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共产党宣言有感

2024-04-15

学共产党宣言有感(精选8篇)

篇1:学共产党宣言有感

《共产党宣言》通篇体现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发展观。《宣言》不仅全面系统地剖析了资本主义诞生、发展到必然灭亡的历史过程,而且也预测了未来社会的本质特征。我党倡导的科学发展观是结合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运用、创新和发展。今天我们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重读《共产党宣言》,仍会获得颇多教益。

一、考察社会发展问题的哲学基础

恩格斯在《宣言》的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指出:“构成《宣言》核心的基本思想”是:“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

社会解体以来)

和被压迫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

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一劳永逸地摆脱一切剥削、己从进行剥削和统治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的奴役下解放出来。

作者对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精辟概括。

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的原理,等等。历史唯物主义是《宣言》的灵魂,《宣言》对资本主义的剖析和对未来社会的预测为我们树立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考察社会发展问题的典范。

早在《宣言》发表之前,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就已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做了全面的清晰的表述,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界限。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

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1]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为我们考察社会发展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指导线索,也是我党倡导的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石。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是活的机体,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经济基础,于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结构及其矛盾运动的原理,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原动力,使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良性互动,形成合力,从而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他各种生产的基础

提是人,“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l

思主义的人学观点,发,而是从现实的人出发;不是

面发展和彻底解放的不懈追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早在《宣言》发表前的“历史活动是群众陶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人,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因此人类的全部历史(从土地公有的原始氏族既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统治阶级这个阶级斗争的历史包括有一系列发展阶段,现压迫以及阶级差别和阶级斗争,就不能使自”这是《宣言》它包含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动力的原理;无产阶级只有 并且从根本上划清了历史唯“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而是始终站在现实的历史的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科学发展观正是立足 “人本身是他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基础,也是他进行的其2〕历史就是追求目的的人的活动。所以,考察历史的前“以人为本”正是继承和发展了马克它不是从抽象的人出“实现人的本质”的无谓思辨,而是对实现人的全1844年,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一书中就指出:”[3〕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它们之间的矛盾运动推动社会的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指导原则的与资产阶级人本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

科学发展观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体论。科学发展观所倡导的“以人为本”就是以作为历史主体的人民群众为本。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作为科学发展观指导原则的“以人为本”,决不是唯意志论,决不是说人无论怎样任意活动都能创造历史,人的活动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发展观要求把经济社会的发展纳人科学轨道,就是要求把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结合起来。

二、资本主义发展史给我们的启示

《宣言》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做了生动的论述,对其发展的规律做了深刻的揭示,对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做了科学的评估。

有历史联系的两种性质不同的社会制度。的国家取得胜利,实现现代化尚需很长的一个历史过程,国家成为先行者,因此作为后发型国家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应当也可以从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宣言》指出:

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进样的生产力呢?的任何社会的生产力发展都要快。

级向高级发展。所以生产力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是决定社会制度优劣的根本标准。

得到进一步的大解放,创造出使资本主义文明黯然失色的辉煌成就。只有这样,才能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增强社会主义的吸引力。所以《宣言》指出:元产阶级取得政权后,在对生产资料所有制进行改造的同时,必须

生产力的总量。”[1〕在《宣言》作者的预想中,社会主义国家最先应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产生,础上建立的。因此,名言:“发展是硬道理

产力,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体现出优于资本主义,础。”〔4」我党倡导的科学发展观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指出: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

《宣言》指出:资产阶级

展”。《宣言》还指出:资产阶级关于自由、教育、法等等的观念

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的产物的那种社会关系决定的面的发展,这是一个客观的规律。

这个规律,自觉地按照这个规律行事。

设和改革的一贯方针。从邓小平提出

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经济建设、设四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反映出我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拓展和深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具由于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在这方面发达资本主义 还要大。……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1〕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比以前人类社会正是在生产力的推动下,不断地从低生产力水平的高低社会主义要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必须使生产力“尽可能快地增加现实社会主义国家都是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基邓小平有一句“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必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社会和谐“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伴随着相应的政治上的进“是资产阶级的”。资本主义的教育是由资产阶级“进行教育时所处〕任何社会的发展都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方社会主义和以前社会的区别在于人们能够认识促进社会全面发展是我党领导社会主义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到以江“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到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而事实是,发展生产力就成了这些国家极其迫切的任务。”。他指出:””。〔

1化。如果只是把经济搞上去,政治腐败、社会道德沦丧、社会风气败坏,那就完全背离了社会主义,就会走到邪路上去。

《宣言》指出:“资产阶级除非使生产工具,从而使生产关系,从而使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革命化,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这个特点也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恩格斯说: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5〕所不同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带有对抗性,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所以资本主义社会的变革往往会引起社会的动荡,社会主义改革不会破坏反而会促进社会的稳定。2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中国的改革是在社会稳定的条件下进行的。

革过程中如果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为对抗性,甚至出现社会大动荡、大倒退,苏联东欧剧变就是活生生的例证。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使农村屈服于城市的统治

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念,就是资本的扩张,级面貌创造出来的世界不可能是和谐的世界,界、路,主义国家人民的利益和全世界人民的利益是相一致的。

进步联系在一起。

我党提出的交政策的高度统一。

发展也越来越需要中国。

政理念与外交理念相统一,要求。

愿望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的。

须高举和平、应有的贡献。

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同阶级的运动是如此,谋利益,而是为少数人谋取暴利。正如马克思所说

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都畸形发展,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需要,现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

度优越性的集中表现。但是,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在改其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也会由非对抗性转化《宣言》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1]《宣言》在这里虽然没有使用全球化的概就是靠火与剑实施对落后民族的侵略和掠夺。只能是霸权的世界、我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发展决不能走侵略和扩张的道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属性决定的。“中国将是始终不渝地把自身的发展与人类共同”〔6〕所以,只有社会主义国家才能发出建立和谐世界的呼声。“对内建设和谐社会,对外推进和谐世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世界,我们党站在时代发展和中国振兴的战略高度,这不仅是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只要资本主义、霸权主义存在,但是,从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的利益出发,发展合作的旗帜,为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宣言》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不同社会的建设也是如此。”〔7〕这样的生产目的必然会产生两极分化,人和社会在阶级对立和斗争中陷入不可调和的危机。这既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奋斗目标,因此,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必然要求生产的成果由全体人”一句话,它按照自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全球化所以按照资产阶两极分化的世胡锦涛同志在联合国成立”的战略体现了我国内政和外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建立和谐世界的美好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做出资本主义生产目的不是为人民∫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而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也是社会主义制 社会l〕不实”“资产阶级但已经对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本质做了深刻的揭示,动荡不安的世界。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周年首脑会议上向世界宣告:世界的将国内执我们必”〔

民共享。成果共享正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义,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8〕

《宣言》指出:“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1]共产党人在革命运动中必须坚持的这条原则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也同样适用。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建设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决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走的是一条先发展后治理的路子,资本家为谋取高额利润而破坏生态环境,阶级状况》一书中不仅揭露了资产阶级对工人进行的残酷剥削,于资本主义发展而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给工人带来的灾难。

走资本主义的这条老路,必须走一条发展生产,新型工业化道路。党中央倡导可持续发展的方针正是从广大人民群众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的原则出发的。

《宣言》指出:“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活的劳动只是增殖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的一种手段。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工人的生活的一种手段。因此,社会里是现在支配过去。”[1]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失去了独立性和个性,只是资产阶级增殖资本的工具。“人为物役

以金钱为本。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再成为增殖资本的工具。我党倡导

本。随着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分地实现。

三、社会和谐的最高境界

《宣言》对未来社会的本质特征做了经典性概括:

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多次作过大体相似的表述。尤其值得注意是,周刊,请恩格斯找一段题词,用简短的字句来表述未来社会主义纪元的基本思想,以别于但丁曾说的“一些人统治另一些人受苦难

《共产党宣言》中的下面这句话,斯抄录了上面我们所引用的《宣言》中的那个经典论断。这件事表明,《宣言》中的这个论断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占有何等重要的地位。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于资本主义及一切旧社会的根本性标志。

关系,淹没在利己主义的冰水之中。

辛辣的笔触描述了一幅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利害冲突的讽刺画:

自己的同胞患寒热病;律师则希望每个家庭都发生诉讼;

一个城市的四分之一化为灰烬;

打碎……”。[10]既然资本主义生产目的是为了获取最大利润,必然建立在多数人的痛苦之上,损人利己,唯利是图也就成了天经地义。《宣言》发表前,恩格斯在《英国工人我国的工业化绝不能同时保护环境,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只是扩大、”,资本主义不是以人为本,但人民已经当家作主,“以人为本”,就是以做了国家主人的人民为“现在支配过去“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宣言》的作者在其他著作中对这一思想也1894年瑞士准备出版《新纪元》”的旧纪元。恩格斯答复说:……我再也找不出合适的了”,这是社会主义新社会区别资本主义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金钱19世纪初的社会主义空想家傅立叶曾经以建筑师需要一场大火把因此少数人的幸福丰富和提高在共产主义劳动者将会越来越充“除了[1]接着,恩格“医生希望 而且也揭露了由降低资源消耗的 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是过去支配现在,而是以物为本,”1”。安装玻璃的工人希望下一场大冰雹把所有的玻璃

要充分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一伟大目标,不仅要消灭一切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现象,而且要消灭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还要使社会的每个成员都能受到良好教育,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都极大提高。只有这样,人与人之间、人与整个社会之间的利益才能达到高度一致,社会和谐才能达到最高境界。那时,“让别人的生活由于你的生存而更美好”,将会成为每个人的生活信条,成为普遍的社会现实。实现《宣言》提出的这个伟大目标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我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朝着这个伟大目标前进的现实步骤。当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比较落后,改革给我国的发展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我们必须切实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抓紧抓好。

新世纪新阶段,重读《共产党宣言》,立足当前,放眼未来,使我们更加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和信心。

篇2:学共产党宣言有感

《共产党宣言》又译《共产主义宣言》,是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一个纲领性文献,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宣言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这部蕴涵着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的伟大著作,价值相当于多部巨著:它的精神至今还鼓舞着、推动着文明世界全体有组织的正在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恩格斯指出:它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具国际性的著作,是世界各国千百万工人共同的纲领。

《宣言》从1848年发表至今已经160多年了,在这160多年的时间里,世界历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在发生着形态学意义上的深刻变化。尤其是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宣言》中所预示的经济全球化趋势也在20世纪后半叶以来迅猛发展起来。当前震撼全球的金融风暴再一次使《宣言》对于资本主义的批评为世界所关注,提醒我们重视这部不朽著作的时代价值。《宣言》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代表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他们都受到《宣言》的直接影响和教育。对于当代中国来说,如何更好地总结改革开放 30年来的成就和经验,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探索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促进理论创新,推动实践进步,也需要我们进一步发掘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资源,深入研读《宣言》的深刻内涵,展示其价值和意义。通过《宣言》,马克思,恩格斯给了我们一块照妖镜,一个看阶级斗争问题角度,一套阶级斗争的思想。我们运用这一法宝看问题,一切资产阶级的虚假和掩饰都无济于事。无论资产阶级如何变化,从资产阶级的本质出发分析当今世界的形势,才能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看清楚事情的本来面目,从而坚定立场,搞好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这才是我们在新形式下学习和发扬《宣言》精髓的实际意义。对于劳动人民来说,砸碎旧世界,建立新世界才是他们真正想要的,正如国际歌所唱的那样,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我们要做天下的主人。劳动人民对于理想社会的设想,与资产阶级对理想社会的设想,二者是背道而驰的,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这就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而必然产生的现象。

整个资产阶级曾异口同声地向我们叫喊但是,你们共产党人是要实行公妻制的啊,我想说,资产者是把自己的妻子看做单纯的生产工具的。他们听说生产工具将要公共使用,自然就不能不想到妇女也会遭到同样的命运。他们想也没想到,问题正在于使妇女不再处于单纯生产工具的地位。

我想说,资产阶级的婚姻实际上是公妻制。人们至多只能责备共产党人,说他们想用正式的、公开的公妻制来代替伪善地掩蔽着的公妻制。其实,不言而喻,随着现在的生产关系的消灭,从这种关系中产生的公妻制,及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卖淫,也就消失了。

篇3:网络时代重读《共产党宣言》有感

1 网络时代之全球化时代

“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 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 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 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

150多年前《共产党宣言》中的这段话, 在今天这个时代得到了完美的诠释。网络时代, 世界各民族的意识形态产品由于互联网的分享而成为了公共财产。在网络上, 每个人都可以根据所需信手拈来, 然后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着新的创新和融合, 创造出更多跨区域、跨时代, 更多融合的意识形态产品, 而这些意识形态产品也会随之互联网被更多的人传播和分享, 成为了人类社会发展和不断进步的源泉。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进步, 人们正在逐渐摆脱对机器、经济组织和金钱的依赖, 变成越来越独立地控制自己命运, 主动参与和分享社会的发展, 并成为分享发展成果的社会主人。互联网让更多的人们把生活的目标转向金钱、物质交易之外的更广阔发展空间, 意识形态领域的追求和开拓成为互联网带给这个时代的主要贡献。网络的全球化时代, 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契机。

当代信息的发展, 使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互联网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信息系统, 并被称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以后的第四大传播媒体。互联网不仅迅猛的发展成一个新兴的产业, 更成为一个意识形态的新领域。互联网就其意识形态领域而言, 其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无区域性、互动性和快捷性。互联网是全球化的, 没有任何的空间区域限制, 让世界成为了一个没有障碍的平台, 把地球“演变”变成了一个村;互动性则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这一特性, 在互联网上, 人和人之间传递的不仅仅是信息, 还能就某些问题展开进行探讨, 互相表达自己的不同的见解;快捷性则打破了时空的距离, 让信息传递成为瞬间就能完成的事情, 信息传递的快捷拉近了彼此不同区域的距离, 把世界各地的距离变成了一个触手可及的区域。

2 批判吸收互联网中意识形态领域的传播内容

“德国的哲学家、半哲学家和美文学家, 贪婪地抓住了这种文献, 不过他们忘记了:在这种著作从法国搬到德国的时候, 法国的生活条件却没有同时搬过去。在德国的生活条件下, 法国的文献完全失去了直接实践的意义, 而只具有纯粹文献的形式。”《共产党宣言》告诉人们一个真理, 任何的事情或者事物的出现都有其特定的发展背景, 必须批判的吸收。

早在民主革命时期, 毛泽东就指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 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 即是说, 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 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这句话说明了一个道理: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吸收。

在网络时代, 互联网由于具有强大的共享性, 因此在这个平台上会有形形色色的意识形态产品。一方面, 虽然我们能及时和方便的共享这些不同的意识形态产品;另一方面, 这些形形色色的意识形态产品给我们带来很多错误的信息和内容。我们必须要加以批判的吸收。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要学会使用“拿来主义”, 就是要“学习其精华, 去其糟粕, 然后为我所用”。在网络时代, 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 不断提高思想意识, 明辨各种意识形态的根源和差异, 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继而创造出符合我们实际发展的意识形态产品。同时, 我们也积极利用互联网这个平台, 将这些符合我们实际情况发展意识形态进行广泛的传播。

网络的全球化, 从理论上来说各个国家和地区在互联网上的地位都是平等的, 但是受其经济发展的制衡, 实际情况远非如此。经济发展力量强的一方总是占据在互联网发展的前端, 其社会主体的意识形态就必然占主导地位。近几年来, 互联网逐渐成为了西方选择传播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思想渗透的最新武器, 成为了向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与西方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的主要传播方式。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下, 有选择、有区别、有针对性批判的吸收不同地区的精神产品成为了当前社会发展中最重要的研究课题。

3 让互联网成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主阵地

2008年6月20日, 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讲到:“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 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 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 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促进人们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

互联网的影响越来越大已成为一种事实而存在。2011年上半年, 中国网民总数达到4.85亿, 普及率超过36%, 已成为世界上拥有网民最多的国家。可以预见的是, 随着中国网民的持续增多, 社会各方面向网络的继续转移, 互联网在意识形态领域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仔细分析这个时代, 我们就会发现, 当前我们既处于重要的机遇发展期, 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 网络的受众人数多, 其所聚焦的负面问题动辄就能引起数万甚至更多人的关注和传播, 并成为了社会大众对负面问题宣泄不满的一个平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互联网上的传播, 在这样的背景下就必然会产生一些误解和歪曲。

当代, 互联网的广泛运用和普及带来了一系列新兴传播媒介和传播工具的迅速发展, 使网络媒介成为当今理论信仰、思想观念、文化意识、价值理念、社会思潮传播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传播器。同时,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在给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发展提供契机的同时, 也带来种种挑战, 让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面临边缘化的风险。毫无疑问, 扩大互联网上主流意识的思想阵地, 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举措。在网络时代, 如何维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安全, 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3.1 建立健全马克思主义专业网站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 思想领域的矛盾和斗争错综复杂, 有时还表现得相当激烈。思想领域的阵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 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必然去占领。” 互联网将成为意识形态领域争夺的重点, 马克思主义者必须抢占互联网这个阵地, 大力拓展网上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建设一批专业的马克思主义专业网站, 强化马克思主义网络阵地建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制订其长远的战略规划, 整合各地马克思主义研究机构, 为其网站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内容, 增强网站的感召力和说服力。

3.2 深化与网络的互动性传播

互联网其中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互动性。网络互动的平台有很多, 博客、论坛、微博以及一些即时聊天工具, 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互动平台, 创新网络传播方式, 从贴近人们思想实际出发, 解答人们所关心的实际问题, 用深入浅出、灵活多样的方式来传播马克思主义, 并选取部分话题以论坛的模式, 与网民进行互动, 在互动的过程中对其进行马克思主义精髓的讲解和延伸。同时还要利用视频、声音、图画等多种媒介形式增强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进而把马克思主义内化为中国人民的精神状态和时代追求。

3.3 网络宣传要通俗化、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只有在通俗化、大众化的过程中贴近人民, 才能真正通过实践和反馈得以更加深入的发展。网络之所以能老少皆宜, 就因为其网络宣传方式是通俗化、大众化。在互联网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时候, 一些理论宣传、普及、教育的用语不能深奥难懂, 要减少人们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障碍, 善于学会用“群众语言”、使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 使“理论”走近大众、贴近网民、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让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亲近感, 从而增强理论的吸引力, 进而达到自觉接受、自觉信仰、自我教育的效果。

在网络时代重读《共产党宣言》, 我们认识到互联网不仅作为一种工具或者传播途径, 而是远远超出了任何一种媒介的特点和功用。互联网全球化、跨时空、快捷性的特点和身份隐匿情况下全民的参与性,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产生了巨大的挑战, 同时也带来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空前发展的契机。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互联网这个平台的传播, 从而能迅速达到提升人民大众社会主义觉悟的目的。我们必须把握这一契机, 牢牢掌握网络时代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主动权, 使互联网成为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主阵地。

摘要:在网络时代, 互联网传播以其快捷、互动、深刻以及跨越时空的优势成为了当今第一传播媒介。当我们现在重读《共产党宣言》这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问世的不朽经典著作的时候, 我们认识到网络的全球化时代, 要求我们不仅批判的吸收互联网传播领域的传播内容, 同时更要在互联网上坚守马克思主义思想阵地, 让其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阵地。

关键词:网络,《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传播

参考文献

[1]杨松.浅议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与方法[J].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8 (12) .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 (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篇4:我学写生有感

宜春市老年大学德艺双馨的刘荣庭老师,给我圆了心底这个梦,在绘画方面给了我良好的启蒙和指导,还有诸多的智慧和胆量。在刘老师的启迪和指点下,前年,我凭借“半瓶水”的学业,迫不及待地偷着外出对景写生。

日积月累,有了一批所谓写生画稿。但是,对此叫不叫写生画,心存疑窦。这时老年大学新辟了一条画廊,号召学员个人或联合举行作品展出。我苦思良久,最后鼓起“丑媳妇不怕见公婆”的勇气,决心拿出37幅写生作品公展于众,亮出《锦绣宜春》写生画展的主题,配上恳请赐教的序言。结果喜出望外,抛出的是砖,引来的是玉,获得了许多指教、赞誉和鼓励。

从此,我对于写生几乎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只要天气晴朗,我就带着绘画工具和材料,蹬上自行车,走向宽阔无际的大自然中,领略充满生机的景色,沐浴温柔和煦的阳光,呼吸无浊清新的空气,激发绘画创作的灵感。边游、边看,捕捉探察景物的态势与形貌。遇到情景交融,即停车坐下,打开画夹,布局“经营”位置,确定画面中心,尔后落墨描绘。这时,心不二用,目不它视,耳不旁听,全神贯注进入绘画角色之中。

身临其境,“师法自然”,进一步增进了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使我深深感到伟大祖国比比皆是画,处处都是图,大千世界处处有吾师。这种户外写生,不仅填补了退休后的时间空白,而且使精神生活充满生机,它对怡情养性、健身益脑有着良好作用。

篇5:读共产党宣言有感

我想很多人都在问,共产党宣言是什么?包括我,在写这篇文章之前从未思考过这一问题。而对于马克思和恩格斯这两个名字,我们一定不陌生,也正是他们创造的这一改变世界的著作成就了如今的中国,成全了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萌发的这一大片土地。

《共产党宣言》给世界带来的改变迸发在寸寸土壤里,就拿我们看得见的我们的祖国来说。八十年前,《共产党宣言》第一次传入中国,他带给我们的改变世人有目共睹。在那个落后的穷困年代岁月里,正是他如星星之火以燎原般点醒了几代的中国革命知识分子,使马克思主义原理在我国这片宽厚的土地上得到了广泛实践,将中国的革命与社会主义共产实践建设有机紧密结合联系起来,创造了属于中国的适合中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我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人对《共产党宣言》的独到理解并能够将其与我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就不会有革命的胜利,也不会有今天改革开放数十年之后取得的巨大成就。成就不必多言,我们都看到过老照片,八十年前兵荒马乱的年代里你可想到如今吃得饱睡得好的宁静你也可以享用。

我们不能单纯的认为马克思主义就应该成为世界的原则,理论与实际国情能够有效地结合才算是适应的根本判断,正如同在马克思主义共产宣言的引导下,我国的繁荣昌盛和苏联的解体可谓天壤之别,这也印证了找到一条合适于本国国情的指引理论是多么的不易。《共产党宣言》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当下安逸的平静,也有给我们传来马克思主义思想,成为一门学科,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以一种成熟的姿态传达给每一个中国人。当下我们的国家是在发展并逐步完善社会主义,作为国家未来的担当,我们的目标就更是在不断的知识获得中创造更完美的社会主义以成就更好更强大的国家。成长的过程中偶尔也会犯错,一个国家也永远都会在发展中,我们既然选择了社会主义,就选择的马克思主义,也就选择了勇往直前为之奋斗的生命。

18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萌芽,伴随着各式机器的使用,资本主义在欧洲迅猛发展,生产力水平空前提高,资本家利用工业革命的契机,肆意掠夺社会财富,为了追求利益,残酷剥削,压榨工人,工人工作环境恶劣,处境凄惨社会地位低下。到了19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制度已经基本在整个欧洲确立,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在欧洲的主要国家确立下来。

然而,随着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度的确立和资本家财富的积累,资本主义制度的固有弊端逐渐暴露出来,那就是社会财富私有化和生产的大众化的矛盾。随着时间的推移,终于在英国爆发了多次经济危机,特别是1836-1837年爆发的第二次经济危机,工人的生活进一步恶化。伟大的马克思预见了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同私人占有制之间不可忽视的矛盾。

经济危机使社会生产力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同时也给工人和广大劳动人民带来深重灾难。资本家为了摆脱经济危机的困境,不断加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加深了原本就尖锐的社会矛盾,终于在1836年爆发了震惊世界的“宪章运动”,数百万工人和劳动人民走上街头抗议资本家的无情剥削。持续了12年之久的工人运动充分显示了工人阶级的强大力量,然而,由于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工人运动以失败告终。

工人运动的开展,为马克思恩格斯进行相关理论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来源,工人运动的失败,暴露出了工人阶级进行反抗运动需要科学理论指导的迫切需求。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首先要把小规模的工人运动统一起来,不能分散,其次要批判各种错误思潮,为工人运动提供统一一致的行动纲领。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共产党宣言》诞生了。

在十六世纪初,随着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展,欧洲开始进入了工业革命的时代,机器大量地运用到了生产之中,资本也大量地开始集中到了资本家的手里,也大量地造就了许多的产业工人,资本家与产业工人的矛盾也日益的加深,社会矛盾也日益的凸显出来,同时西方也出现了许多的新理论,在这样的情况下,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总结了欧洲产业工人运动的基础上再用“扬弃”的眼光,有区别的吸收了前人的文化成果,科学的总结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并发表了《共产党宣言》,之后这一理论就如一颗星星一样照亮了世界无产者的革命运动,成功的在前苏联、中国和西欧的一些国家得到了运用,相继的建立起了许多的社会主义国家,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虽然在之后的社会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反复,但是社会主义的制度仍然在中国生根发芽,而且还是呈现出了其勃勃生机的活力,也指引着中国人民在这会主义的道路上大踏步地前进,现在的中国人也在以“百尺竿头更近一步”的精神,信心百倍地在努力实现“中国梦”。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新时代的建设者的我们,现在读起这篇文章仍然感触颇多,也深感其具有强烈的现实指导意义

把“活学活用”“学以致用”贯穿整个我们的学习之中。我们的学习就是探索未来,发现未知的过程,是在继承前人优秀的劳动成果的基础上去展望未来、开创未来的过程,是在总结前人失败的教训而避免自己走弯路的过程,是在汲取前人的智慧成果,为我所用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的过程必须要有创新的精神,要有“扬弃”的过程,这就必须要开动脑筋,也必须要解放思想,把为“谁”为学,为“谁”而活,怎样去学,怎样去活这个问题想清楚、弄明白。现在在我们的学习中还有部分的同学抱着进了大学校门就万事大吉,就能顺理成章的毕业的思想,在学习中只是上上课,听听讲,老师怎么讲我就怎么听,在课堂上无动于衷,热衷于当个“收音机”、当个“传话筒”,当个“忠实的听众”,而后每天只是满足于完成老师的课堂课后作业,每天过着高枕无忧的学习生活,只是满足于每次的考试及格,毕业时有个毕业文凭,毕业后有个工作安排。他们完全忘了学习的初衷,完全忘了学习的目的,完全没有把国家的强盛与我们新时代的年轻人的历史使命相结合,这也是典型的思想僵化的表现。为此我们在学习上就必须把“学以致用”当做我们学习的信条,在学习上努力开动脑筋,既要弄懂学习的目的也要弄懂每个知识点的真正内涵,既要弄懂是什么也要弄懂为什么;在饱览群书的基础上把每个知识点融会贯通,真正做个有理想有知识的有为青年。

篇6:读《共产党宣言》有感

一个半多世纪以前,马克思、恩格斯发表了《共产党宣言》,以其无比巨大的理论威力、思想锋芒和战斗精神令西方统治阶级发抖。当怀着崇敬的心情阅读了这部《共产党宣言》,我的感慨很深。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世界上第一个共产党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撰写的纲领,它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50多年来,《共产党宣言》的光辉思想一直指导着全世界工人阶段和劳动人民的解放事业,并深刻地启迪、教育和鼓舞着全世界一切为人类进步事业而斗争的人们。《共产党宣言》正文分为四个部分:资产者和无产者、无产者和共产党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文献、共产党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它明确指出迄今一切社会的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详细论述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形成和各自的特点,继而以此为基础分析了当时的革命形势,指出了无产阶级的奋斗目标,实现共产主义。《宣言》详细的概括了资产阶级的起源,发展,用辩证的观点指出了资产阶级起的积极作用,包括反对封建,追求自由,开拓世界市场,极大的提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指出,资本主义其固有的缺陷和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它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把财产重新聚集在少数人手中,使得阶级矛盾日益突出,越来越不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而无产阶级作为资产阶级的对立阶级,也日益显示出其特有的先进性,他们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和他们的存在同时开始的;无产阶级没有自己的个人利益,因为他们没有生产资料;他们通过机器化大工业和历次革命活动的到了锻炼,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团结,其革命的目的必然是为了绝大多数人民的利益,最终解放全人类。

《宣言》第一次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构成《宣言》核心的基本原理是: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历史才能得到说明。从原始社会解体以来人类社会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个历史包括一系列发展阶段,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摆脱任何剥削、压迫以及阶级划分和阶级斗争,就不能使自己从资产阶级的剥削统治下解放出来。

篇7:读《共产党宣言》有感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开始撰写《共产党宣言》的时候,在当时资本主义的世界里,已经在孕育着、流动着、含藏着全世界工人阶级争取自由、争取平等、争取解放的力量,并已经爆发过大大小小工人阶级领导的反抗与暴动。虽然这些运动都遭到了残酷的镇压,但它们已经逐渐的把“解放”、“独立”、“共产主义”的思想的火花传染到世界各地,世界范围的共产主义运动逐渐萌发,国际主义精神正在建立,而仍旧紧紧攥着工人们劳动果实的资本家们,也隐隐感到了“共产主义”洪流到来前的震动。在这个新旧力量即将交锋、旧势力越发保守而新势力需要引导的关键时刻,《共产党宣言》横空出世,在国际工人联盟前树立起了光辉的指引,给予资产阶级窒息的通牒。

《共产党宣言》开篇从历史的宏观的眼光,指出“人类的所有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所有的时代皆是如此:从奴隶制到封建贵族制、从封建贵族制到资本主义制度,人类的每一阶段历史都可以看成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进行统治、进行剥削的历史,只是这样的历史是由一定的时期内生产力水平决定的:生产工具、生产关系乃至社会关系,都构成了一个时代的生产力水平。马克思承认: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至今为止最能够创造生产力的制度:“他在一百年内创造的财富,比过去所有历史时期创造的财富还要多”,而且甚至资本主义维持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就是不断的毁灭落后生产力、发展更高的生产力。资本主义世界是一个以金钱关系代替了家庭关系、血缘关系、地位关系、地域关系、民族关系的环境,它用大规模、低成本 的商品,把全世界所有地区卷进自己的文明里,让旧的文明从属于新的文明、让落后的文明从属于先进的文明、让东方文明从属于西方文明,而这所谓的“文明”,就是以金钱为价值标准的效率文明。

马克思全面的承认了资本主义的进步性后,就转入了深刻的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批判中。他指出:资本主义获得财富的方式就是剥削——资本主义摧毁了旧的社会秩序后,就把过去的贵族、农民、小商人、小生产者统统变为失去了生产资料和生活条件的无产者,这些无产者不得不为了获得生存的条件而接受资产阶级的雇佣——这样的雇佣关系中,工人出卖的是将原材料变为商品的劳动,获得的只是足够自己和家庭维持的工资,而实际上工人劳动中使商品增值的大部分,被拥有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得去了。被得去、被出售、被获利的工人的劳动,再一次成为了资产阶级的“资本”,被用于改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用于继续雇佣工人。而工人们获得的工资被与商人、房东交易后,他们面临的,是又一次重复的被剥削。而且更悲惨的是,资产阶级积累的资本,让商品的生产成本不断降低,让机器的效率不断提高,也让工人的劳动需求更加削减、让更多的生产者破产、成为赤贫,以上种种,让工人们在于其他工人的竞争中、让男工们在于妇女和孩子的竞争中不断贬值、不断的更加赤贫和更加被剥削——资产阶级利用反复不断的资本积累再生产,越来越残酷的剥削工人,越来越大量的积累资本,而这种过度生产和消费萎靡的困境,总会引发周期性的生产停滞,这又更加剥削了工人。而无产者,却发现自己无论多么勤奋,最终收获的却是贫穷和失业。资本主义不仅造成了赤贫,还影响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家庭关系被金钱关系支配,教育也只停留在资产者中,诗人、学者、政治的尊严都被金钱亵渎了。

终归来说,资本主义将人的独特性和尊严一概抹杀,让人成为了工具、成为机器、成为商品。在这样的制度下,人类毫无“自由”,“民主”,“独立”,“解放”可言,而这一切现象的元凶,就是资本主义的私有制。

在认清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生产和矛盾后,马克思热情的呼唤起资产阶级下最受压迫的无产阶级,邀请他们联合起来,打破地域的封锁,冲破资产阶级的压迫,普及无产阶级的教育,团结成自己的政党,去变革眼下的境况——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为了这个目标,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与意志,不怕牺牲,立场坚定,克己无私,同一切非进步的势力与思想划清界限,为争取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这是共产主义者的认识,这是对历史和人类发展规律的剖析,是对同志们热情的鼓舞,也是对资产阶级最后的通牒!

读罢《宣言》,激动地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为那些在压迫中坚持希望、在混乱的表面现象下发觉规律的先哲们鼓舞!我感到仿佛登上高山,第一次领略所处的局限环境,又好像正在接过一面旗帜,感到人们的瞩目从历史的所有时期投来……《宣言》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认识如此深刻透彻,对未来的希望如此殷切热烈,我的思想获得了一次提升,勇气也瞬间增加了。

放下《宣言》,在回头看我们所处的世界:眼花缭乱,姹紫嫣红,我们如今的生活条件和丰富程度早已经远远超越于马克思的时代,但“乱花渐欲迷人眼”,我们应当认识到人类社会的根本规律仍然是存在和发挥作用的:在我们的世界里,仍旧有阶级对阶级、国家对国家的剥削、仍旧有贫富悬殊、仍旧有赤贫和失业、仍旧有不自由、不民主、不独立、不解放——仍旧有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这是无论世界怎么丰富多彩也抹杀不了的。——我们仍旧没有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而这理想,现在看来更加真实可爱,那一定是终将到来的……

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里谈到,我们的党,就是要实现真正的共产主义,这是我们的理想与使命。现在,我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也坚定了自己的理想:努力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努力解放思想,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并跟随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努力地在实现中国经济发展、社会建设、政治进步、人民幸福的进程里贡献自己的力量。

篇8:学共产党宣言有感

一、《共产党宣言》的写作背景及历史地位

《共产党宣言》于1948年2月发表, 是“正义者同盟”的政治纲领。“正义者同盟”前身为“共产主义同盟”, 以侨居巴黎和伦敦的德国手工业工人为主要成员。该组织在组织上比较严密, 并富有国际性, 但长期被魏特林和卡贝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所控制。后来“正义者同盟”的领导人从现实斗争的挫折和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中认识到马克思理论的正确性, 于是他们邀请马克思和恩格斯加入该同盟。因此, 马恩为该同盟起草了战斗纲领, 这就是《共产党宣言》。

《共产党宣言》的诞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在工人运动的革命实践中的第一次运用, 体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彻底的唯物主义和深刻的辩证法思想, 第一次将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奠定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 成为无产阶级的第一个政治纲领。

二、这一论断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和恩格斯首先肯定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封建主义的进步作用。资产阶级相对封建阶级来说是一个进步的阶级, 它摧毁了残暴的封建专制统治, 提倡自由平等人权, 建立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和政治制度;它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 推动了社会的快速发展, 为社会主义的过渡准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但是两位伟人用历史辩证法观点详细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内在本性、缺陷及其必然灭亡的趋势。

(一) 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波动和经济危机有规律的经常发生

马恩详尽阐述了资本家的个人本位和金钱至上的价值取向, 为获取高额利润和剩余价值而不择手段, 最大限度地榨取巨额财富, 而整个社会又提倡完全自由竞争主义, 由此导致了两个方面的矛盾:个人企业生产高度组织化和整个社会生产无序状态: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生活消费资料购买能力相对缩小。由此引起的直接结果就是经济危机的频繁发生, 从而产生社会生产力的极度破坏和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社会所拥有的生产力已经不能再促进资产阶级文明和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的发展;相反, 生产力已经强大到这种关系所不能适应的地步, 它已经受到这种关系的阻碍;而它一着手克服这种障碍, 就使整个资产阶级社会陷入混乱, 就使资产阶级所有制的存在受到威胁。资产阶级的关系已经太狭窄了, 再容纳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财富了。———资产阶级用什么办法来克服这种危机呢?”这种危机的最终避免只有一个办法, 即用一个更先进的社会形态来代替资本主义社会。

(二) 资本主义的发展使阶级对立简单化

资产阶级的不断发展, 造成了生产资料的高度集中, 他们为了谋取高额剩余价值, 不得不招募大量的雇佣工人, 并加重了对工人的剥削。他们通过法律、权力、资本等等使越来越多的自由职业者、农民、妇女甚至儿童走进工厂, 为了生计而承受高强度的体力劳动, 遭受非人的剥削与压迫。整个社会日益分化为两大敌对的阵营: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财富的快速的增值中, 这两大阶级的矛盾却不断地积累、激化、对抗, 甚至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

(三) 资本主义的发展锻炼了它的掘墓人, 即无产阶级的壮大

“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种武器的人———现代工人, 即无产者。”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 依附它而生的无产阶级在同一程度上也得到很大发展。在这资本家统治的社会中, 工人只有在找到工作后才能生存, 他们也不得不沦为商品, 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并被机器所支配, 成了机器的单纯的附属品, 失去了独立的人格自尊。因此,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和它的存在同时开始的。由最初的单个工人、到某一个工厂的工人、再到某一个地方的某一劳动部门的工人, 随着工业的发展, 无产阶级结合成更大的集体。另外, 工人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中间阶级都是为了他们的生存作斗争。所以, 他们不是革命的, 而是保守的, 甚至是反动的。现代大工业发展的影响和职业属性, 现代工人具有其他阶级所没有的组织性、纪律性和集体性, 是当代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他们具有团体属性, 是一个最为先进的阶层。

三、这一论断的现实意义

马恩明确指出, 无产阶级是最为先进的阶级, 它担负着推翻资本主义社会, 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最终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的崇高使命, 这是共产党人的最高纲领。这一论断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问世, 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用科学社会主义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新纪元。他们还指出, 无产阶级若想获得胜利, 只有采取革命暴力这一手段, 建立无产阶级国家政权。我们作为当代的共产主义者, 一定要坚持这一思想, 尽管在目前资本主义十分发达, 十分强大, 甚至在世界经济科技军事上占据主导地位, 但是由于资产阶级存在着不可克服的内在缺陷, 所以总的趋势就是资本主义必然灭亡, 共产主义必然到来。这其中虽然有曲折, 有弯路, 或者是很漫长, 但是我们一定会最终获得胜利。其次, 马恩在这本著作中富有深刻的历史辩证法的思想, 我们要以此作为我们的方法论, 来研究在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它将终身受用。

四、这一论断的局限性

当然, 由于历史条件限制, 马恩的论述有些历史局限性, 如他们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只有在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才会胜利, 而历史证明社会主义在资本主义发展较弱的国家反而容易获得胜利。具体有如下几点:

1.马恩强调无产阶级的历史作用, 却忽视了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农民的力量。

2.马恩强调推翻资本主义的统治后很快就进入了共产主义, 这是以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为基点论述的。其实资本主义在它的生产关系容纳范围可对生产力进行相应调整, 阶级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得到缓和, 进入共产主义将是一个长期漫长的过程。

3.马恩强调和呼吁“全世界无产者, 联合起来!”然而, 事实上, 现代的无产者因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政治因素等影响而所处的环境和发展程度各异。现代社会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 因此, 发展经济, 改善生存状况, 最大限度地创造和积累社会财富才是无产者的首要目标。因此, 全世界无产者离“联合起来”的日子还需等待, 或许共产主义那一天吧!

4.最后, 马恩在《共产党宣言》中这样写道:现代的工人并不是随着工业的进步而上升, 而是越来越降到本阶级的生存条件以下。我觉得这样评价并不公允。现代工人的生存条件从绝对意义上说已经有很大改善了, 日益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就说明了现代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只能越来越好!

总之, 要辩证地看待马恩的这一论断, 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理论联系实际, 与时俱进, 为共产主义的事业奋斗终生!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宣告了资产阶级必然灭亡和无产阶级必然胜利的论断, 本文以历史实证分析方法来考究两位伟人作出这一论断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并阐明这一论断对于现实社会的借鉴意义及存在的历史局限性。

关键词:资本主义,社会主义,资产阶级,无产阶级

参考文献

[1]卢肖文.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2]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文献研究中心编.《共产党宣言》与全球化[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3]陈占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导读[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政治经济学批判[M].人民出版社, 1971.

上一篇:覆水难收,坚强的回忆作文450字下一篇:无思梨花飞满地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