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

2024-05-08

《牧童》(精选14篇)

篇1:《牧童》

牧童,牧童卢肇,牧童的意思,牧童赏析 -诗词大全

牧童

作者:卢肇  朝代:唐  体裁:七绝   谁人得似牧童心,牛上横眠秋听深。

时复往来吹一曲,何愁南北不知音。

篇2:《牧童》

牧童

作者:栖蟾朝代:唐体裁:五律 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

篇3:从唐诗看唐代的牧童

一、唐诗中牧童的形象

1. 与牛相依。

唐诗中有许多描写牧童的作品, 品读之后发现, 唐诗中牧童所牧或没有指出是哪种牲畜, 但凡具体指明的多是牛, 仅有王维《渭川田家》[1]1248中牧童与牛、羊同时出现。“斜阳照墟落, 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 倚杖候荆扉。”牧童与牛并出的诗句则很是平常。“牧童见客拜, 山果怀中落。昼日驱牛归, 前溪风雨恶。”[1]6779“谁人得似牧童心, 牛上横眠秋听深。”[1]6386“无奈牧童何, 放牛吃我竹。”[1]5424从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出, 唐诗中的牧童多是放牛娃, 这与牧童的年龄以及牛的特点有关。从诗中来看, 这些牧童多是黄发垂髫的未成年人, 力量比较单薄, 而牛的性情较为温顺, 而且是农业耕作中的主要动力, 主人常常雇佣未成年的孩子为他们放牛。所以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农历的二三月, 草刚刚变绿, 三五成群的放牛娃骑着牛在一起放牧, 直到夕阳西下才各自骑牛归去。他们和牛朝夕相伴, 与牛嬉戏, 与牛同浴。需要指出的是牧童所牧之牛是不尽相同的, 有黄牛和水牛之分。水牛多生活在长江以南地区, 而黄牛多生活在黄河以北地区。唐诗中的田园诗既有描写南方田园风光的诗句, 如贯休的《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中“蚕娘洗茧前溪渌, 牧童吹笛和牛浴”[1]9311和杜荀鹤《登石壁禅师水阁有作》中“渔父晚船分浦钓, 牧童寒笛倚牛吹。”[1]7974其中的蚕娘洗茧和渔父晚钓都可以说明所描写的是南方的田园生活, 所牧之牛当为水牛。又有描写北方田园风光的诗句, 如王维的《渭川田家》是描写陕西渭河岸边田家的生活, 这里属北方干旱地区, 以黄牛为主要畜力。“乱插蓬蒿箭满腰, 不怕猛虎欺黄犊。”[1]477清代袁枚《所见》一诗亦可为佐证:“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2. 手执短笛。

唐诗中牧童与短笛同出者甚众。如“暧暧村烟暮, 牧童出深坞。骑牛不顾人, 吹笛寻山去。”[1]759“蚕娘洗茧前溪渌, 牧童吹笛和牛浴。”[1]9311“牧童披短蓑, 腰笛期烟渚。”[1]6925“远岸牧童吹短笛, 蓼花深处信牛行。”[1]8690短笛的材质不一定特别复杂, 可能音律准确的羌笛、竹笛, 亦可能是随手折下的柳枝和芦苇。“荷蓑出林春雨细, 芦管卧吹莎草绿。”[1]5426短笛吹奏的曲子有塞外的《梅花》 (“牧童何处吹羌笛, 一曲梅花出塞声”[1]8042) , 亦可能是乡间的小曲, 自娱自乐。牧童放牧时, 可能结伴而行, 同去草茂之处, 亦有独行归家之时, 他们身处深山旷野, 与牛为伴, 手中短笛, 清脆悠扬, 既可以表达内心的情感, 又可以缓解独行的恐惧。短笛虽小, 其用甚大。

3. 身披蓑衣。

蓑衣是用草或棕毛制成的雨衣。唐诗中描写牧童身着蓑衣的诗句颇多。“牧童披短蓑, 腰笛期烟渚。”[1]6925“朝阳未出众山晴, 露滴蓑衣犹半湿。”[1]6296“饷妇寥翘而领寒, 牧童拥肿蓑衣湿”。[1]7812“圆笠覆我首, 长蓑披我襟。”[1]1374可以想见, 唐诗中的牧童生活的地方多为常下雨的地方, 或是江南水乡, 或是山间人家。山中之雨说来就来, 蓑衣就成为牧童放牧时的常备之物, 蓑衣是用草或棕毛制成, 具有防雨的作用, 同时还具有防晒、防寒和防潮的功效。“方将忧暑雨, 亦以惧寒阴。”[1]1374山里的天气变化很大, 有了蓑衣就可以既防雨又防寒防潮了。吕岩的《牧童》[1]9697更有力地说明蓑衣的防晒、防寒、防潮作用。“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诗中并没有下雨的迹象, 至少牧童出门时天没有下雨, 否则就不用出门放牧了。但牧童仍然穿上了蓑衣, 待黄昏回来后, 不脱蓑衣就躺下了。如果蓑衣被雨打湿, 无论如何家人也不能让他身着湿漉漉的蓑衣入睡, 另有明月当空, 定然是晴空万里。可以推断蓑衣是牧童放牧常备之物, 既可以防雨, 又可以防晒、防寒和防潮。

需要强调的是唐诗中的牧童不仅有少男而且有少女。“巴女骑牛唱竹枝, 藕丝菱叶傍江时。不愁日暮还家错, 记得芭蕉出槿篱。”[1]3503“牛儿小, 牛女少, 抛牛沙上斗百草。”[1]9334这些牧童不管是少男还是少女, 他们都能与牛和谐相伴, 享受乐趣。

二、唐诗中牧童的生活

1. 放牧耕作。

唐诗中的牧童多是短笛歌声、闲情悠然的样子, 这是因为融入了诗人的畅想。细细品味我们不难发现, 牧童的放牧并非总是“向日眠春草”, “横眠秋听深”。而是远离村寨, 寻山而牧, 早出晚归, 或是严寒暴日, 或是凄风骤雨, 不但要让牛吃饱吃好, 还要时时保护牛的安全。

放牧是牧童们最重要的工作。唐诗中的牧童应当是穷人家的孩子, 没有条件读书而只能为别家或自家放牧。“昼日驱牛归, 前溪风雨恶”。首先, 放牧远离村庄, 早出晚归。牧童们通常要去深山之中或是河流沿岸、陂塘附近, 深山之中人迹罕至, 草藤茂盛, 河流沿岸、陂塘附近, 水草丰美。“朝牧牛, 牧牛下江曲。”[1]5426“入陂草多牛散行, 白犊时向芦中鸣。”[1]4281而这些地方远离村庄, 他们一大早出门, 匆匆上路, “骑牛不顾人, 吹笛寻山去”[1]8626, 甚至见了人都不打个招呼, 每天要到很晚的时候才能回来。每到黄昏, 家中的老人们斜倚在门口, 盼望着孩子早点回来。其次, 放牧的环境多变而复杂。经常会遇到风雨的突变。“方将忧暑雨, 亦以惧寒阴”[1]1374。一会是火热的暑雨, 一会儿又成了阴冷的秋寒。所以牧童们出门时蓑衣和斗笠是身边常备之物, “牧童见人俱不识, 尽着芒鞋戴蒻笠。”[1]9296尽管如此, 他们仍会被突如其来的山雨淋湿。“牧童拥肿蓑衣湿”, “露滴蓑衣犹半湿”对牧童们来说是平常不过的事情。再次, 牧童要让牛吃饱并且保护牛的安全。牧童放牛并非只是“蓼花深处信牛行”的悠闲, 而是要在帮牛找到丰美水草的同时, 不让牛受到觅食饥鸟的侵害。“远牧牛, 绕村四面禾黍稠。陂中饥鸟啄牛背, 令我不得戏垅头。”[1]4281因为这些饥饿的小鸟会飞到牛背上啄虮虱, 啄伤了牛, 可能会受到主人的责罚。天真烂漫的牧童们只好放弃了垅头的嬉戏, 专心照顾牛的安全。

牧童还要从事田间的耕作。虽然牧童的主要任务是放牧, 可并不是每天都要去远方牧牛。牛是田间耕作最主要的动力, 牛要为主人耕种。这时的牧童不会因此而休息, 他终日与牛相处, 熟悉牛的习性, 当牛耕种时, 他要负责在田间牵引牛。唐诗中有许多牧童与田父、牧童与老农、牧童与耕父同出的诗句。“将牛何处去?耕彼故城东。相伴有田父, 相欢惟牧童。”[1]2699“牧童斯在眼, 田父实为邻。”[1]2503

2. 休闲娱乐。

牧童偕牛放牧, 少不了寂寞与孤独, 但他们毕竟正处于花样的年华, 天真烂漫、不谙世事、打闹嬉戏而又不乏淘气顽皮。山高路远, 他们骑坐在宽厚的牛背上, 解下短笛, 且行且吹, 渐行渐远。“谁人得似牧童心, 牛上横眠秋听深。”[1]6386累了困了, 牧童们横躺牛背, 眯上眼睛, 静静聆听秋天的深邃。漫卧牛背, 不仅可以让牧童们缓解疲劳, 更是牧童与牛交流的方式。

牧童休闲娱乐的场所一定是离牛吃草不远的。草地上、溪水旁, 水草丰美的地方都是牧童们的娱乐之处。“二月三月时, 平原草初绿。三个五个骑羸牛, 前村后村来放牧。”[1]9296小伙伴们聚到平坦的草地上, 撒开牛, 一起快乐玩耍。只要是草茂之地, 都可能是牧童的去处。那些废弃的古城、宫殿建筑, 荒草茂密, 牧童便骑牛前往。

牧童们休闲娱乐的方式多种多样。手中短笛是最常用的工具了, 不仅可以作为唤牛的警笛, 还是自娱自乐不可或缺的乐器。“青山青草里, 一笛一蓑衣。”[1]9610“渔父晚船分浦钓, 牧童寒笛倚牛吹。”[1]7974牧童们的笛乐并非只是山野小调, 还会有塞上名曲。“牧童何处吹羌笛, 一曲梅花出塞声”。[1]8042唱歌跳舞是小伙伴们聚在一起必不可少的事情了。“笛声才一举, 众稚齐歌舞。看看白日同西斜, 各自骑牛又归去。”[1]9296对于众多牧童而言, 最休闲的娱乐莫过于晒太阳了。“牧童向日眠春草, 渔父隈岩避晚风。”[1]7972牛吃草, 牧童仰身躺在草地之上, 沐浴着融融春日。既喂了牛, 又歇了脚。等牛吃饱了, 回到村边小溪旁, 牧童吹奏着牧笛, 和牛一起在河中洗浴, 既能让牛消暑, 又能洗去自己一天的尘土与疲劳。牧童毕竟还是些未成年的孩子, 顽皮是他们的天性。山中放牧, 他们会纵容牛偷吃农人的竹子, 令主人无可奈何。“无奈牧童何, 放牛吃我竹。隔林呼不应, 叫笑如生鹿。欲报田舍翁, 更深不归屋。”[1]5424主人呵斥, 他还故作不应, 咯咯的笑声令主人实在无奈。可是一听到要告诉家人, 却吓得夜半更深还不敢归家。这也给他们单调的生活带来些许的乐趣。

有许多诗人羡慕牧童的悠闲与自在, 将其美化成一个无拘无束的世界。唐代诗人栖蟾《牧童》[1]9610诗云:“牛得自由骑, 春风细雨飞。青山青草里, 一笛一蓑衣。日出唱歌去, 月明抚掌归。何人得似尔, 无是亦无非。”其实唐诗中牧童的真实生活是既有艰苦的劳作, 又有闲情逸乐。劳作迫于生活的压力, 闲情则缘于牧童的天性。

参考文献

篇4:《牧童》教学设计

【关键词】语文;小学;牧童;教学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写“牧童、蓑衣”。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能背诵。

3.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的方法,感知诗词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通过古诗的学习,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二、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展开想象,感受孩子的无忧无虑、纯真烂漫。

有感情的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孩子的无忧无虑、纯真烂漫,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并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学生读导读部分,了解本单元的主题,以及学习方法)

1.回顾旧知,切入新课

①读读以下诗句,你有什么发现呢?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袁枚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胡令能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杨万里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高鼎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叶绍翁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范成大

②、在这些诗句里,我们发现了许多性情各不相同的儿童,有懂事的,有贪玩的,有聪明的,也有悠闲自在和淘气调皮的,他们各自在忙什么呢?

③今天我们还要认识一位牧童,看看他在做什么?

2.自读自悟,感知诗词大意

①自由读三首古诗词,借助拼音读准诗句。

②认读生字。

③边读边想,从整体上感知诗词的大意。可按以作提示:这首诗写了谁?他在做什么?从哪句中知道的?

3.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①欣赏美丽原野:

出示第一句诗:草铺横野六七里

A.指名朗读。从第一句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原野?

从那里看出来的?指导理解“铺”字

(一个“铺”字, 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

B.当你置身于这一片广阔的、绿草如茵的草原上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呢?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指名朗读、男女生分别读)

②倾听悠扬笛声:

A.在我们眼前的就是这一片美丽的草原。此时,晚风吹来,阵阵凉意,让人感觉多么舒服呀!如果你也置身于这样美丽的境界中,你想在草原上听到些什么声音呢?

B.要是这些美妙的声音都汇成一首动听的笛子声,那该多好呀!想听吗?

C.播放悠扬的笛音。

D.多么悠扬的笛声,是谁在吹呢?(出示第二句诗)

E.指名朗读,感受一下这是怎样的一种笛声?牧童是怎样吹笛子的呢?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来?

(一个“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

(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笛声的悠扬悦耳,使我们想象到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未见牧童,先闻其声,给人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

③体会自由生活:

A.牧童置身于美丽的原野中,吹着悠扬的笛子,你觉得他过得是怎样的生活?谁能用文中的诗句回答。

B.出示后两句古诗

C.轻声朗读诗句,想一想:牧童从哪里归来?怎样归来?

品味“卧”的美妙。

是呀,牧童已经劳累了一天了,现在吃饱了饭,终于可以歇息了。这里诗人不用“立”“坐”,而是一个“卧”。你觉得“卧”这一个动作妙在哪? (通过对比,让学生感受用词的准确和精妙所在)

E.情感朗读诗歌。

这真是天地间最美妙的卧房,躺在柔柔的草地上,闻着清清的草的芳香,望着天上的明月,享受着晚风温柔的抚摸,耳边还传来青蛙、流水、蛐蛐、蟋蟀的歌声,此时此刻,躺卧在草地上的牧童会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呢?如果睡着了,梦里又会梦见什么呢?

此时此刻,展现在我们眼前的真是一个( )的牧童?

看到眼前这位悠闲自在、怡然自得的牧童,谁也不忍心去打扰他美丽的遐想。轻轻地诵读诗歌。

眼前的一切,在诗人吕洞宾看来,更是一幅有声有色的牧童休憩园,牧

童陶醉了,诗人陶醉了,我们也陶醉了。再读诗。

一碧千里的草地,柔和的清风,皎洁的明月,在这种境界里,既想躺下来享受大自然的宁静,又想低吟一首美妙的小诗。低吟诗歌。

(配乐背诵)闭上眼,让这一切的诗情画意融入我们的脑海,伴着这轻风明月,背一背,送给这位牧童一首催眠曲吧!

(创设情境,学生更能入情入景地读,比老师说要怎样读,更能走进诗的意境,读出诗的韵味儿)

④结合背景,体会情感。

A.吕岩为什么要写这样的牧童呢?

B.介绍吕岩,知道原因。

(吕岩 字洞宾,唐代京兆人。咸通举进士,曾两为县令。值黄巢起义,携家入终南山学道,不知所终)

⑤改写短文

A.同学们,透过诗人的笔触,我们对千年之前的儿童的生活有了一些了解。但是,不无遗憾的是,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小小的镜头,只是无声的电影。如果这个镜头再放大一点,电影里的人物动起来,这部电影有了声音,有了色彩,那该多好啊!很多反映历史的电视电影,其实是几句话就能写完的事,可经过现代人的想象复原,就成了充满生活气息的有声有色的故事。能不能尝试着把你感兴趣的一首诗或词改写成一个故事,让诗中的人物更加生活化,离我们更近?

B.根据自己的想象,自由写故事。

五、板书设计

牧 童

铺 弄 卧

悠闲自在 纯真烂漫

参考文献

[1]成桂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做合一”[J].都市家教,2011(10).

[2]鲁瑛.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新思路初探[J].新课程(教研版),2012(2).

教育学知识

思维的概括性

篇5:《牧童》

牧童词

作者:储光羲朝代:唐体裁:乐府 不言牧田远,不道牧陂深。所念牛驯扰,不乱牧童心。

圆笠覆我首,长蓑披我襟。方将忧暑雨,亦以惧寒阴。

大牛隐层坂,小牛穿近林。同类相鼓舞,触物成讴吟。

篇6:《牧童》

作者:黄庭坚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篇7:牧童改写成短文

看看天边,雨过天晴了!晚霞不知什么时候,悄悄地走上天空,一条梅红色的绸带系在天地间,天空夹杂着许多种颜色:雪白、淡红、金色……太阳都已经偏西了,可是,一切都是那么令人沉迷,那么使人陶醉啊!

侧耳细听,咦,在风声中,还夹杂着一种悠扬悦耳的声音——哇,是笛声啊!这笛声,时断时续地穿过青翠欲滴的大树,穿过蜂蝶飞舞的花丛,穿过坚硬的大石头,那么亲切、那么自然地在耳边回响。是什么歌儿?是什么歌儿呢?知道了,知道了!这首歌儿,没有名字,没有歌词,它是一种心灵的歌唱,是一种思想的倾诉,是一种快乐、一种喜悦的释放!

“牛儿,牛儿!慢慢走!”清脆的声音,响起来了。哦,原野的远处,隐隐约约出现了一个小小的身影。越来越近了,越来越近了……啊,是一个小牧童!也就八九岁年纪吧,头戴斗笠,身披蓑衣,骑在黄牛上,一双光溜溜的小脚丫,在来回晃动着呢!

牧童,小手上还紧紧地握着一把竹笛。竹笛,青翠欲滴。

欢快的竹笛声,又一次响起了。牛儿悠闲地漫步,流水,清风,阳光,流入他的目光里,他的小脸蛋上,泛着光芒,不禁把竹笛凑到了小嘴旁,撅起了小嘴,轻轻地吹奏起来……他似乎是一个自然的音乐家,没有特别的旋律,没有刻意的曲调,他一边吹奏着,一边快乐地欣赏着周围的景物……牛儿也慢慢地踱步,好像也醉了,醉在美景、悦耳的笛声中了……

笛声在原野上流淌。眼前,是几间小小的屋子。炊烟,袅袅地从天地间升起来了。小牧童欢快地从牛背上跳下来,一只手牵着牛绳,一只手兴奋地晃动着。他似乎把早晨的疲倦,都丢到脑后啦:“娘,爹,我回来啦!”

屋子里,没有一点儿声音,连自己的四岁小妹妹都不见踪影了。只是屋里的灶台上,搁着一个锅,还有几盘盖着盘子的菜。牧童一拍脑袋:想必是妹妹、娘和爹都去姑姑家串门儿啦!

他拿起一个青花碗,动手,盛饭。很细致、很专注,决不让一点儿饭粒掉到锅外。他是农家的孩子,知道耕种的辛苦。

他掀起盖子,夹了一点儿菜:“今晚的饭,真香!娘又这里头放了晚饭花了!这盘菜,留给妹妹,妹妹最爱吃……娘,爹,得多吃一点儿……平日,他们都让给我们了……妹妹小,不懂事,我这个当哥哥的……”他一边指着菜,一边喃喃自语着,语气中透着懂事,透着快乐。

小牧童快步来到了牛棚,利落地拴好了牛。“牛儿,我陪陪你!”他一向喜欢他的牛儿,牛儿,是跟他在同一年头出生的。因此,他事事都跟牛儿商量,忧伤、痛苦也都跟牛儿倾诉,当然,他时常跟牛儿分享快乐!牛,就是他的亲人。

他坐在牛旁边,沐浴着昏黄的灯光,吃着晚饭。牛温顺地站在他的旁边,甩动着自己的尾巴,驱赶着牛蝇,也帮忙小主人驱赶蚊子。

吃完晚饭了,牧童拍拍牛儿,然后赤着脚丫,快速地跑出了家门。远处,两个大人,一个小孩正往他的方向走过来。

“娘,爹,我想在草地上小憩!”牧童大声喊道。

远处,传来了两个大人的声音:“好啊,记住啊,穿暖点!”

牧童美滋滋地躺在草地上,仰望着天空。天空是深蓝色的,上面还挂着一轮月亮。在他看来,月亮咧开嘴,在微笑,于是许多月光,都撒在了他的身上。

草丛里,传来了窸窸窣窣的声音,突然,夜里最美丽的奏鸣曲响起来了——是蟋蟀啊!旁边的小池塘里,青蛙正呱呱地叫着,萤火虫飞到自己的身边,帮自己照亮周围的一切。他幸福地拿起了竹笛,放到了嘴边,又一次撅起小嘴,嘴唇在竹笛上轻快地滑动着,滑动着……一串串音符,在空气中滑过,似乎“嗤”地一声穿透了空气,灵动而美好。

“人家说过,此曲只因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那月亮中,想必是仙乐飘飘,嫦娥弹着哀伤的曲子,或许,她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和快乐,然后弹起了快乐的曲子吧……”他把一只手枕在自己的脑袋下,情不自禁地望着月亮,自言自语。

他又一次大声诵读:“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说罢,坐了起来,拿起笛子,认真地吹起来了。

篇8:《牧童》

设计思路:《画家和牧童》是一篇精读课文。讲述的是唐代一个牧童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的错误, 戴嵩虚心接受批评的故事。文章寓优秀的思想品质于生动的故事中, 既有绘声绘色的人物语言描写, 又有惟妙惟肖的动作描写。因此, 教学应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读中认识生字, 在读中理解内容, 在读中积累语言, 学习画家戴嵩在牧童面前表现出的“一画之师”的谦虚品质, 感悟做人的道理。

教学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 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3.理解课文内容, 懂得既要敢于挑战权威, 也要谦虚谨慎。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通过朗读, 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2.理解课文内容, 懂得既要敢于挑战权威, 也要谦虚谨慎。

教学流程:

一、赏画激趣, 导入新课

师: (出示三幅戴嵩的画, 配乐缓缓展示) 看了这三幅画, 你想说什么呢?

(学生讨论交流。)

师:著名画画家家的的画画是是否否都都是是完完美美的?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画家和牧童》的故事。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自主识字

1. 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读通课文中的每一句话。

2.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其他学生注意倾听读音是否准确, 读完由学生简短评价。

三、再读课文, 整体感知

在小组内把自己读得最棒的段落读给组员听一听, 同学之间互评, 自己觉得读得不够好的段落请同学帮一帮。

师:读了课文之后, 你觉得画家和牧童各是怎样的人?

(学生讨论交流。)

口头填空:戴嵩是一个_______。牧童是一个_________。

四、朗读感悟, 品味语言

师:课文用很美的语言给我们讲故事, 无论是写人的对话, 还是描写人的动作, 都很生动。请小朋友们再轻声读课文, 想一想:你喜欢课文中的一家还是牧童, 为什么?请在课文中找到有关的句子, 用“———”画下来。

(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互相交流自己的意见, 说一说喜欢的原因, 并读一读勾画的句子。推荐代表在全班交流。教师预设答案, 在学生交流时适时引导。)

喜欢戴嵩———

1. 戴嵩擅长画画, 是一位著名的画家。

课件出示句子:他的画一挂出来, 就有许多人观赏。

师:谁能用自己的感受, 来读一读这个句子?

(全班带着佩服戴嵩的感受来读这个句子。)

师:用“一……就……”说一句话。

课件出示句子:他一会儿浓墨涂抹, 一会儿轻笔细描, 很快就画好了。

师 (在学生读句子后) :什么是浓墨涂抹?什么是轻笔细描?观看录像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

(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次朗读。)

用“一会儿……一会儿……”说一句话。

2. 戴嵩的画画得这么快, 这么好!围观的人都一致夸赞戴嵩。

师:找出课文中描写人们夸赞戴嵩的句子, 学着他们的语气, 夸一夸戴嵩。

师 (出示《斗牛图》) :看着这幅画, 谁来学着商人的语气夸一夸, 再学着教书先生的语气夸一夸?还有哪些围观的人, 他们会怎样夸赞戴嵩?

(学生在小组内练习夸一夸, 推荐几位同学在全班交流。)

师:戴嵩还是一位虚心的画家。我们可以从哪些句子体会出来?

(学生讨论并勾画相关句子。)

喜欢小牧童——

1.因为他很勇敢。

(学生交流: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出来的?)

2.因为小牧童观察得非常仔细, 勇于指出画家的错误。

(学生交流:是怎么体会出来的?)

师:你想对戴嵩和小牧童各说一句什么话?

(课件出示) 我想对戴嵩说:。我想对小牧童说:。

五、感情朗读, 总结课文

1. 各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提示:可以分角色朗读, 也可以一人朗读一段。)

2. 想一想:著名画家画的画是否都是完美的?从这篇课文的学习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 教师归纳:无论什么样的人, 都会出现失误。我们要留心观察生活, 实事求是, 既要勇于指出别人的错误, 又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和建议, 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六、拓展延伸, 升华认识

1. 除了唐朝画家戴嵩画的牛, 我国还有许多以画动物闻名的大画家, 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他们的作品。

2. 课件出示:齐白石画的虾, 徐悲鸿画的马, 李苦禅画的鹰。

3. 请在三幅图中选择一幅你喜欢的作品, 为它配上你想说的话, 想到什么就写什么, 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

七、课后作业

篇9:牧童和巨人

1. Little David looks after sheep. One day, a lion comes to steal a sheep. He kills the lion all by himself!

小David是一个小牧童,他负责照顾羊群。一天,一只狮子来偷了一只羊。David一个人就把狮子打死了。

2. Soon war comes. David's brothers go off to fight. David stays at home. One day, David's father asks him to take some food to his brothers.

不久,战争爆发了。David的哥哥们去参军作战。David留在家里。一天,他的父亲让他去给哥哥们送些食物。

3. David sees his brothers. He sees the king and lots of other men, too. Everyone is looking at the other army. A giant stands there. “I am Goliath. Send one man to fight me!” the giant says.

David看到了他的哥哥们。他还见到了国王和其他许多的人。所有的人都在注视着敌军。那儿有一个巨人。“我是Goliath。派个人跟我决斗!”那个巨人叫嚣道。

4. “Who will fight Goliath?” the king asks. “Not me! Not me!” cry the men. “Send me,” says David.

“谁愿意去跟Goliath决斗?”国王问。“我不去!我不去!”人们喊道。“派我去吧。”David说。

5. The king gives David a big sword. David gives it back. “I have my sling,” he says. Goliath laughs at David. “Let me turn you into food for the birds!”

国王给David一把长剑。David拒绝了。“我有弹弓。”他说。Goliath耻笑David:“让我来把你变成小鸟的食物吧!”

6. David puts a stone in his sling. ZING! The stone hits Goliath between the eyes! The giant falls down,dead!

David在弹弓里放了一块石子。石子呼啸着打中了Goliath的眉心。巨人倒下了,死了!

7. “Goliath is dead!” cry Goliath’s men. “Run for your lives!” David becomes a hero! Later David grows up to be a great king.

“Goliath死了!”Goliath的手下大喊道,“快逃命吧!”David成了英雄!后来David长大后成为了一个伟大的国王。

【练一练】把中英文意思对应的词用线连起来:

死的(形容词) 死(动词) 死亡(名词) 生活(名词) 生活(动词) 活着的(形容词)

die death alive live life dead

篇10:牧童改写成短文

啊!太阳又露出半面脸来了,牧童拿着自己的短笛,上山去放羊了。我靠在牛背上,吹着笛子,哼哼小曲。老牛和我十分惬意,悠闲,无据无束,没有任何烦恼。

这事还没有看见归来的牧童,但是听见了牧童悦耳的笛声,笛声逗弄晚风悠扬响亮,时断时续的从远处传来,这随风飘扬的笛声,让我们可以听出来牧童欢快的心情。仔细的听,牧童的笛声越来越近,越来越清晰了。

牧童陪老牛在草地上玩了一下午,该回家吃饭了。

牧童回家吃了饭,肚子饱饱的,但已是黄昏过后了。

牧童向草地走去,他悠闲自在的躺在露天地里欣赏着那皎洁的明月,脑海里浮现出一个画面:一位神仙老人给他了一次上学的机会!上学,是牧童最大的心愿,他希望自己能像其他的小朋友一样,能够上学,会识字。对了这个小牧童还会背《三字经》呢!他想:我要是把《三字经》背给先生听,或许先生还会收下我呢!那多自豪呀!

牧童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月亮下休息了,那是因为他不想错过如此美丽的月亮。

牧童白天有牛和牧笛为友,晚上有清风明月相伴,真如世外桃园的生活。

篇11:《牧童》教案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勤奋的好品德。

2、通过学习《牧童》这首歌曲,使学生初步了解其他民族放牧的景象。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能够用愉快的心情欣赏《牧童》这首歌。

教学难点:

学生把握乐曲的节奏和想象乐曲的情景。

教学过程:

一、欣赏乐曲《牧童》:

1、初听乐曲。

师:从教材中的插图请你说说这首乐曲表现了哪些内容?在节奏上有什么特点? 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2、复听乐曲,请同学边听边随音乐做动作。师:乐曲是怎样表现小牧童由远至近的? 生:(用强弱)。

3、教师指导学生听乐曲,并用双响筒随音乐敲一敲,让学生感受节奏变化的不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乐趣。

二、课堂小结:

篇12:牧童教案

2、生试读,读出节奏。指名读,齐读 指导书写两个生字

默读,思考:诗写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再自由读,同座讨论每句诗的大意。反馈:

前两句:

(1)、“铺”的读音。这个字说明说明?六七里说明什么?

(2)、“弄”什么意思?笛子“逗弄”了什么?是它逗弄的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三四声”是什么声,“三四声”说明什么?这么空旷的原野“三四声”你说是怎样的境界啊?

(3)、这里的“六七”、“三四”不是具体数字,一个说明“少”。学生说说诗意。

后两句:、读后问:这两句写谁?

指导看图,用一句话概括图意。这幅画表明什么时间?这幅画之前,牧童可能做了哪些事情?指导理解“归来饭饱黄昏后”:这句讲谁?“添”是理解古诗的一种方法。“归来”、“饭饱”两件事,“黄昏”表示时间。三个词,按照我们放牛啊、劳动啊的生活经验,你们觉得应当怎样的顺序?调整语序也是理解故事的一种方法。谁说说这句什么意思?

、后一句什么意思?

(转载自本网http://,请保留此标记。)

牧童晚饭后,不和家人相聚,不和伙伴玩耍,甚至连蓑衣也不脱,手握笛子,与晚风为伴,以天当被,以草地当床,你能不能猜一猜,他为什么会一个人躺在原野的草地上呢?如果你是这个牧童,此时你会想些什么呢?这时你的心情会怎样?(安详、恬静、舒适)。

7、总结:前两句写景,突出原野的宽阔和夜晚的静,后两句写事.表现牧童的安详恬静。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两次做过县里,后来跑终南山学道,你觉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对安逸生活的向往)

三、各种形式练背诵。

四、拓展:读有关牧童的诗词,感受诗词的意境。

清代诗人袁枚写过一首牧童捕蝉的诗《所见》: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宋代诗人雷震描绘过一幅牧牛归来图《村晚》: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另一位唐代诗人栖蟾也写过一首《牧童》:

“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

宋代诗人黄庭坚自幼聪颖,七岁就写了一首《牧童》诗:

“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岸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一、导入,引童趣:

1、游戏“对诗”,激童趣:

(1)师:众所周知中国乃诗的国度,今天我们就一起先来玩个“对诗”游戏吧!

(2)师说:“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生对:“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师说:“儿童疾走追黄蝶,”

生对:“飞入菜花无处寻。”

师说:“儿童散学归来早,”

生对:“忙趁东风放纸鸢。”

(3)师:真是对答如流呀!不知吟诵这些诗句时,你们心中有什么感受?

【预设】

生:袁枚的《所见》让我感受到童年生活的美好,孩子生活的无忧无虑。

师:能骑牛,唱歌、捕鸣蝉,哪一样不是充满童趣的呢?

生:我就像杨万里笔下《宿新市徐公店》中的这个孩子,平常捉蜻蜓、逮蚂蚱,哪怕捉不到,摔个狗啃泥也是快乐的!

师:蝴蝶是没抓到,可是快乐却已经装在我们心里了!

生:我仿佛看到《村居》中的那群小伙伴正趁着明媚的春光自在地放风筝,我仿佛还听到他们银铃般的笑声呢!

师:这么美的春光,放飞的岂只是纸鸢?放飞的还有无尽的童趣!

2、师小结,引童趣:

师:是啊,我们的童年时光也正像这一首首妙不可言的诗,只要我们用心去读,就能读出其中的无限乐趣。今天,咱们就一起用心地读读诗人杨万里笔下的“童年”吧!

3、看老师板书课题,齐读,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板书课题:舟过安仁)

【预设】生:读了诗题,我知道诗人乘舟路过安仁县。

生:从诗题中,我还知道这首诗描绘的可能是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的所见。

二、初读,感童趣:

(一)初读感知,读准读通古诗: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古诗的节奏。

2、指名大声读这首诗。

【预设】关注“篙(gāo)、棹(zhào)”两个字的读音。

3、齐读全诗

(二)结合注解、插图理解诗意:

1、师:同学们读书的水平真高,一会儿就把这首古诗读通顺,读正确了!请同学们再轻轻读读这首古诗,结合课后注释或插图边读边想想每句的意思,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一下,你们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生自主学习,再小组交流,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

师:谁愿和大家交流交流:哪些词句还不太明白?哪些诗句结合注解和插图就能读懂?

【预设】

生:诗中的“遮头”、“使风”是什么意思?

师:谁能帮助解疑?

生:“遮头”的意思是为头部遮挡住风雨。

“使风”的意思是借助风的力量。

师:还有谁能把你结合注解和插图读懂了的内容和我们交流交流? 3

(可指多人交流)

生:我读懂了整首诗的意思:水面上,有两个小孩子驶着很小的渔船,不一会儿,他们俩把撑船用的竹竿和划船的桨都收了起来。天上没有下雨,但是,他们还张着伞,原来是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三、品读,享童趣:

(一)创境想象,品读体会小童“天真童稚、聪明淘气”的形象,感受童真童趣:

(伴着悠扬的音乐,课件呈现相关动态画面:伴着明媚春光,诗人乘坐着小船轻轻驶到安仁的小河上,这时另一叶小舟上的俩孩童吸引了他。)

1、课件边呈现相关画面,师边伴着音乐,深情叙述,引学生入情入境:

师:看,波光粼粼安仁的小河中,一叶小舟轻轻驶来。诗人正坐在船中享受着春天的美景:碧草含露,杨柳依依;潋滟水光,万倾碧波;阳光明媚,柔风拂面,怎不令人心旷神怡?闲暇之余,不经一瞥,顿而哑然失笑。什么如此吸引他?想像一下眼前的画面,待会为我们描绘。

(课件定格为静态画面:一叶小舟上,坐着两个可爱的孩子,他们身旁放着撑船的竹篙、船桨,俩人中间还放着一把撑开的小伞。学生伴着音乐静心细想画面。)

2、学生描绘“想象的画面”,感受小童“天真童稚、聪明淘气”。

(1)师:让我们都轻轻地划着小船,来到安仁,看一看吧!谁愿意为我们描绘一下脑海中浮现的画面呢?

(2)学生描绘“想象的画面”:

【预设】生:一天,诗人杨万里乘着船往安仁的方向行驶。河边长着的深绿色的芦苇上,偶尔停歇着一两只翠鸟,它们喳喳地叫着,在微风中翩翩起舞,姿态优美。岸上,草叶碧绿,带着一颗颗露珠。这时,他看见了另一只小船在行驶,船上悠然自在地坐着两个六七岁可爱的小男孩,一个穿红肚兜,机灵鬼怪;另一个稍大一点的小孩,穿着短衣短裤。他俩撑着船儿慢慢地前进。划了一会儿他们竟然把撑船的竹竿和桨都收了起来,不再划船了,而是嘻嘻哈哈地拿出了一把雨伞撑开放在船中,自己则无忧无虑地坐在船上,继续说说笑笑。诗人看 4 见了,很奇怪:天上也没下雨为什么要打伞?他看着看着,噢!原来是那两个小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的,怪不得不下雨还打伞呢!

3、品读诗句,引导感悟小童“天真童稚、聪明淘气”,感受童真童趣。

(1)师:噢!是被渔船中孩童的特别举动吸引了。那诗人杨万里又是通过哪些精练之语描绘的呢?

生:“一叶渔船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指读)

(2)师:能说说此时此刻,孩童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能读出自己的感受吗?指导读(引导感悟孩子的无忧无虑、天真童稚的形象)

【预设】

生:“收篙、停棹、坐船”让我感受到俩小童天真可爱。因为,划船出行的他们把船划到河中时,竟然把撑船的竹竿和划船的桨都收了起来,不再划船了,而是嘻嘻哈哈地拿出了一把雨伞撑开放在船中,让我感受到俩小童天真可爱。

师:能读出自己的感受吗?(指读第一、二行)

(其他预设学生活动略)

(3)师:泛舟河上,有篙不撑,有桨不划,你们猜猜俩孩童心里想些什么?(引导感悟孩子的奇思妙想,感受孩子的淘气聪明。)

【预设】

生:划船太累了,怎么才能省力?不如让风带着船儿向前走,风吹了伞,不就能带着船儿走啦,嘻嘻!

师:真是淘气聪明的孩子!

生:„„

(4)师:看到这一幕,你有什么感受?(引导品味童趣)

【预设】

生:这俩个小孩居然能想到“张伞使风”,真是聪明,我真想到他们的船上体验体验这其中的乐趣!

生:看到他们做的这件有趣的事,我也想起曾经的一件趣事„„

(5)师小结:这真是“童心无处不显,童乐无处不在”呀!让我们再次读一读,感受孩子的天真无邪、淘气聪明吧!(生读第1、2、4行,师读第3行。)

(二)再次创境想象,品读体会作者对儿童的赞赏、喜爱之情,及不泯童心:

1、(伴着音乐,课件再次呈现静态画面——渔船上的孩童收篙停棹,撑开小伞放船上。诗人立在船头观望。师再次动情叙述,引学生入境。)

师:让我们将目光再次投向安仁的小河吧!收起桨儿,放下篙,撑开小伞船中放,渔舟小童笑声声,任尔小船水中荡。是啊,晴空之下,碧波之上,河中之景,孩童之举既吸引了你,也吸引了我,更吸引着他——杨万里。此时此刻,他心中在想些什么呢?小声读读诗句想想。

【预设】生:为什么没有下雨偏撑开伞,不是用来遮头而是放在船上呢?„„

2、师:孩童的异常之举让诗人疑惑不解,他会怎么解疑呢?想象一下。

【预设】

(1)生:可能是诗人看到孩童异常的行为,就开始更认真地观察、思考,结果恍然大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师:你能带着这种感受读读第3、4行,读出心中的恍然大悟吗?

(2)生:可能是直接就问两个孩子,孩子把原因讲给他听的。

师:那我们就合作着读一读第3、4行,读出诗人心中的惊讶,孩童的稚气、淘气、聪明。(可先指读,再齐读。)

师问:“怪生无雨都张伞,”

生答:“不是遮头是使风。”

3、师:疑窦顿解,此刻诗人心中又会想些什么呢?

【预设】

生:或许他对俩小童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对俩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赞赏有加。

生:他也许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有趣的事。

生:或许他会加入孩子的行列,使风行船

„„

4、师:是啊!眼前此景不觉激起诗人心中那颗不泯童心,眼前孩童不禁让人啧啧称赞!让我们再次齐读第3、4行, 读出诗人此刻心中种种感受吧!

(三)品读感受诗句的精妙之处,享童趣:

1、师:眼前一幕令诗人哑然失笑,为小童子的聪明,也为他们的童真和稚气,于是欣然提笔,记录下这充满童趣的一幕。让我们伴着美妙的音乐,再次齐读,回味这充满童趣的一幕吧!(齐读全诗)

2、师介绍诗人:

(课件出示——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诗人。他和陆游、范成大三人是互相佩服的朋友。杨万里擅长七言绝句,不论农家生活,还是自然景物,在他笔下都显得新鲜活泼,趣味横生,尤其难得的是,他喜欢描写儿童形象,所写的田园诗,非常善于利用儿童稚态,起到点化诗境的效果。

3、师:再读读诗,找出诗中“点化诗境”用得精妙的词?

【预设】

生:这个“使”字,把渔童玩耍中透出的天真烂漫、聪明顽皮的天性写活了。

生:“怪生”除了有“怪不得”的意思,还包含着诗人了解原因后的恍然大悟,也包含着理解了两个童子撑伞行为而由此产生的好笑有趣的心理。

师评价:同学们的品读能力真强!看似平常词,却把作者体味到的趣和童子行为的趣尽显其中了,这就是诗的魅力所在呀!7

4、师:来,就让我们选择喜欢的背诵的方式,把这两个栩栩如生的顽童形象记在心里吧!大家可边想象画面,边吟诵;可边表演,边吟诵;也可与伙伴合作来吟诵„„

(学生选择喜欢的方式自由背诵古诗,指名,齐诵)

5、师:美好的童趣令我们深深陶醉。其实诗人杨万里写童趣的诗还不少,自读下面的诗:

课件出示:

《稚子弄冰》

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①,采丝穿取当银钲(zhèng)②。

敲成玉磬(qìng)穿林响,忽作玻璃③碎地声。

《桑茶坑道中》④

杨万里

篇13:《牧童》

很多人读他的文章, 大惊, 这文章太好了, 这人是当代的吗?

女生看见他, 通常的说法是, 呦, 这个帅哥, 长得蛮诗情画意的。

其实, 比外表更华美的是他的锦绣文章。他是80后, 是诗人, 是作家。

2010年底他出版了《80后命运书》, 此书反响热烈, 成为当当网的年度畅销书。目前, 他的新作正在陆续出版中。

一个80后才子的长成

今年29岁的李牧童出生在湖南。他很小就显出了超常禀赋。十二岁时, 见父亲和文友咬文嚼字而嗤之以鼻, 父亲随口出了一上联:“盛夏茶能解渴”, 他应声对道:“严冬袄可御寒。”父亲觉得不错, 但建议将“袄”改为“酒”。十二岁时他创作了一部环球历险小说。十八岁的一个黄昏, 他跑到山上去看日落, 写下第一篇赋文《暮山赋》, 才气初显。

只是, 他的成长充满动荡。小时最深的印象是母亲常被人欺负。记忆中, 有个泼妇骗了母亲的钱, 还嚣张地跑到家里闹。家庭不和, 母亲为了儿女的事, 曾被别人拦在屋后, 气得在路上口吐鲜血、几次差点喝药……

姐姐忍受不了家庭暴力离家出走。她丈夫提着一把菜刀和一大袋剁碎的衣服来家里闹, 扬言要杀了母亲。年幼的他从未见过这种阵势, 心里很害怕。但当这个男人拿刀指向母亲时, 他还是勇敢地挡在了母亲身前, 厉声喝道:“你敢动我妈一根头发, 我和你拼了!”后来, 母亲被他拉到大街上, 被骂得狗血淋头, 路人围了好几层。他站在门口看着, 眼泪喷涌而出。

直到他上了高中, 那男人还揣着菜刀到学校找过他, 试图骗出去下手。那几年中, 他和母亲在深夜里深一脚浅一脚地打着手电筒, 四处寻找姐姐。从外面归来, 他看到母亲躺在阿姨家的椅子上, 身心憔悴, 像一个垂死挣扎的动物, 内心的痛楚无以复加:一定让自己强大起来, 庇护自己所爱的人。

大学时代, 他就读于浙江大学, 因才华出众, 很多人以认识他为幸。在学校支持下, 他出版了诗集《扬之水》, 被推荐到中宣部竞评“五个一工程奖”。签售那天, 排了好长一队, 连一位清洁工也来买书, 说在校报上读过他的文章, 觉得他很有思想, 要买给女儿。签售会惊动了一些媒体。有记者写道:“实在难以用任何一种闪光的头衔或荣誉去形容他……我沉思后发现, 根本不需要用浮华的词语去描述他, 因为他绝对是一块闪光的金子。他那曲折的故事和澎湃的话语在我心中盘旋。我不由感叹:诗一样的男子, 诗一样的情怀!”当天, 正好有个德国旅游团经过, 应德国博士请求, 他现场朗诵一首, 那情景看傻了老外, 拿摄像机拍下, 并拿了一本回去, 说等以后学好汉语, 好好拜读。此外, 他还送书给了几位想要书的贫寒学子。

他成了很多人的偶像。慕名给他打电话的人很多。一天夜里都十一点了, 一个女粉丝打来电话, 聊起来没完没了。他几次想睡, 又不好拂了人家的热情, 就那么穿着单薄的睡衣, 拿着话筒站在电话旁, 左耳烫了换右耳, 换来换去, 从晚上十一点一直打到次日五点, 整整站了六个小时, 成为有生以来最长的电话。

在那年的母亲节, 他和浙大新闻与传播学系副主任李岩做了一场主题为“母爱”的对话节目, 节目中讲到妈妈给他写信, 用方言写的, 很多错别字, 大概只有他能看懂, 谈及母亲向他偶然感慨“人生很苦”时, 触动了他内心最深的那根弦, 忍不住潸然泪下, 引得现场学生泪水飞扬。

毕业后, 他进了杭州一家出版单位, 很受器重, 然而这并不是他喜欢的工作, 他害怕青春和才情就这样消磨掉, 想到社会上去闯荡一下。辞职时, 老板含蓄地许诺两年内有望分他一套市值百万的房子, 并许以高职, 他还是执意离开, 这个在逆境中长大的男人并不渴望平淡生活。他选择了保险业, 执着地干了九个月。吃了无数闭门羹, 遭了无数白眼, 有人甚至当面将他递上的名片撕得粉碎。而最残酷的是辛苦数月, 业绩寥寥, 倔强的他依然执着坚持。最后, 经验颇丰的主任无奈道:“牧童, 老天对你是不公平的。”

这些挫败让他意识到选择和定位的重要, 一次成功的选择胜过终生的努力。

离开公司的那天晚上, 他偶遇一对落魄母女, 问他要吃的, 他摸摸自己仅剩的几十块钱, 带着她们去买了一大堆食品, 又倾其所有, 把剩下的钱也都给了她们, 而他自己, 明天的饭还没着落呢。巧的是就在第二天, 好友约他见面, 临别突然塞给他500块钱, 说是兼职赚了点钱, 给他点花。那一刻他百感交集。这些故事丰富了他的情感和生命。

北漂生活, 曾经坎坷

2007年6月, 他只身来到北京闯荡。很快, 有人说他是旷世奇才;有人将他的楹联书法作品刻在石碑上;有人请他作赋, 要镌刻在风景区中作为独立景点;乃至有大老板欲花十几二十万请他作赋。二十出头时, 他就写下了《七愆》和《兰婷赋》, 篇幅万字, 才气直逼汉魏。甚至有读者打电话到报社问:“这个李牧童, 退休多长时间了?”

来北京半年后, 他就成了杂志总编, 但是在第二年的金融危机下, 投资人撤了资, 他失了业, 被请出公司宿舍, 那是2008年6月。

那个夏天, 北京的雨水特别多。他背着一身行李深夜投奔朋友。下车时正赶上瓢泼大雨, 他踽踽独行在路上, 累累如丧家之犬。当时正赶上北京奥运, 很多单位不再招人。两个月后, 他决定回杭创业。走的那个早上, 天上也下着蒙蒙细雨, 他拖着大行李箱, 肩上手上都是杂物, 一个人零丁而艰难地走在雨中, 那种感觉很悲壮。他想起大一时骑自行车500多里去看海的情景, 内心突然涌起一种冲动:“真希望前面还有千里万里的路, 足够我去闯荡, 去历经千难万险, 创造一个奇迹!”这个独自拖着行李走在霍营小道上的凌晨, 成为他人生中难忘的片段。

回到杭州, 他做了一圈市场调查, 找投资时却并不顺, 一开始说好的投资中途却出了意外。朋友给他介绍了个人, 那人以为他已经拉到不少钱了, 很是热情, 但聊了一会, 见他是来拉赞助的, 脸一下沉了, 话锋马上一转, 说李牧童在忽悠她。创业的事没成, 义乌的一个朋友请他去当培训小学的校长。干了二十天, 他再也忍不下去。他深知自己喜欢的还是文化行业。认准了这个方向, 他决定再次北上。

北上前, 他回了一次老家, 正值严冬, 他看见一个赤脚乞丐在雪地里哆嗦地走着, 颇觉不忍, 赶紧跑回家找了双鞋给他, 结果穿不上, 于是李牧童又跑回去, 索性将一双正在穿的几百块的长筒靴拿去, 亲自蹲下给乞丐穿上, 乞丐一开始畏畏缩缩的不肯, 李牧童执意坚持, 他才听话地坐下来, 眼神虽然呆滞, 却闪着泪光。李牧童看着, 眼眶也湿润了。后来他在路上又几次巧遇那个乞丐, 发现他脚下仍然拖拉着自己给他的第一双小尺码的鞋, 而将那双好的长筒靴收拾起来放在了随身的破袋子中。

打点行囊, 他再次背上。这次, 他又跟朋友借了钱。几次折腾下来, 他已负债累累。回京的第一个晚上, 他借宿朋友新买的空房, 没有被子, 半夜冷得不行, 只好盘腿打坐到天亮。后来朋友这来了亲戚, 他更觉得难受, 当天就去租了一个4平米的隔板间。从不肯降低生活标准的他, 强忍着隔板间的痛苦, 在那小小的屋里拼命写书, 不舍昼夜。

他知道, 他不会在这里呆太久。最痛苦的时候, 他推开窗子, 看着北京的繁华夜景, 内心总有一种憧憬在心底涌动, “我一定要成功!”在这种信念支撑下, 他在短短40天里写完了两本书。写完后, 失眠了半个多月。

很快, 他换了一个条件好点的房子。然而一件荒唐的事让他突然觉得没有了安全感。住了一段, 他去退房, 中介说门框上那块板掉下来了, 还有洗手间那块, 每扇门一百, 要扣两百。他惊愕:如此简单的破门, 整扇卸下来都不值两百。于是起身到大厅打电话, 租房合同放在桌上。结果回来, 合同被中介藏了, 还摆出了一副恐吓的样子:要打架?奉陪。李牧童很崩溃, 打电话到工商局, 却被一口回绝, 他唯有哑巴吃黄连。最可气的是, 拿到被扣后的一点钱后, 中介又来了一句冷嘲热讽, 他猛的一震, 这些都促成了他关于《80后命运书》的写作。

80后才子和他的《80后命运书》

做了职业的自由撰稿人后, 他常常捉襟见肘, 因为拿钱周期太慢, 于是他开始接一些纪录片。

2008年的春节, 他负债累累地回到湖南老家。看着苍老的父母, 内心难过不已, 尤其是当妈妈无意中告诉他, 同学的父母向她炫耀儿子给家里寄了几万块钱时, 他更是愧疚。毕业三年, 一个名牌大学毕业生竟然混到了这般境地。

春节后, 他回到北京, 决定找个稳定的工作, 先谋生再谋业。他最终凭借出色的实力成功进入一家福利待遇很好的大型企业。

作为80后才子, 他有着比常人更多的体悟:到2010年, 就是80后登陆中国三十年, 古人说三十而立, 但回首这代人, 真正能立的很少。一番感慨后, 再想到自身经历的波折, 他准备总结一下这一代人的问题和命运。于是萌生了和同样几经波折的光明顶一起写《80后命运书》的想法。

出书过程很艰难, 他反复改了十几稿。此书开篇写道:“我们在花季雨季饱受应试教育之苦, 我们的青年时代在失业、低工资和跳槽之间蹉跎, 那我们的中老年生活呢?如果中国不进行经济社会大改革, 80后的下一个三十年将比前三十年要艰难得多、凄惨得多, 最终沦为新中国最悲惨的一代。”

对此书, 他并不十分满意, 遗憾在很多精彩内容只能浮光掠影, 无法深入。但还是引发了强烈反响。支持者比比皆是, 反对者也不乏其人。

李牧童在书中犀利地指出:80后要么没工作, 要么低工资, 这是只有生存没有生活的一代人。小部分80后“做稳了奴隶”, 大部分80后“想做奴隶而不得”。这代人三十不立。与美好愿望相对应的是冰冷事实, 快乐的童年结束之后, 80后从此进入“悲惨世界”, 年年是不幸的本命年。虽然与父辈比, 80后不会经历大饥荒与政治动乱, 但80后的一生绝不是“美丽人生”, 80后至少经历四次大灾难, 这些灾难贯穿一生, 可以用一部苏联小说的名字来概括:苦难的历程。

一个读者在发给李牧童的邮件中说, 这本书他读了不下四五十遍, 几乎倒背如流, 他将这本书比作是80后的圣经。

此书成为当当网2010年年度畅销书。李牧童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 直到今日, 他还常常接到读者的邮件或电话。其实, 这只是他诸多著作中的一本。目前, 他的其他著作正在陆续出版中, 属于他的精彩人生正在一步步拉开序幕。

在那年的母亲节, 他和浙大新闻与传播学系副主任李岩做了一场主题为“母爱”的对话节目, 节目中讲到妈妈给他写信, 用方言写的, 很多错别字, 大概只有他能看懂, 谈及母亲向他偶然感慨“人生很苦”时, 触动了他内心最深的那根弦, 忍不住潸然泪下, 引得现场学生泪水飞扬。

篇14:牧童短笛

本课教学从听觉入手,根据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授课班级的情况,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感受了解乐曲《牧童短笛》的结构体裁、音乐特点(典型的中国音乐风格及节奏、速度、旋律的变化所表现的音乐场景),并展开联想与想象。

二、教学内容分析

乐曲的分析:《牧童短笛》是一首短小、精致的钢琴曲。乐曲旋律优美、淳朴,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典型的三段式结构,第一段4/4拍,徵调式,速度徐缓,音调纯朴、清雅,意境恬静。第二段的情绪与第一部分形成鲜明的对照,此处节奏紧凑,速度较快,旋律在高音区飞驰,活泼、跳跃,节拍由4/4改为2/4拍,好像笛子在吹奏,又好像牧童在田野中追逐嬉戏。第三段是第一部分的再现,采用了我国民间音乐“加花变奏”的手法,旋律流畅,使乐曲更加充满着诗情画意。

三、技术准备

1.用mptrim软件截取《牧童短笛》各乐段的音响。

2.用MicrosoftPowerPoint制作包含谱例、图片、音响和视频的文稿。

3.钢琴、长笛

四、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喜欢聆听《牧童短笛》,感受乐曲情绪,理解音乐所刻画的形象和意境。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在反复聆听乐曲的过程中,通过对比聆听、演唱主题、律动体验,讨论探究等方法,感受音乐情绪、风格。

“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听辨出乐曲旋律的重复、变化,感知音乐段落,了解节奏、速度、旋律等音乐要素在表现音乐情绪中的作用。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钢琴曲《牧童短笛》的感受与体验

二、教学难点:钢琴曲《牧童短笛》意境的把握

六、教学过程

一、听觉导入

环节目标:听赏音乐片段感受不同音乐情绪及钢琴音色。

设计说明:通过对比聆听钢琴音乐片段感受不同情绪的音乐,启发学生展开联想,感受钢琴丰富的表现力

活动1——对比聆听感受情绪

(1) 充分利用会弹钢琴的学生弹奏两段音乐片段:

《献给爱丽丝a段》(优美抒情)

《划船曲》(欢快活泼)

(2)学生感受音乐情绪体会钢琴音色。

二、完整欣赏

环节目标:揭示课题,初步感受音乐情绪、风格和表现的意境。

设计说明:通过教师演奏乐曲后学生选择画面这种音画结合的方式启发学生展开联想,初步感受乐曲情绪、风格与表现的意境。

活动2——完整聆听初步感知

(1)教师演奏《牧童短笛》整体欣赏,学生安静聆听。

(2)教师提问:这首乐曲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受?学生发表感受自主选择相应画面

1、江南水乡牧童吹笛骑牛2、中国北方秋收场景3、西方舞会

(3)揭示课题(板书:牧童短笛)

三、分段欣赏

环节目标:记忆主题,理解音乐要素对表现音乐的作用

设计说明:(1)初步感受启发学生展开联想,引导学生用音乐语言对音乐要素进行表述。并通过画旋律线、演唱主题的体验活动记忆音乐主题,感受乐曲表现的意境。(2)

活动3.1——欣赏一段记忆主题

(1)播放乐曲第一乐段。学生聆听体会情境。

(2)学生自由发言展开联想。教师进行鼓励性评价

(3)教师提问:“为什么会给你这种感觉?“学生自由发言,选择答案。师生共同总结音乐要素对表现音乐的作用。

速度:中速节奏:舒展旋律:悠扬情绪:优美抒情节拍:4/4

描绘的情景:牧童陶醉在美丽的大自然中。

(4)再次聆听,学生随音乐划旋律线(板书:教师随音乐画旋律线)

(5)跟琴哼唱音乐主题

(6)加词演唱主题,教师给予指导和评价。

活动3.2——欣赏二段律动体验

(1)播放乐曲第二乐段,学生小组讨论自主学习,对比速度、节奏、旋律、情绪、节拍的变化选择答案

板书:旋律:跳跃节奏:紧凑节拍:2/4速度:快速情绪:热烈奔放

描绘的情景:玩耍嬉戏

(2)随音乐律动表现乐曲,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激励性评价

活动3.3——欣赏三段对比编创

(1)教师播放乐曲第三段,带问题聆听:“这段音乐与前面听到的哪一段基本相同?有什么不同?”学生听辨作答

(2)介绍中国民间音乐“变奏加花”的创作手法

(3)玩旋律“加花”编创游戏。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教师对学生的编创进行鼓励性评价

例:3.235235321加花3.23235235321

(4)师生讨论总结“变奏加花”给乐曲情绪、风格带来的变化。

活动3.4——感受乐曲,区分段落

(1)教师提问:“乐曲可以分为几段?”学生思考,选择图谱作答

四、完整欣赏

环节目标:完整欣赏乐曲,加深体验,进一步感受乐曲意境。

设计说明:完整复听乐曲,深入感知理解乐曲,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

活动4——完整聆听深入感受

(1)教师播放完整乐曲。学生聆听,感受乐曲意境并在各段做出相应反应(演唱主题歌、律动。。)

五、作品简介

环节目标:了解乐曲创作背景,进一步体会乐曲意境。

设计说明:因为在之前的教学中听过几首贺绿汀的作品,学生对他有一些了解,所以本环节让学生课下自主搜集有关作曲家贺绿汀的资料为同学们介绍,激发学生兴趣和参与热情,同时教师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介绍《牧童短笛》的创作背景,使学生能更深入理解作品,感受乐曲意境。

活动5——简介作者创作背景

(1)请学生在课下搜集有关作曲家贺绿汀的资料为大家介绍

(2)教师讲故事介绍《牧童短笛》的创作背景ppt。

六、教学小结

环节目标:总结升华,结束本课。

设计说明:在问答中感情达到升华,结束本节课内容。

活动6——总结升华

(1)教师提问:“说说你这节课的收获和感受?”

上一篇:读《教师第一课》一书的心得体会下一篇:供电公司党委书记在职工代表大会暨工作会议上的总结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