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中宣部关于进一步支持文化事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

2024-05-03

财政部中宣部关于进一步支持文化事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精选9篇)

篇1:财政部中宣部关于进一步支持文化事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中宣部关于进一步支持文

化事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

国办发〔2006〕4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财政部、中宣部《关于进一步支持文化事业发展的若干经济政策》已经国务院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办公厅二○○六年六月九日

关于进一步支持文化事业发展的若干经济政策

财政部 中宣部

为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推动宣传文化事业健康发展,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关于“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要求,现提出“十一五”期间国家支持文化事业发展的有关经济政策:

一、继续征收文化事业建设费

(一)各种营业性的歌厅、舞厅、卡拉OK歌舞厅、音乐茶座和高尔夫球、台球、保龄球等娱乐场所,按营业收入的3%缴纳文化事业建设费。广播电台、电视台和报纸、刊物等广告媒介单位以及户外 1

广告经营单位,按经营收入的3%缴纳文化事业建设费。

(二)文化事业建设费由地方税务机关在征收娱乐业、广告业的营业税时一并征收。中央和国家机关所属单位缴纳的文化事业建设费,由地方税务机关征收后全额上缴中央金库。地方缴纳的文化事业建设费,全额缴入省级金库。

(三)文化事业建设费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分别由中央和省级设立基金,用于文化事业建设。财政部要根据有关规定,会同相关部门对原有的政策进行修订和完善,制定新的文化事业建设费征收和使用管理办法,以体现政府性基金预算的管理要求,加强对资金的宏观调控和监管力度。

二、继续实行税收优惠政策

继续对宣传文化单位实行增值税优惠政策,对电影发行单位实行营业税优惠政策。有关部门要在完善相关政策的同时,突出扶持重点,更好地促进宣传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具体实施办法由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另行制定。

三、继续实施促进电影事业发展的有关经济政策

(一)从电影放映收入中提取5%建立“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实行基金预算管理方式,用于电影行业的宏观调控。财政部要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原有的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政策,制定新的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征收和使用管理办法。

(二)继续设立电影精品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电影精品摄制。

四、继续增加对宣传文化事业的财政投入

(一)中央和省级财政建立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每年按2005年实际拨付数为基数列支出预算。财政部要会同有关部门研究修订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二)整合“万里边境文化长廊”等补助经费,设立“中央补助地方文体广播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地方文化、体育和广播事业的发展。有关地方人民政府也要逐步增加对文化事业的投入。

五、建立健全专项资金管理制度

为促进宣传文化事业发展,增强调控能力,保证重点需要,规范资金管理,财政部门要做好专项资金的预算安排。专项资金使用部门要按照有关财政法规的要求,健全制度、加强管理,保证专项专用并接受财政和审计部门的监督检查。

六、继续鼓励对宣传文化事业的捐赠

社会力量通过国家批准成立的非营利性的公益组织或国家机关对宣传文化事业的公益性捐赠,经税务机关审核后,纳税人缴纳企业所得税时,在应纳税所得额10%以内的部分,可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予以扣除;纳税人缴纳个人所得税时,捐赠额未超过纳税人申报的应纳税所得额30%的部分,可从其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公益性捐赠的范围为:

(一)对国家重点交响乐团、芭蕾舞团、歌剧团、京剧团和其他民族艺术表演团体的捐赠。

(二)对公益性的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革命历史纪念馆的捐赠。

(三)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捐赠。

(四)对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所属的非生产经营性的文化馆或群众艺术馆接受的社会公益性活动、项目和文化设施等方面的捐赠。

七、狠抓落实,加强管理

各级财税部门要认真落实支持文化事业发展的各项经济政策。宣传文化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有关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拓宽文化事业资金投入渠道。宣传文化机构要按照中央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要健全财务制度,加强基金和专项资金的管理;接受的捐赠资金要专门用于发展宣传文化事业,不得挤占、挪用甚至私分,也不得以捐赠为由搞乱摊派、乱集资等活动。对出现的各种违法违纪行为,要追究责任,严肃处理。

篇2:财政部中宣部关于进一步支持文化事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

关于进一步支持企业事业单位改制重组有关契税政策的通

财税〔2015〕3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地方税务局,西藏、宁夏、青海省(自治区)国家税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优化企业兼并重组市场环境的意见》(国发〔2014〕14号),继续支持企业、事业单位改制重组,现就企业、事业单位改制重组涉及的契税政策通知如下:

一、企业改制

企业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有关规定整体改制,包括非公司制企业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有限责任公司,原企业投资主体存续并在改制(变更)后的公司中所持股权(股份)比例超过75%,且改制(变更)后公司承继原企业权利、义务的,对改制(变更)后公司承受原企业土地、房屋权属,免征契税。

二、事业单位改制

事业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改制为企业,原投资主体存续并在改制后企业中出资(股权、股份)比例超过50%的,对改制后企业承受原事业单位土地、房屋权属,免征契税。

三、公司合并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公司,依照法律规定、合同约定,合并为一个公司,且原投资主体存续的,对合并后公司承受原合并各方土地、房屋权属,免征契税。

四、公司分立

公司依照法律规定、合同约定分立为两个或两个以上与原公司投资主体相同的公司,对分立后公司承受原公司土地、房屋权属,免征契税。

五、企业破产

企业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实施破产,债权人(包括破产企业职工)承受破产企业抵偿债务的土地、房屋权属,免征契税;对非债权人承受破产企业土地、房屋权属,凡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妥善安置原企业全部职工,与原企业全部职工签订服务年限不少于三年的劳动用工合同的,对其承受所购企业土地、房屋权属,免征契税;与原企业超过30%的职工签订服务年限不少于三年的劳动用工合同的,减半征收契税。

六、资产划转

对承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按规定进行行政性调整、划转国有土地、房屋权属的单位,免征契税。

同一投资主体内部所属企业之间土地、房屋权属的划转,包括母公司与其全资子公司之间,同一公司所属全资子公司之间,同一自然人与其设立的个人独资企业、一人有限公司之间土地、房屋权属的划转,免征契税。

七、债权转股权

经国务院批准实施债权转股权的企业,对债权转股权后新设立的公司承受原企业的土地、房屋权属,免征契税。

八、划拨用地出让或作价出资

以出让方式或国家作价出资(入股)方式承受原改制重组企业、事业单位划拨用地的,不属上述规定的免税范围,对承受方应按规定征收契税。

九、公司股权(股份)转让

在股权(股份)转让中,单位、个人承受公司股权(股份),公司土地、房屋权属不发生转移,不征收契税。

十、有关用语含义

本通知所称企业、公司,是指依照我国有关法律法规设立并在中国境内注册的企业、公司。

本通知所称投资主体存续,是指原企业、事业单位的出资人必须存在于改制重组后的企业,出资人的出资比例可以发生变动;投资主体相同,是指公司分立前后出资人不发生变动,出资人的出资比例可以发生变动。

本通知自2015年1月1日起至2017年12月31日执行。本通知发布前,企业、事业单位改制重组过程中涉及的契税尚未处理的,符合本通知规定的可按本通知执行。

篇3:财政部中宣部关于进一步支持文化事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

企业改制重组对于促进国有企业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益行业、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对于改革重组的税收支持,将有利于不同经济主体之间优势互补,促进整体经济竞争力和活力的增强。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优化企业兼并重组市场环境的意见》(国发[2014]14号),财政部与国家税务总局在2014年以来陆续发布一系列利好企业兼并重组的文件,包括财税[2014]109号、财税[2014]116号、财税[2015]5号、财税[2015]41号、国家税务总局2015年20号公告等,涉及企业并购重组、非货币资产出资的企业所得税、土地增值税、个人所得税等。

2015年3月31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企业事业单位改制重组契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5]37号;以下简称:“37号文”),在明确继续延续《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事业单位改制重组契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2]4号;以下简称:“4号文”)有关免征契税的相关规定的同时,也对部分政策的适用条件和优惠做了调整。企业应高度重视并跟进最新的政策文件对并购重组交易的潜在影响,防范潜在的税务风险。

◆企业改制免征契税的适用条件放宽,并允许引入新的投资者

37号文与4号文有关企业改制的定义基本一致,但表述略有差异。根据37号文,企业改制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有关规定整体改制,包括非公司制企业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有限责任公司。

37号文不再按企业所有制形式设置契税减免政策,凡是依照我国法律法规设定并在中国境内注册的企业、公司都适用同样的税收优惠。

在统一各类企业改制重组的契税优惠政策的同时,37号文放宽了企业整体改制契税免税条件:

一是投资主体放宽。4号文规定,整体改制只有不改变原企业的投资主体才能享受免征契税的规定,37号文对改制后投资主体不再强调“不改变”,改为投资主体存续。即:原企业的出资人必须存在于改制重组后的企业,但不排除其他出资人参与。这对于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益行业、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投资比例统一。37号文重新统一明确了出资比例,即原企业投资主体的出资比例可以发生变动,但必须超过50%,否则不能享受契税减免优惠。37号文明确,原企业投资主体存续并在改制(变更)后的公司中所持股权(股份)比例超过75%,且改制(变更)后公司承继原企业权利、义务的,对改制(变更)后公司承受原企业土地、房屋权属,免征契税。37号文还进一步澄清,投资主体存续,是指原企业、事业单位的出资人必须存在于改制重组后的企业,出资人的出资比例可以发生变动。这意味着企业改制中可以在不超过25%的比例内引入新的投资者、且原有投资者的出资比例可以调整,利好国企的混合所有制改革。

◆取消国企以土地使用权或房地产出资免征契税的优惠

37号文取消了4号文有关国资背景的企业以部分资产出资有关契税政策的优惠,为私营经济和国有企业的公平竞争创造了更为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4号文规定:“非公司制国有独资企业或国有独资有限责任公司,以其部分资产与他人组建新公司,且该国有独资企业(公司)在新设公司中所占股份超过50%的,对新设公司承受该国有独资企业(公司)的土地、房屋权属,免征契税。国有控股公司以部分资产投资组建新公司,且该国有控股公司占新公司股份超过85%的,对新公司承受该国有控股公司土地、房屋权属,免征契税。上述所称国有控股公司,是指国家出资额占有限责任公司资本总额超过50%,或国有股份占股份有限公司股本总额超过50%的公司。”

◆放宽事业单位改制的免征契税优惠

37号文放宽了事业单位改制免征契税的条件。

4号文规定:事业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改制为企业的过程中,投资主体没有发生变化的,对改制后的企业承受原事业单位土地、房屋权属,免征契税。投资主体发生变化的,改制后的企业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妥善安置原事业单位全部职工,与原事业单位全部职工签订服务年限不少于三年劳动用工合同的,对其承受原事业单位的土地、房屋权属,免征契税;与原事业单位超过30%的职工签订服务年限不少于三年劳动用工合同的,减半征收契税。

37号文适当调整了事业单位改制免税条件,事业单位改制只要原投资主体存续并在改制后企业中出资(股权、股份)比例超过50%,改制后企业承受原事业单位土地、房屋权属就可以免征契税,不再要求必须“投资主体保持不变”或“与原事业单位全部职工签订服务年限不少于三年劳动用工合同”。

◆企业合并、分立,符合条件的债转股、破产、资产划转有关免征契税的优惠延续两年

37号文对企业合并分立,符合条件的债转股、破产、资产划转有关免征契税的规定与4号文的规定基本相同,个别词汇有所调整,比如:分设改为分立,将“派生方、新设方”定义为“分立后公司”,将承受“原企业”改为“原公司”,但这些词汇调整不影响优惠政策内容。这意味着此项优惠可以自2015年1月1日起继续延续适用两年。

◆划拨用地出让或作价出资不能免征契税

37号文规定,以出让方式或国家作价出资(入股)方式承受原改制重组企业、事业单位划拨用地的,不属上述规定的免税范围,对承受方应按规定征收契税。这与4号文的规定一致。

◆37号文执行期限

篇4:财政部中宣部关于进一步支持文化事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进一步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两个规定的通知》(国办发〔2014〕15号)有关规定,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企业发展,现就继续实施支持文化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新闻出版广电行政主管部门(包括中央、省、地市及县级)按照各自职能权限批准从事电影制片、发行、放映的电影集团公司(含成员企业)、电影制片厂及其他电影企业取得的销售电影拷贝(含数字拷贝)收入、转让电影版权(包括转让和许可使用)收入、电影发行收入以及在农村取得的电影放映收入免征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提供的城市电影放映服务,可以按现行政策规定,选择按照简易计税办法计算缴纳增值税。

二、2014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对广播电视运营服务企业收取的有线数字电视基本收视维护费和农村有线电视基本收视费,免征增值税。

三、为承担国家鼓励类文化产业项目而进口国内不能生产的自用设备及配套件、备件,在政策规定范围内,免征进口关税。支持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税收优惠政策由财政部、税务总局会同有关部门另行制定。

四、对从事文化产业支撑技术等领域的文化企业,按规定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允许按照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文化产业支撑技术等领域的具体范围和认定工作由科技部、财政部、税务总局、中央宣传部等部门另行明确。

五、出版、发行企业处置库存呆滞出版物形成的损失,允许按照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六、对文化企业按照本通知规定应予减免的税款,在本通知下发以前已经征收入库的,可抵减以后纳税期应缴税款或办理退库。

篇5:财政部中宣部关于进一步支持文化事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

业加快发展的意见 民发【2012】7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民政局;各司(局)、全国老龄办、各直属单位: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进一步支持和促进贵州民政事业加快发展,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重要意义。改革开放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贵州民政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为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团结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自然地理等原因,贵州民政事业发展水平与全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进一步支持和促进贵州民政事业加快发展,对于逐步解决贵州贫困落后问题,提高贵州社会建设水平,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缩小西部和欠发达地区与全国差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二)基本思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总体部署,紧密结合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为主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供和强化基本社会服务为重点,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发展,坚持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着力解决制约贵州民政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逐步改变贵州民政事业发展滞后的局面,推动贵州民政事业发展与贵州经济社会加速发展相适应、与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相协调,促进贵州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三)主要目标。到2015年,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

障为重点的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健全,减灾救灾能力显著增强,社会福利实现适度普惠,基层群众自治不断深化,社会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各项民政事业发展指标接近西部地区平均水平。到2020年,民政事业总体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基本民生保障和社会福利制度体系健全完善,方便可及、功能配套的民政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建立,社会管理更加高效,服务国防和军队建设更加扎实有力,各项民政事业发展指标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民政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需要中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

二、支持重点

(一)加快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针对贵州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多的实际,继续加大对贵州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方面的资金补助力度,实现“十二五”期间低保标准年增长率不低于10%,到2015年各类社会救助的补助水平接近西部地区平均水平,到2020年基本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支持贵州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指导贵州改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生活条件,解决农村五保供养资金缺口大、供养标准低和覆盖面窄问题,力争到2015年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40%,到2020年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指导贵州完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推进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等有效衔接。

(二)加强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健全防灾减灾体系。针对贵州极端气候事件频繁、多灾易灾特点,支持建立覆盖省、市(州)、县及部分多灾乡镇的救灾物资储备网络,建设贯通中央、省、市(州)、县四级的灾害应急救助指挥系统,配备救灾专用车辆,增强自然灾害救援救助能力。加大救灾补助资金投入力度,推动全面实施农房保险制度,帮助加强灾后恢复重建能力建设。支持加强省减灾中心建设,建立灾害监测预警网络,增强基层防灾减灾能力。支持在自然灾害高风险区、灾害隐患严重地区和大中城市创建一批减灾示范社区,建设一批示范性避难场所。支持加强防灾减灾人才和专业队伍建设,健全灾害信息员队伍体系,建立2-3个防灾减灾文化宣传教育基地。

(三)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加大部本级福利彩票公益金对贵州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力度,加快形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支持贵州建设省级养老服务示范中心和老年福利指导中心,建设和改造一批社会福利院、老年公寓、示范性老年养护院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服务站或日间照料中心。支持贵州推进农村社区互助养老,逐步实现城乡养老服务全覆盖。支持和鼓励贵州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和老龄产业,将贵州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综合性养老示范基地,使贵州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在2015年和2020年分别达到西部和全国的平均水平。支持贵州在孤儿数量多的县建设儿童福利服务机构,在市(州)、县两级逐步建立儿童福利指导中心。提高城镇“三无”对象生活补助水平。继续在肢体、智力和精神残疾人福利制度和设施建设上对贵州给予大力支持。

(四)健全完善优抚安置体系。继续加大优抚补助资金倾斜力度,指导贵州建立健全优抚对象生活、医疗等保障机制。支持贵州加大优抚对象住房保障力度,切实解决在乡老复员军人、在乡老伤残军人、在乡“三属”人员的住房维修和建设问题。支持贵州平稳有序建立新型退役士兵安置制度,加大对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等安置经费的投入,完善退役士兵自主就业、创业优惠政策,促进退役士兵以创业带动就业。支持贵州完成散葬烈士墓搬迁、抢修保护和烈士陵园建设保护工程,创建国家级烈士陵园,加强优抚医院、光荣院服务保障能力建设,新建改造一批光荣院、军休所、军休中心、军供站,逐步理顺军供站产权管理体制。

(五)进一步提高城乡基层社会管理服务水平。着眼于改善社区人居环境、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国家社区服务设施项目建设中,重点向贵州倾斜,支持建设一批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逐步健全社区综合信息网络平台,提高社区服务设施综合覆盖率。帮助改善城乡社区基层组织保障条件,解决部分社区组织无办公用房、无公益性服务设施问题。针对贵州多民族文化特点,支持贵州科学布局县级殡仪服务设施,改扩建市(州)城市殡仪馆,新建少数

民族地区殡葬服务中心及配套设施,开展城乡公益性墓地建设试点。指导建立惠民殡葬制度,尽可能给予补助。支持贵州逐步在市(州)、县级市、30万人口以上的县以及交通枢纽、重点旅游县市建设一批流浪未成年救助保护中心或救助管理站。支持开展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试点,建设社会组织孵化示范基地,发挥社会组织参与经济社会建设的积极作用。

(六)稳妥审慎调整优化行政区划格局。根据国家政策,按照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和加快城镇化进程要求,适应贵州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时研究调整优化行政区划,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格局。研究完善行政区划管理体制机制,率先在黔东南州开展自治州辖区行政体制改革研究。

(七)推进民政信息化建设。着眼于提高贵州民政系统管理水平和服务效能,指导贵州加强民政信息化系统建设与管理,做好相关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工作。中央财政对贵州低保信息系统重点工程项目给予适当补助。支持贵州采取省级筹集一部分,市(州)、县配套一部分的办法,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建设集社会救助、救灾减灾、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区划地名、社会事务及基层社会管理服务、对外宣传、业务管理和指导、远程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信息平台,并以此为切入点,按照功能整合、信息共享的原则,加强民政信息网络、信息化基础设施、应用系统和安全系统建设,不断提高民政信息化水平。

三、保障措施

(一)指导和支持贵州制定实施各项“十二五”规划。在实施国家综合防灾减灾、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民政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时,指导贵州做好衔接工作,加大项目倾斜力度。指导贵州制定发展社会福利事业的专项规划,编制三个民族自治州和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黔桂石漠化贫困山区民政事业发展规划。

(二)支持贵州拓展民政资源。进一步加大对贵州民政

事业费转移支付力度。大力支持贵州开发、发行福利彩票新品种、新游戏,加大部本级福彩公益金支持贵州社会公益事业力度。鼓励和引导国内外慈善组织、民营资本参与贵州慈善公益事业发展。鼓励东部发达省市对口支援贵州欠发达地区民政事业,形成区域间协调互动、共同发展新局面。

(三)支持贵州加强民政人才队伍建设。依托重大民政人才工程,将贵州民政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全国规划体系给予大力支持。支持贵州加强民政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开展民政干部、民政专业技术人才、民政技能人才等各类人才培训,为推动贵州民政事业发展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

(四)建立健全促进贵州民政事业发展的组织协调机制。建立健全民政部与贵州省人民政府、省民政厅协调协作机制,加强对各项支持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绩效评估和跟踪分析,及时研究解决贵州民政事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支持贵州各级民政部门积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的重视,把民政事业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大对民政事业的投入,切实加强基层民政能力建设,确保基层民政有人干事、有钱办事、有能力服务。

民政部

篇6:财政部中宣部关于进一步支持文化事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

一、财税政策

(一)继续实施软件增值税优惠政策。

(二)进一步落实和完善相关营业税优惠政策,对符合条件的软件企业和集成电路设计企业从事软件开发与测试,信息系统集成、咨询和运营维护,集成电路设计等业务,免征营业税,并简化相关程序。具体办法由财政部、税务总局会同有关部门制定。

(三)对集成电路线宽小于0.8微米(含)的集成电路生产企业,经认定后,自获利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按照25%的法定税率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以下简称企业所得税“两免三减半”优惠政策)。

(四)对集成电路线宽小于0.25微米或投资额超过80亿元的集成电路生产企业,经认定后,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其中经营期在15年以上的,自获利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五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六年至第十年按照25%的法定税率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以下简称企业所得税“五免五减半”优惠政策)。

(五)对国家批准的集成电路重大项目,因集中采购产生短期内难以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占用资金问题,采取专项措施予以妥善解决。具体办法由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

(六)对我国境内新办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和符合条件的软件企业,经认定后,自获利年度起,享受企业所得税“两免三减半”优惠政策。经认定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和符合条件的软件企业的进口料件,符合现行法律法规规定的,可享受保税政策。

(七)国家规划布局内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符合相关条件的,可比照国发18号文件享受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具体办法由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制定。

(八)为完善集成电路产业链,对符合条件的集成电路封装、测试、关键专用材料企业以及集成电路专用设备相关企业给予企业所得税优惠。具体办法由财政部、税务总局会同有关部门制定。

(九)国家对集成电路企业实施的所得税优惠政策,根据产业技术进步情况实行动态调整。符合条件的软件企业和集成电路企业享受企业所得税“两免三减半”、“五免五减半”优惠政策,在2017年12月31日前自获利年度起计算优惠期,并享受至期满为止,符合条件的软件企业和集成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与企业所得税其他优惠政策存在交叉的,由企业选择一项最优惠政策执行,不叠加享受。

二、投融资政策

(十)国家大力支持重要的软件和集成电路项目建设。对符合条件的集成电路企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项目,中央预算内投资给予适当支持。鼓励软件企业加强技术开发综合能力建设。

(十一)国家鼓励、支持软件企业和集成电路企业加强产业资源整合。对软件企业和集成电路企业为实现资源整合和做大做强进行的跨地区重组并购,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积极支持引导,防止设置各种形式的障碍。

(十二)通过现有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等资金和政策渠道,引导社会资本设立创业投资基金,支持中小软件企业和集成电路企业创业。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可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立主要支持软件企业和集成电路企业发展的股权投资基金或创业投资基金,引导社会资金投资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软件企业和集成电路企业采取发行股票、债券等多种方式筹集资金,拓宽直接融资渠道。

(十三)支持和引导地方政府建立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健全知识产权质押登记制度,积极推动软件企业和集成电路企业利用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进行质押贷款。充分发挥融资性担保机构和融资担保补助资金的作用,积极为中小软件企业和集成电路企业提供各种形式的贷款担保服务。

(十四)政策性金融机构在批准的业务范围内,可对符合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范围、条件的软件和集成电路项目给予重点支持。

(十五)商业性金融机构应进一步改善金融服务,积极创新适合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信贷品种,为符合条件的软件企业和集成电路企业提供融资支持。

三、研究开发政策

(十六)充分利用多种资金渠道,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发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引导作用,大力支持软件和集成电路重大关键技术的研发,努力实现关键技术的整体突破,加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产业化和推广应用。紧紧围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目标,重点支持基础软件、面向新一代信息网络的高端软件、工业软件、数字内容相关软件、高端芯片、集成电路装备和工艺技术、集成电路关键材料、关键应用系统的研发以及重要技术标准的制订。科技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要做好有关专项的组织实施工作。

(十七)在基础软件、高性能计算和通用计算平台、集成电路工艺研发、关键材料、关键应用软件和芯片设计等领域,推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有关部门要优先安排研发项目。鼓励软件企业和集成电路企业建立产学研用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促进产业链协同发展。

(十八)鼓励软件企业大力开发软件测试和评价技术,完善相关标准,提升软件研发能力,提高软件质量,加强品牌建设,增强产品竞争力。

四、进出口政策

(十九)对软件企业和集成电路设计企业需要临时进口的自用设备(包括开发测试设备、软硬件环境、样机及部件、元器件等),经地市级商务主管部门确认,可以向海关申请按暂时进境货物监管,其进口税收按照现行法规执行。对符合条件的软件企业和集成电路企业,质检部门可提供提前预约报检服务,海关根据企业要求提供提前预约通关服务。

(二十)对软件企业与国外资信等级较高的企业签订的软件出口合同,政策性金融机构可按照独立审贷和风险可控的原则,在批准的业务范围内提供融资和保险支持。

(二十一)支持企业“走出去”建立境外营销网络和研发中心,推动集成电路、软件和信息服务出口。大力发展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商务部要会同有关部门与重点国家和地区建立长效合作机制,采取综合措施为企业拓展新兴市场创造条件。

五、人才政策

(二十二)加快完善期权、技术入股、股权、分红权等多种形式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研发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各级人民政府可对有突出贡献的软件和集成电路高级人才给予重奖。对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建立的产业基地(园区)、高校软件学院和微电子学院引进的软件、集成电路人才,优先安排本人及其配偶、未成年子女在所在地落户。加强人才市场管理,积极为软件企业和集成电路企业招聘人才提供服务。

(二十三)高校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强软件工程和微电子专业建设,紧密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及时调整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和教学方式,努力培养国际化、复合型、实用性人才。加强软件工程和微电子专业师资队伍、教学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教育部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督促和指导。

(二十四)鼓励有条件的高校采取与集成电路企业联合办学等方式建立微电子学院,经批准设立的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可以享受示范性软件学院相关政策。支持建立校企结合的人才综合培训和实践基地,支持示范性软件学院和微电子学院与国际知名大学、跨国公司合作,引进国外师资和优质资源,联合培养软件和集成电路人才。

(二十五)按照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有关要求,加快软件与集成电路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落实好相关政策。制定落实软件与集成电路人才引进和出国培训年度计划,办好国家软件和集成电路人才国际培训基地,积极开辟国外培训渠道。

六、知识产权政策

(二十六)鼓励软件企业进行著作权登记。支持软件和集成电路企业依法到国外申请知识产权,对符合有关规定的,可申请财政资金支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大力发展知识产权服务业。

(二十七)严格落实软件和集成电路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依法打击各类侵权行为。加大对网络环境下软件著作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的保护力度,积极开发和应用正版软件网络版权保护技术,有效保护软件和集成电路知识产权。

(二十八)进一步推进软件正版化工作,探索建立长效机制。凡在我国境内销售的计算机(大型计算机、服务器、微型计算机和笔记本电脑)所预装软件必须为正版软件,禁止预装非正版软件的计算机上市销售。全面落实政府机关使用正版软件的政策措施,将软件购置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对通用软件实行政府集中采购,加强对软件资产的管理。大力引导企业和社会公众使用正版软件。

七、市场政策

(二十九)积极引导企业将信息技术研发应用业务外包给专业企业。鼓励政府部门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将电子政务建设和数据处理工作中的一般性业务发包给专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有关部门要抓紧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安全审查和保密管理规定。

鼓励大中型企业将其信息技术研发应用业务机构剥离,成立专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为全行业和全社会提供服务。

(三十)进一步规范软件和集成电路市场秩序,加强反垄断工作,依法打击各种滥用知识产权排除、限制竞争以及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进行不正当竞争的行为,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创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加快制订相关技术和服务标准,促进软件市场公平竞争,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三十一)完善网络环境下消费者隐私及企业秘密保护制度,促进软件和信息服务网络化发展。逐步在各级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推广符合安全要求的软件产品。

八、政策落实

(三十二)凡在我国境内设立的符合条件的软件企业和集成电路企业,不分所有制性质,均可享受本政策。

(三十三)继续实施国发18号文件明确的政策,相关政策与本政策不一致的,以本政策为准。本政策由发展改革委会同财政部、税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海关总署等部门负责解释。

(三十四)本政策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篇7:财政部中宣部关于进一步支持文化事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

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根本途径,是扩内需、调结构的重要抓手。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现就实施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若干财政政策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适应、把握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强化地方政府尤其是人口流入地政府的主体责任,建立健全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财政政策体系,将持有居住证人口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范围,创造条件加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加大对吸纳农业转移人口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中小城镇的支持力度,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支持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并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利。

二、基本原则

创新机制、扩大覆盖。创新公共资源配置的体制机制,将持有居住证人口纳入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基本养老、就业服务等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范围,使其逐步享受与当地户籍人口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

精准施策、促进均衡。强化经济发达地区为农业转移人口提供与当地户籍人口同等基本公共服务的职责;综合考虑户籍人口、持有居住证人口和常住人口等因素,完善转移支付制度,确保中西部财政困难地区财力不因政策调整而减少,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强化激励、推动落户。建立中央和省级财政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奖励机制,调动地方政府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积极性,有序推动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

维护权益、消除顾虑。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和自主定居权利,依法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在农村享有的既有权益,消除农民进城落户的后顾之忧。为进城落户农民在农村合法权益的流转创造条件,实现其权益的保值增值。

三、政策措施

(一)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地方政府要将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逐步完善并落实中等职业教育免学杂费和普惠性学前教育的政策。中央和省级财政部门要按在校学生人数及相关标准核定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中涉及学生政策的转移支付,统一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现“两免一补”资金和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资金随学生流动可携带,落实好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政策。

(二)支持创新城乡基本医疗保险管理制度。加快落实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和异地就医结算办法,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加快实施统一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对于居住证持有人选择参加城镇居民医保的,个人按城镇居民相同标准缴费,各级财政按照参保城镇居民相同标准给予补助,避免重复参保、重复补助。加快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跨制度、跨地区转移接续。

(三)支持完善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实施统一规范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中央和省级财政部门要配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有关部门做好将持有居住证人口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和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衔接等工作。

(四)加大对农业转移人口就业的支持力度。中央和省级财政部门在安排就业专项资金时,要充分考虑农业转移人口就业问题,将城镇常住人口和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作为分配因素,并赋予适当权重。县级财政部门要统筹上级转移支付和自有财力,支持进城落户农业转移人口中的失业人员进行失业登记,并享受职业指导、介绍、培训及技能鉴定等公共就业服务和扶持政策。

(五)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奖励机制。中央财政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奖励机制,奖励资金根据农业转移人口实际进城落户以及地方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情况,并适当考虑农业转移人口流动、城市规模等因素进行测算分配,向吸纳跨省(区、市)流动农业转移人口较多地区和中西部中小城镇倾斜。省级财政要安排资金,建立省(区、市)对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奖励机制。县级财政部门要将上级奖励资金统筹用于提供基本公共服务。

(六)均衡性转移支付适当考虑为持有居住证人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增支因素。中央财政在根据户籍人口测算分配均衡性转移支付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各地区向持有居住证人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支出需求,并根据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和规模增长情况进行动态调整,确保对中西部财政困难地区转移支付规模和力度不减。省级财政要参照中央做法,在对下分配均衡性转移支付资金时考虑为持有居住证人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等增支因素,增强县级政府财政保障能力,鼓励中西部地区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

(七)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考虑持有居住证人口因素。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分配办法,中央和省级财政在测算县级相关民生支出时,要适当考虑持有居住证人口因素,加强对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较多且民生支出缺口较大的中西部县级政府的财力保障。县级政府要统筹用好资金,切实将农业转移人口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范围,使农业转移人口与当地户籍人口享受同等基本公共服务。

(八)支持提升城市功能,增强城市承载能力。地方政府要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工作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要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等多种方式拓宽城市建设融资渠道。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按照市场配置资源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原则,鼓励农业转移人口通过市场购买或租赁住房,采取多种方式解决农业转移人口居住问题。中央财政在安排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维护、保障性住房等相关专项资金时,对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较多的地区给予适当支持。

(九)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地方政府不得强行要求进城落户农民转让在农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或将其作为进城落户条件。要通过健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逐步建立进城落户农民在农村的相关权益退出机制,积极引导和支持进城落户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转让相关权益,促进相关权益的实现和维护,但现阶段要严格限定在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要多渠道筹集资金,支持进城落户农民在城镇居住、创业、投资。

(十)加大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财政支持力度,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部门要根据不同时期农业转移人口数量规模、不同地区和城乡之间农业转移人口流动变化、大中小城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差异等,对转移支付规模和结构进行动态调整。落实东部发达地区和大型、特大型城市的主体责任,引导其加大支出结构调整力度,依靠自有财力为农业转移人口提供与当地户籍人口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中央财政根据其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人数等因素适当给予奖励。

四、组织实施

建立健全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财政政策是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的重点改革任务之一,各级政府及其财政部门要高度重视、提高认识、尽快部署、狠抓落实。

中央财政要加快调整完善相关政策,加大转移支付支持力度,建立绩效考核机制,督促地方财政部门尽快制定有关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财政政策措施。

省级财政部门要按照本通知要求,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政策措施,并报财政部备案;要完善省对下转移支付制度,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增强省以下各级政府落实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政策的财政保障能力。

人口流入地政府尤其是东部发达地区政府要履行为农业转移人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义务,把推动本地区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已进城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定居落户与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结合起来,通过加强预算管理,统筹使用自有财力和上级政府转移支付资金,合理安排预算,优化支出结构,切实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基本公共服务需求。

国 务 院

2016年7月27日

(本刊编辑部根据财政部网站内容整理)

篇8:财政部中宣部关于进一步支持文化事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

今年7月,财政部、农业部、银监会联合印发了《关于财政支持建立农业信贷担保体系的指导意见》(财农〔2015〕121号),并联合召开了全国财政支持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对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针对各地咨询反映的问题,为进一步明确有关政策,做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组建工作,现将有关事项补充通知如下:

一、抓紧组建省级农业信贷担保机构。省级农业信贷担保体系要在省级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由省级财政部门会同农业部门和融资性担保机构监管部门负责组建,特别是粮食主产省和农业大省要确保明年省级农业信贷担保机构正式建成并开始运营。可以新组建独立的农业信贷担保机构,也可以依托现有担保机构进行改组。

二、不论采取哪种形式组建的农业信贷担保机构都要是独立的市场主体。要确保农业信贷担保机构的独立性,包括法人独立、业务独立、财务独立、考核独立、管理独立,要避免混业经营导致农业担保的边缘化和碎片化。

三、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必须专注农业。要弱化盈利要求,充分体现对农业的政策性支持,起步阶段要慎重对待社会资本进入、要以种养业为主,特别是要突出对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的支持。

四、建立农业信贷担保机构和合作银行的风险分担机制和利益分享机制。选择的合作银行既要分享利润也要共担风险,同时建立健全风险防控机制,强化风险防控。

五、强化监督检查。根据财农〔2015〕121号文件精神,财政、农业和融资信贷担保机构监管部门要加强对农业信贷担保机构开展具体业务的指导,要强化对农业信贷担保机构的政策性、独立性和专注性日常监督,重点考核担保业务规模、项目个数、为农服务、风险控制等情况。

此外,各省级财政部门、农业部门要加强配合,抓紧做好农业三项补贴政策调整完善工作,尽快将应发给农民的补贴兑现到农民手中,并做好深入细致的宣传解释工作,争取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确保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和政策的平稳衔接。

财政部农业司

2015年8月31日

篇9:财政部中宣部关于进一步支持文化事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

一、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一)良种服务体系扎实推进。

为了优化品种结构、提高良种覆盖率、推进粮食生产优质化、提升农作物产量,上海市加大了财政补贴力度,先后对玉米、棉花、油菜、水稻、麦子等农作物实施良种补贴政策。按照播种亩次,玉米每亩次补贴10元;统一免费发放油菜、水稻、小麦良种;按照种植面积每亩分别补贴10元(油菜)、20元(常规水稻、小麦)、50元(杂交水稻)。通过实施良种补贴政策,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户的种植积极性,粮食单产有所提高。在良种培育方面,松江、青浦等区以原种繁育为基础,初步建立了以良种基地为依托的种子繁供体系,实行区级统一供种,保障良种推广,实现了粮食高产稳产。

(二)农机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为了鼓励和支持农民使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上海市实施了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根据区县财力,市级财政实施差别化的补贴标准。闵行区和浦东新区,市级财政承担农机具购置价格的20%;嘉定、宝山、松江、青浦四区,市级财政承担30%;南汇、奉贤、金山三区,市级财政承担40%;对于崇明县,市级财政承担45%。

除了财政对农机具购置进行补贴以外,各区县还在体制方面进行探索。松江区于2009年开始探索“大机专业化、小机家庭化”的农机服务新模式,实现了农业生产全过程机械化,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三)科技服务体系趋于优化。

上海市农业科技工作围绕现代农业建设,在种源农业、装备农业、数字农业、生态农业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制定了相关法规,不断加大对农业科技资金投入。在设施园艺、食用菌、生物技术、粮油作物杂交优势利用、畜禽育种、动物胚胎工程、水产育种与养殖、现代农业装备、农产品安全检测技术等领域取得了一批国内领先或达到国际水平的科技研究成果。通过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和“四新”技术的推广,农业提质增效明显。有资料显示,目前上海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经达到60%,比2005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此外,上海市农业科技服务全国的能力也进一步提升。通过构建物流、加工、科技、信息、认证等服务平台,为全国提供优良种子、种苗、技术普及等服务。

(四)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日渐完善。

上海市还全面推进农产品和基本农田环境质量监测网建设工作,通过设立基本农田环境质量监测点、抽检蔬菜农残样品、监督企业农田有害物质排放、将重污染农田退出食用农产品种植,以及逐步建立蔬菜、水产品、生猪及生猪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使得全市农产品检测能力得到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和追溯体系基本形成,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处于可控状态。“十一五”期间,上海市农产品认证总数达到2095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1809个、绿色食品99个、有机农产品187个。目前,本市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镇”创建活动,力争经过两年左右的努力,基本建立镇、村两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体系。

(五)社会化服务体系多元发展。

近年来,上海市加大了对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支持力度,从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加强金融支持、给予用电用地优惠、吸引优秀人才、搭建服务平台六个方面给予扶持。至今已形成龙头企业牵动型、合作组织推动型、中介组织带动型、主导产业启动型、专业市场导向型五种发展模式,农业社会化服务呈现多元发展的态势。据统计,至2011年底,上海市有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0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950家,入社社员有9万人,带动农户约19万户。合作社入社农户和带动农户占本市实际农户数的59.5%,如果加上农业龙头企业带动的农户数,上海市农业组织化程度达到65%以上。

(六)金融服务体系初步构建。

随着农村金融机构改革步伐不断加快,农村金融环境逐步改善,现已形成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三位一体”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初步构建了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等正规金融和民间集资、私人信贷等非正规金融形式相互补充的农业金融服务组织体系。通过财政出资建立担保基金,为农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贷款提供信用担保和融资服务,初步解决了当前上海市农业发展存在的贷款难问题。

(七)农业保险体系正在形成。

上海市从1991年开始,对列入农业保险范围的各类业务,给予免征各种税收的优惠政策。从1996年起,市、区(县)两级财政先后对投保生猪、水稻、淡水养殖保险的农户和生产单位实行一定比例的保险补贴,减轻了农民的保费负担。以后,农业保险的范围又进一步扩大到奶牛、家禽、经济果林、蔬菜等项目。在相关财政政策支持下,通过不断探索,形成了一套包括“政府财政补贴”、“统保”、“共保”、“多样化承保”和“以险养险”在内的独特经营体制和经营方式,农业生产的风险防范和抵御能力有了增强,农业投资安全和农户基本利益得到一定保障。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服务队伍相对薄弱,人员素质亟待增强。

当前,基层农业公共服务的人员队伍建设不容乐观。主要存在年龄偏大,学历、职称偏低,专业不够对口,福利待遇较差等问题。未来五年内,将有一大批从业人员退休,队伍断层形势相当严峻,人才后备力量严重不足。

从年龄结构来看,年龄老化严重。表现为短期内将要退休人员的比重相当高,如果不能及时补充,将会面临青黄不接的严重局面。全市镇级农业公共服务领域的在编在岗人员中51—60岁的比重高达62%,几乎是在岗无编人员的2倍。

从学历结构来看,总体层次不高。无论是在编在岗人员,还是在岗无编人员,学历结构都不够合理,本科、硕士等高学历人员比重偏低,分别只有15%和10.3%。由于缺乏定期培训,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老化现象突出,真正懂农业实用技术的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人员严重匮乏。

nlc202309030206

从职称结构来看,远未实现优化,在编在岗人员与在岗无编人员之间的差距则更加明显。在编在岗人员当中,拥有高级职称人员的比重只有5%,初级职称的比例高达42%;在岗无编人员当中,高级职称的比重微乎其微,仅仅0.3%,无职称的比例却高达63.2%。

(二)服务体系发展不均,村级队伍相对缺失。

村级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相当薄弱,甚至处于瘫痪状态,尤其是技术推广服务功能虚化。现在村级农技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主要由一名分管农业的村副主任或村支委兼职,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由村级防疫员承担。部分村保留农机服务队,为本村或周边的村进行农机耕作服务。村级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基本没有建立,农业公共服务队伍也没有形成,多数服务组织处于瘫痪状态。

(三)公共服务运行不畅,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一是基层农业公共服务尚未实现全覆盖,镇、村两级农业公共服务仍然存在空白地带。目前全市103个镇级农业公共服务机构中,尚有7个没有保留畜牧兽医站牌子,76个没有增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牌子。二是部分基层农业公共服务机构的经营性职能并没有完全剥离,存在政企不分的问题。大部分镇级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和农业公司,实行的是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由于上级政府部门只给予定额补贴或差额补贴,农技中心、农业公司为谋取更多经营效益,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其作为农业公共服务机构的功能,甚至造成本末倒置。三是农业编制不用于农业生产服务的现象较为普遍。有些街镇甚至将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的人员编制用于落选村干部的工作安排,而从事一线农业服务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却无法解决编制问题。由于非编人员收入低、工作不稳定,难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农业技术水平提高和服务工作开展十分不利。

(四)职能分工不够明晰,管理体制有待理顺。

在组织架构方面,各级农业公共服务机构的职责有所重叠,存在着业务交叉现象。例如,有的区农委和农林办与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区林业站、区农机站之间,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业务交叉、职责不明的情况。在科技推广、农产品安全监管、农业生产资料补贴、项目管理、相关数据统计等方面,存在着越位、缺位问题。

(五)相关人事制度不相适应,需要改革完善。

目前基层“三支队伍”的布局和流向不尽合理,一是紧缺专业和高层次人才难以招到,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的现象依然存在。奖惩并举的激励机制和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未能得到充分调动和发挥。二是现有人事制度不利于农业公共服务技术人才的引进。人事部门对于农业人才引进的门槛偏高,如招聘外省市户籍的专业技术人员,必须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即使引进高学历农业人才,由于收入明显低于公务员收入,难以留住人才。三是基层“三支队伍”的编制总量偏少,混编混岗现象较为普遍,特别是那些农业生产任务较重的乡镇,矛盾尤为突出。在几个主要涉农区县,由于编制不到位,岗位与编制错位,造成农技队伍人员混杂,在岗不在编、在编不在岗以及人员借调现象经常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的正常运转。

(六)经费待遇有待提高,财政保障仍需加强。

总的来说,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人员的收入低、待遇差、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部分基层农业公共服务机构长期处于“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局面,以致公共服务职能未能充分发挥。

三、国际经验

美国、日本、法国等发达国家和印度、巴西等新兴经济体,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都注重发挥财政政策对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支持和促进作用。以公共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发展,已成为国际上的通行做法。

(一)财政补贴农用器具购置,提高农业机械耕作水平。

法国为了鼓励农户购买农业机械,给予20%—30%的补贴,同时鼓励建立集体购买和共同使用农业机械的合作社。日本农林省明确规定,凡是按一定标准联合起来集体购买拖拉机、插秧机、联合收割机与烘干、贮藏设备以及某些灌溉、施肥设施等,都可得到政府补贴,补贴额的50%由中央财政支付,25%由都道府县财政支出,剩余的25%则通过金融机构的低息贷款支付,有的地方町村财政负责补贴12.5%。

(二)财政重视科研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含量。

美国政府每年的农业科研投入约占农业部投资总预算的2%—4%,除了财政支持农业基础科研力量,还拨款建立了联邦、州、县三级农业推广系统,将科学种田方法、病虫害防治和良种选育直接推广到农场和农户。印度政府注重引进高产品种,加快品种培育步伐,对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进行价格补贴,粮食产量增幅明显。法国政府高度重视包括农业教育、职业培训、农业研发和技术援助在内的智力投资,还建立了以高等农业教育、中等农业教育和农民业余农业技术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农业教育体系。

(三)财政支持规模经营,培育农业社会服务组织。

法国政府专门组建了拥有土地优先购买权的“土地整治与农村安置公司”,收购小块分散土地,建设标准农场,然后将其低价出售给有经营能力的大农场主。还先后设立“调整农业结构行动基金”和“特别补助金”,给55岁以上的农民一次性发放“离农终身补贴”,鼓励达到退休年龄的农场主退出土地。日本政府投入专门资金支持农协组织联合分散农户进行集约经营,并赋予农协组织运营“农业现代化资金”的权利。印度政府建立了奶业发展基金,支持奶业合作社建设,发展奶品加工厂和饲料厂,购置鲜奶贮运、加工设备,帮助合作社购买饲料、奶牛以及支付薪酬等。

(四)财政扶持生态农业,完善农业生态补偿机制。

法国政府颁布了“生态农业2012年规划”,将生态农业面积扩大3倍,力争达到可耕地面积的6%。美国在农业水土、环境保护与农产品价格方面制定一系列的财政措施,鼓励农场主把停耕土地用于土壤保护。2002年美国农业法规定,到2007年联邦政府用于环境保护的资金将增长到171亿美元,具体涉及湿地、草地、农场、野生动物栖息地、环境质量、水资源等领域。

nlc202309030206

四、对策建议

(一)强化农业公共服务体系的制度建设。

对于当前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领域中的问题,应引起党政领导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要把加强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列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认真对待,狠抓落实。建议涉农区县和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尽快提出农业“三支队伍”建设的总体要求,为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人力资源部门要从本地实际出发,改革人事制度,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拓宽农业科技人才引进的通道。社会保障部门要根据农业公共服务的特点,研究、完善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保障政策措施。培训部门要加大对农业服务人员和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培训质量和培训效果。财政部门要对相关制度改革所需的各项经费予以保障,为构建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农业公共服务体系铺平道路。

(二)加大对农业公共服务队伍建设的投入力度。

依托财政政策,建设一支业务素质高、爱岗敬业的农业公共服务队伍,是确保高质量农业公共服务的关键。首先要稳定现有队伍,加大财政对人员经费方面的投入,改善收入待遇,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消除后顾之忧,增强农业公共服务队伍的工作责任心和使命感。其次,针对现有农业服务队伍年龄老化、学历层次不高、人才短缺等方面的问题,建议农委、财政和人事部门联合协作,完善制度,拓宽渠道,招揽人才,加大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力度。完善“三支一扶”等人才引进政策,招聘服务期满的大学生村官和具有一定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到乡镇基层农业公共服务机构。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上海市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采取委托培养等方式,定向培养一批乡镇基层农业公共服务的专业人才。

(三)培育新型农业社会化公共服务组织。

在财政政策引导下,积极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农业公共物品的生产。回归农业公共服务机构的公益性定位,将农业公共服务机构的经营性职能剥离出去,转由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承担。同时,积极探索公益性服务的多种形式,通过试点,采用政府订购、定向委托、招投标等方式购买服务。要注重发挥财政政策的扶持、引导功能和激励效应,培育多元化、多形式、多层次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充分调动农民专业合作社、供销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和涉农企业的积极性,引导它们全程参与农业生产服务。

(四)健全镇、村基层农业公共服务机构。

加大向农业领域的政策倾斜和财政保障力度,增加、提高公益性科研机构、农业公共服务机构的运行经费和保障水平。对镇级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和村级农业技术服务人员,给予全额经费保障。这既有助于还原基层农业公共服务机构的公益属性,又能够解除基层农业服务人员收入不稳定的后顾之忧,引导他们重新定位自身角色,专心投入农业公共服务事业。市、区(县)和乡镇三级财政必须共同配合,各司其职,优先做好本辖区范围内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财政支持工作。对于财政负担较重的农业大镇和行政村,建议从市级层面和区级层面通过转移支付等形式,保证其必要的公益性服务经费。

(五)探索农业公共服务的生态补偿机制。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带有跨区域特点,要重视农业公共服务的生态贡献。建立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将农田生态系统服务产生的潜在收益转移到为改善全市农业生态环境做出牺牲和贡献的涉农区县与农户手中,调动基层发展生态农业的积极性,推进全市都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采取转移支付、对口支援、专项补贴等多种形式,为涉农区县筹措必要的农业公共服务发展资金。完善农业公共服务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探索多样化的生态补偿方式,建立农业生态补偿保障体系,明确农业生态补偿的资金来源、补偿渠道和补偿标准,落实农业生态补偿各方利益主体责任。建议先行试点。

(六)完善区、镇、村农业公共服务体系。

进一步拓展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内涵,将农业生产服务环节纳入其中。从上海市郊区情况看,应构建区、镇、村三级联动、“四位一体”(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和农业生产全程服务)的农业公共服务体系。财政要为建成这一服务体系加大支持力度,使这一服务体系涵盖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全过程。

在农业生产服务方面,要继续加大财政的“三农”支出,建立财政投入“三农”的长效机制,保证财政对农业投入的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增加农业补贴,调动农户生产积极性。

在融资渠道方面,要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农业投入机制;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引导社会资金、金融机构投资农业;建立农业贷款担保基金,解决农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农业企业贷款难的问题。

在农业保险方面,要扩大农业保险险种和覆盖面,开展设施农业保费补贴试点,鼓励地方开展优势农产品生产保险。健全农业再保险体系,逐步建立农业大灾风险转移分散机制。加大农业保险财政补贴力度,引导农民重视农业保险,提高保险赔付水平,减少农民因灾造成的损失。

在科技服务方面,要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打破部门、区域、学科界限,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抓好种业科技创新,鼓励科研院所、种子企业、农技中心合作,培育开发优良品种。

在农业机械化方面,要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在集成技术、节本增效、推动规模经营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不断拓展农机作业领域,提高农机服务水平。探索农业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积极推广精量播种、化肥深施、保护性耕作等技术。推动农机服务市场化和产业化。

在农产品销售方面,要通过政府引导、定单生产解决农产品销售困难问题,实行农超对接、农企对接及与餐饮、食堂对接,减少中间流通环节。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等组织广泛参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带领农民走入市场。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通过现代化信息手段,及时了解市场信息,拓宽销售渠道。支持农业企业、合作社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课题组负责人:徐英

副组长:马铭 汤福明 周永祥 周健 周继评 汪秀丽

顾 问:陆金毛 陈德川

成 员:邱林 蔡云峰 顾国林 周建忠 庄英群 黄进春 朱欢忠 钱益芳 阮凯基 陈剑中 朱英 沈磊)

责任编辑:宗宇翔

上一篇:Oxfjjw小学 毕业班有效作 文教学策略初探议案下一篇:井亭矿区学校开展爱眼护眼健康教育主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