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鹏辉:《共产党宣言》的启示及当代价值

2024-04-23

吴鹏辉:《共产党宣言》的启示及当代价值(共7篇)

篇1:吴鹏辉:《共产党宣言》的启示及当代价值

内容摘要:《共产党宣言》从当时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出发,通过剖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创造性的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指出了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阶级斗争是社会进步的直接动力,提出了共产党人的根本目的是消灭剥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建立一个“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社会。《共产党宣言》虽然已经发表了一百多年,但仍对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价值,我们应该时刻以《共产党宣言》为基准,不忘初心、奋勇前进,为实现共产党人的目的而不懈努力。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

个人所有制

生产力

生产关系

《共产党宣言》原译名《共产主义者宣言》,英文名:The Communist Manifesto,1848年2月在伦敦以单行本发行,1904年11月13日日本《周刊·平民报》上,这部著作首次被译为《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受《共产主义者同盟》(以下简称《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委托,根据《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决议,为《同盟》撰写的一个党领。《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代表作品,是马克思主义同国际工人运动第一次结合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宣言》的诞生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和道路指引,开创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新局面,为世界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提供了理论源泉和行动指南。至今,《宣言》依然对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共产党宣言》的产生背景

《共产党宣言》是在自由资本主义已经进入末期,垄断资本主义尚未正式形成时期,资本主义大工业快速发展,经济危机日益频繁,社会财富分配日益恶化,资产家对工人的剥削日益严酷,社会矛盾日益激化,阶级斗争蓬勃发展的情况下产生的。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和科技技术的进步极大的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使人类社会的生产能力达到了空间的高度,这是诞生的生产力基础。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科学技术的大量应用带动资本主义快速进入“机器时代”,极大的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的,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资本主义生产力的极大提高是《宣言》诞生的生产力基础。

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导致的经济危机严重地制约并破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绊脚石,这是《宣言》产生的生产关系基础。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不断发展,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之间的矛盾不断突现并激化,由此而产生的经济危机也愈演愈烈。经济危机来临时,整个社会好像突然回到了一种野蛮的状态,仿佛是一次饥荒、一场普遍的毁灭性战争,使社会失去了全部生活资料,仿佛是工业和商业全被毁灭了。经济危机周期性的频繁爆发促使人们深入思考,到底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了什么问题,资本主义的政治和经济出现了什么问题。如何正确解释大规模、周期性经济危机频繁爆发的原因,正确解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关作用等问题,这就是《宣言》产生的生产关系基础。

3、随着社会财富占有的不断分化,形成了资本家拥有全部社会财富,工人没有任何社会财富的资本主义私有制,这是《宣言》产生的所有制基础。随着大机器生产的不断推广和经济危机的不断加深,原有社会财富分配关系得到了空间的破坏,社会阶层的财富分化越演越烈,广大无产阶级已经丧失了所有的财产,完全沦为了资本家的生产工具和雇佣劳动力。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资本私有制是无产阶级贫困的根本根源,只有消灭资本的私有制才能消灭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和压迫。《宣言》指出,正是因为私有财产对十分之九的成员来说已经不存在了,也就是说我们要消灭的是那种以社会上的绝大多数人没有财产为必要条件的所有制。这是《宣言》产生的所有制基础。

4、无产阶级缺乏基本的政治和社会权利,却承担着经济危机带来的全部危害,致使整个社会日益分化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立的阵营,这是《宣言》产生的阶级基础。19世纪上半期,无产阶级缺乏基本的政治权利,导致他们没有办法参与政治,没有办法在体制内表达利益诉求。占总人口绝大部分的无产阶级的生存必然会一步一步恶化下去,他们必然会在体制外寻求发泄,寻求在体制外设法推翻这个体制,革这个体制的命。《宣言》指出,社会已经分化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立的阵营。在这两大阵营中,资产阶级占有了社会全部的政治权力,无产阶级承担着全部的政治义务,团结起来的无产阶级越来越不满意这种权力义务的分配,开发自觉的要求重新进行权力义务分工,这就是《宣言》产生的阶级基础。

5、工人运动的不断发展,社会理论学家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尤其是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成立,是《宣言》产生的组织基础。随着工人运动和工人组织的不断发展壮大,各地工人阶级团结起来抵制资产阶级的运动不断高涨,许多理论家顺应时代要求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理论。《宣言》指出,迫切需要一个先进的理论和组织来领导和指导工人运动,为无产阶级运动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坚强的组织保障。1847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加人正义者同盟并将其改组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成立为《宣言》产生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二、《共产党宣言》的重点理论解读

1、《宣言》系统分析了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危机的根源,总结了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指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严重制约生产力发展,已经到了必须被推翻的时候了。

资本主义曾经极大的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需要,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急需要一种新的、更高级的生产关系来代替。《宣言》指出,曾经象魔法师一样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资本主义,再也不能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生产力)。为什么资本主义已经无法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呢?《宣言》说,因为文明过度,生产资料太多(隐含生活资料太少),工业和商业太发达,生产力严重过剩(相对广大民众弱小的消费能力),当商业危机来临,很大一部分制成的产品只能被毁灭掉,很大的一部分生产力只能被毁灭掉,仿佛毁灭性战争使社会失去了全部生活资料。所以说,资本主义的社会关系已经太狭窄了,已经容纳不下他本身所创造的财富了。那么,资本主义是如何克服这种危机,这种生产力过剩的危机呢?《宣言》指出,一方面是消灭大量的生产力(解雇工人和捣毁工厂),另一方面是夺取新的市场。《宣言》指出,消灭大量生产力和夺取新市场只会导致更加严重的经济危机(工人失业导致消费能力降低,进一步加剧生产力过剩,生产力过剩导致工厂开工不足,进一步增加工人失业,从而进入恶性循环),也将使资本主义应对危机的手段正越来越少(能够被开发的新市场会越来越少,能够被解雇的工人也将越来越少)。资产阶级用来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庞大的生产力)现在却对准了资产阶级自己。《宣言》强调,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己于死地的武器(庞大的生产力),还制造了将运用这种武器的人(无产者)。

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太狭窄了,再也容纳不了它本身所创造的财富,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正是这种狭窄的生产关系的具体表现,而为了应对这种危机,恢复正常的生产活动,资本主义所有采取的方法和手段却只能使这种危机更加频繁和严重的发生,并造成了贫困人口的增长比社会财富的增长还要快。因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严重束缚和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这种束缚已经进入了一种周期性的恶性循环,并将无可救药、不可改变的愈演愈烈,所以这种生产关系必需要灭亡,也必然要被灭亡。

2、《宣言》阐述了阶级斗争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指出阶级斗争推动着阶级社会向前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得出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共产主义的胜利同样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

《宣言》指出,至今所有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始终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进行不断的、有时隐蔽有时公开的斗争,每一次斗争的结局都是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争的各个阶级同归于尽。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从奴隶反抗奴隶主,农民反抗地主,到工人反抗资本家,被压迫者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斗争,而每一次社会的进步无不是斗争的结果,无论是“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还是“斗争的各个阶级同归于尽”都推动着历史的发展,要么旧的生产关系被迫改革,要么旧的生产关系被新的生产关系所取代。

《宣言》指出,资本主义将人和人之间的一切关系都转变为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资本主义利用“低廉的商品价格”摧毁了原本自给自足的商人、手工业者和农民的生活,将他们变为雇佣劳动者,利用“低廉的商品价格”不断开拓新的市场,将一切的国家、民族和个人卷入到资本主义大生产中,通过一次又一次的经济危机把他们沦为赤贫者,将世界形成了单一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存在的根本条件是雇佣劳动,雇佣劳动是完全建立在工人的自相竞争之上的,由于工人自相竞争,不断压低劳动力价格,使劳动力的价格严重低于劳动产生的价值量,从而形成雇佣劳动。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进一步把雇佣劳动者推到了生死的边缘,加剧了工人间的自相竞争,使工人阶级的生存条件越来越降到他们的最低生存条件以下,越来越无法维持最基本的生活。

《宣言》指出,由于资本主义大工业的规模化生产,资产阶级无意中造成了工人的大规模集中和生活,造成了工人的集会、结社和革命的便利,从而代替了他们分散的自相竞争状态,促进了无产阶级的大联合。随着资本主义工业的大发展和全球化市场的形成,无产阶级联合的规模越来越大,工人组织和运动的规模和影响越来越大,联合起来的无产阶级越来越挖掉了资产阶级赖以生存的基础本身(雇佣工人)。所以说,资产阶级首先生产的是他自身的掘墓人,随着无产阶级的不断联合和组织起来,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3、《宣言》系统剖析了资本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提示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本质是资本对劳动力的剥削,创造性的提出了消灭资本主义的资本的私有制是消灭剥削的根本手段。

《宣言》指出,资本是集体的产物,它只有通过社会许多成员的共同活动,而且归根到底只有通过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活动,才能运动起来。因此,资本不是一种个人力量,而是一种社会力量。资本作为一种财富本身并不能自动增值,资本只有投入到社会化大生产中,通过劳动者的劳动和交换才能增值,而资本的增值部分并不是资本本身的增值,实质上是劳动者活的劳动所创造的,是活的劳动的增值,而资本家占有了这部分劳动者活的劳动所创造的这部分增值,所以说资本的增值过程其实就是资本对劳动者的剥削过程,资本的积累就是劳动者社会化劳动的积累。

《宣言》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是过去支配现在(过去积累的资本支配现在的劳动力),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是现在支配过去(现在的劳动力支配过去积累的资本),即资本主义社会是劳动者为资本服务,共产主义社会是资本为劳动者服务。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一切生产资料,包括土地、工具和资金,这些都属于资本家私人所有,为了进行社会化大生产就必须利用这些资本,因此资本家就有了利用这些资本剥削工人的基础和可能,而这些资本都是自然资源或工人进行社会化生产积累的,是从工人身上剥削来的,并不是资本家“劳动得来的、自己挣得的”,因此这种私人占有是不合理的,是要被消灭的。

《宣言》指出,我们并不剥夺任何人占有社会产品(包括住宅用地、耕地和自然资源)的权力,只剥夺利用这种占有去奴役他人劳动的权力。也就是说,只要个人占有的社会产品没有用来剥削他人(比如,交易、收租、收息、分红等等),那么共产主义就是允许这种个人占有的,即允许任何不以剥削为目的的私有制,共产主义要消灭的私有制仅仅限于用于剥削和奴役他人劳动的私有制,即资本主义的资本私有制,而对仅仅供个人和家庭生活需要的财产实行个人所有制,即“任何不以剥削为目的,仅供个人或家庭生活需要的生产资料私有制”。所以说,共产主义要消灭私有制,实行公有制,是为了消灭资产者对无产者的剥削,而不是要消灭无产者的财产,是对能够产生剥削的资本者的资本实行无产阶级共有的公有制,而对不能产生剥削的无产阶级的个人财产仍然实行劳动者个人所有制。也就是说,消灭剥削是实行公有制的目的,而实行公有制只是为了实现消灭剥削这个目的而采取的一种手段,当一种私人占有不能够产生剥削和奴役时就不需要实行公有制。

《宣言》接着重申,我们决不打算消灭这种直接供生命(劳动者)再生产用的劳动产品(生活资料)的个人占有,因为这种占有并不会使人们有可能支配别人的劳动,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资本)只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生活的一种手段,是属于广大无产阶级共有的公有制资本。这里所说的“供这种直接生命再生产用的劳动产品”就是生活资料,“共产主义绝不打算消灭个人生活资料的私人占有制”,就是说共产主义实行生活资料的劳动者个人占有制,包括劳动者个人的衣食住行、住宅用地、自用耕地等等生活资料,都实行私有制,即劳动者个人占有制,而仅对进入社会化生产领域的资本实行无产阶级共有的公有制。

4、《宣言》总结性的提出共产党人的根本目的是用暴力手段推翻现存的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废除旧的生产关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每个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宣言》指出,共产党人的最近目的是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机器,共产党人要推翻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就必须首先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夺取国家政权,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地位,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彻底废除旧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新的共产主义生产关系。

《宣言》指出,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马克思指出,要推翻现存的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运用暴力,运用武装暴动的方式才能达到。国家是统治阶级的暴力机关,当人民的反抗威胁到政治统治的时候,统治阶级就会动用暴力机器镇压革命。特别是无产者和被压迫人民的革命斗争不断高涨,资产阶级的统治基础遭受沉重打击时,为了继续维持统治,统治阶级就会更加频繁的使用暴力。这时无产者要争得自身权益,就不得不拿起武器进行武装斗争,用革命的暴力消灭反革命的暴力,只有这样才能夺取革命的胜利。列宁 在《国家与革命》一书中指出:“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无产阶级专政)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根据一般规律,只能通过暴力革命。”

《宣言》指出,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无产阶级革命的目的是推翻落后的生产关系,建立符合生产力发展需要的新的生产关系,从而解放生产力,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运用新的生产关系使广大无产阶级共同享有生产力发展的成果,而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要条件和基础,通过政治统治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无产阶级手里,这是为建立新生产关系而应该运用的方法和手段,这一切的手段和方法都是为目的服务的,即建立新型生产关系,以更好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宣言》为我们勾画了一个美丽的蓝图,即未来的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全部生产资料集中在联合起来的个人手里,每个人都可以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个联合体就叫共产主义社会。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资本)只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生活的一种手段,是由联合起来的每个人所有,是每个人共同所有的公有制财产,是不可能产生剥削的。人对人的剥削一旦消灭,阶级对立就会消失,阶级也随之消灭,民族之间的敌对关系也将随之消失,民族对民族的剥削也就消灭了,最终使全世界达到一个人人平等、和谐共赢的共产主义社会。

三、《共产党宣言》对当代的启示

1、《宣言》所揭示的基本原理始终是正确的,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并始终不渝的贯彻落实。《宣言》所阐述的基本原理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过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人类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是被压迫阶级反抗压迫阶级的历史,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直接动力;资本主义的本质是资本对劳动力的剥削,资本私有制是资本主义剥削的基础,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的私有化是产生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共产党人的理论是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消灭人剥削人,最终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等等。《宣言》的这些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调整和改进生产关系,以使生产关系不断适应变化了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人类社会是在被压迫阶级反抗压迫阶级的斗争中不断发展进步的,阶级斗争是各个阶级为维护自身阶级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而进行的斗争,而这种斗争又客观上成为促进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断进步的直接动力;资本的私有性和贪婪性是资本主义经济的重要特点,是造成资本主义社会贫富分化的重要原因,是资本家剥削和奴役工人的基础,因此消灭资本的私有属性,实现资本的共有属性,是消灭人剥削人的重要方法,是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共产党人的目的是通过消灭资本主义的资本私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基础,最终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理想和追求,是人类的终极目标。

《宣言》阐述的这些基本原理,有的已经被后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实践所证明,有的已经被后来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中国等国家的革命胜利所证明,《宣言》已经用它强大的真理性影响和推动着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演变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并不断推动着社会持续向前发展。所以,对于这些基本原理,我们要坚信其正确性和科学性,不断运用这些思想和理论推动我们的工作创新,指导我们的工作实践。

2、正确理解和运用《宣言》的基本原理和理论,从中国当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现状出发,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不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当代中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关系状况与马克思和恩格斯当年所处时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关系状况有着巨大的差别,当前的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也与当时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有着巨大的差异,当前的劳资关系更与当年的劳资关系有着巨大的不同,因此机械的套用《宣言》的论述无异于刻舟求剑、缘木求鱼。恩格斯在世时就多次提到:“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条,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这些清楚的告诉我们,要从变化了的实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解决变化了的实际问题。列宁曾说:“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毛泽东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国化。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开创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引领中华民族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邓小平再次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实现什么样的发展,走怎样的发展道路”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当代中国的成功应用,也是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新鲜经验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3、正确理解和把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适应的规律,努力建立与当前社会生产力相应的所有制形式,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大限度的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宣言》指出: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因为资本主义生产力已经强大到不能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相适应的地步,它已经受到这种关系的严重阻碍,而它一着手克服这种障碍,就使整个资产阶级社会陷入混乱,使资产阶级所有制的存在受到威胁。这就是说,共产主义要废除的不是所有的私有制,而要废除的仅仅是资产阶级的私有制,是“最后而又完备”的资产阶级的私有制,因为资产阶级生产关系已经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创造出了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的生产力,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又出现了空前的、周期性的、无法避免的、愈演愈烈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使资本主义生产力不断得遭到生产关系的压制和破坏,狭窄的生产关系再也容纳不下生产力的发展需要了。马克思认为,当时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到了“最后而又完备”的形态,已经发挥出了它全部的生产力潜能,已经成功的孕育成熟了它的掘墓人---无产阶级。因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到了应该被灭亡的时候了。

马克思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就告诉我们,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关系必需也必然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生产关系既不能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需求,也不能超越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要,只能也必须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这就要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既要坚持《宣言》的基本理论,从生产力发展的客观实际出发,不断变革落后的生产关系,使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需求,也要防止过早的变革生产关系,脱离生产力发展的客观实际,将未成熟的生产关系强于落后的生产力。如果我们硬是将一个更高级的生产关系强加于一个落后的生产力,那无异于拔苗助长,其结果也只能是过犹不及,甚至矫枉过正,这必将影响和阻碍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影响和阻碍社会的健康发展。

4、从共产党人的目的出发,正确理解和把握《宣言》的内涵和外延,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努力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的终极目标。

《宣言》指出“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那么,消灭私有制后应该建立什么样的所有制呢?《宣言》指出“当阶级差别在发展进程中已经消失而全部生产集中在联合起来的个人的手里的时候”,这里指出未来的“全部生产集中在联合起来的个人的手里”,也就是说未来的社会是一个有产者的联合体,每一个有产者联合起来,共同组织社会化大生产。1875年,马克思在亲自修订过的法文版《资本论》中补充说,历史上存在过劳动者的私有制,被资本主义私有制否定了,共产主义所要重新建立的,不是“劳动者的私有制”,而是“劳动者的个人所有制”。什么是 “劳动者的个人所有制”呢?《资本论》指出:“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个人所有制”是建立在“劳动者的共同占有”基础上,是“共享型所有”,“劳动者的私有制”是建立在“劳动者的私人占有”的基础上,是“排他性所有”,这是两者的根本区别。

《宣言》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也就是说,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个人所有制,这并不是共产党人的目的,只不过是共产党人为实现目的而必须采取的手段,而共产党人的真正的目的是“建设一个联合体”,一个“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这个联合体就是我们所说的共产主义社会。所以说,共产主义的本质就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当一切人的自由发展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为条件时,人和人之间的对立将消失,为了自己的利益也为了他人的利益,一切人必须也一定会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竭尽全力、不留私心,因为只有“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得以保障,自己的自由发展才能得到保障和实现。在这样的社会里,由于每个人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每个人都可以合理的利用共同占有的生产资料进行社会生产活动,所有的生产收益会都惠及到每一个人。因此,未来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和谐统一的美好社会,马克思把这个社会叫共产主义社会。作为共产党人,我们一定要牢记使命、不忘初心,始终坚持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为宗旨,不断努力、奋发图强。

《宣言》提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描绘了共产主义的美好蓝图,激励和激发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为了共产主义事业不断奋斗。然而,《宣言》并没有给出共产主义建设的具体方法和步骤,没有给出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方法和路径,只给出了建设共产主义的一般理论和逻辑。我们如何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从生产力尚不发达的现实客观条件出发,正解运用和发展《宣言》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总结和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一般规律,还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不断创新,不断实践,不断奋斗。

篇2:吴鹏辉:《共产党宣言》的启示及当代价值

小说《紫色》是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爱丽丝·沃克的集大成之作。在中国,这部小说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青睐。自2000年以来,不少学者从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视角对《紫色》展开解读研究。然而,国内研究无论是研究框架还是内涵分析上往往失之于模式化、简单化,在内涵分析上没有抓住作者在小说中表达的深刻的核心价值内涵。如国内大多研究者借用了生态主义的观点,落入了一种对生态主义与女性主义的“简单加和”与“比附”。从文化角度没有体现出作家本人对黑人传统文化的自信问题。本文拟从整体上探究作品中体现的作家本人的核心价值观问题。其中,在研究策略上,把“骡子”作为黑人女性无情命运的象征与隐喻是很好的切入的一个点。

二、“骡子”:黑人女性无情命运的象征

“骡子”是马和驴的杂交。“骡子”之所以杂交,就是使它既拥有马的优点,也拥有驴的优点:既具有驴的负重能力和抵抗能力,又具有马的灵活性和奔跑能力。然而,一般来说,虽然马与驴的优点骡子都有了,但从生理上骡子不能生育,失去了繁衍后代的权利。这体现了骡子的无情的生命宿命。其实,骡子象征了黑人女性丧失了没有生命、生活的权利,“骡子”的象征与隐喻在美国黑人女性作家笔下是一个通用的符号。因为黑人女性受着双重的压迫,既受种族的压迫,又受到这种性别的压迫。比如,在佐拉·尼尔·赫斯顿的代表作《他们仰望上苍》(Their Eyes Were Watching God)中,女主人公珍妮的是一个混血儿。她的外祖母向她讲述了黑皮肤女人的痛苦,“就我所知,黑女人在世界上是头骡子。”[1]这里,赫斯顿选择骡子这个隐喻既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因为,她要在文字中述说着黑人女性、尤其是黑人女性混血儿命运的无情。

对于美国黑人女性作家作品中常常贯穿着的“骡子”的象征与隐喻问题,沃克在《寻找母亲的花园》指出,奴隶制和种族歧视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约束,历史性地扼杀了黑人妇女的创造性。在性、种族、阶级的三重压迫下,黑人妇女在美国社会中成了真正看不见的人,被称为“世界的骡子”。[2]

在笔者看来,沃克在《紫色》中所使用的“骡子”的象征与隐喻的手法,表达了作者通过对黑人女性像骡子一样的命运的反转,体现她的“完整”(whole)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集中表达了她的妇女主义思想,更隐含着作家本人秉承的核心价值观。

三、“完整”的核心价值观

基于对黑人妇女生存状况和精神世界的洞悉,《紫色》与以前黑人文学及妇女文学作品相比,不再停留在揭露、控诉、呼吁、抨击等。艾丽丝·沃克提出了她的妇女主义思想,并形成了独特的妇女主义创作风格。[2]其中的核心价值观就是表达一种人的“完整”(whole)的存在。

在作品中,沃克在西莉身上寄托的是一个从片面生存到完整生存的大团圆结局,即沃克在这里以文学的方式表达了她的妇女主义实践,通过作品中的主人公实现了对“完整”生命、生存与生活的“妇女主义”实践。什么是妇女主义?在散文集《寻找母亲的花园》的前言中,沃克对“妇女主义”进行了解释,即爱自己、爱女性,也爱具有独立完整人格的男性。热爱舞蹈和音乐,热爱月亮,热爱爱情,热爱神灵,热爱努力奋斗,热爱自己的民族,热爱自己,热爱世间万物。[2]

在笔者看来,沃克的“妇女主义”从最广阔的宏观层面上表达了女权思想的“包容”理念,只有通过“包容”建构的生命动力才能实现完整的存在。

四、通过“包容”获得完整的存在

沃克认为在种族主义和性别主义的双重压迫下,黑人妇女的生存状态是分裂、残缺、破碎的。通过艺术创作沃克探索将黑人妇女破碎的灵魂缝合以实现完整生存的途径。同时,探讨黑人男性的人性回归和最终实现平等和谐的两性关系的可能,并表达妇女主义对整个人类,包括男人和女人、有色人和白人,平等和谐完整生存的理想追求。也即“完整”就意味着从自然因素,社会因素、个人因素、种族因素、性别因素等来说,每个人都可能是一种片面的存在,但是你贡献一分力量,我贡献一分力量,他贡献一分力量。所有的力量整合在一起,就建构了这样一种和谐、一致“包容”的生命动力生态。这种“包容”的生态体现了沃克作为完美主义的“完整观”的妇女主义理念,以及通过“包容”获得完整的存在。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一书中深刻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中每个人都变成片面的了,都是一种不完整的人,是一种单向度的人。作为与马尔库塞同时代的思想家,沃克在作品中也自觉地反映了当时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存在的现实状况。[4]不过,对沃克来说“有容乃大”。只有“有容”,才能够“完整地”包容优点,也包容缺点。所以,“包容”的核心价值实践理念体现了爱丽丝·沃克作为生活在美国移民社会中的多元文化下的黑人女性的核心价值观,通过这种“包容”来使无情的命运绽放生命高贵的色彩。

五、“包容”:当代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自信的启示

在笔者看来,“骡子”的象征与隐喻的深层意蕴表达了沃克对构建美国社会多元和谐包容文化,包括继承和发展美国黑人文化的自觉认知。众多周知,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美国文化是多元化的,美国文化的基因也可以说是一种“杂交”。可以说,美国就好比一个花园,什么样的颜色都应有,真正的“完整生存”就是在“包容”各种颜色中升华。如果不能包容一个完整的世界,那么美国文化,包括黑人文化将会衰亡。

在《紫色》中,沃克用多种手法追述文化本源,并使用大量的细节描写,涉及黑人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从中挖掘黑人的优秀文化传统,表现了对黑人文化的热爱。如果说作者表达了黑人文化复兴问题,那么,复兴黑人文化必须要有文化自信、包容,尤其对本民族文化传统要有自信,要在美国白人文化里突出来自己的黑人文化;只有对自己的文化自信、包容,才能够保留、传承传统文化。

笔者以为,黑人文学由强调政治性,及原来作为一个被压迫的文化角色到对传统文化自信,体现了黑人民族成长的历史的必然过程。这种转变与成长给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复兴运动有重要启示。就中国的近现代历史而言,中国作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尤其是文艺要为政治服务的背景下,单纯地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往往被评论界所垢病,似乎文学必须反映民族的抗争精神。

然而,随着我们国力的增强,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多元文化和谐包容共存使中华民族文化复兴成为时代命题下的必然要求。正如小说作品所表达的黑人民族文化从对抗到自信、包容的核心价值观的演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与文化自信、包容,就要在突出自己的民族本身的话语,突出我们自己的文化传承,突出我们的传统精神遗产的同时,不再简单地通过批判别人来张扬自己。也就是我们更多地要继承、包容一些东西,而不是通过粗暴地批判来否定一些东西,要复兴出中华文化精神遗产本体的包容价值。

参考文献

[1]Zora Neale Hurston.他们眼望上苍[M].王家湘,译.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0.

[2][3]Alice Walker,In Search of Our Mothers'Gardens:Womanist Prose,Harcourt,1983.

篇3:吴鹏辉:《共产党宣言》的启示及当代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 《共产党宣言》

1842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为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制定的纲领《共产党宣言》正式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恩格斯系统的阐述他们对历史、资本主义和革命的观点的第一部分公开发表的著作。

一、科学的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

《共产党宣言》首先提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句话包含两层含义。第一,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第二,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资本主义社会依旧存在着阶级斗争。

从农奴中产生初期的城管市民成为最初的资产阶级分子,随着商业、航海业、工业的发展,随着美洲大陆的发现,世界市场空前扩大,资产阶级的经济地位一步步得到提升,在这一扩大了的经济基础的决定下,资产阶级逐步推翻了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解除了束缚。但同时“它用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的剥削。资产阶级初期的“民主、平等、自由”等只是资产阶级获得了自由,人类并未因此而得到了解放,获得民主、平等、自由。相反,资产阶级凭借其政治领导地位对无產阶级进行着更加残酷的剥削,手段更加高明,更加残酷。无产阶级的地位并未得到改善,同资产阶级一同推翻封建统治的无产阶级并未能得到资产阶级许诺的民主、平等和自由,而是从一种被统治阶级变成另一种被统治阶级。

资产阶级发展了生产力,使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不在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变革生产关系,推翻了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政权。但是几十年的发展,“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即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已经不再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求了,所以必须变革生产关系。而变革生产关系的便是无产阶级。

无产阶级的产生是资产阶级锻造的“资产阶级用来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现在却对准资产阶级自己了”。“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他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一武器的人——无产者”。马克思恩格斯在对无产阶级的发展阶段分析之后,对其他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也进行了分析,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其他的反对阶级都不是真正的革命阶级,只有他们成为无产阶级,才是革命的。指出只有工人无产阶级才具有彻底的革命性。在对无产阶级进行分析的最后,分析了无产阶级不同于一般反对阶级的任务“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及这一任务实现的历史条件。最后得出了“两个必然”的结论,即“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二、马恩深刻的阐述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共产党宣言》分析了共产党人同无产阶级的关系: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相同,及同其他无产阶级政党不同的地方:一、在同不同民族斗争中,坚持强调整个无产阶级不分民族利益;二、在同资产阶级斗争的各个阶段上,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从而得出结论:“在实践上,共产党是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上,“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由此可见,共产党所具备的条件正好能够领导无产阶级进行最彻底的革命运动。

马恩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了共产主义革命的本质“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提出无产阶级建设共产主义的过程:同其他无产阶级政党一样,共产党人首先要求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权。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的民主——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将生产工具集中到无产阶级的手里,同时增加生产总量,并从每一小步进行了细致的规划。同时马恩在《共产党宣言》中还指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必须实行无产阶级民主专政

《共产党宣言》对于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坚定“两个必然”能够坚定我们的共产主义信念,激励人们更大热情地投入到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中去,同时,学习《共产党宣言》能让我们认清资本主义发展历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认清资本主义的本质,从而在“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的同时防止被彻底“西化”,,可以加强对当代西方国家对我国“和平演变”的警惕。其次,重新回顾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可以鞭策我们的执政党不断地反思自己的使命,反思自己在实现历史使命的过程中所采取的政策,是否符合广大人名的根本利益,是否为向着“全人类的解放”迈进的,从而带领全国人民更好地投入到社会主义的洪流中,不断反思自身的历史使命可以不断认识在执政过程中出现的不足之处,从而不断地完善党的建设。第三,《共产党宣言》关于执政党建设的相关理论对于今天我们的执政党建设依旧具有深远意义。如《共产党宣言》提出处理好近期利益和和长远利益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中国;加强对工人教育对于今天来说就是要提高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处理好同其它政党的关系,今天就是要进一步落实我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政党制度,加强共产党同其他民主党派的友好关系等。

《共产党宣言》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不朽著作,社会主义运动100多年历程,在《共产党宣言》的指引下,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虽暂时陷入低潮,但仍在不断向前发展,共产主义运动的历程证明了《共产党宣言》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篇4:浅议《共产党宣言》的当代价值

一、《共产党宣言》的历史价值

《共产党宣言》在1848年问世不是偶然的, 它是时代呼唤的产物, 是马克思恩格斯革命理论研究的结晶, 是工人运动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实践要求的结果。《共产党宣言》的产生是与当时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分不开的。随着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矛盾的日益激化,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运动也蓬勃兴起,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运动急需科学的理论来指导。但当时流行的各种所谓社会主义学说, 不是与工人运动相距太远, 就是由于理论错误而导致工人运动失败, 《共产党宣言》正是在这种条件下诞生的, 其中的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人类文化遗产并进行理论研究和理论斗争的产物。

《共产党宣言》是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的党纲, 是无产阶级向世界宣布自己的目的和意图, 它第一次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完整而系统的阐述, 是马克思主义诞生和公开问世的标志。《共产党宣言》为创建无产阶级政党提供了理论指导, 为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 为工人运动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使工人认识到:必须开展政治斗争, 改变政治上无权的地位, 才能得以真正的解放。[2]正如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所说:“《共产党宣言》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现代工人运动的历史:现在它无疑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带国际性的著作, 是从西伯利亚起到加利福尼亚止的千百万工人公认的共同纲领。”[1]

二、《共产党宣言》的当代价值

社会历史的沧桑巨变无法遮蔽一本巨作的真理光芒。作为马克思主义创立标志的《共产党宣言》, 是资本主义大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代产物, 尽管个别具体结论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失偏颇, 但其所阐述的基本理论却仍然在现今时代潮流中有着强大威力和时代价值。

《共产党宣言》第一章结尾处写道:“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这就是“两个必然”的论断。“两个必然”思想的提出既不是出自于痛恨资本主义的道德义愤, 也不是源于向往未来共产主义的善良愿望, 而是基于对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的科学认识。因为社会化的生产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 决定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必将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所代替, 而资本主义的发展又为社会主义的实现创造了物质前提。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历史作用也给予了高度的肯定, 指出:“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资产阶级揭示了, 在中世纪深受反动派称许的那种人力的野蛮使用, 是以极端怠惰作为相应补充的。它第一个证明了, 人的活动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成就”, 同时又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 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 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 机器的采用, 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 轮船的行驶, 铁路的通行, 电报的使用, 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 河川的通航, 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能够料想到有这样的生产力潜伏在社会劳动里呢?”[1]当今的资本主义制度仍然具有很强的活力, 资本主义私有制生产关系还能容纳不断发展的生产力, 所以资本主义在短期内不可能灭亡, 在人类历史的舞台上还会存在很长时间。正如马克思所说:“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 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 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 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 是决不会出现的。”[3]

《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对世界历史进行了论述, 指出所谓的“世界历史”, 是指世界被分割为孤立的国家、国家之间互相较少影响的过去状态正在终结, 国家间的界限被逐渐打破, 世界在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整体。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写到“资产阶级, 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 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当前, 随着生产发展和科技进步, 在生产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 全球化将是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当然如今的全球化与马克思那个时代的全球化已有了很大的不同。在马克思那个时代, 是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 使生产的早期全球化成为可能;今天的全球化, 是随着以电子计算机等高新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基础的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而发展起来的;在马克思那个时代, 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是为了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而今天则主要是为了不断扩大资本输出和投资场所的需要。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特别是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 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全球化有力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使世界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但就其实质来说是资本主义全球扩张, 并会导致两极分化、阶级对立及世界发展的不平衡。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还深刻揭示了人全面而自由发展。指出“在资产阶级社会里, 资本具有独立性和个性, 而活动着的个人却没有独立性和个性”, “在现今的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范围内, 所谓自由就是贸易自由, 买卖自由。”资本主义的本质是自由的无休止的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 其本质决定了所谓的自由只不过是资产阶级个人物质利益的理论表现。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深刻揭示资产阶级自由的同时, 还描绘了未来根据共产主义的原则组织起来的社会, 在那个社会里, 其成员将能够全面地发挥他们各方面的才能,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 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 在那里,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只有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里, 才能使人人成为可以充分发挥个性特长的自由个体, 人的全面发展才会在真正的意义上实现。[4]

三、结语

《共产党宣言》发表至今已经160多年了, 160多年来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共产党宣言》中的一些理论在当今的现实情况下看来有的已经过时了, 但是我们不能以此来表明《共产党宣言》已经过时了, 它所蕴涵的理论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发展仍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我们在看待《共产党宣言》中的理论时, 要把它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去考察。就像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写的那样:“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 这个《共产党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来说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某些地方本来可以作一些修改。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 正如《共产党宣言》中所说的, 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1]在《共产党宣言》发表160多年后, 立足当代世界发展变化的新实践, 科学的、客观的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 努力分清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理论, 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丰富和发展的理论, 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理解的理论, 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理论, 这应当是我们今天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态度。

摘要:1848年2月, 马克思、恩格斯发表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纲领性文件——《共产党宣言》,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共产党宣言》发表160多年以来, 对人类历史产生了深刻影响, 是人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标志性文献之一。尽管160多年来, 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都发生了许多变化, 但作为经典之作的《共产党宣言》中所蕴涵的理论, 对于当代社会主义的发展仍然具有许多现实价值。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历史价值,当代价值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2]邵邦.《共产党共产党宣言》的价值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12) .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篇5:吴鹏辉:《共产党宣言》的启示及当代价值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历史地位;当代价值

一、《共产党宣言》的历史地位

(一)“两个必然”的提出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等运用唯物辩证的理论以及历史唯物的理论中的观点以及方法得到了“两个必然”的核心论断。这一论断的提出揭露了人类社会在发展的过程所必须遵循的规律,即资产阶级必然灭亡,无产阶级必然胜利。首先,《共产党宣言》利用剩余价值理论向人们揭示了资产阶级是一个利益高于一切的阶级,它将束缚在人们之间的各种各样的羁绊无情的切断了,从而使得人与人只剩下了利益关系。尽管社会在发展和进步,人们也永远不会故步自封,但如果只是像资产阶级这样通过剥削工人阶级来获取价值利益,最后的结果只会导致恶劣的两级分化,从而使得两种阶级之间的矛盾更加的突出。其次就是马克思等在《共产党宣言》中对资本主义引导下所出现的经济危机及其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由于社会所具备的生产力是无时无刻不在发展和变化的,当它发展到一定的程度,社会的生产关系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而当资产阶级体制制约社会的生产和发展时,旧社会就会被完全取代。这也是指导无产阶级改革的重要理论依据。

(二)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

无产阶级是历史进程中最伟大的产物,是社会进程中最先进的阶级,他们联合在一起就是要声讨资产阶级的一切政治诉求以及经济诉求,,他们想要夺得政治主权、走向独立,从而形成历史政治舞台上一股独立的力量。而无产阶级在当时缺乏足够的斗争经验,因此在很多运动中都没能取得成功。但是这之后所遗留下来的经验教训则变成了下一次运动的催化良药。这些运动使得社会主义科学不再是单单的理论,而是付之于实践的真正的革命。同时无产阶级在当时也没有摆脱某些错误思想的影响,并且还遭遇了资产阶级的压迫和诋毁。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共产党宣言》 的问世就如同一盏明灯,为无产阶级运动和革命指引了光明的方向,同时也为其提供了更加正确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从而使得无产阶级的信念也更加的坚定不移。另外无产阶级在实践中也将自己的革命力量蓄积的更多,并且还清晰的意识到只有建立强大的武装斗争才能获得独立的政治主权。《共产党宣言》从此就成为了无产阶级的重要思想武器,并一直支撑着无产阶级将共产主义运动以及革命持续进行到底。

二、《共产党宣言》的当代价值

(一)发展社会生产力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物质一直是保证一切事物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因素。《共产党宣言》中也对发展社会生产力做出了重要强调,强调在革命胜利以后,要尽一切努力来快速提升社会生产的总量。但是由于苏东剧变,成立之初的新中国却背离了《共产党宣言》中的这一思想主线,因此造成了不可挽回的错误。国家领导人认识到了这一错误,并从中吸取教训,逐渐将工作的中心放到了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上,同时以建设和发展经济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从而走上了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光明道路。三十余年过去了,我国的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并且在军队建设以及国防建设上都获得了卓越成就,国民的生活水平也获得了大幅提升。

(二)发展全球化经济

随着经济发展全球化这一经济概念的提出,它不仅帮助许多经济发展落后的国家打开了国际市场,同时还帮助其扩展了对外来的贸易,从而使得这些国家快速进入了工业化经济发展时期。《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的这一经济发展的观点,对于我国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近些年,我国的市场经济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体制,并且也加入了世贸组织以及亚太组织等,这也表明了我国已经进入到了经济发展全球化的时代潮流中。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的状态中,加入国际市场能够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因此在面对经济发展全球化的过程中,我国必须积极主动,并采用正确的经济发展决策,这样才能跟上现代化经济发展的步伐。

(三)发展全面自由的人

《共产党宣言》中提出要发展全面自由的人一直是共产党人保持积极性的重要支撑,并且人们只要不断的努力,就能创造一个平等自由、文明和谐、繁荣富足的社会。这种共产主义尽管在现实社会中很难完全达到,但发展全面自由的人仍然是我国实施一切发展方案的重要目标。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发展自由人的程度与现代化社会的建设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相互促进的情况下,人们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才能,且又能保障自己的权益,这样每一个进步都是由于朝着发展全面自由的人的目标所迈进的。另外还要始终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勇敢迎接时代赋予的挑战,这样才能更快的促进现代化社会发展和进步。因此必须树立牢固的思想信念,必须加快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体制,使人们的信念能够根深蒂固,举止言行都能受到正确的指引和约束,这样才能将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建设发展的更好。

三、结语

综上所述,《共产党宣言》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同时其当代价值也不容忽视。《共产党宣言》中的指导思想不仅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也让人们认识到了马克思等人思想品格的崇高与伟大;同时《共产党宣言》中的理论与思想品格非常的与时俱进,因而人们在理解和应用的过程中不能随意的照搬照抄,必须将其理解透彻,并运用现代化的方式来加以运用,才能现代化的社会进程中取得更大的成功。

参考文献:

[1]郭春生. 阶级分析与阶层分析:《共产党宣言》的历史价值和当代价值[J].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9,06:50-54.

[2]艾跃进.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历史地位和当代价值[D].南开大学,2012.

[3]王梓,魏敏. 《共产党宣言》的历史背景和当代价值[J]. 学园,2014,16:182-183.

[4]张舒. 《共产党宣言》的历史价值与当代价值[J]. 学理论,2016,01:26-27.

篇6:吴鹏辉:《共产党宣言》的启示及当代价值

一、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强烈的阶级性。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宣言》指出: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很重要的一个理论论断。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来看, 马、恩关于每一时代的统治思想都是统治阶级的思想的论断, 深刻揭示了阶级社会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一定的阶级服务的,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 我们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原则。在思想政治教育中, 可以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 但是只能是批判借鉴, 不能照抄照搬, 更不能用西方的所谓主义代替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必须牢牢占领意识形态中的主流地位。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必须坚持

《宣言》博大精深, 它规划并涵盖了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对象及内容等。

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看, 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无产阶级政党。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始终把教育引导群众作为一项根本性任务, 高度重视和精心组织, 以卓有成效的工作排除各种机会主义、改良主义对工人阶级的影响, 使工人阶级保持高度的政治觉悟。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 也是执政党, 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传家宝, 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取得胜利的法宝。现在, 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 改革发展处于关键时期, 中国共产党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者、主体的责任意识应该更强, 思想政治教育一刻都不能放松。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看, 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是主要对象。《宣言》指出:共产党一分钟也不忽略教育工人尽可能明确地意识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敌对对立。也就是要加强对无产阶级的教育。今天, 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 工人阶级及劳动人民始终是其阶级基础, 但是在新的历史时期,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 工人阶级的内部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大量的农民工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许多工人在三资企业或者私营企业工作, 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刻不容缓。另外, 干部、青年、农民等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 我们要统筹安排, 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留死角。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看, 《宣言》主要涉及三方面:一是开展两个必然的教育。资本主义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二是开展党的纲领、宗旨、目标的教育。三是进行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教育。无产阶级的最终目标就是建立“自由人联合体”、“在那里,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今天, 我国社会主义虽然取得巨大成功, 但是, 苏联东欧剧变后, 世界社会主义处于低潮, 资本主义妄图推翻社会主义的野心没有改变;一些党员干部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主义信念淡薄;经济体制改革,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国有企业职工人数大幅减少, 工人阶级的结构发生深刻变化, 一些工人的无产阶级意识、历史使命意识淡薄等, 这些都告诉我们:两个必然的教育、党的纲领、宗旨、目标的教育, 历史使命的教育仍然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这样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

三、思想政治教育要善于借鉴他国经验

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提到: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 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 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 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而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可见, 各个国家的精神文明只有融入国际环境中并且被接受, 成为“公共的财产”的一部分, 才能提高这个国家在世界之林中的地位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精神文明产品, 是一个国家教育阶级性、政治性的表现, 是为一定的社会制度服务的。因此, 在全球化的今天, 如何向其他国家借鉴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经验, 将我国文化屹立于世界之林显得意义非凡。由于各国文化的差异性, 不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内容和成功之处也是各不相同。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 虽然和这些国家社会制度不同, 但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方面, 必须借鉴其他国家的做法, 尤其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方法。比如说, 可以在教育手段上加强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的结合。西方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隐性教育为主, 而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侧重于显性教育, 这种方法在思想理论的宣传与灌输上起到一定的作用, 但内容单调乏味, 久而久之, 人们便产生厌烦心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之间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 二者只有结合起来, 才能相得益彰。我们应当注意把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结合起来, 与时俱进地采用隐性的、间接的、多渠道的教育方法, 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到管理、服务等实践当中,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四、用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 产生社会思想和社会理论的源流 (包括教育思想和理论) 都不应从思想和理论本身去寻找, 而要从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中去寻找, 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恩格斯在《宣言》1883年德文版序言中指出: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 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 也要遵循这一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属于精神文明领域。一个民族的精神文明产品总是具有历史上的承继性。发展思想政治教育, 不能断裂历史, 更不能完全否定过去。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包括思想观念, 思维方式, 价值取向, 道德情操, 生活方式, 礼仪制度, 风俗习惯, 宗教信仰, 文学艺术, 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如何做人、怎样做事的道理, 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源泉。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挖掘优秀的精神资源, 结合社会主义实践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五、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里描述了他们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在那里,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思想政治工作, 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做人的工作, 做广大群众的工作, 根本目标必须落实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 要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设想为主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坚持以人为本, 教育人、培养人、塑造人、发展人、完善人,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程中, 努力实现每个人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改革开放过程中, 坚持公平正义导向, 正确处理收入分配中差距过大, 甚至两极分化问题, 让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每一个中国人, 从而彰显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

当然, 《宣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还很多, 比如, 《宣言》同各种思潮 (反动的社会主义、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的斗争为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深刻启示, 当前我们要特别警惕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军队国家化等几种社会思潮对我国改革开放的影响。再比如, 在《宣言》的最后部分, 马克思、恩格斯公开宣布: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角度来看, “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是一个重大命题, 它实际上是提出了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原则即无产阶级的党性原则、旗帜鲜明的原则, 无产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另外, 《宣言》中关于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观的阐述, 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哲学基础, 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无论在什么条件下, 都要根据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当今世界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思想工作方针和内容等。这些都需要我们认真研究, 在继承的基础上, 不断创新,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思想保证。

参考文献

[1]刘建军.《共产党宣言》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论断[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8, (5) .

[2]刘志超.《共产党宣言》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及其当代启示[J].科学社会主义, 2008, (5) .

[3]王雅文.永远闪耀着思想政治教育真理光芒的神圣旗帜——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61周年[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9, (3) .

[4]韦莉莉.《共产党宣言》中的教育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科教文汇 (下旬刊) , 2010, (1) .

[5]宫文.《共产党宣言》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探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0, (11) .

篇7:《共产党宣言》及其当代价值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无产阶级;当代价值

一百六十多年来,《共产党宣言》所阐述的基本思想,一直成为世界各国共产党人进行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有利思想武器。即使在今天,《共产党宣言》 对于我国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也有其巨大的现实价值。

一、社会主义国家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社会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矛盾运动的过程。在这一矛盾运动过程中,生产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不同性质和发展水平,决定着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性质。人类社会正是在生产力的推动下,不断地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生产力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要"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我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如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远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有部分比较发达的地区,同时存在广大不发达地区,有少数贫困地区连温饱都未解决。这种落后状况若长期得不到根本改变,那么它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矛盾就会越来越尖锐,这将会影响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任何一种社会制度要得到巩固和发展,都必须有自己强大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尤其是这样。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生了苏联解体、东欧巨变,世界社会主义遭受了重大挫折。出现这种局面的一个共同的带有根本性的原因,就是这些国家由于经济体制的僵化,导致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长期停滞不前,人民的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从而动摇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可见,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我们要更加重视和发展生产力,要始终把经济建设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中心任务。这既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总结国内外过去几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得出的重要结论。

二、要坚持人的自由、全面地发展

《共产党宣言》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在向共产主义的前进过程中,个人的自由和发展应当是逐步展开的。因此,社会主义一定比资本主义更适合绝大多数人的自由发展。由于我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国情,无论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还是交往方式的状况以及个人的自由与发展,都处在不均衡的状态中,每个人对自由的理解与追求也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但社会主义的性质不允许我们忽略个人的自由与发展问题,尤其是弱势群体的自由与发展问题。在这个问题的解决上,社会主义的国家和社会应当比资本主义做得要好,否则,我们的实践就不是一种以"個人全面发展的自由人联合体"为目标的现实的运动。

三、要科学地看待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全球化反映了社会生产力和国际分工协作高度发展的要求,促进了商品、资本、劳动力等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但是,全球化也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向全球扩张的企图,表明垄断资产阶级要在全世界范围内追逐利润。其进步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全球化有力地促进了科学技术,包括自然科技和社会科技的进步,甚至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科学技术全球化的态势。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曾指出:在封建社会末期,美洲的发现,新航线的开辟,为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市场的不断扩大刺激了物质产品的增加,于是,"以前那种封建的或行会的工业经营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随着新市场的出现而增加的需求了", 这导致工场手工业的出现。其次,全球化有利于世界市场的进一步拓展,为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创造了条件。

再次,全球化促进了社会开放和交往的普遍性,使被压迫民族和地区有了文化上的交往,人们超越狭小的关系圈,为成为自由和全面发展的新人准备了条件。与此同时,全球化也有着其自身的狭隘性:一是,世界市场形成了"中心--卫星"式的资本主义体系,加剧了资本主义体系中不平等的交换关系。马克思已经注意到,资本主义在开创世界历史的过程中, "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二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全球扩展, 使得世界范围内贫富悬殊、 两极分化日趋严重。 对此,马恩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指出: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阶级对立简单化了,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因此,我们对待全球化的问题要有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地推进市场经济和民主改革,盘活中国社会的各种资源,充分发挥国内各种力量的创造力,使我们的大批企业有能力发展成实力雄厚的世界一流企业。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应对全球化挑战,也才能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全球化进程中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2.

[2]刘向阳著.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5).

上一篇:百日攻坚行动活动总结下一篇:视网膜效应哲理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