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师第一课》一书的心得体会

2024-05-08

读《教师第一课》一书的心得体会(共9篇)

篇1:读《教师第一课》一书的心得体会

读《教师第一课》一书的心得体会

现代社会发展迅速,许多物质能满足人们的各种各样的需求,面对多彩的生活很多人根本静不下来读书学习,品味书中自由呼鞥进屋的美好感觉。作为限电社会的教师不容易,做一个优秀的教师更不容易,教师需要不断滴学习,修炼才能提升自己的职业牛羊和能力,暑假中,我拜读了《教师第一课》这本书,这是教育的呼唤,告诉我们教育人,在自己的道路上怎样才能做得更好。

一、狂挽教育危机

中国超速现代化进程所导致的UI人的异化,随着传统文化的边缘化,先电话的物质进步也带来了它的副作用,铺天盖地的广告以及电影、电视、网络等现代媒体对人的重新塑造,摧毁了传统的文化系统。学生在学校接受正规的教育,让他们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可是铺天盖地的各种诱惑向他们袭来,养成了攀比,脏话连篇、撒谎、上网成瘾、连基本的礼貌、谦让、自尊心、荣誉感都没有,没有积极向上、乐观的人生目标,让他们迷失了走向人生正确的方向,使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逐渐扭曲、变形。

作为教师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同样也付诸于行动扭转这种局面。作为教师的我们一直都朝着正道在引领学生,可学生总是与我们的想法,做法背道而驰,我们知道走教育危机,但在实际工作中,没有社会、家庭的配合,我们感到很无赖,我只能说,我会尽力的。

二、成长范本影响大

学生的成长范本包括家庭成员,社会、学校、班级、一个人、一件事、一本书等,比如说,学校环境、花园式的学校、环境好、文化建设:三爱三节等,良好的班风催人奋进,轻松和谐的良好氛围,会让他们快乐成长,自觉阅读,守时守纪,主动扫除、礼貌待人,认真做事、荣誉感、自豪感会悠然而生,社会环境:守功德、助人为乐、拾金不昧、不乱扔垃圾等,家庭范本时第一,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亲人之间和睦、团结、相亲相爱,有时大家帮忙,家长爱学习,爱运动等都会让我们的孩子看着眼里,记在心里,也会收到良好的影响和教育。我经常都在想,我们的家长应向军人服兵役一样,隔三年五载进行培训教育学习,这样家长的素质提升了,气门的孩子也差不了多少,希望家庭、学校、社会好的成长范本影响他们的一生,我相信一定会春暖花开的。

三、教育大师的影响

孔子告诉我们,教育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思考质疑的能力,要用启发式教育方式,不要硬塞,教育人要循序善诱,碰到再差的学生,再难的内容,一直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对教育事业要满腔热忱。柏拉图说:“请不要强迫孩子学习,要用做游戏、开展活动,你可一直游戏中、活动中更好滴了解他们每个人的天性。”寓教学于游戏、活动中,让孩子们在体验游戏、活动的过程中认知、明码、开眼界,长知识。夸美纽斯说:教育应当是普遍的,适合社会中所有的孩子。是的,所有的孩子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没有一个人的智力差到了不能得到提高的程度。卢梭认为:“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果实的早熟,他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也觉得是,儿童应该有儿童的样子,天真、烂漫无暇,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可现在的孩子成人化。衣着成人打扮,说话的口气像大人,小小的年纪就步如成人的世界,打乱了这个次序,儿童的本性丢了。他们的成长胡收到不好的影响。佩斯泰洛齐大师重视教师培训班,教师会快速成长。现在的教育界也意识到了这一点,花大力气对各班各类的学校教师进行培训学习指导,教师通过培训学习,加上不断的实践,教育教学能力有所提高。杜威认为:“对于学生要家、校、社会共育。”“教育即生活“要从做中学也就是让学生亲历各种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体验中,学会合作,在活动中习得知识,提高能力,我们也认为活动磨练人、段立人。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智力发展取决于阅读能力,好书是 “自我教育”的老师,莫名个人传记是百科全书。自我教育从一本好书开始,教育界也认识到了阅读的好处,要求小学生六年级的学习必须要读完哪些书籍?阅读会让孩子精神不再空虚。

四、让爱跟我一起走 教育是充满感情、充满爱的事业,师爱需要智慧。教育家陶行知“四颗糖果”的故事,莫不为先生的教育智慧所折服。故事中的男孩,可能一辈子都记得教师的爱,师爱需要空间。因为很对学生的习惯差,老师交代的任务完不成,老师很着急,成为对他们很关注,看得很紧,说实话,我们老师不愿意这样,学生也很不情愿。读书后,我明白了,师爱需要空间,老师需要遵循学生成长的规律,让孩子们像野草一样自然成长,要松紧有度,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师爱需要用心,老师到学生中去,把自己当成一个小孩子,和他们一起玩,一块活动,了解他们的需求,看看他们的不同表现,在不知不觉中,失身搞的关系融洽了,师爱需要和谐,青春期的孩子叛逆心正盛,情感世界充满风暴。自我意识急剧膨胀,个性需求不断张扬,作为老师要把握好时机,选好地点,选择学生能接受的方式交流。师生关系会更加和谐。

五、教改科研成长学生,成功教师。

教改科研包括教研组交流讨论、听课观察、学习研究、培训学习、自学等,无论哪一种方式都要积极参与,学习别人的长处,我们自己的不足,把别人的长处融入自己的教学中,移植到自己的教学中。但是,也不能照搬,要不断提出疑问,反复捉摸,内化成自己的东西,站在退队研究的基础上就等于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成长了学生,提升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阅读此书,打发了我闲暇的时间,书中似乎藏着许多仙人,仙 人在为我指路,在教育教学中少走弯路,我会向着仙人指引的方向前行,我相信我的教育教学水平会不断提升,教学效果会越来越好,工作会干的更加出色。

简阳市贾家镇中心小学

杨反修

二零一四年八月

篇2:读《教师第一课》一书的心得体会

——读《教师第一课》有感

简阳市武庙九义校

刘小丽

“又是一年读书时,又是一本大理论,又是一次老生常谈,又是一次形式主义。”这是我刚拿到今年教师继续教育读本——《教师第一课》时的最真切的感受。随手翻翻序言,“只要一本书就能让我们飞翔”,再翻翻作者简介,朱永新——中国十大教育英才”、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风云人物”、新教育实验发起人。高万祥,全国优秀教师,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新教育研究会副会长,苏州市首届名校长。看来都是行家里手啊,那就看看呗,或许能读到共鸣之处吧!于是带着些许疑惑,些许期许看完了整本书。

合书之际,尤为感触。这是一本教师职业入门、职业修炼和职业提升的案头书,更是一剂“良方”,一块垫脚石。首先感触作者能从不同角度解读了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与条件。更感触作者更改了以往读本的大道理式的灌输,或者长篇大论的分享自身教学案例的传统出书习惯。这是一本从真正意义上给教师明思、解理、指路、支招的一本书。书中有八个章节:第一章《书写教师的生命传奇》即为人生的追求和生命的价值;第二章《阅读教育大师》彰显了赤子之心和思想智慧;第三章《不可或缺的心理学知识》谈的是人际之理和心育之效;第四章《师德的核心是大爱》即为职业精神和教育之爱;第五章《在教改科研中收获幸福和优秀》这是教师的核心竞争力;第六章《写作:卓越教师和平庸教师的分水岭》,教师的自我塑造和教育造梦;第七章《口才是教师的第一能力》,为教师的专业审美与艺术;第八章《人际交往中的生活智慧》告诉我们如何教育交往和幸福生活;八个篇章,八个角度,我将八个篇章分为明思解理、支招解难两大板块。

首先:明思解理

教师,传业授道解惑也。对待教师这一称谓的态度,有三种境界:一是把教师作为一种职业,二是把教师作为事业,三是把教师作为志业。第一章谈到要书写教师的生命传奇。这一观点就告诉了我们,教师作为职业故太平凡,工资也很低廉,但我们要热爱我们最初的选择,在平凡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快乐,将它慢慢演变为一份事业,然后再把这平凡却伟大的事业作为整个生命的唯一追求,并将它书写为一首优美、激情的叙事诗,诗中记录着我们青涩的青春,记录着我们桃李天下的荣光。这便是成为了一种志业。有了对这份矢志不渝的志业的挚爱后,再来学习历代古今名师名家的优秀理论,这无疑又是给我们注入了一股源泉,引领着我们走进大师的心灵,找到与大师的契合之处。周国平说:“阅读是与历史上的伟大灵魂交谈,借此把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占为己有。”也许,走进和阅读一流教育大师的目的,不是让我们更丰富更成熟,而是能让我们如大师一样,对教育、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永葆一颗赤子之心。用这颗最为真挚的心灵去书写我们整个职业生命,创作出一首优美完整的教师之诗。

其次,支招解难

随后篇章作者从心理学、师德核心、教改科研、写作、口才、交往六个方面为所有教师支招解难。这些篇章的设立,让教师无论从平日所遇教学困惑或是涉及自身的修炼提升都给予了较好的方法。以往我们一谈及教改科研都较为形式化,认为无非就是完成某项任务,对于私来说没有任何裨益。自己做科研,做出了成绩,不仅成就了自己,也有益于他人,即可造就我们在知识领域的出类拔萃,也可精神领域获得些许荣光,即从科研中获得幸福与优秀。因此,要想成为卓越教师还得多写写,再说说,这便是教师的第一能力的彰显。作为一名教师,嘴上不会说,茶壶里的汤圆倒不出,任凭你再好的学识再好的能力,无法告知于你的接收对象,那也是一场枉然。会说还要学会交往,要会视不同的对象场合说出合乎时宜的语言,对待学生多一些宽容,对待家长多一些尊重,对待同事多一些谦和,对待家人多一些关爱,对待这份养家糊口的职业多一些热爱,对待这份平凡的事业多一些付出,那么成就这份志业也就多了几许成功。

篇3:读《教师第一课》一书的心得体会

“教师伦理知识如何养成”是坎普贝尔撰写《伦理型教师》一书的主要议题。该书充满了真实的、引人注目的案例。作为一名曾经的英语教师, 坎普贝尔将关于伦理知识、道德实践的讨论置于教学实践的具体场景之中, 并结合亲身经历与具体案例, 阐释了伦理知识的内容, 分析了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面临的伦理困境, 并论证了伦理知识何以“更新教师专业素养的观念, 改变学校文化, 改善教师教育”。

一、教学活动的伦理色彩与教师的双重承诺

在以知识为中心的学校教育中, 教学被看做纯粹的技术活动, 伦理问题往往被人们忽视。然而,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 教师不仅传授知识, 更传递道德信息, 伦理色彩是教学活动的“底色”。因此, 作为道德实践者和教育者的教师, 必须承担双重义务, 做出双重承诺:承担道德教育的责任, 并首先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

1. 教学活动的伦理色彩:以伦理的透镜来审视教学活动

实践中教师往往从教育技巧、教育策略的角度来审视教学活动, 而忽视了其伦理色彩。实际上, “教师在课堂上所采取的所有行动都具有潜在的道德意义”。教育教学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活动, 更是一种伦理活动,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道德的眼光”, 学会通过伦理的透镜来重新审视教学活动。

教育教学的特殊性在于其对象是鲜活的人。透过“交往”来理解教学活动, 会发现“道德侧度是一切教育活动本身一个内在的、必然的侧面”。[1]因此, 一旦通过伦理透镜来审视学校教育中经常出现的“小组活动”“成绩排名”等教学活动, 教师就会意识到教学活动的伦理色彩, 从而“将探寻教学伦理知识, 作为自己的职责”, 避免让学生受到伦理上的伤害。西安某小学的“红绿领巾”事件的出现, 其根源就在于教师缺乏对教育伦理的敏锐意识。

2. 教师的双重承诺:一个有道德的人和道德教育者

“教学活动本身充满着道德意义”, 教师应是道德实践者。与普通人相比, 作为道德实践者的教师更要有一个双重承诺, “既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又要做一个道德教育者, 而且通过将两者结合起来, 当仁不让地成为美德行为和态度的示范和榜样”。

“个体美德是通过与具有美德的人交往而习得的”。教师个人的品质、态度和操守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行为。因此, 教师个人品质是教师道德实践的核心, 教师必须是一个具备良好美德的人。但是, 教师的道德伦理是否要高于普通公民, 这是2008年“范跑跑事件”带给我们的困惑。对这个问题, 坎普贝尔认为, 教师的专业伦理精神是建立在已经达成共识的一系列美德的基础之上的。由此看来, 当面临道德情境时, 一个普通人都要承担伦理上的责任, 更何况是身为道德教育实践者的教师呢?

道德教育即道德实践, 二者融为一体。“以伦理的视角看待具体的课堂事件, 在每天的学校生活中, 教师都不断地进行着道德教育”。基于教学情境的复杂性, 身为道德教育者的教师, 即使有强烈的道德信念, 也无法避免其具体行动在伦理上产生的问题。例如, 许多教师热衷于惩罚学生抄写《中小学生行为规范》, 殊不知这种无谓的抄写有百害而无一利, 只会增加学生对行为规范的厌恶。可见, 教师在工作中经常面临着专业伦理的挑战。

二、实践中教师面临的伦理难题与困境

坎普贝尔反对道德相对主义, 认为教师要“明辨是非”, 并提出了教学活动的几个核心道德原则。即使教师们认同同样一个道德原则, 但对于如何将这个道德原则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场景中, 不同的教师总会有不同的判断、不同的选择。学校和课堂生活的这种伦理上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与偶然性, 使得教师必须掌握专业伦理知识, 以指导伦理决策。当教师伦理知识枯萎时, 教师就会面临各种道德两难困境、紧张关系和挑战。

1. 不道德的学校行政管理活动引发的伦理困境

坎普贝尔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成为教师意味着必须学会向那些可能在课堂上对学生造成伤害的制度和常规让步吗?”教师是无须恪守伦理的专业人员, 但在教育教学活动中, 学校管理者、行政命令、教育政策却常常使教师陷入伦理困境。当学校行政管理活动、校长的行政命令明显的“不道德”, 并可能衍生出一系列问题时, 教师会陷入良心与学校规范之间拉扯的伦理紧张关系中, 感到被撕裂, 道德焦虑感倍增。在这种大气候下, 教师可能会“放弃他们的道德敏感力”, 丧失寻求伦理道德的勇气。

2. 家长的卷入给教师增添了道德挑战

家长是学生的延伸。教师对学生的责任会延伸到对学生家长的责任。随着家长文化素质的提高与“家校合作”理念的推广, 家长对教学的干预越来越频繁。教师在承担伦理职责时, 无法脱离家长的影响。但是, 家长的卷入无疑给身为伦理专业人员的教师带来了道德上的挑战, 削弱了教师伦理上的权威。当教师和家长在教学方法、理念和目标等方面出现矛盾和冲突时, 教师应该如何处理才能既维护教师专业权威, 又照顾家长的感受呢?坎普贝尔指出, “几乎大多数没有得到解决的伦理冲突都涉及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实践中, 教师常常面临一个难题:“是否要将学生的情况如实告诉家长?”如实告知, 学生可能会受到家长惩罚, 而如果隐瞒和撒谎, 又违背了“诚实和对家长负责”的原则。

3. 同事忠诚和群体压力常常成为教师伦理困境的来源

鉴于教师的专业地位, 长期以来盛行“教师不应该干预其他教师的事务”的观点。对此, 坎普贝尔并不赞同, 她提醒我们, 这种信念会使教育教学实践陷入严重的伦理危机。有时教师明明知道同事的行为会给学生造成伦理上的伤害, 但是他们因为不愿意成为“内奸和密探”或害怕来自教师工会的惩罚和处分, 往往会选择“绥靖政策”, 坎普贝尔将教师的这种状态称为“悬置道德” (Suspended Morality) 。笔者认为, 作为旁观者的教师, 不应该屈服于这种“集体暴政”与教师工会的压力。因为当学生面临危险时, 同伴忠诚不能成为逃避责任的借口, 教师捍卫公众利益的职责比维系同事关系和个人利益更为重要!基于伦理道德而指出同事行为中存在的伦理问题, 应该被理解为一种关心, 而不是一种攻击!教师应鼓起道德的力量, 和不道德行为据理力争, 这样才能坚守专业的尊严。

三、成为伦理型教师:教师伦理知识的养成与生长

教师的专业身份已获得普遍认可。但是, 教学情境的复杂性、伦理问题的隐蔽性和不确定性, 导致教师时常面临难题和困境。教师要想以专业自主的名义掌控自己, 就必须努力提高专业素养, 运用伦理知识指导伦理决策, 应对道德冲突。“伦理知识是教师知识的基础”“专业首先建立在伦理规范基础之上, 技术能力不足以确保专业的行为”。我们必须掌握伦理知识, 将其作为一种崭新的知识结构, 使之成为教师专业素养的基础。

何谓“伦理知识”?伦理知识本质上是个体处理伦理问题所应具备的专业素养。伦理知识让教师能够自觉地用伦理眼光审视日常的教学活动, 发现其中蕴含的伦理问题。伦理知识让教师能够将核心道德原则与复杂的教学情境“对接”起来, 建立某种实践的联系;同时激发教师的道德勇气, 解决伦理难题。培养伦理型教师的本质就是促进教师伦理知识的养成与生长。

1. 在伦理实践中培养教师的伦理知识

要想确保教师的行为符合专业伦理和精神, 首先必须设立教师专业伦理规范和标准。我国教师伦理规范一直沿着“师德—师道—现代专业伦理规范”的路径演进, [2]却始终没有解决现实问题, 在指导和帮助教师处理他们工作的道德复杂性时不起作用。我们不能寄希望于伦理规范, 幻想一劳永逸地解决现实中存在的伦理难题, 因为伦理规范是一般性的, 而教学情境却是复杂的、不确定的。坎普贝尔指出, 只有在伦理实践中, 才能培养教师的伦理知识。“实践知识是对伦理知识的适当描述”。在伦理实践中, 教师应当拥有一个共同的伦理愿景——“通过他们的实践来尊重伦理原则与美德”, 从而将抽象原则与具体情境联系起来, 最终增强教师解决伦理难题的能力。

2. 培育伦理型学校文化

实践中, 大多数教师都是独自面对伦理困境和难题, 缺乏同事和学校文化的支持。因此必须将“伦理知识带入到更广泛的教学专业文化之中”, 学会创造伦理型文化。首先, 要重视“对话和共享”的作用。教师们共享伦理知识, 让伦理知识成为关注的中心;建立“开放论坛”, 让教师与家长和行政人员共同讨论其经历的伦理困境, 为培养教师的集体伦理知识、解决伦理难题提供一个途径。其次, 坎普贝尔重视校长等行政人员的作用, 她认为, 校长自身应该具有伦理意识, “通过在学校确立和保持伦理基调”, 促进教师道德意识的成长。总之, 应该培育伦理型学校文化, 让“伦理知识弥散在环境之中”, 在学校塑造一个“道德社群”。

3. 变革教师教育课程

教师教育是培养伦理型教师、促进教师伦理知识的养成与生长的关键阶段。但是, 目前教师教育课程侧重的是教育技能的培训, 在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伦理困境方面, 没有提供足够的帮助。教师教育实践应该成为“培养伦理型专业素养的核心活动”。在教师教育课程中, 通过“个案报告系统反思法”, 对教学活动进行伦理上的分析和讨论, 唤醒“准教师”对伦理知识的重视, 同时将核心伦理原则与具体教学情境相联系, 提高“准教师”伦理实践的能力。坎普贝尔关于改善教师教育课程的建议值得我们借鉴。

4. 回归个体:激发教师的道德勇气

《伦理型教师》的焦点并不在制度, 而是作为道德实践者的教师个体。前面已经提到, 实践中, 面对学校不道德的行政命令 (如红绿领巾事件) 、同事不当言行 (例如体罚学生) , 很多教师常常不敢抵制或出面阻止。实际上, 正如坎普贝尔所说“真正改变的能力掌握在教师手中”, 教师作为专业人员, 应该是一个自主的道德主体, 能够执行伦理判断。她勉励广大教师, “当制度或学校仍旧顽固地维持不道德状态时, 教师个体要鼓足勇气, 坚持伦理上正当的行为, 即使因此遭受人身或专业上的痛苦”。

四、结语

“教师是教育之本”, 而教师伦理与职业精神是教师专业素养的基石。目前学校教育的功利化、师德的滑坡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如何培养伦理型教师”成为我国学校教育不能回避的难题。而《伦理型教师》十分及时而贴切提出了“传承与分享伦理知识”“创造伦理型文化”等真知灼见, 对我国的教学活动、学校管理和教师教育变革等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价值。此外, 《伦理型教师》是一本教育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著作, 书中有很多作者的亲身经历和典型教学案例, 对于中小学教师而言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伦理型教师》向广大教师提出了召唤:“在伦理追寻中, 鼓足道德勇气”, 促进伦理知识的养成与生长, 成为一名伦理型教师, 成为你能够成为的最好的教师。

参考文献

[1]项贤明.泛教育论——广义教育学的初步探索[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4:48.

篇4:读《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有感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后进生的几条建议。如何转化后进生,一直以来都是广大教师关注的问题。在长期的研究和实践中也形成了一定的成果,从众多的教育资料中也能搜集到一些成功的案例,但放眼教育现实,“后进生”却层出不穷,前生未改,后生又续,让身为教师的我们疲于应付。在此条建议中,苏霍姆林斯基将对“后进生”的工作称之为“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这应该是所有老师都赞同的,我也在教学中让这些所谓的后进生所累啊,对他们下的功夫最多,可是取得的效果最少。在不同的班级,对不同的学生,提着相同的问题,留着相同的作业,考的是相同的试卷,却出现了天地差异的成绩。

对于这些后进生我们到底要怎么做呢?

首先要改变看法,不能着急,不能简单的通过补课、做题、背诵来提高他们的成绩,那样会使他们更加的厌恶学习,会适得其反。对于这部分学生我们应更多的发现他们的的优点,哪怕是肯定平常学习生活中一个小小的闪光点,也能极大地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得到教师的肯定,是对他们一种莫大的鼓舞。学生年龄小,易受暗示,喜欢被肯定。例如,在一次的讲课中,我发现一个平时成绩不太理想的孩子勇敢地举起了手,我抓住时机把他叫了起来,这位同学在大家的鼓励下正确地回答了问题。当场我就让全班同学一起为他鼓掌,课后,我又单独以进步奖奖励了他。从此,他上课的积极性高涨了,学习我这门课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

其次要培养兴趣、因材施教。要想因材施教,首先要熟悉“材”,也就是了解学生的兴趣,然后,精心地为所谓的“后进生”设计一些针对性的练习,在课堂上创设他们需要的学习环境。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使每一个学生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们享受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样他们就会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才会“点燃起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

再就是,后进生在班集体里,往往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因为没有人愿意跟他一起学习,这就要求在小组划分的时候要注意搭配,以好带差,让学生养成互相帮助的良好学习风气,要让学生们意识到自己是在一个大家庭中,互帮互助,共同进步。这样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也会越来越高涨,后进生也能得到充分的帮助。

当然还有更重要的,那就是转化后进生要坚持不解,不能总想速成,在短时间内解决问题,要做好“长期战斗”的准备,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持久的耐心,平和的心态面对他们,教育他们,只有这样经过长时间的努力,转变后进生的工作才能行之有效。

《给教师的建议》让我爱不释手,她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同时,通过对书的学习、理解,她也让我从中受到了不少启发,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就像一本完整的教科书呈现在我的面前,教我怎么样来教育学生,让我在教育教学中有了坚实的后盾。

篇5:读《教师第一课》有感

《教师第一课》这本书既是教师职业入门、职业修炼和职业提升的案头书;也是一本提供解决现实生活里种种问题的“药方”;更是一块小小的垫脚石。这本书通俗易懂,在领阅读中我能领略到它的芬芳,更有一种冲动让我向更峭拔的教育巅峰进发。

这本书的作者是:朱永新,他是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还是多所大学的兼职教授,还是全国优秀教师,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曾被评为“中国十大教育英才”、国家“全民阅读形象代言人”等光荣称号。他的著作被译为英、日、韩、阿拉伯等文字。他的作品影响了很多人。

书中有八个章节:第一章《书写教师的生命传奇》第二章《阅读教育大师》,第三章《不可或缺的心理学知识》,第四章《师德的核心是大爱》。第五章《在教改科研中收获幸福和优秀》。第六章《写作:卓越教师和平庸教师的分水岭》。第七章《口才是教师的第一能力》,第八章《人际交往中的生活智慧》。八个篇章,八首教师职业生涯中不可或缺的优美乐章。八个篇章,八门课程,一所教师幸福人生中有缘相逢的别样学校。

我最喜欢的章节是:第四章《师德的核心是大爱》。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要具备师德,那么师德的核心就是大爱。这份爱比母爱更严厉、比父爱更专业。这份师爱更广博、更无私、更专业、更智慧。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读书,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的学生幸福,让自己快乐。“师者,人之模范也”。在我市教师大练基本功的今天,对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就像全国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靳家彦老师说的:教师不是诗人,但要有诗人的气质;教师不是演员,但要有演员的才能;教师不是哲人,但要有哲人的思想;教师不是将军,但要有指挥千军的气概。语文教师尤其应当如此。一笔好字,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一腔与学生融为一体的热情,一颗真挚而善良的心,所有这些,才能构成一位语文教师的神韵。我在努力,向这个方向努力。我知道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非读书积累不可。日子要一天天的过,书要一页一页的读,不读书的人,一天看不出来,一个月看不出来,时间一长就会看出来,教师和教师的差距也就拉开了。书就像微波,从内向外震荡着我们的心灵,徐徐加热,精神分子的结构就会改变了、成熟了,书的效力就会凹显出来。读书的人,善于倾听;读书的人,乐于思考;读书的人,勇于决断;读书的人,充满自信;读书的人,充满阳光。我自己读书也带领着我的学生们读书,我告诉学生们:阅读是一种美好的精神活动,一种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一个民族自强不息的重要标志。我们一起畅游在书海之中。我们一起品《三国》,一起读《论语心得》,一起背上《智慧满行囊》,一起走进《昆虫记》„„越读书,我们越感到内心越丰富,感觉社会、人生周遭一切的时候,心境也不一样了,觉得人生是那么有意思,是那么丰富多彩。书看多了,我就觉得自己不只活过一回,而是和书中的人们活了上百回、上千回,获得了生命的厚度和审美的愉悦,人也会变得更乐观、更充实。那种书卷气就会从人的灵魂和骨头、从人的眼底无声无息地散发出来,这就是人世间最美丽的东西。

让我们端起书,认真品读,用心去感受书籍给我们带来的芬芳吧!

读《教师第一课》有感

寒假里,学校推荐我们教师阅读有了《教师第一课》一书,感触颇深,书中给人以一种理想再次被点燃的感受,并产生通过促进自身的改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期待。

书中介绍了一些中外教育家及其对教育的精彩论述,回答了教育的本质、教育教学的艺术、教师的职业生活及儿童的成长等问题,真是高屋建瓴,让我们为之折服。例如,书中提到“爱,需要空间”。今天,一些包办式的教育盛行,让很多家长和老师以为替孩子做的多了就是为了孩子好,殊不知这样反而会耽误了我们的孩子。应该让我们的爱,给孩子足够的空间,让其自由快乐的成长。

做教师久了,每天都在做重复性的工作,再加上精神方面、社会方面的压力特别大,就产生了职业的倦怠感。看了《教师第一课》这本书,我认为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倦怠,其实就是思想停滞的表现。一旦产生倦怠,必须及时警醒自己。这个时候我往往会静下心来,认真梳理一下自己的思想,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努力寻找解决的办法。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读一本好书,不断充实自己。读好书,找出自己与名家的不足,改变自己幼稚的想法,提升自己的理念,不断改善教育教学的方法。从而在读书中寻找乐趣,寻找幸福,并依靠不断给予我营养的书驱走弥漫在我思想上的倦怠烟雾。

教育是责任、付出和爱心的总和。学校的使命是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目的是把每个人培养成为独特的自己、更高大的自己。所以,作为教育者应尽自己的努力去尊重和爱护每一个学生,尤其是那些顽皮、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使得他们能够在爱的阳光下健康成长。要让教育在爱中行走,用爱生成学生的智慧,用爱生成学生的快乐与幸福,用爱生成学生的坚强、勇敢与感恩,用爱生成学生的思想……爱的教育最终让学生学会去爱,去爱教师,去爱父母,去爱同学,我坚信天道酬勤,我坚信一切都要为学生的发展负责,我坚信大爱无疆,爱是育人之本,爱会改变一切。

付出真爱,教师才能尽享教育的幸福,我们倾注心血,促进学生健康而自由的成长,他们用暂时的成功一次次的回报着我们,证实着我们是世界上最幸福的教师,他们一天天成长,我们与学生即为师又为友,那是很美的事情。

做心灵的智者

——读〈教师第一课〉有感

这个假期读了的《教师第一课》一书,这是一本对广大中小学教师朋友很有帮助、不可多得的好书,也是一所送给教师朋友自我培养和成长发展的理想学校。书中介绍了。

“不可或缺的心理学知识”不是系统的理论介绍,而是注重实践和应用。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研究什么?我们很欣赏这样一个定义:心理学研究“关系”。研究人和社会、人和自然、人和他人、人和自我的关系,从而实现心智的更新与内外宇宙的和谐。教师是世界上特别需要讲究和人交往、沟通的职业之一,不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学知识是不行的。“

我认为,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者,一个成功的教师,除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优良的教学技能,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很大影响,在他们的心目中,教师是智者——什么都懂;是能者——什么都会。

教师的衣着举止,言谈风度等,都会使学生受到深刻的影响。人格健全的教师,能在课堂中创造一种和谐与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而人格不健全的教师,只能在课堂上造成一种紧张或恐怖的气氛。通过学习,我也知道了教师要善于做好自身的心理调节及保健工作,了解自我,看待自己的优缺点;学习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学会缓解心理压力;调整情绪,保持心理的平衡;善于选择自己心情愉快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多种兴趣与爱好,陶冶情操,只有这样,才能以积极健康地工作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因为首先,教师是文化的传递者。“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从知识传递的角度来反映教师的重要性。其次,教师是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是人格完善的过程,教师的人格力量是无形的、不可估量的,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第三,教师是管理者。教师要有较强的组,织领导、管理协调能力,才能使教学更有效率,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第四,教师要富有“爱心”,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无私的、平等的,就像父母对待孩子。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和发展需要。最后,教师是学生的心理辅导者。

因此,教师必须要懂教育学、心理学,应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选择科学合理的、适合本班学生的学习策略,并在上课过程中多加思考,适时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以艺术的眼光去对待教学,争取精益求精。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一定要认真地贯穿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新的教学姿态迎接新的挑战,使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教育的目的就是教书育人。人格的培养对学生来说是最重要的。为了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师就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成为一个心灵的智者。我想这都是将成为我更加努力的动力,我会把学习中得到的体会实践于我的教学工作中。

《教师第一课》是一本对广大中小学教师朋友很有帮助、不可多得的好书,这是一所送给教师朋友自我培养和成长发展的理想学校。

“书写教师的生命传奇”一章从教师的人生追求和生命价值的实现这一宏观层面作一总说,但愿能打动读者朋友并对大家的事业人生产生良好影响。在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快乐和奖励比得过能够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啊!

“阅读教育大师”一章引领大家走进人类一流伟大教育家的心灵。周国平说:“阅读是与历史上的伟大灵魂交谈,借此把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占为己有。”《道德经》有云:“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意思是道德厚重的人,比得上婴儿。也许,走进和阅读一流教育大师的目的,不是让我们更丰富更成熟,而是能让我们如大师一样,对教育、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永葆一颗赤子之心。

“不可或缺的心理学知识”不是系统的理论介绍,而是注重实践和应用。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研究什么?我们很欣赏这样一个定义:心理学研究“关系”。研究人和社会、人和自然、人和他人、人和自我的关系,从而实现心智的更新与内外宇宙的和谐。教师是世界上特别需要讲究和人交往、沟通的职业之一,不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学知识是不行的。“师德的核心是大爱”解析教育就是爱,爱就是教育。西方的基督教讲博爱,东方的佛教讲真爱,中国的本土文化儒学讲仁爱,我们比较喜欢“大爱”这一概念。我们坚信,物欲横流的中国社会,功利主义的当下教育,当务之急是呼唤“大爱”的回归。

“在教改科研中收获幸福和优秀”一章给教师铺出一条登上高台阶的路。我们一向认为,应试教育是简单劳动,它带给学生和教师的永远是痛苦和灾难。而抵制应试教育,拯救学生、拯救教师、拯救中国教育的最好行动,一定属于真正的教改科研。专业修炼,职业素养,事业追求,这是教师从平凡走向优秀,从优秀走向卓越的三个阶段、三个台阶。融三者于一体的教改科研才是一个教师能够超越别人的核心竞争力。而且,只有属于创造性劳动的教改科研,才能让教师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获得自我价值实现的尊严。

“写作:卓越教师和平庸教师的分水岭”大力倡导教师一定要学会和善于写作,其意义在标题中已说得十分明白,写作至少是人生的一种趣味,文字能给你带来无穷的快乐。当代一流文化名人吴冠中、刘诗昆等,主业都不是写作,但对写作都情有独钟。吴冠中甚至说,他的散文比绘画更有传世价值。写作的意义和魅力可见一斑。“口才是教师的第一能力”、“人际交往中的生活智慧”则介绍了教师应该怎样表达、沟通、交往。教育是创造人生幸福的事业,这种创造往往通过教师的大爱圣心以及由此生成的美丽生动的语言去实现,往往通过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去实现。一位禅师的话或许能与你产生共鸣:“当你像佛陀那样慢步行禅时,你把自己的平稳、坚定、解脱与喜悦印在地面上。你有尽情享受这么做的权力。你的脚就像一个印章,像皇帝的玉玺一样。我们看见解脱的印记、幸福的印记,以及生命的印记。”

篇6:读《教师第一课》有感李平

飞龙九义校

李平

并非教书久了就会有职业倦怠,只是我们疏忽了自我充电。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确实,《教师第一课》给我启发极大,尤其在教育技巧和教育心理方面给我极大的触动。

一、巧妙的教学方式利于教师教学。

《写作:卓越教师和平庸教师的分水岭》一章提醒教师一定要学会和善于写作,其意义十分明白。我认为:教师的一篇好作文,能使教师在学生心中树起好的形象,贴近生活实际的作文,能触动学生的观察、思考与写作。虽然写作不是学习的唯一,但写作至少应该是人生的一种趣味,文字能给你带来无穷的快乐。当代一流文化名人吴冠中、刘诗昆等,主业都不是写作,但对写作都情有独钟。吴冠中甚至说,他的散文比绘画更有传世价值。

《口才是教师的第一能力》、《人际交往中的生活智慧》教给教师表达、沟通、交往技巧:教育是创造人生幸福的事业,这种创造往往通过教师的大爱圣心以及由此生成的美丽生动的语言去实现,往往通过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去实现。

我们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同样的意图,不同的表达,收到的效果截然不同。作为教师,要善于用学生易于接受的说话方式去交流,以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促进我们的教学。我们不奢求在岗位上惊天动地,至少播下种子就该收获希望!

二、良好的教育心理利于教师教学。

《不可或缺的心理学知识》不是系统的理论介绍,而是注重实践和应用。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研究什么?我们很欣赏这样一个定义:心理学研究“关系”。研究人和社会、人和自然、人和他人、人和自我的关系,从而实现心智的更新与内外宇宙的和谐。教师是世界上特别需要讲究和人交往、沟通的职业之一,不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学知识是不行的。我认为,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者,一个成功的教师,除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优良的教学技能,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很大影响,在他们的心目中,教师是智者,什么都懂;是能者,什么都会。《师德的核心是大爱》解析,教育就是爱,爱就是教育。西方的基督教讲博爱,东方的佛教讲真爱,中国的本土文化儒学讲仁爱,我们比较喜欢“大爱”这一概念。我们坚信,物欲横流的中国社会,功利主义的当下教育,当务之急是呼唤“大爱”的回归。

教师的衣着举止,言谈风度等,都会使学生受到深刻的影响。人格健全的教师,能在课堂中创造一种和谐与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而人格不健全的教师,只能在课堂上造成一种紧张或恐怖的气氛。通过学习,我也知道了教师要善于做好自身的心理调节及保健工作,了解自我,看待自己的优缺点;学习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学会缓解心理压力;调整情绪,保持心理的平衡;善于选择自己心情愉快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多种兴趣与爱好,陶冶情操,只有这样,才能以积极健康地工作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教师是一份平静的职业,教师的工作是平平常常的,心态决定教师的素质和教育教学工作业绩。教师要以良好的心态勇敢地面对挑战,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工作中有很多事情需要我们主动去做,这样不但会锻炼自己,也提高了自身的素质,同时也为自己争取到更多的机会。作为一名教师要有奉献精神,不去计较个人得失。如果什么事情都需要别人来告诉我们,我们就已经很落伍了。任何人都有自己的缺陷,都有自己相对较弱的地方,只要不断学习,去吸收时代的、别人的、科学的、优秀的东西。学会学习,就会成功。三、学以致用利于教师教学。

在学习了众多的教育家的教育理念后,我深切地感到,要想当好教师,首先要学会做人,教师本身就要好好的修炼自身,我们是不可能教给学生自己没有的东西,教育就是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就是言传身教的结果,教育就是人与人之间不断影响的结果。所以,教育者身上具备的一切都会影响到自己的学生的。孔子一生谦虚好学,他在教育自己的弟子的时候,也总是身体力行,用自己的言行来教育和影响他的弟子的。陶行知主张的“生活教育”以及“教学做合一”的理论,其核心都是在强调要在道德修养方面下功夫,认为道德理论和伦理观念只有落实在行动上,才具有真正的价值。可见,如果教师没有一个高尚的品行,没有一个健全的人格,又怎会带给学生健康的教育呢?教师不好学习,不思进取,又怎会教出博学上进的学生呢?所以,教师要先修炼自身,从道德修养到学识素养全方面的丰富自己,为自己能给学生树立榜样而努力。

总之,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不断学习的过程,只有在不断的进步中,才能实现教育的价值。

篇7:读《教师第一课》一书的心得体会

金坛四中

万旭峰

很有一些教师认为,“教育理论空洞”,“教育理论学不学都行”,这种看法好象有一定道理,虽然一些人表面上不这样说,其内心还是颇以为然的。这种看法象无大碍,其实则是教师成长的大敌,是阻挡教师由教书匠跃入教育家一道必须克服的屏障。

“这种看法好象有一定道理”,是说教师当个一般的教书匠,一般的经师,照本宣科,“教育理论学不学都行”,一辈子照猫画虎,没有一点自己的东西,堪称悲哀。

而要成为教育家,就要有自己的东西,就必须学习教育理论,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站的更高,看的更远,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

所谓“匠”、“家”之别,无论大小,只在有无创新。

其实,要真正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学习教育理论,断然不行:只会就课说课,囿于窠臼,看不深,说不透,或公婆辨理,各执一词,纵皓首穷经,终难有成。而学一些教育理论,则可一定程度地跳出圈外,居一定高度临下,可看出一定教法的理论背景及适用范围,也好一定程度地博采众长,优化组合,酿出自己的蜜。

比如,教学论由主外的行为主义、主内的认知主义,到内外兼修的建构主义的发展,以此观察和指导教学改革,则必然会头脑更加清醒,眼光更加明亮,效率也会更高。反之,则只会亦步亦趋,一切听别人摆布,事倍功半,且徒生许多烦恼。

所以,“教育理论学不学”,还是大有区别的。酷如弈棋,有只顾眼前“下棋没门儿,只吃小卒儿”的,有能看透两步、三步的,有能看透四步、五步的等,教育上理论修养功底的作用,何尝不是如此。

至于“教育理论空洞”论者,多是一种并无恶意的误解。教育理论和实践有一定距离,较实践有一定高度,是应当和正常的,否则,理论和实践混为一潭,理论就必然会失去指导实践的作用。但这种指导应是教育思想和理念的指导,而不是象部分教师所幻想的、根本不存在的那样:把教育理论的指导误解为是详尽的操作规程、或是所谓“拿来就能用”的指导。比如,用素质教育的理论指导教学,就必然从面向全体学生出发,来设计教法和教学流程;至于如何设计,则因人、因地、因时而异,就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聪明才智,而教育理论并不能给出具体答案。再如,具备一些建构主义的理论,进行新课改的研究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就会相对轻松和容易些。

篇8:教师生涯的第一课——教育实习

九月, 我人生中第一次听见学生叫我老师。九月, 我人生中第一次受到学生的掌声与尊敬。九月, 我人生中第一次以老师的身份坐在教室里听课。九月, 我人生中第一次站在讲台给学生传授知识……这个秋天, 我经历了从一个学生到一个老师的转变。讲台上, 教室里, 办公室里, 国旗杆下, 操场上, 一幕幕场景, 一串串笑声, 一张张笑脸, 汗水与收获, 付出与感动共同见证着我的成长。回味在新源县塔勒德镇中学实习的这段日子, 觉得日子真如白驹过隙一般, 匆匆划过我指尖, 不容我挽留, 而我唯一可以做的就是记录一下这段日子以来实习的所见所闻以及我的心灵感悟。

我实习的学校是新源县塔勒德镇中学, 这个学校离县城只有十八公里, 坐公交车半个小时就到了, 交通十分便利, 学校环境非常优美、教学设施也配备的十分齐全, 和我一起同来实习的还有三名同校校友, 来的第一天, 校长就召集我们大家一起开了个短会。会议上, 校长简要地介绍了学校的一些基本情况, 如学校的规章制度、学生情况、教学时间安排等, 同时对我们以后实习的主要内容做了简要说明, 会议上每个实习生认识了各自的实习带领老师。会后, 校长安排学校幼儿园的职工为我们新来的老师做了一桌丰盛的酒菜表示欢迎, 使我们更快地融入了塔勒德镇中学这个大家庭中, 下面就从教学工作和班级管理两方面谈谈我们的实习生活。

一教学工作

教学是作为老师的首要任务, 能否教好课, 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老师的认可与否, 甚至影响到学生对课程的兴趣。所谓“亲其师, 信其道”。实习初, 我主要以听课为主, 讲课为辅。我听了不同数学老师的课近50节, 在每次听课前, 我都会认真阅读和研究教材中的相关章节, 并在网上查阅相关资料, 如果是习题课, 则课前认真做完相关习题, 把做题的思路简单记下, 并内心设计自己讲的话会怎样讲。听课时, 认真记好笔记, 注意老师的授课方法, 课堂设计及与自己思路不同的部分, 同时注意学生的反应, 汲取老师的优点。并记下自己的疑惑, 想想老师为什么这样讲。久而久之发现每个老师都拥有自己的一套独特的教学方法:陈峰老师教学经验丰富, 上课的时候重难点突出, 教学思维逻辑性很强, 尤其板书非常严谨规范, 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很积极地去听课做笔记思考;而白英老师更偏向于让学生主动思考的那一类老师, 提出一个问题并不急于说出答案, 而是慢慢引导学生一步步寻找出正确的答案, 能把学生主动探究的教学无形地呈现在课堂上;赵娜老师上课时条理特别清晰, 就算这堂课没有使用多媒体等教学设备, 仍能把一节课讲得生动活泼。让我们这些毫无教学经验的实习生, 真的是大开眼界。塔勒德镇中学老师们用教学的睿智展示了他们的风采, 让听课的我们感叹, 听课真的是一种享受, 在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听不同老师的课, 及时进行点评分析总结, 从中学习并形成自己将来教学所用的教学方法。

听课是一个铺垫, 是一个向他人学习、模仿的过程。关键还是如何把从别人身上学到的东西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听了一周以后开始上课, 且上课量逐渐增加。刚开始, 当我站在讲台上的时候, 或多或少会有局促不安的感觉, 由于经验不足和应变能力欠缺, 课堂上出现了“讲课重点不突出, 难点不能突破, 师生配合不够默契”等问题。针对出现的问题, 指导老师要求我多听课, 多向经验丰富的教师学习、请教, 并且面对面地指出教案的不足以及上课时存在的缺点。帮助修改教案, 没有丝毫的架子, 有的只是更多的朋友般的亲切交流与鼓励。为了弥补自己的不足, 我严格按照指导老师的要求, 钻研教材, 认真仔细地备课, 写好教案, 积极向其他有经验的老师学习、请教, 把握好每次上课的机会, 锻炼和培养自己的授课能力。

在实习期间我还帮助指导老师批改作业。批改作业, 纠正学生的错误是非常重要的。在纠正学生每个错误的时候, 写上激励的评语, 并在评语中强调订正的重要性, 并根据各个学生的情况加以勉励。因为我相信, 相对于批评来说对学生的表扬更容易使学生取得进步。

通过听课、备课、上课、评课, 再加上批改作业和测试, 我基本上了解和掌握了一个教师的工作内容。在教学上, 能否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其关键在于认真与爱心。有了认真的教学态度, 才能严谨仔细地准备教学内容;有了对课题的兴趣和对学生的爱心, 才能根据自己的特长寻求最为合适的教学切入点, 收集资料, 钻研教材, 力求使课堂异彩纷呈。一般, 每次课上完后, 我都会仔细分析了取得较好教学效果和反响的部分, 分析失败不足的方面, 也总结出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 创设情景, 激发兴趣很重要, 这改善了数学课堂的枯燥, 并且情景再现, 图片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形象地感受到了数学的奥妙。 (2) 突出悬念, 加强互动。悬念感对于学习兴趣的调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能引起学生很高的兴趣。 (3) 对比之中见真知。对比的教学方法往往会使比较双方的特征更为突出, 进而得出更为令人信服的结论。 (4) 多媒体辅助教学。图文并茂, 声画交融, 为教学提供大量多媒体实景资料, 直观生动。

二学生管理及班级管理

我实习的学校是一所民汉合校, 分三个校区:小学部、中学部和维语部, 虽然说是民汉合校, 但是汉族、回族人的比例占了不到百分之十, 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学生居多。所以这对老师的教学也带来了一定困难。虽然我的专业是数学教育, 但在实习期间, 学校由于师资配备不齐、教师专业不对口等等原因, 安排我带了三年级的科学和八年级的地理。在我所教的班级, 我对待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样的, 平等的, 不管成绩突出与否, 在我心中, 他们都是最可爱的!毕竟是孩子, 每天要人看着管着, 孩子贪玩是可以理解的, 我尽最大努力寓教于乐, 希望孩子们快乐学习, 这是我希望的, 也是孩子们希望的。由于三年级刚接触科学, 所以我个人认为知识的多少不是当前的重点, 培养孩子们的兴趣最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目的是让他们走进了解一门学科, 而不是应试教育下的一门学科。当然, 现在严格要求, 正确引导很重要, 恰当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让孩子快乐轻松地学习!除此我还带了八年级 (2) 班的地理, 刚去的时候我感觉这是一个纪律散漫的班级, 后排的男生很调皮, 然而班主任孙老师在他们心中已经有了很高的形象, 后排的男生也很怕她, 只要她在场, 班里纪律就会很好。我刚接他们班地理的时候, 学生们都很好奇, 特别是后排很多男同学总在试探性地接近我, 这时班主任孙老师告诉我一个经验:对班里的学生要树立先严后爱的形象, 先不要和他们关系拉太近, 否则后面就很难管。因此, 带了两周课的我和学生都不是很熟, 但是我已经通过作业记住了全班24名同学的名字, 感谢孙老师给的建议, 在我后来上课的时候班里课堂纪律都很好, 我们一起实习的队友就有反面的例子:刚开始和学生关系太好, 导致后来上课纪律都难以控制。

实习期间, 由于带的是中小学生, 年龄都不太大, 自我组织和约束能力都还很差, 特别是个别学生更差。这就需要老师牵着他们走, 告诉他们应该怎样做。在这里, 我从指导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老师平时很严肃, 言语很少, 可是对管理学生很有一套。通过每天日常的观察和学习, 确实体会到了指导老师的方法。那就是:恰到好处和用心;该奖的奖, 该罚的罚;学生的事永远是大事。

在实习期间, 我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和观察, 深切地感觉到:做一位人民教师并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不过, 与此同时, 我也真正感受到了学生的天真可爱、单纯上进, 与他们相处多了, 也可以让自己永葆一颗年轻的心。虽然我离优秀教师这个标准还差很远, 尽管在教师的道路上充满了艰辛, 我依然坚定着自己的梦想:做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做教师, 不再是单纯地完成一个儿时的梦想, 而是承载了一个家庭的希望, 一个孩子的未来、一份社会的使命。

接近离别, 有太多的不舍, 不禁感叹:时间是漫长的, 也是飞逝的。每一天都充实度过, 每一天都和孩子们、老师们一起成长, 一起同心协力, 朝着同一个目标和方向前进!

很感谢一个学期以来学生们带给我的快乐和感动!

很感谢塔勒德镇中学为我提供一个成长和锻炼的平台!很感谢各位老师, 我们一起走过、努力过、欢笑过!也感谢我自己用心坚持, 不断成长, 不断改善!实习的日子是艰苦的, 身心是劳累的, 但我始终相信, 有心才会成功, 感恩才会越走越远!

摘要:“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带着这样的目标和骄傲, 笔者开始了为期一个学期的教师实习之旅, 实习期间的点点滴滴、酸甜苦辣, 让初为人师的我, 体验了作为一位人民教师的崇高与艰辛, 也让我收获了教师生涯的第一桶金。本文将从教学工作和班级管理两方面谈谈我的实习生活。

篇9:读《给曾国藩算算账》一书的心得

关键词:曾国藩;心得;张宏杰

《给曾国藩算算账——一个清代高官的收与支》是著名作家、学者张宏杰的新书,这本书于今2015年1月份在北京出版,出版后立刻受到大量读者的欢迎。这本书主要对曾国藩在京做官时期的收入与支出算了算账,通过大量的细节描写还原了当时曾国藩的生活状况和生活水平的全貌,包括吃饭、住房、坐车、交友、工作状况等。同时,书中还描述了当时京官生活的普遍状况、湘乡曾氏的乡绅生活等内容。透过曾国藩,广大读者能间接地了解晚清社会的很多侧面,如清代督抚衙门是如何运转的,清代官场高层的潜规则又是如何具体运作的等。整本书中,张宏杰叙述的曾国藩的生活状况给人一种真实、接地气的感觉,不像之前在电视剧中看到的或是想象中那种非常奢华的高官生活。笔者从这本书中收获了很多,接下来从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1 本书的写作风格——胸中历历著千年,笔下源源赴百川

首先,本书的作者张宏杰是东北财经大学的经济学学士,复旦大学的历史学博士,清华大学的博士后,现在是百家讲坛特邀主讲嘉宾、著名的作家、历史学者,著有《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饥饿的盛世》等多部作品。

这本书是作者的博士论文和博士后论文,是在专业的史学资料基础上写的,是严肃的史学作品,具有一定的高度和深度。但同时,本书又有自己的特点:作者的文笔非常好,他的文字老到、轻松、好玩、趣味盎然,语言精妙流畅,叙事准确生动,给人一种亲切和舒服的感觉,让人有想要一口气读完的冲动。这一点无疑还会吸引大量的史学专业人士以外的普通读者,因为没有人不喜欢看文笔好的书。另外,本书的另一个特点是以小见大、角度新颖。作者以一个清代高官——曾国藩的经济收支为主题进行研究,角度很新,而且通过个例来揭示清代社会的生活规律,又体现了作者从细节出发、以小见大的写作风格。作家莫言曾这样评价作者:“张宏杰解读古人就如同解读自己,既小心翼翼又深入彻骨。张宏杰是个观察和记录的高手,他冷静细致的笔法,把人性的复杂、深奥、奇特、匪夷所思、出人意料而又情理之中表达得淋漓尽致,原本熟悉的历史事实在他的笔下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面貌,新鲜而又迷人,让我们这些历史书页背后的观赏者触目惊心、目眩神迷、欲言又止。当历史扑面而来,我们只好在造物者的深刻面前一再确认自己的浅薄。”

2 本书的写作内容——从个人到清朝社会

张宏杰说:“曾国藩不仅仅是一个政治家或者军事家、思想家,他首先是一个人,是一个生活在柴米油盐中的人,是一个终生挣扎、纠结、冲突和矛盾的人,是一个既有灵魂又有体温的人。通过观察他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如何俯仰揖让,我们可以切身感受到曾国藩在种种艰难面前的犹豫与坚定、拘执与圆通、笨拙与精明,更深入地分辨他的‘天理与‘人欲,更真切地领略他的人格和魅力。”本书不仅描写了曾国藩如何从一个资质平平的人跻身成为京城的官员,曾国藩的家族如何从庶民家庭跃升到绅士阶层,还叙述了曾国藩如何为入京当官筹措资本以及如何适应和面对官场生活,在“出世”和“入世”之间转换自如。这本书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细节中的曾国藩,一个会为了生活中的柴米油盐而纠结、挣扎和矛盾的人,一个可爱、可敬的人。

更重要的是,本书除了对曾国藩京官时期的收支状况进行了研究外,还分析了清代京官群体的一些典型代表,如那桐、刘光第、李慈铭、李鸿章等人的生活状况,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晚清时期官员群体的经济生活状况。通过本书,我们还了解了清代低薪制下的高官如何维持花费巨大的京官生活,什么是“炭敬”,曾国藩如何建立和使用“小金库”等。这些都让我们对清代的财政制度和地方行政机构的运作过程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这也就是作者细节描写背后所要揭示的东西。可以说,本书不仅描述了曾国藩的经济生活状况,也是描写晚清政治社会史很好的素材。

3 理学修养与“保持清节”的关系——对传统文化的致敬

笔者非常喜欢张宏杰节选出来写在第二章前面的一段话:“可以说,薄俸制造成了两个后果。一方面,传统社会一直没能建立起约束各级权力的有效机制,使薄俸制的荒悖,正如同‘渴马守水,恶犬护肉,因此官员们的整体腐化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但与此同时,薄俸制也培养了独特的‘清官文化,导致明清两代官员两极化发展。在贪风遍地的背景下,清官们前仆后继,如同数盏明灯,高悬在昏黑一片之下,成了王朝的点缀。曾国藩就是其中之一。”这段话是对曾国藩在荒悖的低薪制的背景下仍能保持清节的赞扬,实际上更是对曾国藩身上所具备的理学修养,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素的赞扬。张宏杰说,“曾国藩这本书是我对中国传统文化致敬的一本书”,笔者认为这也是张宏杰写这本书的真正目的和愿望所在。

低薪制下,官员的合法俸禄不足,许多官员甚至不能维持生活的日常开支。在这种情况下,绝大多数官员只能依靠或多或少的灰色收入来满足自己的生活欲望,最后很容易引发官场的大面积贪腐,而清代薪俸之低直接使这种贪腐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在这种情况下,曾国藩仍能克制住自己,保持清节,则应归功于曾国藩自身的理学修养。入京为官不仅是曾国藩仕途的开始,也是他人生自我完善的开始。和良友的接触让曾国藩立志要“学作圣人”,他给自己定下戒烟、戒“色”和写日记每天自我反省的目标和任务。更重要的是,他立下了不以做官发财的誓言。理学修养就像是曾国藩的信仰,支撑着他在肮脏的官场中抵制住世俗利益的诱惑,超拔脱俗。

4 本书的序言和后记引发的思考

本书的第二篇序言是由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葛剑雄教授所写,葛教授关于“培养博士生的目的是什么”的文字引发了笔者的思考。葛教授谈到,博士生的培养不应该局限于本专业、本单位,而应该放眼于为全社会、全人类着想。他提倡对博士生生源的关注还应该更广,要给更多的非专业或者无条件考取博士生的特殊人才以更多的机会。尤其是来自农村的儿童和青年,更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机会,努力做到人尽其才。葛教授对于人才的爱惜之心让人深受感动,他有着为全社会、全人类服务的思想高度和境界,同时还关切农村孩子的成才和受教育问题,并付诸了行动。作为我国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葛剑雄教授提出并积极呼吁大幅度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等。

此外,本书后记中,作者张宏杰谈到本书的写作动机就是兴趣。他说:“学问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好玩。中国式的学术研究包含了比西方多得多的目的,可是往往唯独缺少了一项:兴趣。”笔者觉得这是又一点可以从张宏杰身上学习的东西。俗话说,兴趣是人生的第一个老师,兴趣在我们的学习生涯中尤为重要,它会激励我们自觉地探索和研究,并从学习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乐趣,从而找到自己想要获得的东西。

参考文献:

[1] 张宏杰.给曾国藩算算账——一个清代高官的收与支[M].北京:中华书局,2015.

上一篇:兼职业务员聘用合同下一篇:《牧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