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 教学设计

2024-04-09

功 教学设计(共10篇)

篇1:功 教学设计

功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在前面已经学了电功和电功率的知识,对于本节学生已经不会感觉到陌生。在教学中要充分的强调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这一点,让学生明白功的两个因素是力和距离发,教材上也用了很多的例子,大量的图片事例来说明这一点。可以作一下教材上的实验,使学生对影响功的两个因素有充分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解释做功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能背诵功的概念,阐明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情感价值观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三、重点难点 功的计算

影响功的两个因素通过实验来得出,设计表格得出公式=Fs

四、教学媒体 多媒体电脑,投影机

五、时建议 1时

六、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引入播放踢足球的动画引入在力的作用下足球有了动能和势能,放映图片&qut;炮打飞人,掷铁饼的图片&qut;,放映功的视频文,还有本上的图片。提出问题,它们的共性是什么?观看图片并思考他们的共性。准备回答问题

功通过上面的例子向学生提问它们的共性。总结结论 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动能和势能发生了改变,我们就说力对物体做了功学生回答问题,通过本上刹车的例子,体会生命的可贵。

影响功的两个因素观看马拉车,举杠杆,人提水桶不做功的动画。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有的做了功,有的没有做功。得出一个设想。

做实验验证自己的设想,学生分组做本上动滑轮的实验,在设计一个定滑轮的实验 总结学生的结论总结规律: 功和力和在距离有关,这两个量的乘积是不会变的 物理学上把力和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叫做功 功=力&ties;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用公式表示就是=Fs--功--焦耳 F--力--牛顿 s--距离--米

讲解焦耳的生平和对科学的贡献学生观看并思考。做分组实验。

得出结论,总结共性,在实验中得到乐趣,体会经过验证得出的结论才是正确的结论。

通过焦耳的例子体会科学探索的过程的科学家的贡献。体会物理于生活,作用于生活

想想议议结合人提水桶不做功的动画来想想为什么要强调&qut;在力的方向上&qut;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七、板书设计 第三节功和功率 功

力和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叫做功 用公式表示就是=Fs--功--焦耳 F--力--牛顿 s--距离--米

篇2:功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功”是2012年新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一节的内容。就知识的构架来说,引入功这个概念是为进一步得出“能”这个应用更为广泛、重要概念服务的,功是能量转化或转移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过程量。功的概念是本章重点内容,通过本节学习,为学生学习“能”做铺垫,要注意到“功”概念概括性强、抽象的特点,难以让学生短时间内就有深刻体会,须逐步拓展深化。

本节是在学生对力的有关知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通过实例说明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得出力的方向跟物体运动方向相同时,功的计算式W=F.S(特殊情况—恒力、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一致)。

二、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知道功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思考和讨论,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2)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3)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乐于参与观察、实验、探索活动。

(2)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3)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功的概念。

2、难点: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计算。

四、设计理念

通过对动画和图片的观察,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进而通过相对缜密的逻辑思考,形成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促成学生发展。

五、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

通过图片比较导入新课。(二)智勇大闯关

1、第一关——勇闯迷“功”

通过课件出示的图片比较,探究功的定义

2、归纳总结出做功的2个必要条件: 1)有力作用在物体上

2)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

3、通过展示动画实例和图片实例辨别做功与不做功,得出常见不做功的三种形式:

1)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但保持静止状态

s=0,劳而无功

2)物体在运动方向上不受力的作用,由于惯性而运动

F=0,不劳无功

3)物体受到某力的作用,但运动方向始终与该力方向垂直

F⊥s,垂直无功

2、第二关——尺寸之“功”

1、通过课件展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功的计算。

功: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

计算公式:功=力×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W = Fs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

W——功——焦耳(J)

F——力——牛顿(N)

s——距离——米(m)

1J = 1 N·m

3、第三关——拔剑论“功”

通过习题加强功的计算公式的运用和理解。

4、第四关——“功”德圆满

1、回顾本节课重难点内容

2、布置课后作业和训练

六、板书设计:

一、功的概念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二、做功的两个必备因素

1.有力的作用

2.在力的方向上有移动一段距离

三、功的计算及单位

W=Fs 单位:1 J=1 N·m

八、教学反思:

《功》教学设计

篇3:功 教学设计

一、影响学生数学作业有效性的归因分析

传统的数学作业形式单调,笔答题“一统江湖”,学生“一叶障目”,见不到形式丰富的作业,体会不到学习数学的快乐.教师要改变机械训练的现状,丰富作业形式,让学生在作业中习得知识、开启智慧、提高能力.

(一)作业性质

作业的性质影响了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作业完成的质量,制约着作业的有效性、成功率.

1. 趣味性

作业的呈现方式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图片、模型、实物,还可以是观察、操作、体验,形式多样、富有趣味的作业形式能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完成得又快又好.

2. 难度

难度是作业对于学生现在实际水平的难易程度,作业难度过大,学生会困惑不解,会降低探究的热情.教师要精准地把握学情,将难度贴近学生的实际水平,才会使学生积极参与.

3. 多样化

多样化作业能消除学生的学习疲劳,提高作业的有效性.

(二)教师指导

教师的指导清晰、明确,影响着学生的参与度与成功率,也影响着学生作业活动的效果.学生对布置的作业准备充分,会形成清楚的理解,会高成功率地完成作业,也会使他们的专注程度大大提高.在学生作业期间,教师应在室内走动巡视,与学生个别交流,有效的监控、提示能帮助学生明确问题性质、理清解答策略、掌握有效方法.

二、丰富形式,设计开放有活力的初中数学作业策略

教师不局限于单一的笔答题作业形式,应从生活中挖掘,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设计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作业,让学生经历调查、测量、实验、操作等探究活动,提高应用数学的意识.

(一)研究型作业

学生既是数学知识的接受者,也是反思者、质疑者与研究者,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小组研讨,在收集数据、对比分析、研讨交流、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形成结论,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继而撰写周记、小论文.如在学习“代数式”内容后,教者提出问题:“初二年级8名同学参加乒乓球比赛,采用单循环赛(每人都要与其他同学比赛1场),共需比赛多少场?”学生开展了激烈的讨论,张明同学认为,每名同学要与其他7名同学打比赛,那8名同学一共要打8×7=56(场).王兵同学想了想说,这不合适,这里面每场比赛都被重复计算了,如甲与乙两同学只需打1场,而张明同学计算了2次,结果应该是8×7/2=28(场).李芳同学认为,第1名同学与每位同学轮打,需打7场,第2名同学与第1名同学不再打了,只需再打6场,依此类推,共需打1+2+3+…+7=28(场).由此大家找到了运用化归思想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撰写数学小论文《神奇的式子》,并用此方法解决火车沿线有n个站点,需售多少种票的问题.

(二)调查型作业

云时代的来临,大数据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教师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踏入社会,积极参与调查活动,在收集、筛选、整理数据中提高分析数据的能力.如在学完“数据的分析”内容时,教师提出问题:“春节刚过,你知道我校学生的压岁钱有多少吗?这压岁钱是如何花掉的?大概花多少钱交学费?花多少钱买文具、图书资料?花多少钱买零食?”有学生只能说出自己的情况,也有学生能去问问周围的同学再估算……大家议论纷纷,最终提出通过调查家庭、走访同学等方式去了解实情.于是教者布置调查型作业:让学生对全校学生的压岁钱使用情况做个统计,并根据所了解的情况制作统计表.通过调查,学生能将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培养了思维能力与应用意识.

(三)开放型作业

开放题是指条件不完备、结论不唯一的试题,它不拘泥于解法唯一、答案标准,让学生从自己的知识视角出发,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寻求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教师要设计一些开放性的作业,让学生多视角观察、多方位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提高.如已知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像如下图所示,通过观察抛物线的特征,可以得到二次函数的系数a,b,c的哪些关系、结论.

总之,我们初中数学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设计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可操作性强的数学作业,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观察生活、留心生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在作业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参考文献

[1]周云霞.改变数学作业活动方式,开发学生自主学习潜能[J].中学教研(数学),2005.

篇4:“习之功”在设计

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作业;设计;发展

1 认识新理念下的数学作业

在数学教学中,数学作业是学生获取、巩固、应用知识的一种手段,是课堂教学的延续,也是师生交流互动的另一种方式。因此,作业也就成了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浙江省小学数学学科建议中明确指出:“合理选择作业的内容和形式,注重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层次性,以求实效性。作业设计的要求是“紧扣目标、促进思维、形式多样、分层要求”。提倡探究性、开放性和生活化的有创意的作业设计。”

2 数学作业的现状

从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以来,大多数教师都比较重视课堂教学的革新,然而,对如何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據,设计新型的数学作业,利用数学作业来发展学生却关注的并不多。长期以来,传统教学中所布置的课外作业都是无思维价值的练习,学生沉溺于题海战术中,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完全割裂;老师布置多少学生完成多少,学生较少有自主选择余地,而且面对不同水平、不同基础的学生,实施的是无差异的作业练习,从而导致部分学生“吃不饱”与“吃不了”现象的发生,抑制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限制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剖析作业布置的现状,主要表现为三多三少:一是例题仿做的题目多,综合创新的题目少,致使学生应付式完成,不求甚解;二是单纯计算的题目多,应用表达的题目少,作业内容乏味重复,学生态度消极;三是要求独立完成的题目多,关注合作互动的题目少,忽视学生的合作交流的需要,使部分学困生对作业产生恐惧心理。学生这些不正常的作业心理直接影响着作业的质量和效果,阻碍学生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发展。

3 小学数学课外作业的设计

新理念下,数学作业的设计既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更要注重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发展,既要创新又要保证其科学有效,使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体验快乐,形成能力,学会合作,体验自主。

3.1从独立走向互动,互动中促进了交流,在交流中学会了合作

(1)家长合作型作业:一些学生不能独立完成的作业,可以让家长参与到作业中来,这样学生既可以学到知识,又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得作业具有浓浓的“亲情感”。例如,在学完四年级下册《四则运算》后,让学生回去后,请爸爸妈妈拿扑克牌一起算24,一开始可以让父母抽牌学生回答并把算式写在作业本上,如果学生解决不了可以让家长参与进来一起完成,一周后家长随意报数让孩子口答,使学生迅速算出24,再比如学了《三角形》图形的拼组后,让学生回家和父母一起拼组美丽的图案,在这种具有亲情的环境中,学生学会了交流、学会了合作,知识、技能、情感都得到了发展。这样既让学生有个作业伙伴不感到寂寞和枯燥,又能让家长进一步了解自己孩子学习情况。

(2)学生互动型作业:在数学学习中,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他们对问题的看法,对知识的理解不尽相同。在合作交流中,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全面,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多样。做社会调查,办数学报之类的作业都离不开学生间的合作,有的甚至需要一段时间的合作。为完成这一类作业,学生既分工,又有合作,大家出谋划策,彼此信任,互相帮助,在互动中促进了交流,在交流中学会了合作。在学《位置与方向》时,让学生在一起回家、上学过程中说说一些建筑物的位置及相对位置,也可说说自己家与学校及建筑物的相对位置,这样的合作练习作业既掌握了数学知识,又了解家乡地理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主动与同伴合作,积极与他人交流的良好习惯。

(3)师生对话型作业:游戏对话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之一,将所学的知识寓含于游戏对话中,可以提高学生作业的积极性。课后可以跟学生玩些“数字”游戏,例如师:你喜欢哪个数字?生:8。师:为什么?师:把它乘以3。生想:24。师:加倍(48)师:减10(38)师:缩小到十分之一,给我答案。学生:3.8。例如结合身边知识引入,师:咱们班共有几名同学?生:32。师:减去男生(19)师:乘以厘米与分米的进率(190)师:减去一半是多少?生:95。师生相互之间玩一玩。加强了师生感情,学生在玩中学习,学习中体验知识的魅力、成功的喜悦。

3.2布置侦探题,把学生训练成“福尔摩斯”:学生对于内容枯燥、形式单调的作业感到乏味,特别是计算题,因此,我们可以给一些枯燥的作业创设不同作业形式,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一道简单的数学计算题68+25=?把它设计成一道选择题,在题目的下面,只给A、B、C、D四个字母,不提供任何可供选择的答案。布置学生先计算出自己的答案作为正确选项写在字母B下面,然后让学生猜猜剩下字母后面的数字会是什么?有的学生会说A的下面是43,因为有的同学做成了减法;C的下面是83,因为有的同学忘记了进1;D的下面可能是813等等。又比如简便计算237-98,让学生用简便方法计算后,想一想别的同学可能会怎么回答,这样就可以把会犯错的地方全部找了出来,避免以后犯同类错误。引导学生扮演侦探,“找出”以及“回避”潜在陷阱的过程让他们快乐无比,从而喜欢上数学。

篇5:功 教学设计

松阳一中 物理组 林凯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也是以“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为教学线索的。从追寻守恒量谈到能量的转化,从能量的转化使学生明白引入功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从生活中的物质生产的基本动作和学生参与的互动实验,探究“功”的来历和做功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再通过特殊情景引出一般情景,并通过等效思想,借鉴两种特殊情况推导出功的一般表达式;从功的一般表达式的深化研究得出功有正、负;从功的正、负引出功是矢量还是标量,通过“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探究功是标量;通过例题得出几个力做功和它们的合力做功的关系;通过例题的拓展得出WFlcos的适用条件,并为以后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埋下伏笔。教学目标

1、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2、掌握功的公式:WFScos,会计算恒力的功,掌握计算总功的方法。

3、知道功是标量,认识正功、负功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可以互相转化。能量变化的过程必然伴随着做功的过程,可见,功与能是紧密联系的两个物理量。因此,在本章追寻守恒定律的过程中,首先学习功。设问:为什么要引入功?

二.通过演示和事例,说明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演示:汽球实验

通过学生举例和学生演示汽球实验的分析发现力对物体做功的确导致了物体能量的变化。

又如书本57图7.2-1甲:货物在起重机的作用下重力势能增加了;乙:列车在机车牵引下动能增加了;丙:握力器在手的压力下弹性势能增加了。上述事例也说明能量发生变化,一定有力对物体做了功,反过来,力对物体 做了多少的功,就意味着有多少的能量发生了转化。可见,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三.通过启发式探究,使学生明白“功”的来历并掌握做功的两个因素。

下面我们来探究一下影响做功的因素。请同学们考虑一下汽车刹车的情况。

通过引导使学生明白:要使两辆完全相同的以同样速度行驶的汽车停下来,从受到的阻力大小和通过的位移大小考虑可以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用较大的阻力,通过较小的位移,使车停下;还有一种是车受到较小的阻力,通过比较长的位移使车停下。两种方法在改变车的运动能量上是等效的,可见,做功也是一样的。由此可见,做功是和两个因素相联系的,一个是力,还有一个是在力方向上发生的位移大小。

四.通过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借鉴等效思想,引导学生探究出求功的一般表达式WFlcos 特殊情景1:

如图,物体在水平恒力F的作用下前进L位移,力F做功多少? 特殊情景2:

如图用竖直向上的提力提水桶水平匀速前行一段位移l,提力对水桶有没有做功?做了多少功? 一般情景3:

一般的情况力F的方向与运动方向并不一致,也不是与运动方向发生的位移相垂直,力F方向与运动方向成某一角度时,力F对物体有没有做功呢?

若做了功,所做的功又是多少呢?

a.提出猜想:

通过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启发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并交流猜想。可能提出几种猜想:

(1)力F做功大小和力与运动方向的夹角α没有关系。

(2)力F做功大小和力与运动方向的夹角α有关系。

同样一个力F作用方向不同,在改变物体能量上效果不相同,可从两种特殊情况作定性分析,否定猜想(1)。

对猜想(2)提出运用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来理论验证的思路。

b.师生交流协作,学生分析论证,验证猜想:

1、教师启发:运用矢量分解,把一般情境问题转化为二个简单的特殊问 题,同时渗透等效思想。

2、学生论证:

cosF2FsinWF1lFlcosl1lcosl2lcosWFl1FlcosF1Fc。优化表述论证成果:一般的情况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力与位移夹角的余弦这三者的乘积。即WFlcos 五.从一般到特殊,深化对WFlcos的认识

讨论一个力做功时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形:(1)当= /2 时,cos =0,W=0。表示力F方向跟位移l的方向垂直时,力F不做功。物体在这个力F作用下能量不发生变化(既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小)

(2)当0  < /2 时,cos  > 0,W>0。表示力F对物体做了正功。(3)当/2 <    时,cos  < 0,W <0。表示力F对物体做了负功。功既可以是正值,还可以是负值。

结合书本P5图5.2-5进一步讨论正功和负功含义(仅限于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对运动只学习了直线运动,因此对物体的能量也只限于讨论运动物体的能量):

(1)正功:力对物体做正功时,这个力对物体而言是动力,对物体而言是输入了能量,物体的能量发生了增加。

(2)负功:力对物体做负功时,这个力对物体而言是阻力,对物体而言是输出了能量,物体的能量发生了减小。也可以表述成“物体克服这个力做了功”。例如某个力做了-20J的功,可以说这个物体克服这个力做了20J的功。

顺便说明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J。1J等于1N的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1m的位移时所做的功。即1J1N1m1Nm 六.功的拓展研究:课后探究 知能优化训练

1.质量为m的物体静止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斜面沿水平方向向右匀速移动了距离s,如图所示,物体m相对斜面静止.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重力对物体m做正功

B.合力对物体m做功为零 C.摩擦力对物体m做负功

D.支持力对物体m做正功

变式训练1 如图所示,重物P放在粗糙的水平板OA上,当水平板绕O端缓慢抬高,在重物P没有滑动之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P受到的支持力不做功 B.P受到的支持力做正功 C.P受到的摩擦力不做功 D.P受到的摩擦力做负功 2变力做功的计算

(2011年西安八校高三模拟考试)某人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用100 N的恒力F作用于不计质量的细绳的一端,将物体从水平面上的A点移到B点.已知α1=30°,α2=37°,h=1.5 m,不计滑轮质量及绳与滑轮间的摩擦.

求绳的拉力对物体所做的功.

3摩擦力做功的计算

篇6:《功》教学设计

山东威海新都中学 杨龙飞

一、设计理念

课堂教学终极目的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自由地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并通过自我调控的学习活动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在新授课中,精心设计学习情境,从而让学生在学习中顺利进入角色,达到全面理解新学概念的目的。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中九年级的学生,学生已学习了运动和力、压强和浮力等知识,具备了学习功所需要的基础知识,但由于学生没有学习能的转化相关知识,所以在研究物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时,很难直接解决这个问题,因此在引出“功”下含义前,将从汉字“功”的含义中“成效”的意思出发,说明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移动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这样从“成效”出发引用“力学”里的“做功”,对学生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有帮助。学习功既是对前面知识的延续和拓展,也是为学习后面功率、机械能、机械效率等知识作必要的知识储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功的含义。

(2)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识别在什么情况下物体做了功。

(3)知道功的单位。

(4)能利用的功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功。

(2)经历探究,了解改变做功大小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分析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培养创新思维。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建立功的概念;能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会用功的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判断力在什么情况下做功,在什么情况下没做功,识别“垂直无功”。

四、教学资源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大木块、小木块、大钩码(100g)、小钩码(50g)。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图片:

提出问题:(1)图片中可以运用哪些力学知识来解释?

(2)如何改变力的作用效果?

小组讨论,交流展示,解答上述问题。

(二)新课教学

1.明确“成效”在物理学中的含义。

图片展示:生活中做功的两个实例和没有做功的两个实例。

学生观察图片展示的物理情景,讨论分析力作用在物体上所能够产生的“成效”,领会“成效”的含义,从而引出“功”。

联系实际,从生活中的实例出发,分析力作用在物体上所产生的效果,进而上升至“成效”,为建立功的概念做准备。

2.理解功的含义并建立功的概念。

(1)实验探究: 用相同大小、相同方向的力,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产生的作用效果相同吗?

做法:学生两人一组,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用同样的力提升小钩码和大钩码或用同样的力拉小木块和大木块,观察力的“成效”。

(2)学生交流展示:比较两个实验,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出产生“成效”的条件──有力并且在力的方向上运动一段距离,领会“成效”的含义。

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从实验现象入手分析,然后引导学生使他们知道物体在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运动了一段距离,说明该力对此物体产生了一定的成效;物体没运动,说明力没有成效。

(3)建立功的概念:学生交流归纳,教师总结提升:说明力学中功的含义,建立功的概念。

功的含义: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总结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

由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做功需要哪些条件即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力、在力的方向上有移动的距离。

反馈练习:如图所示的四种情景中,人对物体做功的是

强化练习:出示图片,提问:人提水桶行走时,提水桶的力对水桶做不做功?为什么?

对水桶进行受力分析结合分析距离,学习判断力做功的方法。

3.通过比较功的多少来确定功的计算方法

(1)实验探究:利用桌上的器材自己设计实验,看看谁做的功最多!

友情提示:怎么做才能对物体做功?怎么做,做的功更多?

启发思维,引入问题:提一桶水由一楼上到二楼,我对水桶做功了吗?再把水桶提到五楼呢,哪次成效大?哪次做功多?为什么?要想使我做的功更多,还有什么方法?

分析:教师有梯度的提问能正确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来解决问题,为实验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

学生两人一组,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如下实验:利用探究1的实验器材设计一个方案,使拉力做的功越多越好。交流展示。

引导学生:把所有的器材都提起来,提得越高,做的功越多;把所有的器材叠放在一起,拉得越远,做的功越多。

小结:功的多少与力和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关系:力越大,距离越远,做功越多。

(2)功的计算公式及单位:力学中就用力和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来计算功的大小,用字母F表示力,S表示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因为功的英文单词是work,我们取首写字母W来表示功,功的计算公式:W=FS

功的单位:国际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J,1J的物理意义:1J=1N·m

补充:为了纪念英国物理学家焦耳,就给它起了一个专门的名称焦耳。感知1J的大小,把两个鸡蛋提高1m做的功约为1J。

(3)应用举例:在水平地上,用50N的水平推力推动重100N的箱子前进了10m,推箱子的人做了多少功?如果把这个箱子匀速举高1.5m他做了多少功?

学生讨论,合作解决问题,教师给予规范化板书演示。

4.课堂小结及检测

小组交流,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让学生自主构建本节的知识框架结构,教师给予适当补充提升。自主构建知识网络,自我评价收获所得。

六、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说难度大,较抽象,难理解。通过备课研讨,我们补充同样的力作用在两个不同物体上利用产生不同的作用效果为本课的研究作了铺垫。有了这样的一个知识基础,再结合“成效”一词,学生对功的概念的理解就比较容易了。

篇7:《功》教学设计

依安县三兴镇中学

董发林

《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功的概念,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初步理解功的计算公式、功的单位,学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对1焦耳的功形成一个具体的观念。教学重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公式。教学难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教学器具:尝试题投影片、投影仪、钩码、示教板(自制)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师:本节课我们学习力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功 板书:第一节 功

师:下面请同学们先来完成下面的尝试题 投影出示尝试题

(一):

1、如图,放在水平桌面上的木块受到几个力的作用?画出它的受力示意图。

2、如图,用细绳拉着木块在水平桌面前进时,木块受到几个力的 作用,什么力对木块的移动作出 了贡献?

3、你对“功”这个词怎样理解的?哪些人可以评功受奖? 你知道“劳而无功”的含义吗?

学生练习、讨论,教师巡视。请一位学生板演题1木块受力示意图,然后请学生举手回答题

2、题3并给予指正和肯定。最后归纳小结: 师:力学中“功”,主要吸收了“贡献”、“成效”的意思,指一个力作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移动了一段距离,这个力对物体的移动作出了贡献,取得成效,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如题2中绳子的拉力对木块做了功。

二、新课教学 板书:

一、功

(一)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师: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一部分的内容,然后再完成尝试题

(二),体会 一下力学中“功”的含义。投影出示尝试题

(二)1、下列各图所展示的现象中,什么力对物体移动有贡献?什么力对物体做了功?

①人推小车前进

②马拉车前进

③起重机吊起重物

2、当你端着一盆水不动时,你累吗?你有没有做功?为什么?

3、当你使劲地用力拉(固定在地面上的)讲台,讲台移动了吗?你累吗?你做了功没有?

4、人推木箱前进时,重力和支持力对木箱有没有做功?为什么?

5、人提前水桶沿水平地面前进时,提力有没有做功,为什么?

6、抛出的小球,在水平地面上滚动时,有没有力对它做功? 学生看书、讨论,教师巡视,3分钟后,师生一起讨论完成试题二的解答。师:题1展示的三个现象中,有什么共同点?

生:都有力作用在物体上,都使物体在力的方向移动了一段距离,力都对物体做了功。

师:你们中谁能归纳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学生代表回答,教师板书: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师:题

2、题3的例子告诉我们,什么情况不做功? 生:当力作用在物体上,不能使物体移动,不做功。师:对,这是一种“劳而无功”的现象。

师:题4中,重力、支持力为什么不做功?题5中提力有没有做功?为什么?

生:重力、支持力对木箱移动没有贡献,不做功。同样向上的提力对水桶的水平移动没有贡献,也不做功。

师:对,这也是一种“劳而无功”的现象。当力与物体移动方向垂直时,这个力不做功。

师:抛出的小球在水平地面上滚动时,有力对它做功吗? 生:没有,小球向前滚动的原因是因为小球具有惯性。

师:物体由于惯性运动时,没有外力对它做功,这可以说是一种“不劳无功”的现象。

(二)功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师:帮功是有多少的,用的力大,移动的距离长,力的成效大,做的功多。下面请大家观看老师演示(如图)演示

1、将1只钩码提高1个单位(10厘米)高度 演示

2、将1只钩码提高3个单位(10厘米)高度

演示

3、将2只钩码提高3个单位(10厘米)高度 师:第二次做的功是第一次的几倍? 生:第二次是第一次的3倍。

师:第三次做的功是第二次的几倍?是第一次的几倍? 生:是第二次的2倍,第一次的6倍。师:你们能归纳出决定做功多少的因素吗?

生:功的大小跟力的大小和使物体移动距离的大小有关,力越大,使物体移动的距离越大,力做的功越多。

师:对,从上面的实验,我们不难得出:(板书)功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跟物体在力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成正比。

(三)功的计算公式和单位:

师:我们知道了功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力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的关系。力学中规定,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板书:功=力×距离 师:用W表示功,F表示作用在物体上的力,S表示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功的计算公式可以写成W=F·S(板书)。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距离的单位是米,功的单位是牛·米,牛·米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焦耳,简称焦,1焦=1牛·米(板书)。师:让我们一起计算一下,刚才第三次实验时老师做的功。提钩码用的力F=G=mg=0.2千克×9.8牛/千克=1.96牛 钩码移动的距离s=h=0.3米

提钩码做的功W=F·S=1.96牛×0.3米=5.88焦

三、小结

师: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力学中“功”的概念,知道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给出了功的计算公式W=F·S,知道了功的单位是焦耳。下面再给出一组尝试题,供大家练习,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功的意义,掌握功的计算。下面请大家边看书,边练习。

出示尝试题

(三)1、下列情况力对物体做了多少功?(1)用100牛的力将物体举高2米。(2)用100牛的力提着物体站在2米高处。

(3)用100牛的力提着物体站在水平前进的小车上,随着小车一起向前移 动了2米。

(4)用100牛的力提着物体沿扶梯走在2米高平台上。(5)用100牛的力将垒球掷出10米。

(6)用100牛水平力拉着重500牛的小车沿水平面前进了10米。

2、试一试,估算一下你做了多少功?(1)将100克的砝码举高1米。

(2)将掉在地上的课本拾起来,放到桌面上。(3)将凳子放到桌面上。(4)做一次引体向上。

学生练习,并板演,教师巡视,最后与学生一起评价学生的板演,给予指正和肯定。

四、布置课外小实验:

测出自己上楼时所做的功及所用的时间。要求:

1、测出:(1)体重G;(2)楼层高h;(3)上楼所用的时间,按正常速度走上去所需时间t1,快速跑上去所需时间t2。

篇8:初中物理“功”教学探讨

一、让学生建立功的概念和做功的必要条件

首先让学生建立功的概念。不少学生存在一种误区,认为生活中的干活、做工、工作就误认为做功,而教材上的定义是: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的乘积叫作机械功,简称功。这样,就让学生对功的概念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有利于本节课的教学和对相关知识的准确的掌握。这是本节课必不可少的环节,只有指导学生找准靶子,才能打准把子。

其次让学生知道什么情况下才说明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做功。教师要让学生理解并识记满足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1有力存在;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这二者必须同时满足,缺一不可。另外,教师应特别强调物体必须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简单地说就是方向相同,否则不做功。或者教师给学生总结反概念,不做功的三种情况,也就是不能同时满足的两个必要条件的三种情况:1有力无距离,2有距离无力,3物体通过的距离不在力的方向上。教师可以通过课本上的几幅彩图让学生试着判断,图中的人或物到底对另一个物体做没做功。并且教师可以拓展一下,再列举几例,如举重运动员在举起杠铃的过程和在空中停留的阶段等,然后指名让学生举例说明。

二、根据功的概念推导公式并加强练习

根据功的定义,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的乘积叫作机械功,简称功。教师可以推导出功的计算公式W=FS,根据公式再次强化功的定义,并且对功的计算公式加以解释:公式中W表示功,单位为焦耳;F表示力,单位为牛顿;S表示距离,单位为米。然后教师指导学生识记公式以及变形式。首先让学生了解1J功的大小,否则学生没有参照物。1J功是用手拖一个50g的鸡蛋从地面缓缓举过头顶,因为所用的力为1N,从地面到头顶的距离2m,根据公式W=FS代入求得为1J。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简单的例题加以巩固。例如在平地上,用50N的力水平推动重100N的箱子前进20m,推箱子的同学做了多少功?如果把这个箱子匀速举高1.5m,那么他做了多少功?本题看似没价值,很简单,但如果每个同学都能会做的话,说明学生对本节内容已经真正地理解和掌握了。只有学生理解了,在以后的变式题中学生才会迎刃而解。因此,教师要注意题目不能过难,争取每个学生都能“吃到”,而且“吃饱”。

三、学以致用,解释生活现象

教师让学生会用物理知识解释“劳而无功”的真正含义,肯定不少学生会思考一些生活中的不解现象。如一些盘山公路为什么不修成直的,而是修成环山型的,不浪费材料吗?我们家中的手压井的井把离得越远越省力呢?我们使用定滑轮时不省力,而使用动滑轮会省力呢?……学生学过本节知识后应该会加以正确、合理地解释。我们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根据公式W=FS,如果做相同的功时,F越大那么S就越小,F越小S就越大,所以盘山公路修成S型的,就是增大S,从而减小F,为汽车提高更大的动力,不至于在上坡时动力不足,增加安全性。像类似问题让学生试着去解释,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生活的观察力,而且能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物理这门学科的兴趣培养,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利用学科自身优越性加以教学

对于初中生而言,有些物理知识他们并不陌生,在小学六年级的科学这门学科中有所渗透。另外,物理这门学科的最显著的特点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物理是一门工具性较强的学科,主要揭示一些简单的规律和概念,注重基础知识和习惯的培养,并且初中物理主要探究声、热、光、力、电等几方面知识,它与生活联系的十分密切,对于我们初中物理教师而言也具有优越性。正如心理学所说,学生已有了前认识和前概念,并不是脑中一片空白或者像其他学科对于他们而言一切都是新的,所以具有优越性。

篇9:《功》的说课设计

“功”在力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它是初高中知识的结合点。所以在教学中,应该以初中知识为起点,以教材内容为线索,进行科学方法教育与思维能力培养。其二,它是能量和力的结合点。体现了能量和力的关系,是进一步学习有能的知识以及解决力学问题的理论基础。结合本课特点,可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功的概念,功的要素,功的计算公式,并能理解正负功的意义,会求多个力做的功。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并了解物理学常用的,通过特殊性得出普遍性的研究方法,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常用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课前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和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情。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基于此,可采用讲授法、点拨法。通过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地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上,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三、说教学过程

由于本节课是概念教学课,分析、推理成分居多,所以依据新课程的要求,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电脑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分析探讨,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推理,总结得出结论。这样把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可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1.新课引入

由一段视频引出功的概念,然后结合教材中的三幅图片,请同学们思考图片中都有什么形式的能量发生变化,再通过对三幅图片的观察分析,让学生归纳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即力的作用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从教学心理角度来看,这种讲法有助于消除学生因学习新课带来的懈怠感。同时提醒学生注意:谈到做功就要明确是什么力做功?对什么物体做功?在什么过程做功?

环节2.讲解功的计算公式

通过复习初中已学过的知识提出问题,力的方向跟运动方向成某一夹角α时,力做功应如何计算?这样设问可以调动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启发学生分析、推理,得出W=Flcosα.教材上的处理方法是分解力。在教学中为了活跃学生的思维,还可以介绍另一种方法,即把位移l分解,同样可以得出W=Flcosα,不要小看这短短一笔,它能更好地开阔学生思路。在公式中,F—力的大小,l—位移的大小,α—力的方向和位移方向的夹角。由于公式中都是数值的乘积,所以可以直接得出功是标量。功的单位:焦耳。功的计算公式不是普遍适用的,它只适用于恒力做功,这一点教材上没有提及,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向学生简单介绍。在讨论公式时,可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cosα可能取的值,让学生自己总结力对物体做功的三种形式。教师应注意分析正负功的意义,并让学生理解透彻,这样做可以大大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环节3.多个力做功的求法

通过对教材例题的分析讲解,介绍功的求解方法,借机为学生复习一下合力的求法。

环节4.本章小结

最后让学生以抢答的方式,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记忆的深度。

环节5.习题设计和作业布置

物理学科讲究学以致用,所以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安排一些有适当难度的习题,让学生分析解决。然后布置一些开放性的课后作业,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效果。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理清文章脉络,突出重点难点。所以教师的板书应力图全面而简明地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以收到提纲挈领的效果。

为了更好地体现新课程理念,本节课将以问题式教学为主,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法和学法和谐统一,使知识传授和智能开发和谐统一。

篇10:教学设计-功(定稿)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功的概念

2、能判断物体(力)是否做功

3、会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过程与方法

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学习重点:理解功的概念。

学习难点: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计算。导学方法:实验探究 教学资源

1.各种做功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出示多媒体,展示图片

引导学生认识力学中的功

(二)新课

知识探究点一.功概念的讨论

1、(1)观察课本P63页“想想议议”图11.1-2,这些做功实例中的共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2)观察课 本P63页“想想议议”图11.1-3,力都没有做功,想一想这些力为什么没有做功?并写出原因: 甲图:没有做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图:没有做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展示对做功的概念和做功的两个必 要因素的理解。

2.下列现象中,什么力对物体移动有贡献?什么力对物体做了功?

①人推小车前进

②马拉车前进

③起重机吊起重物 3.分析以下事例:

(1)当你端着一盆水不动时,你累吗?你有没有做功?为什么

(2)人推木箱前进时,重力和 支持力对木箱有没有做功?为什么?

(3)人提前水桶沿水平地面前进时,提力有没有做功,为什么?

(4)抛出的小球,在水平地面上滚动时,有没有力对它做功?

4.通过以上事例,你能归纳总结力对物体没有做功的三种情况吗?(1)、(2)、(3)、知识探究点二:功的计算 根据功的计算公式,认真阅读课本P64页例题,结合做功的概念,完成以下各题:

1、定义:功等于力与物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向移动______的_____;用符号_____表示功。

2、公式:文字表达式:功= _____× ____字母表达式:W=___公式可变形为:F=__ S=__

3、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 ___简称:___符号: ___,1J=___N•m(将两个鸡蛋举高1m,做功约1J)

1J的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意:①在使用公式求功之前,要明确哪个力做功;

②同时同体性:力与物体移动的距离必须对应于同一物体,同一段时间

③力与物体移动的距离在方向上要一致(不一致的问题初中阶段不作要求计算)④要搞清力的大小;

⑤要注意单位的统一(化好单位)。

例1.一个人用50N的力沿水平方向匀速推一辆重200N的车前进2m,求这个人对车做功多少?重力对车做功多少?

2、起重机把8000N的重物竖直向上匀速提升5m后又沿水平方向匀速移动了2m,在这一过过程中钢丝绳向上的拉力对物体做功多少焦?

3、一个人沿水平方向匀速推一辆受阻力50N的车前进2m,求这个人对车做功多少?

巩固练习小结: 布置作业

见导学案《课后探究学案》 【板书设计】

一、做功

1、概念: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机械功。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该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二、功的计算

W=F·s——物体在力F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米)

|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牛)

上一篇:盘古开天地 教学设计下一篇:幼儿园小班音乐教案《刷牙》及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