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复习七种方法202

2024-04-16

高考地理复习七种方法202(通用11篇)

篇1:高考地理复习七种方法202

(1)地理地图包括日照图、统计图表、地形剖面图、地质图、景观图、原理示意图、地理数据图、地理结构图、地理等值线图等。

(2)利用地图归纳总结该地区的地理规律或特点,用图记忆。由该地区的自然地理衍生到人文地理,这也是高考出题者常有的出题思路。

(3)做题的时候,题目出示了读图,首先要读出图的主题,然后看清地图,注意细节。

高中地理重点知识有哪些

高中地理是文科中的理科,它要求同学们必须理解地理原理,然后学会应用这些原理解决地理问题。这就好比做数学题要用公理或公式一样。

⑴地理基本概念。

①能说明某种特点地理现象的特定概念。如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低气压、高气压、地球的自转、公转等

②反映某种地理事物类别的特定概念(对这类概念特别要注意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分析)

⑵地理基本规律与基本原理。

地理事物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成因分析。

⑶地理基本技能。如等值线的分析应用、各类经济图表的绘制与判读、各种地理示意图的绘制与判读、图文转换与图图转换能力等等。

⑷地理内容的文字逻辑表达能力

⑸收集、整理地理资料的能力

篇2:高考地理复习七种方法202

高考地理复习七种方法2021

回忆式自我检测法

在复习中,常常发现这么一个现象,老师安排学生自己看书,往往学生就是把教材从头到尾浏览一遍,结果,考试中考查的一些基本知识点,比如“宇宙空间的特点为辽阔、高真空、强辐射、失重”,大部分学生却总是选择错误的选项。这说明学生看书后并不知道自己是否掌握了。那么,这就需要学生在看完每一章节后,合上书本,仔细回顾一下,所看过的主要内容,自我检测,如果不大清楚,则需要再次查阅。并且,地理知识点多的这一特点也需要学生有一个好的知识点检测方式。

比较法

比如,在复习天气系统时,我们可以把冷锋与暖锋的概念、图形、符号、过境前时后的天气等做比较;复习气候类型时,可以把各类型气候的分布、成因、特点做比较;复习区域地理时候,可以把岛国英国和日本的一系列地理特征做比较。还有,把东南亚、非洲、中美洲的热带作物做比较。总之,只要善于挖掘,总会发现有许多相似的地理事物。通过各项特征的比较,我们能够更好的把握比较对象的相同特征与不同特征,从而达到熟练掌握这些知识点的目的。

图像图形记忆法

在地理这门学科中,地图是大量地理信息的载体。并且,地图是非常形象化和直观化的地理知识。我们通过地理图像图形,可以很好的掌握许多的地理知识点。比如,亚洲季风包括很多的知识点,但我们只需要记住亚洲季风的冬夏季风两幅图,就很容易的掌握冬夏季风的各自成因、源地、风向、性质、影响地区等。地质构造对于许多同学来说也是个难点,特别是背斜和向斜,实际上一幅褶皱示意图就能解决两者概念问题。还有海洋表层盐度随纬度变化的规律也可以通过一幅“马鞍型”图来掌握。图形记忆能够很好的简化地理知识点,减少我们的记忆强度。

总结归纳法

在复习过程中,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要比掌握大量具体的零散地理知识更具价值。

在知识整理加工的过程中,伴随一系列思维活动,如分析、判断、归纳、演绎、比较、分类、总结、概括、推理等,可以说这个过程也是思维综合训练的过程。经过这一过程可以加深知识的理解、强化记忆,同时也可以发现问题、弥补漏洞、纠正错误。总结归纳常常采取的方式是绘制知识结构图。比如,高一上册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主要知识点可以归纳成如下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体系。

口诀法

在地理学习中,我们会发现,如果把许多地理规律总结简化成一些简单的口诀,会使一些重要的知识点简化。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描述极点俯视图中南北半球自转方向,可以总结为“北逆南顺”;概括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的流向可以用“夏顺冬逆”;可以用“凸高为低,凸低为高”,来总结等值线图中弯曲部位与两侧数值的高低差别。

疑难知识摘录法

在考试中,会发现许多学生都会错在一些难记忆的知识点上,并且这种错误反复出现。那么可以要求学生把自己觉得难记的重要知识点及相应图表专门摘录在笔记本上,时常查阅,反复熟悉。常见的,比如,冬春小麦的种植和收割季节,世界大洋表层洋流分布简图,有关两分两至日的昼夜长短及正午太阳高度规律,全球大气环流示意图,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对比,此外,在区域地理中需要摘录的知识点更多,这需要学生自己在平时及时的整理归纳。

配套专题练习法

许多学生在复习中总是一味埋头看书,记忆知识点,不愿意做题,结果每次考试都很不理想。复习中通过各种方法掌握知识点,最终都是为了学以致用,能够解答问题。实际上,做题是巩固和检测所复习知识点的一种最好方式。在每复习一个考点之后进行相应的专题训练,运用刚复习到的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既复习巩固了知识点,又培养了解题能力,提高了整体综合素质。并且这种解题能力的培养要贯穿于整个复习过程中。

高考地理复习建议

建议1:巩固基础

研读《课标》,紧扣主干知识,以自然和人文协调、人地协调为主线,加强区域地理学习,做到系统地理与区域地理紧密结合。注重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明白彼此之间是如何影响的,注重各种图表的积累,要做到心中有图。自然地理复习关注原理;人文地理应注重深度及整体答题思路;区域地理加强运用地图的能力;尤其要重点训练从图表提取信息并解决的能力。

建议2:勤于总结

注重复习课和试卷讲评课,善于总结错误的知识,掌握地理思维方法;对于高考试题要典例精做精析,熟悉高考题的脉络,总结自己的答题思维模板,进行活学活用;同时建立一个积累本,把我们在考试、作业中做错的题目,一时未想起的口诀,公式,答题模版,总是记不住的知识点,都可以整理在这个本子上。一有时间就拿出来看看,对错题想想是因为什么原因出的错,对不熟的知识反复记忆。

建议3:注重能力

注重知识点的思维建模,掌握地理规律以及利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综合思维能力;注重题目的每个细节,练题过程提高语言表达逻辑能力;强化主干知识在现实问题分析和解决过程中的迁移和应用能力。

建议4:关注热点

对于社会热点加强关注,并将热点与区域地理相结合,重视图表信息深度剖析,从而更好的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提高核心素养。

如何在第一轮复习中更好地夯实基础、培养能力?

复习要狠抓基础

所谓基础,指的是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的思维过程和基本的地理素养,而这些基础的复习应以教材为载体。在紧抓教材、巩固知识的同时,考生的各种能力得到逐步提高。

那如何在第一轮复习这个关键时期中更好地夯实基础、培养能力,高考强调在学科知识结构中基本的、核心的、可再生性的内容,充分表现对地理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考查。如区域空间判断、时间的推算、工业的区位分析,生态环境问题等。因此,在第一轮复习中,考生要做到查漏补缺,彻底扫除知识结构中理解上的障碍。在这一基础上,对地理科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使知识系统化。同时配以单元训练,提升应用能力。为此,考生现阶段复习应该按部就班,以单元为单位进行复习。紧跟老师无疑是必要的,在课堂上跟住老师的节奏,记好课堂笔记;课后则应按照单元的顺序做一些习题。如果考生地理学得不太好,这一轮复习是查漏补缺、提高成绩的最佳时机。藉通过全面复习教材,提高灵活运用地理原理的能力。

更应侧重主干知识

结合高考来看,近几年的文综试卷中地理部分立足于考查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规律、基本技能,突出了对地理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几乎每年都会把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气候、洋流、农业生产的条件、城市化、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我国不同地点降水量及其季节变化的原因,城市形成的区位因素等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体系作为主要考查内容,这些都是大纲要求考生掌握的重点知识,没有一道超纲题。

从近几年的文科综合试卷和2007年各地区文综试卷中的地理试题来看,高考考查的主干知识包括:时间的计算;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特别是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影响天气的天气系统:锋面、气旋与反气旋;气候的形成因子、气候类型的分布、气候特征和气候类型的判别;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影响、内外力作用与地壳的变动,地壳物质的循环,河流的补给与水文特征;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农业的区位因素;工业的区位因素;城镇的规划与布局、城市化及其问题;人口迁移;文化扩散;旅游资源的评价;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等等。

对这些主干知识的复习,考生要准确地理解其内涵和外延。搞清每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适用范围和条件;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疏通每一个知识点。还要对重点知识进行系列整理,理清知识间的横向关系和纵向联系,逐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框架,形成知识网络图。

抓住图表事半功倍

图表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其突出特点是将“空间概念”或“可量化”的地理事情用直观形象的形式表现出来。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最突出的特征是大量运用多种地图、图表、照片、图片来表达空间的概念和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由于便于考查考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思维分析能力,在近年的高考文科综合试卷中,往往把地图和图表作为表达和联系地理、历史和政治这三科知识的信息载体,所以地图和图表往往是学科内或者跨学科间综合题的切入口。

篇3:略谈地理高考复习方法

一、回课本, 防遗忘

最后冲刺阶段, 结合过去所做过的习题, 像放电影一样快速地过一遍, 对已经掌握的内容, 则不必花太多时间, 主要把精力放在:

1.注意回到课本。

文综地理试题虽然以能力立意, 但所有能力都是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上的, 因此鱼 (基础) 和熊掌 (能力) 应该兼得, 到了临近高考阶段, 更应该防止出现知识“返生”现象, 对有些原理概念理解不透的, 对地理事物空间分布掌握不准的, 要通过读课本、地图加以巩固, 但这并不意味着要通读课本, 自己觉得不熟悉的、不够理解的内容、平时遗漏的知识、不被重视的知识, 就必须回到课本, 认真看书, 加以记忆和理解。

2.注意知识联系。

要针对在实际做习题的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对知识之间的联系不熟悉的问题、 对知识的掌握停留于表面而理解不透的问题, 应该在看书的基础上多换角度思考, 多借助几个载体整合知识, 从而掌握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因果联系, 以便提高知识应用时的迁移速度。 如气候知识, 就可根据气候的具体分布、气候的主要特点、影响气候的成因、各种气候类型的判断、气候对工农业的影响、气候资源的利用与评价这一思路进行知识联系;也可利用区域图对中国各分区之间、中国某区域与世界某区域之间的气候的主要特点、影响气候的成因、气候资源的利用等进行对比联系; 还可对各大洲相同的气候类型进行影响因素的逐一对比, 等等, 通过各种途径进行知识联系, 使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对有关原理的应用更加熟练, 从中形成科学的地理思维方式, 并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

3.注意知识归类。

在回归课本防止知识遗忘的同时, 应该做好知识的整理和归类工作, 例如, 对高中地理重点和主干知识进行归类, 可得出几种类型: (1) 影响因素类。 如太阳辐射强度的影响因素、气候的影响因素、等温线弯曲变化的影响因素、海水温度和盐度的影响因素、烈度大小的影响因素等; (2) 区位因素类。 如工农业的区位因素、人口分布和迁移的区位因素、交通 (铁路、港口等) 建设的区位因素等。 (3) 措施和意义类。 如减少水土流失的措施、减少土壤次生盐碱化的措施、解决水资源不足的措施等;修建铁路 (青藏铁路、泛亚大铁路或其他铁路) 的作用和意义、西气东输和西电东送的作用和意义等。 知识的整理和归类这一环节往往不被重视, 其实知识的整理和归类, 是提高复习成效的有力武器, “磨刀不误砍柴工”, 这一过程既可减少记忆量, 又可从中提炼出知识的规律性、思维的方法性, 从而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二、掌握读图技巧, 提高读图分析能力

地理高考题中, 读图分析题所占比重很大, 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学生的空间概念和分析能力, 是区分学生地理知识水平的主要标志。 学生如何掌握读图技巧, 提高读图分析能力呢?

1.对地图知识进行系统的专题复习。 初中教材中的地图部分只是地图的基础知识, 学生要认真领会各种地图的类型及特点、各类图像的阅读方法与技巧。 要精选精做一批有代表性的读图题作为例题。 如读等值线图, 应先明确读图步骤:一看极端值的大小, 二看弯曲方向, 三看疏密程度, 再判断等值线的基本要素。 分析统计图表时, 一读图名, 二读图例, 三读坐标, 四读数据, 五读整体特征或变化趋势, 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有关问题分析。

2.培养画图、填图、记图、读图的习惯, 把所有与图相关的知识都落实到图上, 形成“心理地图”。 例如在复习长江、黄河时, 把河流概况及水文特征都附在图上, 边画边记忆边思考, 养成画图的习惯。

3.学会图文转换, 着重培养读图分析能力。 在读懂课本和地图册上的原图之后, 可通过变换图形, 叠加图形或改变设问角度等方式提高读图分析能力。

三、科学训练, 提高技能

“理论联系实际,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价、论证及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学习能力”, 是近年来地理高考的主旋律。 高考对考生的要求是能够“活学活用知识”, 具体的能力要求是: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务、论证和探讨问题。 因此, 在平时的复习中, 要求学生在抓好基本概念、原理学习的基础上, 对这四方面的能力按照《考纲》规定的三个不同层次的要求, 进行专项训练和归类训练, 特别是选择题、综合题、各项能力要求的专项训练, 从中能更好地领会各类试题的解题方法。 另外, 要重视规范性训练, 必须按照高考的要求进行, 以便养成严谨的审题和答题习惯, 从而尽可能减少非水平性失分。

1.精选试题, 摆脱题海, 提高做题效率。

选择试题的基本原则是:从知识点的角度看, 所选习题力求紧密结合主干知识点, 杜绝偏题、怪题;或试题中涉及平时没有练习过的知识点, 以便查漏补缺。 从能力角度看, 应选择具有一定“思维价值”的试题, 即通过该试题的练习, 能训练和提高自己的思维品质。 从试题难度的角度看, 应以容易题和中等难度的题为主等。 以近几年的高考试题, 各省区的部分模拟试题权威期刊刊登的高水平试题作为复习过程中的主要试题, 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变形训练, 可以较好地把握联系的深度和广度, 力求做到在变化中求深化。

2.踏实复习, 规范解题, 确保容易题和中档题不丢分是高考成功的保证。

要十分重视平时练习和考试中的“错误”。 高三复习阶段中的平时练习和考题一般都是我们精心准备的, 学生出错后, 要认真听老师和同学的解题思路, 反思自己出错的原因, 总结经验, 力求做到“同一类型的错误不能出现两次”, 可以通过建立“错题本”的方法帮助他们实现这一愿望。 简答题是近年来高考试题中出现的新题型, 且所占分值较高, 是近年来考生失分的“重灾区”。 因此, 在平时练习中, 要不怕麻烦, 科学、准确、规范、严谨地答题, 尤其要注意答题的全面性、层次性、科学性 (用地理术语) 等。

篇4:地理高考复习方法初探

关键词:三轮复习法;内在联系;地理术语

第一轮复习

复习要全面阅读教材,吃深吃透,把薄书读厚,尽量走进教材,注重知识广度。因为:以往的知识往往是零碎的不成系统的,全盘的通读有助于整体掌握知识;全盘的通读可以找出一些以前被忽视的环节或死角;懂得的东西未必理解得深刻,带着疑问去通读,有助于深刻领会课本内容。当然在具体复习基础知识时,针对不同情况,应采用不同的方法。

1.自然地理宜采用理科的学习方法

自然地理部分偏重理科。侧重于规律、原理的运用。如太阳辐射在地表的不同分布一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一气候类型的分布一自然植被的分布一自然带的分布一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农业发展的不同类型。

2.人文地理强调宏观整体分析

对地理事物的整体性把握。如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不仅要爱国土面积、经济实力,还要看它的内政外交能力、军事实力、科学教育水平等等。

3.区域地理偏重地理事物的空间定位,及图像、图表的分撇能

因此,应以图表为载体的学习方法。例如中国地理的空间定位要抓四至点与主要经纬线,明确中国的位置范围,牢记界线地理事物明确相对位置。如三大阶梯的界线,1月份零度等温线。最好以中国地形区不断构建中国空间图,如中国河流图、中国气候图、中国农业图。以此类推构建世界地图:如世界地形图、世界气候图。

第二轮复习

要明确重点、难点,深刻理解每一个知识结构及知识点中的重点,突破难点,把握知识内部联系,使之系统化、条理化,也就是把书读薄,从纷繁复杂的地理现象中找出规律,对重点知识进行专题复习,突出主干知识的复习,注重知识点的联系和迁移,重视学科内知识的综合,但不必追求面面俱到。

在专题复习时,注重建立知识间的联系线索,对已有知识进行加工、重组,打破章节限制,需要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这样遇到新问题时,方能游刃有余。自然地理要在“懂”字上下工夫,一通百通。如地球自转—昼夜交替—晨昏线移动—地方时不同一时区的划分一区时的计算。人文地理要在“精”字上做文章。用简单的话记住要点。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原地劳动、水交市政。即原料、地形、劳动力、动力、水源、交通、市场、政策。

第三轮复习

适当做几套历年全国的地理高考试题(河北使用全国卷)找到高考答题的感觉,做题后要有反思,这题出了是要考查哪些知识点?考查哪些能力?明确出题目的,并举一反三。地理是一门讲理的学科,应明确原理,掌握规律;答题时,不就事论事,关键是思路;同时注意表述,尽量用地理术语,切人要点。将这些术语整理成逻辑顺畅、层次分明的论述。再有就是关注热点,掌握热点地区的自然地理事物分布,环境特征、经济特征。还要学会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原理以及正确的思维方法,加以思考和辨析。这样既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又可以扩大自己的视野,但不宜过多、过早地追逐热点。

总之,三轮复习各有侧重点,但并不意味着这三轮复习是互相独立的,其实,在考生复习的过程中,巩固基础、难点重点突破和综合应用是相互渗透、相互掺杂的。每轮复习都要精选练习题,既注重夯实基础又注重能力的培养。

篇5:地理高考复习方法

1.理解地理概念的含义,形成准确的地理概念。例如,“热带雨林带、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各有什么特征?”一题中包含了三个概念,第一个是自然带的概念,第二个是气候的概念,第三个是植被的概念。学生要搞清不同的内涵,根据每个概念的含义准确地答出其特征。

2.掌握浓缩概念的方法,利于记忆。浓缩概念的方法,就是找出概念中的关键词。例如,“一些有用矿物在地壳中或地表富集起来,达到工农业利用的要求,就是矿产。”可让学生找出其中的关键词——有用矿物、富集、利用,矿产的概念也就容易记住了。

3.弄清概念的层次或关系,把概念串联起来记忆。例如,地质构造分为皱褶和断层,皱褶分为背斜和向斜,断层分为地垒和地堑。

4.注意把容易混淆的地理概念进行比较,抓住各自的本质特征加以区别,增强记忆。例如,“地壳与岩石圈”,前者是莫霍面以上,后者是软流层以上;“时区与区时”,前者是空间概念,后者是时间概念。

篇6:高考地理重点复习方法

一、注重地理主干知识的复习

地理主干知识是支撑学科的脉络。在高三教学复习中应化繁为简,重点要讲透,难点要讲清,而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应大胆删去。这是当前高考改革对高三教师的基本要求。如果教师能很好地把握主干知识,就能使学生更集中时间和精力,有效地提高学习质量。哪些是地理学科主干知识呢?我们说这里的主干知识是指没有它的支撑,这个学科就不能成立的知识。具体包括:⑴地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⑵能生长延伸出新的知识的地理知识; ⑶与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及当前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如:(1)地球运动和经纬网。(2)大气运动与天气、气候。(3)世界和中国地理。(4)各种地图和统计图表。(5)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掌握了地理基础知识后,就能以此为知识的生长点去获得更多的知识,就能运用这些原理去解决千差万别的实际问题,就能够进行创新。高三第二轮地理复习时,必须抓住主干知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逻辑推理的能力就是思维能力培养的过程,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逻辑推理能力是以大量的基础知识为积淀的,如地理概念、地理原理与规律。能够结合题目随机调用头脑中的相关知识储备,结合具体情况展开逻辑推理。

二、重视区域地理知识复习,培养地理学科的空间思维能力

区域地理具有基础性、常识性和综合性,所以区域地理也往往成为综合能力测试中地理试题命题的切入点,区域地理一直是高考文综试题命题的重要内容。当前由于地理课程与高中地理课程安排不连续,初中区域地理的学习未得到应有重视,为复习迎考带来一定困难。近年从高考地理阅卷得分统计来看,考生区域地理试题方面失分现象严重,有的甚至因为某一区域地理基础知识薄弱,导致“全题覆没”。在高三地理教学中,应怎样进行区域地理知识的复习呢?

1.区域定位的训练。

区域定位是区域地理学习的第一步,也是解开区域地理试题的钥匙。区域定位就是确定区域的地理位置,它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即分析一个区域的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相关位置。相关位置是指某项地理事物与海陆轮廓、地形区、河流、湖泊、交通线、国界线等相对位置而言。

怎样强化区域定位训练?(1)选用高考试题训练区域定位。(2)通过经纬线训练区域定位。

2.区域地图的训练。

区域地图的训练主要包括读图、填绘地图、分析地图三种方式。对近几年高考文综试题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区域地理试题有两个特点。其一是地图的比例尺扩大。教材中区域地理地图大都是大比例尺地图,反映多是一个大洲、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地图。高考试题区域地图比例尺扩大。使区域范围缩小,区域地理事物内容更详细。其二是交界地区地图增多,以局部区域地图为主,文综第36题,中国和中亚地区交界区域,第36题华北平原、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交界区域,20文综40题英吉利海峡实际上是大陆向海洋交界区域。Ⅱ卷第36题西南地区等高线图,实际上是中国和缅甸交界区域。由于区域地图的这两种变化。学生对高考文综试题区域地图陌生,造成解题困难。针对这种情况,在复习每一个区域地理知识后,发给学生相关的空白地图,指导学生将教材中的文字尽量转换在地图上,将各种地理事物进行叠加,形成单元知识小结的综合能力。另外,教师还要设计一些交界区域的空白地图,建立区域之间的联系。如:国家交界区域地图、地区交界处地图、中国和邻近地区交界处地图、地形交界处地图。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攻略和技巧

1.统揽全局、突出重点

目前大多数地理综合复习课的基本教学程序为首先进行专题知识的全面梳理,其次是典型例题讲解,最后是少量随堂训练,可以用“专题”、“系统”、“全面”、“少练”四个词组来概括。

然而地理学科内容多,考试范围广,“求全”、“求保险”的复习思路,似乎面面俱到,但实际上只能是浅尝辄止,最后什么都不能落实。“求全”的复习过程必然挤掉“能力训练”这一重要环节,考生吃的多为“夹生饭”,综合能力培养是建立在不扎实的根基上的。所以,与其“求全”导致不落实,不如化繁为简,突出重点、难点,就某些核心问题举一反三,不断训练,或许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现在一套综合能力测试卷的有限题量,使得命题者一般会从核心知识与能力上设计题目。考生若能将地理学的核心问题真正领悟并能熟练运用,就能以不变应万变。

地理科的考试以高中地理必修教材的内容为主。高中地理知识的核心应围绕“人地关系”这一主线。譬如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宇宙环境”的核心是人类生活的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以及地球的形状、质量、自转与公转运动所带来的昼夜更替、地方时差、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的更替和五带的划分。尤其是地球运动带来的自然现象更是与人类的生活、生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中国地理中,基本的国情与区域差异,尤其是秦岭——淮河一线南北的地理区域差异、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内陆地区的地理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上的宏观差异应属于“常识性”知识,这里也应包括具有“全国意义”的大地形区(如主要山脉、四大高原、三大平原、四大盆地、主要丘陵)、大江大河(长江、黄河、珠江、海河、松花江、淮河、塔里木河、京杭大运河等)、大城市(我国首都、我国最大城市、东部沿海开放港口城市、长江沿岸主要城市、陇海—兰新沿线的主要城市等)等的空间位置及主要特征,而小范围的省区内的地理环境特征差异,似不宜列为核心。在世界地理中,应该主要掌握有“世界意义”的常识性知识,如世界气候类型的复杂多样,但由于温带的大陆东西两岸为人类分布的密集地,因而大陆西岸的温带海洋性气候与地中海气候,大陆东岸的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无疑应当重点掌握。

又譬如世界国家那么多,恐怕只能将在世界经济发展与格局中影响较大的国家列入核心国家之列,如世界面积较大的前六位国家、世界上的“亿人大国”、各大洲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欧共体主要成员国、世界主要金融中心所在国、世界目前主要资源(煤、石油、天然气、黄金、金刚石、森林、水能、太阳能、铀矿等)分布的国家、世界环境问题严重的地区、世界一些局势不稳定地区等。

考生在复习时,应注意妥善处理好高中与初中地理知识间的关系,应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在理论上以高中地理为线索,结合复习初中地理的相关区域,从而在复习时纲目分明。

比如,在复习“大气环境”中的“气候的形成和变化”时,可以首先理清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气候形成因子、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特点、降水状况等基础理论,再结合初中世界地理中的具体国家、中国地理中的不同区域进行分析对比,理论联系实际,增强理解运用能力。

2.紧扣图表,注重分析应用能力的培养图

表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其突出特点是将“空间概念”或“可量化”的地理事情用直观形象的形式表现出来。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最突出的特征是大量运用多种地图、图表、照片、图片来表达空间的概念和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试题把地图和图表作为表达和联系三科知识的信息载体,所以地图和图表往往是学科内或者跨学科间综合题的切入口。高考为什么钟情图象题呢?因为将新颖的图表材料设计成题,一方面可以引用地理学最新的研究成果,避免试题雷同和猜题押宝;另一方面有利于考查考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思维分析能力。

在地理应考中特别强调熟练解读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及地形剖面图,并能在图上填绘主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区;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景观图像、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的统计资料和图表等,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在复习时应注意运用图导法建立各章节之间的知识结构,运用图解法将提供新材料、新情境的文字式选择题进行迁移突破,化难为易;运用图图互变、文图互变、图表互变转换思维角度,推导地理规律和原理。平时复习中,首先要认真地读好书及配套图册中的每幅图表,弄清图表的基本构成要素及绘制方法,图表所要表现的地理事物特征是什么,以及此类图表还可以表现哪些其他的地理要素以及此类图表的一些变式。

3.关注热点,拓宽视野

社会焦点与热点问题永远是地理高考试题的主旋律。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特征之一就是题目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很多题目是以热点、焦点问题作为命题的背景材料或切入点来创设问题情境的。

所谓热点问题,即重大的政治、经济、社会、科技、自然、环保等问题。考生要把握热点就要增加阅读量,平时注意阅读如《半月谈内部版》、《人民日报》等报刊,关注时事,同时随时查阅地图,搞清事件发生地点。在读、听、看中思考,在思考中读、听、看,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

在对待时事时,考生应有一个基本的、正确的认识,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阐释和评价当今热点、焦点、重大社会问题及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复习中应把重点、热点、焦点问题当作专题式“问题化”处理,弄清这些问题发生的地点及背景,注意这些热点问题与课本主干知识的密切结合,把握其因果缘由及其影响,使热点问题重点化。凡与热点有关的问题,即使本来不是学科的重点知识也要掌握。

4.强化训练,模拟实战

考前必要的综合训练是为了通过数量有限的特殊训练,提高知识技能、答题技巧和综合能力。练习的类型可以是单元练习,也可以是阶段练习,当然也可以是综合练习。练习内容应该具有鲜明的选择性,应根据不同时期的学习内容选择那些重要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其综合能力方面的内容,选择那些易错而又确属重点的知识考点、学科交叉点和渗透点。

地理学科的训练尤其强调地理图形读、填、绘、记,要学会把地理科学的基本现象、规律、原理落实到图形上,通过经常的图形复习,达到地理知识的巩固积累,完成知识的“积少成多,厚积薄发。

篇7:高考地理备考复习方法

(1)阅读。围绕复习的中心课题,认真阅读有关的教材内容、笔记、地图、作业及试卷。通过阅读,使同学们的知识尽快回到曾经达到过的水平。阅读时应注意:一是采用回忆的方法了解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回忆要有条理、顺序。在回忆、阅读、思考的过程中,随时将思考成果记录下来,以便整理复习笔记时使用。二是对不同知识采用不同方法进行复习巩固。对地理概念的复习,要弄清每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采用理解加记忆的方法。记忆方法多种多样,如提高兴趣法、形象记忆法、重复强化法、理解记忆法、谐音巧记法(如记忆我国储量居世界首位的6种矿产名称,除稀土外的钨、锑、锌、钛、钒,按其谐音可用“吾北心太烦”就容易记牢了)等等。对地理原理的复习,要抓住实质,理清因果脉络,用理解、记忆加应用的方法。对综合性地理问题,用全面分析问题的方法。对区域性地理问题,用分析对比的方法。对规律性问题,采用归纳法。对地理时空问题,运用串编法和序列化的学习策略。地理空间内容可以借助地图上的一些点、线而进行串编学习。学习时注意线(交通线、重要地理界线、人口流动路线等)串点(城市、自然保护区等)、线过面(海陆、政区、地形区等)、线线交点、线的方向性等。如沿长江干线经过省区的五大钢铁基地,交汇的铁路干线,所在农业基地。序列化策略,即演化过程按顺序排列。如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移动→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四季更替的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等等。学习时弄清上述这些地理事物发生、发展、演变、转化的过程,因果关系,时间先后关系,从属关系等地理事物演变规律,是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策略,并且运用演变规律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又能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2)整理。整理出系统的复习笔记,以便随时查用。主要包括:知识系统提纲—使繁杂的知识系统化;各类比较图表—让知识更清晰;简易地图—形象、醒目,易于记忆。

(3)练习。做一定量的习题,是复习巩固地理知识的主要途径。通过练习,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加深领会。做练习时要注意:题型要灵活多样,覆盖面要广,有一定的难度和综合性;题量要适中,不陷入题海之中;选题要有针对性,以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练习要经常化。

综上所述,功夫不负有心人。深信在地理教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只要做好以上常规和掌握学习方法,坚持不懈,并在中学地理的学习中灵活运用,就一定能够学有成效。当然本人意在抛砖引玉,同学们在学习中还要不断探索,大胆实践,使之更加完善,这样对地理知识的掌握方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学地理是非常有用的,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特别密切。学了地理之后,觉得自己长了不少知识。可以随心所欲地在地图上指出任何一个国家及著名的城市,可以辨别出不同国家的地理概况、风土人情,可以了解到各种自然现象的成因、特征,可以……这些对于懂地理的人来说都只是些皮毛。而对我这个曾经的“地理盲”却是格外新鲜有趣的。教我们地理的黄国华老师是个全能型的“才子”。上他的课总能给我们一种特别充实的感觉。我们不敢有丝毫的分心,生怕一不留神便让知识从耳边溜走。我们总是不停地听着、记着,一堂课下来,提纲上通常都是密密麻麻的笔记。我想,幸亏有这番“狂补”,要不这些基本的地理常识我们不知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学到呢!

学地理最重要的是细心。就拿一张地图来说,上面的每一点信息都有可能成为考试内容,稍不留神错过一点的话很可能那张图就白读了。复习的时候最好是能腾出一块完整的时间系统地读。先读图。地图是地理的重头戏,有时甚至会比书本还重要。山川、河流、城市,把它们的地理位置记清楚。要争取第一遍时就记熟。因为记地图有一个特征,一旦记住了就不会轻易忘记,所以与其隔一段时间复习一次,还不如刚开始就认真地记好。通过平时的应用加深印象,省去复习的时间。

再有就是看书。要理解地记忆。一般只要是你以前不懂的,看的时候印象就比较深。地理和政治、历史不同,常识性的东西更多些,因此记忆也不会太难。但是要记的东西也很多,要舍得花时间,自己想窍门,比如“谐音记忆法”或者“形象记忆”等等。在学自然地理时,理解的东西会多一些,因为这部分已经有点接近理科的东西了,但只要肯花时间多想一些问题,学起来也不会太难。人文地理方面,记忆要占比较大的成分,多背几遍,争取一遍比一遍用的时间少,每一遍都能发现一些以前没有注意到的更细的东西。在高考前的那段时间里,主要是看提纲和卷子,要特别留意那些能与当前时事联系起来的内容。比如某个特定的地区,或者是环境污染这一类的问题等等。只要你钻进去了,就会发现地理其实是很有意思的。如果对它感兴趣了,还怕学不好吗?

地理复习资料

地球公转到A位置时,是冬至日,时间为12月22日前后。此时太阳直射23°26′S,南半球为夏季,昼长夜短,南极圈以内为极昼;北半球此时为冬季,昼短夜长,北极圈以里为极夜。

地球公转到B位置时,是春分日,时间为3月21日前后,此时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

地球公转到C位置时,是夏至日,时间为6月22日前后。此时太阳直射23°26′N,北半球为夏季,昼长夜短,北极圈以里为极昼;南半球此时为冬季,昼短夜长,南极圈以里为极夜。

地球公转到D位置时,是秋分日,时间为9月23日前后。此时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

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的移动位置,在23°26′N和23°26′S之间。23°26′N和23°26′S分别叫做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在南北纬23°26′之间的部分,一年接受两次太阳直射,南北23°26′纬线上的地区,一年接受一次太阳直射。

篇8:高考物理实验设计七种方法例谈

一、等效法

等效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思维方法,对一些复杂问题采用等效法,可将其变换成理想、简单的、已知规律的过程来处理,常使问题的解决得以简化.等效法既是物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方法,也是物理实验设计中常用的方法.

例1在“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实验中,现有木板、白纸、图钉、橡皮筋、细绳套和一把弹簧秤.

(1)为完成实验,某同学另找来一根弹簧,先测量其劲度系数,得到实验数据如表1:

用作图法求得该弹簧的劲度系数k=______N/m.

(2)某次试验中,弹簧秤的指针位置如图1所示,其读数为______N,同时利用(1)中结果获得弹簧上的弹力值为2.50 N,请在答题纸上画出这两个共点力的合力F合.

(3)由图得到F合=______N.

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用等效法探究求合力的方法,根据图线斜率求得弹簧的劲度系数k=54 N/m;(2)读数时估读一位,F=2.10 N;(3)作图2所示,在同一力的图示中使用相同的比例标尺,做平行四边形,量出如图3所示对角线的长度,根据比例标尺换算出合力,F合=3.3 N.

二、累积法

累积法是把某些难以直接准确测量的微小量累积后测量,以提高测量的精确程度.将微小量累积后测量求平均的方法,能减小相对误差.例如,在《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实验中是采用此种方法.

例2在“利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1)某同学尝试用DIS测量周期.如图4所示,用一个磁性小球代替原先的摆球,在单摆下方放置一个磁传感器,其轴线恰好位于单摆悬挂点正下方.图中磁传感器的引出端A应接到______.使单摆做小角度摆动,当磁感应强度测量值最大时,磁性小球位于______.若测得连续N个磁感应强度最大值之间的时间间隔为t,则单摆周期的测量值为______(地磁场和磁传感器的影响可忽略).

(2)多次改变摆长使单摆做小角度摆动,测量摆长L及相应的周期T.然后,分别取L和T的对数,所得到的lgT-lgL图线为______(填“直线”、“对数曲线”或“指数曲线”);读得图线与纵轴交点的纵坐标为c,由此得到该地的重力加速度g=______.

解析:(1)只有小球在最低点时,磁感应器中的磁感应强度才最大;连续N个磁感应强度最大值应有N-1个时间间隔,这段时间为个周期,即:因此;(2)根据:,取对数得:,因此图象为一条直线,图象与纵坐标交点为C,则,整理得.

三、控制法

物理学对于多因素或多变量的问题常常采用控制因素或变量的办法,即把多因素的问题转变为多个单因素的问题,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和解决,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例3如图5所示为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图中打点计时器的电源为50 Hz的交流电源,打点的时间间隔用Δt表示.在小车质量未知的情况下,某同学设计了一种方法用来研究“在外力一定的条件下,物体的加速度与其质量间的关系”.

(1)完成下列实验步骤中的填空:

①平衡小车所受的阻力:小吊盘中不放物块,调整木板右端的高度,用手轻拨小车,直到打点计时器打出一系列______的点.

②按住小车,在小吊盘中放入适当质量的物块,在小车中放入砝码.

③打开打点计时器电源,释放小车,获得带有点列的纸带,在纸带上标出小车中砝码的质量m.

④按住小车,改变小车中砝码的质量,重复步骤③.

⑤在每条纸带上清晰的部分,每5个间隔标注一个计数点.测量相邻计数点的间距s1,s2,….求出与不同m相对应的加速度a.

⑥以砝码的质量m为横坐标,为纵坐标,在坐标纸上做出关系图线.若加速度与小车和砝码的总质量成反比,则与m处应成______关系(填“线性”或“非线性”).

(2)完成下列填空:

(ⅰ)本实验中,为了保证在改变小车中砝码的质量时,小车所受的拉力近似不变,小吊盘和盘中物块的质量之和应满足的条件是______.

(ⅱ)设纸带上三个相邻计数点的间距为s1、s2和s3.a可用s1、s3和Δt表示为a=______.图6为用米尺测量某一纸带上的s1、s3的情况,由图可读出s1=______mm,s3=______.由此求得加速度的大小a=______m/s2.

(ⅲ)图7为所得实验图线的示意图.设图中直线的斜率为k,在纵轴上的截距为b,若牛顿定律成立,则小车受到的拉力为______,小车的质量为______.

解析:(1)①平衡好小车所受的阻力,小车做匀速运动,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点间隔基本相等.⑥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知,F,与m为一次函数关系,是线性关系.(2)(i)为保证小车所受拉力近似不变,应满足小吊盘和盘中物块的质量之和远小于小车的质量.(ⅱ)由Δx=aT2可知,,由图可读出s1=36.7 mm-12.5mm=24.2 mm,s3=120.0 mm-72.8 mm=47.2 mm,换算后代入上式中,得a=1.15 m/s2(ⅲ)设小车质量为M,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结合图象可知,.

四、留迹法

有些物理现象瞬间即逝,如运动物体所处的位置,轨迹或图象等,设法记录下来,以便从容地测量、比较和研究.留迹法是把一瞬即逝的现象(位置、轨迹等)记录下来的方法.

例4某同学利用图8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物块在水平桌面上的运动规律.物块在重物的牵引下开始运动,重物落地后,物块再运动一段距离停在桌面上(尚未到达滑轮处).从纸带上便于测量的点开始,每5个点取1个计数点,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如图9所示.打点计时器电源的频率为50 Hz.

①通过分析纸带数据,可判断物块在相邻计数点______和______之间某时刻开始减速.

②计数点5对应的速度大小为______m/s,计数点6对应的速度大小为______m/s.(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③物块减速运动过程中加速度的大小为a=______m/s2,若用来计算物块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g为重力加速度),则计算结果比动摩擦因数的真实值______(填“偏大”或“偏小”).

解析:①根据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推论,相邻相等时间内位移之差是常数Δx=aT2,可知开始位移之差为2 cm,所以6和7之间某时刻开始减速.且a1=2.00 m/s2②计数点5对应的速度大小为,计数点6对应的速度大小为v6=v6+a1t=1.00+2.00×0.1=1.20 m/s2.③物块减速运动过程中加速度的大小为,由于纸带与打点计时器之间有摩擦阻力,则计算结果比动摩擦因数的真实值偏大.

五、转换法

转换法是指某些物理量不容易直接测量,或某些现象直接显示有困难,可以采取把所要观测的变量转换成其它变量(力、热、声、光、电等物理量)的相互转换进行间接观察和测量,是将某些不易显示、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转化为易于显示、易于测量的物理量的方法.

例5某物理兴趣小组采用如图10所示的装置深入研究平抛运动.质量分别为mA和mB的A、B小球处于同一高度,M为A球中心初始时在水平地面上的垂直投影.用小锤打击弹性金属片,使A球沿水平方向飞出,同时松开B球,B球自由下落.A球落到地面N点处,B球落到地面P点处.测得mA=0.04 kg,mB=0.05 kg,B球距地面的高度是1.225 m,M、N点间的距离为1.500 m,则B球落到P点的时间是______s,A球落地时的动能是______J.(忽略空气阻力,g取9.8 m/s2)

解析:本题可以利用转化法分析,把求解的问题转化为其他问题间接而求出结果,由自由落体运动公式,代入数据可知时间t=0.5 s;根据XMN=v0t和机械能守恒mAghBP,联立可得:Ek=0.6642 J≈0.66 J.

六、平衡法

物理学中常常利用一个量的作用与另一个或几个量的作用相同、相当或相反来设计实验,制作仪器,进行测量.例如测量中的基本工具弹簧秤的设计是利用了力的平衡、天平的设计是根据力矩的平衡、温度计是利用了热的平衡等等.

例6图11中虚线框内存在一沿水平方向、且与纸面垂直的匀强磁场.现通过测量通电导线在磁场中所受的安培力,来测量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大小、并判定其方向.所用部分器材已在图中给出,其中D为位于纸面内的U形金属框,其底边水平,两侧边竖直且等长;E为直流电源;R为电阻箱;为电流表;S为开关.此外还有细沙、天平、米尺和若干轻质导线.

(1)在图12中画线连接成实验电路图.

(2)完成下列主要实验步骤中的填空

①按图接线.

②保持开关S断开,在托盘内加入适量细沙,使D处于平衡状态;然后用天平称出细沙质量m1.

③闭合开关S,调节R的值使电流大小适当,在托盘内重新加入适量细沙,使D______;然后读出______,并用天平称出______.

④用米尺测量______.

(3)用测量的物理量和重力加速度g表示磁感应强度的大小,可以得出B=______.

(4)判定磁感应强度方向的方法是:若______,磁感应强度方向垂直纸面向外;反之,磁感应强度方向垂直纸面向里.

解析:(1)如图12所示;(2)③重新处于平衡状态,电流表的示数I,此时细沙的质量m2;④D的底边长L;(3)测磁感应强度原理:开关断开时,线框的重力等于细沙的重力,所以m0g=m1g,得m0=m1;接通电源后,若磁感应强度的方向垂直于纸面向里,则安培力向上,则有m0g-BIl=m2g,所以;(4)m2>m1.

七、图象法

图象法是在设计物理实验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将物理量间的代数关系转变为几何关系,运用图象直观形像的处理物理量,由此达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目的.以图象法来分析实验,高考历年常考不衰.

例7在“测定金属的电阻率”实验中,所用测量仪器均已校准.待测金属丝接入电路部分的长度约为50 cm.

(1)用螺旋测微器测量金属丝的直径,其中某一次测量结果如图13所示,其读数应为______mm(该值接近多次测量的平均值)

(2)用伏安法测金属丝的电阻Rx.实验所用器材为:电池组(电动势为3 V,内阻约1Ω)、电流表(内阻约0.1Ω)、电压表(内阻约3 kΩ)、滑动变阻器R(0~20Ω,额定电流2 A)、开关、导线若干.某小组同学利用以上器材正确连接好电路,进行实验测量,记录数据如表2.

由以上数据可知,他们测量Rx是采用图14中的______图(选填“甲”或“乙”).

(3)图15是测量Rx的实验器材实物图,图中已连接了部分导线,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置于变阻器的一端.请根据图14所选的电路图,补充完成图15中实物间的连线,并使闭合开关的瞬间,电压表或电流表不至于被烧坏.

(4)这个小组的同学在坐标纸上建立U、I坐标系,如图16所示,图中已标出了测量数据对应的4个坐标点.请在图16中标出第2、4、6次测量数据坐标点,并描绘出U-I图线.由图线得到金属丝的阻值Rx=______Ω(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5)根据以上数据可以估算出金属丝的电阻率约为______(填选项前的符号).

(A) 1×10-2Ω·m (B) 1×10-3Ω·m

(C) 1×10-6Ω·m (D) 1×10-8Ω·m

(6)任何实验测量都存在误差.本实验所用测量仪器均已校准,下列关于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______(有多个正确选项).

(A)用螺旋测微器测量金属丝直径时,由于读数引起的误差属于系统误差

(B)由于电流表和电压表内阻引起的误差属于偶然误差

(C)若将电流表和电压表内阻计算在内,可以消除由测量仪表引起的系统误差

(D)用U-I图象处理数据求金属丝电阻可以减小偶然误差

解析:(1)根据题意,如图13所示,固定刻度读数为0,可动刻度读数为39.7,所测长度为0+39.7×0.01=0.397mm(0.395~0.399均可).

(2)由记录数据根据欧姆定律可知金属丝的电阻Rx约5Ω.则有比较Rx为小电阻应该采用外接法测量误差小.由图14知是用伏安特性曲线来测量电阻的,就要求电压电流从接近0开始调节,所以应该采用分压接法(甲).

(3)注意连图时连线起点和终点在接线柱上并且不能交叉,结合图14可知应该连接成外接分压接法(甲)那么在连线时断开开关且使Rx两端的电压为0.先连外接法(线1)再连分压法(线2和3),此时滑片P必须置于变阻器的左端.答案如图17所示.

(4)描绘出第2、4、6三个点后可见第6次测量数据的坐标点误差太大舍去,然后作出U-I图线.其中第4次测量数据的坐标点在描绘出的U-I图线上,有(4.3~4.7均可).

(5)根据电阻定律有,估算出的金属丝电阻率是(C).答案(C).

(6)用螺旋测微器测量金属丝直径时,由于读数引起的误差属于偶然误差;由于电流表和电压表内阻引起的误差属于系统误差.答案(C)(D).

篇9:高考地理复习七种方法202

关键词:区域地理;宏观把握;空间定位;特征描述;原因分析;问题及治理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2-001-01

一、区域地理复习的宏观把握

区域地理问题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问题,它是以相对独立的地理知识点为基础,以地理环境的内在联系性和人类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关系为脉络的。因此,在指导学生复习时,应当通过对区域地理中所有的信息进行检测、整合与提升,使其成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骨架和核心。备考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

(1)复习时教师要有意识地突出强调区域定位的重要性,要经常性地对学生进行区域定位训练。

(2)根据区域所处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指导学生认识其气候、地形、水文、植被的基本规律和类型。

(3)掌握区域内的资源条件及其组合状况,特别是对区域内的优势资源和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制约作用的短缺资源重点掌握。

(4)指导学生分析区域内农业、工业、城市、交通等人类经济活动现象的空间分布特点,以及影响各种经济活动的主要区位因素。

思路点拨:很显然,从图中直接给出的纬度38°N ——40°N之间,我们可以联系出此地地处温带地区,属于我国北方地区。从图中直接给出的经度111°E——114°E之间,我们可以联系出此地地处亚欧大陆东岸的东亚季风区,属于我国中部地带。从图中直接给出的黄河流经的西部地区(北部有长城通过),可以联系出此地为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交界处,接近400mm等降水量线,大致为农耕区与畜牧区的分界线。从直接的区内煤炭资源丰富,铁路交通比较发达,可以联系出此地人口密集、城市集中,社会经济水平较高。

二、区域地理复习的空间定位

区域定位的依据主要有:地理坐标、区域轮廓、特定地理事物(例如山脉、山峰、河流、湖泊、行政界线、交通线等)、提示性地理事物等。其中,利用地理坐标和区域轮廓特征进行定位,是最主要、最常见的定位方法。

三、区域地理事物和现象特征的描述

描述区域地理中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特征时应当指导学生既要描述其自然地理现象的特征,又要描述其人文地理现象的特征。

1.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描述自然地理现象的特征:(1)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应按照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五个方面表述。(2)地形特征:应从地形类型、地势高低起伏状态、典型地貌、地质构造等方面分析。(3)气候特征:应从气候类型、气候三要素表现、水热组合状况、气象灾害或制约性气象要素等方面回答。(4)河流特征:应从区域河网密度、河流长度、河流落差、主要补给类型(以上为水系特征)、径流量大小及径流量的变化、含沙量、冰期(以上为水文特征)等方面回答。

2.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描述人文地理现象的特征:(1)区域交通条件:应从主要交通运输方式、交通运输网的密度、交通线的走向、重要交通枢纽等方面描述。(2)区域经济特点:应从主要经济活动方式、优势经济部门、经济发展水平、重点经济区分布等方面描述。(3)区域城市特点:应从城市数量和规模、城市密度、城市空间分布特点和规律等方面描述。

四、区域地理事物和现象形成原因的分析

(1)地域性:例如,在分析区域气候特征的成因时,必须根据该区域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的相对位置(地形类型、地势高低、坡向位置)等进行分析。

(2)全面性:例如,在分析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因素时,既要考虑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等自然因素,又要考虑市场、交通、劳动力、技术、政策等社会经济因素。

(3)主导性:例如,在分析城市区位因素时必须让学生知道,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区位因素,对早期城市的形成和分布影响很大,而矿产资源的开发、交通运输的发展变化、经济活动规模的扩大和科技水平的提高等社会经济因素,对近现代城市的发展往往起决定性作用。

五、区域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治理措施的概括

在区域的发展变化过程中,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往往会产生各种不同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发展和变化,会阻碍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甚至会对人类的身心健康和生存环境产生严重的危害。 因此,备考时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指导学生概括分析区域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治理措施。

1. 区域发展中的问题可以分为三类:(1)某种资源或能源的短缺。如煤炭、油气和电力供应紧张、水资源不足等。(2)某些发展条件的不利因素或先天的缺陷性。如气候干旱、土壤贫瘠、交通运输困难等。 (3)由于污染或生态破坏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

2. 区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可以从以下三点入手。(1)描述所存在问题的表现、变化特征和对区域发展产生的影响。(2)在了解和认识区域自然地理环境背景和人类活动特点的基础上,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3)根据问题的成因,提出解决问题的主要措施。

篇10:最佳的高考地理复习方法

1、重视复习观念的更新,不走过去“死背书、多做题、拼时间、效率低”的老路。

(1)高考命题已经从“以知识立意”转向“以能力立意”,复习内容就应该从单纯复习知识转向“知识加方法等于能力”,复习方法也必须从“复习课”转向“复习活动”。

(2)复习活动包括:

教师讲解(讲中有启发,听中有思考),学生动脑(分析综合、比较判断、归纳演绎、总结概括),学生动手(绘图、列表、列关系式、结构式),学生动口(提问、答问、讨论、交流)以及阅读查询资料等。复习活动不能等同于讲新课。

2、要重视对知识进行整理和加工,不要像学习新课那样搞机械重复。

(1)整理知识系统:对知识的层次、脉络、体系要整理清楚,列出知识系统表。

(2)总结知识规律:对地理知识的运动规律、分布规律、变化规律等应进行总结。

(3)分析知识联系:地理知识有纵向联系、横向联系、多向联系,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有因果关系、并列关系、从属关系等。

(4)概括知识结构:概括各局部知识的组成要素,分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列出结构式或关系式。

(5)比较知识异同:知识间的相同、相异、相反、相似,要设计比较项目,列出比较表,如纵向比较、横向比较、中心内容比较、综合比较等。

(6)归纳知识特征:抓住地理事物的特征进行归纳,便于掌握地理事物的特性或区别于其他地理事物的本质特征。在整理知识过程中查漏补缺,在加工知识过程中加深理解,在重组知识过程中明确系统结构,在应用过程中掌握方法,提高能力。

3、重视对地理事实的发生、发展、变化规律进行思考,而不要只注意结论的背诵。

(1)要学会总结复习方法,对地理事物的成因分析,规律总结,图像判断要领等要能够自己表述,把记忆过程变成思维过程。

篇11:成人高考地理复习巩固方法

地球公转到B位置时,是春分日,时间为3月21日前后,此时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

地球公转到C位置时,是夏至日,时间为6月22日前后。此时太阳直射23°26′N,北半球为夏季,昼长夜短,北极圈以里为极昼;南半球此时为冬季,昼短夜长,南极圈以里为极夜。

地球公转到D位置时,是秋分日,时间为9月23日前后。此时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

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的移动位置,在23°26′N和23°26′S之间。23°26′N和23°26′S分别叫做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在南北纬23°26′之间的部分,一年接受两次太阳直射,南北23°26′纬线上的地区,一年接受一次太阳直射。

当太阳直射北半球的时候,北半球昼长夜短,直射北回归线的时候,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昼最长夜最短;直射南半球的时候,南半球昼长夜短,直射南回归线的时候,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昼最长夜最短;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受太阳直射的时候是昼最长,夜最短。

成考地理复习讲义

1、旅游资源的分类

A、自然旅游资源

B、人文旅游资源

2、自然旅游资源的组成要素

A、山地

B、水体

C、动物

D、植物

E、气候环境

3、自然旅游资源的景观特点

A、在分布上具有地带性和地域性

B、景观组合上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

4、人文旅游资源(文化景观)的类别

A、历史文物古迹

B、古代瑟现代建筑

C、民族民谷资源

D、宗教建筑及遗存

E、文化艺术

5、人文旅游资源的特点及功用

A、特点:

(1)历史性和时代特点

(2)发族风格

(3)地方特色

B、功用:

(1)丰富文化生活,提高文化素羊,有助于两个文明建设;

(2)可让世界更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

上一篇:小额诉讼程序下一篇:诚信演讲稿:身体力行才是最好的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