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一的听众》教学反思

2024-05-03

《惟一的听众》教学反思(精选6篇)

篇1:《惟一的听众》教学反思

1.用“ ”划出文章第二段中五个错别字,并把正确的答案写在下面的括号里。

2.从下面几个词中选出合适的词填在文中恰当的地方。

(操纵 流淌欣赏难以置信羞愧难当)

3.文章“耳聋”的老人指的是_____

篇2:《惟一的听众》教学反思

1.地 眶 歉 聋 愧

2.难以置信 羞愧难当 欣赏 流淌 操纵

3.音乐学院最在声望的教授,也是乐园的首席小提琴手。

篇3:《惟一的听众》教学反思

一、抓一变化, 直奔中心, 统领全文。

文章的题目是全文的中心体现, 尤其是题眼, 学生可以通过它“窥一斑而见全豹”。从文章的题眼切入, 可以准确地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从而以此为主线展开语文能力的训练和优美语言的感染。因此, 教学伊始, 教师改变了按顺序逐段教学的传统, 引导学生从文章的首尾段入手, 从对比鲜明、首尾呼应的叙述中感受作者由一位音乐白痴成长为能在成百上千位观众面前演奏的小提琴手、由沮丧变得自信的巨大的变化。在学生初感巨变、点题引出文章主要人物后, 教师相机展示老妇人的照片, 引导学生从长相、动作、神态、职业等方面介绍老妇人, 把自己看到的和从文中了解到的有关老妇人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和重组表达。引导学生探究发现老妇人帮助“我”成功的“神丹妙药”就是鼓励与关爱, 并且是通过语言和神态传递给“我”这一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后, 深入探析文本也将由此展开。这样直奔中心的教法既让学生对老妇人有了初步的认知, 又节省了教学文章第九、十自然段和首尾段的时间, 统领了全文的教学, 收到了事半功倍之效。

二、提一线索, 品读会文, 突出重点。

设计一个有价值的高质量的问题引领学生深入教材, 明确方向, 深入思维, 以便在课堂上真正形成文本、作者、教师和学生的多重对话。教师设计的这一主问题的思维含量越多、水平越高, 对学生的激发力就越强, 教学效果也会更明显。教学《唯一的听众》时, 教师设计了“老妇人一共对‘我’说了几次话?每次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为什么这样说?‘我’的心理和行动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以品味老妇人的语言为线索, 启发学生思考, 引导学生悟意悟情。由义而句, 由句而词, 抓住关键词句、重点句段进行品读感悟,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感受老妇人诗一般语言背后的真正用意就是不断鼓励“我”自信地练琴、刻苦地练琴。在此基础上师生合作描绘朗读, 形成一唱一和的课堂景观, 教师饱含深情的描述和优美的琴声把学生带入文本的情景中, 师生在读中传情, 在声中悟情, 体会到老人的良苦用心和高尚情操。这样层层递进的问题与教学设计使学生的思考解疑与作者思路合拍, 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情感融为一体, 从而受到文章内容的感染, 突出了重点, 加深了理解。

三、质一问题, 依学而教, 以点带面。

新教学理念呼唤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 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对文本作出分析判断, 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对于长文, 教师更应鼓励学生发现问题, 让学生的质疑行为走进课堂。教师在教学《唯一的听众》, 品读老妇人神态的语句时, 可依学而教, 启发学生动脑筋设疑“为什么说老妇人那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 像深深的潭水?……”激发学生思考、辨疑、析疑, 调动学生“仓库”里的知识, 引导学生想象补白, 当“我”拉出真正的音乐时, 从老妇人深如潭水的眼神里, “我”仿佛读到了她对“我”更高的期盼与要求。同时以点带面, 前勾后联, 想象当“我”拉出像锯床腿一样的声音时;当“我”有了几分信心, 每天去练琴时, 老妇人平静地望着“我”的用意就是再次给“我”莫大鼓舞, 品味老妇人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真切含义。这样做, 既灵活地运用各种比较方法, 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发展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又依学而教, 突破了难点。

四、品一标点, 回味升华, 拓展延伸。

文本细读, 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文字, 还应对标点符号的使用进行细读。教师在备课时要触摸文本, 咀嚼语言, 悉心体味, 发掘内蕴, 用一双敏锐的眼睛去发现文章字词句段、标点修辞上的亮点, 并且把自己解读到的亮点变成课堂教学上学生学习的亮点。《唯一的听众》是一篇文质兼美的佳作, 不仅浓缩了作者丰富的情感, 而且在遣词造句、语言表达和标点符号的使用上都颇有特色。当作者从妹妹口中得知老妇人不是聋子, 而是首席小提琴手的真实身份后, 什么也没说, 却留下了一串省略号, 作者到底省略了什么?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品味省略号蕴藏的意义所在, 发现课文这座“冰山”浸在水下的部分, 把省略号具体化, 想象揣摩当时“我”的神情、言语和内心感受, 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填补空白, 在具体情境中提高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学生在品味省略号这一含蓄美的同时再次感受老妇人德高望重的高大形象, 敬佩与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再次升华了情感, 为最后的拓展练笔做了很好的情感铺垫。在激活文字、标点的同时学生不仅体会到课文的思想感情, 还体会到标点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学会在阅读、理解、练习等语文实践活动中学会正确地使用标点, 一举多得。

篇4:《唯一的听众》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5A-0066-02

一、学情分析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在读懂课文、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学习作者是如何通过对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抒发真情的写作方法。”在教学文本时,笔者运用多种读书方法指导学生熟悉文本,如快速浏览、默读、朗读、小组读、齐读等,对于长篇课文而言,默读和浏览是快速且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课文《唯一的听众》记叙了“我”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下,由没有信心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观众演奏的故事,赞扬了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表达了“我”对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文章语言质朴、清新、感情真挚,适合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笔者通过小组讨论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突破教学重点,夯实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印象深刻的句子。

2.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老教授的语言和神态变化,感受老人对“我”不着痕迹的爱护和鼓励,让学生感受真情的美好。

3.引导学生通过体会“我”的心理、行动变化,感受“我”对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

4.体会文中老人的语言与神态描写对表情达意的作用,并仿写句子。

(二)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品读老教授的语言和神态变化,感受老人对“我”不着痕迹的爱护和鼓励。

2.引导学生通过体会“我”的心理、行动变化,感受“我”对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

(三)教学难点

学生深入理解文中对老人的语言与神态描写对表情达意的作用,并仿写句子。

三、教学过程

(一)音乐谈话导入

(多媒体播放小提琴音乐)

师:同学们,当我们聆听着这动人的小提琴曲,沉醉于美妙的音乐之中时,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语言文字的世界,去聆听有关成功者背后的故事,去认识那位特殊的老人——“唯一的听众”。

(二)体会“我”的心理和行动变化

师:默读第1~8自然段,想一想,在学拉小提琴的过程中,“我”的心理和行动发生了哪些变化?用横线画出关键词句。(指名学生说)

教师相机板书:

心理变化:沮丧——羞愧又兴奋——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自信

成功行动变化:不敢在家里练琴——想溜走——每天清晨到树林里练琴——敢在家里练琴——能为成百上千的人演奏

师(小结):“我”终于成功了,这其中除了“我”个人的刻苦努力之外,还有一个人功不可没,她是谁?(老教授)

师(提问过渡):老教授是怎样帮助“我”一步步走向成功的?请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进行品读分析。

【设计意图】《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教师给学生提出问题后,要把问题串连,形成任务梯度,让学生在讨论时明确学习目标。

(三)抓住关键词句,感悟体会

1.教师相机出示学习要求:自学课文第1~8自然段,用“”画出描写老教授语言的句子,用“”画出神态描写的句子。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可以先自己画一画,再在旁边做批注。

2.学生分小组进行交流讨论,可以结合课后练习2进行讨论。

3.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相机出示文中的句子进行点拨。

(1)老人叫住了我,说:“是我打扰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坐一会儿。”“我猜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你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

师:“我”的尴尬和不自信、沮丧的原因是什么?老人真的耳朵聋了吗?她为什么说自己的耳朵聋了?

(2)“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

师:老人诗一般的语言使“我”产生了哪些变化?注意文中描写“我”的行动的句子。

(3)我停下来时,她总不忘说上一句:“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

师:这是老人对“我”练琴的一种肯定、鼓励,让“我”产生了从未有的感觉,那种感觉是一种信心、一种勇气、一份执着、一股力量。

(4)有一次,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

师:老人的赞扬和鼓舞是“我”发奋练习的不竭动力,老人善于循循善诱,使“我”爱上了小提琴。

(师引导学生角色扮演朗读老人说的话,体会老人的真诚鼓励)

师(小结):老人的语言是真诚的,作为一个自称耳聋的音乐教授,她鼓励、帮助“我”的另外一种形式就是平静、深沉、明澈的眼神,也就是神态描写。请同学们朗读描写老人神态的句子。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读出情、读出意、读出思,是笔者一直关注并全力探索的课题。笔者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朗读,“换位”走入老教授的内心世界,引起了情感的共鸣。

4.学生汇报交流文中描写老人神态的句子。(教师相机出示课件:三次“平静地望”)

(1)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

(2)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

(3)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三个句子)

师:找出描写老人神态的关键词。这样的词语在文中总共出现了几次?

师(引导学生想象说话练习):此时无声胜有声,老人平静的眼神背后,又在想些什么呢?为什么“我”总觉得老人的眼睛像深深的潭水呢?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说一说老人当时的心理活动,可选一处说。(出示课件,音乐起)

(1)当我沮丧地想离开小树林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2)当我每天去小树林拉琴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3)当我渐渐奏出真正的音乐时,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师指名说,全班交流、点评)

【设计意图】教学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多种形式地深入品读课文,让学生与文本、文中人物进行对话。

(四)仿写

师:好一位了不起的老人啊!她用真诚关爱的眼神,诗一般的语言鼓励着年轻人、培养着年轻人,而“我”感受到了来自老人身上的力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师示意学生看板书)

师:在此期间,“我”一定也有话想对老人说,比如当得到老人的鼓励时,“我”的神态、语言是怎样的呢?心里又是怎样想的?让我们学习课文的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进行仿写练习。(师出示课件,生任选一处仿写)

1.我停下来时,她总不忘说上一句:“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听了她的话,我,心想。

2.有一次,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幸福和快乐,我,心想。

3.看见老人微笑着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打着节奏。我心想 。

(学生仿写,教师巡视指导、点评)

师(总结):当“我”在舞台上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面对鲜花和掌声时,会情不自禁地感激,会不由自主地想起那清晨里“我”唯一的听众。

【设计意图】与课文相联系的仿写、补写、续写都是练笔的有效方式,学生在练笔过程中,不仅能练习表达语句,还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五)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在这里,“唯一”是什么意思?(独一无二,“我”在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曲时,心里想起的是这位自称“耳聋”的老人,可见老人在“我”的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地位)

师:同学们想象一下,当“我”面对鲜花与掌声时,“我”最想对老人说些什么呢?让我们把作者的那份感激之情融入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朗读中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最后一个自然段很有特色,与题目有着巧妙的联系,你看出来了吗?(篇末点题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画龙点睛)

【设计意图】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对文章的结构特点、表达方式等进行总结,以实现新课标中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的这一目标。

(六)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师:老教授在“我”灰心丧气的时候安慰“我”,是她不断的鼓励、亲切的话语使“我”逐步增强了自信心,一步步地迈向成功。你有唯一的听众吗?你想成为别人唯一的听众吗?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也能做一个关心他人的人。

师:最后,老师要送同学们两段话。(课件出示句子,师生齐读)

1.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2.我们每个人都有要感谢的人,其中不仅有物质上的给予,而且也包括精神上的支持。对很多人来说,也许这种给予是微不足道的,可它的作用常常难以估量。因此,我们每个都应尽自己所能,帮助别人。

(七)板书设计

11.唯一的听众

心理变化:沮丧——羞愧又兴奋——洋溢着从未有过的感觉——自信

行动变化:不敢在家练琴——想溜走——每天清晨到树林里练琴——敢在家里练琴——能为成百上千人演奏老教授的鼓励、关爱→成功

【设计意图】板书设计主要以“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为线索,突出了老教授的鼓励和关爱使“我”变得自信,最后一步步走向成功,赞扬了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的美德,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篇5:《惟一的听众》教学反思

1、体会侧面描写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2、感受老教授美好的心灵。

3、认识适时的鼓励对人的成长的重要。

教学用具:

多媒体投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背影》到《甜甜的泥土》,在作者淡淡的叙述中我们感受到了亲人之间的真情,其实,在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之间,也有令人动情的温情的故事上演。

今天,我们来学习落雪的《惟一的听众》,感受字里行间所表现的人情美。

板书:惟一的听众

落雪

通过这篇美文的学习,我们要达到三个目标:

1、体会侧面描写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2、感受老教授美好的心灵。

3、认识适时的鼓励对人的成长的重要。

(出示投影,学生齐读学习目标。)

存在问题:由于备课的时间较为仓促,在定位知识和能力的目标时,确定“人物描写对表现主题的作用”为知识目标,但在对教材的把握中,经过评课,意识到若改为“人物的侧面描写对表现主题的作用”或许会更好地把握文章内涵。

二、讲述。

希望通过45分钟的学习,同学们能有所收获。

首先,请同学自由读课文,划出你不理解的字词和同学交流,并说一说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1、划出文中你不理解的语句和同学交流。

2、说一说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出示投影,指一名学生读题)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学生交流。

(3)、学生讲述故事。(1名学生复述)

存在问题:学生在自由阅读的过程中,能很好地交流,但由于学生的认知或教者的点拔等方面的问题,使得学生提出的问题仅仅只有一个,即“当我感觉到这一点时,一种力量在我身上潜滋暗长。”这种力量是指什么?学生答:指我的一种自信。

其实,有很多句子值得去理解,但或许是时间或点拔的方式,学生对此有点迷惑。在交流故事的过程中,一名学生讲述时,显得有点冗长,教者点评后,若能及时挑一名学生再次复述,便能将学生充分地调动起来,从而达到在简洁有力的故事内容的概括中明白文意。

三、发现。

同学们对课文有了一个大致的掌握,请问“惟一的听众”中的“惟一”是何意,听众又是谁?

(学生作答:“惟一”是独一无二的意思,听众是指老妇人。)

板书:老妇人

刻画人物形象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主题,在这篇文章里,着力刻画的是老妇人这个形象,在刻画人物时有多种方法,如语言描写,还有……

(学生回答,有细节、动作、神态、心理、细节,外貌、肖像等描写方法。)

说得不错,今天,老师就给同学们一点友情提示。

刻画人物形象通常会抓人物的语言、心理、神态、动作、外貌等描写。有时也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但都是为了表现人物性格,揭示文章主题。

(出示投影,学生齐读友情提示。)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走入“发现”环节,思考:

1、文章运用哪些描写来刻画老妇人的?请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学生阅读、交流,找出关于老妇人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的句子,并读出来。)

板书:外貌

语言

动作

神态

2、找出描写“我”心理感受发生变化的句子,读一读。

(指一名学生读课文,其他学生边听边划。)

问:我的这些心理变化是因为什么?

(学生:因为老妇人的关心和爱护,鼓励和支持。)

板书:美丽、善良的心

因为老妇人的这种鼓励,我走向成功之路,试想一下。

试想一下,我第一次遇到老妇人时,老妇人就点明身份,并对我说“你拉得真不错”或“你拉得不好”时,故事的结局会怎样?

(教者出示投影,小插曲)

(学生畅所欲言,计用时13分钟,12名学生作答。)

而文中的结局又是怎样呢?

(一学生作答,学生指出在最后一节,学生齐读最后一节,体会感悟。)

存在问题:本环节是这节课的重点环节,但由于教者的水平问题,导致应该教给学生的一些能力和方法,在教者匆匆的赶时间进度的限制下,让教学重点和难点,也是亮点和闪光点走向灰暗。如果在“发现”环节的第一个问题结束后,告诉学生这些就是刻画人物时所通常采用的一些方法,另教者在学生回答“肖像”和“外貌”描写时,未能作出正确点评,加以区分。

故反映了教者在教学过程中的机智尚欠缺,教学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再如第二个问题,便是典型的“侧面烘托”,教者只要引导学生读第二节中“嘿,毕竟有人夸我了”等句便可一下子带入“侧面烘托”中去,从而水到渠成地完成知识和能力目标即“体会侧面描写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文章真正的玩味所在还在于老妇人的不同寻常,文中的“我“是从妹妹那儿得知老妇人是一位最有声望的教授的,但在文中却有多次暗示,如三次“平静”等语句。由此便可明白文章之所以这样安排情节的原因了。

在“小插曲”的安排上,还可让学生侧重于分析“我在老妇人点明身份和未点明身份”这两种情形下获得成功有所区别,这样的比较也许会比设计的“小插曲”更有回味的余地。

四、启示。

当我们走出“发现”环节,我们对课文已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请同学说说你的感受。

读了这篇文章,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出示投影。)

(学生说自已的感受,计7名学生)

五、心灵语丝。

面对每一个人,我们都可以让鼓励像花儿一样盛开,这可以是一个眼神,可以是一个抚摸,也可以是一个微笑、一句话语。请你:

以“鼓励”为话题,说一句话。

例:无言的鼓励是成长的奠基石。

(出示投影)

(学生用1分钟思考,作答,计3名学生)

篇6:惟一的法宝

这可怎么办?将士们面面相觑、议论纷纷。一位叫庇尔狄迦斯的大臣忍不住站出来问道:“陛下, 如此漫长的征途, 您难道不应该带点什么启程吗?”

“我已经带好了。”亚历山大目光坚毅地直视着前方说道。

“已经带好了?”群臣大惑不解地重复着, 然后禁不住异口同声地问了出来, “是什么?”

“我带了一个举世无双的法宝, 它的名字叫‘希望’!”亚历山大回答道。

听到这句话, 庇尔狄迦斯大为震撼, 只见他立刻说道:“那么, 请允许我们也来分享它吧!”然后, 他便宣布拒绝皇帝分给他的财产。紧接着, 在场的许多大臣都效仿了庇尔狄迦斯的做法。

带着“希望”法宝远征的亚历山大大帝, 不久之后便成功征服了希腊那片神奇的土地, 给希腊世界以及东方、远东的世界带来了文化的融合, 开辟了一直影响到现在的丝绸之路的丰饶世界。

启示:

上一篇:教师如何家访下一篇:雇佣关系解除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