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远程教育优势

2022-06-28

第一篇:发挥远程教育优势

发挥信息技术教育的德育优势

宜昌市夷陵区小溪塔三小

张晓宏

摘要:信息技术教育不仅在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方面具有其他学科课程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而且,与其它学科课程比,有其独特的德育优势。

信息技术教育有助于学生志向的确定。将学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培养成为之奋斗一生的志向,是信息技术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教师可以激励学生以比尔.盖茨等为榜样,立志学好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教育有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信息技术是学习的对象,更是学习的工具,它全方位地影响改善着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是培养文明习惯的训练基地,可以增强学生对文明行为的认同感,潜移默化地改变不文明的习惯。

信息技术教育有助良好意志品质的形成。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实践性,要求教师激励学生主动探究、发现,在探究中克服困难,体验成功,培养了学生正确对待成败的态度,磨炼了意志,增强了自信心。

信息技术教育有助于学生合作意识的形成。信息技术教育,不仅能沟通师生之间的教学合作,而且能培养学生正确合作与竞争的意识,促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

德育优势

人类社会已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它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领域,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开设正是顺应时代要求而为之。它和其他中小学课程一样,是一门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课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能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学习与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帮助他们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基本操作技能,使他们具有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适应现代信息社会中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的需要,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想象能力。

信息技术教育在目前基础教育教学中不仅在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方面具有其他学科课程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而且,与中小学现设的其他学科课程相比,有其独特的德育优势。

一、有助于志向的确立

志向既是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又是一生之为奋斗并可能实现的目标,它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目前,许多学生都喜欢上信息技术课,但大多属于盲从的被动的,或仅仅觉得新鲜好玩,可以玩电子游戏。怎样将学生的盲从变为兴趣,成为志向,这是信息技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之一。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针对学生喜欢电脑游戏的实际,在学习《纸牌游戏》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世界上创造财富最多的人是谁吗?(生答:比尔﹒盖茨)对,比尔﹒盖茨!你们可知道,他小时候跟你们一样也曾喜欢玩电脑游戏?他最初从玩游戏开始对计算机感兴趣,进而对计算机着迷,成为了一代天骄!今天,我们也来玩游戏--纸牌,希望大家以比尔﹒盖茨为榜样,喜欢益智游戏,进而喜欢计算机,成为中国的比尔﹒盖茨,好不好?(生答: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了,课就成功了一半。在学生兴致盎然地学了这课后,我又做了这样的总结,再次激励他们以比尔﹒盖茨为榜样,努力学好信息技术这门课:“今天,同学们表现得都不错,值得表扬。希望大家在学习其他课的时候,依然保持浓厚的兴趣和高昂的热情。同时,老师也要提醒同学们:信息技术课上安排的游戏,并不是纯粹的游戏,也不同于电子游戏厅里的那些带有暴力性等的不利于大家身心健康的低级趣味的游戏,而是有利于我们的智力开发和熟练计算机基本操作的益智游戏。希望同学们从现在起,应将学与玩有机地结合起来。学,就要学得扎扎实实;玩,就要玩得开开心心。只要大家发挥自己最大的努力,中国的比尔﹒盖茨就一定会从你们中产生!”经过这样多次的榜样教育,以前上信息技术课只管贪玩的学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上课认真完成当堂的任务,不再一心恋着玩游戏,而把学好信息技术作为自己的志向。

二、有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曾说过:“文明习惯的养成要从身边的事做起。”信息技术不仅仅是学习对象,更是一种学习的工具。作为一种通用的智力工具,它涉猎人类所有的认知领域,全方位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学校投巨资建起微机室、语音室、多功能多媒体教室,将它们装扮一新。当学生按序进入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的微机室、语音室和多功能多媒体教室时,心情激动,情趣高昂。教师此时及时引导学生了解设施的配置、价值及相关学习规范、制度,对学生进行爱护公物、遵守纪律、讲文明、爱清洁的教育,把现代信息技术课堂创造成文明习惯养成教育的训练基地,以具体可感的事物,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入手,可以增强学生文明行为的认同感,潜移默化地改变他们身上种种不文明的习惯,为文明创建活动提供实物载体。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学生改变了进教室拥挤,在室内随意扔废弃物,拆下工具等毛病,自觉爱护公物,保持室内清洁,互相督促,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有助于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形成

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各种社会问题日趋复杂,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显得越来越重要。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只有以学生为中心,将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去探究,去发现。成功了,他们可以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可以增强自信心。失败了,也能培养他们正确对待失败的态度:既不悲观失望,一蹶不振,也不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而是勇敢面对现实,吸取经验教训,经得起挫折,耐得起刺激,顶得住压力,使自己逐步走向成功。在教学中,我发现一些学生缺乏自信心,不敢上机进行操作,更无从谈起完成学习任务。这时,我没有丝毫的责备,而是鼓励他们大胆地操作。针对他们操作中的错误,给予耐心的启发和指导,使之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终于使这类同学树立了自信心,再也不怕上机操作了。现在,他们一般都可以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四、有助于学生养成互相合作的品质

21世纪的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仅靠“匹夫之勇”很难立足社会,合作精神在生存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学生是自我发展的主体,素质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教会学生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树立全局意识,增强集体观念,学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尊重他人,理解他人,互相合作,摒弃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思想,实现全面发展。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现代教学方法应是“教师与学生合作”的方法。信息技术教育,不仅能沟通师生之间的教学合作,而且也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合作与竞争意识,促成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针对现代独生子女以我为中心、不关心他人、不关心集体的不良现状,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时,应把握实施互助合作意识训练的切入点,按照网络工作站,合理分组,建立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模式,健全小组长负责、各成员分工协作的管理机制,针对部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差、自信心不足的学情,鼓励同组成员之间的互相帮助和同学之间的友好合作。还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操作比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合作的合作精神,让学生感受合作成功的愉快。

当然,信息技术教育的德育优势远不止这些,局于水平有限,写此文旨在抛砖引玉,以求“大方”之言。

注:此文于2003年10月获全国启发式教学实验课题研究优秀成果论文三等奖

第二篇:发挥信息技术教育的德育优势

【摘 要】 新课程标准下,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教学目的,同时,还肩负着渗透德育教学工作的重任.信息技术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应当贯彻始终渗透信息道德教育等最终达成教育学生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学目的.为了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信息技术教师还需要把握一定的教学策略,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特点,充分发挥服务德育教学的优势;依托模块内容要求,实施相应的德育教学;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与道德认识水平,进行个别化施教;并且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使得德育教学寓于情理之中,最终达到德育教学渗透于信息技术课程中"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德育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2)06-051-01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了快捷和方便的同时,也给青少年成长造成了不良的影响.把沉迷于网络、厌学情绪严重的学生引导到健康的网络生活中来已迫在眉睫,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强化德育尤为重要.让学生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积极作用,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目前,现行的《信息技术》教材中也没有现成的德育内容.现阶段采取的是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进行整合,进行信息技术与德育教育相互渗透,信息技术与德育教育还存在脱节的现象,教育效果一般.下面就现代信息技术与德育教育的整合,谈谈我的一些想法与做法.

从信息技术的角度进行德育教育

1.挖掘信息技术中的德育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网络媒体信息内容丰富多彩,学生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会从网络上获取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需要教育教师进行筛选和过滤.筛选的工作,需要我们认真备好课,精心组织和准备好教学内容,从大量的信息中选取有教育意义、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的,让学生体验,从而进行灵上的净化与熏陶.过滤是指将一些消极的,不健康的,对学生心灵产生诱惑与毒害的信息过滤掉,以避免学生受到伤害.过滤需要在网关防火墙和学生的客户端安装过滤软件,进行技术屏蔽.

2.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道德、意识和品质

平时的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要教育学生养成良好地使用计算机的习惯.具有良好的网络道德,不传播计算机病毒与不健康的内容,不非法窃取他人的信息,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尊重版权与著作权,未经著作人同意,不复制其软件作品,自觉使用正版、反对盗版.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沉迷于网络和网络聊天、网络游戏,自觉抵制网络黄毒的意识,能够对不良信息有较强的抵抗力,明白网上活动也要遵守社会道德准则与人际交往准则,不阻碍正常的信息交流,不破坏网络环境与安全.具有耐心、细心和认真思考,努力尝试,决不放弃的良好的意志品质.

3.运用信息技术,构建网络德育的主阵地

为了使学生的网络生活有场所,吸引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接受教育,可以组织教师研发学生乐园的相关软件,建立虚拟的网络生活世界,搭建学生生活交流的平台、网络实践的场地、健康成长的塔标.学校网站中设立"你言我语"进行网络交流、"快乐课堂"进行网络学习、"小试牛刀"组织网络实践、"成长日记"记录成长航标,在这里,学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参加社区内的各项活动.传统节假日与纪念日可以建立主题网站,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在德育教育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

1.信息技术下的德育内容更具感染力与说服力

我们可以改变传统的班会课形式,引入信息技术的方式,搜索与展示信息技术条件下,生动丰富的图文资料、视频短片,展示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这样的主题班会,避免了教师简单空洞的说教,使主题班会课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在政治课及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多媒体教学使得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具体,同时可以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增强课堂教学实效.

2.运用信息技术拓展德育的育人模式与手段

传统的德育工作可能对学生已经没有太多的吸引力,而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德育内容可以是文字、声音、图片、动画、视频等,学生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地感知德育内容.网络技术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师生交流变得平等,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地去搜集自己想要的知识,寻找自己遇到的问题,达到自主教育的目的.同时,网络的心理辅导交流可以避免暴露自己的身份,保留自己的隐私,可以大胆地吐露内心的感受,师生能够单独交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不要怕这会更加重学生沉迷网络,堵不是办法,关键是如何去引导.

3.有效利用学生信息技术特长引导特殊学生

对一些有计算机基础,动手能力强,有强烈的表现欲,由于找不到施展才能的机会继而转向破坏计算机设备甚至搞垮计算机网络的学生,这样的学生就成了老师眼中的"捣蛋鬼",然而,如果能够适度引导,也可以将他们的这些"缺点"转化为优点.我们可以把他们组织起来,进行培训,让他们参与到管理、维护机房设备和教室信息设备的工作中去,使他们成为信息技术教师的好帮手.要组建好队伍,定期组织培训,定期组织考核,对他们所负责的设备完好情况,设备的摆放与卫生进行评价.这样这些小管理员既能发挥所学的知识,又能减轻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量,还可以组织他们参加各级各类的网页设计与动画制作比赛,最终发挥他们的特长.

因此,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要完成将信息技术与德育教育进行整合,不仅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补充,也是信息技术教学本身的重要内容.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德育教育将扮演重要的角色,现代信息技术将不断推动德育教育的发展,为素质教育的推进注入新的活力.最终在此渗透过程中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信息技术) 人民教育出版社

2李艺.信息技术基础(必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3沈书生,李艺.信息技术与中小学课程改革 电化教育研究

4左明章.许雄.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的探讨 中国电化教育

5范孔明.基于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的德育渗透教育 中国电化教育

6李爱娟.中小学德育与信息技术整合初探 教学与管理

第三篇:发挥统战工作优势,促进教育科学发展

——宁阳县教育系统统战工作汇报

各位领导:

大家好!欢迎莅临我县教育系统检查指导工作。

宁阳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32所,在校生81108人,幼儿园103所,在园幼儿20687人。教职工8559人,其中党外知识分子4552人,占总数的53.2%。

近年来,宁阳县教育局以实施“凝心聚力”工程为重点,以创建全省教育工作示范县为抓手,注重发挥统战工作的优势和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了全县教育科学发展。教育系统党员干部与党外知识分子、各界人士荣辱与共,协同作战,攻坚克难,先后被省教育厅命名为“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学前教育先进县”、“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县”、“教育督导先进集体”,连年被评为 “泰安市教育工作先进单位”、“泰安市统战工作先进单位”。2010年12月1日,顺利通过“山东省教育工作示范县”验收。现将我县教育系统开展统战工作汇报如下:

一、把握政策,营造氛围,形成统战工作强大合力

一方面加强学习,不断增强做好教育系统统战工作的能力和水平。通过中心组学习、党员教育培训、座谈会、辅导报告等各种形式,认真学习领会市、县统战部下发的《关于加强基层统战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加强统战信息、宣传、调研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切实提高各级党组织对新形势下做好统战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形成支持统战工作的良好格局。另一方面加强宣传,营造统战工作浓厚氛围。在广大教职工和中小学中积极开展统战思想宣传教育,使统战思

1 想进学校、进课堂、进社区。将每年4月份定为统战宣传月,大力宣传统战工作先进典型。建立统战联络员、信息员队伍,做好统战信息的收集和对外宣传报道工作,加强与各民主党派的沟通和联系,充分调动民主党派和党外知识分子参与教育改革和推动教育发展的积极性。

二、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切实把统战工作落到实处

夯实基础,创建“大统战网络”。一方面健全组织,加强领导。教育局党委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任组长,党委副书记任副组长,各县直学校书记、有关科室负责同志为成员的统战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工作,听取汇报,解决统战工作中的问题。各学校党支部成立了统战工作领导小组,选配了统战联络员,实现了工作网络“无缝隙、全覆盖”。另一方面加强统战工作责任目标考核。将统战工作列入教育工作责任目标考核内容,与教育教学工作同步部署、同步实施、同步检查考核、同步奖惩。三是落实统战工作责任。建立了以局党委副书记和学校支部书记为第一责任人,局统战科长和各单位党务干部为具体责任人的统战工作责任追究制。

规范运作,构建统战工作的长效机制。一方面,加强工作指导,明确目标要求。教育局党委制定下发了《宁阳县教育局关于加强新形势下统战工作的意见》和《2010年统战工作要点》,明确提出教育系统统战工作的任务、重点和要求。另一方面,进一步健全完善各项统战工作制度,下发至各科室、各学校,对统战工作作出统一规范。目前,我们已先后建立了统战工作会议、理论学习、调查研究、党委成员联系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党员同党外人士联谊等8项制度。

内强素质,提高统战干部队伍素质。注重加强对统战干部的培养、教育、交流,通过举办业务学习、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辅导报告会和专题交流等活动,提高了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建 2 设了一支高素质、负责任、业务强的统战干部队伍。目前,教育系统统战干部达60余人。

三、发挥优势,彰显特色,确保统战工作取得成效

大胆培养使用党外干部。教育局党委认真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坚持精心培养、充分信任、大胆使用的原则,积极吸收党外干部参加部分党内活动,大力支持、协助民主党派加强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领导班子建设,建立健全党外知识分子和党外后备干部档案,注重加强培养使用。从政治上、组织上关心统战对象,把他们作为促进我县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从知识分子中选拔优秀干部,推荐年轻有为、具有发展潜力的党外人士参加上级部门的业务培训。将责任心强、肯干事、能干事的党外人士,选拔到局机关及各学校中层以上岗位,并兼职做好党外人士的物色培养、举荐和考察工作,为党外人士发挥聪明才智提供广阔的舞台,给他们干成事创造条件。近年来有16名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被推选为县以上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33人担任县直学校中层正职以上干部,1人被评为特级教师,有35人被评为县级以上优秀教师,14人获得泰山名师、泰山教坛英才、泰山教学新星等荣誉称号。

为民主党派成员建言献策搭建平台。坚持和落实好民主协商会、座谈会、情况通报会等制度,建立健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制度,经常与统战对象交流、沟通,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专题会议,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要求,积极支持民主党派参政议政,为各项改革发展出谋献策。积极组织民主党派参与全县教育重点课题的调研,邀请他们为教育规划、招生改革、教师聘任、干部制度改革、治理教育乱收费等热点问题进行监督。教育局党委对他们就教育工作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处理并反馈。去年一年,共收到非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建议提案21件,价值较高的意见和建议100余条。

3 实施“凝心聚力工程”,共促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一是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显著。通过统战人员,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广泛吸引外资、融纳民资发展教育。二是广泛开展捐资助学活动。教育局成立了慈善分会教育基金会,开展了“慈善一日捐”、“爱心一日捐”等活动,在全县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帮包特困生活动中,民主党派成员和党外干部捐款达2.5万元。台胞王荣兴先生及家人捐资160万元在东庄、泗店、伏山镇兴建了三处明德希望小学,按照省规范化学校标准设计建设,服务于10个自然村,服务总人口8000余人。明德希望小学的建成使用,大大改善了我县农村小学的办学条件,使农村的孩子真正享受到了与城市孩子一样的良好教育,得到了广大师生和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三是积极组织统战成员广泛开展公益活动。动员组织统战成员发挥自身的特点和辐射作用,积极参与各种公益活动,让他们在本职岗位上发光发热,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宁阳实验高中书法教师王庆利,潜心书法教学,精心培养书法专业学生。今年高考,他所教的学生有20人被高等院校本科专业录取,其中有4人专业成绩位居曲师大书法专业前10名。今年,有36人次参与了送课下乡活动,共为农村教师执教观摩课170余节,作讲座36场次,赢得了广大农村师生的称赞。同时,开展城乡学校支教活动,城区教师统战人员到农村学校支教18人,促进了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在创建教育示范县的攻坚战中,包括非党知识分子在内的全县广大教师,积极投身到创建工作中,服从大局、维护大局,困难面前不低头,压力面前不弯腰,想方设法破解资金难题,开动脑筋化解燃眉之急,党内外同志同甘共苦、协同作战,解决了一个个工作难题,创造了无数个工作奇迹,实现了省级教育示范县一次性验收成功使我县的教育工作跨入全省先进行列。

今后,教育局将以这次检查为契机,进一步加大统战工作力度,凝心聚力,为全县教育事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谢谢。

第四篇:发挥高职教育优势打赢脱贫攻坚战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教。高职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密切、服务贴近、贡献直接的一种教育类型,对海南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具有很大帮助。省委书记刘赐贵要求,全省上下落实习总书记批示精神,走出符合海南产业发展的职教之路,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当前海南脱贫攻坚工作进入关键时期,我们要在夯实已有高职教育扶贫成果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好全省高职教育优势,使真劲、出真招、动真格、见实效,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作出更大的贡献。

精准招生扶贫。精准招生是落实高职教育扶贫的“先手棋”。斩断贫困代际传递,就是要千方百计让贫困学生有学上。一是加大高职院校自主招生比例,要像本科院校一样,在提前批次里设立贫困地区专项计划和地方农村专项计划,针对接受普通高中教育的贫困家庭子女实行单独划定分数线、单独录取、定向农村就业的招生政策。二是把高职院校单招政策与定点扶贫结合起来,采取更加灵活的入学考核考察机制,让定点扶贫村的学生通过单独招生政策进校入学、定向农村就业。

精准人才培养。精准培养是夯实高职教育扶贫质量,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切实提高贫困地区、贫困家庭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一是着力推动高职教育结构战略性调整,建立起真正体现教育规律的现代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把培养高学历高层次职业人才、应用型人才的任务交给高职院校,允许基础好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大胆改革,试点探索独立培养高职本科、应用型本科人才,逐步打通职业教育从中职、专科、本科乃至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二是要推进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建立高度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专业体系。三是建立多方共建共育共享共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校企合作、政校合作,深入农村生产生活开展实践教学,切实增强学生的应用技术技能,培养能够真正适应贫困地区农业生产和发展需求的高层次技能型人才。

精准学业资助。精准资助是让贫困学生上得起学的重要保障。一是推广中职学生费用全免政策,面向建档立卡的贫困学生、定点扶贫村学生免除学费、书本费和住宿费,优先安排高校勤工助学岗位。自2015年以来,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对在校就读的5位定点扶贫村学生实施“三免一优”政策,有效解决了贫困学生的后顾之忧,更好地帮助他们成长成才。二是扩大“雨露计划”资助对象,覆盖接受高职教育的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按每人每年不低于3000元的标准予以补助。

精准智力支撑。精准智力支撑是发挥高职教育人才与技术优势、补齐贫困地区脱贫短板的重要内容。一是组建技术服务省级团队,开展对接包干技术服务活动,打通产业脱贫技术短缺最后一公里。二是探索高职智库建设,坚持问题导向,加大对贫困地区的公共服务供给,开展服务脱贫攻坚的重大课题研究。三是推进高职教育扶贫产学研用一体化。补齐农民经营管理短板,共建利益共享机制,选派师生深度参与经营管理产业扶贫项目,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在促进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带动农民脱贫致富过程中的作用。

精准技能培训。技能提升是提高贫困村民自主脱贫能力的重要举措。一是设置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包”供村民选择,按需施教。二是举办专业技能培训班,采取送训下乡、课堂讲授、现场实训、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有重点地开展菜单式培训。三是开设流动课堂。组建科技小分队,采取贫困人群“点菜”、专家“掌勺”等模式,深入田间地头、村民家舍、产业基地进行现场讲授、现场答疑。此外,在实施精准技能培训中,一方面创新管理手段,采取学分银行、半工半读等形式确保培训成效;另一方面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订单培养、新学徒制等教育形式,调动贫困人口接受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精准就业创业。一是落实好大学生农村定向就业政策。整合现有“特岗教师”“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选调生”以及精准招生扶贫等政策资源,统筹部署、科学安排岗位。二是鼓励引导返乡大学生就业创业。认真做好有意愿返乡就业创业大学生的人才综合评价,帮助他们对接和联络当地政府部门、企业,解决好岗位、市场、技术、资金等难题,为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创造条件。三是转移定点扶贫村富余劳动力,与有用人需求的企业合作,让有一技之长的贫困户带着技术进市场,顺利实现就业。

第五篇:发挥红色教育资源优势 提升学校办学水平

摘要:发挥校园文化独特的德育功能,是学校进行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一个有效途径,而红色资源又成为了近几年我国学校进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新亮点。我们应充分利用学校所在地的区域红色资源,使这些红色资源成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块重要园地,从而进一步提升学校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

我们国家的“红色资源”在一系列的活动中被空前开发利用,也使得我们看到了“红色资源”正在成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新亮点。关键词:红色资源 学校校园文化 德育功能的提升

一、“红色资源”与学校校园文化

“红色资源”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及其载体。可见,“红色资源”包含了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物质的红色资源指的是,革命的历史遗迹,博物馆、烈士公墓、文学作品等;精神的红色资源指的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逐步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

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如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建设时期形成的98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这些宝贵的资源曾经带领中国人民经历革命战争年代的血雨腥风、和平建设时期的艰苦创业、改革开放时代的开拓进取,使得中华民族始终能昂首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学校校园文化”是指“知识密集、人才集中的学校所特有的物质环境、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具体来说,就是指在学校区域内,由学校管理者和师生在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等活动中共同营造的活跃校园气氛、陶冶情操、寓教于乐地展示时代精神和风貌的文化氛围。”①从以上概念可以发现,学校校园文化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具有其特殊的德育功能。

学校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是指校园文化氛围可以对学生产生思想、道德、行为、人文等方面的积极影响,从而提高其道德修养,使其逐步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主要表现在:一是教育导向功能。校园文化能借助精神纽带和心理势场,吸引同学并唤起每个人对学校的真挚感情,从而在校园内建立起和谐、互信、互尊的群体氛围。二是规范行为的功能。校园文化具有较强的约束力,能对学生不良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有效抑制,促使其向好的方向转变,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三是健全人格功能。学生在特定的文化氛围中活动,受到特定群体意识的熏陶和影响,就会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与群体一致的文化意识和文化品格。四是实践锻炼功能。如学校中的好人好事会通过校园文化传递给学生,并形成共鸣,影响巨大。五是情感陶冶功能。校园环境的优美舒适,可以使人心旷神怡,身心愉悦;有益的文体活动,可以调节情绪,身心放松。这种情感的陶冶是在不知不觉中通过暗示方式完成的。六是审美教育功能。学校校园文化在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充分利用学校所在地的区域红色资源,使这些红色资源成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块重要园地,不仅在教育内容上充实了校园文化内容,并形成德育教育的特色,而且在活动模式上,也可以通过“活动—体验”红色资源的方式,使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人生价值、道德品质顺利内化为自身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增强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发挥。

二、区域红色资源的利用与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发挥

“红色资源”内容丰富,教育面非常广泛。全国各地几乎都有红色资源的载体,这些物质的“红色资源”都蕴含着非常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文化内涵,都折射出革命先辈的崇高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情怀和高尚品格,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因此,各地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当地这些“红色资源”,把它们请进校园,甚至请进课堂,成为校园文化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不仅能丰富校园文化建设,更能促进大学校园文化德育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

具体来说,我以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做:

第一,依托学科优势和科研特色,加强学风建设。在学科建设方面,学校可以利用本区域红色资源,依托学科优势搞出科研特色。例如:我校组织学生进行参观“官田中央兵工厂”然后要求学生写观后感,拍摄照片,

第二,加强与区域红色资源的结合,丰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提升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学校可充分利用区域内的物质的“红色资源”,把它们请进校园,甚至请进课堂,并以此为依托在校园中广泛开展教育活动。可以邀请展览馆、博物馆、历史遗迹单位来学校举办专题活动,如展览会、说明会;请一些参加过革命战争的老红军、老战士走进校园举办报告会、座谈会;让当地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图片和资料进学校网站,学生公寓;在学生中举办游览“红色资源”地,寻访革命战争亲历者活动等。例如:九江学院开展的“游老区,看今天”的活动,就将区域内“红色资源”以深层次性、前瞻性、批判继承性以及历史整合性等特点吸引大学生,既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进一步发挥校园文化教育导向的德育功能,又有效地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活动让他们接受一次次心灵的洗礼,使他们在情感上接受、信任教育内容,让精神的“红色资源”真正走进学生的头脑。

第三,注意区域“红色资源”的整合,探索发挥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新模式。我国的“红色资源”虽然遍布广泛,但大多比较分散,时代性明显。例如:江西赣中南地区、福建西部地区等有着丰富的苏区资源,带有浓厚革命战争年代的革命牺牲精神;而本人所在的江西九江则又是现代“抗洪精神”的发源地。因此各地学校应该从本地区的实际出发,利用当地“红色资源”,通盘考虑,扩大视野,充分把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把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把国家对大学生的希望与大学生的个人成长愿望结合起来,整合好区域内的“红色资源”。在利用“红色资源”丰富校园文化建设时,不能只停留在参观遗址,参观图片实物展览,听取报告会等表面上,而是要充分利用大学生的智力优势和学科优势,经常性地组织大学生走出校园,到社区、企业、“红色资源”地等宣讲红色精神;学校可以利用学科优势,组织学生就红色精神进行科学研究;建立校园文化中红色文化体系,开办红色资源,宣传推介网站等。让学生在“活动—体验”的新模式中重新审视“红色资源”,去主动发掘这些“红色资源”的时代精神和现实意义,并将其融入到以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世纪民族精神中去,从而形成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模式,更好地发挥和提升学校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

参考文献:

【1】肖庆生,《论学校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8

【2】耿琪,《“红色资源”——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亮点》,《吉林商业高专学报》,2006.2

【3】张德亮,《赣南红色资源利用与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党史文苑》

上一篇:非公党建经验材料下一篇:法国留学优势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