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教材优势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2024-05-01

发挥教材优势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共12篇)

篇1:发挥教材优势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确定之后,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是否富有成效,直接影响着学生知识的掌握、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个性的形成,并对于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中,科学地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从已知到未知,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逐步形成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有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发展能

力。有助于使学生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实验教材不是简单地呈现例题——结语——习题,而是既体现学生学习知识的顺序,又体现了较科学的教学方法,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了条件。下面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改进教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改进教

学方法,培养思维能力

从具体到抽象是儿童的认识规律,感知是思维的起点。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感性认识,通过“操作”这一外部程序的“内化”,发展儿童的思维能力。例如在计算教学中,教“100以内数进位加法”(口算):

28 5=?算理时采取以下方法进行:(打出投影片1)

(附图{图})5图(感性认识)教师点拨启发(知识迁移)应该怎样计算?学生根据“10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口算)的计算方法,很快说出把28分解成20和8。这时教师打出投影片2(形象思维)到此步教师再引导:下步还应怎样计算?

(附图{图})学生根据20以内数进位加法的知识很快说出先把8与5相加等于13。教师把片2抽拉成片3,这时水到渠成:20 13=33,到此教师把上述感知(即演示)过程与学生一起写出下列思维过程(抽象思维):

(附图{图})

想:

(附图{图})

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100以内数(口算)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即算理)。

再如:在教“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四册教材40页)(长+宽)×2公式推导采取以下五个步骤进行。

1.找:在下面图形中找出长方形。

(附图{图})

2.描:从一点开始把长方形图形用蓝笔沿长方形四周描一描。(事先准备好的学具)

3.(附图{图})

引导学生观察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突出两个长和两个宽相等)

4.摸:引导学生摸学具的周长,摸课本和书桌的四周。(帮助学生建立长方形周长的概念)

5.推导:例

1、用一段铁丝围成一个长6cm,宽4cm的长方形。把这段铁丝拉直,它的长度是多少cm?教师出示下列图形(教具)(1)(表象)

教师用一条线绳围成的长方形一周,然后展开如(2)。得出这个绳子就是这个铁丝的长。强调这个绳子就是长方形的周长。这时,教师用→示意使长方形的长与宽展开周长的长与宽一一对应。启发学生怎样求这个铁丝的长是多少cm?(多种计算思考方法)

(附图{图})

(1)(2)

生:列式1.6cm 4cm 6cm 4cm=20cm

生:列式2.6cm 6cm 4cm 4cm=20cm

6×2 4×2=20cm

生:列式3.(6 4)×2=20cm

师生通过四个算式的比较对照,最佳算式是3,进而归纳出(长+宽)×2这个计算长方形周长的公式(抽象概括得出结论)。

在教学中采取操作→感知→理解的方法比较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识规律,即动作直观——表象——概念——概念系统。充分体现了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思想,符合学生学数学的认识规律。“动作直观”是认识的起点,“表象”是在操作和观察等活动基础上,在头脑里形成事物的初步形象,是知识形成的中介,最后才在头脑里将获取的“表象”进行深加工整理,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形成“概念”。它要求教师必须加强直观教学和学具操作活动,丰富学生知识的“表象”,促进其理解,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让学生说算理和公式的由来,这样使内化了的外部程序,经过大脑加工转化为外部语言,这样较好地培养了儿童逻辑思维能力。

二、要充分发挥教材优势,把培养逻辑思维贯穿于教学过

程的始终

小学生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决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教师以知识为载体,有目的、有计划、长期培养的结果。我们要有意识地结合教材内容把培养逻辑思维贯穿在不同年级、不同的教学环节之中。

1.从认数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儿童是通过具体的物体理解抽象的数,认数中包含了对数形、数义、数序、大

篇2:发挥教材优势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在进行一年级数学新教材的教学实验中,我们感到新教材较之现行教材有很大的变化,新教材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科技的发展,较好地体现了师生、生生和课本之间的交流对话,在表现形式和陈述方式上都是一年级学生所喜欢的。特别是在学习方式上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新教材展现了学科的基本结构,但并不局限于学科结构,教科书既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又是一个拓展创新的平台。经过实验,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学生思维活跃,敢于质疑,愿意与同学、老师交流,勇于发表不同见解,乐于表现自己。一个体现师生交往互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步形成。下面是教学实验中的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用好新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只要相信学生,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一年级的学生同样具有创造潜能。一年级上册新教材提供了许多现实的、有趣的、探索性的教学活动。如在教学“9加5”的算法时,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探究的方式,小组之间比一比,看哪组算法多,然后全班交流算理,使学生对每种算理都有所体会和收获,最后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进行以后的计算,也体现了个性化学习。

二、用好新教材,培养学生选择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实的资源,我们要指导学生从这些资源中选择一定的信息,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抽象出算式,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结果。如在教学“9加几”时,教材为我们提供的.资源是学校运动会的场景图,先引导学生观察,并把观察到的结果说给组内同学听,在学生初步感知全景图意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提出学生们喝了一些饮料“还有多少盒?你能算出来吗?”这一数学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计算方法上。这时让学生把自己的方法在组内进行交流,然后在全班交流。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经历交流多种算法的过程,逐步体会各种算法的特点,从而选择更适合自己的算法。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三、用好新教材,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

小组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学时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合作交流的情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同学互相交流。

开学初,实验伊始,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能力不强,缺乏合作交流的能力,在组内学习时,往往为了一点小小的得失而产生矛盾;在交流中,不懂得听取别人的意见,在别人的意见与自己的意见不能统一时,难以宽容别人的不同意见,也不会对别人的意见加以补充,课堂秩序较乱,影响教学效果。对于一年级刚刚入学的小学生而言,让他们合作交流是很困难的。但具备一定的小组学习能力和形成小组学习规范的组织秩序又是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根本保证,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交流。首先,在课余时间,加强了对小组长的培训。培训的内容是:怎样组织学生发言;怎样在小组内分工;遇到小组意见不统一时怎么办。其次,教会学生尊重他人,讲礼貌。在别人发言时,注意倾听,学会补充。再次,为了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也为了尽可能使每一个学生与班中其他同学都有共同学习的机会,定期调整小组结构和座位,便于学生与更多的同学进行接触、合作与交流。

小组合作学习开始后,教师观察每组是否都有组织地开展活动,如果没有,应及时加以一定的辅导,在此基础上深入到一个组内,作为组内普通一员,把自己的思维转换到学生状态并与学生共同学习,凡是学生会的,教师决不代替,只有在学生遇到困难难以解决时加以点拨,协助学生完成任务。一个学期下来,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活泼而不散漫,规矩而不死板,愿意与同学、老师交流,敢于质疑。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步形成。

四、设计实际背景,使学生置身其中,增加实际体验

新教材中例题、习题的选择素材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非常接近。因此,在教学中,依据实际情况用游戏表演等实际活动将情境图提供的内容进一步动作化、情境化,使学生全身心地置身于真实的数学活动环境中,增加实际体验,切身感受数学的奇妙与无所不在。如在教学“加法的含义”一课时,先让3个学生表演。教室前面站1个学生,教室后面站2个学生,教师说开始走,当3个学生走到一起时,教师说停,这样反复走动了3-4次,让学生观察此情境,使学生直观地看出,1个同学和2个同学合并的过程,充分感知加法的含义,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用语言、手势表达合并的过程,进一步加深对加法含义的直观理解。

再如,教学“连加、连减”时,教师创设实际情境――教师与学生做“开汽车”游戏,教师做开汽车动作,教师后面(也就是汽车上)有4个学生。汽车启动,教师问现在汽车上有几个同学(4个)。教师报站名,停车,又上来了3个学生。汽车再启动,教师问又上来几个同学(3个)。汽车上一共有几个同学(7个)。又到一站,停车,下去2个学生,教师问现在汽车上有几个同学(5个)。这时抽象出算式4+3-2=5。游戏如此反复轮流做几次,使每个学生都有参加的机会。

这样,通过设计实际情境,使学生在实际活动中理解算理,同时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总之,在使用教材时既要尊重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要灵活运用教材,根据学校、学生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使用。切实发挥实验教材的作用,真正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求知的科学精神。

篇3:发挥教材优势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一、揭示插图的重要性, 增加学生的识图意识

教材插图是记载和描述生物学知识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和载体, 它以形象生动而直观的方式表达出丰富的生物学信息, 把复杂的生物现象缩印在插图中, 有利于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实践表明, 教师注重教材插图教学, 能使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得到加强, 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从而也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指导学生识图方法, 提高学生识图能力

初中生物学教材中的插图有多种类型。教师要加以指导, 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

观察是获得生物学知识的首要步骤, 由于教材中有些插图较为复杂, 极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在教学中就要求教师简化原图, “去伪存真”, 设计出形象、直观、简易的生物略图。因为生物略图对所要表现的生物学事实切中要点, 鲜明醒目, 对揭示各种生物的生命活动规律具有突出的表现能力。因此, 教师在板演生物学略图基础上, 引导学生看图、读图、绘图, 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如学习“血液循环”一节时, 课文中的插图复杂, 教师应给予简化, 说明问题即可。然后师生共同绘出血液循环示意图, 根据血液的变化分别用鲜红、淡红、暗红粉笔描出, 做到讲绘、听绘同步。这样学生的视觉、听觉、动觉就会感知所学生物学知识, 加深理解和记忆。

此外, 在引导学生对插图进行仔细观察的前提下, 教师要通过讲解帮助学生阅读, 教师要选择恰当的挂图、投影片、录像等直观手段和精练准确的语言, 讲清、讲透插图的内涵和外延, 尤其是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启迪学生的想象力, 让学生比较全面地形成有关知识体系。这时, 学生再去阅读就容易得多。

三、实施有效方法, 培养学生的用图能力

学生对插图的认识过程要遵循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实践的认识规律。在实践教学当中通常采用以下途径来实现。

(一) 按图操作,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初二生物教材中安排了12个学生分组实验:其中7个实验配有实验操作系列图, 4个配有形态结构图。这些图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清清楚楚地教会了学生一系列的实验技能, 使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动手能力得到了同步提高。

(二) 依图设疑,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古语说:“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教师要根据图像目标和学生的实际, 精心设疑, 努力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学习“皮肤”时, 设疑问难: (1) 皮肤结构分哪几部分? (2) 皮肤有何功能?为什么有这些功能?有何附属物? (3) 为何有人皮肤较黑, 有人皮肤较白? (4) 皮肤卫生保健应采取什么措施?教师设疑后引导学生看书、读图、讨论, 然后给予启发、点拨。学生有了主动“解疑”的心理倾向, 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 学生疑难被突破。学生在主动获得知识的同时, 又培养了思维能力。

(三) 据图训练, 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为了使大多数学生真正明确图像语言, 学会“图文结合”, 必须进行图像强化训练, 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得牢固、持久, 并在头脑中形成图像, 从而做到“看图说话”、“无图思考”, 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发展智力。笔者注意在教学中进行“看图说话”的技能训练, 让学生自己对照图像目标自问、同学之间互问、学习小组相互提问。让学生走上讲台, 指图讲解, 指图提问, 讲得好给予掌声, 使大多数学生能得以表现, 体验到成功的欢乐。如有困难者教师则给予启发、点拨。这样, 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吸引学生注意力, 增加学生的理解力。让学生指图讲解, 课堂气氛轻松、活泼, 并从中使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四) 图的叠加、绘制, 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图的叠加是指把几个知识相联的图综合在一起表现出来, 如“神经元模式图”和“脊髓的结构示意图”相叠加、“长骨的结构”与“关节模式图”相叠加等。图的叠加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加工、迁移及综合应用, 并从中体会“生物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辩证观点。有些教材中的重点插图, 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的给学生布置一定的绘图作业, 动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识图, 可加深学生对插图的印象, 巩固插图知识, 提高学习兴趣, 使学生养成勤于动手的习惯, 如画“心脏的结构简图”。通过这些训练, 使学生对知识有一个再认识的过程,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为创造力的培养打下基础。

篇4:发挥教材优势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关键词:中学数学;思维定势;求异思维;新旧知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3-098-01

思维定势与求异思维的关系一直是中学数学教学中的热门话题之一,但许多文章多是谈如何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培养求异思维能力,较少谈到它们的内在联系,以及它们如何相辅相成、相互转化的“对立统一”关系,这在认识上有一定的片面性。本文试图对中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定势与求异思维的相互关系作一粗浅的讨论。

思维定势或叫心向,指由一定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影响或决定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趋势,也就是人们按照一种固定了的倾向去反映现实,从而表现出心理活动的趋向性、专注性。而求异思维的主要特征就是不囿于原有的思维定势,随时准备适应新环境、学习新知识、创造新方法、更新观念以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准备。思维定势与求异思维相辅相成、互相配合,共同服务于人的思维发展,它们是一对矛盾的“对立统一”体。求异,就意味着否定原有定势,建立新的思维定势,而不断发展的思维定势又为更高层次的求异思维奠定基矗于是,人的思维水平,尤其是辩证思维的能力在这种思维定势与求异思维的交互作用过程中得到了发展。

事实上,人正是在学习实践中不断地积累经验以适应新的环境的。经验的积累过程并不是线性增长和一帆风顺的,而是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人不断地用新经验去否定或修正老经验,这里的否定不是简单的否定,而是对老经验的扬弃,即吸收老经验的有用部分,否定其“错误”的部分,获得新的经验。这种“经验”实际上就是思维定势。在学习过程中,新的思维定势往往需要在不同环境下多次强化才能形成。例如,学生对于一个新的概念不是一下就能“熟练掌握”的,往往要通过多角度、多次在不同环境下对这一概念进行识别、理解和运用,其间可能发生多次错误,甚至是同样的错误多次出现,使我们多次接受教训又多次总结经验,才逐步实现“熟练掌握”。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新的思维定势建立的过程也正是对旧有思维定势的“求异”过程。

可以说,我们平时的数学教学,就是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定势和求异思维能力(包括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这里科学思维定势的基本内容就是各种概念、定理、公式、技能技巧的正确理解和熟练运用。

其中,“熟练”就是比较“牢固”的思维定势,这是求异思维的基础,也是解决较为复杂问题的基础。“三基”之所以重要,也正在于此。如果当学生对新问题的规律还未掌握,思维定势还未形成时,就对其进行求异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所谓应变能力和灵活性,其结果必然是“欲速则不达”。学生不但不能掌握技巧和灵活性,就连基本技能也难以掌握。有的教师教学方式很活,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思路分析得头头是道,而教出的学生一旦独立面对问题却又束手无策,也由于这个原因。另一方面,如果学生思维定势已经形成,教师却不能及时增加难度,“提升”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向困难挑战的精神,则必将使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求异思维能力的发展受到抑制。

学生在整个中学数学学习过程中,每次思维定势的重大突破,都伴随着一个阶段的求异思维训练。改变过去习惯了的思维模式,对学生而言有时是很难接受的,甚至是痛苦的。如对初一代数的学习,学生常常希望回到算术中去而讨论字母运算;学生在立体几何学习的初期,往往会无意识地以平面几何的观点来处理空间问题,看立体图“立”不起来;学过任意角的概念后,仍将任意角视为锐角或钝角;学生由实数集“跨”入复数集后很不习惯,往往不知不觉又“退”回到实数集中去,将复数集问题当实数集问题解决……这些新旧知识和观念的转化过程之艰难,教师必须有充分的了解和心理准备,耐心引导学生通过新旧知识和观念的对比(寻找区别与联系),使学生在旧有知识和观念的基础上对新知识和新观念逐渐认同,进而完成认识上的飞跃,建立新的更高层次的思维定势。

中学数学的教学过程,可以说是培养学生这样的思维定势(习惯):面对任何一个新的问题,首先要审清题意,仔细分析已知条件与要求解的问题(或求证的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展开联想、抓住本质、理出思路,最后化新问题为旧问题,化未知为已知。这样的思维定势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对一个个具体解题思路与方法的抽象概括,又是在大量具体问题的解答过程中得到检验和强化的结果。同时,人的态度、思想、观念等,都是高层次的思维定势,它们的形成和改变都需要较长的时间,而且随著人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这些思维定势会越来越趋于稳定。中学阶段这些高层次的思维定势正处于形成、变化和渐趋稳定的阶段,是进行思想教育的关键时期。中学数学教师应该全面理解教学大纲,发挥学科优势,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方式的教育。

篇5:发挥教材优势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内黄县亳城二中张学军

在信息迅速发展的今天,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引入学校课堂教学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如今,随着国家对农村教育投资力度的加大,我校也配备了远程教学设备和多媒体教学设备,利用卫星地面接收站已经接受到了大量的IP教学资源,还有国家免费为我们提供教学配套光盘资源,我就可以利用这些资源制作教学课件,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象、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应用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运用图、文、声、像。影并茂的特点,能把教学时说不清道不明,只靠挂图或黑板作图又难讲解清楚的知识,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境、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将知识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知识形成过程的充分展示,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激发求知欲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一、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化静为动,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 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化静为动,动静结合,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能直观生动展示图形的变化,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使教与学充满了生机,使学生学得主 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逐步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

例如在教学“角的概念”一课时,应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先在屏幕上显示一个亮点,然后用不同颜色从这一亮点作出两条射线,同时闪烁着这个亮点及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使学生看后马上能悟出角是怎样形成的。再分别闪烁出亮点和两条射线,使学生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又将一条边固定,另一条边移动,形成大小不同的各种角,让学生认识到角的大小跟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跟边的长短没有关系。通过这样动态显示,将那些看似静止的事物活动起来,化静为动,使学生获得正确、清晰的概念。

二、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突破教学难点,发展学生思维 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于既能提供直观形象和生动逼真的动态图像,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又能伴随着图象的变化、动听的音乐,诱发愉快的学习情绪。

例如教学“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应用题,运用多媒体的优势,将应用题中用文字表述的抽象的数量关系,转化为可视图形——线段图,创设了按题意配制的活动物景。通过“变色”、“闪烁”、“移动”等手段来突出教学的重、难点,刺激学生注意,寻找条件和问题、单位“1”与几分之几的量的相互关系,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审题、理解题意,启迪思维。

可见,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省力,提 高了教学效率。

三、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创新意识。多媒体技术集音、像、动画于一体,生动形象,在吸引学生的注意与创设教学情境方面,具有其它教学手段所不可比拟的优势。运用多媒体辅助较学,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开发潜力,培养创新意识。

1.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能够从不同方面去进行思考,去寻找不同的解法。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应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屏幕上出现“应该用几根3厘米长和5厘米长的小棒,才能搭成一个长方形?为什么?”先让学生思考周长的求法和算式,开拓思路。再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随着面不断的闪烁,展示了三不同算式的活动过程:5+3+5+3=16(厘米),5×2+3×2=16(厘米),(5+3)×2=16(厘米)。从中得出启示,归纳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这样的启发,促进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探索和创新精神,提高了教学效率。

2.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寓学于乐。例如教学“8加几”时,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制作了动画片:“小动物数学竞赛”的故事情境。即小花狗自夸是数学的小天才,数学题难不倒它。小猴子一听,立即出题目考考它。这时屏幕呈现一

个有10个格子的空牙刷盒,接着画面变成盒里放有8把牙刷,盒外 有3把。当小猴子提出共有几把牙刷?怎样列式?得什么?前两个问题的确难不倒小花狗,而后一个问题却把小花狗给难住了,这时引出新课内容。

篇6:发挥教材优势,促进学生发展

――识字教学的几点体会 连山区胜利小学 李国宏 识字是阅读和习作的基础,识字的多少,快慢直接关系到读写开始的早晚和阅读能力的高低,因此,说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如何发挥教材的优势,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识字,面临着新课题,一项挑战性的任务,我们要尝试,要探究。 一、创设教学情景,轻松快乐识字。 1、走进生活场景,营造识字氛围。 如:反映家庭生活的《在家里》,反映学校生活的《操场上》,反映时代生活的《自选商场》,反映农村生活的《菜园里》都可创设一个生活场景或氛围,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积发学生的思维。 2、调动无意注意,巧设识字环节。 低年级孩子的年龄特征决定他们的意志力和抗干扰能力较差,有意注意持续时间较短,而无意注意不需要意志努力,依靠于刺激物的新异与变化和主体的兴趣和需要,我总结六步识字法,“自己发现――自己认读――交流识记――合作巩固――互相反馈――相互评价”。这个设计在情境中,学生无意中进步了。 3、开展游戏活动,培养学生识字兴趣。 游戏是低年级学生最喜欢的活动,我们常常采用丰富多彩的游戏创设多种识字游戏,如猜字谜、摘果字、我指你猜,抢读字卡,巧摆图形游戏,在游戏中学生全部动手,识字,合作。 二、教给识字方法,促进自主识字。 1、抓住汉字构字的规律,掌握识字方法。 重点是对象形字,形声字的学习与指导,能举一反三,在学习中能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2、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识字。 三、开发课程资源,鼓励课外识字。 1、利用校园环境,引导学生识字。 学校的墙报,标语,班级的板报,花草树木的标签,校园文化长廊都是学生学习识字的好教材。 2、走出书本,走进生活,一边参观一边识字。 3、积极引导学生收集商标,广告宣传标语,留心车站牌,街道和单位标牌的字。

篇7:发挥教材优势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一、教师要转变传统观念, 把创新教育渗透到实验教学之中

教师是新课程的执行者, 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 因此教师必须转变传统观念, 从以前关注学习结果, 转变为关注整个学以过程;从关注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 转变为关注学生亲历及学习方法的指导;从重视实验结论的验证, 转变成实验过程的探究, 把物理与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 在动手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充分利用好实验教学, 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中学物理实验的功能主要是运用实验的成果, 扩大学生的认知领域和浓缩认识的过程。因此, 教师要教导学生以一种科学负责的态度去认真对待每一个实验, 处理实验过程中的每一个小细节。因此, 要做好实验, 首先得培养学生认真负责, 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在实验前, 要认真观察实验的每一个操作方法和实验现象。实验完成后, 还要认真地分析实验结果, 对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 要认真讨论, 这样有利于学生养成科学严谨的态度和习惯, 特别是上好每一节探究实验课,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从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实践探究———讨论总结各个环节都让学生参与进来, 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习惯。

三、应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校教育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标。中学的物理实验中那些奇妙的现象, 对中学生都具有很大的诱惑力,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实验,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可以将实验改为学生探索性实验, 引导学生按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分析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实践探究———总结结论”进行探索, 则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学生始终处于不断探索的情境中, 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 学生做“探索浮力的大小”实验时。第一, 教师提出问题:浮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第二, 鼓励学生针对上述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与假设, 这时教师必须明确地告诉学生:猜想必须符合逻辑科学合理, 同时必须考虑到是否可以检验。第三通过动手实验进行检验, 在实验时多鼓励学生敢想敢做, 敢于突破“老师没讲过”的束缚。

四、应利用实验本身的内涵,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对一些较简单的实验, 可以让学生自己准备实验器材, 设计实验方案。例如, 大气压强一节中“估测大气压的值”的实验, 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准备器材, 如注射器、塑料吸盘等, 再利用学生手中的器材设计实验方案, 亲自动手完成实验得出结论, 让学生在成功和快乐中去感受创新, 增强创新素养。

篇8:发挥教材优势 改进教学方法

【关键词】新教材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 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3-0141-03

用好义务教材,更新教育观念是关键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的推广使用是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而正确的教育观是我们教好新教材的基矗传统观念认为,人的素质主要是知识素质,教师把学科知识作为一堆现成的成果来教,对学生的要求仅仅是接受、记忆、再现这些知识。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开发人们的智力,以及当前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形势,使教育质量观发生了改变。在此情况下诞生的新教材有新的内容与新的结构。义务教育教材以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学大纲的精神和要求为基础,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大面积提高的“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化学新课程已走进学校、走入课堂。新教材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新教材强调了学生主体性学习的重要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新教材让学生主动地体验实验的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取科学实验的方法。即初中化学新教材已注重从书本走向生活;从以教师为主走向以学生为主;从注重知识走向注重活动。

长期以来,传统教育观念是:学习就是读书,提高能力就是会解难题,对教师来说, “教学”就是把书本上的内容讲给学生听;对学生来说,读书就是读课本,能力的提高就是学会解难题。可以看出,传统的教育把学生固定在“书本世界”里,把教育与人的“生活世界”分离开来,使教育在“生活世界”的意义失落中艰难前进,不能为学生建立起教育全部的生活意义和生活价值。

初中化学新教材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对科学过程的感受,不过分强调书本知识的逻辑关系。新教材改变了学科内容 “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注重了科学与生活的有机整合,加强了课程内容和学生生活以及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新教材注重从生活实际中引入课题,生活是课题资源,生活是最好的教育。新教材编入了与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实际联系密切的内容。如空气和水、燃烧和灭火、化石燃料和新能源、金属材料和金属资源保护,化学与生活等。在具体内容中编入了如何防止空气和水体污染、如何灭火、如何防护钢铁锈蚀等解决实际问题的课题,使学生通过化学学习,能够初步解决一些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实际问题,能从切身感受中体验化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从而建立起正确的化学学习价值观。

新教材注重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始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充分挖掘和利用。知识来源于生活,又用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新教材编入了怎样正确使用煤气炉具,用铁锅烧菜更好等生活中经常碰到却并不太注意的问题,让学生真真切切在感受到化学的实用性,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要学好化学,就一定要关注生活。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因此,要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方位的发展,教材在选材时必须摆脱“以学科为中心”和“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观念的束缚,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兴趣和认知规律,以及对科学过程的感受,精心处理好各部分教学内容的关系,不过分强调知识间的逻辑顺序和概念的严密性。

当然,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也不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一方面,教师是教学计划的设计者、实施者和组织者,另一方面,教师又是教学实践的参与者、合作者和引导者,不能认为学生主动学习活动多了,探究活动多了,教师就可以省力了。不能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而放弃了教师的责任性和指导性。恰恰相反,从学生发展出发的教学设计与组织的难度更大了,启发式和探究式教学的组织更费力了。学生的主体性增强了,需要教师更多的培养、诱导和训练。教师的主导性发挥得越好,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得越快,二者是互动的关系,也是因果的关系。

知识不仅包含事实性知识,而且包含程序性知识,即通常所说的方法。掌握事实性知识是基础,而掌握方法是条件,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统一的,而不是对立的。对能力而言,知识同样也是基础,无知者必无能,这是一般的道理。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越来越重视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这与掌握基础知识是不矛盾的。

学生认识事物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同样,学生获得科学知识的途径,最高境界应该是他们自主的探究,是探究贯穿于始终的学习过程,是达到学习即探究、探究即学习那样一种自然的状态。虽然中小学生学习的内容主要是相对成熟的、人类已有的科学知识成果,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必须经过学生直接的探究(而且也没有必要),但是如果学生的科学学习中缺少足够的探究体验,科学知识就不能真正的融入他们的心灵,就有可能使他们对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的发生、发展产生错误的印象。因此,新教材在编写时突出学生的探究活动,加强探究的力度,精心创设探究的情境,把科学方法的学习和科学知识的学习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引导学生更多地采用感受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学生的探究活动,加强探究的力度,精心创设探究的情境,把科学方法的学习和科学知识的学习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引导学生更多地采用感受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

结合教材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提倡以实验为主的“引导发现法”或“边讲边实验法”进行概念、理论知识的教学。新教材中的一些概念、理论一般编排在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内容之中,是以鲜明的实验事实引入揭示的。对于这样的教材内容,课堂上一般以实验创设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问题意识,以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以探究问题为学习动力,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进行分析问题、揭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和事实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从而发现、形成概念。

例如,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首先由教师演示测定白磷燃烧前后质量变化的实验,然后由学生分组测定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变化。通过多组学生的实验事实导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教师还可以借助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手段,从微观去分析化学反应,揭示质量守恒定律的原理。这样,从宏观到微观,从实践到理论,自然形成,学生学习起来兴趣高,学习内动力大,对理论问题认识清楚。再如,在学习燃烧的条件时,教师做白磷燃烧的实验前,首先对学生提出观察要求,当铜片上的白磷开始燃烧时,及时提出问题,为什么水中的白磷和铜片上的红磷没有燃烧?引导学生分析、对比,得出结论。

教师还可以进行强化巩固概念,如向热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使水中的白磷燃烧,也可增加一些有趣的实验。如白磷溶解在CS2中并用其浸泡的滤纸、甘油滴在KMnO4晶体上着火等。这种方法教师要有意识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去分析对比,概括形成概念。使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在实践中认识概念,理解概念,从直观感知到理性认识,确信理论概念的正确。

化学是以实验探究为基本特征的科学,因此,化学教学也应体现这一特征,并将其作为化学教学的主模式。在化学课程改革中,化学实验的改革是关键的一部分。新课标教材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而不再硬性规定学生实验与演示实验。这就给教师进行实验教学提供了自由发挥的空间。如:“空气中CO2含量的测定”实验,可让学生联系化学知识设计反应原理。“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可提出问题:为什么燃烧匙伸进集气瓶时,不能过快也不能过慢,还要由上而下缓慢插入?对CO2性质的教学,设计“是CO2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还是H+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等探索性实验等。实际上,验证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关键是如何有效地发挥它们的功效。由于初中学生掌握的化学知识和技能的限制,没有真正发挥验证性实验的作用,容易造成学生不能正确认识科学的研究方法。所以,改进验证性实验,强化探索、研究性实验是非常有必要的。为此《标准》规定了“新教科书”尝试采用了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研究性实验。(1)增加探索性、研究性实验。体现探索的某一过程,如实验现象探索、实验结果探索、实验法、实验方案探索等,也可以起到引导学生探究的作用;(2)增强验证性实验的探索性和研究性,让学生在“活动与探究”中自主学会探究,达到新教材的教学要求;(3)在“活动与探究”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以探究活动为主的学习形式,经过学生的亲自参与,观察实验现象,从观察中得以思考与分析,达到探究的目的,又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新课程把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强调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作为每一位初中化学教师要十分明确这一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为: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解释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其实质也就是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的步骤与方法。我们强调科学探究活动,但不意味着所有的化学教学内容的教学都要采用探究的方式来进行。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还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自身的能力特长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不同的教学形式和学习策略,综合灵活地运用科学探究,形成优势互补,从而为学生提供多元的学习机会和体验,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高。

Play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material advantages

【Abstract】Nine years of compulsory junior high school chemistry textbook (PEP,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new materials”), editor thinking clearly and fully reflects the basic spirit of the syllabus and requirements, in line with most schools, most students the actual, full display its ideological, scientific, thought-provoking, readable, interesting and practical. City after several years of trial, teachers and students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s to reflect the overall good, generally agreed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of new materials is conducive to the nine-year compulsory education is conducive to teaching reform is conducive to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tudents and a large area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Teachers through serious study materials,To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thinking of the preparation of teaching materials, updating educational concept, a bold combination of advantages of improved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materials received satisfactory results, the following talk about some of my experiences.

篇9:发挥教材优势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一、创新改进演示实验

勇于进行科学探索和敢于改进前人科学实验方案的创新意识。

例如, 在做高温玻璃导电实验时,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取一玻璃, 用镊子夹住后在酒精喷灯上烧成黄豆粒大的玻璃球, 趁软化时, 将两根铜线插入玻璃内, 尽量靠近但不要接触。再取带有发光二极管的音乐贺卡, 从贺卡电源接头处引出两根导线把自制的玻璃球串联起来。玻璃球在未加热前, 贺卡音乐不响光二极管不亮, 表明常温下玻璃不导电。用酒精灯加热玻璃球分钟, 听到音乐声, 但发光二极管不亮, 再继续加热约30秒后二极管就亮了。这表明玻璃的导电性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这实验改进后, 无论是直观性、趣味性还是美感上, 都比原来的教上介绍的实验强得多, 再加上让学生参与实验活动, 可以很好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增加演示实验的层面

创造活动, 鼓励学生创造。

身难忘。

摘要:在物理教学中要发挥演示实验作用,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教师应对演示实验教学进行创新设计, 发掘物理演示实验中巧妙的构思和方法, 通过形式多样的实验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10:发挥语文优势,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一、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语文阅读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天地广阔无垠,当今语文教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要努力挖掘阅读教学的“创新点”,使创新教育之锤敲得准,敲得巧,以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下面试谈笔者在这方面的一些认识和思考。

1.阅读中引导学生对艺术形象进行多元思考

美国现代作家海明威,把艺术形象比喻成漂浮在大海上的冰山,形诸文字的东西是看得见的“八分之一”,而作品隐藏的内容则如同冰山下的“八分之七”。这就是所谓的思想大于形象。换句话说,文字总是能提供比其形象更多的意蕴。因此在进行艺术形象分析时,教师应尽量撤去定格好了的框框,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再想象、再创作的空间,努力启发,精心点拨,巧妙引导,放手让他们讨论争鸣。比如将《我的叔叔于勒》中“我”的父母分析成为了金钱而六亲不认的势利小人可能过于粗率。小说中的“我”不清楚世事的艰难,对有血缘维系的“叔叔于勒”怀有同情心固然可以理解,但“我”的父母一次次饱受于勒所带来的痛苦,对他避如瘟神是不是可以谅解呢?又如对于《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中贾雨村充发门子这一情节,我们通常的理解是贾雨村过河拆桥,阴险狠毒。但我们能否做这样的思考:门子锋芒毕露,过于精明,乱卖关子。且掌握内情,贾雨村充发门子是否也可以理解呢?门子实在是聪明反被聪明误,说贾雨村阴险狠毒是不是有点冤枉了他?

2.阅读中引导学生对文章微瑕进行大胆质疑

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尽管教材中的文章不乏典范性,但白璧微瑕也常有所见。如《听潮》中写道:“彦,这里会塌了!”“会”是指“可能、将要”,而“了”表示已经这样,一句话中用词前后矛盾,应将“了”改为“的”才使句子意思前后连贯。又如《从宜宾到重庆》中第五自然段是这样写的:“1974年7月,四川省博物馆和洪县文化馆在这一带共同清理过10具悬棺,从悬棺中发现了两只青花瓷器,经鉴定是明代嘉靖年间景德镇的产品。由此推算,其中有些棺材已经在空中悬挂400多年了。”这个推算合理吗?其瓷器是嘉靖年间的,而瓷器就一定是在那个年间陪葬的吗?假如是死者的后代将别人或自家收藏数代的瓷器陪葬呢?对学生来说,只要认真阅读,这些“微瑕”一般还是能发现的。但受习惯思维影响,学生唯书是从。为此,教师要认真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著名科学家波普尔认为创造性思维“是从各种问题开始的”,质疑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不唯上、不唯书”的科学精神,这些都可以说是创新的必备品质。

二、作文指导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作文写作是学生创新的泉源,针对一篇作文的命题,教师要启发学生排除首先想到的是大家都可能想到的素材,鼓励大胆地独辟蹊径,不落窠臼地开拓和创新。眼睛不要总盯着别人已用滥的材料,如雨天老师来家中给自己补课,同学之间由于一点小误会而闹矛盾然后又和好等等。当然这些材料不是不能用,即使用,提炼主题的角度也要有所创新,写出新意来。

笔者在教学生写作《 <滥竽充数>的启示》一文时,就鼓励学生大胆否定首先想到的启示,即由南郭先生的下场联想到学习不能不学无术,不懂装懂。因为就此素材,即使写得再好,也得不到高分,只能得个基本分,何不另辟蹊径?课堂上,笔者就用康德的“独创性必然是天才的基本特征”这一名言鼓励学生,启迪学生,让他们多角度发散思维,当堂就开掘出了以下几种新启示:一是齐宣王好三百人一齐吹竽而导致南郭混下去,想到吃大锅饭的做法要不得;二是由齐珉王不墨守先生之法改为“一听之”,联想到领导人要有改革精神;三是由南郭虽本领不同,但当受到改革大潮冲击时,一不哭闹,二不托人说情,而是主动溜走,联想到激流勇退的精神是可取的;四是从南郭不会吹竽却能长期在乐队里混,队长和队友也有责任,不以监督和帮助,从而得出他们既不忠于王职,又不重视友情的做法应该受到指责。学生在思维过程中,既能锻炼理解、分析能力,又能锻炼归纳、表达能力,然后下笔有神,一挥而就。这样写出来的作文不落俗套,有新意,才能拿到高分。

三、运用分组合作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分组合作学习尝试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它把一个班级按学业成绩、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等为依据平均分成若干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小组,教学过程的所有环节都以小组活动为核心。要求学生互助合作尝试探索知识,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和奖励的依据。由于改变了传统班组教学中以个人成绩为标准,以学生个人为奖励的做法,从而改变了班级成员间以竞争为主的交往方式,促进了组内成员的互助与合作。各小组成员都必须视小组的成功为个人的成功,从而使每一个成员不仅自己要学会要求掌握的知识,而且还要关心和帮助组内的其他成员获得成功。

其教学步骤基本如下:

第一步 教师创设情境,出示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步 学生独立思考,动脑动手尝试解决问题,同时自学课本,教师给与必要的提示与辅导。

第三步 小组内部交流答案,探讨最佳方案,教师巡视情况。

第四步 以小组为单位抽样展示尝试结论。学生自由发言评价,展开讨论。

第五步 教师简要小结,肯定对的,指出不足,适当讲解,并进行相应的奖励及批评。

在这五步过程中,其中至关重要的是第二步和第四步。合作学习不是尖子生做小老师,中下生当听众的学习方式,而是每个学生积极参与,人人要贡献思维成果,人人既是老师又是学生的学习方式。没有每个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独立学习的成果,只靠个别优生唱戏,这样的合作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

例如在上初中第一册《〈咏柳〉赏析》这一课时,教师首先提示由“吹面不寒杨柳风”给人的联想时应抓住哪几个关键词并能想象到有何感觉,然后出示《咏柳》诗,并提出问题:每一句分别抓住哪个关键词并是什么大意,你分别联想到什么。学生独立思考,动手写出来,然后同小组讨论交流,后抽一小组代表提问,其他学生评价,教师小结。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已初步掌握了“赏析”诗歌的基本方法,从而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最后自读课文,比较与自己的赏析有何不同。学生不但对诗歌进行了赏析,而且锻炼了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

当然,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的方式多样,一方面我们在教学中不断的归纳总结,提高自身驾驭教学的能力,另一方面要灵活应用,因材施教。

篇11:发挥教材优势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一、根据教学要求, 体现教学目标

每一教学单元, 每一教学章节对作业都有明确的要求, 每一课都有具体的习题, 教材中的课后练习已成为作业的主要来源。物理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课后的练习, 因为当前中学物理课本习题存在着一些不足, 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比如作业形式单调, 内容简单, 缺乏综合性。鉴于此, 教师不能一味照搬课后作业, 要珍惜学生宝贵的做作业的时间, 从精选作业题入手。

(一) 把握类型, 形式要多样化

从练习与考试的角度看, 作业题目的形式多种多样。它是通过不同形式的训练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熟练掌握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技能, 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习题的形式通常有:选择题、图像题、综合题和实验题。

1. 选择题。

选择题是练习的常见形式, 其知识覆盖面广, 容量大, 变化灵活, 无论是常规练习还是考试都会涉及此类题型。解答这类题, 既需要熟练掌握课本知识, 也需要掌握一定的答题规范和技巧。

2. 图像题。

图像作为一种数学语言, 简洁, 明快, 形象, 但是学生一般情况是看得多, 训练少, 一旦遇到应用的问题就会感到棘手, 感到无从下手。教师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教学, 突出对学生的训练, 提高其应用能力。

3. 综合题。

此类题目内容繁复, 解题过程复杂。综合训练能够全面反映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对知识体系的把握程度以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 是对学生思维的检验, 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综合能力。

4. 实验题。

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表面看来, 实验的原理和操作比较简单, 但其内容广泛, 应用灵活多样。实验时, 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区别不同, 避免混淆现象发生。教师要加强实验教学, 既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又要对学生进行理论指导, 全面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二) 选题是关键, 质量要保证

作业是检测教学效果的一项重要手段。教师正确地选题, 通过学生的练习, 能够体现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 暴露学生知识的缺陷, 显示思维的不严密性。所以, 教师在选题前, 要根据考纲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的需要, 对课本上的习题进行通观把握, 要进行科学分析、归类, 提高练习的针对性。对于课外练习的补充习题, 教师要与课本的练习互为补充, 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和片面性。选题的原则是主要针对当堂讲课中的主要内容, 同时还要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 内容的先后关联, 还要注意考虑整体, 注意梯度, 有利于下一步课堂的教学。

习题作业的多少要适中, 难易程度要适当。做作业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在做作业时总要遇到一些问题, 学生的水平又存在一定的差异, 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用一个标准去衡量。所以习题分量要恰当, 难易程度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水平差异对待。

习题要有启发性, 灵活性。物理学科是实验学科, 有其自身的特点, 教师布置的习题切忌死记硬背, 诸如定律、公式等。为调动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和兴趣, 教师一定要有目的选择那些较有新意、题型又新的题目, 拓展学生的视野, 延伸学习的范围。

习题增加了, 学生的课业负担必然增大, 但又不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有经验的教师一般都会将习题归类处理, 如一是作为课堂上的例题, 二是作为学生课堂上的作业, 且当堂解答, 三是必做作业题, 四是下次提问问题, 五是选做题。这样, 既能使学生得到强化训练, 提高教学效果, 又不会过多地挤占学生课余时间、增加学生课外负担。

二、批改讲评, 提高解题能力

作业批改, 是教师检查作业完成情况、了解教学效果的途径。教师通过作业批改可了解到教学效果, 了解学生的解题技能、技巧, 发现学生解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能力方面还有那些缺陷。作业讲评, 面对的是全体学生, 但也要兼顾到到差生和优秀生, 教师对于优秀的作业和问题突出的个别学生的作业可以当堂展示, 对于问题较多的作业也可放在课外面对面进行讲评。讲评作业针对性强, 既可以使学生扎实实地巩固已学的知识, 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分析物理过程, 要注意不同形式的题目所采用的不同的解题方法, 要注意总结作业中成功的解法, 要求学生每次解题后总结一下:该题有什么特点, 解题思路是否明确、简明, 结论是否合理等, 这对培养学生解题能力, 效果是显著的。

篇12:发挥教材优势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一、现代媒体在教学中的优势

传统的教学模式随着新课改的进行都被摒弃了,取而代之的是利用现代先进技术辅助教学的新型教学方式。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成为了教师在地理课堂上提高学生兴趣的首要选择。现在教育要求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只要求学生取得好成绩的做法和观念都已经不适合社会的发展,教师需要用先进的教学观念武装自己,用新型的教学方式来教育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随着科技的进步,先进的科技技术逐步渗透到了学校的教学中。由于计算机能通过制作课件把历史上的事件、历史上人物的面貌播放出来,学生通过这种科技辅助工具对历史的感受不再是死板的文字知识,而是生动形象的具体事件,对历史事件理解得更加深刻,对人物的解读更加准确。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师可以在备课时制作出内容丰富的多媒体课件,通过播放历史课件,使历史事件按照发生事件能系统地播放出来,还能按照横向发展的趋势来分析历史事件。通过不同时间、不同地域间发生的事都能在短短的时间内通过计算机辅助课件观看到,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接触到更多的内容,对历史事件的发生背景了解得更清楚。

二、发挥媒体优势,培养思维素质

1.利用直观性,激发兴趣、增强感染。学生在学习时,首先要对他们进行外部刺激,才能使他们对刺激的事物产生兴趣,从而对这些事物进行深入分析,在不断了解的同时,学生的兴趣会越来越浓厚,这种兴趣的作用是十分强大的,它激励着学生更好地进行历史知识的研究和探索。所以,教师在进行高中历史教学时,不仅要对教学目标有清晰的研究,还要对所教班级的学生进行深入分析,掌握他们的心理状况,根据学生的兴趣发展选择合适的多媒体课件来对学生进行直观刺激。学生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深入了解,在多媒体声像结合画面中获得了更丰富的知识。在多媒体对学生的感官进行刺激时,能拉近学生与历史学科的距离,使学生摒弃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与现在的生活没有关系的错误观点。

在对学生进行兴趣的激发时,我制作了一些和解放战争有关的课件,在这个课件中包含了一些抗战歌曲、抗战画面等。通过播放“强渡淮河”“攻占锦州”“横渡长江”“占领南京”等图片,使抗日战争时期的情境清楚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历史长河中战争的发展情况。在观看课件时,配以《英雄赞歌》的音乐,使学生对民族和国家感到深深的热爱,对人民解放军充满了敬佩之情。利用直观的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在感官上对历史有了深刻的体会,使他们对历史背景下发生的事件有了更深的体会。在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使学生对问题的分析面更广,分析得更深入。

2.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性,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学生的智力和学习水平不同,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知识也有区别。例如,有的学生对历史发生的年代记忆深刻,有的学生对历史发生的事件和背景有深入的了解,能谈出自己的看法。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根据学生情况的不同进行不同的教学,根据学生的差异,选择适合各个水平阶段学生的方式,使他们都能通过对历史深入了解来提高自己的能力。科学的分层教学能使学生在不同的水平和阶段分析不同的内容,同样都获得提高。

在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教师和学生要多进行互动。把先进的科技引入到历史教学中,不仅仅是让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而是让他们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对历史的发展过程有自己的理解,提高对历史知识的领会能力。在使用多媒体的历史课堂,教师不能只是操作多媒体课件,而是要在操作的过程中和学生达成良好的互动,使学生能更好地吸收和理解历史知识,教师能根据学生的情况对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进行改进。

3.利用动态性,启迪思维、培养能力。学生的认知过程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如何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使学生的思维活动由现象到本质、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这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探求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能使历史画面再现的功能来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历史思维,促使他们对历史问题进行系统分析。

多媒体技术所拥有的独特动画效果,如动画模拟、录像抓帧、背景拟音、图文串联、问题显示等方式皆能结合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通过画面展示、切换、停顿、闪烁、组合、重复等步骤,达到以往教学所难以达到的效果,锻炼学生的思维素质、培养思维能力。

“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之一在于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正确”,这是本课的一个重点难点。对于这一知识点的突破我以“人民解放军为什么首战东北?”为切入口。在多媒体技术上我如下设计:(1)电脑显示“战略反攻后的解放区”。(学生一目了然敌人已陷于人民解放战争的汪洋大海中,并且敌人的主要兵力集中在东北、华北、华东地区)(2)如果首战华北,电脑虚拟演示“华北解放军将受到来自华北、东北敌军的两面夹击”。(3)如果首战华东,电脑虚拟演示“东北敌军撤退,实行战略收缩,增加战场压力、作战难度”。(4)如果首战东北,电脑显示“封锁敌军退路、形成瓮中捉鳖的形势”。在电脑动画演示的同时伴有背景拟音、字幕滚动的效果。学生从多媒体的动态中得出“首战东北体现了党中央决策的英明”的结论。实践证明这一设计起到了启迪思维、发展能力的作用。

总之,利用计算机辅助历史教学,可以让学生观看直观的多媒体课件来体会事件发生的真实情况,使过去发生的事情能再现到学生眼前。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不仅能让学生观看历史事件发生的过程,还要有让学生参与到其中的环节。通过让学生对事件进行讲述、分析,使他们能从其中发现问题并能利用自己的能力来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获得历史思维能力,具备历史分析能力。

上一篇:现代诗歌赏析:百年风下一篇:学日常生活汉语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