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雷锋一书有感范文

2022-06-08

第一篇:读雷锋一书有感范文

读《目送》一书有感

何飞扬

很久以前就读过《目送》,那时唯一吸引我的就是作者,第一次看到龙应台这个名字,我以为是一个男作家,完全没有女性特点,其中“龙”这个姓使名字更偏向男性化。当看完《孩子你慢慢来》时,颠覆我对这个名字所代表的作家的推测,这细腻的文笔所书写的情感,证明男性化的名字并不能代表她不是一个温柔的母亲,龙应台所在孩子面前展现的爱和智慧,曾使我一直幻想当我有了孩子一定像她一样做孩子亲密无间的朋友。

因为对龙应台的喜爱,买下了《目送》这本书,第一次翻开时正值大一的寒假,第一篇散文中的一段话深深触动了离家许久的我,“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眼泪慢慢地流了下来,心底莫名的情绪被触动,不知是因为想念还是这段话对亲情说得透彻。上了大学后流传着一句话,作为外地学子你会发现考了十几年的试就是为了离开家,初看我觉得有些诙谐,细想来却越发觉得伤感,我来上学时妈妈就是在车站目送我的背影离开。我有些讨厌这样犀利的龙应台,她将她认为的父女母子关系这样赤裸裸的写了出来,我抗拒这样的解释,却无法辩驳,心里不得不承认她是对的。这也让我意识到这本书的作者不再有温柔母亲的形象,她是一个作者,一个有思想的作者,一个理性的作者,一个手诛笔伐的作者。

越读这本书就觉得龙应台真的是很适合她的名字,叙事绘景时也许还有女子的柔情,每一篇文章中的柔情总被那么一段话戳破而让心颤动,心在流血却没有办法与之抗争。《为谁》中安德烈嫌弃妈妈煮的泡面,带着妈妈去买菜,教妈妈做菜。正在为安德烈如此孝顺感动时,文章最后安德烈反驳妈妈的话“我不是要你做给我吃。你还不明白吗?我是要你学会以后做给你自己吃”让刚刚的感动一下沉入谷底。文章最后我总希望龙应台回复儿子点什么,翻来翻去之后确定真正的结束了,作为一个母亲又能说什么呢,抱怨孩子即将把自己抛弃,让自己安顿好自己,可是孩子总是要长大的,会离开妈妈的身边,有自己的生活,所以现在年轻人总是说你要好好照顾自己,不要生病就是帮我们了,而父母对孩子的爱努力避免自己成为孩子的拖累。

我每每读完一个故事,总是沉迷其中思考一番。生来二十多年,经历的只有生和在老去的路上,忽然觉得自己是很幸运的了。平时人们很避讳说到病和死,特别是父母姊妹身边最最亲密的人,逃避着逃避着,成了坚信身边的人不会离自己而去。龙应台用一生的经历诉说着在你渐渐老去的过程中,身边终将有人离你而去,你只能无可奈何接受整个过程。

《俱乐部》中“爱生”俱乐部的成员详细地把所有不愿意再活下去的状况一一列举,然后会员们互相执行。残忍的俱乐部,何尝不是对将逝之人的尊重。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风烛残年的老人,一次次被病痛折磨到死亡的边缘,一次次医生在家人的要求下费尽全力的将他救回,割开气管装上呼吸机,张不开嘴挂上吊瓶,大小便失禁渐渐身上有了味道,还每天被病痛折磨着,每一次呼吸都带着痛。我们都会说这些子女是孝顺的,比那些抛弃父母的人好太多太多,可是这孝顺折磨着老人,让他们努力留下老人的又何尝不是他们对病和死的不接受。经历过一生的老人而言,多几天几个月也许显得并没有什么不同,质量远远要比长度要重要,用医疗措施减少痛苦,带着生命的美好走向终点,不是比躺在病床上苟延残喘着走向终点好的多。亲人间的爱,让人们对生命心生留恋,也是亲人的爱抛弃将逝之人的尊严只为了呼吸机上的跳动。当病床上的人失去了人的一切行为能力,靠着机器活着,直到在一次次的手术后再也看不出人样,死也就没有了尊严。

这本书的作者是理性的,没经历过生死的我也是理性的,不知道在死亡面前感性的我是什么样子,会做出什么抉择。但现在我看的最懂得是珍惜眼前人,没有什么失去后的后悔更让人痛苦。

第二篇:读《论语》一书有感

《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这对当代人具有借鉴好处。

其一,做人要正直磊落。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们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侥幸而避免了灾祸。按事物发展的逻辑推理,这种靠侥幸避免灾祸的人迟早要跌跟斗。

其二,做人要重视“仁德”。这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好处。孔子还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称颂。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季氏》)充分说明仁德的价值和力量。

那么怎样才能算仁呢?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也就是说,只有克制自我,让言行贴合礼就是仁德了。一旦做到言行贴合礼,天下的人就会赞许你为仁人了。可见“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当然孔子还提出仁德的外在标准,这就是“刚、毅、木、讷近仁。”(《子路》)即刚强、果断、质朴、语言谦虚的人接近于仁德。同时他还提出实践仁德的五项标准,即:“恭、宽、信、敏、惠”(《阳货》)。即恭谨、宽厚、信实、勤敏、慈惠。他说,对人恭谨就不会招致侮辱,待人宽厚就会得到大家拥护,交往信实别人就会信任,做事勤敏就会取得成功,给人慈惠就能够很好使唤民众,孔子说能实行这五种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

宣传部王桂春

第三篇:读《长征》一书有感

磨练意志品格

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读《长征》一书有感

书名:《长征》,作者:王树增,2016年8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翻开由王树增先生所箸的《长征》一书,立刻被其紧张精彩的故事情节所吸引和打动。发生在八十多年前中国工农红军的历史故事,既遥远陌生,又耳闻目染似曾相识。

故事从1933年9月国民党调集百万兵力对中央闽浙赣苏区进行大规模“围剿”开始,红军在王明错误路线下反围剿失利,只有突出重围,才有一线生机,至此,红军走上了长征这条路。《长征》一书,上下两卷,描述了红军在开辟以瑞金为中心的根据地后,遭受到反围剿失利而被迫长征,红军从粤北到湘南,湘江战役苦战五昼夜,突破敌军四道封锁线,乌江战役粉碎了国民党凭借乌江天险围歼红军的黄粱美梦,遵义会议成为挽救党、挽救红军的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接着红军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克服重重困难,翻雪山、过草地,忍受饥饿、寒冷,泥沼这些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超越了人体所能承受的极限。最终红一、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大会师,红军长征胜利结束,全部行程达二万五千里。

《长征》一书的序言中写到:从公元1000年到公元2000年间,影响人类文明发展历史进程所发生的最重要一百件事件中,中国有三个事件被世界公认为具有巨大影响:一是约1100年,火药武器的发明;二是1211年,成吉思汗建立帝国;三是1934年,红军长征。红军长征成为一件影响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事件,它的意义在于长征是信念不朽的象征,它所展现的永不磨灭的信念,成为全人类追寻理想的宝贵精神财富。

长征永载人类史册的核心就是“长征精神”。什么是长征精神,长征精神集中体现为坚忍不拔、百折不挠、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团结一心,齐心协力,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80多年来,伟大的长征精神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无论弱小还是强大,无论顺境还是逆境,始终激励着中国人民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创造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在当今和平发展时期,我们年轻一代有自己的目标和追求,需要我们这一代人走好自己的长征路。新时代的长征路,就是要我们肩负起把祖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美丽富强的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通向伟大目标的道路,从来不是平坦顺畅的“高速公路”,新时代的长征路还有许多需要跨越的“雪山”、“草地”,还有许多需要征服的“娄山关”、“腊子口”。我们要刻苦学习,勤奋向上,掌握扎实的本领,来面对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与挑战。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重温伟大的长征精神,将激励着我们坚定理想信念,树立远大理想,不断跨越前进道路上沟沟坎坎。弘扬伟大长征精神,不断铸造砥砺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以积极昂扬的斗志,坚忍不拔的毅力,奋力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第四篇:读《活着》一书有感

易中海

余华的小说大都是对于底层最悲惨的人的生活描写,很少有直接描述精神层面的东西,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一个个麻木、呆滞,而只知道逆来顺受的底层人民。他们没有精神生活,他们保护不了自己的家人。

余华简练的语言,淡淡的文字,撰写出平凡的故事,却生动地刻画出了生活的真实,会让人忍不住地去联想自己的生活。读完《活着》,有两个画面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一个是福贵牵着一头买来的接近暮年的老牛在田垄上坐着眺望远方,另一个是福贵一家那大大小小的几座坟墓。

一个地主家的少爷福贵吃喝嫖赌,最后把家中一百多亩地也输给了别人,穷困潦倒之际,父亲死了后,而又母亲生病,前去求医,半路被抓当壮丁,再被解放军俘虏,回到家时母亲已经过世,妻子苦苦带大了儿女,女儿却不幸聋哑。而悲惨生活才真正开始降临,妻子家珍因患软骨病干不了重活,儿子有庆因血型与县长夫人相同为救她被抽血而死,女儿凤霞与二喜结婚后刚生了一个儿子,凤霞却大出血死了,不久家珍也死了,再后,二喜在工地被水泥板夹死,凤霞的儿子苦根因吃豆子撑死。究竟有多么悲惨能使这么多的天灾人祸降临到一个人的身上。那一个个接连去世的人和小说的名字《活着》形成强烈的反差。生命最后,福贵看到了一头即将被宰杀的老牛,仿佛看到了前半生的自己,不顾一切的买下了它。最后只剩一个老头和一头老牛,活着。

一次次好像很戏剧性又很偶然的死亡,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它发生又是那么的合理和凄凉。每一个事件的发生,我们都能在脑海中能看见那些个场景,动荡、凄惨,挣脱不开命运的无奈。没有煽情的描述,只是叙述,甚至不知道站在什么角度去描述的,结果却让人震撼和悲痛。

家人一个个死去,希望一点点破灭。那么支撑福贵活下去的是什么呢?可能是信念,可能是一种意志罢了。可活着是为了活着而活着,还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事物而活着?福贵属于后者吧,因为他没有什么了,所有的都离他而去了。他是怎样活下来的,是怎样承受这种一次次猝不及防的失去,又是怎样的继续活下去,或者不久,他也会死去了。

所有人都死了,福贵却奇迹般的活着。是不是要告诉我们什么。()精神、信念、希望、意志这些东西,本就是虚的,它们寄生在人身上,才造就的很多种可能。文章最后福贵在田地边上和老牛说的话,更像是活着的一种延续。老牛应该有很多个名字吧,凤霞、有庆、二喜、家珍、苦根、福贵都是这头老牛。

“往后的日子我只能一个人过了,我总想着自己日子也不长了,谁知一过又过了这么些年。……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来了,过的平平常常,……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这是主人公的话,书看完了,很压抑,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也许无所谓活着,尘世的苦难,活着的人总得承受,在命运面前,只有忍耐,忍耐孤独,忍耐不幸,甚至是死亡。《活着》并不是要告诉我们应该怎样活着,只是在陈述活着这样一个事实。套用徐福贵夫妇对春生的话来说:活着,好好活着。我们只能等待被时间和命运遗弃,而没有权利抛弃生命。在命运面前,也许不能不感叹人类的无力吧。改变不了活着的事实,就改变活着的态度吧,只要活着,总有希望,态度也许至少是可以改变活着的状态,或者好,或者差。只是在生命的尽头至少可以告诉自己,我们活过,也曾经努力过。

余华说过:“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国语言里充满了力量,他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去忍受,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活着,就有希望,就是一种胜利。没有比活着更简单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难的事。只有活着,一切才有希望。只要活着,一切都会更好。

人生总是悲喜交错,没有纯粹的喜,也没有纯粹的悲,明白了死亡必然中的偶然,懂得了死其实是另一种生,那么人就活得真实、宁静、淡然。

第五篇:读《超越自我》一书有感

哈尔滨市复华小学 葛磊

假期里,我有幸拜读了世界伟大的成功导师戴尔·卡耐基的著作《超越自我》,初看此书,心里觉得这和别的教育类书籍没有什么不同之处,竟讲些大道理,可是后来越看越想看,书中的每一个策略对我都启发极深,每一个事例都深深的影响着我,可谓是我的“救命稻草”。下面,我就从给我印象最深的两条策略来谈一谈我的感受。

一位哲人曾说过:“个人的成功不算是成功,团队的成功才是大成功。”“你帮助组织走向成功,组织也会给你创造成功的机遇。组织的发展就是你的发展,你的发展源于组织的力量。”此段话我摘自策略二之树立与组织共赢的观念,看到“哈罗”啤酒厂林达的事例,让我心中澎湃,也让我有一种激动,不由得想起了这么一件事:去年可以说是我们英语教师紧张而又忙碌的一个月,全市开展了中小学教师岗位大练兵活动,在此次练兵活动中,我们复华英语组参加了“辨析单词,我有妙招”的团队展示活动,并且取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活动虽然已经结束了,可是留给我的却很多很多,读到树立与组织共赢的观念这条策略时,我想,从开始的不知所措,到确定主题,再到寻找方法等一系列的过程中,我们也茫然过,也放弃过,可是我们这个团队里的每个人都多坚持了那么一下,结果我们成功了,我们总结出了歌谣识记辨析法、手势辅助发音法、自编绕口令Tongue Twister区分法、图式直观区分法、意义形象区分法、联想记忆法、歌曲记忆法等好招和妙招。在学习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都提高了智慧,融入其中,提升了团队的凝聚力,与此同时,我也提高了我的敬业精神和人生价值。的确,个人的力量是微小的,组织的力量是无限的,我们只有生活在团队之中,我们才能进步,只有团队成功了,我们才是成功的。

还有一个令我感受颇深的例子就是美国洛杉矶湖人队的事例,他们的教练让每个队员每天进步1%,成功就属于他们。每天进步1%对每个人来说都不难,都没有多大的压力,可是365天下来,每个人就会进步365%,这个数字却让人兴奋。读到此处,我反省自已,为什么自己没有想到,为什么自己没有这样的观念,让

孩子们提高英语成绩,对他们来说并不难,每天进步1%,一年就能提高一个层次,与其每堂课都说孩子们不努力,为什么不能采取此策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渴求呢?读后,令我豁然开朗,心情也特别的愉悦,深深的体会到古人所说的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最后,借用“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以鞭策自己要不断的读书,不断的学习,以提高自身的素养。

上一篇:电脑保管协议书范文下一篇:大接访活动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