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手浇艳文明花决策

2024-04-28

众手浇艳文明花决策(精选3篇)

篇1:众手浇艳文明花决策

众手浇艳文明花

——芜湖县湾沚镇连续创建全国文明镇纪实

2007年,芜湖县湾沚镇入选第一批“全国文明镇”。两年后,湾沚镇再次入选“全国文明镇”。是什么让湾沚镇在“全国文明镇”创建活动中花开不败、芳香四溢?

湾沚镇的答案是:以人为本、综合创建、不断创新,让创建活动惠及普通百姓,为全镇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文明镇是一个镇域精神文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综合体现。我们把创建全国文明镇,作为提高本镇品位、改善投资环境的一项重要举措。”镇党委书记陶善生始终认为创建全国文明镇是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的助推器。

工作中,他坚持把创建全国文明镇与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发展,与提高百姓素质、治理环境,与关注民生工程、构建和谐社会等工作结合起来,努力做到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

“创建全国文明镇,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一项发动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实践过程。”镇长陈亨俊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湾沚镇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宣传活动,先后组织“好媳妇、好婆婆、好丈夫”、“文明乡镇企业”、“十星级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双拥共建等评比活动,坚持用身边的典型影响人、教育人、鼓舞人、带动人。

“创建全国文明镇,要以人为本、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为最终目的,把创建活动变成实实在在的具体行为,真正让人民群众受益得惠。”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县文明委常务副主任杨文玲经常到湾沚镇指导。

湾沚镇积极实施畅通工程、安居工程、生态环保工程、靓化工程、文化休闲工程,大力开展日常生活垃圾“村收集、镇运输、县处理,”全镇改水、改厕率分别达到100%和80%,建设沼气近800座,铺设水泥路210公里,建成了一批新农村示范点。

“我每年都到湾沚镇来,每次来都有新的变化。这增强了我投资的信心!”2009年12月8日,前来参加芜湖县大型经贸洽谈会的客商陈学保对湾沚镇日新月异的变化大为称赞,并签订了正式投资项目。

“实践证明,创建全国文明镇与发展经济方向一致、目标相同,而且良性互动。”湾沚镇党委书记陶善生说:“入选全国文明镇是崇高荣誉,更是无声鞭策,文明创建是一项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工作。我们将继续努力争创第三批全国文明镇!”

新起点、新目标、新征程!在湾沚镇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一个“基础设施配套、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优美舒适、人民生活宽裕”的文明湾沚正在向人们悄然走来!(张致林)997

篇2:众手浇艳文明花决策

作者:马国花 薛军王永红曹燕巴里坤县城镇二校是一个有哈萨克、汉、回、维、蒙等多个民族组成的六年制完全小学,学校少数民族学生比例达到70%,采取纯汉语授课模式,在这个处处绽放民族团结真情的大家庭里,师生自发形成了一股浓郁的和谐风气,不同民族的师生之间,建立起了浓厚的情谊,和睦相处,亲如一家,形成了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维护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优良传统,共同浇灌着一朵朵绚丽的民族团结之花。

一、编写民族团结校本教材,保证民族教育进课堂。首先,学校组织人员查阅地方史志,走访多个领导部门,拜访许多老同志,掌握丰富的第一手资料,编写了《美丽的巴里坤我的家》校本教材,内容从认识美丽的巴里坤风景图片入手,让学生对家乡有个初步了解,接着讲解巴里坤悠久的历史,再走近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最后编写县域内和校园民族团结故事,每个章节前都设计有导读内容,章节后设计了看一看、读一读、议一议等方法和途径,从而让学生满怀兴趣去阅读学习。经教育主管部门审阅定稿后,印发全校师生人手一份,学校抽专人利用阅读课进行备课、授课,从人员、时间上给予保障。并且根据教学内容按年级分批组织学生到我县哈萨克文化展馆参观,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配合教学需要,教务室按照不同学段,部署校本教材课外实践活动,低年级进行“巴里坤有哪些春节习俗?”课外调查,中年级进行“走一走、看一看,巴里坤有哪些旅游景点,并给大家介绍其中的一两个。”,高年级进行“了解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写一写班级中民族团结故事”,于是,少先大队在全校开展了“你到我家尝馓子,我到你家吃月饼”活动,馓子盘结,是割不断的民族情,月饼圆圆,是串起的同心圆。民汉学生家长欢聚一堂,其乐融融。

二、厚爱民族学生,保证汉语学习进步。

如今随着进城务工子女的增多,该县原来定居牧区的牧民子女也纷纷转学,有许多民族同学来到该校。学校党政领导教务主任总是热情接纳,想想他们的父母不容易,要想摆脱贫困,只有走出毡房,走出山寨,培养孩子是大事。所以现在该校的少数民族同学比较多,尤其是低年级民族同学比例达到92%以上。这些民族同学大多来自牧区,没有接受过学前双语教育,语言障碍大,学汉语特别吃力。面对这种情况,老师们不放弃任何一个同学,主动与民族学校的老师交朋友,向他们学习民族日常用语,课堂上利用手势和简单的民族日常用语进行授课,一次一次纠正拼音,注意口型和发音,大手握着小手学写汉字,注意字的间架结构。到了中高年级,这些民族同学都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朗读和写作

能力都在逐步提高,近年来有十几名同学小学毕业时考入了区内初中班。

三、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关注民族留守儿童。

学校每学期还要求每个同学,读一本关于民族团结的书,能讲述一个民族团结的故事,了解一个民族团结典范的事迹。同学们通过升国旗集会,红领巾广播,班级黑板报,手抄报等形式来宣传各班民族团结的动人事迹。让民族同学自己写稿叙述自己得到民汉师生帮助的亲身经历,让大家更多的体会到了民汉师生间的浓浓爱意。在全体师生中开展“我和民族学生交朋友”活动,民汉师生同台演出,同台演讲。家长开放周上,邀请民族家长走进学校,走进课堂,了解孩子学习状况,召开座谈会,诚恳征求民族家长对学校办学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倾听民族家长的呼声,为贫困民族学生争取助学金。每到“六一”学校都邀请民族学生家长到校观看同学们表演节目,与同学们共度节日,一曲欢快的《黑走马》响起,全体师生和家长都会欢乐的跳起来,校园处处充满了欢声笑语。

还有许多民族学生的父母经常参加劳务输出,外出拾棉花、学技术,孩子怎么办呢?有的寄宿在亲戚家,有的待在爷爷奶奶身边,学习没人看管,是老师经常义务辅导;卫生没人打理,又是老师为他们洗衣服,洗澡,带他们理发,老师还为父母外出打工的民族留守儿童过集体生日,使他们感

受到了谆谆师爱和学校的温暖。五年级的欧子曼在集体生日时满含热泪的朗诵:“爸爸妈妈不在身边,我过了一个特殊的生日,是老师订做了大蛋糕,是老师用工资买的新书包,我扎上了漂亮的蝴蝶结,穿上了新连衣裙。党员妈妈给了我温暖,党员爸爸给了我坚强。”

全校师生在生活中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有些老师经常把自己孩子的衣服拿来给贫困民族学生穿,经常给他们买学习用品及生活用品,利用课余时间给他们补课,让这些孩子感受到了父母般的关爱,增添了生活的信心和学习的动力。五月的一天下午,哈萨克学生买然古丽感冒发高烧,无精打采的趴在桌子上听课,而她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一直是奶奶照看。看到这种情况,班主任金花老师二话没说立刻带她到医院看病,陪着她打针直到深夜,并垫付了连续几天的医药费。当金老师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中时,却发现自己年仅六岁的女儿已趴在桌子上睡着了。一年级的黑巴达提同学这几天闹肚子,冷不丁把裤子搞脏了,但又不好意思说,细心的雷老师发现孩子不听课,坐在座位上很不自在,忙轻声询问原因,黑巴达提“哇”一声哭了,雷老师闻到了臭味,让办公室的其他老师看班,将黑巴达提领到学校附近的自己家,把儿子的内裤拿出来给他换上,并把黑巴达提同学的脏裤子清洗干净,黑巴达提同学激动地对学校的红领巾小记者说:“姐姐,雷老师也是我的阿帕。”

四、手拉手结对子,校园盛开团结花。

学校少先大队大力开展民汉同学“手拉手结对子”活动,让汉、哈、回、维蒙等不同民族的孩子,进一步了解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体验到不同的生活环境,感受到小伙伴友情的珍贵。在结对互助活动中汉族学生帮少数民族学生学汉语,少数名族学生教汉族学生练歌舞。在这个活动中也涌现出了许多民族团结的小楷模,五年级的郭倩琳、玛鲁莎被评为了自治区级“手拉手结对子”好队员。哈萨克小姑娘玛鲁莎和汉族小姑娘郭倩琳在学习和生活中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互相学习和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中感情在一天天加深。玛鲁莎起初学习汉语特别困难,写日记词不达意,热心的郭倩琳总是不厌其烦地帮玛鲁莎纠正字音,比如:白菜、椅子、黑板这些词语,玛鲁莎经常读不准字音,郭倩琳就在上下学路上、课间休息时带着玛鲁莎读,她读一遍,玛鲁莎跟着读一遍。郭倩琳还帮玛鲁莎修改日记,起初使句子变得通顺,后来玛鲁莎学会了仿写,再后来,玛鲁莎能把作文写得具体生动了。在郭倩琳的帮助下,现在玛鲁莎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作文水平也渐渐提高了,在县级征文比赛中还获得了一等奖。玛鲁莎也经常教郭倩琳民族舞蹈,她们手拉手同台演出,张张笑脸像盛开的花朵。在创建书香校园活动中,她们共同探讨着书中的精彩片断,共同享受着读书的快乐。她俩作为班干部对集体活动,总是共同谋划,共同商议。还自发组织了

篇3:众手浇开幸福花

关键词:幸福 幸福能力 幸福教育

让学生享受幸福教育,让教师享受教育幸福。追求教育的“幸福度”,应成为当前教育发展的方向。一句话,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更应关注人的幸福,尤其应关注学生的幸福。

一、当前学校幸福教育的缺失

幸福教育就是以人的幸福情感为目的,在教育中创造、生成丰富的幸福资源,培养出能够创造幸福,享受幸福的人。幸福,既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的。学校应通过教育,为学生创设快乐学习、幸福生活的精神家园。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的幸福现状却不容乐观。

现在大多数学生的幸福感偏低,而其中主要原因来自学校教育。缺乏幸福感是青少年厌学、网瘾、自暴自弃等问题发生的主因,进而导致产生青少年犯罪率、自杀率逐年上升等严峻的社会问题。所以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树立科学的幸福教育观,实现教育从知识本位向幸福本位的转化,把幸福教育融入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幸福的能力。

二、逐步培养学生追求与享受幸福的能力

幸福是一种能力,是感谢生命、感受快乐、完善自我、调节身心平衡、调节人与社会平衡的能力。对幸福生活追求与享受的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必须通过后天的培养。学生的幸福能力是在教师的作用下、在师生的相互作用中生成的。学校教育活动作为一种有别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特殊生活形式,其目的性、计划性和有组织性等特征决定了教育是获得这种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教育对于促进人类的幸福生活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认知理解幸福

由于人们的生活经历、个性品质、文化背景等不同,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高尚或庸俗的幸福观。一些学生在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风气的熏染下,其思想和行为逐渐异化,盲目去追求物质生活的享受。一味把幸福寄托在外在的物体上,幸福也就成了无根之木。因此,我们要把学生对物质享受上的追求,提升为精神上的追求,这样才能使其获得持久而深刻的幸福体验,进而形成高尚的幸福观。所以教师平时要在教学中注意渗透幸福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领会幸福,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二)发现感受幸福

幸福归根到底是某一具体人的具体感受。感受幸福就是能够发现幸福、感觉到值得珍视和回味的东西,体验和品味到快乐、惬意、宽慰等各种舒适的感觉。幸福每时每刻都在我们身边,关键是如何去发现它、感受它。艺术家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当一个人对生活持一种积极的态度,对身边的事物心存感激,那么其感受能力就强,就更容易体验到幸福;反之,当今一些学生虽拥有优越的生活条件和良好的学习环境,但却对人生的方向和生活的意义一片模糊,以至产生消极悲观的情绪,就会整天怨天尤人,身在福中不知福。

因此,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改变教育过于功利化的倾向,还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在校期间的愉悦和幸福感。

为此我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感受幸福,并做了一些尝试: 1.开展“发现幸福”主题班会。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让学生讨论“最近你觉得最幸福的是什么”,班会上,有的学生说:“我有一个健全的身体,比起那些身体有缺陷的人,我感到幸福。”有的学生说:“这次我考试进步了,感到很幸福。”有的学生说:“我生病住院了,同学们到医院看我,老师帮我补课,我感到幸福。”学生们各抒己见。最后,我适时引导说:“对照你们刚才所说的,你是不是应该感到幸福呢?只要你善于发现,就会感到其实每天都有许多幸福的事发生。”2.在班级里设立《幸福的故事》记事本。要求每位学生能发现自己身边一些感人事迹,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记录下生活中自己觉得幸福的事,并与师生交流,共同分享幸福的感悟,从中实现人格的升华。3.开展感恩教育。大多数孩子以为现在的幸福生活是理所当然的,缺乏感恩之心。由于没有感恩之心,就缺少了幸福感。而感恩教育要从活动开始,可要求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从劳动中体会生活的艰辛,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受家庭生活的幸福。

因此,只要我们关注教育中的每个细节,汇聚生活中幸福的点点滴滴,为学生创造和谐温馨的“幸福场”,学生自然就能感受到幸福的活水源源而来。

(三)创造享受幸福

对别人的认同和支持,对你来说只是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温馨的话语,或者一个肯定的动作,换来的却是意想不到的力量。不要吝惜,因为你在带给别人快乐的同时,你一定也会收获更大的快乐。

真正的教育给人以知识、勇气与智慧,能够提升其洞察力和分析能力,加强其预测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愿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具有慈悲的教育情怀和豪迈的实践勇气,让学校成为学生幸福成长的温馨港湾。

上一篇:祝孩子新年快乐祝福语下一篇:教育慈善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