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代中国旗袍的黄金时代

2022-09-10

前言

旗袍是中国传统服饰的典型代表, 它的发展变化从民国开始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在19世纪以前, 仍旧处于封建社会的中国对于服饰的改变没有强烈的欲望;19世纪10年代开始, 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慢慢被殖民者开了个口子, 人们的服装慢慢开始发生变化;19世纪20年代,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加剧, “西风东渐”让国内民众掀起了一股改革思潮, 首当其冲的就是服饰的改变, 女装代表旗袍也逐渐形成了;在19世纪30年代, 旗袍作为传统服饰代表, 在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和社会改革不断深化的交融时刻, 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峰, 这一历史时期也被称为旗袍的黄金时期。本文从历史的角度, 包括30年代的社会经济和思想文化两个大背景, 通过对旗袍发展阶段和演变情况等的讨论阐述30年代被称为旗袍的黄金时期原因。

一、旗袍的含义

《辞海》中“旗袍”一词定义为:“旗袍原是清满洲旗人妇女所穿的一种服装, 辛亥革命后, 汉族妇女也普遍采用。经过不断改进, 一般式样为直领, 右开大襟, 紧腰身, 衣长至膝下, 两侧开衩并有长、短袖之分。”[1]14这是其中的一种对旗袍的定义, 其实旗袍的定义存在很多解释, 广义的旗袍从字面意思上理解就是“旗人之袍”, 就是满清人穿的连衣服演变而来的女服。辛亥革命以后, 由于西方文化的输入, 西方思潮开始走进中国, 女权思维也促进了女性的身心解放, 男子穿袍, 追求平起平坐的汉族女子也穿上了袍服, 即现代旗袍的前身。这个时期是一个中西结合, 多服饰并行而不觉得奇怪的时代。在西风东渐和中西方思潮交融的情景下形成的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服饰, 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旗袍。

周锡保曾说:“旗袍虽然在民初已有穿用着, 但那是还极不普遍, 大抵至民国十年以后才逐渐流行起来。”[2]说明民国刚开始的时候, 旗袍并不是很多人穿, 到了民国二十多年开始流行, 在30年代的时候, 由于社会的变革, 西方先进思想文化和工艺的进入等等众多因素, 旗袍进入了它的黄金时期。

二、三十年代旗袍的背景

(一) 三十年代的社会经济背景

1、社会背景

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孙中山先生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把服装作为一个切入点开始推陈出新, 推行新的服饰款式, 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当中明确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 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4]5这一变革引起了不少共鸣, 也从制度上开始除陋习改服制, 取消了封建社会中束缚人们几千年的服饰等级制度。“1921年, 女人穿上了长袍”, 张爱玲在《更衣记》中记载。1929年的《民国服饰条例》是中国服装史上的服饰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 从政治上确定了服饰变革的必然性。这一系列举措都给旗袍发展清除了不少障碍。进入30年代后, 中国旗袍成为中国人主流日常服装。西洋生活逐渐融入国人的市井生活, 逐步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海派文化, 出现了衣领中式, 裙摆西式结合而成的中西合璧式连衣裙, 并且人们还把旗袍外搭西装、斗篷、披肩、毛衫及裘皮大衣, 东西方文化极大交融。

旗袍在30年代中国的风靡可以从媒体杂志上看出。《良友》由出版家伍联德于1926年创办于上海中国历史上第一份生活类大型画报, 几乎每一期的良友画报封面人物都穿着各式各样最时髦的旗袍。还有上海的“月份牌”画, 30年代的月份牌几乎每一期中的旗袍同良友一样都是最流行的款式。旗袍在30年代的光芒从流行的传播速度也可以看出来, 虽然速度相比较欧美时尚而言, 传播速度是不快的, 进展也是缓慢的, 可是相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深厚的社会积淀的国家来说, 已经是迈出很大一步了。

30年代的旗袍不仅仅流行于国内, 也在欧美等地不断流行, 这应该算是“东风西渐”很好的例子。当时的好莱坞影星们也争相穿上了中国的旗袍。明华的《西人心目中的中装》, 就证明了旗袍在欧美的流行:“在1930年的时候, 四年之前的事情, 美国不知道怎样起了一种新鲜的花样。女子们都穿起中国女子穿的旗袍来, 那时候纽约的时装展览会中, 各式各样的中国女子旗袍, 不计其数, 在纽约的服装店中, 旗袍一天不知道售出百十袭之多。时髦女子当然不必说, 就是平常亦有许多女子都穿旗袍的, 甚至有许多连这事中国式的旗袍都没有弄清楚, 而穿在身上以为是巴黎的新式样的女子装束。这时候在美国的电影好莱坞中, 亦有一部带着这风尚之好。有许多女明星都穿起了长衣来。在大宴会上, 更多旗袍的足迹, 以为美丽。”[3]115虽然国内这一时期的旗袍让中国服装在世界上炫彩夺目, 可是相比较欧美的时装产业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经济背景

在民初北洋政府期间, 棉纺织业得到了迅猛发展, 不仅国内棉种植面积扩大, 也不断地引进美棉, 使得棉花的质量与产量有了质的飞跃, 棉纺织业发展迅速, 同时也促进了面料的发展。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 西方国家工业革命促使科技文明飞跃发展, 可以看出其中他们最重要的发展也是棉纺织业。在物质资本和精神资本急剧发展的条件下, 西方列强都急于扩张自己的殖民领地。这不仅仅传播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也给了服装发展一个重要的契机, 也为后来国内纺织业的发展, 旗袍面料的多样性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物质条件。

30年代上海的繁荣街头林立着密密麻麻的服装店, 例如霞飞路, 以当时殖民侵略的法国将军霞飞命名的路。霞飞路上的上海旗袍店受到当时法租界影响, 旗袍的款式和面料工艺等等都是国际化的, 为旗袍的多样性提供了保证。

(二) 三十年代的思想文化背景

1840年以前, 国内的思想文化比较单一。1840年以后, 这种单一的思想文化的存在格局被打破, 除了原有的以儒家文化为主导多种传统思想并存的封建主义思想以外, 又相继出现或者产生了外国资本主义思想文化和本国资本主义思想文化萌芽。这一时期民族危机深重, 革命思潮洪流涌动, 这也为服饰在思想上的变革做了很充分的准备, 这样激烈复杂的思想格局为旗袍的变化发展打下了相当充分的思想文化基础。国内的思潮受西方影响也颇深。19世纪开始, 欧美文化也不断发展, 殖民进程也加速了西方思想文化的传播。鸦片战争后, 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大门, “西风东渐”不可避免而逐渐成为时代的主流趋势。30年代的旗袍融合在这样的一个各路思潮火花碰撞, 思想文化进程矛盾又统一的大环境下, 形成了旗袍的黄金时期。

三、三十年代旗袍发展阶段及演变

这一时代的旗袍整体风格性格、时髦和优雅, 衣袖窄小, 整体造型十分贴体, 突出女性曲线。尤其是经过中西技术结合改良后的旗袍外形更加合体而性感。袍身出现了胸省和肩省, 袖子和肩部出现了装袖、肩缝和垫肩。下摆长度呈现时长时短的流行趋势。侧面开衩较高。另外在领子、袖子等部位还出现了结合西式服装的细节设计, 比如荷叶领、翻驳领等等。面料十分多样化, 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 各种花卉和几何图案比较流行, 色彩艳丽, 花型大而自然立体。[1]87 30年代的旗袍变化非常快, 时长时短, 款式丰富, 图案中西结合, 面料多样化。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思想文化的自由与开放, 人们开始追求更多的旗袍的颜色。例如黄色是封建社会皇室的专用颜色, 而现在人们也可以制作黄色的旗袍;白色和黑色之前也是有着更深层次的含义, 更多的是被赋予了象征, 而不是被人们看成是一种颜色。

四、结论

旗袍是古为今用, 西为中用, 顺应时尚潮流、中西结合, 不仅仅具有时代特征的产物, 更是体现了东方美, 东方文化的典型的中国服装。在这个时期人们取消了服饰等级制度, 实现了服装上的人人平等;改变了传统的衣着观念, 从原先的保守传统单一到民主、个性化, 重视自我的转变;旗袍的造型简洁, 结构合体, 流行国际化。旗袍作为服饰的代表, 走在了改革的最前端, 也成为最典型的中国服饰, 并在这样一个混乱的时代里, 成为“服饰英雄”, 而这个时代则造就了旗袍的“黄金时期”。

摘要:30年代是中国旗袍与欧洲时装同臻鼎盛期, 旗袍成为中国人主流服装。此时旗袍完全脱离了满清时期旗袍的制式, 穿着款式丰富多样, 有着中西合璧的特色, 容纳了不少西方的元素, 例如采用了灯笼袖, 波浪裙摆, 西式翻领等等。通过对30年代旗袍的变化深度及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等特征的整理讨论, 说明这个年代是旗袍的黄金时代, 是非常具有典型性并且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同时也为中国服装史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成为世界公认的“中国国服”。同时, 研究和讨论30年代这个旗袍的黄金时期, 能够让大众更多地了解旗袍, 对探索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也有着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30年代,旗袍,黄金时期,传统服饰

参考文献

[1] 刘瑜.中国旗袍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1.

[2] 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1984.9.

[3] 徐华龙.民国服装史[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7.

上一篇:研究性学习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下一篇:平面设计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借鉴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