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微课课题研究

2024-05-07

小学微课课题研究(共8篇)

篇1:小学微课课题研究

《讲评课教学研究》阶段总结报告

今年我承担了市级课题“讲评课教学研究”,目前的研究正处于重要的实施阶段,下面是研究的初级阶段和目前实施阶段的具体情况。

一、初级阶段:

我校关于本课题的相关研究开始于2007年的3月,那时新课程改革正进行之际,老师们都在反复学习新课程标准等内容。我们在反复学习了新课程理念后,觉得应该做点什么。于是就开始做调研,查阅资料,文献,最后选题,当时的研究题目为“讲评课教学研究”,经过一年的时间,我们做了一些准备,从2008年的3月,我们就开始研究了,在初二年级做了三个月的教学实验,并记录了数据。

在这期间,各区县教研室积极开展专题研究的申报工作。经评审,63项研究专题获准立项,并于2009年上半年召开了专题研究启动会,而我们申请的课题“讲评课教学研究”也在其中。此时的我们继续不断地学习,交流,截止到2009年6月,我们调整好思路,更新理念,总结前面的经验和不足,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研究,并确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

课题研究初步解决的问题:

1、明确课题组成员的分工情况:

(1)、赵 新:负责课题的全面工作,课题实施方案的设计与制定,制定研究报告。

(2)、刘少菊:负责搜集整理与本课题有关的理论依据和经验材料,负责组织录像课。

(3)、杨静:协助搜集整理材料,参与课题研究。(4)郭晓强:理论分析、参与研究。

(5)任秀毓:对课堂现状进行全方位调查并记录,整理有关材料。(6)朱衍芹:修改研究论文和研究报告,负责录像。

在研究中,大家要分工协作,而不是只完成自己的那部分,处处体现协作意识。

2、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理论学习水平

为了提高研究人员的相关理论水平,我们再次认真学习讨论交流了新课程标准。由于课题研究的需要,学校也做了大力支持,购买了很多关于物理实验用具,探究式教学等的书籍,为研究的顺利开展做了铺垫。

3、形成研讨实践,共同参与的习惯

在课题研究中,要涉及到一些的重点课例,先由实施人员出方案,然后大家参与讨论,在一些实验的设计,教学方式,组织形式等问题上,全体研究人员都有积极参与的习惯,提出个人的见解,为研究的实践创造条件。

二、目前课题的主要研究情况:

为了不间断研究,我们采取了循环重复研究的方式。学校初

二、初三的学生目前的数据我们都在收集。开展的重要课例有“试卷的编制”“试卷的研究”“”“讲解的方法”“问卷调查”等等。主要采取的措施为物理讲评课教学研究探究活动,重视学法指导。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之后,我们发现在我们的研究中还是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存在很多一时无法解决的困难,如:

1、我校农村学校,班数较少,这样造成我们只能用小样本进行实验。

2、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不高,所以研究的对象有一定的局限性。

3、由于研究的开展,探究性活动在时间上要求要多一些,所以,课时也存在问题。

三、下一步计划

在研究中,各研究人员都积极投入,留下了很多宝贵的影像资料,并不断总结,反思。根据已取得的经验体会和在课题实践过程中暴露出来的这些问题,我们经过分析总结,对下一步的工作构想和安排有了一个更明确的思路,现将下一步的工作计划阐述如下:

1、继续按实施方案实施研究计划。但在相应的评价方式上要跟着教学目标的改变而改变,否则学习的效果是通过评价体现不出来的。如果继续沿用单一的笔试测验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对学生的学习给予评价的话,时间长了之后,必然会使学生对探究教学的方式产生怀疑,对自己产生怀疑,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也失去了探究的机会,所以要在下一阶段的研究中给出适合这一教学的评价方法。

2、多学习,多交流,争取在课例的设计上,多做创新。要把不同内容和难度的课做分类,然后总结探索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从不同角度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验能力。

3、与通用技术合作,找到结合点,开发校本课程,争取每位教

师都能在研究实践、积累资料的基础上,写出一篇优秀的论文。

2009年11月

课题研究

《讲评课教学研究》阶段总结报告

新泰市宫里镇初级中学赵 新

篇2:小学微课课题研究

一、对微课的看法:

看完《小学(初中)数学“教与学”微课展播》的视频,让我深深的感受到,“微课程,让学习变得简单而有趣”。微课程创造了一种“5分钟学习”模式,所谓“5分钟学习,300秒思考”,“微”字优先,“微”中见大。

在教学中,微课程它调动人们所有感官参与学习,视觉、听觉、想象„„精巧、短小、自由、实用、高效。时间上,随时随地,方便灵活;内容上,针对性强,富有启发性;形式上,生动活泼,极富吸引力。

二、微课教学与常规教学结合:

1.切入课题要迅速。由于微型课教学时间短,切入课题必须迅速。可以设置一个题目或问题引入课题;可以从以前的基本内容引入课题;可以从生活现象、实际问题引入课题;也可以开门见山进入课题。

2.讲授线索要清晰。在微型课的讲授中,要尽可能地只有一条线索。在这一条线索上突出重点内容,着重进行主干知识的讲解与剖析,或精要讲授,或巧妙启发,或积极引导,力争在有限时间内圆满完成课题所规定的教学任务。

3.教师语言要得体。在微型课中,学生活动被省略之后,教师的讲解水平倍受评委的关注。教师语言在要求生动,富有感染力的同时,更应做到准确,逻辑性强,简单明了。

4.课堂板书要简约。板书不宜太多,也不宜太少,要真正起到对内容要点的提示作用。在微型课中,部分板书可以提前准备到纸板上,以挂图的形式在授课的过程中展示在恰当的位置,这样可以节省时间。

篇3:小学微课课题研究

一、体育“课课练”的发展脉络

通过两个 案例 , 让我们反 思一下“课课练”的现状 。

案例1“难受”的“课课练”。一次体育教学优质课比赛中,夏老师安排的主教材是篮球 行进间投 篮 , 在实施过 程中,教师对提高、练习、组织等都进行了科学的设计与预设, 学生配合很积极,课堂气氛良好。为了展示“课课练”,夏老师特意 安排了从 端线开始 ———罚球线———中线———罚 球———端线的 快速移动折返 跑 , 学生第一 次做得还 算开心,教师安排第 二、三次时 学生一脸 痛苦状,先前的快乐表情荡然无存。

案例2“课课练”真好。一位老师在反思日记中写道:在“快速跑”单元教学中,学生往往因为反应能力、步频、步幅等某个方面 能力的不 足而导致 成绩不理想。因此,我在单元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能力特点,有针对性地分组。分别设计相关内容的游戏活动练习,每节课的最后5分钟分组进行练习。如反应类型的“叫号追人”“贴膏药”;练习步频的“一级台阶30秒双脚快速跳比谁多”“跳格子比赛”练习步幅的“跨步跑等距离比谁的步子少”“3分钟跳单绳比赛”等。虽然在短短的两周时间里面没有看到学生的快速跑能力得到明显提高,但我发现学生的练习积极性提高了,这些练习让我获得了不少的意外收获。

从学生心理来感知学生需求,上述案例中的做法有些不妥,为了发展学生的弹跳力,李老师在四节课的结束部分都安排学 生做连续 蛙跳练习 , 这样单一、枯燥的重复练习肯定加重学生的厌恶体育的情绪,李老师四课时都选用连续蛙跳作 为“课课练 ”的内容 , 无论在“课课练”内容安排 、运动负荷设计上都不科学, 也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任何一种 教材的反 复练习学 生都会有抵 触情绪 ,何况是如 此超强度 的“课课练”。

20世纪80年代的体育教师上课非常认真,内容非常充实,要求非常严格,尽管运动量比较大,可学生出于对教师的敬重 ,都积极和教 师配合 ,对教师布置的任务完成得一丝不苟,有时感觉也很累但兴趣很浓,目标达成度高。但近些年来,老师感到学生中的“反抗意识”强。近年来,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把增强学生体质最好 的办法“课 课练”的传 统丢了 ,坚持以学生 为中心、唯 学生兴趣论,课堂欢天喜地、表扬赞许满天飞,注重了形式、忽 视了实质 ,在淡化技 术思潮的影响下, 学生的体质日趋下降,体育课堂教学的本质目标难以实现, 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非常担忧的事。

二、“课课练”的本质功能及可行性分析

“课课练”严格说来应该叫“身体素质课课练”, 如果真正进入每一堂课,还是有所讲究的,包括练什么,怎么练,练到什么程度,都应该认 真考虑的 ,而不能流于形式,仅仅是每节课预留出五分钟左右的时间,随意性地进行一些素质练习,这应该不 是真正意 义上的“课 课练”。当前的“课课练”一定要融入现代教育的理念,让学生快乐地享受练习的过程,并逐步形成自主锻炼的积极心理品质。

课程标准中的课程性质中提到“在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的过程中,通过适宜 负荷的练 习 ,提高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提高体能呢?这就需要体 育教师在 教学过程 中在传授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教学的同时能科学合 理地安排 一定量的 身体素质 练习,能将“学习”与“练习”有机整合。实践证明,科学设计与实施“课课练”是当下有效增强学 生体能的重 要途径 ,“课课练”从出现到普及、逐步弱化、退出直至回归,我们认真反 思后 ,的确能感 悟到“课课练”独 特的教育价 值和实施 的必要性。那么,如何实施好“课课练”,既需要正确 处理好“主 体教学” 和“课课练 ”的关系 ,也需要根据 不同学段 和课程内容以及季节特点设计好,还要研制和添置相关的“课课练”器材等。

“课课练 ”是一种 行之有效 的身体素质锻炼方法,关键是在实施过程中体育教师如何合理地安排练习内容、时间以及练习强度等,使学生在练习之中体会到练习的乐趣、成功的喜悦。通过案例3来说明一下:

案例3:其实,学生耐力素质还可以这样练。50米×8往返跑或者400米跑是小学高年级学生体质健康必测项目,实际测试中学生成绩很不理想,每年的体质健康测试都会遇到一些学困生,往往其他项目都还可以,但对这两个项目却很让我头痛。2013年我接手两个五年级班的教学工作,期末测试时发现班上40%的学生都是因为50米×8往返跑成绩较差,导致整个班级的体育成绩都不理想,优秀率、良好率明显偏低。第二个学期,我尝试在课的最后几分钟增加了多样的耐久跑 练习 ,有时候采 用“超越领先跑”,有时候采用“小组追逐跑”,有时候采用“伴同跑”或“图形跑”等形式,时间虽然不长,但是学生参与这些练习的积极性很高,逐渐克服了对耐久跑的畏惧心理 , 耐力素质 也一步一 步提高了, 这个学期期末体质健康测试时,让我很到非常惊喜的是:两个班100多个学生全部及 格 ,优秀率、良好 率直线上升。

三、“课课练”在体育课中实现路径的思考

⒈传统意义上被弱化了的“课课练”

传统意义的“课课练”被淡出的背景之一是推行新课程,这次改革着力强调让学生积极 主动、生动活 泼地参与 “快乐体育”学习,学生的主 体性得到 更多地关注,而带有一定强迫性且比较枯燥的“课课练 ”在主、客 观上就受 到了轻视。分析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传统课堂中单调、枯燥的体能训练,“军事化”“压迫式”的训练给学生身心带来不良刺激,造成学生 的抵触情 绪。传统 课堂中的“课课练 ”中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合理现象:

(1)“应付模式、走过场”。有的老师认为学生每周只有两、 三节体育课,每次课只能安排数分钟的身体素质练习,“课课练”对提高学生的体能没有什么效果,可有可无,轻描淡写地应付一下,谈不上什么练习内容和负荷,学生和老师相安无事。其实,“课课练”的教育价值不仅仅是 简单地进 行一定运 动负荷的身 体练习 , 而应有针 对性的练 习目标, 需要体育老师精心设计和组织,唯有如此才能保证练习的科学和实效性。

(2)“单一、枯燥”的练。 “课课练”的内容单一、练习过程枯燥,学生不喜欢。这是“课课练”遭遇诟病的主要原因。学生说“每次都是俯卧撑、蛙跳、仰卧起坐的,都厌烦了! ”从课堂观察发现,“课课练”的内容十分单调,动作过于简单,练习内容强度过大等。常规的练习内容主要有俯卧撑、蛙跳、仰卧起坐、每人3组20米深蹲跳、800米计时跑等 , 学生很难自主地参 与到练习中 ,这也成为 “课课练”缺少魅力,很难得到学生的认同。久而久之 , 学生逐渐 出现了畏 惧体育课,甚至出现“请假”“逃课”等情况。

⒉明晰“练什么”是关键

“练什么内容”是最主要的 ,为了保证“课课练”的质量需要注意一下几点:

(1) “课课练”的内容是主教材的延伸,是主教材的 补充 ,是体现锻 炼的全面性要 求而安排 的补偿性 的身体素 质练习,因此 ,“课课练”的内 容选定需 要结合这节课的主要教材而定。内容的安排必须以服务于教材的学习为前提,一定要避免“喧宾 夺主”冲淡 主课内容 的现象,教师在进行课课练的安排时要认清两者的关系,课堂设计要以主教材为主 ,“课课练”只是辅 助内容 ,千万不可让辅助手段占据太多的教学时间,影响了主教材内容教学的完成。

(2) 练习的内容要依据学段和季节特点等因素综合考虑。课课练的内容可以结合 校本教材、地 区特点、学 校实际情况、学 生个体差 异性等因 素 ,体育教师精心设计安排。“课课练”内容的设计一种 是根据教 材内容专 项素质的 需求进行“辅助性练习”设计,另一种就是对这节课体能 素质方面发 展“失衡”情 况下,进行“补充性练习”设计。再有一种就是针对 专业性较 强的技能 教学课而设计的“专门性练习”,是对课的内容一种补充。 有的主教 材的运动 负荷很大时,就不能再安排专门练习内容了。搭配的原则应该体现全面锻炼的原则,科学性原则 , 合理性原 则 , 趣味性原 则等。

1全面性原则。“课课练”的内容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 体现全面性、互补性、相促性,全面考虑上下肢的配合、五项身体素质之间的协同配合。2趣味性原则。“课课练”要讲究练习形式,尽量把课课 练的内容 合理安排 在游戏教学 之中,培养学生 的练习兴 趣 ,提高练习效果。3合理性原则。“课课练”要因地制宜、因 时制宜 ,要结合学 校的场地器 材的情况、季 节变化的 情况、学生 素质的情况 灵活设计 安排。4渐进性原则。 “课课练”的内容与形式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科学安排,要重视学生的身体素质形成的规律,学生身心发展的变化规律,有序提升。

其形式可以采取游戏法、竞赛法、分组循环 、站点式递 进、金字塔 式练习法等多元化的教学手段,

⒊明白“怎么练”是重点

(1)怎么练应该结合具体的学段和水平段, 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和现有水平。内容安排多样性 ,教学手段灵 活性 ,教学方法趣 味性 ,内容安排 合理性 ,运动负荷 适宜性 ,既不能运动 量过小 ,没有什么 负荷刺激 ,让“课课练”流于 一种形式 ,也不能运动负荷过大, 时间安排过长,这样就可能造成喧宾夺主,掩盖了主教材的角色。或者是运动量过大让学生产生畏惧心理,也是不科学的。

(2) “课课练”的组织形式要关注学生的兴趣。

课课练应采用小型多样、简单易行的方法和 手段来激 发学生锻 炼的兴趣和积极性。 组织教法、学法要多样,以提高趣味,激发学生的兴趣。不是所有的素质练习都需要教师运用游戏、比赛、情景等 ,一些灵敏、速 度的素质 练习本身趣味性就很强。但也有将素质练习融入到技术学习的过程中,将身体素质的练习与技能教学相结合,不仅技能教学不会显得那么的难,连素质练习也有了兴趣。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就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以完成教学目标为重点组织集中练习。 集中练习 有两种基 本的形式 ,一种是在课 的准备阶段 出现 ,以活动学生身 体,唤醒学生 的身体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为目的的活动。另一种是以增强学生身体素质为目的的 “课课练”内容,它可以安排在课的中部或结束部分 ,它是在教师的 设计和监 督下 ,学生根据个人 的承受能 力在确保 一定量的基本上进行自由选择的练习,要关注学生的个体需要,重视区别对待。

⒋掌握“练到什么程度”是保障

“课课练 ”练到什 么程度是 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这要取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 ,尊重个体差 异,避免吃不 了和吃不饱的现象,让练习更具针对性。同质或异质分 组 ,区别对待 ,以便收到 良好的锻炼效果。运动负荷适宜性,既不能运动量过小,没有什么负荷刺激,让“课课练”流于一种 形式 ,也不能运 动负荷过大,时间安排过 长 ,这样就可 能造成喧宾夺主,掩盖了主教材的角色。或者是运动量过大让学生产生畏惧心理,也是不科学的。

“课课练”不能只讲形式 ,不讲效果 ,要防止走过场的形式主义倾向。体育教师要加强对“课课练”的研究,不断摸索总结“课课练 ”在时间、形式 、内容等方面 的有益经验 ,安排合理 的时间、采 取简洁的形式,设计有效 的内容 ,组织学生进行“课课练”,努力提高“课课练”的实效性。

⒌讲究“练的时间”是条件

“课课练”的时间安排也是需要 研究的,我们认为安排在课的哪个阶段和安排多少时间同等重要,有的教师认为5分钟、有的教师认为10分钟、还有的教师认为应该安排15分钟, 这些说法都体现了体育教师对“课课练”的理解。一般来说,“课课练”的时间安排应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要根据完成教学目标的需要, 要根据学生个体差异的需要,一般不少于5分钟、不超过15分钟。

篇4:小学英语课课前热身活动研究成果

现在就将课题研究的具体成果总结如下:

一、歌曲式

歌曲非常动听,也非常容易吸引学生,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两只老虎》和《新年好》的调子最容易改编成歌。我们的学生也非常喜欢。例如,(1)有关问候语的热身活动。Hello!Hello!Hello and how are you?I am fine!I am fine!I hope that you are too!(2)有关动作的热身活动。Walking,walking,walking,walking,jump,jump,jump!Jump,jump,jump!Running,running,running,running,running,running,turn around,turn around!(3) 有关颜色的热身活动。Blue,blue!It is the colour I see!Yellow,yellow!This colour you see!Green,green!That the colour he see!Red,red!red!She see!等等。

二、游戏式

做游戏可以达到缓解学生大脑疲劳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另外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所以做游戏是学生最喜欢的方式了,但是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还发现学生做爱玩的游戏主要有:埋地雷、闪卡、神枪手、你比我猜、眼疾嘴快等多种游戏。此外,我们发现游戏教學法多适用于学习单词或是短语的教学。

三、边读边做式(TPR相结合的热身活动)

TPR教学法是新课程标准下任务型教学最有效、最快速的教学方法。经过两年来的教学研究,我们发现学生真得领会最快,掌握最牢!所以,我们围绕课题的研究内容,整理得出了以下的热身活动,主要有:(1)有关身体部位的热身活动。(2)有关天气的热身活动。(3)有关动物的热身活动。(4)有关人称代词的热身活动。(5)有关词组的热身活动。(6)有关再见的热身活动。

总之,经过课题的研究,我们每一位课题组的成员都能提高各自的英语专业技术水平,能够有效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为努力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最终达到了激发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培养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

参考文献:

倪铭.浅谈小学英语课前热身活动的设计[J].课程教育研究,2014(03).

篇5:《概论》课课程建设研究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最核心、份量最重的一门课程,是中宣部、教育部规定的大学生的必修课程。贯穿《概论》课的主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该课程的重点是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既有关于如何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问题,也有关于社会实际问题的思考,着眼于不断发展的实践,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

(二)《概论》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1.《概论》课的课程建设要从当前大学生人才培养目标出发,从注重知识和理论体系的传授转向重视对学生认知、情感和能力的培养上,将思想政治教育从原来的知与行分离转向知行统一,追求的目标是学以致用。课程建设体现“一中心,两结合,两贴近、两服务”。即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中心,坚持“素质、知识、能力”三位一体的职业教育理念和“信念、意识、责任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理念相结合,坚持“两贴近、两服务”,即贴近学生,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贴近社会,为培养合格人才服务。将本课程建设成符合教育规律的,具有先进性、科学性的,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真心喜爱、毕生难忘”的课程。

2.在《概论》课课程建设的过程中要始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通过对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改善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法,充分利用当代先进的教育技术来改革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积极推进讨论式、启发式、研究式教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与启发学生可持续学习的能力和潜力。在行理论教育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始终将素质教育贯穿于该课程中。

二、《概论》课课程建设的具体措施

(一)改变过多依靠教师讲授的教学模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普遍比较活跃,渴望与他人沟通,渴望获得平等对待,特别是作为高职学生,他们的思维活跃,有比较强强的表现欲和探索欲。因此,必须给他们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间。《概论》课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所以只是单纯地依靠教师的讲授是不能满足教学要求的,还应该鼓励学生大胆的讲讲他们所知道和了解的信息材料,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充分地交流。因此,需要根据本课程的重要性和较于其他课程的特殊性,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专业特点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在将课堂教学作为中心的同时,灵活运用“翻转课堂”式、讨论式、演讲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期望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使理论具体化,观点问题化,过程互动化,搭建“教”与“学”的良性互动平台。在本课程建设过程中,总结出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翻转课堂:结合《概论》大合班授课的特点,尊重学生个性和创造性,6—8人一个小组,按照课程的内容划分项目和专题,由学生自己选出代表发言或通过做作业的方式参与教学,另选出学生代表按照评分表进行互评打分,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并进行理论的深入讲解和思想教育。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营造出热烈、轻松的学习氛围。

2.讨论式: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在上课过程中由学生自由讨论发言,鼓励学生之间争论和辩论,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陈述。

3.演讲式:由教师根据课程内容提出一个题目,通过由学生演讲的方式进行教学,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

4.案例式: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典型案例,课堂上让学生思考案例、讨论案例,最终由教师解剖、分析案例,并引出教材要求学生需要掌握的理论观点。

(二)丰富实践教学项目,提升实践教学效果

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感染力和说服力为目标,按照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主体与主导作用相结合、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围绕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原则,设定实践教学项目。力争使实践项目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体验,并在活动中能力得到提高,从而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不仅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而且能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和德育实效,促使大学生认清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沿着正确的方向和道路修身成材。

三、利用“信息化”技术,提高《概论》课教学效果

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化、网络化时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出现多元化趋势,网络成为大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渠道。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技术促进教学手段改革,将网络资源融入《概论》课教学中。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利用多媒体讲授理论知识。注重本课程电子课件的制作,并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利用其展现教学内容,以增大课堂教学信息量,激发学生兴趣。

同时,网络资源的利用也有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网络资源的充分利用可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生动性、直观性、趣味性,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

摘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肩负着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培养高素质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职责。但是在教学中存在着学生对这门课程学习兴趣不高、欠缺积极性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要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另一方面也要加强课程建设的力度,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熊晓琳.充实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讲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做法与体会[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10).

篇6:小学微课课题研究

【关键词】全息阅读 小学语文 阅读交流课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082-01

一、全息阅读

所谓全息,就是指整体上的任何一部分,都包含着整体的全部信息。全息现象普遍地存在着,在特定条件下使生物体的任何一部分成长为一个新的整体的克隆技术,就是生物体的一个细胞包含了该生物体的全部信息的明证。阅读的对象文本同样具有全息性,它所涉及的内容极其丰富,上下五千年,纵横几万里,它们是社会的缩影,可以折射出整个世界。

苏霍姆林斯基说:“会不会阅读,决定着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全息阅读是一种以阅读文本为中心,广泛延伸学习和探究触角的阅读理念,在全息阅读理念下,阅读文本被看做一个“全息”系统,文本内的所有元素都一定程度包含文本的信息,同时又能关联到文本以外的广泛运用。

二、全息阅读理念在小学阶段阅读交流课中的运用

“阅读交流课”是小学阶段阅读工程的重要课型,对学生阅读来说,阅读交流课相当于充电站,通过交流给学生补充能量,保持阅读的积极性。根据课堂实践,将全息阅读理念运用到小学阶段的阅读交流课课型,可以促进小学生阅读、思考、写作、语言表达等全面发展。

(一)阅读交流内容的全息化

全息阅读的特点是将文本看作一个研究主题,注重阅读前后的延伸与拓展。

1.为了拓展和延伸阅读交流内容,首先在平时教学中就要注意拓宽学生的阅读面,教师可以主动根据学生的年龄段和认知水平向学生推荐范围广泛的阅读材料,让学生认识更多有益的课外书籍,通过“读好书”促进学生“好读书”,其次要鼓励学生自发进行课外阅读的方式,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外阅读的兴趣。

2.要注意阅读文本的外延,在阅读书籍的同时,注意相关资料的搜集,这可能涉及到的自然、历史、人文、科技等相关资料,比如阅读“红豆生南国”一诗,可以搜集了解红豆的图片、红豆生长的地域、季节或者其他红豆相关的文章等等,学生通过图书馆、藏书、上网查阅、家长咨询等等方式,不仅拓宽了自己的知识积累,而且在搜集过程中锻炼了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3.要注意阅读文本的内涵:文章的重点章节和词句作为全息元,能够反映文章的要义,要求学生在阅读时寻找“中心句”、“精彩之处”等全息元,可以促进学生对文章的进一步探索,有效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二)交流过程的全息化

全息化的阅读交流课要强化资源意识,将学生同时作为阅读材料的使用者和创造者,在阅读交流课,可将老师和学生都作为全息元,充分促进交流互动,实现文化的碰撞和知识的积累。

1.交流主体全息化

将阅读交流过程看成一个全息的系统,其关注的是教师、学生、文本这三个全息元之间的互动关系。首先是学生与文章之间,每个学生对于文章都有自己的选择性,这跟他的生活、性格、经验、爱好等息息相关;其次学生阅读文章的理解能力不同,侧重点不同,读后感也不同。其次基于学生这个阅读主体的不同,学生之间的交流内容可以更加多样化,学生们可以互相推荐读本,分享读后感、读书方法和相关知识,在互动中取长补短,提高阅读水平和知识积累。教师作为一个全息元、阅读的主体,对文章有自己的理解,此时,教师要注意在阅读经验交流中的平等性,要尊重学生对文章的不同理解,进行交流。

2.多元化的交流方式

阅读交流可以采用多元化的交流模式,比如采用以启发性问题情境“上个月读过什么书?”“我知道的文学家”等促进学生集体讨论活动,也可以选出一篇代表性文章交由学生小组讨论,争取整体参与,小组成员轮流作为代表发言,促进对文章的深入认识和理解能力,教师可以充当主持人,对学生观点发表意见要以鼓励为主,充分发挥引导性和双向交流性。在课余还可以举办“我的书单”“搜集名言警句”等活动促进阅读交流。

(三)阅读交流成果的全息化

阅读交流课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阅读,更需要将读、思、写、说等各方面训练有机地融合在课堂之中,最终达到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全面发展的目的。

1.给每个学生表达的机会,或者推荐一本好书,或者发表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或者讲一个自己搜集的相关的小故事,或者说一下如果我是××会怎么做?通过不同形式的交流锻炼自己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2.“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写作也是学生与文章之间的互动形式之一,阅读交流课后要注意抓住学生交流后对文章更深入、细致的感悟,采用仿写、后续、读后感等方式进行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篇7:小学微课课题研究

关键词:微课;英语语法教学;准备;实施策略

在我国,随着科技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诞生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微课。微课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它以视频为主要载体,短小精悍,是围绕教学过程中某个知识点而展开的教学活动,针对性强,问题集中,主题突出。深受学生们喜欢,让学生们在活动中不知不觉的受益,快乐的学习,让高三紧张的氛围放松,使学生们知道学习是一件快乐、容易的事情。

一、关于微课

1、微课的定义。微课是按照新课标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活动的全过程。

2、微课的特点。

(1)教学时间比较短。教学视频是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根据高中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微课的时长一般大概为5~8分钟,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所以相对于较为传统的45或50分钟一节课的教学课例来说,微课可以称之为‘课例片段’或者‘微课例’。

(2)教学内容比较少。相对于传统填鸭式的教学课堂,微课的主题突出,问题聚集,更适合教师的需要,学生也容易抓住问题核心,使学习更加容易。

(3)资源组成‘情景化’。微课要求主题突出,指向明确,相对完整。它以教学视频片段为主线统筹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时使用到的多媒体素材和课件、教师课后的教学反思等相关资料,构成了一个主题鲜明,结构紧凑的‘主题单元资源包’,营造了一个真实的‘微教学资源环境’。

二、微课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的实施策略

1、课例介绍。本课例选自高考语法项目中的宾语从句,本课主要讲解宾语从句的连接词。通过微课视频展开教学,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宾语从句的连接词有哪些,在句中作什么成份,意义以及可否省略等,然后通过高考题目来指导学生解题,最后进行小结。

2、微课设计及说明。

Step1 Lead-in

Use 3 sentences to recall what the Object Clause is.

(1)He told that he would go to the college the next year.

(2)I have found out that all the tickets for the concert have been soldout.

(3)The new book is about how Shenzhou 6 manned spaceship wassent up into space.

[设计说明]用例子引出宾语从句,让高三的学生重新认识宾语从句的概念,特点等,为学习宾语从句的连接词打下基础。

Step 2 Focus on conjunctions

R e c a l l t h r e e k i n d s o f conjunctions:subordinating conjunction(从属连词),connected pronoun(连接代词),conjunctive adverbs(连接副词).

[设计说明]此设计是让学生对宾语从句的连接词的类型有一个基本的认识结构。

3、Use sentences to review the conjunctions of the Object Clause anddraw a conclusion after analyzing conjunctions in the sentences they lie in.

連词:(1)I know(that)he has returned. that在句中不作成分,没有意义,可省略。(2)I don’t know(whether\if)he can helpme. whether\if在句中不作成分,是否的意思,不可省略。

关于that的省略(1)My mother often tells me(that)I should workhard at school and that I must be honest.第一个可以省略,第二个不可省略。(2)We find it necessary(that)we practise speaking Englishevery day.不可省略。

Conclusion:当一个谓语动词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并列的宾语从句时,第一个that可省略,第二个that不可省略。it作形式宾语时,that不可省略。

连接代词:(1)Do you know(who)is in charge of the chemicalfactory?连接代词who作主语,谁的意思,不可省略。(2)Let’see(which)train you’ll be arriving on?连接代词which作定语,哪个的意思,不可省略。(3)We can’t remember what she wasten years ago.连接代词what作表语,样子的意思,不可省略。

Conclusion:what\who\whom\which\whose引导的宾语从句,在从句中作主语、宾语、表语、定语等,每个连接代词都有意义,不可省略。

连接副词:(1)I would like to see(where)you live.连接副词where作地点状语,什么地方的意思,不可省略。(2)Could youtell me(how)you use the mobile phone?连接副词how作方式状语,怎样的意思,不可省略。(3)They don’t know(why)he was late thismorning.连接副词why作为原因状语,为什么的意思,不可省略。

Conclusion:where\when\why\how等引导的宾语从句,在从句中作状语,每个连接词都有意义,不可省略。

[设计说明]用具体的例子来分析连接词在宾语从句中所做的成分,意义,可否省略,然后再总结规律,加深了学生对连接词的理解。

Step3 Consolidation

三、结语与反思

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教师们要勇于尝试,积极给自己充电。虽然微课有不可超越的优点,带来很多方便,但是自身也有许多不足之处。教师们要分清楚主次,与传统教学而言,微课只是传统教学的补充,学生们课后学习的途径,绝不可以取而代之。英语教学中语法是很复杂的,仅仅通过微课的学习,学生们的学习质量是得不到保障的,微课还不能满足全面培养学生的目的。所以微课有利有弊,好好利用,发挥它最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杜悦.中国教育报.“翻转课堂,你知道怎么‘翻’怎么‘转’吗?”.

[2] 杜悦.中国教师报.“‘翻转课堂’:翻什么转什么坚守什么之一”.

[3] 胡铁生.邓军军等.微课学习视频的设计与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研究.2012.9.

[4] 祝智庭,王觅岳,贺斌.微视频课程:演变、定位与应用领域[J].中国电化教育研究.2013.11.

篇8:小学科学“课课评”方案

一、“小学科学‘课课评方案”提出的理论依据

本方案提出的理论依据,主要是《国家科学课程标准(3-6)》“评价建议”中的相关论述,具体如下:

1、评价内容要全面化

“评价要依据《标准》,要涵盖科学素养各方面的内容,既要考察学生对科学概念与事实的理解,又要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能力、科学的行为与习惯等方面的变化与进步。”这样的要求,一纸考卷显然难以满足,只有与日常教学紧密结合的评价才能做到。

2、评价方法要多样化

“单纯的书面测验和考试已经不能适应科学课程的发展,运用多种方法对不同目标、不同内容进行教学评价势在必行。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可以参考《标准》的建议,可以借鉴他人成功的经验,也可以由科学教师、学生和其他相关人员来发明、创新--凡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评价方法都应得到肯定与赞赏。”

3、评价时机要全程化

“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因此评价就不能仅在学习过程结束后再进行,而必须伴随于教学过程之中。这就需要教师随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与反应,及时给予必要的、适当的鼓励性、指导性的评价。”“课课评”方案正是与科学教学过程紧相伴随的一种评价策略。

二、“小学科学‘课课评方案”的构思与操作策略

1、“课课评”的内容

“课课评”的内容由课堂参与、课外作业和开放式考查构成。课堂参与主要考核学生的学习纪律和积极性,课堂上,学生是否积极发言,是否能认真倾听他人的发言;是否积极参与实验,实验过程中是否能与同学团结协作。课外作业主要考核学生课前准备和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开放式考查主要考核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接受、对科学方法的掌握和情感态度的变化。考虑到组织开展此类考查比较费时,因此,一堂课最多只能确立一个开放式考查的项目,但为了保证评价内容较为全面,可考虑课与课之间开放式考查项目有所区别,从而形成互补。

2、“课课评”的主体

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总是处于评价客体的地位上,只能迎合他人,受制于教师和管理者。“课课评”方案强调让学生积极参与评价活动,强调“要使评价成为学生自己的事”。这是因为,自我评价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动机,更有利于发展学生评价自我与接受他人评价的能力,对于自己确认自己的能倾、探究自己的将来十分重要。因此,在评价过程中,我们不能将学生视为被动接受检查的客体,而应让他们参与到评价中来,鼓励他们主动和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学习和成绩,有针对性地作出自我改进,进一步完善自己。考虑到小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有限,还有待于发展,“课课评”方案采用了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的方式。“课堂参与”成绩由学生自评和互评获得。“课后作业”、“开放式考查”则视具体情况而定:有些可让学生自评与互评获得,如课前准备情况,上面所说的“制作空气枪并比一比谁的子弹射得远”;有些则需要教师进行评价,如上面所说的“设计并实验,让我们看见空气流动的路径”、“气球的充气量与滑行的速度和距离有什么关系?设计实验验证猜想”;还有些可以师评与生评相结合,如“设计科学小报,宣传防治空气污染”。

3、“课课评”的客体

不只是评价主体多元,“课课评”的客体,即评价对象也是多元的。“课课评”的客体可能是单个的学生,也可能是学习小组。我们的做法是:“课堂参与”的评价客体是单个的学生;“课前准备”的评价客体是学习小组;“开放式考查”和“课外作业”视难易程度和对合作性的要求而定,一般情况下,难度大的、或需几人才能完成的项目,就把学习小组定为评价客体,如“设计并实验,让我们看见空气流动的路径”、“气球的充气量与滑行的速度和距离有什么关系?设计实验验证猜想”等,其成绩直接作为学习小组每一位成员的成绩,一些容易的、个人就能完成的项目,可把学生个体定为评价客体,如“制作空气枪并比一比谁的子弹射得远”等。

4、“课课评”的方法

“课课评”方案有当堂评价和课后评价两种方法。当堂评价就是在课上实施的评价,利用每一堂课结尾的几分钟组织学生对自己或小组在学习中的表现加以自评和组评,得分(用A、B、C、D代表不同的等第)直接记在《学业评价卡》上;课后评价就是教师或学生依据学生的书面报告、作业或相关作品在课外开展的评价,评价结果同样记在《学业评价卡》上。

综上所述,是笔者为探索“小学科学‘课课评方案”所作的一些思考与尝试。实践证明,它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激励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对以“科学探究”为中心环节的科学课堂的支持作用更是不言而喻。当然,它也存在着许多不足,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

上一篇:浅析ppp项目立项问题下一篇:巡察会议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