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学基础课程分析

2024-05-17

护理学基础课程分析(精选8篇)

篇1:护理学基础课程分析

联想国际化战略分析

管理学基础课程论文

联想国际化战略分析

论文作者: 宋夏雨(组长)

赵力平唐凯 汤力 朱琳君 邓乔蓝

学科专业:税务学院 税务

2011 年12 月 21 日 2 联想国际化战略分析

联想的国际化

背景

2004年12月8日,中国电脑第一品牌联想集团宣布以17.5亿美元收购“蓝色巨人”IBM的PC事业部,收购的业务为IBM全球的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的全部业务,包括研发、采购和销售。此次收购完成后,联想将以1190万台的PC年出货量、120亿美元的年销售额,跃居全球电脑市场第三位,成为我国率先进入世界500强行列的高科技企业和制造业企业。收购后的联想将拥有IBM的“Think”品牌及相关专利,拥有IBM深圳合资公司(不包括其X系列生产线)、位于大和(日本)和罗利(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研发中心,以及遍及全球160个国家的庞大分销和销售网络和广泛的全球认知度。在未来五年里,联想可以无偿使用IBM的品牌。

按照收购协议,在3年锁定期结束时,IBM将成为联想的第二大股东,持有联想18.9%的股份。新联想现任董事长认为,旧联想的优势在成本控制,IBMPC事业部的优势在品牌以及海外市场,通过收购IBM全球个人电脑业务及与IBM形成战略联盟,联想将能够整合双方优势,迅速获得全球品牌认知、全球客户及庞大的分销网络,获得更丰富的产品组合、更高效益的运作模式及领先的科技。

新联想的总部设在纽约的Purchase,同时在中国北京和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的罗利设立两个主要运营中心。联想在全球有19000多名员工,其中10000名来自旧联想,9000名来自IBM的PC事业部。研发中心分布在中国的北京、深圳、厦门、成都和上海,日本的东京以及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的罗利。

新联想将通过三个阶段进行过渡和整合。第一阶段是从收购宣布之日起,新联想将着力兑现我们对客户、员工、股东的承诺,包括维护联想和IBM已有的客户,保持产品领先性、高效的业务运作,主动推广和提升公司品牌,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第二阶段,新联想将着力通过品牌、效率和创新,提升我们的竞争力,包括提升运营效率,提升Think品牌资产,在世界各地推广Lenovo品牌,建设全球的创新和绩效文化,目标明确地开发新的产品和新的市场;第三阶段,通过在选定市场的强势投入,扩大投资实现公司主动的盈利增长。

联想对IBM的PC事业部收购加速了其国际化进程。虽然联想早在1994年就已经在香港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然而联想的国际化进程却很缓慢,以产品出口为主,大多数都是贴牌出口,而且出口收入占总体销售比例非常低。2000年以后,联想一方面探求国际化的道路,另外一方面开始在国内进行多元化发展的尝试,但是多元化发展没有取得突破。到了2003年联想确定了其国际化的发展战略。2003年,联想将其英文标识从“Legend”更换为“Lenovo”。2004年,联想公司正式从“Legend”更名为“Lenovo”。2004年,联想成为国际奥委会全球合作伙伴,将为2006年都灵冬季奥运会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独家提供台式电脑、笔记本、服务器、打印机等计算技术设备以及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2005年,联想完成对IBM的PC事业部的收购。

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联想已经启航,但是与世界一流公司之间,仍然有很多的台阶需要跨越。

联想国际化战略分析

联想国际化中的问题

1、文化磨合

并购整合在企业并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文化及价值观的冲突在跨国并购整合过程中无法跨越。美国的统计表明,大约有50%至80%的并购都出现了令人沮丧的财务状况。一流的学术与商业研究机构近几十年来对并购行为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并购之后可能会出现以下现象:被并购企业管理层及雇员的承诺和奉献精神的下降造成被并购企业生产力降低;对不同的文化、管理及领导风格的忽视造成冲突增加;关键的管理人员和员工逐渐流失,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交易完成后的6至12个月之内;客户基础及市场份额遭到破坏;大约三分之一的被并购企业在5年之内又被出售,而且几乎90%的并购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这些现象都和并购完成后的整合不成功密切相关。

联想收购IBM的PC事业部之后,必将面临并购企业文化整合的问题。联想与IBM在企业文化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如何让其融合对联想来说是巨大的挑战。例如,联想通常是以用户需求为核心,但IBM团队则坚信产品品质为重,用户需求是可以被引导的。可见联想和IBM在文化价值观上差别甚大,如果不能很好地统一价值观,势必会对企业的经营发展产生阻碍。事实上,联想在诸多亟待磨合的矛盾中接近谷底。从2008年11月开始,联想业绩下滑,同时还有部分外籍高管离职。外界纷纷评论,虽有金融危机影响因素,但更重要的是,“联想国际化做得并不好”。因此,文化磨合成为联想国际化中最大也是最困难的问题。联想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是影响这次并购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2、组织结构的变化

组织结构是组织中正式确定的使工作任务得以分解、组合和协调的框架体系。具体地说,它表现为对组织内部进行的只能分工,即横向的部门联系和纵向的层次体系。联想收购IBM的PC事业部后对组织结构也许会产生一定影响。

IBM公司近百年的历史当中,一直坚持遵守“沃森哲学”,而IBM的组织结构同意是通过时间考证。

联想国际化战略分析

IBM:管理层次很深;每一个位置上的权力和责任被清楚的定义,IBM的员工在流程创新上是缺乏主动的:尽管对外宣称尊重个人,实质上IBM不鼓励权力下发。

1998年的联想集团采用的是事业部制的组织结构,按企业的产出将业务活动组合起来,成立专业化的生产经营管理部门,即事业部。

一个公司是否成功,关键看文化是否支持公司的目标方向。由于 IBM 面对的复杂的企业解决方案市场,客户差异程度大,人员要求高,因此,我们认为这种网状的组织和不同专业人员组成的方案队伍的方式非常适合该行业特点。目前,恐怕还没有哪一家在面对高端高利润市场上能够有 IBM 强大的竞争能力。在微软公司目的之一就是建立在企业级用户市场上和 IBM 抗衡的能力,但目前客观来说,两家公司在这个市场上还是有较大差距。但是,尺有所长,寸有所短,该文化和组织方式放在大众化的低端消费者的 PC 市场上,就成为了不利因素了:反应迟钝,运作成本高昂,人员负担重,缺乏进取精神和市场创新意识等,反之都是戴尔电脑的强项,因此,可见联想和IBM结合如果想成功,新公司的文化必须进行变革,组织结构的机动性与灵活性与应变能力成为成功的踏板,充分发挥组织结构的优势进行新一代的电子商务革命。

组织结构转变对并购的成败也有一定影响。

·联想国际化中问题的管理学分析 5 联想国际化战略分析

1.文化磨合的管理学分析

并购企业文化整合理论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去之中的企业并购浪潮产生的,该理论认为,企业并购是不同的企业组织的一次大调整,大变革,它将两个具有不同文化特质的企业联系在一起。原本不同质的企业文化共处于同一时空环境下,必然会对人们固有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形成强烈的冲击。随着两种异质文化接触面的扩大和接触深度的加深,企业文化中本质的,深层次的矛盾和差异就会显现出来,并渗透到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势必在企业中造成激烈的文化冲突,如果不能妥善处理这些问题就可能导致并购失败。并购企业文化整合,就是对企业并购中不同企业文化冲突的管理,是并购企业的文化经历冲突-认同-协调-重塑的过程。从文化角度来看,企业并购过程既是原企业文化模式被打破的过程,又是新企业文化模式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是两种企业文化的交汇与冲突,并最终融通整合的过程。只有经历一个冲突与选择的互动过程,促进不同企业文化相互协调及相互融合,才能消除激烈的文化冲突,形成新的文化体系,进而实现企业内部的自我优化,产生“1+1>2”的协同效应,在真正意义上完成企业的并购过程。并购企业的文化整合主要受到社会文化和民族文化,企业的传统和性质,员工的素质以及决策者的追求等因素的制约。

由联想国际化的情况不难看出,原企业文化打破存在很大的困难,形成新的企业文化,又受到社会文化以及民族文化的制约,企业的传统价值观可以说是截然相反!员工素质也略有差别,尽管决策者追求大体一致,但也只是杯水车薪,难以解决现状,于是,文化磨合成为了联想国际化中最大的问题,亟待解决。

组织结构变化的管理学分析

IBM公司一直坚持这矩阵制组织结构,矩阵制组织结构的基本内涵是,类同与数学中的矩阵,组织结构由纵横两套管理系统组成,一套是按职能划分的部门基础上,添加按照任务划分的项目小组的结果,就形成了纵横交错的矩阵结构。项目小组是为完成一定的管理目标或某种临时性任务而设置的,由具有不同专长技能,选自不同部门的人员组成。为了加强对项目小组的管理,每个项目在总经理或厂长领导下由专人负责。小组成员既受项目小组领导,又与原职能部门保持组织与业务联系,受原职能部门领导。矩阵制结构与其他组织结构相比更具有机性,尤其适合在需要对环境变化做出迅速反应的企业中使用。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采取灵活的项目小组形式,可增强企业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确保每个项目按计划要求准时完成

而联想则采用的是事业部制组织结构。其又称“M形”结构,是在公司总部的领导下,按产品,地域,顾客等分别设立若干事业部,每个事业部都是独立核算单位,在经营管理上拥有很大自主权,公司总部主要充当外部监管者的角色,对各事业部的活动进行协调和控制,同时提供财务,法律等支援服务。可见,事业部制组织结构又是一种分权式的组织结构。

于是不难看出,联想国际化中组织结构变化的核心问题便是分权与集权的冲突,IBM不主张权力下放,但是联想却是一种分权式的组织结构。主要矛盾在此,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联想国际化中的问题解决方案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其实答案很简单:趋利避害,两害选其轻。对于文化整合的问题,显然,针对这强强联手,选择文化融合-文化转化这种模式是必然的。社会文化及民族文化的制约其实是不可避免的,于是,我们可以通过人员的调配来缓和这一矛盾,例如:在专业6 联想国际化战略分析

能力符合的前提下,可以尽量将同一文化性质的员工归入一个项目,来避开这种文化冲突,以类似于“曲线救国”的方式来达到文化整合的效果,企业的传统价值观通过有机结合又能上升到新的高度,员工素质可以通过培训来解决。尊重实事求是,整体性,平稳性与适度,充分沟通这些原则。并建立共同愿景,利用非正式组织进行沟通。对于文化整合也是不可或缺的。

对于结构组织变化的问题,则应注重四个字:有机结合。联想采用的事业部制组织结构具有其优秀的一面:1,使各事业部单独核算,自成体系,在生产经营上具有较大的自主权,提高了管理的灵活性和适应性。2,使最高管理层能够摆脱日常行政事务,集中精力进行长远的战略规划。3,分部经理对经营结果负完全责任,能拓展其多方面的才能和全局视野,有利于培养独当一面的高级管理人才。反观IBM管理层次很深;每一个位置上的权力和责任被清楚的定义,IBM的员工在流程创新上是缺乏主动的。联想的组织结构完全可以有效弥补其不足,使得活力蓬发,创新能力提高,人才培养更好。但是事业部制管理结构也并非完美:1,职能部门重复设置,造成管理机构重叠,管理成本上升,管理效率降低。2,由于各事业部独立经营,容易滋长本位主义倾向,不利于事业部之间的相互支持。此时,IBM的矩阵制组织结构展现出了其优秀的一面:1,可以将组织的纵向横向联系很好结合,有利于加强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与及时沟通。2,又具有较强灵活性和适应性,能根据特定需要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迅速应变。3,还可以把不同部门的专业人员组织起来,有利于相互启发,集思广益,攻克各种技术难题,进行新技术开发,新产品研制。如此看来,应该是要以事业部制组织结构为骨架,辅之以项目小组,并去除一些冗职,可以达到一个很好的效果,创造出一种适合联想国际化之路的新结构组织。

还应因时而变,因事而变,结合具体情况,实事求是,摸索出一条新路,通过利益关系的协调,来平稳,有效的促成其国际化。

联想国际化的展望

对于联想的文化整合:文化整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联想与IBM并购后,双方文化的整合需要有一个疏通劝导、潜移默化、磨合认知的过程。新联想的企业文化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成不变,它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员工需要时间来接受新的文化,在求同存异的原则下正视文化差异,在相互磨合中弱化并解决文化冲突。冲突的解决过程也就是文化交融的过程,既要用核心的价值观统一思想,又要用共同的标识统一企业形象,又要用共同的规范统一员工行为;又要整合各方的文化个性、文化差异和文化精华,全面挖掘和整合各方的文化资源,让不同的文化通过碰撞、沟通、交流相互融合通过这样制定科学的文化整合方案,减少整合中文化冲突和磨檫,最终达到取长补短优化组合的目的,实现文化整合。据相关调查,国际并购失败的案例超过七成,其中七成以上失败案例又是因为文化整合不到位,所以对于联想来说文化整合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关于联想的组织结构:联想目前仍在努力优化其组织架构,以适应国际化的要求。联想组织结构的问题,总的来说是分权和集权的问题,协调好两者的关系对于联想走向世界真正成为国际化的大企业有重要意义。

(1)投资战略——以并购的方式进行海外投资,并将新联想总部设在海外。

国际化无外乎是两条路,一条就是自我发展;一条就是并购。联想企业采用的是并购方式进行其国际化投资战略。联想收购了IBM的个人电脑事业部,组建了世界第三大PC厂商,此次收购的交易总额约为17.5亿美元。收购完成后的新联想集团,全球总部设立在纽约,主7 联想国际化战略分析

要运营中心设立在北京和罗利(位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实施投资战略两年后,联想已在全球60个国家设立了分支机构,遍及全球160个国家的销售网络。联想拥有了领先的商用笔记本产品、领先的研发和产品差异化能力,更强大的创新能力和更丰富的产品组合。联想和IBM结成长期战略联盟,IBM成为联想的首选服务和客户融资提供商,联想成为IBM首选的PC供应商,这样IBM就可以为其企业客户提供各种个人电脑解决方案。在联想完成对IBM个人电脑部门的并购后,三家海外私人投资机构又以3.5亿美元投资入股新联想。至此,联想不仅在产品、营销网络等方面实现了国际化,还在股权结构、融资渠道等方面实现了国际化。

(2)品牌战略——从中国品牌到国际品牌的整合。

联想在中国的品牌知名度已经达到了一个高峰,如何才能让企业的品牌达到一个国际品牌是联想的又一战略——品牌战略。

联想的品牌战略定位是为客户提供超值的产品,然后配以卓越的服务。在2005年发布的由世界品牌实验独家编制《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中,联想榜上有名。同年在全球享有盛誉的财经媒体英国《金融时报》发布“中国十大国际品牌榜”评选中,联想排在第二位;在当前中国企业的国际领先品牌排名中,联想仍然位列第二。在对IBM PC进行并购时在品牌战略的推广上,联想首先是使用双品牌战略。联想LENOVO在国外知名度比较低,但THINK在国外是非常知名的产品。所以说,在国外LENOVO的品牌战略是提升知名度,借助IBM品牌开创国际市场,而THINK品牌建设的中心是提高美誉度。然后联想开始试图淡化IBM商标,在全球打响LENOVO品牌是联想的最终目标,淡化IBM商标是迟早的事情。

(3)营销战略——体育营销。

联想为了实现从中国品牌向国际品牌的跨越,首先选择成为奥运会的赞助商。因为成为奥委会的合作伙伴,特别是顶级赞助商,可以在全球关注的奥运会上通过各种方式、在多种场合,更加便利地实现品牌推广。国际奥委会顶级赞助商的全球合作伙伴共11家,联想成为跻身其中的第一家中国企业。这一系列的体育营销,对提升联想的品牌形象、拉动业务增长、提升员工士气的影响都是巨大的。

国际化战略的影响: 通过联想国际化战略,为联想带来了的收益是不可估量的,最重要的是:①增强市场力量;②越过市场进入障碍;③加快进入市场的速度;④提高了联想的品牌价值。

但国际化的战略也带来了不利影响:联想企业采取国际化战略后所带来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IBM以前客户的流失。在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部门后,保守预计联想可能会有约20亿美元的市场流失,这个数字可能会变得更大。二是企业文化的磨合。联想与IBM在经营管理和企业文法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如何让其融合对联想来说是巨大的挑战。三是品牌风险。联想企业现在在国际上的品牌还需要大量的提高,如何让联想脱离IBM是联想的当务之急。四是体育营销不很成熟。联想斥巨资进行体育营销,而对于现在的联想来说体育营销才是刚入门,如何有效控制其风险也要花费其大量精力。对联想国际化的几点建议:第一,联想应该始终的立足于国内市场;第二,联想应该努力寻求战略突破,拓展国际市场就是其选择的战略突破。是否能够真正的做到这样的战略突破是企业评估其国际化的最重要的原则之一;第三,要做到任何的国际化行动都要以形成自己的战略能力为目标。并不是所有企业都具有国际化的能力,每个企业必须在客观把握本身生产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以及生产资料供应能力和科研开发能力的基础上,具体选择扩大市场的方法。

相信联想有能力去完成其国际化,拓宽自己的业务范围,提高自己的全球知名度,为未来的发展奠定更好的基础。

篇2:护理学基础课程分析

1.课程性质和地位

我们通过社会调研,对护理岗位需求进行分析,根据实际岗位工作的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而《护理学基础》涵盖了从事临床护理工作必须掌握的护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且贯穿于病人对健康需求的始终,是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护理的“桥梁课”,是学习各专科护理的基础,因此,《护理学基础》系统的学习,学生具备了护理专业理论知识、技能方法及对行业的情感体验,且为获得执业证书打下基础,又能更好的服务于岗位工作,所以,这门课程也是为了满足各领域护理岗位的工作而开设的,来源于岗位也服务于岗位。

2.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确立以人的健康为目标的现代护理理念,在学习和实践中培养良好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达到如下目标:(1)知识与技能:熟悉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工作方法;熟悉帮助护理对象满足生理、心理、治疗需要的基本护理知识和基本技能。(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学习的过程,体验情境,发展学习的能力,表现出自觉学习

进取创新的精神。(3)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关爱生命、关注健康的思想理念;形成对护理对象同情、关怀、理解、宽容、仁爱的情感,表现出认真踏实、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

二、课程内容

1.课程内容的选取依据

(1)结合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结合护理岗位对护理人员知识结构

专业技能的要求,选择符合护理人员职业要求的教学内容。

(2)结合人才培养目标:选择的教学内容需紧贴人才培养目标,符合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

(3)结合学生实际: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注重理论与技能相结合,以必需、够用、适用为原则选择教学内容。

2.课程设计

根据护士素质形成的规律和本课程的教学特点,将传统的课程分解为三个侧重点各不相同的三级平台,即“护理学入门”-护理学导论,一般生活护理知识和技能,临床病情观察及治疗的知识和技能,课时安排分别为:学时学时学时,实践达学时。三级平台的教学内容安排使得《护理学基础》的学习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始终,能循序渐进的促进学生职业态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3.课程设计理念

本课程的设计体现课程内容的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由浅渐深的学习规律;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内容精选典型案例,穿插知识链接,辅以联系监测,并保证与临床的紧密结合;术中所涉及的护理操作按照护理程序的要求进行编排,体现了“以护理工作过程为导向,岗位技能培养为主线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注重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形成起到了支撑作用。

3.课程实施

(1)学情分析

学生在接触本课程前已有一定的文化基础知识,对护理已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所以学生对护理专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本校学生的特点还表现为兴趣广,模仿及动手操作能力较强。基于这样的特点,我们以积极的教学方法发挥出课堂

中学生的主体作用,主张学生们在学中做,做中学,将学生培养成技能型、实用型专业人才。

(2)教学模式

(1)探索以临床护理工作为导向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护理教学模式。

(2)以培养能力为总体目标,采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岗位胜任能力的培养教学,评估学生的操作技能,开放实训室,定期到医院见习、实习,极大的增加学生练习技能的时间和机会,强化技能培训,毕业前到医院顶岗实习,有利于学生护理职业综合素质的提高,为就业做好准备。

3.教学方法

本课程是一门科学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达到教、学、做一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及各项技能。如任务驱动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案例分析法、示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以任务驱动教学法为例进行示范,课堂前,教师为同学下达任务,以任务引导出课堂知识点,让同学以各种形式组织讨论,完成任务,课堂中教师检验任务或指导技能,课堂结束时总结点评,促进同学发展,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同学在接受任务后,对任务进行分析或分解,通过分组,进行讨论、资料查阅,制定出合理计划,根据计划,同学们有效的进行情景模拟、角色扮演、最终完成任务并在课堂展示,在老师的点评指导下,优化任务,最终将课堂知识、技能掌握通过过程体验学会学习,培养自己终身发展的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起主体作用,动用眼、耳、手、脑等,体现教、学、做一体。所有任务的安排围绕本课堂的三维目标,并最终实现三维目标。

4.学习方法

在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下,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知道学生采用的学习方法如下:PBL式学习法、角色扮演法、合作学习法、小组讨论法、探究学习法。以角色扮演法为例。本课程教学中,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能感知病人的痛苦和需求,从而能深刻理解护士应有的人文关怀精神,且通过角色扮演,护士能有效的与病人进行交流沟通,提高了学生的沟通技巧。

5.教学资源整合校内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及教材相配套的资料、题库、录像等的使用,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校内的临床护理实训中心,设有模拟病房,配备先进的模型及实训教具;校外我们有几十所实习医院为我校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校外实训基地的教学设施先进,并聘请行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提供校内外资源的有效整合,将课堂教学与实习工作融为一体、工学交替,充分实现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6.理论依据

本课程的教学中(1)遵循了新课改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技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真正使学生在课堂中起主体作用。

(2)遵循了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学理念:注重学生内心世界的发展,顺应学生的兴趣、需要及个体差异,达到开发学生潜能、激发其认知与情感作用。

(3)遵循了陶行知先生的“知行合一”理念:表现为做中学、学中做。

(4)遵循了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有知识的主动建构。

(5)遵循了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但在潜能的发挥下仍可完成的任务,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激发潜能。

四、课程评价

1.课程教学评价

本课程的教学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其中更注重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常包括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师生互评、小组互评。终结性评价常包括理论考试和技能考试。目前我校采用的评价方式与临床紧密结合,有利于培养符合临床需要的人才。

2.对人才培养的评价

对人才培养的评价即结局性评价。我校培养出的学生多次参加省市及国家技能大赛取得优异的成绩;我校护士执业考试通过率也是逐年攀升;我校培养出的学生在进入岗位工作后,一致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得到社会的认可,真正实现了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

五、课程特色

特色一:“三阶梯“多层次实训模式。护理实训室护理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结合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我们制定了”三阶梯“的实习模式:第一阶梯(第一、二学期),认知见习;第二阶梯(第二、三学期),课程见习;第三阶梯(第五、六学期),毕业实习。做到早实践、多实践、反复实践,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符合了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特色二:任务驱动式的见习反思。让学生带着任务、带着问题临床,如:今天,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见到了什么?让你印象深刻的事?你与病人沟通了吗?带教老师示范了什么操作?等等。在问题引导下,学生能认真观察,细心思索,在见习结束后及时将所见、所闻、所想记录下来,并进行汇总。通过收集,制定成反思见习案例集,作为校本教材。

篇3:护理学基础课程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采取随机取样方法, 于2009年12月收集我院07级护理专业专科学生120人, 其中女生118人, 男生2人, 年龄19~21岁, 平均年龄20岁, 全部在市一级三级甲等医院实习6个月。

1.2 方法

调查问卷: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 其内容包括10个条目, 前9个条目备选答案均按打“√”选择“是”或“否”, 第10个条目为开放问题, 计算百分比。

调查方法:由受过训练的教师采用统一的指导用语, 向调查对象解释问卷的填写方法和注意事项, 本次发放问卷120份, 收回有效问卷118份, 有效回收率98%。

统计方法:采用SP1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并按百分比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处理。

2 结果

98%的学生喜欢护理学基础这门课程;18%的学生认为该课程的理论与实训内容的地位相等;85%的学生对目前进行的先集中理论讲授后集中实训设计持反对意见;52%的学生对边讲授理论边进行实训的设计表示支持态度;54%的学生认为目前课程的实训内容少;82%的学生认为应加大课程的实训内容;68%与42%的学生认为教师授课应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70%的学生支持对该课程的设计采取“实训-理论-强化实训”的改革。

3 讨论

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护理学基础课程应遵循“基础理论适度, 技术应用能力强, 知识面较宽, 综合素质较高”的特点[3]。从上述结果中可以看出, 98%的学生喜欢护理学基础课程, 说明学生认识到该课程在临床护理中所起的重要作用。54%的学生认为目前课程的实训内容少, 82%的学生认为该课程的理论与实训内容的地位不相等, 且认为应加大课程的实训内容, 说明学生在临床实习中, 感觉该部分内容掌握的不牢固, 不能将各项技能操作熟练的运用到实习中。

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如角色扮演、护理情景模拟演练, 在提高动手能力的基础上, 让学生学会移情, 更好关爱服务对象, 能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综合分析问题能力[4]。68%与42%的学生认为教师授课应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说明学生对课堂“满堂灌”的讲授方法, 及“黑板+粉笔”为主要手段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为了激发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学习兴趣, 提高实践的运用能力,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 采取启发式, 案例导入式, 角色扮演及多媒体等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师在实践后或实践中进行专业理论知识教学过程, 是一个为提高专业操作技能的服务性教学过程。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理论来源于实践, 理论可以指导实践”[2]。52%的学生对边讲授理论边进行实训持支持态度;70%的学生支持对该课程的设计采取“实训-理论-强化实训”的改革。说明学生通过半年的临床实习, 明确该课程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及强化实训的必要性。

4 结论

了解学生对该门课程设计及教学方法的认可程度, 大多数学生不赞同教师先讲授理论后进行实训的课程设计。赞同“实训-理论-强化实训”课程安排者占相当大的比例。因此, 为了培养理论够用、技术应用能力强的护理人才, 应改革护理基础课程的设计与教学方法与手段。

参考文献

[1]卢晓东, 赵琼.论职业教育可查合计的方法论[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519 (1) :95.

[2]陆国荣.基于“实践-理论-实训”的职教专业课程单元教学设计[J].现代教育科研论坛, 2009, 11.

[3]杜建林, 罗雪梅, 周苍菊.护理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 2005, 12 (6) :14, 64.

篇4:基础护理技术课程设计

【关键词】基础护理技术  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137-02

一、课程设置

1.课程设置依据    我们通过问卷、座谈、讨论等形式,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专业岗位调研,确定了我院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是:在各级医疗、保健机构从事临床、社区和康复等护理工作。

2.课程定位与作用    《基础护理技术》是护理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职业技术课,也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本课程开设于第二及第三学期,是在学生具备了公共文化课、医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为学生学习临床护理课程打基础的衔接课程,在专业体系中处于承前启后的重要位置。总学时160学时,理论56学时,实践104学时,理实比接近1:2.突现了以实践为主,理论实践并重这一特点。

3.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熟悉常用护理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常用护理技术的应用范围及健康教育的内容。

(2)能力目标    能按着护理程序的工作方法对病人实施整体护理;会运用沟通技巧与病人进行良好沟通;能正确执行医嘱、规范地书写护理文件。

(3)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良好的专业价值观;养成严谨、慎独的工作态度和规范的护理行为习惯;具备不断学习的意识和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二、课程设计

1.教材选取    教材选取了科学出版社周春梅主编的案例版《基础护理技术》,北京教育出版社齐秀桂、郭丽光主编的《基础护理技术实训指导》。

2.教学内容    我们的课程设计是通过对临床护理岗位工作过程进行分析,同时以护士执业考试及就业为导向,从病人入院、住院到出院将教学内容重新进行归纳,整合为现在的5个模块:入院护理技术、生活护理技术、用药护理技术、危重症护理技术、出院护理技术。根据模块,我们将教学内容分为20个项目,如模块一入院护理技术包括从办理住院手续到护送病人入病区,准备病床单元,生命体征测量等七个项目。

三、教学实施

1.教学模式     根据教高【2006】16号文件的指导思想:“要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引导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教学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突出了理论联系实践工学结合的教学理念。

2.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灵活运用了传统讲授、项目任务、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及情境模拟等教学方法。

(1)项目任务教学法    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在“做中学,学中做”,学生学到了知识、提高了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本课程中的实践教学均可使用此法。

(2)角色扮演教学法    教学过程中设置临床护理工作,由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将角色的言语、行为及内心世界表现出来,通过学习,更好地理解护患角色,为学生实习起到良好的铺垫作用。本课程入院与出院病人护理、药物疗法等均可应用此法。

(3)案例分析教学法    是采用临床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探究、锻炼能力的方法。本课程的危重症护理技术等内容均可应用此法。

(4)情境模拟教学法    学生根据教师讲授、演示,在实训室通过模拟护理活动,掌握知识、技能。本课程的生活护理、出院护理等内容可应用此法。

3.考核与评价

(1)学生考核    学生成绩由平时成绩、实践技能成绩、理论成绩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20%,包括态度、出勤、提问、任务完成情况及团队合作精神;实践技能成绩占30%;理论成绩占50%。

(2)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分别由学院及系内教学督导教师、同行教师评价,学生网上评价的方式来综合评价每位教师。

四、教学资源

1.实训条件

校内:校内护理实训教学区分为3、4两层楼:拥有多间ICU及普通模拟病房、无菌操作室、形体室等且都配有多媒体教学系统。仪器设备有:呼吸机、心电监护仪、高级心肺复苏人、全功能基础护理人、电动吸引器、电动洗胃机、各种注射模型及气管插管模型等。

校外:本专业已拥有40多家校外实训基地,完全能满足学生临床实习与优先安排就业的需求,分布于包头、呼市、北京、天津、河北、青岛等地区。

2.教学团队

护理教研室现有专任教师17人,全部拥有护士资格证和教师资格证,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3人,初级职称12人。另外还有来自附属医院的兼职教师6人。

3.现代教学手段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影音教材,发挥网络资源优势,建设校园网、链接相关网站,学生可以网上自学、观看视频、演练执业资格考试等。

五、教学效果与特色

1.教学效果

(1)近几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84%—92.21%;而且近年来我院的毕业生就业形势一直很好,达 90%以上,目前区内外等都有我校毕业生。

(2)技能大赛屡创佳绩     2012年4月、2014年5月我院学生在参加自治区高等职业院校护理技能大赛中荣获一等奖、二等奖;同年在参加全国高职护理技能大赛中均取得三等奖的好成绩。

2.教学特色

(1)内容设计创新     按照病人从入院到出院的全过程设计教学内容,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易于接受学习

(2)教学模式方法创新——项目任务教学及模拟临床综合实训     在教学中按着医院真实工作任务进行教学,使学生早日熟悉临床的工作过程;并且使学生融入体验式学习,使知识、技能与岗位能力要求紧密对接,体现了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

3.教学改革思路

(1)需要继续建设稳定、专兼合理;提升教学、科研能力的团队

(2)安排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根据教学内容进入医院见习从而进一步完善能力本位、工学结合的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

篇5:基础护理学课程改革研究论文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基于工作过程的基础护理学课程改革情况。方法:选取该院级护理班66名学生为实验研究对象,按照抽签的方法将其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参照组各33名。对研究组学生予以基于工作过程的基础护理学教学方法,对参照组学生予以常规的基础护理学教学方法,观察两组学生的学习效果。结果:对两组学生予以不同的教学方法,研究组学生的理论和实践两项成绩考核指标均明显优于参照组(P<0.05)。结论:对学生进行基础护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应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达到预期的教学成果,应用于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基于工作过程;基础护理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01914-0264-01

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飞速发展与进步,社会对于护理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主治医生和护理人员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都具有较大的影响,缺一不可[1]。基础护理学课程是护理人员要学习的重点专业知识,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础护理学课程将护理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互融合、共同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本次实验选取66名护理班学生,对其中的33名学生予以基于工作过程的护理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良好。现将实验数据进行详细汇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级护理班66名学生为本次实验研究对象,按照抽签的方法将其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参照组各33例,所有学生均为女生。其中研究组年龄16~21岁,平均(18.5±1.2)岁,高考平均分数为(325.5±13.5)分;参照组年龄16~19岁,平均(17.5±1.1)岁,高考平均分数为(331.3±17.5)分。对两组学生的一般资料如平均年龄、高考平均分数等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差异不显著(P>0.05)。

1.2方法

1.2.1参照组教学方法对参照组的33名学生予以传统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对学生讲授所要学习的基础护理理论知识,并且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予以解答。1.2.2研究组教学方法对研究组的33名学生予以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在进行课程讲授之前,学校要聘请相关的护理专业人员,教师向专业人员介绍学生目前的学习水平、以及目前的教学进程和教学规划等,随即护理专业人员要与教师共同进行教学计划的设定,将护理岗位的工作内容针对不同学生予以合理分配,使教学内容和工作任务相融合[2]。根据护理工作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将整个护理内容分成五部分,其中有生活护理部分、用药护理部分,同时还包括入院护理部分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出院护理部分,在此基础上还有最重要的一点专项护理部分[3]。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和专业护理人员共同为学生设计教学情境,将护理实践操作内容与基础护理课程理论知识相结合,实现教学的有效性与实践性,最终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1.3成绩考核指标

对两组学生的基础护理课程理论知识进行考核,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对学生的基础护理课程的实践操作进行考核。

1.4统计学处理

对两组学生的教学实验数据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学生的理论知识考核指标和实践操作考核指标均用(x±s)表示,用t检验,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基础护理课程理论知识成绩考核

对两组学生予以不同方法进行基础护理课程教学,研究组学生的理论知识成绩[((78.96±11.03)分]考核明显优于参照组[(56.23±10.15)分,t=8.7111,P<0.05)]。

2.2基础护理课程实践操作成绩考核

两组学生予以不同方法进行基础护理课程教学,对两组学生的静脉输液实践操作进行考核,研究组学生考核成绩明显优于参照组(P<0.05)。见表1。

3.讨论

基础护理课程的学习对学生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传统的教学方法属于填鸭式的教学,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不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改变教学方法,将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应用其中,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方法是将课本知识与工作岗位、工作任务等相互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实际护理操作技能,并且对自己未来工作内容有全面的了解,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职业自豪感[4]。本研究结果表明,在基础护理课程教学中应用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利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柴翠萍,王兰芝.院校联合教学模式在高职护理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改革中的实践[J].护理学杂志,,28(5):58-60.

[2]陶巍巍,丁淑贞,孙雪洁等.以基础护理学课程改革为切入点探讨提高护生职业胜任力的培养[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5,31(14):1043-1046.

[3]谢晓芳.在护理学专业临床课程改革中开展综合性实训的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32(22):114-116.

篇6:护理学基础课程分析

《护理学基础》是护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它的教学范畴包括护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和实用性,是所有护理专业学生学习临床护理课程的基础.本课程任务是以培养护生良好的`职业素质为核心,在整体护理观指导下,使护生具有较好的护理学基本理论以及较强的护理实践技能,应用护理学基础知识与技术满足服务对象的基本需要.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教育者也对护理教育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改革.

作 者:郑蔚颖 王红红 作者单位:郑蔚颖(福建中医学院护理学系)

王红红(中南大学护理学院,湖南长沙,410013)

篇7:管理学基础的课程综述

《管理学基础》是一个管理者有效达到组织目标的知道工具书籍。通过两年的学习,我基本了解到了有组织、有意识地进行协调工作的重要性,并在生活实践中充分得到体会和贯通。选择学习《管理学基础》对我的人生大有裨益。

(一)《管理学基础》的主要内容

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科学或边缘科学,它一般有5个主要特点,是一般研究各种管理活动中的普遍规律、基本原则和一般方法的科学。掌握管理学,可以在一定的环境中,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活动,协调组织各种资源,以期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它还主要讲述了对管理活动过程进行科学具体的总结。本书主要有十四章内容。第一章 管理与管理学

主要讲述的是管理的概念、性质、科学性、艺术性、以及影响组织管理的外部环境及因素,组织的外部环境特征乃至组织与外部环境有哪些关系。

管理学是研究管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是管理实践活动的科学总结。首先,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是管理的二重性,它是由生产社会化引起的,其职能主要源于管理的性质,如何合理的组织生

产力和维护生产关系,是其职能所在。它是通过管理活动来体现的。社会环境对组织的作用和组织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告诉我们应积极主动的采取措施,适应环境的变化,计划是基本职能,决策则在管理职能中占主导地位,组织是联系各职能的纽带。第二章 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讲述了管理理论的形成过程是通过实践得来的,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生产率,是泰罗创建此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法约尔著有《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被誉为“经营管理理论之父”,以及霍桑试验,行为科学理论的三个层次:个体、团体和组织行为,管理过程学派是把管理学说与职能人联系起来。当今,现代管理学的应用使管理学有了新的发展与应用,出现了企业精神,制度文化以及物质文化的组织管理。而在众多管理理论的学派中,综合理解,具体利用则是关键。第三章 计划

计划工作有4个基本计划,目的性及有效的达到某种目标;主导性即任何管理活动都是为了支持实现组织的目标;普遍性即计划工作在各级管理人员中普遍存在;效率性即扣除制定费用和执行费用及其他因素后所余的总额。

无论是哪种计划,在这一管理的基本职能中,组织者在任何时候都要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管理,以确保组织目标的顺利完成。

第四章 目标管理

企业目标是在分析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确定企业各项经济活动、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是企业经营思想的具体化。其确立原则有现实性、关键性、协调性、定量化和权变原则,目标管理体现在把总目标分解成分目标、个人目标,要有逻辑、突出重点,强调自我控制和民主管理,建立评定与考核机制,通过系统的方法,结合具体情况,有效完成具体工作,达到应有的目的。

第五章 预测

主要是预测的作用,类型的划分,选择预测方法应该注意的问题。预测是根据现状,运用科学的方式方法,对未来进行估计,从而制定正确的方向、目标和策略,为企业计划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预测的类型有很多种,主要划分标准有预测范围、内容、性质、时间长短等,应注意方法、经济型、难度和准确度。第六章 决策

主要是什么是决策,其特征是什么,分为哪些类型,遵循什么原则和其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超前性、目标性、选择性、可行性、过程性、科学性这六点是其主要特征。

类型主要有战策、战术、业务决策、程序化和非程序化决策以及确定性、风险性、不确定型等。这是按照其程度划分的。遵循原则主要有满意原则、层级原则、集体和个人相结合原则、整体效应原则。

决策是工作成败的关键,是实施各项管理工作的保障,它在整个管理过程中都发挥作用。第七章 组织概述

在学习组织概述的过程中,我们了解了组织的作用,它是实现管理目标的重要保证,是连接领导与职工、企业与环境的桥梁。它一般在解决问题、交流感情、加强协作等方面发挥作用。组织结构的建立,有助于组织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实现最大的组织效率。在确定目标的前提下落实责任,行驶职权,分清利益是其所要遵循的原则。在分工协作中,建立精干的组织队伍,在管理中清楚的制定管理原则,并考核其落实程度。第八章 组织结构

组织结构的设计中,要充分意识到制约其设计的因素,应合理的进行职能分解与设计,制定合理的组织框架,保障组织运行。要注意反馈与及时修正,合理授权与分权。第九章 人员配备

其任务是物色人选,严格考核,科学论证,促进组织结构功能的有效发挥,充分开发人力资源。

人员的配备的原则体现在:经济效益原则,任人唯贤原则,量才适用原则,程序化、规范化原则。

合理制定管理人员需要量,做好选聘工作,做好培训,并多方面、多渠道的选择开发人才。第十章 领导

领导的实质是影响,主要有法定权利和自身影响两方面。法定权是组织上赋予领导的岗位权利,有明显的强制性,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也是组织本身,领导者表现在许多类型,但一个好的领导都是一个有修养有素质的,能听取意见并及时自我修正。作为一个领导要政治、知识丰富、能力出众、身体力行。在处理人事关系要公正公平,多调查研究,坚持制度,掌握技巧,知人善任,合理应用隐形组织的润滑作用。

第十一章 激励

激励是根据人心理,合理满足其需要的方式和过程,它有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有助于统一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有助于增加组织凝聚力。马思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大类,一般人都是按照这个层次从低到高,一层层地去追求并使自己满足。激励有多种方式,在正确的原则指导下要合理使用。第十二章 控制的基本理论

主要是控制的作用,特点,基本原则,基本要求和标准,其作用是保证计划目标完成、提示组织效率,推动创新。它需要有较高素质的管理人员,下属积极参与,适当授权于人并各司其职。起特点是有自身的目的性,环境适应性质和反馈功能。第十三章 控制技术与方法

质量控制包括: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的控制。

全面质量管理:强调动态的过程、调查研发、新品设计等诸多方面。

预算:做到有计划,有预测,能控制,它分为刚性与弹性预算,收入与支出预算,总预算与部门预算。成本控制需要各部门明确责任,提高意识和成本效率。

第十四章 协调

协调的原则:目标一致原则、效率原则、明确责任原则、加强沟通原则,其作用是促进组织目标实现,促进协作,提高组织效率。冲突有二重性,有其正面性也有反面性,有建设性也有破坏性。协调组织冲突的对策一般有回避,强制解决,妥协,树立更高目标合作等。

信息沟通主要指信息的传递和理解

正式沟通是指主要组织的明文规定,方式,进行信息传递与交流。非正式沟通则是在正式途径以的,不受组织层级结构限制的沟通方式,它比正式沟通还要重要和普遍。

(二)理论联系实际

(1)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思路在1943年提出需要层次理论对于激发员工工作热情,促进企业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作用。他把人类的需求分为5个不同层次,生理需要(比如对食物,水,住房,穿衣等的基本需要),安全需要(比如一个有保证,有秩序的工作环境)归属需要(比如交往、爱情、友情等),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比如得到尊重,充分施展自我能力等)。

其中前两个属于基本需要,后三个属于高等需要。满足需要是人类本性之一,明确目标以后,就立即会转化为动机,从而去追求。所以需要是人的行为之源,是人的积极性的基础和原动力,也是激励产生的依据。(2)双因素理论

也称激励-保健理论,由心理学家赫茨伯格提出。他相信,个人与其工作的关系是一种基本关系,而个人对工作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工作任务的成功与否,他们调查这样一个问题“人们想从工作中得到什么”他让人们详细描述自己感到工作中特别好和特别差的情境,然后对调查结果进行分类归档并制成图,他的观点认为,导致工作满意和不满意的因素是相对独立的,而且截然不同。因此管理者努力清除不满意因素,激励他们,即这种因素有内在的奖赏性。

(三)法约尔提出一般行政管理理论。

(四)麦克李兰的成就激励论,认为人除了胜利需要外,还有三种需要:

(1)权力需要:这影响、控制别人的愿望。(2)社交需要:相互交往,获得友情,(3)成就需要,对挑战性工作和事业成就需要,其中不同的人对三种需要先后次序和重视程度不同,一个组织拥有高成就需要的人越多,成功希望越大。其特征是事业

心强,独立,敢于承担责任,视成就重于金钱,可通过教育,培养造就有成就需要的人。

二 运用激励理论分拆企业管理。

许多企业组织设计和结构,存在岗位的职责、职能认识不清,不但导致效率下降,还挫伤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致使人才外流危机,值得企业重视。

除了以利益驱动作为调节杠杆外,事实上在企业效率不好的时候。更应该建立员工之间的信任感,对于员工的绩效给与进一步的认同,大多数中小企业与人员关系结构的问题上,也缺乏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对人员的生活,工作,住房及家属问题,更是关心不足,缺少沟通,在人是激励上要制定目标及奖励制度,建立业绩奖金标准及一系列的激励政策,但不显得生硬和亲情不足。如果企业建立透明,公正,信任的隶属关系,包括兑现引进人才中的承诺,科学地进行绩效考核,满足人才的认可感,尊重感,成就感。这些权变的措施或许比多发点奖金更得博取人心。实例:

有一名的学历、各方面综合素质很高人,经过层层筛选进入一家企业,经过一段工作,对企业的各种生产,销售现状了如指掌,同时对整个企业的未来发展,有良好的预测和判断能力,但是良

好的业务素质并没有在工作中充分施展,平时只完成一些领导交给的日程。通过了解才知道,在招聘来时,企业许下了许多承诺,而没有兑现,因此工作上大打折扣,大大打击了工作积极性。上面这个例子充分说明,承诺的兑现是一种激励,这种激励在人员的工作中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在人员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他会出现消极情绪,以致影响工作效率。

企业没有兑现激励承诺,使人才浪费,企业的根本问题在于企业对人的需要和标准的确定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概念,大多数企业会犯这样的毛病,即对人员的需求分析不足,没有给他们相应的岗位使其发挥能力,造成生产率下降,满意度下降,企业对人员的需要分析不具体,往往按照领导的喜好调配岗位,缺乏科学的指导与分析。三:学习体会

管理是当今企业的命脉,科学的管理能够有效的提高生产效率。所以它是一门各单位、部门乃至个人应知应会的理论。在科学日益发展的今天,管理的重要性也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充分体现。在企业的运营中,管理是保障其是否稳步向前发展的必要手段。所以管理上要讲究手法,技巧和艺术,要形成一种管理文化,在正确有效的组织管理下,考虑到各项因素对组织管理的影响,对待职员不能生硬的使用职权,不能教条地以政策做依据,而忽略

篇8:护理学基础课程分析

高职护理专业旨在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 适应护理岗位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 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具有良好职业素质和人文修养, 能从事各级临床护理、社区护理的高技能专门人才。传统的课程设置、教材、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高职教育的要求。因此, 积极推行课程建设与改革, 完全符合当前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1 基础护理技术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基础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我院相关机构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北京、天津、石家庄、沧州地区的医疗服务机构进行了专业调研, 并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 明确护理专业主要岗位, 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确定护理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及职业岗位能力, 基于工作过程构建课程体系。最终基础护理技术课程被确立为“教、学、做”一体化的项目课程, 实现了基础护理技术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

2 基础护理技术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措施

为切实加强高职护理专业课程建设, 深化教学思想研究, 把工学结合作为护理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切入点, 与学生的临床护理实践紧密相联, 从而带动基础护理技术课程建设与改革。

2.1 确立课程定位与目标

(1) 课程定位。基础护理技术是高职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 是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必考课程之一, 对该门课程知识掌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以后的护理质量和业务水平的高低。基础护理技术主要培养学生必备的工作能力, 是各专科护理的基础, 对护士的职业素质和其他职业能力起到重要支撑作用。其主要任务是满足护理对象生理、心理和治疗需求。

(2) 课程目标。知识目标:以“必需、够用”为指导原则, 要求学生获得关于铺床、搬运病人、测量生命体征、规范给药、氧气吸入、胃肠道和泌尿道护理、临终护理等10个项目的知识, 满足病人生理及心理需要。职业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沟通交流能力;规范应用基础护理技术能力;具有无菌意识, 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能力;实施整体护理能力;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评判性思维能力。素质目标:养成运用所学知识服务于人类健康的职业习惯, 践行南丁格尔的职业理念, 献身护理事业;具有爱岗敬业、服务病人的使命感、责任感、自信心和爱心;关注护理领域新知识、新业务、新技术, 开阔视野, 不断进取和创新。

2.2 课程设置

(1) 设置理念。学习是学生知识建构的过程。以岗位需求及能力培养为主线,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培养综合素质为重点,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 强调情境学习的重要性。在形式上以院校共同开发为主, 注重与临床护理工作的紧密衔接。

(2) 设置思路。通过职业岗位和工作任务分析, 依据行业需求和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 改革课程教学内容, 设置学习情境, 以仿真临床环境为依托, 注重“教、学、做”三者的有机统一, 强化职业与岗位意识[1], 注重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3) 设置目标。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中心, 以服务为宗旨, 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 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3 精选教学内容

(1) 项目内容的选取。根据职业岗位能力和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及技能选择教学内容, 以任务实施流程序化教学内容, 注重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 增加专业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知识与新技能, 能够准确、及时、充分地反映本课程最新成果和临床护理动态[2], 最终形成了10个项目, 63项具体工作任务 (见表1) 。

(2) 教材选取。目前大部分传统教材与临床实际脱节, 重理论轻实践, 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 本课程教师自编项目教学讲义, 开发建设了校本项目教材。

(3) 学习资料。与项目课程相匹配的课程标准、自编教材、统编教材、教学课件、教学视频、实训指导、操作考核及评分标准、网络资源等已建设完毕。

2.4 改革教学模式

(1) 学情分析。我校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入学成绩参差不齐, 学习能力一般;受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影响, 学习主动性差;反感死记硬背, 渴望能力的培养与职业素质的提高;思想上独立且具有反叛意识, 过于以自我为中心;受社会上盛行的效益观念的影响, 导致功利行为增多;自我认知出现偏差, 表面桀骜不驯, 实际易产生自卑心理;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也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心理。

(2) 教学模式选择。针对以上特点, 基础护理技术课程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所有项目内容均在实训室完成, 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以任务为中心, 实施项目教学, 使学生在做中学, 学中做, 自始至终将技能训练、知识强化、职业素养、职责等贯穿于任务完成过程。

2.5 优化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问题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多种方法, 真正做到“教、学、做”一体化, 才能有效地将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临床工作相结合。同时将现代科技灵活运用到教学中 (如多媒体、网络) , 进一步开阔学生视野, 提供自主学习平台。

2.6 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

建立一支以“双师型”教师为主体、职称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具有较高教学和科研能力的师资队伍, 是职业院校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因此, 应采用多种途径提高师资队伍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

3 基础护理技术课程建设与改革实践验证

通过我院2008级高职护理专业8个班基础护理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 将基础护理技术内容以学习性工作任务的形式表现出来, 直接反映工作的性质、主要职能、活动特点等;通过小班上课使每个学生体验临床护理真实的工作过程, 体会护患的心情,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3.1 实施方法

(1) 设置工作任务情境, 要求资料具有真实性、准确性。 (2) 在分析任务的同时检查学生知识准备情况。 (3) 课堂展示工作情境, 引出任务;展示工作任务流程, 学生分组实施。 (4) 学生分组反复学习, 边做边学、边学边问, 最终达到知识、技能应用自如的程度。 (5) 学生分组讨论, 拓宽知识面, 提高综合素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指导。 (6)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自评、互评和考核。教师应客观、公正地从技能操作、人际沟通、语言表达等维度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评价。

3.2 实施效果

2008级8个班在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期末笔试和实训考核相结合的考试中, 成绩优于以往班级;通过问卷调查, 学生对课程改革满意率达98%;在第二学期河北省职业技能抽考中获得第二名;在临床顶岗实习中学生能迅速进行角色转变, 把基础护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受到实习医院的好评。

4 基础护理技术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意义

(1) 基础护理技术课程改革符合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特点, 符合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2) 基础护理技术课程改革能直接反映工作的性质、主要职能及特点, 能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 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基础护理技术课程改革能促进教师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观察者、评判者, 应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及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 同时还应具有熟练的专业实践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3]。通过改革, 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各项能力, 逐步成为“双师型”教师。

(4) 基础护理技术课程改革适应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要求。学生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 获得执业资格证书, 是高职教育自身的特性和培养目标的要求, 是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 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和就业率的重要手段和措施[4]。项目教学涉及的知识面宽, 内容多, 方法灵活, 注重各种能力的培养, 适应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要求, 能提高通过率。

从课程教学内容重组、教学目标定位、项目教学资源建设、教学考核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证明基础护理技术课程的建设与改革是成功的。

参考文献

[1]徐洪祥.“教、学、做”一体化网站建设课程教学设计[J].教育与职业, 2008 (3) :158-160.

[2]刘茜.高职护理学基础教学方法改进探讨[EB/OL].http://www.studa.net/zhiye/080724/11344098.html, 2008-07-24.

[3]秦淑英.引入项目教学法改进护理学教学模式[J].卫生职业教育, 2008, 26 (22) :85-86.

上一篇:创业准备期半年为宜下一篇:大学学生宿舍检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