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教师教学论文

2022-04-20

摘要:面对新课程,教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对于教学而言,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为学而教,以学定教,互教互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课程教师教学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新课程教师教学论文 篇1:

《初中新课程教师教学方式转变的研究》阶段性总结

时代在变革,社会在进步。日新月异的变化影响着每一颗积极进取的心,传统的教学方式,已无法满足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的学生了。教学方式要转变,这是师生共同的心声。近期以来,我们学校一直在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我校张校长提出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分别是预习反馈、认定目标、导学达标、达标检测、评价小结。如何将这五环节融会贯通,在教学中我一直在摸索,经过长时间的理论学习以及在课堂上的实践操作,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高效课堂的优势及其重要性,也意识到只有改变才能带来生机。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能否真正发挥效应,关键在教师思想的转变,要彻底打破传统的你教我学,我问你答的方式,从而真正实现把课堂还给学生。下面我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几点体会。

一、转变观念,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责任,所以学生才应该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上只能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作为组织者,在预习反馈这一环节,教师的任务是根据学习内容布置相关的任务,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完成,然后通过小组互动、组组交流,对所学内容理解更加透彻,思维更加活跃。这时只需掌握学生动态,把握尺度。作为引导者,在认定目标这一环节,起着引领的作用,学生把交流的结果经过筛选,提出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我则根据课程标准,优化组合,形成更有代表性的学习目标。作为合作者,在导学达标环节,要参与到学生中间去,倾听学生的见解,给出更合理的建议,查阅学生的笔记,增减添改,提出学生想不到的问题,发散学生的思维。课堂上,生生合作,师生合作,以生为主,以师为辅。高效课堂改变了过去“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中抓住机会、创设条件让学生深入学习、合作探究。设置丰富多彩课的展示平台,鼓励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汇报探究结果。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潜能和创造性得到较好的发挥,真正体现了“我的地盘我做主”。

二、转变方法,检验教学效果是否高效

在整个环节中,检验课堂是否高效,较为直接的方法就是达标检测环节,这一环节虽不能完整体现这一节课的真正内涵,但还是能够起到管中窥豹的作用。所以,我格外重视达标检测这一环节,在问题的设置上,力求完美,既要遵守课堂标准的要求,又要体现严谨的知识性,还要顾及学生的个性特点。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的共同发展。学生是有发展的人,有发展的人是具有巨大潜能的,最好的教师就是把學生的潜能开发出来,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一种高层次的学习。只有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了,学生的学习质量提高了,我们才能说我们的教学方式改变了,实现了高效的课堂教学。

三、转变目光,重视弱势群体

在达标检测这一环节,我们主张分层次教学,因为学生的天赋不同,学习能力也有高低。如果上完一节课,用统一的标准进行检测,那么对于那些吸收较慢的学生无疑是不公平的,明明认真听课了,却为什么答不上来,久而久之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自信心下降,慢慢的游离于课堂之外,成为学困生。所以,在这一环节,教师要重视弱势群体,给他们发挥的空间,给他们肯定自己的机会,给他们一种“我能行”的信心。课堂是所有学生的,不只是优等生的舞台,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如果很少有展示自己的机会,他们就会觉得压抑,无形中限制了他们的发展。只要给他们机会,鼓励他们,他们就会勇于发言,避免成为置身于课堂学习之外的“看客”。

四、转变角色,重视课堂小结

到了课堂小结这一环节,就说明课堂已接近了尾声,这时的主体还应该是学生,由学生来总结自己这一节课的心得与体会,这样会培养学生概括总结的能力。这时需要多找几名同学来做陈述总结,并且是各个不同层面的学生,每个学生的发言都能代表一部分学生。待学生总结完后,教师再进行总结,在总结的过程中要注意,总结出学生遗漏的知识点,从而进一步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知道自己这节课的学习是否达标。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堂小结是必不可少的。

教师的角色在转变,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同时,也把自己变成了学生,与学生融合在一起进行学习,那么教学方式也会随之改变。在变化中取胜,在变化中成长,在变化中积累经验。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学方式还会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但无论变化如何,我们都要不断地学习,相信只要我们对教育始终保持热情,始终保持对学生的一颗负责任的心,我们的教育就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绩。

编辑 范昕欣

作者:付胜瑛

新课程教师教学论文 篇2:

浅谈新课程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摘要:面对新课程,教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对于教学而言,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为学而教,以学定教,互教互学。

关键词:新课程;教师;教学方式;转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引导,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点燃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探索结论的形成,体会科学家走的路,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为此,新课程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

1构建有效的课堂

教师应该在新课程教学中广泛发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潜力,做课堂教学的引路人,注重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的互动。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敢想、敢说,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勇于标新立异,寻求与众不同的途径。教师在课堂上不能一言堂,应该为课堂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注重学生的存在,重视学生的需要,使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气氛中自觉地获取新知识。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在一定的探究情境中合作、探究、交流,达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境界。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对知识有缺陷、能力不强的学生要扶一把,让他们克服自卑、不敢说心理。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养成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的良好习惯。

2 挖掘自身的创新潜能

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是挖掘创新潜能的重要一环。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创造性思维是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的有机结合,而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导成分。因此,教师应把握时机,引导学生跳出习惯性思维的框框,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变、一题多编等形式,加强顺向思维、逆向思维、整体思维等多向思维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这不仅可以使学生解题思路开阔,而且对培养创造型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作为课程有机构成部分的主体存在,不再是一个执行者,而是一个决策者。在新的课程环境中,教师根据自身不同的潜质、不同的特征,大胆实践,勇于探索,创造出具有自身特色的班级气氛,设计出带有自身个性标志的教学活动,表达自己独特的教学理念,以更大的自主性进行教学,使教学取得最大的效益。

3 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心理学家指出:一个人如果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就会自暴自弃,失去上进的动力。所以,教师要善于从学生身上发现湮没在问题与缺点中的“闪光点”和“兴趣点”,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赞扬,或者委派某些是其所长的为全班服务的任务以表示信任,就会使他们重新燃起自尊的火种,我们可以从现实的生活中找到许多学生感兴趣的东西,教师可以从这些兴趣点入手,让学生感觉到英语就在身边。

4 向重过程转变

在基础教育阶段,教学的主要任务不仅仅是使学生获得多少知识,教会学生怎样获得知识,获得自主学习能力。重结果轻过程是只重知识的结论、结果,忽略了来龙去脉,压缩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而让学生去重点背诵“标准答案”。老师的包办代替,取代了学生的思维,急于得出自己的教学结论,削弱了从感知到概括的过程,使学生一知半解。运用知识不灵活,对学习没有兴趣,是被动的接受知识。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只有课堂效果好了,学习效果才可能好,在课堂上我主要关注学生的听课状态,有的学生上课听的特别好,注意力很集中,眼睛一眨不眨的盯着老师,这时我就会悄悄记下这个学生的名字,然后就在今天他的作业上写上“今天听课状态很好,继续加油”,如果那个学生上课跑神了或听的不认真我就会不点名的提醒他,并且在本周的课堂分上有所体现,提醒他要改进,面对一本作业,能看出这个学生是以认真的态度对待它的,哪怕正确率并不是很高,我依然认为这是一本好的作业,对这样的作业给予好的评价,对这样的学生在班上表扬。

5 把学生当作课程资源

教师只有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出发,把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当作可开发利用的课程资源,才能在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体现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必须转变一个观念,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在让学生明确目标后,让学生自己带着学习目标,搜索有价值的信息。作为一种条件性的资源,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提供了基础,也就是说,学生以前所学的知识是为以后的学习打基础的,以前的知识构成了以后学习的条件。学生的学习总是在以前的基础上进行的,离开了以前的知识基础,学生的学习只能是一种无意义的学习。

教学是一门学无止境的艺术,需要我们不断地反思与提炼。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本着“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在教学中不断完善优化自己的教学,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向着“更好”迈进!兴趣是学生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对学生的学习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往往以自己的学习兴趣为转移,学生只有当对他所学学科日益产生浓厚兴趣时,才想学,才愿学、才爱学,才能使他们乐学、会学。教学中,教师要尽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原有的知识出发,激活其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6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我们认识到“人人都应该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只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心理特点,改革教法,在相关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培养科学意识和创新精神。许多学校还在课外活动、班级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多方面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独立思考6S力、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坚强的意志品质,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团结互助能力等,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

在新课程下,教师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教学中要求教师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学习的行动者。只有教师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身份,才能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提升和完善自己。

参考文献

[1] 严启英.“知─研─行”教学方式探索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0.01

[2] 莫永华、仇雪梅、张际平.建构主义的澄清与反思[J].中国电化教育.2010.01

[3] 赵翠兰、苏春景.对“问题学生”认识的思维转向——从本质主义到建构主义[J].中国特殊教育.2010.01

作者:吴小燕

新课程教师教学论文 篇3:

新课程教师教学控制感的价值表现与发展方式

摘 要:教学控制感是教师对教学相关因素及其关系达到有效了解和把握后的情感体验。它是教师有效教学的重要基础,对教学具有启动效应和反馈功能。教学控制感随教师教学成长而逐渐增强并趋于成熟,这个过程受教育的外部环境和教师的个体因素的影响。新手教师教学控制感的发展应遵循内强素质、外强联系的途径,并采取走在变化前、持续科研和合作教学等策略。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控制感;价值表现

文献标识码:A

作者:阳 泽 余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