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总结

2024-05-04

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总结(通用8篇)

篇1: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总结

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总结

近年来,我县在实现县域经济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构建和谐伊通教育。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关会议和文件精神的同时,县委县政府研究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伊通县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组织协调并及时解决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督促指导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对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的领导,努力构建伊通教育均衡发展新局面。到2010年底,通过优化资源配置,统筹规划城乡教育布局,改善办学条件、提升教师队伍素质等途径;并采取措施建立完善了教育经费持续增长和均衡分配的保障机制、教育资源的共享机制、师资合理流动机制、生源调配机制和均衡发展的督导评估机制等,推进我县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实现了新的跨越,初步实现了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在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我们的主要做法是实现“五个一体化 ”:

一、加强组织领导,实现城乡教育责任考核一体化。改造农村薄弱学校,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首先是要形成政府主管、教育部门和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一是加大县级政府对教育的统筹和投入力度。确保公办中小学教职工人员经费、公用经费、校舍维修改造经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并做到逐年增长。二是完成“普九”债务化解工作,建立起制止发生新的农村义务教育债务的稳定机制。在上级财政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拿出了()元,用于化解义务教育债务和对乡镇薄弱学校校舍和场地进行全面改善。三是完善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制度。把当地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发展状况纳入领导干部任期内的政绩考核内容。将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城乡教育一体化水平的情况,确保教师工资、中小学公用经费、校舍建,设维修改造经费等教育投入情况,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

二、科学合理布局,实现城乡学校规划建设一体化。首先是推进学校布局合理化。为了解决农村广大人民群众子女享受平等受教育权利和优质教育资源需求问题,我们征求多方面意见和建议,科学合理地制订并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合理整合教育资源,有计划地撤并布局不合理的村级小学,特别是“微型”学校和“微型”班级。其次是实施学校建设标准化。政府加大了教育转移支付力度,加快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近年来总计投资()元,改造危房()平米,撤并村级小学()所,基本消灭D级危房;中小学校布局基本合理;学校设施、教学设备基本达到建设标准,基本实现相对均衡化。

三、激励约束并重,实现城乡教师队伍建设一体化。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重点要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为此,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认真实施中小学名师培养工程,进一步发挥名教师、学科带头人的示范作用。县教育局每年组织骨干教师到外地参加培训学习,并举办各学科名教师的教学研讨课,充分发挥了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二是积极推进学校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全面推行教师聘任制,实行“资格准入、竞争上岗、全员聘用、合同管理”。2009年、2010年招收的300多名特岗教师全员分配到农村学校,为农村学校的教师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三是加强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进一步理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管理体制和培训职责,推进教师培养和在职教师继续教育改革,提高在职教师的学历层次。每年都对农村教师进行一次有针对性的全面轮训,有计划组织农村教师到县内外参加培训学习,提高了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四、加大扶持力度,实现城乡学校教学条件一体化。

篇2: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总结

东彝族自治县

人民政府文件

景政发〔2009〕106号

景东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关于进一步推进全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各办、局:

党的十七大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为切实贯彻执行《义务教育法》,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全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确保城乡适龄儿童少年享受良好均等的义务教育,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教基〔2005〕9号)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辍保学”,巩固提高“普九”成果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落实保障措施,把义务教育工作重心进一步落实到办好每一所学校和关注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上来,积极改善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着力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有效遏制城乡之间和学校之间教育差距扩大的势头,逐步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二)加大投入,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经费保障机制

2.认真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切实做到“三个增长、两个提高”,确保城乡学校正常运转和发展。县财政要充分发挥教育投入的主渠道作用,切实承担起辖区内教育投入的主要责任,努力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确保义务教育重大建设项目和城市教育费附加优先安排薄弱学校,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严格按照国务院和省、市政府的规定,确保用于农村义务教育补助的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全部用于农村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布局调整和改善办学条件。

3.依法足额征收和规范管理使用城市教育费附加。税务部门要加大城市教育费附加征收力度,将其列入目标管理,做到应征尽征。教育部门要会同财政部门认真制定城市教育费附加使用意见,作出项目规划,严格按项目管理要求统筹使用好城市教育费附加资金。监察、审计等部门要做好城市教育费附加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以确保城市教育费附加资金使用安全。

4.建立和完善中小学教职工工资保障机制。县人民政府确保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努力实现全县城乡同类教师工资待遇基本

育信息化建设步伐,逐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配置均衡。农村中小学校要把农村现代远程教育三种模式的应用作为推进农村教育教学改革的平台和手段,解决农村学校、教学点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积极创造条件达到以下目标:初中最少有一间多媒体教室和一间网络教室,城区小学及农村中心小学配有多媒体教室。中小学计算机机生比达到1:15。

(四)调整优化结构,加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

8.建立中小学校校长公开选拔机制。实行校长任期目标考核,全面推行中小学校长公开选拔、竞聘上岗、择优使用的制度。加大对学校管理层的培训力度,举办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班,建立中小学后备干部人才库。

9.建立正常的教师补充机制。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教师全员竞聘、校长竞选、绩效分配的内部管理体制,完善“双向选择、竞争上岗、择优聘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促进学校内部管理的良性循环。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严把教师进口关,优先录用师范类毕业生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任教,同时,注重吸收其它高等院校优秀毕业生从教。按国家规定核定农村寄宿制中小学生管教师及校医编制;生管教师和校医编制实行总编制内单列。通过转岗培训等方式,将部分中、小学超编的教师转向生管教师岗位,享受同等教师待遇,确保教师编制与教育均衡发展相适应。

10.完善教育对口支援和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制度。按照因

续开展优质课评比活动,不断加强科研课题的立项、申报工作。

13.进一步完善农村贫困山区教师补贴制度,建立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政府津贴制度,县人民政府应纳入财政预算,每月给予适当奖励津贴。

14.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按照原《思茅地区关于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全县教育工作者要具备乐于奉献的牺牲精神,兢兢业业的敬业精神,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以及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率先垂范,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

(五)落实相关政策,切实保障弱势群体学生接受义务教育

15.全面落实免费义务教育。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面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并对贫困家庭寄宿学生补助生活费。广泛动员和鼓励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公民捐资助学;鼓励城区学校发动学生家庭与农村困难家庭开展“一帮一”互助交流活动,拓宽学生社会视野,增强学生情感认知,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16.认真做好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坚持以流入地的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为主,落实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在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就读与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享受同等政策。县教育行政部门及相关部门、各级政府、村两委和学校要共同采取有效措施,及时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在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问题和困难。

特长,逐步实现从应试教育向全面育人教育的转变。

(七)强化监督,推进义务教育扎实开展

21.教育行政部门要逐步建立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评估体系和教学指导体系。要组织督学和有关专家定期对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督导检查。要组织教研人员和优秀教师对一些教育教学质量较低的学校进行业务指导,必要时可选派有经验的教育行政干部、校长到这些学校工作,尽快改变其落后面貌。

22.建立健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加大教育督导力度。教育行政部门每年联合相关部门开展一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专项督查。针对办学条件、控制学生辍学、危房改造等重点内容开展督导检查,及时公布督导评估结果,接受社会监督。同时将评估结果作为评价当地政府教育工作的重要指标及考核当地党政主要领导政绩的重要内容,作为表彰奖励或责任追究的重要依据。县教育督导部门定期对全县义务教育学校间的差距进行逐校监测分析,掌握动态,提出督导意见,促进义务教育各项工作均衡发展。

(八)加强领导,确保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篇3: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总结

意见要求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 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 全面落实责任, 切实加大投入, 完善政策措施, 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要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发挥优质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提高社会教育资源利用水平, 探索学校教育与校外活动有机衔接的有效方式;要均衡配置办学资源, 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

篇4: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总结

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全方位的支教模式。

陕西师大附中在支教的广度、力度和深度上下功夫,由过去的物质支持,到教师轮训,校领导培训,再到学校整体全面的扶持,包括校园建设规划,制度建设、文化信息以及校园网站建设等等;由过去的单点扶持,对贫困学生的帮助,实验设备的支持,到多点扶持。

近年来,陕西师大附中已先后与蓝田蓝桥中学、蓝田玉山中学,长安六中等学校签订对口支援工作协议,明确了对口支援的具体目标、内容,措施、规划及任务完成时间表。积极开展“一帮一”献爱心活动,资助受援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努力降低辍学率。学校建立了教育对口支援工作报告制度,每年向雁塔区教育局和陕西师范大学汇报对口支援工作的进展情况,及时改进工作措施和工作方法。

以教育管理软件支教是陕西师大附中的一大特色。过去10余年间,该校与陇县、甸邑县一直保持着密切联系,每年都按照受援方的愿望,从各个方面给予大力的支持和援助,使两县的教育教学状况都有很大改观。

二、坚持对口重点支援,确保支教工作见实效。

2006年8月,陕西师大附中与陇县教育局通过协商洽谈,达成对陇县二中的帮扶意向,确定第一轮帮扶支援工作,期限为6年,并向陇县第二高中捐赠笔记本电脑,复印机等物品。此次活动被陕西电视台、华商报,西安晚报、宝鸡电视台、宝鸡日报、陇县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广泛报道。2006年12月5日的陕西省支教工作简报也积极推广了他们的支教经验。

在陇县第二高中建设期间,陕西师大附中为学校规划、校园布局、后勤保障与管理、实验室装备、实验仪器、多媒体教学、图书资料配置等方面给予具体的指导和帮扶。每年选派管理干部和骨干教师参与其管理及教学工作,并采取挂职的方式,为帮扶学校培训教育管理干部。

陕西师大附中为陇县第二高中提供教育科研、课程改革、高考等方面信息,提供期中,期末考试试题,适时组织联考,每年为陇县第二高中教师提供一次来校听课、参观学习的机会,并举办专题讲座等形式多样的交流学习活动。帮助陇县二中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工作,在教师专业发展、教学研究、课程资源共享、课程设置和实施、校本教研、选修课开设等方面提供指导与帮助。每年出资5000元为陇县第二高中提供由中国电信、陕西师大附中,易信通公司联合创办的陕西师大附中网校优质教育资源,帮助陇县第二高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开展师生“一帮一”献爱心,扶贫帮困等系列德育活动。

三、不断强化学校的社会责任,积极推动西部支教工作。

为了鼓励骨干教师到贫困山区支教,陕西师大附中还特别制定了《关于省内支教教师待遇的意见》,从政策上给予支持,充分调动了教工支教的积极性。高移风老师响应国家中组部、人事部、教育部支援边疆教育的号召,于2002年9月赴新疆阿勒泰地区二中支教三年,被评为阿勒泰地区先进工作者和陕西省对口支援先进个人。校长助理张帆老师于2008年9月至2011年7月赴新疆哈密农十三师红星中学任副校长。2008年9月,陕西师大附中又派出李楠(语文)、王李萍(数学)两位老师赴陇县二中支教。

为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农村初中骨干教师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省委组织部、省教育厅,省卫生厅,省财政厅研究决定,开展“陕西省实施基层人才援助计划”,从50个国家级贫困县遴选100名初中骨干教师到西安市办学质量高,师资队伍强的中学研修。2006年9月,陕西师大附中光荣地承担了此项任务。

根据国家有关教育援藏的要求,陕西省教育厅承担着援助咸阳西藏民族学院附中建设和西藏阿里地区教育干部和老师的培训任务。根据省教育厅的安排,2007年11月,陕西师大附中和咸阳西藏民族学院附中建立了友好学校关系,将在学校管理与教研教改等方面对该校予以经常性地指导和帮扶。

在支教工作方面,陕西师大附中还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网络支教工作。2008年9月,与宁夏吴忠市85所中学签订了网络支教协议。2008年10月,又与新疆阿勒泰地区二中和哈密农十三师红星中学签订了网络支教协议。

篇5: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总结

榕政综„2011‟93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各委、办、局(公司):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福建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进一步推进我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提出本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政府主导、县域推进、统筹城乡、分类指导、分步实施”为原则,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提升教师素质、规范办学行为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重点,以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投入的长效机制为保障,着力缩小校际之间和城乡之间的差距,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切实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和谐。

二、目标要求

(一)总体目标

在2012年底前全市12个县(市)区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初步均衡发展,在2014年底前分区域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建立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保障体系,实现县域内学校之间办学条件、师资队伍、教育教学质量基本均衡。

初步均衡的主要要求为:县域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教师编制、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实现城乡统一并落实到位;以公办中小学为主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免费接受义务教育;“超大班额”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及时消除D级危房,农村寄宿制学校基本消除“大通铺”现象;教师、校长校际交流有序开展,农村紧缺学科教师基本配备到位,大部分学校能开齐开足课程,学习困难学生得到有效帮扶。

基本均衡的主要要求为:县级政府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职责,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健全完善,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任务全部完成,教师、校长定期交流全面落实,城区“小片区”管理模式实施到位,适龄儿童少年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权利有效保障,开齐开足省颁课程,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提高,中小学办学行为全面规范。

(二)分阶段目标

鼓楼区、台江区、马尾区(含琅岐经济区)于2012年底前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仓山区、晋安区、福清市、长乐市、闽侯县、连江县、闽清县、罗源县、永泰县于2014年底前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

三、主要任务

(一)制定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规划 各县(市)区要根据全省统一部署的分区域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年限规划安排,按照省颁义务教育初步均衡发展和基本均衡发展的标准,制定推进本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具体方案,进一步完善政策和配套措施,将目标任务分解到各和每所学校,确保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所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面落实。

(二)如期完成县域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任务 1.优化完善中小学布局。按照《福建省人民政府批转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小学布局实施意见的通知》(闽政„2010‟28号)要求,统筹考虑城镇化发展、未来人口变动趋势、城乡布局结构调整和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结合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抓紧完善修订县域中小学布局规划和学校建设规划,积极稳妥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确定长期保留、过渡性保留和拟撤并的学校。在调整过程中,既要坚持适度集中、积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又要注重稳妥推进、方便学生就近入学。新建住宅小区必须按规划配套建设中小学,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使用。逐年减少班生数,在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的前提下,有条件的小学2011年起新生班额控制在54人以下;2012年底前新增2.14万个学位,新生班额控制在52人以下,并解决66人以上“超大班额”问题;小学新生班额2013年控制在50人以下,2014年控制在48人以下,2015年控制在45人左右。2015年初中班额不超过50人。

2.按标准配齐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各县(市)区要根据福建省《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2015年前基本配齐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基本完成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我市分阶段目标要求,制定计划,落实资金,对照《福建省“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基本标准》,确定每一所完全小学、初级中学完成标准化建设的年限,按序时进度要求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确保本县域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与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的年限同步或适当超前。

3.按进度开展“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评估验收。“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由各县(市)区教育局负责逐校建设和申报,福州市教育局按照《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开展“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与评估的通知》(闽教综„2009‟54号)的要求进行验收,促进每一所完全小学、初级中学都达到省定基本办学标准。

(三)整体提升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

1.全面实施教师、校长交流制度。按照《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闽政文„2008‟344号)要求,完善“以县为主”的教师管理体制,县域内公办学校教职工人事关系收归县管,均衡配置义务教育教师资源。2011年在鼓楼区、台江区、仓山区、闽侯县、连江县启动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际交流工作,2013年在其他县(市)区全面实施。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际交流的运行机制和保障政策,建设农村学校教师周转房,解决寄宿制学校教师异地任教和支教教师住宿问题。

2.配齐配足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按省定要求核定教职工编制,近年新增的教师编制优先用于补充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紧缺学科教师,对超编的县(市)区允许按当年退休教师数的20%核定专项编制,用于农村学校紧缺学科教师的补充。确保2012年底前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课程。实施农村紧缺教师代偿学费计划,引导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任教。

3.加大教师培训工作力度。县(市)区教育局要制定义务教育教师和管理人员培训规划,强化教师培训机构及培训能力建设,教师培训经费按县(市)区中小学、幼儿园全体教职工年工资总额的1.5-2.5%比例核定并列入政府财政预算。落实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培训制度。大力实施农村教师(校长)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工程,加强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和薄弱学科的骨干教师培训。通过远程网络培训和送培下乡等形式,为农村、山区教师培训输送优质师资和培训资源。

(四)保障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1.加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的服务与管理。坚持政府负责、公办为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由公办学校充分吸纳,并与当地学生享有同等的义务教育政策。满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集聚地区和城镇化发展较快地区的义务教育就学需求。加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后的教育服务和管理,完善在就学地参加中考和中招录取的办法。按照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和实际接收人数,对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公办学校足额拨付教育经费。加强对以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为主的民办学校的扶持和管理。

2.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农村寄宿制学校优先满足留守儿童住宿需求,积极实施教育关爱工程,着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关心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教育网络,形成推进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整体合力。利用学籍管理系统,建立完善在校留守儿童的档案,完善学校教职工与留守儿童结对帮扶机制,通过电话、网络、联系卡等多种方式加强与留守儿童家长的沟通联系,注重心理疏导,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3.保障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实施“特殊教育学校提升工程”,全面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推进全市11所特教学校全部实现办学条件标准化。具体目标如下:到2011年底,福州聋哑学校、福州市盲校、福清市特教学校、连江县特教学校基本实现办学条件现代化;到2012年底,长乐市特教学校、闽侯县特教学校、福州市开智学校、永泰县特教学校基本实现办学条件标准化;到2013年底,福州市育智学校基本实现办学条件标准化;到2014年底,福州市晋安区启智学校、福州市仓山区培智学校基本实现办学条件标准化。同时,做好特殊教育向两头延伸工作,积极发展残疾儿童学前及高中阶段教育。在福州市聋哑学校和福州市盲校率先实现两头延伸的基础上,至2013年,鼓楼区、福清市、连江县、闽侯县、长乐市的特殊学校实现两头延伸;至2014年,台江区、仓山区、晋安区、永泰县的特殊学校实现两头延伸。公办特殊教育学校在“三免一补”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学生的生活补助标准。落实特殊教育学生公用经费标准和特殊教育教师编制、津贴。逐步扩大重度残疾儿童送教上门工作试点范围,完善普通教育学校接收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的办法和保障体系。

4.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习困难等学生的帮扶制度。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帮助学习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确保适龄儿童少年不因家庭经济困难、学习困难等原因而失学。关爱、帮助、转化品行有缺点的学生,不得违反法律和国家规定开除未成年学生,努力消除辍学现象。

(五)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推进管理体制创新。实施义务教育“小片区”管理,2011年在市区和改革试点县(鼓楼区、台江区、仓山区、晋安区、马尾区、闽侯县)的城区建立“小片区”管理模式试点,以片区内优质学校为龙头捆绑周边一般校,实行“师资互派、资源共享、统一教学、捆绑考核”,带动一般校提升办学水平。2012年起将“小片区”管理模式逐步推广至其他县(市)的城区。鼓励优质学校在城乡之间组建教育集团,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2.加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深化课程改革,全面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12年前开齐开好省颁的所有各类课程。2014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8%以上。推广晋安区“一校一特”办学经验,不断增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特色,促进学校内涵建设。推进“福州数字青少年宫”网上德育平台向中小学延伸,2013年底前农村中心小学、城镇完小以上学校按标准全面建立“数字青少年宫活动室”。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形成较成熟的教育质量监测评估体系并不断完善,创造学生多元化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促进个体综合素质提高。推广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积极采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保证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加强校际间的教研和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促进城乡之间、校际之间教育质量的均衡提升。

3.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各县(市)区政府和教育部门要树立科学的教育政绩观,不得以升学率对地区和学校进行排名,不单纯以升学考试成绩奖惩学校和教师,不得举办或变相举办重点校、重点班。义务教育学校要按政策规定招生,不得进行小学升初中选拔性招生,不得违反规定利用节假日、双休日、课余时间组织学生集体补课或上新课,不得违反规定向学生和家长乱收费。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县(市)区要将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贯彻国家和福建省《教育规划纲要》的一项紧迫任务,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精心制定实施方案,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明确目标任务和责任单位。建立由各级地方政府牵头、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机制。人事、编制、教育、发改、财政、建设、国土资源等部门要按职责分工落实相关工作,加强联动,共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

(二)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切实落实各级政府义务教育投入责任,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义务教育经费稳定增长机制。严格按照教育法律、法规规定,年初预算以及预算执行中的超收收入分配要体现法定增长要求,保证义务教育财政拨款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并保证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和生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按照规定征足、管好、用好教育费附加,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土地出让金收入用于教育设施建设的资金要有一定比例用于义务教育。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是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各县(市)区应对农村边远山区的学校予以倾斜扶持。

(三)开展督导评估

县域义务教育初步均衡发展、基本均衡发展的具体标准由省里统一制定并负责组织评估认定工作。将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考核地方政府及其主要负责人的重要内容。经省级教育督导机构评估达到义务教育初步均衡发展、基本均衡发展标准的县(市)区,由省政府批准认定后上报教育部审核认定。教育部对通过审核认定的基本均衡发展县(市)区授牌并予以公布表彰。省政府对授牌表彰的县(市)区予以适当奖补。各县(市)区政府要加强指导,认真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绩显著的相关职能部门和人员给予表彰奖励。

附件:福州市分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规划表

篇6: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总结

巴里坤是古丝绸之路北新道进入新疆的第一重镇,为历代中原地区连接西域的中枢。中西文化、民汉文化荟萃,素有“文化重镇”、“教育甲全疆”、“文风甲全疆”的美誉。截止2016年底,全县有中小学21所,其中小学11所,完全中学1所,高中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8所。在校生总计8435人,教学班292个,其中小学4700人、教学班188个,初中2341人、教学班72个,高中1394人、教学班32个。现有各级各类幼儿园16所,其中公办幼儿园15所(学校附属幼儿园12所,公办独立幼儿园3所),民办幼儿园1所。全县在园幼儿2424名,其中公办园2329名,民办园95名。全县有教职工1503人(少数民族791人),其中:小学792人,初中382人,高中131人,幼儿教师198人。有专任教师1335人(少数民族714人),其中:小学725人,初中323人,高中105人,幼儿教师182人。中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均为100%,小学、初中专任教师任职条件达标率分别为98.4%和99%。

二、义务教育阶段均衡发展工作推进情况

我县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在巩固提高“两基”和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基础上,以立德树人为宗旨,做到坚持一个中心即以教育教学为中心,全面提升办学质量。推进两项改革即推进教师管理改革,加快教师专业化发展,全面促进教师均衡配置;推进新课程改革,深化课堂教学,全面促进教育质量提高。打好三个基础即打好标准化建设基础,促进条件改善,提高办学水平;打好均衡发展基础,促进区域公平,提高办学效益;打好学校文化建设基础,促进特色办学,提高内涵发展。做到六个提升即强化核心价值观教育,筑牢教育主阵地,提升意识形态管理综合水平;强化立德树人,落实师德规范,提升思想道德水平;强化管理创新,落实依法治校,提升法治意识;强化教育投入,落实经费保障,提升办学水平;强化课程改革,落实有效课堂,提升教学质量水平;强化双语教育,落实课程设置,提升民族教育水平。大力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加快实现教育强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1、高度重视,强化组织领导。我县全面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始终优先发展教育,坚持做到“六个优先”,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作为全面深化改革,提升县域综合实力的重要抓手,举全县之力,高位推动,全面落实各项目标任务。一是构建政府统筹领导、多部门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成立了自治县创建教育强县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了自治县创建教育强县动员大会,全面提高了各级领导的思想认识,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发改、财政、人事等部门的工作职责,对促进全面开展创建教育强县活动起到巨大推动作用。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责任、监督及问责制度,定期召开政府教育工作协调及专项督查会议,对推进均衡发展工作进行部署安排,积极研究解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县人大、政协组织各-1好的社会环境和群众基础。

2、加大经费投入,促进办学条件均衡。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原则,我县实施“三阶段、三步走”战略,克服困难,优先保障财政对教育的投入,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了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任务,教育仪器配置适度超前,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改善。一是依法保障教育经费。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逐年加大预算内教育拨款占财政支出比例,财政性教育经费向薄弱学校倾斜,依法保证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对口支援资金全部用于教育。2013—2016年,财政经常性收入分别为47987万元、49144万元、49924万元、43626万元,增长率分别为11.72%、2.41%、1.59%、-12.60%;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财政拨款20319万元、20846万元、23174万元、24404万元,增长率分别为11.73%、2.59%、11.16%、5.31%;征收教育费附加分别为1094万元、832.4万元、735万元、613万元;地方教育附加分别为730万元、554.9万元、490万元、409万元,转移支付资金按比例足额用于义务教育326.7万元,占总额的20.22%。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分别为4251.8万元、6147万元、6688.4万元、5338.5万元。对口援疆资金5145万元。二是优化学校布局调整。我县根据城乡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趋势预测,认真分析城乡发展趋势,制定出台了《巴里坤2012—2020年中小学校点布局规划和校园规划》,坚持小学就近入学,初中适当集中的原则,统筹协调、分步实施,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2013年,县二校、花园牧场小学、大河镇中学初中部整合至新建二中学校;大河东头渠学校整合至大河镇中心校;石人子三十里馆子学校整合至石人子乡中心校;2014年,地区-3校园文化建设投入,优化育人环境。制定出台了《巴里坤县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按照“一年计划,五年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预计投入678万元,完成21所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任务。已投入85.1万元,实施海子沿乡中心校、牙吾龙学校等4所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第二批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正在施工中。

(二)强化内涵建设,提升均衡发展水平

1、规范经费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坚持教育经费优先安排,完善财政长效投入保障机制,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强力支撑。一是加强财务管理。坚持依法管理,严格规范基础教育会计基础工作,校财局管校用,统一核算管理,按照“先审批、后支付”、“先预算、后执行”的原则,联合财政、审计定期对学校会计基础工作、教育经费、校产管理进行专项检查,确保经费使用规范、合理。二是加强审计查证。我县定期组织纪检、信访、审计等部门,对工程建设项目、各类招投标、财务管理等进行专项检查。同时,坚持长期开展教育内部审计工作,定期对学校办学行为、财务管理、公用经费使用等方面进行审计督查;教育核算中心定期核算账目,加强支出票据签字审核,严格学校账目报销,有效规范了资金管理。三是做好校务、账务公开等,主动接受社会监督。通过公开栏、新闻媒体、网络平台等形式,向社会宣传党的惠民政策落实情况,公示规范办学和账务使用,提高教育公信力。

2、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师资均衡配置。我县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在教师引进、培训、职称晋升、待遇落实等方面出台相应保障政策,努力满足教育发展需求。一是落实编制。-5投资1993万元,修建288套教师周转房,切实解决了困难教师住房问题。同时,我县提高农牧区教师的待遇,从2012年秋季开始,县财政每年拨付200余万元,分3个类别对农牧区900余名教师进行伙食和乘车补助,进一步稳定农牧区教师队伍。

3、强化教育惠民政策落实,提高普及程度。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惠民政策,使惠民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一是严格落实各级资助政策。2013至2016年,免费教科书费投入427万元,享受43220人次;拨付寄宿贫困生生活费645.21万元,享受9856人次;落实农牧区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投入1517.19万元,享受32225人次;实施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投入227.76万元,享受3297人次;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救助金投入48.3万元,享受1458人次;新入学大学生奖励、资助投入35.3万元,享受291人次;从2014年秋季起,实施普通高中“三免一补”(书本费全免,免寄宿费300元/生·学期,免学费600元/生·学期,给予生活补助1000元/生·学期)共投入590.3万元。2016年,实施学前三年免费教育,中央拨付资金157万元,自治区拨付资金56万元,地区拨付资金236.98万元,县财政配套资金179.48万元,惠及学前幼儿4860人次,我县实现了15年免费教育。二是筹资建立了贫困学生助学基金,强化精准资助,落实《自治县脱贫攻坚教育扶贫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每年补充20万元用于滚动发展,主要用于扶助贫困中小学生就学,并对应届贫困大学生一次性给予1000元的救助。认真落实大学生民政救助政策,对城乡低保户和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在校大学生按照5000元/人·年(应届)、3000元/人·年(在校往届)给予生活费和住宿费补助,有效杜绝了贫困学生因家庭困难辍学的现象。三是普及程-7四是加强双语教师培训力度。在用好国家、自治区双语教师培训政策的基础上,强化五级培训,开展汉语教师支教、双语教师跟班学习、名师送教下乡、校际间教师交流、信息技术和数字化教学设施的各级培训方式,提高了双语教师汉语口语能力、业务能力和汉语理解能力。五是深入推进“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开展“三进两联一交友”、教师、学生、家长之间开展“结对认亲”活动,营造双语良好氛围,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社会功能,筑牢教育系统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和民族团结教育主阵地,夯实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教育基础。

(三)强化教育教学管理,高质量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1、深化教育改革,构建学校管理创新机制。加强学校精细化管理,全面提升办学质量。一是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多措并举,全力为适龄儿童和青少年构建就学保障。落实《关于做好巴里坤县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实施意见》,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将外来务工人员全部纳入公办学校就读,保证外来务工子女与本地户籍学生享受同等政策,同等接受优质义务教育,严格规范转入、转出手续,确保流动人员子女不辍学,实现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目标,保证了教育的公平与均衡。二是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有力推进工作落实。教育局每年与各学校签订学校工作、党建工作、安全工作等目标责任书,强化各校领导班子责任意识,为全面完成工作任务奠定基础。三是构建学校管理创新机制。制定出台了《巴里坤县中小学创建“依法治校达标校”评估办法》、《巴里坤县中小学创建“五星级”管理学校办法》,深入开展德育达标校、依法治校达标校创建活动,完善学校、家庭、-9用主题鲜明的教学开放周活动,开展观摩高效课堂、导学案评比等活动,实验模式相同或相近的学校间之间开展相互送课,部分联盟学校不断修订和完善课改方案,逐步形成了以“一案三线七环节”、“学议导练结”、“三三六”和“师友互助”模式为代表的各具特色、顶事管用的教学新模式。同时,积极鼓励教师赴外地考察学习,借鉴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变教师观念,普及推广,均衡教育资源。三是充分发挥教研员的引领带动作用。组织教研员开展集体备课、说课、听课、评课,举办展示课、汇报课、示范课、“同课异构”、送教等教研活动,广泛开展交流与研讨。举办民、汉学科教师微课制作培训,提高了教师综合水平,部分教师在自治区首届基础教育微课大赛上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四是聚集课堂改革,开展课题研究。以解决课程实施中的薄弱环节为重点,围绕课堂教学改革和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开展课题申报与研究。其中县一中、县二中、地区三中、山南火石泉等学校成功申报了各级相关研究课题。五是发挥名师、名校长传帮带作用。以名师、名校长工作室为依托,围绕教学管理、教学展示、成果评审、经验交流等活动,各学校积极参与,开展传帮带活动,形成全员参与教科研的良好局面。其中有3位名师工作室教师荣获哈密市首届教学能手称号。

3、强化平安校园建设,促进校园和谐稳定。进一步加强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打造和谐、稳定有序的平安校园,保障师生人身和财产安全。一是认真落实“三级安全目标责任书”,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管理原则,全面构建齐抓共管的安全保障体系,为打造平安校园、促进学校各项工作健康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强化安全责任意识。通过开展-11(2)生均体育场馆面积:小学生均体育场馆面积全县平均值为24.80㎡,差异系数为0.51;初中生均体育场馆面积全县平均值为20.20㎡,差异系数为0.38。

(3)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小学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全县平均值为3756元,差异系数为0.42;初中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全县平均值为3906元,差异系数0.25。

(4)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小学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全县平均值为13台,差异系数为0.61;初中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全县平均值为11台,差异系数为0.41。

(5)生均图书册数:小学生均图书全县平均值为29册,差异系数为0.13;初中生均图书全县平均值为31册,差异系数为0.02。

(6)师生比:小学师生比全县平均值为0.15,差异系数为0.59;初中师生比全县平均值为0.14,差异系数为0.40。

(7)生均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小学生均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全县平均值为0.14,差异系数为0.61;初中生均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全县平均值为0.09,差异系数为0.30。

(8)生均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数:小学生均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数全县平均值为0.08,差异系数为0.59;初中生均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数全县平均值为0.08,差异系数为0.52。

2、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公众满意度调查结果

按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公众满意度调查实施细则》,我县对4092名义务教育学校学生家长(占70.45%)、教职工、党政机关干部、社区居民以及当地人大代表、-13我县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教师整体超编、结构性缺编。随着学前适龄儿童“应入尽入”、我县双语教学向高中推进、模式二教学逐步试点推行,目前,双语教师仍然不足。二是办学质量和水平与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一定差距,特别是农牧区双语教学质量有待提高。化建设特色不鲜明。

篇7: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总结

各区县委组织部、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教育局、财政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新区管委会:

为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科学合理的流动机制,促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资源合理配置,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均衡优质发展,根据省委组织部、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工作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陕教规范[2014]5号)、《中共铜川市委 铜川市人民政府关于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市的决定》(铜发[2011]14号)等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原则

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应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合理。遵循义务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规律,动员社会各方支持,创新教师管理模式,有序推进城乡、校际间教师合理流动。

2、公开规范。规范教师校长交流轮岗的程序和办法,公开操作,严肃纪律,加强监督,交流轮岗方案要经教职工讨论、教职工代表大会通过。

3、积极稳妥。坚持从实际出发,统筹规划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把握工作重点和进度,循序渐进。

4、以人为本。尊重教师主体地位,加大政策宣传和思想教育,妥善解决教师后顾之忧,引导教师积极支持、主动参与交流轮岗。

5、促进发展。保持和发扬学校办学特色和优势,发挥骨干教师引领作用,推进义务教育质量整体提升。

二、总体目标

加快建立和完善县域内义务教育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制度,不断扩大教师、校长交流轮岗覆盖面,改善师资队伍结构,优化教师、校长资源的初次配置和再次配置,推进县域内优质教师、校长资源共享,建立健全有利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教师、校长管理制度和资源均衡配置机制。力争用3-5年时间实现县域内教师、校长交流轮岗的制度化、常态化,实现县域内教师、校长资源均衡配置,促进教育公平和择校问题的解决,整体提升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推行“县管校用”的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管理制度,使教师由“学校人”变为“系统人”。

三、交流轮岗方式

义务教育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工作主要通过转任交流、团队交流、跟岗学习、支教帮扶等多种方式有效推进教师校长交流轮岗。以县域内教师校长交流轮岗,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交流,中心小学与村小学、教学点交流为主。

市一中初中部教师,可交流轮岗到新区文家中学、阿堡寨学校、楼村中学,开展支教帮扶,这三所学校教师亦可选派到市一中初中部跟岗学习。

四、交流轮岗时间

从2014年9月启动,2016年全面实施,每位教师校长交流轮岗时间应不少于两年。

五、交流轮岗对象

主要包括全市所有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正、副校长(含同职级人员,以下同)和名师(特级教师、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和教学名师等)、普通教师、新任教师等类型。

(一)年龄规定

学校正、副校长男55周岁、女50周岁以下;学校教师男50周岁、女45周岁以下。

(二)交流轮岗范围、比例

1、校长:学校正、副校长在同一学校、同一岗位任职满8年,均应进行交流轮岗。同一学校班子成员每次交流人数一般不超过班子成员的30%。

2、教师:学校教师在同一学校连续任教满6年的专任教师均应交流。各区县要根据本地教师队伍实际情况合理确定每学年教师交流的比例,一般不低于符合交流条件教师总数的10%,其中名师(特级教师、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和教学名师等)、高级教师和一级教师应不低于交流总数的30%。各区县新招聘的教师,按照教师队伍建设的有关规定,首先安排到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2年以上,并纳入教师交流工作计划。

为了发挥老优秀教师的余热,对已办理退休手续的名师和高级教师,凡工作需要、身体健康、能够胜任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且本人自愿继续从事教育工作的,经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可返聘,定向支教帮扶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对到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支教帮扶的退休教师,可按照“谁聘用、谁负担”的原则给予一定的交通、生活补助。

对没有达到任职规定年限,个人有意愿流动的校长和教师,须经学校及大学区长同意,区县教育局批准后可纳入统一流动。

考虑到学校和教师个人家庭实际,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经学校认定,区县教育局批准,当年可暂不参与交流轮岗:(1)个人身患绝症,不能满负荷工作的。(2)当学年内有妊娠、产假期或哺乳期的。(3)子女在任教学校所属片域内就读小学三年级及以下,且无人接送的。(4)妻子(丈夫)或子女长期患病卧床不起或长期住院的。(5)在农村学校有6年及以上工作经历的城区教师(但在现学校连续任职满15年的教师应纳入流动范围)。(6)对承担学校重大教科研项目的教师,以及学校其他专任教师较少的特殊岗位的教师(但暂缓流动时间一般最多不超过3年)。(7)其他特殊困难的教师。对暂缓流动的教师须报区县教育局审核同意。暂缓流动的教师一年一认定。

六、实施步骤

1、制定交流轮岗方案。各区县、各学校要对照交流轮岗对象的条件进行排查摸底,统计掌握交流轮岗人员情况,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操作方便的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工作方案。

2、个人申报。凡符合交流轮岗条件的教师校长都必须申报,并填写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登记表。

3、学校推荐。学校根据各区县制定的实施方案、个人申报情况和本校教师队伍实际,由学校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决定交流轮岗初步人选,学校应将推荐结果告知相关人员。

4、组织调配。根据各校推荐的交流轮岗人选,区县教育局组织学校进行双向选择后,仍未能完成计划的,由区县教育局指定交流学校。校长交流轮岗由区县教育局根据工作需要统筹安排。

七、保障措施

1、校长选拔。新任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应有2所及以上学校的工作经历,或有3年以上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工作经历。

2、职称晋升。建立导向机制,每年预留一定的中、高级岗位,专项用于评聘义务教育学校交流轮岗教师校长。今后,中小学教师评定高一级职称时,必须具有农村学校任教1年或薄弱学校任教3年的经历。

3、岗位聘任。义务教育学校中高级职称原则上应实行均衡配置,并适当向农村倾斜。参加交流轮岗的教师保留原聘教师职务岗位级别,原没有聘任相应专业技术职务岗位的,优先聘任到相应专业技术职务岗位等级。城市(县城)学校交流到农村学校任教的教师,交流后在农村学校中、高级岗位任职满2年,表现突出的,可在同一专业技术岗位等级内高聘一级。

4、评优评先。从2016年起,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评选特级教师、县级及以上名师名校长时,参评人须具有2所及以上学校的工作经历,且每所学校工作时间不得低于3年,或在农村(薄弱)学校有6年及以上的工作经历。其他层次的评优评先也要在同等条件下,把交流轮岗的经历和业绩作为优先考虑的依据。

5、培养培训。充分发挥骨干教师、优秀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以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交流的教师为重点,进一步加强音乐、体育、美术、英语、信息技术、科学等紧缺学科培训,着力提高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交流教师的业务水平。在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名师名校长等推荐评选,以及骨干教师培训中,优先向城市(县城)学校交流到农村学校的骨干教师倾斜。

6、待遇保障。对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轮岗人员,按照财政管理体制,市财政每年为市一中每位交流轮岗教师、区县财政每年为每位交流轮岗人员发放生活补助费2000元—5000元,区县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发放标准及办法(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教师到城市学校跟岗学习的不予发放),各区县在落实乡镇干部享受交通、伙食等政策的同时,应一并落实交流轮岗教师的同等待遇。

7、政策倾斜。各区县、各学校在分配绩效工资时应重点向农村、薄弱学校和一线教师倾斜,教师周转房要优先保障交流到农村的教师使用居住。

八、部门职责

义务教育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工作实行“省级指导、市级统筹、以县为主”的工作机制,各级教育、组织、编制、财政、人社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工作的统筹规划、政策指导和督导检查。

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应根据区域内义务教育教师校长队伍的实际情况,科学制定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实施方案,编制教师校长交流轮岗5年规划,建立交流轮岗工作长效机制。在编制部门核定的教师编制总量内,按照“总量控制、城乡统筹、按需配备、结构优化、动态管理”的原则,采取互补余缺、有增有减的办法,根据班额、生源变化情况统筹使用教师编制。

各区县委组织部门要按照干部管理权限,会同教育部门全力推进校长交流轮岗工作。

各区县编制部门在核定的教职工编制总量内,根据义务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生源变化和学校布局调整等情况,切实加强教职工编制动态管理。

财政部门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财力保障,按照财政管理体制,每年为义务教育教师校长交流轮岗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

人社部门负责对学校教职工人事管理工作进行宏观指导管理,要根据交流轮岗计划,及时调整中小学校岗位设置方案,以适应和满足教师交流到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岗位聘用的需要,会同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岗位设置实行宏观调控,对岗位实行总量和结构比例控制。

九、工作要求

1、加强领导。各区县要成立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工作领导小组,由区县分管领导任组长,人事、财政、编制、教育等有关部门为成员,全面负责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落实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轮岗工作。

2、提高认识。各区县、各学校要正确把握教师交流轮岗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积极宣传有关政策,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做好教师、校长交流的政策宣传和思想教育工作,着力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和良好的工作氛围,进一步激发教师、校长的积极性、主动性,确保教师、校长交流取得实效,努力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

3、精心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轮岗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工作,实施过程要体现以人为本,要注意科学、合理地把这项工作做实、做细,防止方法简单化,既要积极开展、注重实效,又要操作有序、维护稳定,坚决杜绝只顾眼前利益的短视行为,促使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工作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

4、强化考核。各区县要加强对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工作的考核。省、市将定期对各区县义务教育教师、校长交流工作进行督导检查,把该项工作纳入义务教育均衡县、“双高双普”县、教育强县的重要内容,对工作成效显著的市、区县给予表彰奖励。

中共铜川市委组织部

铜川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铜川市教育局

铜川市财政局

铜川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篇8: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总结

一、义务教育阶段均衡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 在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下, 我们努力在促进义务教育阶段的均衡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 加大教育投入, 强化硬件设施建设

按照“三个增长”要求, 财政对教育投入逐年增加, 2009年投入1270万元, 建设张相公、台集屯和白马石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 完善大兴、山神庙两所学校附属设施;完成校舍危房改造4500平方米;农远工程的实施, 加快了农村学校的教育现代化进程, 缩小了城乡教育硬件设施的差距。

(二) 注重素质提升,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在全区中小学教师中实施了学历提高工程、教师学科专业素养提高工程, 定期开展岗位业务培训和教材过关考试, 成功召开了师德建设活动总结暨表彰大会与师德标兵巡回报告会。两年来, 我们为农村学校成功公开招聘教师125名, 并免试招录了辽宁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的本科毕业生6名, 保证了新教师的综合素质。

(三) 有效利用多方资源, 扶助农村教育发展

对农村学校进行教育帮扶攻坚行动。在实施局长帮扶、校长帮扶、教研员帮扶、校际帮扶以及名师帮扶“五项工程”的同时, 组成学校帮扶对子15对, 教师帮扶对子266对, 学生帮扶对子460对, 实现了在物质上和教育管理、课堂教学等各个方面的全面帮扶。

(四) 调整学校布局结构, 提高学校办学的整体效益

随着农村小学和初中学龄人口将逐年减少, 结合中小学教师供求关系的变化, 我们加大对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力度, 撤并69所小学, 全力改造薄弱学校, 目前共建九年一贯制学校10所, 正建还有2所。总建筑面积46679平方米, 投入资金5649万元。今年投资380万元建设钢屯矿山学校, 投资400万元对金星小学进行危房改造, 投资750万元完成化工四小改造工程, 投资2000万改造炼化中学和炼化二小, 今年争取主体完工。

(五) 加强学校文化建设, 实施“特色学校”工程

我们按照《学校文化建设实施方案》的要求, 成功召开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现场会, 学校文化建设成效显著, 涌现出了一批走内涵发展的典型学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最终是要办好每一所学校, 特色学校是扬长避短的优势发展, 我们鼓励各校根据自己实际情况, 创造性地探索有自己特色发展的道路, 最终实现优势互补, 特色发展, 整体提升。成功召开了特色学校论证会, 聘请市级专家进行现场论证, 实验小学等5所学校, 被认定为连山区A段特色学校, 又有9所学校通过了B段的特色项目申请。

二、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区虽然在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是距离教育发展客观需要和人民群众需求还有很大差距。具体表现在:

(一) 区域差距与校际差距严重

由于我区地处东部地区的经济好于西部地区, 反映在教育上也是同样如此。东部学校无论是硬件建设, 还是师资队伍明显强于西部。城、乡区域之间的差距也十分显著。区直学校无论从哪个方面与农村学校相比, 都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农村仍存在危房, 教学设备短缺。校际之间的差距同样明显, 属同一层次的义务教育, 中心小学与一般村小, 城里的实验小学与城里其他小学, 六中与其他初中都存在着较为显著的差距, 而这种差距, 又不是某一方面的, 而是全方位的, 从硬件到软件, 从管理到质量, 都与义务教育所应该提供的大致相当的条件相差甚远。

(二) 义务教育的经费得不到有效保证

制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因素是投入问题。教育是公益事业, 是政府支出部门, 资金缺口已成为制约教育发展的瓶颈, 直接影响办学水平的提高;省、市政府教育专项经费, 不能及时足额到位, 影响了学校的正常工作;城区校舍维修资金严重不足, 2000年接收11所企业学校, 大部分校舍陈旧老化, 亟待改善。我们现有危房面积2600平米, 亟需改建资金2600多万元, 目前资金存在缺口;教学设备短缺, 特别是农村学校, 必要的教学设备亟需添置, 以满足正常的教学需求。

(三) 资源配备不合理影响教育均衡发展

九年一贯制学校建成以后, 由于配套资金缺乏, 学校相关附属设施不完备, 部分学校出现欠债;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升, 年龄结构不合理, 有些学校教师平均年龄达到45岁以上;师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 教师总数超编, 但学校任课教师严重缺编, 特别是专业学科教师, 目前, 全区缺少各学科教师335名, 教师、学科结构亟需调整。音体美教师缺编63人。

三、关于加快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路和建议

针对我区教育实际情况, 我们应从三方面入手, 理性选择教育均衡发展的策略, 把握三个“点”即:实现城乡均衡是教育均衡发展的侧重点;建设区域均衡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点;推进校际均衡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切入点。

(一) 逐步建立干部交流制,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抓好农村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 提高农村学校办学效益。结合农村教育实际, 进行针对性的农村校长专题培训;建立农村区域校长“学习共同体”, 加强同一类型学校发展研究, 提升校长素质, 促进学校共同发展;探索评训一体模式, 校长带着思考专题参与, 把年度量化考核评估作为校长培训有效资源。同时, 在保证教育投入、加强硬件设施建设的基础上, 要逐步建立完善的干部双向交流制度, 让城内名校领导与农村学校领导相互交流任职学习, 结成互助同伴。

坚持和完善强校带弱校帮扶制度, 实现捆绑式发展。对口帮扶, 务求实效, 必须防止形式主义。区教育局在总结过去帮扶工作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大力推进城镇学校帮扶农村学校的对口帮扶工程。制定工作管理规定, 对帮扶工作目标任务、对口帮扶学校双方的权利义务、帮扶人员素质要求及待遇、督办检查、奖惩激励要有明确具体规定。应大力提倡社会力量对农村学校捐助帮扶, 积极吸引社会资金, 鼓励、引导企业、社会各界人士捐资助学。要把对口帮扶、社会帮扶工作作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大事来抓。

(二) 全力向薄弱学校倾斜,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加快薄弱学校改造工程, 缩小校际间的差距。财政在认真执行教育投入和教育预算政策的同时, 应坚持公共教育经费向薄弱学校尤其是边远山区农村学校倾斜。一是农村学校的公用经费按省定标准安排, 地方配套部分政府应在财政预算中予以安排;二是确保教育费附加专款专用, 根据省级文件规定, 教育附加费主要用于改善义务教育的办学条件, 纠正对教育附加费的不合理使用现象;三是坚持公共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倾斜, 对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农村扶贫助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等重要问题, 一定要高度关注, 重点投入。四是落实多渠道筹措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具体措施, 加大对农村薄弱学校基本建设投入力度。全额预算农村学校建设和校舍维修、设施设备配置、教师进修培训等专项经费。尽快建立和完善农村教育经费投入的长效保障机制。

(三)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教师队伍素质是决定一所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最重要的因素。目前, 校际间发展不均衡,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师资水平之间存在差距。要想尽快缩小校际间的差距, 促进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 必须着重抓好教师队伍建设, 建立优化人才培养与流动的机制。要在引进、调配、培训、职称待遇等方面制定倾斜政策, 以尽快提高全区中小学的师资水平。要加快教师“校本”培养、培训模式的构建, 落实“以教学、科研、培养、培训四位一体”的新师资“校本”培养模式;积极探索“立足学校, 以新课程改革为主线, 融学习、探索、教学于一体”的在职教师“校本”培训模式, 确保义务教育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刻不容缓。按照学校实际需求和全区实际情况合理调整, 实施双向师资调配。继续执行优秀毕业生考试任用首先充实农村师资的政策。要出台优惠政策, 吸引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 并采取措施解决好农村教师编制问题。英语、计算机、音、体、美、心理健康、综合实践等学科教师配备, 应重点向农村学校倾斜。努力为农村学校教师创造安心教育、服务农村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全面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 以提高农村教师实际教学能力和接受计算机基础知识为主要内容, 以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加强农村教师培训, 调研培训直入村小, 积极搭建平台, 全面提升农村教师综合素质和能力。

(四) 齐抓共管调整布局,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按照“小学就近入学, 初中相对集中”的要求及城乡人口变化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积极调整全区义务教育学校布局。目前我区农村小学有不足百人的学校26所, 不足20人的班级193个, 严重浪费了教育资源。因此, 必须加快教育布局调整步伐, 整合教育资源, 在今年内实现撤并7所学校、42个班级的既定目标。并建议由区教育局牵头, 区发改委、规划、国土、建委、财政及镇街配合, 尽快制定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在规划建设中, 要注意将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与撤并小规模学校、盘活已撤学校土地资源挂钩。在城区开发建设中, 对学校必须坚持“先建后撤”原则。国土部门应按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留足学校建设用地, 凡教育规划用地使用的审批及教育用地功能的改变, 必须事先征得区教育局同意。通过“撤、迁、并、建、扩、改”等有效途径, 整合教育资源, 实现合理布局,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五) 深化升学制度改革, 实现生源质量均衡化

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既包括学校硬件建设的均衡发展, 也包括学校软件建设的均衡发展。因此, 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需要深化学校升学制度改革, 使学校生源质量大体相当。这就要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下大决心, 加快薄弱学校改造工程, 坚决执行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入学政策, 彻底取缔重点校、重点班, 使择校问题得到缓解。同时, 还要进一步推进学制改革, 建设一批“九年一贯制学校”, 确保义务教育阶段的完整性, 从而为实现学校间生源质量均衡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六) 改善办学条件, 促进职业教育快速发展

职业教育是实现义务教育学生就业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实用性和实践性等特点, 决定了职业教育需要一定的实习场地、训练场地和各种设备。目前我区的职业教育在规模、专业设置、办学设施等方面均不能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只有增加对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 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职业教育内部结构调整, 扩大办学规模, 增加专业设置, 强化内涵发展, 突出特色, 打造精品专业, 才能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连山经济及农村需要的职业教育。

上一篇:祥地小学2013年国庆长假安全教育讲话稿下一篇:抽血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