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机械功导学案

2024-04-15

高中物理机械功导学案(通用11篇)

篇1:高中物理机械功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理解动能、重力势能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知道弹性势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3.知道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二.导学流程:

活动1:

1.观察P30四幅图,回答运动的物体能否做功?

2.什么叫能?什么叫动能?

3.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物体具有动能?

活动2:

设计实验——探究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研究思路:保持小车质量不变,研究 关系。

保持小车速度不变,研究 关系。

2.如何判断小车的动能大小?

如何控制小车的速度不变?

如何改变小车的速度大小?

3.图12-5研究的问题是 ,实验的结论是 。

图12-6研究的问题是 ,实验的结论是 。

4.实验结论:动能大小与 、 有关。

活动3:

1.举例说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能否做功?

2.什么叫弹性势能?

3.动手操作:按P32要求操作,并回答书本问题。

活动4:

1.举例说明:被举高的物体能否做功?

2.什么叫重力势能?

活动5:

设计实验——探究重势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研究方法是 。

研究思路:质量不变,探究重力势能与 关系。

高度不变,探究重力势能与 关系。

2.实验根据 现象,判断物体重力势能的大小。

3.选择器材:质量不等的纲球,沙子,水槽等,如何操作?

4.实验结论是 。

活动6:

1.动能和势能统称为 。

2.观察P35,回答皮球上升(下降)时,动能和重力势能如何变化?

滚摆上升(下降)时,动能和重力势能如何变化?

3.身边哪些现象可表明动能和势能可相互转化?

活动7:

讨论:游乐场过山车你见过吗?轨道设计一次比一次低,为什么?

篇2:高中物理机械功导学案

(1)拦河坎中的水具有 (2)转动的车轮具有

(3)被风吹弯的小树具有 (4)空中飞的鸟具有 。

2.自行车下坡时,不用力蹬车,车的速度也会不断增加。在此过程中自行车的动能逐渐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下同),自行车的重力势能逐渐 。

3.同一铅球从三楼掉下来比从一楼掉下来在地上砸的坑 (填“深”或“浅”),因为球在三楼比一楼 大一些。

4.司机开车上坡前,往往加大油门,以提高汽车的速度,这是为了( )

A.增大动能 B.增大势能

C.增大惯性 D.减小阻力

5.一只垒球以极快的速度飞向木栅栏,会被木栅弹回来,而一辆汽车以同样的速度撞向木栅栏,木栅栏将会被汽车撞塌,这是因为汽车具有( )

A.较大的势能 B.较大的动能

C.较大的弹性 D.较大的功率

6.下述过程中,属于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的是( )

A.人坐在雪橇上从山坡上滑下 B.炮弹离开炮口斜向上方飞行

C.玩具“ 弹簧枪”将“子弹”射出去 D.小朋友坐在秋千上来回摆动

7.下列过程中,属于物体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的是( )

A.拉弯了的弓把箭射出去 B.钟表的发条带动齿轮转动

C.火箭发射升天 D.小孩荡着秋千从高处落下

8.跳伞运动员在空中匀速下降,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动能不变 重力势能减少 机械能减少

B.动能减少 重力势能减少 机械能减少

C.动能不变 重力势能减少 机械能不变

D.动能增加 重力势能减少 机械能不变

9.飞机在高空水平方向上匀速飞行,同时空投救灾物品。在飞机空投救灾物品前后,飞机的动能和重力势能变化情况是 ( )

A.动能增加,重力势能减小 B.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增加

C.动能和重力势能都增加 D.动能和重力势能都减小

10.如图所示,让钢球从斜面上由静止滚下,打到一个小木块上,能将木块撞出一段距离。放在同一水面上相同位置的木块,被撞得越远,表示钢球的动能越大。现用质量不同的钢球从同一高度滚下,看哪次木块被撞得远。请回答以下问题:

(1)设计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 。

(2)实验中你通过观察 知道动能大小。

(3)让不同质量的钢球从同一高度滚下是为了 。

篇3:高中物理机械功导学案

所谓的“导学案”就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案例。其主要的功能在于引导学生课前的自主学习, 引导学生课堂学习, 引导学生课后巩固, 引导学生变式拓展。那如何有效地引导呢?下面笔者主要从“导学案”的编制和使用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和探索。

一、“导学案”的编制

1.“导学案”编制的特点

“导学案”是教师为学生自主学习而设计的辅助材料, 在“导学案”的引导下, 有利于学生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扬集体协作精神、增强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提升学习的效率, 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也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真正实现从“教师带着课本走向学生”, 变为“教师带着学生走向课本, 学生带着问题走向教师”的转变。同时学生还能在充满探究和思考的学案中展露自己的才华, 张开思维的翅膀, 发挥自己的特长, 从而不断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提高学习的兴趣, 提升学习的自信心, 最终由被动学习转变成主动学习, 最后爱上学习。

在“导学案”编制的过程中, 一定要先了解学生的学情, 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 准确地将学生自己能够解决的和基本不能解决的问题有序分类。切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 要不就太简单, 没有思考价值;要不就太难, 学生无从下手, 打击学习的信心, 这不但不能体现“导学案”的实际价值, 反而会适得其反。

2.“导学案”编写的目的

“导学案”的作用关键在于“导学”, 而“导学”的主阵地在家庭和课堂。省教育厅“五严”规定的下达, 给学生和老师都减负了。不准补课、限制学生在校集体学习的时间、控制作业量、保证学生活动和休息时间等等, 规定使得学生的学习大部分是在家自主完成, 家长很难给予学生学习上的指导。所以我们在编写“导学案”时一定要注意如何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独立完成学习内容。

在课堂上,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仅仅是课堂的组织者, 起一个引导和点拨的作用, 如何更有效地发挥师生间的这种互动关系, 借助什么样的平台让他们发挥?“导学案”正是依据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 以指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为目的而编制的, 它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 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它一方面能帮助学生将新学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形成链接, 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适当的附着点, 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学生对新学的知识进行多方面的加工, 以利于形成更为牢固的知识体系, 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率。

“导学案”除了在学生“导学”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外, 还在教师“导教”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导学案”的完成情况, 收集学生在自学环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合理制订教学计划, 有的放矢, 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真正做到减负增效。

3.“导学案”编写的环节

依据“导学案”编制的特点和目的, 我校物理“导学案”主要包括如下几个环节:课前自主学习 (该环节主要采用填空和问答的形式, 将本节内容的主要知识点呈现给学生, 填空的部分主要是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问答的部分则是本节的重难点内容) →疑难问题提问 (该环节主要是要求学生将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写在“导学案”规定的表格中, 这一个环节也是教师备课过程中重点关注的地方) →课堂合作交流 (该环节主要是提供给学生一个学习的平台, 在此平台中, 每个个体都可以将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在组内交流, 从而达到兵教兵的目的) →课堂释疑导学 (该环节是教师针对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之后还未得到满意答案的问题进行点拨、释疑,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探究和交流) →当堂反馈练习 (该环节主要是课堂效率检测, 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 并当堂矫正) →归纳和择疑 (此环节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和学习方法进行归纳整理, 总结学习心得, 并列出尚未解决的问题) →拓展与延伸 (该环节是根据学生间的差异, 提供一些实践性和综合性的思考题, 引导学生加深对所学物理知识的理解, 引导学生从物理走向社会) 。

二、“导学案”的使用

“以学定教, 教学合一”是“导学案”设计者的初衷, 它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模式。如何做到“以学定教, 教学合一”呢?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做足“功课”。在授课的前一天将“导学案”发放给学生, 并公布自主学习的提纲, 要求学生依据所给的提纲先将教材通读一遍, 并将提纲中涉及到的问题答案在教材中圈画出来 (该环节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内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为下面深层次的学习作铺垫) ;其次要求学生完成“导学案”中自主学习环节中的填空题, 并将自己对相关填空题的认识和理解在对应题号的旁边做注释;最后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写到“导学案”规定的表格中, 作为课堂中小组交流讨论的材料。

教师则要在学生第二天来的第一时间收齐“导学案”, 然后进行认真批阅, 了解完成情况。在批阅的过程中, 要及时地对学生所提的问题进行归纳, 并思考学生遇到该问题的主要原因在哪, 哪些问题学生通过课堂小组交流讨论能够解决, 哪些需要教师进行点拨, 哪些需要详细讲解, 在讲解时选择哪些例题帮助学生理解。

篇4:如何编写高中物理导学案

关键词: 高中物理 导学案 基本原则 编写模式

导学案顾名思义是指导学生自己学习的方案;“导”是指导、引导;“学”是以学生自己为主导的自主学习;“案”是一种方案、一种设计,不是知识、题目的简单罗列。

导学案主要用于课前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设计内容主要是在课上合作探究的内容,以及预习作业,主要体现形式是引导性的问题、基础的题目、知识的提纲等。编排顺序要与教学设计的课堂教学活动一致。因此,导学案设计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导学案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劣。我总结的编写导学案的顺序如下。

一、导学案编写的要求

1.量的要求。一课时一份导学案。要求教师编写时务必考虑学情,每节课都要完成导学案上的具体学习内容。根据具体课型编写新授课导学案,复习课导学案。

2.质的要求。首先,无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教师都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内容的特点,把具体知识点分化成具体的一个个问题。问题设计明确,学生一看就明白,不要模糊不清,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教师设计的问题要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问题不要太多、太散,要少而精,要激发学生阅读并进一步思考,尖子生可以进一步拓展。通过用心设计的问题,使学生直接感觉到,要解决教师的问题不看书不行,光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看书了不思考也不行,思考不精不透还不行。要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从教师设计的问题中学会自主学习知识,从而养成自学的好习惯。

其次,由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知识水平和理解接受能力不同,因此编写导学案时,在知识方面和问题设计上都要体现出层次,以满足低、中、高不同学生的需求,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思维方法和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问题设计要有层次,不要过于笼统,可分为容易题、中档题、难题三个层次,以适合所有学生的需要。教师在具体编写导学案时,每类题必须控制好所占比例。编写教师要在备课本、备课标,尤其需要准确把握学情的情况下,严格控制容易题和中档题内容安排不少于百分之八十,这样才能让全体学生爱学、乐学。

二、导学案编写应遵循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导学案设计与教案是不同的,教案是教师用的,而导学案是给学生用的。所以必须尊重学生,设计时从学生出发,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信任学生,一定要给学生时间,让学生主动学习,通过使用导学案使人人都有参与学习的机会,激发全体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全体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探究性原则。导学案的编写要谨遵课标要求,按照让学生探究学习,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为主导,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所以一开始设计内容不宜复杂,要让导学案成为学生学习的导引路径。教师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充分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做,让学生“互动讨论”踊跃参与,只要教师敢于为学生营造主动学习的氛围,其学习潜力必将会被大大激发出来,将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3.层次性原则。教师在具体编写导学案时将难易不等、杂乱无章的知识内容分类整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各档次学生认知特点的方案。仔细研究导学案的层次性。导学案设计的问题要有梯度,能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理解、认识教材,达到引领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的目的。还要满足不同档次学生的需要,要使尖子生从导学案中感到挑战,普通生受到激励,学困学体验到成功带来的喜悦。要全体学生都学有所成,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从而提高全体学生学习能力。

4.方法化原则。导学案中应设计出具体体现出需要教师的指导和要求。教师指导不但要有学习内容的指导与要求,而且要有学习方法的指导。如在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要准确、具体地告知学生看课本哪一页的以至于具体哪一部分,用时多少,实现什么样的目标,自主学习完毕后教师将如何进行检查等。

三、导学案编写模式

1.学习目标。知识目标:学生学习后需要了解、理解的基本知识。能力目标:通过学习需要达到哪些能力。情感目标:学习材料中的情感价值观,人生观及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渗透。(目标要简洁、明确、清楚、全面,以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为主。)

2.重点、难点。根据大纲的要求及编写教师的教学经验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背景,预测可能会出现的难点,确定重点,提醒学生重点应掌握的问题。

3.预习案:根据所学知识的核心内容和知识主线设计三五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预习明确主干知识,基本掌握简单知识,明白疑难所在,以便有目的地听课。

4.问题导学:导学案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有逻辑,有内在的联系,解决前个问题就是解一决后一个问题的前奏,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解决一个个小问题中,达到解决重点、难点的问题,培养思维的目的。学习内容设计成探究,知识生成要导引,让学生自己去亲历。

5.精讲点拨:针对重点定义、规律、定理等,学习方法、记忆方法、理解角度、理论活用及疑难问题的索引、提示,是对学生自我学习的重要指导。点拨提升要有层次(每个知识框题都按照4、5、6点进行。即学—讲—练有机结合。)。

6.归纳小结:本项内容是针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方法、规律的总结,在课堂上完成教学任务后进行,主要由学生在教师启发、引导下独立完成,教师的总结类似于板书主干知识的内容,不要过于繁琐,以简单明了为主。

7.巩固案:根据课堂知识及当堂检测的学生掌握情况布置。题目设置要分三个层次( )即易、中、难三级,以易、中级为主,少量难题。关注大多数学生的同时,照顾优差生的学习需求。作业一定要适当,同时要加大检查落实力度。

篇5:高中物理人教版功的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听老师讲解,理解功的概念和做功的两个要素。

2、通过例题学会利用公式进行有关运算.理解正、负功的含义,能解释相关现象.

3、通过联系实际学会应用功的概念解释相关的实际问题.

【自主学习】

1、功:一个物体受到的作用,如果在的力的方向上发生一段,这个力就对物体做了功。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和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功的公式:功的单位:,符号是。功是(矢、标)量。

2、正功和负功

根据W=Fscosα可知

(1)当α=时,W=0。即当力F和位移时,力对物体不做功。这种情况,物体

在力F的方向上没有发生位移。

(2)当≤α<时,W>0。即当力F跟位移s的夹角为(锐、钝)角时,力F对物体做正功,这时力F是(动、阻)力,所以,(动、阻)力对物体做正功。

(3)当≤α<时,W<0。即当力F跟位移s的夹角为(锐、钝)角时,力F对物体做负功,这时力F是(动、阻)力,所以,(动、阻)力对物体做负功

【针对训练】

1、讨论力F在下列几种情况下做功的多少.

(1)用水平推力F推质量是m的物体在光滑水平面上前进了s.

(2)用水平推力F推质量为2m的物体沿动摩擦因数为μ的水平面前进了s.

(3)斜面倾角为θ,与斜面平行的推力F,推一个质量为2m的物体沿光滑斜面向上推进了s.()

A.(3)做功最多B.(2)做功最多C.做功相等D.不能确定

2、某人将质量m为的物体搬到h高处则人至少做功

3、起重机的吊钩下挂着质量为m的木箱,如果木箱以加速度a匀减速下降了高度h,则木箱重力所做的功为,重力势能了,拉力做功为。

【能力训练】

1.关于人对物体做功,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人用手拎着水桶在水平地面上匀速行走,人对水桶做了功

B.人用手拎着水桶从3楼匀速下至l楼,人对水桶做了功

C.人用手拎着水桶从1楼上至3楼,人对水桶做了功

D.人用手拎着水桶站在原地不动,虽然站立时间很久,但人对水桶没有做功

2.下列关于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力和位移是做功的二要素,只要有力、有位移,就一定有功

B.功等于力、位移、力与位移夹角的余弦三者的乘积

C.功等于力和力方向上的位移的乘积

篇6:高中物理机械功导学案

【学习目 标】

1、了解大气压强的客观存在而产生现象。

2、了解测大气压的方法,知道标准大气压强的数值。

3、认识生活中利用大气压的现象。

【学习重 难 点】测大气压的方法,标准大气压强的数值,抽水机的工作原理。【知 识 链 接】

1、由于液体具有流动性,液体内向都有压强。

2、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课 堂 探 究】

一、自 主 预习、疏 理 基 础

(一)大气压的存在1、产生原因:大气受作用且具有

2、特点:大气向方向都有压强。

3、现象:用吸管吸饮料、覆杯实验、塑料吸盘挂钩等。

(二)大气压的测量

1、托里拆利实验:通过玻璃管内外水银面的2、标准大气压:通常把高 mm水银柱所产生的压强,作为1个标准大气压,3、气压计:常用的测量大气压的仪器有两种:

4、变化:(l)海拔越高,气压(2)还跟有关。

5、液体沸点随气压的变化:随着大气压的减小,液体的沸点也会

6、想想抽水机的工作原理怎样?

二、合 作 探 究

(一)大气压的存在1、动 手 体 验:(1)水托纸(2)拉橡皮碗 思 考 交 流:以上两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结论:以上实验和现象说明,大气对浸入其中的物体都存在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举出生活中存在大气压的例子。

(二)大气压的测量。

1、观看录像:图9.3-3的实验。完成以下(1)、(2)、(3)题。(1)1标准大气压=_______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2)请同学们计算760mm水银柱产生的压强。(取g=10N/Kg)

解:

(3)1标准大气压=_______Pa。

2、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50的内容,完成以下(1)、(2)题。(1)气压计的种类: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大气压的大小与___________有关,大气压随高度的升高而________。

(三)大气压的利用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52“科学世界”说一说活塞式抽水机的工作过程。

【达 标 检 测】

1、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大气压存在的是()A、堵上茶盖上的小孔,茶壶里的水就不容易倒出来B、吸管能把饮料吸入口中

C、生产灯泡时,抽气机能抽出灯泡中的空气D、两块玻璃合在一起,中间有水,很难把它们分开

2、下列现象中不属于应用大气压的是()

A、塑料挂衣钩能贴在墙上挂衣服B、纸片能托住倒过来的一满杯水而不洒 C、用吸管吸敞口瓶中的饮料D、用注射器能把药液注射到肌肉里

3、用注射器在吸取药液时,先把活塞推进针筒底,然后将针头插入药液内,提起活塞药液就会流入针筒,这样做的道理是()

篇7:高中物理机械功导学案

【摘 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已有十年之多,但课堂教学的“费时低效”现象依然存在,如何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实效,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重大课题。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我校高中部尝试了通过引导学生自学教材,讨论交流,启发指导,练习总结四个环节打造高效课堂的导学案教学模式。既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积极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关键词】高效;导学案;自主学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已有十年之多,但课堂教学的“费时低效”现象依然存在,如何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实效,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重大课题。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我校高中部尝试了通过引导学生自学教材,讨论交流,启发指导,练习总结四个环节打造高效课堂的导学案教学模式。既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积极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导学案的含义

所谓导学案,是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和已有的学习基础,为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学生依据导学案的目标要求,独立自学、思考问题,教师根据导学案的执行情况,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实际,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交流讨论和讲解引导,使学生更加有效的掌握知识,形成学习能力。

从教学实践的过程来看,导学案是教师在钻研了教材之后,充分站在学生的角度编写的自学提纲式的课堂学习步骤,并给学生提供操作方法,引导学生遵循着老师所指引的路线,一步一步独立地进行学习。它突出的是学什么,怎么学,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有效地参与学习,准确把握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克服了政治课堂中老师“以讲为主”的满堂灌模式,倡导的是”以学为主”的的教学模式。

二、导学案的意义

首先,导学案教学模式是建立在正确的学生观的基础上的。它充分肯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励唤醒和鼓舞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因此解决了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其次,导学案教学模式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拓学生政治视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就会乐于开动脑筋对它进行思考,教师在学生预习基础上,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探索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辨,课堂气氛会由此变得十分活跃,从而打破“满堂灌”的沉闷的教学格局。最后,从实践角度看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学生将所学的内容,在知情行几方面得到提高和发展。导学案教学会让学生在知识、能力、思想等方面在自学、讨论、启发程序中,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自由发表见解,不断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

三、教学程序及其实施过程

导学式教学模式是对讲授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改造,是一种既不重教也不重学的“夹心族”。其教学流程图式是:自学教材→讨论交流→启发指导→练习总结。

第一阶段,自学教材。它是这一模式的最核心部分,其目的是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自学教材,完成作业的进程中培养其自学能力。教师要向学生阐明自学的意义和要求,引导学生编拟自学提纲,构建知识框架。要安排好课堂自学时间,调控好教学进度,通常自学教材安排在课前或课外,但这既占用了学生作息时间,又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可安排在课堂内提出几个思考问题后,用十五分钟左右的时间预习效果是较好的,在学生自学教材时,教师应巡回指导,了解学生中的情况,存在的难点、疑点,有利于讲课中有针对性,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第二阶段,讨论交流。这是这一教学模式的正式启动阶段。旨在对学生共同存在的问题进行相互探讨,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及独立钻研,大胆创新的能力。通过讨论可以变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知识的过程为学生主动学习过程;通过讨论可以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为培养能学习、会学习、有创见的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课堂讨论题目来源有二:其一,在学生自学教材过程中,学生间对某个问题的认识发生分歧时,教师不作正面回答,将分歧点或疑点交给学生讨论。如在《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这一课中,关于实践的含义和特点,以及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其二,教师在备课中,根据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讨论题。如在必修1《经济生活》中,在学习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可提出“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是否还要坚持艰苦奋斗?”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消费情况,谈出自己的看法。

通过讨论可培养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勇于探索真理,以及自信、好学的人格特征,形成学生之间互相争论,取长补短的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为讨论寻找论据,必然会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研究教材,从而使所获得的知识得到提高和巩固。

第三阶段,启发指导。教师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要有的放矢,重点启发,适当点拨,指点迷津,引导学生自求有得。教师的指导作用的性质和方式应根据学生自学能力水平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做好对学生讨论的启发指导,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要尊重学生。我们所面对的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有自我意识和尊严,有自已的精神世界,需要别人的尊重和理解的个体。他们对人对事有自己的见解和评价,渴望别人耐心地倾听和肯定,不愿接受一般化的说教,要求自我表现的欲望十分强烈,同时理解力、概括力、辩证思维也有初步发展。作为教师应充分了解他们的思想、个性、知识等现状,把师生关系确定为平等的地位,共同参与讨论,各抒已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使他们能有机会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在此基础上,加以适当的引导,耐心地说服教育,使课堂讨论达到和谐而有成效的境界。

其次,要重视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求知的起点,是学习和发展智力的动力,对讨论的开展和深入有着直接的影响。教师应针对学生的讨论进程加以调控,并不时地运用幽默的语言、机智的思辨力,风趣的体态把讨论气氛引向和谐、激烈,避免讨论走入死胡同,或因缺乏气氛而停止。

再次,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对于一些讨论的问题,为了寻找充分的论据,离不开事先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但更有说服力的,还是从实践中找真理。如在讲《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时,在学生自学教材的基础上,教师提出讨论题:“究竟是价格围绕价值,还是价值围绕价格转?”,然后让学生回家到农贸市场或超市对商品价格及其变动情况作调查,再到课堂进行汇报,这样大多数学生都能依据自己在农贸市场的观察心得,很快能得出正确的观点,从而使学生信服。

最后,重视归纳、整理,总结评价。教师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归纳小结,对讨论结果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加以综合。得出正确的观点、结论,使学生在情感上达到共鸣乃至完全接受,并对讨论作一个评价,肯定每次讨论中成功的地方,鼓励表扬在讨论中有上佳表现的学生,为下次的讨论奠定基础。

第四阶段,练习总结,通过练习、复习、小结、行为训练等,使学生将所学知识纳入已有的体系中去,并自觉运用所学理论指导行动。

在应试教育中,教师在每节课后布置一定量的书面作业,谈不上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更达不到思想政治教学的根本目的,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政治作业必须注意多样化,既有口头、书面,也要注重实践活动,在平时的作业中,我尝试:

1、加强阅读指导,开拓学生视野,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我经常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有意识地指导学生阅读有关报刊杂志,把上面刊登的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文章,通过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论一论,启发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消化,达到巩固课堂教学的目的。

2、运用理论知识,联系社会热点,学生进行演讲比赛,指导小论文写作。当今社会,学生接触的媒体越来越多,因而视野也广,他们普遍关心国家大事,在教学中布置这样的作业更好地调动了学生兴趣,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导学案教学模式运用的几点说明:思想政治课教学导学案教学模式的研究目的,在于构建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模式,毫无疑问,这是一种有利于落实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然而,必须指出的是,这种教学模式的实施,一方面依赖于教师的精心设计和精心组织;另一方面,又必须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有针对性地加以选择运用,只有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推进思想政治课改革》上海市高中思想政治课改革论文集

[2] 《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活动》吴立岗主编1997年3日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3] 《思想政治课“热点问题研讨”教学模式及其运用》一文 上海交大附中蒋敏然撰写发表于《思想政治课研究》2000年第三期

篇8:高中物理导学案编写的几个原则

一、编写导学案要遵循的几个原则

1.主体性原则。导学案不同于教案,必须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信任学生,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通过对导学案的使用创造人人参与的机会,激励人人参与的热情,提高人人参与的能力。

2.层次性原则。在编写导学案时,将难易不一、杂乱无序的学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各层次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教师要认真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并在此基础上设计有梯度的问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优等生从导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中等生受到激励,“学困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

3.方法化原则。 导学案中应体现教师必要的指导和要求。教师指导既要有学习内容的指导与要求,又要有学习方法方面的指导。如,在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要明确、具体地告诉学生看教材哪一页的哪一部分,用多长时间,达到什么要求。学生自学完成后,还要明确将采取什么形式进行检查评价等。

二、导学案的编写要充分重视学生的学情

“顺应学情,是教育的生命线。”所谓学情是指学生学习的情况、学习的需要、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的年龄特征、个体差异等等。教师编写的导学案就是在充分考虑学生学情的基础上面向全体学生,引导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获得知识与技能。在编写导学案时,首先不是考虑我要教什么、怎样教、怎样设计教学活动等自身的教学行为,而是首先要考虑让学生学什么、怎样学,精心设计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行为,而后再设计自己怎样配合、组织、帮助、引导学生学习。因此,优秀的导学案不但能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而且有利于引导学生先学、主动学、 合作学,最重要的是还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物理学习的实效性。

三、导学案要围绕教学内容师生共同参与

高中新课程改革是关注学生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教育本身的客观规律要求。如何在高中物理新课改背景下,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成为教师不得不思考的课题。笔者在致力于有效教学研究的基础上,将导学案恰当引入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体会探究知识的乐趣的同时,充分发挥师生的“双主性”,提高并长期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课未始,兴已浓;课正行,兴愈浓;课已毕,兴犹浓。”的教学效果。可见,把教学活动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师生双方都需要发挥主动性。 通过导学案体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师生共同参与,可以产生交互影响,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篇9:高中物理导学案的应用

摘 要: 导学案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在许多学校得到实施,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成为课堂的主人。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导学案的应用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本文从导学案的编写和导学案的使用两方面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 高中物理 导学案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1.导学案的编写

导学案是教师以新课程标准、教育教学大纲为指导,以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为目标进行集体研究、个人结合本学科备课、再经过集体讨论,从而制订出合适的教学方案。整个编写的过程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教师既要对新课程标准、教育教学大纲和素质教育有深入了解,又要根据学情、结合各个学科的特点进行整合加以改良,配合各个层次的学生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然而有些学校和教师并不具备这样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导学案的编写,他们直接引入现成的导学案,但这实际上偏离了应用导学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初衷,导致学生使用的导学案并不是最适合他们的。

在导学案编写的过程中也要考虑,并不是所有学科的所有章节都适合用一样结构的导学案。比如电场、磁场等问题都比较抽象,学生学起来相对有难度,所涉及的实验也更复杂。例如选修3-2中第四章第二节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在编写本节导学案的过程中就要考虑和学生所学过的初中知识相结合,根据闭合导体回路的一部分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时会产生感应电流,再从实验过程、观察现象、分析论证和归纳结论这些方面入手,让学生完成导学案并做出猜想,再由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做实验来验证。

2.导学案的使用

2.1课前预习

学习每节新知识前,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根据导学案上的学习目标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对难以解决的问题做好标记。使用导学案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过阅读教材学会思考,但实际上有些学生会把导学案当做作业完成,到教材上找答案或者互相抄袭,在预习中没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锻炼和提高。

在使用导学案预习的过程中,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导学案的程度不同。比如选修3-1第一章第一节电荷及其守恒定律中,通过实验了解静电感应现象,取一对用绝缘杆支持的导体A和B,使它们彼此接触,起初它们不带电,贴在下部的金属箔是闭合的,当用带正电的物体C移近A,金属箔有什么变化?这时把A和B分开,然后移去C,金属箔又有什么变化?再让A和B接触,又会看到什么现象?利用上面介绍的金属结构模型,解释看到的现象。不同层次的同学在所述实验中回答出不同程度的答案,找到自己在这个实验中存在的疑问是什么,总结出静电感应的概念。教师通过第一次检验导学案了解学生的预习效果,知道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为课堂探究做好充分准备。

2.2课堂探究

教师要掌握课堂的节奏,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针对预习时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实际上通过讨论解决问题的效率很低,而且易偏离预设轨道不好控制,这就是有些教师直接忽略讨论或将讨论形式化的原因,教师可以通过奖励各组加分等各种各样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提高他们参与讨论的热情。教师在分析重难点等共性问题的同时要注意细节的讲解,例如在讲解选修3-1中第一章第三节电场强度公式E=F/q和E=kQ/r2时,强调E=F/q中的q是试探电荷的电荷量,而E=kQ/r2中的Q是场源电荷的电荷量。

2.3课后巩固

学习新知识之后的巩固尤为重要,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完善课前的导学案进行及时复习,增强课堂教学效果,让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再对导学案进行二次检验,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布置阶梯性作业,使不同层次学生都有易解决和难解决的问题,在问题中可以设计有关下节知识的习题,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比如在力的合成这节布置这道题,一个物体受三个力的作用,已知一个力是80N,指向东偏北30°的方向;一个力为40N,指向西北方向;一个力为20N,指向南方,求三个力的合力。要想求三个力的合力,就要通过建立直角坐标系分别求出水平和竖直方向的合力在计算,而这正是力的分解中的正交分解方法。

3.结语

使用导学案教学,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现、提出、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预习、学习、复习的好习惯。课下通过完成各个难度层次的习题更熟练地运用新知识,教师应及时有效地加以引导和鼓励,缩短学生之间的差距。如何更有效地使用导学案进行教学还在更深入的实践探索中,根据学情的变化及时作出调整。在新课程标准指引下,教师会更科学地激发学生潜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参考文献:

[1]李巍,周志宏.导学案之瓶颈刍议[D].教学与管理,2015,5(1):84.

[2]蒋秀珍.导学案使用的科学性与实用性探讨[D].新课程学习,2015,(3).

篇10:高中物理机械功导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史过程及各种模型建立的依据;

(2)知道粒子散射实验的实验方法和实验现象,及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主要内容。教学重点 卢瑟福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及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学说的主要论点。教学难点

对卢瑟福粒子散射实验装置、实验结果的理解。

教学过程

任务一预习导学

1、汤姆孙的枣糕式模型

J·J·汤姆孙于1904年提出来的模型,汤姆孙在发现电子后,便投入了对原子内部结构的探索,他运用丰富的想象,提出了原子枣糕模型(图18-2-1),在这个模型里,汤姆孙把原子看作一个球体,正电荷均匀地分布在整

个球内,电子像枣糕上的枣子一样嵌在球中,被正电

荷吸引着,原子内正、负电荷相等,因此原子的整体

呈中性,汤姆孙的模型是第一个有一定科学依据的原

子结构模型,而不是哲学思辨的产物。

2、粒子散射实验

1909~1911年卢瑟福和他的助手做了用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

验,获得了重要的发现。

(1)实验装置(如图18-

2-2所示)

(2)实验结果

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

基本上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是

有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极少数粒子被反向弹回。

3、原子的核式结构

卢瑟福依据α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

构:在原子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

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

外空间绕核旋转。

按照卢瑟福的核式结构学说,可以很容易地解释

α粒子的散射实验现象,如图18-2-3所示。

按照这个模型,由于原子核很小,大部分α粒子

穿过金箔时都离核很远,受到的斥力很小,它们的运

动几乎不受影响;只有极少数α

粒子从原子核附近飞

过,明显地受到原子核的库仑斥力而发生大角度的偏转。

任务二合作探究

【例1】在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中,有少数α粒子发生大角度偏转,其原因是()

A.原子的正电荷和绝大部分质量集中在一个很小的核上 B.正电荷在原子中是均匀分布的C、原子中存在着带负电的电子

D.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中

【例2】关于α粒子散射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绝大多数α粒子经过重金属箔后,发生了角度不太大的偏转

B.α粒子在接近原子核的过程中,动能减少,电势能减少 C、α粒子离开原子核的过程中,动能增大,电势能增大 D.对α粒子散射实验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估算出原子核的大小

【例3】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用粒子轰击金箔,为了解释实验结果,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如图18-2-4所示中,O表示金原子核的位置,曲线表示经过金原子核附近的粒子的运动轨迹,能正确反映实验结果的图是()

【例4】1911年前后,物理学家卢瑟福用一束运动的α粒子轰击一片极薄的金箔,取得了惊人的发现.

(1)简述此实验的主要现象;

(2)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得到关于金箔中金原子的结构的有关结论;

(3)由此实验计算金原子核的大小,下列公式或数据为已知:点电荷的电势

kQ,k9.0109Nm2/C2,金原子序r

数为79,α粒子质量m6.641027kg,质子的质量

mp1.671027kg,α粒子的速度v1.60107m/s,电子电

量e1.61019C.

任务三达标提升

1、卢瑟福通过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模型。

2、原子是由带_______电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的。

3容符合上述情况的是()

A.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B.爱因斯坦提出了量子理论,提出了光子说

C赫兹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D.汤姆生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子散射实验给予了验证

4、关于αA.绝大多数α粒子经过金箔后,B.αC.αD.对α粒子散射实验的数据进行分析,的大小

5、在α粒子散射实验中,当α粒子符合下列的()

A.动能最小最小

C.α粒子与金原子核组成的系统能量最小 D.所受金原子核的斥力最大

6、卢瑟福由αA.原子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

BC.原子中的正电荷均匀分布

D.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原子核旋转

7、如图所示为α粒子散射实验中

αc的一些曲线,这些曲线中可能是粒子运动轨迹的是()

A.a B.b C.c D.d8、在α粒子散射实验中,并没有考虑电子对粒子偏转角度的影响,这是因为()

A.电子体积很小,以致α粒子碰不到它B.电子质量远比比α粒子小,所以它对α粒子运动到影响极其微小

C.α粒子使各个电子碰撞的效果相互抵消

D.电子在核外均匀分布,所以α粒子受电子作用的合外力为零

9、卢瑟福的 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A.证明了质子的存在B.证明了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C.说明原子核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的质量都集中在一个很小的核上

D.说明原子中存在电子

10、在 粒子散射实验中,使少数 粒子发生大角度偏转的作用力是()

A.原子核对 粒子的万有引力B.原子核对 粒子的库仑力

C.原子核对 粒子的磁场力D.原子核对 粒子的核力

11、下列关于原子核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是()A.电子的发现说明了原子核内部还有复杂的结构 B. 粒子散射实验揭示了原子具有核式结构

C. 粒子散射实验中绝大多数 粒子发生了大角度偏转 D. 粒子散射实验中有的 粒子生了大角度偏转的原因是 粒子与原子核发生碰撞所致

12、氢原子核外电子的电荷量为e,它绕核运动的最小轨

道半径为r,求电子绕核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动能和电子所以轨道处的场强大小。

13、在粒子散射实验中,测得粒子与金核19779Au对心正碰时所能达到的最近距离为2.010

1

4m,以此为依据估算金核的密度是多少?

18.2任务二:例

1、A例

2、D例

三、D

任务三:

3、CD4、AD5、AD6、AB7、BD8、B9、CD10、B11、B

ke2ke12、2

篇11:九年级物理物质的比热容导学案

熔化一半后,剩余冰块的比热容为 。

2.我国许多城市中建有大型绿地,绿地中的人工湖有“吸热”功能,盛夏时节能大大减弱周围地区的“热岛效应”。若某一人工湖湖水的质量为1.0×107Kg,水温度升高2℃,则湖水吸收的热量为 J;若这些热量被同等质量的砂石吸收,则砂石升高的温度 (填大于/等于/小于)2℃。

3.质量为5Kg的水温度从80℃降低到60℃,内能 (填增加/减少)了 J。

4.下列情况中,比热容会发生变化的是( )

A. 一杯水倒去一半 B.把铁块加工成铁屑

C. 水凝固成冰 D.10℃的水变成15℃的水

5.沙漠地区在日光照射下,要比湖泊湿地处温度升高得快的原因是( )

A. 沙的比热容小 B.沙吸收的热量多

C. 沙的密度大 D.沙漠地区日照时间长

6.关于比热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的比热容跟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有关

B.物体的比热容跟物体的温度有关

C.物体的质量越大,它的比热容越大

D.物体的比热容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与温度、质量都没有关系

7.把冰块放在食品上面,利用冰块吸热保鲜食品,一块低温的冰吸收8.4×103J的热量,温度从-14℃升高到-4℃,试求这块冰的质量。(冰的比热容是2.1×103J/(Kg.℃))

上一篇:招聘面试英文自我介绍范文下一篇:2015电气工程师个人年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