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大纲地理

2024-04-28

高考大纲地理(通用9篇)

篇1:高考大纲地理

2012年高考地理学科《高考大纲》心得

2012年我们河北省首年参加新课标高考,对当前高三年级的师生来说都是一个艰巨的挑战。2012年高考文科综合地理学科《高考大纲》一发布,高三地理组各位老师用了一周时间对新考纲进行仔细研读,以下是我的一点收获。

变化:2012年高考文科综合地理学科《高考大纲》与2011年相比,考试范围与要求对选考部分增加了一句话:“《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选修内容的考核由各省区根据具体教学情况酌定。”2012年的课标版地理学科《考试大纲》与《考试说明》的考核目标与要求、考试范围和内容及试卷结构都没有变化,维持了地理学科考试内容的稳定性。《考试说明》综合题的“题型示例”部分做了修改,更新了例3和例4(必考内容)和例5(选考内容)。

思考:新例题全部为2011年高考试题。从例题考查形式看,试题的开放性有所增强。新的“题型示例”与往年相比突出了对考生发现、探究、评价地理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对策的能力的考查,体现了地理学科考试稳中有变的特点。

建议:

(1)应以课标为准绳

初中和高中地理一体化复习,紧扣课程标准、考试大纲以及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基于目前高中学生区域地理知识普遍薄弱的现状,应将初中、高中地理看做一个整体进行系统复习。

(2)关注时事地理 把握高考热点

复习时要狠抓基础,加强地理图表分析训练,强化规范训练,认真反思试卷,将必修与选修教材的复习结合在一起,关注时事地理,把握高考热点,最好每晚看新闻联播,留意与学科相关的时事材料,关注相关地区的主干知识,善于捕捉高考考点和信息。

(3)注重提升四种能力

即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地理事物的能力。重在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结合时事材料训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地理学科命题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2:高考大纲地理

【51Test.Net-高考指南】

2012年高考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地理

Ⅰ 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 考试内容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必修课程的内容,确定高考地理科考试内容。

地理学科命题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1.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地理信息,包括读取题目的要求和各种有关地理事物定性、定量的信息。

·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包括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所承载的信息。

·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所获取的地理信息。

2.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

·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原理与规律等知识,对题目要求作答。

·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相关地理信息。

·能够选择和运用中学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技能解决地理问题。

·能够运用地理基本技能。如地理坐标的判断和识别,不同类型地理数据之间的转换,不同类型地理图表的填绘,地理数据和地理图表之间的转换,基本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等。

3.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他表达方式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要点。

·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比较、判断、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4.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

·能够发现或提出科学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地理问题。

·能够提出必要的论据,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

·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与结果。

·能够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

二、考试范围与要求

考试内容主要包括《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必修地理

1、地理

2、地理3,以及《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

验稿)》的有关内容。

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选修内容的考核由各省区根据具体教学情况酌定。

对所列考试内容的考查程度不超过课程标准规定的要求。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1、宇宙中的地球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地壳物质循环。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大气受热过程。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4、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第二部分 人文地理

1、人口与城市

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

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2、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农业区位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3、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三部分 区域可持续发展

1、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区域的含义。

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2、区域可持续发展

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3、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篇3:高考大纲地理

一、试题基本情况统计

总体而言, 2013年高考全国文综大纲卷地理试题难易适中, 紧扣《考试大纲》和教材, 注重考查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运用地理规律地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并突出了对“双基”和各项能力的考查。试题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

二、试题特点

1. 取材于生活和现实, 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试题以图像和文字材料为载体, 结合社会生活和社会现实设置问题情境, 既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实用价值, 也增添了试题的趣味性、直观性。2013年高考全国文综大纲卷地理试题的主题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三农”问题, 如温州瓜农选择在海南岛种植西瓜;二是资源问题, 如中国利用巴西铁矿石发展钢铁企业;三是环境问题, 如赤潮;四是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 如轮台与义乌, 东西部优势互补, 共同发展。这些题材有很强的社会现实意义, 能引导考生客观地认识当今中国和世界所面临的资源、农业、环境、区域发展等重大问题, 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有利于考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同时, 该卷试题也较好地渗透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命题取材贴近考生生活实际, 关注农业、人口、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等问题;倡导考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培养考生运用地理规律、地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2. 重视地理基础知识, 突出了对基本技能的考查。

2013年高考全国文综大纲卷地理试题重视对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 贴近了考生的学习, 并且大多数题目与教材内容有直接的关联。该卷试题的设计和选择科学合理, 卷中没有出现偏题和怪题。该卷试题注重考查学科主干知识, 不回避教学重点和难点, 如试题涉及工业分散、天气与降水、农业生产、海洋污染、等值线判读、区域可持续发展、工业区位因素分析等地理主干知识。同时, 该卷试题也突出了对地理基本技能和地理学科素养的考查。

3. 能力立意, 重视对地理图像的分析与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2013年高考全国文综大纲卷地理试题图文结合, 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特色。地理图像能直观表现出地理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 通过对图像的分析, 能考查考生从图像中获取信息, 利用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分析信息→解决问题”是解答含有地理图像的题目的基本思维方法, 其中一些关键信息的获取对解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本卷第1~2题中某跨国公司投资建设的制造企业和该公司研发中心在中国分布的相关信息;第10~11题图像中的海陆分布和等值线信息;第36题区域分布图中的空间位置信息和经纬度、等高线的数值信息;第39题图像中巴西的海陆轮廓信息等。同时, 在地理问题的设计上, 该卷试题突出考查了考生阐述地理事物和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如第10~11题中对动物的种密度与年均温空间分布呈正相关地区的探究;第36 (1) 题中对轮台种植瓜果的自然条件的探究;第39 (1) 题中对中巴联合在巴西兴建钢铁厂对中国和巴西之利的探究等。该卷试题以图像这一载体为平台设置问题情境, 从不同层面、多个角度来考查考生的综合能力, 因此考生快速准确地识图、用图、析图, 获取和整合图像信息成为解题的关键。

4. 回归教材, 立足学科主干, 注重地理思维的链接。

2013年高考全国文综大纲卷地理命题立足学科主干知识, 不偏不怪, 涉及内容突出了地理学科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特色。试题在平和的设问中考查了地与理、思与辨、论与述, 要求考生知地、析因、究理, 其中客观题部分涉及的内容主要有工业分散及跨国公司发展、天气与降水、农业生产、赤潮、等值线问题探究等, 主观题部分涉及的内容主要有农业区位条件分析、工业区位条件分析、我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在农业区际协作中各自的优势条件分析、中巴联合建厂之利、钢铁厂有利区位条件分析等。该卷试题注重围绕中心问题进行思维链接, 有效回应教材主干。

5. 区域性和综合性相结合, 地理学科特色明显。

2013年高考全国文综大纲卷地理试题较好地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区域性、综合性这两大主要特色, 如该卷地理试题中的4个图表中有3个为区域分布图。以特定区域出现的特殊地理事物作为命题的背景和信息载体, 更是该卷地理试题的一大特色。这些题目以时空为主要线索, 对区域地理知识和自然地理知识、人文地理知识进行了整合, 体现了地理学科研究的本质特性———综合性。与往年相比, 2013年高考全国文综大纲卷试题更增强了对跨学科的综合意识的考查。如第39 (5) 题“分析加强金砖国家经济合作的意义”, 显然, 考生若想准确回答这一问题, 就必须将地理知识和政治知识有机联系在一起。

6. 凸现对地理思维品质的考查。

地理学科的综合能力可以概括为五项:地理学习能力、地理研究能力、地理思维能力、地理实践能力和地理测试能力。这五项能力形成了相互联系的统一的整体, 其中地理思维能力是地理能力的核心。考生的学习能力要通过地理测试体现出来, 即考生在答题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等能力。如2013年高考全国文综大纲卷第36题提供了丰富的信息, 既有文字材料的描述, 也有图像的呈现;既有显性的信息, 也有隐性的信息。该题考查了考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可以检测出不同资质考生发现信息、判断信息、提取信息等思维能力。其中第 (1) 问“评价轮台种植瓜果的自然条件”, 要求考生结合轮台自然地理特征进行正确的评价, 其充分考查了考生的思维品质。像这样考查考生地理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的试题该卷中还有很多。

总体来看, 2013年高考全国文综大纲卷地理试题学科特点鲜明, 地理知识覆盖广, 对本学科的“理”有所淡化, 与政治、历史两学科的综合比较自然, 突出了对教材主干知识和地理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读图分析能力与地理问题探究能力的考查。

三、备考启示

1. 抓主干知识, 重“双基”训练。

在复习备考中, 根据《考试大纲》和教材的特点, 教师应重点抓好主干知识和原理的教学, 如经纬网地图的应用分析、各类等值线图的判读及应用、天气与气候、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的问题及对策、人类活动 (工业、农业、商业、旅游业、交通运输等) 空间格局的分析、环境问题原因分析及可持续发展措施等。教学和复习时, 师生要夯实知识基础, 理解、掌握主干知识体系, 对重点知识进行系列整理并形成专题讲座, 加强基本方法和基本能力的培养。

2. 强化地理图表教学, 培养考生读图分析能力。

图文结合, 是地理试题的一大特色。2013年高考全国文综大纲卷地理试题中的图像类型多样, 呈现出立意高、情境新等特点, 考查了考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因此, 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应突出“图”的地位, 以图像为载体强化考生对知识的理解, 对图像的认识。在后期复习中, 教师应进行针对图像的专项突破, 并对图像进行分类, 使考生掌握不同类型的地理图表的分析方法。

3. 联系实际, 活学活用。

篇4:高考大纲地理

一、突出地理学科特点:地理图像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也是地理知识、地理原理的重要载体和重要来源,图像语言是地理学科最重要的语言,这是地理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最鲜明的特点。几乎所有试题都需要从图中获取信息、解读信息,并应用信息分析有关问题,即使没有图象资料的第6—7题也是“无图考图”,需要进行区域定位。而且所呈现的地理图像不仅数量大,而且类型多,主要有等值线图、区域分布图、示意图、统计图等。全卷图文并茂,地理图像的设计都非常新颖,考查问题的切入点也很独特,学科特色鲜明。

试题中的地图大多以“中观”或“微观”的小区域地图或局部地区地图的形式呈现,如四川盆地人口分布图、塔里木盆地等,而且图中的信息更加明确和突出,因而大大降低了地图的判读难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试卷的难度,这也是今年地理试卷的亮点之一。

二、综合考查地理能力:地理试题都很好地贯彻了以能力立意为主导的命题思想,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地理学科素养,即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命题主旨体现得非常鲜明,尤其是以下几种能力的考查体现得淋漓尽致。

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高考地理试题中的信息大多以文字、图象、表格三位一体的形式呈现,考生要善于从试题资料中准确获取有用信息,因此信息获取成为顺利解答试题的第一能力。信息获取一要“快速”,即用最短的时间来完成信息的获取;二要“最大限度”获取,即要最大化地获取有价值的相关信息;三要获取“有效信息”,即从试题所包含的信息中获取对作答具有直接或间接作用的信息。

准确的区域空间定位能力。准确的区域空间定位是分析区域特征的基础和前提,要依据经纬网、图中注记、图例等信息进行定位。如图3,要根据图中“长江”及其支流以及人口分布进行定位;还如图5,依据图中经纬网、水系、地形、沙漠、国界线等就能判断该区域为我国南疆地区。

基本的地理计算能力。地理计算也是地理考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在今年的高考地理试题中也有体现,如第10、11题关于比例尺的计算与运用。

规范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在今年的文综试卷的综合题中也有充分体现,第36、39题的设问都很开放,综合地考查考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如第36题的4个小题都属简答题或分析题,试题赋分多,答案开放性强,需要考生用所学知识和原理综合分析,用全面、规范的学科语言准确表达。

三、主干知识不回避:试卷并不追求知识点的全面覆盖,也不求章节的高覆盖度(率)。但主干知识并未回避,如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图知识、天气系统、区位因素分析与评价、人口与城市化、资源与能源问题、区域可持续发展等这些主干知识成为考查的重点内容,如第1—2题,考查的是能源方面的问题;第6—7题考查的是地球运动意义;第8—9题则是人口与城市的相关知识;第36题考查了新疆棉花生产的区位条件分析以及对环境的影响等。这些主干知识的考查既体现了知识的基础性,也有鲜明的时代性。

通过对今年高考地理试题的简要分析,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和复习备考中应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知识与能力的关系,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关键,两者都不能偏废,但是“试题以能力立意为主导”,所以笔者以为“知识诚可贵,能力价更高”。要把体现地理学基本面貌和主体结构的主干知识:自然地理五大基本规律(地球运动规律、大气运动规律、水体运动规律、地壳运动规律、自然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人文地理五大基本理论(农业区位理论、工业区位理论、城市区位理论、交通区位理论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始终做为教学和备考的重点和难点逐一进行突破。二是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关系,笔者以为平时教学要据教学大纲培养地理基本素养,复习备考要依考试大纲强化地理综合能力。三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教材只是教学资源之一,不能成为教学和备考的唯一依据,所以,教学也好,备考也好,都必须依据考纲,千万不能抱着课本打滚。四是初中地理与高中地理之间的关系。要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要善于把初中地理的区域作为背景和案例,用高中地理知识和原理来分析和解释。

篇5:高考大纲地理

一.高考地理考试大纲变化解读

1.考纲变化介绍2017年新课标高考考纲出炉,地理方面变化不是很大,主要体现在选修部分:

现行考试大纲规定的3个选考模块分别为“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和“环境保护”,要求学生从3个模块中选择1个模块作答。修订后的考试大纲删去“自然灾害与防治”模块。考生从“旅游地理”和“环境保护”模块中任选1个模块作答。

可以看出,课程在难度和结构上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而且还减轻了学习负担,旨在优化考试内容,着力提高质量。

2.2016年新课标卷地理解读今年的地理试题延续了新课标卷的一贯特点,选用现实生产生活中的素材,设置新颖的情境,以一条探究思路为引导,逐步分析信息,通过分小题设问,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引导考生用所学的知识一步一步地探索完成。如综合题第36题,以茉莉为中心问题,从气候的角度分析广西横县茉莉种植的优势条件;再从区域内部的差异性角度分析茉莉种植在地势较高的旱地的原因,传承了新课标卷“小切口、小步走、自然原因入题”的命题特点;然后从茉莉种植过渡到茉莉加工,分析茉莉花茶厂众多的原因,从农业到工业,实现了产业的融合;最后从点到面,如何将横县茉莉花茶产业模式向其他贫困落后地区推广,加快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脱贫致富,最后一问清晰地体现了本题的命题意图。

此外,考题“新知识”多,信息量大,突出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考查。所谓“新知识”,简单地说就是考试说明、课程标准及教材中没有出现的“知识点”,在2016年地理试题中出现了贝壳堤、磷累积量、茉莉、熊、高位虾池等“新知识”。考生在做此类试题时,首先需要通过文字、图像先理解这些“新知识”,并将其与已有知识重组,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其次,运用新建构的知识结构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由于该类试题既考查考生考试现场的学习能力,又考查学生对已有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试题的综合性与灵活性较强,难度也较大,区分度较高。如第11题,考生需要通过阅读文字材料,找出影响磷累积量的因素,并结合川西某山地东坡自然环境的垂直变化,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3.2017新课标高考复习方略一了解考纲,把握复习方向考纲规定了高考的考核目标与要求及考试范围,是确定高考命题范围、难度的基本依据。地理大纲的要求是:

(1)学会从地理学科本身的内在逻辑入手,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分析说明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2)联系区域,以图为纲,提高学科能力。以图示材料作为载体提供信息,突出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图文信息的能力。二重视基础、抓主干知识地理学习的支柱是教材的阅读和理解,地理不同于另两个文科之处在于,对教材知识点必须理解记忆而不要死记硬背,要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而高考老师出题也是源于书本,所以一定要抓住教科书这最重要的学习资料。从最原始的概念入手,把这些概念都弄清,千万不要混淆一些概念,这些基础东西一定要掌握的非常好,才能灵活运用。可以看出,高频考点有:①地球运动 ②大气运动 ③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④区域可持续发展 ⑤水循环和洋流⑥综合题。

(3)重视对原理的理解自然地理是整个高中地理课程最偏理的一部分,所以一定要以理解为主,记忆为辅。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因此我们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地理原理”关。如:理解某一气候类型的成因和特点时,需要我们掌握气压带风带的规律及其相关性质,然后按照纬度位置就可轻松记忆。

(4)多读图勤思考地理学习的灵魂是地图的阅读和使用,地图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因此一定要学会读图,将图中的隐含信息挖掘出来,我们要做到看清图、看懂图、理解图。平时学习中刻意锻炼自己读图的能力。我经常说学好地理要“图不离手”,“图文结合易学好记”,学习时要做到看书与看图相结合,将地理知识逐一在图上查找落实,熟记,把地图印在脑子里,并能在图上再现知识。同时要勤思考,注重不同内容的比较,和彼此知识的联系。要看出题者都从图的哪些方面进行考查,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考试遇图不乱。

(5)大题答题规范语言、条理清晰很多学生地理语言欠缺,虽然知道原理但不能用地理术语准确的表达出来,于是答题答不到点子,经常失分。对于这个问题,需要我们学生经常翻阅笔记和试题答案,一步一步的模仿答案的写法,答案的要点,看看人家在哪里设置考点,时间积累一长,就会有所感悟。另外答题规范、有条理是文科综合的得分重要法宝,因此学生在平时就要注重培养规范做题的能力,以提高得分率。

(6)梳理教材,构建知识体系一轮复习阶段要全面梳理高考考查要求的内容和知识点,熟悉教材;二轮复习阶段要侧重于从整体上去把握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构建知识体系。学会将考纲的要求通过教材体现出来。通过强化教材的复习,使学生把知识真正转变为自己的东西。同时进行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引导学生构建体系。

(7)凸显“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紧密联系热点问题目前高考题的命题越来越贴近现实生活。比如能源问题、奥运会、粮食问题都是今年高考试题中的热点,所以要学会运用地理原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热点问题一般只是出题的切入点,只是一顶帽子,只是一种情境,核心还是学生的能力提升。

二.备考策略

1.教学目标的调整建议

教学复习目标要向考核地理思维能力的调整。在高考备考复习中,加强以地理学科思维能力为核心,建构地理基本概念、原理、规律知识网络。2.教学内容的调整建议

教学内容以核心主干知识和原理为主整,加强地理自然、人文核心知识和原理内容的教学。

①加强自然地理主干、核心内容的教学

②加强区位人文原理教学

③增加区域地理教学的时数和内容

④必修3调整为运用自然、人文原理分析区域案例的教学

⑤根据考试要求,在高三年级开设“旅游地理”、“环境保护”课程。

3.教学 复习方法的调整与建议

①加强在系统地理教学中,运用区域案例进行分析的教学策略

②加强在区域地理教学中,运用高中原理进行分析的教学策略

③加强必修3教学,综合运用地理原理,深化地理思维能力的教学策略

④加强地理图表教学,尤其是分布图、示意图、等值线图等地理信息能力的教学策略

⑤开展专题复习,建构地理思维纵深分析问题和能力的教学策略

4.复习训练的调整与建议

①基于图表素材地理串式选择题的训练策略

②地理事物特点、成因分析问答题的训练策略

③区域地理综合分析思维能力的训练策略

5.全国卷新课标卷的显著特点是区域“小切块”,对于小切块的区域分析,它能体现如下特点,达到如下目的:

① 充分提升学生的运用知识的能力。我们在课堂上的区域分析,宏观性突出,规律的普遍性突出,规律的特殊性不明显。而规律的特殊性从根本来说是空间的微观性造成的。进行微观研究,既能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用性很强。

② 从宏观层面看,地理特征、地理规律、地理原因往往粗略一些,掌握起来也相对容易一些。但是其中的分析方法和思路在进行微观分析时,是兼容的,是相通的。所以,引导学生进行区域分析时,让他们切实掌握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③ 地理术语是科学家经过长期的科学实践和科学思考得出来的精华,高中学生必须熟记方能进入地理思维状态。

④进行地理理论学习时,尽量把理论放进区域中,特别是小区域中,让理论能够接地气。

⑤ 在复习区域地理部分时,尽量把区域特殊地理现象中藴含的一般性特点、规律寻找出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见微知著”。

⑥在宏观层面进行学习时,也有如何进行“精细化”思考,获得多角度、多因素地理因果关系的问题。

篇6:《航空地理》教学大纲

课程性质:航空地理是为空中乘务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理论课,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的综合性管理学科。本科主要研究航空运输地理的诸多问题,如基础地理知识、时差的计算.国内国际旅游知识和航空资源知识。是学生在以后工作实践中的重要工具。适用专业:空中乘务专业

学时分配:课程总学时:32学时,其中理论课学时:28学时,习题学时:4学时 教材:《航空运输地理》 中国民航出版社

一、课程的目的与任务:本课程为满足空中乘务专业学生应用为目的,在教学中贯彻航空运输地理的一些基本常识,增强学生学习航空运输地理的兴趣和实效,从而达到对航空运输的认识和应用。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由于教材言简意赅,通俗易懂,使学生切实的掌握航空运输地理内容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又在体例上安排了每章小结和典型案例,力求在理论上有较深的开拓,在实践上更具可操作性。并结合我国在航空领域研究的最新成果,使学生更易接受和领会书中的理论、实务和方法。

三、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航空运输地理概论

1、该章的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

(1)了解地理常识(2)掌握影响飞行的天气(3)掌握时差与时差计算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1)影响飞行的天气(2)时差

3、教学重点与难点:

(1)影响飞行的天气(2)时差的计算

第二章:航空运输经济分析

1、该章的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

(1)熟悉航空港和航空运输企业(2)了解航线经济分析

(3)熟悉影响航空运输布局的主要因素(4)了解影响航空运输布局的行业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1)航空港、航空运输企业、航线

(2)航空运输布局

3、教学重点与难点:

(1)影响航空运输布局的主要因素(2)航线网络的构成

第三章:中国航空运输资源地理分布

1、该章的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

(1)中国航空运输外部资源分布与航空区划(2)中国航空运输布局内部资源分布(3)中国航空远运输相关资源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1)航空区划(2)中国航空集团公司

3、教学重点与难点:

(1)各大航空公司情况(2)资源分布与分析

第四章:中国航空旅游地理

1、该章的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

(1)中国航空中枢城市介绍

(2)中国重要空港城市介绍

(一)(3)中国重要空港城市介绍

(二)(4)中国重要空港城市介绍

(二)(5)港澳台地区介绍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1)中枢城市(2)重要空港城市

3、教学重点与难点:

(1)空港介绍(2)精品旅游推荐(3)周边重要空港(4)港澳台地区

第五章:国际航协世界航空区划和主要航线

1、该章的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

(1)国际航空运输协会(2)国际航协交通区域划分(3)世界主要航线和特点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1)国际航空运输航线 主要航线

3、教学重点与难点:

(1)世界主要航线和特点(2)IATA区域和次区

第六章:国际航空旅游地理

1、该章的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

(1)世界地理概况

(2)IATA三区主要国家概况(3)IATA二区主要国家概况(4)IATA一区主要国家概况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1)世界航空区划(2)人文地理(3)空运地理(4)旅游地理

3、教学重点与难点:

篇7:地理教学论考试大纲

(科目代码: 849)

第一部分 考试说明

一、考试性质

地理教学论是专业硕士生入学必考的科目之一。考试目标是要求考生掌握地理教学论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够运用有关基本知识分析和解决地理教学的基本问题,并具备初步的研究与创新能力。合格考生应当达到高等师范院校地理科学(教育)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的水平,具有较好的地理教学的实践能力。

考试对象为报考我校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准考考生。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

(一)答卷方式:闭卷、笔试

(二)答题时间:180分钟

(三)题型比例

简答题

论述题

设计题

约50% 约25% 约25%

第二部分

考察要点

一、地理教学论发展及其基础

地理教学论发展阶段、研究对象、任务与方法,地理教学论发展的教育学基础、地理科学基础、学习理论基础、系统科学基础,教育技术学基础。二 地理课程发展

国外中学地理课程发展的阶段、改革特点与发达国家中学地理课程发展主要趋势;我国中学地理课程发展,清末、民国和建国以来地理课程设置特点;港澳台地理课程设置特点。三 地理课程改革

地理课程的基础知识:地理课程、课程含义、课程类型、影响因素。地理课程改革:改革目标、改革背景、基本理念。

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结构:课程结构 课程内容 初中地理 高中地理 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四 地理教材的设计与编写

地理教材的设计:地理教材 教材设计 影响因素 理论基础 设计程序; 地理教材的编写:地理教材内容的选择 地理教材内容的组织 地理教材内容的表述;发展中的中外地理教材:美国地理教材的特点 英国地理教材的特点日本地理教材的特点 与时俱进的我国中学地理教材。港台地理教材发展现状。五 地理教材的分析与运用

地理教材 教材结构 整体分析 具体分析 叙述性课文 活动性课文 地理教材运用:地理教材梳理 地理教材拓展 地理课程资源开发 六 地理教学设计

地理教学设计 基本特征 理论基础

实践基础 基本构架

地理教学目标设计:地理教学目标 地理教学目标功能 行为目标法 内外结合法 表现性目标。

地理教学方法选择:地理教学方法 讲授法 启发法 地图法 讨论法 案例教学法 发现法 教学方法选择

地理教学媒体选择地理教学媒体: 基本类型 基本特征 媒体选择 地理教学过程设计: 地理教学过程 地理教学模式 讲解-接受教学模式自学-辅导教学模式 讨论式教学探究式 教学参与-活动教学角色扮演教学。

教学计划设计

说课:说课的含义 说课的功能 说课的内容 说课的类型。七 地理课堂教学实施

地理教学实施含义 地理教学技能 教学技能分类

地理课堂教学语言技能:地理课堂语言 口语表达 体态语言 语言训练路径 语言训练方法。

地理课堂教学推进的技能:导入技能 讲解技能 提问技能 承转技能反馈技能 结束技能。

地理教学“三板”技能:板书技能 板图技能 板画技能 板书原则 板书注意问题 板书布局。

计算机辅助地理教学运用技能:地理教学 现代媒体 信息传播 情景创设 教学互动 教学效率。

参考书目

篇8:高考大纲地理

1.在审题的过程中, 审题不到位, 学生不能把握题目的中心词和阐述角度, 不能有效地辨别和提取材料、图表、数据中的信息, 忽视设问的关键词, 对设问的分析不到位。

2.在整合组织答案的过程中, 学生答题条理不清。经常出现文不对题、答题要点不准确、不全面, 忽视对问题的处理, 只是单一的罗列答题点;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弱, 答题思维不活跃, 不能用学过的知识或试题材料解决问题;解题思维不严密, 不能有效的将知识储备与试题要求进行“对接”。

3.在地理复习中, 许多学生心理上一直觉得地理难, 面对已知条件和问题束手无策, 自信不足。如何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 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成为高三教师在教学中要突破的难题。结合教学实践和高三学生的知识水平与认知能力, 学习地理的关键是要理清解题思路, 建立典型的思维和答题模式。《考试大纲》就是为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和备考提供强有力的指导, 而《考试大纲》的目标和要求恰给出了这样的思维和答题模式, 《考试大纲》明确指出考核目标与要求: (1) 获取和解读文字和图中的信息; (2) 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 (3) 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4) 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根据这样的目标和要求, 在教学中简单总结为:审题干、列模板、究地点、细筛选、整语言五个步骤, 具体作用如下: (1) 审题干:找出中心词、修饰词; (2) 列模板:地理要素全方面; (3) 究地点:考虑特殊的角度; (4) 细筛选:决定要点的去留; (5) 整语言:地理术语、要点顺序。

以下结合三道例题对此步骤进行说明。

例1: (2013年新课标II卷) 图2示意某地区年均温的分布, 读图2, 完成6~8题。

6.影响该地区年均温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

A.台风B.海陆分布

C.地形D.大气环流

答题思路:审题干:中心词——年均温;修饰词——主要因素 (影响气温的因素) 。列模板:影响气温的因素——纬度 (等温线与纬线方向基本一致) ;海陆 (等温线大致与海岸线平行) ;地形 (等温线与等高线平行或山脉走向平行) 。究地点:根据经纬网定位为台湾岛。细筛选:台湾中部为台湾山脉, 年均温分布中部低、两侧较高。得出结论:影响因素——地形。

7.图示 (1) 、 (2) 、 (3) 、 (4) 四地中, 年降水量最低的是 ()

A. (1) 地B. (2) 地C. (3) 地D. (4) 地

答题思路:审题干:中心词——年降水量;修饰词——最低 (降水成因) 。列模板:影响降水的因素——纬度、海陆、地形。究地点:根据经纬网定位为台湾岛。细筛选:台湾岛降水主要受东侧海洋季风及沿岸暖流影响;台湾东部迎风坡, 中部台湾山脉阻挡湿润水汽。得出结论:最少西部平原—— (1) 地。

8.樟树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优势树种。图示 (1) 、 (2) 、 (3) 、 (4) 四地中, 可能有樟树集中分布的是 ()

A. (1) 地B. (2) 地C. (3) 地D. (4) 地

答题思路:审题干:中心词——樟树集中分布;修饰词——亚热带。列模板:林业分布——亚热带、山区。究地点:根据经纬网定位为台湾岛: (1) 平原, (2) 亚热带平原与山地过渡地带, (3) 海拔高热量不足, (4) 热带。细筛选 (2) 地正确。本题主要考查了《考试大纲》中:获取和解读图中信息;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原理与规律等知识, 对题目要求作答。

例2: (2013年新课标II卷) 雾是近地面大气层中出现大量微小水滴而形成的一种天气现象。当暖湿空气经过寒冷的下垫面时, 就易形成雾。图3中, S市附近海域夏季多雾, 并影响S市。据此完成9~11题。

9.S市附近海域夏季多雾的主要原因是 ()

A.沿岸暖流提供了充足的暖湿空气

B.半岛东侧海湾海水温度较低

C.海陆间气温差异较大

D.沿岸寒流的降温作用较强

答题思路:审题干:中心词——多雾;修饰词——原因。列模板:根据题干雾的形成——暖湿空气;寒冷的下垫面。究地点:海域。细筛选:夏季 (暖湿空气) 。得出答案:9.D。

10.S市夏季常被雾笼罩, 是因为 ()

A.降水较少B.气温较高

C.风力较弱D.光照较强

答题思路:审题干:中心词——被雾笼罩 (雾不散) ;修饰词——夏季、常 (长时间不散) 。列模板:根据题干, 雾的概念。究地点:S市, 读图37°30′N~38°N大陆西岸。细筛选:S市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 盛行下沉气流, 风力较弱, 大气中的水汽不易被风带走。得出答案:C。

11.夏季, S市主要受 ()

A.季风影响B.西风带影响

C.低压控制D.高压控制

答题思路:审题干:中心词———从答案中隐含的大气环流;修饰词———夏季。列模板: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 (大陆西岸) ;季风环流 (大陆东岸) 。究地点:读图37°30′N~38°N大陆西岸。细筛选:夏季气压带风带北移, 副热带高压控制。得出答案:D。本题主要考查了《考试大纲》中获取和解读图中信息, 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原理与规律等知识, 对题目要求作答, 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 (题中的材料) 获得的相关地理信息。

下面我们再以一道综合题为例来进一步的说明。

例3: (2013年新课标II卷) 36. (22分)

阅读图文资料, 完成下列要求。

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 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 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涯丰畜、多风、植被稀筑。在图5所示区城中, M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 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 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 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

1.分析M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 (6分)

答题思路:审题干:中心词——沙源丰富;修饰词——原因。列模板:本地——植被破坏;水源附近;外来——流水、风力堆积。究地点:M处。细筛选:M处河流水源附近, 水源的季节变化, 河床裸露。整语言: (1) 河流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 在河边、河床沉积; (2) (河水水位季节变化大) 枯水季节河床裸露; (3) 风沙在此沉积。

2.分析H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 (8分)

答题思路:审题干:中心词——风力强劲;修饰词——原因。列模板:影响风力的因素——气压差、地形。究地点:H县城、冬春季节。细筛选:冬季亚洲高压强盛;谷地与风向一致, 加速。整语言: (1) 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 (偏北风) ; (2) 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 (3) H县城附近为河谷交汇之地 (形成风口, 导致狭管效应) 。

3.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M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论, 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 为其提供论据。 (8分)

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答题思路:审题干:中心词———沙丘群;修饰词1———是否扩大;修饰词2———提供论据。列模板:有沙源———当地沙源增多;外来 (外力的堆积) 。无沙源———当地水土保持;地形狭小难扩展。少外来。究地点:M处。细筛选:针对一种观点即可。整语言:观点A———扩大: (1) 西临黄土高原, 北邻内蒙古高原, 大风可将沙尘吹到此处; (2) 河流持续搬运泥沙; (3) 人类活动用水量增加, 导致河床裸露期增长; (4) 风出风口后, 在M地速度降低, 风沙在此沉积。观点B———不会扩大: (1) 位于半湿润区, 降水较丰富, 风沙发生季节短 (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 ; (2) 河流源地及径流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使河流搬运的泥沙量减少) ; (3) 沙源集中分布在河床与河边, 面积较小, 不足以形成面积较大的沙丘群; (4) 位于山区, 附近有水库, 沙丘群难以向周围扩展。

篇9:高考大纲地理

一、以传统考点为主,着重考查学生的双基能力

工业、农业、交通、城市等与我们人类的发展密切相关,是地理教学的重点,也是高考的“常客”。受学科性质和学生认知能力的限制,高考注重考查学生的地理能力和素养,尤其重视对学生双基能力的考查,这在2013年的全周大纲文综卷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201 3年的全国大纲文综卷中的地理试题以工业和农业为主线,着重考查学生对工业、农业等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现象的掌握,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地理事物空间分布原因的能力。如选择题1、2小题、综合题36题第2小题、39题第2小题,都是以背景材料的形式考查工业区位分析;选择题5、6小题、综合题36题第1、3小题则考查农业区位分析。

二、以材料为背景,着重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提取信息能力

2013年大纲卷上的所有地理试题都是以材料的形式呈现的。下面,笔者将以2013年全国大纲文综卷中综合题36题第1小题为例(如图1)做具体分析。从大背景来看,此题属于农业区位分析题,具体要求是“评价新疆轮台地区瓜果生产的自然条件”。题目明确要求评价自然要素,大大缩小了考生答题的范围。考生可结合示意图,从分析农业的一般区位,如地形、气候、水资源等方面进行作答。此题解答虽简单,但要做到完整、全面、不漏要点地把答案从图中提取出来,对于考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这就需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既要注重对一般规律的总结,又要有针对性地提高读图能力和提取信息能力。

三、试题设计简练,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2013年全国大纲文综卷地理试题在设计上具有简练的特点,主要体现为背景材料简短、问题明了、答案精炼。同时,它还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答案创新和考点创新上。

例如,选择题5、6小题考查海南岛西瓜种植的相关知识,答案设计精妙,富有深度。第5小题考查温州瓜农选择在海南岛种植西瓜的原因,备选答案为品种优、成本低、利润高和市场广。其中,考生较容易排除品种优和市场广这两个干扰选项,但在成本低和利润高这两个答案中,很多考生误选了成本低。我们暂且抛开此题背景不论,单说成本低和利润高这两个表述的内涵就会发现,后者的内涵更丰富。成本低并不代表利润高、经济效益好,但利润高则一定代表经济效益好,这与成本的高低没有必然关系。如果能够理解这一层意思,考生就有较大可能对5、6小题作出正确的选择。综合题36题第3小题和39题第2小题以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为切入点,考查区域经济合作的实现条件和地理意义,将工农业区位分析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综合在一起进行考查,具有很好的实践意义和创新性。

四、考点集中

2013年的全国大纲文综卷地理试题的考点非常集中,所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有工业与农业的区位分析、等值判别与应用、赤潮、地表水等。其中工业与农业的区位分析是传统考点,考查所占的分值比例最大,分别为40%和32%;其次是海洋地理中的赤潮,以题组的形式考查了赤潮形成的原因和分布区域,占全部分值的12%;对等值线和地表水的考查均占全部分值的8%。这些考点中,工业和农业的区位分析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于一身,具有很强的综合性,知识的覆盖面较广,能很好地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然而,本套试题在考点的设计上过于集中,未涉及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一些重点知识,存在知识考查面窄、无法最大程度地考查考生综合能力的弊端,这也是本套试题值得商榷的地方。

上一篇:刀刀狗漫画的语录下一篇:第一粒扣子观后感个人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