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商业建筑设计论文

2022-04-17

摘要:当代商业建筑在追求商业利益的同时,也特别关注社会价值、公共利益和文化品位,影响人们的生活模式。当代商业建筑外观的审美,不仅仅是外装修材料、立面形式、比例、色彩等外部因素,更重要的是强调人的参与意识。商业建筑不同于住宅写字楼,也不同于普通的单体商业建筑,商业地产项目的服务内容和功能结构已远远超出了常见的特定建筑类型范畴。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当代商业建筑设计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当代商业建筑设计论文 篇1:

消费文化视阈下当代商业建筑设计研究

摘 要: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大家的消费水平和消费价值观也在发生改变,自然地就形成了当今时代的消费文化。消费文化反应了社会文明的内在本质,也影响了各行各业的发展,促使社会结构从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转变。文章即针对消费文化对当代商业建筑设计的影响进行探讨。

关键词:消费文化;当代商业建筑;功能整合

消费文化是指不同时代背景下的生活与消费的消费理念、消费方式、消费行为和消费环境的总和,各个历史阶段的消费文化都有其各自特色。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发展,大家不再满足于商家传统的销售方式和商业建筑单一的购物功能,而是在消费的同时注重舒适度和满足感,而作为消费主要场地的各式商店和各大商场为了迎合消费者的需求,在功能、结构和形态设计等方面都应有所改善,不只是为了保证消费者的数量,也是提高商场的服务档次的关键。

1 消费文化和当代商业建筑的关联性

消费文化在我国的出现,意味着休闲已经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一定地位。近几年来,人们的收入水平逐渐提高,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由此表明大家在文化消费方面的投入有越来越大的发展空间,也就决定了消费文化的改变,而作为主要消费场所的各型商业建筑也因消费观念和消费结构的转变面临着改革,需要增加相应元素的设施才能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因此从消费文化视阈下研究当代商业建筑,无论对于消费者、经营者还是商业结构本身,都具有重大意义。

2 当下国内商业建筑的缺陷

2.1 缺乏特色和主题。在人们消费能力提升和各大品牌涌入发展的商业背景下,当代商业建筑都一味的追求“大”,大到装得下足够的客源和品牌,虽然在购物功能上满足了消费者,但是在购物环境的设计上则明显投入不足,导致各商场千篇一律,没有足够的吸引力来保证客源。

虽然近年来,基于人群对于娱乐、饮食、休闲等各方面的要求,商业建筑内增加了相关板块,但因其开始时没有主题个性规划和相关内容的开发计划,商业建筑内的消费氛围还是以购物为主,其他元素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凸显,同时购物中心还在以每年10%的增幅扩大(以2003年至今的北京商业建筑为例),其特色和主题的开发仍然没有得到重视,当然顾客购买力的下降也是必然的。

2.2 空间结构的分布不够合理。目前我国的商业建筑内的商铺排列通常呈“鳞次栉比”状,建筑中心为服务台,形成个数不同的环形区域,而店铺则在各个楼层中呈一字排开,一眼望去并没有太大的区分感,因此,尽管商场中都设有指示牌,但是顾客还是会在相似的购物环境中失去方向。

除此之外,商场的休息场所的设计都多少有缺陷,虽然餐饮业和购物的结合可以满足顾客的需求,但是在购物途中想歇脚只有去店里才能满足,因此,在商业建筑内的公共区域应该将座椅和绿化相结合,予以顾客充分的方便。

当然,建筑内的通风设施也是有待提高的一方面,毕竟在流通性较差的场所中长时间逗留,会给人们的心理和生理都带来一定的压力,从而导致顾客的消费欲望降低。

因为汽车作为代步工具的普遍化,停车场的设计也是商业建筑设计的重要一环,停车位的不足也对客源有小幅度的影响。

2.3 当代商业建筑的审美情趣贫乏。消费文化的改变也决定了人们的审美观念,视觉美学也成为了刺激消费者购物的一种方式,而审美情趣在商业结构中的主要体现在商业建筑的外观、内部的构造、橱窗的设计、商品的排列等方面,在人们购物的过程中,加强色彩的冲击和店铺的设计创意,是有效提高消费者购买力的手段,然而当代的商业建筑内外通常一致商业化、统一化,少有个性设计,导致人们的审美疲劳,从而减少购物欲。

3 消费文化视阈下当代商业建筑的转变

3.1 提倡“人文关怀”,贴近大众视角。城市化的日益推进,也是导致消费文化改变的因素之一。现下人们对于“人文关怀”的需求愈发强烈,以往只求利益不注重舒适感的商业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了,大众化的消费需求趋向“以人为本”,这就要求完善商业建筑内的服务系统、休闲系统、娱乐设施等,为人们的购物过程提供更大的舒适感。

3.2 加强地域特色,增加商业建筑个性化。地域性是一个地方的文化、历史、经济特色的总和,如今便捷的货物流通通道导致各地商品的差异化减少,地域性元素逐渐消失。而在消费文化变化的今天,人们在消费过程中,更希望能获得独特的购物享受。在商业建筑选址时,可以借助弄堂等有历史感的建筑区,或者在原有历史建筑的基础上注入时尚元素,将现代感和历史感相结合,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购物中心,例如上海新天地和北京东安市场就是侧方面的杰出代表。当然有地方特色文化的地区可以在商业建筑内增加特色表演和风俗体验等,加深消费者尤其外来人群的印象。

3.3 合理规划商业结构,实现服务定向化。商业建筑内部的具体空间分类有助于固定客户群,方便消费者进行筛选,为不同的客户提供更为专业的服务,例如商业建筑内部店铺按档次分类,如旗舰店、工厂店和私营品牌等;按消费人群分类,如男装、女装、童装;按服务功能分类,如服饰、餐饮、娱乐等。这样的专业化区分有利于消费者决定购物方向,并且为店铺筛选顾客。

3.4 丰富商业元素,增加服务功能。当下人们出行,都希望能完成“一站式”购物,得到多重享受。

建筑内提供交流,观看演出的空间。在购物中心或者商业街等场所,可以在设计时规划出表演场地,用于文化交流、活动表演,提供类似于欢乐谷、迪士尼等主题式表演,当然也可以进行车展、书展等丰富的交流活动。

除此之外,商场和娱乐中心的结合,完成商业建筑的服务多元化,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提供购物、休闲、交流、娱乐的场所,增加电影院、KTV等娱乐场所,当然,建筑设计时应该做好隔音工作,以防影响其他人群消费;书店与咖啡馆的结合,闹中取静,为商业环境增添一份不一样的氛围,给过往的人群提供歇息、放松的地方。

3.5 体验式服务推广。现在人们的消费模式已经不再是因为实际需求而进行消费,更多的是想获得某种体验进而做出消费决定,因此当下商业建筑的设计应该加强自主性购物和体验式购物的设计,使消费者在购物过程中得到自在感和舒适感,加强自身感受而做出消费决定。以北京宜家的體验式购物为例,消费者可以在进入自选区之前,体验不同主题的家装风格,试用床、沙发等舒适度,销售人员只在顾客需要时出现进行讲解,其主题性和体验式有效地刺激了消费者的购物欲望,达到双赢的效果。

从消费文化视阈下进行当代商业建筑设计的研究讨论,对于完善商业建筑的结构功能,满足人们的消费情感,增强建筑师的设计理念都有一定的作用。虽然我国消费文化的发展还处于初始阶段,但是随着专业人士从实践中获得经验,其必将成为当代商业建筑设计的流行趋势。

参考文献

[1] 陈超.文化消费理念下城市现代商业中心的空间营造策略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13.

[2] 张庭伟,汪云等.现代购物中心——选址·规划·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 赵卫亚,周博,牛龙.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渐进式转变[J].首都经贸大学学报,2013(04).

作者简介:侯宏畅(1981.12- ),男,湖北鄂州人,鄂州职业大学,研究方向:建筑行业。

作者:侯宏畅

当代商业建筑设计论文 篇2:

当代商业建筑外观设计的特点分析

摘要:当代商业建筑在追求商业利益的同时,也特别关注社会价值、公共利益和文化品位,影响人们的生活模式。当代商业建筑外观的审美,不仅仅是外装修材料、立面形式、比例、色彩等外部因素,更重要的是强调人的参与意识。商业建筑不同于住宅写字楼,也不同于普通的单体商业建筑,商业地产项目的服务内容和功能结构已远远超出了常见的特定建筑类型范畴。对于建筑师而言,无疑是一个新的挑战。

关键词:商业建筑;设计;内涵;原则

1当代商业建筑外观设计的内涵

当代商业建筑外观的审美,不仅仅是外装修材料、立面形式、比例、色彩等外部因素,更重要的是强调人的参与意识。也就是说,建筑的外表只是形式的一部分,只是作为主导的人或顾客站在某一角度、某一地点观察和感受的对象。然而商业建筑重要的不是要顾客远眺,而是要吸引顾客进入建筑物内购物。

因此,当代商业建筑的外观设计可以说是各种购物环境因素的合成。如出于对人的行为考虑而设置的空间、下沉广场里的滑旱冰的儿童、演出广场上的时装表演、新产品的使用演示、群众的自发表演、以及这些活动的观众就是外部形象中最活跃的因素;室外的自动扶梯、上下穿梭的观景电梯、二层平台上行走的人群,构成了立面动态的横线、竖线和斜线;大面积的透射玻璃,把室内的人潮涌动、热闹的景象展现给街上的行人,就是最生动地招揽顾客的广告。所有这些,与建筑本身立面一起构成整体外部形象。因此,当代商业建筑外观设计的内涵,从本质上说就是商业建筑外部空间环境设计。而不仅仅是商业建筑的立面设计,立面设计只是外部空间环境设计的一个组成部分,或者说商业建筑立面作为外部空间的一个侧面出现。虽然建筑的立面设计在习惯上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对当代商业建筑来说,它不可能脱离外部空间环境设计而独立存在。

2当代商业建筑外观设计特点

2.1广告化

在这方面,建筑能以巨大的形象发挥独特的效果。作为一件商品,它要以新颖的形象向社会推销建筑师的创作;作为一个广告,它又能代表企业的实力,起到招揽顾客的作用。商业建筑广告化的深层动机就是为被上层阶级主导的和被大众口味引导的市场经济服务。在这种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建筑物自然成了带有商业广告性质的纪念碑,成为建筑师向社会及业主兜售的商品。因此广告性是当代商业建筑的外观设计的一个重要元素。

2.2商业化

包装商品质量达到一定程度,包装设计在商品竞争中的作用显得极为重要。包装能刺激观看者的视觉,引起顾客的注意,唤起消费欲望,包装还可以使单纯的技术产品附带上文化的属性,并携带着设计者个人艺术倾向,充满人情味,满足人们对艺术的潜在追求。建筑也是一种商品,也要通过吸引顾客的注意力引发消费冲动、实现价值交换。商业社会重要的包装意识和包装手法也同样渗入了建筑领域,流行的建材和建筑式样会被建筑师包装进作品里,成为塑造建筑形象、获取大众认可的重要手段。复制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对酷爱包装的建筑师而言,设计实在是太便利了。不过,简单地肯定和否定建筑设计中的包装手法都是不可取的。

2.3大众化

大众成为了消费主体,成为商业极力讨好的对象,毕竟是大众决定了消费的最终实现。大众的口味和喜好成为消费实现的最重要的衡量尺度和标准,这必然使得当代的建筑商业化中带有强烈的大众气息,商业建筑外观设计的大众化成为必然。大众化使得商业建筑外观设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展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向。它使得商业建筑设计从少数社会精英的手里一步一步向大众手里转移,广大平民百姓以大众的口味和喜好积极地参与到建筑设计的各个方面,使得最终建筑的设计实际上是由建筑师和大众共同完成。大众化在为建筑设计开辟了新领域,促进当代商业建筑向更广范围、更深层次发展的同时,显然也对建筑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建筑师必须善于从平民大众的口味和喜好中获取灵感和素材。

3商业建筑的设计原则

3.1客流规划是选择店址的最重要的因素商业中心是消费中心,从经济效益上讲,商业中心必须满足整个城市消费市场的要求,争取尽可能多的顾客;从成本效益上讲,要争取最大的聚集效益,要求最大限度地利利城市的各种基础设施。所以,城市人口分布的空间形态是商业中心形成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3.1.1相同客流规模的不同地区,因客充的目的、速度、时间不同,对选址条件有不同差别。

3.1.2选择店址需要调查分析街道两侧的客流量规模,选择客流较多的街道一侧。

3.1.3选择店址要分析街道特点与客流规模的关系,街道交叉路口客流最多,是选址的最好位置。

3.1.4对于大型的购物中心和商业街,除了被动适应客流规律之外,还可以在原有路网基础上加以改善开发,选择有开发前景的区域,开辟新的道路交通系统,主动地引导客流,制造客流,进而创造新的商业环境。

3.2交通状况

城市道路交通是联系顾客与商业设施的载体。因此,它是制约商业聚集的又一个重要因素。商业活动的经济原则要求有尽可能大的吸引范围,保证尽可能多的顾客方便地到达商店。因此商业设施的选址必须是交通可达性最佳的地点。在商业的追求最大货物销售范围的原则下,选址应使交通费用达到最小。所以商业中心交通可达性最佳的实质是:所有购物出行者到达中心的出行时间总和最小。

3.3商业环境

选择店址应考虑设店地点附近的商店的规模和数量,如果在同一地区内已有过多的同行业商店,势必影响商店的经营效果,此为趋异性。但是另一方面,由于顾客希望就近广泛地比较选择商品,以及希望一次购足所需的商品,有些商店又有集中趋势,相邻而庙,此为趋同性。一般来说,比较专一的商品,顾客希望有广泛的比较和选择余地,希望有集中的专门店。这种顾客以购买一类商品为目的,对商业气氛、娱乐性、环境没有过多要求,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商品,并比较其质量、价格等因素。另外一此顾客,购物的范围比较杂,也比较随意,或完全以休闲为主要目的,当然不会去逛上面提到的结构单一的商业区,而是希望到集购物、娱乐、休闲等需要为一体的综合商场。一般大商场就是以此为目标而设置的,尽可能丰富功能来满足这类顾客的要求。还有一种特性就是共生性,即指商店依赖于为其他原因而来的顾客,如商业中心区的小型商店设于大型商店附近,主要经营小商品,以品种齐全而取得优势。或开办大商场不能提供的小型服务业,有的经营连带消费商品的商店相互邻拦,互为补充,便利顾客。

3.4地形特点

选择店址还要分析地形特点,主要选择能见度高的地点,如选择在两面临街的地点能见度就最高,并且可以扩充橱窗面积,增辟出入口以减缓拥挤,这是最好的设址地点。位于街道的入口处、公共场所的迎面处都是能见度高的地点。有的地点如位于街道的凹进部位能见度就差。

3.5城市规划的要求

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都根据城市现状和發展要求对商业中心的分布、商业建筑的布局等作出一系列的规定,商业建筑的选址应该符合城市规划的要求,服从城市总体发展的需要。

4结论

商业建筑不仅仅是建筑师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载体,也是满足商业地产项目需求的手段。成功的商业地产项目既是一个具有鲜明文化内涵的建筑物,也对一个地区、一个时期文化艺术的浓缩,对延续历史文脉,彰显时代风貌,传播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起到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曾坚等.当代商业建筑的规划和设计[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

[2]清华大学等.外国近当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浙江绿建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

作者:邱春贵

当代商业建筑设计论文 篇3:

优秀的城市都在向屋顶要发展


2019年11月11日,意大利米兰,由意大利建筑师斯特凡诺- 博埃里(Stefano Boeri)打造的全球首栋“垂直森林”环保摩天大楼迎来秋季美景。

人口稠密的大都市兴起屋顶花园风潮,这是一种必然。在同济大学城市与规划学院建筑系副教授姚栋博士看来,对于楼宇屋顶的利用,是城市经过高密度开发后,人们对室外公共空间和接触自然机会不断增长的渴望使然。
钢筋水泥森林的新生机

“我最喜欢天气晴朗的夜晚,有朋友来小坐。我们就在三楼屋顶闲聊,一杯红酒,品出百种滋味!”坐在南京西路450弄29号的屋顶空间,尹立学向记者慨叹道。这幢小楼是邵逸夫家族的故宅,如今由葡萄酒专家尹立学女士租来,装修成一个别致的酒窖。而楼顶空间的神奇之处是——座下是20世纪中前期建造的小楼,放眼则有20世纪80年代早期的公房、90年代建造的高层和近年的新建筑。霓虹闪烁间,都是年代感。

“比起在新的商务楼宇中寻找空间,这处小楼让我寻到了一种舒张感。”尹立学说。曾为比利时布鲁塞尔葡萄酒大赛评委、澳大利亚葡萄酒大赛评委等的尹立学认为,此地是在大上海浦西市中心难得的闹中取静之所,是适合享受葡萄酒风情的所在。

尹立学在邵逸夫故宅找到的感觉,在上海来说,实则早已有之。20世纪早期,上海南京路四大百货公司先施、永安、新新、大新,都曾在顶楼乃至楼顶开设过游乐场。这堪称当代商业综合体的雏形。以先施乐园为例,其屋顶花园,“楼台起伏,花木扶疏,百戏杂陈,笙歌悦耳,尤具园林胜景”。为优待顾客起见,免收入场费,更配有汽车马车,专事迎送。永安公司楼顶的天韵楼游乐场,场内设有一塔名为绮云阁,高居于众楼之上,人们可以一边喝茶,一边俯瞰上海全景。随着天韵楼持续盈利,为永安公司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

20世纪早期,上海南京路四大百货公司先施、永安、新新、大新,都曾在顶楼乃至楼顶开设过游乐场。

曾在欧美和亚洲多国访问讲学的姚栋认为,在城市经过高密度开发,经济高速发展之后,屋顶开发成为一种必然。“当代来说,最典型的城市是香港。”姚栋对《新民周刊》记者说:“20世纪七八十年代,香港地区就出现了一些屋顶公园、广场,包括百货公司的游乐场。当时开始,甚至一些开发项目在规划文件中就预设了屋顶的公共开发项目和用途。”姚栋认为,香港是一座海边的山地城市,平地资源有限。20世纪七八十年代经济高速增长期,也处于房地产高密度开发期。这时候,如何将山体与屋顶平台连接起来,综合应用,成了香港建筑设计师們所需要动足脑筋的地方。如今,诸如中环Sevva酒店楼顶的360度阳台、湾仔Wooloomooloo牛排馆的露天屋顶露台等,早已成为一些人港岛之行打卡之地。

尽管香港有一些如此浪漫且对商家来说极具价值的屋顶,可在姚栋看来,香港的屋顶空间应用,不具有广泛性。原因在于香港的山地特征,低海拔位置建筑物的屋顶往往与高海拔的城市道路平接,确保了屋顶花园的公共性。可许多人是不得不利用屋顶,颇有无奈之感的。法国摄影师罗曼·雅克·拉格兹一组《混凝土上的故事》照片,历时四年拍摄,主题就是高密度建筑群中的香港屋顶。在这组照片中,普通香港市民在自家楼顶晾晒、种植,甚至有父亲陪娃开电动玩具汽车、两个小女孩在跳绳。“相比中国内地和世界许多地方人们可以在院子里交流,哪怕在客厅里交流,缺乏院子或者客厅空间的港人,选择了‘天上的院子’的交流方式。人们来到屋顶,做完家务的同时开启闲聊模式,也不失为一种拉近邻里关系的好方法。这也算是一种人间烟火。”拉格兹如此表述以对自己的作品加以补充说明。
海军部村庄一景。摄影/ Patrick Bingham-Hall

至少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屋顶,就成为钢筋水泥都市里的新生机。或为商业开发,或为无奈涉足。如今的上海,以及中国各大城市,人们该从历史和当下的国际案例中,找到怎样的楼顶开发方向呢?
商业开发先行一步

在姚栋看来,日本2004年最佳建筑与环境设计奖获得者大阪的难波公园,是屋顶空间开发值得推介的案例。

难波公园原址是一座棒球馆,位于大阪传统热闹商业区,邻近难波火车站,离机场一站之遥。而如今所见,则是从街道地面上升至8层楼的高度,层层推进、绿树茵茵,直至楼顶。其仿佛是游离于城市之上的自然绿洲,与周围线形建筑的冷酷风格形成强烈对比,成为嘈杂背景下一处生动、温馨的街景。难波公园将城际列车、地铁等交通枢纽功能与办公、酒店、住宅结合起来,成为日本开发成功的城市综合体的代表项目。

姚栋认为,中国内地改革开放以后,真正 挖掘出屋顶这一建筑的“第五立面”公共性社会效益的,是北京的建外SOHO。无独有偶,建外SOHO的建设时间与难波公园恰恰在同一时期。尽管不能像难波公园直接通过街道到达屋顶空间,可建外SOHO的裙房屋顶也有其自身特色。

“建外SOHO的屋顶花园,不再单纯是个建筑平台空间,而是增加了绿化,改变了屋顶的次生环境。潘石屹自己似乎很喜欢这一屋顶花园,多次选择在这里接受专访。另一方面,这里对普通人的吸引力也大增。”

建外SOHO的屋顶花园吸引普通人光顾,并非仅仅因为潘石屹“代言”。建外SOHO在屋顶、街道和下沉式广场三个不同标高的公共空间有着细腻的客户画像。无论是屋顶酒吧,还是屋顶球场,都会有固定人群光顾。甚至还有人要做“屋顶认养小动物”项目。“因为建外SOHO里大部分是年轻的白领上班族。上班午休时间是1小时左右。在午休期间与小动物戏耍,可以减轻工作压力,同时也可以培养与动物的感情。另一方面,现有的流浪小动物寄养地大多在郊外,路途遥远,来回花费时间很长,行程成本较高。在屋顶寄养小动物,省却了这些麻烦。”调研报告如此写道。

在上海,改革开放后较早进行屋顶商业开发且较为成功的案例,在姚栋看来是位于徐汇滨江的正大乐城,堪称屋顶公园下的购物中心。然而,更早之前,上海曾推广过一系列屋顶绿化等举措,却鲜有大面积成功者。《新民周刊》记者了解到,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屋顶绿化的形式上,上海努力尝试多种形式,主要分三种:一是“地毯式”,主要针对承载力较弱的屋面,用适合薄土生长的草种密集种植;二是“花园式”,对承载力较强的屋面种植乔灌木树种;三是“组合式”,主要在屋顶四角和承重墙边用缸栽盆栽方式布置成花园式绿化。

然而,通过多年实践,却发现无法大面积推广。在姚栋看来,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屋顶绿化,或者屋顶空间利用,都需要具备一定的财力、物力和技术支持,特别是屋顶绿化的维持需要长期的维护投入,20多年前的上海,上述条件均不充分。更为重要的——是市民接触自然需求的催生了屋顶垂直花园的建设。十多年前上海市民对于接触自然的需求远不如今日强烈,参与治理和建设室外公共空间的条件并不成熟。

而如今,上海市中心可开发的空地越来越少。这时候,在已经有不少商业设施开发出不错的屋顶商业设施的情况下,下一步该如何去做?
让社区空间更大更好

新加坡海滨湾金沙酒店,距离地面198米的顶楼无边泳池,是个能够让人“疯狂”的所在。在泳池建造时,边缘的围墙采用了一种颜色特殊的瓷砖,再加上水流会漫过泳池的边缘,因此看起来就像是没有边框一样。在这里一边游泳、戏水,一边俯瞰狮城风光,怎不令人激动?

“金沙酒店的屋顶花园是对全民开放的。然而,无边泳池只对酒店住客开放。”姚栋向记者解释道,“即使是金沙酒店的屋顶花园,本质上还是一个商业设施。商业设施是有排他性的,譬如社区居民如果进入属于商业设施的屋顶花园,意图如果并不在购物,相当于进入了一个‘私人领域的公共空间’,这就具有争议性。甚至令人想到,譬如低收入居民进入这些属于商业设施的屋顶花园,多多少少会受到歧视。”
新加坡海滨湾金沙酒店顶楼无边泳池。

未来的都市将有更多阳台和屋顶成为垂直绿化和室外公共空间,开展让城市更美的行动。

同在新加坡,姚栋认为,“海军部村庄 ”的屋顶项目,不仅塑造了大面积的公共空间,还让社区居民受惠。姚栋告诉记者:“‘海军部村庄’是位于新加坡岛北部海军部地铁站一侧的新类型公共服务设施,以马来语的村庄(Kampung)命名是希望设施能够重塑人与人之间守望相助的甘榜精神。比之商業设施项目上的屋顶空间开发,‘海军部村庄’的屋顶开发,将居住在这里的所有人的生活连接在一起。”社区医院、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幼儿园、商场,统统都容纳进来。还有新加坡著名的食阁文化,也就是我们上海习惯称为美食林、美食广场的所在,让“海军部村庄”成为打破区隔,促进各年龄层人群互动的所在。

尽管WOHA建筑事务所设计的“海军部村庄”是新加坡首个专为年长者打造的公共组屋综合项目,然而,其使用三年来,已被不少媒体誉为“未来生态住宅新模式”。在姚栋看来,“海军部村庄”使得居民能住在高楼而同时拥有容易接触自然的环境。“此种建筑模式的另一个典型是意大利米兰的‘垂直的森林’。”姚栋告诉记者,“其更是在追求一种让每个住户都能在高密度建筑环境下接触自然。”

2016年4月,《新民周刊》记者曾在上海九江路501号“德必外滩”采访过米兰垂直的森林(Vertical forest)的设计师斯坦法诺·博埃里先生。这位米兰理工大学教授、前米兰副市长如此解读自己在米兰设计的这两栋高楼:“我在参加一次植树活动时,突然想到,为什么不能将平铺的森林立起来,在寸土寸金的大城市里建造一处人与自然共同的家呢?”博埃里所说的植树活动,发生在1972年。当时还是个16岁高中生的博埃里,看见奥地利艺术家白水先生(Hundertwasser)在米兰搞一场艺术活动,宣扬他的建筑理念——围绕着树木,建造房屋、庭院和房间。2007年,已经51岁的博埃里在阿联酋迪拜真正动起了建造垂直森林的念头。“2007 年初,在新兴石油与金融资本的摇篮——迪拜,我突然有了一个想法:建造一栋四周被树木环绕的塔楼。当时,作为欧洲设计学院《Domus》杂志的主编,我正在跟踪报道这座正疯狂建设摩天大楼的沙漠城市。所有的建筑表皮都由玻璃、陶瓷材料或金属构成。所有的建筑都反射着阳光,成为一个个巨大的加热器,炙烤着空气,炙烤着地面上的行人。”博埃里告诉记者,“当时,我也在哈佛大学设计研究院任教。扎埃拉·波罗在哈佛的一份校刊《哈佛设计杂志》第一期上发表了一份研究报告,其中提到,2000 年后至2007年新建的高楼中有 94% 的建筑外立面被玻璃覆盖。玻璃表皮、金属外观及人造矿物立面,在城市中越来越普遍。” 因为迪拜之行,博埃里产生了至今他仍认为是“一个冲动怪异的想法”——创造两栋生态友善的塔楼;他们从楼顶到各个立面,不被玻璃,而是被树叶覆盖,不仅是灌木的树叶,更重要的是乔木的树叶。

姚栋向记者披露,目前博埃里事务所正在国内三个住宅项目和一个大型公共设施项目中实践“垂直森林”的理念。“从前些年国内一些商品房消费者注重封阳台,包括一些开发商喜欢‘偷面积’,到如今国内也开始有人更多追求在高密度人居中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无疑是一种进步。”姚栋说,“我曾在德国生活过一段日子。当地人们对阳台有着更多接触自然方面的追求,包括屋顶、露台等等。我觉得,这与两方面原因有关。一方面,德国城市住宅套内面积总体上还是比上海宽敞 ;另一方面,随着二战之后欧美家庭烘干机普及,‘万国旗’晾晒不再出现,人们对阳台的使用有了更多追求。”姚栋认为,随着国家经济技术实力的全方位提升,市民对于室外公共空间和接触自然的需求也日渐增长,越来越多的上海市民正投身于城市第五立面的建设中。未来的都市将有更多阳台和屋顶成为垂直绿化和室外公共空间,开展让城市更美的行动。与此同时,在上海这样的国际大都市,也将有更多更美好地开发屋顶环境的案例出现……

作者:姜浩峰

上一篇:节能建筑高新技术论文下一篇:建筑节能思考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