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的复习计划

2024-04-07

高考地理的复习计划(共9篇)

篇1:高考地理的复习计划

热点专题复习、文综套题训练

热身训练、查漏补缺、完善自我、和谐高考

关注热点、留心细节、多思多问、调整状态

篇2:高考地理的复习计划

2014年9月13日,河南省地理高考研讨会在郑州召开,作为高三地理备课组长的我很荣幸能够参加了这次研讨会议,会议由北京昌平二中的岳志杰老师主讲,岳老师是一位多年研究高考的一线优秀教师,他把多年来高考复习经验毫不保留的传授给大家,让大家一起分享。上午岳老师做高考复习经验介绍,下午岳老师展示了两个复习课课例,研讨会还结合本阶段模块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探讨更加有效的复习策略,会议使我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提高了认识,更新了观念,可谓收获颇丰。现汇报学习情况如下:

首先,地理高考复习应立足地理本学科教学,注重打好“双基”,培养学生地理综合能力。初、高中地理知识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只要高中地理中涉及到的初中地理知识,都要求学生掌握,不能回避。由于中考不考地理,多年来初中地理一直重视不够,学生的初中地理基础普遍较差,到高一学生已基本淡忘,初、高中知识间形成断层。这就需要我们采用适当的方法,选择适当时机将初中地理知识渗透穿插到高中地理教学中。

其次,注意知识的横向联系,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例如岳志杰老师的《食鲜汤之美味,品地理之妙趣》,通过一碗热气腾腾的鸡蛋汤引出一系列的地理知识,如:

1、做鸡蛋汤需要鸡蛋,由鸡蛋的照片引出地球的内部结构相关知识;

2、做鸡蛋汤的西红柿,到中国优质西红柿产地新疆引出新疆农业生产的区位优势相关知识;

3、煮鸡蛋汤冒热气引出热力环流相关知识;

4、鸡蛋汤冒的热气在锅盖上凝 结引出全球气压带、降水分布相关知识;

5、鸡蛋汤太烫了需要吹吹引出洋流模式、渔场;

6、搅拌鸡蛋汤引出气旋、反气旋;

7、点几滴油,油漂在汤上引出地质构造的应用,找水、找油、气;

8、渴了要喝鸡蛋汤,累了困了更要喝鸡蛋汤,展示一组相关习题,让学生做题,试着命题,提高对知识的掌握。

再次,加强图表教学,重视图文转换,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绘图能力。文科综合考试的考试说明中提出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社会科学的交流媒体大量地使用了图表和数据。能够阅读这类资料并初步运用这种资料形式说明问题,是测试综合能力的内容之一”这一要求。各类地图和图表,其本身就是知识载体,又是知识的综合体,还是进行综合能力测试的训练基地。加强图表教学,一是要求正确指导学生掌握多种地理图象的阅读和分析方法。如在这两年的高考中就出现了等值线图、统计图、区域分布图、示意图等,种类较为齐全。二是要求不断进行地理图象的取舍、转换设计训练,包括图文转换、图图转换、分布图取舍设计等,以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绘图技能和应变能力。平时教学中就应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突破时空的局限来观察、认识与分析地理事物,从而使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地理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最后,关注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加强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综合卷中应多以现实生活中的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立意命题。在教学中,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指导学生从地理视角去审视、分析、评判他们熟悉的地理事实、地理环境和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在复习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对自己周围的地理环境进行观察和思考;同时要提供事实材料或背景,指导学生获得信息,通过一系列的综合思维对事件作出评判。有关专家强调,社会热点和国际焦点问题,过去是文科类高考的热门话题,今后仍然是文综高考的主旋律。在复习中要十分关注社会热点和国际焦点问题,例如资源、能源、人口、粮食、环境是全球人们最关心的五大问题,人类如何在发展过程中正确处理这些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也就成了一项全球性的全民战略。因此,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必须对人类当前所面临的全球性问题给予相当的关注,要求学生掌握“全球性问题”的概念,了解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及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些可行性途径,加强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意识。

篇3:如何抓好地理高考的冲刺复习

经过第一、二轮复习以后, 就进入了最后的冲刺复习阶段, 即第三轮复习。这个阶段时间短, 头绪多, 复习抓好了, 可以使学生在高考中更好地发挥水平, 将成绩进一步提升, 因此教师不可轻视, 要周密安排, 有所作为。根据笔者高三复习教学的体会, 重点要抓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查漏补缺, 强调基础, 突出重点和难点, 强化地理思维素质训练

查漏补缺工作应该是在两个层面同时进行。教师在课堂上主要是对学生文科综合模拟测试中暴露出来较为普遍的问题在进行试卷讲评时进行适当地“补火”, 尤其是主干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查漏补缺的工作, 做到“颗粒归仓”。同时也要让学生做“返回书本”的工作, 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重点是原理规律与方法思路, 前者如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大气水平运动规律等;后者如河流水文特征的分析、地理区位因素的综合分析评价等。河流水文特征主要从水量多少、水位变化、含沙量、结冰期等方面分析;分析区位因素都要从自然、社会经济、技术方面着手。区域地理的重点是区域准确定位与区域特征的分析和掌握, 可以从行政区、地形区、流域、经济区等多个角度进行训练, 也可以适当进行区域间的比较训练。

一般一个学生到了最后一两个月能不能有大幅度的提高, 就看他能不能在短时间内提升自己的学科思维素质。地理学科有其自身的思维特点和学科能力, 这是中学地理教学要给学生的, 也是地理高考试题着重考查的。在第三轮复习教学中要突出空间思维、综合思维、因地制宜、人地和谐等地理思维和思想的训练, 培养学生用“地理眼光”看问题的意识, 用地理思维分析现实问题的习惯。同时要加强获取地理信息能力、地图能力、地理变式图像的判读能力、地理计算能力、地理概念与原理的运用迁移能力、热点问题与地区区域的分析能力、典型环境问题的说明分析评价能力等多种能力的训练。只有这样, 才能以不变的能力从容应付百变的试题。

二、联系热点问题和热点区域, 加强综合训练

近年高考不回避热点问题和热点区域, 注重运用政治、历史、地理各学科知识分析、阐释、评价实际问题等是文科综合试题的目标之一。因此在第三轮复习中, 要引导学生关注当今人类生存和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 关注社会发展和我国国情, 站在文科综合的高度, 从地理学科角度, 对国内外时事热点问题和热点区域进行分析和适当训练。复习的重点是了解热点问题与地理相关的知识, 掌握热点区域的自然地理事物分布、自然环境特征、经济活动特征、人地关系等。分析一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区域概况:

对于涉及具体发生地区的热点问题, 要了解相关地区及周边地区的区域地理概况。主要从地理位置 (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邻位置) 、自然地理特征 (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 、人文地理特征 (人地关系、经济、交通、城市等) 角度去把握。

2. 相关原理:

对于涉及地理学科相关原理的热点问题, 要能运用本学科相关原理解释这些热点问题或现象的变化过程和成因。如莫拉克台风、汶川大地震, 就要联系台风和地震的相关原理。

3. 影响意义:

对事件、大型工程、重大活动等热点问题, 还要从地理角度掌握其影响意义, 这些往往不是书本现成知识, 需要教会学生基本思路和方法, 如四大工程、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能源安全等, 四大工程主要从社会、经济、生态等方面分析其影响和意义。

4. 地理过程:

对当代全球共同关注的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等涉及地理学科主干知识的热点问题, 则要从地理角度系统把握其地理过程。以环境问题为例, 必须把握其形成原因——产生的危害——解决的途径或措施, 并能结合实例分析。

另外, 在把握热点问题时还必须适当关注本学科的前沿知识, 在课本知识的基础上适当拓展。

出现在高考试卷上的热点试题, 考查的知识点不可能面面俱到, 即不会考到所有热点问题或某一热点问题的所有方面, 在高考后期复习的短暂时间里, 如何提高热点问题的复习效率,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可从如下三个方面入手:

1.进行整合:既把本年度所涉及的热点问题的类型进行系统化, 考点把握方法化。以大型工程事件的影响为例, 它不外乎从社会、经济、生态等方面加以评价。

2.专题练习:可适当搞几个关于热点问题的专题练习以达到巩固强化的效果。

3.有所侧重:高考命题的角度很广, 就热点问题的复习如想猜中题几率很小, 但从历年来高考试卷的分析可以看出, 对那些为公众所关注的或几乎众所周知的热点问题和涉及本学科 (地理) 主干知识的热点问题往往在试卷中出现的更高些。对它们的复习应该更加引起重视。

三、加强学习心理辅导, 最大程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冲刺能力

教师应该关爱每一个学生, 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和有针对性的复习指导。对于一些模拟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学生, 要在加强个别辅导的同时, 适当给他们缩小复习范围, 降低难度, 强调基础, 突出重点, 提高自信心。对于中等程度的学生, 要求他们主要跟着老师的步伐走, 加强薄弱环节。对于成绩好的学生, 可要求他们一手抓知识的整合, 将高考知识点串成线, 连成片, 同时做一些难度较大的模拟试题, 提高解难题的能力。

四、加强应试技巧的辅导, 减少不必要的失分, 提高高考成绩

应试技巧虽然不是考试成绩好坏的决定性因素, 但针对高考考试的特点和地理学科的特点, 在临考前进行一定的应试技巧辅导和训练, 对于提高答题正确率, 减少不应该的失分, 也是第三轮复习不可忽视的环节。第一, 通过几次文科综合模拟测试, 使学生明确文科综合考试的试卷结构、试题数量和出题方式, 熟悉综合考试的特点, 合理安排做题时间, 适应不同学科内容和思维在短时间内的转换。根据以往经验, 除了正式的三次文科综合模拟考试外, 还应适当增加文科综合模拟测试的训练次数。第二, 除了平时试卷讲评时渗透一些应试技巧的教育外, 在临考前选择一个单元时间, 对学生进行地理答题技巧的辅导讲座, 也是必不可少的, 讲座可以教师自己主讲, 也可以邀请有丰富高三教学经验和高考阅卷经历的其他地理教师主讲。讲座的主讲人一定要精心准备, 讲座内容可以包括考试前和考试时的心理调节、选择题和综合题的答题思路和技巧、地理试题的答题规范和注意事项等, 能够搜集一些学生模拟考试中和以往高考阅卷中出现的典型例子更好。

根据笔者的经验, 在考试中, 以下一些事项是应该让学生注意的:

1. 在文科综合测试中, 地理由于兼具文理性质的特点, 题目难度会大一些, 这一点应让学生有思想准备。总之, 要有一种平和的心态和很强的自信心, 应该教学生怎么想呢?“我会的, 别人未必会, 我不会的别人肯定也不会。”这样一种自信心会使学生在考试中间有一个好心情, 发挥最佳水平。

2. 要合理安排作答顺序和时间:一般按题目先后顺序作答, 遇到难题可先绕过去, 切忌“卡壳”, 消耗过多的时间, 有的题实在觉得没有答对的希望, 不如放弃, 以免遭拖累。这样, 可以集中精力, 有较多时间去做自己可能解答的其他难题, 拿到更多的分数。

3. 准确审题非常重要。读题时一定要仔细, 有些题目, 提供的条件和图文材料看似复杂, 其实读懂了图, 注意到了各种条件 (有些条件比较隐蔽, 不易发现, 如在题干的限定语中或在图中的图例和注记中, 应特别注意) , 就不难找到正确答案了。

4. 解题思路和方法也很重要。做选择题时往往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 就是逆向思维, 当你如果找不到正确答案的时候, 应该去看哪些选项是明显错误的, 一般很有效。实际上每一年有时候丢分丢的比较多的, 还是主观试题。各个考生不一样, 就整体来讲现在做选择题大家感觉到相对来讲比较容易一点, 而对于后面的综合题往往同学们感觉到组织不好语言, 答了很多答不到点子上去。笔者觉得回答这些问题应该一要把题目审清, 看一下这个问题到底是要求我回答的是哪些问题, 这些问题是需要我调动哪些知识来回答它?然后我自己再思考, 我如何选择解决问题的路径, 草拟一个答题提纲, 分要点写1、2、3、4……组织语言时要开门见山, 言简意明, 结论性的东西写在前面, 如果想解释, 写在结论的后面, 这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是比较重要的。

篇4:高考区域地理的复习方略

纵观这几年来的高考试卷,以区域地理为背景的试题大约能占到卷面成绩的40%左右,而学生在此答题失分则较多。故加强对区域地理的复习,应是重中之重。

二、纵观试题

1.试题的呈现形式

从高考实践来看一般是以区域为模板和载体,而内容则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原理的综合运用。多以经纬网图、轮廓图、政区图、地形图、相关图表、资料、文字说明等为载体,侧重于地理事物的空间定位及要素分析。

2.试题考查角度

从考查内容来看,重点考查世界主要地区不同尺度的位置、范围及自然地理及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一个大洲(亚洲)、五个地区(东南亚、中东、欧洲西部、撒哈拉以南非洲、极地地区);从形式看,多以世界热点和焦点地区的局部轮廓图为背景,考查区域的判断和空间定位,地区的地理特征特别是区域内的山脉、河流、海峡、交通线、城市、半岛和岛屿。选择题、综合题皆有,但以综合题为主;从考查能力看,从多角度较为全面的考查区域知识的掌握情况,不同区域多层次、全方位的差异比较以及对区域的定位能力,读图分析能力,归纳描述地理事物规律和地理观象的分布、成因及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三、复习方略

1.做好空间定位,培养空间思维技能

空间定位是区域地理备考的重点,熟悉经纬度空间分布和经纬网图中地理方位的判读规律,这对掌握地理事物的空间联系,空间结构至关重要。一般说来,空间定位的方法主要有:

①主要经纬线定位;

②具体区域宏观定位;

③海陆轮廓形象定位,把区域想象成一些熟悉的事物;

④把握主要城市,细化空间定位;

⑤利用典型的自然景观、文物古迹、现代建筑物、文化现象进行微观定位。

2.构建主干知识,增强描述阐述技能

地理主干知识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备考区域地理首先要把相关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加以整合,自然地理要求结合区域位置构建区域地形、气候、河流、湖泊、土壤、自然植被、自然资源等知识结构;人文地理则要求整理区域的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旅游、商业、文化发展等知识框架;最后将区域两者之间的关系搭建起来,梳理出知识间的联系线索(如区域的空间分布——气候类型——自然植被——自然带——土地利用类型——作物的种类),从而归纳出区域的地理特征。

3.抓好区域地理的点、线、面,全面复习

区域地理中,重要点状事物有山峰、城市、矿产、港口、商业网点等;线状事物有:山脉、河流、地理界线、交通线、经纬线;面状事物有:地形区、气候类型区、自然带、大洲、区域国家、农业区、工业区等。如,中国地理复习中,要抓住的重要分界线有:①秦岭—淮河一线;②我国1月均温0℃等温线;③800 mm、400 mm、200 mm年等降水量线;④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界线;⑤我国地势三级阶梯分界线;⑥内流区域与外流区域的分界线;⑦中国人口分布线;⑧黄河、长江沿线;⑨京哈—京广线,陇海—兰新线等铁路沿线。

在自然地理中,由于陆地自然带的形成和气候特点的关系密切,尤其是气候当中的温度和降水因素,因此,陆地自然带的分界线与等温线、等降水量线比较一致,如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的分界线与0℃等温线吻合,我国温带森林带与温带草原带的分界线与400 mm等降水量线一致,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区与气候类型的分布区域较一致。如果在区域地理的复习中,用“线”去框定“面”,“面面结合”有利于学生对地理事物分布特点成因的理解,也有利于掌握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就会有更深的体会。

4.加强区域特征比較,强化知识技能

如,比较美国东部工业区、法国鲁尔工业区、日本工业区及中国四大工业基地的特征和成因;比较南美洲地形、气候特点;南美洲南端大陆东西两岸气候和生物的差异性;比较南北纬30°~40°大陆东西两岸气候及其特征;比较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岸气候与澳大利亚西海岸气候的差异性和成因;中国、美国的调水工程等。

5.结合当今热点,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高考试题鲜明的时代特色决定了地理高考复习必须紧密联系时事热点。近两年,就课程地理高考涉及区域地理内容试题较多。如,2010年浙江高考试卷结合“莫拉克台风”考查西北太平洋区域台风的相关原理;海南卷结合“冰岛火山喷发”考查北大西洋地区。通过新情境的创设,锻炼了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思维方法,并深化对地理事物、现象、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作者单位 陕西省汉中市洋县城关中学)

篇5:高考冲刺地理复习计划

了解了自己在复习过程中的问题是进行二轮复习计划的前提,二轮复习是同学们学习的分水岭,是最见成效的一环节。那么怎样才能搞好二轮复习呢?

一、精选复习专题,增强复习的目的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轮复习虽然时间短,却是学生成绩提升最快的阶段,所以研读高考说明,了解哪些是主干知识和重点知识,并且搞清知识要求层次,哪些是识记、了解、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哪些是掌握并且学会应用的知识,新增了哪些知识点,在复习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加强训练,必须掌握,增强复习目的性和针对性,避免盲目性。研究高考化学试题,纵观每年底高考化学试题可以发现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它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始终保持稳中有变的原则。试卷的结构,试卷的类型,考查的方式和能力的要求等,从而理清复习思路,制订相应的复习计划。从近几年高考试题来看高考越来越重视对图像和表格的考查,更重视有机实验、化学反应原理和化学计算。

二、将“双基”进行升华,注重教学的实效性

牢固掌握基础知识,指导学生练习解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强化训练加深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提高解题能力,二者可相互促进、相互提高。教学要有实效性,重视解后思考后思,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注重细节抓好落实,细节决定成败,很多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等的书写,有的学生题也会做,但是一写就错。题会做,但没写到试卷上或写错了,得不到分,是学生最大的遗憾。所以要使学生把该得到的分和能得到的分得到,提高得分率。做到基础题得满分,中等题不丢分,较难题争取得分。

三、精选习题,利用备课组的力量实现学生的高效复习

偏题、怪题、陈旧题不仅不能满足学生对新高考的要求,反而会将学生引入歧途。命题成为二轮复习中最艰巨的任务,这就需要备课组老师课后抽大量时间搜集题、分析题、摘选题,最后通过讨论题来命题。今后高考更注重知识的实际应用,我们选题要将科技生产生活的热点与考点相联系,从题型上看创新试题、开放性试题、图表信息分析题、情境题、一题涉及多个考点的题、以操作为主线考查元素及其化合物或者工业合成的题等都值得我们关注。

四、注重答题方法的指导,提高解题能力和解题速度

理综试题量多,时间紧,理综成绩在高考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影响学生的高考成绩。理综成绩越低,成绩提升空间越大,学生成绩提高幅度越大,对高考成绩的贡献越大。因此,对学生进行答题方法指导,提高解题能力和解题速度,对提高理综成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选择题注重的是结果,而不是过程,所以当有一个选项很明显符合题意时,我们对其他选项可以不再进行分析,这样可以节约时间。排除法是确定法无效后采用的方法,这样可以降低答错风险。高起点、低落点题一般题目虽然很长,信息很新,但难度不大,选项很简单,大家一定要调整心态准确选择。

篇6:高考冲刺地理复习计划

二、一轮复习计划

第一轮复习,主要是章节复习,依据考纲进行全面统筹考虑。复习的原则是立足基础、照顾全面、侧重理解和应用物理知识能力的培养。回归课本是这一轮复习的原则,根据考纲遵循教材的立意,一轮复习要针对教材内容,加强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一个物理概念的引入、定义、应用等是物理学习的基本思路,注重选择题的练习,注重知识主干,扎实基础内容。近几年的考试大纲及试题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这只是形式的变化,其知识的实际内容没有改变。高三学生在备考复习中,仍然要把主要知识的内容学习和掌握作为复习的重点,强化基础知识的理解,强化基本技能的形成,注重基本,重视外延,掌握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教师应选择科学的复习方法,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审题解题能力,可以采取模型法、图像法、图表法、归纳法、等效法等方法进行复习。题型归类法,分析高考题型,侧重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思维方式,选择典型试题进行练习,提高应考的技能;

三、二轮复习

二轮复习由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向考题转变,对知识进行归类和重组。这一轮复习应明确复习的指导思想:突出知识的重点,精编复习题,研究考题类型:研究全卷内容:把知识串联起来形成网络体系,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熟练掌握。这一轮复习应突出知识重点,以帮助和提高学生应用这些重点知识进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对于考试的实验题,要侧重基本的小实验,一些基本的物理量测量、电学仪表的读数、礼力学的小实验等。选择题会比较灵活地出现,这类题的难度一般不大;计算题可能更加偏向应用动力学的计算,而对于运动学的可能性不大,难度在中等偏下水平。

篇7:高考地理复习备考计划

为更好迎接 高考, 实现高考预期目标, 以“注重积累, 夯实基础, 放慢进度, 细处入手”为复习理念, 力求做到指导有针对性, 训练有实效性, 复习有整体性。在认真研究近两年高考地理考试大纲和高考地理试题的基础上, 结合多种对高考试题的评价报告, 我们在高考复习备考中做如下计划:

一、基本情况

从课堂反应和学生交谈中了解, 由于长时间没有学习,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 失分较多;遇到难度稍深的题目便不易得分; 地图定位还不准确;要冲击高分层, 没有起色。从目前情况分析, 由于没有知识的积累, 回答没有深度,缺少训练, 往往不能准确地审题。

二、复习的具体措施

第二轮复习, 每个点要训练到位。在依托课本的基础上,利用学案对知识点进行复习,让学生在充分阅读课本的基础上,结合学案的重难点点拨,把握知识点的侧重方向。利用学案的自我综合测评题和一轮材料有选择的进行训练。严格按照考点要求, 狠抓落实, 努力抓好各个考点, 不贪多求快, 力求一步一个脚印, 逐一达标。

第三轮复习,依托专题,综合重难点和考点,加强学生综合分析和规范答题能力的训练。在第二轮复习的基础上, 紧扣重点复习, 查漏补缺。做几套综合、模拟试题, 巩固或检测专项的掌握情况, 加强“回头看”, 有针对性地弥长补短, 提高正确系数。重在强化训练,提高实战能力。

三、时间安排

复习分为二轮:第二轮(3、15—

5、10)重在全面复习, 夯实基础;第三轮(5、12—

6、4)紧扣重点复习, 查漏补缺。

四、复习备考的几点要求:

1.两线共进。即课本复习和知识点专题复习相结合, 以知识点专题复习为主线, 以课本复习为辅线。课本复习主要利用早读时间, 给学生制订具体可行的复习计划, 由学生自主完成。知识点专题复习主要由老师带领学生在课堂上完成。这样两线并进, 有主有次, 可以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积极性, 最大限度地提高复习效率。

2、关注高考信息。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勤于并善于搜索各种高考网络信息;积极参加省市区各项高考研讨活动, 开展不同形式的备考信息交流活动;注重教师之间的交流, 最大限度的获取有用信息以指导备考工作。

3、落实培优补差。针对学科的偏科现象, 教师要善于分析学生的薄弱环节, 查陋补缺, 对症下药, 采用不同的形式, 进行辅导。

4、讲究复习方法。复习知识重要, 复习方法更重要;师生要经常归纳各个知识点的规律性的东西, 力求能举一反三。尤其是主观题的训练, 不能只停留在教师宣布“参考答案”上, 要让学生自己练, 自己讲答题的思路, 自己互相评价答题的优劣, 不仅“知其然”, 还“知其所以然”, 掌握答题的规律, 以不变应万变。

篇8:高考区域地理试题的复习策略

一、构建“心理地图” 准确区域定位

【试题重现】

例1:(2013年海南卷1~3题)

图为某半岛地形图。读图,完成1~3题。

1.该半岛火山活动频繁,是因为受到 ( )

A.太平洋板块张裂的影响

B.印度洋板块张裂的影响

C.印度洋板块挤压的影响

D.太平洋板块挤压的影响

2.当地居民稳定的用电来源于( )

A.地热能B.风能C.水能D.太阳能

3.7月份该半岛可能出现( )

A.冰川与岩浆相映B.极昼

C.成群的企鹅D.台风

【试题分析】本题根据经纬网、陆地轮廓和海陆位置进行区域定位。确定该区域位于纬度较高的太平洋西岸的俄罗斯勘察加半岛,是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挤压的消亡边界。消亡边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多火山地震,地热能丰富。因为该区域所处纬度位置较高,所以气候寒冷,夏季气温较低,会出现冰川与岩浆相映的景象。从纬度位置来看,该地不在北极圈以内地区故没有极昼现象。而且此处纬度高不受台风影响。

【试题重现】

例2:(2012年四川卷第39(1)题)

发展农业需因地制宜,亦需科技创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某区 域耕地分布图。

(1)分别归纳图中甲、乙两地 形区种植业 地域分布特点,并分析各自特点形成的自然环境原因。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区域定位能力及区域特征对农业地域分布的影响的理解。根据经纬网、河流湖泊形状以及山脉走向进行区域定位。甲地位于塔里木盆地,种植业主要分布于盆地周围的山麓地带;乙地位于青藏高原,种植业主要分布于藏南河谷地区。

浙江省高考《考试说明》中提出的地理考核目标与要求之一: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从上述几道高考试题中不难发现,区域定位是信息解读、试题解答必经的一道坎。如果我们连最基本的区域位置都无法确定,接下去一系列问题解答可能就无从下手。所以,在复习区域地理时,我们首先要指导学生跨过区域位置这道坎,在此基础上再分析、推理地理特征和成因。

那么如何根据区域地图进行准确定位呢?

【复习策略】

首先,帮助学生构建“心理地图”,做到“手中无图,心中有图”。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构建。

(一)引导学生熟悉重要经纬线经过的区域

通过经线和纬线进行区域定位是最为准确的定位方法。所以,在复习区域地理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记住一些特殊经纬线经过的区域是关键。

(1)纬线:0°,南北回归线,30°N,40°N,南、北极圈等。

(2)经线:0°,30°E,60°E,90°E,120°E,120°W,90°W,60°W等。

(3)经纬线交汇点:(30°N,30°E)尼罗河入海口,埃及开罗附近;(60°N,60°E)大洲分界,乌拉尔山脉;(30°N,120°E)长江入海口附近;(30°N,90°W)密西西比河入海口附近;等等。

(二)熟悉重要地理事物的轮廓、形状和走向

国家、地区、海峡、岛屿、半岛、三角洲都有自己的轮廓,河流、湖泊有自己的形状,山脉、河流、铁路也有自己的走向。例如,意大利半岛像长筒高跟靴、伊拉克国家像芭蕉扇、黄河则像个“几”字形等。因此,熟悉这些在地理位置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地理事物的轮廓、形状和走向,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小尺度范围的区域图。

(三)让学生记住重要地理界线的位置

(1)世界地理:七大洲与四大洋的分界线、六大板块分界线、各大洲主要地形区的大致分界线。例如,乌拉尔山脉是亚洲和欧洲的大洲分界线,是东欧平原与西西伯利亚平原的地形区分界线。

(2)中国地理:三大自然区分界线、地势三级阶梯分界线、主要地形区分界线、气候分界线等。例如,秦岭—淮河一线是北方与南方地区的分界线,是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是半湿润地区和湿润地区的分界线,是旱地与水田的分界线等。所以,熟悉这些重要地理界线的位置,也可以帮助我们大致判断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

二、运用综合比较 描述区域特征

【试题重现】

例3:(2014年上海卷第44题)

中南半岛自 然环境得 天独厚,勤劳的人民在这片 土地上劳作、生息、繁衍、发展。读图,阐述中南半岛自然地 理环境特征,分析这些特征对该区域水稻主产区、人口和城市分布的有利影响。

【试题分析】根据中南半岛所处纬度与海陆位置,判读该地气候类型及其特征。根据河流中下游地区,得出土壤特征。结合自然环境特征,水稻的习性特征,可以得出水稻生产区的分布———气候暖湿,地形平坦。这些地区通常适合农业生产,所以人口与城市多在此分布,特别是河口三角洲。

例4:(2013年天津卷第13(2)题)

结合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a、b两城市均属于热带草原气候。a城市降水特点与b城市相比,有何不同(两气候统计图中,左为a城市,右为b城市)?为什么?请据图探究并说明。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气候特征中的降水特征差异,一般可以从降水总量和降水的季节变化等方面进行比较。降水差异的原因可从影响气候的因素入手:大气环流和下垫面是影响气候的两大主要因素。a地接近30°S,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明显,b位于南纬10°~20°之间,受赤道低压影响大。

解答2014年上海卷第44题,学生必须掌握中南半岛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而要解答2013年天津卷第13(2)题,考生则须对两个不同区域的地理特征(降水特征)进行分析、比较。此类高考题出题的意图,旨在要求考生能够对某一区域地理要素或事物的特征进行准确的描述。因此,描述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成了区域地理复习的重点。

如何准确把握区域特征?笔者觉得可以从以下三个复习策略入手。

【复习策略】

(一)构建知识模式,描述区域特征

一般情况下,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可以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自然资源等方面进行分析;区域的人文地理特征,可以从经济特点、农业、工业、人口、城市、交通等方面进行分析。

(二)“定桩、扯线、结网”,综合分析区域各要素间的联系

区域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的特征,区域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因此,在实际复习过程中,我们可以先抓住区域最突出的特征,然后采用“定桩、扯线、结网”的方法进行记忆,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对日本主要地理特征的分析,可抓住“岛国”这一主要地理特征,进行具体展开。如图所示。

(三)运用列表的方法,比较区域特征

课程标准要求“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为了更加深入地理解区域的地理特征,我们可以运用列表比较的方法对区域特征进行分析,既可以横向比较不同区域地理特征异同点,也可以纵向比较同一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地理特征。

例如,横向比较东亚东、西部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经济特征等);纵向比较美国东北部工业区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工业化阶段、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

三、建立问题模型 分析事物成因

【试题重现】

例5:(2013年北京卷第36题)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 简述新西兰对外联系的交通运输方式及其原因。

(2) 分析南岛降水量西多东少的原因。

(3)与南岛相比,说出北岛经济发展的地理条件优势。

(4)新西兰多火山地震,分析其成因,并概述火山旅游活动的主要内容。

【试题分析】本题是以新西兰区域为载体,从知识点角度来看,是考查“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和“旅游资源的多样性”。从能力角度来看,是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系统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基本原理、规律和成因”的能力。(1)解:读图可知新西兰为岛国,远离世界大多数国家,调动知识可知新西兰经济发达,进出口贸易量大,根据图中国际机场和主要海港的分布可知新西兰对外运输中货运依靠水运,客运依靠航空。(2)解:根据经纬度可知新西兰南岛为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西坡位于盛行西风迎风坡,降水量较大,东侧为背风坡降水量少。(3)解:从人文、自然两个角度对比南北二岛,机场、海港、陆路交通线均是北岛较多,北岛平原地形比例较大、纬度低热量充足,城市较为密集。(4)解:读图可知新西兰位于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带,属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火山附近地貌景观独特,地热资源丰富,温泉较多,是度假疗养的好地方。

【复习策略】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们在复习区域地理时,除了让学生熟悉区域位置、把握区域特征,更重要的是如何让学生调动和运用系统地理知识阐释地理现象的成因,阐释地理特征、现象的成因。笔者认为,建立问题分析模型是一种高效的复习方法。

以分析沼泽形成的原因为例,可建立如下问题分析模型。

依据地理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我们可以建立各类问题分析模型,高效地分析解决地理问题。一般来说,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的原因分析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方面。

(1)自然原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地势、气候、水文(河流和湖泊)、植被、土壤、矿产、洋流、海陆轮廓、板块运动等方面。

(2)人为原因:历史条件、人口、工农业、城市、交通、工程建设、市场、政策、科技、军事、宗教等方面。

分析时应注意把握主要原因:1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纬度位置(太阳高度)、天气状况和气候、昼夜长短、地势(空气密度)、坡向等;2影响气温的因素:纬度位置(太阳高度、昼夜长度)、地形地势(阴坡/阳坡、海拔高度)、海陆位置、洋流、天气状况、下垫面、人类活动(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3影响降水量的因素:海陆位置、气候类型、天气系统、地形、洋流、植被和水文、人类活动等;4影响河流流量的因素:降水量、蒸发量、支流、下渗等;5影响盐场形成的因素:地理位置、海岸地形及特征、天气和气候特征等。

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前提是要具备扎实的区域地理知识和系统地理知识。系统地理与区域地理是高中地理知识的两大板块,任何系统地理知识只有落实到一定的地理区域才变得具体而生动。同样,只有具备扎实的区域地理知识,才能更好地运用系统地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来描述地理事物的特征、阐释各种地理现象发生的过程和成因。

四、分析区域问题 关注区域发展

【试题重现】

例6:(2014年海南卷第26题)

图中示意的我国农业区是新疆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1990年至2010年,该农业区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分析该农业区耕地面积扩大带来的环境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

【试题分析】本题以我国新疆某一局部区域图为载体,考查区域环境问题及其应对措施。根据新疆干旱的区域特征,思考耕地面积扩大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加剧水资源短缺(耕地面积扩大,会加大用水量)、湖泊萎缩,调蓄能力减弱(入湖水量减少)、土壤次生盐碱化加重(大水漫灌,只灌不排)等。应对措施,从合理用水、节约用水、发展节水农业、改进灌溉方式、跨流域调水等方面来叙述即可。

【复习策略】

区域发展中常见的问题有: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人口和城市化问题等,而不同区域情况千差万别,问题的解决措施又截然不同。那么如何才能在区域复习过程中更好地把握这一类知识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运用思维导图,综合评价区域问题

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为例,可以构建如下的思维导图。

(二)与时俱进,注重时事,关注热点区域

时事和热点问题,是地理高考命题的主旋律。因此,在对区域地理进行复习的同时,必须加强对相关热点区域的关注,并分析焦点区域问题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例如:1神舟系列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升空及降落———关注区域:甘肃酒泉及周围区域、内蒙古地区;2香格里拉古城被烧毁———关注区域:川、滇、藏地区;3西气东输二线贯通———关注区域:西气东输一线、二线、三线工程沿线地区;4蓝色国土,维护主权———关注区域:钓鱼岛及周围海域;5“雪龙”号被困后成功脱困———关注区域:南极地区;6“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试验海区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最新纪录———关注区域:西北太平洋;等等。

学习区域地理知识,分析区域特征,目的是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服务。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从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两个角度,全面地分析该区域所具有的资源优势和劣势,得出区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区域问题提出治理措施和开发对策,从中寻找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篇9:高考区域地理试题的复习策略

一、构建“心理地图” 准确区域定位

【试题重现】

例1:(2013年海南卷1~3题)

图为某半岛地形图。读图,完成1~3题。

1.该半岛火山活动频繁,是因为受到( )

A.太平洋板块张裂的影响

B.印度洋板块张裂的影响

C.印度洋板块挤压的影响

D.太平洋板块挤压的影响

2.当地居民稳定的用电来源于( )

A.地热能 B.风能C.水能D.太阳能

3.7月份该半岛可能出现( )

A.冰川与岩浆相映 B.极昼

C.成群的企鹅 D.台风

【试题分析】 本题根据经纬网、陆地轮廓和海陆位置进行区域定位。确定该区域位于纬度较高的太平洋西岸的俄罗斯勘察加半岛,是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挤压的消亡边界。消亡边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多火山地震,地热能丰富。因为该区域所处纬度位置较高,所以气候寒冷,夏季气温较低,会出现冰川与岩浆相映的景象。从纬度位置来看,该地不在北极圈以内地区故没有极昼现象。而且此处纬度高不受台风影响。

【试题重现】

例2:(2012年四川卷第39(1)题)

发展农业需因地制宜,亦需科技创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某区域耕地分布图。

(1)分别归纳图中甲、乙两地形区种植业地域分布特点,并分析各自特点形成的自然环境原因。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区域定位能力及区域特征对农业地域分布的影响的理解。根据经纬网、河流湖泊形状以及山脉走向进行区域定位。甲地位于塔里木盆地,种植业主要分布于盆地周围的山麓地带;乙地位于青藏高原,种植业主要分布于藏南河谷地区。

浙江省高考《考试说明》中提出的地理考核目标与要求之一: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从上述几道高考试题中不难发现,区域定位是信息解读、试题解答必经的一道坎。如果我们连最基本的区域位置都无法确定,接下去一系列问题解答可能就无从下手。所以,在复习区域地理时,我们首先要指导学生跨过区域位置这道坎,在此基础上再分析、推理地理特征和成因。

那么如何根据区域地图进行准确定位呢?

【复习策略】

首先,帮助学生构建“心理地图”,做到“手中无图,心中有图”。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构建。

(一)引导学生熟悉重要经纬线经过的区域

通过经线和纬线进行区域定位是最为准确的定位方法。所以,在复习区域地理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记住一些特殊经纬线经过的区域是关键。

(1)纬线:0°,南北回归线,30°N,40°N,南、北极圈等。

(2)经线:0°,30°E,60°E,90°E,120°E,120°W,90°W,60°W等。

(3)经纬线交汇点:(30°N,30°E)尼罗河入海口,埃及开罗附近;(60°N,60°E)大洲分界,乌拉尔山脉;(30°N,120°E)长江入海口附近;(30°N,90°W)密西西比河入海口附近;等等。

(二)熟悉重要地理事物的轮廓、形状和走向

国家、地区、海峡、岛屿、半岛、三角洲都有自己的轮廓,河流、湖泊有自己的形状,山脉、河流、铁路也有自己的走向。例如,意大利半岛像长筒高跟靴、伊拉克国家像芭蕉扇、黄河则像个“几”字形等。因此,熟悉这些在地理位置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地理事物的轮廓、形状和走向,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小尺度范围的区域图。

(三)让学生记住重要地理界线的位置

(1)世界地理:七大洲与四大洋的分界线、六大板块分界线、各大洲主要地形区的大致分界线。例如,乌拉尔山脉是亚洲和欧洲的大洲分界线,是东欧平原与西西伯利亚平原的地形区分界线。

(2)中国地理:三大自然区分界线、地势三级阶梯分界线、主要地形区分界线、气候分界线等。例如,秦岭—淮河一线是北方与南方地区的分界线,是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是半湿润地区和湿润地区的分界线,是旱地与水田的分界线等。所以,熟悉这些重要地理界线的位置,也可以帮助我们大致判断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

二、运用综合比较 描述区域特征

【试题重现】

例3:(2014年上海卷第44题)

中南半岛自然环境得天独厚,勤劳的人民在这片土地上劳作、生息、繁衍、发展。读图,阐述中南半岛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分析这些特征对该区域水稻主产区、人口和城市分布的有利影响。

【试题分析】 根据中南半岛所处纬度与海陆位置,判读该地气候类型及其特征。根据河流中下游地区,得出土壤特征。结合自然环境特征,水稻的习性特征,可以得出水稻生产区的分布——气候暖湿,地形平坦。这些地区通常适合农业生产,所以人口与城市多在此分布,特别是河口三角洲。

例4:(2013年天津卷第13(2)题)

结合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a、b两城市均属于热带草原气候。a城市降水特点与b城市相比,有何不同(两气候统计图中,左为a城市,右为b城市)?为什么?请据图探究并说明。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气候特征中的降水特征差异,一般可以从降水总量和降水的季节变化等方面进行比较。降水差异的原因可从影响气候的因素入手:大气环流和下垫面是影响气候的两大主要因素。a地接近30°S,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明显,b位于南纬10°~20°之间,受赤道低压影响大。endprint

解答2014年上海卷第44题,学生必须掌握中南半岛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而要解答2013年天津卷第13(2)题,考生则须对两个不同区域的地理特征(降水特征)进行分析、比较。此类高考题出题的意图,旨在要求考生能够对某一区域地理要素或事物的特征进行准确的描述。因此,描述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成了区域地理复习的重点。

如何准确把握区域特征?笔者觉得可以从以下三个复习策略入手。

【复习策略】

(一)构建知识模式,描述区域特征

一般情况下,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可以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自然资源等方面进行分析;区域的人文地理特征,可以从经济特点、农业、工业、人口、城市、交通等方面进行分析。

(二)“定桩、扯线、结网”,综合分析区域各要素间的联系

区域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的特征,区域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因此,在实际复习过程中,我们可以先抓住区域最突出的特征,然后采用“定桩、扯线、结网”的方法进行记忆,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对日本主要地理特征的分析,可抓住“岛国”这一主要地理特征,进行具体展开。如图所示。

(三)运用列表的方法,比较区域特征

课程标准要求“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为了更加深入地理解区域的地理特征,我们可以运用列表比较的方法对区域特征进行分析,既可以横向比较不同区域地理特征异同点,也可以纵向比较同一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地理特征。

例如,横向比较东亚东、西部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经济特征等);纵向比较美国东北部工业区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工业化阶段、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

三、建立问题模型 分析事物成因

【试题重现】

例5:(2013年北京卷第36题)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新西兰对外联系的交通运输方式及其原因。

(2)分析南岛降水量西多东少的原因。

(3)与南岛相比,说出北岛经济发展的地理条件优势。

(4)新西兰多火山地震,分析其成因,并概述火山旅游活动的主要内容。

【试题分析】 本题是以新西兰区域为载体,从知识点角度来看,是考查“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和“旅游资源的多样性”。从能力角度来看,是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系统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基本原理、规律和成因”的能力。(1)解:读图可知新西兰为岛国,远离世界大多数国家,调动知识可知新西兰经济发达,进出口贸易量大,根据图中国际机场和主要海港的分布可知新西兰对外运输中货运依靠水运,客运依靠航空。(2)解:根据经纬度可知新西兰南岛为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西坡位于盛行西风迎风坡,降水量较大,东侧为背风坡降水量少。(3)解:从人文、自然两个角度对比南北二岛,机场、海港、陆路交通线均是北岛较多,北岛平原地形比例较大、纬度低热量充足,城市较为密集。(4)解:读图可知新西兰位于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带,属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火山附近地貌景观独特,地热资源丰富,温泉较多,是度假疗养的好地方。

【复习策略】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们在复习区域地理时,除了让学生熟悉区域位置、把握区域特征,更重要的是如何让学生调动和运用系统地理知识阐释地理现象的成因,阐释地理特征、现象的成因。笔者认为,建立问题分析模型是一种高效的复习方法。

以分析沼泽形成的原因为例,可建立如下问题分析模型。

依据地理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我们可以建立各类问题分析模型,高效地分析解决地理问题。一般来说,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的原因分析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方面。

(1)自然原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地势、气候、水文(河流和湖泊)、植被、土壤、矿产、洋流、海陆轮廓、板块运动等方面。

(2)人为原因:历史条件、人口、工农业、城市、交通、工程建设、市场、政策、科技、军事、宗教等方面。

分析时应注意把握主要原因:①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纬度位置(太阳高度)、天气状况和气候、昼夜长短、地势(空气密度)、坡向等;②影响气温的因素:纬度位置(太阳高度、昼夜长度)、地形地势(阴坡/阳坡、海拔高度)、海陆位置、洋流、天气状况、下垫面、人类活动(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③影响降水量的因素:海陆位置、气候类型、天气系统、地形、洋流、植被和水文、人类活动等;④影响河流流量的因素:降水量、蒸发量、支流、下渗等;⑤影响盐场形成的因素:地理位置、海岸地形及特征、天气和气候特征等。

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前提是要具备扎实的区域地理知识和系统地理知识。系统地理与区域地理是高中地理知识的两大板块,任何系统地理知识只有落实到一定的地理区域才变得具体而生动。同样,只有具备扎实的区域地理知识,才能更好地运用系统地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来描述地理事物的特征、阐释各种地理现象发生的过程和成因。

四、分析区域问题 关注区域发展

【试题重现】

例6:(2014年海南卷第26题)

图中示意的我国农业区是新疆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1990年至2010年,该农业区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分析该农业区耕地面积扩大带来的环境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

【试题分析】 本题以我国新疆某一局部区域图为载体,考查区域环境问题及其应对措施。根据新疆干旱的区域特征,思考耕地面积扩大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加剧水资源短缺(耕地面积扩大,会加大用水量)、湖泊萎缩,调蓄能力减弱(入湖水量减少)、土壤次生盐碱化加重(大水漫灌,只灌不排)等。应对措施,从合理用水、节约用水、发展节水农业、改进灌溉方式、跨流域调水等方面来叙述即可。

【复习策略】

区域发展中常见的问题有: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人口和城市化问题等,而不同区域情况千差万别,问题的解决措施又截然不同。那么如何才能在区域复习过程中更好地把握这一类知识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运用思维导图,综合评价区域问题

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为例,可以构建如下的思维导图。

(二)与时俱进,注重时事,关注热点区域

时事和热点问题,是地理高考命题的主旋律。因此,在对区域地理进行复习的同时,必须加强对相关热点区域的关注,并分析焦点区域问题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例如:①神舟系列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升空及降落——关注区域:甘肃酒泉及周围区域、内蒙古地区;②香格里拉古城被烧毁——关注区域:川、滇、藏地区;③西气东输二线贯通——关注区域:西气东输一线、二线、三线工程沿线地区;④蓝色国土,维护主权——关注区域:钓鱼岛及周围海域;⑤“雪龙”号被困后成功脱困——关注区域:南极地区;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试验海区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最新纪录——关注区域:西北太平洋;等等。

学习区域地理知识,分析区域特征,目的是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服务。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从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两个角度,全面地分析该区域所具有的资源优势和劣势,得出区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区域问题提出治理措施和开发对策,从中寻找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上一篇:平安中国建设方案下一篇:涟漪水桶广告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