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诚信教育的通知

2024-05-24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诚信教育的通知(通用14篇)

篇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诚信教育的通知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诚信教育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对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根据全国整规办、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司法部、教育部、全国总工会联合印发的《关于开展社会诚信宣传教育的工作意见》精神,普遍提高学生的诚信意识,现就中小学开展诚信教育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开展诚信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发布以来,全社会普遍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公民道德教育活动,良好社会道德风尚逐渐形成,全民族的文明素质不断提高。但是,在一些领域和地方不守承诺、欺骗欺诈等失信现象屡禁不止,这些社会不良现象也侵蚀着校园,给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在一些地区和学校,少数学生考试作弊、言行不

一、欺骗他人的情况时有发生。

面对社会发展变化对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新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必须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中小学诚信教育、建设诚信社会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性;充分认识诚实守信的品德是立身之本、做人之道,必须从小培养,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充分认识诚信教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必须作为学校工作的一件大事,认真抓紧抓好。

二、诚信教育的主要内容

中小学诚信教育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关于开展社会诚信宣传教育的工作意见》,突出抓好诚实教育和守信教育。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使中小学生了解诚信的基本内容,懂得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增强学生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提高守法、守规的自觉性,牢固树立守信为荣、失信可耻的道德观念,从小立志作讲诚信、讲道德的人。

(一)在诚实教育方面:培养学生诚实待人,以真诚的言行对待他人、关心他人,对他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严格要求自己,言行一致,不说谎话,作业和考试求真实,不抄袭、不作弊。

(二)在守信教育方面:培养学生守时、守信、有责任心,承诺的事情一定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遇到失误,勇于承担应有的责任,知错就改。

(三)在诚实守信教育的同时,还要加强遵守法律法规、校规校纪和社会公德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诚信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诚信教育活动要遵循生动活泼、形式多样、小型为主的原则,既要有声势、影响,又要扎扎实实。要根据中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本地区和学校的工作实际,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

(一)要将诚信教育作为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学校德育工作计划。诚信教育要与社会公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有机融合,提高整体教育效果。

(二)以学生为主体,组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诚信教育重点在知行统一,关键在践行。各中小学校要精心安排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诚信教育活动。

诚信教育要与传统美德教育相结合,充分挖掘和利用传统美德中有关诚信内容的格言、楷模、典故、故事等,通过诵读、故事会、表演等形式,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活动中,使学生感受、体会诚信是做人的根本。

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有关诚信的典型案例、典型人物、先进人物,通过报告会、座谈会,上门参观、走访等形式,感受诚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以“人人知诚信、人人讲诚信”为主题,利用校、班、团队会组织研讨会、辩论会;举办征文、演讲、知识竞赛、我讲诚信故事、相声小品等活动;充分利用校内橱窗、黑板报、广播、校园电视台、校园网大力宣传诚信教育的基本内容、要求和重要意义,形成“人人知诚信”的良好氛围,为“人人讲诚信”打下舆论基础。

要充分利用每年9月20日全国“公民道德宣传日”和每年9月全国“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月”的活动契机,将诚信教育作为重点之一,安排时间组织相关教育活动。

(三)将诚信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时机,结合教学内容,将诚信教育有机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品质。德育课程和文科教学要结合教学内容,丰富诚信教育内容,寓诚信人物、事件等于课堂教学之中,理科教学要在体现实事求是、严谨科学精神的基础上,融入诚信精神。

四、加强领导,健全制度

(一)统筹规划,完善机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树立以诚信立校、以诚信立教、以诚信育人的思想,切实加强领导,将诚信落实到学校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的各个环节之中,建立健全诚信教育的各项制度。要将诚信教育纳入创建安全文明校园活动之中,把诚信作为学校对各部门的管理和考评、对教师的管理和考评、对学生的操行评定的重要内容之一。充分利用学生成长记录,建立学生诚信记录评估表。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少先队、共青团和工会的作用。

(二)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和中小学教职员工要带头讲诚信,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为人师表、身体力行、有诺必践,以教师高尚的品行、人格的魅力、诚信的作风取信于学生、学生家长和社会,提高公信力,做诚信的表率。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各项制度建设,将诚实守信落实到全体教师的教育行为上。

(三)走向社区、进入家庭。诚信教育要取得实效,仅仅停留在学校教育是不够的,要通过多种活动形式,将学校诚信教育与社会道德和家庭道德建设结合起来。社区和家庭是中小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对中小学生健康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校要主动与家庭、社区紧密配合,扩大学校教育对社会和家庭的影响,特别是要重视和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帮助学生家长充分认识诚信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以身作则,积极配合学校共同抓好诚信教育,促进学生诚信素养的提高。

教育部办公厅

二〇〇四年三月二十五日

篇2: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诚信教育的通知

教发函„2010‟4号

近年来,按照教育部和国家民委的要求,各地各高校积极采取措施,加强清真食堂管理工作,取得了明显进步。但是,依然有部分高校清真食堂工作落实不到位,致使有清真饮食习惯的少数民族学生产生不满情绪,甚至引发影响稳定的问题。随着今后越来越多的西部地区学生进入中东部和沿海发达地区的高校学习,有清真饮食习惯的少数民族学生逐渐增多,清真食堂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为进一步加强清真食堂工作,现提出如下要求:

一、进一步提高对办好清真食堂工作的认识。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回、维吾尔、哈萨克、乌孜别克、柯尔克孜、塔塔尔、塔吉克、东乡、保安、撒拉等10个民族群众具有清真饮食习惯。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是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办好清真食堂是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维护学校稳定的具体体现。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各高校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领导,办好学校清真食堂,为有清真饮食习惯的师生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二、合理设臵清真食堂。凡在学校进餐的有清真饮食习惯的少数民族学生和教师达到一定规模的,应单独建立清真食堂;人数较少,设立清真食堂有困难的,应设立清真灶和清真食品专卖窗口,要设立隔离的清真就餐区。清真食堂(专卖窗口)要设立“清真”标志。不得以有清真饮食习惯的师生人数少为由不执行有关规定。

三、加强清真食堂、清真灶(专卖窗口)的准入制度,防止非清真食品进入清真食堂、清真灶(专卖窗口)。高校在引进社会企业提供清真伙食服务时,要严格审核,不得引入无食品卫生许可、无经营执照、无清真餐饮资质的单位或个人承包经营。

四、加强对清真食堂、清真灶(专卖窗口)工作人员的管理。要安排适当比例的有清真饮食习惯的少数民族人员从事清真伙食烹饪。参与清真食堂、清真灶(专卖窗口)管理和操作的所有工作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培训内容除一般的食堂工作规范等外,还需加强少数民族基本知识和清真食品基本知识的培训)。

五、加强对清真食堂、清真灶(专卖窗口)场所的管理。清真食堂、清真灶(专卖窗口)要按规定设立专用通道、专用厨房,配备专用灶具、炊具和餐具,与普通食堂相对分开,严禁与非清真食品灶具、炊具、餐具混用。严禁在清真食堂门口设非清真食品摊位。清真食堂、清真灶(专卖窗口)制作清真食品所需主辅原料的采购场所、计量器皿、运输工具、储藏容器、制作车间、销售场所等应保证专用,和清真禁忌物品和食品严格分开。

六、加强对清真食堂、清真灶(专卖窗口)的监督管理。各地各高校要加强对清真食堂、清真灶(专卖窗口)的监督检查。要结合实际情况,完善相关制度和监督管理办法。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切实办好清真食堂、清真灶(专卖窗口)。对于不达标的清真食堂、清真灶(专卖窗口)要立即进行整改,务必要为少数民族师生提供良好的就餐条件和环境。

七、加大对清真食堂、清真灶(专卖窗口)的投入。高校清真食堂、清真灶(专卖窗口)是为少数民族师生提供清真饮食的专业性场所。清真食堂房屋建设、餐饮设施设备的配臵、维修和改造由高校承担,对于因就餐师生少等因素造成清真食堂亏损的,学校应给予适当补贴。

八、深入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各地各高校要关心少数民族学生的生活,深入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及时妥善处理出现的问题,疏导情绪,引导学生以正确方式、通过正常渠道反映意见,不受人蛊惑。要防止别有用心的人借机煽动,制造事端,坚决维护学校安全稳定。

篇3: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诚信教育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 (教委) 、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 有关部门 (单位) 教育司 (局) , 各研究生招生单位:

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 (以下简称推免) 是研究生多元招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加强拔尖创新人才选拔、提高研究生招生质量的重要举措。2006年以来, 教育部先后印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管理办法 (试行) 》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工作的通知》 (教学厅[2013]8号) , 推动相关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为进一步推动招生单位 (推荐高校) 科学规范选拔、择优录取, 保障考生自主报考权利, 维护公平竞争环境, 促进招生单位提高招生质量和办学水平, 现就推免工作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进一步加强推免生遴选工作

各推荐高校要坚持以提高选拔质量为核心, 完善全面考查、综合评价、择优选拔的推免生评价体系和工作机制, 突出能力考查, 注重一贯表现, 强化对考生科研创新潜质和专业能力倾向的考核。要进一步规范推免生遴选工作, 相关工作要在学校推免生遴选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进行, 院系要成立推免生遴选工作小组, 落实集体议事和集体决策制度。学校和院系推免生遴选办法均要严格遵守本通知及其他相关文件确定的推免政策和管理规定, 广泛征求师生意见, 与推免名额一并提前公布并严格执行。

二、切实保障考生自主报考

所有推免生均享有依据招生政策自主选择报考招生单位和专业的权利, 所有推免名额 (除有特殊政策要求的专项计划外) , 均可向其他招生单位推荐。推荐高校要充分尊重并维护考生自主选择志愿的权利, 不得将报考本校作为遴选推免生的条件, 也不得以任何其他形式限制推免生自主报考。

三、维护招生单位公平竞争、科学选拔

2014年起, 教育部下达推免名额时不再区分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 不再设置留校限额。推荐高校也不得对本校推免名额限制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报考类型, 不得自行设置留校限额或名额。

四、大力推进信息公开

各有关单位要认真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高校招生信息公开工作的通知》 (教学函[2013]9号) 和年度研究生招生文件精神, 做好推免名额、推荐办法、推免生名单 (含姓名、院系、综合测评成绩等) 、复试录取办法、拟录取推免生名单 (含姓名、复试成绩等) 、咨询申诉渠道等推免招生重要信息的公示公开工作。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要加强对本地区推荐高校和接收单位推免信息公开工作的指导和监督。

五、调整优化工作程序

2014年起, 推荐、接收工作在时间上分为互不交叉的两个阶段。推荐工作统一于每年的9月25日前结束, 推荐工作结束后启动接收录取工作, 接收录取工作统一于每年的10月25日前结束。推荐阶段招生单位不得进行与考生签订接收录取协议等接收阶段工作, 接收阶段不得开展推荐工作。

六、健全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

教育部建立“全国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信息公开暨管理服务系统” (以下简称“推免服务系统”, 网址:http://yz.chsi.com.cn/tm, 开通时间另行公告) , 作为推免工作统一的信息备案公开平台和网上报考录取系统。推免生 (含推免硕士生和直博生) 资格审核确认、报考、录取以及备案公开等相关工作均须通过“推免服务系统”进行。

各推荐高校应在推荐阶段通过“推免服务系统”, 将推荐办法, 以及按照推免名额遴选并公示的推免生名单, 报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进行政策审核, 并按要求向教育部备案。备案截止后, 不再进行补充备案。最终推免生名单以“推免服务系统”备案信息为准, 未经推荐高校公示及“推免服务系统”备案的推免生无效。

各招生单位应通过“推免服务系统”向社会公开招收推免生章程和专业目录, 并在接收阶段发放复试及待录取通知。招生单位要将招收推免生章程、专业目录以及经过公示的拟录取推免生名单报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进行政策审核后, 按要求向教育部备案。最终推免生录取名单及新生学籍注册均以“推免服务系统”备案信息为准。未经招生单位公示及“推免服务系统”备案的考生不得录取。

推免生可通过“推免服务系统”查询招生单位的招收推免生章程和专业目录, 填写报考志愿, 接收并确认招生单位的复试及待录取通知。“推免服务系统”保障推免生自主报考, 考生在规定时间内可自主多次平行报考多个招生单位及专业。

七、加强规范管理

推荐高校和招生单位分别是推荐工作和接收工作的责任主体单位, 开展推免工作要切实遵守推免政策, 严格按名额推荐, 规范工作程序。凡违反政策开展的推荐或录取工作, 以及进行的相关承诺, 一律无效。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要切实发挥监管职能, 加强对本地区推免工作及信息公开工作的指导和监督, 推动相关单位进一步规范推免工作, 提高推免招生选拔质量。

严格贯彻落实《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违规行为处理暂行办法》 (教育部令第36号) , 对未按相关政策要求开展推免工作的, 按照招生违规行为的相关处理规定对招生单位进行严肃处理, 并追究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 造成严重后果和恶劣影响的, 还将按规定对有关责任人实行问责。

篇4: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诚信教育的通知

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以下简称入学工作)关系千家万户,备受人民群众关注。由于重点大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分布尚不均衡,群众需求多元,调整需要时间,仍不同程度存在义务教育择校问题,影响了社会对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满意程度,不利于和谐稳定。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现就进一步加强直辖市、副省级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以下简称重点大城市)入学工作通知如下。

一、进一步明确重点大城市入学工作的目标任务

2014年各重点大城市应制订完善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的方案。到2015年,重点大城市所有县(市、区)实行划片就近入学政策,100%的小学划片就近入学;90%以上的初中实现划片入学;每所划片入学的初中90%以上生源由就近入学方式确定。

逐步减少特长生招生学校和招生比例,到2016年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招收特长生的初中学校所招收的特长生比例应降到5%以内。没有特长生招生方式的省份不再增设该方式。

到2017年,重点大城市95%以上的初中实现划片入学;每所划片入学的初中95%以上的生源由就近入学方式确定。组织考试及与入学挂钩行为得到杜绝,与择校有关的乱收费得到根治。

已经实现上述目标的城市要进一步巩固提高。

二、进一步纠正影响重点大城市入学工作的违规行为

不得违反《义务教育法》免试规定。入学工作禁止组织笔试、面试或任何变相形式的考试、考核。各重点大城市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较高,入学报名工作要在网上进行,要充分发挥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的作用。

不得抢夺生源和举办相关培训班。要纠正个别学校以各种学科类实验班名义招生的行为。禁止初中从小学各个年级选拔学生进行“特殊”培养,变相抢夺生源,破坏正常教育生态的行为。任何学校不得举办或参与举办各种培训班选拔生源。

保持治理择校乱收费高压态势。巩固治理乱收费成果,防止反弹。坚决查处个别学校收取择校费的行为,坚决切断收取择校生与获得利益的联系。特别要治理通知家长到指定单位缴纳各种名义的择校费的行为。择校生或小升初不按规定入学的学生不得享受优质高中到校指标。

三、加强重点大城市入学工作的组织领导

制订工作方案。各重点大城市要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确定总体及阶段性目标,制订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工作方案要突出重点地区,着力聚焦主城区择校问题;突出热点学校,着力控制并逐步缩减一些名校、热点学校的择校生比例;突出重点时段,提前做好入学工作预案和政策解读工作;突出重点学段,在抓好就近入学的同时,特别抓好前期的规划、规范与引导。

狠抓工作落实。各重点大城市要将入学工作纳入教育综合督导,作为衡量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效的重要指标,建立全方位、经常化的督导检查机制,把评价考核与表彰奖励、行风评议、政绩考核紧密联系起来。要不定期开展专项治理工作,坚决查处违法违纪违规行为,追究有关单位和个人责任,进行通报和曝光,发挥专项治理的警示作用。

各重点大城市相关工作安排及责任人、联系人名单、详细联系方式请于2014年3月底前报我部基础教育一司。

联系人:陈东升

电话:010-66096451

电子邮箱:snoopy@moe.edu.cn

教育部办公厅

篇5: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诚信教育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近日,我国内地已确诊输入性甲型H1N1流感病例,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再次部署了进一步加强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四川省一名从美国回来的学生被确诊患有甲型H1N1流感,这是自上个月墨西哥等国发生疫情以来,我国内地确诊的首个输入性病例。此前,教育部办公厅、卫生部办公厅已联合下发了《关于学校切实做好人感染猪流感防控工作的通知》(教电〔2009〕208号),提出防控要求。目前,中考、高考时间临近,为保障师生的身体健康安全,确保中考、高考工作的顺利进行,特重申如下要求: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高度重视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按照“高度重视、积极应对、联防联控、依法科学处置”的防控原则,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卫生部门的具体指导下,切实加强学校防控甲型H1N1流感工作领导,进一步完善本地本校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预案,特别是中考、高考期间的防控应对措施。要切实按照教电〔2009〕208号通知要求,确保各项防控措施落实到位。

二、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各级各类学校要进一步加大甲型H1N1流感可防、可控、可治的宣传力度,要把甲型H1N1流感防控知识作为当前一个时期学校宣传教育重点,通过形式多样、形象生动的宣传形式普及科学防控知识,特别是还没有开展相关教育的,要立即面向全体师生宣传甲型H1N1流感防控知识,进行正确舆论引导。要教育并督促学生保持良好个人卫生习惯,如:咳嗽或打喷嚏时应用纸巾遮住口鼻,并将用过的纸巾丢入垃圾桶;经常用肥皂和流水洗手,尤其是在咳嗽或打喷嚏后;避免接触流感样症状或肺炎等呼吸道病人;如果生病,应留在家中,并减少与其他人接触,避免感染他人;避免前往人群拥挤场所;保持居住场所的开窗通风;加强体育锻炼,注意膳食营养等。

三、加强与当地卫生部门联系。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密切与卫生部门的联系,及时了解本地甲型H1N1流感防控信息和防控要求,并按照要求及时调整防控措施,形成各级各部门系统联动,群防群控的有效应对的工作格局。

四、加强疫情监测。中小学、托幼机构全面实施晨检,对缺勤的师生员工逐一进行登记,并查明缺勤的原因,发现流感样疫情要在第一时间(2小时内)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寄宿制学校特别是农村寄宿制中小学校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的指导,制定并落实防控措施和工作制度。对患有流感样症状(如发热、流涕、鼻塞、咽痛、咳嗽、头痛、肌痛、乏力、呕吐和(或)腹泻)的师生要劝其及时就医,并遵照医嘱进行医学观察。

附件:甲型H1N1流感预防知识

教育部办公厅

2009年5月12日

甲型H1N1流感预防知识

一、基本知识

本次发生的甲型H1N1流感是由变异后的新型甲型H1N1流感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甲型H1N1流感病人为主要传染源。虽然猪体内已发现甲型H1N1流感病毒,但目前尚无证据表明动物为传染源。

主要通过飞沫或气溶胶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处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接触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体液和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亦可能造成传播。人群对甲型H1N1流感普遍易感。潜伏期一般为1-7天,多为1-4天。

临床主要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包括发热(腋温≥37.5℃)、流涕、鼻塞、咽痛、咳嗽、头痛、肌痛、乏力、呕吐和(或)腹泻。可发生肺炎等并发症。少数病例病情进展迅速,出现呼吸衰竭、多脏器功能不全或衰竭,严重者可以导致死亡。由于这种甲型H1N1流感是一种新发疾病,其特点仍待进一步观察总结。

二、防护措施

1.避免接触流感样症状(发热,咳嗽,流涕等)或肺炎等呼吸道病人。

2.注意个人卫生,经常使用肥皂和清水洗手,尤其在咳嗽或打喷嚏后。

3.避免前往人群拥挤场所。

4.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遮住口鼻,然后将纸巾丢进垃圾桶。

5.尽可能频繁开窗,增进居住空间的空气流动。

篇6: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诚信教育的通知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安全保卫和管理工作的紧急通知

(2006年5月9日 教基厅〔2006〕4号)

今年5月8日上午,一犯罪嫌疑人持汽油闯入河南省巩义市河洛镇石关村一非法民办幼儿园纵火,截止当日上午12时,已造成3名儿童死亡、11名儿童和1名教师受伤。这起案件给受害人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创伤和无法弥补的损失,也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国务院领导同志对此立即做出重要批示,要求各地各学校加强安全保卫和管理工作,严防再次发生惨痛的校园安全事件。为确保中小学生和幼儿园儿童的健康成长和生命安全,现就有关问题紧急通知如下:

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幼儿园要牢固树立“珍爱生命,安全第一”的观念,始终保持高度的警觉,做到警钟长鸣,常抓不懈,切实把学校各项安全保卫和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严防此类校园安全事件的再次发生。

二、各地要针对当前校园治安和刑事案件多发特点,切实加强学校安全保卫工作,认真落实门卫、值班、巡逻等内部管理工作制度,及时发现和制止外来人员随意进入校园,防止针对师生的违法犯罪活动。

三、各地要加强对农村中小学幼儿园,特别是农村民办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的指导,督促这些学校尽快建立健全安全保卫和管理制度,落实各项安全措施。对于违规设立,经过整改仍然不符合条件的非法民办中小学幼儿园要坚决予以关闭或取缔。

四、中小学幼儿园要切实加强与当地公安机关和社区的联系,建立健全校园安全联防制度。积极配合公安机关落实《公安机关维护校园及周边治安秩序八条措施》,及时向公安机关反映和提供有关线索,防患于未然。

五、中小学幼儿园,特别是农村中小学幼儿园要大力开展安全宣传和教育活动,定期组织应对突发事件的演练,强化师生安全意识,增强师生应对突发事件的实际能力。

六、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强化责任追究,对因学校管理不善造成重大事故的,要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篇7: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诚信教育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中小学生的安全涉及亿万家庭的幸福,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为全社会所关注。近年来,特别是去年以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深入开展安全管理专项整治行动,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近一段时间以来,发生在校园的学生拥挤踩踏事故急剧增加,对中小学生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中小学安全管理工作面临的形势依然比较严峻,必须引起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全体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为进一步加强学校安全工作,严防校园拥挤踩踏事故的发生,切实保障广大中小学生的人身安全,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以健全制度、落实责任为核心,切实加强学校内部安全管理工作

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尤其是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增强安全工作的责任感,切实负起责任,加强行政区域内中小学的安全管理工作,提出预防拥挤踩踏事故的具体办法。

中小学校要尽快健全校内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将安全工作的各项职责层层进行分解,落实到人,每一个班主任、任课教师都要担负起对学生进行安全管理和教育的责任。要专门针对预防学生拥挤踩踏事故建立制度,提出要求,采取措施。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在上操、集合等上下楼梯的活动中,不强调快速、整齐,适当错开时间,分年级、分班级逐次下楼,并安排教职工在楼梯间负责维持秩序,管理学生。要定期检查楼道、楼梯的各项设施和照明设备,及时消除安全隐患。校舍楼梯、通道的设置要符合安全要求和国家有关规范。要制定预防校园拥挤踩踏事故的应急预案,做好防范,避免发生此类事故。要特别加强对县镇中小学、乡中心学校、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安全

管理工作。要全面提高这些学校校长和教师的安全责任意识。要针对以上学校普遍存在大班额的现实和安全隐患较多的现状,提出有效的事故防范要求。以上学校要尽可能将大班额、低年级学生安排在底楼或较低楼层。学生晚间自习,必须有教师值班,出现停电或楼梯间照明设施损坏时,要及时开启应急照明设备,同时学校领导与值班教师要立即到现场疏导。

二、以检查教学楼楼梯、通道等拥挤踩踏事故多发地点为重点,认真开展校园隐患大排查

中小学校要认真对照国家有关部门发布的《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和《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检查本校教学楼楼梯、通道的设置是否符合规范。要将检查情况登记造册,并报告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对于不符合要求的,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应书面报告当地政府,并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会同建设部门提出整改办法。同时,当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将目前学校大班额和超大班额的情况报告当地政府,在当地政府领导下,落实好学校管理和安全工作。

今后,新建校舍的建筑质量、选址、建设等要充分考虑安全因素,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标准,凡因建设标准和使用不符合规定的,一旦发生安全事故,要严肃追究有关部门和领导的责任。

中小学校要对教学楼楼梯、扶手、楼梯间照明设施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及时清理楼道、楼梯间堆积物,确保楼道、楼梯通畅。要加固已损坏的楼梯扶手,更换不符合购置安装规范的楼梯间照明设施,并落实专人定期检修,发生损坏及时修复或更换。

三、以提高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为目标,深入开展学生安全教育活动

中小学校要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团队活动、主题班会、黑板报等多种途径和形式对学生深入开展预防拥挤踩踏事故的专题教育,让学生充分认识发生拥挤踩踏事故的主要原因、严重后果及其防范措施,了解在楼梯间打闹、搞恶作剧的危险性。要在教学楼楼梯间设置指示、警示标志,告诫学生上下楼梯相互礼让,靠右行走,遵

守秩序,注意安全。要制定应急疏散预案,每学期组织学生演练一次,提高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实际能力。近期要专门组织一次主题班会,教师与学生一起参与讨论如何防止拥挤踩踏事故的发生。

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本意见精神制定工作方案,提出工作要求,明确责任,在年底前组织当地中小学校落实以上工作;要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切实把各项要求落实到每一所中小学校。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督查组检查学校落实情况,重点抽查农村中小学校和寄宿制中小学的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要对工作认真、成效显著的基层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提出表扬,对有令不行,措施不力的要予以通报批评。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将以上精神传达到每一所中小学校,引起全体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学校校长和教师的高度重视,切实抓好落实工作,严防拥挤踩踏等安全事故的发生。

我部将采取多种形式检查落实情况,并在全国通报。

篇8: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诚信教育的通知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国务院的部署要求, 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 建立权力清单制度,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激发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活力, 经国务院批准, 现就进一步加强涉企收费管理、减轻企业负担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建立和实施涉企收费目录清单制度

进一步提高涉企收费政策的透明度, 对按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政策规定设立的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和实施政府定价或指导价的经营服务性收费, 实行目录清单管理, 不断完善公示制度。所有涉企收费目录清单及其具体实施情况纳入各地区、各部门政务公开范畴, 通过政府网站和公共媒体实时对外公开, 接受社会监督。各地区、各部门必须严格执行目录清单, 目录清单之外的涉企收费, 一律不得执行。

二、从严审批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项目

自本通知印发之日起, 新设立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项目, 必须依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对没有法律、行政法规依据但按照国际惯例或对等原则确需设立的, 由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审核后报国务院批准。各级财政、价格等部门要不断完善对涉企收费的管理, 加强收费管理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 完善收费票据和许可证管理制度, 建立多层次监督体系, 进一步强化事中和事后监管。

三、切实规范行政审批前置服务项目及收费

全面清理行政审批前置服务项目及收费, 对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行政审批前置服务项目一律取消。各地区、各部门在公开行政审批事项清单的同时, 要将涉及收费的行政审批前置服务项目公开, 并引入竞争机制, 通过市场调节价格。对个别确需实行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的行政审批前置服务实行政府定价目录管理。对列入政府定价目录的行政审批前置服务要严格核定服务成本, 制定服务价格。规范行业协会、中介组织涉企收费行为。

四、坚决查处各种侵害企业合法权益的违规行为

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同配合, 坚决制止各类针对企业的乱收费、乱罚款和摊派等行为, 对违规设立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和行政审批前置经营服务收费项目, 一律取消。严禁擅自提高收费标准、扩大收费范围, 严禁以各种方式强制企业赞助捐赠、订购报刊、参加培训、加入社团、指定服务, 严禁行业协会、中介组织利用行政资源强制收取费用等行为。一经发现坚决予以曝光, 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禁止向企业摊派暂行条例》、《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等法律法规以及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治理乱收费的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追究有关人员的法律责任。建立企业负担调查信息平台, 完善举报和反馈机制, 强化社会舆论监督, 加大查处力度。

五、全面深化涉企收费制度改革

按照“正税清费”原则, 进一步清理取消、整合规范现行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项目, 逐步减少项目数量。取消政府提供普遍公共服务或体现一般性管理职能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结合部门职能调整, 合并在不同部门分别设立的相关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取消政策效应不明显、不适应公共财政制度要求的政府性基金项目, 依法将具有税收性质的收费基金项目并入相应的税种。建立支持小微企业的长效机制, 全面落实已出台的各项收费减免措施, 将暂免小微企业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行政事业性收费改为长期措施。加强涉企收费政策的宣传评估, 推动建立和实施第三方评估机制, 切实增强收费政策的针对性、时效性。研究完善保护企业权益的相关法律法规。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进一步加强涉企收费管理、减轻企业负担的重要意义, 充分发挥各级减轻企业负担工作机制的作用, 加强组织领导, 抓好工作落实。国务院减轻企业负担部际联席会议负责全国范围内的工作指导、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 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抓好有关政策的落实。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加强涉企收费管理、减轻企业负担工作的落实情况, 要及时报送国务院减轻企业负担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 (设在工业和信息化部) 。

篇9: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诚信教育的通知

为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禁毒和防治艾滋病工作的决策和部署,落实省委、省政府制定的《云南省新一轮禁毒人民战争实施方案(2008~2009年)》和《云南省新一轮防治艾滋病人民战争实施方案(2008~2010年)》(云发〔2008〕13号)精神,根据《云南省教育厅贯彻落实云南省新一轮禁毒和防治艾滋病人民战争工作方案(2008~2010年)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强我省学校禁毒和预防艾滋病工作,巩固和扩大三年禁毒和防治艾滋病人民战争成果,全面、有效地遏制毒品和艾滋病的蔓延,构筑教育系统的坚固防线,现结合我省教育系统实际,提出以下意见,请各地和学校认真落实。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三生教育”,坚持宣传教育为主、符合实际、分层分类指导原则和规范性原则,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坚持活动载体的创新,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努力提高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我省学校禁毒和预防艾滋病工作的整体推进。

二、保障措施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云南省在过去一轮的禁毒和防治艾滋病人民战争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教育系统在禁毒和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战线上也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但是,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云南省禁毒和预防艾滋病形势的严峻性和紧迫性,要认识到帮助青少年掌握预防艾滋病、预防毒品的知识与技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远离感染艾滋病的危险行为,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党和国家赋予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而光荣的使命。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加强领导,高度重视学校禁毒和预防艾滋病工作,按照相关文件精神,精心部署,认真落实,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强化宣传教育、加强交流与合作,确保该项工作全面、深入、规范、创新地开展,在新一轮禁毒防艾人民战争中发挥教育的先导作用。

(二)增加经费投入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把禁毒和预防艾滋病工作经费列入年度预算,逐步增加经费投入,并严格按照管理规定,专款专用。各州市教育部门要主动争取当地艾办、禁毒办对学校禁毒防艾工作所需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协调保证学校禁毒防艾工作的顺利开展。鼓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扩大宣传面,争取社会各界和多种渠道的支持,更为有效地开展禁毒和预防艾滋病教育工作。

(三)人员保障到位

1.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成立一把手负责的禁毒和预防艾滋病工作领导小组。

2.各级各类学校要成立一把手负责的健康教育工作小组。

3.各基地和示范学校要有相对固定的骨干教师。

4.各基地要有专人负责基地工作。

三、工作任务及要求

(一)课程建设

1.课程设置

继续按照《云南省教育厅关于印发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新一轮禁毒和防治艾滋病人民战争工作方案(2008~2010年)的实施意见的通知》(云教体〔2008〕9号,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文件的要求实施。

2.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应紧紧围绕禁毒和预防艾滋病的基本知识,结合“三生教育”内容,穿插生命意义内容、参与式教学活动、相关生活技能教育、教学技能训练。随着每年禁毒和预防艾滋病形势的发展,教学内容要随之更新。

3.课程教学方法及手段

在各级各类学校的禁毒和预防艾滋病教育中可采用讲授法、同伴教育法、参与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实践教学法、微格教学法等。在教学手段上,应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制作教学课件,充分利用教学媒体(包括文字教材、音像教材、CAI课件等),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功能,增强教学的高效性。

在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过程中,要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态度、价值观及基本技能,最终达到抵御毒品和预防艾滋病的综合能力;在预防艾滋病教学中,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授课和活动组织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艾滋病防治的行动;拓展教学空间,加强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密切联系,预防知识教育与当地实际相结合。

4.教材建设

(1)继续以基地为依托,做好教材建设工作,在教学实践中检验并改进现有教材。

(2)继续做好精品教程、教学课件以及活动包的开发。

(3)前期开发的《学校禁毒和预防艾滋病教育教师指导丛书》高师院校本、普通院校本、中学本、小学本已付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下一步需做好丛书的征订工作。

5.队伍建设

(1)各学校要有稳定的师资队伍,要加大师资队伍的培养力度,选拔培养骨干教师,积极参与省级培训和外出交流活动,积极开展校内和校际间的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增强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2)各学校要提供一定的科研课题、经费,带动教师开展科研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禁毒和预防艾滋病教育”教学效果。

(二)加强基地和示范学校的建设

1.对各基地和示范学校的要求和目标任务继续按照《云南省教育厅关于加强禁毒防艾基地建设的通知》(云教体〔2006〕8号)文件执行。

2.根据新一轮禁毒和防治艾滋病人民战争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各基地和示范学校要站在全省的高度,加强领导和统筹,研究工作,开拓思路,进一步加强禁毒和预防艾滋病教育工作,发挥基地和示范学校在全省学校禁毒和预防艾滋病教育工作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3.加大基地和示范学校禁毒和预防艾滋病教育工作的投入,增强各基地和示范学校禁毒和预防艾滋病教育工作的实力。教育厅将进一步加强对各基地和示范学校禁毒和预防艾滋病教育工作的指导、督查和评估,规范各基地和示范学校的禁毒和预防艾滋病工作,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创新性。

4.积极开展基地和示范学校与省外、国外的交流活动,加强基地和示范学校骨干教师的选拔、培养,争取做到一般教师骨干化,骨干教师专家化,基地和示范学校禁毒和预防艾滋病教育课程精品化,增强基地和示范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力量。

(三)加大师资培训力度

根据云南省教育厅《实施意见》文件精神,2008~2010年,全省将培训4 000名教师宣传骨干。云南省教育厅将依托各个基地和示范学校和云南省高校禁毒防艾教育信息网,开展各级各类培训活动。

1.针对各级各类学校开展省级禁毒和预防艾滋病教育骨干教师培训。

2.加强州市级培训者的培训(TOT),为州市培养骨干力量,多级联动,尽可能多的培训骨干教师。

3.积极开展禁毒和预防艾滋病学生宣传志愿者和教育志愿者的培训。

4.建立和完善云南省高校大学生禁毒防艾教师资格认证实训项目,以通过项目实施充实云南省中小学禁毒防艾教师队伍,实现禁毒防艾的可持续发展。

(四)丰富和规范禁毒防艾主题系列活动

总结以往开展禁毒防艾主题系列活动的经验得失,整合资源,发挥优势,继续围绕“5·25”、“6·26”、“12·1”进一步开展2009年云南省禁毒防艾主题系列活动。深化禁毒和预防艾滋病教育的影响,发挥教育系统的资源优势,扩大学校禁毒和预防艾滋病教育的宣传覆盖面。

(五)完善“云南省高校禁毒防艾教育信息网”网站建设

1.进一步加强网站建设,积极利用网络技术扩大禁毒防艾宣传教育的覆盖面,开展远程教育,及时提供全面、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为全省各学校提供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扩大禁毒防艾教育的覆盖面,增强禁毒防艾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通过将网站信息发布量作为年终评估的参考指标等方式自上而下加大对各高校信息更新的要求;开展相关活动,如优秀新闻评选等,丰富网站信息内容,继续做好完善网站功能的工作,完善网站留言板等常用功能。

3.开发网络视频平台,力求提供最为直接的信息资源,不断加强教学板块设计、开发网上相关教育测评系统。

(六)深化科研工作

1.争取各级政府部门、非政府组织和多种渠道的经费支持,鼓励以基地、学校为单位或单位间的团队合作,深入开展多视角、多领域的禁毒和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理论研究。

2.鼓励支持学校禁毒和预防艾滋病骨干教师积极申请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提升理论水平,增强教学综合能力。

3.各教育行政部门、各学校要设立专门的经费,提供禁毒和预防艾滋病项目,鼓励骨干教师申报研究。

(七)积极拓展社会服务功能

1.加强禁毒和预防艾滋病宣传和教育学生志愿者培训,与红十字会、疾控中心、禁毒局、防艾局等部门合作,开展志愿服务和宣传活动,增加社会覆盖面。

2.把学生法制宣传教育、健康教育、“三生教育”、禁毒和预防艾滋病教育融为一体,依托云南省禁毒和预防艾滋病教学科研示范培训基地,继续健康教育展览馆的后续建设工作,立足学校,面向社会,全面展示我省禁毒和预防艾滋病教育教学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3.对我省禁毒和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中的典型问题加以提炼和研究,总结经验,找出问题,进行理论提升并提出解决的办法,提供给相关政府部门作为制定政策的依据。

4.整合资源,发挥优势,加强我省禁毒和预防艾滋病骨干师资的培养力度,加强教学研究和理论研究工作,提升我省学校禁毒和预防艾滋病教育教学、科研、培训水平,凝练经验,辐射社会。

四、落实责任,加大工作检查力度

(一)各州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根据本意见制定并上报相关的管理文件,加强本地学校的禁毒和预防艾滋病工作,接受上级行政部门的督导,配合上级行政部门对本地学校的督导和检查。

(二)教育厅将加强对各州市教育行政部门、各基地、各高校的禁毒和预防艾滋病教育工作的督导、检查和评估。并将禁毒防艾教育工作纳入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内容,建立奖惩机制。

篇10: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诚信教育的通知

管理工作的通知

各市、县(区)教育局:

近年来,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当地党委、政府领导下,坚持把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完善措施,强化管理,不断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为全省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但由于各种原因,我省一些地方中小学教师队伍管理还比较薄弱,存在教师配置不合理、教师在编不在岗、教师管理手段落后等突出问题。为进一步加强我省中小学教师队伍管理工作,现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加强编制管理,合理配置教师资源

2009年8月,全省各市、县(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总额已经省政府批复下达。各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积极协调有关部门,按照倾斜农村、促进均衡的原则,切实加强中小学编制的总量调控与统筹使用;要通过逐校核编,切实解决当前中小学编制管理中存在的学段结构、区域分布等方面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要充分发挥编制在教师配置上的基础性作用,引导和鼓励教师从城镇学校向农村学校、从超编学校向缺编学校流动,促进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

教师短缺而又有编制的市、县(区),要抓紧补充教师,优先解决紧缺学科和农村学校教师的不足问题,同时避免一边给农村学校增加新教师、一边又把农村骨干教师选拔到城镇学校的现象发生;学校布局调整产生的富余教师,由市、县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培训后,可转岗从事幼儿教育教学或到寄宿制学校担任生活指导教师;要按照教育部、卫生部、财政部印发的《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等规定配齐音乐、体育、美术等紧缺学科教师和卫生(保健)人员;800人以上规模学校和寄宿制学校原则上要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其他学校要有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二、强化日常考核与管理,全面清理在编不在岗人员

各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辖区内教职工日常考核,把教职工的常规考核与师德考评、绩效考核结合起来,不断完善考核办法。要以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改革为契机,指导学校坚持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的原则,科学制定岗位设置方案和人员竞聘上岗方案。方案中要明确岗位条件、岗位职责及竞聘上岗办法,并经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通过后实施。

各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要结合核编到校、岗位设置改革和绩效工资实施工作,对学校在编不在岗人员进行一次全面清理,摸清情况,明确责任,严肃纪律,处理到位。任何单位和部门不得违反规定占用或变相占用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对长期占用学校编制的各类在编不在岗人员,要限期与学校脱离关系。对因进修、病假、事假等原因长期离岗的人员,经查实后按规定履行手续并按考勤制度处理;对以进修、病假、事假等为借口,在外长期从事其他职业的,要坚决按照有关规定程序办理辞退或辞职手续;对未经县级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批准,擅自离开本岗位,到其他单位工作或其他各类学校代课的,要限期归队,不能按期归队的要按有关规定办理解聘、辞退或辞职手续;对不再从事学校管理工作的原学校负责人,要安排到学校其他教育教学岗位,对转岗后不履行岗位职责的不得享受在岗教职工的有关工资待遇。

各市、县(区)教育局主要负责人对辖区内学校在编不在岗人员清理工作负总责,所在学校主要负责人为清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在清理工作中,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要认真细致地核对基础材料,准确掌握情况,自觉接受群众和社会的监督;要坚持实事求是,边查边纠,进一步健全教职工管理制度;要强化“谁主管、谁负责”,对为教师擅自离岗提供方便的,要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对在清理工作中弄虚作假、隐瞒不报的,一经查实,要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各市、县(区)教育局要对清理工作进行总结,并填写《中小学在编不在岗人员清理情况统计表》(见附件)。请各市教育局将汇总表(附各县(区)统计表)连同书面总结于9月底之前报送省教育厅师资处。

三、优化管理手段,提高教师队伍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篇1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诚信教育的通知

理工作的紧急通知

各中小学:

现将《遵义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中小学食堂安全管理工作的紧急通知》转发你们,请具有食堂的中小学按文件要求立即开展安全隐患大排查,并于10月22日前将排查情况上报市教育局业务科。

附件:遵义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中小学食堂安全管理工作的紧急通知

赤水市教育和科学技术局

二○一一年十月十九日

遵义市教育局文件

遵教法[2011]33号

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中小学食堂安全管理工作的紧急通知

各县、区(市)教科局和教育局,新蒲新区社会事业处,市直属学校:

10月13日红花岗区东风小学“问题蔬菜”事件的发生,暴

露出我市学校食堂安全管理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为进一步加强学生食堂管理,注重师生饮食安全和饭菜质量,落实好省、市领导重要批示要求,现就有关工作作如下安排。

一、提高认识,立即开展学校食堂安全隐患大排查

1.各县、区(市)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园)要

以学生为本,关爱学生健康成长,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稳定是重大民生、稳定压倒一切的认识。加强学校食堂安全管理工作,明确校长作为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切实加强对学校食堂、小卖部食品安全和卫生管理的监管,做好学校安全稳定工作。

2.紧急行动起来,开展食堂安全隐患大排查。要在9月校

园食品安全专项检查的基础上,再次全面排查,主要针对校园食品安全工作的薄弱环节,特别要抓好食品的进货渠道、加工流程、储藏保管、质量卫生监测等抓好每一个环节。对目前还在承包期内的学校食堂,学校要加强监管,明确专人抓好食品来源渠道、食品原材进入校门初检、复检、索证索票、台帐管理、留样管理等多个环节的监管,要将食品安全检查关口前移,做到层层把关,不留死角。搞好食堂卫生管理,注意饮食安全,避免造成食物二次污染。

3.积极配合相关职能部门对学校食堂安全、卫生、物价等

工作进行检查,确保师生饮食安全。

二、加强调研,积极探索学校食堂管理的有效途径。

1.各县、区(市)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在稳定的前提下,积极创造条件尽快收回承包出去的学生食堂。要对学校食堂管理工作进行调研,探索抓好学校食堂管理,提高饭菜质量,确保饮食安全的新机制和新方法。对做得好的学校食堂要树立典型,组织交流学习,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简报等形式加大正面宣传,推广经验。

2.学校举办食堂要拓宽思路,从价格、质量、产地安全等

方面着手,尽可能减少中间环节,确保学校食堂实行“零利润”经营。要增强食堂管理工作的透明度,对学校食堂安全、卫生、质量、价格等状况进行全程监督,要完善管理制度,明确责任追究制。

3.学校要以关爱学生成长为目的,以为学生服务为中心,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4.县、区(市)教育行政部门要定期或不定期对学校食堂

进行督导检查,促进学校食堂管理工作更上新台阶。

三、各县、区(市)教育行政部门和市直学校要在10月25

日下午4点前,将工作开展情况、调研情况、好的经验、典型等书面报告市教育局法安科(fgkzy@163.com)。

二〇一一年十月十八日

主题词: 学校食品安全通知抄送:省教育厅体卫艺处、安稳处、霍健康厅长、李涛副书记、李小建副厅长,市委办、市政府办、市安委办,张黔副市长、杨升平副秘书长

篇12: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诚信教育的通知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国教育电视台教育新闻宣传工作的通知

(2005年10月17日教厅闻[2005]13号)

为了更好地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有关文件精神,努力营造有利于教育事业的顺利发展、有利于未成年人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现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国教育电视台教育新闻宣传工作通知如下:

一、各地、各高校要紧紧围绕教育部党组中心工作,始终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按照“三贴近”的要求,大力宣传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针政策、改革思路和重大举措,大力宣传教育系统的先进典型和工作成就。各地要充分利用中国教育电视台这一宣传阵地,及时反映各地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动态和先进典型,交流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成功经验,引导社会各界更多地关注教育,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各地、各高校要积极配合和支持中国教育电视台的教育新闻宣传工作,进一步明确中国教育电视台地方记者站两级管理的责任和工作内容,要为记者站和通讯员站开展日常工作创造必要条件,提供必要支持。

三、各地可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与中国教育电视台共同办好主题活动,通过举办各种积极向上、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他们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促进学校德育工作既生动活泼又富有实效地开展。

四、各地、各高校要采取切实措施,支持中国教育电视台做好第一套节目在各地的覆盖维护和信号落地工作。各高校要在校园有线电视网络中开辟专用频道转播中国教育电视台第一套节目(CETV―1),以此既进一步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大力推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同时也可开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同时,也可在高校食堂、图书馆、宿舍楼等公共区域发展电视网络,专门播放为大学生服务的各类节目。

篇13: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诚信教育的通知

关键词:诚信,道德建设,加强

当代大学生的诚信状况是普遍良好的, 是积极向上的, 然而近些年来, 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却越来越突出, 对此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如何把诚实守信作为大学生高尚的人生追求, 优良的行为品质、立身处世的基本理念与准则, 应该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思索和探讨的重要问题。

一、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表现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 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 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历史的责任。但纵观现代大学生的诚信状况, 种种不如人意的表现着实令人担忧。

1、作业抄袭、考试舞弊现象严重

学生独立做作业、做实验、写报告的人越来越少。笔者就此在学生中调查, 结果发现, 70%的学生作业或实验报告是采用抄袭方式。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 成绩差的为了六十分而作弊, 成绩好的则为了评奖学金、评优等而铤而走险, 且作弊手段、方法层出不穷, 花样不断翻新。更有一些人胆大妄为, 不惜重金雇用“枪手”替考英语四、六级等重要的国家考试, 在补考中请人代考。这些都严重的破坏了考试的公正性。

2、弄虚作假蔚然成风

在学习期间, 有的学生为了逃课或躲避集体活动, 编出生病、家中有急事等理由, 甚至找人冒充家长通过电话请假;有的借东西不还、损坏东西不赔;有的用种种不正当的手段换来各种荣誉和入党、评优、评先的机会, 在就业期间, 有的学生以欺骗的手段制作虚假的就业自荐书等等以致大量的假学历、假档案、假证书、假履历充斥着大学生的求职市场, 诚信求职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另外, 毕业生毁约的现象也十分严重, 毁约不仅使用人单位承担着重新选人用人而增加的工作成本, 而且也损害所在高校的社会声誉及社会形象, 并严重波及其他在校学生的就业。

3、助学贷款的欺骗和违约行为

助学贷款是国家为使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而实施的一项帮扶措施, 体现了党和政府对贫困学生的殷切关怀。然而一些学生却把这一政策理解为“福利待遇”, 将学费用于挥霍而编造虚假情况称家庭条件困难获取助学贷款;严重的是有些在毕业离校后, 即黄鹤一去不复返, 杳无音信, 更有甚者不择手段采取改名换姓的方式逃避还贷, 从而使助学贷款遭遇诚信危机。还有个别学生毕业实习期间借实习单位的钱, 承诺工作后在其工资中扣还, 但毕业后在该单位服务不久就不辞而别另谋高就, 跳槽到其他单位, 逃避还钱。

二、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造成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 既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也有学校教育的失误及制度的不健全, 以及家庭失信行为的负面影响和学生自身诚信意识的淡漠等多方面的因素。

1、社会环境中不良风气的影响

当代中国社会正处在快速发展的时期, 各种价值观的相互依存和冲突, 以及整个社会价值体系的严重失衡对传统诚信伦理道德形成巨大的冲击, 整个社会恶化的信用状况, 严重地影响着在校青年大学生的诚信意识。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 仍严重存在着拜金主义、自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社会思潮, 也充斥着贪污、腐败、虚伪、欺诈的不良风气。如今的一些大学生们受社会中不守诚信行为的影响, 认为做老实人“吃亏”, 尤其是吃眼前亏, 老实是“无能”的表现。“利字摆中间, 诚信撇两边”成了他们的人生哲学。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对道德问题搞“双重标准”:一方面, 他们对各种不守诚信的行为深恶痛绝, 口诛笔伐;而与此同时, 他们自己却在考试作弊、抄袭作业、撒谎骗人。他们的这些失信行为不但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 反而经常获益, 久而久之, 大学生对于传统的诚信道德教育丧失了信心, 不守诚信, 对一些大学生来说“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

2、学校教育的负面影响

各种社会思潮对高校传统的政治思想和道德精神造成冲击, 学校重视专业技能学习而忽视思想道德教育对完美人格的塑造功能, 教学过程中缺乏人文精神的渗透。大学生对自身从事专业领域的过分关注, 而影响了他们视野与胸怀的拓展。

高校随着办学规模扩大、办学层次增加、办学水平竞争的加剧, 常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学生的专业教育上, 在人才培养体系中没有把诚信教育放在应有的重要位置, 同时, 因为高校扩招, 生源素质有所下降, 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跟不上学习进度, 为了能考试及格, 不免有人试图通过作弊蒙骗过关。一些教师诚信素养、职业道德、教育方式和方法存在问题, 德育教育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高校诚信机制不健全、内部管理不严也给大学生不守诚信提供了可乘之机。

3、家庭教育的失误

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 很多家长只重视子女学习成绩的好坏, 忽略了思想品德尤其是诚信教育的培养, 对他们的一些不诚实行为不进行及时纠正;有些家长缺乏自身的模范行为对子女的引领作用, 反而在他们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中注入许多消极因素。中学教育受高考制度的制约, 更多地重视对学生的知识灌输和应试能力的培养, 诚信教育无形中受到冷落。

4、学生自身的诚信意识淡薄

高校应试教育的功利化导致大学生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应试教育的存在, 大学生们很难改变为考试分数而学习的习惯, 而“成绩”又和奖学金、保送研究生的资格以及找到一个“好工作”的期望紧密挂钩, 教育的恶性竞争, 滋生大学生的投机心理。有相当多的大学生不是为了某一门课程本身而学习, 而是为了这门课程的成绩才费心。一些学生巧言令色, 八面玲珑, 为的是积累评优选先、升学就业的资本;另有许多大学生心态浮躁, 不愿付出艰辛的劳动和努力而荒废了学业, 临到考试时又想要个好成绩, 只好为怎样作弊费尽心机。一是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淡薄, 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 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的自私心态, 追求个人名利而极少考虑社会责任和社会价值。二是道德判断能力不强, 缺乏理性思辨和分析选择能力、反思能力, 容易将看到的一些社会消极现象当作社会本质, 从而放弃诚信信仰, 产生失信心理和行为;三是从众心理和虚荣心使然, 从众心理比较严重, 看到别人弄虚作假讨便宜, 自己也心动, 跟着别人学, 认为自己讲诚信会吃亏。

三、大学生诚信道德的建设途径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是人立身处世之本。加强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工作, 认清大学生诚信危机的主要因素, 开展针对性工作探索, 促使每一位大学生郁自觉养成诚实守信的品质, 培养大学生的诚信品质。高校是大学高生诚信道德建设的主渠道, 以育人为本, 培育诚实守信的大学生是高校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体现。

1、营造诚信氛围

诚信品德是一种习惯, 而习惯的养成往往离不开环境的熏陶。要充分认识环境育人的重要性, 采取措施、创造条件使全体学生置身于健康向上、积极进取、求真至善的校园环境中。如尝试“无人监考”等方法, 激发学生的自我约束意识;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各种活动, 如辩论赛、演讲赛等, 使大学生在相互辩论、相互讨论、相互交流的过程中, 实现自我教育和相互促进提高;构建和拓展教育载体, 利用校内广播、报纸、电视、网络等宣传工具, 建立诚信网站和诚信论坛;在公共场所开设诚信教育专栏, 通过这些举措让学生在诚实守信的氛围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提高诚信认知, 养成良好的诚信品德。

2、创新诚信模式

传统的德育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需要, 为了提高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实效, 必须创新诚信教育模式。一是更新诚信育人内容, 重新审视诚信教育的内容, 摒弃那些空洞和过时的内容, 增加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性的教育资源, 构建具有民族特色、富有时代特征和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诚信教育内容体系。二是改进育人方法, 为了提高诚信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增强诚信教育的时代感, 教育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或者是理论讲述, 或者是案例分析, 或者是研讨辩论, 或者是开展活动, 不拘一格。三是构建全程全员诚信育人体系。要彻底改变目前一些高校对于诚信教育采取形式主义的态度, 无论是在一般的思想道德教育中, 还是在各门学科的教学中都要强调诚信教育, 将诚信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 帮助学生以诚信来规范日常行为。

3、完善诚信机制

大学生诚信素质的培养仅依靠教育是不够的, 必须借助于体制、机制等硬性手段, 通过外在制度约束, 才能强化内心认同。一是健全诚信育人制度, 使学生有章可循, 充分发挥制度的约束作用, 用制度规范、引导大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二是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 对其诚信品性做出定量记载和定性评价, 记载的内容既有诚信的优秀表现, 也有诚信的缺失记录, 并将诚信情况与学生评优、奖贷学金、综合测评、就业推荐相结合, 有助于他们自觉地确立诚信目标、体验自尊、增强诚信意识。三是完善监督机制, 真正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究。一方面纪检部门要负责定期检查、核实相关职能部门对学生的诚信品德的评价情况;另一方面, 严格执行校规校纪, 严肃治理论文抄袭、考试作弊、贷款不还、网上传播虚假信息等不守诚信的行为, 让失信者受罚, 使接踵者敛迹;同时, 还应建立诚信奖惩制度, 对诚实守信者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 对不诚实守信者给予必要的惩戒。

4、强化诚信践履

诚实守信, 重在实践, 贵在养成。只有在具体的诚信实践中, 大学生才能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是否符合诚信品质要求。因此, 要以实践性体验为诚信教育的载体, 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诚信教育活动, 要充分利用典型事例、典型人物和社会实践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感召力和渗透力, 创造条件使学生更多地参与社会活动, 拓展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空间和领域, 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在实践中陶冶道德情操、提升思想境界、培育健康人格、完善道德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实现诚信品德的知行统一, 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诚信修养。

诚信问题既是一个历史问题, 也是一个现实问题。诚信教育既是全世界的事情, 也是全民族的事情。诚信教育迫在眉睫, 但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已经进入信用时代, 高等学校必须站在时代前列, 培养具有信用素质、诚信精神的人。开展“诚信”教育是现代高校进行道德教育的一项重大举措, 也是一个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相互合作、共同探索的新课题, 要求我们每一位教育管理工作者、每一位公民都能够坚持以“诚信”要求自己, 以“诚信”来对待别人, 让弘扬“诚信”文化、树立“诚信”美德成为高校每一位大学生的自觉行动。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达到培养大学生“诚信”美德之目的。

参考文献

[1]沈丽.大学生诚信理念缺失与教育对策的想法[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 2010 (01) .

[2]吕琴.浅析大学生的诚信缺失表现及对策探析[J].文学界 (理论版) , 2011 (01) .

[3]周琪.谈谈大学生诚信建设[J].高校理论战绩, 2011 (01) .

篇14: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诚信教育的通知

为进一步落实国家对应急疏散演练的要求,加强对中小学幼儿园应急疏散演练工作的指导,提升学校应急疏散演练的组织和管理水平,我部研究制定了《中小学幼儿园应急疏散演练指南》,现印发给你们,供各地各校在日常安全管理和集中组织应急疏散演练时参考。

中小学幼儿园应急疏散演练指南

为加强对中小学幼儿园(以下简称学校)应急疏散演练工作的指导,提升学校应急疏散演练的组织和管理水平,强化师生安全意识和应急避险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受益的安全素养,特制定本指南。

一、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务院生产安全事故报告与调查处理条例》《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法律法规。

二、目的意义

本指南立足于提升应急疏散演练的实际效果,明确应急疏散演练的适用范围、基本原则,涵盖演练的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阶段等全过程,供学校在日常安全管理和集中组织应急疏散演练时参考。通过实战型应急疏散演练,进一步增强师生安全意识,提高逃生自救能力,在发生紧急情况时,能有序、迅速地安全疏散,确保师生的生命安全。

三、适用范围

本指南对演练的各个环节、步骤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性意见和规范性要求,适用于全国普通中小学幼儿园在开展针对地震、火灾、校车事故等的应急疏散演练时参考。

四、基本原则

(一)精心准备,科学组织。学校要确保参演师生的生命安全,严防拥挤踩踏事故发生。要提前谋划,提出预案及早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尽量避开雨雪等恶劣天气,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通过科学、合理的组织,保证疏散演练既安全有序又有效快速。

(二)着眼实战,注重细节。演练要立足于模拟紧急事件发生时的真实情景,要着眼于提高学校应急指挥人员的指挥协调能力、各部门的应急处置能力和师生的应急避险、自救互救能力。学校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演练方案并将其细化、落实到演练的各个环节,保障演练的整体组织及每个环节科学合理。

(三)明确目标,循序渐进。地震、火灾等灾害留给人们的逃生时间是有限的,一般是2分钟左右,应急疏散演练应明确最终的时间目标,原则上中学生2分钟以内,小学生3分钟以内完成。要从学校实际出发,设定合理的时间要求,通过经常性的演练逐步提升,最终达到设定的目标。

(四)立足实际,务求实效。演练要紧密结合学校自身实际,明确演练的主题,合理确定演练的时间、地点、参演人员、形式、内容、规模、疏散路线和保障措施等。要重视对演练效果及组织工作的评估、考核和总结,及时整改存在的问题,务求到达实效。

五、演练准备阶段

演练准备阶段应包括:制定演练方案,成立演练组织结构,演练前安全教育及其他准备工作。

(一)制定演练方案

应急疏散演练方案应根据学校自身性质、地理位置、周边环境、教职工和学生人数、校园内建(构)筑物类型和数量等实际情况,依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等相应应急预案制定。

演练方案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演练主题、演练目的意义、演练时间和地点、参与演练人员、演练组织结构及人员分工、演练准备工作、疏散路线、演练流程、保障措施、善后处置和信息报告等。演练方案应做到:内容完整、简洁规范、责任明确、路线科学、措施具体、便于操作。

相关要求:

1.应急疏散场所:通常利用操场、广场等设立应急疏散场所,应通风通畅,相对宽阔。应急疏散场所应远离高大建(构)筑物,与建(构)筑物的距离应大于其高度的三分之一;应避开有对人身安全可能产生影响的地段,如毒气体储放地、易燃易爆物或核放射物储放地、高压输变电线路等设施;避开陡坡等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地段;疏散场地应有方向不同的两条以上与外界相通的疏散道路。

2.应急疏散通道:保持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畅通,禁止占用疏散通道;禁止将安全出口和教室、实验室、宿舍等安全门上锁或堵塞;应将房间的老式内开窗户改成外开式或平移式窗户,一楼窗户的防护栏应符合消防要求,应急情况下防护栏能迅速打开。

3.应急疏散路线:根据学生分布和建筑物结构,合理确定各班级疏散路线,合理分流。要建立规范,细化措施,保障大量学生在楼道相遇或意外情况发生等情况下不发生拥堵甚至踩踏。疏散路线要避免穿越公路、交通密集和易发生危险的路段。

4.应急疏散用语:教职工在组织学生避险、疏散的整个过程中,应使用规范、简短、明确的疏散用语。

5.应急警报信号:警报信号应具备很强的覆盖性、独立性和差异性,并考虑在断电等特殊情况下的备选方案。覆盖性:警报信号能有效地覆盖到学校的每个地点;独立性:在无法或不能及时采取广播等辅助手段的情况下,警报信号能独立向师生传递准确信息;差异性:与学校日常的铃声、广播声等声音要有所差异。避险信号和疏散信号也应有明显区分。

6.疏散时间:从疏散信号发出到全体师生(除伤病师生外)疏散完成,原则上楼层较低(4层以下)、安全出口合理、通道通畅的学校应控制在2分钟之内。

7.应急演练次数:中小学校每月至少要开展一次应急疏散演练,幼儿园每季度至少要开展一次应急疏散演练。应急疏散演练可与学校升旗、课间操、集体活动等相结合。在校生较多的城镇中小学、农村寄宿制学校要适当增加应急疏散演练的次数。应急疏散演练工作基础较好的学校要加强随机性应急疏散演练。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有住宿学生和晚自习学生的学校要重点加强就餐时间、午休时间和夜间应急疏散演练。使用校车的学校,还应定期组织学生进行校车安全事故应急处理演练。可根据演练内容,以组、班或年级为单位进行小规模应急演练。

(二)建立演练组织机构

学校应根据演练方案的要求,建立健全演练组织机构。成立由校长、有关校领导及工作人员组成的演练指挥部(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演练活动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指挥工作,同时落实每位成员在演练中的具体工作。设总指挥、副总指挥及相关成员。

主要职责:

1.全面负责应急疏散演练工作。总指挥要亲自组织,现场指挥,确保演练效果。

2.执行上级有关指示和命令,领导小组成员按其所在部门的职能、职责各负其责,认真做好应急疏散工作。

3.合理划定学校及周边应急疏散场地(避险场所)、疏散通道,明确应急疏散信号,设立应急疏散指示标志,教育学生熟悉和掌握应急疏散方案。

演练指挥部应下设若干小组,明确职责,落实人员。

1.组织协调组:负责演练方案的制定;演练过程的协调指挥;信息的上传下达、对外联系等。

2.宣传报道组:负责安排演练前的宣传教育、演练的摄影、记录、计时、总结等。

3.疏散引导组:负责科学编制和张贴学校应急疏散路线图、班级应急疏散路线等;引导、组织师生安全有序疏散;帮助伤病学生疏散并妥善安置;疏散完成后协助其他各组工作。

4.抢险救护组:负责第一时间组织实施自救互救,抢救遇险师生,视情况抢救重要财产、档案等;检查学生身心状况、进行临时救治和必要的心理疏导;演练中发生意外事故,负责将受伤师生尽快运送到指定安全区域,并迅速联系急救中心或拨打120,在专业医务人员到达之前,救护组应对受伤师生采取必要的救助措施,为救治伤者赢得时间。预防次生灾害发生。

5.后勤保障组:负责治安保卫工作,布设演练场地,维护演练秩序,拉响演练警报;通讯、标识、广播、救助等演练所需物资装备的准备;检查、恢复学校水电、通讯等后勤保障设施。

各小组应设立负责人,统一协调本组工作。各小组演练前应充分了解本小组职责,并将职责落实到每位成员;演练中按照职责开展工作,在疏散完成后各小组负责人应及时向总指挥进行反馈、汇报。学校可视演练主题和学校实际情况调整演练组织结构,以保证演练质量。

(三)演练前宣传教育

学校应根据演练的主题,在演练前要依托校园网、校园广播、宣传橱窗、板报等传播载体,通过专题会议、班、校会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向全校师生宣讲疏散演练方案,让师生明确演练的必要性和基本步骤,熟悉疏散程序、疏散信号、疏散路线、疏散顺序、疏散后的集合场地和时间要求等。有针对性的组织师生学习安全知识,掌握避险、撤离、疏散和自救互救的方法、技能。

(四)演练前师生身体问询检查

演练前要对师生身体情况做一次问询检查,凡有特异体质(先天性心脏病、癫痫等)的师生,演练前发烧、腿受伤等不宜进行紧张和奔跑活动的师生,要给予特殊考虑和安排。

(五)其他准备工作

1.加强协调宣传工作。演练前学校应向教育主管部门报告。根据不同演练主题,教育部门、中小学要加强与公安、交管、地震、消防等部门的沟通协调,邀请专业人员到校指导,帮助学校完善方案,加强过程指导。学校可视情况通报相关部门和周边单位,并通过广播、网站、横幅标语等方式,预告演练的时间、地点、内容,避免发生误解、谣传和恐慌,保证演练安全顺利进行。

2.印制演练相关文件。包括演练方案、演练人员手册、演练脚本等;酌情配备需要的装备器材,如:胸挂式应急工作证和指挥员、安全疏导员标志,手电、应急灯、口哨、对讲机、手持扩音器、医疗急救箱、灭火器材、警戒线等。

3.张贴疏散线路图和指示标志。在每个教室、宿

舍、办公室内或门后张贴应急疏散示意图,在教学楼、宿舍楼、办公楼、实验楼等场所疏导通道的适当位置张贴应急疏散示意图和到达避险场的指示标识,避险场所应设置标有文字说明的指示标识、平面图和疏散示意图。指示标识、平面图和疏散示意图应当清晰完整、简洁规范、美观大方。

4.准备演练器材。演练前后勤保障组要提出演练经费申请计划,根据需要购置或准备演练所需的烟雾发生器、警报器、场地标志等物品。

六、演练实施阶段

演练实施包括避险科目、疏散科目。一般情况下,防震疏散演练依次实施避险科目、疏散科目;消防疏散演练直接实施疏散科目;其他应急疏散演练应结合实际进行具体安排。学校可根据实际,酌情增加或强化医疗救护、卫生防疫、人员搜救、治安维护、火灾处置、危化品处置等科目及内容。

(一)避险科目

1.总指挥宣布演练开始,广播响起:“现在地震来袭,实施紧急避险”,同时避险警报信号(电铃声、警报声、哨声等)响起,长鸣60秒。

2.听到信号后,在教室、实验室、宿舍的教职工应第一时间通知学生地震来袭,进行避震。在实验室等地点的教职工应迅速关闭火源、电源、气源等,处理好易燃、易爆、易起化学反应的物品等。

3.师生避险要求:保持镇静,头脑清醒;就近蹲或躺在课桌、实验台、床铺的旁边或承重墙的墙根、墙角;用手或其他柔软物品等保护好头部,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缩小面积,不要靠近窗口,避开灯扇,避免被砸;视情况就近关闭火源、电源等。避险动作原则上在12秒内完成。

(二)疏散科目

1.火灾发生后或者地震暂停后,需要进行疏散时,广播响起:“现在发生火灾(现在紧急避险结束),全体师生立即疏散”,同时,疏散警报信号(电铃声、警报声、哨声等)长鸣,长鸣60秒,停30秒,反复两遍为一个周期,时间共3分钟。

2.在教室、实验室、宿舍等地点的教职工立即告知学生“按照疏散路线,快速疏散”,组织学生从前后门有序进行疏散,并且根据教室、实验室、宿舍等的位置,按照不同楼层,就近从疏散楼梯向下疏散。

3.学生立即向避险场所疏散,要求:沉着冷静,服从指挥;所有学生应做到快速、猫腰、护头、掩鼻(遇到浓烟时,可利用衣服、毛巾或者其他可利用的东西捂住口鼻,并尽量降低行走姿势,以免烟气进入呼吸道。如果烟气特别浓而使人感到呼吸困难,可贴近墙边爬行,因为近地处往往残留清新空气);不拥挤,不推搡他人,不起哄,不高声喧哗,不争先恐后,不拉手搭肩,不嬉戏打闹,不弯腰拾物,不逆流而行;在拥挤的人群中,注意双肘撑开平放胸前,形成一定空间保证呼吸;当发现自己前面有人摔倒了,马上要停下脚步,同时大声呼救,告知后面的人不要向前靠近;当自己摔倒时,应尽快爬起;当被踩踏时,要两手十指交叉相扣、护住后脑和颈部,两肘向前,护住双侧太阳穴,双膝尽量前屈,护住胸腔和腹腔的重要脏器。

4.中高层楼房消防疏散逃生的有关要求:在7层以上中高层建筑物进行消防疏散时,严禁乘坐普通电梯(有条件的可以乘坐消防电梯)或跳楼逃生;处在10楼以下的学生可视情况利用楼梯道走廊向下逃生;12楼以上的学生,可视情况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后向天台奔跑或尽快寻找阳台等安全的地方躲避,等待专业人员的救援。有条件的学校可自备高空缓降器或救生绳,学生可以通过这些设施离开危险楼层,也可用身边的绳索、床单、窗帘、衣服自制简易救生绳,并用水打湿,从窗台或阳台沿绳缓滑到下面楼层,从而逃离起火层。

5.疏散引导组在第一时间赶到指定位置(楼梯口、转角处、楼门口等)引导疏散,指挥学生保持秩序,控制速度,逐次疏散。同时视实际情况可喊“大家注意脚下,防止滑倒;保持秩序,不要拥挤;注意保护头部,小心坠物;有人摔倒了,大家小心;不要向回跑、不要捡东西”等提示语。帮助有困难的人员疏散。如出现拥挤摔倒等突发情况,负责疏散引导的老师应立即向指挥部报告,等险情排除后,再组织学生有序撤出。待学生疏散完毕后,方可撤离。

组织协调组做好演练指挥、协调等工作;宣传报道组做好演练的记录(摄像、摄影等)和计时等工作;后勤保障组做好报警等工作;抢险救护组做好伤员救治等工作。

6.学生疏散到避险场所后,应按照班级形成队列在指定位置站好,避免混乱。班主任或负责统计的人员进行班级、年级人员统计;抢险救护组检查学生身体、心理状况,进行临时救治、心理疏导;后勤保障组检查学校各项设施、物资等。完成后,各小组负责人及时向总指挥报告,并根据总指挥的指令采取下一步行动。

7.总指挥宣布演练结束。

七、演练总结阶段

(一)总指挥对演练进行现场总结讲评,内容主要包括演练组织情况,演练目标及效果,演练中暴露的问题及解决办法等。

(二)结合演练的主题和目的,可适当开展相应的安全教育。

(三)对演练场地进行清理恢复,回收整理演练物资装备。

(四)对演练进行总结评估,各部门和有关人员通过访谈、填写评价表、提交报告等方式,进行总结评估。有条件的学校可建立独立评价机制,聘请相关人员为整个演练进行测评。

上一篇:采集分析程序下一篇:东江水环境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