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乡镇企业污染现状及控制对策00

2024-04-22

论乡镇企业污染现状及控制对策00(共6篇)

篇1:论乡镇企业污染现状及控制对策00

论乡镇企业污染现状及控制对策

摘要:针对乡镇企业在快速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的事实。本论文从乡镇企业工业污染的现状分析入手,详细讨论了乡镇企业在发展中给环境带来的危害,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乡镇企业污染严重的原因,给出了乡镇企业发展中进行污染控制及管理的对策,这对于加快乡镇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乡镇企业;污染现状;控制对策;

1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迅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乡镇企业的迅速崛起和蓬勃发展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速增长主要动力之一,同时乡镇企业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完善市场竞争机制和丰富物质供给方面也发挥了重大作用。但乡镇企业发展几乎无一例外,伴随当地资源与环境的超量和无偿“开采”,哪里乡镇企业发展,哪里生态环境就迅速恶化,这几乎成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标志性特征。因此,加强乡镇工业污染防治,大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状况,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因此绝不能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需及时研究农村工业化过程中环境问题及对策,对促进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乡镇企业工业污染现状

2.1废水污染

乡镇企业工业废水排放量大,严重污染了农村环境。调查资料表明,大部分地区在乡镇工业高速发展的同时,污染物排放量也以较快速度增加,有的甚至以产值或产量增长相同的速度增加。从全国废水排放趋势来看,每5年增加1倍,到2000年已占全国废水排放量的50%左右。以西洞庭管理区为例,目前,西洞庭管理区乡镇企业工业废水排放量为160万吨/年,占全区废水排放量的55%以上,这主要是因为西洞庭管理区的50多家乡镇企业中造纸厂、食品制造厂和农副食品加工厂就占10多家,这些行业产生的废水量是惊人的。并且食品制造厂和农副食品加工厂产生的废水中含有有机污染物较多,会引起水体富营养化、恶臭等等,对环境的危害十分大。

2.2大气污染

乡镇企业大气污染问题突出,据近几年的统计资料分析,乡镇工业废气中二氧化硫和烟尘的排放量占同类指标的比重较大,这是由于乡镇企业消除烟尘率、工艺废气净化处理率较低,以及大量工业废气的无组织排放所致。譬如西洞庭目前有砖瓦厂5 1

家,硫璃瓦厂3家,包装厂3家,造纸厂3家,这些企业都是用煤大户。砖瓦厂、琉璃瓦厂的无组织排放,包装厂、造纸厂的废气净化处理率低等,这都是导致乡村大气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从管理区食品工业园的建成的发展趋势来看,我区的废气排放量将以每年1.2%的速度递增。可见,乡镇企业在广大乡镇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3噪声污染

噪声污染主要是由乡镇企业中的交通运输、建筑施工及生产企业引起的,目前好多地方的噪音都超过了55标准分贝,有相当一部分乡镇居民生活在噪声超标的环境中,这严重的影响了他们的正常生产生活。乡镇企业中一些纺织企业,机械加工企业,还有一些工厂锅炉房的引风排风机都容易引发噪音污染。

西洞庭管理区为了优先发展经济,尽管对这些排污严重的企业实施了管制,但是由于这些企业在纳税、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区管委会对其发展基本上采取默许和保护的态度。实际上,各地的政府在乡镇企业的发展所造成的污染与环境保护这对矛盾体中都是采取了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发展的做法,这也是导致当前环境污染严重的原因之一。

3乡镇企业污染原因分析

3.1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市场经济对环保工作产生的负面影响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方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总希望以较小的投入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利用逃避污染治理手段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企业在市场的海洋中,主要是受价值规律的支配,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引导企业认“利”不认“理”。忽视科学发展观,将发展等同于单纯的经济增长,另外,部分乡镇领导干部环保意识不强,乡镇政府迫于发展经济的压力和农村群众急于脱贫不能致富的心态,当环境保护和乡镇眼前经济利益发生冲突时,乡镇领导往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获取现时的经济利益。在市场经济不完善时期,对企业的不当诱惑,已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其中乡镇企业造成的环境问题尤为突出。

3.2乡镇企业自身的缺陷

小型企业多、大中型企业少。例如,西洞庭管理区乡镇企业50多家,产值超过5000万元的规模企业不过16家,除了这些企业中比较大型的企业能够建立完善的排污监督及管理制度,大多数的中小型乡镇企业都无法实施系统的排污管理体制。一方面,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小型企业难以自觉地建立起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自我约束机制;另一方面,乡镇企业大部分集约化生产水平不高,技术力量薄弱,粗放经营,产品附加

值低,能耗高,规模效益不明显,资金不足,行为短期化特征突出,因此,乡镇企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肆意排放污染物、开采环境自然资源,必然造成污染失控和超标现象,既浪费了资源,又污染了环境。

另一方面,不合理的乡镇企业布局。乡镇工业布局分散,“乡乡办厂、村村冒烟”是人们对乡镇企业分散的一般描述,这使得污染源过于分散,导致了污染扩散的广泛性,增大了污染的治理面。分散于乡村的小企业受经济实力所限,多分布于小河、小溪、小湖或水塘旁边,取水、排水往往为同一水源,形成污染循环。污染源的过于分散,还会影响到生态环境投资效益,增加了控制污染的难度。据2007年全国污染源普查结果显示,西洞庭管理区51家企业就分布于全区10个分场,26个行政村,甚至有的分场出现了一村一个乡镇企业的情况,由于点源比较分散,不利于集中管理,所以导致污染治理力度大。

3.3环保机制不完善

环保投入不足,历史欠帐多,污染成本内部化,污染治理市场化的机制发展慢。此外,环境管理的体制不健全,污管能力弱,环境科技相对落后等。同时,环境执法不力的根子在地方保护主义和人情观念。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新建项目把关不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等一系列环境管理制度形同虚设,使得重污染项目蒙混过关;先上车,后补票现象不少;二是对老污染的督查打击不力,超标准排污现象比较普遍,“15小”、“新六小”企业屡禁不止;三是环保行政处罚倚轻避重随意性大;四是处罚环境违者法行为的手段不硬;五是乡镇环保系统机构、设备不够健全,有心无力状况居多。

4乡镇企业发展污染控制对策

4.1 建立和完善环保目标责任制

为增强部门落实环保分工负责的意识,应建立责任目标,考核,表彰惩处三位一体的运行机制。乡镇企业环境保护目标应列入地方各级政府领导,特别是区、镇(办事处)两级主要领导的任期目标,并作为考核其政绩的必要内容,同时目标责任制还应扩大到对主管领导和政府有关管理部门,新建项目要结合实际,从长远利益考虑,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防止生态破坏,不得从事国家产业政策禁止的生产项目,防止污染向这些地区转移。

4.2调整乡镇企业的产业结构

目前,乡镇企业污染源中小造纸、小化工、小印染、小冶炼、小电镀、土焦、土硫磺等造成污染十分严重,这些企业产值所占比重不大,但却是排放污染物的主要来

源。控制住这些企业污染的发展,就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住了乡镇企业的污染。因此,需要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鼓励发展无污染、少污染的行业和产品,抑制重污染的行业和产品的发展。这要作为有效控制乡镇工业污染、提高其经济效益、保障其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

4.3加强对污染源的管理

4.3.1对污染源实施严格治理

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颁布后,关闭了一批“十五小”企业,要加强对“十五小”企业的监管,定期进行跟踪检查,有效遏制了“十五小”企业的死灰复燃;另一方面,要加大对“新五小”、“新六小”企业的监管,定期抽查其排污状况,重点从源头进行整治。

4.3.2加强乡镇企业的环境监督管理,建立和完善乡镇企业内部环境管理制度

乡镇企业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环境保护法的法律、法规,制定环境保护计划、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岗位责任制,乡镇一级政府的机构应有相应的环保办事机构和办事人员,同时还要制定监督管理工作制度,依法强化监督。对乡镇企业执行“积极引导、支持发展、治理整顿、控制污染”的方针。

4.3.3加大环保监察力度

从目前对乡镇企业排污治理和管理的现状来看,很大一部分问题是处在环保监察层面上的,环保监察人员执法不严,讲究人情等等,这些现象较为严重,因此,在今后的环境整治管理中,要重点加强对乡镇企业排污现状的监察力度,加大惩治措施力度,采用高压态势促使一些污染较为严重的乡镇企业重视排污的治理,加大排污的治理,从而实现对环境的保护。

4.4不可再生资源的慎重利用为前提,推广使用优质新型能源

调整城镇能源结构,力求使所需能源及其它资源的输入最小化,减少废物排放,并进行回收利用,提高能源利用率,大力研究和开发清洁能源,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将目前以原煤为主的污染型能源结构逐步转变为以天然气、电力等优质能源为主的清洁型能源结构,同时加强高新技术在能源领域的推广和应用,降低能耗,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减少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吨标煤/万元)。对于水资源特别是地下水资源,土地资源等不可再生资源要特别慎取慎用,多推广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优质可再生能源,重点解决居民生活用能,其中沼气技术在我国农村得到较好应用。今后的小城镇建设中太阳能热利用、风力发电、沼气等成熟技术需要不断规模化推广,以解决我国小城镇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偏少,能源需求不断增长的趋势。

5结语

目前,农村生活环境的日益恶化已经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提高经济效益已使很多城市环境受到了极大的破坏。因此,需要对目前农村民营企业发展中已经存在和潜在的环境问题进行认真研究,分析研究城市和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走过的弯路,尽量避免产生重复错误。针对各地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特点,一方面要在政策上予以引导和扶植;另一方面应制定严格、细化、操作性强的环保管理条例和相关措施,如对作坊式生产要统一规划和管理,对没有污染治理设施的企业要求配套治理设施,而对有些企业虽建有污染治理设施但在治污运行中偷工减料的做法予以严厉的处罚等。将保护当地生态环境作为政府相关工作人员考核的重要部分。只有对环境污染保持清醒的认识和强烈的责任感,并在执法中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农村在富裕起来的同时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才能最终实现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谢向英.论政府在乡镇企业治理污染中的作用[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

(2):35-38.[2] 解幸幸.夏阳.王明贵.工业化小城镇环境规划的特征性[J].农机化研究,2004,(2):60-62.[3] 高练同.韩学琴.论小城镇环境规划中的生态建设规划[J].河北环境科学,2003,(3):9-12.[4] 翟宝辉.王如松.中国生态城市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环境经济,2005,(3):31-33.

篇2:论乡镇企业污染现状及控制对策00

摘要] 企业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基于《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提出加强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小企业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但同时我们看到,由于中小企业资金来源主要是民营资本,生产经营规模相对较小、资本和技术构成相对较低,导致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面临巨大的困难,发展缓慢且很难做大做强。究其原因,除了外部资金、政策环境等客观因素影响外,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缺失,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它严重影响了中小企业的经济效益,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加强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增强竞争实力,最终达到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目的。围绕这个问题,我们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什么是内部控制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财会[2008]7号,以下简称《规范》)将企业内部控制定义为“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从这个定义中不难看出,内部控制强调的是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由企业治理层、管理层及员工共同实施。

有效的内部控制,通常由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大要素构成。内部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它规定企业的纪律与架构、影响经营管理目标的制定、塑造单位文化并影响员工的控制意识。风险评估是实施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它是企业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的过程。控制活动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具体方式,它是指企业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信息与沟通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条件,它是指企业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确保信息在企业内部、企业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内部监督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保证,它是指企业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并对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及时加以改进。

那么上述要素控制的目标究竟是什么?中小企业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必要性又在哪里呢?《规范》同样给出了答案——建立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 “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本文认为对中小企业而言,“合理”二字尤其重要,控制尺度过严,可能严重影响经营决策效率,甚至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企业快速发展;但控制尺度过松,又可能使整个控制体系形同虚设。

二、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一)缺乏良好的内部环境

前已述及,作为内部控制的要素之一,内部环境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它决定着其他要素能否发挥和怎样发挥作用,影响着控制目标的实现。我国中小企业相当一部分来源于早期的个体、私营经济,这类企业的投资者往往同时就是经营者,企业中董事会、监事会作用有限甚至形同虚设,企业内部缺乏互相监督、互相制约的经营体制,缺乏分工制衡、科学有效的治理结构。在经营层面上,通常企业内部机构分工混乱、职责不清。企业股东、管理者和广大员工整体缺乏风险意识,遇事无章可循或有章不循的现象较为严重。

(二)缺乏有效的控制和监督活动

控制活动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具体方式,通常以不相容职务的分离、授权审批、会计系统、财产保护、预算、运营分析和绩效考评等为手段,而内部监督机制是则是内部控制活动实施的重要保证。目前大部分中小企业因其生产经营规模和人员规模有限,无法配备足够人员实现以不相容职务分离为基础的一系列控制手段,亦无法设置专门的部门或人员完成内部控制的监督职能,造成企业生产经营缺乏严格有效的控制和监督,有的即使能在一定程度上实施,但

(三)缺乏管理人才

内部控制着眼于过程,其成功实施来源于企业治理层、管理层和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但在我国,绝大部分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来源于早期的私人小作坊,业主依靠自己对市场的判断能力和个人的冒险精神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他们大多数对内部控制不太熟悉也不太重视,在他们看来市场才是最重要的,内部控制会束缚他们的手脚,这种治理层认识上的偏差,导致在许多中小企业里内部控制没有被摆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而在管理层和员工层面,由于中小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在高管人员甚至普通员工的配置和选择上,更多地依赖基于血缘和亲缘的“自己人”,限制了优秀的管理人才进入企业,使得企业很难从外部引入合理高效的内部控制理念和体制。即使在建立了内部控制体系的企业,受内部员工固有的血缘和亲缘关系牵制影响,其内部控制和内部监督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三、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对策与建议

中小企业资源有限、资金有限、人员有限,在这类企业中建立和执行内部控制制度体系更应该善用一切合理有效资源,针对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对于这类企业如何加强内部控制,本文提出如下的对策与建议:

(一)优化内部控制环境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小企业内部控制成功与否,良好的控制环境至关重要。考虑到有限的资源,中小企业主要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着眼于企业的实际控制者,从最高层入手,提高企业治理层的管理水平,转变管理思想,使他们认识到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他们明白,正是这种让他们总觉得自己被牵制、被监督的制度体系,才使得企业资产多了一分安全、企业经营决策多了一分谨慎,从而使企业的经营少了一分风险,企业目标的实现多了一分保障。这一观念上的扭转将会使内部控制的最大阻力转化为推动内部控制发展的助力,是优化内部控制环境的关键。其次,要借助企业实际控制者的力量,从经营管理层面入手,调整企业内部机构的设置与权责分配,在保证信息通畅流动的前提下,实现部门之间的相互制衡。最后,要通过学习、培训、总结等方式,使基层员工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法制观,逐步形成良好的企业控制文化和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认知、认同,从而最终在企业内部建立全员控制的理念和形势。

(二)建立有效的控制和监督机制

中小企业要做到有效的控制,首先,要建立健全与企业经营规模相适应的组织机构。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根据企业特点和人、财、物的实际情况及控制要求,灵活运用各种控制手段,科学搭建企业组织架构,科学划分不同的管理层次和管理范围。要尽可能地简单、高效、协调,既不能盲目追求面面俱到职能部门齐全,也不能因陋就简使得关键职能缺失。其次,要根据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明确规定各职能机构的权限与责任,并根据各职能机构的职责任务与特点划分岗位序列,确定需要的岗位。最后,根据所确定岗位的要求选择合适的人才,通过持续的培训机制保证在岗员工的胜任程度,从而最终保证内部运作、控制机制的持续有效运行。

而在内部监督机制方面,受中小企业经营规模所限,我们很难也没有必要去要求它们成立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在这种情况下,有效的监督通常可以通过财务部门或独立的财务人员的指定工作来进行,因为监督企业经营的合法性、合规性本来就是财会部门的基本职责之一。这类工作可以是日常的监督,比如对预算完成情况的总结和汇报,对财务报销业务和单据的检查以及对企业实物资产的定期盘点等;也可以是专项的监督,比如对某重大投资决策的可行性分析及盈利预测,或者对企业收发货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穿行测试等。内部监督成功的关键是必须明确这类监督的动作由谁执行、向谁汇报,强调的是职责权限分工的明确性和监督的独立性。也流于形式,失去了应有的刚性和严肃性。

(三)加强人员的配合我们已经知道,企业内部控制贯穿于整个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是由企业的治理层、管理层和所有员工共同完成的。由于在前面讲到控制环境时我们已经对企业治理层的配合进行了强调,所以在这里我们把重点放在企业管理者和普通员工上。一方面,在人员的选择上,要摆脱原来多数中小企业采用的任人唯亲的选人用人方式。人力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资源,企业设置的各个岗位,必须要有能履行其职责的人来担任。要根据岗位选择合格的人才,并不断培养适合自身的人才。对于企业内部缺少的关键岗位人才,要依靠外聘手段挑选能力突出、经验丰富、具有职业精神的高端人才为己所用,充分发挥其才智,这对企业经营效率效果的提高和发展战略的实现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企业要使内部控制变成一个全员参与的大项目,要定期对员工进行内控知识的教育,使每一个员工都有企业再小都应在内部控制制度的约束下开展经营活动的观念,都有内部控制制度的概念和意识,知道自己的一举一动都要受到内部控制制度的牵制和约束。只有使内部控制理念深入人心,使每一个员工目标明确,观念趋同,内部控制才能更有实效。

(四)其他

当然,随着电子化、信息化手段的不断发展和企业管理理论、经验的不断提升,对于有条件的中小企业,可以逐步通过一些其他的新型控制手段来更好地“合理”保证实现控制目标,比如用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来配合内部责权利的分解,比如在中小企业中引入ERP系统,通过流程的固化和运维权限的分解对主要风险点进行有效控制等。

篇3:论乡镇企业污染现状及控制对策00

企业物流成本就是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各个环节如采购, 销售, 生产等与物流相关活动发生的成本。而在企业物流成本也影响企业整体的盈利情况。所以物流企业成本管理就是要正确划分物流成本的范围, 进而将成本准确无误的计算出来, 再加以经济学的分析, 降低成本, 进行管理。

二、物流企业成本管理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 物流成本概念模糊, 包含内容不明确

多数物流企业成本都没有单独列项, 而列在费用栏中;物流企业成本内容页也不明确, 只是讲单纯的支付给运输单位的运输费, 支付给仓库保管的保存费, 而其他的例如固定资产折旧费, 人员的薪酬, 相关税费并为列在其中。这样大大削弱了物流成本管理的准确性和能动性, 并不能明确发生在物流中的成本到底是多少, 进而影响了物流成本管理的能动性。

(二) 物流企业成本管理科技含量低, 信息化水平低

物流作为新兴的复合型服务产业, 虽然年轻有活力, 但时间短历史薄使得物流产业的相关科技应用较低, 现阶段我国企业物流的科技投入使用度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企业的物流技术投入运用水平, 不仅如此, 许多企业的物流信息化建设严重落后, 企业电子化水平低, 这种情况致使物流成本信息记录以及加工十分不利, 不能为信息需求者提供细致全面的信息也帮助不了当前企业利用物流成本信息来节省成本及更优发展。一方面企业物流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落后的部分原因也是物流成本管理科技含量低引起的。另一方面在科技化水平应用方面, 无论是高新技术产业还是专门物流企业都未将技术投入到物流管理方面, 而少数企业单独设计物流成本软件也存在弊端, 推广不足。

(三) 物流企业成本管理水平低下, 管理部门划分模糊

目前, 大部分物流企业采用的仍是传统的物流管理方式, 物流成本的管理、控制、计算没有统一合作进行, 这种方式不能将成本进行准确的分析和控制。首先, 由于信息化在成本管理内应有有限。其次, 传统成本管理目标仅仅集中于成本费用本身, 单纯片面的降低金钱的支出, 会影响整体成本费用的管理。这些问题不断阻碍我国企业物流成本管理完善的进程, 致使物流成本管理专业化技术水平停滞不前。物流成本管理水平的落后同时也影响想着物流成本控制管理的水平, 而物流成本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物流在企业中浪费资源的问题。除此之外, 管理部门划分模糊, 也制约着物流企业的发展。

(四) 企业对物流成本管理不够重视, 成本管理意识不强

物流企业是一种年轻的服务企业, 它是以在特定时间内为受买者提供专业、综合是物流服务为企业经营形式。我国绝大多数企业物流成本管理观念薄弱, 意识不强, 而把大多精力和资金用在运输、仓储等基础业务, 没有充分认识到现代物流企业管理对企业发展及利益最大化的强助力作用, 从而导致没有专门的物流成本部门、系统的物流成本软件, 严重阻碍了物流成本的控制以及企业的发展, 更长远的看, 还降低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 阻碍经济发展。

三、物流企业成本管理的对策

(一) 清晰物流成本的组成部分

明确物流成本的构成是物流企业成本管理顺利进行的基础。物流成本管理从本质上看是一个成本管理体系, 同时又具有物流管理的特征。按具体内容可以为五类:为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持续提供零部件、原材料和燃料等主要原来和相应辅助材料在运输储存过程中发生的物流费用称为供应物流费用;企业才生产加工过程中物流活动发生费用称为生产物流费用;发生在销售环节中, 如客户确定、发货、接受这一系列过程中的费用称为销售物流费用;为完善企业的销售链条从开始投入生产到产品销售包括售后服务活动中产生的有回收价值的废弃物的回收和退货售后所发生的费用称为回收物流费用;最后, 对企业不需要的废品等无用物进行处理过程中发生的费用称为废弃物流费用。

(二) 提高物流企业成本管理信息化水平

提高物流成本的信息化水平是物流企业成本管理顺利进行的助力。物流企业要提高信息化水平一方面要加紧与高等院校沟通, 培养专项人才, 进行系统化专业化是学习, 开发相应软件应用于记录和反映物流成本, 并对企业中相关人员进行在职培训;另一方面, 加大与其他行业的合作力度, 以市场为导向, 针对市场需求的特点, 共同开发专业化、个性化服务, 将科技含量高的服务与成本管理结合起来, 推动物流企业成本管理的科学化, 进一步提高科技在成本管理的应用, 增强企业竞争力。

(三) 细致划分部门, 提高物流成本管理水平

细致部门划分提高管理水平是物流企业成本管理顺利进行的保障。专门设立物流成本核算部门或者独立安排核算人员, 使之与企业会计核算分立开来, 从企业的生产产品一开始就进行细致的核算发生的物流成本, 按照企业物流成本的销售物流费用、生产物流费用、供应物流费用、废弃物流费用、回收物流费用五大内容准确、细致的记载, 并到年末时进行分析, 总结企业在各个环节中所花费物流成本, 进行总结改进提高物流管理水平。

(四) 树立成本管理观念, 重视物流成本管理

增强企业物流成本管理意识是物流企业成本管理顺利进行的基本要求。传统是物流活动并不受大多企业是重视, 但在竞争激烈的当下, 企业要想在众多同行中占有更多的市场并脱颖而出, 就必须精简成本提高利润, 所以增强企业物流成本管理意识越来越重要, 企业必须着手与健全物流管理部门, 将其视为决定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 树立现代先进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理念, 将其应用于经营管理中, 帮助企业发展。

总之, 从企业发展过程和前景来看, 物流成本管理越来越重要, 必须用现代化眼光用科学来进行物流成本管理, 以助企业长久发展创更多利益, 物流企业成本管理对现代企业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摘要:本篇文章以分析物流企业成本的概念和意义为切入点, 分析物流企业成本管理发展存在的问题并且进行阐述, 并在借鉴我国物流企业成本管理相关经验的基础上, 提出了完善物流企业成本管理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物流企业,成本,管理

参考文献

[1]陈婧, 蒋苏娅.物流成本划分与企业物流成本管理[J].物流管理, 2007

[2]吴一清.物流学[M].2006

篇4:论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及对策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4-0127-01

一、 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现状

随着企业的发展以及市场竞争对企业需求的日益增高,现代企业对人员分配的认识日益加深。在这样的状况下,影响企业内部控制实施的关键是企业对内部管理工作现状解析以及解决方案的制定。现代企业人员调控中普遍存在的部分问题是企业认识的偏差、盲目过于依赖制度等。另外,企业人员管理工作达不到预期效果的重要原因是经济发展制度缺乏指导能力、企业人员执行不力等。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工作实施过程中,这些原因的危害造成了企业缺乏内部的控制能力,进而影响了企业的经济利益发展。为了解决缓解企业内部控制能力不足够产生的问题,现代企业应针对企业内部控管理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相关体系的修补与加强。通过管理体系的修补,实施计划使企业的内部控制目标得以实现。

针对企业内部管理现状的问题与解决方案,加强企业内部控制认识,促进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管理,现代企业虽然在内部控制上更加强调组织结构以及管控模式的加强,但忽视了内控体系与管理体系的同步作用。另外,人员分配活动开展不力等问题也是由于企业对经济利润过程中认识的偏差造成的。针对这些的不同情况产生的问题,现代企业在实施内部控制前需要做的是对自身的认识进行纠正与完善。为了实现企业内部控制的最终目的可以对内部控制认识进行提高、注重内部控制、加强与企业各项管理体系的有机融合。

二、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对策

(一)以企业实际情况为基础强化内部操作体系

现代企业注重经营发展体系完善的目的是满足现代企业扩大人员工作方面的需求、实现企业经济发展与企业实际情况的有效利用。通过对企业整体管理体系、管理水平的分析与论证,决定对经营制度体系进行再次的完善。以此使企业的经营利润体系能够与人员分配体系的修改变化相适应,促进人员分配工作的发展。对这样的情况,现代企业的经营发展体系应逐渐向动态方向靠近。从内部控制操作的评价入手,分析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以及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弊端,了解弊端的同时对相关不足之处进行整改。完善这样的动态管理体系方式能促进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开展与实施

(二)强化内部控制的执行,实现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目标

在现代企业的经营扩大发展中,制度的制定是人人分配管理目标实现的关键。在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执行方案中,许多企业的内部控制的方案只在于形式,內部控制管理体系与管理制度得不到有效地执行,进而使得内部控制目标难以实现。针对这样的一些不足之处,现代企业应注重内部控制发展与管理,通过加强企业经营者对内部管理认识的提高以及内部控制相关人员的整改,企业内部控制能够得到有效地解决。为了企业内部控制发展、处理过程中,相关岗位人员根据岗位要求和内部控制相关要求能够有效的开展工作,现代企业还应加强内部管理、控制的完善。内部人员分配制度、管理体系的完善可以让企业各岗位人员了解岗位工作所能施行的内部调节的相关发展步骤,促进企业经营的有效利润。

(三)以绩效考核与经营发展的关键之处促进人员协调工作的实施

面对企业内部管理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现代企业应注重内部管理与绩效考核的联系。促进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是以绩效考核为基础。首先分解企业各部门、员工对企业内部控制标准的总体目标。在这些基础上,进行岗位分配让各部门的各岗位员工以部门目标为基础开展企业盈利目标的规划。这样的方式能够使企业各岗位人员能够充分利用自身岗位工作中与内部控制相关的联系。以此使企业员工在实际工作中有效的按照经营管理方面的要求进行实施。同时,企业还应将绩效考核与内部控制发展思考在一起。企业可以用岗位进行经营目标、内容为铺垫对企业各岗位员工的工作进度效率进行有效分析。加强对员工岗位内部控制目标实施的考核提高内部控制工作发展的进度。而且,企业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也可以通过企业绩效考核与内部控制的关联能及时发现,辅助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进行修改、完善,促进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利用。

(四)强化企业经营权利基本原则的制定,促进人员管理工作的实施

在现代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中,决定内部控制实施的关键是管理体系的建立、制度的完善以及有效地实行。而这一系列工作中必须按照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原则施行,以此保障经营人员的有效利用、保证经营目标得以实现。在现代企业内部发展的相关工作中,把基础指导内部管理体系制度以及相关执行工作作为内部控制的基本原则,遵守基本原则能有效实现内部控制目标。加强企业财务人员素质的培养,能促进企业内部控制工作在内部控制工作的实施中能顺利开展。财务管理部门在内部财务管理体系中的职能代表具有重要作用。现代企业针对人力方面对内部控制的影响强化并有效利用了公司人员的素质能力。强化人力管理部门的职责、明确人力管理部门的重要性、强化企业管理人员素质的培养等工作体现了企业在内部经营人力资源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从而促进了企业经营发展工作的有效实施。

三、结论

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有效实施已经成为影响企业综合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成功因素之一。要依照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原则,对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制度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修补、完善。在这些基础上进行人员素质培训以及有效利用意识的强化,从多方面入手,构建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有效利用的、全员参与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与骨架,进行企业管理控制方案的整改与促进综合市场竞争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邢小玲.中小企业内部控制探析 ——对一项中小企业内部控制调查的分析[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篇5:论乡镇企业污染现状及控制对策00

1.我国乡镇地区工业污染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特别是乡镇地区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传统粗放的乡镇地区工业发展模式并没有得到根本转变,许多环境问题日益凸现,乡镇地区生态环境令人担忧。特别是村镇环境“脏、乱、差”、饮用水源水质下降、畜禽养殖污染、农村面源污染以及工业企业和城市污染向农村加速转移等问题突出,使乡镇地区环境质量进一步恶化,不仅威胁着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而且制约了整个农村地区进一步发展。统计数据表明,我国有近70万个村庄、9亿农民,其中有近3亿人喝不上干净的水;全国农村每年产生生活污水约80多亿吨,生活垃圾约1.2亿吨,大部分得不到有效处理;全国猪、牛、鸡三大类畜禽粪便总排放量达27亿多吨,其COD排放量是工业和生活污水COD排放量的5倍以上。同时,散布于农村的工业企业产生的点源污染也呈上升趋势,使乡镇地区面源污染与点源污染互相交织。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大,加之产业梯级转移和农村生产力布局调整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工业企业、工业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在乡镇地区悄然兴起,造成城镇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垃圾向乡镇地区转移的趋势进一步加剧,工业企业的废水、废气、废渣等“三废”超标排放已成为影响农村地区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一些城郊地区已成为城市生活垃圾及工业废渣的堆放地,全国因固体废物堆存而被占用和毁损的农田面积已超过200万亩。特别是乡镇工业企业布局分散、设备简陋、工艺落后,企业污染点多面广,难以监管和治理。乡镇工业污染与农村生活污染相叠加,形成了新的复合污染,据统计,从2000到2008年间我国农村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占全国的比例由57%上升到61%,废水COD排放量占全国的比例由53%上升到58%,不同类型农村产业集聚带来的生活和工业复合污染问题对农村居民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因污染引发的民事纠纷事件呈上升趋势,环保纠纷已成为继征地、拆迁之后又一影响社会稳定的新问题。

据1997年公布的《全国乡镇工业污染源调查公报》,1995年全国乡镇工业“三废”排放量达到了工业企业“三废”排放量的1/5至1/3,一些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经接近或超过工业企业的一半以上。随着近年我国乡镇工业的迅猛发展,乡镇工业污染物排放比例会更大。据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结果显示,2006年湖南省县级以下地区工业产值占全省的44.4%,而工业源数量、废水排放量、COD排放量、重金属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占同年湖南全省的78%、65.6%、73.5%、77%和65%。总体上看,我国乡镇地区工业污染总体呈现如下几个特点:

一是量大面广。乡镇地区工业排放的污染物种类涉及范围广,基本上涵盖了各类污染物。同时,乡镇地区工业污染物排放的来源涉及不同地域范围的各种工业门类,种类和成份极其复杂。

二是污染增长迅速。同1995年乡镇工业污染源调查结果相比,目前乡镇地区工业排放的工业废水、COD、二氧化硫、烟尘、粉尘以及工业固体废物等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都增加了一倍以上,有些甚至增加了近10倍。

三是结构型污染严重,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加工业污染占比高。我国乡镇工业企业的产业结构和地理分布特点是低、小、转、散,与城市工业结构相比较,乡镇工业污染排放负荷行业和地理特点十分突出。乡镇企业主要集中在技术水平低、污染治理难的造纸、制革、电镀、印染、水泥、制砖、煤炭、有色金属、非金属和黑色金属矿物采矿业等行业,结构性污染突出;同时,乡镇企业相对寿命较短且转产频繁,其污染物种类、排放量及其相应的污染处理工艺也存在诸多变数;相关数据分析可以看出,乡镇企业污染源分散,其分布大多与农村聚居点重合,污染状况对当地经济发展和生活质量具有相当大的影响。这种污染的特点为总量小、但单位产值排污量较高,转产频繁、污染物种类和数量变动较大,分布散。据第一次乡镇工业污染源调查显示,1995年我国乡镇工业中的造纸、纺织、煤炭采选、金属矿物制品、化工及食品加工等6个行业的废水排放量占全国乡镇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73.1%。乡镇工业中的造纸、饮料、食品加工、纺织、化工等5个行业化学需氧量的排放量占全国乡镇工业排放总量的85.3%。乡镇工业中的水泥、砖瓦、陶瓷等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排放二氧化硫220.3万吨,占全国乡镇工业排放总量的49.9%;排放烟尘547.0万吨,占全国乡镇工业排放总量的64.4%;排放工业粉尘1017.5万吨,占全国乡镇工业排放总量的76.8%。乡镇工业煤炭采选业和矿业的固体废物产生量占乡镇工业固体废物产生总量的75.0%。

四是乡镇工业技术水平低,污染水平高。从总体上看,我国乡镇工业技术水平总体偏低,由此带来的污染负荷相对较高。特别是中西部地区乡镇工业由于起点低,起步晚,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更低,污染水平也比东部地区明显要高。据本世纪初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中西部地区乡镇工业的产值仅为乡镇工业总产值的22.4%,但污染企业的规模和数量却占到60.3%。

五是产业转移过程中带来的环境污染呈快速增长趋势。目前,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和升级换代,大批落后、污染严重的造纸、水泥、化工、炼焦等中小企业难以为继,出现向内地、城郊结合部、农村转移和蔓延的趋势,严重影响了乡镇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稳定,破坏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给乡镇地区生态环境带来了较大威胁。例如,山西某村庄引入了铅粉冶炼工业,不久后村里树木全部枯死,地下水铅含量严重超标,村民断了饮用水源,村民几乎全部铅中毒,据分析,该村庄的生态环境恢复至少需要10年。2003年,一家冶金厂迁入贵州省铜仁市农田村,使村里的水稻、果树和蔬菜受到极大污染,村民们几次上访都没有结果,无奈之下,村民们把自己用来灌溉农田的水塘中的水放了,以此希望遏制冶金厂的生产,并最终导致因环境污染问题引发的集体性暴力抗议事件。农村环境状况的恶化在某种程度上是城市污染转移与扩散的结果,环境污染和治理不平衡、不协调的“城乡环境二元化”现象造成了农村的经济损失、社会损失和生态损失,破坏城乡环境公平。

2.我国乡镇地区工业环境污染原因分析

1)对环境保护的意义认识不足,环保宣传教育不够

由于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不足以及地方财政的紧张,在我国很多基层乡镇干部为了本地区经济利益而置环保法不顾,采取“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甚至“饮鸩止渴”的策略来发展经济。这样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短期效益与长远利益对立起来,严重违背了自然规律、经济发展规律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对乡镇环境污染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一些农民环保意识差,导致其缺乏对污染行为的监督。

从总体上看,我国对农村环保的宣传教育不够。由于受人力、资金条件限制,环保宣传教育还没有真正深入到农村,一些干部、企业主和群众的环境意识不高,环境法制观念和依法维权意识不强,对生产、生活污染的环境危害认识不足,日常生产、生活行为缺乏必要的环境知识作指导,对乡镇工业污染采取了漠视的态度。

2)生产工艺技术落后,环境污染治理不力

我国乡镇地区工业行业普遍存在设备简陋、人才匮乏、技术水平低等问题。乡镇地区企业普遍存在数量多、规模小,很多乡镇工业大部分主要设备为廉价购进的“二手”设备或“淘汰”产品。采用陈旧传统工艺生产的产品产值比重占大部分。

长期以来,我国污染防治投资几乎全部投到工业和城市。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扩散,而乡镇从财政渠道却几乎得不到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能力建设资金,也难以申请到用于专项治理的排污费。虽然目前农村经济发展较往日的确有了相当大的改观,但是与城市相比,大多数的乡镇仍然是欠发达地区。因为地方财政收入少,乡镇财政较为窘迫、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再加上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致使乡镇环境保护投入的资金很少,甚至没有。

我国对城市和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污染治理,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如排污费返还使用,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时征地低价或无偿、运行中免税免排污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污染治理设施建设还可以申请用财政资金对贷款贴息等。而对乡镇各类环境污染治理,却没有类似政策。由于农村污染治理的资金本来就匮乏,建立收费机制困难,又缺少扶持政策,导致乡镇一级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的市场机制难以建立。

另外,目前我国在实施农业和农村环境保护建设项目上,还存在着资金分散、重复建设和“自上而下”的决策等现象,导致环境污染治理力度严重不足。

3)农村环保立法滞后,法律体系不健全

我国环境法律制度的相对落后与弱化,严重制约着农村及乡镇地区环境的保护与改善。环境法制相对落后与弱化主要表现在:重行政主导、公众参与有限;重立法数量、执法与司法功能偏差;不同部门和层次的环境立法缺乏统一规划协调;地方立法特色性不强,可操作性较差;重实体规范、程序规范欠缺;不少法律规范内容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与环保新形势的需要,一些立法空白亟须填补等等。这些相对落后与弱化的环境法制严重制约着农村和乡镇地区环境的改善。由于我国许多环保法规存在出台时间早、内容不全面、惩戒力度小、执法有“盲点”等不完善之处,使得环保执法屡屡遭遇“法律制度的困局”。乡镇地区法律体系的不完善给环保执法和环境问题的解决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4)环境保护管理体制不健全,环境监管能力亟待提高

相对城市环境保护和工业污染防治而言,我国乡镇地区工业污染的防治工作力量不足、重视不够。我国的环境管理体系是建立在城市和重要点源污染防治上的,缺少对乡镇地区工业污染及其特点的追踪,加之乡镇工业污染防治体系的发展滞后于农村现代化进程,导致目前的相应制度和政策在解决乡镇工业污染防治问题上不仅力量薄弱而且适用性不强。

目前我国乡镇一级环保机构很不健全,绝大部分乡镇没有建立专门的环保机构和队伍,环境监测和环境监察工作尚未覆盖广大农村地区,存在污染事故无人管、环保咨询无处问的现象。根据2008年全国环境统计公报,全国各级环保系统实有人数约13万人,其中,各级环境监察人员不足6万人,而全国产生污染物的工业企业已超过百万家,监管力量明显不足。另外,由于乡镇环保工作牵涉到多个部门,但目前环保、城管、农业、水利、爱卫等相关部门在机构设置、编制核定、人员配备、经费保障、队伍素质、监管水准及考核机制等方面的现状与日益繁重的乡镇工业污染防治工作任务存在诸多不相适应之处,导致在环境整治过程中,所涉条线由于职能交叉、多头管理。

5)产业转移中降低环保要求,污染转移现象普遍

我国在新一轮产业梯度转移中,乡镇地区逐渐进入转移链条末端,污染遁往乡镇趋势明显。很多产业转移中,忽略产业升级,甚至大幅度降低环保要求。

根据湖南省的一份调研报告,从2003年开始,该省开始城区企业外迁乡镇,当年仅长沙市二环线以内就有300多家污染型企业需外迁,这些大量污染企业成为乡镇招商引资中的“座上宾”。又如2004年重庆市政府决定,5年内将29家重大污染企业迁出主城区,迁往郊区或农村。在污染企业迁建过程中,难免出现将污染转移到农村的问题。

随着东部地区环境压力日渐增大,原有污染较大的企业如印染、制革、铅酸蓄电池企业,纷纷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给中西部地区本来脆弱的环境问题增添了更大的风险和压力。近年来,江苏、浙江、广东等省份的部分高污染企业纷纷到安徽、四川、贵州、甘肃等西部地区落户。不少西部地区也把降低环保要求,当作了招商引资的优惠条件之一。

3.我国乡镇地区工业污染防治基本目标和主要任务

结合上面对我国乡镇地区工业污染现状和原因分析,目前我国乡镇地区工业污染防治的基本目标是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根本出发点,严格控制乡镇地区工业污染加剧的趋势,改善农村环境质量,使乡镇地区工业污染防治取得初步成效,环境监管能力得到加强,公众环保意识提高,农民生活与生产环境有所改善,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环境安全保障。为此,我国乡镇地区工业污染防治近期急需解决如下问题:

1)开展对乡镇地区工业污染的专项调查,集中治理一批环境违法行为和污染企业

在全国范围内分地区、分行业对我国乡镇工业污染情况进行专项调查,全面摸清污染现状与特点。对重点地区、重点行业乡镇工业污染行为进行清理整顿,关停严重污染企业,淘汰污染严重的生产项目、工艺、设备,逐步开展对乡镇工业污染源的综合整治工作。

2)建立科学严谨的乡镇工业污染防控体系

采取措施加强农村工业污染防治工作,建立全方位的污染防控体系。加强对乡镇地区工业污染源统计方法和手段的创新,适时建立乡镇地区工业污染源调查和抽查机制。强化农村工业企业污染减排监管,严格执行工业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推进污染集中治理,根据区域环境承载能力和生产力布局,调整优化农村工业布局,引导企业向小城镇、工业小区适当集中,对污染实行集中控制。

加强农村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严格环境准入,防止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坚决制止在农村地区建设“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项目。严格执行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防止城市污染严重的企业向农村地区转移。

加强对农村地区工业企业的监督管理,建立完善乡镇工业污染源稳定达标排放的监督管理机制,严厉打击违法排污行为,促进乡镇工业污染源稳定达标排放。3)建立乡镇工业污染防治长效机制

坚持主要领导负责制,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将农村环保工作纳入各地环保目标考核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和奖惩的重要依据。要进一步加大对乡镇地区环境保护的投入,逐步建立多渠道的环境保护投入机制。加快技术革新,开展农村环境污染防治技术研究与试点,探索农村治污的新途径和新方法,研究制订农村环境污染防治规划。加强乡镇地区环境保护能力建设。

4.我国乡镇地区工业污染防治对策建议

1)加强乡镇环境保护基本制度和基础体系建设

针对我国在法律法规制定中有关农村环境保护针对性不强的现状,加速对乡镇工业污染防治的环境法律法规建设,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建立健全适应乡镇特点和环保工作实际需要的法律法规体系,推动乡镇工业污染防治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促进有关政府部门加强这方面工作,为基层职能部门提供法律和政策依据。

在管理制度建设中,逐步推行建设前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和排污收费等环境管理制度。推行环境目标责任制度要真正做到县、乡等行政一把手对管辖范围内的环境质量负责,乡镇地区企业法人对本企业影响范围内的环境质量负责。并将“三同时”制度应用于新农村建设、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建设等。

加强环境保护的机构和能力建设,逐步补充和加强乡镇地区工业污染源的环境统计能力,完善乡镇一级环境管理基础体系建设。省、地环境保护部门应专人专职负责乡镇工业污染防治工作;乡镇和村一级配备专兼职环境管理干部。鼓励大学生村官担任乡镇环保员,活跃乡镇环境保护工作。各大中城市的环境保护部门也应在抓好市区环境综合整治和工业污染防治的同时,切实加强城郊结合部及郊区的工业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逐步实现城乡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一体化。

将乡镇地区工业污染防治体现在国家和地方的有关计划和规划中,制定国家“十二五”乡镇地区工业污染防治专项规划。在地方规划中应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县域环境保护规划的重点内容应是环境功能区划和环境保护控制性规划,有条件的应编制县域环境容量规划。通过编制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规划、工业园和畜牧园区规划,逐步实现人居环境和生产环境的分离。

2)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加强对乡镇地区环境污染的监管

把乡镇环境污染防治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态建设和环境污染整治工作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综合管理体系,强化政府的环保职能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职责,建立齐抓共管、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环境保护部门切实加强对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统一监督管理。在乡镇设置环境管理机构,配备环保人员,加强农村环境管理和建设指导。建立环境综合管理制度,实施全面、定期、定点监测管理。严格执法,健全执法管理体制,强化执法队伍,不断提高执法水平,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完善行政处罚报告和备案制度,强化执法人员执法资格管理。加大处罚力度,使违法成本高于违法收益。同时环境防治要向行政责任与刑事责任相融合的行政刑法方向发展,将现行大量的行政处罚上升为具有刑事责任性质的处罚。在环保监督中,坚持在舆论监督的同时加大制度监督,使环境执法监督规范化,制度化,不流于形式,切实提高环境执法监督效能。

3)加强乡镇地区工业的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科学管理

在充分考虑乡镇地区当地的生产和生活前提下,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严格按照生态功能或环境要素,进行功能区划分,对不同区域实行相应的环境标准并严格监管。合理布局工业企业,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建设工业集聚区对工业污染源进行集中生产、集中治理和集中监管。统筹建设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系统和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保护农村饮用水质卫生安全和农村环境卫生。

各级政府要抓紧抓好乡镇工业发展规划和小城镇规划,制定当地乡镇工业结构调整的原则和产业、产品发展序列,明确功能分;环保部门应积极参与小城镇规划,制定当地乡镇工业结构调整的原则和产业、产品发展序列,明确功能分区;环保部门应积极参与小城镇规划的编制,组织开展工业集聚区的环境影响评价,编制城镇和工业集聚区环境规划,合量布局工业企业。

4)提升技术水平,撬动乡镇地区工业行业产业升级

加强乡镇地区工业科技攻关和推广,努力实现工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生产技术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生产产品无害化。积极推动乡镇地区产业结构调整,鼓励发展技术含量高、物耗少、污染轻、效益好的产业和产品,把产业结构调整和推广清洁生产工艺、实用治理技术、发展环保产业结合起来,撬动乡镇地区整个工业行业的升级。

5)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对对农村环境的综合管理和整治力度

加大对环保资金的投入,解决乡镇地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环保队伍建设难以跟上形势需要的矛盾。实施有效的手段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突出以水污染治理、饮用水源保护、固体废弃物治理和综合利用等工作为重点,编制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计划,明确综合整治任务。对现有污染企业,要加强督促检查,巩固达标排放成果;对重点污染企业要建立更为严格的监控制度。逐步加强对乡镇地区企业发展布局进行调整,以便污染集中治理。

6)提高乡镇地区环保准入门槛,防止污染工业向乡镇地区转移

在乡镇地区严格建设项目环保管理,严把建设项目环保准入关,提高产业发展环保准入门槛,环保部门将协同有关部门根据环境容量制订区域产业发展目录,加强产业引导,对不符合产业政策、不符合有关规划、不符合重要生态功能区要求、不符合清洁生产要求、达不到排放标准和总量控制目标的项目,一律不予批准建设。对超过总量控制指标的地区,暂停审批新增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建设项目,或实行区域环保限批。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严格防范污染工业向乡镇地区转移。

7)积极探索乡镇地区工业污染防治的新模式、新方法

积极探索在新形势下的乡镇地区工业污染防治新方法和新模式。例如通过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对生态脆弱地区和重要生态环境功能区进行补偿,可考虑开征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补偿税;将环境保护税收作为地方政府改善农村环境的专项基金。对有利于乡镇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或治理,恢复生态环境的项目给予大力度的税收优惠,鼓励发展生态环境整治、污染治理、资源综合利用、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创新农村环境管理投入机制,加大财政资金转移支付力度,弥补农村环境管理体系建设和农村污染治理设施建设资金的不足,设立农村环境治理专项资金,积极引导社会资金、企业资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制订鼓励政策,引导多方参与。尽快研究制订以促进以工补农、以城带乡为核心的生态补偿政策,推动更多资金流向农村环保领域。

8)加强环保法制宣传,提高乡镇地区环保意识

加强乡镇干部、乡镇企业负责人以及群众的环保教育工作,使乡镇领导干部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使乡镇企业负责人正确处理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明确责任,自觉减少、控制污染。通过组织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科普宣传和活动,广泛宣传环保知识,让群众提高环保意思,掌握基本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第一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第二、第三作者单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责任编辑:肖亚楠 作者:万年青 乔琦 孙启宏

本文选自:《今日国土》杂志 2010年08月

篇6:论乡镇企业污染现状及控制对策00

专业:财务管理 班级:07级1班 作者:陈建荣 指导老师:邓秀英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的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与此同时,由于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组织结构复杂,在内部管理上遇到了诸多困难,其中企业内部财务控制问题,一直是困扰各类企业内部管理的一大难题,成为阻碍企业集团进一步扩大规模的主要屏障之一。寻求企业内部财务控制的有效运作途径,如何保证企业集团健康发展,己成为我国各集团公司在发展历程中必须要解决的最重要问题之一。

关键词:财务控制;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财务控制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加强企业财务控制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论题,也是当今中小企业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要使财务控制作用得到有效的发挥,首先要准确地领会财务控制的内涵,其次,根据财务控制的内涵界定财务控制的内容与范围,并对此采取针对性的控制措施。陈烨在《中小企业财务控制问题的探讨》中指出 传统财务控制是指财务人员(部门)通过财务法规、财务制度、财务定额、财务计划目标等对资金运动(或日常财务活动、现金流转)进行指导、组织督促和约束,确保财务计划(目标)实现的管理活动。现阶段的财务控制是指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确保企业及其内部机构和人员全面落实及实现财务预算的过程。它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或基本职能,与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分析与评价一起成为财务管理的系统或全部职能。1 我国企业集团财务空的现状

刘波在《浅谈我国企业财务控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以及李晓玲在《如何加强企业财务控制》都有谈到我国企业集团的目前情况

(一)财务战略不明确,财务控制协同效应差

我国的大多数企业财务都是多元化的,并借此分散风险,提高竞争力。但许多企业在发展多元化的同时,忽略了自身的专业化优势,导致企业很难从整体发展的高度来统一安排投资和融资活动,致使各子公司的产品互不相连,形成了各自为政、各行其是,追求局部利益“最大化”,损害了集团的整体利益,很多公司彼此之间并没有业务上的联系,造成了资源分散,使企业公司失去了协同效应,丧失了规模效益。

(二)财务控制缺乏全过程性和一体性

目前部分企业集团未能建立起贯通母子公司财务工作全过程的控制机制,表现在:

(1)财务控制各自为政,母公司较难从集团战略的高度统一安排投融资,经常出现投资结构失衡、内外举债失控、资金流动不畅问题,使集团公司陷入财务经营困境而难以自拔;(2)集团公司不能全面客观地考查子公司的经营业绩,相当多的企业内部财务考核指标仅限于对合同额和利润额等总量指标的考核,子公司之间缺乏可比性,既不能反映子公司的经营效率,也不能促使企业资金快速收回。

(三)法制制度少

我国企业所形成的管理惯例中,财权的获得和利益上的分配更多的靠资历和关系,企业在成长中,涉及多种利益关系人,规模巨大,管理层次多,管理活动复杂,而其本身没有建立起贯通母子公司的财务监控机制,财务监控往往各自为政。企业的发展必然导致后来的优秀人才不断加盟,其业绩和贡献使其有了更多权力和利益的诉求,加之其贡献和能力往往难以被公正的评价,不能通过正常的渠道,在制度体系内公平地解决回报问题。

(四)管理能力滞后于企业发展

在企业不断涉足多种行业的并购、组建过程中,集团控制的资产增多,产品多样,行业陌生,资金需求剧增,融资困难,人才奇缺等等,企业面临着众多的挑战。在此情况下,投资只追求收益,却忽视投资项目与本企业的协调性和互助性,结果却使投资收益的实现变得虚幻。企业财务控制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财务控制存在的问题现阶段中小企业由于经营规模较小、资本实力差、发展时间一般不长、受自身体制和外部环境影响大,财务控制方面,通常存在一些问题: 邓平玉《 论中小企业财务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现代经济信息,2009(04).黄亚丽.《中小企业财务控制研究与体系构建》《现代会计》.彭海颖《略论强化现代企业的财务控制》都一一进行了总结。

(一)企业的治理结构不规范在企业的财务控制中,企业公司把控股子公司当成没有成本的提款机。当上市公司出现财务危机和经营危机时,有的企业公司又违规为上市公司作巨额的担保,骗取银行的信用。

(二)数据提供困难目前相当多的企业尚未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有的企业虽然有了预算制度,但预算没有成为企业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法定依据,随意更改,预算成为虚设;还有一部分企业预算不科学,缺乏严密的计量标准和考核依据,成本费用约束软弱,人为参与使预算管理随意性大,难以使管理“硬化”。

(三)资金效率低目前,企业资金集中管理的需要和内部多级法人资金分散占用的矛盾已成为现阶段企业财务管理中最突出的问题,如子公司多头开户的现象很多,使资金管理严重失控;投资的随意性很大,有时甚至不顾自身能力和发展目标,盲目投资,导致投资失误多,损失严重;企业资金沉淀现象严重、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日益显露。

(四)财务控制人员素质差财务控制的制定、执行无不与人息息相关,员工的素质(包括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等综合素质)直接影响到财务控制能否得到有效的执行以及执行的效率。尤其是一些关键的财务控制执行人员,比如经营者、财务经理、财务委派人员等,他们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财务控制的执行效果。企业集团财务控制解决的对策

企业财务控制问题的措施在对现阶段企业财务控制存在问题及其成因,我们必须提出强有力的措施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科学合理地进行财务控制,从而确保组织目标实现。程干祥《企业理财目标新探》汤谷良,王化成《企业财务管理学》李玉芳.《市场经济中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探讨》周密,张曾莲《论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模式的选择》孙运清,张丽文,孙世臣在《完善我国企业财务控制的对策》都谈到了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一些决策。

3.1 优化和健全资金综合控制管理系统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资金流转的起点和终点都是现金,其他资产都是资金在流转中的转化形式。包括构建固定资金控制系统和流动资金控制系统。加强企业固定资金控制管理一要对固定资产建账、设卡,及时正确地反映固定资产的购进、出租、出借、转让、大修以及报废的情况;二要对固定资产的实物状况和市场情况进行定期分析,以及时进行更新改造,或购置先进的,淘汰落后的,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增强企业竞争力;三要建立固定资产利用率的考核制度,确保固定资产始终保持适当的负荷率,将不需用的固定资产及时出租、出让,不断提高固定资产利用率。

3.2 建立财务目标控制系统

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大多数中小企业重视标准成本管理,却忽视全面预算管理。实质上,预算是标准的反映和优化,标准的执行结果反映在预算上。因此,中小企业必须实施全面预算管理。

3.3 构筑财务风险控制系统,形成合理的资本结构

(一)要形成合理的资本结构。

(二)构建风险控制系统,规避财务风险。1.建立合理的组织机构。2.制度控制的电子化。

(三)建立相应的激励奖罚制度。

3.4 完善财务控制对策

(一)加强财务战略控制。

(二)建立内部董事与外部董事结合的制度。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四)利用财务网络进行全方位控制。

4结语

集团公司目前在我国还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在20世纪80—90年代,中国的企业集团刚产生时,带有一定的计划经济色彩。中国企业集团生成的过程往往不是源于市场的自然选择,而是仰赖于行政的捏合与强制。由于没有经历一个渐进的市场自然选择过程,更加上被强制撮合为一体的成员企业彼此间缺乏应用的胶合力,这样的企业集团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须借助一种统一的强权力量才能驾驭,我国的企业集团存在的普遍问题。因此,我们要认真的解决与对待。

参考文献

[1] 陈烨.中小企业财务控制问题的探讨[J]经济与法,2010(第39卷)第4期:97~99

[2] 刘波.浅谈我国企业集团财务控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对策[J],财经纵横2010(6)119~121

[3] 李晓玲.如何加强企业财务控制[J]现代会计,2009(1):28~31

[2] 高俊颖.论中小企业财务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现代商业2009(02):45~47

[3] 陈建明.完善企业集团财务控制及对策[J],财务与会计2008(5):37~38

[4] 邓平玉.论中小企业财务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09(04)37~39

[5] 黄亚丽.中小企业财务控制研究与体系构建[J],现代经济信息,2009(12)56~58

[6] 彭海颖.略论强化现代企业的财务控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2(8)34~36

[7] 李丽伟.财务控制[J]现代会计2010(6)43~52

[8] 程干祥.企业理财目标新探[J],商业经济,2006(6)43~45

[9] 汤谷良,王化成.《企业财务管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26~37

[10] 李玉芳.市场经济中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探讨[M]中国科技信息,2008(12):15~17

[11] 周密,张曾莲.论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模式的选择[J]现代企业教育,2010(4):27~29

上一篇:2015烹饪专业教学计划下一篇:教务处安全稳定工作责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