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高考复习试卷

2024-04-30

地理高考复习试卷(共9篇)

篇1:地理高考复习试卷

一、 高考地理试题分析

新课标卷1试卷充分体现了高考的命题思路,遵循能力立意即考查学生综合能力为主的总原则,题目设置常规而又不缺乏新意。突出呈现出几大特点:

1、试卷整体难度较往年略有提高,但总体来看难度还在可接受范围之内,地球运动、大气环境等难度较高的内容未出现,地理原理、规律的应用,地理图象的判读,区域条件、特征的分析等成为地理考核的核心。

2、单纯考自然、人文地理知识的试题较少。取材自然,服务人文,自然与人文的统一趋势明显。

选择题11道题有8道涉及自然地理内容;36题的(1)题、37题与自然地理内容有关。人文地理:选择题有3道,36(2)、(3)题,37(2)题。选修10分。每一个题组都体现了自然与人文的综合,体现了知识与能力的双重考查。

3、具有突出的“地理”特色——区域性和综合性

本套试题共涉及6个区域,中国3个——青藏高原、黄河三角洲和渤海湾,世界3个——纽芬兰岛、美国大盐湖和东南亚。这些区域在试题中通过区域图、等值线图、经纬线图和文字材料呈现出来,以这些区域为背景考查区域内自然和人文地理事物的特征、分布、成因等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突出体现了地理知识的综合应用。如37题以青藏铁路高原环境为背景考查冻土形成条件、铁路路基稳定的影响因素和工程建设的原理分析,涉及众多的地理知识和相关的学科知识,综合性非常强,这道题也是本套试题难度最高的题。

4、突出地理的工具——地图的考查。1-3题模式图的阅读与分析;4-6题带经纬网的区域图,6题经纬线地图的距离计算;7-9题带海冰等值线和经纬线的渤海区域图;10-11题黄河三角洲动态剖面图;36题带经纬网的美国大盐湖区域图;37题带等温线的青藏铁路一段模拟题和景观模式图;42等高线区域图;43题中南半岛区域图和气候统计图。

5、人类活动的区位因素、自然地理事物相互关系形成过程及原因考查比例较大。重大工程(交通)成为考查的重点,如4—6题组考查航空点、37题的青藏铁路;1—3题组的水循环,10-11题组的黄河三角洲等。

6、试卷充分渗透“考察生活中的地理”理念。如1—3题的雨水花园、4—6题的甘德国际机场

的变化、7—9题的渤海海冰、36题美国大盐湖的卤虫生产、37题的青藏铁路、42题的徒步旅行、43题的曼谷水患、44题的土壤保护,每一题组无不体现生活。

二、复习策略

在学校与年级组的领导下,结合一年的教育教学我认为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

1、精细规划,不打无准备之仗。

自进入复习,在每一阶段复习之前,都做详细的计划,依据考纲、复习的内容、时间、学生的情况,计划到周、到每一天、每一节。尽管在实际教学中会出现一定的差距,但整体上差距不大。通过这样精细的规划,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提高了时效性。

2、精讲精练,突出强化重点。

高考复习,时间短,内容多,教师如果无选择的追求体系、全面,往往会出现虎头蛇尾,时间不够用,眉毛胡子一把抓,突不出重点,复习效率低下等问题。我一年来,无论是哪一轮复习,都认真的进行备课。依据考纲、提炼教材及复习资料,把握重点,分析出哪些该讲,讲到什么程度,哪些该练,练到什么程度,练哪些题,哪些不讲需要学生自己完成。可以说,一年来我的复习一直追求“精”字。通过这样的复习,我感觉,无论是自己的授课、还是学生的复习效率都很高。学生学得轻松、老师教得轻松。

3、创建高效课堂

通过自己多年的探索与研究,在进行课堂教学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模式,其中复习课的课堂教学模式:学案引领——师生合作探究——教师精讲点拨——专项训练——课后作业。

试题讲评课的课堂教学模式:解读试题信息——明确考点——分析设问——明确答题思路——对比答案——分析错因——试题延伸扩展。

4、“理”统帅、“地”落实。

这句话是我在整个复习中一直贯彻的复习理念。所谓的“理”统帅的“理”就是基本的地理原理与规律。在复习中我一直让学生牢记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原理、区位理论、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理论。无论复习到哪里都要把所复习的知识纳入三大理论之中,用这三大理论统帅整个地理知识。“地”落实的“地”就是知识的应用。在复习中我一直关注国际、国内中与地理有关的各种事件,把这些事件做为素材用不同方式呈现出来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如兰新高铁通车时我第一时间就进行了取材。从本套试题来看,这种复习的思路是非常正确的。

5、民主和谐、重养成、有爱心的班集体。

作为文科实验班,高三一年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如何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是至关重要的。在高三年级组的领导下,我以养成教育为核心,关注常规、关注细节,认真落实学校、年级的

各项要求。为更好的做到这一点,让学生心甘情愿地、主动地去完成每一项任务,我征求了全体学生的意见,制定了班规、班级的考核方案,成立了以班长和团支书为核心,以生活学习小组长、学科组长、宿舍长为主体的班级管理机制。在班级里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让学生有家的感觉,注重爱心教育,通过励志教育主题班会形成系列化的教育。一年来,许多学生面对一次次的考试中的失败都是在这样的班级环境中得到化解,使学生能快速的走出阴影。

6、团结务实、研究型的备课组。

高三地理备课组4人,都教过高三,对考纲、教材比较熟悉,经验较丰富。一年来,我们4人可以说是一个团结务实、研究型的团体。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教学的每一个内容、精选的每一道题我们都是共同研讨确定的。整个地理高三的复习可以说轻松高效。

三、存在问题

1、学案与复习资料的处理。一年的高考复习可以说基本是以学案为主的,复习资料的利用并不好,基本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可以说是资源的浪费。

2、学案的质量有待提高。无论是一轮学案还是二轮的作业,基本是成套的网上资料,变化的很少。

3、例题、训练题的选取有待提高。尽管题的选取是我们共同研讨的,但基本都是网上原题,针对性不太强。

4、多媒体的利用不到位。一轮基本没用多媒体,二轮利用多媒体就是展示课件,三轮利用多媒体看了视频微课。可以说多媒体的作用并没有发挥出来。

5、文综的协调配合、学组的6科配合有待提高。

四、今后复习建议

1、继续加大区域地理复习力度

应该说任何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地理规律、地理原理都要求在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得以展开和体现。不同的地理区域,自然地理要素特征各不相同,地理规律、地理原理的体现也各不相同,人类的各种活动也不尽相同。如果不能确定地理空间,自然也就无从表述地理事物特征,探究地理规律和原理,论证地理结论。所以应从“空间定位”入手,加大区域地理复习力度。

2、一轮复习依据考纲扎实基础,所选例题、训练题要具有针对性,尽量不要选择高考试题,适当综合;二轮复习突出重点、突出整体,所选例题、训练题以高考原题、高考模拟题为主,突出知识的综合应用;三轮复习重训练、重精讲,训练考试技能、调试考试心理,所选试题体现高考方向——综合性、实用性。

3、关注生活中的地理。近3年国际、国内与地理有关的重大事项,能用地理原理与规律给予

解释。在复习中多收集、多整理,可以试着让学生自己设计试题。

4、高考复习不要押题,基本没有出题规律,凭经验复习不可取。根据多年高考试题的统计我们可以看到这一状况。

5、关注读图能力的训练与培养,这是高考地理永不变化的事实。

核心考点分布

大气运动:天津卷第1题考查了地形对降水的影响之后,今年再次考查了这部分内容,难度稍有增加,但突破口比较简单,另外选择题结合等压线考查了风向的变化,与去年一致,说明今年的命题相对保守和稳定,但也迎合了全国命题趋势,考查了天气动态。主观题同样延续了去年的命题模式,考查了气候特征的比较和影响气候的因素,只在设问时稍有变化。

水圈部分:这部分一直是天津高考地理的重点,虽然没考,但今年最为重点考查。以区域地理为基本背景,考查水文特征及依据,需要考生通过读图分析和寻找判断依据。

岩石圈部分:这部分一般考点较少,难度不大,地质作用的外力作用考查较多,考查了影响三角洲变化的因素。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今年结合地形剖面图考查了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判断降水量大小;另外还结合农业考查了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判断植物可能存在的位置。

地球运动:这部分题量未减,考查综合性强,但命题较为传统,考查了太阳视运动和日期问题。

城市及城市化:考查了城市功能分区中商业区的区位分析,需利用最优法进行选择。另外还考查了城市化建设对城市的影响,需根据城市形态和问题进行分析。

农业部分:考查了农作物的分布特点,需结合材料中给出的农作物生长习性选择最佳位置,与2013年综合题考查茶树的分布类似。另外还考查了农业结构调整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工业部分:考查了传统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及其影响,涉及可持续发展问题。 ? 地理事物的特征与分布:利用地图和其他信息要求考生进行空间定位,并分析地理位置对区域的影响。

天津乡土地理:近年来,以天津为背景的题目较为突出,需要考生在熟悉天津地理环境特点的基础上进行答题。

总之,试题注重综合考查学生基础知识以及地理学科能力的运用,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应注重地理能力的培养,即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知识迁移、描述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篇2:地理高考复习试卷

点评教师:福州三中高三地理集备组组长柯勇

重点考查地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柯勇老师说,今年高考地理试卷,整体上来讲,题目比较活,集中体现在对现实生活、身边地理事物的关注与考查。

要求考生具备生活经历

柯勇解析,“今年高考地理试卷,亮点较多。首先,试卷重视地理学科与现实的联系,比如说选择题第1~2题,考查土壤肥力问题,这要求考生要具备一定生活经历,不能死读书,否则回答起来难度可能就比较大。选择题第4题,对于生活经历比较少的同学来说,可能容易掉入陷阱。在选修部分中,有些题目也设置得比较巧,比如选修第1题第2问,考查‘海水温度异常’,学生要注意‘温度异常’包括温度上升和温度下降。”

城市学生可能比较吃亏

今年学生普遍感觉比较难,主要体现在,试卷比较重视与现实生产生活相联系。比如“梯田、肥力”,这对城市里的学生来说,可能有比较大的难度。还有个别的题目设置可能容易造成学生失分,比如说选择题第6题选项A“功能分区、基础设施”。学生可能对“基础设施”比较模糊,不知道题意所指是“交通基础设施”。

今年高考地理学科试卷具有明显的区分度、很强的选拔性,比较重视考查地理学科跟实际生产生活的联系,这对那些跟生产生活相对比较脱离的城市学生或知识面不广的学生来说,比较不利。我个人觉得,地理试卷要考查跟现实生活的联系,这能使得题目出彩,但这类题目不能过多。总体来讲,今年地理试卷题目设置不错,体现了地理教学的总方向,就是要跟实际生产生活相联系,但过多的出彩题目,可能造成考生大面积的失分。

提醒考生多接触生产生活

今年学生一方面要掌握基本知识,将基础知识打扎实,另一方面要更多地联系生活实际,否则要想在地理学科中拿高分是很难的。

篇3:从高考地理试题看区域地理复习

一、突出区域定位, 建立空间概念

高考地理试题一般多运用有注记的经纬网地图、局部政区图、含有特殊地理事物注记 (如湖泊、河流等) 的地图、地理图表、资料、文字说明等为背景, 在此基础上进行设问, 提出选择和问答的相应要求。在解答试题中, 区域定位往往是解开试题的第一道门槛, 在此前提下再进一步考查学生对该区域重要原理和规律的理解程度及应用能力。为使学生越过这个门槛, 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做到运用地图, “认识”区域。通过读、填、绘图训练, 把地理知识落实在相应图形, 努力做到“心中有地图”。训练中要注意区域定位训练。

1. 经纬网定位。

经纬网是人们为了确定地理事物而创设的一个球面坐标体系, 通过经纬网能十分准确地确定地理区域的位置, 从而为正确解题打下扎实的基础。学生不可能把所有经纬度都记牢, 因此掌握几条关键的经纬线和主要区域、国家的经纬度范围再由此推出大致的地理位置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1) 经线:根据东西半球的界线20°W、160°E就可确定是东半球 (亚、非、欧、大洋洲) 还是西半球 (南、北美洲) , 除此以外, 还需掌握其它几条较具代表性的经线, 如0°经线、30°E、60°E、90°E、120°E、150°E、180°、150°W、120°W、90°W、60°W、30°W通过的地形区、国家 (行政区) 、河流、海洋、城市等地理事物。如30°E:穿过欧洲中部、非洲东部;主要的地理事物有摩尔曼斯克 (东侧) 、莫斯科 (东侧) 、东欧平原和波德平原交界处、黑海、小亚细亚半岛 (西侧) 、地中海、开罗、尼罗河、东非高原 (西侧) 、南非高原 (东侧) 等;主要的气候有苔原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地中海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2) 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30°N、60°N、30°S纬线通过的地形区、国家 (行政区) 、河流、海洋、城市等地理事物。如赤道:穿过非洲中部、东南亚、南美洲北部;主要的地理事物有刚果盆地、东非高原、维多利亚湖、马来群岛、亚马逊平原;主要气候有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

(3) 主要区域、国家的经纬度范围:如南亚大致在60°E—90°E附近、10°N—30°N附近, 中亚大致在50°E—80°E附近、40°N—50°N附近, 日本大致在130°E—145°E附近、30°N—45°N附近, 等等。

(4) 重要 (特殊) 地理事物的经纬度:如北京 (40°N, 116°E) 、巴拿马运河 (10°N, 80°W) 、非洲的控制性经纬线 (20°E、0) 、秦岭 (32°N—34°N附近) 。

2. 轮廓定位。

包括海陆、行政区、地形区等形状特点来确定相应地理位置。不同地区的行政区域, 海陆轮廓、地形单元的形状千差万别, 各有特色, 对各种类型的轮廓进行对比分析, 找出重要轮廓的鲜明特点就能快速、有效地判定其所在的地理位置。轮廓定位既可以根据面状地理事物的轮廓形状特征, 又可以根据线状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 (如山脉、河流、交通线、行政区划界线、海岸线等分布状况) 和点状地理事物的相关位置 (如城市、矿产、山峰等) 分析定位。根据轮廓形状判断区域时首先要识别各种行政轮廓, 侧重识别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轮廓和世界主要国家轮廓, 其次要识别海陆轮廓, 主要指大洲、大洋的轮廓, 对一些著名的湖泊 (如五大湖、贝加尔湖、里海等) 、海峡、河流、山脉等也要关注。

3. 特征定位。

根据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文字资料、图例、注记等进行区域定位。

二、理清复习思路, 构建知识体系

区域地理复习有规律可循, 即通常所说的“地理八股”。区域地理特征往往从自然地理特征到人文地理特征。其中自然地理特征主要包括位置、地形、气候、河湖、生物、资源等;人文地理特征主要包括农业、工业、商业、旅游业、交通、人口、城市等。在此基础上运用高中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相关知识进行整合、综合。掌握知识的层次、脉络及相互关系, 绘出知识系统图或列出系统联系表, 是复习的重要环节。如日本:

三、突出区域特征, 类比区域差异

分析区域特征, 比较区域差异是区域地理复习的重点, 是解决区域问题的基础。区域地理涉及的内容繁杂, 区域之间缺少必然的联系, 复习时不要死记硬背。区域特征首先要抓住影响区域的主导因素, 归纳出区域最具特色的特征。如干旱是我国西北地区最突出的区域特征, 深居大陆内部是形成这一特征的主导因素;高寒的气候是青藏高原的主要特征, 海拔高是形成这一特征的主导因素;欧洲西部地区, 海洋性气候特征显著是本区最突出的区域特征, 位于温带大陆西部是形成这一特征的主导因素;气候南北对称分布是非洲最突出的区域特征, 赤道横贯大陆中部, 气压带、风带在非洲大陆南北对称分布是形成这一特征的主导因素。其次要理清知识头绪, 抓住知识联系, 形成知识网络。抓住各地理要素之间联系, 是地理学科学习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在复习中要弄清每一个区域各种自然要素之间、自然要素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制约关系, 这样才能真正理解整个区域特征形成的前因后果, 形成有利于记忆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网络。如青藏地区的知识网络:

又如复习西亚和北非, 有两条主线:①纬度位置→副热带高气压带、信风带→气候特点 (高温干旱) →农业生产特点 (畜牧业和灌溉农业) ;②自然资源 (石油) →石油生产→石油运输线路。

一个具体地区形成了其区域特征, 而不同的区域之间其特征存在着差异性或相似性。两个不同区域间其特征的差异性和相似性一般是通过比较得出来的。“区域对比”是目前高考能力考查的一种重要模式。对比分析、抓区域差异还可以提高复习效率与效果, 进一步巩固各区域的区域特征。区域比较的着眼点是区域的差异, 主要表现在气候、地形、水文、植被上, 也表现在对资源开发、区域发展和人地关系的影响上。在复习时进行区域对比应注重以下方面。

1.轮廓相似区域的比较。如智利和越南, 非洲和南美洲, 巴西和印度, 英吉利海峡和马六甲海峡。

2.地表形态相似区域的比较。如阿尔卑斯山和喜马拉雅山, 南美洲地形和北美洲地形。

3.气候特征及自然带相似区域的比较。如欧洲的温带海洋性气候与北美洲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比较, 中亚与撒哈拉沙漠气候的比较。

4.区域综合特征相似区域的比较。如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 日本与英国的比较等。

5.相邻区域的比较。如日本与蒙古气候的比较。

6.特殊线路连接的两个区域的比较。如亚欧大陆桥东西桥头堡的比较。西气东输起点与终点的比较。

7.区域特征有明显差异的两个区域的比较。如我国南方与北方地区的比较, 西欧与北非的比较等。

四、运用高中地理原理, 整合高初中地理知识, 提高地理综合分析能力

从近年的地理高考题可以看出, 区域地理所占比重较大, 但区域地理主要是作为命题背景和切入口, 对于地理事实往往要求利用高中地理的原理加以解释和分析。因此在区域地理复习中首先要在具体的区域地图的基础上, 逐步学会运用高中地理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及地理规律。例如, 用南亚季风的高中地理知识解释南亚西南季风进退对南亚农业的影响。因此, 在复习东南亚地理位置时, 一定要结合板块知识, 巩固东南亚火山、地震、滑坡、海啸多发的原因。用风带、气压带的高中地理知识, 解释地中海气候在欧洲南部分布广泛的原因等。其次要注重区域地理的地理事实与高中地理原理之间的有效结合, 整合高初中地理知识, 突出地理主干知识和主干思维方式, 提高地理综合分析能力。如西北地区的整合。

1. 区域定位。

由西北地区的经纬度位置 (大部分在40°N以北和120°E以西) , 得出西北地区为我国内陆地区。

2. 区域特征。

3. 区域问题及其原因、危害分析。

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以“干旱”为主要特征, 在“干旱”的环境下, 加上人类的不合理活动, 很容易出现的土地荒漠化问题, 再从自然和人为方面分析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

4. 国土整治措施。

根据西北地区荒漠化产生的原因, 以“人地协调”为核心, 以“因地制宜”为原则等提出防治荒漠化的主要措施。

通过这一过程的学习, 学生会对西北地区的区域位置、区域特征、区域问题等有全面认识, 既能掌握西北地区相关的地理主干知识, 又能培养和训练学习区域地理的思路和方法, 提高地理综合分析能力。

五、理论联系实际, 重视区域发展

发现区域发展问题、提出区域发展对策是研究区域地理的目的, 也是近年高考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复习中首先要重视区域问题, 如南美洲热带雨林的破坏、中东的水资源问题、欧洲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我国北方草原区的草场退化沙化、黄土高原和南方山区的水土流失问题等。其次要注意引导学生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对区域发展作出合理评价, 并制定正确的发展策略, 这是决定区域地理考题得分的关键。从近几年的高考情况看, 尤其要重视中国区域地理的复习。在熟练掌握中国行政区划、人口、地形、气候、河流、铁路干线、自然资源等知识的基础上, 要会分析典型地区如新疆、青藏、东北、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沿海四个工业基地、台湾等区域的区域发展问题及发展策略等。如南方山区的水土流失问题:

六、精选练习, 加强解题训练

在区域地理复习过程中, 要适当做些与内容相关的练习题。所选题目应该立意明确, 考察目标清晰。试题的情境设置和设问角度巧妙、科学、合理、恰当。题目使用的材料、数据准确;题目涉及的地图、图表规范, 注记清晰;题目的答案准确, 表述规范。训练时要以近年典型的高考试题为样本, 一要通过实战训练, 巩固所学知识原理;二要深刻体会命题意图和正确的解题思路, 及时对错误进行诊断和纠正;三要注重审题、信息获取及解读、正确使用地理术语规范答题等解题方法训练。

如 (2007北京卷36题) 读图, 完成下列问题。

(1) 描述图示地区年降水量分布状况。

(2) 说明图中河流特征及其原因。

(3) 简述导致塔里木河流域荒漠化发展的人为原因。

(4) 说明图中城市分布特点, 概括城市化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5) 简述途经乌鲁木齐的铁路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

解析:本题属于在既定区域微观图背景下的综合考查, 区域识别的难度不大, 较为关注区域特征的描述和人类活动带来的影响。利用题目提供的地理要素进行设题, 解读区域图中显性和隐性信息进行解题, 成为高考36题的基本思路。在分析问题的思路上着力, 在描述问题的质量上着眼, 关注学习细节和思维品质。

第 (1) 问:受地形的影响形成山地降水, 本题根据图中等值线规律及降水量图例的显示特征, 容易对区域年降水量的分布特征进行整体描述 (自天山山脉向南北两侧递减) 。

第 (2) 问:说明河流特征和原因, 考查学生对地理概念的理解。首先要明确说明的对象是区域内的河流, 很明显是内流区河流特征的描述, 河流特征包括水系、水文特征。多内流河和时令河 (河流类型描述) , 河流短小 (长度属于水系特征) , 流量季节变化大 (流量属于水文特征) , 有结冰期 (水文特征) 。然后对河流特征的成因进行逐一分析, 形成一一对应, 回归区域特征。

第 (3) 问:突出人类活动与环境不和谐的一面, 荒漠化是西北地区主要生态问题, 其成因分析是解决问题的出发点。过樵、过垦、过牧, 以及水资源利用不当, 是荒漠化产生的人类原因。

第 (4) 问:说明图中城市分布特点, 首先在图中找到城市的位置, 然后观察其分布特点, 不难回答城市是沿河或铁路分布的。概括城市化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实质上是对教材知识的迁移, 注意表述的全面性。

第 (5) 问:途经乌鲁木齐的铁路指的是第二亚欧大陆桥, 是亚欧大陆最近便的陆上通道, 有利于沿线国家的商品交换, 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摘要:区域地理的内容是复习地理知识的基础, 许多图像判读技能的训练、基本概念的理解、地理要素间的联系、地理事物的分布、空间概念的建立、地理基本观点的树立等, 都应在区域地理学习中完成。复习中应以高考考试大纲为依据, 以高中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为指导, 突出区域定位, 建立空间概念;理清复习思路, 构建知识体系;突出区域特征, 类比区域差异;运用高中地理原理, 整合高初中地理知识, 提高地理综合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 重视区域发展;精选练习, 加强解题训练。

篇4:析高考地理试卷论高三地理教学

下面我就以2015年高考江苏地理试卷综合题为例,探讨高考对高三地理课堂教学的指导作用。

1.重视基础知识。

地理试卷综合题的答案一般来自三个方面:①试题本身所提供的材料;②课本的基础知识;③基础知识的延伸。在2015年高考江苏地理试卷综合题中,基础题占据了不小一部分。

例如,江苏地理试卷第27题考查“喀什终年干燥少雨的原因”,“印度河的主要补给类型”;第28题考查“河北省成为我国主要钢铁工业基地的条件”;选做题A考查海底地形、盐度、海洋权益等知识点。这就要求教师在第一轮复习中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讲解与检验,重视教学重难点,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产业活动、城市规划等知识点。对此,教师应该在课堂中反复强调,同时结合不同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讨论、分析、理解,从而在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实现教学目标。

2.培养学生提取材料信息的能力。

材料分析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能够体现试卷的区分度,因此在考试中这类试题所占比重最大。

例如,江苏地理试卷第27题第(3)小题考查“中巴铁路建设难度较大的自然原因”。根据题图所示,我们不难看出该铁路途径山地、高原,以及降水较少的区域。结合问题中的限制词“自然原因”,我们就不难得出答案了(地势起伏大、地质条件复杂、沙漠广布、冻土广布)。

又如,选做题B的第(1)小题:该城市若规划合理,则盛行风向最可能是。此题只要知道工业区所在位置就能很容易判断出盛行风向(西风或西南风)。

此外,江苏地理试卷第27题第(2)小题、第29题第(1)和(3)小题、选做题D第(1)小题等都属于这类情况。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读图和提取材料信息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把所需信息提取出来,并最终转化为答案。

3.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迁移。

要想应对千变万化的各类试题,学生就必须学会迁移知识。迁移知识是学生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高考地理综合题的最后一个小题一般都是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因此合理迁移知识对解答此类试题有重要作用。

例如,江苏地理试卷第27题最后一个小题:印度河流域是人类古文明发祥地之一。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许多繁华的古代城市不断受到沙漠的蚕食。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对我国绿洲地区发展的启示是。

又如,第28题最后一个小题:河北省钢铁工业可持续性发展的途径是。

再如,第29题最后一个小题:影响江苏省内各城市地价差异的主要因素有、。地价差异对低地价区产业发展的影响是,对高地价区产业发展的影响是。

以上三个小题看似不同,但其实都是在考查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样一来,结合具体材料,我们就不难得出控制人口、调整产业结构、治理环境污染等答案了。

知识的迁移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概括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因此教师要精选习题,多训练、多积累,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4.利用试题的分值分配。

高考江苏地理试卷的最大特点是分值分配一目了然。只要我们把握好这个特点,就能在做题时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江苏地理试卷第28题第(2)题:张家口发展钢铁工业对京津地区环境的影响是。该题分值为2分,由此可知该题答案为两点。这样,我们结合题目信息“张家口位于京津西北侧,并且位于河流上游”就能得出答案。

又如,第27题第(2)题:喀什和瓜达尔两地气候的不同点、。该题分值为2分,由题目信息可知,气温特点和降水应各占1分。这样,我们就可得出答案:喀什冬冷夏热、瓜达尔全年炎热;喀什夏季降水偏多、瓜达尔冬季降水偏多。

由此可见,只要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并从分值的分配上仔细斟酌,就能有效缩小答案范围。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提醒学生结合分值答题。

5.使用地理专业术语。

江苏高考地理试卷的另一个特点是简洁明了,不掺杂任何不必要的内容。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规范教学用语,时刻注意自己的语言,为学生树立榜样,发挥自身示范作用。

例如,在回答“中巴铁路修建困难的自然原因”时,有学生答为“地不平”,而标准答案为“地势起伏大”,这样学生的答案很可能无法得分。

另外,在平时的授课中,教师还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回答问题,这既能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又能强化学生的地理术语使用能力。

6.灵活选择选修题。

2015年高考江苏地理试卷的选做题由海洋地理、城乡规划、旅游地理、环境保护四个部分构成。由于徐州地区以选修环境保护和海洋地理为主,所以学生都以选做环境保护和海洋地理试题为主。但是由于学生在必修教材中学过城市区位、城市体系、城市功能分区及影响因素、城市空间结构模式等知识点,所以城乡规划试题也是可以做的,甚至比海洋地理试题更为简单。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根据实际情况选做试题,教师要在讲评试卷时讲评所有的选做题。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取得更高的分数。

7.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高考地理试题难度相比其他学科较小,但如果学生不仔细审题,就难以取得高分。

例如,影响道路建设的原因与自然原因、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比较两个区域与比较两个区域的差异、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与工业布局的有利区位条件、修建某一工程的意义与影响等都不是一个概念。这就要求学生仔细审题,培养审题能力。

总而言之,通过分析试卷,教师既可以了解自己在平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又可以在反思自我的过程中,提高教学能力,促进自身成长。

步骤具体要求

审题标记出题干和图表中的关键词和关键信息,列出隐性信息

定位列出知识结构体系,准确找出题目考查的知识点

回忆背出所考查知识点的具体内容,为组织答案提供材料

判断说出解题思路与依据,得出正确答案

只要学生按照以上步骤自主纠错,就能找出问题的根源,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下面笔者就结合例题进行讲解。

例.右图为某地工业、商业、文化、住宅区分布示意图,工业区内24小时连续生产钢铁、化肥等产品。住宅区的居民发现白天大气污染比夜间严重,主要原因是()

A.城郊间的热力环流B.逆温层的出现

C.海陆风的影响D.山谷风的影响

步骤:

(1)审题。

题目中有以下关键词:“24小时连续”、“钢铁”、“化肥”、“白天大气污染比夜间严重”等。图示为一个山谷,工业区位于谷底,住宅区和其他功能区位于两侧高地。

由题可知,该地区有大气污染,且污染源不分昼夜地排放污染物;居民区位于高处,污染源位于谷底;白天污染更严重说明白天有气流由谷底流向高处。

(2)定位。

本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热力环流,该部分知识的结构如下:

(3)回忆。

①海陆风: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形成的大气运动形式。白天,在太阳照射下,陆地升温快,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气压降低,形成海风;夜晚情况则正好相反,形成陆风。

白天夜晚

②山谷风:白天,山坡上的空气快速增温,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夜间,山坡空气迅速冷却,沿山坡下滑,形成山风。

白天夜晚

城市热岛环流示意图

③城市风:城市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和交通工具释放大量的热量,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形成“城市热岛”。

当大气环流微弱时,由于“城市热岛”的存在,空气在城市上升,在郊区下沉,于是形成了小型的热力环流,即城市风。

(4)判断。

由题可知,白天有气流从谷底流向高处,说明吹的是谷风,且符合山谷风的形成原理,故选D项。

通过以上四个步骤,学生就能逐步学会自查自纠,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当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教师不要急于帮忙,而要让其他学生进行回答。这就能在学生之间形成一种无形的竞争压力,促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如果其他学生也无法回答,教师就要给予必要的帮助。这样,教师就能发挥自身的课堂组织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下课时要将所有学生的课堂练习收集起来,这一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二是为了做一些必要的记录,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参考,从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篇5:地理高考复习试卷

中学地理知识内容丰富、范围广大、识记点多、如果一味地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不但会增加学习负担,而且会降低学习兴趣。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轻松记忆,提高效率呢?我个人的经验是积极采用歌诀识记法。它以韵化的语言荷载实用的内容,因其语音和谐、节奏鲜明、文字简练、顿挫有致、趣味易记而深受学生喜爱。实践证明,在教学中积极采用此法,不仅可提高学生的记忆效率,方便教与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下面,笔者就教学中地理知识歌诀识记经验点滴汇总如下,以飨读者。

1.七大洲名称及按面积排序:

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2.世界主要矿产资源:

世界重要三矿产,煤铁石油是重点。俄巴中澳印加美,七国铁矿储量大。

亚欧大陆和北美,煤矿分布也不差。石油分布很集中,一半以上在中东。

3.世界人口超亿十国名称:

南极大洋均无他,人口超亿十国家。中美两印俄两巴,日尼外加孟加拉。

4.中亚五国名称:

哈吉塔连我肩,乌兹别克咸海边。里海岸边土库曼,中亚五国记心间。

5.中亚知识概括:

中亚距海位置远,冬冷夏热降水难。植被草原和荒漠,卡库沙漠居西南。

东和东南地势高,天山米尔边境间。北、西丘陵和平原,最大哈丘与图兰。

河流多数为内流,锡尔阿姆水量减。里海最大世著称,咸海变化危机现。

土库棉田产量增,功在卡库运河建。额尔齐斯外流河,流经三国向北穿。

产棉基地次中美,白金之国美名传。民族多信伊斯兰,最大城市塔什干。

6.中美地狭七国名称:

(1)中美地狭有七国,色地马拉伯利兹。萨、洪、尼、哥、巴拿马,香蕉咖啡天下知。

(2)危洪刷(萨)泥(尼)哥爸(巴)离(伯利兹),中美七国永牢记。

7.北美五大湖:

(1)北美五大湖,苏密休伊安。

(2)北美五大湖,相互连成群。冰川作用下,构成湖泊因。美加共有四,中间分界明。伊利、安大略,苏必与休伦。另一美独有,称之密歇根。五湖总面积,世界居第一。淡水资源丰,特别利航运。

篇6:地理高考复习方法

学生在考试时失分的原因不一,有的粗心,有的概念不清,有的读图能力差,有的记忆不牢,有的回答不准确。因此,要学会查漏补缺的方法。首先,学生必须用红笔在试卷上纠正自己的错漏;其次,要分析错漏的原因,然后根据自己存在的问题查漏补缺。对程度好的学生,查漏补缺主要在审题和答题的准确性方面,通过查漏补缺,能进行文字准确、条理清楚、逻辑严密的表述;程度中等的学生,主要补能力和技巧方面的不足;对漏缺太多的学生,不可能什么都补,主要补基础知识的记忆和最基本的读图技能。

篇7:高考地理复习计划

2014年9月13日,河南省地理高考研讨会在郑州召开,作为高三地理备课组长的我很荣幸能够参加了这次研讨会议,会议由北京昌平二中的岳志杰老师主讲,岳老师是一位多年研究高考的一线优秀教师,他把多年来高考复习经验毫不保留的传授给大家,让大家一起分享。上午岳老师做高考复习经验介绍,下午岳老师展示了两个复习课课例,研讨会还结合本阶段模块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探讨更加有效的复习策略,会议使我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提高了认识,更新了观念,可谓收获颇丰。现汇报学习情况如下:

首先,地理高考复习应立足地理本学科教学,注重打好“双基”,培养学生地理综合能力。初、高中地理知识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只要高中地理中涉及到的初中地理知识,都要求学生掌握,不能回避。由于中考不考地理,多年来初中地理一直重视不够,学生的初中地理基础普遍较差,到高一学生已基本淡忘,初、高中知识间形成断层。这就需要我们采用适当的方法,选择适当时机将初中地理知识渗透穿插到高中地理教学中。

其次,注意知识的横向联系,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例如岳志杰老师的《食鲜汤之美味,品地理之妙趣》,通过一碗热气腾腾的鸡蛋汤引出一系列的地理知识,如:

1、做鸡蛋汤需要鸡蛋,由鸡蛋的照片引出地球的内部结构相关知识;

2、做鸡蛋汤的西红柿,到中国优质西红柿产地新疆引出新疆农业生产的区位优势相关知识;

3、煮鸡蛋汤冒热气引出热力环流相关知识;

4、鸡蛋汤冒的热气在锅盖上凝 结引出全球气压带、降水分布相关知识;

5、鸡蛋汤太烫了需要吹吹引出洋流模式、渔场;

6、搅拌鸡蛋汤引出气旋、反气旋;

7、点几滴油,油漂在汤上引出地质构造的应用,找水、找油、气;

8、渴了要喝鸡蛋汤,累了困了更要喝鸡蛋汤,展示一组相关习题,让学生做题,试着命题,提高对知识的掌握。

再次,加强图表教学,重视图文转换,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绘图能力。文科综合考试的考试说明中提出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社会科学的交流媒体大量地使用了图表和数据。能够阅读这类资料并初步运用这种资料形式说明问题,是测试综合能力的内容之一”这一要求。各类地图和图表,其本身就是知识载体,又是知识的综合体,还是进行综合能力测试的训练基地。加强图表教学,一是要求正确指导学生掌握多种地理图象的阅读和分析方法。如在这两年的高考中就出现了等值线图、统计图、区域分布图、示意图等,种类较为齐全。二是要求不断进行地理图象的取舍、转换设计训练,包括图文转换、图图转换、分布图取舍设计等,以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绘图技能和应变能力。平时教学中就应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突破时空的局限来观察、认识与分析地理事物,从而使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地理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最后,关注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加强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综合卷中应多以现实生活中的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立意命题。在教学中,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指导学生从地理视角去审视、分析、评判他们熟悉的地理事实、地理环境和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在复习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对自己周围的地理环境进行观察和思考;同时要提供事实材料或背景,指导学生获得信息,通过一系列的综合思维对事件作出评判。有关专家强调,社会热点和国际焦点问题,过去是文科类高考的热门话题,今后仍然是文综高考的主旋律。在复习中要十分关注社会热点和国际焦点问题,例如资源、能源、人口、粮食、环境是全球人们最关心的五大问题,人类如何在发展过程中正确处理这些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也就成了一项全球性的全民战略。因此,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必须对人类当前所面临的全球性问题给予相当的关注,要求学生掌握“全球性问题”的概念,了解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及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些可行性途径,加强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意识。

篇8:高考地理复习策略概述

近年来, 高考文综地理考试稳中求新, 秉承了以知识为载体, 以能力立意的指导思想, 重视对考生学科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的考查。那么, 地理教师该如何指导学生在高考地理复习中系统地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以有效提高其学科综合能力呢?笔者谈一些自己的认识。

一、制定复习方案, 进行整合复习

1. 确定复习重点, 设计复习流程图。

地图的判读、地理事物的空间定位、考生的学科综合分析能力等, 是高考文综地理考试考查的重点。在进行高考地理复习前, 教师应按照《考试大纲》的要求确定复习重点, 并根据教材内容在高考文综地理考试中所占分值的权重大小来精心设计复习流程图, 从而做到有的放矢。

2. 调整教材体系, 进行整合复习。

为了使复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地理教师不能因循守旧, 按部就班, 而应大胆调整教材体系, 进行整合复习。首先, 在讲授完高中《地理》选修 (一) 的内容后, 整合复习就应及时进行。教师可将初中《地理》中有关世界地理的内容和高中《地理》必修部分的核心内容进行有机整合, 让学生通过图文结合的记忆方式牢牢地记住不同地理事物或区域的空间位置。然后, 将初中《地理》中中国地理部分内容和高中《地理》选修 (二) 中的中国区域差异和国土整治等内容进行整合复习。最后, 抓好强化训练, 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整合, 使其建立起系统的知识框架, 提高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把握主干知识, 解决核心问题

1. 初中《地理》复习策略。

(1) 解决好空间定位问题。空间定位问题是学生高考地理复习中的难点, 也是高考文综地理考试的重点之一。其基本复习方法如下:首先, 构建全球经纬网模式图, 即学生在确定全球特殊的几条经纬线的基础上, 绘制出全球经纬网图, 并在以经纬网为背景的模式图上标出各大洲、大洋的位置。然后, 根据模式图中几条重要的经纬线来识记该线所经过地区的地形、气候、河流、植被、农业生产特点等。最后, 在掌握上述内容的基础上, 要结合教材插图和地图册熟记某几条特殊经纬线所覆盖区域 (大洲或国家) 的范围和位置, 把握其自然概况和社会经济概况。 (2) 突破初中地理难点内容。初中《地理》教材中世界地理部分的难点在于: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判定等, 以及气候类型与世界主要大陆自然带的分布对应问题。初中《地理》教材中中国地理部分的难点包括:中国铁路交通、中国东部季风区雨带的移动、南北方旱涝灾害等问题。对于这部分内容, 学生可通过绘图法、图文结合阅读法进行复习。

2. 高中《地理》选修 (二) 的复习策略。

在复习完初中《地理》中国地理部分内容后, 学生紧接着应将高中《地理》选修 (二) 的内容作为复习重点, 可把初中《地理》中中国地理部分内容和高中《地理》选修 (二) 的主要内容有机整合并划分成几大模块, 进行综合复习。

3. 高中《地理》必修的复习重点与复习策略。

篇9:试卷讲评“七重” 助力地理高考

关键词:高三  地理  试卷   讲评课

一、重“准备”——克服“生”与“熟”的矛盾

这里所说的“生”,是指一份试卷,经历了教师选编、学生的解答、教师的批改、教师的总结、教师的备评等诸多环节,往往间隔的时间较久,当教师将试卷发给学生进行讲评时,学生对做过的试卷或者做过的某些试题比较陌生了。而这里所说的“熟”是指教师经过选编、批改、总结、备评等环节,对试卷已经相对熟悉了。这样,教师的“熟”与学生的“生”,便形成了一对矛盾。

所以,要克服这对矛盾,我常采用这样的方法,即每次将试卷批阅完后,首先对试卷进行抽样统计,分析总结出学生在答题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主要问题和次要问题。其次将试卷发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订正,然后再将学生订正所反馈的信息搜集总结。这样就能确定哪些内容是应详细讲评和重点讲评的,哪些是应该拿到课堂上讲评的,哪些是应该在课下与学生个别面评的。教师在讲评课前做足这样的准备工作,不仅能强化课堂讲评的针对性,还能消除学生对试卷的陌生感,而且也就解决学生“生”与教师“熟”的矛盾。

二、重“审题”——教会学生入门的方法

在高考地理试题的解答中,审题的环节十分关键,学生审不清题目,答题就会“南辕北辙”,就会答非所问,就会离题万里。所以在讲审题时,教师首先要讲出命题意图。我们知道,不管是主观性试题,亦或是客观性试题,都体现有命题者的命题意图,学生只有审明了命题者的命题意图,答题的方向才会明确。

我们要重视平时的审题训练。这里仅谈两个方面的审题:一是对选择题的审题,主要有“二审”,其一审材料,因为有大量的有效信息就在材料中,学生只有细审材料,才能从中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其二审问题,因为问题中明确了答题的要求和限制条件。二是综合题目中的读图分析题目的审题,主要有“四审”,其一审,确定解答的对象;其二审,确定地理图表类型及承载的知识信息;其三审,确定限制条件;其四审,确定学科间的契合点。

三、重“构网”——提高综合分析与知识迁移能力

通过试卷讲评,学生在复习中形成的知识网络会更加完整而牢固,因为它对学生在下一次考试中迅速判断和提取信息十分有利。所以,我们必须要注意知识网络的构建,构建网络就要做到:第一,要注重将题目中遗漏(没有涉及)的知识点联系起来。第二,要考虑到高考的要求,要针对某些知识点进行适当的拓宽和加深,这样就能够运用教材中的原理和思维解决较为复杂的地理问题。第三,对试题的分析不要仅仅停留在知识点上,要注意从地理学科的能力角度进行分析,从侧重基础知识转移到综合能力上来,要重点分析和指导学生能力结构的欠缺点。第四,要加强横向联系,注意把相似、相近的知识联系起来,学会举一反三。第五,注意学科渗透,即与其他学科进行全面或广泛的联系,还要联系当今的热点问题。

四、重“思路”——交给学生解题的钥匙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它告诉我们,讲评时要结合题型与学情,因为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解答技巧与方法,解题的思路不同,解题的技巧与方法也不同。“授人以渔”,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思维能力。

下面以选择题型为例来说明,选择题目的构思往往十分巧妙,它有迷惑性,但也有提示性。它的解题思路和方法通常为:第一步全面正确把握题干,第二步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找准题眼,然后用筛选排除法,将那些不符合题意或者表述不科学的题枝、题叶排除。此外,还可以运用直接判定法、分析推理法、借助图解法、读图分析法、反向思维法等。对一些具有发散思维特征的问题,如“黄赤交角为0时,会出现哪些主要的自然现象?”我们在讲评时,不妨运用质疑法将题目变式,进而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进一步活跃,做到一题多思、多解、多变,培养其思维的灵活性,这也利于已有知识的迁移、重组、应用。无论运用哪一种方法,我们要做到除了结合题型外,还要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给学生讲清从哪些方面入手,如何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十分关键的。

五、重“参与”——发挥学生讲评课的主体地位

在讲评课上,教师应该让学生充分而积极地参与试卷的分析和总结过程。首先,让学生对自己的试卷进行统计和分析,总结出自己在解题中出现了哪些类型的错误。如审题不清、知识点掌握得不牢、思维推导的过程有误等。其次,要让学生积极发言,坚决打破教师“一言堂”的习惯,对一些典型题,可以让成绩出色、解题思路好的学生进行正确思维演示。有的题目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使学生敢于把自己(不论正确还是错误)的想法说出来,大家进行评判。只有发现错误,才能纠正错误,人们常说“发现了问题就等于解决了问题的一半”,就是这个道理。

六、重“反思”——使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再度提升

人们常把做题与打乒乓球相比:对手就是命题人,要战胜对手,就要首先看清发球(先读懂题意),然后组织进攻(再运算推理),在解题过程中,要一分一分地争取(要先易后难),最后打败对手(主要是战胜自己)。一场比赛,可能输得很惨(一张试卷可能做得很差),假如不加以反思,下次遇到对手可能还会输,说不定会输得更惨(如果不研究,不反思,下次同样的题,可能还会重复错,平时错,高考时还会错)。所以,我们要求每个学生必备一错题本,以便将那些典型的错误记载下来,每隔一段时间翻出来看一看,这样不仅能牢牢吸取教训,避免错误重复,而且通过思考,还能提高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七、重“规范”——强化学生良好的答题习惯

讲评试卷时,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将最好与最差的试卷反复地给学生演示,并把答题总规范如“条理清楚,逻辑严密,语言精炼,书写规范,恰当、精练地使用地理术语,不说废话,不离题,把握答案的方向,注意答案的全面性、完整性、逻辑性等也展示在于屏幕之上,让学生按照屏幕上的答题规范对照自己的试卷,“规范”自己的不足之处。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规范学生的答题习惯,提高以后在考试中的得分率。

上一篇:企业家队伍建设资料下一篇:小学生六年级“元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