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抓实干开题破局 加快推进海洋经济发展

2024-04-19

真抓实干开题破局 加快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精选4篇)

篇1:真抓实干开题破局 加快推进海洋经济发展

夏宝龙在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强调

真抓实干开题破局 加快推进海洋经济发展

李强等出席

2013年03月19日 19:16:03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浙江在线杭州3月19日讯(浙江日报记者 应建勇)今天下午,省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在杭举行。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夏宝龙主持会议并强调,21世纪是海洋世纪,我省是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省之一,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全国“两会”精神,按照中央沿海战略部署和国家批复的规划要求,真抓实干,开题破局,强化规划衔接、产城互动、统筹协调、建设投入,加快推进浙江海洋经济发展,创造性地走出兴海富省、兴海强省的发展路子,为干好“一三五”、实现“四翻番”提供有力支撑,为全国发展海洋经济做出积极探索和有效示范,为实施海洋强国战略担负应有使命。

省领导李强、王辉忠、黄坤明、龚正、陈德荣、赵一德、毛光烈、王建满、黄旭明、梁黎明、孙景淼、陈加元、张鸿铭等出席会议。会上,省发改委负责人汇报了示范区建设前阶段情况与下阶段打算,有关课题牵头部门负责人汇报了课题研究成果。

在充分肯定示范区获批以来开展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效后,夏宝龙指出,加快海洋经济发展事关我省未来发展大局,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如何破局,关系到我省能不能在海洋经济科学发展上走在前列、作出示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坚持实干兴海,把握切入点,找准突破口,在完善重大战略举措、加快海洋经济发展上出实招、促突破。要以港航物流服务体系为龙头,在建设港航强省上加快破局;以海洋新兴产业为关键,在完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上加快破局;以海洋科技创新为动力,在实施科技兴海战略上加快破局;以重大涉海项目为载体,在扩大海洋经济有效投资上加快破局;以沿海城市群为支撑,在现代化滨海城市建设上加快破局;以海洋资源环境为保障,在建设海洋生态文明上加快破局。

夏宝龙强调,要坚持统筹谋海,协调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舟山群岛新区“两区”建设。坚持有序用海,与全省工作部署相衔接,扎实干好“一三五”,加快实现新突破,不断迈上新台阶。坚持改革活海,积极用好国家赋予的特殊政策,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强海洋海岛保护开发和强化海洋综合管理等方面大胆探索、勇于创新。要坚持合力管海,切实加强组织协调,把规划变成行动,把思路落到实处,不断开创我省海洋经济科学发展新局面。

篇2:真抓实干开题破局 加快推进海洋经济发展

加快发展海洋经济推进浙江持续快速增长

蔚蓝的大海是个巨大宝藏,有着无限开发潜力。古今中外,人类进行了不懈探索。浙江省濒临东海,发展海洋经济有着独特优越条件。但是,我省海洋经济发展起步比较晚,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不高、海洋经济产业层次低。如果不高度重视发展海洋经济,不仅会严重影响经济转型升级,而且浙江经济发展也将难以持续快速增长。因此,资源环境约束日益突出的大背景下,要把发展海洋经济摆在突出位置,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推进。

要充分发挥得天独厚自然资源优势。浙江省有全国最长的海岸线,万吨以上泊位的深水岸线众多,沿海岛屿星罗棋布。海洋生物资源种类多、数量大。海洋能源十分丰富,利用价值极高。浙江沿海气候温和湿润、地貌形态多样,历史悠久拥有丰富多彩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所有这些为浙江提供了无法比拟资源优势。

要充分发挥政策优势。国务院已经批复了《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批准了设立舟山新区,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再次明确提出推进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发展。浙江海洋经济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浙江发展海洋经济进行先行、先试,赢得了政策优势。同时浙江已经建成了舟山跨海大桥,构筑出一条全天候的舟山——大陆通道,为全面开发海洋资源奠定良好基础。

要激发浙江人民创新创业热情。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已经积累了丰厚民间资本和创新创业的经验,要认真借鉴杭州湾大桥建设成功经验,拓宽民间资本投资渠道,引导民间资金投入开发海洋资源,用于发展海洋经济;要加强引导、增强信心,激发起浙江人民“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创业、特别能创新”热情,努力形成海洋经济大投资、大建设、大发展良好局面。

要明确定位,加强规划引导。要按照海洋经济示范区规划,加快发展滨海旅游,提高海洋旅游在国民经济比重;大力发展船舶修造、港口物流等临港产业,加快海水淡化项目建设,切实解决海岛淡水匮乏的问题和海水综合利用,不断开辟浙江经济发展新的空间;进一步加快无人岛开发,要充分发挥天独厚的深水良港优势,建设深水港区,逐步形成大宗商品仓储转运贸易中心,使之成为浙江经济新的增长极,促进浙江经济转型升级。

篇3:加快南通海洋经济发展研究

1. 区位优势明显

南通市滨江临海,位于沿海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T形交汇点。同时,南通紧邻国际大都市上海和全国经济最发达的长三角地区,随着苏通长江大桥、崇启大桥建成通车,洋口、吕四海港通航,南通承接上海和苏南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南通与亚洲、乃至全球海洋经济最发达的日本、韩国隔海相望,形成了互为市场、互为补充的良好发展格局。

2. 海洋资源丰富

(1)岸线条件独特。南通沿海岸线206公里,经过整治可建10万吨以上的码头60~80个,可建20万吨以上的码头40~50个,沿海、沿江共规划港口岸线178km;沿海规划码头岸线75.8km(不含挖入式港池内码头岸线长度,未开发利用岸线长约71.8km)。

(2)沿海滩涂广阔。根据《江苏省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到2020年全省将围垦滩涂18万公顷,其中南通市将超过8.3万公顷。广阔的滩涂资源既为海洋产业发展提供了保证,同时根据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围垦滩涂既能为海淡水养殖等渔业经济发展提供空间,同时也是沿海港口、临港工业的依托和支撑,为沿海地区大项目落户提供了可能和保障。沿海地区广阔海域以及潮汐活动等使南通市的环境容量较大,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环境基础。

(3)生物资源丰富。南通市沿海有全国著名的吕四渔场,吕四渔场与大沙渔场、通州湾渔场、长江口渔场等毗邻,由于处于黑潮的分支黄海暖流、长江冲淡水和苏北沿岸流的汇合处,吕四等渔场饵料生物丰富,是大小黄鱼、银鲳、梭子蟹、带鱼、海蜇、脊尾白虾等各种经济品种繁殖、摄食、生长、育肥的理想场所。沿海滩涂盛产文蛤、四角蛤、西施舌、泥螺、沙蚕等,长江口地区是富饶的水产种质资源宝库。南通沿海地区是全国风电发展的重点规划区域之一,70米高度年平均风速为8.64米/秒。现已建成风电场装机容量64.2万千瓦,具有建设“海上三峡”的天然禀赋。丰富的渔业资源与风能资源为现代渔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滨海旅游资源特色明显。南通的沿海旅游资源在长三角都市圈乃至在全国都享有独特的优势。启东园陀角处于东海、黄海和长江三水交汇处,在这里可以观看到江苏最早的日出;海门东灶港外的牡蛎礁(蛎岈山)具有全国、乃至全球罕见的地质、生物研究价值和独特的旅游景观;如东县海上迪斯科、海上交响乐等是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旅游项目;沿海地区绵延百里的风力发电场、沿海各具特色的生态农业、休闲渔业,现代化港口、渔港、具有独特风味的南通海鲜等都是很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同时,市区濠河、狼山风景区以及如皋水绘园等著名旅游景点与沿海旅游景点互补,形成了南通独特的风景、旅游体系。

3. 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扎实

“十二五”期间,南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2015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148亿元,增长9.6%;人均GDP为13525美元,增长8.1%。产业结构继续优化。全市三次产业结构演进为5.8:48.4:45.8。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6202.5亿元,增长14.6%,六大新兴产业完成产值4552.4亿元,增长10.6%,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33.1%,全市港口、船舶制造、海工等方面发展势头强劲,为临港工业、港口海运业与滨海出口加工业等产业的发展以及海洋新兴产业的培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南通市建设海洋经济强市提供了良好平台。

4. 政策优势凸显

江苏沿海开发如火如荼,海洋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南通市也是国务院批准的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省委、省政府下发《南通陆海统筹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后,南通市委、市政府迅速印发了《实施意见》。2014年9月,南通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可见南通市委、市政府把加快海洋经济发展,推进海洋综合开发,提高海洋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比重和地位,作为全市“十三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这些为全市海洋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政策条件。

二、南通海洋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近年来,南通的海洋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海洋经济实力增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实现了由二一三向二三一的转变。海洋经济空间布局更为合理,海洋工程装备制造领域国内领先,风电并网装机容量占全省首位,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1. 海洋经济规模不断扩大

全市海洋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872.6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700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14%,超过同期GDP增速1.6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南通沿海前沿区域实施单体投资50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0个,总投资达1113.1亿元,形成工业应税销售收入超200亿园区1家,100亿级园区2家。

2. 海洋产业体系初具规模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电力等产业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其中由南通中远船务为主研发的“深海高稳性圆筒型钻探储油平台的关键设计与制造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沿海产业集聚初具规模,形成了洋口港液化品物流、吕四港电力能源、启东海工船舶工业园海工船舶、如东沿海经济开发区精细化工、启东滨海工业园机械电子、海门港新区建材物流等特色产业板块。依托海港码头建设和沿海的独特资源优势,产业项目加快集聚。一批体量大、带动力强的重大临港产业项目相继落户沿海。2015年,沿海前沿区域销售超10亿元的规模企业达到15家,实现应税销售收入375.59亿元。

3. 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初步形成

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成立了“江苏省海洋工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5个海洋产业省级创新联盟,设立了江苏省船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海洋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15个省级海洋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同时,加快推进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南通)、江苏省(中远船务)海洋工程与装备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建设。部分海洋产业应用科技水平大幅提升。南通的船舶和海洋工程机械装备产业的部分生产技术已处于国内领先或世界先进水平。

4. 海洋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

铁路运输体系加速形成,海洋铁路建设规划向南延伸到东灶、吕四港口,沪通铁路已获国家发改委批准立项。空港功能加速提升,南通兴东机场正按照4E级机场的标准进行规划建设。洋口港、吕四港等沿海港口深水航道,连接上海的临海高等级公路,纵贯南北的连申线内河高等级航道等一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相继竣工或加快建设,区域集疏运体系初步形成;过江大通道框架基本确立,苏通大桥、崇启大桥建成通车。快速公路交通体系全面构建,基本形成“一横一纵一环”高速公路网和“五横七纵一环”的干线公路网。风电、火电等海洋风电力加快发展,洋口港LNG项目投产使用。

三、南通海洋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南通的海洋经济发展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我们也注意到一些值得重视的制约南通海洋经济发展的难点和问题。主要有:

1. 海洋经济总量偏小

与国内其他沿海城市相比,南通市海洋经济总量偏小,产业基础较为薄弱。如海上风电尚处于起步阶段,防护设备自给率极低,多数依赖进口。低端海工产品所占比重仍然较大,低速机、通讯导航、曲轴等高端配套产品生产能力明显不足,难以满足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的配套需求。

2. 海洋科技基础薄弱

海洋科技资源相对较少,海洋科技成果在转化中还存在制度、平台等方面的瓶颈制约。特别是缺乏高层次海洋科技人才与高素质技能人才,导致具有重要开发价值的海洋战略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科技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

3. 资源环境压力较大

在海洋经济发展中,还存在“重近岸开发、轻深远海域利用,重资源开发、轻海洋生态效益,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发展谋划”等诸多问题,海洋生态环境特别是近海海域生态环境质量逐年下降。据江苏省海洋环境质量公报,南通管辖海域符合一、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仅为30.8%。

4. 应急管理能力不强

南通位于黄海、东海交界处,地理位置特殊,海洋环境变化较大,易受到台风、寒潮等自然因素影响。加之临港工业的快速发展,各类海洋船舶活动大幅增加,发生海上溢油、危险化学品泄漏等污染事故的概率相应上升,应对溢油、危险化学品泄漏等突发事件的能力亟需加强。

四、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针对目前海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难点和问题,笔者认为,南通的海洋经济工作一定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海陆统筹、综合治理的工作思路,依托丰富的海洋资源,遵循陆海经济互动和一体化发展原则,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的方针,以南通创建陆海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平台,坚定不移地推进“海洋强市”建设,到2020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达到2700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0%,为海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开创“两个率先”新南通提供有力支撑。为此,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 强化规划引领,优化产业布局

科学规划海洋资源开发,统筹海洋产业空间布局,编制实施《“十三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研究并提出南通市海洋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和产业重点,争取将南通市“十三五”期间拟重点发展的海洋工程、海洋生物医药、现代渔业等产业,纳入国家、省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中,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规划一批海洋大项目。同时要加强创建省级海洋产业示范园政策研究,指导好、服务好沿海滨海园区争创工作。重点推进南通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等产业高效集聚发展,深入推进南通陆海统筹发展综合改革试点,支持南通创建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市。还要编制实施《南通市海洋功能区划》、《南通市“十三五”海洋环境保护规划》,形成较为完善的近岸海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体系。

2. 增强金融支持,引入市场机制

立足丰富海洋资源优势和独特区位优势,突出滩涂开发、旅游、海工和船舶修造等重点,努力把丰富的资源优势转化为招商引资的优良载体。采取政府注入土地、海域、股权等方式做大资产规模,通过收购、兼并、重组等方式,做大现金流,推动政府投融资实体做大做强,争取达到3A信誉等级。研究运用公私合作模式(PPP),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沿海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和引进公共基金、保险资金等参与具有稳定收益的沿海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运营。推动国有四大银行率先在沿海重点区镇设立营业网点。推动建立沿海中小企业应急互助基金。推动建设动产质押仓库,发展动产质押融资。支持企业凭借海洋资源资产通过上市、发债等渠道开展直接融资,创新发展涉海保险产品。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天使投资、风险投资、股权投资等基金。在香港、新加坡等地区开设投融资公司窗口公司,培育境外市场的融资能力。

3. 有效保护海洋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保护好海洋资源环境,是新常态下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内涵。目前,要进一步完善陆海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大力推进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有效保护海洋生态环境。首先要强化环境准入、管理机制,从源头减少海洋生态环境的负荷。严格执行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与管理工作制度,强化海洋工程监管,深入开展“碧海”等专项执法行动。加强沿海化工园区、入海河流、河口等水环境综合治理。其次要建立陆海统筹污染防治体系,研究建立重点海域排污问题控制制度,建立入海河流的断面水质交接制度。对达不到水功能要求的重污染入海河流,实施截污纳管、河道清淤等工作。同时还要探索建立海洋生态补偿制度,加大对海洋环境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加快阳光岛等化工码头配套建设。

4. 重视人才引进,实施科技兴海战略

海洋经济的快速可持续发展取决于海洋的科技创新。坚持科技兴海,从海水养殖起步,到海洋渔业、海洋能源产业、海工产业、临港产业、海洋旅游业各业并举,全面推进海洋产业的科技进步,使南通的海洋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依托江苏省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南通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科技研究发展中心、通州湾物理模型实验基地等科技创新平台,在海洋工程、海洋应用基础、海洋动力等方面开展科技创新探索。同时加大海洋人才资源的培养开发力度,与国内各有关高校及科研机构通过校企合作、联合办学等方式,加快海洋人才队伍的建设。加大高层次领军人才及团队引进支持力度,把涉海人才列入全市高层次紧缺人才目录。推动涉海重点高校、大院大所、中央企业开展深度合作,重点支持具备条件的院士、千人计划、国家杰青、长江学者、973首席科学家等顶尖人才带团队、技术、项目和资金到沿海实施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加速协同创新。

参考文献

[1]简慧兰.南通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J].市场周刊,2007,12.

[2]丁宪浩.南通特色海洋经济发展研究[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4,3.

[3]陈勇.南通海洋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党报,2015,11.

篇4:真抓实干开题破局 加快推进海洋经济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大连市共发生渔船水上各类事故12起,死亡(失踪)15人,沉毁渔船5艘,直接经济损失近4 000万元,渔民群众生命财产一定程度上遭受严重损失。尤其是近年来台风、风暴潮等极端天气呈增多趋势,海上渔业安全生产形势将更加严峻,解决渔船海上生产的安全问题格外困难,任重而道远。

1海上渔业安全现状

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全工作被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政治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必须作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因此,如何预防和管控好海上渔业生产风险,增强渔船事故防范能力已是做好现代渔业安全管理、保障和推进渔业安全发展、科学发展的当务之急,直接关系新时期下社会主义新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和建设大局,刻不容缓。

目前,大连市海上渔业安全基础薄弱、安全监管和安全生产责任落实不到位的现象还存在。渔业安全隐患和影响制约渔船安全的因素仍未得到有效解决,加之极端、恶劣和灾害性天气的突发性、不可预知性,都增加了安全事故发生的不确定性,也加大了安全管理工作难度,海洋“平安渔业”建设亟需加强。

2海洋“平安渔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按照安全管理“人、机、环境、管理”等机理要素分析,目前,海洋“平安渔业”建设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2.1从行业人员上看(渔民的因素)

目前,大连市的渔业从业人员中,传统作业渔民比例微小(低于20%),大部分为内陆省份农民。尽管渔业部门每年都加大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和技术技能培训,但船员流动性较大。部分船东船长挣钱心切,受利益驱动私拉乱招未持证人员擅自出海、违规生产,加之该部分出海人员素质较低,专业技能差,安全防范意识薄弱和违章操作等因素,出海易酿成恶性事故。

2.2从行业机具上看(渔船的因素)

大连市渔船建造工作历史欠账较多,大部分为老、破、旧木质渔船,船舶质量差,加之维修保养不善,安全系数较低,而安全、节能、环保型的钢制、玻璃钢制、铝合金制等标准化渔船比例较小。因此,鉴于目前渔船现状,作为海上生产作业工具其应对海上风险的化解和抵抗能力较弱,一旦遭遇海上极端性天气,险情往往演变成事故。

2.3从行业环境上看(海域的因素)

恶劣的海况自然条件给渔船海上生产带来一系列不安全因素,麻烦很多。特别是秋冬时期我国北方地区风灾多发。渔船海上生产作业频繁,加之海上大风、雾霾和风暴潮等突发极端性天气增多,安全生产隐患和海上事故风险随之增加。同时,海上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商船通航路径往往与渔场交叉重叠,海上交通环境复杂,也促使商、渔船碰撞事故呈多发态势。

2.4从行业基础上看(渔港的因素)

“十二五”期间,虽然中央和地方都加大了渔港建设投入,大连市渔港建设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但由于基础薄弱,历史欠账较多,渔港建设规模和数量仍然不足,建设水平和标准仍然偏低,仍然不能有效满足渔船安全锚泊和避风的需要,渔港正常功能发挥受到制约和限制,一定程度影响渔船停泊和航行安全,渔业安全隐患较大。

2.5从行业管理上看(渔监的因素)

大连市沿海渔业行政监管力量薄弱,监管手段滞后,渔船跨海域、跨海区生产、作业分散的动态生产特点,致使渔业安全管理力量明显不足,安全管理鞭长莫及。安全宣传、技能培训、执法检查、隐患整改等管理工作难度很大,特别是渔船异域(军港、商港及私营渔港)泊靠安全执法检查难,隐患渔船一旦逃脱监管视线,违规出海易酿成事故。

3海洋“平安渔业”建设思路及内容

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在现代渔业建设的发展要求下,要坚持以体制创新、科技渗入和教育文化保障为动力,切实加强海上渔业安全法治能力、适任能力、保障能力、防范能力和软支撑能力“五项”建设,确保渔民增收、渔业增效、渔村繁荣、渔区稳定。

3.1加强安全法治能力建设

对渔业安全生产依法实施监督管理,最根本的是要建立起切实有效的保障安全生产,维护从业者安全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安全操作的相关标准、技术规范及制度等,进一步规制渔业安全生产行为,保证海上生产安全。

一是规范完善已实施的制度办法。转港渔船生产管理办法、养殖渔船海上安全生产管理办法、渔船编队生产管理办法、大风信息传递办法等具体行业管理办法、意见和制度已经为保障渔业生产安全起到了较好的规制作用。要提高这些规章制度的强制力和执行力,继续搞好调查研究,对其进行修改完善、升级,使之上升为法规。

二是及时出台新时势的管理规制。针对新形势下渔业安全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特点,对捕捞、养殖业安全生产条件、作业现场、安全设备,事故防范、应急措施以及渔港渔船渔村、船主渔民、监管部门责任等进行深入研究,探索新形势下渔业安全生产的规律,出台管理规范及行业监管制度,拓宽依法管理渔业安全领域,为生产者提供更规范、更具体的行为规则。

三是加快制定技术规范操作规程。渔业安全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既是行政主管部门指导、服务渔业安全生产工作的依据,更是生产者减少失误,保证生命财产安全的作业指南。研究对船舶安全设备的配置、海上作业及监管服务等领域的安全生产技术要求,运用简单、统一、协调、优选原理,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生产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为提升渔业安全生产管理和自控水平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四是严格实行渔船海上作业准入。各类渔船须按渔船检验机构规定,配齐消防、救生通讯、导航等安全设备,出海作业按规定配齐职务船员和普通船员。渔船实行渔船检验证、渔船登记证、捕捞许可证“三证”统一,养殖船驾驶者及从业人员具备特定技能资质,捕捞船员经过岗前专门培训,其他辅助渔船员也须按相应规定执行许可制。渔船员海上生产作业全过程必须穿着救生衣,严禁超风级、超航区出海作业。

3.2加强船员适任能力建设

海上捕捞及养殖生产从业人员安全意识和岗位技能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渔船海上生产的安全可靠性。

一是突出教育重点,全面抓好教育培训。船长、大副、轮机长等职务船员是渔船海上生产安全的核心圈。要建立钢性培训计划,每年对他们强制进行一定天数的渔业安全生产职业培训。同时抓好普通船员培训和船主、船员家属的延伸培训,为海上安全生产助力。重点渔区的中小学,设立渔业安全生产专项知识教育课,拓展安全生产教育范围,扩大社会影响力。

二是贴近生产实际,科学设置培训内容。一是设置必备的安全生产知识,主要包括国家、地方关于渔业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渔业从业者相关权力和义务;二是生产过程中的操作规程,包括航行规定、避碰规定、装载规定、有关事故应急救援和处理知识等;三是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包括航行驾驶、轮机运行、下网上网、装卸货物、观察瞭望、自救互救等知识。对船主、家属等相关群体的培训教育内容,应突出渔业安全生产权力、义务、责任及利益等内容,切实把安全管理亲情化。

三是规范培训行为,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增加教育培训的技术含量,培训教材配置数字影像技术,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编制出台渔业海上较大以上事故案例分析影像读本,全面覆盖渔船船东船长,基本形成渔业安全教育培训系列教材;充分发挥海洋院校的资源优势,搞好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推进渔船员安全生产素质全面提高。

3.3加强安全保障能力建设

近年来,大连市渔船水上各类安全事故居高不下,海上突发性气象灾害事件频繁,安全生产形势严峻。因此,应进一步加强渔船自救互救能力建设,提高渔船海上安全生产保障水平。

一是改进渔船安全救助装备,增强渔船自救能力。完善渔业安全通讯网,40马力以下渔船要普及安装GPS救助定位通信终端、80马力以上渔船要安装北斗船位导航监控设备,40马力以上渔船安装AIS自动识别避碰设备。要继续扩大渔船气胀式救生筏配备范围,40马力以上的渔船配备率100%。

二是抓好渔港基础配套,完善渔港服务保障功能。渔港防波堤、消防、照明、救灾船等安全基础设施要按照渔港港章确定的内容做好配备和完善,达到国家规定要求。二级以上重点渔港安全监控系统装备率达到100%,并实现与上一级渔业安全监控中心联网运行。在国家级中心渔港和一级渔港建立渔船进出港办证中心,执法监督摩托艇和陆域执法车辆装备配齐配全。二级以上重点渔港港区渔港监督行政执法人员进驻率100%。

三是积极合作密切联动,建立齐抓共管责任体系。渔船检验部门搞好渔船建造企业资格审定,依法取缔不具备资质的企业,强化对渔船用产品的安全监管,把好源头关。渔政管理部门,严格渔船捕捞许可,推进老旧渔船更新改造,彻底消除“三无”船只。渔港监督部门规划好渔港安全保障功能,严格渔船签证管理,把好出海安全关卡;养殖、捕捞等部门要把安全生产管理寓于生产指导服务中,强化宣传教育,增强渔业从业者安全生产责任意识。

四是构筑应急救援体系,增强安全生产保障能力。要重点抓好应急救援的指挥系统、日常值班系统、信息管理系统、技术支持系统、组织管理系统等各项建设。县区级指挥平台全部建立,24小时岗位值班责任制执行率达到100%。渔业行政执法船和签约救援渔船辅助救助能力进一步提高,与海事、救助、边防海警等部门共建渔业海上搜救(救援)联动机制进一步得到落实。明确各级渔业海上救助主体和辅助力量,形成全方位、齐抓共管的应急救援体系新格局。

3.4加强应急防范能力建设

近年来,渔业资源、渔业生产领域及经营方式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给我们以往的渔业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挑战。要明确新形势下渔业安全管理任务和责任,理清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依法加大监督管理力度,确保渔业安全管理符合时代发展要求。

一是组织监督检查,消除安全生产事故隐患。积极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检查,重点检查渔船安全基础设施配备、渔船安全适航检验内容要素、从业者资质配备等。有转港生产渔船的地区,在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的统一协调下进驻转港区检查。建立安全隐患举报机制和渔业安全检查及隐患处理流程、规范,明确工作程序、检查内容、整治方法、处理责任、奖惩机制等各项内容,做到隐患原因未查清不放过、整改措施不落实不放过。

二是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安全监管整体水平。要积极争取渔业安全监管部门编制、人员、经费的落实,突出抓好渔港监督站基层一线的执法队伍建设。渔业安全监管人员按照有关要求进驻二级以上重点渔港。在重点渔业乡(镇)、村推进渔业安全员制度实施(原则上100条捕捞渔船配1名、200条养殖渔船配备1名)。适应新形势需求,对渔业安全监督管理人员进行业务理论、专业法律、应急处置技能、职业道德等专项培训,为提高其执行力提供知识支撑。

三是细化监管责任,抓好安全生产责任落实。严格落实政府监管主体职责,将渔业安全生产纳入安全生产工作体系中,并认真部署落实。突出完善基层乡、村及渔船作业组的监管责任制,签定责任状和保证书。强化渔业生产经营单位、渔船及船东、船长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按照“四不放过”原则,认真做好渔业海损事故调查处理,依法追究责任。

四是主动争取支持,提高监督管理及服务效能。建立情况信息通报制度,定期向与渔业安全监管关联密切的海事、交通、公安边防、气象、外交、财政等相关部门进行情况通报,提高关注力。建立安全工作交流制度,特别是要强化与海事、交通、外事部门的工作联动,科学处理遇险渔船搜救工作。积极争取发改、财政、金融、保险部门的支持,将渔业安全管理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中,鼓励渔船雇主购买船东责任保险,引导渔民积极参加保险。

3.5加强安全软支撑能力建设

渔业安全管理工作涉及的领域及群体众多,渔民群众对渔业安全工作的认知程度,直接关系到“平安渔业”建设能否顺利实现,打造渔业安全文化,对推进“平安渔业”建设将起到事半功倍作用。

一是广泛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活动,夯实安全生产社会根基。要大力普及渔业安全生产相关的法律知识,宣传渔业安全生产基本常识,增强行业管理者及渔业从业者、家属的法制观念和法制意识,提高依法治理、依法监管和自觉安全生产的主动性、能动性。要充分发挥报纸、电视、电台等新闻媒体作用,进行深度宣传。在重点渔业乡镇、渔村广泛开展渔业安全生产大讨论活动,培植安全生产良好社会氛围。

二是研究推广渔业安全生产关键技术,推进安全管理科技进步。要加强渔业安全信息传递、风险评估及渔业安全监管与控制技术的研究,提高安全风险与隐患的控制与处理的科学性;要抓好渔港安全设施基础保障功能、渔船用安全产品质量及配置等新技术开发,全面推广标准化生产,夯实生产过程安全性保障基础。要以海洋院校为依托,开展渔港规划建设、渔船生产过程监控、事故预防与处理、渔民培训等管理理论研究,形成渔业安全管理标准规范,努力培养渔业安全管理合格人才。

三是开展“平安渔船”、“平安渔村”、“平安渔港”等创建活动。营造渔区政府关注、干部群众关心、渔民家属关切的良好氛围;积极开展以渔船船主、渔民家属为主体的“我为渔船平安回家献一计”活动,增添渔业安全文化活力,推进平安渔业建设。

上一篇:政史地教研组述职报告下一篇:二数《厘米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