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课题研究计划

2024-05-25

农村小学课题研究计划(精选8篇)

篇1:农村小学课题研究计划

一、研究的背景:

进入二十一世纪,信息化给整个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传统封闭的教育教学模式收到巨大冲击。现在,我校全面实施教育部“农村小学远程教育工程项目”,学校已建成卫星地面接受系统,拥有了多功能教室和计算机教室。教师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课题组成员能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熟练的pwoerpoint使用制作课件,有一名英特尔未来教育主讲教师,部分教师承担过市级课题研究,有一定的研究基础。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提出《农村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模式三教学方法的研究》实验课题,目的在于发挥“天网、地网”资源的优势,探索现代远程教育模式三教学方法的研究,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验,总结并形成现代远程教育模式三的教学方法。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验,推进校本研训,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三、研究内容:

1、教学方面:在计算机教室和远程教育资源环境下,以“一人两节课”为载体,开展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探索出现代远程教育模式三的教学方法。

2、教师方面:全面提高教师在网络条件下信息收集、分析、整合、应用的能力,合理应用远程教育资源,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

3、学生方面:逐步适应开放的教学环境,调整学习方法,掌握信息化环境下各类学科信息的获取、处理及应用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四、课题研究的重点:

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设施,立足远程教育资源,开展不同层次的教育实践活动,探索出现代远程教育模式三的教学方法。

五、研究方法:

采用行动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经验总结法、个案分析法,以实际应用为出发点,探索规律,分析课题研究过程,展开课题研究。

六、研究过程(研究周期和步骤)

研究过程大致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酝酿准备阶段(20xx年1月―20xx年2月)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构思、规划、制订出本子课题研究的总体方案及各阶段的实施要点,组织参与本子课题研究的教师加强相关理论的学习,学习子课题研究方案,明确本研究的意义及做法。

第二阶段:子课题实施阶段(20xx年3月―20xx年7月)

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

1、召开课题研究开题会。

2、紧密结合“一人两节课”校本教研活动开展实验研究。

3、利用学校网站上“课题实验”专栏、教师博客进行交流。

4、利用教学示范、经验交流、论文、课件展示等形式,总结自己阶段性教学实践。

5、及时收集研究信息、资料,不断完善操作过程。

6、定期召开研讨会,总结交流经验,撰写阶段性实验报告。

第三阶段:子课题总结阶段(20xx年9月―20xx年5月)

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

1、按照预期的研究目标完成课题成果,整理和分析研究结果(成形的教学方法),撰写子课题研究报告。

2、出版论文集、案例集,形成学校网站“课题实验”专栏、教师博客等信息资源库,展示研究成果。

3、撰写结题报告,填写课题研究成果鉴定书,申请校课题领导小组对课题研究过程、研究资料、理论体系及研究成果进行鉴定,全面完成子课题研究成果评审工作。

七、研究预期成果及形式

1、子课题结题报告。撰写出农村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模式三的教学方法的研究报告。

2、教学示范、经验交流、实验报告、“一人两节课”校本教研等活动的资料集。(活动安排计划、教学设计、教学课件、说课稿、评课记录、活动总结)

3、典型的案例、课例、论文集。

4、学校网站“课题实验”专栏信息资源、教师博客信息资源。

5、教育教学数字化信息资源(如课件、学件、录像带等信息资源)。

八、具体方法和措施:

1、学习有关理论,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统一思想认识,增强课题研究的信心。

2、为保证本子课题按计划正常地开展,使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得到及时的解决,子课题组成员要定期进行研讨、交流。(至少每月一次。)

3、子课题研究人员每周保证两课时理论学习时间,并做好与课题研究相关的读书笔记。

4、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深入研究学生、课程标准、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通过“一人两节课”校本教研活动,大胆实践新的教学方法。

5、课题组成员要经常反思、研究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教学反思是教师从事教学研究的基本手段,教师在实践中掌握了这种手段无疑是掌握了自己专业成长与发展的重要工具。我们力求通过案例的分析,不断的反思,使我们的教育智慧也随之增长。反思之后应当以再实践来检验,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再实践以后再反思。

6、勤于交流。作为课题组成员,要积极通过报刊、学校网站“课题实验”专栏和教师博客在校内外交流学习心得、实验体会,加强同伴互助。

7、善于总结。课题组成员应注意及时抓住教学中的灵感,进行教学反思,理论联系实际地对阶段性实验成果进行总结研究。因为只有教师意识到自己不足并经反思使之得到调整和重组,才能形成先进教学理念和个性化的教学方法,我们的课题实验才能在不断的“总结―调整―再总结―再调整”中取得成功。

8、子课题负责人要负责收集、整理该子课题研究的各项资料,并及时上交。

篇2:农村小学课题研究计划

一、问题的提出:

本课题的研究是以农村小学习作能力提高探究方法入手,挖掘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范文和优秀作文选登。据调察统计,农村小学生的习作水平与城市小学生的习作水平完全不在一个水平线上;包括许多教辅书籍如作文大全之类等上面刊登的一些优秀的学生习作大多数都是城市学校小学生的作品,描写农村生活实际与农村学生学习生活的题材的作品相对较少,农村学校学生羡慕城市孩子能写出优秀作文的想法实在是太普遍,许多被刊登的小学生优秀习作,大多反映了城市孩子学习生活的影子,给农村小学学生有一种望尘莫及的崇敬心理,内心缺少了许多自信。加上教师在习作教学时教学单

一、枯燥,指导呆板,练习次数往往一个单元或许是两周一次,教师怀有急功近利思想,在学生临阵考试之前偶有猜题让学生背诵范文的做法,没有形成规律性的习作教学习惯,久而久之,农村师生就会形成了甘拜下风,自愧不如的教学作风,从根本上阻碍了农村小学生习作水平的发展。

当前我校作文教学陷入“学生厌写,教师厌教,耗时耗力,效率不高”的怪圈,其根源之一在于写作自主性的缺失。写作本是一项最富个性品质、饱含人文底蕴的精神活动,是个体生命存在、冲动与发展的符号形式,而写作主体的缺失恰恰使写作远离了生命、生活与精神生态,异化为机械的文字组合游戏。

学生写作自主性的缺失主要表现为学生厌倦、害怕写作;写作内容空洞无物,写作情感苍白无力;写作思维僵化雷同,写作人格严重扭曲,空话、假话、套话比比皆是,模拟抄袭成风。出现这种“见文不见人”“人文分离”的写作弊端主要原因在于写作既不是学生的主动选择,也不是其生命发展的本真需要,他们写作主要是为了应付考试,应付教师和家长,是为了“写作”而“写作”。

二、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以培养和提高农村小学生习作能力为重点。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让农村小学生学会用贴切的文字来描述生活中的观察、体验和感悟,使农村孩子热爱写作,谈到写作,感觉语言就如源头活水一样滔滔不绝。提高这种能力途径,我们研究的核心是“让农村小学生在思想上受到感悟启发,作文源于生活”,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将会改变农村教师的习作教学方式和学生的习作学习方式,改变过去单一的习作教学方法,培养农村小学生热爱习作、留心观察、善于感悟、大胆设想创新的习作能力,从而为习作教学的发展积累一些经验素材,在习作教学实践过程中,力求创建出一套农村小学生习作教学水平评价,能力提高方法模式,在我校以及农村学校推广应用。

三、研究基础:

(一)课题的界定

“自主习作能力”是指主体自觉地、主动地通过实践去认识周围事物,有所感悟,获得心得的过程。小学生习作过程有内在动力支持,能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可以在习作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调整、修改。概括地说,就是学生“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作文,依据作文的一般过程,其内涵包括自主选材、自主立意、自主拟题、自主布局、自主表达、自主修改。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知识是主动建构的而不是被动接受的。如果没有主体的主动建构,知识是不可能由别人传递给主体并被主体所内化的。因此知识意义不能机械地灌输给学生,必须靠学生根据个人先前的知识经验去主动建构。学习是有意义的社会协商,学习环境要有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个要素组成。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要为学生自主习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

(二)研究对象

我校三到六年级的学生。

(三)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研究初期,通过调查我校习作教学现状及学生作文存在的问题等明确研究方向;个别访谈与问卷调查相结合,了解农村小学生作文个性心理表现及教师作文教学个性心理表现等,分析习作教学现状及成因。

2.文献研究法:旨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通过相关理论的学习,明确本课题的研究方向、研究意义、研究价值、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等等,不断学习并借鉴成功经验,推进本课题的研究工作。

3.行动研究法: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在学习、实践、反思、学习、改进中探索培养农村小学生自主习作能力的有效策略。4.个案研究法:在研究的全过程中,对不同个性心理特征、不同层次的学生作文学习进行长期的成长记录,研究他们在教与学的全过程中有无达到预期效果,以便及时调整课题研究的思路、方法等。

5.经验总结法:不断将调查、研究得到的数据及信息进行定性分析,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总结出培养农村小学生习作能力的有效策略。

四、研究计划:

自2016年9月起,至2017年7月止完成有关研究任务,分三个阶段进行7年10月)

本阶段主要立足于准备充分、发动深入、方案具体可行、参研人员认识明确深刻、心齐力足等目标开展工作。具体内容为:(1)、成立课题小组,确定研究人员并明确其职责(2)、拟定课题组工作制度。(3)、做好宣传动员工作。

2、实施阶段(2016年11月~2017年4月)这一阶段是本课题实施研究的重要阶段和环节,课题组在第一阶段已取得成果的基础上,深入学习当前的课程改革精神,全面开展对学生进行自主习作能力的培养实践研究,及时总结研究成果,进一步修改、完善实验方案和深化研究的措施。

篇3:农村小学课题研究计划

1. 选派方式和组织者的局限性

1.1 选派方式

从目前参加“国培计划”的选派教师结构看, 是由各地区、各学校通过逐层选派的方式;从组成结果来看, 被选派参加培训的教师往往出现了一些不好的现象:一是在选派的方式上, 教师具有被动性, 甚至有些教师还出现了强制教师参加培训的现象;二是被选派参加培训的教师, 部分是没有担任跟自己专业相关的教学课程或者出现了跨专业, 代课教师的科任教师, 这种现象促使了教师的不满和抵触情绪, 在培训过程中精力不投入, 或者经常请假、迟到、旷课现象, 降低了培训效率和学习的气氛。有些地区学校为了凑人数, 完成上级的任务, 出现了一些不符合程序和规范的选派现象, 对课程专业和国培计划是一个不良的影响因素。

1.2 培训资格

当前, 能举办教师国家级培训的机构和单位必须参加竞标才获得培训资格, 程序上是合理的, 但是通过深入的调查和分析, 在实的际操作中, 有些获得培训资格的单位在硬件和软件上还达不到培训要求, 满足不了培训者的专业和课程需要。对于举办培训的单位和机构, 不仅要具备各方面的专业设施和师资, 还要具备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培训团队,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培训的效果, 满足参训者的需求。在选拔竞标的单位当中, 要考虑单位的专业特长、图书资料、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等, 才能不断的提升培训的效率, 满足教师的各方面需求。在教学方法和模式上也要考虑实效性、地域性、科程的针对性, 不要为了完成培训任务而不重视过程。

2. 政策与实施结果存在差异

要有好的培训效果必须要建立合理的评估机制和效果反馈。目前的培训效果反馈机制主要通过收集学员的调查问卷和满意度调查表, 而且问卷的设计也不能很好的反映出问题的主要原因, 也不能为今后的培训开展收集建议和积累经验。通过调查了解, 参加培训的学员有以下期望:一是参加培训的大部分教师基本对培训充满积极性, 希望参加培训能提高教学水平和解决在校教学上遇到的教学问题;二是通过培训, 能认识到更多的教师和专家, 能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实现资源共享和答疑解惑;三是希望在培训的方式上满足自己的教学需要, 要求培训方式具有多样性和地域针对性, 满足不同学校的教学特点和地域文化, 融入教学实践和亲身体验;四是希望在培训结束后, 能拿到相关的培训结业证书和学分证书, 为以后的评职称、晋升提供有力的砝码。在调查结果中, 大部分教师对培训方式和模式给以了高度的肯定, 但也有很多不足, 主要表现在参训后的持续学习和交流。

3. 教师的个人因素

影响体育教师参加培训学习的最主要因素一是工作因素和家庭因素的影响, 转移了培训的重心 , 促使一些教师应付了事, 不能专注投入学习中去, 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教师的主观因素, 认为体育教学科目一直被边缘化, 学校对体育教师不重视, 不关心, 领导对体育科目不重视, 对体育教学不管理, 甚至对课外体育活动有持有偏见, 不支持, 持反对态度, 甚者体育课时间被其他课程占用。在当前教育和考试的模式下, 体育科目对中考和高考的影响不大, 要求上课保障学生的人生安全, 达到锻炼效果即可。根据调查统计, 有15.4% 的体育教师认为没有必要进行集中培训, 有30.7% 的教师认为学校、领导对体育课程和体育教师地位的不重视, 以上观念和态度都是直接影响参加培训效果的主要原因。

4. 提高“国培计划”培训效果的对策

4.1 根据培训需求选派学员

对于培训效果而言, 培训的最佳效果是学员积极参与, 主动学习, 让教师以能够被选派参加培训为机遇, 而不是被动地去完成任务, 为取得结业证书和学分, 为评职称和晋升参加培训。培训单位要依据当地地域、民族特点和教师教学单位的实际需要选派教师。对于受训者而言, 要在学习上具有竞争性, 在教学工作当中树立一种危机感和责任感, 只有自己不断地竞争, 不断地学习和提高, 才能培养生学全面发展。

4.2 提高教师的自我意识

在培训上, 首先要让教师做出自我评价, 评价个人的教学能力, 剖析个人在专业理论知识上的储备、对专业教学技能上的应用、教学理念等方面所具备的能力和不足, 再结合每次培训内容作出选择, 是否申请本次培训机会。因此, 有必要建立申请程序, 教师提出个人申请制、筛选等制度, 让需要培训的教师能够参加培训, 让每一个培训名额都能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森林, 闫桂芝.教育培训质量影响因素分析与控制策略[J].继续教育, 2005, (19) :46-47.

[2]林振华.教师培训效果的有效性探索—关注教师个人教育观念的形成[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10) .

篇4:农村小学课题研究计划

关键词:国培计划中小学体育教师现状调查

1.引言

通过深入到“国培计划(2012、2013)—广西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参加“国培计划”的现场,通过与参训教师和培训单位负责人的深入交流,对“国培计划”得到了深入的了解。“国培计划”实际上开创了一个新的教师培训模式,这种新的培训模式不仅满足了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需求,更新其教学理念、教学知识、教学技能,增强其教学科研能力,提高农村教师的素质,而且有效地解决了农村教师参加培训的教与学的矛盾,进一步丰富教师教育理论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论。

2.国培计划实施模式

“国培计划”广西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采取骨干教师短期集中培训、置换脱产研修和大规模教师远程培训相结合方式,对广西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骨干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目前,广西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参加“国培计划”的方式有: 集中统一式的教育,校本式的教育,协同组合式的教育,远程式的教育,巡回流动式的教育,专门发展式的教育等。从培训的周期来分有脱产培训、半脱产培训、在职进修等。在培训的教育方式上有课堂讲授、专题培训、观摩研讨、课题研究、导师指导、学术沙龙、论题答辩等。在教育方法上采用课堂讲授、讨论、实践、观摩、反思、研究等等手段。

3.参加国培计划体育教师的基本情况

在“国培计划”背景下的广西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是面向各个阶段各学科在职教师的成人教育,受教育对象呈现较复杂的多层次性。主要表现为:在年龄上有老、中、青等年龄层次;在学历上有专科、本科及研究生等学历层次;在职称上有特级、高级、一级、二级等层次。不同层次的教师在教育理论基础、教学技能、记忆能力等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别。

3.1教师的性别情况

由调查数据显示,抽样调查的187名有效问卷中被调查男性教师 153 名,占总数的81.8%,女性教师34名,占总数比例的18.2%。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以男性较多,高出女性教师比例63个百分点,性别之间的差距较大,男女比例不平衡,参加培训的中学教师男女比例失衡尤为明显。男性教师特别是体育教师,往往花在训练、运动、娱乐、交往等时间较多,毕业工作以后,虽然仍有较强的求知欲,愿意加强专业学习提高自己,但学习习惯相对较差,尤其不愿意长时间地呆在自己认为无意义的知识学习中。

3.2教师的专、兼职情况

由于体育专职教师的待遇与其他学科专业教师相比有一些差距,学校缺少体育专职教师乃至于工作量大等问题,参加“国培计划”集中培训的广西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兼职情况还是不同程度的出现,相比而言,小学的兼职情况更为明显。

3.3 教师的教龄情况

本研究将调查教师按教龄分为4年以下的新教师,5-10 年的青年教师,11-15年的中年教师,16-20年以及21年以上经验丰富的老年教师,从调查统计数据显示可以看出各教龄的人数分布和百分比,主要集中在11-15年的中年教师和16-20年的老年教师。中年教师作为体育教学工作中的骨干力量,不间断地接受继续教育是支撑他们自身素质完善的重要指标。因此,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两大主力军都需参加“国培计划”集中培训补充教学技能知识及全面素质的提高。

3.4 教师的学历情况

根据调查统计,拥有专科以上学历已经成为广西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主要学历构成。通过调查了解,部分教师学历低的原因是因为体育教师外出进修学习、提高学历的机会少,学校的课程课时过多,专职教师较少,一旦外出培训,学校找不到代课老师,二是因为农村

中小学缺少教师编制,采用竞聘上岗制度,如果外出学习,很有可能面临被解雇下岗的艰难处境,所以很多教师宁愿学历低,保住工作才是最主要的。

4.参加国培计划体育教师的认识态度

国家教育部颁布实施的《中小学教师国培计划培训规定》和广西教育厅制定的《广西中小学教师国培计划培训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教师参加国培计划培训是每个人的权利与义务。调查显示有51.3%的教师了解相关政策法规,有22.1%的教师了解其中一部分,而有26.6%的教师对此表示并不是很了解。调查书记显示,一半左右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对相关政策不甚了解表明对国培计划的认识和注重程度不高。

5.关于培训课程设置的研究

通过对国培计划中小学体育教师集中培训调查分析,认为当前在“国培计划”实施中,培训机构在课程设置及内容安排上大多是以高校传统的体育专业课程为主,并以自身优势专业课程为重点来设置培训课程体系,而不是以基层中小学体育骨干教师的职业发展和他们日常体育教育教学需要来确定的,同时也没有紧密结合基层中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因此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导致培训与教研、科研联系不紧密,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脱节。

参考文献:

[1]毛志燕.“国培计划”—顶岗置换教师培训的调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

[2]张琴秀.论农村幼师国培计划的意图、理念与模式[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教师教育研究,2013,32-36.

[3]宋海英,陈睿.关于提高农村教师培训实效性的思考—以吉林省实施“国培计划”为例[J].教育探索,2011,127-129.

篇5:农村小学课题研究计划

(2009-2010学第一学期)

城西小学:严保忠

一、研究的内容与目标

本人在本学期的研究内容和目标主要有:

一是参加各种培训、学习、研究活动,通过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提高自身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及创造性运用农远工程资源的能力,二是深化“模式一”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将农远工程资源与学科教学进行有机整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收集并处理信息的能力等,努力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并依托农远工程资源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三是进一步完善与之相适应的课堂评估、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学校评估等评估机制,促进教师素质、学生能力等提高。

二、研究的途径与措施

1、加强学习,转变观念,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注重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培训教师,也提高自己。以课题研究与校本教研的紧密结合为突破口,邀请专家到校讲学,并有计划地外派教师学习,坚持专家引领和骨干引领,加强教师的培训工作,不断提高自己和本校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能力。注重理论学习,促使课题研究与课改密切结合,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

(1)参与、组织人员学习信息技术和远程教育等理论,学习并掌握远程教育的有关基础知识和技能要求,为资源运用提供有力的前提保障。

(2)参与、组织教师学习素质教育理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课程改革文件,端正教育思想,牢固树立“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牢固确立“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教师专业化发展、学校可持续发展”为本的工作思想,切实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3)参与、组织参研人员学习教育科研理论,增强教育教学研究者的意识,掌握必要的科研方法,提高参研人员的研究能力。

2、充分发挥子课题成员的作用。努力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带动本组教师深入开展研究工作。

3、注重研究成果的推广和运用。将课题的研究成果有机地整合于教学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并把好的方法和优质的资源向西徐、分部推广。

4、课题研究与校本教研、送教下村等活动紧密结合。深化课题研究的内涵,丰富其形式,以点带面,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上学期我校利用课题研究为依托,连续两周安排10位教师到西徐小学开展农远实验课,和实验成果推广课,本学期,我校将继续开展此项活动,并争取向分部推广。

5、坚持开展广泛的交流与合作,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认真组织阶段研究工作及成果汇报会,本期开展一次优秀研究成果(包括经验总结、课例、个案、论文、调查报告或研究报告等)的评选活动,为广大参研教师提供展示与交流的平台。

6、注重调查研究,坚持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运用,在运用中提高。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善于调研,及时分析研究对象,并结合班情实际,以研促教,为我校教育、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服务。

九月份:

(1)研讨交流有关课题方面的问题。

(2)制定、修改、并学习课题组子课题计划。

(3)制定个人课题研究计划。

十月份:

(1)参与课题组听课、评课活动。

(2)迎接“四县市”课题互评和交流活动。

(3)在实践中探索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方法。将一人两节课教学设计、说课稿、教学反思、评课内容整理好,并上传到学校网站和个人博客。

十一月份:

(1)及时上传研究课案例、评课记录。

(2)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

(3)加强理论学习的方式、时数,积极参加听课活动。

(4)撰写经验文章,教育叙事,编写教学设计。

十二月份:

(1)认真上好教研课,积极制作课件,并应用于教育教学中。

(2)争取写出质量较高的论文

元月份:

1、做好研究过程中的各种资料的收集工作,整理并展示相关资料。

2、对本学期的研究进行总结。

篇6:农村小学课题研究计划

课题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1、课标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中年级学生要会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中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吕叔湘先生说“问语文学得好的人,无一不得力于课外阅读”。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如何让学生在有限学习时间内,获取更多的知识信息,仅靠有限的课堂教学是不能奏效的,必须寻求更广阔的教育途径,致力于大知识、大智力背景的开拓。

2、我校学生阅读情况

我校学生到小学毕业时,根本达不到这一要求。原因究竟在哪里呢?除目前小学语文没有完善的课外阅读材料这一外在因素,我们的语文教师和家长对课外阅读重要性的认识缺乏更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正因为如此,学生所获得的课外阅读经验严重缺失。阅读课成了语文耗时低效的 “负面典范”。学生的阅读兴趣得不到激发,阅读能力得不到提高,这是制约我校语文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

鉴于我校班级实际和教师配备情况以及学生阅读的具体情况,我们决定开展农村小学中段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策略研究,从中年级开始进行课外阅读能力的指导。

二、研究目标

1、研究目标

我们将致力于探索小学中段儿童课外阅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为中段学生搭建一个课外阅读的平台。期望通过研究达到如下目标:

总体目标:激发中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使学生喜欢课外阅读,在阅读中巩固字、词,积累好词好句,达到大量阅读的目的。

(1)、培养儿童阅读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学会阅读,享受阅读。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课外阅读是一项主体性很强的活动,其效果的好坏直接取决于儿童是否在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因此,激发阅读兴趣,使儿童始终保持强烈的读书欲望,真正享受阅读的乐趣。

首先,让学生快乐地享受课外阅读。

教师可选择适合中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要的阅读内容,让他们的童心被喜爱的故事浸染,利用多种多样的阅读方式让孩子喜欢上“书”这个充满趣味与想象的东西,真切地享受阅读的成功与快乐。

其次,榜样示范,激发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一言一行可直接影响着孩子读书习惯的培养。同时,发挥同学榜样示范的作用,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儿童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一旦有了阅读的兴趣,他们会把阅读看作是莫大的享受而不是沉重的负担,他们会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到无穷的乐趣,并进一步激发起喜爱阅读、热爱语文的积极情感,从而形成语文学习的良好循环。特别是对于中段的学生来说,强烈的阅读兴趣更为他们今后的语文学习和发展很好的过渡。(2)、创建良好的校园读书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展示学生的个性阅读风采。

我们课外阅读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还要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个性阅读风采的平台,让他们浸润其中。

首先,营造校园阅读氛围,多渠道开展读书交流活动。

中年级学生具有好胜心强、不服输、积极向上的特点,教师可多开展以学生课外阅读为主题的比赛活动。让他们在这些具有趣味性、刺激性和挑战性的活动中真正体会课外阅读的乐趣。教师还可以在校园或班级创设有关课外阅读的展示墙,以营造一个充满人文气息和文化底蕴的环境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其次,开展家长亲子共读交流活动。

要想引领儿童阅读,共享快乐童年,点亮孩子的阅读心灯,打造书香班级,营造书香家庭,家长的参与和支持非常重要。闲暇时,父母与子女共同阅读与交流,创设一个好的环境,为孩子选择优秀的书,和孩子一起读书,让孩子享受阅读的快乐,分享孩子的读书体验,选择适合孩子的方法,让阅读成为孩子的一种生活方式。

通过立体式的互动交流,营造家长、孩子、教师全员参与的课外阅读氛围,能极大地激发了孩子的自觉阅读兴趣,唤醒家长的亲子共读意识,也能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

(3)、通过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许多学生有课外阅读的兴趣,但在如何“读”的问题上,并不很明确。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终身都有对言语的“渴望”和“依赖”,学生对阅读的审美需求、交往需求、求知需求也是与生俱来的。所以要充分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阅读感受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积极有序地进行组织和指导,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4)、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能在阅读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能背诵优秀诗文50篇,课文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三、概念界定

阅读的概念是看(书报)并领会其内容。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内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农村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策略研究旨在研究如何指导中高年级农村学生合理分配时间,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策略,从而指导学生进行更有效的课外阅读,为到以后的持续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研究内容

1、中段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存在的误区的调查研究。(1)、在中段的学生中究竟存在哪些课外阅读方面的问题?(2)、他们都在看什么样的书呢?最受学生欢迎的书有哪些?(3)、学生为什么会出现学生课外阅读效果差距很大的现象呢?

(4)、课题组老师针对自己班级的学生课外阅读的实际情况展开问卷调查、采访家长、采访学生等方法展开调查。尽量做到数据精确,情况真实,具有普遍性。

2、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的研究。

3、学生课外阅读能力评价的研究。

4、家校共建,建立班级阅读库的尝试研究。

5、学校课外阅读常规指导和激励机制的研究。6、课外阅读课堂指导策略的研究。

五、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近年来,世界各国都兴起了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改革,各国都非常重视儿童的阅读问题。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将儿童阅读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政策来实施。其中最典型的有: 1、1997年2月克林顿提出的“美国教育行动”。该计划的目标是让每一位儿童都能阅读,使每一位成年美国人都能进行终身学习。克林顿依据相关研究指出:小学三年级之前必须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这是未来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美国教育部曾陆续提出“挑战美国阅读”“卓越阅读方案”。布什总统上任后,提出“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教育改革方案,并且将“阅读优先”作为政策主轴,希望在五年内,让美国所有学童在小学三年级以前具备基本阅读能力。2、2003年,英国教育部发出号召,要把儿童阅读进行到底。日本文部省把2000年定为“儿童阅读年”,拨款资助民间团体举办为儿童说故事活动。中国台湾也把2000年定为“儿童阅读年”,近年来主要是通过学校中的班级读书会推广儿童文学的阅读。

3、国内许多学校也开始对小学生课外阅读实践活动进行相关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例如,厦门师范第一附属小学设计的课外阅读目标根据各年级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和识字量、学生的兴趣、思维能力等来制定不同目标。南昌市珠市小学为学生提供课外读物内容。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教研室根据各地课外阅读的情况,将课外阅读指导课的类型归纳为:推荐读物、读书方法指导、读后叙述、交流评论和读书笔记辅导等。

六、研究成果预期

针对此现状,我们期待“农村小学中段课外阅读指导策略的研究”能取得以下成果:

1、制定中年级阅读指导课常规。

2、建立一种课外阅读指导教学的模式。

3、课题组设立中年级课外阅读指导策略专题,并有大量作品呈现。

4、教师课外阅读指导论文在省级获奖。

5、学生能将阅读成果运用于课堂学习中,使减轻语文学习负担成为现实。学生学习成绩没有明显的消极影响。

6、建立教师阅读指导教学实拍照片和内部发行教师阅读教学指导论文集。

七、完成本课题的条件分析

(一)、人员结构

本课题组人员人均年龄在30岁左右,可谓极其年轻,年轻人热情、激情均高,再加上务实的工作作风、充沛的精力,这是强档组合。这样,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一定会有创新的思维,激发出智慧的火花,在实验研究中取得本课题的圆满成功。

本课题组长邢勇是我校两室管理员,小学高级教师,是从艰苦的环境中磨练出来的。在完小任过好多职务,1994年的救救山里的学校在南疆开发报上刊登,随后先后被采用了30多篇;最近有20多篇短信被蒙自教育网采用,在蒙自工运这本书上也落有大名,多篇教育论文获省、州级奖励。

本课题组王凤娇老师是三年级教研组组长,80年代人,是教学能手,曾代表学校在乡教联体活动上讲授师范课,他的多篇论文在省级获奖。

课题组成员中的吴灵芝老师是学校的团支部书记,长期任小学中段语文,对中段语文课外阅读有较深的研究和探讨;沈焕莲老师是学校的娇娇者,多篇教研论文在省级获奖;邓烨老师是后起之秀,是学校打造精品课的对象之一,对中段课外阅读进行过独自研究,积累了一定的研究经验,多篇教学论文获奖。课题组的人员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十几年,有了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并且,对研究本课题有很大的兴趣。

(二)、资料准备

我校有多媒体教室、微机室各一间;建成并开通了校园网;大部分教师建立了个人博客;有校园图书室,收藏了多样的的课外阅读类书籍,这些将是为课题研究提供资料准备的最大保障。

(三)、研究方法、策略和原则

1、方法

(1)本课题研究主要以行动研究法为主,把行动和研究结合起来,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提高。

(2)文献研究法。(3)问卷调查法。(4)经验总结法。(5)学习成果展示法。(6)教育观察法。

2、策略

(1)、以课题研究为载体,转变教师的以课本知识为主的观念,提高家长对课外阅读的重要性的认识。

(2)、以课堂教学为课题研究的切入点,教给学生正确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边阅读边积累的好习惯。扎扎实实开展小学生中年级的课外阅读实践活动,我们将主要采取以下“四条措施”:

①、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读书是需要氛围的,营造读书氛围对于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起着很大的作用。

②、制订详尽的学生读书指导计划。

③、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除了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的读书活动,还力争做到:

a、上好每周一节的阅读课,互相评课,互相启发,有条件的情况下,请专家进行指导。

b、举行读书汇报会。、读书活动要真正取得成效。④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a、利用各种机会(特别是每学期一次的家长会)向家长宣传读书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改变家长的观念,赢得家长的支持。引导家长开展“亲子共读”、创建书香家庭等活动

b、在“家校联系本”上请家长每天填写孩子的读书书目、读书时间,真正做到家校携手育英才。

3、原则

(1)、科学性原则:研究要体现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能保证自主性实践探索方向的正确性。

(2)、主体性原则:研究以学生为主体,选择问题、资料收集、方案设计、问题解决、结果评价等整个过程都要放手让学生自主完成。教师主要起组织、指导和参与评估的作用。

(3)、实践性原则:研究性学习特别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学校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和情感体验。

(4)、创造性原则:强调学生学习创新的方法,培养学生创新的思想意识和创新能力。

(5)、合作性原则:引进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相互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

(6)、开放性原则:学生学习活动的时间空间、学习方式(小组或个体)是开放的;指导教师(可以是校内教师,也可以是校外的家长或专业人士等)是开放的;信息来源渠道(既可以在校内图书馆、实验室等场所查阅获取资料,也可以到校外采用采访、调查等形式获取资料)也是开放的。

(四)、经费保障

篇7:农村小学课题研究计划

一、课题名称

电子白板在农村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二、课题的提出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我们的教育事业正逐步走向现代化和科技化。新课程实施以来,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的策略,推动中小学信息化硬件建设上了一个台阶,构建了学校信息化的基本体系。以信息化为依托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开展得如火如荼。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为加快现代教育技术的步伐,实现课堂教学信息和电教技术的有效整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系统的应用有望着突破这一瓶颈。在我们农村中小学校课堂中,经常见到这样的情形:在公开课、研讨课上多媒体教学成为亮点之一,而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室里的多媒体设备常被闲置,黑板、粉笔风采依旧。可见,先进的教学媒体、技术与日常课堂教学应用之间还存在着巨大的鸿沟。越来越多的教师在寻求多媒体与传统的黑板、粉笔有机配合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而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出现,则很好的将黑板与现代通讯技术相结合,逐渐成为一个全新的教学工具。但是电子白板是新生事物,现成的可借鉴的经验不多。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功能优势,实现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需要我们进行探索和研究。

三、课题实验假设与理论依据

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及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的精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推进信息技术在各级各类教育中的应用和研究等,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明确了方向,也为学校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和研究确定了基本目标和任务。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也指出:我们要遵循《教育规划纲要》,深化教育信息技术的基础理论和教学应用,为推进课程改革,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提供支持;加强并积极推动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研究,提升教育信息化的水平。

四、课题实验目标

1、提高农村教师在交互式电子白板环境下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

2、探索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方法;

3、构建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模式;

4、丰富和完善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系统的教学资源。

五、课题实验对象、方法及手段

本课题实施对象为荫营镇三泉中心小学全体英语教学班级。研究初期主要研究范围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行动研究法: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研究,研究者创造性地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在研究过程中要求教师在理论学习的基上,进行常态的课堂教学实践,并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反思,通过学习、实践、反思进行螺旋上升式研究。调查分析法:在研究中对应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进行教学的成功和失败的案例进行分析,找出问题之所在,进行调整、优化,最终形成先进的经验。经验总结法:通过研讨会、阶段总结会等,整理较为有效应用成果,并进行应用与再实验,最终汇总成为课题经验成果。

六、课题实验原则

1、实用性原则:开发的课件要与教材内容相符,同时要便于学生观察、理解和活动。

2、整体性原则:遵循课标的要求,结合教材编排的特点开发课件,使开发的课件和教材成为一个教学整体。

3、典型性原则: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开发。凡是有利于学生理解操作,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益,有利于教师小学目标达成的均可开发。

4、易推广性原则:开发出的课件要具有操作性、大众性,推广到其他人继续使用,也能收到教学的好效果。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交互式电子白板系统的操作使用;

2、研究交互式电子白板环境下的课堂教学设计;

3、探索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方法;

4、构建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模式;

篇8:农村小学课题研究计划

一、“营养改善计划”实施相关背景

由于广大农村中小学生家庭条件困难及营养意识不足,导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在营养健康和生长发育等方面都远低于标准水平。2011年10月26日,国务院决定启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进行试点,中央财政按每生每天3元为试点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这是继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面实施“两免一补”政策之后,中央对保障农村义务教育进一步发展实施的又一重大举措甘肃省地处我国经济较为落后的西北地区,也被中央作为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地区。2012年秋季学期起甘肃省又将该计划推广到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按国家试点标准进行补助,切实改善农村中小学生营养状况。在兰州市所有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农村中小学中,地处市区城乡结合部的农村小学也同样受益。

二、调查结论分析

1. 营养餐品质状况。《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指出可根据早餐种类评价早餐的营养是否充足:包括谷类、动物性食物(肉类、蛋)、奶及奶制品、蔬菜等四类,则为早餐营养充足;包括其中三类营养较为充足;两类及以下为营养不充足。供餐公司提供每周营养餐食谱并按食谱供餐,学校对每周及下一周营养餐食谱进行公示。

从食谱上看,营养餐种类、生均份量都基本符合营养搭配,也能提供足够能量保证学生上午的学习和活动。营养餐供餐期间,学校、供餐企业也一直不断协调改善营养餐种类、品质等方面以适应学生需求。学校所在地的便利交通,可以保证较为新鲜的餐品按时运送,加上从2014年11月起,中央财政将营养膳食补助由每生每天3元提高到4元,对丰富营养餐种类起到很好的助推作用。从初期的馒头、花卷等较为单一的主食,到目前增加了包子、油饼和各种杂粮粥等多样搭配,水果蔬菜类的供应次数也有所增加,营养餐品种还在不断完善中。

2. 营养餐实施 后的作用和影响 。 营养改善计划的实行得到学生家长的好评,营养餐不仅对学生的学习和健康起到良好的推进作用,也切实减轻了部分家庭的负担,同时也让家长开始转变营养观念,对学生饮食营养方面有所关注。通过和家长的交流,有些家长反映孩子挑食的现象也有所减少,如以前有不喝牛奶的学生现在也开始主动喝牛奶了,家长也表示对学校营养餐的实施比较满意。

但是另一方面,由于缺乏专门的营养餐工作人员,教师成为“营养改善计划”的直接参与执行者,这对教师的正常教学工作和日常生活产生了一定影响。营养餐工作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而且对一些家远的教师,不得不提早到校陪餐,在交通和家庭生活方面都产生诸多不便。而增加的工作量却并没有计算在教师考评中,教师的辛勤劳动得不到直接的肯定、奖励或补偿。

三、营养餐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 人员编制 缺乏。调查得知,目前学校营养餐工作最大的困难和问题是人员不足的问题。即使招聘营养餐从业人员,但人员工作待遇较低,专业性不强,流动性大。营养餐工作主要还是由学校教师承担,额外增加了教师工作量,也影响了教师教学工作和日常生活。

加强对营养餐管理监督,合格的营养餐专业人员是必不可缺的。地方政府应落实好国家政策要求, 为农村学校配备合格的营养餐工作人员并妥善解决待遇和专业培训等问题,加强营养餐工作队伍的建设,同时妥善考虑解决农村教师缺编问题。

2. 营养教育力度 不足。农村小学生普遍缺乏良好的饮食习惯和营养知识,但是农村学校专业师资的缺乏、课程资源和实施的不足,使得学校营养教育无法科学有效地进行。

目前的中小学健康教育教材涉及营养教育的内容较少,在没有专门教材指导情况下,可以将营养教育列入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将营养知识纳入学科教学。在日常教学中,将营养健康教育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合理设置学校健康教育课程,配合主题班会、 讲座、广播等多种宣传教育活动,丰富学生营养知识,培养健康行为。其次,加强对家长的营养知识普及和观念教育也十分必要。将家长营养指导和宣传教育与学生教育相结合,能更好达到教育效果。最后,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更好地推进农村学生营养教育和“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

上一篇:个人工作总结 选煤厂下一篇:一级边坡支护施工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