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复习练习题

2024-04-25

高考地理复习练习题(精选6篇)

篇1:高考地理复习练习题

基础落实练 世界地理分区

一、选择题

(2017·宁夏联考)下图中的甲、乙两国,一个是所在大洲的第二大花卉出口国,另一个有“木材之国”的美誉,是世界著名的木材出口国。据此回答1~3题。

1.下列关于甲、乙两国自然特征叙述正确的是()A.地势都是中部低、四周高 B.都具有终年高温多雨的气候特点 C.甲国气候凉爽,乙国气候湿热 D.都处于板块交界附近,多地震

2.乙国大宗货物的进出口不是通过河流而是取道从布拉柴维尔通向海洋的铁路,其主要原因是()A.铁路运输速度快,方便大量花卉的快速出口 B.铁路运距更短,可扩大木材的出口量 C.河流下游多瀑布,不能成为出海通道 D.减少货物进出口对途经国家的影响

3.2015年,图中的“木材之国”作出了原木出口量不得超出原木产量15%的限制,其原因或目的是()①延长木材产业链,扩大就业 ②国内原木短缺 ③提高原木的附加值,增加收入 ④特大洪水对原木运输造成了巨大冲击 ⑤保护森林资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③⑤

解析:1.C 2.C 3.D 第1题,甲国水系呈放射状且西部河流流入海洋,说明该国地势中部高、四周低;根据经纬度可知甲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安第斯山山间高原,海拔高,虽纬 度低,但气候凉爽,乙国大部分地区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气候湿热;乙国不在板块交界处附近,故只有C项正确。第2题,由图可知,图中河流下游有瀑布群,不可能成为出海通道,故不能通过河流运输进出口货物。第3题,结合材料及乙国气候湿热可知乙国为“木材之国”,有大面积的热带雨林,不存在原木短缺的问题;洪水不会只影响原木的进出口而不影响原木生产这个环节;原木生产附加值低,产业层次低,吸纳的就业人口少,且大量出口原木会加剧森林资源的破坏。

(2017·贵阳监测)下图为某大洲沿20°E经线的地形剖面和某季节的大气环流示意图。读图完成4~5题。

4.该大洲的地形特点是()A.以高原地形为主

C.东南高西北低,以平原为主

B.三大纵列地形单元 D.中低周高,以山地为主

5.根据图示的大气环流状况判断,此时下列现象可信的是()A.甲地区高温多雨 C.丁海区风大浪大

B.乙地区草木茂盛 D.丙地区高温少雨

解析:4.A 5.D 第4题,读图可知赤道经过该大洲中部,且20°E经线经过该大洲(20°E经线经过的大洲有欧洲、非洲和南极洲),故该大洲为非洲,而非洲是典型的高原大陆。故A选项正确。第5题,读图可知,赤道低气压带位于赤道以北,说明该季节太阳直射北半球。此时,甲地受离岸风(或源自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干燥东南信风)的影响,降水少,排除A选项;乙地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降水少,草木枯黄,排除B选项;丁海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风力小,排除C选项;丙地受干燥的东北信风的影响,降水少,且该季节太阳直射北半球,气温高。故D选项正确。

(2017·合肥检测)读澳大利亚西部某月份等温线分布示意图,完成6~7题。

6.导致澳大利亚西部海域等温线弯曲的主要因素为()A.地形

B.太阳辐射 C.洋流

D.海陆分布

7.乙地附近海域渔业资源较为丰富,与其成因相似的渔场是()A.北海道渔场

B.北海渔场 C.纽芬兰渔场

D.秘鲁渔场

解析:6.C 7.D 第6题,影响等温线走向和弯曲状况的因素主要有太阳辐射、海陆分布、洋流和地形等。受太阳辐射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的影响,等温线与纬线平行且数值从低纬向高纬递减,地形是影响陆地上等温线弯曲状况的主要因素,海陆分布是造成海洋和陆地上大范围内等温线弯曲的主要因素,洋流是造成沿海地区等温线弯曲的主要因素。澳大利亚西部海域受西澳大利亚寒流影响,等温线向北弯曲。第7题,澳大利亚西部沿岸海域形成上升流,从海洋深处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饵料丰富,鱼类在此集中,形成渔场。该渔场与秘鲁渔场成因相似,都是受沿岸上升流影响形成的。北海道渔场、北海渔场、纽芬兰渔场都是受寒暖流交汇影响形成的。

M岛位于马六甲海峡的西南部,该岛上港口很少。读图完成8~9题。

8.M岛东北部沼泽广布的原因有()A.受沿岸海水的顶托作用强 B.地势低平且多冻土,排水不畅 C.气温低,蒸发量较小 D.森林覆盖率高,蒸发量大 9.M岛港口稀少的主要原因是()A.M岛受印度洋海浪的影响

B.M岛东北部受台风影响大,对航行影响大 C.M岛所临马六甲海峡航道狭窄,不利于港口建设 D.M岛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不稳定

解析:8.A 9.A 第8题,M岛为苏门答腊岛,该岛为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河流水量丰沛,但东北部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再加上沿岸海水顶托作用强及森林覆盖率高,蒸发弱,故沼泽广布;该岛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没有冻土。第9题,M岛虽然海岸线很长,3 但缺乏天然良港,原因是经常受到印度洋海浪的袭击。高高卷起的海浪呈一长排或两排、三排向岸上推进,其力量极大,可以把渔船举至浪巅,然后翻转倒下。M岛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对港口建设有一定影响,但这不是主要原因;马六甲海峡是天然要道,对运输需求量大,利于港口建设;该岛有赤道经过,地转偏向力小,不能形成台风,受台风影响较小。

(2017·贵阳高中摸底考试)近年来,全球变暖使北极(海洋运输)航线的开通逐渐成为可能。下图示意计划中的北极航线(包括东北航线和西北航线)。据此完成10~11题。

10东北航线、西北航线汇合处N为()A.马六甲海峡 C.直布罗陀海峡

B.德雷克海峡 D.白令海峡

11.若北极航线开通,从亚洲东北部到北美洲东海岸最近的航线是()A.东北航线 B.西北航线 C.经苏伊士运河航线 D.经巴拿马运河航线

解析:10.D 11.B 第10题,根据经纬度位置进行定位,N位于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之间,为白令海峡。第11题,西北航线相对经苏伊士、巴拿马运河航线,基本沿大圆航线距离最近,且比东北航线东西跨经度短,所以西北航线距离最短。

二、综合题

1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塞内加尔地处非洲西部,地形以平原为主,70%的人口从事农业,农业以种植花生、棉花、小米、高粱、玉米、木薯等为主。渔业是塞内加尔主要创汇产业之一。塞内加尔河是一条国际性河流,巴克尔以下的河谷地带是人口较为稠密的地区。下图为塞内加尔河水系示意图。(1)推测塞内加尔河流经巴克尔后径流量的变化特征,并分析原因。(2)试评价塞内加尔发展种植业的区位条件。(3)分析塞内加尔渔业资源丰富的原因。

(4)塞内加尔欲加强渔业生产,进一步增加出口量。你是否赞同?请说明理由。解析:第(1)题,主要从河流补给量、气候特点、用水量以及河水下渗量等方面分析回答。第(2)题,评价一般分有利和不利两方面,主要从地形、水源、劳动力、气候等方面进行分析。第(3)题,主要从水域面积、鱼类饵料等方面分析。第(4)题,应从其加强渔业生产带来的利弊方面分析。

答案:(1)变化:不断减少。原因:支流汇入少、降水少,河水补给少;气候炎热,河水蒸发旺盛;人口密度大,生产生活用水量大;流经沙漠地区,河水下渗多。

(2)有利条件: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有河流流经,有灌溉水源;农业人口数量多,劳动力丰富。不利条件:降水稀少,气候干旱,蒸发旺盛,荒漠化严重。

(3)沿海水域广阔,为鱼类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沿岸加那利寒流为上升流,带来大量饵料;塞内加尔河径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

(4)赞同。塞内加尔沿海渔业资源丰富;国际市场需求量大;海上对外交通便利;发展渔业出口可以增加就业,增加外汇收入,带动经济发展。

[或不赞同。塞内加尔经济不发达,海洋捕捞技术落后;捕捞不当会造成渔业资源衰减和沿海生态环境恶化;过度依赖渔业生产会导致其他农业类型发展缓慢。] 13.(2017·广西重点高中模拟)读美国本土地理事物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密西西比河流域干支流的流向。

(2)说明甲地降水量季节分配的特点,并分析判断理由。

(3)图中丙所在地区是世界著名的传统工业区,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区位优势。(4)说明乙所在区域种植蔬菜、花卉能快速地供应到该国东北部工业区的有利条件。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直接看出密西西比河干支流的流向。第(2)题,影响降水的主要因素从大气环流和地形两方面进行分析。第(3)题,丙所在地区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工业区位优势从资源、水源、交通、市场等方面进行分析。第(4)题,农产品能快速地供应到东北部工业区主要得益于农产品冷藏、保鲜技术的发展和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

答案:(1)密西西比河的干流大致是由北向南注入墨西哥湾;分布于干流西侧的主要支 5 流大多是由西北向东南流;分布于干流东侧的则是由东北向西南流。

(2)特点:冬季多、夏季少。原因:甲地为地中海气候,冬季受来自海洋的盛行西风的影响,且受地形抬升作用,多地形雨;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少。

(3)附近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市场广阔等。(4)农产品冷藏、保鲜技术的发展;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

篇2:高考地理复习练习题

[知识梳理] 等值线图是中学地图中较为普遍的一种专题地图,常见的有等高线图、等温线图、等降水量线图、等压线图等。是历年高考的必考内容。

一、等高线图的判读与应用

用等高线表示的地形一般有: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缓坡、陡坡和洼地,但容易忽视的是利用等高线数值来判断山地、丘陵、高原等地形类型。

(一)判读规律 .根据等高线地形图的数值(海拔高度)大致判断地形类型。①海拔在 200 米以下一般为平原。

②海拔在 500 米以下,相对高度小于 100 米为丘陵。③海拔在 500 米以上,相对高度在 100 米以上为山地。

④海拔在 500 米以上,相对高度小,等高线在边缘部分十分密集,而顶部稀疏为高原。2 .当等高线是封闭的曲线时,凡内高外低的为山顶,如图一中 A 处,凡外高内低的为洼地,如图一 B 处。.凡等高线重合,并用锯齿状表示的为陡崖,如图一中的 C 处。悬崖的相对高度可用公式计算:(n-1)d≤H<(n+1)d(n为重合的等值线条数,d为相邻两条等值线数值差)。.两个山顶之间的两组等高线相对凸出部分表示的鞍部,如图一中的 D 处。. 等高线从高出向低处凸出的为山脊,最大弯曲处的连线是脊线,也叫分水岭,如图一中的 MN。6 .等高线从低处向高处凸出的为山谷,等高线最大弯曲处连线就是山谷线,也叫集水线,如图一中的 HI。.等高线密集处为陡坡,如图一中的 E 处,等高线稀疏处为缓坡,如图一中的 F 处。注意判断坡度时还要看比例尺、等值线的等距值等。

.有的等高线地形图上没有数据,而是用示坡线表示。如图二 A 为山顶,图三 B 处为盆地。

(二)实际应用 .选建水库:一般选在峡谷处,且考虑水库库址应选在河谷、山谷地区“口袋形”洼地处,库容量要大。.土地利用类型:根据等高线反映出来的地形类型,因地制宜进行农业生产区划。一般平原多为耕作业,山坡草地多发展畜牧业,山地多发展林业。建筑用地多在平原和河湖、交通线附近。.工厂厂址选择:除交通、资源、技术等因素外,往往也要考虑地形、地质情况。4 .建海滨浴场、码头:浴场多选择在海滨缓坡沙岸,码头选在岩岸港湾。5 .建疗养院:一般选在城郊山地向阳坡,清静,空气新鲜,森林覆盖率高的地方。.交通线选择:利用有利地形地势,既要考虑距离长短,又要考虑路线平稳,一般尽量与等高线平行,避开陡崖、滑坡,尽可能少通过河流,少建桥梁。

二、等温线图的判读与应用

等温线图的判读主要根据图上等温线的疏密和弯曲分布情况来判断气温的变化规律,根据气温(水温)分布特点来分析影响因素。

(一)等温线图的判读的基本知识

1、等温线的疏密:等温线的疏密,反映气温水平分布上的差异大小,若就同一地区,两个季节相比,疏者,气温差异小,如我国夏季普遍高温,等温线就稀疏,冬季气温差异大,等温线就密集。

2、等温线的弯曲:等温线平直,表明下垫面性质单一;等温线分布,并不完全与纬线或海岸线相平行,有时向北突出,有时向南凸,这表明等温线分布还与大气运动、洋流、地面状况等因素有关。

(二).分析影响某地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

①在南北半球上,无论7月还是1月,气温都是从低纬向两极递减,这是因为低纬度地区获得太阳辐射能量多,气温就高,高纬地区获得太阳辐射能量少,气温就低。若等温线与纬线大致平行,表明该地主要受纬度因素的影响。

②北半球,1月份(冬季)大陆上的等温线向南(低纬)凸出,海洋上则向北(高纬)凸;7月份(夏季)正好相交。这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所至,据此判断图所示区域为夏季(7月)

③若等温线与海岸线平行,表明该地受海洋影响显著,如 我国7月份平原区气温分布情况。

④如若等温线与等高线平行,则表明该地气温受地形影响,比如1月份我国东北地区,等温线平原向高纬突出,这是受东北地形成“马蹄形”影响.⑤洋流因素:暖流等温线向高纬凸,沿岸地区增温增湿;寒流等温线向低纬凸,沿岸地区降温减湿。⑥闭合曲线:盆地增温,山地降温。

三、等压线图的判读与应用

1、根据等压线的排列和数值判断气压系统: ①高压中心:等压线闭合,数值中高周低 ②低压中心:等压线闭合,数值中低周高 ③高压脊:高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 ④低压槽:低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 ⑤鞍部:两个高压脊与两个低压槽之间的部位

2、根据等压线的疏密情况判断风力与风向

(1)等压线密集,说明该地区水平气压差大,风力也大,等压线稀疏,则说明该地区水平气压差小,风力也小。

(2)判断风向规律:先判明高低气压,然后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永远从高压指向低压,且垂直于等压线),再根据半球确定地转偏向力的方向。

3、分析天气状况

①低压中心地区(气旋):气流以上升为主,多阴雨天气。②高压中心地区(反气旋):气流以下沉为主,多为干晴天气。

4、锋面气旋的判读

①确定锋面位置:在低压系统(气旋),锋面多出现在低压槽,如图中HD、KD线。②确定锋面附近风向:图中A、H、F为偏南风,K、C为偏北风。

③判断冷暖气团:图中A、H、F在锋面南侧,来自低纬地区,气温较高,为暖气团,K、C在锋面北侧,来自高纬地区,气温较低,为冷气团。

④确定锋面性质及移动方向:HD为暖锋,KD为冷锋。锋面都随气流呈反时钟方向移动。

⑤天气状况:A地位于暖锋面的锋后,受单一暖气团控制,无雨;C地处于冷锋锋面的后侧,在锋面控制之内,多阴雨

四、等降水量线图的判读与应用

①降水的地区分布差异大小:密集——差异大,稀疏——差异小。②等降水量线与海岸线平行——降水自沿海向内陆减少。

③等降水量线与山脉走向平行: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雨。[典型例题]

例 1 .根据图四中等高线的分布、比例尺、东西部的地形及经纬网判断这是我国的哪一个地形区?

思路点拨:根据等高线分布中低周高的特点,知是盆地地形,且西侧有海拔 7556 米的高峰,东侧高度在 1000 米的山地。再根据比例尺,判断这是一个较大的盆地,结合 30 ° N,105 ° E, 可推断该地为:四川盆地。

2、读下图,判断2~4题:

2.河流ab段的流向为()

A.自西北向东南

B.自东南向西北

C.自东北向西南

D.自西南向东北

3.断崖顶部的E点海拔可能为()

A.59m

B.99m

C.199m

D.259m

4.下述土地利用方式中较不合适的是()

A.甲坡修水平梯田种水稻

B.丙坡种植果树

C.乙坡植树种草

D.乙坡修水平梯田种水稻

思路点拨

5.①②③④四条坡面线的坡度比较()

A.①<③

B.①<②

C.①>②

D.③=④

6.实际调查发现乙坡植物生长好于甲坡,其原因为乙坡的()

A.日照较强,辐射收入多

B.蒸发较高,土壤水分条件较好

C.气温较高,且日变化大

D.降水较多,水源充足

7.若乙坡植被受破坏成为荒坡,则对其合理的开发整治措施是()

A.放牧山羊

B.种植喜阳的经济林木

C.修梯田,种植水稻

D.营造混交林

思路点拨 :

1.图中数字表示的各地坡度最大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

2.若上述四地均位于我国东南沿海某地区,则()

A.①地气温肯定较②地高 B.②地为分水岭

C.③地降水较①地丰富 D.④地宜修筑梯田发展种植业

3.下图中,能够表示南半球暖流的是()

读等高线示意图,已知a>b。读图回答4—6题

4.有关P、Q两处地形的正确叙述()

A.P为山坡上的洼地,Q为山坡上的洼地 B.Q为山坡上的洼地,P为山坡上的小丘 C.P、Q均为山坡上的小丘 D.P、Q均为山坡上的洼地

5.若b的海拔高度为200米,a的海拔高度为300米,则P、Q处的海拔高度为()

A.200<P<300,300<P<400 B.300<P<400,100<Q<200 C.100<Q<200,200<P<300

D.200<Q<300,300<P<400

6.若图中闭合等高线的高度同为a或同为b,则P、Q处的地形可能()A.同为洼地或同为小丘 B.只能是洼地

C.同为缓坡 D.一处为洼地,一处为小丘 7.下图为春末夏初东亚近地面天气图,数字注记单位为百帕,读后回答:

(1)根据图中字母所示的位置,填注气压场类型(低气压、低压槽、高气压、高压脊、鞍部区)A,B,E。

(2)C、D两点的风向:C,D。(3)F、G两地的天气状况及其原因:

F地:,G地:。

8.读下列一组等高线地形图(图一)和地形剖面图(图二),该图所在的地理位置约为28°36′N、117°49′E,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反映的主要地形是

;其

较陡、较缓(2)图中的地质构造为

;其走向为。(3)在图一上画出地质构造的位置;

(4)判断图中C、D两地点,年降水较多的是

点,理由 ;岩层较老的是

点,理由。

[能力训练参考答案] 1C 2C 3D 4B 5B 6 A

篇3: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中如何精选习题

二轮专题复习中首先选择好典型例题, 典型例题的好坏直接会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升, 加强例题的拓展, 选编的例题要有目的性、典型性、层次性、综合性、实效性, 注意做到举一反三和反三归一, 放得开、收得拢。重视解题方法的指导和解题思路的扩展, 特别是读图题的信息获取、试题分析、知识调用、语言组织、描述阐释各环节的训练, 同时还要注意对学生语言逻辑性的训练。

如何选择好的例题, 具体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第一, 例题选择具有目的性。专题设计要达到一定的目的, 针对教学目标、知识点的应用, 巩固学生哪方面知识或提高学生哪方面的能力, 在选用的例题中一定要体现出来, 并在训练中达到例题选择的目的。

第二, 例题选择要有典型性。例题选择要克服贪多、贪全, 既要注意到知识点的覆盖面, 又能通过训练让学生掌握规律和方法, 例题选择必须具有代表性和典范性。

第三, 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 例题应有适当的创新。为了更好地达到巩固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时我们在选择例题过程中可以适当地对原有的题目加以改变和变换, 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另外, 教师要针对专题需要, 选择好课堂巩固练习题。课堂巩固练习题选择应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 选用课堂练习题要有针对性。为突出知识的巩固和整合, 构建知识网络和能力的提高。习题选择中选择具有很强针对性的习题来巩固知识, 提高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第二, 课堂练习选择应具有可操作性。习题不能太偏、太难、太繁。对大部分学生来说都可以操作, 能独立完成, 加以巩固所复习的知识, 以达到强化知识的应用能力, 以便在思维过程中掌握地理试题的解题思路及知识的应用能力。

在二轮复习中加强典型例题和课堂练习的选择外, 我们深化专题训练, 根据专题教学目标, 精心编选课后训练深化题, 力求做到针对性强、有效拓展、内容新颖。选择的习题进一步巩固知识, 提高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全面提高得分能力。教师应长期地思考和探讨。

篇4:浅谈高考地理复习中的习题教法

然而,教师该如何充分利用好习题课,如何上好习题课,习题课应采用哪种教法呢?下面,我针对2010届高三地理教学的一些体会,简单谈谈。

一、培养归纳能力,掌握解题规律

在习题课教学中忌就题论题,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要通过解一道习题的训练,掌握解一类题的方法,以达到“以点带面”触类旁通的效果。

例如:图1中阴影表示黑夜。读图1判断:

1.图示的时刻,北京时间是

A.8时20分

B.20时20分

C.9时40分

D.21时40分

教法:这是一道在日照图中有关时间计算的问题。在讲解的过程中,首先引导学生回顾教材中有关求地方时的知识点。在地球的自转中讲到地方时的相关知识,即:“经度每差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差1度,地方时相差4分钟。东边的地点时间早,西边的地点时间晚。”接着,结合题目要求,求北京时间即东经120度的地方时,就必须有一个已知的时间条件,再根据地方时的相关知识,求得北京时间。因此,这道题的关键就是要有一个已知的时间条件。再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日照图(图1),找出隐含的已知时间条件。因为赤道全年昼夜平分,总是6点日出,18点日落,从图1中就可发现昏线与赤道有一个交点,那么这个交点就是赤道上日落的点,所以其所在经线的地方时就是18点,即在图1中,西经95度就是18点。最后,根据“经度每差15度,时间相差1小时;经度每差1度,时间相差4分钟。东边的地点时间早,西边的地点时间晚。”求得本题的答案:A

通过解这一道在日照图中求地方时的题目,我们就可以教学生得出这样的规律:日照图中隐含有几个已知的时间条件“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点;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是12点,和正午线相对的另一经线的地方时是0点”。有了这些解题规律,学生在今后求日照图中地方时这一类题型时,便可轻松求得答案。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讲解练习不是为了让学生得到答案,而是要让学生掌握解题的方法、规律,以便能去解更多同一类型的题目。

二、深究习题内涵,达到举一反三

习题课应注意引导学生对所解习题作适当的推广,深化对命题的认识,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获得举一反三的本领,久而久之,可以培养学生深入钻研的良好学习习惯。

例如:读“某种气候类型在南美洲局部地区的分布图(图2)”,回答:

(1)A、B区域的气候类型是

(2)在A区域,此气候的成因是

(3)在B区域,此气候的成因是

教法:通过对题目的分析,可知本题主要比较热带雨林气候在南美洲分布的差异及形成原因。通过对(2)(3)两小题的分析,挖掘习题的内涵,引导学生对习题做出适当推广。A区域的热带雨林气候属地带性分布现象,分布在赤道附近,主要成因是受赤道低压带的控制,常年盛行赤道气团。知道了A区域热带雨林气候的内涵后,可引导学生得出类似分布的地区还有:非洲刚果盆地、亚洲印度尼西亚等赤道附近的地区。B区域的热带雨林气候属非地带性分布,并不是分布在赤道附近,成因是沿岸暖流的影响,以及地处来自海洋信风的迎风地带。分析B区域热带雨林气候的内涵后,同样可推广出类似分布的地区还有:马达加斯加岛的东部、澳大利亚的东北部等地。

通过对习题的深究,学生在举一反三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获得更多的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三、注重比较分析,深化理解知识

在讲解习题时,把习题与相关的知识结合起来比较分析,不仅可以掌握新知识,巩固旧知识,而且还可以加深印象,深化理解知识。

例如:读图3完成下列要求。

图3

(1)该图是 国的 工业区分布图。

(2)该工业区发展工业的区位条件是 。

(3)该工业区一度繁荣之后,开始衰落,其原因是 。

教法:這是一道简单的人文地理题,是教材内容的重现。从图3中的地名可知这是德国的鲁尔区。而它的区位条件是:丰富的煤炭资源,离铁矿区较近,充沛的水源、便捷的水陆交通,广阔的市场。衰落的原因是:生产结构单一、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钢铁过剩、新技术革命的冲击。在讲解这组题目时,可把它与我国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做比较。我国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和鲁尔区类似是一个重工业基地。结合东北地区周边地理条件的分析,得出其区位条件是:有丰富的铁、煤等矿产资源,便利的水陆交通,辽河水源,劳动力资源或辽河平原的农业资源。东北工业基地衰落的原因是:产业结构老化,部分矿产区资源枯竭,沿海新兴工业区的冲击。

通过类似的比较,不仅复习了鲁尔区的知识,也掌握了我国东北工业基地的新知识。同时,加深了对传统工业区的认识和理解。

把相关知识结合起来边比较边讲解分析,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各知识间的联系与巩固,而且还能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此外,习题课还可以采用深化设问的方法,在原有题目的基础上再进行设问,适当增加知识量或适当增加知识难度,以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采用联系实际的方法,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

总之,精心策划习题课,注重习题多层次处理,注重习题教法的改善,这对高考地理总复习是十分重要的;对提高教学成绩,提高学生知识水平、思维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

(作者单位 福建省龙岩市第二中学)

篇5:高考地理复习练习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8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始于()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

2.下列各项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是()A.祖冲之是我国西汉著名的数学家

B.《齐民要术》是北魏时期农学家贾思勰的著作 C.王羲之是东晋时期的书法家 D.《神灭论》是反对佛教的

3.在科举考试中首创武举和殿试是在()A.隋炀帝统治时期 B.唐太宗统治时期 C.武则天统治时期 D.唐玄宗统治时期

4.受唐朝文化影响而在本国各级学校教授儒学的是()A.日本 B.朝鲜 C.印度 D.阿拉伯

5.支持王安石变法的皇帝是()A.宋太祖 B.宋太宗 C.宋神宗 D.宋高宗

6.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主要是因为()A.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B.中国第一次被西方资本主义强国打败 C.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 D.鸦片战争后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7.下列关于《天朝田亩制度》的评述,正确的是()①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反封建思想的结晶 ②提出了第一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③是一种绝对平均主义思想的反映,不可能实现 ④是太平天国后期干王洪仁玕提出的改革内政的新方案 A.②③ B.①④ C.②④ D.①③

8.著名爱国诗人丘逢甲在《春愁》一诗中写道:“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这首诗描写的历史事件是()A.第二次鸦片战争 B.中法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9.戊戌变法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

A.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维新派十分软弱 B.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 C.顽固势力强大 D.帝国主义的破坏

10.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原则,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历史文献是()A.《钦定宪法大纲》 B.《修正大总统选举法》 C.《中华民国约法》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1.下列口号中,最能反映五四运动性质的是()A.废除“二十一条” B.还我青岛 C.惩办卖国贼

D.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12.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了多次重大战役。其中,国共两党军队在战场上协同作战的战役是()A.淞沪会战 B.徐州会战 C.武汉会战 D.太原会战

13.我国彻底废除几千年来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的标志是()A.新中国建立

B.全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 D.三大改造完成

14.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奠定思想基础的是()A.《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B.四项基本原则的提出 C.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15.被恩格斯称为“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的是()A.加尔文 B.达·芬奇 C.但丁 D.莎士比亚

16.标志美国独立战争开始的事件是()A.波士顿倾茶事件 B.来克星顿枪声 C.第二届大陆会议召开 D.萨拉托加大捷

17.世界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是在()A.19世纪初 B.19世纪中期 C.20世纪初 D.20世纪中期

18.列宁说:“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无产阶级同农民的联盟,是先锋队无产阶级同广大农民群众的结合。”理解列宁所说,最能体现这一“实质”的是()A.废除实物配给制 B.恢复市场经济

C.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D.实行工资级别制

19.美国提出“欧洲复兴计划”的根本目的是()A.稳定欧洲大部分国家现存制度 B.推行“遏制共产主义”政策 C.对苏联和东欧地区进行经济渗透 D.帮助欧洲复兴经济

20.下列对“独联体”的表述正确的是()A.是在苏联原加盟共和国独立基础上成立的 B.它是苏联全民公决的产物 C.它的成立直接导致了“八一九”事件 D.它的组成仿效了前南斯拉夫地区的做法

22.若东半球处于昼半球时,则下列现象正确的是()A.北京昼短夜长 B.刚果盆地正值黑夜

C.当日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最大值 D.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

23.周围与五个大洲相邻的大洋是()A.太平洋、北冰洋 B.大西洋、太平洋 C.印度洋、大西洋 D.北冰洋、印度洋

24.当北极圈内极昼范围最大时,下列四个岛屿昼短夜长的是()A.库页岛 B.爪哇岛 C.火地岛 D.西西里岛

25.既是两大洋又是两大洲分界线的海峡是()A.马六甲海峡 B.白令海峡 C.直布罗陀海峡 D.土耳其海峡

26.实际相距75千米的两地,在地图上距离是3.75厘米,该图的比例尺是()A.1:2000000 B.1:200000 C.1:20000000 D.1:20000 27.下列关于降水的叙述,正确的是()A.高压控制的地区,容易形成降水 B.盛行下沉气流的地区,降水稀少 C.沿海地区的山地必然多雨 D.信风控制的地区必然降水少 28.下列现象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是()A.陆地昼夜晴天 B.海洋昼夜多云 C.海洋昼夜晴天 D.陆地昼夜多云

29.当地球运行到远日点时,我国出现的地理现象是()A.长江中下游地区刚进入梅雨期 B.黄河进入枯水期 C.东部地区盛行偏北风 D.雨带推移到华北、东北地区

30.下列河湖未参与海陆间循环的是()A.洞庭湖、珠江 B.雅鲁藏布江、纳木错 C.青海湖、塔里木河 D.额尔齐斯河、贝加尔湖

31.我国西北地区发展农业生产最主要的限制性因素是()A.土地资源不足 B.化肥农药不足 C.劳动力不足 D.水资源不足

32.下列关于温带海洋性气候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全年各月平均气温均在10℃以上 B.降水量大,集中在冬季 C.全年盛行西风,降水比较均匀 D.气温变化曲线变化幅度大

33.现在我国对三江平原已经停止垦荒,主要原因是()A.保护湿地生态系统 B.土地日渐贫瘠,产出降低 C.我国粮食产量已经过剩

D.准备开发石油资源,建立石油基地

34.“西出阳关无故人”,离阳关最近的我国古代艺术宝库是()A.龙门石窟 B.莫高窟 C.云冈石窟 D.麦积山石窟

35.近年来中国老龄化的进程明显加快,其主要原因是()A.经济发展迅速和城市化水平高 B.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和生活水平提高 C.平均寿命延长和自然增长率上升 D.环境质量改善和人口素质提高

36.下列铁路中,整条铁路均处于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上的是()A.南昆铁路 B.成昆铁路 C.青藏铁路 D.兰新铁路

37.近年来北京市场上出现了品种繁多的热带花卉,这是因为()①北京自然条件的改变②北京市场需求的变化 ③税收政策的变化④交通和冷藏条件的改变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38.引发下列环境问题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森林减少的是()A.臭氧层破坏 B.土地荒漠化 C.水土流失 D.生物多样性锐减

39.近年来世界一些大型企业集团纷纷合并,从工业布局因素考虑主要原因是()

A.原料供给方便 B.环境条件制约 C.争夺市场份额 D.垄断资本发展

40.修建水库容易引起的环境问题是()A.水源污染 B.土壤盐碱化 C.酸雨

D.植被种类减少 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41~46小题,共70分。41.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11分)“秦王坚与阳平公融登寿阳城望之,见晋军部阵严整,又望八公山上草木皆以为兵,顾谓融日:“此亦劲敌,何谓弱也?”怃然始有惧色。……玄等乘胜追击……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 ——引自《资治通鉴》 回答:

(1)上述材料所反映的著名战役名称是什么?交战双方分别是谁?(2)这场战役结局如何?原因是什么?(3)对这场战役的评价是什么? 42.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和西方国家推行冷战政策的主要事例,并概述其主要内容。(12分)4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

革命导师并不认为自己提出的理论是已经完成了的绝对真理或“顶峰”,可以不受实践检验:他们处处时时用实践来检验自己的理论、论断、指示。——摘自《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材料二

有一些同志天天讲毛泽东思想,却往往忘记、抛弃甚至反对毛泽东同志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这样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他们的观点,实质上是主张照抄马克思、列宁、毛泽东同志的原话,照抄照转照搬就行了。

——摘自1978年6月2日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概述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内容及意义。44.读下列三处景观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1)三地均为世界著名旅游胜地,其中甲处所在国家有__________河流经,该国的气候特征是__________。

(2)乙处所在国家境内的大洲界线是__________,其在世界交通中的重要性是__________。

(3)丙处所在国家的农业发达,主要经济作物有__________;该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主要工业中心在__________。

(4)今天乙处旅游景观破坏严重,原因是__________。45.读图1—1,完成以下小题:(13分)(1)在图中用箭头表示出地球公转的方向。

(2)当地球处于②位置时,正值北半球的__________(节气),此时太阳直射的纬线是__________,下列城市中自昼最长的是:__________(选择填空)A.北京 B.上海 C.哈尔滨 D.广州

(3)当悉尼和北京昼长相同时,地球处于__________(选择填空)A.① B.② C.③ D.④

(4)当地球处于④位置时,北极圈内出现__________现象,该日后,太阳直射点将向__________(方向)移动。

(5)当地球自①向②运动的过程中,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__________(变大或变小),地球公转的速度将逐渐__________(变快或变慢)46.读图1—2,回答下列问题:(12分)(1)图中ab线是我国重要的人口分布地理界线,a是__________省的__________,b是省的 __________ ;

(2)ab沿线经过的省级行政单位中,有两个简称的共有 __________ 个;(3)我国人口地理的空间分布特点是 __________,这一现状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表现在__________:

(4)近年来城市日益密集,形成了6个世界级的超级城市群,其中在我国境内的是地区的城市群,除此以外,亚洲还有__________周边的城市群;

篇6:高考地理复习练习题

无动力翼装飞行是指运动员穿戴着拥有双翼的飞行服装和降落伞设备,从飞机、热气球、悬崖绝壁、高楼大厦等高处一跃而下,用肢体动作来掌控滑翔方向,用身体进行无动力空中飞行的运动,在到达安全极限的高度后,打开降落伞平稳着落。无动力翼装飞行进入理想飞行状态后,飞行时速通常可达到200千米/时,翼装飞行的滑翔比约3∶1,即在每下降1米的同时前进约3米。据此完成第1~2题。

1.当运动员在中纬度30千米高空下降时,下降到对流层,滑行的水平距离约()

A.18千米

B.33千米

C.48千米

D.57千米

2.运动员在下滑过程中,感觉到水平滑行距离比理论值偏大,可能进入了()

A.高层大气

B.平流层

C.电离层

D.对流层

在学习“大气”部分知识时,某校同学连续记录了北京市某月连续48小时的气温数据,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第3~4题。

3.该校同学记录的数据,最可能是()

A.6月

B.8月

C.10月

D.12月

4.数据显示,最低气温出现在第三天凌晨3时,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A.白天接受太阳辐射少,受冷气团影响

B.临近日出,地面辐射已经消失

C.夜晚是多云天气,大气热量损失迅速

D.冷锋刚刚到达,气温迅速降低

太阳辐射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的多少。下图是我国北京、成都、上海、昆明四个城市的太阳辐射年变化图。据此完成第5~7题。

5.图中表示北京的曲线是()

A.①

B.②

C.③

D.④

6.7、8月份④地太阳辐射强度大于①,是因为④地()

A.正午太阳高度较大

B.阴雨天气较少

C.白昼时间较长

D.海拔较高

7.①地春季太阳辐射强度大于夏季,但气温低于夏季,可能是因为春季()

A.大气逆辐射强

B.地面辐射弱

C.大气污染重

D.气压较高

积云为常见的一类云,其形成受下垫面影响强烈。空气在对流过程中,气流携带来自下垫面的水汽上升,温度不断下降,至凝结温度时,水汽凝结成云。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即为积云的云底高度。据此完成第8~9题。

8.大气对流过程中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相间分布,因此积云常常呈()

A.连续层片状

B.鱼鳞状

C.间隔团块状

D.条带状

9.在下垫面温度决定水汽凝结高度的区域,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

A.日出前后

B.正午

C.日落前后

D.午夜

下图示意我国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记录的学校周边一隧道内部和外部1月和7月平均气温日变化。据此完成第10~12题。

10.表示1月隧道内平均气温日变化的曲线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1.此隧道()

A.15时太阳辐射量最大

B.内部温差比外部大

C.午后内外的温差最大

D.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

12.该学校最可能位于()

A.闽

B.秦

C.鲁

D.新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节能建筑是指冬暖夏凉,通风,日照合理,耗电、耗气少,还能隔音降噪的建筑。下图为某节能房示意图。

(1)分别说明节能房中双层玻璃和鹅卵石的作用。

(2)从热力环流角度考虑,说明甲、乙、丙、丁在夏季时应如何控制,从而减少屋内制冷耗能。

(3)在图中横线处画上箭头,以表示冬天时该节能房中的气流运动方向。

1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据长期地表观测资料显示,过去30年来的增温已促使北极地区气温升高1—3

℃,永冻土随之解冻,大量碳将以甲烷或二氧化碳形式进入大气,成为加速气候变化的重要诱因。研究人员推测,地球平均气温每升高1

℃,永冻土就释放出相当于煤、石油和天然气4—6年释放出的温室气体。与此同时,以猛犸象为代表的大型食草动物的残体出露地表,有些动物残体保存非常完整。猛犸象的身体结构具有极强的御寒能力,它们生活在第四纪大冰期时亚欧大陆北部与北美大陆北部的寒冷地区。一些科学家认为,随着气候转暖,最后一批西伯利亚猛犸象大约于公元前2000年灭绝。下图为北极地区示意图。

(1)指出北极地区永冻土释放的碳的来源。

(2)指出永冻土释放的碳对气温的影响,并从大气受热过程角度分析原因。

(3)分析全球变暖对猛犸象灭绝的影响,为“气候变暖猛犸象灭绝”这一观点找到科学依据。

(4)解释猛犸象等大型动物残体能长时间保存完整的自然原因。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大气受热过程

1~2.1.D 2.B 第1题,中纬度对流层高度为10—12千米,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每下降1米的同时前进约3米,运动员从中纬度30千米高空下降至对流层,下降了18—20千米,因此滑行的水平距离为54—60千米,故选D。第2题,运动员在下滑的过程中,感觉到水平滑行的距离比理论值偏大,表明空气水平阻力相对较小,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最可能进入平流层,故选B。

3~4.3.C 4.A 第3题,据图中信息可知,三天的最低气温在7

℃左右,故排除气温低于0

℃的12月,D错误;24小时内降温达到15

℃,为冷锋过境,而6月和8月主要受来自太平洋的暖湿的夏季风影响,A、B错误;10月亚欧大陆的亚洲高压逐渐强盛,冷空气开始南下,因此该校同学记录的数据,最可能是10月,故选C。第4题,据图可知,第二天为阴雨天气,因此白天获得太阳辐射少,再加之受冷气团影响,在凌晨3时气温下降到最低,A正确;据上题分析可知此时是10月份,日出时间应在6时以后,凌晨3时离日出还有3个多小时,B错误;夜晚是多云天气,大气保温作用强,C错误;图中数据显示的是冷锋过境后,D错误。综上所述,选A。

5~7.5.B 6.C 7.B 第5题,我国太阳辐射强度最大值在青藏高原,四川盆地太阳辐射强度最弱,故可知曲线④为成都;曲线③在7、8月份太阳辐射强度最大,应为上海;昆明的纬度比北京低,冬季正午太阳高度大,且白昼时间长,冬季昆明的太阳辐射强度大于北京,故曲线①为昆明,曲线②为北京,B正确,A、C、D错误。故选B。第6题,由上题分析可知,曲线①为昆明,曲线④为成都,7、8月份成都太阳辐射强度大于昆明,是因为与昆明相比,成都纬度较高,白昼时间较长,C正确。昆明的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大于成都,A错误。两地夏季降水都较多,阴雨天气都较多,B错误。昆明的海拔较高,D错误。故选C。第7题,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为地面辐射,曲线①为昆明,昆明春季太阳辐射大于夏季,但气温却低于夏季,是因为地面温度低,地面辐射弱,B正确,A、C、D错误。故选B。

8~9.8.C 9.A 第8题,根据材料中云的形成过程可知,积云的形成与大气对流中的上升气流有关。大气对流过程中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相间分布,上升气流可形成云,但下沉气流不能形成云,因此积云应呈上下间隔的团块状,而并非连续层片状;条带状与鱼鳞状都不是间隔分布的。第9题,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即为积云的云底高度。近地面气温越低,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越低。一般一天中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所以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此时。

10~12.10.C 11.D 12.B 第10题,1月份气温低,故曲线③和④表示1月份隧道内外平均气温日变化曲线,7月份气温高,故曲线①和②代表的是7月份隧道内外平均气温日变化曲线。7月份隧道外升温快,气温变化幅度大,曲线①日温差较大,应为7月份隧道外平均气温日变化曲线,曲线②为隧道内平均气温日变化曲线;1月份隧道外降温快,气温变化幅度大,曲线④为隧道外平均气温日变化曲线,隧道内温差较小,曲线③为1月隧道内平均气温日变化曲线。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C。第11题,一天中太阳辐射量最大的时间一般在正午前后,A错;由图可以看出,隧道内温差小,B错;由图可以看出,1月份6时左右隧道内外温差最大,C错;7月份曲线②相对曲线①气温较低,说明夏季隧道内较凉快,1月份曲线③相对曲线④气温较高,说明冬季隧道内气温较高,因此隧道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D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第12题,根据材料可知,该地日气温在15时为最大值。日气温最大值一般为当地时间14时左右,该地日气温最大值为北京时间15时,说明其当地时间晚于北京时间约1小时,该学校应位于105°E附近,因此该学校最可能位于陕西省,B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13.解析:第(1)题,目前的双层玻璃一般都是中空玻璃,中空玻璃有很好的保温隔热的作用。在节能房中安装中空玻璃,双层玻璃中存在一个空气层,太阳短波辐射能够透过双层玻璃进入阳台,但转换成的地面长波辐射不能透过玻璃,可以很好地起到保温作用,实现节能的目的;同时能够减轻噪声污染。鹅卵石比热容较小,白天吸收的太阳辐射多,升温快,空气层升温快,保温作用好。第(2)题,从热力环流角度考虑,鹅卵石比热容较小,夏季鹅卵石受热升温快,空气受热上升至丙,丙打开,乙关闭,热空气流出室外;甲、丁打开,甲处空气流至丁,补充鹅卵石上方流失的空气,空气上升再流至丙,形成热力环流,可以节省能耗。第(3)题,冬天时,由于鹅卵石比热容较小,白天吸收的太阳辐射多,升温快,空气受热上升,此时丙关闭,乙打开,热气进入室内,甲关闭、丁打开,形成室内环流。见答案图。

答案:(1)双层玻璃:双层玻璃中存在一个空气层,太阳短波辐射能够透过双层玻璃进入阳台,但转换成的地面长波辐射不能透过玻璃,起到了保温作用;同时能够减轻噪声污染。

鹅卵石:鹅卵石比热容较小,白天吸收的太阳辐射多,升温快。

(2)甲、丙、丁打开,乙关闭。

(3)见下图。

14.解析:第(1)题,首先,明确“碳”的概念和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形式。其次,明确永冻土的环境特点。由此分析,永冻土温度低,土壤中的水分处于冻结状态,微生物活动微弱,其中有很多未分解的动植物残体;高纬度地区,土壤中所含有的有机物本身比较多,如中国东北的黑土;土壤颗粒间的空隙和冰中的空隙都含有气体。第(2)题,根据材料“大量碳将以甲烷或二氧化碳形式进入大气”,甲烷、二氧化碳都属于温室气体,永冻土释放的碳会增加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温室效应增强,造成全球气温进一步升高。甲烷和二氧化碳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后增温,大气逆辐射增强,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第(3)题,全球变暖对动物生存的影响一般从气温对动物生理的直接影响、对食物和生存空间等的间接影响分析。根据材料可知,猛犸象适合生活在寒冷的环境中,随着全球变暖,猛犸象被迫向北方迁移,活动区域缩小,草原面积减小,食物变得匮乏。第(4)题,猛犸象等大型动物残体能保存完整的最主要原因是高纬度地区气温低,动物残体分解缓慢,冻土层隔绝了与外界大气的热量交换,使得猛犸象等大型动物残体一直处于冷冻状态。

答案:(1)直接封存于冻土中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冰间隙中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土壤中未被分解完的有机物;未被完全分解的动植物残体。

(2)影响:气温上升。原因:永冻土中的碳以甲烷或二氧化碳形式进入大气(增加大气中甲烷和二氧化碳的含量),甲烷和二氧化碳能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减少地面辐射进入宇宙空间的部分;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后增温,大气逆辐射增强,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温室效应增强)。

(3)全球变暖,猛犸象被迫向北方迁移,活动区域缩小,草场植物的数量减少,种类发生变化,食物变得匮乏。

上一篇:融创工程管理下一篇:鸡春节主题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