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课题研究计划

2023-04-12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我们也在不断的成长,这个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阶段性的目标与挑战,有必要学习书写计划,来帮助我们实现目标。那么如何写好计划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体育课题研究计划》,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一篇:小学体育课题研究计划

《小学体育课堂中活动性游戏的研究》课题研究计划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未来的时代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人类社会的前进和可持续发展更加依赖于人的知识与智慧,依赖人的健康体魄,依赖于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许多学校为了应试,只重文化课的知识技能,而对体育课不够重视,有的甚至随意侵占体育课的时间,把体育课改上其它课,严重地影响了身体素质的发展。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重视学生主体发展的需求,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让学生享受运动的乐趣,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活动性游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一些问题,因为活动性游戏可以帮助儿童认识他周围的世界,养成对事物的看法有自己一定的观点。由于活动性游戏的条件和环境经常改变,这对于发展儿童的智力,发挥游戏参加者的主动性,增进儿童的身体健康有一定的意义。活动性游戏是基于一定的规则来进行的,这就要求游戏的参加者必须自学遵守规则,而且要在游戏过程中表现自己的主动性,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达到目的,这样就可以培养儿童的组织性、纪律性、集体主义观念和勇敢果断的意志品质以及能够灵活运用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技巧能力。有音乐伴奏所组织起来的游戏,可以培养儿童韵律感和音乐才能,在音乐伴奏下做动作,可以使儿童了解音乐和舞蹈的密切配合,会使动作做得更加协调与优美,从而促进对儿童的美育教育。

二、课题的界定

本课题是小学体育(水平二)课堂中活动性游戏的研究,活动性游戏是按一定目的和规则进行的一种有组织的体育活动。也是一种有意识的、创造性的和主动性的活动。运动生理学告诉我们:当人的大脑处于良好的机能状态时,最有利于熟练掌握各种运动技能。因此,如果想使每次教学都取得较好的效果,就必须很好地调节学生的心理和生理机能状态。而活动性、娱乐性、趣味性、教育性为一体的活动性游戏恰恰可以做到这一点,它可以使枯燥的练习变得津津有味,沉闷的教学变得生气盎然。

三、研究目标

体育教学中开展体育游戏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进一步从理论上理解小学体育教学中运用体育游戏活动的目标、内容、组织形式和方法。并通过活动方案的制订和实施,有计划地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使学生喜爱游戏,会编游戏,会玩游戏。由于活动性游戏便于组织、简单易行、便于推广,特别是对儿童和青少年更具有吸引力,因此它很容易在少年儿童中间开展,通过活动可以改善他(她)们的性格,培养他(她)们良好的品质。通过这些方面的研究,来极大地丰富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活动的内容,并尽可能地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自我娱乐能力,以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综合素质的提高,还能为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供驰骋的空间。

四、研究内容(研究活动性游戏如何在小学体育课堂中运用?)

1、研究小学体育教学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运用体育游戏活动的目的、价值、意义和作用。尤其是如何发挥体育游戏的健身功能、健心(理)功能和教育功能。面对全体学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

2、研究小学体育教学中运用游戏活动的目标、内容、组织形式和方法。重点研究采取什么方法和通过什么途径使学生喜爱游戏,自己会玩游戏,会创编游戏。

3、研究小学生进行体育游戏的改编或创编;游戏器材的制作和利用的意义和方法。

五、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研究法

收集与课题相关的文献、音像和光盘等资料丰富研究的理论依据、方法和手段。

2、调查研究法

普遍调查和抽样调查相结合。

3、行动研究法

在动态的不影响正常教育教学的自然条件下进行本课题的实践研究。

六、实施方案

(一)实施原则

1、师生共同参与性原则

要求师生平等、共同参与。通过语言和肢体动作的交流、沟通,以最大限度地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深入了解学生在运用体育游戏活动时的精神需求和困难所在,极大地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

2、兴趣性原则

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让学生乐意参与体育游戏的全过程,充分享受并体验体育游戏活动带来的无限乐趣。同时也应以激发学生对参与体育游戏,创编体育游戏的更浓厚的兴趣和更高涨的热情为归宿。

3、创造性原则

教师在指导和组织学生创编游戏、制作器材、利用器材的过程中,要积极保护学生的创新萌芽。根据学生的知识、智力实际,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在编创时求变、求异、求新。

4、实用性原则

学生运用的游戏必须适合青少年的年龄、生理、心理特点,游戏规则应简单明了,场合应具有不受什么大的限制,课内课外可以开展。

5、自主性原则

把体育游戏活动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无论是创编游戏或是游戏器材的制作、利用均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意愿,以学生的自我活动为主。因此体育游戏活动的内容要尽可能积极思维,勇于创新的活力,充分保证学生自主权。

七、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05年9月至2005年1月主要是查阅文献,组建课题组,认真学习有关理论,统一认识,制定研究实效方案,了解学生的体质状况,为下一步研究打下基础。

2、 操作阶段(实验阶段):2006年2月至2007年1月主要是运用实验法、对照法、分析法积累相关资料,确定试点班级和内容。

3、结题阶段:2007年2月至2007年7月在整理操作阶段相关材料的基础上撰写教科研论文或报告。

八、研究对象

实验对象为漆桥中心校学生,对照对象为完小联谊小学学生。

九、研究成果形式

课题研究论文及教育教学案例、教案等相关资料

第二篇:小学体育课题研究,,《小学课余体育训练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课余体育训练的研究与实践课题方案

摘要:作为一名小学体育教师,长期从事体育教学及课余训练工作,使我对小学课余体育活动比较熟悉,也进行了长时间的调查和研究。撰写《小学课余体育训练的研究与实践》论文就是全面总结我校开展课余体育训练的成功经验,试图探索小学体育课余训练的规律与特点,为小学课余体育训练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课余体育 体育活动 课余训练

一、研究背景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是对部分在体育方面有一定才能和爱好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运动队、代表队等形式进行系统训练,全面发展他们的身心素质,有效地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为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而专门组织的一种体育教育过程。早在1983年12月国家体委、教育部颁布了《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试行办法》,明确了传校的目的与任务:“在全国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础上,体育工作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经常性的体育活动,增强学生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发现和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为发展体育事业作贡献。”1986 年,国家教委和体委印发了《关于开展课余体育训练、提高学校体育运动技术水平的规划》的通知,为学校开展课余体育训练证明了方向,并提出了明确目标。同年国家教委、国家体委又联合发出了在学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通知,指出了小学、中学、大学一条龙的训练要求,为我国竞技体育训练改革注入了活力,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然而为实现这一目标、遵循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规律和特点,必须抓好中小学课余训练这一十分重要

的环节。1990 年经国务院批准发布施行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第 12条规定:“学校应当在体育课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课余体育训练,提高学生运动技术水平。”

应该说,我国早就重视学生课余体育训练的重要性,但由于种种原因,各单位的贯彻这一精神的情况不很尽如人意,各级各类学校在开展课余体育训练方面重视不够、措施不力、实效不强。调查表明,中小学课余体育训练的现状令人担忧,据统计,目前我国中小学生约有 2 亿多人,而城市小学生参加课余体育训练的人数约为 1.3%,城市中学生占2.1%,这种巨大的人才浪费现象,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竞技运动水平的提高,制约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因此,解决好中小学生参加课余体育训练的问题,提高中小学课余体育训练质量,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二、理论依据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的基本要求是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促进身体正常发育,掌握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养成终身体育的良好习惯。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生产工具的发展与变化,都对体育教育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体育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即是素质教育的内容,又是素质教育的手段。因此,体育必须溶入教育,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有个性、有创新精神的“四有”人才服务,促进学生生长发育,发展其身体素质及增进体质;同时要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于拚搏、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以及具有集体观念、责任心、荣誉感的品质和协作精神。1999 年 6 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一文中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

国和人们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三、小学课余训练的特点

学校体育课余训练作为我国整体运动训练的一个环节,与一般运动训练比较,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其共性包括:训练内容的专门性、承担生理负荷的极限性、活动过程中的个别针对性、训练成绩的表现性等,因此学校体育活动及课余训练的特点包括:课余性和基础性。

(1)课余性

学生在校以学为主,必须完成学校教学计划中所规定的各门学科的学习任务。课余体育训练只能根据学生的自愿,在课外活动时间里或节假日进行。一般来说,根据学期学年的周期性特点,在校学习期间,以学文化为主,体育训练为辅,要从学校及学生实际出发,加强科学管理,如:在安排上要把每周活动的次数和时间固定下来,并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和社会管理工作,同时要适当安排其它一些文化娱乐活动,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力争做到体育活动与文化学习两不误,达到学校教育目标的要求。

(2)基础性

课余体育训练主要是进行基础训练,这是学生年龄特征、学校体育训练特征的课余性和我国运动训练的体制所决定的。小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他们的思想作风、道德品质、身体机能状态等均处于形成和发展阶段。因此,这一阶段要着重抓好身体素质和基本技术的训

练,不宜过早地要求他们达到成年优秀运动员的水平,而应重视基础训练,为今后攀登体育高峰而准备条件。通过长期的运动训练的实践,我校总结提出了“选好苗子,从小培养,打好基础,系统训练,积极提高”的运动训练的指导方针。基础训练的内容既要全面,又要突出重点,即应包括身体、技术、战术、思想、心理和智力等方面的训练。同时,训练负荷的增加,负荷变化的幅度,都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遵循循序渐进的要求,注意培养他们参加体育训练的信心和兴趣,为以后进行专门训练打下基础。

四、小学课余体育训练的实践模式

课余体育训练同其它教学活动一样,既要追求训练的效果,又要讲究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国家或省专业运动队的超高强度的“魔鬼训练法”不适用于学校的课余体育训练,即便是“魔鬼训练法”也越来越讲究训练的科技含量。学校课余训练应尽可能地节约时间、精力和经费支出,同时追求最好的训练效果。在实践中,我校逐步形成了“激发兴趣,形成动机;提早起步,提高起点;精心选材,培育苗子;科学训练,发展技能;因材定项,多向发展”的课余训练的实践模式。

(一)激发兴趣,形成动机

学生的主观努力是运动员锻炼成才的强大的内在推动力,前提是他对体育训练有兴趣,能从中感受“快乐”的情绪体验。而产生这种“兴趣”和“快乐”的原因是很复杂的,一般有体育运动兴趣的学生都

较好的运动素质,但并非所有具有很好运动天赋的学生都对体育感兴趣。有些学生运动素质非常出众,却可能因娇生惯养,怕苦怕累,而

不喜欢参加体育运动。这就需要学校教师加以诱导,培养他们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1.教师以积极的情绪感染学生

体育教师、教练以“乐教”的态度全身心的投入体育教学和训练,运用鼓动性的语言,真挚的关爱等方式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使他们对体育产生最初的好感。

2.优化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结合教材特点和小学生“好奇、好动、好学、好胜”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科学设计每堂课的教学内容,采用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训练方法,引起学生快乐地运动和成功的情感体验,不断地给他们热爱体育学习的情感加温。如耐久跑教学,可以音乐伴奏中采取变速、变向、定时、定距、让距、接力、追跑、游戏等多种形式,使课堂气氛欢乐,学生学得主动,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运动能力,改变外压式的强制学习方式。

3.帮助学生获得成功

成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性评价是使学生获得成功感的有效手段,它远远比批评和否定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我们在教学中努力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给予充分鼓励。根据学生不同的身体条件,施行“不合理”比赛,通过变换场地、器材、人数、要求等因素,使比赛各方“综合实力水平”接近,不仅提高了能力稍弱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也能有机会取得胜利,同时也激发素质较好学生的兴趣,

迫使他们在比赛中也必须认真努力,发挥出最佳水平才能获得胜,从而避免“吃不饱”现象。

4.提高体育运动的地位

学生学习的兴趣跟学习活动本身受关注的程度有关。如果体育运动在学校教育活动中的地位越高,越受人重视,那么,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就会越高,就越愿意为此付出艰苦的努力。我校努力提高体育运动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以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每年全校运动会都要举行盛大的仪式,由校长和主要领导给获奖运动员颁奖;学生参加校级以上体育比赛获得成绩,学校以最隆重的方式给予宣传、表彰。每年一届的“优秀少先队员”和“优秀学生”的评比把“体育新星”专门列为一个表彰系列。此外还积极组织开展教师体育活动,如:拔河比赛、跳绳比赛等。每届学校田径运动会中,都要举行师生同乐的教师接力跑比赛和拔河比赛,把运动会推向高潮,这些措施,使全校形成了浓厚的体育运动氛围,体育比赛成绩和体育运动人才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5.全面关心运动员,建立师生亲情

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还与教练员的感召力有关。在我们的传统意识中,体育是没有地位的,古代才子佳人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形象,现代家长喜欢白皙文静、功课好的乖孩子,认为体育训练会影响文化课学习,运动员就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形象代表。一些家长说起“这孩子功课都好,就是体育差点”来都有那么美滋滋的感觉,好像体育不好竟成了智商高的证明。因此,许多家长不支持自己的孩子参加体育训练,学生自己也因为怕苦怕累,很难长期坚持体育训练。为此,体

育老师在课余训练中,在生活上竭力体贴关心学生。每次训练结束,又集中运动员补习文化课,促使他们的训练水平和文化成绩同步提高。他们以满怀挚爱的感情全面关心学生的学习、训练和生活,产生了积极的效果。

(二)提早起步,提高起点

从竞技运动发展的趋势看,要达到高水平的运动成绩大约需要 5-10年的系统训练时间,足球、乒乓球等一些运动项目早期训练的年龄都提前了,这就要求运动训练必须从儿童少年抓起。小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前阶段,生理发育的蓬勃长势所带来的运动能力的“自然增长”会更大,他们的潜在能力也就更大,科学、合理、适时的训练对他们的“诱发”与促进作用也更加明显,成才率也就会变得更高。如果错过最佳年龄阶段,即便有很好的先天素质,也难以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因此,我们提出课余体育训练“提早起步”,主要从两方面入手:

1.及早测试,建立运动素质发展档案

按照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对学生的运动素质测试一般放在三年级进行。我校把测试工作提前,每年一年级新生入学起,学校体育教研组即组织对新生进行跑、跳、掷三项最基本的田径运动素质测试,逐一记录。以后,每年进行一次测试,建立每生 1-6 年级的运动素质发展档案。既可从中发现有潜质的体育运动苗子,也作为每个学生运动素质发展状况的参照数据,以便制订科学合理、有针对性的体育活动方案。

2.早期启蒙,培养正确的体育运动观念

我校不仅重视对体育运动队的学生进行正确体育运动观的教育,而且重视对全体学生的教育。从新生入学开始即引导他们参加各种有益、有趣的体育活动,用本校优秀运动员的事例教育他们,使他们逐步形成正确的体育运动观,为今后接受体育训练,系统地体验体育运动对人的综合作用与影响,在运动中铸造自我,不断地迎接科学运动训练对人的身心所带来的适应性挑战奠定思想基础。

(三)精心选材,培育苗子

学校课余体育活动教学不仅要提高全体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增强学生体质,还要在体育运动中发现苗子,培养人才。在教学中,我们逐渐摸索出体育苗子的成长特点:①田径运动素质出众。田径运动几乎是所有体育运动的基础,田径运动素质出众的学生,往往隐藏着其它运动的潜在素质,因此,各年级的田径运动素质测试和每年一次的田径运动会是发现苗子的极好机会。②体育课或体育课外活动中表现活跃,接受能力强。足球运动员不仅要有速度、力量、弹跳等田径运动素质,还要有良好的“球感”,这就需要在球类活动中发现苗子。③具有某种特殊的个性特征,如性格内向、做事细心、意志坚强。具有这类个性特征的学生不一定具备出色的田径运动素质和较强的接受能力,但可能适合某项要求特殊的体育运动,如射击、棋类等运动项目。

(四)科学训练,发展技能

目前,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主要方法是“示范→模仿”加上死缠烂磨式的泡时间,不仅耗费大,效益差,而且会磨灭学生的个性和运动天才。根据体育运动规律和小学生年龄特点,我们认为科学的训练应该是“(发

现式教学+基本技能练习)×实战演练”,核心思想是“体脑并用”。发现式教学帮助学生认识体育运动的本质规律,懂得用“脑”去打球和射击的基本要领,基本技能练习是实现用“脑”打球和射击的物质基础,两者构成运动员进行体育运动的一般技术、技能,这种技术、技能只有通过不断的实战演练,才能发展为体育运动能力。由于学校有多个种类的体育运动队,不同运动队又有各自特殊的运动规律。如果简单套用“(发现式教学+基本技能练习)×实战演练”的训练模式,就会碰到许多具体训练技术问题无法解决。因此,我校体育教师还十分注重运动专业技术和训练技术的钻研,并获得许多新的发现。

发现一:训练要绝对遵循儿童生理规律

有的学生在耐久跑训练过程中,肚子会疼,不能坚持,为此,我们请教医生,才知道由于气血不通所致,后来在训练前让这类学生吃下“下气”的药,肚子不再发疼。我们通过不断的学习钻研,掌握了许多体育训练的技术要点,提高了训练的科学水平。

发现二:要探索具有学校特色的训练方法

我校开展课余训练最大的问题是校内运动场地狭小、教学设施简陋、体育器材短缺,为此,我们作了许多有益的尝试:①足球队没有训练场地,教师就每天带领学生沿着江边、顺着山路进行越野跑训练。②射击训练中,教师在枪头挂上砖头等重物以训练瞄准的稳定性。③乒乓队训练中,在一条长竹杆上挂十几个乒乓球,训学生练习击球,增加训练密度。④田径训练中教师让学生自制沙袋绑在小腿上,练习腿部力量;

自制杠铃和橡皮筋拉力器,让学生练习手臂力量。实践证明,这些土办法十分有效。

发现三:正确认识“输”与“赢”的关系

赛场上的输赢受许多因素影响,世界上没有常胜将军。失败固然是令人不快的甚至是痛苦的,但是从失败中汲取经验教训,它就变成我们的财富,筑成将来成功的阶梯。要想成为一名有发展前途的运动员不能把眼光仅仅盯在一次比赛的胜负上。帮助学生克服“想赢怕输”心理。根据学生自己的实力,要他们确立恰当的期望水平,可望可及轻装上阵,没有包袱。训练时想着拿第一,比赛时什么也不想,想着如何作好动作,明确成功的标准,

冠军只有一个,但我们都可能是成者。成功的标准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倾注比赛的全过程,使自己具有的技术、战术水平正常或超常发挥,不论成绩如何都是成功者。

五、实践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体育运动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运动员成长需要各种条件,特别是后期成才冒尖阶段,对专业训练要求更高,而学校体育的主要任务是对全体学生进行体育教学,培养他们基本的体育运动技术、技能,增强体质,促进身心素质的健康发展。课外体育训练只是学校体育的一小部分工作,不可能全力承担体育人才培养的重任。因此,学校在开展课余体育活动和课余训练应该注意以下 4 个问题:

⒈合理把握普及与提高的关系

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主体是全体学生,因此教学目标内容与组织形式选择应面向全体学生,以普及为主要着眼点,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即便是课外体育训练,也应以激发全体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体育习惯为出发点。在此基础上,对少数具有运动才能的学生进行辅导,提高专项运动的技术才能。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地扩大体育人才的基础层面,从中发现更多的有潜质的体育运动苗子。

⒉正确处理体育与智育关系

科学研究和教学实践表明,人的智力水平与大脑的物质结构与机能状况有密切联系。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能保证能源物质与氧气的充足供应,促进大脑细胞的发育,为智力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如射击运动员,注意能力较其他人强,上课时注意力较集中,听课效果好;乒乓球运动员观察能力强,思维灵活,反映敏捷,精力充沛,学习效率较高。学校体育运动对学生智力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而良好的智力也有利于学生体育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但是,现在针对体育训练依然存在两种错误的认识,一种观点认为,体育运动会分散学生精力,影响文化学习成绩,于是反对、制止学生参加体育训练;另一种观点认为体育竞技主要比谁的技能熟练,与文化素质关系不大,于是在许多专业运动队中,大幅度降低文化学习要求,片面训练运动技能,以致许多运动员被人讥为“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其实人的素质只有平衡发展,才能获得最佳发展,忽视智育,或体育的任何一方面,势必影响另一方面的健康发展。

⒊适度把握“提早起步”的尺度

我校在体育运动队建设中,做到提早起步,可能给人印象是体育训练越早越好。其实,并不是这样,我们的“提早起步”主要是教师有意识的提早关注儿童的运动素质发展状况,及早规划体育人才培养方案,及早进行体育运动观念的培养,至于体育运动训练必须遵循儿童的生理发育规律,切不可盲目提前专业化训练,拔苗助长,伤害体育运动苗子。

⒋严格控制体育训练的强度

“宝刀锋从磨砺出,腊梅香自苦寒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体育训练出成绩的规律,许多勤奋出天才的生动事例,使人们相信勤奋、刻苦的神奇魔力,大松博文、袁伟民的“魔鬼训练”法,更被传为美谈,以致一些学校课余体育运动队也盲目地采用超高强度的训练。我们认为,学校课余体育运动队的性质和任务不同于专业的国家队、省队,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是主要的,运动成绩应该放在第二位,虽然也要提倡刻苦训练,但训练量不宜过大。否则就会使体育运动的兴趣变为痛苦的负担,严重的还会造成身心伤害。

第三篇:小学体育课题研究,,《分组合作教学小学体育课堂应用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分组合作教学在小学体育课堂的应用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名称:

分组合作教学在小学体育课堂的应用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课题提出的背景 小组合作学习在近年的小学体育教学中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在教学中,教师合理构建、巧选内容、精心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将在体育教学中发挥更高的优势,使体育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体育运动项目具有集体性与竞争性,所以体育教育在锻炼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还有利于其自制能力、集体合作意识的培养与树立。因此,小学体育的课堂教学中,分组合作教学方式的有效应用,有利于不同类型学生个性、人格的培养与完善,保证学生得到全面锻炼的同时,不断提升其综合素质与能力。然而现状却是我校班级多,班级人数过多,场地设施不足不完善,严重制约着体育课堂的教学质量,学生得不到全面的锻炼和学习,因此,要将人数合理分组,让大课堂变成小课堂,让人人都能得到体育锻炼实践。

2、课题研究的意义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我校课堂教学模式也继而改革,“愉快、合作”课堂教学模式的确立为我校课堂教学奠定了方向,教师在新课设计和教授过程中有很多亮点,如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等,新课标倡导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这

一教学模式的应用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促使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有力地促进了课堂效率的提高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近几年,在体育教学中,我对以小组合作学习形式组织课堂教学进行了相关的实践与探索,也与本课题组其他教师实践交流。

因此,有必要在“愉快、合作”的模式下应用探索体育课堂的分组合作教学。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目的 通过对分组合作教学在小学体育课堂的应用的研究,探索分组合作教学在体育课堂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让学生能在体育课堂得到很好的锻炼,落实课堂的理论教学。采用不同的分组合作课堂体育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掌握课堂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有效的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培养学生参与、管理、学习、实践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愉悦学生的身心。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模式,提高体育课堂效率。

1.通过调查研究,掌握我校体育课堂教学的现状,制定课题研究计划。

2.通过体育实践课堂教学,对不同年级不同体育课的内容进行尝试、分析,总结分组合作教学在体育课堂的方法和途径,提高体育课堂效率。

3.教师通过课题研讨,交流总结经验,改进我校体育课堂教学模式。

四、指导思想和实施原则

新的《体育课程标准》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强调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学生的个性、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何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目前小学体育教学落实新课标思想的重要课题。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思维方式,精心设计教学形式,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来引导学生参与体育教学和活动。

1、全体性原则:体育活动的开展要简易、方便、可行,面向全体学生,要从学生参与面的大小确定活动项目,做到人人参与活动,个个都有喜爱项目。

2、全面性原则:体育活动要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有机结合,与新课程改革相结合,与中小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工作有机结合,坚持寓教育性、健身性于活动之中。

3、趣味性原则:体育活动要在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体现出一定的趣味性。趣味性越浓,对学生的吸引力就越大,使学生在情趣盎然的活动中锻炼身心,陶冶情操,发展智力。

4、安全原则。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指导学生适度进行体育活动、设置运动项目和相关活动。加强安全教育和管理。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研究法:了解目前学生体育课的现状,进行分析调研。

2、文献资料法:查阅与本课题有关的理论资料,及时分析整理。

3、经验总结法:把研究过程中的事实资料和依据通过理性归纳。

六、课题研究的过程和步骤 根据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内容,本课题研究分为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20**年 4 月---20**年 5 月)

1.用文献研究法进行理论搜集和学习研究。

2.设计调查表,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3.通过调查确定研究方法、内容和措施.(二)实施阶段(20**年 6 月---20**年 11 月) 1.根据指定的“分组合作教学在小学体育课堂的应用”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进行实证性研究。重点在我校三至五年级进行试验,研究内容和形式主要以,课题研究课、课题研究讨论会和课题交流活动。

2.在本学科教师内开展互听互评课,听取教师对课的评价,特别是对课题研究课的意见和建议。

3.积极参加本校的课题教科研活动,与教师交流课题研究的心得和方法。

4.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及时记录实施过程和效果,根据实施情况和反馈的结果,及时调整研究方法。

(三)总结阶段(20**年 11 月---20**年 12 月)

1.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总结。

2.撰写研究报告和结题报告。

3.提交课题成果。

第四篇:小学体育课题研究,,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教育课题研究报告

课题名称: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教育课题研究报告

价值分析:

一、课题的提出

政策依据 国家“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育方针”对开展体育工作均作出明确规定和要求:

新中国第一次提出教育方针是 1957 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院会议上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82 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1986 年,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1995 年 3 月 18日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999 年 6 月 13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文件中,对学校体育工作做出的如下要求:“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的良好卫生习惯,了解科学营养知识”。

对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全国健身计划纲要》中指出:“各级各类

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做好学校体育工作。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九年制义务教育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提出:把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作为教学目标之一。

2007 年 5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文件中明确指出: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以迎接 2008 年北京奥运会为契机,进一步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必须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育工作。

二、研究报告 研究的措施

(一)、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课题相关政策法规和教学理论,1、认真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了“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育方针”中关于体育工作的政策法律规定,重点学习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文件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文件精神。通过学习提高了实验教师对体育工作和课题研究重要性的认识,明确了工作的方向目标和相关的具体要求。

2、认真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了教育学、体育心理学中有关习惯、行为习惯、以及如何培养小学生行为习惯的相关理论,围绕课题研究,课题组认真学习了《论学校体育传统与风气》、《论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影响体育习惯形成的因素探析》、

《试论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等理论。

3、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了教育科研的一般原理和方法,主要学习了《学校教育科研》(柳斌主编),研究方案的撰写要求、实验对象的个案撰写方法,调查法、行动研究的策略等科研理论和方法。4、加强培训工作,对实验教师定期进行体育观念和体育知识培训,先后两次组织体育教师参加“内江市体育新课程标准”的理论培训和体育优质课比赛。还多次对体育委员和骨干学生进行体育技能、组织能力进行专题培训。5、向教育专家咨询课题研究的操作层面上的问题,明确了课题研究如何展开,研究人员的各自分工和职责任务,每一阶段的研究内容和研究重点,如何根据实际调整研究计划和实施策略等具体问题。

通过学习和咨询,使课题组成员从理论到实际操作都有了全面深入的理解,做到实施之前就心中有数,避免了课题研究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二)、大力宣传体育文化和宏扬体育精神,营造浓厚的体育锻炼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

1、结合社会实际、教师实际、教育发展实际及学校体育活动实际进行校园体育文化系列讲座:体育课题简介、体育现状简介、体育知识技能培训活动等,提高师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

2、加强体育舆论宣传,举办体育黑板报专刊、体育知识手抄报比赛、体育知识竞赛、体育图片展览等 3、组织学生观看体育比赛。我们主要组织了三种形式的体育比赛观看:一种是观看校内外学生间进行的体育比赛,如校动会、镇运会、县运会、市运会的各种比赛;二是校内外学校教师之间、教师与友好单位之间的友谊赛、练习赛、和正式比赛;三是组织学生观看电视台直播、录播的各种体育比赛。感受体育

比赛的精彩刺激,欣赏运动之美、力量之美,在力与美的熏陶中激发体育锻炼的激情与冲动。

4、大力表彰体育锻炼先进个人。一是对每次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取得优异成绩的运动队和运动员在师生大会上进行大力表彰;二是在校园公示栏上张贴喜报大力表彰;三是评选校园“体育之星”,并在校园网站和“明日之星”栏上登出来,向社会大力宣传;四是为体尖队员所在班级加业绩分,并为班科教师发奖金。以此来大力宏扬体育精神。

通过大力宣传体育文化和宏扬体育精神,使我校体育锻炼的氛围空前浓厚,大大激发了学生的体育锻炼热情,也为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创设了很好情景。

(三)、加大资金投入,添置必要的设施设备,为实验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

我校树立品牌意识,站在“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高度,高度重视艺体工作,确立“一体两翼”的办学思路,即:以实施素质教育为主体,以教育科研和艺体工作为两个翅膀,带动学校素质教育的腾飞。近年来,进一步加大经费的投入,为体育工作共投资八万多元资金,一是用于加强体育场地、体育器材等硬件设施的建设;二是投入大量经费保证体育活动的活动经费;三是投入资金用于教练员训练学生体育特长队的补助。

(四)、开展“学生良好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主要标志”的研究要培养学生的良好体育锻炼行为习惯,首先必须弄清其主要标志是什么。为此,课题组采用文献法研究法,通过查阅资料,再结合教学实际进行了深入研究,明确了儿童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标志是:1、主观上有主动参加体育运动的愿望;2、每天能坚持体育锻炼 60 分钟以上;3、

有一项及以上体育特长运动项目; 4、有一定的体育运动常识和体育保健知识。

(五)、开展“影响学生良好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主要因素及对策”的研究 课题组在明确了“良好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主要标志”的基础上,又进一步进行研究“影响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对学生和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体育态度、锻炼习惯、兴趣项目及负面因素。获取了大量的原始资料,然后对这些原始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和归纳整理,从而得出: 1、传统的应试教育观、人才观对学生体育锻炼的影响根深蒂固。体育不是统考科目,多数学生错误地认为以学为主,就是以统考科目的学习为主,因此,首先要充分保证统考科目的学习时间,如果有一点空余时间就稍微玩一会儿,但事实上多数时候就连起码的休息时间都被学习时间挤占,根本没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五)、开展“影响学生良好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主要因素及对策”的研究 课题组在明确了“良好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主要标志”的基础上,又进一步进行研究“影响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对学生和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体育态度、锻炼习惯、兴趣项目及负面因素。获取了大量的原始资料,然后对这些原始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和归纳整理,从而得出: 1、传统的应试教育观、人才观对学生体育锻炼的影响根深蒂固。体育不是统考科目,多数学生错误地认为以学为主,就是以统考科目的学习为主,因此,首先要充分保证统考科目的学习时间,如果有一点空余时间就稍微玩一会儿,但事实上多数时候就连起码的休息时间都被学

习时间挤占,根本没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 2、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培养缺少科学性,没有充分认识到体育锻炼对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多数家长走入误区,认为孩子只要吃好睡好营养好就是健康,导致只顾饮食营养,忽视体育锻炼,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日趋下降,营养过剩而体质差、运动机能差的孩子越来越多; 3、学生想锻炼,但体育场地、器材却严重缺乏; 4、学生缺乏体育锻炼的基本知识和锻炼方法的指导,更缺乏有效的督促,以形成习惯。

根据得出的结论,我们研究采取了以下一些应对策略:

1、利用校会、家长会、校园内各种宣传栏向全体师生及社会家长大力宣传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提高大家的共同认识,转变大家的教育观念; 2、利用室内体育课学生介绍体育保健知识,纠正“只顾饮食营养,忽视体育锻炼”的错误观念。同时,体育老师利用家长会向家长介绍“体育锻炼比饮食营养更重要”的理念,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并交流“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的具体做法,指导家长对孩子进行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 3、针对缺乏体育场地、器材的问题,体育组开展了“在小场地下、缺乏体育器材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开展体育锻炼”的专题研究,指导教师和学生因地制宜,自制器材进行体育锻炼,例如:原地跳绳、原地踢毽、原地俯卧伸、垫上运动、乒乓球、篮球赛、小场地往返跑、短距离接力赛、拔河赛、原地徒手操练习、队列广播操比赛、跳梯间练习、跑楼道等; 4、学校办学思路明确提出重视学生体育工作,并对体育课堂教学、学生两操一课、体育特长队训练、体育活动的组织、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相关项目的训练测试建档、体育传统项

目学校的建设、体育工作的指导督促考核等方面的管理,以严格的制度规定加以保证,确保体育工作落到实处。

三、结果分析 实践效果 1、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习惯逐步形成。

(1)、从学生体育锻炼的主观愿望看,我们统计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检测项目中的“学生体育锻炼出勤率”,数据显示:全校 98%的学生,实验班级有 99%的学生出满勤,主观上有主动参加体育运动的愿望;实验中变化: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不仅对该课题实验积极投入,参与配合,而且变化较大。表现在:学生从被动变主动参与,从无意识到有意识地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从前,学生锻炼处于被动锻炼的状态较多,现在,学生对自主锻炼如有浓厚的兴趣,又具有良好的自主锻炼态度和习惯,就会以一种积极的态度,精神饱满地参加自主锻炼。

典型案例: 学校篮球队为了形成梯队,在一队(主要是六年级的队员)参加完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萌芽杯”的比赛,况且已临近小学毕业的情况下,学校决定解散一队,重点训练二队。可就在一队解散了两个星期后的一天,一个二队的队员气呼呼地跑来“告状”道:“李主任,他们一队的队员都解散了那么久了,还天天来打球,影响我们训练,请你去管一管吧!”。这一状告得让我又喜又忧,说忧吧,他们地干扰的确影响了二队的训练,可喜的是一队队员终于形成了体育锻炼习惯,这是多么不易啊!要知道,他们当中的好几个队员是我当初向家长和他们做思想工作,苦口婆心地劝来打球的。这一告还着实让我很为难,不知如何处理,只好淡化不了了之......

(2)、多数学生每天能坚持体育锻炼 60 分钟以上; 通过 2007 年5 月对实验班级 204 名学生体育锻炼情况调查统计显示:“校内体育课上是否坚持锻炼”答“是”的人有 204 人,占 100%;“校内课余锻炼是否每天坚持”答“是”的 204 人,占 100%;锻炼项目有乒乓、运动跑、篮球、足球、跳远、跳绳、羽毛球、跳高等。校内课余锻炼的“锻炼时间”30 分钟以下的有 32 人,约占 15.69%,“30__60 分钟”的有 149 人约占 73.4%,“60 分钟以上”的有 23 人,约占 11.27%.

(3)、有一项及以上体育特长运动项目; 通过对实验班级学生长期稳固的从事的体育锻炼项目的调查来看,回收的调查表中调查了 230个实验对象,100%的学生均有 2——3 项喜爱的并长期坚持锻炼的体育锻炼项目,在他们喜爱的项目中,90%的学生有 1——2 项的运动技能特别纯熟,运动水平相对较高,在各级运动会上取得优异的比赛成绩。这说明了他们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体育特长。

(4)、有一定的体育运动常识和体育保健知识。

课题组要求体育教师利用室内课对学生进行体育运动常识和体育保健知识的介绍,并且我校每期都要对学生进行体育测试,包括平时和期末测试,在测试内容上我们都要求测试学生的体育运动常识和体育保健知识掌握情况,通过收集统计学生的测试卷可知,95%的学生对体育运动常识和体育保健知识掌握得很好。

第五篇:小学体育课题研究

“自主型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模式”课题研究计划

一、主要目标:

对第一阶段研究成果进行评价,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 三亚 市 教育 局有关会议精神为指向,进一步探索自主教学的本质、内在机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进行自我学习、自我锻炼的能力,以切实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为目标,使学生掌握多种练习方法和手段,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自我锻炼的习惯,为“健康教育”和“终身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形成自主型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

二、实施时间: 2011 年 9~2012.7

三、实施目标:

1、 认真 借鉴兄弟学校 的研究成果,并适时在 我 校小推广。

2、 改革课堂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愉快的教学氛围中既锻炼了身体,又掌握了体育的运动技术和技能以及基础知识。

3、 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进行自练方法的指导,形成以教师为龙头,以体育委员和体育骨干为帮手的传、帮、带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愉快的教学中获得成功感,在竞争的练习中获得优越感,从而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我会学”。

4、 充分发挥特长生的作用,认真抓好特长生的课余辅导和训练工作,在普及的基础上抓提高,以提高来促进普及。

5、 认真抓好学生的体育达标工作,做好实验班和对照班的评价和统计工作。

6、 改革体育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有效的完整的体育成绩评价体系,面向全体学生。

四、采取措施:

1、 组织全校的体育教师学习,根据市局的会议精神和我校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制定课题研究方案,明确任务,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认真执行。

2、 明确研究内容,教师分工到位,认真学习和做到全体体育教师的研讨工作,并适时在全校举行研讨课、展示课以及成果汇报课。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最终形成一定质量的论文。

3、 适时组织全校体育教师学习和研讨,不断加强体育教师的自身素质,对研究中出现的现象和问题共同进行探讨,找出解决的办法,作为改进措施,从而进一步提高课题研究的质量。

五、具体工作安排:

二 0 一一年九月: 1 、制定好课题研究工作计划。 2 、全校体育教师进行理论学习。 3 、对特长生进行业余训练。 4 、举行阶段体育研讨课。

5 、对学生进行个别练习方法的指导。 十月: 1 、特长生进行业余训练。

2 、做好个别练习方法指导的普及工作。

3 、 参加三亚市小学体育优质课教学评比 并总结。

十一月: 1 、参加 海南省第八届小学体育优质课调教评比 。

2 、观摩教研课并讨论总结。

十二月: 1 、搞好学期学生体质测试工作。

2 、举行冬季三项比赛。 3 、举办全校体育教师的理论学习。

4 、举行全校性学生田径运动会。

二 0 一二年一月: 1 、学生体育成绩评价工作。

2 、学期体育 教学 工作总结。

二月: 1 、制定好开学体育 教学 工作计划。

2 、组织全校体育教师理论学习。

3 、特长生培训。

三月: 1 、个别自练方法的指导。

2 、全校体育展示课。

四月: 全校体育教师研讨工作

五月: 1 、学生达标测试工作。 2 、阶段性展示课。

六月: 1 、全校学生体育达标测试验收评比。

2 、阶段性成果汇报课(市片级)。

3 、做好课题总结工作,撰写论文。

4 、结题,并及时推广。

上一篇:小学生作文开学的感想下一篇:小学生作文修改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