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2024-05-11

简述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经验和做法(精选9篇)

篇1:简述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星论文网是一家专业从事论文辅导,论文发表的老牌服务机构!简述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摘 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直接关系着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工业化发展战略以及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目标能否实现的重大问题。本文浅谈广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基本情况、问题,并结合这些主要经验提出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C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214-02

农村劳动力的剩余是一个国家在特定经济发展阶段,即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工业转移的过渡时期必然出现的一种现象。随着农村人口的持续增加和耕地的逐年减少,加之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还将有所递增。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我国目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本文浅谈广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基本情况、问题,并结合这些主要经验提出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有效策略。

一、广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基本情况

目前,广东省有3500万的农村劳动力,近年来由于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并建立全国试点县,广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获得骄人的成绩:自2000年以来,培训农村劳动力43258人,安排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6409人,求职登记农村劳动力人数总量逐年下降,登记农村劳动力人数从2000年的345784下降到2010年的10823人,转移就业率从2000年的24.32%上升到2010年的78.34%,创广东省劳动力转移就业率的历史最高水平。

二、广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存在的问题

虽然广东省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民就业意识不强。我们都知道滞留在农村中生活的农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年龄较大,认为自己只有从事农活的能力,没有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意识。根据有效数据显示,农村劳动力中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员超过了一半,达62.5%,而如果是年龄在45岁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更是占了82.3%。还有的农村劳动力虽然自身的文化素质低,但是却有着较高的就业期望值,加上外地劳动力的大量涌入,形成激烈的就业竞争。本文源自:http:// 星论文网是一家专业从事论文辅导,论文发表的老牌服务机构!

(二)用人单位对本地农村劳动力存在偏见。大部的用人单位都认为农民工缺乏职业技能,本地的农民工在工资待遇方面有较高的要求,而且较难管理,甚至还会因为当地的宗族、宗派势力而存在黑恶势力,因此用人单位对本地的农村劳动力缺乏信心,对本地农民工有着偏见。一些用人单位担心招录本地农民工进企业之后,不服从管理甚至因为工作时间、加班费、福利待遇等问题而纠集闹事,扰乱企业的正常生产秩序。这就是用人单位对本地农民工存在偏见的原因,给广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带来了一定的阻力和压力。

(三)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脱离实际就业需求。我们都知道,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就是农民工文化素质低,缺乏岗位要求的技能。而政府创办的就业培训大都是采用考试获取技能证书的方法,培训要求较高,操作难度较大,与农民的实际情况相脱节。而培训的科目与实际的岗位要求不匹配,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导致一些接受过培训的农民工在进入岗位之后,学非所用,达不到培训的效果。加上政府对培训班的投入较少,很难保证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而如果要农民自掏腰包参加培训,那么培训的工作将会更难开展。

(四)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政策落实不到位。尽管近几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积极政策,但是有些政策落实不到位。如在对农民工的证卡管理和收费上,一些地方和一些部门仍在实行证卡管理、搭车收费和变相收费,增加了农民工的负担。在农民工就业准则上,仍存在职业工种限制、季节限制、性别限制、比例限制等。在农民工子女教育上,一些输入地政府不能将农民工子女纳入当地义务教育系统,存在入学难、收费高等问题。在劳动和社会保障上,农民工的生产生活条件总体看还是比较差,农民工还不能享受与城镇职工同等的劳动福利,社会保险等待遇。

三、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有效策略

(一)采取城镇经济发展带动战略,加快广东省城镇化的发展进程,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根本出路就是加快农村城镇化的发展进程。所谓的农村城镇化指的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实现农村小规模社会化服务体系向城镇的大规模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转化,第一产业人口向第二产业,接着又向第三产业为主的城镇化人口转化,农村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城镇化。城镇是一个聚集文化、教育、科学、娱乐等的有效载体,对于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有着重要作用,它能为农村的发展提供经济、交通、信息等条件。通过城镇化后形成新的产业经济聚集地,从而又形成小的城镇,无论是在城镇的新建还是扩建方面都有着较大的潜力,这为农民转移身份降低难度和风险,而且这些新的城镇在经济技术结构和职业结构上与周边农村劳动力的实际情况较为接近,这样更容易协调并在发展中同步提高。

(二)加快农业的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加快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今广东省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这不仅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也使得农民转移就业的选择性较小,满足不了农村大量劳动力专业的需要。所以为了做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就必须加快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特别是第三产业,它是农民工最容易进入的产业,也是吸纳农村劳动力最多的产业。如今广东省农村第三产业都是集中在一些传统、素质要求低的交通、饮食业上,有着较大的发展潜力。因此,我们现在应抓好广东省的市场经济建设,特别是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农村资金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创造良好的农村第三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

本文源自:http:// 星论文网是一家专业从事论文辅导,论文发表的老牌服务机构!

(三)加强农民工的转移就业培训

要加大政府的财政投入,提高培训补贴的标准。对于一些技能要求较高的岗位,在培训时间上要适当地延长,从而提高培训的质量。为了扩大培训的覆盖范围,可适当地采取补贴,给农民发放培训券,又或者是直接贴补现金,让农民得到实惠。培训部门要调动优良的培训教师,使得培训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更要加强监督检查工作,对于补贴资金的落实和培训质量等方面的情况要着重检查,查处弄虚作假的培训单位。同时加大对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专业技术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

(四)引导农民就业观念的转变,消除用人单位对本地农民工的偏见

1、要加大对农民的宣传教育力度,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将村委会等基层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挥,经常组织讲座,为农民提供就业信息和职业指导等服务。

2、建立“三方协议”机制,为了消除用人单位对本地农民工的偏见,以及管理上的顾虑,在发展广东省经济的同时,政府还要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协调沟通,建立“三方协议”,也就是村委会与企业、村委会与村民、村民与企业的协议,加强对就业的农民工的管理,也消除企业的后顾之忧,从而提高广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工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村劳动是一个社会发展转型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它关系到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村深化改革、产业化经营的大局,所以,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问题我们要从战略的高度给予重视,不断总结经验和做法,使得农村劳动力能快速有效地实现转移就业。

参考文献:

[1]何敏.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对策分析[J].学术探讨,2010,(1).[2]牛晶晶.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研究[J].理论导报,2006,(6).

本文源自:http://

篇2:简述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做法和经验

为配合开原市委市政府关于“工业强市”的战略和加快“沈铁工业走廊”建设的战略部署,完成开原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跨越发展。开原市职教中心本着服务开原经济,培养合格产业技工的目标,依托自身职业技术培训优势,为开原经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尤其是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上做了大量工作,现将有关做法和经验简介如下:

一、有的放矢,充分调研,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1、开原市位于辽宁省北部,面积2828平方公里,人口近60万,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63%。在前期调研时,我们选择李家台、上肥这两个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乡镇对劳动力资源和结构进行了调研。结果如下:抽查22个自然村,总人口14184人,其中,劳动力人口8724人,占比61.51%。性别上,男劳动力52.1%,女劳动力47.9%。而在上述劳动力人口中,富余劳动力3059人,占总劳动力的35.1%。从性别比上看,男劳动力71.8%,女劳动力28.2%。

2、进行产业结构调研分析。

开原市行政建制九乡、九镇、三个街道办事处。从事传统农业种植产业人口占农村人口的70%。这部分人口收益低,富余劳动力人口比例大。

3、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调研结果。

⑴转移途径:中介介绍18.76%,自由外出81.24%。

⑵转移前培训情况:参加过职业培训22.4%,未参加过职业培训的77.6%。

⑶转移去向:外省市56.8%,省内43.2%。⑷转移人口性别比:男62%,女38%。

⑸转移人口年龄比:16-35周岁76%,35-60周岁24%。

二、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配合开原产业调整的大方向及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实际情况,设置培训专业如下:

1、苗木花卉种植专业。

2、肉鸡肉鸭饲养专业。

3、草莓种植专业。

4、农机使用及维修专业。

5、机械加工专业(车、钳、铆、焊)。

6、计算机文字录入专业。

7、家政服务专业。

8、宾馆客房服务专业。

三、培训转移成果。

近十年来,开原市职教中心对近万名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岗前职业技能培训并转移上岗,结果如下:

1、苗木花卉培训上岗人员:1750人。

2、肉鸡肉鸭饲养培训上岗人员:507人。

3、草莓种植培训上岗人员:302人。

4、农机使用及维修专业培训上岗人员:627人。

5、机械加工专业培训上岗人员:5865人。

6、计算机文字录入培训上岗人员:120人。

7、家政服务培训上岗人员:65人。

8、宾馆客房服务培训上岗人员:180人。

通过几年来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职业培训,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帮助农民提高了收入,学习了新的技能,提高了劳动者的自身素质,也促进了开原市经济的发展,为开原市经济迈入全国百强县做出了应有贡献。

开原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富家麒 2011年10月10日

简述开原市职教中心

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做法和经验

开原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篇3:简述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低下,原因分析,提高方法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 我国高等教育逐渐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 相关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人数为630万, 是2000年的6倍之多。据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相关报道称, 201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但与此同时,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市场影响的逐渐消退, 我国经济形势的逐步回暖, 我国的企业, 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却出现了制约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危机。招聘不到合适的管理类人才成为大多数企业需要面临的问题。一方面是大量走向社会需要工作的大学毕业生, 另一方面却是各企业招聘不到人才的“用人荒”现象, 这是什么原因?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一、大学生就业能力低下的原因分析 (一) 我国教育与人才培养体制的改革未能跟上经济社会发展的脚步。我国建国初期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是沿用的前苏联模式。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这一培养模式相应改变了一些, 但始终跟不上经济体制改革的速度, 这使得我国高校培养出的人才与市场经济下企业需求的人才存在一定差异, 不能做到脱下“校服”后立刻穿上“制服”, 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与磨合。同时, 人才的教育培训部门与人才的招聘任用部门对于人才的评价考核评价体系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匹配, 使得学校培养出的“高材生”并不一定就是企业需要的生产能手或核心人才, 也就是说成绩高不一定能力就强。有的同学在学校的时候担任学生干部, 连年获得奖学金, 但走上社会后并不一定就有多大的作为。反而有些在学校表现并不非常突出的同学, 走向社会, 进入单位后, 更加适应这个氛围, 更加能够作出一番事业。这就充分表明了学校对于人才的考核评价体系与社会对人才的考核评价体系是不能完全接轨的。 (二) 当前高校毕业生实践能力弱。虽然说当前我国政府与高校都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并想方设法增加学生的一些实验实践课程, 但对于人数众多的高校毕业生而言, 无论是形式上还是数量上都是远远不够的。在北美和欧洲的一些高校, 教学计划中有一段很长的时间是要求学生要在企业中实习的, 而且实习是具有严格而详细的评定评判标准的, 并且这段实习往往会安排在整个大学过程的中期进行, 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在社会中带着疑问返回学校进行下一步的学习与思考。同时这些高校的整个教学过程围绕着学生个人素质的培养、团队协作意识的形成、结合社会实际的项目去锻炼、培养学生, 并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学到知识。而不是我国现行的以罗列记忆理论知识为主, 实践锻炼为辅的教育模式。 (三) 就高校毕业生自身而言, 缺乏主动的求职意识与克服困难的毅力和决心。这一代大学生都属于“80后”甚至“90后”, 自小就是温室的花朵, 接受着传统的理论式的教育, 缺乏为人处事之道, 缺少开阔发散性的思维, 欠缺发现自身缺点并努力改正的勇气与毅力。许多毕业生进入企业的初期都出现了不适应的状况, 适应不了企业的工作、交往与劳资模式, 以致于出现了频繁的跳槽现象。二、研究如何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方法 (一)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 就业能力就被经济发达国家作为劳动力市场政策分析的重要研究工具, 同时也被广泛应用于大学生就业问题方面的研究。在我国, 国内学者郑晓明比较早地倡导就业能力理念, 他认为,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要, 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山东经济学院与山东社会科学院联合成立的山东省人才供需预测课题组发布的《2009年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力调查研究》明确提出:就业力不仅是在狭义上理解的找到工作的能力, 而且包含持续完成工作、实现良好职业生涯发展的能力。就业力也不等同于职业技能, 而是把工作向更高层次提升, 为组织和社会创造更高附加价值, 进而为个人创造有尊严的和富足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能力, 是在更高层面上引领社会进步和实现个人成长发展所需要的生产力、学习力与创新力。总的来说, 就业力是通过学习与实践, 使高质量大学教育向高价值人力资本转化的结果。要具备充足的就业力, 学生不仅需要充实专业知识与技能, 培养有利于就业的态度和特质, 而且需要积极尝试实际工作, 在工作经验中学习与成长。 (二) 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方法1.高校应以服务社会需求为向导, 以就业为目标, 深化教学改革, 提升大学生基础知识与能力。首先, 改革课程教学, 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大学教学内容应力求反映学科的最新发展。在讲授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基础上, 大学教学还应重视学科前沿知识的介绍, 了解学科未来的发展趋势, 让学生及时捕捉学术动态, 开阔学生的视野, 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其次, 加大辅助课程教学, 致力于发掘和培养大学生的综合技能。就业市场纷繁复杂, 大学的学习也不能完全满足今后工作的需要, 这使得终身学习更符合时代要求。对于发展学科的一般技能来说, 综合技能的发展更为重要, 它为终身学习做了准备。有些专业局限于专业技能的学习与掌握, 学生很难掌握一定的综合应用技能, 所以应该合理开设辅助课程, 以使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最后, 注重大学过程中全程的就业指导教育, 不断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养成。对大学生全程开设就业指导相关课程, 针对不同时期的大学生, 根据其心理状态和能力积累, 开展不同形式的就业指导教育, 使学生根据社会状况和自身情况确立大学及今后生活的目标, 使他们更加了解自已应该做什么、能做什么、怎样去做。并指导他们建立适合自己的计划, 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与发展。2.注重实践与理论学习平衡发展, 不断提高大学生实践操作能力。高校应该重视实践教学环节, 加强校企联合的办学模式, 积极为学生提供创造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 因为实践环节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必不可少的良好途径。3.充分发挥高校就业指导部门作用, 有效提高大学生求职技能。高校要充分发挥就业指导部门作用, 不仅要建立畅通的信息网络平台, 为学生提供最新、最快速的相关信息, 而且适时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经常开展就职前培训等活动, 不断提高大学生求职本领。4.健全心理辅导机构,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高校要从学生刚入学开始就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将心理健康课程向基础课程靠拢, 逐渐形成必修课或必选课程, 提高学生抵御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三、结语种种因素表明, 大学生就业已经不是某一领域、某一行业、某一区域、某一层面的问题, 而是关系到在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 如何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战略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力, 这是促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对接的突破口, 也是为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的重中之重。所以对于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我们应该更加深入仔细地探讨与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忠君, 张玉萍.试论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经验和做法.商场现代化, 2010, 12:39—41.

篇4:简述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一、黄村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基本情况

目前,黄村镇有2万多的农村劳动力,近年来由于国家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并建立全市试点镇,黄村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取得骄人的成绩:2012年至今,培训农村劳动力495人,安排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21人。

农村劳动力的剩余是一个国家在特定经济发展阶段,即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工业转移的过渡时期必然出现的一种现象。随着农村人口的持续增加和耕地的逐年减少,加之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还将有所递增。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我国目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

二、黄村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存在的问题

虽然黄村镇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民就业意识不强

我们都知道滞留在农村中生活的农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年龄较大,认为自己只有从事农活的能力,没有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意识。有效数据显示,农村劳动力中仅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员超过了一半,达62.5%,而且其中年龄在45岁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更是占了82.3%。还有的农村劳动力虽然自身的文化素质低,但是却有着较高的就业期望值,加上外地劳动力的大量涌入,形成激烈的就业竞争局面。

2.农村劳动力比例发生变化

黄村镇处于城乡结合部繁华地区,大部分村庄已经搬迁,就业劳动力逐年增多,有就业需求的农村劳动力基本已经转移就业。现阶段参加培训、招聘会人员少,热情不高,主要原因如下。

首先,劳动力需要在家照顾老人、病人、孩子无法就业。

其次,劳动力收入多样化的增加,生活水平整体提高不想就业,形成了培训难、推荐就业难,供求比例较大的现状。

3.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脱离实际就业需求

我们都知道,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就是农民工文化素质低,缺乏岗位要求的技能。而政府创办的就业培训班大都是采用考试获取技能证书的方法,培训要求较高,操作难度较大,与农民的实际情况相脱节。而培训的科目与实际的岗位要求也不匹配,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导致一些接受过培训的农民工在进入岗位之后,学非所用,达不到培训的效果。加上政府对培训班的投入较少,很难保证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而如果要农民自掏腰包参加培训,那么培训的工作将会更难开展。

4.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政策落实不到位

尽管近几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积极政策,但是有些政策落实不到位。如在对农民工的证卡管理和收费上,一些地方和一些部门仍在实行证卡管理、搭车收费和变相收费,增加了农民工的负担。在农民工就业上,仍存在职业工种限制、季节限制、性别限制、比例限制等。在农民工子女教育上,一些输入地政府不能将农民工子女纳入当地义务教育系统,存在入学难、收费高等问题。在劳动和社会保障上,农民工的生产生活条件总体看比较差,农民工还不能享受与城镇职工同等的劳动福利、社会保险等待遇。

三、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有效办法

1.召开企业座谈会,积极开发岗位

年初是各个企业用工需求比较大的时期,中心为了更好地与企业合作,开发更多适合黄村镇劳动力的就业岗位,中心积极组织联系企业负责人、人力资源负责人,召开企业用工座谈会三次,参加的企业60余家,会上各个企业对自己的企业文化、用工需求、岗位信息、今后公司的发展方向等方面做了详细的介绍,并填写企业用工需求调查表,从而对企业的用工动向进行了解,开发更加适合我镇劳动力的就业岗位,为企业更好地招聘招用做好服务;另外中心还深入企业,上门调查了解企业用工情况,如有用工需求,马上给用工单位组织专场招聘会,2012年为企业组织了53场大中小型招聘会,这样不仅解决了劳动力就业问题,还解决了企业招工难的问题,通过及时有效的服务做好企业与农村劳动力的纽带桥梁。

2.开发新区就业岗位,鼓励到开发区就业

为促进我镇劳动力到经济开发区就业,提高就业率,我们重点做了以下工作:一是我镇今年和亦庄开发区联手在大兴区职介召开了大型现场招聘会2次,我镇54个村3020人参加了此次招聘会,通过招聘会活动达成初步就业意向1200人,其中亦庄企业240人;二是于每周四上午向有就业需求人员发布亦庄开发区的就业信息,并于每周五上午8点参加亦庄招聘会;三是凡是来中心求职人员,对参加招聘会中的500强企业进行宣传,介绍企业情况,鼓励他们去亦庄开发区就业。通过以上工作,2012年去亦庄开发区就业人数为630人。

3.加强职业指导,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就业典型

为了转变劳动力的择业观念,解决其就业意识淡薄、就业积极性差的问题,中心着力开展劳动者技能培训、引导性培训、择业观念教育培训、入职培训。

(1)抓好入职培训,对有就业需求劳动力进行规范行为、珍惜岗位、爱岗敬业、掌握技能的必要性等就业观念教育。

(2)开办农民观念提升培训,开办树立就业观念、调整就业再就业心态、家庭消费与理财、生活观念与生活方式等方面讲座,在劳动力思想的转变上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3)树立就业典型,在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岗位、不同的年龄结构中选拔出就业典型47人,这些人在就业以后,从思想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体会到就业后给自身和家庭带来的好处,通过自己在岗位上的努力工作博得了工作单位领导的认可,体会到了自身的价值,取得了成就感和荣誉感,同时影响改变了身边人员的就业意识。

4.加强技能培训,打好就业基础

为使黄村镇劳动力从低端产业向高端产业迈进,提高就业能力,中心上半年开设了:摄影师、智能楼宇、电工、计算机等免费技能培训班,共有490余人参加了培训。为方便劳动力参加培训,我们与培训学校协商和实地考察,分别把摄影班、计算机班开设到村里,使劳动力可以足不出村就能学习到技能,受到了村里老百姓的欢迎。

5.跟踪回访服务,稳定就业群体

为提高上岗人员就业稳定性,我们采取预约上门咨询、电话访谈、走访用人单位等方式,对已上岗人员进行跟踪回访,并建立了上岗人员跟踪服务与回访工作台账,及时掌握上岗人员的工作满意度。我们还积极协助企业与上岗人员签订劳动力合同,协调解决存在问题;另外对再次下岗人员在查明原因的基础上,及时帮助他们寻找新的工作岗位。努力做到就业人员工作踏实稳定,企业用人满意。半年来,我们对163家企业进行回访320余次,对就业人员回访700余人次。

综上所述,农村劳动转移就业是一个社会发展转型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它关系到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村深化改革、产业化经营的大局,所以,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问题我们要从战略的高度给予重视,不断总结经验和做法,使农村劳动力能快速有效地实现转移就业。

篇5:简述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荣成市市农业局

一、基本情况

我市现有农村人口52(39.4)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20.7万个。现有农村劳动力中,从事家庭经营的15.2万个,其中,第一产业1.06万个,占现有劳动力总数的5.1%。外出务工劳动力5.4万个,其中常年外出务工1.8万个,占现有劳动力总数的8.6%。按行业分,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10.5万人,其中,种植业8.63万人,牧业0.32万人,渔业及水产加工业1.55万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7.5万人,其中工业5.04万人,建筑业2.46万人。按从业时间分,常年从事第一产业的14.72万人,常年外出务工人员5.2万人,季节性外出务工人员2.38万人。按年龄分,35岁以下的7.89万人,36—50岁的10.46万人,51—59岁的3.95万人。全市现有农村剩余劳动力8.9万人,其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2.37万人,占剩余劳动力的26.6%。镇办企业223个,村办企业519个,其中,镇办企业劳动力3.6万个,联办渔业公司劳动力1.7万个;劳动力*个。(2003.3.28)三年来,全市每年转移农村劳动力8000多人,截止2003年底,全市通过二、三产业实现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已达11.8万人,占从业人数的44%。

二、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通过外派劳务输出加快劳动力转移情况

近年来,我市累计对外输出劳务人数在5000人以上,年期末在外人数为1000人左右,其中外商独资企业每年以技术培训的形式派出人员约200人。主要做法:一是主动出击。市领导在对外交往中,通过各 1

种渠道,利用平行和交叉的关系主动与外方用工企业客商和组合(中小企业联合会协会)取得联系,加强沟通,促进外派劳务输出。二是突出服务。一方面抓好对在荣投资外商的服务。通过优化环境资源配置,加大外商投资荣成的吸引力;另一方面抓好劳务输出服务。对外经济技术合作部门,在日韩等主要外派劳务输出国设立专门办事机构,扩大业务往来。此外,为提高本地外派人员素质,提高研修生整体知名度,在外派人员出境前,由指定劳务输出公司对其外派出国人员集中进行3个月的语言强化培训,以高素质、高质量的劳务输出队伍满足外方劳务市场需要。近年来,我市外派劳务输出领域已涵盖到水产品加工、农业、机械加工、电子、建筑等行业,输出国家和地区已扩展到新加坡、中东、欧洲、北美及太平洋岛国,遍布五大洲。外派研修生平均在外工作时间为1年半,年纯收入在1万美元以上,仅劳务输出一项年可为我市增加外汇收入1500万美元。

(二)通过外商投资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情况

近年来我市每年审批外商投资企业120多家,每年实际开工企业60余家,按每个开工企业吸收劳动力200人计算,全市每年可新增就业岗位1万余个。主要做法:一是加快骨干企业培植。通过重点培植一批外商投资骨干龙头企业,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变为产业工人,拓宽农村现有富余人员就业渠道。如位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双太电子、裕罗电器、飞尔可等外商企业,每个企业平均用工人数在200人左右,这样一来不但有效缓解了我市农业劳动力向城镇二、三产业转移就业压力,而且还吸引了大批河南、山西和我省西部地区的外来民工就业。二是加快现有企业转型。随着近海捕捞资源的日益衰竭,加快渔业企业转型转轨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和大势所趋。市里明确提出了

“大、名、深”海洋渔业战略,力促渔业经济由传统捕捞型向近海养殖加工型转轨。并抓住我市石材资源丰富的优势,重点发展石材加工业,目前我市以水产品加工业、石材加工和韩资电子产业为主导的三大产业投资比重为4:2:4,并呈现出快速增长势头。三是提速行政效能。市里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点,在国家上级政策允许范围内制订和出台鼓励招商引资政策,改善投资环境,为外商提供优质高效的行政服务。如在外商投资开发区实行“三通一平”及时配齐配套硬件设施,设立行政审批服务中心,推行一个窗口办理、一站式服务,为外商投资打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在劳动力转移方面港西镇做的较为成功。该镇现有外商投资企业34家,其中韩商独资企业32家,投资领域以电子和食品加工为主,是远近闻名的外商独资镇。在吸引外商投资工作中,该镇委、镇政府充当主角多方联络亲情招商,以商招商,政府各部门树立超前服务意识,为外商投资置业配齐水、电等基础设施,为企业产品出口提供一切便利。该镇外资企业80%以上为以电子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带动吸收从业人员6000多人,其中本地劳动力所占比例为三分之一。

(三)通过落实政策加快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情况

一是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劳动力转移。我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通过严格落实城乡统筹发展政策,取消农村外出务工就业户口限制,及时为农民工办理招工就业手续及相关就业保险,加大就业岗前培训力度,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就地向城镇二、三产业转移。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每年通过劳动就业部门办理就业手续等正常渠道转移农村劳动力为2000多人,占每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的26.2%。二是土地流转带动劳动力转移。近年来,以社会各界和工商资本为主体参与农村土地流转

投资开发农业,已成为加快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推动力量。农户自发流转是当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主要形式,其中以土地租赁方式流转呈上升势头,农户通过有组织地成方成片地租赁承包地,从事农业的专业化、规模化生产。截止2003年底,全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为1.8万亩,占农户承包耕地面积的3.1%。其中,农户自发流转土地面积11485亩,占流转总面积的64%;村集体组织流转土地面积6342亩,占流转总面积的36%。在投资主体方面,国内工商企业租赁土地4809亩,城镇居民租赁土地4789亩,外商租赁农村土地从事种养经营530亩,其余为农户间分散流转。全市因出让土地经营权转而外出务工或者变为产业工人的农户近1.1万人。

例如:夏庄镇江林庄村31户农民于2000年春将58亩承包地出租,承租人与农户签订了20年的租赁合同,每亩租金400元。租地者建了21个蔬菜大棚,吸纳该村常年劳动力20多个,并季节性地使用该村闲散劳动力。据调查,仅此一项该村的男女劳力每年可获得8—10万元劳务收入,人均增收4000多元;并由此带动本村5户农民新建6个大棚,从事蔬菜和蘑菇种养。大棚蔬菜每年亩收入4000—5000元,养蘑菇每年亩收入8000—10000元。

泰祥食品有限公司在崖头镇宁家村为中心的3个村,一期工程租赁土地500亩,由市农业局协助进行土地规划,实行标准化种植,并由此带动周边农户3000多人成为产业工人,年可增加农户收入500元。

篇6:简述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1 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做法与经验

1.1 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提升就业能力的基础

就很多毕业生而言, 与其说是“就业困难”, 不如说是“就业迷茫”, 不知道自己应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很多学生在初入大学时持有“大一大二先轻松一下, 大三大四再努力也不迟”的心态, 对自己的未来发展缺乏科学的规划, 在大学时期没有储备好就业所需技能, 这往往成为他们面对就业压力时感到手足无措的重要原因。一次对253位广西民族大学大学生的调查显示57.4%的对自己未来的发展和职业生涯没有规划, 33.5%的不明确, 只有9.1%的有明确的设计。

大学作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站, 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 要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大学生一旦确定自己理想的职业, 就会依据职业目标规划自己的学习和实践, 并为获得理想的职业积极准备相关事宜。其次, 正确进行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自我分析即通过科学认知的方法和手段, 对自己的兴趣、气质、性格和能力等进行全面分析, 认识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职业分析是指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 充分考虑职业的区域性、行业性和岗位性等特性, 比如职业所在的行业现状和发展前景, 职业岗位对求职者的自身素质和能力的要求等。第三, 培养职业需要的实践能力。

1.2 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提升就业能力的关键

学校和社会是有差距的, 其运行规则和社会的运行规则有很大不同。这种环境的隔离, 往往使得“象牙塔”里的大学生对社会的看法趋于简单化、片面化和理想化。一些企业对应届毕业生表示出冷淡,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工作经历与生活经验, 角色转换慢, 适应过程长。他们在挑选和录用大学毕业生时, 同等条件下, 往往优先考虑那些曾经参加过社会实践, 具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的毕业生。这就需要大学生在就业前就注重培养自身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

1.3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提升就业能力的根本

近年来, 在我们大学生身边经常发生一些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 大学生杀人、自杀、虐待动物事件时有发生。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警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需要关注!在现实生活中, 面对升学的压力和父母的期望, 无数学子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却没有得到社会的重视, “涌现”出为数众多的高分低能者。大学生不仅承担着建设祖国的重任, 更是社会的中流砥柱, 他们的素质体现着一个社会综合素质的高低。而当代大学生在求学期间, 只注重专业知识、忽视心理素质的情况, 使一些人在面对困惑或逆境时, 总是表现出一脸的茫然, 影响到自己的择业选择。尤其在求职过程中, 有些学生一旦遭遇失败, 便一蹶不振, 这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因此, 大学生在求学过程中应注意提高心理素质, 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锻炼自己坚忍不拔的性格;在求职中, 充分了解就业信息, 沉着、冷静应对所遇到的困难, 用积极的心态扫除成功路上的障碍, 直到达到胜利的彼岸。

1.4 树立正确的择业心态:提升就业能力的保证

毕业生更关注于从知识层面提高自己, 认为“提高技能”和“提高职业素质”是最主要的;在企业界看来, 首要的却是“学生调整就业心态”、“学生提高职业素质”和“提高学生技能”反倒退居其次。因此, 为了提高大学生就业率, 应当培养良好的择业心态, 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就业观。

首先, 要积极、主动寻求就业, 而不能被动的“等、靠、要”。很多毕业生把希望寄托在社会关系资源上, 出现了求职“全家总动员”的现象;一些毕业生则期求依靠学校解决就业问题。事实上,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我国已经实现用工制度的双向选择, 大学生主动“推销”自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现就业的途径, 因为能否胜任工作还是要靠自己的能力说话。

其次, 要破除传统就业观念, 实现多元化就业。大学生在择业时往往承受着来自社会和家庭中传统观念和传统心理的压力, 仍然把留在大城市、端上“铁饭碗”作为首要选择, 也有不少大学生倾向于选择外企、合资企业等薪酬较高的职业, 但很少有人选择西部和基层, 这就使就业成了过“独木桥”。其实, 很多岗位还是非常需要大学生的。

第三, 避免盲目追求, 正确认识自我。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处于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 一些当代大学生缺乏应有的危机意识, “眼高手低”, 盲目追求就业中的高层次、高薪酬, 在择业类型和择业区域上出现“扎堆”现象, 造成了供求脱节, 这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 在这种情况下, 大学毕业生只有改变以前的“精英就业”观念, 树立“人职匹配”的“大众化”就业观, 才有可能实现就业。

2 结语

大学生就业关系到到社会稳定, 大学生充分就业不仅可以促进学校的发展, 而且可以减少因毕业生不能及时就业而带夹的社会不安宁因素。作为高校应积极探索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新方法, 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从而促使大学生充分就业。

参考文献

[1]曾相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大学生就业[J].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5 (1) .

[2]张玲玲.大学生就业指导[M].科学出版社, 2004, 2 (1) .

篇7:简述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一、礼贤镇全镇劳动力就业情况

礼贤镇有行政村45个,共计劳动力23769人。

1.礼贤镇农村劳动力的基本情况(23769人)

(1)农村劳动力性别。截至2015年6月12日,北京市大兴区礼贤镇全镇共计有劳动力23769人,其中男性为12893人,占54.24%,比女性稍多,女性为10876人。

(2)农村劳动力年龄结构。16~29岁的有7595人,占31.95%;30~39岁的有5583人,占23.49%;40~49岁的有6303人,占26.52%;50~59岁的有4288人,占18.04%。劳动主力还是以青年和中年为主,随着年龄的增大,劳动力数量基本递减。40~49岁年龄段的人数超过了30~39岁的年龄段的人数,这一阶段的农村劳动力上有老下有小,就业压力较大。

(3)农村劳动力文化结构。初中及以下学历的有11904人,占50.50%;高中、中专、职高、技校学历的为7259人,占30.54%;大专学历的有3092人,占13.01%;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为1478人,占6.22%。总体来说,农村劳动力主要还是以初中及初中以下学历为主,占了一半,随着学历升高,所占比例逐渐递减,呈金字塔形。这说明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稍低,亟待提升劳动力的文化水平。

(4)农村劳动力就业现状。13073人已就业,占全镇劳动力的55.00%,10696人未就业,占45.00%(其中无业的有8550人,占35.97%)。

数据显示,就业人数还是占到了五成以上,考虑到失业人员中包含了务农的村民,总体来说,村民对于机场占地拆迁的态度趋于理性,就业心态还是较为端正的。

(5)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渠道。在已就业的13073个劳动力中,单位招用的有10209人,占78.09%;自由职业1545人,占11.82%;自主创业686人,占5.25%;社区管理员367人,占2.81%;村两委任职266人,占2.03%。

从数据上看,除去村内就业的职位,自主创业的人数在一般就业的渠道中所占的比例还是垫底的,这说明自主创业的就业方式仍是少数人选择的方式。

在8550个无业劳动力中,有就业需求的有2538人,占无业劳动力的29.68%,没有就业需求的有6012人,占无业劳动力的70.32%。

三、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

1.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

农村劳动力文化相对偏低,没有技能,整体素质较差,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和城市文化都有一定的困难。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社会,他们很难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由于自身和外界因素的制约,他们一次次求职失败,在他们心中都留下了或多或少的创伤,致使他们找工作的信心不足。不是没有就业机会,而是他们不知道如何抓住与把握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

2.就业意愿不高

村民大多过惯了无拘无束、自由散漫的生活,稍有约束,就感觉不自在。加上近两年村里90%以上的土地已经流转,每年有流转土地的收入,大多村民希望找到“钱不用太多、活儿少、离家近”的工作。

3.创业人数少

创业需要本金、人脉和客户,更需要独到的眼光,在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不是太高的情况下,创业人数较少也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在镇里主街开设店铺的困难一是店铺数量趋于饱和;二是需要资金;三是瞄准受众来进行自身产品和服务定位,需要前瞻性的眼光;四是距离村里有些距离,照顾老人、孩子以及中午蓄水等事务不便,而村民也大多习惯自由无拘束的生活,特别是女性,更是肩负着更多料理家务的责任。在创业方面,区团委向广大有意愿创业的青年人推行YBC青年创业计划,为有志青年提供创业的启动资金。不过受制于机场地区的限控措施,除了农业之外,礼贤镇可选的创业项目较少,这也是一个客观的限制因素。

4.企业数量少

礼贤镇的工商业本就受到机场限控措施多年,特别是2008年以来,根本没有发展和新增的可能。

(1)商业方面。礼贤镇的主要街道—礼贤大街、大礼路上只有能够满足村民基本生活需求的小饭店、小卖店、五金、童装、文具店、熟食店等,基本都是私人开设。

(2)工业方面。各企业的体量和效益也正在萎缩,绝大部分企业都已停工、停产,等待拆迁政策补偿,何况大多企业是沥青防水卷材、喷漆、钢结构焊接等待清出的不符合首都核心功能的VOC污染排放企业。京花印刷、宇阳泽丽防水、奥克兰防水卷等材面临外迁,华丰印染厂已倒闭4年,立高防水卷材厂因为资金链断裂和面临清退已停工3年,厂内只有库管和看门人员。而像同仁经贸这样为同仁堂生产、供应药物塑料铝箔包装、中药丸塑料球壳等耗材、本不愁销路的企业,也因为机床预热的成本和时间问题,必须24小时不间断生产,需要眼力、体力都较好的年轻人值夜班,也存在招工招不上来的问题,导致机床开启不足,影响产量和收入。这就造成企业想招人,但招不到,劳动力想就业,却没有合适职位的矛盾。

另外,由于京津翼一体化协同发展,还有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礼贤镇域内的立高、宇阳泽丽防水卷材厂、奥克兰防水卷材厂、华丰印染厂、蓝天开思班、京花印刷等排放废水废气的污染企业既属于需要疏解的产业,但同时也是吸纳本镇劳动力的本地企业。礼贤镇的工商业底子本就薄弱,再加上机场征地建设,在机场建成前的这三年时间内,镇内的产业发展处在困难时期。

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的主要措施和做法

因势利导,加大宣传力度和思想引导工作,提高求职者的市场就业意识,转变用人单位的用人观、求职者的择业观,要加大对农村劳动力再就业政策的宣传力度,积极宣传就业形势和各项优惠政策,为就业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1.加强政策宣传,转变就业观念

转变劳动力错误的就业观念,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培训,提高劳动者自身素质和就业能力,进行心理疏导,增强工作的自信心,扭转求职者不符合实际的择业要求,进而提高就业率。

(1)发动各村就业指导员利用村内的广播、宣传栏、微信、QQ群来宣传就业政策。通过宣传活动,使农村劳动力了解再就业的优惠政策,能够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有针对性地对招聘单位进行就业岗位补贴等政策的宣传,让他们了解招用农村劳动力后区里对其的补贴奖励政策,鼓励用人单位主动吸纳农村劳动力。

(2)针对农村劳动力“工资低不去、工作累不去、离家远不去”这一难点问题,推出“职业指导进村,就业岗位进门”这一指导方式,充分发挥村级就业指导员的作用,将职业指导课堂设在老百姓家门口,职业指导不再是以往“你听我讲”的形式,而是与村民互动的形式,在“聊天”中让村民了解当前大兴区的促进就业政策,帮助转变“三不去”的择业观念。

(3)引导乡镇工业园区内企业和农业龙头企业招收本地农民工,努力扩大农民就业和增收渠道,对吸纳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企业,各级政府部门给予相应的支持。

(4)礼贤镇每年都组织各村党员、村民代表进行“农民观念素质提升”课程的教授。邀请专家、农村致富能手等对村民进行培训、开办讲座,有助于提升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水平。

2.加强技能培训

利用礼贤实训分基地,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培训,开展叉车、道路养护、绿化、保洁、库管、电工等的培训,这些基础科目的培训,一来是为机场建成后的岗位进行铺垫,二来这些都是比较实用的岗位,在兼顾村民文化技能素质的同时,也为他们目前的就业提供最基本的技能培训。例如近年来,通过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参加易拉罐裱画培训班,让村民利用农闲时间做易拉罐裱画,学会一门手艺,在培养农民业余爱好和艺术情操的同时,也可以进行创收。

3.推出入岗、在岗、稳岗“一条龙”职业指导

针对大兴区农村劳动力的特点,我们创新性推出入岗、在岗、稳岗“一条龙”职业指导方法,即“一条龙”指导服务。

在未上岗时,与培训学校联手进行岗前指导;在上岗后与企业联手,进行在岗指导,预防人员回流;与个人联手,在其工作一段时间后进行稳岗跟踪指导。这样的指导服务,企业不仅节约了用人成本,而且求职者也不至于屡屡跳槽,进而使职业指导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指导后就业成功率大幅提高,面对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新型产业,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指导培训体系建设已见成效。

4.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进行创业指导

对于部分自愿创业的农村劳动力,需审核是否具备开办和管理企业的能力、资金基础、所创办的企业是否有社会需求等因素,然后对他们进行创业指导。帮助创业者利用国家的再就业优惠政策,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也可利用弹性就业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实现就业。

综上所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大兴区社会经济发展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迫在眉睫,通过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及一系列的就业和创业指导工作的落实,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提高了就业率,改善了生活水平,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大兴区经济又稳又快的发展。

篇8:简述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快速崛起,各类高校毕业生已经逐渐能顺应国家新的就业方针。同时,在国家政策指导下,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能更进一步双向选择就业,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有了自己的人才引进计划。

在国家倡导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新形势下,高等职业类大学更是需要快速适应社会、适应发展的途径。在此,从以下两个个方面来阐述我院在拓宽高校毕业生在就业门路方面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1 准确定位,面向市场

把握时机,我院公路工程系开设有道路桥梁工程技术(设计与施工方向)、道路桥梁工程技术(试验检测方向)、建筑工程技术、建筑工程管理、高等级公路维护与管理、工程测量技术及市政工程技术、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铁道工程技术(高速铁路方向)、工程造价(公路方向)等10个面向交通土建工程一线的应用型专业。

适应我国交通、建筑市场不断变化的形式,培养面向大土木类的施工企业,主要从事工程施工技术、测量、绘图、预算等基础性工作的,能够适应测量、绘图、实验、公路检测、高速铁路、地铁施工等方面要求的较高综合素质的现场施工技术人员。

学生在校期间经过测量、建材、地质、公路工程、桥梁工程、工程检测、工程监理等系统的、专业的教育及野外实习,配合CAD实训、试验实训、工程预决算实训、毕业综合设计、工地实践锻炼等一系列实践技能强化训练,毕业时取得测量和试验职业技能证书,实现了学习与就业零距离,使得毕业生在技术能力方面水平突出。

2 积极开展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是通过了解学生自身情况,有的放矢地替学生分析自身特点、优势、爱好等帮助学生疏导成长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旨在让学生有目的地积累知识,增长才干,锻炼技能和培养良好的品德,能积极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剖析自我,摆正位置,积极就业。在就业指导中,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2.1 思想指导

思想指导中,注意培养进取心、事业心、责任感和实事求是的态度。让同学正确认识到择业的目标。在教学中就结合公司制的淘汰机制,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秉承“严谨、求实、勤奋、创新”的校训,通过军训、实习、实践锻炼等教学措施来磨练学生意志和吃苦耐劳、适应现场的精神,让学生能保持良好的作风去更好的适应社会。

2.2 心理指导

通过大一新生心理测评,个别学生心理辅导,就业指导课、心里健康讲座、就业讲座等方法,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生理、心理,解决心理障碍,更好的适应自身发展。

通过一些列的活动,学校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消除心理障碍,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面对学习、面对择业、面对就业、面对新工作、面对生活。

2.3 技巧指导与实践指导

开展专业相关的知识讲座,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就业力,使学生能够掌握方法,把握机遇,顺利就业。

从写求职信开始,培训学生面会、面试的技巧,使学生能够掌握应用专业知识的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及时适应工程相关工作,并能在工作中会表达自己,锻炼与人的交往能力和应变能力。

2.4 拓展用人单位范围和加强联系

随着整个土木交通行业的发展,对于用人单位的范围,急需拓展。不能在局限于中铁、中建、中交等大企业,需要开阔思路,全国范围内吸纳优秀的民营企业来参加双洽会。

另外,极力拓展用人单位范围加强和用人单位的联系范围,及时做到往届毕业生在单位胜任情况的准确反馈。加强建立高校与企业长期的合作关系,在教学和培养学生方面及时调整,让每一届毕业生都有各自的特点。同事拓展新的用人单位、搜集不同特点的用人企业的文化,贯穿到教学中。

除此之外,大力响应国家政策,就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支持边远山区建设,组织毕业生参加西部志愿者招募及大学生村官招考,使大学生投身西部建设。同时响应大学生入伍的政策。2010届毕业生中有1人参加西部志愿者招募,2人成功招考为大学生村官,24人参加入伍预征。

3 结语

在各校对高职毕业生就业门路的探索中,不断总结经验,抓住市场机遇,与时俱进是发展的首要责任。在适应市场的过程中,不断根据交通土木企业发展的情况调整专业设置,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就业力。

同时,不断积极建立校企合作,坚持以质量和新思路求发展的理念,培养素质、质量硬、适应性强的新一代人才,突出行业特色,进一步提高社会认可度。

参考文献

[1]匡志盈,杨庆华.高职大学生就业指导[M].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北京.2009.

[2]张智强.大学生职业规划与人生发展[M].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2011.

[3]李丽,蔡红梅.对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思考[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6,(01).

篇9:简述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与分析

(一) 就业目标不明确

目前虽然全国上下很多高校都实行了扩招, 越来越多的学子得以进入大学深造, 但中国的高考制度仍然决定了学生必须经过残酷的高考独木桥才能进入大学学习。很多大学生在接到录取通知书的同时就形成了“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的思维模式, 从大一开始一直到大二都还不知道自己的学习目标和方向究竟在哪里, 形成了一个“迷茫期”。更有甚者不愿意去思考自己进入大学学习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更不要说设计自己的就业目标了。

(二) 学习能力不强, 重理论轻实践

目前高校的教学模式还是受到长期以来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 很多专业的课程设置注重的是理论教学的深入, 而忽略了大学生本身的实践能力的训练, 特别是英语过级、计算机过级对于获得毕业证学位证的限制, 导致大学生在四年的大学生涯中把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入英语和计算机过级考试以及对专业书本知识的死记硬背中, 而真正用人单位需要的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在工作中延续学习的能力都没能培养起来。一位国内知名企业的CEO在谈到这个问题时, 就曾经说过:“工作经验固然重要, 我们对学业成绩也同样看重, 但我们会更多地关注大学生的持续学习能力。”因为善于学习的人不但能很快适应社会, 胜任工作, 对今后的个人能力的提升还将具备无穷的潜力。

(三) 不善于培养自身的综合能力

在每年新出炉的大学生毕业生以爆炸式的模式向社会扩张的今天, 人才过剩似乎已经成为就业率不断降低的合理理由。但是真正能够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 能为社会提供效益的大学生占有的比例是多少呢?其实, 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是有个标准的, 而“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这一提法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企业HR的认可。我们的绝大部分大学生更多的在思想上受到专业的限制, 认为只要把自己的专业学好, 以一份高分的成绩单就一定能够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实际上, 在现实工作中, 几乎所有的用人单位在要求大学毕业生专业精以外, 还要考查该生是否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遇到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甚至身体素质是否能够承受紧张而高效的工作压力。

(四) 长期以来形成的陈旧观念, 导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

中国古代社会一直有着“学而优则仕”的观念, 特别是经过高考独木桥的激烈竞争以后, 社会民众和学生家长都对大学毕业生的毕业就业寄予了厚望。似乎大学毕业以后就能留在大城市, 有一个终身无忧的铁饭碗才算是找到了满意的工作, 甚至还没有改变“一次就业定终身”的错误就业观念, 没有认识到就业已经成为一个动态的过程, 没有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先生存后发展”这一正确的现代就业理念。

(五) 没有及时做好就业心理准备, 求职抗压能力低下

在社会舆论、媒体舆论等多方面对于大学生找工作难的宣传和渲染下, 很多大学毕业生因为害怕求职失败或是不能达到自身的就业期望值, 就采取“鸵鸟政策”, 逃避就业。还有部分大学生走了极端, 为了找到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 不惜成本广撒网, 变成了职业求职者或者是“面霸”。以上做法都是不恰当的, 没有事先分析自身的优势和缺点, 同时调适好自己的求职心理和大致求职方向, 盲目的逃避和盲目的求职都是极端的行为。

二、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经验与做法

(一) 大学初期指导学生制订适合的职业生涯规划是提升就业能力的基础

很多初入大学校门的学生都会错误地以为, 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四才开始做的事情。其实, 在大一新生刚入学的时候, 就应该利用新生入学教育和就业指导课的机会, 指导学生制订出适合于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因为大学四年其实就是大学生职业生涯的第一站, 规划得合理, 就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确立自己在大学的学习目标, 从而尽快走出迷茫, 抓紧时间为实现目标而努力, 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在制订职业生涯规划时, 首先要客观分析自身的兴趣、爱好、气质、性格、能力, 正确了解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然后从自己所学专业出发, 了解所在行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职业岗位对毕业生自身素质和能力的要求等, 从而确立自己的职业理想。但是, 因为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 大一时候制订的职业生涯规划往往比较理想化, 还需要在今后的学习实践过程中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不断进行修正。总之, 有理想就会有奋斗的目标, 大学初期制订适合的职业生涯规划是提升就业能力的基础。

(二) 督促学生养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持续学习能力是提升就业能力的核心

大学生在大一的时候就要树立热爱本专业、学好本专业、钻研本专业的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也许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学生会出现畏难情绪, 但是这个时候恰恰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如果你不能改变它, 那你就要想办法去征服它。要将学习培养成一种兴趣或者爱好, 在遇到困难时才不会产生厌倦情绪。在理论学习的同时, 一定要更多地将所学知识融入到实践中, 同时利用实践获得的经验来反证理论, 从而加深记忆, 强化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 实现从知识型向知识实用技能型人才的转化。

(三) 通过担任不同的学生干部职务和积极参与各

种校园课外活动, 训练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是提升就业竞争力的有力保证

总所周知, 高校校园生活丰富多彩, 而学校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竞赛, 就是为了给大学生们提供一个锻炼和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平台。而对于用人单位希望大学生在专业精以外所拥有的其他诸如管理能力、应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文艺体育特长能力等各种各样的综合能力, 都能在各种各样的校园活动中找到训练的舞台。因此, 高校通过举办各类让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 吸引更多的大学生主动参与其中, 以一名主体的心态来主动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将是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力保证。

(四)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正确的就业心态是提升就业能力的根本

当今的大学生已经基本都是80末、90后的新新人类, 优越的生活条件、“小范围内一向优秀”的花环让他们的心理承受不了过多的挫折和失败。特别是有些学生在求学过程中只注重专业的学习, 而忽视了自身心理素质的加强, 一旦面对压力, 就会出现两个极端:要不就是采取鸵鸟政策, 不求职不就业, 采取消极抵触的就业对策;要不就用其他偏激的方式去发泄。这都是一种极不理智的错误的就业心理。因此, 在紧张的学习之余, 也要注重自己心理素质的加强, 尤其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锻炼自己坚忍不拔的性格和较强的抗压能力, 沉着冷静地应对用人单位的挑选和激烈的竞争。

另外, 要面对现实, 根据自身的条件适当降低就业期望值, 理智地选择多元化就业:考研、考公务员、考选调生、三支一扶、积极参加用人单位面试等多种途径同时进行, 将有效提高就业成功率。

总之, 如今的大学教育已经从以前的“精英教育”逐渐转化成了“大众教育”, 这是时代的进步, 也是社会的进步。我们的大学毕业生们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 调试自己的就业心态, 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优秀的工作能力去应对社会的挑选。

摘要:目前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热点问题, 本文从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出发, 深入分析形成大学生就业能力欠缺的原因, 特别从设计职业生涯规划、培养学习实践能力、提升综合素质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正确的就业心态几个方面, 为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提出了一些做法与经验, 以供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办法

参考文献

[1]胡解旺.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4.

[2]莫海兵.关于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职能定位的深层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6, (20) .

[3]马士斌.大学生生涯辅导[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4]刘彦.对构建完善的高校就业服务体系的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 2007, (2) .

上一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评价应遵循哪些原则?下一篇:2007-2012年历年湖南农信社面试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