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时代的故事

2024-05-08

中国时代的故事(共6篇)

篇1:中国时代的故事

50年代幸福观:穿上“工装”倍儿幸福

上学看成分,找工作看成分,找对象,那更要看成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被写入了1954年的宪法里,全社会都在高唱“我们工人有力量”,而钢铁工人手持钢钎的形象更是被印在了新版人民币上

77岁的王国伟又点上一根烟,拿起他老旧的茶杯抿了一口茶,摇了摇头,“那个年代的人啊,没那么多想法,我觉得当时穿着工装,特别是衣服口袋上印有‘首都钢铁厂’几个红字的那种,就倍儿骄傲,倍儿幸福。”

1951年,18岁的王国伟进入首钢,那时首钢的名字还叫石景山钢铁厂。同一年,石景山钢铁厂二焦炉建成投产。

当年,抗美援朝还在进行,国家需要钢铁,首钢发出了“苦干三年”的号召。“当时依据工人体重、喝水、排尿量计算,一天出的汗能有10斤至12斤。”王国伟如此描述道。

王国伟说,在那个年代,工人普遍都有一种以厂为家的精神,苦点累点都是为国家做贡献,是一种工人阶级主人翁意识的体现。

那是中国大工业时代的一段幸福时光。“以工人阶级为领导”被写入1954年的宪法里,全社会都在高唱“咱们工人有力量”,而钢铁工人手持钢钎的形象更是被印在了新版人民币上。

进入首钢的第二年,王国伟的生活发生了两个变化。一是厂里分了房,王国伟头一回住上了自己的房子。首钢当时的宿舍是砖砌的平房,带厨房、炉子,大床铺,十几平方米,水电全免费。二是找到了媳妇。“好待遇、好福利、好名声”让王国伟找对象时也尝到了不少甜头。那一年,王国伟经人介绍认识了李惠贤。

“她是首钢特殊钢铁公司的,也算是首钢人。所以我们共同语言也多,交往可谓是一帆风顺。那个年代,上学看成分,找工作看成分,找对象,那更要看成分。家里穷没关系,而如果成分不好,是‘地主’、‘资本家’,那就不但眼下抬不起头来,而且以后还会受到各种

政治运动的冲击。”王国伟说。

在那个年代,作为一名钢铁工人,虽说在面子上成就感十足,但其实工作起来并不轻松。“确实累!但是那个时候没有太多的追求,觉得这样就很满足了。”

为了尽快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中国在1958年掀起了“大跃进”运动,大炼钢铁是其中最鼓舞人心的内容。“以钢为纲”、“钢元帅升帐”是那个年代的真实写照。

王国伟那时最喜欢的文化生活就是去厂里的文化宫玩,棋牌室、游艺室、活动室、图书室,每周一次的露天电影是大伙最期待的,《地道战》、《地雷战》和八个样板戏,他们看了一遍又一遍,其中的很多情节大家熟悉得都可以背下来。

2005年6月30日,燃烧了近半个世纪的首钢5号炼铁高炉熄灭了火焰。王国伟在现场参加了灭火仪式,他说时代变了,现在还有几个人愿意当工人的?

王国伟退休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那个以工人身份而骄傲的年代也随着时间的流逝隐退了。

时代记忆

时代语录 一天等于20年,跑步进入共产主义

时代偶像 王进喜

时代流行 公共食堂,除四害,公私合营,全民炼钢,抗美援朝

时代穿着 中山装

时代歌曲 《一条大河》 《我的祖国》 《东方红》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时代记号 成分 农村:地主、富农、中农、下中农、贫农、雇农;城市: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无产阶级等 60年代幸福观:唱着红歌干革命

★文 /《小康》记者 谭畅

研究光谱分析的大学生谭仲甫,毕业后被分配到带“光”的打火机厂,月薪42.5元,婚房是土坯房。1960年代的幸福感在于唱红歌,在于吃饱饭

1963年深秋,位于重庆市解放碑的重庆光学仪器厂新来了个男生,又高又瘦,跟棍儿似的,晒得那么黑,还一脸书生气,多年以后,同厂的老工友对谭仲甫说:“你当年可是太扎眼了。”

那一年,毛泽东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而谭仲甫恰恰来自雷锋的故乡——湖南望城县。他从广东中山大学物理系光谱分析专业毕业后,被组织分配到重庆光学仪器厂,成了该厂唯一的大学生。工友们听说厂里来了个大学生,都围上去看。

谭仲甫到了才知道这是一家生产打火机的工厂,厂长很年轻,二十来岁。“为什么光学仪器厂要生产打火机?”他问。“打火机也带‘光’嘛。”厂长用连自己都说服不了自己的表情看着他。

在谭仲甫看来,工厂还是相当重视人才的,一进厂,厂里就开出了42块5的月薪,这比普通工人进厂月薪11块钱要多出一大截,此外,厂里还给他买了一张24块钱的木板床,摆放在逼仄的八人间集体宿舍里,非常不协调——要知道,工厂里的工人都睡地下。

工厂一共七十来人,没有食堂。每到饭点,工友们就端着饭盆蹲到解放碑跟前吃。重庆人素来喜欢涮火锅,但是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往火锅里涮的除了卷心菜还是卷心菜。在一次吃饭的时候,谭仲甫认识了现在的妻子,她当时18岁,是厂里的小工。“那时候也没敢多想,就是吃吃饭,吹吹牛,吃完到田坎边散散步。”谭仲甫说。

1964年下半年,谭仲甫的光学仪器厂终于开始筹备光学仪器的生产。谭仲甫被派去上海出差,学习光学仪器制造技术。到了上海,入住旅馆的第一步不是查身份,而是把“红宝

书”——《毛主席语录》拿出来,跟着来检查的治安联防队员频频晃动,“万岁不离口,语录不离手”、“毛主席万岁万万岁,阶级斗争要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喊完了口号才开始登记身份。

3年后,重庆光学仪器厂停止了生产,谭仲甫的工资不增反降,如果说还有什么事让他从落差中感受到快乐,那便是妻子不顾众人反对嫁给“家庭成分”不好的他了。结婚的时候,朋友们有的送脸盆,有的送毛巾,有的送床单,几块钱的东西,但每件都是几个人合送的。他们的婚房是跟农民租的土坯房,租金每月两块钱,房里有一个床铺,一个柜子,还有成窝的老鼠。

一年后,他们的女儿出生了,而妻子却连一块三一斤的鸡蛋也不能常吃。营养不良,奶水就不够,孩子时常饿得嗷嗷哭,谭仲甫只有每天凌晨三四点爬起来排长队购买附近农民挑来的牛奶。在他看来,那个年代最大的幸福,就是希望每天起得早一点,排队排得靠前一点,能顺利买到牛奶给娃儿充饥,就知足了。

时代记忆

时代语录 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结婚申请时用得最多的“语录”

时代偶像 雷锋

时代流行 背语录,用粮票,学大寨,到农村去

时代穿着 绿军装

时代记号 票证 粮票、布票、油票、豆腐票、线票、肥皂票、火柴票„„

70年代幸福观:过河时摸到了“石头”

“三中全会”在此后一段时间,成为中学生作文里常用的“口头禅”,但要到他们成年之后,才会明白解放生产力给这个国家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

1973年冬天,在桂林市酱料厂工作的刘兰兰,经同事介绍认识了憨厚老实的张强。

张强是个勤奋学习,从村里考到城里上大学的大学生,还早早入了党,毕业之后被组织分配到部队锻炼,工作特别积极上进。张强的好,刘兰兰看在眼里,在那个毛主席号召全国人民“抓革命,促生产,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年代,他们各自在工作中勤奋努力,惺惺相惜,闲时聊聊工作和学习,互相鼓励着要实现“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奋斗终身”的理想。

这一年,作为“党内第二号走资派”的邓小平,在江西新建县拖拉机修造厂当了三年钳工后,重返北京出任国务院副总理,开始着手治理整顿这个处于混乱中的国家。

1976年的春天,两人喜结良缘。

亲朋好友送来了被褥、床单、脸盆、水壶,经济条件好一些的还给送来了呢子布料。在那个物资匮乏,家家穷得叮当响的年代,人们结婚时最大的追求就是“三转一响”,即有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和一台收音机。“我们那时候,哪家要是有辆自行车骑着上下班、有台缝纫机轮子转得呼呼响、手表滴答滴答作响,再加上收音机的大喇叭声儿,哪家就特别荣耀,特别自豪。”回忆起当年结婚时的场景,刘兰兰笑着对记者说,“除了这个,还要比结婚时哪家的‘脚’多,那时候时兴做五斗柜、书桌、木质沙发,都是有脚的,脚越多就说明家具越齐全,家里越有钱嘛。”说着,刘兰兰还饶有兴致地指了指家里现在还留着用的五斗柜,“当年很多人都是自己做的,质量可好了,耐用。”

1977年,在单位分的一套20平米的单房里,儿子笑笑诞生了。那时的住房情况相当紧张,房子是原来的一栋办公楼改成的,一栋楼48户人家共用4个卫生间,院子里盖了三间平房,用来作了厨房,全楼的住户共用3个水龙头。“厕所在楼的最西边,从家走过去得5分钟路程,每天早上洗漱,上厕所还得排好长的队,实在等不了上班要迟到了,就只好先去上班,到单位解决。每天中午吃饭也是,还没下班就要想着一会儿赶紧跑,得赶在别人前面做饭,用水很不方便,洗澡只能打水在自己的房间里洗,然后自己再挖个排水沟把水排出去。夏天天气炎热的时候,用凉水在地板上擦了一遍又一遍才能入睡„„”想起当年的艰苦岁月,刘兰兰不禁感慨万千。

“三中全会”在此后一段时间,成为中学生作文里常用的“口头禅”。

刘兰兰的幸福生活,实际上正是从这时候开始,告别物质匮乏的年代后,每一天商店里的物品都在增加,而结婚时那些丁当作响的家具很快就会过时。谈到幸福,刘兰兰说,那个年代的人不像现在的人那么看重爱情的浪漫。大家都觉得,不需要浪漫和激情,能相依相伴,有工作,有家庭,健康平静地活着就是一种幸福,在平平淡淡中享受自由而充实的人生就是最大的幸福。

时代记忆

时代语录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发长达三年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开启了中国思想解放的新时代。

时代偶像 陈景润

时代流行 三个世界、三中全会、包产到户、恢复高考

时代穿着 喇叭裤和蛤蟆镜

时代记号 卡式录音机

80年代幸福观:时间就是金钱

上世纪80年代对中国人意义非凡,对自由和真理的追求是时代的潮流。而对于生活本身,邓丽君、黑白电视、燕舞收录机??成了很多人对那个年代最深的记忆。而“只生一个好”的计划生育政策也成了80年代最显著的标签

10月6日中午,北京城西一家烧烤店某包间,饭局的召集人白雪待各位小学同学坐定,从包里掏出她精心准备的“节日贺礼”——保存了20多年、各位同学当初写给她的春节贺卡。从小学一年级,一直到六年级。

冒着香气的贺卡,一瞬间,成了心灵清新剂。大家回忆白娘子的魔法手势,说乾隆是最帅的皇帝。大家还说,喜欢在秋天叶子落下时拔根儿、踩落叶。觉得方便面是天底下最好的美味。有人在席间背诵巴巴爸爸一家的子女名;有人忆起当年珍藏的变形金刚卡片。大家还举手点名,看谁在真人版《变形金刚》上映时,在擎天柱出现的瞬间泪满双眼。

白雪出生在1981年。那时,计划生育的口号铺天盖地。1980年推行的独生子女政策,改变了几千年来中国人多子多孙多福的传统观念,也让白雪的父母在女儿出生前,押宝一样猜测孩子的性别。而白雪名字中的这个“雪”字,虽不像“建国”、“国庆”、“和平”这些名字一样,带有强烈的时代烙印,但却和“娜”、“媛”、“明”、“宁”这些字一样,是很多80年代生人名字中,常见到的字眼。

当年马路上尽是拎着录音机的“新青年”,走起路来摇摇摆摆,边走边放着邓丽君。白雪的爷爷奶奶家有一台9英寸黑白电视机。人们热衷于一帮人聚在一起,守着只能收三个频道的电视,看一部日本连续剧《排球女将》。之后,彩色电视进入了百姓家庭,淘汰下来的黑白电视成了游戏迷们“魂斗罗”的战场,以至于有些人到了现在仍不知道,那是款十六色彩色游戏。

当年的电视台,绝不会忽然插进广告。广告都是集中在“榜上有名”时段,拍摄手法上也很“写实”。让白雪记忆深刻的,是一个戴眼镜的摩登青年从屏幕中间冒出,喊出一句“哇!燕舞收录机!”之后便载歌载舞起来。“燕舞,燕舞,一曲歌来一片情。”

这家喻户晓的广告语,耳熟能详不亚于多年后的“送礼就送脑白金”。

白雪的藏宝盒里,还有当年她在友谊商店发生的奇遇。跟着邻居李叔叔去友谊商店外面观光的白雪,在探头探脑的时候,一位金发碧眼的女郎,却送了她5块进口糖果。白雪如获至宝。回到家,她把糖果和在长城上一对外国夫妻送她的弹力球,以及一张立拍得相片,全部收到一个铁皮盒子里。她告诉白妈,这个盒子代表的是“两国人民友谊长存”——那时的她还以为,友谊就像糖果一样甜。

1987年11月12日,肯德基在内地的第一家餐厅在前门开业。多年以后,31岁的白雪仍会想起那个冬天,她穿着一件紫色羽绒服,跟着白妈排了一个小时的队,吃到了人生中的第一块原味鸡。在寒风中,她一点不觉得冷。

有些记忆会随风而散,有些则将刻骨铭心。改变的不仅仅是味蕾,白雪觉得,自己这一代人,不仅会喜欢炸鸡的味道,习惯咖啡的香味,还跟着动漫与电视一起长大。她们最终学会了,用自己的方式与世界相处。

时代记忆

时代语录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1984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庆祝新中国诞生35周年的游行队伍中,一辆反映深圳蛇口工业区建设成就的彩车上的醒目标语就是:“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时代偶像 崔健 邓丽君

时代流行 旅行结婚、第三次离婚潮、下海

时代穿着 西装、牛仔裤

时代标语 改革开放、只生一个好、863计划、让一部分人先富来、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90年代幸福观:市场改变了一切

这十年以怪力乱神开始,赶上春天浪潮的人们成为市场时代的弄潮儿。在世纪末“入世”的时候,国人开始以新的心态来面对财富

“姓资还是姓社?”“中国向哪里去?”

在1990年代的最初三年中,充斥着这样的争论。中国将被建设成为什么样子?保守派和改革派都忧心忡忡。

从小爱搭积木的王旭,这一年从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毕业(现已经并入哈工大)。在国家统招统分的政策下,进入了其时的哈尔滨房屋建设开发总公司,成为一名真正的建筑师。其时,体制所带来的安全感与优越性让他倍感幸福。

初到单位,王旭被分到了公司的前期科,主要要完成工程项目前期的规划设计和施工手续等工作。随着当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房地产行业在改革开放之后得到了快速发展。据王旭讲,那个时候的政府行政部门并不像现在这样高效,通常一套手续办下来需要大半年的时间,“最夸张的是一个建筑方案从立项、规划到施工需要盖238个公章。”

“我工作的第二年,也就是1993年,工资就到了100元。在当时的同学里算是比较有面子的。我也是当年最早使用BP机、大哥大的那帮人。”王旭在与记者交流时不否认,看到别人羡慕的眼神会有很大的满足,“那种感觉现在看还是比较虚荣的。”上世纪90年代初期,“大哥大”还被视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只有身价不菲的人才能消费得起。

就在成为公司业务骨干的那一年,王旭也迎来了人生最为重要的时刻——结婚成家。他分到了人生第一套住房,被外派到合资公司做总经理助理、副总经理,刚而立之年的王旭在不断实现人生理想的同时,家庭生活却出现了并不幸福的一面。

事业上升期的王旭每天忙碌异常,与妻子聚少离多。他的婚姻走到了尽头。为了补偿这段并不幸福的婚姻,从而获得心理上的宽慰,王旭将房子和所有存款全部给了前妻。

处于人生低谷的他萌生了去市场大潮中去搏一搏、闯一闯的想法。

1992年邓小平的南巡,重新激发了整个社会的活力,“下海”再一次成为热潮。第二年的时候,江泽民总书记更在工作报告里高调宣布,中国将走向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市场不再是魔鬼,王旭立即炒了公司的“鱿鱼”,成为了一名“体制外的人”。他是当地第一批加入房地产市场开发的人。各大房地产公司争相聘请,他成为一名炙手可热的建筑工程师。

2009年,随着房地产开发投资市场的逐渐冷却,王旭放弃了所从事近20年的建筑领域,从搭建真正有居住功能的房屋,向他小时候的最初的幸福梦想回归——为孩子们提供更大的搭建创意积木的教育场所。

王旭和他的团队引进了秉承“探究发现式”的德国乐高教学模式,为3~14岁儿童提供快乐的学习环境和独特的教学器材。王旭现在的公司每年还会提供给孩子参加国际机器人竞赛、WRO、FLL和国内机器人比赛的机会,通过国际化交流平台使每一个孩子展示和提高自己,甚至通过乐高模型编程取得创新成果的孩子,还可以帮助他们申报专利。

由于现在所从事的行业与之前可谓是南辕北辙,王旭被不少曾经的合作伙伴所不理解。“其实我现在对于幸福的期盼很简单,就是能和这些孩子们一起快乐地成长,这就是最幸福的事情。”回忆起曾经的工作经历和那一次失败的婚姻,王旭说,当初的幸福认知现在看来或许比较幼稚,“可能是人生阅历过于单薄,内心不够丰满。”

时代记忆

时代语录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希望工程引发全社会关注,对基础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

时代偶像 邓小平

时代流行 甲A、南巡、股市、双休日、入世

时代歌曲 《春天的故事》

时代记号 港澳回归

篇2:中国时代的故事

提及林徽因,大多数人立刻会联想到徐志摩对她的念念不忘,以及她惊人的美丽。其实,太太的客厅与龙门阵或许才是林徽因生命中异常重要的关键词,它们记录了林徽因这个女子在时代之殇中四溢的才情与坚韧的担当,因之构成林徽因生命的底蕴。

太太的客厅,一直在纸上。在文学史或文化史中,便可按图索骥。它在林徽因和梁思成两进院子的里院北房,院内植有高大的马缨花树和葳蕤的丁香树,于是这个房间便既安然静好,又暗香浮动。它的窗台不高,林徽因喜欢的梅花、泥塑小物以及沙发还有墙上的字画就都能被日光照拂抚慰。在其西北角,“三屉两头沉”的小书桌上,那些文字正安安静静地站在毛边纸边上,等待那个眉头微蹙的温润女子穿过意义的森林,经由遣词用句,把它们铺张成诗歌或是小说。

客厅在平日总是异常安静但又思潮暗涌笔耕不辍的,否则便难以解释那么多的成果从何而来,诗歌六十多首、散文十篇、小说六篇,译文一篇和未完成的剧本一部,以及中国古建筑研究的相关论文等等。文化史中那个集文学家、舞台设计师、建筑师为一身的林徽因正在生成。她从此因为这些艺术创作和建筑研究而风华绝代。

既是林徽因这样一个女子的客厅,便往来无白丁。平日的静寂似乎只是为了蕴蓄能量,等待每周六下午的雅聚。也说不清楚这样的雅聚是如何开始的,总之是林徽因一家住到总部胡同以后。来的都是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的教授,谈笑有鸿儒,专业无限制:政治学家张奚若,物理学家周培源,艺术史家邓以蛰以及逻辑学家金岳霖,作家沈从文等等都是座上客。虽然他们各有心游万仞之力,但因是在“九一八”后,话题更多围绕的却是时局。如李健吾所言,是“若干朋友以她为中心谈论时代应有的种种现象和话题”——指点江山,其实是谈天说地的内核。即便是在西式的沙龙聚会中,这些留欧美知识分子始终关注的也依然是中国的社会人生。所以,当很多人看到林徽因那惊人的美丽,就以为“太太的客厅”开张下去凭借的是林徽因的个人魅力,既是小看了林徽因,更是低估了那些参加雅聚的现代知识分子,哪怕这雅聚中有终身倾慕林徽因的金岳霖。真正的原因是,“感时忧世”是中国文人的宿命,就必然亦是在乱世将他们维系起来的纽带。

当然,林徽因的才华与大度也是聚拢沙龙的重要原因。汉学家费正清的夫人费慰梅就曾回忆,林徽因聊天的话题“从诙谐的逸事到敏锐的分析,从明智的忠告到突发的愤怒,从发狂的热情到深刻的蔑视,几乎无所不包”。这是一个怎样宽阔的女子啊,她的诗意有了这种宽阔做底,才会令那么多具有现代思想的学贯中西之士激赏,不曾、不敢也不会观赏。

提携后进也是这雅聚的题中之义。萧乾、李健吾、卞之琳等等,都在由林徽因带入沙龙后谱写出更璀璨的生命华章,正像萧乾回忆,林徽因以及周围那些知识分子的.肯定和鼓励“就像在刚起步的马驹子后腿上,亲切地抽了一鞭”,这让“太太的客厅”总是保持着清新与活力。

太太客厅的聚会随着20世纪抗战时局的紧张而风流云散,国难当头恐怕是这个意气相投的沙龙解体的重要原因。此后“太太的客厅”成为传奇。而传奇里,总是裹挟着因为以讹传讹而面目全非的故事,但却不曾妨碍它的深邃迷人。

因为日寇入侵,林徽因从总部胡同搬出。从此,她也结束了一生中最为惬意的时光。这是主动的放弃,既不愿做亡国奴,那就只有一走了之。这也是那个时代北平很多文人的选择,他们汇成一股南下的洪流,试图将一座毫无文化,也必然因为缺乏文化而毫无生机的空城留给入侵者,同时在西南重建未来与希望。对林徽因来说,南下是有风险的,因为她的肺病不曾好过,战乱时期,颠沛流离对一个肺病患者来说意味着生死未卜。但她恐怕更知道自己是一个知识分子,在那样一个境遇下,她和万千个他们必然一路漂泊,毫无畏惧。

篇3:中国时代的故事

对于新闻周刊来说, 封面是它呈现给读者的第一印象, 封面报道的选题是其重中之重, 封面报道不仅能体现周刊的新闻价值观, 甚至直接关乎周刊的生存。理想的封面故事是一期杂志中最具分量的一篇文章, 其选题和内容对杂志的特定受众而言是重要的, 可以激起读者的好奇心和购买欲。作为一种相对新颖的报道样式, 封面报道的实践性经验不多, 研究者往往只选定新闻周刊内容而忽视封面报道的意义;重视新闻周刊封面报道的外在表现形式———封面, 而忽视封面报道的内容本身。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美国《时代》周刊在封面故事的选题和制作上, 通过比较有视觉冲击力的图片或者有悬念的文章来吸引读者的购买和阅读, 甚至独辟蹊径地将封面与重要的报道结合起来, 创造出杂志的另一个伟大创举———“cover story (封面报道) ”, 新闻与历史并重[1]。不论从编辑理念, 还是技术操作的角度, 都有很多值得中国新闻周刊借鉴的地方。基于此, 我们对美国《时代》周刊和《中国新闻周刊》的封面故事进行比较分析研究, 以期达到以下目的:对美国《时代》周刊和《中国新闻周刊》的定位、报道特色进行分析, 为业界提供有关新闻周刊定位、报道特色的具体参考;对美国《时代》周刊和《中国新闻周刊》的封面故事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 为业界操作封面故事提供关于选题策划和编辑理念方面的参考。

二、研究方法设计

本文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比较分析、归纳分析等方法, 对美国《时代》周刊和《中国新闻周刊》2012年度的100篇封面故事进行分析研究, 其中美国《时代》周刊53篇, 《中国新闻周刊》47篇。

本研究在梳理已有的关于封面故事的研究成果和主要观点的基础上, 重点从编辑学和营销学的角度分析封面故事的功能, 同时采用比较研究以及内容分析的方法, 对封面故事报道的题材、对象以及封面故事标题的句式结构等进行数据分析。最后采用归纳分析的方法, 对中国新闻周刊的发展提出可行性策略。

三、《时代》与《中国新闻周刊》比较研究

新闻周刊是报道、解释国内外重大时事新闻的杂志, 形式以深度报道和评论为主。封面相当于新闻杂志的“头版”, 是新闻杂志的“门面”。这里主要以2012年度的期刊封面故事为例, 对美国《时代》周刊与《中国新闻周刊》进行微观方面的比较研究。

1. 从封面报道的题材来看

“议程设置功能”作为一种理论假说, 最早由美国传播学家麦库姆斯和肖提出, 他们认为, 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 传媒的新闻报道和消息传达活动被赋予个中“议题”, 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2]

注:所选样本为2012年度的美国《时代》周刊53个、2012年度《中国新闻周刊》47个

而封面报道本身就扮演了议程设置者的角色:期刊对各种“议题”赋予不同程度的重要性, 以此来设置公众的议程, 封面报道无疑是一份期刊最为显著的、也是最能吸引读者注意力的报道。2012年度两份期刊封面报道的题材取舍呈现以下特点:

首先, 两份新闻周刊对政治、经济题材的偏重存在明显差异。二者都是政治、经济占的比重最大, 符合时事性新闻周刊的定位, 但是差异还是很显著的, 美国《时代》周刊关于政治题材的比重比中国新闻周刊小很多, 其政治内容的比例也不过是21.6% (见表1) , 而《中国新闻周刊》的政治题材的比重为29%, 科技、经济题材上同样如此, 两者比重之差达到了近8%。

其次, 在对宗教和军事题材的报道上, 中美两国的新闻周刊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状态。从表一中可以看出, 虽然中国也是一个宗教大国, 但是《中国新闻周刊》却没有任何一篇报道涉及到宗教题材。在对军事题材的报道上, 《中国新闻周刊》对其报道的比例相对偏低。

而美国《时代》周刊在宗教、军事方面的比例却很高, 这与美国的文化背景是分不开的。

再次, 通过比较, 可以发现在娱乐和体育方面, 《时代》周刊的比例也要高于《中国新闻周刊》;而在资源、环境题材, 《中国新闻周刊》仅有1篇报道。

最后, 两份新闻周刊在社会领域方面差别不大。但是有一点值得关注, 经济危机时期, 《时代》周刊也开始关注民生方面的问题, 例如在如何节俭、省钱方面报道多有涉及, 而在此之前, 《时代》周刊在社会领域的报道方面比重较小。

从以上的对比中, 可以看出, 在有所侧重的基础上, 《时代》周刊在对题材平衡度的把握上更为灵活, 所涉及的选材范围也比较全面。《中国新闻周刊》在这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2. 从封面报道的对象来看

封面报道的对象, 在本文指的是封面报道的核心是新闻事件本身还是新闻人物, 由此可以看出新闻周刊在封面报道的倾向性, 从而探讨中美新闻周刊在封面报道的不同特色。

从表2中, 不难发现, 两份新闻周刊在报道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比例上相差不多, 总体上还是以对新闻事件的深入性报道为主;从表3中可以看出, 《时代》周刊在新闻人物的选择上, 更倾向于政治人物和文体明星, 而《中国新闻周刊》在新闻人物的选择上, 相对比较均衡。这也反映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差异为新闻价值取向的不同提供了宏观而深刻的内在依据。美国的新闻价值取向是在新闻商品化这一客观背景下产生的, 它按照商品交换的概念, 研究什么样的商品最能吸引读者、销路最广。因而, 记者、编辑在选择新闻报道时, 首先考虑的是能引起大众普遍兴趣的接近性、趣味性、新奇性事件。而中国长期以来主要强调新闻媒体的宣传作用, 在新闻价值取向上更强调新闻的社会引导功能, 对于新闻的重要性、权威性、显著性更为关注, 并将新闻的重要性置于政治伦理判断之中。因此, 媒体关注社会普通大众、经济人物的报道就相对多一些。

注:所选样本为2012年度的美国《时代》周刊53个、2012年度《中国新闻周刊》47个

注:《时代》的《年度百名最具影响力人物》和《中国新闻周刊》的《十年影响力人物》不在统计之内

注:《时代》的《年度百名最具影响力人物》和《中国新闻周刊》的《十年影响力人物》不在统计之内

此外, 从表3中, 也可以看出, 两份新闻周刊在新闻人物报道中性别的差异, 美国《时代》周刊在新闻人物报道中有3名女性人物, 而在《中国新闻周刊》只有1名女性人物, 这也跟《中国新闻周刊》的受众定位有关。

3. 从封面标题的句式结构来看

《现代汉语辞典》解释标题的意思为“标明文章、作品等内容的简短语句。”常言道:看书先看皮, 看报先看题。相对于封面图片来说, 好的封面故事标题更能激起读者想要购买的欲望。因此, 标题的好坏有时决定一篇文章的成败, 其作用不容小视。

从表5中, 可以看出, 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故事标题善于利用疑问句式, 而《中国新闻周刊》在封面故事的标题制作上, 更多地使用陈述句式。这与中美两国的文化差异有关。较之中国人愿意接受新闻事实来说, 美国人更愿意从新闻事实中发现问题。

四、结论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升, 新闻类周刊发展前景看好, 而中国恰恰缺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闻类期刊。为了更好地打造中国新闻周刊的国际品牌, 除了要提升总体内容质量外, 更要注重封面报道的策划和写作。通过对《中国新闻周刊》与《时代》周刊封面故事的比较, 笔者对中国的新闻周刊在封面故事报道方面提出的几点建议:

1. 重视选题策划, 善抓独家新闻

新闻策划进行的好坏是深度报道成败的主要决定因素。由于期刊的特点和主流媒体的背景条件, 新闻周刊应该从政策解读的权威性、涉及题材的重大性出发, 以建设性为追求, 为读者提供时政新闻深度分析。同时, 也要争取后发制人, 在貌似无新闻处发现新闻, 抓独家新闻。

新闻周刊要充分认识到新闻策划的重要意义, 做好每一期重大事件的策划, 牢牢吸引住受众的注意力, 扩大品牌的影响力, 从而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 视角独到, 塑造权威

在信息时效性上, 新闻周刊无法与提供一般性资讯的电视新闻、报纸抗衡, 它的影响力来自于其信息的权威性。新闻周刊的权威是具有个性魅力的话语权威和洞察时事的观点权威。信息权威性是其新闻的采集能力、分析加工能力以及后期制作能力的全面体现。

新闻周刊的权威还表现为它的不可替代性, 就是要求每一本周刊都要发现一类独特的市场需求, 并尽可能最有特色的满足它。在处理热点问题上, 新闻周刊在观点、视角、思路、色彩等方面能与其他杂志拉开距离、形成反差。

3. 报道形式多样, 增强可读性

当下, 我国新闻周刊封面图片的视觉冲击力比较好, 但封面故事的内容、形式却存在明显的不足, 如内容陈旧、单薄, 写法呆板, 行文缺乏起伏, 缺少对读者诉求的回应与对读者的吸引力。

因此, 编辑除了将文章标题尽量做到新颖、细致外, 还应尽可能地将散落在文章中的亮点、要点挖掘出来, 组合成文章中的导语, 这样既方便读者阅读, 又增加了文章的层次感, 使刊物更具有可读性。另外, 多元化的社会需求正在颠覆传统的新闻叙述模式, 新闻类周刊也应把握这一趋势, 把新闻事实包装成跌宕起伏的故事来进行“新闻故事化”讲述。这种文学式的表现手法, 不仅使平面化的新闻报道变得立体丰满, 也极大地增强新闻报道的魅力和可读性。

总之, 一期成功的封面报道, 在选题策划上要“好”、报道角度上要“新”、报道形式上要“变”, 只有这样, 才能在未来的新闻周刊市场上站稳脚跟, 才能打造出中国自己的新闻期刊品牌。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2]李良荣.当代世界新闻事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3]邝云妙.当代新闻编辑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0.

[4]胡正荣.外国媒介集团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3.

[5][美]伦纳德·孟格尔.期刊经营, 朱启文, 崔人元, 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4.

[6]杨旭明.编辑出版学综合案例教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7]彭永斌.传媒产业发展的系统理论分析[M].重庆: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4.

篇4:在全球化的时代讲述“中国故事”

一个答案便是文化。一个美国人和一个中国人何以区分,其肤色和体型并非关键,不同的文化传承才是其更本质的因素。

原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舒乙认为:在全球化的时代,世界上的人穿一样的衣服,住一样的房子,用相同的交通工具,甚至吃一样的东西。在这种情况下,挖掘与张扬本土文化的个性,显得更有意义。

此外,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相比,文化是一种软实力和软环境。有学者指出,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并不全然矛盾,把传统文化中的有益因素与现代化变革中的需求结合起来,应是一个民族实现现代化的最好选择。

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在北京海淀纪念曹雪芹,挖掘“曹学”和“红学”的内在意蕴,就有了特殊的意义。

文化瑰宝的重光

9月22日,由北京曹雪芹学会发起,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北京曹雪芹学会联合主办,中共海淀区委宣传部、北京植物园共同承办的“第四届曹雪芹文化艺术节”开幕。该文化艺术节前后持续一个月。

这一届文化艺术节突显了中国的曹雪芹研究、传播机构与莎士比亚、托尔斯泰、巴尔扎克等世界文学大师纪念馆所的国际交流。遍布全国的24家曹雪芹红楼文化发展联盟成员全国联动开展了纪念活动,并通过红楼主题传统戏曲演出及“中国经典图书漂流”等活动增强了群众参与度。

在曹雪芹逝世250周年之际,文化艺术节的举办既是对文学大师的缅怀,也是为了文化的发展。正如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张庆善说的:“文学大师和红学宝典是民族文化的旗帜,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源泉,文学大师不仅仅属于过去更属于未来。”

北京曹雪芹学会会长胡德平认为,曹雪芹和英国的莎士比亚、西班牙的塞万提斯一样,用文学的火把给人以真情,给人以温暖,给人以诀别旧制度的勇气。《红楼梦》作为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已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中注入了代代相承的历史基因。民族的大师与经典,值得我们牺牲一切去珍视和呵护。

中国中外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金元浦则指出:“《红楼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库,这里隐藏着封建时代中华文化的基因,这里有伟大的政治。”

确实,曹雪芹的生活贯穿了从贵族到普通人家再到穷困潦倒者等各个社会阶层,《红楼梦》写出了官宦、酒鬼、侠客、市井小民,甚至妓女等形形色色的人物;涉及了各个学科,如建筑、服饰、民间习俗、谚语、灯谜、诗词歌赋等,是一部令中国人骄傲的百科全书式的小说。

在中国的历史上,不乏帝王将相和文人墨客,但曹雪芹只有一个。《红楼梦》作为一部文学珍品,不仅具有民族性,也具备世界性,它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的贡献。把北京放在世界文化版图来观察,若要选出这座城市的代表性灵魂人物,曹雪芹可能是首选。

品赏《红楼梦》、纪念曹雪芹的举措,可以使曹雪芹的文采风流和《红楼梦》的美轮美奂在某种程度上复活。现在,一系列的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据北京市海淀区委常委陈名杰介绍,随着2011年“曹雪芹西山传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深入挖掘和展示曹雪芹在北京的文化足迹,北京市及海淀区有关部门已启动了“曹雪芹西山故里”、白家疃红学小镇,以及逶迤其间的曹雪芹小道等文化项目的规划与建设。未来的北京西山脚下将形成一个让人全方位了解曹雪芹,欣赏、研究“红文化”的场所,这里有望成为北京作为世界城市的一个传统文化地标。

其中,“曹雪芹西山故里”项目将以黄叶村为核心,部分复建正白旗旗营,营造曹雪芹生活时期的历史空间,使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在北京植物园中得到完美的融合,为北京市打造一个新型的文化精品项目。

种种迹象表明,海淀区委区政府通过举办“中国的曹雪芹,世界的红楼梦”为主题的文化艺术节,不仅引导广大群众了解曹雪芹,达到传承与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也推动了“三山五园”与“西山故里”等历史文化景区建设。

在某种程度上,海淀区正在推动的,不仅是一项文化事业,而且是一项文化产业。

在经济发展日益走向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和特殊的经济形态,在各个方面不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用产业化的方式来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光大,并实现其可持续性发展,是一种可行的方向。

文学巨人就是国家名片

地因人而名。“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唐代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的词句,其中“人杰地灵”的一个解释是:有杰出的人降生或到过,其地也就成了名胜之区。

如今,这个说法在很多地方得到了印证,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

英国莎士比亚文学小镇斯特拉福镇。它的主要景点是莎士比亚故居、莎士比亚中心、圣三一教堂等。这里至今还保存着16世纪的纯朴风景和造型别致的乡村建筑,看不到现代都市的热闹和喧嚣。每年数百万游客因莎士比亚而来,使这个小镇成为全英国排名第二的旅游景点。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数十部小说形成了“约克纳帕塔法世系”,这一系列小说里虚构的“约克纳帕塔法县”竟成了众多读者常年进行学术活动的旅游场所。此地原型乃密州拉法耶特县,县政府设在牛津镇。

而当我们说到都柏林及爱尔兰文学,就一定会想到詹姆斯·乔伊斯。在这里,因一本书而诞生一个节日,因一个节日而使一座城市声名鹊起——这本书就是《尤利西斯》,这个节日就是布鲁姆日(《尤利西斯》里的一个主人公),这座城市就是都柏林。

谈到日本文学,人们很可能会想起川端康成的小说《伊豆的舞女》。尽管小说已经出版了80多年,但伊豆的汤岛温泉依然是众多访客乐于光顾的地方。如今,小说中伊豆的旧天城隧道、河津川的溪谷以及木桥对岸的福田家成为了观光步行道景区。

nlc202309011811

而在中国,如果不是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引起的巨大轰动,高密这个位于山东半岛中部、胶莱平原腹地的县级市现在也许不会这么令人注目。这里本来就有高密茂腔、扑灰年画、剪纸、泥塑这民间艺术“四宝”,还有齐相晏婴、汉代经学大师郑玄、清代大学士刘墉等“高密三贤”,但现在真正让它“热”起来的是莫言。

本届曹雪芹文化艺术节的重点活动“大师与经典:文化遗产的国内传承与国际传播”国际文化论坛,让莎士比亚、托尔斯泰、巴尔扎克、曹雪芹四个世界文化伟人故居纪念地的高层管理者、研究者聚集在一起,分享民族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经验,并展开各个国家之间的文化对话。从全球视野和中西视角出发,大家研讨了世界各国文化伟人对于本国当代社会的影响及其在其他文明中的传播历程和经验教训,并倡导为建立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和谐世界”贡献一己之力。

“和谐世界”的一个要素就是各种文明都应该有自己的具有识别性的文化遗产和文化人物,各国家、民族互相尊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现在,在中国首都北京,在 “文化之海,艺术之淀”的海淀,文学巨擘曹雪芹被隆重纪念,其在西山黄叶村的故居被重新发现并保护,供人们游览、瞻仰、回味,正是因为曹雪芹的地位极其重要,完全可以代表中国在世界文化景观中赢得一席之地。

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

文化学者王鲁湘认为:21世纪以后,我们整个国家也好,整个民众也好,包括知识界也好,渐渐有了一种本土文化的自觉。在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我们有过文化热,当时的思潮既有批判性的,也有寻根性的,这两种理念其实是齐头并进的。其中寻根派不是简单的复古,它是在现代化的语境、国际化和文化对话的背景下面,开始真正地思考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而且从正面、积极的角度返古致新,对传统文化更多地进行正面的、积极的阐释,尽可能从古人和古文献中去发现现代性,或者值得再造的文化元素。

因为同根,才能凝聚。可以说,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英国莎士比亚出生地国际信托基金会的戴安娜·欧文指出:“文化可以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促进民族身份的提升。在我们繁忙的生活中,文化提供新的空间,让人们表达自己,建立信任、建立对话,还能促进我们形成政治联盟。”

在当下的中国,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正在受到更多的重视。北京市的2016年高考改革方案,将语文分值从150分调到180分,英语从150分调到100分,并在改革方案中明确提出将加大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考查。可以预计,像《红楼梦》这样公认的古典文学名著会被中学列为重要的传统文化读物,并被师生研读、弘扬。

在中国台湾,人们随处都能体会到中华民族提倡的“温良恭俭让”,民间社会少“戾气”(“戾气”更多在政治圈),这和台湾重视传统文化经典的传承有关。台湾在小学、高中都开设了专门的“国文”课程。而在校门之外,也到处弥漫着传统文化的氛围,从杜维明、余英时、成中英、刘述先等第三代新儒家代表人物的极力鼓吹,到《东风破》、《菊花台》、《青花瓷》之类流行音乐中绽放的传统元素,人们都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现代魅力。台北市区从北往南排列着几条主干道,路名依次是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此外还有“四维”、“八德”之类出自“四书五经”的路名,处处展现儒家之风。

在六十年代以前,韩国是世界上最穷的国家之一,韩国人也是被人瞧不起的民族。而在几十年后,韩国人在世界上以团结、民族主义、勤奋好强、整洁、认真而闻名,并由世界上最贫穷落后的国家之一,一跃进入世界发达国家之列,制造了著名的“汉江奇迹”,被认为有背后有儒家文化的影响和推动。

所以,文化是一种软实力,它内蕴着民族前行的力量。因此,金元浦认为,纪念曹雪芹不仅仅是赞誉曹雪芹,也不仅仅是赞誉红楼梦,而是赞誉一个民族的故事。“今天我们纪念曹雪芹,办纪念馆,其实是为中华文化的未来买一张入场券。”

在今年8月20日的一次会议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我们应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现在,我们面向世界、面向子孙讲述曹雪芹的故事,正是寻找我们自己的文化魂魄、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一种努力!

篇5:中国时代的故事

一、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可以说,英雄始终是矗立在人们心中不朽的精神丰碑。中华民族虽饱受磨难,历尽沧桑,却始终在逆境中奋起,在挫折中坚强,迎来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其重要原因是危难之际总有一批又一批的英雄人物挺身而出、英勇斗争,以实际行动凝聚起历史进步的重要力量。

他们是时代的闪亮坐标,是民族的精神图腾、文化符号。我们反对“舍英雄几无历史”的唯心主义英雄史观,但绝不因此否定英雄的重要作用。历史反复证明,英雄人物是推动历史进步的重要力量,没有英雄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没有先锋的国家是没有前途的国家。

二、人民群众扛起战“疫”的重要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才是真正的英雄。现在,我们已经远离战斗岁月,转而面临具有新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英雄不再仅仅是那些以身许国、以身报国的少数杰出人物,也包括在重大考验面前敢于负责、奉献的普通人。

疫情发生后,成千上万的医护人员、公安民警、社区网格员、青年志愿者、快递小哥、建筑工人等等积极响应号召,主动投入战“疫”一线。平常之事成就凡人英雄,正是因为有了平民英雄的执着坚守和顽强奋战,抗击疫情的全面胜利才有了坚实可靠的基础。

武汉社区民警皮明伟搭起“椅子床”当好“守门人”;雨衣妹妹每天免费为武汉医护人员送400-600份盒饭;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560余名环卫工人始终奋斗在第一线……他们只是千千万平民英雄中一员。他们的英雄壮举和善行义举不是狭隘的个人英雄主义,而是救人民于危难之中的民族大义。

三、平民英雄挺身而出的文化根源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抗“疫”过程中,平民英雄的善行义举呈井喷式爆发,这绝不是一个偶然,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之中,可以找到重要的内在动因。

一是历久弥新的家国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家国一体的情怀已经深深根植于人们的思想高地,内化为浓厚的爱国主义精神,外化为危难之时挺身而出的英雄壮举。无数平凡人宁愿舍弃小家团圆,坚守在抗疫一线,为保护中华民族的大家庭而义无反顾地日夜奋战,这正是对家国情怀及爱国精神的生动传承。

二是敢于负责的担当精神。“国家有难,匹夫有责。”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下来的担当精神已经深深融进国人的血脉之中,成为民族精神和国民素质的重要因子。新冠疫情来袭,每一个有责任心和正义感的中国人行动起来,以不同方式参与抗“疫”斗争,正是长期以来形成的敢于担当、敢于负责的生动诠释。

三是勇于牺牲的英雄情结。“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无数平凡人深明大义,敢于牺牲,以自己的英勇行为践行英雄情怀。这并不单纯是党和政府号召的结果,更是英雄情结的自然流露。

四、营造崇尚英雄争当英雄的有效机制

伴随着抗击疫情的力量不断凝聚起来,我们相信国家治理体系会更加改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会更加深入人心,世界医学事业会取得更大进步,中华民族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文化传统会更加深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思想会更加得到弘扬,全社会崇尚英雄争做英雄的氛围也会更加浓厚。

为此,我们还要继续切实保障平民英雄尤其是医护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要加强疫情防控一线工作人员、直接接触医用废弃物人员、密闭空间服务人员等人群的防护,有针对性落实防控措施。要落实好防护物资、生活物资保障,及时安排免费体检,合理安排轮休,增加带薪休假时间,把关心关爱医护人员的重要指示精神及各项政策措施落实落细,让抗疫英雄感受到党中央的关怀和温暖。

我们要讲好抗疫故事,弘扬英雄精神,号召全社会向平民英雄学习,营造崇尚英雄、争做英雄的浓厚氛围。使团结一心、同舟共济的团结精神,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救死扶伤、医者仁心的大爱精神,坚定信心、敢于作为的担当精神,更加自觉地根植于人民群众的内心深处,凝聚起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蓬勃力量。

篇6:中国时代的故事

在距离成都1100多公里之外的武汉,此次“疫情大考”的主战场,“95后”姑娘陈汝晴憋在家中1个多月没出门。而通过手机、电脑,她像一座桥梁,联通起了国外物资与武汉医院。她说,这是自己做“低头族”最有成就感的1个月。

同在武汉,武汉大学教授罗斌所在的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将机器人“小珈”送进了雷神山医院。在那里,小珈要送药送饭,做医护人员的得力助手。

 

彭肖肖、陈汝晴、罗斌都是海归,而青年海归是这次疫情防控中令人瞩目的一股力量。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这3位留学回国的青年,他们在防疫战场上,书写了一个个动人故事。

“疫情期间医院用血告急,需要我们出一份力!”

大年初三,战“疫”一线物资告急。彭肖肖与她的同事们再也坐不住了。当务之急是要筹集到用于一线的医疗防护物资,联系海外资源、向海外华侨华人社团寻求支持。

留英海归彭肖肖目前是成都市政协侨联界别委员、成都人才发展促进会秘书长。为了更好地聚合海归防疫力量,她牵头与同是海归的王涛、刘贝拉迅速发起成立了“成都海归之星志愿者服务团”。

一传十、十传百,服务团成立1天之内就有50多名青年海归踊跃报名参与进来。大家分头行动,发挥各自在海外的资源优势,通过美、英、日等国的华侨华人组织联系防疫物资,在带头向四川省华侨公益基金等公益组织捐款的同时,还组建志愿者服务团核心团队,发动青年海归捐款14余万元。

此时,彭肖肖得知了一条坏消息——受新冠肺炎疫情和春节假期的双重影响,四川省血库告急。

“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我们海归要去献血。之前我们也组织和参与过无偿献血,大家都非常积极。疫情期间医院用血告急,需要我们出一份力!”

彭肖肖迅速起草了一份《献血倡议书》,组建海归志愿者献血小组。而这振臂一呼,吸引了不少在蓉海归参与,有效地缓解了当地血站的临床紧急输血压力。

同时,在主管部门指导下,彭肖肖还发起了“蓉漂”党员专家科技志愿者服务团,对接联系在蓉海归专家及各类人才1000余人,通过科普宣传、协助防疫、物资筹集等方式参与防疫抗疫。“在向一线医院捐款的同时,我们也非常关注社区的情况。在社区防疫一线的工作人员、志愿者也身处高危环境,非常辛苦,我们将采买的口罩等防护用品以及30多吨的食物,都捐到了一线社区。”

随着复工复产推进,海归之星志愿者服务团制作推出了几十期介绍科学复工复产的视频和宣传手册。与此同时,通过向成都市政府建言献策,彭肖肖与海归专家发挥智囊团作用,就进一步解决中小企业复工复产中的问题撰写了相关报告。“我们已通过成都市政协将报告转成提案,在人社局、金融局等单位都得到了良好反馈。帮助中小企业运转起来,发挥海归专家的能力更好助力防疫与复工复产,我们还能做更多。”彭肖肖说。

上一篇:贵州省新型墙体材料“十二五”发展规划下一篇:我学会了感恩初一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