,闾阎之间,灯火亦禁;况阙庭之严,宫掖之邃,尤当戒慎。今灯山之构,臣以为所玩者小,所系者大;所乐者浅,所患者深。伏愿③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帝大怒,既览而喜曰:“非张希孟不敢言。”即罢之,仍赐尚服金织币一、帛一,以旌④其直。

(节选自《元史·张养浩传》,有删改)

【注】①罢旧盗之朔望参者:免除了有强盗前科的人每月初一、十五例行到官府接受审讯检查的规定。②目:名词作动词,看待。③伏愿:希望。④旌:表彰。

6.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只标一处)。(2分)

不 得 已 而 为 盗 耳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毋负张公( ) (2)去官十年( )

(3)会元夕( ) (4)既览而喜曰( )

8.翻译文中画线句。(4分)

(1)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联系选文,简要分析张养浩的优秀品质。(6分)

nlc20230901135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10~16题。(19分)

生命的暗示

欧阳斌

(1)清凉的秋雨送走了一个燥热的苦夏,燥热的心总算静默下来了。在这秋虫唧唧的黑色的秋夜里,我骤然从昏睡中惊醒。远方的钟楼上,响起了悠长的钟声。又一列火车隆隆驰过──

(2)这一切意味着什么呢?是生命的暗示吗?

(3)我在想,秋虫因何要昼夜而鸣?是因为它强烈的生命意识吗?是因为它深谙生命的短暂,而必然高密度地显示自己的存在吗?是因为它生命的全部价值,都隐含在这微弱却令人感泣的生命绝响里么?那么人呢?仅仅是因为生命比秋虫千百倍的绵长,就可以以生理需求为由,将千百个最美丽最令人激动的黎明慷慨地遗弃么?

(4)这是一个荒诞的联想。

(5)唯有钟声,以其绝对接近精确的殊荣,当之无愧地充当了生命的量尺。在它那周而复始的切切呼唤里,有一种振聋发聩的提醒,然而昏睡了的那些人是不知道的,在混混沌沌之间,生命是这样一部分一部分地丧失了。

(6)这是一个无可挽回的丧失。

(7)有时,我们会觉得生命是一种痛苦的煎熬,当它是最充分地展示黑暗、龌龊、卑鄙、虚伪一面的时候;有时,我们会觉得生命是一种快乐的享受,当它展示出光明、纯洁、崇高、真诚一面的时候。生命似乎永远是在这样两极之间交错延伸的。在它延伸的每一个区段里,似乎总是喜剧与悲剧同生,苦难与幸福共存。有时,我们会觉得生命是一种渺小的存在,当物欲、情欲、贪欲在蝼蚁般的人群中横行肆虐的时候;有时,我们会觉得生命是一种伟大的结晶,当它在强暴、苦难、灾害中显示出牺牲的悲壮的时候。生命似乎永远是渺小和伟大的“混血儿”,由此我们也就没有理由产生绝对的崇拜和蔑视,再伟大的巨人也有他渺小的瞬间,再渺小的凡人也有他伟大的片刻。

(8)绝大多数的时候,我们有一种珍惜生命的本能,似乎没有一个人来到世上就梦寐求死。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生命在心中会无限地增值。毕竟,生命只属于这一个人,而且仅仅只有一次。在人生的道路上,即使一切都失去了,只要有一息尚存,你就没有丝毫理由绝望。因为失去的一切,又可能在新的层次上复得。当然在极少数的时候,我们也渴望着悲壮的牺牲,那是因为苟且偷生已严重亵渎了神圣的生命。那时,死亡反而变得令人仰止,生命反而因死亡而延续,因毁灭而永生。

(9)钟声是生命长度的量尺,却不是生命价值的量尺。生命的价值只有在历史的天平上才能清晰地显示出它本来的刻度。一代又一代的人来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去了,他们的生命价值何在?有的人有一个轰轰烈烈的生,却留下一个默默无闻的死;有的人有一个默默无闻的生,却有一个轰轰烈烈的死;有的人显赫一时,却只能成为匆匆的历史过客;有的人潦倒终生,却成为历史灿烂星空的泰斗。这一切决然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生命价值的客观性和历史性,使不绝于耳的喧嚣显得极其微不足道。

(10)一时一事的得失,似乎永远困扰着我们,永远是生命的烦恼之泉。倘若能真正将其置之度外,烦恼就真正超脱了。其实,真正值得烦恼的命题在于:生命的价值究竟应以何种形式做何种转化。对于这个千古之谜,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答案,却没有任何一本哪怕是世界上最权威的教科书能提出最完美的答案。人其实是最难认识自己的,也就难找自己生命的转化方式,这正是一些人拥有一个失败的人生之根源。更悲惨的结局则在于,自以为找到了答案,而其实完全是南辕北辙。所谓天才,无非就是能最早最充分地认识自己的价值,从而以最直接的方式完成了生命由瞬间到永恒的有效转化。

(11)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生命,然而相当多的人直到濒临死亡也没有弄清生命是怎么一回事,这正是人类的悲剧所在。

(12)生命,这神秘而美丽,不可捉摸而异常珍贵的存在,你究竟隐匿着多少暗示?而哲人的终生存在,就是捕捉这样一些暗示么?

10.本文是一篇含义深刻、富有人生哲理的散文。请通读全文,谈谈作者所说的“生命的暗示”指的是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文中两处加点的“昏睡”分别是什么意思?(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本文第(4)段“这是一个荒诞的联想”和第(6)段“这是一个无可挽回的丧失”,两句中的“这”分别指代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第(7)段文字,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解读了对生命的认识与感悟。(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链接材料,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人生的感悟,以及怎样让我们的生命更精彩、更有意义。(不少于50字)(3分)

【链接材料】

(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节选自臧克家《有的人》)

(二)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当他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 (节选自《生命的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笔展示台(40分)

15.请以“ 的滋味”为题,进行作文构思。

写作要求:想一想横线上填什么,然后把构思中的情感倾向设想一下,选择什么样的事,有什么样的经过,再升华出一点什么,表达出你最深的感悟。600字左右。

答案请点击《初中生世界》主页(www.czssj.cn)查看

篇5:3小学信息技术第六册全册教案

第三课

夸夸我们的家乡

教学目标:

1、学生能针寻主题搜集资料,较熟练地运用PowerPoint来制作幻灯片。

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教学重点:

制作介绍家乡美景的幻灯片。教学难点:

1、搜集家乡美景的图片。

2、制作超级链按和动作按钮。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山川风貌、风景名胜,也有不同的风俗习惯,等等。

这行美的风景,右不能一个人欣赏,应该介绍给大家。有什么办法呢?当然有,用PowerPoint来制作专题幻灯片就是其中的一个好办法。不过,先得把家乡风景的资料输入电脑中。那么,怎么取得这些美景的资料呢?

今天,老师已经把它们放在共享文件夹中。

二、制作导航幻灯片

为了让别人对家乡的风光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并方便观看幻灯,我们先制作一张具有导航作用的幻灯片。

三、制作介绍家乡美景的幻灯片

有了导航作用的幻灯片,还要有介绍各个景点特色的幻灯片。

四、制作超级链接

对,现在我们就要把导航作用的幻灯片和景点介绍幻灯片通过超级链接联系起来。

1、在导航作用的幻灯片上用文本框标注景点的名称。

2、选中标注的文本框,单击右键,会出现一个快捷菜单。选择其中的〖动作设置〗,弹出“动作设置”对话框。

在“单击鼠标时的动作”一栏中选择〖超级链接到〗,单击〖下一张幻灯片〗,弹出下拉列表框,选择〖幻灯片〗,会弹出一个〖超级链接到幻灯片〗的对话框,选择相应的幻灯片,单击〖确定〗。再单击〖动作设置〗对话框中的〖确定〗,设置好景点对应的超级链接。

现在,你在导航幻灯片上点击这个景点,就可以直接看到这个景点的介绍。

五、制作动作按钮

在PowerPoint中可以通过专用的按钮实现快速的超级链接。在绘图工具栏中有一个〖自选图形〗按钮,点击它会出现一个菜单,选择其中的〖动作按钮〗,在“动作按钮”中选择房子,按钮默认的超级链接是回到“第一张幻灯片”。

小技巧:把动作按制到其他的幻灯片上,其他的幻灯片也就可以实现快速跳转。

好,现在我们的专题幻灯片完成了。自己先来检查一下,同时也好好欣赏一下自己的作品。你想看吗?

六、课堂练习

篇6:全册教案第六单元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以“父母之爱”为专题,编排了精读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略读课文《慈母情深》、《学会看病》,还有口语交际·习作以及回顾·拓展。《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时,一位父亲在废墟中进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儿子的传奇故事。《慈母情深》讲述了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儿子买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记叙了父母亲对一个七八岁孩子写的第一首诗的不同评价,以及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学会看病》讲的是儿子感冒了,妈妈让他独自上医院,学会了看病的事。母亲用这种方式,锻炼儿子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本组的28个生字,会写25个生字,理解新词,并注意积累。2.引导学生品味词句,继续培养学生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能力。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体验天伦之乐,感悟父母之爱,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4.领悟本单元的课文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5.通过《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后的小练笔及习作,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记事写人的书面表达能力。

6、口语交际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父母的爱。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母对孩子的爱以及孩子对父母爱的理解。2.读懂课文内容,抓住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重点句、段,体会父母的爱以及孩子对父母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3.用具体事件表达父母对自己的爱,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四、单元课时安排: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2课时 18《慈母情深》 1课时

19《“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2课时 20《学会看病》

1课时 口语交际

1课时习作

2课时 《回顾拓展六》

1课时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的佳句;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课文,合作探究掌握本课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体会父爱。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的佳句;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学情分析:小组合作学习,在合作之前要充分的自学,将课文读通、读顺,根据导学案的问题开展学习,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打上问号,在小组内讨论解决。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知识评价:听写上节课的好词佳句。

二、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课余时间搜集到的有关地震及其危害的资料,谈谈自己对地震的认识与感受。

2.教师导入:是啊,地震是多么地残酷,多么地惊心动魄,它使多少人失去了亲人,它给人类带来多

少灾难!但是面对这样的灾难,有一对父子却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的故事。今天就要我们来学习

17、《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三、学生预习:

1、自由读课文,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2、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画出使你深受感动的句子,在小组内交流。

四、小组合作探究:

1、听课文录音,注意生字新词的学习

重点提示“墟、砾、颤、爆、砸”

2、讨论交流: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说说你受感动的理由。(3)练读感受深刻的句子,体会人物的感情。

以“小组练读、分角色读、评读”等形式,让学生通过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五、课堂达标评价:

1、书写本课生字生词。

2、摘抄课文中感人的句子。

3、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六、小结提升: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基本读懂了课文,而且同学们能在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到了浓厚的父子之情。

七、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了不起

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课前知识评价:复习17课的生字词

洛杉矶、混乱、昔日、废墟、阿曼达、疾步、爆炸、瓦砾、砸着、颤抖

二、创设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都在父母的关爱中快乐地成长,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对亲情有了越来越深切的体会。亲情是黑夜里明亮的烛光,刺破夜幕;亲情是冬日里温暖的阳光,驱走严寒。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感爱这种浓浓的爱。(板书,齐读课题)

三、学生预习:

1、自由朗读课文,说说从哪里看出父与子的了不起。

2、用――画出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并在小组内谈谈各自的体会。

四、小组合作探究:品读感悟,体会亲情

(一)了不起的父亲

1、高尔基说:父爱是一部震撼心灵的巨著,读懂了它,你也就读懂了整个人生!

那么你从课文哪里看出父亲的了不起呢?(学生合作探究讨论)

2、学生讨论总结:

(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

“冲”这个动作,体会父亲对儿子的担心的心情。

(2)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A.引导体会父亲失去儿子的撕心裂肺的悲痛心情。B.指导有感情朗读。

(3)“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从读中体会父亲的坚定执着、坚定信念、恪守。

(4)理解重点句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体会:A.时间之漫长 B.过程之艰难C.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压力D.当时的情况危险。

①作者不厌其烦地把表示时间的词语罗列出来,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②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

从人物外貌描写中体会父亲坚定的信念,感受伟大的父爱。

③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3.身体上的痛苦,精神上的折磨都不能把这位父亲打倒,是什么力量的支撑着他呢?(板书:不论„„总„„)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体会它是父亲的坚定信念的力量源泉。(板书:爱的诺言)

(二)了不起的儿子

1、过渡:父爱成就了一位了不起的父亲,也成就以一位了不起的儿子。

课文哪些地方体现了儿子的了不起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相关句子。(学生合作探究)

2、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在恐惧与危险时沉着冷静、鼓励同学支撑救助

3、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阿曼达呢?

巨大的精神力量来自对父亲的信赖,奇迹的出现来自伟大的父爱。

4、课文中为什么反复出现“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信任的源泉 5、23段中的“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儿子的行为体现出他的什么品质? 体现出儿子的无私,在面对危险,面对生死时,把生的希望让给了同学,而危险却由自己来承担。

6、让我们一起分享它们劫后重生、亲人团聚的喜悦。

齐读: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7.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同桌交流,谈感受。(板书:父爱)

五、小结升华,拓展延伸:从这对父子身上,我们感受到了这种平凡、朴实却又伟大、深沉的父爱。

六、课堂达标评价:

1.在括号里填入恰当的词语。

发生()

充满()

开辟()

发现()

布满()

开发()

()的父与子()的教学楼

()地看看

()地走开

()地说

()地拥抱

2、文中父亲的心理变化是:()→()→()

3、读句子,回答问题。

1.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请把课文中和这句话类似找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这句话中的“总”字的意思是:()

①聚集在一起

②经常,一直

③一定,无论如何

(2)文中反复出现这句话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按要求摘抄句子,回答问题。

(1)描写父亲动作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描写父亲外貌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描写父亲语言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这些语句的描写中,我感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根据课文内容回答。

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了不起

父----------子

不放弃

信任

责任感

先人后已 教后反思:

18、慈母情深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课文中的生字。理解“龟裂、失魂落魄、疲惫”等词语意思。

2.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课文的好词好句。

3.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养育之苦,母亲的慈祥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之情。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课文,合作探究掌握本课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会母亲的养育之苦。

教学重点: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养育之苦,母亲的慈祥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深入体会母亲生活的辛苦,从而进一步理解母爱的无私崇高,激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学情分析:小组合作学习,在合作之前要充分的自学,将课文读通、读顺,根据导学案的问题开展学习,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打上问号,在小组内讨论解决。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知识评价:

1、反义词。

明亮()

丑陋()

兴奋()

动摇()希望()

安全()

2、给下列多音字组词。

颤 _____()

模_____()

_____()

_____()

3、选词填空。

安顿 安排

(1)下周工作()满了。

(2)父亲()好受伤的妻子,便去找孩子了。

失望 绝望

(3)看到一片废墟,父亲()了,哭着离开了。

(4)他的学习成绩令他的父母很()。

阻挡 阻止

(5)我们要()不文明的行为。

(6)一块巨石()了他们的去路。

成绩 成就

(7)几年来,我国的“四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8)要想提高学习),不下工夫是不行的。

二、激情引入、激发情感:提示一些有关描写母爱的诗句

三、学生预习:

1.大声读,读准生字词;

2.交流: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贫穷、辛苦、瘦弱,无私、关爱孩子、通情达理„„)

四、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1.课文中有些句子,最能反映母亲的苦,最刺痛作者和我们的心,请你仔仔细细地再读一下全文,划出来好好读读。

2.师:同学们,如果把这些片段想象成一个个画面,哪个画面最能打动你的心?为什么?和你的同桌合作交流学习。

3、学习引导汇报

画面一: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声音震耳欲聋。切入点:震耳欲聋

(1)什么叫“震耳欲聋”?听到这样的声音会是怎样的感受?带着这种感受读一读。

(2)可是,妈妈却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这震耳欲聋的声音停止过吗?你怎么知道?

(3)指导朗读:从我进入,到我离开,母亲一直在怎样的环境下工作?孩子,你知道母亲昨天在怎样的环境下工作?那么明天呢?去年、今年、后年„„

(4)师小结:同学们,这就是母亲,即使这声音震耳欲聋,穿透云霄,为了孩子,她依然工作着,慈母的情就深在了这震耳欲聋的声音里。

画面二: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

慈母的情深在弯曲瘦弱的脊背里。

(这瘦弱的脊背挑起的是生活的重担,这瘦弱的脊背是孩子们的天。)

画面三: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1)为什么母亲的眼睛疲惫不堪?想象一下,那本应该是怎样的眼睛?

(2)提问:“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我看到的是母亲怎样的背?

(3)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即使带着口罩,我看到的是母亲怎样的脸?

(4)师小结,指导朗读:这样的母亲怎不令我惊讶,这样的母亲,怎不令我辛酸,怎不令我痛心,所以,作者一次次地呼唤“我的母亲”。谁来有感情地读一读。

画面四: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1)齐读。

(2)提问:这里有几个词最能打动人,你找出来了吗?为什么?(龟裂、塞)

(3)如此劳累,如此辛苦才挣到钱的母亲,是怎样把钱塞给我的?请你想象一下?

(4)把词语带入句子读:(出示)

母亲却已将钱迅速地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母亲却已将钱毫不犹豫地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母亲却已将钱使劲地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5)提问:母亲塞在我手里的仅仅是钱吗?

(是母亲的心血,是母亲的关怀,是浓浓的母爱)

画面

五、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上,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1)提问:作者一连用了四个“立刻”,你读出了什么?

(2)指导朗读

(3)小结: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母亲就在这枯燥、单调的劳作中。同学们,母亲的情就深在这枯燥、单调的劳作中

4、面对如此憔悴、疲惫,甚至可怜的母亲,我却来向她要钱,要她辛辛苦苦挣来的血汗钱,要她累死累活一天也挣不来的一元多钱。不为别的,只因为(引读课文第一节),只因为(引读课文第三节)。

5、品读母亲的话:“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读出母亲的话外之音,言外之意。(个性化感悟母亲的纯粹朴实之情,忘我无私之情,博大深沉之情,满怀期待之情和无比骄傲之情。)

6、母亲是如此的通情达理,她竟然这样的的关爱我,理解我!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写话训练

7、交流写话内容,对话互动。

五、课堂达标评价:

1、背诵《游子吟》,抒发热爱母亲之情。

2、写一段描写母亲外貌、语言或动作的片断。

六、小结提升:

1.反复读母亲的话:“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2.齐读但丁名言--“世界上有一种最美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

3.爱需要表达,课文中的作者用他的方式回报了这份深沉的母爱。那么,也让我们用自己的方式,去回报最真、最纯、最珍贵的母爱。

七、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18、慈母情深

震耳欲聋

疲惫不堪

龟裂 塞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教后反思:

19、“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精彩、糟糕、誊写、敬仰、出版、谨慎、迫不及待、一如既往、引入歧途。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选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背下来。

3、从父母亲对孩子的评价中体会到父母对孩子的爱。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课文,合作探究掌握本课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会父母之爱。教学重点:

1、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2、从父母亲对孩子各自不同的评价中体会父母对孩子的爱。

学情分析:小组合作学习,在合作之前要充分的自学,将课文读通、读顺,根据导学案的问题开展学习,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打上问号,在小组内讨论解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达标评价:听写上课的好词佳句。

二、激情导入:

1、指名读“精彩极了”“糟糕透了”,体会不同语气。

2、提问文章标题为什么要加双引号?

(分别是“我”的母亲和父亲对我写的第一首诗的评价“精彩极了”是表扬的语气,“糟糕透了”要用批评的语气)

3、这两句话通常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再齐读)

“精彩极了”是表扬的语气,“糟糕透了”要用批评的语气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章,题目就是“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读时,教师板书加上“和”),三、学生预习:

1、朗读课文,用-----画出生字生词,并多读几遍。

精彩、糟糕、誊写、湿润、腼腆、出版、谨慎、歧途、一如既往。

2、思考:本文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1、同桌轮读,质疑难写的词语。

(豪 毫)(版 板)(祥 详)(誊 誉)(歧 岐),2、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了父母面对“我”的习作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从两个不同方面展示了父母对孩子的爱。

五、小结提升:多读课文理解内容大意,有力于进一步提高阅读水平。

六、课堂达标评价:

1、学习生字,抄写词语

2、重点指导书写“誊”(与“誉”或“卷”比较)“谨“(右半部要写紧凑)

3、抄写词语

4、朗读课文

七、布置作业: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新课前知识评价:听写以下词语,再读一读。

腼腆、敬仰、誊写、慈祥、谨慎、歧视、出版

二、激情引趣导入:对于同一首诗,母亲说是“精彩极了”,父亲说是“糟糕透了”,巴迪认为这是“两个极端的断言”。你是怎么认为的?昨天我们感知课文了,现在我们就来继续学习。

三、学生预习:

1、本篇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请大家用上课文中的这几个词语说一说。

出示几个关键词提示:童年

评价

截然不同

巨大影响

课文讲了作者童年时父母亲对他的作品的截然不同的评价,这两种评价对他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作者从这两种评价中感悟到的爱。

2、朗读课文,理解重点句子。、用------画出父母的不同态度,为什么说这两种力量都是爱?

四、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品读“童年”部分,体会父母的不同评价

1、请大家自由读1——14自然段,画出巴迪第一次写诗时,父母对他的评价。

(品读母亲句子)我们先来看看母亲对巴迪的评价。

A:先读句子。

B:出示母亲的话,让学生说说从中体会出什么?从哪里看出的?眼睛亮亮的,兴奋地

我听出了妈妈的自豪;我听出了妈妈的高兴;我听出了妈妈的激动、惊喜------

母亲的爱:慈祥的爱,关心的爱,善良的爱,平和的爱,温柔的爱------

2、小结:母亲的赞扬如雨点般落在我身上,使得我既腼腆又得意扬扬,既自豪又信心满怀,怀着这样的心情,巴迪在等待着父亲的回来。

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我实在等不及了。(急切的盼望着父亲的回来)

3、“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 父亲把诗扔回原处。(严厉,警告,批评)我们看完一样东西一般的动作是什么?放。为什么这里要用扔?

父亲仅仅扔掉了诗吗?把巴迪的自信、信心扔掉了。满怀希望的小巴迪现在的心情怎么样?你觉得父亲的批评像剑一样刺伤了小巴迪的心。”

4、巴迪就这样气走了,可是在饭厅里,父母还在为那首诗争吵着,真是太神奇中,同一首诗,两个人有完全不同的评价。

母亲:为了鼓励孩子,看到七八岁“我”能写出诗,就会为写诗这件事动情,并不多想诗的质量如何,是赞美“我”写诗的行为。(齐读12小节)

父亲:注意的不是“我”写诗的行为,而是诗本身的质量。也可能认为母亲的鼓励有点过分了,以致使孩子“得意洋洋”,在这种情况下,给孩子一些警告。

自主品读“后来的认识”

1、面对父亲如此的评价,小巴迪的内心受到了极大地伤害,失声痛哭,然而他却没有因此而放弃。(几年后认识到父亲原先的评价是对的,受到母亲鼓励的他一直在写作,并且得到了父亲有限的肯定,学着在父亲的指导下修改作文。)

2、长大后的巴迪成了美国大名鼎鼎的作家。他又会怎样来理解父母“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样的评价呢?

母亲的力量是指:赞赏的激励作用。

父亲警告的力量是指:批评的力量或警示作用。

3、作者小时的幸运是:既有赞扬的鼓励,又有父亲的提醒与警告。当初他写第一首诗的时候,他知道父亲的评价对他的作用吗?

作者不仅认识到两种评价对自己健康成长的必要性,而且认识到“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4、“两股风”指什么?(鼓励的作用和批评与提醒)

“生活的小船”指什么?(成长过程)

这两股风来自母亲的赞赏,激励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来自父亲的批评,提醒自己不要骄傲。

五、小结提升: 爱有许多种,他会产生不同的力量,我们今天学了课文,认识了严父与慈母的爱,他们的爱成就了今天的巴迪。在生活的海洋里,我们要做清醒的舵手,不因赞扬或批评而偏离航道。

六、课堂达标评价:

1、看拼音,写词语。

zāo

ɡāo

háo

tãnɡ

xiě

()()

()

jìnɡ

yǎnɡ

miǎn tiǎn

pàn duàn

()

()

()

2、辨字组词。

┌迪()┌搂()┌歧()

└油()└楼()└技()

3、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精彩——()

糟糕——()

自豪——()

赞赏——()

4、填字成词。

()()痛哭

()不()待

一如()()

()()信心

5、造句。

一如既往——

得意扬扬——

6、背诵课文的最后一段。

七、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19“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母亲:鼓励

父亲:严格要求

教学反思

20、学会看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11个生字,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特殊的母爱方式,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过程方法:通过朗读课文,探究质疑掌握本课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会特殊的母爱。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特殊的母爱方式,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学情分析:小组合作学习,在合作之前要充分的自学,将课文读通、读顺,根据导学案的问题开展学习,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打上问号,在小组内讨论解决。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知识评价:听写上课的好词佳句。

二、激情导入: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贫穷的母亲可以坦然从容地让儿子去买自己心爱的小说,慈祥的母亲鼓励儿子满怀信心地写作,母爱是无私的,是无微不至的。然而却有这样一位母亲在儿子生病发烧的时候,做过多年医生的她不但不在家里给儿子找药治病,反而逼儿子独自去医院看病。这位母亲到底爱不爱自己的儿子?她当时又是怎么想的呢?她是怎样的一位母亲呢?我们一起来学习《学会看病》这篇课文。

三、学习预习: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每一个字音,把课文读通顺,记一记不认识的生字,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重点理解“打蔫、艰涩、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图索骥、忐忑不安”等词语。

2、和同桌交流自己记生字的办法,并互相读一读课文。

3、简要复述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研读课文、合作探究学习

1、指名分段读课文,看看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

2、简要复 述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讲的是母亲发现儿子感冒了,准备照例自己用药给他治病门后又改变了主意,让他自己独自到医院看病。母亲用这种方式对儿子。磨练儿子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

3、再读课文,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语言:儿子对父母的极度依赖,更使母亲意识到应该锻炼儿子独立面对疾病。心理:母亲内心的矛盾,担心、后悔、自责

4、从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中知道了什么?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⑴ “时间艰涩地流动,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疼痛地收缩成一团。”

因为担心孩子,心疼孩子,所以觉得时间的流动艰难缓慢。母亲等待独自看病的儿子归来,“度日如年”,足见爱子真情。

⑵ “我知道应该不断地磨练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练自己。”

让孩子独自去看病,是对孩子的考验。在这个过程中,母亲饱受着担心与痛苦的折磨,所以说也

是对母亲自己的考验。

⑶ 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独自面对生活。我预先能帮助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它也许不那么准确,但这是我的责任。”

这段讲的是母亲这样做的目的,即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学会生活。“口授一张路线图”,文中指告诉儿子看病的程序。我们可以进一步体会到,作为父母,应该对孩子“口授”更多的“路线图”,并有意识地锻炼他们生存的能力,这是父母的责任。

5、从课文中,你体会到母亲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决定让儿子独自看病的感情变化过程:犹豫、后悔、担心、自责、勇气又回到心里。

6、感受母爱的伟大:母亲看似“冷漠”的言行,是为了尽到做母亲的责任,对孩子的未来负责,培养孩子独立的生存能力,生活的能力,是对他的未来负责。

7、分角色朗读全文。

五、小结提升:本文的母亲是尽责的母亲,为了尽到做母亲的责任,对孩子的未来负责,通过让儿子学习找医生看病,锻炼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感受到母亲浓浓的爱子深情。

六、课堂达标评价:

1、请在正确读音下边打“√”:

⑴ 我看他有点打蔫(niān yān)儿。

⑵ 当我准备在家里的储药柜里找药时,却突然怔(zhēnɡ zhânɡ)住了。

⑶ 走廊里想起了脚步声,只是较平日拖沓(tā tà)。

⑷ 时间艰涩(sâ shâ)地流动着。

2、照样子,写词语:

喋喋不休

摇摇晃晃

喋喋不_

来日_长

按_索骥

忐忑不_

3、用“假如”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句子,说说自己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

⑴ 时间艰涩地流动,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

⑵ 我知道应该不断地磨练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练自己。

⑶ 我的心立刻软了。是啊,孩子毕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

七、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20、学会看病

做出决定──犹豫不决──心软后悔──自责担心──勇气回升

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习作五

学习目标:

1.围绕“父母的爱”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2.根据习作提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习作,能写出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表达自己真情实感.3.能感受父母的爱,与同学、与父母沟通情感,建立良好的关系.课前准备:让学生先回忆自己生活中父母对自己关爱的事例.学情分析:小组合作学习,在合作之前要充分的自学,将课文读通、读顺,根据导学案的问题开展学习,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打上问号,在小组内讨论解决。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课前知识评价:背诵诗句《游子吟》

二、激情导入:我们在父母的爱中长大,每位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爱的方式却不尽相同,今天我们就谈谈父母的爱.(板书:父母的爱)

三、学生预习:让学生说说对本单元课文内容大意的理解

四、合作探究研读:

(一)、“口语交际”中的三个生活中的小故事.第一个小故事:妈妈的包办,使刘明明养成了丢三落四的不良习惯。第二个小故事:爸爸的教育方式不当,使冯刚畏惧考试。第三个小故事:李路杰的成功是爸爸正确引导的结果。

创设情境,展开讨论提出问题:你怎样看待上述故事中爸爸妈妈的做法?

小组交流,形成观点.(二)、联系实际,感悟父母之爱

1、联系实际.你在生活中有过类似的事吗?给同学讲讲你和父母之间的故事,在谈谈自己的想法.2、小组合作,互说互评.3、全班交流,互为补充、质疑.教师注意交际时的习惯的培养.(三)、给爸爸妈妈讲上面的三个小故事,请父母谈看法,与父母交流。

五、小结提升,沟通情感:通过口语交际练习,加强了小孩与父母的情感沟通,有力与亲情的表达。

六、课堂达标评价:把交流的内容梳理通顺,为写作打好草稿、做好准备。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一、课前达标评价:小组之间再次讨论口语交际的内容。

二、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交流了父母的爱以及对父母的爱的看法,知道世上最爱你的人就是你的父母.在生活中,有没有你不理解父母或者父母不理解你的时候呢?让我们借这次习作的机会,和他们交流、沟通一下吧.三、学生预习:出示话题:

a.你曾经有过不理解父母的时候,但通过一些事情,体会到了父母的爱;

b.你对父母提出一些建议,比如,请他们改进教育方法,或劝说他们改掉不好的习惯; c.你想和父母说的其他心里话.针对这些话题,你准备选择什么话题来与自己的父母沟通呢?

四、小组合作探究

1、自主选择.各自思考选择适合自己的话题,准备写什么内容.2、汇报话题.请一小组同学,说说自己选择什么话题,了解话题选择情况,鼓励每个话题都有人选择.3、小组合作.请前后四个同学组成一个小

1、代表交流.每个话题选择一个小组代表交流,要求把内容尽量说具体.4、说说自己习作内容,互相评议一下,看看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并推选代表准备在全班交流.五、小结提升:

师生评议:a.是否有自己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b.是否表达出自己真情实感.c.是否有具体事例,或事例是否具体.六、课堂达标评价:明确要求.学生写作

1、明确要求.读读“习作”提示的最后一段话,说说给我们作了哪些提醒?(写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完后读给爸爸妈妈听,和他们交流意见.)

2、各自习作.3、修改草稿.各自或者互相修改习作草稿.七、布置作业:

教后反思:

第三课时习作讲评

一、课前达标评价:同学朗读自己的文章,小组之间互相评议。

二、激情导入:让大家来当小老师,互相评议小组间同学的作文。

三、学生预习:

1、小结习作情况.运用激励机制,总结这次习作情况,并表扬习作优秀、进步的同学.2、提出任务.这次习作评讲的重点是:a.是不是自己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b.是不是表达了真情实感.四、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1、欣赏佳作片断,共同评议.(选择3~4位学生的习作片断,进行欣赏,说说值得学习的地方,指出其中的不足.)

2、赏析两篇学生整篇佳作,共同抓住上面两点评议.五、小结提升:习作最主要是运用在我们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中,以达到互相交流沟通的目的.希望同学们好好练习自己的写作。

六、课堂达标评价:

1、自读习作,互相指出优点和不足.2、各自修改,继续完善习作.修改中,提醒如语句、标点、字等也要修改;订正同学、老师修改中指出的问题.七、布置作业:

教后反思:

回顾拓展六

教学目标

1、交流描写课文中人物外貌、动作和语言的语句以及这些语句的好处,发现描写人物的方法。

2、熟读并背诵名言,养成积累的习惯。

3、读懂漫画内容,了解漫画集《父与子》

教学重点:交流描写课文中人物外貌、动作和语言的语句以及这些语句的好处,发现描写人物的方法。教学难点:读懂漫画内容,并试着讲一讲。

教学准备:1、准备自己的习作本或读过的课外书。

2、了解“日积月累”中全诗的内容。

3、准备自己喜欢的漫画书。

学情分析:小组合作学习,在合作之前要充分的自学,将课文读通、读顺,根据导学案的问题开展学习,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打上问号,在小组内讨论解决。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达标评价:学生复习这组课文的生字词。

二、激情引入:好词佳句的积累有力于阅读和写作的能力的提升。同学们,今节课我们来积累一下优美的词语。

三、学生预习:疏通本组课文的词语盘点的读音和难字的书写。

四、小组合作讨论学习:

(一)、词语盘点

1、抄写“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并练习用其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写一句或几句话。

2、读一读“读读记记”中的词语,并练习用自己熟悉的词语口头说一句话或几句完整话

(二)、交流平台

1、在本组课文的学习中,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了父母之爱,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2、朗读体会:朗读范例中的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语句,引导学生体会这些语句好在哪里。

五、小结提升:在本组课文的学习中,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了父母之爱,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同学们要学习人物描写的写法。

六、课堂达标评价:在自己习作或课外书中找一找类似的语句,读一读,说一说这些句子好在哪里和同学交流。

七、布置作业: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课前达标评价:听写词语盘点的字词

二、激情导入:好词佳句的积累有力于阅读和写作的能力的提升。同学们,今节课我们来积累一下优美的诗句。

三、学生预习:学生借助工具书读一读书中的名言和警句。想一想这些句子的意思和小组同学交流,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四、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一)、日积月累

1、学生借助工具书读一读书中的名言和警句。想一想这些句子的意思和小组同学交流,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2、全班交流诗句的意思,教师适当讲解:

诗句解释如下:

兄弟敦和睦,朋友笃信诚:敦:忠厚;笃:忠实。意思是兄弟之间要崇尚和睦,朋友之间要注重诚信。

孝在于质实,而不在于饰貌:意思是孝敬父母在于内心充满敬意与爱心,而不只在于礼节上做得十分周全。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意思是要爱自己的父母,必须爱天下所有的父母,不敢对于他人的父母有一点厌恶。要敬自己的父母,必须敬天下所有的父母,不敢对于他人的父母有一毫的怠慢。

澹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澹泊:同“淡泊”,清静寡欲。意思是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3、练习背诵。

4、拓展:把自己会背的富有哲理的名言警句和同学交流。

(二)、课外书屋

1、自己看漫画,并弄明白漫画的大意。

2、和小组同学交流漫画的大意。

3、全班同学交流漫画的大意,注意说好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

4、拓展:向同学介绍自己喜欢的漫画,并讲一讲漫画的内容。

五、小结提升:好词佳句的积累有力于阅读和写作的能力的提升。同学们,让我们平时多积累一下优美的诗句吧!

六、课堂达标评价:当堂背诵并默写诗句。

七、布置作业:

上一篇:2018江西成人高考高达专学费是多少下一篇:人员聘用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