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思维导图一书有感

2024-04-29

读思维导图一书有感(精选11篇)

篇1:读思维导图一书有感

读《思维导图与小学英语教学》有感

郭兴小学邓志超

很久以前就了解到思维导图这个概念,一直在寻找用思维导图进行英语教学。最开始我认为思维导图对英语教学的帮助并不大,在学生基础训练上思维导图作业也没有重视,甚至觉得是个包袱。直到暑假读完吉桂凤老师的《思维导图与小学英语教学》后,才明白思维导图不仅对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帮助,而且把学生的英语学习变得更加简单,提升学习兴趣。

我理解的思维导图就是围绕一个中心主题,从中央主干向四周放射关联的分支,并用关键词或图形对分支进行标识,再充分利用色彩和字体的变化将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可视化。这一思维工具虽然看起来非常简单,但是作为一种学习策略,是符合人类大脑思维方式的,是一种使大脑的思维过程可视化的工具。思维导图的核心就是把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很好地结合起来,将你的思维痕迹用图画和线条形成发散性的结构。把这样的思维方式带进课堂教学,然后教会学生,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更给学生带来了另一种学习方法与思维形式。

“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思维导图能够将教学中的知识点具象化,通过图片、颜色、形状表达,思维方式的不同,会得到不一样的思维导图,这就是思维导图有趣的地方。而作为一种学习工具,思维导图本身是具有归纳性的,这样就能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帮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系统的归纳与总结,提升记忆力。

2017年8月10日

篇2:读思维导图一书有感

思维导图(Mind map),初听这个术语是三年前在泰州的英语骨干教师培训中,当时江苏省特级教师沈峰老师为我们演示了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让与会老师眼前一亮。回来后跃跃欲试,可总不得要领。幸运地遇到了江苏省特级教师吉桂凤老师。吉特系统地阅读了英国心理学家东尼·博赞《思维导图》等系列图书,通过课题研究,教学实践,对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这样一个既有理论性又有实践性的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思维导图与小学英语教学》一书就是她多年研究的结晶。吉特梳理、凝练了自己带领教学科研团队运用思维导图开展教学实验和探索的成果,既有理论也有实践,并且以实践为主,为一线的小学老师们奉献了小学英语语篇教学、词句教学、综合板块教学、单元整体教学以及板书设计和家庭作业等各个环节的具体做法和注意事项,每一部分都图文并茂、系统全面,可读性和操作性俱佳。让我们更为具体地学习到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各种课型教学的运用。

无论何种课型,板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自17世纪夸美纽斯倡导班级授课制以来,粉笔和黑板一直被认为是重要的教学手段和表现形式。王松泉先生认为:“板书是反映课文内容的镜子,是展示作品的屏幕,是教师课堂教学引人入胜的导游图,是学生在学习中掌握真谛的显微镜,是开启学生思路进入知识宝库大门的钥匙,是每堂课的眼睛„„”然而在教育现代化的今天,投影仪、多媒体、电子白板纷纷进入课堂,成为现代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板书似乎有了“退居二线”的迹象。N次的小学英语教研活动,让我们看到在小学英语课堂上,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预先做成了PPT,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充当放映员的角色,鼠标从头点到尾,整个教学过程没有任何板书,黑板成了摆设。即便有板书也是千篇一律,无论是阅读课、词句课,还是复习课,板书所呈现的就是标题、单词和句型,既缺乏独立性,又无法显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甚至有的板书书写随意,马虎了事,黑板板面杂乱无章,毫无层次感和清晰感,更谈不上条理化和系统化,导致学生难以观察,影响了知识的传授,降低了教学效果。特级教师斯霞说,好的板书对于提纲挈领地了解课文内容,对于把握课文的关键问题,起着很大的作用。在以多媒体课件为主导的课堂教学中,很多重要的内容在投影屏幕上转瞬即过,这很不利于小学生记忆这些基本知识。板书特有的功能绝非多媒体大屏幕所能取代的。吉特根据课型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应用思维导图设计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板书,恰到好处地运用这份“导游图”,带着学生将全课的“风景”尽收眼底,启发学生思维,帮助学生记忆、分析、消化、巩固所学知识。同时教师在板书中展示出的规范的书写过程、认真的书写态度、丰富的人文素养等,都是丰富的教学资源,对学生所起的引领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思维导图在优化我们的教学设计、板书设计的同时,以其形象、动感、美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注意力。就拿六年级的孩子们来说吧,对于英语这门课程已经学习了四年,新鲜感已经没有了。一些入了门的孩子学起来很轻松,可对于一些学困生来说是一门最乏味的课程了吧。我想:如果把思维导图的方法引入教学中,一定会让孩子们重新爱上这门课程。在英语阅读中,学生和教师一起或者小组学生一起制作思维导图,运用思维导图来进行分析,可以使复杂的内容变得清晰,从而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阅读的内容,也能够更加容易地记住所读材料。但是,首先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训练,包括找出段落的主旨句,概括段落的大意。找到主旨句之后,还要学会找句子中心词,这样绘制出来的思维导图简明扼要。孩子们经过梳理资料——汇总整合——形成导图——增添新内容——长时记忆——修正完善等一系列过程的长期训练,学生就能借助思维导图抓住知识的本质特征,发现解决问题的关键,机智灵活地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同时也能找到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

学会学习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教育四大支柱目标之一,是现代社会对每个社会成员的必然要求。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文盲,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诺曼也曾说过:“很奇怪,我们要学生学习,却很少教他们怎么学;我们要学生解决问题,却又难得教他们该如何解决问题„„我们应该发展一些训练学习、问题解决和记忆能力的手段。”“语言既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作为一种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能够将英语课本所呈现的语言信息图像化,有助于将大量的信息分解成易于理解和记忆的“组块”,帮助学生系统地,有条理地思考学习材料,并以图形的方式记录下其思维过程,从而既达到了记得牢、不易忘、易提取的效果,有助于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

篇3:读思维导图一书有感

关键词:博奕,策略思维

也许大家看过《美丽心灵》(首映于2001年12月)这部电影,它以博弈论的奠基者约翰·纳什为原型,根据同名传记改编。讲述了纳什在深受精神分裂症困扰的情况下,顽强地与病魔抗争,经过了几十年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后,最终于1994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我想,大家欣赏这部影片的时候,不单单在于其2002年度获得了奥斯卡大奖,更在于它向我们再现了纳什艰辛地研究博弈论的过程。当时,我只是对电影剧情比较感兴趣,对于博弈论却毫无所知。后来,由于读研的需要,才接触到博弈论,大概将其理解为管理学或逻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认为只有具备较好的数学和统计学基础知识以及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才能读懂博弈论。于是,在稍微了解了博弈论的基础知识后,再也没有深入阅读相关书籍。如今,当阅读完王尔山先生翻译的《策略思维———商界、政界及日常生活中的策略竞争》之后,才发现原来博弈论的思想竟然无处不在。因为,只要我们做决策,就要分析利弊,选择得失。从长远来看,我们需要制订中长期目标并将其分解为阶段性的分段目标,通过实施,才能达到预定的目标。通过阅读本书,我想我已经学会了这些基本理念。具体而言,可以展开如下:

1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本书第三章《看穿对手的策略》着重通过优势策略和劣势策略的分析,寻求均衡策略。文中以《时代》和《新闻周刊》的封面之争和价格之战来具体阐释,在此不再赘述。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优势策略的“优势”不是对你的对手的策略占有优势,而是对你自己所选择的其他策略占有的优势。无论对手采用什么策略,某个参与者如果采用优势策略,就能使自己获得比采用任何其他策略更好的效果。而均衡策略就是本文开头提到的《美丽心灵》男主角原型约翰·纳什所提出的博弈理论,后来被大家称为纳什均衡理论。它也变成了指导同时行动博弈的重要法则的基础。

其实,在同时行动的博弈中,参与者需要深入分析双方(或多方)处境之后再作最优选择,这一理念在中国有着深厚的渊源。《孙子·谋攻篇》中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大意是说,在军事战争中,如果既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可以赢取每次战争;如果不了解敌人而只了解自己,胜败的可能性各半;如果既不了解敌人,又不了解自己,那只有每战必败的了。其实,这就是通过对自己优势策略和劣势策略分析之后,所选择的最佳策略。举个史例,《左传》中有《曹刿论战》篇,讲述了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也就是长勺之战。在齐强鲁弱且齐主动进攻鲁的背景下,曹刿向庄公分析了鲁作战条件的利弊。得出凭小恩小惠得不到百姓和神明的庇佑,而只有通过取信于民才能赢得战争。随后,在长勺之战中,曹刿又通过分析敌我双方的士气以及战况,一举取胜。并留下了“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著名论断。又如《左传》中有《烛之武退秦师》一篇,讲述了在秦晋围攻郑的背景下,烛之武在危机关头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慷慨陈词,通过形势的分析和史例的引用,虽然内心是为了保全郑国,表面上确实为了秦国打算,最终使秦穆公退兵回国,从而使郑国得以保全。

再结合企业战略管理的案例来解释。大家知道,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企业战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制订企业战略的前提是通过对企业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等的分析(也即SWOT分析)来准确定位,从而为制订切实可行的企业战略做好基础。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有时效的,企业需要随时培育新的核心竞争力,否则,可能带来灾难性的结果。美国Limited Brands公司的CEO莱斯利·韦克斯纳(Leslie Wexner)的下述评论可以证明这一点:“成功并不总能带来成功,事实上,成功反而可能会招致失败。因为你越是认为一件事情能良好地运作,你越不会相信它能奏效。如果你拥有了长时期的胜利,你就会很难预见到自己的脆弱之处。”因此,某种核心竞争力可能既是一种优势又是一种劣势,关键是看其能否适应企业的实际状况。

2 向前展望,倒后推理

“向前展望,倒后推理”是本书努力向读者所展示的另外一个重要论点。其含义就是首先确定自己最后希望达到神明目标,然后从这个结果倒后研究,直到照出自己现在应该选择哪条道路,这样才能保证以后可以达到那个目标。这和中国古训“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所阐述的道理是一样的。试想,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怎能判断下一步该如何走?另外,只有大的目标还不行,需要将其细分为每个阶段性的目标。这样,一方面不至于为目标所累,另外一方面可以做到目标的切实可行。正像10000米赛跑,参赛者需要制订详细的赛跑策略,通过一圈又一圈的完成最终实现全程的赛跑。由此可见,“向前展望,倒后推理”的理念无论是个人或者是一个组织都是适用的。

从个人角度而言,人生就是一场博弈。如果策略正确,就可以实现美丽的人生。反之,则有可能度过落魄的一生。我们每时每刻不在选择下一步的道路,然而,这条道路通向哪里对于大家可能意味着不同的含义。如果不设定目标,有可能像脚踩西瓜皮,溜到哪是哪;如果设定阶段性的目标,虽然有时候不能全部实现,但至少可以接近目标。古语有云:“立大志者得中志,立中志者得小志,立小志者不得志”。意思是说,“立大志者”经过努力奋斗,一般能够实现“大志”,但如果受到外界条件的制约,即使实现不了“大志”,也有可能实现“中志”;“立小志者不得志”,是指那些没有明确追求目标的人,可能一生碌碌无为。宋朝王安石写的《游褒禅山记》一文,以自己的亲身游历证明“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说明了在治学中需要“志”(志向)、“力”(能力)、“物”(物质条件)三个条件的同时满足。其中,“志”也就是目标的含义。由此可见,目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结合企业管理而言,企业的目标是创造企业价值最大化。那么,如何将其落到实处呢?近些年来,很多企业都在谈企业战略,并运用了很多工具,比如:平衡计分卡(BSC)、关键绩效指标(KPI)、经济增加值(EVA)等。其实,这些工具就是引导企业设定目标并走向价值创造的工具和方法。尤其是在后经济危机时代,企业如果不讲目标及其策略和方法,生存都艰难,何谈健康发展?在这些工具中,BSC是一个近年来非常流行的工具。它通过企业战略目标的设定,以战略地图的方式予以表达,并将其在一个组织内从上到下予以分解,可以较好地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这其实是它近年来受到追捧最为主要的原因之一。

3 竞争协作,实现双赢

在纯粹冲突的博弈(也即零和博弈)中,参与者需要选择自己的最优策略。而在非纯粹冲突的博弈中,也存在着合作的成分。我们需要运用纳什均衡的原理,做出最佳选择。也就是说,通过有效处理既竞争又协作的关系,参与博弈的双方可以实现双赢。否则,可能导致参与者的两败俱伤。因为一旦陷入囚徒困境,参与方就会设法逃脱,寻求大家一致愿意看到的合作的结果。而非参与方可能更希望看到参与者困在中间无法脱身,以便从中得利。只有做到先合作再竞争,也许才能实现较好的结果。

无可否认,由于个体目标的不同,我们选择达到目标的方式和途径不同。但是,个体的力量毕竟有限,我们更需要协作,以增强抵抗外界的重重阻力。每到春节,一个商圈内的各大商场都会推出许多吸引顾客的活动,比如优惠券、积分返利、买一送一等等,不一而足。参与者知道其他卖场肯定会推出这些活动,只是不知道具体的幅度大小。为了保持适当的竞争优势,他们能做的就是适时推出活动时间和优惠项目,以更早地把顾客拉到自己的卖场。然而,一家推出优惠活动之后,其他商家纷纷跟上,第一家的竞争优势就几乎消失殆尽了。虽然如此,首家推出活动的商家不会再推出更为优惠的活动,而选择继续保留自己的优惠项目。对于其他商家推出的活动,几乎是默默地接受。这也是商家既竞争又合作的典型案例吧。

4 深入浅出,浅显易懂

博弈论在学术界也许是比较艰深的一门学科。但是,本书通过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将博弈论的精髓予以阐述,使读者在阅读故事中就能了解和掌握博弈论的观点和理念。这主要得益于作者成功教学的经验积累。同时,本书的故事取材广泛,文学、电影和体育等方面的案例为大家所熟悉,可读性较强,翻译得也非常流畅,做到了“信”、“达”、“雅”的翻译理念。对于国外读者而言,也可以通过这些故事了解美国的文化和生活,变成了一本美国文化读本。

篇4:读《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有感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后进生的几条建议。如何转化后进生,一直以来都是广大教师关注的问题。在长期的研究和实践中也形成了一定的成果,从众多的教育资料中也能搜集到一些成功的案例,但放眼教育现实,“后进生”却层出不穷,前生未改,后生又续,让身为教师的我们疲于应付。在此条建议中,苏霍姆林斯基将对“后进生”的工作称之为“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这应该是所有老师都赞同的,我也在教学中让这些所谓的后进生所累啊,对他们下的功夫最多,可是取得的效果最少。在不同的班级,对不同的学生,提着相同的问题,留着相同的作业,考的是相同的试卷,却出现了天地差异的成绩。

对于这些后进生我们到底要怎么做呢?

首先要改变看法,不能着急,不能简单的通过补课、做题、背诵来提高他们的成绩,那样会使他们更加的厌恶学习,会适得其反。对于这部分学生我们应更多的发现他们的的优点,哪怕是肯定平常学习生活中一个小小的闪光点,也能极大地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得到教师的肯定,是对他们一种莫大的鼓舞。学生年龄小,易受暗示,喜欢被肯定。例如,在一次的讲课中,我发现一个平时成绩不太理想的孩子勇敢地举起了手,我抓住时机把他叫了起来,这位同学在大家的鼓励下正确地回答了问题。当场我就让全班同学一起为他鼓掌,课后,我又单独以进步奖奖励了他。从此,他上课的积极性高涨了,学习我这门课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

其次要培养兴趣、因材施教。要想因材施教,首先要熟悉“材”,也就是了解学生的兴趣,然后,精心地为所谓的“后进生”设计一些针对性的练习,在课堂上创设他们需要的学习环境。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使每一个学生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们享受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样他们就会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才会“点燃起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

再就是,后进生在班集体里,往往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因为没有人愿意跟他一起学习,这就要求在小组划分的时候要注意搭配,以好带差,让学生养成互相帮助的良好学习风气,要让学生们意识到自己是在一个大家庭中,互帮互助,共同进步。这样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也会越来越高涨,后进生也能得到充分的帮助。

当然还有更重要的,那就是转化后进生要坚持不解,不能总想速成,在短时间内解决问题,要做好“长期战斗”的准备,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持久的耐心,平和的心态面对他们,教育他们,只有这样经过长时间的努力,转变后进生的工作才能行之有效。

《给教师的建议》让我爱不释手,她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同时,通过对书的学习、理解,她也让我从中受到了不少启发,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就像一本完整的教科书呈现在我的面前,教我怎么样来教育学生,让我在教育教学中有了坚实的后盾。

篇5:读《数独》一书有感

暑假前,在学校的图书室借到了《数独》方面的书籍,从中了解到:“数独”这两个字的意思及游戏规则,其实跟我们小时候玩的“九宫格”游戏有些类似。数学里其实有时也会有这样的题目:有九个方格,每个方格又有九个小方格。要求每一行、一列和一个大方格的九个小格子里必须有1-9的数字,可以不按顺序排列,但九个数字不能重复。每一行,每一列,每一大方格里,只能单独一个数字出现一次。原来“数独”的奥秘就在这个“独”字上,我开始了做数独游戏。开始沉思、琢磨,发现这游戏还真的不是那么容易就完成的。那些数字就呆在你的手心,不是那么容易随你摆布就能去到它该去的位置。不过每一次摆成功一个数字,总是会不自觉地欢呼。此时我也似乎像孩子一样又回到了学生时代,解决那有趣的数学难题。说真的,第一次玩这个游戏,足足用了近两个小时完成一个模式。第一次也还只会用“排除法”一种方法来解决难题。等到后来玩了几个模式之后,慢慢地掌握出一些规律来。近十分钟就可以完成一个简单的模式了,后来越玩兴趣越浓。

其实,在小学二年级下学期数学书中就涉及到数独方面的知识了。学生真正认识、了解数独的并不多,我想:在今后应该开展一些这方面的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对数独更加了解,同时在活动中使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推理能力得到充分的提升和锻炼。通过开展数独活动,也能极大的调动学生开动脑筋、进行主动思考的良好习惯,使他

们的判断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和开发,并且拓展视野,接受新知识,学生们团结协作,互动交流,让《数独》这一实践活动深为同学们所喜爱。

在这将近一假期里时间里,我基本上是每天都做,慢慢养成了习惯,也慢慢在做数独的过程中,有了一些感悟。

首先做数独,一定要锻炼你全方位的思考能力,必须把上下左右都算好了,才能知道要填的数字是什么。而且,数独是充分体现“一步错,步步错”的道理,只是一个数字填错了,后面所有的都是错误,当你在最后发现自己的错误时,只有全部重新来过,绝对没有别的捷径可走。因此,对每一个含糊的空,我总是想了很久,宁可先不填,也不敢再随便猜个数字填上。

以前我做每一件事总是爱对自己说:差不多就可以了,做数独是没有任何差不多可言,是几就是几,必须有依据有推理,才能得出判断。我觉得通过这一年的数独练习,我对事物的分析和判断也和以前不太一样了,以往总是凭着感觉走,现在学会了分析,而且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当从各个层面都指向一个结果时,才可以放心做出判断。

做数独还有一个很大的启发就是,有些事,不要急着当时马上解决它,有时放一放,回过头再看,会看到自己在当时没有看到的东西。我每次做数独,感觉自己进入了死胡同,实在做不出来的时候,我就选择放下,与其乱猜还不如先放放,也就在第二天再拿起时,我总是能发现自己前一天没有看到的线索,并很快找到突破口,一下就势如

破竹,很快达到了胜利的终点。我发现有时候,当你身处其中时,一定会有自己的盲点,总是以为自己没有任何出路了,所有的办法都想尽了,其实当你先暂时放下,回过身来再看这件事,往往发现出路就在眼前。所以别急着给自己做决定,当不知道该怎么做的时候,不如先放放。

数独到底是个怎样的游戏呢,看似简单的数字填空游戏,却又蕴含了如此多的道理和感悟。

篇6:读《论语》一书有感

《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这对当代人具有借鉴好处。

其一,做人要正直磊落。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们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侥幸而避免了灾祸。按事物发展的逻辑推理,这种靠侥幸避免灾祸的人迟早要跌跟斗。

其二,做人要重视“仁德”。这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好处。孔子还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称颂。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季氏》)充分说明仁德的价值和力量。

那么怎样才能算仁呢?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也就是说,只有克制自我,让言行贴合礼就是仁德了。一旦做到言行贴合礼,天下的人就会赞许你为仁人了。可见“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当然孔子还提出仁德的外在标准,这就是“刚、毅、木、讷近仁。”(《子路》)即刚强、果断、质朴、语言谦虚的人接近于仁德。同时他还提出实践仁德的五项标准,即:“恭、宽、信、敏、惠”(《阳货》)。即恭谨、宽厚、信实、勤敏、慈惠。他说,对人恭谨就不会招致侮辱,待人宽厚就会得到大家拥护,交往信实别人就会信任,做事勤敏就会取得成功,给人慈惠就能够很好使唤民众,孔子说能实行这五种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

篇7:读《环境德育》一书有感

优良的校风是促进师生积极向上的力量。学校有了良好的教风和校风,活泼紧张的生活作风,尊师爱生的良好风尚,师生们必然呈现身心愉快,精神焕发,积极活泼的状态,这对激励和鼓舞学生健康成长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校风具有一种约束力量。优良校风一旦形成,就会对破坏校风的人和事进行抵制和遣责。

优良的校风不仅对在校学生有着重要作用,而且对毕业后走向社会的学生的工作,学习,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作用,甚至对于促进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所以,养成良好的校风,对我们将来走进社会会有很大的帮助。同学们,行动起来吧!让我们为培养优良的校风而共同努力吧

篇8:读思维导图一书有感

公司为每一位员工订阅了《责任面前没有任何借口》一书, 该书共四章:工作就是责任, 责任胜于能力, 没有任何借口, 责任重在执行。笔者读后感触颇深, 让我明白很多事理。

生活在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有责任, 有些责任是与生俱来的;有些责任是因为工作、朋友而产生的;有些责任是你在社会中扮演不同角色必须承担的。这些责任是每个人没有任何借口推脱掉的。

因为在日常生活当中, 人们大部分的时间是和工作联系在一起的, 不是工作需要人, 是任何人都需要工作。你对工作的态度决定了你对人生的态度, 你在工作中的表现决定了你在人生舞台上的表现。任何人都不愿意拿自己的人生开玩笑, 那就应该在工作中勇敢地担当责任。因为在责任面前, 是没有任何借口的。当你在为公司工作时, 无论安排你在哪个位置上, 都不要轻视自己的工作, 都应当担负起工作的责任。那些在工作中推三阻四, 老是埋怨, 寻找各种借口为自己开脱, 这不满那也不满的人, 往往都是被动者, 他们即使工作一辈子, 也难有成就, 因为他们不知道用奋斗来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强烈的责任感能唤醒一个人的良知, 也能激发一个人的潜能, 只有尽职尽责地工作, 才能完美地展现自己的能力, 而责任本身就是一种能力。

“责任面前没有任何借口”体现的是一种服从、诚实的态度;一种负责、敬业的精神。

篇9:读思维导图一书有感

关键词 图书馆 图书馆事业 图书馆工作者 读后感

分类号 G259

Abstract This paper is the author’s thoughts and feelings after reading the Book Mobile Scenery——Library Tour by Mrs. Cheng Yanan. This book opens a window for us library worker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s of foreign libraries. The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gaps in readers’ concern about the librarianship, readers’ consciousness of the use of the library and library workers' cognition in both China and the West.

Keywords Library. Library cause. Library workers. Book review.

近日读了程亚南老师所著的散文集《流动的风景——图书馆之旅》一书,感触颇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一种生长着的流动。

程亚南曾任湖南省图书馆副馆长,后主持筹建深圳南山图书馆并任馆长,现受聘为深圳市图书馆专家委员会委员。该书是作者参观、游历国内外图书馆的所见所闻,文笔生动优美,感情真挚,无处不渗透着她对图书馆的热爱,和对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殷殷期望。

笔者是一名热爱图书馆工作的80后图书馆员,读着博尔赫斯的诗句“我心里一直在暗暗设想,天堂一定是图书馆的模样”走进图书馆。读程亚南教师的《风景》一书,有感触,有共鸣,现将这些零散的感触整理成文字,与所有喜爱读书并热爱图书馆的朋友们共享。

1 政府应更加重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图书馆作为人类数千年文明的载体,它不仅保存了大量的人类文化遗产,而且是进行社会文化教育、传递情报信息、大众文化娱乐的重要场所。建设学习型社会首先就要重视阅读,而阅读离不开书籍,公共图书馆的建设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阅读,图书馆的建设属于文化建设,其投入、管理和服务完全可以检验政府领导对文化的认知水平。仅仅建设豪华的图书馆新馆,而馆藏、管理和服务滞后,说明政府领导只关心标志性建筑、政绩工程,并不关心阅读、学习本身,如果连像样的图书馆都没有,则表明这个地方还没有将公众阅读当作社会发展的基础。

在当今,领导和政府应充分认识到,图书馆既是一个公益性的事业机构,又是一个地方文化发展的标志。它建设得好坏,既体现了当地的经济情况和文明程度,又体现了当地干部群众的思想素质和文化水平。要想把当地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跻身强大与先进的行列,就必须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发展与之相适应的文化事业。因此,只有领导重视和政策法规到位,图书馆事业才能得到长足健康的发展。学校也是如此,学校领导更应重视图书馆建设发展,图书馆是衡量一所大学文明的重要标志。

2 我国的图书馆事业与发达国家(地区)存在较大差距

2.1 从图书馆数量上看

美国每两英里的圆周内都要有一座图书馆;日本政府规定一个社区应有三个必要的设施,即超市、健身房和图书馆,服务半径为1~1.5公里;南非国家的法规规定,每5公里就要有一个藏书量在两三万册左右的社区图书馆;新加坡政府规定,每个社区必须有图书馆,且由国家图书馆和社区基金会联合设立;台北市规定市内各行政区人口超过7万者应设1个图书馆分馆。截至2013年底,我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112个,全国平均每万人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85.1平方米,人均拥有图书仅为0.55册,中国成年国民人均阅读图书4.77本[1]。

2.2 从读者人数看

深圳市是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较为快速的城市之一,于2003年提出建设“图书馆之城”发展规划。截至2013年底,深圳市共有公共图书馆633座,其中3座市级公共图书馆,8座区级公共图书馆,622座基层图书馆,基本达到每15万人拥有一座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每1.5万人拥有一座社区图书馆(室)、人均藏书量2册的目标,同时还布点200个城市街区自助图书馆,星罗棋布的公共图书馆网络覆盖全市,彰显了现代都市的书香氛围,构筑了快捷便利的阅读通道[2]。笔者所在的乌鲁木齐市是一个拥有320万常住人口的中型城市,在高校图书馆还没有向社会开放之前,乌鲁木齐市图书馆28余万册的图书对于广大市民来说可谓是杯水车薪。虽然还有自治区图书馆近300万册的图书可以补充,但毕竟自治区图书馆还要面向疆内其他地州开放流通。我们的公共图书馆网络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3]。

3 推动全民阅读,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

无论从国家大局还是对每个公民来说,建设创新型国家,以创新为发展的驱动力,需要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组织、学习型政党。学习的首要表现是阅读,实践活动是一种学习,但要系统学习还是要开展阅读。推动全民阅读,营造书香氛围,提高中国公民的科学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最简单、最快捷、最有效、最有影响力的方式应该是全民读书。

记得有一位学者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应该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社会到底是向上提升还是向下沉沦,就看阅读能植根多深,一个国家谁在看书,看哪些书,就决定了这个国家的未来。所谓“读书改变人生,知识改变命运”。如果社会能为人们提供充分的阅读条件,让人们把图书馆当成自己的第二个家,那么人民就拥有了丰富的精神生活及健康的生活情趣,人与人的关系才会更加和谐,才能最终实现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

由于我国图书馆数量少,图书馆宣传力度不够,加之我国图书馆能提供的服务相对有限,我国公民使用图书馆的意识还不是很强。但很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阅读推广活动可以带给我们很多启发。美国洛杉矶图书馆用七种文字开宗明义地宣传服务全民的宗旨:“图书馆满足您家中每一分子之需要,无论您是青年或是老年,您可在洛杉矶图书馆找到知识、情报、娱乐及休闲。”有人说,美国人是由图书馆陪伴着长大的。重视对儿童阅读兴趣的培养、提倡母婴教育是美国公共图书馆服务的一大特点。绝大多数图书馆都开辟了儿童阅览室,孩子在刚学步时就可以在父母的带领下走进图书馆,与父母共同感受文化的氛围。苏联青年图书馆主要为14~21岁青年提供服务,青年图书馆会经常组织各种适合青年群体的活动,包括座谈会、文学作品欣赏会,绘画、音乐、电视讨论以及各种主题的演讲等,阅读已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而我国3.67亿儿童人均拥有图书1.3册,未成年人儿童读物拥有量在全世界排名第68位,是以色列的1/50,日本的1/40,美国的1/30[4]。

4 发展图书馆事业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美国遍布全国的图书馆网络是人人称羡的,但这个网络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美国政府和各界人士多年努力奋斗的结果。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出生在苏格兰一个穷苦的家庭,那时的美国公共图书馆也很少,而且对馆藏资源也很吝啬。卡内基很偶然地发现了一家由退役的上校安德森先生用家中藏书创办的免费的私人图书馆,他每周都会去上校家借书,一个神秘的知识世界将卡内基引进一种崭新的生活,从此,他立志“如果我拥有了财富,我将建立大量免费的图书馆”。1900年,卡内基功成名就,他决定用自己巨大的财富做他早已想做的事,他为了报答那位上校对他的帮助,在安德森的私人图书馆原址,盖了大会堂和图书馆,并立碑纪念这位恩人。同时,以卡内基公司的名义捐款5616万美元,在世界各地修建了2509座图书馆。1901年,他又为纽约市公共图书馆提供520万美元用于修建65个分馆。这一义举也就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美国形成了以立法为基础的政府对公共图书馆事业的支持体系。卡内基也因此被人尊称为“图书馆恩主”。始建于19世纪末的纽约图书馆,也是调动了一切社会力量,从政府到富人、穷人、企业和基金会等都行动起来,很快凑足了2900万美元(相当于今天的5亿美元),图书馆工程得以启动。美国总统下台后都会建一个图书馆,这一传统始于罗斯福总统,美国现已有10余座总统图书馆,美国总统图书馆多为民间捐资建造,不失为一种将民间财富转化为文化积累的好办法。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邵逸夫先生先后捐赠巨款,在中国兴建高校图书馆,迄今为止,捐款修建的高校图书馆已有百所,现在越来越的个人、基金会投资捐建图书馆,这些投资捐建者为我国的图书馆事业发展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由此可见,对图书馆的需求是全社会各阶层人士共同的需求,在中国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关心图书馆的发展与建设,我国综合国力还不是很强,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还很有限,图书馆事业还需要更多的社会力量的关注和支持,相信将来一定会有更多的有识之士为我国的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5 图书馆馆员工作任重而道远

图书馆员的工作曾经(包括现在某些部门)被人们所认识的只是借借还还,无所谓学科和专业。有些领导和读者把图书馆看成是养老和收养闲人的地方,这些偏见的存在使得馆员对自己的职业没有坚定的信念。

图书馆馆员们要充分认识自己的职业价值和工作意义,坚信图书馆能给人们的生活和发展提供必需的知识和信息,能洗涤人生的智慧和灵魂,能为读者的个人幸福、社会安宁和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并实现人类文化的保存与传承。基于此,一个合格的图书馆员,必须充分认清职业价值,坚定职业信念。

我们馆员不仅仅是在借阅台工作的一线工作者,我们还是爱书人和读书人,我们还可以成为读书、推书交流的典范。我们是文化的传承者。坚定图书馆职业精神对于我们馆员们来说始终是最重要的。我们要坚定图书馆职业信念与信仰的精神追求。

6 结语

图书馆工作本身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需要的是一份用心。马德里“读书日”里随书赠送的玫瑰,新加坡图书馆里的“噪音警察”,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门廊的雨伞架,无不体现着图书馆人的用心。程老师在书中提到贵州遵义市有一个西西弗书社,醒目的条幅书写着温馨的标语:“背包太沉,存吧!站着太累,坐吧!手太脏了,洗吧!书太贵了,抄吧!您有意见,提吧!”在这里,管理已衍生成一种内在的文化,服务也成为一种人文关怀,在倡导管理要“以人为本”的今天,这寥寥几字给我们图书馆工作者带来的启示是深刻的,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让信任从“我”开始。

我不是在图书馆就是在去图书馆的路上,在图书馆与书默默相处,与读者偶然相遇,为他们寻找每一本书,为每一本书找到一个合适的读者。

参考文献:

[ 1 ]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2013年文化发展统计公报[R].文化部财务司,2013.11

[ 2 ] 深圳图书馆2013年度工作报告[R].http://www.szlib.gov.cn/work-report-article/work-report.html?year=2014,

2013.3

[ 3 ] 2013年乌鲁木齐统计年鉴[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 4 ] 朱淑华.公共图书馆与儿童阅读推广[J].图书馆建设,2008(10):61-65.

[ 5 ] 汤传喜.浅谈图书馆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4):105-112.

[ 6 ] 彭年冬,贺卫国.我国阅读推广研究述评[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4(3):93-97

[ 7 ] 王岚.基于多元合作推广少年儿童阅读[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3(10):113-115.

[ 8 ] 李晓敏.中外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比较研究[D].郑州:河南科技大学,2012.6

[ 9 ] 程焕文.追逐流动的风景:读《流动的风景——图书馆之旅》[J].图书馆杂志,2007(4):55-56.

[10] 肖群.执著的职业情怀与追求:图书馆学专家程亚男先生访谈录[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9(9):1-3.

[11] 孙蓓欣.带一本书去“旅行”:读《流动的风景——图书馆之旅》[J].图书馆杂志,2007(4):53-55.

篇10:读《航天精神》一书有感

连日来,一种豪迈向上的民族精神在神州大地升腾激荡,一股爱国主义激情在亿万华夏儿女心中涌流。成千上万航天人以自己的智慧、心血和无私奉献共同铸就的载人航天精神,随着“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直上九天的耀眼光芒,已化作民族奋进的精神火炬,激励人们昂然踏上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

从《航天精神》一书中了解到,下定决心搞载人航天,这对我国的政治、经济、科技等都有重要意义。1998年,在美丽的弱水河畔、当年第一颗“东方红”人造卫星升起的地方,建起了一座现代化的载人航天发射场。从1999年起,这座放飞“神舟”的港湾,见证了“神舟”飞向太空的每一次辉煌。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可靠性、安全性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我国飞船研制起步虽晚,却出手不凡:飞船“三段一舱”的设计模式占据了高起点,并可用于未来的空间站对接。我国的航天发射场和航天测控技术正日趋现代化。酒泉、太原、西昌三大卫星发射场经过更新与改造后,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载人航天发射场和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都综合了世界先进科学技术;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掌握和运用了世界先进的“中心遥控”模式;“远望”号航天测量船队,可同时在世界三大洋布阵测控„„从“两弹一星”到载人飞船,中国科技工作者铸就了“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两弹一星”与载人航天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增强了我国人民实现民族复兴的信心与勇气,推动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前进步伐。

神舟飞船的一次航天飞行成功,凝聚里十多万航天人的心血。他们组织成了一个庞大的系统,既明确分工,又精诚合作,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懈怠。无论你担任地是什么角色,绝对没有主要和次要之分,从飞船的制造到飞行员的吃喝拉撒,任何一个细微的环节,从设计到制造到装配,都必须经过缜密地设计和反复地实验,绝对不能有丝毫的纰漏。从返回舱到轨道舱之间的那道门,如果不能严密关闭,就可能导致整个飞船航天飞行的失败,为此,航天人经过了近百次的实验,就是卡进去一根头发都不行。曾经就是因为火箭发射塔底座上掉了一个非常微小的金属屑,导致了火箭发射失败。尽管其中一个人负责任地工作能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但只要某个人有一点疏忽,就可能给火箭乃至七大系统带来灭顶之灾。航天人的“归零”,就是对任何问题,都要完全、彻底、不留遗患和举一反三地解决。“零缺陷,零故障,零疑点”“严上加严、细上加细、慎之又慎、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分秒不差”„„这些看似极端的口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航天人严谨求实负责任的作风。正如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张庆伟所说的,载人航天工程的标准必须全面、严谨、可操作、可检查,绝不能出现厨师做菜时常说的“盐少许”之类的含糊其辞。全系统数万个口令无一差错,操作无一失误;北京、酒泉、西安3个指控中心和分布在国内外的10个测控站,以及分布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4艘远望号测量船,都精确、及时,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才确保了“神六”的“谈笑凯歌还”!

篇11:读《伊索寓言》一书有感

《伊索寓言》是一本流传千年的古希腊经典作品,很多国家的儿童也都读过这本书,也被很多人当作是儿童启蒙书。

等等,是要介绍儿童文学吗?

成人了,我们还需要读儿童作品?

静静,难道你觉得《伊索寓言》是一本儿童文学作品吗?难道你认为成人不可以读吗?难道你理解的《伊索寓言》是很简单的吗?

我看未必。

这次我们就从成年人的视角来看这本书。

在说成人视角前,我有必要稍微介绍这本书。

据传,《伊索寓言》一书是由一位名叫“伊索”的人创作的,他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著名的寓言家,他擅长创作动物寓言故事,风格简单,寓意深刻,所以受到大众的欢迎。

《伊索寓言》全书讲的是动物故事,以动物为喻,教人为人处世的道理,少部分以人或神为主,形式短小精悍,而寓意深刻。

好了,接下来说说我读到一点感受。即用成人视角来看这本书。

虽说全书讲的是动物,但往往是以动物为喻,讲的是“人”。只是寓言说的是动物的种种状态、神态、语言、行为、思考,但通过动物来反射出人的种种。

而从另一个角度讲,人也是动物。正所谓亚里士多德说的:“人是理性的动物!”

人,首先是动物,其次才有理性。

从动物的身上,往往看到的是我们本身。

在读《伊索寓言》中,我强烈地感觉到,貌似书中在常常在告诉我们一件事,那就是弱肉强食。

当在强者面前,弱者的所有正当、合理的辩解都是无效且苍白的,强者想要吃掉弱者,就吃掉。

书中也讲述了《狼与小羊》的故事,深刻地揭示这件事。

有只小羊在河边喝水,狼看到后,想找到一个名正言顺的借口把它吃掉。

于是他跑到上游说:“小羊,都是你把喝水搅浑了,让我喝不到清水,我要吃了你。”

小羊回答说:“我只是站在河边喝水,并且又在下游,怎么可能把上游的水搅浑了呢?”

狼见这一招不能奏效,又生一计,说道:“我父亲去年被你骂过。”

小羊说:“那时我还没出生呢。”

狼气恼地说:“不管你怎样辩解,反正我都要吃掉你!”

无论小羊怎么进行正当地辩解,狼的目的`就是要吃掉小羊。

放射到人类身上,好像人来也是如此。有权有势的人永远霸道强横,弱势群体永远受欺负,而弱势群体往往无法改变他们的命运。

但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我看未必。

正如前文说的,人是理性的动物。既然有理性,就会观察、会反思、会总结,也会有进步、有行动、有改变。

当我们踏入社会时,瞬间感受到的是一种“丛林法则”,这个社会普遍存在的就是丛林法则。

这个社会就是一个丛林,丛林里面有狮子,有老虎,有狼,有狐狸,有羊,有兔子等等。

我们刚开始踏入丛林,都是一只兔子,时常要警惕被狮子、老虎、狐狸给吃掉,我们就好像是弱势群体,往往害怕被狮子等强者吃掉。

这是一种惯性思考,但我们往往忽略一件事,那就是我们是可以进化的,动物之间是互相进化的。狮子可以变成兔子,老虎可以变成狐狸,兔子可以变成狼。

那么作为兔子的我们,当我们的实力足够强时,完全可以进化为狮子、老虎、狼的。

从这个角度出发的话,当我们还是一只兔子时,就要想办法让自己变强大点,让自己足够努力、勤奋,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改变自己的境遇甚至是命运。

为什么可以这样?

因为是人是理性的动物,人可以通过外界经验、实际行动、自身思考去改变自己命运。

放大点说,目前的社会阶层处于尚未固化且正在固化的阶段,那么普通人要进阶还是有可能的。

所以,还是要对未来充满希望!

上一篇:补报案申请下一篇:会费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