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

2024-04-29

小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精选11篇)

篇1:小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

对小学生估算能力培养的思考

对小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小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知识的特点,去多角度地挖掘和引申估算的内容和技巧,加强估算,培养小学估算能力.

作 者:沈海燕 作者单位:浙江省泰顺县三魁镇小学刊 名:中国教育技术装备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AL TECHNIQUE & EQUIPMENT年,卷(期):“”(7)分类号:G62关键词:

篇2:小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

临汾市实验小学 裴莉

传统的数学课堂体系大体上是严格按照科学的体系展开的,不大重视属于学生自己的经验,内容一般是一系列经过精心组织的、条理清晰的数学结构。这样的内容虽然便于教师教给学生成套的数学内容和逻辑的思考方法。但学生只能被动参与,只要注重教科书提供的数学题目的计算和解答就行了。学习上难免生吞活剥、一知半解、似懂非懂、沉迷于题海战术。教学实践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普遍存在。这种传统的课堂体系及其产生的教学观,所带来的弊端日益呈现,与素质教育思想的要求之间的矛盾日趋扩大。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高度重视课程内容的优化和完善,其目的在于给学生全面、丰富的发展,留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有利于学生自主、多样、持续地发展。学生在学校学习数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获得计算能力,而重要的是获得自己去探索数学的体验和利用数学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获得对客观事实尊重的理性精神和对科学执着追求的态度,获得创造性的思考能力。新课程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独立思考是人进行创新活动的前提,培养善于思考的人,是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更是新课标所强调的目标之一。以下就我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学会思考,谈谈几点拙见:

一、设计情境,培养学生思考的情感

心理学告诉我们: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那就是希望自己有朝一日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或探索者。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当有意识地穿插介绍一些科学家如何利用思维这一武器,去揭开人类社会和大自然的奥秘而取得惊人成就的事例把学生这种潜在的需求激发出来,使之产生掌握创造性思维的欲望。我们还可以有目的地给学生设置一些“障碍”,然后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大胆探索,使“障碍”最终得到排除,这样不仅使学生能够尝试创造和成功的喜悦,而且还能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思考激情。在第三册“用乘法口诀求商”,我设计了猜数谜,让学生自己猜一个数,把它乘以3后,所得到的数告诉老师,让老师猜出学生所想的数,同学们听后,跃跃欲试,课堂气氛活跃。经过几次准确无误的猜数后,不少同学欲知缘由;我不失时机,引导学生静下来进行思考,发现除法与乘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再抽象成一道应用题,进行训练。这样,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思考的兴趣,同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有几位同学,本来遇到应用题就打“退堂鼓”,经过这样有趣的练习,竟然慢慢地喜欢做应用题,每次都能积极进行思考。

二、变式教学,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

“变式”是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时,突出其本质牲。“变式”教学,就是组织学生的感性经验,从不同的角度,或是用不同的方法,给学生提供各种具体对象时,不断变换引用材料的内容和形式,而让其本质的属性始终不变。“变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有助打破思维定势的束缚,思维惰性和感知上的错觉,防止学生把注意力固定于教材内容的非本质的偶然因素上,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从而促进学生思考能力的发展。例如:某教室内有45位同学,第一次出去13位同学,第二次出去15位同学,教室内还剩下多少人?为了养成同学们动脑的习惯,我特意留下不少时间给同学思考,然后进行归纳:

(1)45-13=32、32-15=17,(2)13+15=28、45-28=17,有的同学想出了第三种解法:45-15=30、30-13=17;

通过观察比较,不难了发现第三种解法在运算上有较大的方便。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对这道题进行深入分析,弄清本题所含的四个量:教室内的总人数、第一次出去的人数、第二次出去的人数、剩下的人数,然后与学生一起将进行编造题目。如“求第二次出去的人数比第一次出去的人数多多少人?”或“出去的总人数比剩下的人数多多少人?”。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采用对同一道题目,鼓励学生采取多种解法;对同一种题型,鼓励学生自己编造多样的题目。不但可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使学生的思维在解题上表现得更活跃,能主动、积极地变换思路,排除所遇到的障碍,开发学生思考的能力。

采用“变式”要适当、科学,其成效不取决于运用题目的数量和问题的深度,而在于是否典型,能否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能否使学生摆脱感性经验的片面性的消极影响,促进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否则,效果就可能背道而驰。

三、“授之以渔”,培养思考的独立性

思考的独立性主要表现在:能独立思考问题;善于发现和解决尚未发现和解决的问题;能自觉研讨获得新知识。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现代教学法,如“引导发现法”和“导学探究教学法”等,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和发现、探究的方法,使之在认识和探究的实践中逐步培养自己的自觉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这就是“授之以渔”。

在课堂上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教师提出问题时先不要急于让学生回答,给他们留下一点思考的时间让每个学生动脑思考,而不是头脑灵活的同学抢先回答了问题,其他同学只能跟着他的思路走。当有同学迫不及待地举起手来的时候,我会示意他们先把手放下来,给其他同学一点思考的时间。

当遇到新问题、新题型时,大部分同学受到理解能力的限制,往往束手无策,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在教学时,应当适时鼓励学生试用已有的知识,加以分析,尽可能多考虑已学过的解题方法,在平时一定要做到有理有据。例如:第四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我让学生先练习已学过的相应题目的运算,再以提问的形式,触动学生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思考,产生感性认识,便于学生在独立思考时生成疑团,产生独立探究的欲望,寻求解决问题的规律和方法。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理解新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篇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思考

一、对独立思考能力的认识

独立思考的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表明个体能面对不同的情景,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方法和技巧解决所面临的问题。要培养这种能力,首先必须让学生参与到具体的活动过程中去,并尽可能提高其参与度;其次是帮助学生逐渐掌握思维的方法和分析问题的方法;最后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决定了其独立思考的程度具有相对性。一般地,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活动能力不断提高,其思考问题的独立性也就不断增强。也就是说,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必须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才能逐步培养、构建并发展起来。

独立思考并不排斥同学之间的合作互助,但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个体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对于一个具体的问题,倘若没有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就急于与人合作和会话,必定会影响思维的主动性,从而影响思维能力的提高。可以这么说:没有独立思考,也就没有合作学习的本质内容,合作讨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而合作也就只能流于形式。

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教学途径

1. 分类指导,提出独立思考的要求;教育学生,强化独立思考的意识。

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座谈,以及统计、分析和判断,我们发现,独立思考与学习效果具有正相关关系。一般地,越是优秀的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就越好,而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渐又转化为一种能力,从而为独立思考活动提供支撑和保证。为了形成这种良性循环,教学中对各类学生只有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2. 引导学生,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创设情境,教会学生独立思考。

独立思考不是异想天开地胡思乱想,必须遵正确的规律与方法。科学的思维方法,不是游离于获得和运用知识这个过程之外,而是贯穿、渗透在这个过程之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只告诉学生结论,而要让学生了解得出结论的过程和方法,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及相互联系。通过学习知识的过程,同时学会正确地思考,逐步构建起思想方法的体系,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思考做准备。以“复数有关概念”的教学过程为例,随着学生在课上的讨论不断深入,师生共同构建起复数概念的知识结构,并在此解决的过程中提炼出一些思想方法。

3. 留有余地,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推迟判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教师讲解不宜过细,要给学生留有思考、探究和自我开拓的余地。否则,看似讲透,实则难以内化为学生的观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也无法形成,因此,教学过程中,对于最基本、最主干的东西要讲清,以利于知识迁移;而对于一些扩展性问题、简单的推导和论证、前后知识对比及区别和联系,对知识和方法的归纳、总结等,可以给学生留出余地,激发学生自己去钻研思考。

4. 提倡开放式教学,提高独立思考的品位。

要学生独立思考,教学方式首先要提倡开放式,决不能“一言堂”,否则这种独立性很快会受到极大的限制。其次,努力培养学生善于独立地提出问题。因为能够独立地提出问题,不经过独立思考是做不到的;而问题提得好,又恰恰表明了思考的深度。

三、确立思考对象,提高独立思考的有效性

1. 对知识形成的背景、过程及作用作思考。

以“函数周期性”的教学为例,我们列出了以下背景材料供学生思考:什么叫周而复始?地球自转的周期是多少?地球公转的周期是多少?物理中是怎样定义周期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回顾正弦函数图像的作法(单位圆等分后移动描点法),并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思考图像出现不断反复的物理意义及数学表示,逐步抽象出函数周期性的定义。

2. 对解题的策略作思考,对解题后的回顾作思考。

根据波利亚的“怎样解题表”,我们常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1)本题的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差异?(2)你知道什么与本题有关的问题吗?如何想出一个更特殊的问题?一个更一般的问题?一个类似的问题?(3)能否找到一个解决计划并实施这一计划?在教学中,我们用这些问题向学生发问,诱发学生独立思考,因而不少学生也逐步学会了如何寻求解题策略的方法。

通过解题回顾,可以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使思维不断走向深入,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如解题完毕后向学生发问:(1)能检验你的结果吗?能说出你解题过程中走过的弯路吗?(2)能否用其他方法得出结果?(3)能否用这一结果或方法迁移到别的问题上去?(4)能否把结果或方法加以推广?学生一旦养成这种自问自答的习惯,对独立思考能力形成的促进作用无疑是很大的。

3. 对学习中的错误作思考。

对错误的解法作思考,不仅是为了找到改正的依据,而且有着更深层的作用:其一,它是正确思路得以产生的“母机”,错误根源的暴露往往伴随着正确认识的产生,导致正确思路的出现;其二,对各种可能思路的研究充分暴露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思考,可使解题方法不断优化,在培养发散思维的同时,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其三,在纠错的过程中,学生必须竭尽全力,寻找漏洞,构造反例,调整策略,即学生必须经历复杂的心理变化,才能达到纠错的目的,因而其过程本身是独立性很强的思考活动。

4. 对数学思想方法作思考,对知识的纵横联系作思考。

例如,怎样分析和综合?如何化归?怎样转化?如何分类?怎样讨论?如何代换?怎样类比?如何掌握数形结合?怎样构造数学模型?等等。

篇4: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思考

小学生阅读能力阅读效率《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把多读多写提到重要位置,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为加强阅读,语文课程标准还明确规定了背诵篇数和课外阅读量。那么在实践中,如何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选择多种阅读方式,提高学生阅读效率

小学生好奇心强,意志品质自觉性还有待发,因此要采取多种阅读方式,使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相结合,让学生在快乐的阅读活动中轻松地学习。实践中,一些老师不重视阅读方式的改革,阅读方式单一,造成学生心理疲劳,不能产生阅读兴趣。因此,只有根据教学需要不断变换阅读方式,学生觉得新奇,才能产生继续阅读的欲望,从而提高课堂阅读教学的效率。阅读方式从不同角度可以分为不同类别,如从声音可以分为有声和无声,比如朗读和默读;从速度可以分为速读和慢读;从精细可以分为精读和浏览;从个体与群体分为个读和齐读;从解读课文可以分为对话阅读、探究阅读和体验阅读……阅读方式时机的选择要根据具体教学情境的需要、文本解读的具体实际而确定,要服从并服务于学生的有效阅读,不能盲目地想当然地胡乱选择。比如,我在引领学生阅读唐诗宋词时就采用了多媒体,运用了多种阅读方式:首先,是听读,让学生听录音,看画面,感知作者是借景抒情还是借形传神;接着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阅读诗歌,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其次,采用了指名朗读、齐读、教师范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诗文之中,体会诗文的内容、写法和语言。多种阅读方式的运用,使课堂上书声琅琅,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氛围,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对诗文的解读深刻、独特,达到了有效阅读的目的。在讲解唐诗后,我还采用多媒体播放大型教学纪录片《唐之韵》,从声音、意象、意境、主题、手法等多方面提高学生综合鉴赏水平。

二、改革阅读评价手段,激活课堂阅读氛围

小学生成就动机发展迅速,激励需要不断增强。而评价本身就具有激励功能,因此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教学评价非常重要。运用得好,可以促进和改善学生的语文学习,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反之则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降低课堂阅读教学的实效。如何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呢?评价首先要以鼓励、鞭策为主,关注学生的态度,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发展变化。其次,应运用多元评价方式,从教师这个角度来讲,可以用热情的语言进行赞美、激励,也可以用眼神进行鼓励,还可以用鼓掌表示赞赏。除了教师的直接评价外,还应充分调动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学、学习小组间的相互评价。比如,我在班级开展了“我是小老师,我来解读”活动,在学生阅读讲读之前大家鼓掌欢迎他走上讲台,让他感受到大家的热情和激励,这样他可以放松心情,充分发挥水平,展示自己,有时还能超常发挥。然后可以让学生自己谈谈选择文章的出发点和感觉自己读得好不好,有些学生自我评价道:“没读出感情、没有让自己融入其中。”教师也可以适时适量范读,然后让学生体会后再朗读,让学生自己对比两次朗读的不同并谈谈自己的体会。这种自我评价实际上是在引导学生深入文章,让文章语言逐步转化为学生声情并茂的语言,实在是一举两得。除此,在上课时教师也要注意充分引导学生进行相互评价,让学生从他人的评价得到新的感悟。同时老师的鼓励性、激励性评价更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诸如像“读得不错,流利、有感情”,“有自己的感悟”,“再深入思考一下,你的答案会更精彩”,这些语言在课堂上可以活跃气氛,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之中和情感的流淌之中。

三、开展师生读书活动,让书香润泽心灵

不读书,无以知窗外的精彩;不读书,无以知世界的宽广;不读书,无以知知识的力量。

1.开展教师读书活动,提高教师本领,让教师散发书香。对于教师而言,书籍是学校中的学校,讓阅读融入到教师的工作,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提高生活品位,提升专业素养。每学期精读一本教育专著,每月深读一本教学期刊,每周精读一两篇经典文章,建立一本读书笔记,撰写一篇书评,经常交流读书心得。让教师在读中学、读中教,和学生共读一本书,与学生同交流读书的心得,让师生共同漫步书林,与圣贤牵手,与经典为伴,享受读书的快乐,体验心灵的成长,从而使教师成为学生心目中的一本活生生的大书、好书,成为阅读的旗舰、知识的海洋、生活的楷模、精神的支柱、理想的火炬。

2.开展学生读书活动,让学生沐浴书香。图书馆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文化品味的重要途径。

(1)利用寒暑假、各种纪念日组织读书征文活动。首先,要制定读书活动方案,推荐阅读目录;其次,要认真总结读书活动,对活动中表现好的班级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2)建立班级图书角。班级图书角要以图书馆适合学生阅读的图书、报刊为主,发动学生捐书、存书建立班级自己的图书角,每班设立一名图书委员。学生毕业后图书转赠下届学生,使班级图书不断积累丰富。同时,建立班级图书交流制,使班级和班级的图书定时进行交流,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的作用,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出台奖励制度,鼓励师生自主订购报刊图书,建立师生个人小书架。让更多图书走进班级,贴近学生,让每一个班级充满书香。

(3)举办书香班级评选、读书明星评选活动。在建立班级读书角的前提下,鼓励号召班级进行各种读书活动,如:每天一句名言、每周一篇名文、背诵百首古诗、晨读等。根据各班读书活动的情况,在全校内评选出“书香班级”,在班级评定的基础上,评选出班级、学校的读书明星,以激励读书活动的开展。

国家教育总督学柳斌就曾经说过:“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生,是一个没有发展的学生;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家庭,是一个平庸的家庭;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校,是一个乏味的应试的学校;一个不重视阅读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一所学校,要开展丰富多彩读书活动,让读书学习成为一种生活,一种情操,一种愉悦,一份责任,在学习中读书,在读书中学习,在读书学习中成长。要倡导全体师生热爱阅读、广泛阅读、深入阅读。在阅读中享受学习的乐趣,在阅读中拓展生命的宽度,这不仅要成为师生的执着理想,更要内化为每个人的日常行为。

篇5: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实践与思考

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实践与思考

鲁迅说:“文章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的,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吕叔湘说:“问语文学得好的人,都说是课外看书.”显然,多读书就是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有效途径,多读书就能提高语文能力已成为古往今来人们的共识.

作 者:张玉荣 作者单位:南通市通州区南兴小学,江苏,南通,226313刊 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年,卷(期):“”(39)分类号:G62关键词:

篇6:小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

学好语文是学好其它学科的基础,因为语文不仅仅是认字读文,还要理解词语意思以及文章整体内容和中心思想,通过阅读解答各种习题,帮助增强技能训练。对于其它学科而言,小学语文是一把打开大门的钥匙,没有小学语文这把开启大门的钥匙,学生今后很难顺利的进入其它学科大门之内。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课程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满足孩子的趣味、探索需求出发,丰富多彩的内容更容易达到效果。小学语文教学不仅仅从内容上起到帮助学生提高理解能力,从而为今后继续深造打下基础,还有另外一方面的作用,就是小学语文教学是最好的思想品德教育课,可以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雏形,为正确学习做事提供理论指导。在这个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学即使不能有效的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三观意识,至少能通过小学语文教学让学生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心态,从而让学生有一中积极学习、正确乐观的良好学习状态。

二、小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习惯的有效方法

学习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不竭源动力。小学语文是比较浅显易懂而且有感情色彩的科目,更容易满足小学年龄段学生的好奇心理和探索心理,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有着很重要的影响。而学习兴趣是所有学科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探寻新的知识,让学生自由徜徉在各类学科的海洋里。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讲述故事,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融入自然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并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了培养学生兴趣,小学语文教学也是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最好途径。因为小学语文和生活最贴近,这是小学语文的优势所在,是其它课程无法比拟的。小学语文没有数学这类课程的抽象,学生学习数学往往感到吃力和畏惧,但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存在这种情况,因为小学语文和生活紧密相关,可以有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在教学互动中很容易吸引学生的兴趣和关注度。通过学生的这种兴趣和关注,可以将很好的学习方法在无形中灌输给学生。在传授的过程中,学生的自学能力,主动学习的热情,观察事物的能力以及思考问题能力都会得到全面提升。这些技能恰恰又是其它所有学科所必须掌握的,只有掌握了这些技能,其它学科的学习才能游刃有余。小学语文教学正是帮助孩子早日学会这些技能,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少走弯路,为小学生今后的学习之路积累经验。

三、情绪调控是学习各类学科的前提,小学语文教育是培养

篇7:小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

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双语小学雄州分校 曹 峰

【摘要】译林版小学《英语》加大了对学生写作方面的要求,对学生和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文章初步整理了《英语》教材中几种写作的形式,对如何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开展写作训练提出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英语写作

语言技能是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听和读是理解的技能,说和写是表达的技能。写作也叫书面表达,它对语言运用提出了较高要求,同时也是语言交际的实现过程。《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版)二级“写”的目标要求共有三点:能正确地使用大小写字母和常用的标点符号;能写出简单的问候语和祝福语;能根据图片、词语或例句的提示,写出简短的语句。同老版英语课标相比,第3点作了改动,由原来的“能模仿范例写句子”提高为“能根据图片、词语或例句的提示,写出简短的语句”,从写单句的层面提升到写语篇的层面。

随着英语教学研究的深入,教师也越来越认识到写作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然而,在小学英语课堂中,依然有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过于强调学生的听、说训练,较少开展写作教学训练。主要原因可能是教师觉得开展写作教学训练不知从何下手、无所适从,学生也因为英语词汇量储备少,语法知识匮乏,且容易受到母语思维的影响,写作错误率比较高。

译林版小学《英语》教材明显提高了对学生写作训练的要求,丰富了写作的内容和形式,按照从根据文章情境填写单词,到看图写句子,再到根据提供的主题写出一篇完整的短文的次序,循序渐进地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水平。笔者总结了《英语》五六年级教材中关于“写作”的教学内容,大概有如下几种类型:

1.看图写作。看图写作在《英语》教材中出现的频率是最高的,它以图的形式为学生提供写作内容和写作思路,为学生的写作提供帮助。如在5上unit5 What do they do?Think and write中根据图片提示,完成一篇小短文。

2.框架式写作。框架式作文为学生搭建好大部分语句格式,让学生不再担心语法错误,难度较低。

3.思维导图式写作。思维导图对开启学生的想象力、思维能力有非常突出的作用,它需要学生对写作内容进行再创造,难度较高。如5上 unit 6 My E-friend中的Write and say,要求学生根据思维导图完成My e-friend短文。

4.根据表格写作。它通过表格,为学生提供写作素材和信息。如5下 Unit5 Helping our parents中Think and write内容,要求学生填写文中主人公分别在上午和下午干了些什么事。教师可以根据完成后表格中的信息,让学生完成短文。

5.根据关键词写作。这一类作文往往会提供一个学生熟悉的情景,再加上部分关键词让学生完成写作。如6上 Unit2What a day?Think and write中,教材中给了四个关键词:went swimming,had a picnic,watched a film和did the homework。

6.根据话题写作。如6下 Unit 8 Our dreams中,要求学生以My dream为主题完成一篇短文。

这六种类型的写作形式,看图写作和框架式写作难度较小,思维导图、表格、关键词式、话题式写作,要求学生能运用习得的知识进行再创造,要求高,难度大。

如何在小学高年级开展写作教学,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教学。

一、依托文本,仿写起步

写作起步阶段可多依托文本,进行仿写。在译林版小学《英语》五、六年级教材的Story time板块中,有些单元安排了根据Story time进行课文填空,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些框架保留了文章的主干,它既可以降低写作难度,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又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这些恰恰是英语写作的好素材。如6上Unit 4 Then and now中,学完Story time后,教材中安排了Write and say这一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填空的方式写出布朗一家人的过去和现在的生活,这些句子连起来就是一篇非常好的英语作文。同样,我们也可以仿照这样的例文,让学生写一写自己一家人过去和现在的生活。

二、注重指导,以读促写

译林版小学《英语》的Story time和Cartoon time板块的阅读材料,形式多样,大致有对话体阅读材料、故事性阅读材料、日记、便条、书信等应用问题阅读材料三大类。教师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要注意指导阅读方法,带着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写作方法,从阅读材料中搜集素材,学会写作方法和选词用词。在写作之前,教师一定要帮助学生搭建好文章框架,降低写作难度,在仿写的基础上可以进行改写和续写。如对话体的阅读材料可以尝试改写,故事性阅读材料可以尝试续写等。如6上Unit 1The King’s new clothes中,我们可以带着学生想象:皇帝发觉自己受骗了,会发生什么呢?让学生发挥想象,大胆猜测,让学生续写作文,激发学生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在学习到日记、便条和书信等应用问题阅读材料时,除了让学生阅读理解文本本身外,还应讲解日记、便条和书信的格式,要求学生尝试多种形式的写作方法。例如,6上Unit 8 Chinese New Year中,就安排了Su Hai写一封电子邮件给Ann的内容。教师可以在学生完成书上填空后,尝试写一封电子邮件给自己的朋友,并注意书信的格式,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提高他们的写作兴趣。

三、围绕话题,以说导写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单元话题,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活动,通过思维导图、关键词、表格等形式,给学生提供写作情境和写作信息,帮助学生整理思路,激发学生言语交际的积极性,达到“以说导写”的目的,让学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从而降低学生自主创作的难度,加强说写结合,既提高说的能力,又提高写的技能。比如,在学完5上Unit 4 Hobbies时,可以请学生在小组中介绍自己和好朋友的爱好,先口头表述,然后进行整理和修改,串句成篇,再用语篇的形式写下来。

总体而言,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需要教师循序渐进地训练和耐心指导,将写作教学同听、说、读活动结合起来。在写作之前,要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提供信息、搭建框架,在写作之后,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多元化地评价学生,保护学生敢想、敢写的特点,促进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发展与提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张彦霞。如何科学、合理地开展小学英语写作技能训练[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4):168-170

[3]王雪梅。小学高年级英语写作训练的尝试[J].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10):25.

篇8:小学生数学交流能力培养的思考

一、培养自信, 激发学生数学交流的兴趣

1.及时评价, 让学生乐于交流。

自尊与自信是孩子发展的力量源泉。民主、愉悦、激励的学习氛围, 以及师生和生生之间合作、融洽与平等的关系是讨论有效开展的重要前提。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交流过程中, 学生都积极参与教学, 有亲历成功和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学生在交流讨论中, 既可以看到自己的长处, 又可以发挥自己的潜力, 自我效能感便会增强, 从而会更努力、更有信心地投入学习。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不断地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肯定, 给予价值取向的指导, 使学生从老师的信任和赞赏的评价中看到自己的潜力, 树立学习的信心, 从而敢于大胆地表达在学习中的思考、发现、疑问, 产生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兴趣。

2.允许出错, 让学生敢于交流。

“让每一个站起来发言的学生都能够体面地坐下来”应作为课堂教学原则恪守。课堂应是允许学生出错的场所, 当学生发生错误时, 教师不要急于评判、急于给出标准答案。教师要做的是给学生“二次成功”的机会, 给弱势群体充分思考的时间, 要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多对学生说一些类似于“你能够举手发言已经迈出成功的第一步了”“你再深入地想一想, 一定会找到答案”的鼓励性语言, 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找到自信, 从而产生“要交流”的兴趣, 树立“敢交流”的自信, 达到“会交流”的效果。

二、创造机会, 让学生有数学交流的途径

1.教师主动设问, 让学生有交流的机会。

语言是人和人交往及个体进行抽象思维的重要工具, 学生思维的发展是和语言的发展密切联系的。我们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 创造机会, 让学生多开口说, 训练学生数学语言的条理性和准确性。日积月累、不懈训练, 就能培养学生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比如:教师应经常问学生, 用的是什么图形的教具, 是怎样贴图形的, 讲了什么内容, 怎样回答, 等等。

2.学生主动质疑, 让大家有思考交流的素材。

爱因斯坦说过: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 起点在一问。问才能思, 辩才能明。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多动口, 在疑难处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样”, 无疑能使学生拓宽解题思路 , 最终总结增强思想的开放性。如果我们能经常创造机会让学生多动口, 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就一定会有所提高。

3.结合实践, 交流操作探究的发现。

小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 往往要依靠具体事物作为思维的支撑。没有操作支撑, 绝大部分学生很难进行定向有序的思维活动;操作是智力的起源、思维的起点。小学生认识事物是从直观到抽象的, 其思维过程要借助直观的形象引导。教师可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 充分利用教具、学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学会动手操作, 引导他们动手、动脑、动口, 有效提高他们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三、注重指导, 让学生学会数学交流的方法

1.交流发现要完整。

清晰有序、头头是道地说话, 不但能给听者留下较深的印象, 而且能使说者的逻辑思维得到发展。所以教师要让学生懂得思考问题要有根有据, 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 尽量做到简单明确, 便于表达。数学来源于生活, 所以对小学生来说, 他们学的数学知识都呈现于生活中。由于社会信息的快速发展, 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方法呈多样化, 因此, 不少学生在完成作业时做得干净漂亮, 但若让他们说一说自己的思路, 却往往不能完整、流利地表达。针对这一现象, 应从训练学生的口语入手, 从培养数学交流能力入手, 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地指导他们将每一个知识点都完整地表达出来。

2.交流发现要有准确。

在训练学生有头有尾地说话, 能完整、连贯地把话说清楚的同时, 我们还要指导学生说准确。例如, “把10平均分成5份, 每份是几? ”有的学生可能脱口而出是“2”, 也有的说“2份”, 答案虽然对, 但语言不准确。如果养成好的说话习惯, 就能完整地回答出:“把10平均分成5份, 每份是2。”只有多练习, 学生才能真正做到想说、会说、能说、说好, 数学语言才会变得更有逻辑性。

3.适时追问, 提高交流的有效性。

在学生交流过程中, 根据教学的目标与交流的实际, 教师适时地加以追问或补问,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 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交流的有效性。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不同数位所表示的意义是不同的, 从而加深学生对计数单位的理解和掌握。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 敏感地抓住有关信息进行追问或补问, 问题由易到难、层层推进, 激活学生的思维, 针对某一具体问题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与研究, 发展学生深层次的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的宽度和深度就能得到不断拓展。

“数学提供了一种有力的、简洁的、准确无误的交流信息的手段”。学生数学交流的过程反映的是他们的思维过程, 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发展, 将会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每一位教师都要充分认识数学交流的价值,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更多地关注“交流”, 有意识、有目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数学交流能力的训练, 这样必将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灵活性、逻辑性, 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

摘要:激发兴趣、创造机会, 让学生想交流、会交流、交流好, 这样必将有效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灵活性、逻辑性, 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交流能力,培养策略

参考文献

[1]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

[2]吴小萍.培养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教研论坛.

篇9: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关键词 独立思考 能力培养 主体作用

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是我们教师所追求的目标之一。拥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不会盲目地接受他人灌输给自己的观点,他们总是要质疑外来的信息,要根据自己的观察、经验和推理来评价外来信息。那么,怎样培养学生数学独立思考能力呢?

一、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

生活中,孩子能独立完成的事家长绝不代劳,学习中遇到难题时也不能由教师直接帮着解决,可降低难度让孩子试试,其关键是不让学生产生依赖思想。

教育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多问几个“为什么”,敢于展开合情合理的联想。要教育学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想,要比不想好,想得不对,没有关系,这是在求知过程中的正常现象。随着错误想法的修正,新的认识由此产生,新的知识也就获得了。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来认识和判断数学问题,既不轻易放弃自己认为正确的想法,也要虚心地向他人学习,学会对自己的解题策略与学习结果作出适当的评价。凡是学生自己能够独立探索的,教师决不代替,学生自己能够独立发现的,教师决不暗示,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独立思考的时间,多一点尝试成功的机会。如果学生什么都不去想,没有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那么学生将难以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二、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

要让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但课堂上总有一部分思考问题速度快、爱发言的学生。教师不要急于请他们发言,并且适当制止他们的举手行为,这就为多数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的时间,创造了独立思考的氛围。实践证明,这样并不会挫伤爱发言的学生的积极性,因为不急于请他们发言并不是不让他们发言,只是有个停顿的时间。

在教学思考题“第一个篮子里有15个梨子,第二个篮子里有7个梨子,要使两个篮子里的梨子同样多,怎么办”时,学生很快想到从第一个篮子里拿出4个梨子放到第二个篮子里,除此之外就想不到其他方法了。于是我提示学生,只变化一个篮子,也能使它们同样多,怎么办?这时课堂上静悄悄的,学生思考片刻后,终于有十几个学生想出了其他方法,这时,我示意有结果的学生保持安静,再给没想出来的学生一点时间,果然,举起的手越来越多。学生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得出答案,分外高兴,并且很有成功感。

三、营造促进学生独立思考的评价氛围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在教师引领下进行思考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独立思考。通过对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的评价,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而这不能只通过分数来评价,而应该通过开放性、激励性的评价,激活学生的思维,放飞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具体在课堂上的实施,可主要采用生生互评、学生自评及师评等形式。

在学习长度单位“分米、厘米和毫米”这一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的內容时,可以先让学生在课前以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上课时再将自己学到的知识介绍给大家,同时提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之后,让学生之间互相补充,互相评价,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不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不同,采取的学习方式也不尽相同,但是,同学通过自己的不同方法所掌握的新知识却是更加巩固的。有的学生找来家里的盒尺,有的利用平时用的尺子和三角尺,指出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有的就利用自己熟悉的东西估算出大概是多少厘米或多少分米;有的拿来2分硬币告诉大家它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最后,教师对学生的发言作出激励性的评价,课堂上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心理学家认为,通过让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探索过程,学生会在积极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自我奖赏”。通过教师适时的赏识激励,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他们能从中体验到一种成功感,从而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

四、养成善于求异与质疑的习惯

对于不同的见解,老师要及时给予表扬与肯定,并鼓励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创新性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在质疑中前进。在学生求异与质疑的过程中,老师及时引导以免学生钻牛角尖,要指导并训练学生把通过各种途径学来的知识,整理成自己的规律性知识、经验、能力和方法。因此,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质疑,在生活中学会质疑,在质疑中学会思考,学会探究;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标新立异,培养他们勤于思考,敢于提问,敢于质疑的能力,从而使他们学会思考,学会提问,学会学习。有疑才有思,质疑是良好习惯,是积极学习的表现。我经常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质疑问难,并为学生质疑问题创造机会。

独立思考是学习数学的关键,也是数学教学的传统。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能使课堂成为学生个性思维驰骋的天地,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插上一双有力的翅膀。

篇10:小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

摘 要:

当代大学生存在巨大的就业心理压力,就业能力明显不足是他们毕业面临的首要突出问题。而现全国多所高职院校教育旨在为国家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让高职毕业生既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对学生管理来说,最终学生就业能力与用人单位需求是否匹配,才是管理成败的关键。

关键词:

篇11:小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

李长文

(吉林省公主岭市毛城子一中,吉林公主岭 136132)

摘要: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要。为此,应引导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其思考的欲望;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勇于思考的环境;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科学思考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关键词:独立思考;课程改革;创新型人才

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及未来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积极引导问题意识,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

一般来说,在课堂上学生不愿意思考,为了改变这样习惯,应引导和鼓励学生“提问题”,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其乐于思考的欲望,形成一种自己独立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人人都喜欢提问题的主动学习的局面。

首先,要通过适时的总结,给学生以积极引导和鼓励。如有的教师定期总结学生提问题的表现予以总结,甚至有的学校,对于提出了确有价值问题的学生,由学校给予适当的奖励。

其次,充分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别,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开始时,把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划分为五个层次:一是敢于提出问题;二是能围绕学习中心任务提出问题;三是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四是能尝试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五是能在问题解决后又提出新的问题。然后,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不同的努力目标,并逐步提高层次。

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学生勇于思考的环境

首先,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关系,教师和学生能够自由的沟通思想,要相信和尊重每个学生,看到他们身上各自的优点。

其次,教师要善于敏锐地发现学生思考的“激发点”,及时地给予提示引导。如当学生回答问题有错误时,正是启发他思考的有利时机,决不能轻易错过。

最后,教师还应创建机会为学生提供思维碰撞的平台。实践证明,在一个学习气氛浓厚,经常发生思维碰撞的班级里,可以大大促进每个学生独立思考的广度、深度和效度。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合作学习,在课堂内外更多地为他们开辟讨论、争论和辩论的机会,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独立思考的机会。

三、培养思维模式,促使学生掌握科学思考的.方法

教师要在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的过程中,引导他们学会思考,掌握科学的思考方法。

首先,要重视揭示思考问题的思路。教师为了引导学生在“过程”中掌握科学思考的方法,必须将思考问题的过程揭示出来,便于分析和研究。(教学论文 )为了对学生起示范作用,教师不仅自己要弄清教材的思路,还应将教材的思路适当地揭示给学生,便于学生从教材编写者思考问题的思路来认识和把握教材。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还应介绍自己所运用的思考方法,尤其在解题教学中,更应注意将自己的思路揭示给学生。对于素质较高的教师来说,最好能够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思考,现场分析,现场推演,让学生直接看到教师的解题思路。

其次,要结合教学内容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考方法。教师一定要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考训练,使之逐步掌握科学的思考方法。具体的思考方法主要包括联想思考法、分析思考法、形象思考法,逆向思考法、发散思考法、演绎思考法、归纳思考法和推理思考法等。

再次,要因材施教,不断地提升学生的思考品质。教师只有依据学生思考能力发展的年龄特征,关注个体智力的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因材施教,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考品质,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

四、减轻课业负担,为学生提供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教师应在教学中树立三个意识:

一是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权和独立思考权,把思考还给学生,帮助他们尽快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是充分利用课堂的教学意识。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认真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利用好每一分钟,努力提高学生思考的含金量,实施有效教学。

三是潜移默化的引导意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言而喻,应充分发挥其激励、引导、解惑的作用,认真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难题,但决不能代替学生的思考,要把教师作用的发挥限制在必要的范围内,尽量引而不发,留有余地,尽量让他们通过独立思考去解决问题,这就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给了学生去进行思考和学习。

上一篇:李军优秀共产党员申报材料下一篇:忌讳的近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