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短与听众的心理距离 做好即兴演讲

2024-04-22

缩短与听众的心理距离 做好即兴演讲(通用8篇)

篇1:缩短与听众的心理距离 做好即兴演讲

由于即兴演讲是演讲者事先未做准备,处于一定时境,感人、感事、感情、感景,随想随说,有感而发,所以,能否有效缩短与听众之间的心理距离,对于演讲的成功与否具有重要意义。

从表面上看,演讲的领导者站在台上,他与听众之间只有几米的距离,但实际上,他们之间的心理距离要远远超过空间距离。演讲作为交流的方式,它的特点在于现场性,它不仅靠思想观点的传输,而且靠感觉情感的交流。正确的观点只触动人的理性,却很难使人有感觉、有感情的共鸣。如果演讲者能使听者不但理解真理,而且和自己一起感觉和享受真理,那么,演讲者的妙语不仅能赢得听众热烈的鼓掌,就是很平淡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引起他们心领神会,甚至突然领悟的欢呼。而不善于创造这种白热化气氛的人,在讲台上,即使讲出了一些很惊人的妙语、很深刻的哲理,听众也往往只是稍微安静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又恢复到心不在焉、甚至交头接耳的状态。这就是心理距离在起着作用。

实践表明,演讲者如果不能有效缩短他与听众之间的心理距离,打不破竖在他们之间的那堵透明的墙,就很难控制住台下的秩序,所进行的演讲也只能是失败的。

经验显示,以下两种方法是即兴演讲者缩短与听众心理距离的有效方法。一是创造出一种精神优势,扩大你和听众之间的心理距离,把听众镇住,使他们的神经拉得很紧,不容喘息。但这种方法存在致命的缺点,效果很难持久,而且到了事后,听众中的聪明人难免会有上当之感。另一种是,降低自己的精神优势,让听众放松。这样有利于听众在思想上,而且在感觉和情感上与你相通。这其中的最有效方法,就是采用幽默的语言,自我调侃又最具强烈效果。

请看一个典型的事例:1956年,当时的印尼总统苏加诺到清华大学演讲,在台下除清华大学的学生外,还有北大的学生,陪同的是外交部的领导。苏加诺是世界名人,步入清华时,学生队伍的秩序一度有些激动性的**,在台上的领导因此有些不悦,会场气氛有点紧张。有经验的苏加诺总统当然看出来了。他在演讲一开头就说了两句题外话:“我请诸君向前移动几步,我愿更靠近你们。”话一说完,学生队伍活跃了,很快往前移动了几步。接着苏加诺又说:“我请诸君笑一笑,因为我们面临着光辉的未来。”学生们又轻松地笑了起来,气氛顿时变得十分和谐,一直持续到演讲成功结束。

篇2:缩短与听众的心理距离 做好即兴演讲

新东方校长俞敏洪经常在各地高校中举行演讲,深受广大学子们欢迎,这和他降低姿态,在演讲中善于拿自己开涮是分不开的。一次,他应邀到一所大学演讲,一开篇他就讲道:“我知道今天是星期天,同学们应该到外面去轻松愉快的,却留在这里听我的讲座,有点儿不好意思。我也知道这里有很多同学目的不纯,不是来听我讲座的,是来看我长得什么样的,我就站在这儿,你可以随便看。刚才我进来的时候,有同学跟我说:‘这是活的俞敏洪。’我说:‘我从来没有死过啊。’我一直都活着,而且活得很好,尽管活得很艰苦,但是也活得很幸福。”简短的开场白,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笑声,也充分调动了同学们的情绪,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演讲中,俞敏洪丝毫没有自重身份,而是拿自己开涮,请同学们“随便看”,又用“活的俞敏洪”调侃自己。他这种做法,会使同学们觉得,站在台上的不是名人,而是隔壁宿舍可以随便开玩笑的哥们,因而一下子拉近了与同学们的距离,也调动了同学们的情绪。调侃自己时,你也就放低了姿态,要知道,那些高高在上的人是不会随便拿自己开涮的。当你这么做的时候,就已经把自己放在了和听众同等的位置上,更容易拉近距离。而且幽默的调侃还能活跃现场气氛,调动情绪,何乐而不为?

一次,《哈利・波特》的作者罗琳在哈佛大学的毕业典礼上演讲,她说:首先我想说的是“谢谢你们”。这不仅因为哈佛给了我非比寻常的荣誉,而且为了这几个礼拜以来,由于想到这次毕业典礼演说而产生的恐惧让我减肥成功。这真是一个双赢的局面!现在我需要做的就是一次深呼吸,然后欺骗自己,让自己相信正在参加哈利・波特的大会。

做毕业典礼演说是一个重大的责任。我的毕业典礼上,做演讲的是一位英国的杰出哲学家,对她演讲的回忆对我写这篇演讲稿帮助巨大,因为我发现她说的话我居然一个字都没有记住。这个发现让我释然,使我得以继续写完演讲稿,我不用再担心,那种想成为魔法大师的眩晕的愉悦,可能会误导你们放弃在商业、法律、政治领域的大好前途。你们看,如果你们在若干年后能记住这个笑话,我就比那位哲学家有进步了。所以,设定一个可以实现的目标是个人进步的第一步。

演讲中,罗琳女士采用了一些幽默的手法,拿自己开涮,可我们从中感受到却是她这几个礼拜以来,为了完成这次演讲的忧思与焦虑,这一方面说明了她对这次演讲的重视,另一方面,也使听众们看到了她的坦诚。紧接着,她对自己听毕业演讲一个字也没记住的调侃,以及担心自己的演讲会误导学生的忧虑更是将她的坦诚表达得淋漓尽致,也使听众们感觉到,台上的演讲者不是高不可攀的,而是像一个知心姐姐一样,从而拉近了距离,增强了演讲的亲和力。故作姿态,永远不会让人感到亲切,反而是拿自己开涮,更容易让听众感受到你的坦诚,从而觉得你的演讲是那么亲切、可信。

篇3:缩短与后进生心理距离的方法

一、运用期望理论与孩子沟通

转化后进生的关键是要对后进生充满信心和期待。教师良好的期待会使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 从而加倍努力, 获得更大的进步。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对小学生做了个测验。在各个班抽取少数学生, 故意告诉教师说, 他们是班里最有发展潜力的学生, 并要求教师长期观察, 但不能告诉本人。8个月后发现, 这些学生的成绩和智力比其他同学进步更快, 并且在感情上显得更加活泼开朗, 求知欲望也更为强烈, 与老师的感情也特别深厚。原来, 这一项心理学实验是通过“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 坚定了教师对名单上学生的信心。教师通过眼神、语言, 影响着这些学生的心理, 使他们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这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教师要充分利用罗森塔尔效应, 改变观念, 树立后进生也是人才、也能成才的坚强信念, 对他们满怀期待。后进生在与老师接触的过程中能感受到老师的信任、爱好、尊重和期待, 就会很自然地产生肯定的倾向、愉快的心情, 消除对教师的敌对心理, 愿意对老师讲真心话, 愿意接受教师的帮助和教育。在这样良好的心理氛围里就能产生“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的效应, 这是后进生发生转变的重要环节。

二、利用身体言语沟通

身体言语沟通是指非语词性的身体信号, 包括目光与面部表情、身体运动与触摸、身体姿势与外表、身体之间的空间距离等。心理学家经过严格的观察发现在人际沟通中, 55%以上的信息交流是通过无声的身体语言实现的。身体语言在人际沟通中有着口头语言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因为身体语言所传递的信息是内心感情的真实流露, 是无法掩饰的。表面上后进生可能对很多事都表现得满不在乎, 其实内心却很脆弱、多疑、敏感。

三、利用空间距离的缩短沟通

空间位置结构与人际心理距离是联系在一起的。传统的教育方式是:课堂上, 教师站在台上, 居高临下, 师生之间的距离拉大, 形成了一道无形的心理防线;办公室里, 老师坐着学生站着, 谈师生间的不平等性明显拉大。在与后进生交往的过程中, 我们可以与他们边走边谈, 也可以请他们坐下一起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让他们感到老师尊重他们, 信任他们,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在教室座位的编排上, 可以让他们的座位尽量靠前。而不要总是把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排在前面, 让后进生感到老师是在平等地对待他们。随着教育者身份的淡化和师生空间距离的缩短, 心理距离也就自然缩短了。

四、利用鼓励与孩子沟通

“好孩子是鼓励出来的。”来自学习上的失败, 使后进生自己看不起自己, 认为别人也看不起自己, 在同学、老师和家长面前, 总觉得低人一等, 处处表现出自卑感。消除自卑感最有效的方式是鼓励, 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有个学生对我说:“不知为什么, 哪个老师表扬我, 我就感觉特别爱上哪个老师的课。”很多学生都有这种感觉。看来表扬和鼓励确实能够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鼓励之所以对后进生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一方面是因为老师在他们心中是神圣的, 另一方面是因为后进生很少能得到别人的肯定, 更不用说是表扬和鼓励了。教师对后进生的鼓励, 不仅缩短了教师和后进生的心理距离, 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五、利用班级环境

篇4:如何缩短与学困生的心理距离

一、运用期望理论

转化学困生的关键是要对学困生充满信心和期待。只有这样,在与学困生进行交往时,才会减少无意中伤害他们自尊心的机率,让师生的心靠得越来越近。教师的期望也是学生进步的一大因素,教师良好的期待会使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从而加倍努力,获得更大的进步。

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对小学生作了一次所谓的学习潜力测验。然后,随机地在各个班抽取少数学生,故意告诉教师说,他们是班里最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并要求教师长期观察,但不要告诉本人。8个月后发现,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智力真的比其他同学进步快,并且在感情上显得活泼开朗,求知欲旺盛,与老师的感情也特别深厚。原来,这一项心理学实验所提供的名单纯粹是随机的。他通过自己“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坚定了教师对名单上学生的信心,调动了教师独特的深情。教师通过眼神、笑貌、嗓音,滋润着这些学生的心田,使这些学生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这就是心理学上的“罗森塔尔效应”。由此,我们可以发现教师期望的作用。所以,教师不应该放弃学困生,要充分利用罗森塔尔效应,要改变“朽木不可雕”的观念,坚信“人是可以改变的”,牢固树立学困生也是人才、也能成才的坚强信念,对他们满怀期待。只有这样,在与学困生接触的过程中才会真正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信任、爱好、尊重和期待,他们就会很自然地产生肯定的倾向、愉快的心情,消除对教师的敌对心理,愿意对老师讲真心话,愿意接受教师的帮助和教育。也只有这样,学困生的自尊感、自信心和学习热情才能油然产生。教师接受到学困生良好的反馈后,他的“热情期待”再次受到强化,无意或有意地又给这些学生以更大的关怀、更多的指导,产生良性循环。在这样良好的心理氛围里就能产生“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效果,这是学困生发生转变的重要环节。

二、利用身体言语沟通

人与人沟通的类型十分复杂,除了言语沟通,还有一种较重要的是身体言语沟通。身体言语沟通是指非语词性的身体信号,包括目光与面部表情、身体运动与触摸、身体姿势与外表、身体之间的空间距离等。心理学家经过严格的观察发现,在人际沟通中,55%以上的信息交流是通过无声的身体语言实现的。身体语言在人际沟通中有着口头语言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因为身体语言所传递的的信息是内心感情的真实流露,是无法掩饰的。我们知道,表面上学困生可能对很多事都显得满不在乎,其实内心都很脆弱、多疑、敏感。有时教师一个细微的动作可能增强了学困生的自信心,缩短了彼此的心理距离,也可能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产生一些消极情绪。因此,在与学困生交往时一定不能忽视自己的表情和动作,因为这也是让学困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利用空间距离的缩短

空间位置结构与人际心理距离是联系在一起的。传统的教育方式是:课堂上,教师站在台上,居高临下,师生之间的距离拉大,形成一道无形的心理防线;办公室里,老师坐着学生站着,师生间的不平等性明显拉大。在与学困生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与他们边走边谈,也可以请他们坐下一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他们感到老师尊重他们,信任他们,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在教室座位的编排上,可以让他们的座位尽量靠前,而不要总是把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排在前面。如果有条件可以将课桌排成圆形或半圆形,学生自由选择座位,与教师围坐在一起,让学困生感到老师是在平等地对待他们。随着教育者身份的淡化和师生空间距离的缩短,心理距离也自然缩短了。

四、利用鼓励

来自学业的失败,使学困生自己看不起自己,认为别人也看不起自己,在同学老师和家长面前总觉得低人一等,处处表现出自卑感。消除自卑感最有效的方式是鼓励,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一次在课上与学生谈到如何提高学习兴趣时,一位女学生不好意思地说:“不知为什么,哪个老师表扬我,我就感觉特别爱上哪个老师的课,不知大家是不是和我一样。”教室里一下子沸腾了,同学们都深有感触的说:对!就是这个样子,我也是。看来表扬和鼓励确实能够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困生来说鼓励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与一位学习成绩特别差的学生聊天时,当我问到他最近学得怎么样时,他一改以往的沉默不语,自豪地说:“语文老师说我比以前有进步了。”后来经了解因为他在听写字词时,比以前有一点进步,语文老师及时鼓励了他。这小小的鼓励,对这位学生来说却是莫大的鼓舞。教师的鼓励之所以对学困生会产生极大的影响,一方面是因为老师在他们心中是神圣的,另一方面是因为学困生很少能得到别人的肯定,更不用说是表扬和鼓励了。因此,对学困生来讲,老师的每一次鼓励,每一个微笑,对他们的心灵都是一种安慰和激励。教师在鼓励学困生的同时不但缩短了教师和学困生的心理距离,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五、利用班级环境

影响学生成长的环境可以分为两大类即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对于教师来说最可以利用的也是最能利用好的便是班级。从物质环境来讲,班级的每一个角落都应给人以美的感受,使学生从中得到教育和心灵的净化。班级心理环境最重要的是良好的班风,良好的班风能催人积极上进、团结,人际关系和谐。不难想象,在这样的班级中,学困生也能感受到生活在班集体中的的乐趣,与老师的关系自然也非常和谐。初中一年级的一位男同学对我说:“老师,我感到很没意思,每天都是上学、放学、吃饭、睡觉,总是在机械地重复。”可想而知,在学校、在班级找不到一点快乐的学生,他就是再怎么努力,成绩也不会有很大提高。所以,创造良好的班级环境对提高学困生的学习兴趣也是非常重要的。不但如此,良好的班级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与老师和谐的人际关系,让学困生在良好的集体氛围中逐渐往好的方面发展,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便得心应手了。

学困生的转化不是轻而易举的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学困生在进步的过程中极易出现反复,这也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无论怎样,只要教师与学困生的心灵相通,心里相近,并努力做到以爱动其心,以言导其行,以顽强的毅力、耐心细致的工作,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一定会取得更大的突破。

(作者单位: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向阳小学)

篇5:例谈掌控听众心理的演讲策略

本文主要剖析安东尼的葬礼演讲。安东尼的演讲辞共有长短不等十五个段落。按演讲的三大块结构, 开头部分是第一、二段与第三段前面几句, 为称呼语与开场白;三段后面至十二段, 是演讲的主体部分;结束语是第十三到十五段。本文将从演讲学的角度剖析安东尼采用欲擒故纵、以退为进、理利并举、借境煽情等出奇制胜的策略征服民众的高超技艺。

一、顺水推舟, 有的放矢

安东尼演讲前民众已经接受了勃鲁托斯的演讲, 他们已经达成共识。安东尼对自己所处的劣势地位心中有数, 他处乱不惊、步步为营, 最终成功搭桥。

(一) 讨好听众, 成功架桥。

安东尼先讨好民众, 与他们套近乎:“为了勃鲁托斯的缘故, 我感激你们的好意”。安东尼兼顾双方, 以刚离开讲坛让他赞美凯撒功业的勃鲁托斯为题, 将感谢语送给面前的民众。这既是一种承前启后的话语顺接, 也是用礼貌语树立形象。此时, 民众中有人警告:“他最好不要在这儿说勃鲁托斯的坏话”。也有人附和议论“凯撒是暴君”, “幸亏罗马除掉了他”。面对这种一边倒的敌对情绪, 身临其境的安东尼知道, “他面对的是情绪对立、缺乏知识经验但又讲究实惠的罗马市民。”他要打开局面, 赢得罗马民众的支持, 首先要与民众建立和谐的言语环境。而当务之急就是笼络民众, 消除他们的排斥心理, 改变他们的心理定势, 让他们对自己的演讲产生相容心理, 只有这样才能使演讲正常进行, 并“产生共识与共鸣”。为了解除民众的戒备心理, 消除抵触情绪, 安东尼采取平等沟通的姿态, 并在称呼语上下足了功夫。他先用赞美向民众打招呼, “善良的罗马人———”, 接着, 他亲切地称呼他们“各位朋友、各位罗马人、各位同胞”, 这种套近乎的称谓, 果然被民众接受, 缩短了双方的心理距离。可见, 安东尼很好地把握了火候, 他以尊重民众的友好态度成功地完成了与民众联络感情的搭桥的工作。

(二) 说明根由, 引入正题。

安东尼开门见山, 用低沉舒缓的语调声明:“我是来埋葬凯撒, 不是来赞美他。”他借境切入, 说明他得到勃鲁托斯的允许, 来在凯撒的丧礼中说几句话。“尊贵的勃鲁托斯已经对你们说过, 凯撒是有野心的;要是真有这样的事, 那诚然是一个重大的过失, 凯撒也为了它付出惨酷的代价了。”安东尼掩藏自己的意图, 避开与罗马民众发生冲突。他借用勃鲁托斯的话———凯撒是有野心切入, 对于这种立论, 他委婉地表示质疑, “要是真有这样的事”, 像那些做了恶事死后遭唾骂的人一样, 凯撒所做的善事也随着尸骨一齐入土。显然这种善恶不分、盖棺定论的做法是有悖常情的。安东尼在顺接前面演讲者勃鲁托斯话题的同时, 绵里藏针, 将自己的爱憎情感摆给罗马的民众。作为凯撒的朋友, “无论出于为凯撒复仇的感情, 还是从自己的政治前途打算, 他要掀起一场暴动而剿灭贵族共和力量的决心是坚定不移的。”因此, 对于他所要攻击的目标———勃鲁托斯, 安东尼反话正说, 有意称他“尊贵的”, 肯定他是“正人君子”。这种表达一方面是为了迎合民众的心理, 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引发民众注意、照应后面演讲中的对比, 有的放矢。

二、欲擒故纵, 引君入瓮

作为葬礼演讲, 安东尼没有将演讲重心放在寄托哀思、歌功颂德上面。他也没有直接批驳勃鲁托斯。安东尼针对勃鲁托斯灌注在民众心中的立论———凯撒有野心, “以情感为引领, 以事实为基础”进行纠偏除谬。即用凯撒没有野心的实例与勃鲁托斯的观点进行对比, 说明后者在诽谤。此举显然违背了勃鲁托斯的愿望———赞美凯撒功业, 也与他自己“不赞美”的表白相矛盾, 但这种话题转移没有被民众察觉。

(一) 矛盾并置, 釜底抽薪。

安东尼采用引君入瓮策略, 逐步瓦解了民众的思想。他列举凯撒三件事例 (对自己忠诚公正, 用俘虏的赎金充实了罗马国库、对穷人慈善, 在卢柏克节三拒自己献给他的王冠) , 在每件事后都有一句:“然而勃鲁托斯却说他是有野心的, 而勃鲁托斯是一个正人君子”。从安东尼论据的表层看, 凯撒没有野心, “正人君子”勃鲁托斯却说他有野心。言外之意, 勃鲁托斯在说谎。此处, 安东尼的论据包括赞美与揭丑。凯撒有没有野心, 勃鲁托斯是否说谎?谁是谁非, 矛盾并置, 通过排比句引发民众注意, 让民众判断。他自己则在后两例里提出自己的质疑:“他曾经带许多俘虏回到罗马来, 他们的赎金都充实了公家的财库;这可以说是野心者的行径吗?”“我三次献给他一顶王冠, 他三次都拒绝了;这难道是野心吗?”安东尼用这种反义疑问句表示否定。这种句式营造了一种悬念, “既能引起听众的注意和思考, 又能够使听众的听觉感到新鲜, 还创造了一种平等的讨论的气氛。”由于这种问句悬念是主旨的凝聚点, 道破后就能够解开主旨。安东尼还声称, “我不是要推翻勃鲁托斯所说的话, 我所说的只是我自己所知道的事实。”而这所谓的“不是要推翻”是正话反说, 实际上的意义跟字面意思正相反, 就是要颠覆勃鲁托斯的话语。对于安东尼演讲中所提供的事例, 前两者赞颂凯撒的美德与功绩, 不是尽人皆知的, 也并不能推翻有野心的立论;但三拒王冠是罗马民众妇孺皆知的, 而且记忆犹新。因为此事刚刚过去一个月, 这些, 启迪并激活了民众的兴奋点。凯撒三拒王冠, 应该是没有野心的, 为何会遭到杀身之祸?民众在对比分辨中, 正义与非正义泾渭分明。他们开始为凯撒鸣不平, 并反思勃鲁托斯的行为与动机。可以说, 安东尼的事例论据, “在澄清事物的真相方面, 起到了拨云见雾的作用”。动摇了民众原有的观点, “从而引起民众对恺撒的同情和对叛乱者的愤怒。”

(二) 断续停顿, 审时度势。

安东尼为了窥视民情, 提示民众对待凯撒今昔不同的态度时旁敲侧击, “你们过去都曾爱过他, 那并不是没有理由的;那么什么理由阻止你们现在哀悼他呢?”他感叹理性已遁入野兽的心中, 人们已经失去辨别是非的能力了;自己要停顿片刻, 让跟随凯撒而去的心回到自己的胸腔。安东尼假装悲痛欲绝、声泪俱下, 同时侧耳聆听收集民众的反馈意见。民众在自己忘恩负义的自疚中反省, 分辨谁是谁非。他们肯定, 不愿接受王冠的凯撒“的确一点没有野心”。既然“凯撒没有野心”, 那么他的死也就是冤枉的, 勃鲁托斯之流的行动是错误的。“要是果然如此, 有几个人将要付重大的代价。”民众的爱憎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改变, 同情凯撒, 背离勃鲁托斯, 转向安东尼。在他们看来, 安东尼所讲的是真话, 那他当然就是诚实的。这样, 安东尼首战告捷, 争取了民众的支持, 把民众“对凯撒的不满情绪巧妙地转向叛党”。

三、理利并举, 挑拨离间

安东尼为了进一步掌控民众, 他表面谦恭退让, 实则针锋相对。具有罗马人务实精神的安东尼深谙民心, 他懂得民众的需求, 清楚不仅要用事实说理, 还要“联之以利才能有效果”。安东尼在诱导民众时, 主要采用了理利并举, 挑拨离间的手法。他使用凯撒遗嘱让民众“见利忘义”, 最终“成功地驾驭民众并收为己用”。

(一) 以退为进, 煽风点火。

当安东尼从舆论中知晓民众已经转向自己后, 就趁热打铁, 从凯撒今昔对比切入, 煽风点火, 激起民众反抗的火焰。“要是我有意想要激动你们的心灵, 引起一场叛乱, 那我就要对不起勃鲁托斯, 对不起凯歇斯;你们大家知道, 他们都是正人君子。我不愿干对不起他们的事;我宁愿对不起死人, 对不起我自己, 对不起你们, 却不愿对不起这些正人君子。”安东尼口口声声表白自己“宁愿对不起死人”, “不愿对不起这些正人君子”, 实则表里不一、言行相悖 (要是我有意想要激动你们的心灵, 引起一场叛乱) 。他重复使用这种反语激将, 表面上好像是委屈自己, 实际上就是煽风点火要对不起正人君子。

(二) 故卖破绽, 克敌制胜。

安东尼深知, 罗马民众属于互相刺激型听众, 这种听众“具有反复无常的行为特征, 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很容易受周围气氛的影响。”为了挑起叛乱事端, 假手民众推翻勃鲁托斯, 安东尼炮制了一个遗嘱悬念, 理利并举, 诱导民众。

1、遗嘱悬念, 引而不发。

遗嘱诱因激活了民众的好奇心与期待心理, 他们很自然的产生急于知晓遗嘱内容的迫切愿望。但安东尼却秘而不宣、引而不发。他的理由是, 你们知道了你们是凯撒的后嗣, 那将会引起一场乱子来。“我不能读给你们听。你们不应该知道凯撒多么爱你们。你们不是木头, 你们不是石块, 你们是人;既然是人, 听见了凯撒的遗嘱, 一定会激起你们心中的火焰, 一定会使你们发疯。你们还是不要知道你们是他的后嗣;要是你们知道了, 啊!那将会引起一场什么乱子来呢?”他“不断地利用市民为利所驱这一心理而施展他们的驭民术。”

2、假装出错, 推波助澜。

安东尼声称, 自己失口说出遗嘱之事。他反话正说, “我怕我对不起那些用刀子杀死凯撒的正人君子。”此处, 安东尼已改变话语褒贬色彩, 将“刀子”与“正人君子”并置对比, 引导民众的注意。被操纵的民众急于知晓遗嘱的内容, 发出:“他们是恶人、凶手。遗瞩!读那遗嘱!”就这样, “利用物质引诱的方法, 安东尼轻而易举地俘获了民众的心。”安东尼终于克敌制胜, 将民众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以体贴人民的直接利益为指归, 最终达到了自己的政治目的, 的确显示了安东尼不独是位巧妙的演说家, 更是一个清醒的政治家, 而且是那一类精于权术的政治家, 他把人民作为手段, 作为实现个人野心的棍子, 所关心的却绝不是人民的或者罗马的利益, 民众在思想不成熟的时候, 往往只是一种盲目的力量。”

四、借境言理, 揭丑煽情

安东尼让民众围着凯撒尸体, 借衣揭丑, 借尸煽情, 揭露暗杀凯撒的罪行, 煽动民众为凯撒复仇。

(一) 借衣揭丑, 以事传情。

安东尼始终掌控着演讲的主动权, 调动并引导着民众的爱憎情感。他借助凯撒血迹斑斑的外套, 向民众描述刺杀的场景, 展示暗杀者的凶残暴行。在刺杀者中, 最致命的一刀是他深爱的勃鲁托斯所刺, “这是最无情的一击, 因为当尊贵的凯撒看见他行刺的时候, 负心, 这一柄比叛徒的武器更锋锐的利剑, 就一直刺进了他的心脏, 那时候他的伟大的心就碎裂了;他的脸给他的外套蒙着, 他的血不停地流着, 就在庞贝像座之下, 伟大的凯撒倒下了。……残酷的叛逆却在我们头上耀武扬威。啊!现在你们流起眼泪来了, 我看见你们已经天良发现;这些是真诚的泪滴。”安东尼充分酝酿民众的情绪, 他用正话反说作引导, 使叛党的身份定位由开始反讽的“尊贵”的“正人君子”还原为“叛徒”。这种煽情让身临其境的民众在耳闻目睹中, 为凯撒掬一把同情之泪, 强化了他们对勃鲁托斯为首的叛党无比的憎恨与义愤。他们按捺不住怒火、怒不可遏地叫喊:“复仇!———动手!———捉住他们!———烧!放火!———杀!———杀!不要让一个叛徒活命。”

(二) 借尸煽情, 情随境迁。

安东尼清楚, 民众的情绪已经高涨, 还要提升到行动层面。他继续借境煽情, 煽动暴动。

1、反话正说, 煽动暴动。

安东尼明知故问, 在故作不知中传递出凶手是出于私怨的信息:“好朋友们, 亲爱的朋友们, 不要让我把你们煽起这样一场暴动的怒潮。干这件事的人都是正人君子……我不知道他们有些什么私人的怨恨, 使他们干出这种事来。”至此, 安东尼在九次声称勃鲁托斯是正人君子之后, 让这些叛党原形毕露———“扮演着献祭者的‘正人君子’终于还原为血腥的叛逆者。”

2、装愚守拙, 再塑形象。

安东尼继续扮演愚笨不智的无才无能, 但又声明自己讲的是众所周知的事实。这个在公众面前扮演着诚实者形象的安东尼继续笼络民众。他告诉民众, 自己没有勃鲁托斯那样能言善辩, 只是个爱朋友的老实人, 照心里所想的说, 提醒民众已知的事情。

3、借尸煽情, 声讨叛党。

安东尼声情并茂, 引导民众, “看看亲爱的凯撒的伤口, 可怜的、可怜的无言之口, 让它们代替我说话。可是假如我是勃鲁托斯, 而勃鲁托斯是安东尼, 那么那个安东尼一定会激起你们的愤怒, 让凯撒的每一处伤口里都长出一条舌头来, 即使罗马的石块也将要大受感动, 奋身而起, 向叛徒们抗争了。”

就这样, 这场本该是哀悼凯撒即兴礼仪演讲在潜移默化中已经转变为政治演讲中的复仇动员。安东尼一改最初低沉舒缓的语调, 他那刚劲凌厉的气势, 慷慨激昂的语调极富鼓动性和号召力, 在民众心里掀起波澜, 引发民众强烈的共鸣, 产生了“共振效应”。被煽动的群众沸腾了, 喊出为凯撒报仇的吼叫:“我们要暴动!”“我们要烧掉勃鲁托斯的房子!”

五、打开谜底, 宣读遗嘱

安东尼为了让民众的强烈情绪转化为暴力行动, 他回到丧葬演讲话题, 颂赞凯撒独一无二。他将前面抛出的遗嘱宣读出来:凯撒赠给每一个罗马市民七十五个德拉克马, 并将台伯河边的步道、园亭供罗马人散步休息使用。这份施惠于所有罗马人的遗嘱, 呼应了主题, 最终煽起受恩惠、感恩的民众暴动的熊熊烈火:“我们要在神圣的地方把他的尸体火化, 就用那些火把去焚烧叛徒们的屋子。”最终将愤怒的情绪化为暴力的行动。“由于民众态度的逆转, 政变的局势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安东尼最终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借助民众的力量完成了对勃鲁托斯的颠覆。

六、小结

分析安东尼的演讲, 其演讲辞不是浑然一体的, 论点也不是单一的, 类型也是杂糅的, 而正是这些似乎不合规则的因素构成了这场演讲的独有特色———即它是真正的双向沟通, 听众是演讲活动的能动参与者, 并成为演讲最终目的的实现者。而这些正得力于安东尼“过人的雄辩才能和机变权术”。在演讲过程中, 安东尼审时度势, 先采用礼仪演讲与罗马民众交友, 然后借助辩性演讲纠偏。接着, 他充分运用即兴演讲的现场感, 改变一言堂式单向表达为双向交流, 并牢牢地控场, 掌握着民众的情绪波动。最后, 运用政治演讲揭丑煽情, 达到目标———引导民众暴动, 为己所用。

摘要:以莎剧《裘力斯·凯撒》中安东尼的演讲为例分析掌控听众心理的演讲策略。安东尼在哀悼凯撒的葬礼演讲中, 就事论理, 声情并茂,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从欲擒故纵、以退为进、理利并举、借境煽情等策略, 剖析安东尼掌控听众心理的高超艺术。

篇6:如何缩短教师与学困生的心理距离

关键词:拉近;心理距离;转变;学困生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伟大并不在力量,而在于技巧。”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首先要明白一个道理:这个世上并没有天生的学困生。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都有成为优秀学生的潜质。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是孩子们启蒙阶段的精神导师,处在这个举足轻重的位置上,给予每一位学生信任和关爱,充分发掘每一位学困生的闪光点成为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刚开始从事教育事业的时候,我曾歧视过学困生。后来,是学困生的热情与纯真教育了我,使我认识到学困生也有自己的尊严,也有自己的生命价值。也正是从那时候起我开始认真反思,真正意识到对于一个教育启蒙者来说,每个学生都是上天赐予我们最珍贵的礼物。聪明的、可爱的、淘气的……这一张张稚嫩的面孔一直出现在我的脑海中,时刻鞭策着我:作为孩子们的精神启蒙者,不能丢失教育者的良心,要认真呵护每一颗单纯的心灵,努力发掘每一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这样才能让这些祖国的花儿将来更好地服务于各行各业。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想要充分发现每个孩子的优缺点,调动每个孩子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就要缩短教师与学困生的心理距离,创设“亲、助、乐”的师生人际情境。对学困生进行适当的心理引导,尤其对于那些在学习方面有困难的学生解决他们在学习方面的心理困扰,是迫在眉睫的教育活动之一。然而教育心理学又告诉我们:教育和被教育者之间无法避免地存在着一种距离,这成为我们实施教育活动的一道屏障。那么,应该怎样有效地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挖掘学困生的闪光点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加强师生情感交流

孩子们的内心就像五彩斑斓的画卷,是最富情感的。老师作为孩子们的精神指路人,在孩子们心里是最有权威且最值得爱的人。这种珍贵的情感孕育在孩子们单纯的心灵里,同时,他们也希望老师能够爱他们,于是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在对于触摸老师的内心情感时就会变得十分敏感。针对这个特点,老师就要时刻铭记李吉林老师所言,“我是一个长大的儿童,儿童是我的挚爱,儿童是我的心灵寄托。”珍爱学生的情感,奉献自己的爱心,首先使师生关系成为一种非常亲和的人际关系,这有利于沟通交流。其次要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和学困生进行心与心的沟通和交流,给予孩子们学习上的关心,同时还要在交流中发现孩子们生活上的困难,及时给予帮助。对于学困生,老师还应该给予更多的交流沟通和关心,发现他们的问题所在,同时也不能忽略优点,扬长避短地给予学困生更多的鼓励,尝试以学困生某方面的突出表现来带动他们的全面发展。以自己的奉献,触及孩子们的情绪领域,不知不觉中师生无形的“墙垛”被推倒了,有效地拉近了师生间的心灵距离。

二、增加师生共同参与活动的机会

师生共同参与某项活动,在活动中就会有更多的交往,无形中增加了师生互相帮助的机会。例如,在野炊中,师生一起架炉子生火、烧菜做饭,学困生把做好的第一道菜送到老师面前,老师为学生夹菜添饭;在为困难学生募捐活动中,师生一起将募捐得来的钱塞进爱心箱;运动会上,在师生接力赛跑中,老师和学困生齐心协力为了赢得比赛努力,不管结果如何,过程都会让人难忘,等等。正是在这些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中,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拉近了师生的心理距离,让老师发现孩子们在课堂之外的优点,例如,某个孩子在学习上比较吃力但是跑步很有特长,这时候老师就应该抓住这个机会给予适当的鼓励,慢慢提升学困生的自信心,相信在不久的以后,这些孩子在学习上也会有很大的进步。

三、教师俯下身子听听学困生的心声

面对学困生,用耐心和宽容对待他们,不抛弃不放弃。面对学生的错误,不要简单粗暴地让学生立即改过,而是要用一点一滴的进步激励他们,增强他们的自信,同时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俯下身倾听他们的心声,做他们自信、鼓励、帮助和信赖的朋友,让学困生觉得你是他们的良师益友。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老师的角色要求也在不断变化。正如《学会生存》一书中所写:“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多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心理的关爱和情感的交融,这就需要老师更多关注学生的心理情感,拉近师生间心灵距离,才能更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篇7:缩短与听众的心理距离 做好即兴演讲

“师道尊严”是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思想,高中阶段师生在学习之外的沟通甚少,师生间存在着不小的心理距离;中学的教育教学活动是在师生双方的一定关系中进行的,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师生的交往过程,任何成功的教学都是以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因此,师生关系问题是高中生学习生活适应的一个重要问题。

促进师生关系的方法是多方面的,教师又是主导,因而,以往多从教师的角度出发研究师生关系。由于师生间的沟通、交往是可逆的,互动的,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是通过师生双方有效交往实现的,因此从高中学生的角度出发,主动缩短与老师的心理距离是可行的。

本研究的目的是了解高中生主动缩短与老师的心理距离会使师生间的关系有怎样的改变,对学生自身有什么影响。

[研究界定]

主动缩短与老师的心理距离,学生作为交往的主动者,有计划、有意识地主动接近老师,是一种与老师心灵上的沟通和对老师高层次的理解。

[研究对象和方法]

利用心理辅导课开展实验研究,宜川中学高一年级16个班级参加实验,804名学生,52名教师,按班级序号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历时一个学期。在实验组中,以班级为单位,班级内分为若干个学生活动小组,每组有5人左右,自愿组合。采用自然实验法,给实验组布置一定的任务,然后观察活动后的效果。再采用谈话法、作品分析法了解实验组师生的心理感受和特点,用测验法分析、研究实验组和对照组心理特点。

[实验过程及分析]

(一)布置实验组完成任务

在实验组中,创设师生彼此接纳、欣赏和尊重的环境和气氛,并要求其通过心理辅导课逐次完成下列任务。

1.选定某一位或几位老师,把这些老师作为一个普通人来观察。了解其外貌、性格、行为方式等特点,并完成书面作业A——介绍被观察老师的特点和观察者的感受。

2.采访老师。学生小组合作,制定采访计划、提纲;记录具体采访内容,各活动小组在班级中交流采访情况,并完成书面作业B——介绍采访过程和采访者的感受。

3.给被观察、被采访的老师写赞美短信——作业C。个体活动,找到老师值得肯定的长处,以老师能接受为原则,赞美老师。

4.请老师为赞美信回音。学生拿到老师回复的短笺——作业D。

5.请老师为另一位学生做积极评价。作业E——学生拿到老师的评价文字或记录。

6.给另一位老师写积极评价——作业F。

7.展示师生心灵对白。在班级壁报中展示部分作业B、C、D、E、F。

8.实验组写整个活动感受——作业G。

(二)对照组完成任务

1.给老师写积极评价——作业F。

2.请老师为另一位学生写评价——作业E。

(三)实验活动的对比分析

实验组通过一系列活动作业有效地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1.两组的作业E和作业F有显著差异。实验组师生双方评价内容深刻,范围相对广泛。把内容按褒义词、中性词、贬义词分类,发现实验组褒义词明显高于对照组,贬义词较少出现,中性词的使用两组差别不明显。

2.用谈话法研究两组心理特点。发现实验组师生的相互评价中,“积极因子”均好于对照组。

3.比较实验组内容相近的、前后两次的作业A与作业F,发现F总体明显优于A。说明通过活动,学生对老师的评价提高。

4.分析实验组作业G发现,大部分学生感到,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师生之间不再陌生,关系亲密了,增强了对老师的接纳感和自己的归属感。

(四)问卷调查

1.采用《你与老师相处过程中感到困扰的问题》测验(1),同时在两组中进行问卷调查、测验。

2.自编问卷,18个题目,在实验组进行调查。

(五)问卷测验统计分析

发现高中学生主动走近老师后,师生关系问题的困扰程度降低。

1.据测验结果发现,师生关系困扰程度,两组间有明显差别,实验组比对照组低9.7个百分点。其中,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困扰程度,实验组比对照组少7.2个百分点;师生情感距离上的困扰程度,实验组比对照组低15.6个百分点;师生之间的地位关系困扰程度,实验组比对照组低6.3个百分点。

2.根据实验组自编问卷统计发现:缩短师生心理距离,具有人际交往的心理功能。它能够对学生的人际交往产生影响,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更好的发展,使其在心理方面成熟了许多;老师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人格能够对学生产生影响;与老师沟通给学生学业带来了改变。

(1)有96%的学生认为,在实验活动中,自己与老师的关系发生了积极变化,其中:

39%的学生认为对老师有了一定的了解;

24%的学生认为得到了老师的重视;

11%的学生认为对老师多了一份理解;

12%的学生认为对老师多了一份尊重;

14%的学生感到老师多了一份亲切;

约4%的学生认为,老师可以成为自己的知心朋友和倾诉对象。

(2)84%的学生认为,缩短师生心理距离活动对自己有积极影响,其中:

近55%的学生认为,自己与老师沟通给学业带来了改变,成绩也有所提高。他们认为“因为喜欢某老师,而喜欢了该学科的课程”;“上课能更认真听讲”;“ 学习上有沟通”;“上课效率提高”。

38%的学生认为,人际关系和交往能力方面有所提高。他们认为自己“与师长交往更坦然了”;“向老师问问题的顾虑少了”。

7%的学生认为,此活动对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有影响。他们认为“更能看清自己今后的人生发展方向”;“被老师深深打动……”;“引起深刻思考……”;“看问题更深入,办事情更稳重,发现了自己在原有的基础上更一步发展的潜能。”

(3)约29%的学生认为与老师有沟通很正常,没有什么特别不同之处。“老师只是一种社会角色,他们也有自己的个性特点。”

[研究结论]

1.高中生主动缩短师生间心理距离能有效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和理解,使双方产生认同、理解和接纳,有助于建立新的、积极的、值得肯定的师生关系。

2.高中学生主动缩短师生心理距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认知水平,对教学活动有较明显的促进作用。

3.高中生主动缩短师生心理距离,师生关系问题困扰程度降低了,有利于学生完善情绪状态和人格以及身心的发展,有助于学生适应学校生活。

篇8:缩短教室与职场的距离

——席安·哈里顿

毕业即失业

“我要毕业了,因此我忐忑地坐在学院就业咨询师米歇尔·戈尔女士面前,对她说,‘我想做平面设计师。’戈尔女士在简单地敲击了几下电脑键盘后,满脸遗憾地告诉我,年轻人,依你过去几年在这个领域的表现以及今年这个行业竞争激烈程度而言,我不建议你向这个职业方向发展。”这是发表在英国一个应届生求职论坛上的一篇普通帖子。我们怀着好奇心,找到了这篇文章的主人公之一,英国威灵顿艺术大学路易斯学院职业指导咨询师米歇尔·戈尔女士。

“这篇帖子我没有读过,但是相似的经历几乎天天发生。英国的经济形势这几年很不景气,而我总不能对前来咨询我的年轻人说盲目乐观的谎话吧,所以我不得不一次次地告诫他们:你的职业选择未必能有好的前景。”

戈尔女士的观点得到了不少学校职业咨询师的认同。一个普遍的共识在于:英国本土大学应届生就业的冬天已经来临。

“六十年前,和我一样拥有哲学、历史学、教育学背景的应届生也顶多是不被大企业所青睐,找一份养家糊口的体面工作却也不是一件难事。但是现在,哲学、历史学乃至其他社会科学类专业,在大学专科、本科教育阶段已经都不属于必修或者一类专业了。原因很简单,学习这种社会科学类专业就意味着失业。”英国国家经济与就业研究协会资深顾问博特·S·吉尔对我们说道,“英国现在每年有130万左右的应届毕业生在毕业之后没能找到合适的工作,这种情况在G8国家中位列倒数第二位,仅领先于意大利。当然英国要赶上意大利25%的应届生失业率还有一段距离,但是意大利确实情有可原,毕竟英国不是‘金猪四国’之一。但是我们认为英国的应届生就业颓势有加剧的危险,我们最大的问题在于:我们的市场上没有受到青睐的专业。”

在英国留学从来都是一笔不菲的开销。低就业率首先冲击的便是英国的海外教育市场。与此同时,由于英国本土学生享受的是高额的教育补贴,低就业率也促使国会不断质疑教育部门对纳税人税金的使用效率。曾有下院议员公开指责教育大臣,“与其这样浪费税金,倒不如把教育补贴给内务警察部队,起码当‘占领华尔街’这样的行动发生在伦敦时,我们的生活会平静些。”

面对各方面的指责,教育部门首先出面进行了说明。2011英国教育白皮书列出专章来讨论“就业率低下”这一社会现象。但是政府的报告发表之后的很短的时间内,不少社会上的民间调查机构就纷纷拿出了自己的研究结果,并以之对政府的“辩解报告”发动猛烈的进攻。

谁之过

在这些攻击政府教育部门的报告中,由“私人劳动力基础研究学会”拿出的2011年度研究成果又是最具代表性的:教育大臣不止一次向全世界的学生与家长强调,“英国的教育水平,特别是高等教育水平,仍是世界上最好的。我们拥有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敬业、最专业的教师团队。”但是这句话恰恰是最大的谎言,英国本土的教师团队情况已经糟到不能再糟的情况。董事会制下的学校运营体制始终把盈利放在第一位,危机背景下要维持高额的盈利只有一个办法,这就是削减成本。而教师群体,恰恰成为了这种成本节约的最大受害者。在不断高涨的物价水平和工作压力下,教师的工资正在逐渐缩水,不少资深教师去了北美及亚太地区。英国的学校不得不用“水货”来充数,这怎么能堪称一个优秀的教师团队。

另一个谎言则是鼓吹英国传统的优秀学习风气。英国教育部门动辄喜欢用百年学府来装饰自己的整个教育体系,殊不知,清教徒般的学校生活早已经变质,取而代之的是颓废、糜烂和不求上进的整体心态。这种心态充斥了英国的校园,加之近年来毒品、网络、色情的泛滥,英国校园的学习风气早已不如以前。

然而,在众多批评的声音中,也不乏能够客观看待问题的观点。至少这种评价不会把所有矛头都对准政府的教育部门。“教育部门是有责任的,但是这种责任仅限于他们对劳动力市场反应的滞后性。”凯文·卡雷,一家民间信贷机构的人力专员的看法就很有代表性,“早在十二年前,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便不再是简易的逻辑思维、运算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了。劳动力密集产业的转移使得传统市场对于人才的上述能力的要求不断萎缩,相反,会计能力、金融投资、风险控制成为了产业升级以后市场对劳动力人才的素质要求。但是我们的教育部门在这些方面是有责任的。至少,他们没有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的方向与重心。从而导致大量同质化人才的产生,严重地影响了英国劳动力市场的布局。”

在凯文眼中,教育部门的责任到此为止。

“剩下的,则该问问同学们了。”凯文补充道,“根据我们的调查,‘不称职毕业生’在英国占每年总毕业生总量的55%。所谓‘不称职毕业生’是指虽然获得了学校颁发的毕业证书,但实际工作能力还不能满足企业初级员工标准的毕业生。‘不称职毕业生’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企业在这方面也并没有吹毛求疵,只是作为一名企业的初级员工,你总得具备一些企业可以在今后帮助你提高的基础,但是不少毕业生连这种起码的基础都不具备。”

不少专家认为,学生们太过注重个人专业知识的学习,却放松了对团队合作、创新思维等企业需要能力的锻炼。

“这多少和学校有关系,但是考虑到英国的各个高校都有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学生们将自己禁锢于课本之中才是真正的原因。”凯文评论道。

为了证实自己的观点,凯文团队在英国十余所不同档次的高校开展了问卷调查。结果不出所料,从大一至毕业季的同学们最关心的是学业能力的提升。在“企业关注的能力”这一栏,70%以上的被问卷学生都回答,“先找到工作,进入企业后由企业培训完成。”

“我觉得学校教育应当因时制宜,”凯文团队的问卷设计师伊兹梅尔·普拉提评价道,“学校关注市场不能成为一句空话,既然要关心市场,那么就应当注意到,企业在目前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有太多精力放在人力培训上的,所以学校应当引导学生在企业实际需要的范围内认识自己能力上的缺陷,而非一味地培养市场所缺少的专业人才。坦白地讲,我们市场其实已经不缺人了,缺的是能力。”

教育界的专家们则为学生们喊冤。英国知名教育实践理论学者——马道夫·格奈尔·谢特就曾公开替英国毕业生说话,“我们不应当鼓励学生们关注太多课本之外的东西。大学教育,对绝大多数毕业生而言,是最后一次就职前的理论充电或者夯实基础的机会。一个铁定的道理是,一个人的理论运用水平取决于他的理论认识水平。因此,如果我们要期待毕业生们在职场上的精彩表演,现在就不应当打乱他们的象牙塔生活,相反,我们应当在目前的复杂形势下,为他们营造一片安静的天空。”

三种解决思路

与谢特“充耳不闻窗外事”的态度相比,另一教育界泰斗,洛里·T·达尔特教授的观点则更要折中一些,“职场出色的表现是基于学校优异的成绩的。但不容忽视的是,全世界的大学教育都有‘求大’‘求全’的不良趋势,姑且不论这种趋势的好与坏,就学生而言,需要应付二十几门功课谈何容易?因此我赞成‘企业有限介入’的方法。”

所谓“企业有限介入”,是指学校与企业进行合作,让学生有机会进入企业了解企业的运作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人生和职场生活进行规划与设计,这样一来,学生便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有目的地提升自己的相应能力。

“比如说,商学院的鲍里同学从大一开始就要接触二十五门功课,从商务礼仪到黑格尔后期哲学思想研究,从商务法语到远东商务史。其实鲍里同学不必这样辛苦,我们可以在大一的暑假安排他进入戴尔公司,两个月的实习他便能接触到不同的企业运营层面。开学以后,我们的老师会帮助他整理这两个月的收获。那么鲍里同学一定会形成自己今后工作的一个设想。比如说,未来目标是做OME产品代工监管。那么在尊重鲍里同学自己意愿的基础上,我会建议他应该在运筹学、商务法语等科目上认真学习。这样不断坚持下来,我敢保证鲍里同学一定是戴尔或者其他IT产品企业十分青睐的应届毕业生。”

达尔特教授的言论在学界引发了广泛争议。批评者们认为,“有限介入论”至少存在两个致命的问题。

“首先,达尔特教授的设计模式是在一种纯理论的状态下提出的。这种理想化的状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学生通过企业实习发现自己的前进道路是一种一厢情愿的想法。务实地说,暑假的到来只会促使大部分‘鲍里同学’带上女友去地中海、里约热内卢或者香港度假。其二,企业的需求在大学课本中根本无法轻易地建立起逐一对应的能力培养体系。就如OME产品生产的布局、产量、销售等环节的确和运筹学有关,但是鲍里同学毕竟不是运筹学的教授。况且,现实情况是,当今绝大数OME的管理者都是基层工厂工人乃至调度员做起来的。与高深的运筹学比起来,似乎实践经验的作用更明显一些。”自由评论员谢尔盖·达曼多夫斯基如是说。

基于针对“有限介入论”的批评,以吉列夫·色佛尔为代表的一批学者提倡了“全面介入论”,即:学校按照企业的人才需要进行人才培养。

“‘全面介入论’不是一个新的观点,早在东南亚经济危机的时候,远东的不少大学就秉承了这一宗旨。”色佛尔对记者谈论了他对“全面介入论”的认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似乎‘全面介入’的办法是最好的,但是我必须提醒大家一点,东南亚经济危机以后,原先在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的多所传统名校瞬间风光不再。”

色佛尔认为“全面介入论”是目前拯救英国毕业生的最好办法。尽管它是以牺牲大学的个性与特色为代价的。但是与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而言,这种代价无疑是值得的。

“我曾经笃信‘有限介入论’但是很快我便发现这一理论只是实行者的一厢情愿。包括我自己服务过的多家企业都与大学之间有密切的合作关系。但是这些合作,能带给双方的,只有理论上的乐观。”色佛尔回顾了他坚持“全面介入论”的过程。

“但是,如果企业更加全面地介入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事情就好办多了。我们抛弃了复杂的合作问题,直接采取若干方式从学校提取我们需要的人才,这样既能保证我们企业的需要,也保证了毕业生的出路。”

根据色佛尔的介绍,“全面介入论”主要是由以下三种思路展开的。

“但是,如果现在就说‘全面介入论’是完美的也不严谨,”色佛尔在观察了一年之后得出了一些新的结论,“起码一个问题,如果企业本身产生了问题,你还能保障在遇到这些变化之前培养的同学还有用武之地吗?比如说,戴尔被收购了,收购企业又大幅度地调整经营策略,也许所学的内容就全部变成了屠龙之技。而在这个时候,也许‘有限介入论’就更合适一些,所以,三种思路都是宝贵的想法,但是,对于任何一个办法,都不能绝对化的运用。管理者需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来决定采取何种思路,这样才能在企业人才库与迎接毕业生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本文编译自英国《Human Resource》杂志2012年6月刊

思路之一

订单主义。这是全面介入论的初级形态。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企业只需找到合作的高校,然后将需要何种专业的人才告知高校,再由高校负责后续的人才培养工作。订单主义只是全面介入论的一种尝试形态,从本质上讲,在这种思路下,企业并没有全面介入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所谓的“人才订单”,其实高校只要信息灵通一些,根本无需企业提供。

思路之二

企业在高校中设立办事处,介入教学体系。由于订单主义在实际中并不能有效地体现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意志,因此订单主义并没有受到太多的关注。在订单主义的基础上,由于对毕业生质量仍不满意,一些原先采取订单模式的企业转变了与企业的合作方式,他们在学校的教育体制中设立自己的办事处,按照企业的人才需求标准编写专门教材,和学校一道设立专门的课程。

“第二种思路是目前最流行的方式,在这种模式下,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水准被进一步提升,企业能够更加深入地介入大学人才培养之中。”色佛尔对各个企业的大学办事处评论道,“但是这种模式仍然不是解决问题的完美方案,英国的大学教育模式,对于学生的学习行为是管理得比较松散的,学生们向往自由的学习模式,特别是在高水平学校,学生们往往不愿意为了面包而学习,所以办事处虽然可以介入教学,却仍然难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要以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规模。”

思路之三

企业大学。对于有实力的企业而言,一种新的思路正在逐步成熟起来,这就是企业大学。企业大学是对以上两种校企合作思路的完善,也是一种革命性的尝试。在这种模式下,学校将帮助企业完成对学生的招录、管理。教学、实习、就业等工作都将由企业完成。在这种思路之下,企业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打造人才队伍,学生只需在企业大学中认真完成自己的学业,那么他们的就业就基本可以得到保障。

上一篇:大学生杂志媒体接触情况调查下一篇:XX区关于开展先进妇联组织创评活动的实施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