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和谐协会调研学习工作总结

2024-05-04

关于和谐协会调研学习工作总结(精选8篇)

篇1:关于和谐协会调研学习工作总结

在全国大力实施林改之际,我们和谐社会研究协会有幸争取到了赴XX省XX市XX县关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调研学习机会。在此,要特别感谢在整个调研学习过程中,为我们提供了大量支持和帮助的惠州市林业局领导,是他们为我们的工作开展创造了极大的机会,在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和接触社会平台的同时,也教会了我们处事的方法和道理。

此次的调研持续了5天,我们基本上完成了任务,并在调研过程中及时对工作进行总结和完善,使得工作得以稳步进行。但在工作实施的过程中,也很好的反映出了很多的问题和不足。以下是在调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准备工作不到位

资料学习不到位。在出发去广东之前,真正用来准备和学习相关知识的时间也不过两天。而且下来自学后也未及时对所学知识进行讨论研究,导致在调查过程中未能很好的合作和沟通,在大的方向上缺乏主线,行动的效率不高,目的性不强。

缺乏关键性问题的相关指导。林改本身涉及的问题很多是体现在小细节上的,而追究其原因,还需更深层次的挖掘,找到其突破口,从而更好的理解改革的意义及其要达到的真正目的。而我们自己本身能力有限,找指导老师进行指导学习就很有必要,这点也在后来的实践中才意识到。

对突发事件缺乏事先的考虑和准备。问卷的设计中涉及到了较多专业的问题,和农户间的沟通及问卷上设计问题的针对性都未作提前的预期,使得走访过程中遇到了较为明显的困难和问题,这些都未事先做好准备。

二:团队凝聚力不高

在工作过程中,团队的凝聚力还不够高,其中,时间观念不强,效率不高,对问题缺乏主动思考,是较为突出的几个问题,归其原因,还是我们自身的交流和沟通不够,相互间的接触和合作意识还不够强。这也是我们还需要提升的方面,在日后的工作中还需注重协会内部团队建设工作的开展,加强协会凝聚力和战斗力。

篇2:关于和谐协会调研学习工作总结

残疾人生活在基层,残疾人工作的基础在基层,基层组织建设是开展残疾人工作的关键,基层残疾人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残疾人的桥梁和纽带,是做好残疾人工作的关键环节,是开展残疾人工作的根基。因此,加强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基本情况

我县共有14个乡镇,均成立了残联组织,其中有1个乡镇配备了专职残联理事长,其余13个乡镇均为民政助理兼职。全县拥有各类残疾人16200人,其中肢残人6400人,聋哑人2800人,视力残疾人1900人,智力残疾人1400人,精神残疾人1500人,多重残疾人2200人。依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章程》规定,结合我县各类残疾人数量、分布状况等实际,设立了盲人协会、聋人协会、肢残人协会、智力残疾人亲友会、精神残疾人亲友会五个专门协会。县残联设立了专门协会办公室,羊圈子镇残联设立了盲人协会办公室,每位协会工作人员所居住的村委会均设立了残疾人协会办公室。各专门协会共有工作人员20人,其中盲人协会5人,聋人协会3人,肢残人协会6人,智力残疾人亲友会3人,精神残疾人亲友会3人。选拔文化素质较高、热心残疾人工作、有奉献精神、有一定声望的残疾人及残疾人亲属担任专门协会的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及委员职务。县残联每年从年度工作经费中提取一部份资金,做为专门协会的活动经费及协会工作人员的补助费。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强化参政议政意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让残疾人专门协会积极参与到社会生活中来,有利于强化和提高残疾人参政议政意识,充分发挥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在工作实践中,我们认真听取各协会的意见和建议,鼓励各协会围绕残联的中心工作、重大活动积极出谋献策,充分发挥参政议政、参谋助手的作用,成为残联不可缺少的助手。

(二)、组织开展活动,唤起社会关注与支持

社会对残疾人的关爱,使残疾人总想以自己的才艺为社会多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各类专门协会经常采取各种形式组织广大残疾人,不拘一格地开展各种活动。在县残联的指导下,我县各专门协会重视在重大节日里组织残疾人活动,在活动中扩大社会影响,从不同的角度去宣传残疾人事业,去体现残疾人自身的价值。每年的3月3日,聋人协会都会在我县的不同地方开展各种宣传活动,掀起社会关注语言康复的热潮;由县盲人协会组建的羊圈子镇残疾人文艺宣传队,每年都会在残疾人的各重大节日间开展文艺宣传活动,他们自编自演的节目,总能得到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2006年,肢残人协会组织了我县第一届残疾人象棋比赛,并邀请了其他四个协会的残疾人朋友们前来观看比赛,等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有效地调动了广大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积极性,进一步激励了残疾人树立自尊、自强、自信、自立的信心。

(三)加强培训,提高残疾人自身素质

盘山县残联非常重视指导协会组织残疾人开展适合他们自身特点的培训。为提高残疾人就业能力与社会竞争能力,县盲我协会于今年9月1日,开办了我县的第一期残疾人按摩培训班;肢残人协会于0月0日,开办了针对肢残人的计算机培训班。使部分残疾人通过技能培训后迅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四)了解基层情况,帮助残疾人实现价值

各专门协会作为与残疾人密切联系的直接组织,深入基层了解残疾人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把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放在首位,帮助残疾人实现其人生价值。一是走访残疾人家庭,解决残疾人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二是寻求多种途径,帮助残疾人就业。三是丰富文化生活,挖掘个人文体才能。让残疾人自立展能,体现和认识自身的价值。举例:徐祥、霍颖、冯亮等

三、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县残联对乡镇残联指导少,乡镇残联对村残疾人协会帮助少。

2、缺少具体政策支持。导致五个协会及村残疾人协会找不到开展工作的依据,影响了协会人员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五个协会、村残疾人协会没有必要的经费保证,有的连固定的办公场所也没有。

4、各乡镇政府对残疾人工作不够重视,缺少必要的支持,有些乡镇残联没有发挥职能作用。

四、对基层残疾人组织发展的措施

1、继续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全面促进残

疾人工作的发展。

2、制订政策,提出发展规划和目标。

根据我县的实际情况制订系统规范的指导性文件,以政策的形式保障基层残疾人工作的运转。要把残疾人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提为工作议事日程,积极争取政府重视,将其纳入我县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划,并且制订出中长期有效地工作计划,出台加强残疾人工作的文件,特别是对基层残疾人组织的工作经费、办公场所等资源配置问题要作出规定,为基层残疾人工作的开展提供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

3、建立良好的工作运行机制,保障专门协会科学健康的发展。专门协会工作运行机制的科学与否关系到专门协会功能的发挥。残联必须以专门协会章程为依据,按照“有利于联系残疾人,增强内在活力,整合工作力量”的原则,建立健全专门协会工作运行机制,增强自我运转的自我完善能力。

4、加强培训,努力提高残疾人工作者的综合素质。

篇3:关于和谐协会调研学习工作总结

一、基本现状

镇江市系江苏省直辖市,辖三区四县(市),总面积3847平方公里,人口268.78万,其中市区人口102.82万,从全国看来,属中等城市。至2008年底,全市共有51个镇(街道)。其中:镇41个,街道办事处10个。

(一)镇江市和谐社区建设的实践过程

1993年3月,中共镇江市委、市人民政府在原民政部副部长李宝库等人的同意和支持下,开展了以创建“文明社区”为特色的社区建设实践探索活动。至1998年底,镇江市以创建文明社区为特色的社区建设成效明显,主要是以社区服务为宗旨,以社区教育为途径,做好“五个结合”,即:文明社区建设与以往开展的各项文明单位活动相结合,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相结合,与建立社会服务保障制度相结合,与发展第三产业相结合,与基层政权建设和基层民主自治相结合。从1999年至今,是镇江市社区建设全面推进的新阶段。该市首先重新建立健全社区建设领导体制,出现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四套班子齐抓社区建设的大好局面。其次积极推进城市社区体制改革。科学划分与调整社区规模,建立健全社区组织。再次继续发挥社区服务的龙头作用,强化社区功能,硬件与软件一齐上,提升社区服务水平。最后多方参与形成合力,除动员、部署各部门积极支持、参与社区建设,同时发动社会力量、驻区企业单位参与社区建设,整合资源,形成整体合力。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的要求,镇江市的社区建设从“文明社区”到“和谐社区”,不是目标的转变,而是目标的发展。

(二)镇江市和谐社区建设的基本现状

自从民政部在该市开展社区建设试点以来,全市社区工作力度逐渐加大,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社区建设的若干意见》、《镇江市社区建设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文件,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的社区建设领导小组,明确了社区组织体系、社区运行机制和社区建设的主要目标、工作思路和措施。经过十几年的运行,社区建设呈现以下特点:

1. 社区区划调整基本完成。

按照“方便居民群众、便于服务管理、提高工作效率”的原则,全市271个城市居委会整合为166个社区居委会,对集镇社区进行了改革,实施了“村改居”。全市284个社区建立了社区党组织、居民自治组织,实现了“一居一支部”。一些区级设施开始上档次,大部分区建立了城区社区服务中心,多数街道办事处建立了街道社区服务中心。

2. 社区服务内容日趋增多。

由最初的社区环境保洁服务拓展为物业管理服务、社区卫生服务、商业零售服务、社区爱心援助、再就业援助、法律援助等十大服务系列。我家山水小区的龙吟坊、第一楼街步行街等商业一条街的建成,则开创了以创业为主的商务服务。各居委会逐步建立健全了便民利民服务网点。

3. 社区服务设施逐步改善。

在服务设施的管理方面,该市实现了网络化管理。区级服务网是第一层次,集中财力、人力办—些规模较大的公益事业;街道服务网是第二层次,分散经营大大方便了社区群众,扩大了服务网的普及面;居委会服务网是第三层次,坚持发挥小型灵活的特点,通过固定的服务设施来吸引社区服务志愿者队伍。

全市共落实社区用房7.4万平方米,建成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服务站47个,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2个,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419个,社区各类服务网点801个,老年活动室103个,全民健身工程24个,健身点231个,室内建设场所61处。服务方式进一步改进,各街道普遍开展了“一站式”服务,许多社区设立了服务平台和窗口。

4. 社区救助逐步开展。

全市1.4万下岗失业人员通过社区实现了就业再就业。京口、润州辖区街道基本建立了“爱心超市”。有170个单位和团体、180个家庭和个人参加了“爱心妈妈”活动,共捐助40多万元,帮助京口、润州、丹徒、句容辖区内70所学校的1000名贫困学生解决了上学难问题。

5. 社区环境整治力度日益加大。

从2005年开始,市政府每年均把老住宅小区整治作为为民办实事项目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截至2008年底,市区已完成18个老住宅小区107万平方米的整治。2006年开展了“百日拆违”,此后,坚持拆迁与拆违相结合、随时拆违与集中拆违相结合,拆除了许多群众关注、影响市容的违法建设。2007年,又集中开展了小锅炉整治,新建两个社区广场。这些措施极大地改善了小区环境面貌。

6. 社区文化建设得到加强。

每季度一次的欢乐家园文化广场活动,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活泼,已累计举办近1000场,每次都吸引众多市民。有些社区还举办“邻里节”、艺术节。建成社区科普画廊10座,送科普知识进社区,很受欢迎。

7. 社区平安创建工作取得成效。

近年来,镇江连续四年获得平安创建考核“全省第一”,所辖7个市(区)全部通过“平安市(区)”考核,成为江苏省唯一实现平安创建“满堂红”的城市。“无毒社区”逐年增多;社区可防性案件呈现逐月下降态势,去年比上年下降32.3%,其中市区11个高发案社区已有4个实现了“零发案”。

8. 社区工作者队伍得到加强。

公开招聘社区专职党务干部104人,选派100名年轻大学生、200名优秀青年公务员到城乡社区挂职,建立了一支专业工作者队伍,有273人专事社区保障、社区矫正、社区禁毒等社区工作,设立了市区社区专职干部报酬账户,建立了社区专职干部工资自然增长机制。

二、存在的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从建设和谐社区入手。在城市化地区全面构筑真正的城市和谐社区,直接关系着我国和谐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程度。从镇江市建设和谐社区的情况来看,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看,该市和谐社区建设仍存在着不足和差距。总的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和谐社区建设的发展不平衡

虽然该市社区建设工作起步早、成效明显,但区县之间发展还不够平衡。一是思想认识上的不平衡,二是地区发展上的不平衡,三是社区建设各项内容落实程度不平衡。

(二)队伍建设同和谐社区建设不相适应

目前社区干部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是职数不足,专职的社区工作者只有3人,远远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另一方面是能力不够。社区干部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缺乏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如今大量的人员流向社区,迫切需要创建新管理体制,加强社区队伍建设,形成一批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社区工作人员。

(三)社区党建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社区党员的分布状况发生了新的变化,随着进入社区的退(离)休党员不断增加,对社区党员的教育管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党员的流动性增强,组织关系转到社区的党员增多,在职党员在社区的时间也大为增多。社区党员人数的急剧增多,增加了社区党组织的工作量,迫切需要创新社区党员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

(四)社区建设中存在硬件不足软件滞后的状况

在创建和谐社区中,社区建设的物质投入虽有一定改善,但这种改善往往是临时性的、非制度性的,适应和谐社区建设需要的基础性保障措施还缺乏长期有效的制度性安排。从镇江的情况看,新城区经济实力较强,社区的物质基础较好;老城区因原有基础不同,各社区的物质基础参差不齐;下属县(市、区)大部分社区物质基础比较薄弱。从管理体制上看,社区对其居民、辖区内的各种社会组织,既没有刚性的制度安排,也没有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只能通过自身工作来实现,缺乏有力的制度性依托。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部分干群对社区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长期以来,孤立地、静止地看待社区建设工作,还没有从根本上认识社区建设的重大时代意义,对社区建设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内容缺乏了解,因而思想观念还比较陈旧。这严重制约着和谐社区建设的深入发展,加大了和谐社区建设整体推进的难度。

(二)理论指导不到位

一方面,社区建设迫切需要理论指导,社区建设的理论研究严重滞后,远远满足不了实践的需要。另一方面,原有的社区理论远远适应不了现实的需要,迫切需要创新理论,用创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区街领导和社区工作的同志都有一种对社区理论的饥渴感。

(三)职能分工不到位

当前,镇江市社区建设工作管理机构的职能基本上是在两个层次具体履行的。上面是区政府及所属的各职能局、委、办,下面是街道办事处。上面的职能单位有的在街道办事处一级设有下辖单位和派出机构,这是属于“条管”的方面。“块管”就是指街道办事处的管理权。区政府各职能部门能够下放的权限与街办开展工作需要的权限不符,政府出台的各职能部门权限下放措施,对理顺事权关系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收效甚微。当前,理顺区、街事权关系要处理的迫切问题,是明确区直部门与街办各自所应承担的工作职责。

(四)制度保障不到位

社区运行是一个有机系统。目前社区建设运行存在着社区动力机制尚未形成、社区运行整合机制出现偏差、社区运行激励机制缺失、社区运行控制机制不健全、社区运行保障机制不完善的现象。社区工作行政化倾向根源于政府部门,街道同社区的关系没有理顺,没有相应的制度约束。诸如社区居民委员会同业主委员会的关系,同物业管理公司的关系,均缺乏可操作性的制度规范,客观上造成了社区工作中的矛盾。

参考文献

[1]镇江市民政局.镇江市创建文明社区试点工作材料汇编.2001:76.

[2]王青山, 刘继同.中国社区建设模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88.

[3]镇江市政协关于推进我市和谐社区建设的建议案, 2007.3.28.

[4]金钊.社区党建工作指南.人民日报出版社, 2003:278.

[5]张明亮.新编城市社区建设读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4:213.

[6]丰立祥.城市社区整体发展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2:340.

篇4:关于和谐协会调研学习工作总结

金华市明确将网络经济作为“一号产业”来发展,在新技术和模式创新驱动下,电子商务在金华也得到蓬勃发展,但伴随而来的问题日益突出。近年来,电子商务劳动纠纷呈现多发趋势,其劳动关系存在一定的不稳定因素。可以预见随着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如果此类劳动关系没有得到进一步规范,那么此类劳动纠纷将很有可能呈井喷趋势,势必也会影响电子商务的健康有序发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强调各级政府要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清障搭台”,我们通过走访、交流、考察及数据分析等方式,就如何构建和谐电子商务劳动关系进行了调研。

一、电子商务劳动关系发展现状

一是劳动纠纷数量激增。随着电商企业经营机制的不断转换、劳动用工制度的不断推进,各种劳动纠纷也纷纷显现出来,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金华市婺城区劳动争议受理部门受理电子商务劳动纠纷从2013年的65件发展到2015年的232件,如此快速增长的趋势反映出电商企业在用人管理制度上存在不少问题,而这些问题处理不好势必引发一些不稳定因素。

二是劳动争议点比较集中。从案件受理的情况看,相比传统企业的劳动纠纷多元化、涉及类型而言,电商企业的劳动纠纷争议点比较集中,主要是加班工资、经济补偿金、二倍工资等,其中以经济补偿金最为普遍,占2013年-2015年电子商务劳动纠纷案件总数的62.3%。从数据上可以看出,电商企业解除劳动关系现象和加班加点现象比较严重,导致此类劳动纠纷多发。

三是跳槽和裁员现象普遍。根据劳动争议受理部门来访者的咨询情况看,电商行业的跳槽和裁员是一个普遍现象,员工跳槽一般是电商企业为了在竞争中取胜,拿高薪当王牌进行挖人,往往不顾及是否规范用工、程序是否到位、合同是否完整,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后续矛盾;有些电商企业在市场需求大、用工荒时就大规模招人,市场需求小就裁员,且一般不提前通知,闪裁闪离,这样在招工和裁员间反复,势必引发很多劳动纠纷,这是个值得重视的现象。

二、电子商务劳动纠纷多发的原因分析

一是电商企业经营者的法律意识欠缺。很多电商企业经营者对劳动法律法规和政策一知半解,而且存在侥幸心理,一味追求利益最大化,导致现在劳动关系总体状况不容乐观,有的以电商行业流动性大为由故意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随意解除劳动关系;有的企业超时加班和不支付加班工资现象严重,特别是淘宝客服和发货员,需要经常加班。

二是劳动者维权意识增强。电子商务属于新兴产业,员工普遍具有文化素质高、年龄轻的特点,据统计,来咨询立案的劳动者年龄一般都在20岁到40岁之间,大部分都是高中以上學历,这一群体法律维权意识较强,越来越懂得用法律手段保护自身权益,有的还存在“过度维权”现象,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诉求,导致电子商务劳动纠纷数量增加。

三是用人管理制度上存在漏洞。电商企业经常高调海量式招人挖人,但同时又闪电式大举裁员,电商行业员工流动性很大,据中国工会网报道,一般行业5%~15%的流动率是比较正常的,但在电商行业里,50%的流动率也算是正常的,这个主要是互联网企业竞争激烈、波动大以及市场需求不稳定所致。

四是相关部门监管力度较弱。现实中劳动监管等相关部门的行政执法权力相对软弱,强制性手段有限,在执法过程中对电商企业的惩处力度不够有力,致使对违规企业失去有效的监督。

三、规范电子商务劳动关系的路径分析

一是做好普法工作,助推电商企业规范发展。电商企业的良性发展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相关部门应做好普法工作。

二是优化咨询服务,引导劳动者提合理诉求。劳动争议接待受理部门要优化引导职责,使劳动者在正确理解劳动法律法规涵义的基础上理性的提出诉求,清晰自己的合法权益,避免因请求不当而造成矛盾激化,做到耐心向劳动者宣讲和解释劳动法律法规,使劳动者能依法提出合理请求为顺利解决纠纷打下思想基础。

三是注重源头治理,倡导正确用人管理观念。电商企业要获得长远的发展,不可忽略对人才的管理,目前,电商行业正面临着洗牌现象,很多用工不规范的现象集中暴露。

四是健全组织机构,发挥“清障搭台”合力。一方面,为更好的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特别是电子商务劳动关系,2013年4月,金华市婺城区探索建立了劳动争议联合调解中心,由区信访局、区人力社保局、区司法局、区人民法院、区总工会、区工商联、区经济商务局等部门组成,很好的将行政调解、人民调解、仲裁调解、司法调解和工会劳动争议调解等各方资源进行全面整合,发挥调解合力;另一方面,致力于推进电子商务企业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设,在电商企业内部建立属于自己的调解组织,一旦出现纠纷,该组织可以第一时间介入解决纠纷,将电商企业劳动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源头,可以很好的维护电子商务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篇5:关于和谐协会调研学习工作总结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调研报告

2011年10月18日

一、调研综述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企业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切实保障劳动者权益,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共生、共赢与共进,促进企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根据神华集团公司《关于学习实现企业与员工和谐共赢—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做法的通知》精神及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王树民的批示要求,公司人力资源部、研究院人才开发培训中心特选派有关人员组成调研组,于2011年9月27日前往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岛港”),对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做法进行学习考察调研。

本次调研主要采取了文献查阅、实地观察、会议座谈等方法,共分为五个阶段。行现场调研,参观了基层班组的员工学习培训室、团支部建设基地等,与工作人员进行了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并详细记录下所见所闻。居全国港口 续3年上缴国有资本收益占青岛市的一半以上。

自1995年以来,青岛港一直是全国交通系统的典型和全国港口行业唯一的示范“窗口”,荣获全国创建学习型组织标兵单位、首届全国质量管理奖、首批国家环境友好企业、首届袁宝华企业管理金奖、节能环保最佳企业、全国文明单位、五一劳动奖状、全国爱心捐助奖等上百项国家级荣誉称号,培养出了新时期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许振超,农民工的先进代表徐万年、皮进军等一大批优秀人才。

青岛港的发展得到了中央省市部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多次被国务院确定为国有企业重大典型。胡锦涛主席、吴邦国委员长、温家宝总理以及中央政治局常委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贺国强对青岛港的发展都给予了充分肯定和厚重期望。中央政治局委员王刚、王乐泉、王兆国、刘云山、李源潮、张高丽、张德江、俞正声、***等亲临视察、亲切接见、亲笔批示。2007年7月15日,中宣部、全总、交通部、省市委联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青岛港科学发展模式高层研讨会”,一致认为:“青岛港成功地创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管理模式——青岛港模式”。

㈡ 青岛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典型案例及特色

通过调研分析,青岛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先进做法和管理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企业文化

青岛港始终坚持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乡土文化

和先进文化有机结合起来,通过高目标、高起点地积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信念和文化保证。

案例1:青岛港以培育企业精神为切入点,牢固树立了“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营造平安和谐幸福家园”的共同愿景,培育了“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奉献,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作为,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牺牲”的“三个一代人”精神,始终牢记“精忠报国、服务社会、造福职工”的“三大使命”,大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文化。

正如青岛港集团董事局主席、总裁常德传所说:“青岛港是国企,就要当好共和国的长子,祖**亲的孝子,就要创出世界一流的业绩,为国企争光,为民族争气,为国家多做贡献。没有党的正确领导,就没有青岛港的今天。青岛港永远听党话、永远跟党走、永远报党恩。”青岛港集团办公楼前矗立着一座岳母刺字、精忠报国的塑像,并通过集团网站、显著标语等多种方式对企业精神进行广泛宣传,使文化理念深入人心。

——来源于实地观察和《常德传论国企》

青岛港多年来积极营造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同时强调,企业文化建设,领导是关键、带头是关键,大力提倡以“一心为民、造福职工”为核心的领导干部的“六种风气”,通过领导干部的以身作则和对员工的严管厚爱实现企业与员工的情感融合,赢得员工对领导干部、对企业的真情回应。

案例2:从1989年至今,青岛港连续23年开展“冬练三

九、夏练三伏”劳动调研。集团的机关人员每年在严寒酷暑中,深入六大装卸公司作业现场,与一线职工同吃同住同劳动,上三班、干装卸、出大力、流大汗,深入基层体民情、察民意、解难题,历练作风,永葆本色。常德传主席、总裁每次都带头冲在最前线,以“我是一名装卸工”的姿态与一线工人一起挥汗大干,经常刚出差回来就直奔生产一线。干群肩并肩、心连心,有效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极大地增强了港口向心力和凝聚力。

——来源于文献查阅和会议座谈

2.关于民主管理

青岛港始终坚持“善待员工、关心员工、理解员工、依靠员工”的原则,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都以“职工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视职工为企业的主人,让职工当家作主。

案例3:在青岛港,凡是关系到职工切身利益的改革、发展等方面的重大决策,都事先征求工会和职工的意见,并逐渐形成并坚持了每年两次职工代表大会、民主评议领导、员工接待日、队务管理十公开、民主恳谈问答会、职工满意度调查等20多种民主管理方式,了解员工的需求,听取员工的建议,畅通了职工参与港口建设发展的“绿色通道”。通过开展“我为港口献一计”、“金点子”等一系列活动,鼓励职工建言献策。广大职工每年奉献“金点子”多达一万余条,集团对此高度重视,不仅专题研究,责成有关部门和单位抓紧落实,而且每季度组织一次职工“金点子”评比奖励,提高员工参与港口建设的积极性。

——来源于文献查阅和会议座谈

青岛港充分保障职工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全面实施公开透明化管理,方便职工自主了解各方面信息的同时,主动接受职工监督。

案例4:在青岛港,每个基层队均专门设置了“民主公开栏”,按月张榜公示目标任务、收入分配、安全生产、人事管理、政策制度、福利待遇、劳动保护、考勤、奖罚、物品使用等详细内容,做到“职工最想知道什么就公开什么”,确保信息公开透明,实现“零距离民主”。

——来源于实地观察

青岛港将各级领导干部置于员工的监督之下,坚持重视民意、依靠群众,对民主管理进行大胆创新。

案例5:青岛港逐步形成并有效实施了民主评议领导干部制度、廉政行风监督员检查制度、员工代表上岗巡视、咨询对话制度、领导干部建立联系点制度、“十公开”制度等。在领导干部的任用和管理方面,采取民主测评、谈心谈话等方式听取员工意见,员工满意度高的就放手使用,群众意见较大的就交流调整,形成良性循环,促进领导干部与广大员工的密切联系。

——来源于文献查阅

3.关于人才培养

企业兴衰,人才为本。青岛港始终坚持“资金可以引进,技术可以引进,管理可以引进,而大批具有现代技能、高素质的劳动者,只有靠自己培养”的理念,坚持“只要肯学肯干,人人都可以成才”的人才观,高度重视职工的培养和发展,以人的潜能开发为动力,以资源挖潜和深度开发为模式,着力搭建职工成长平台,时时处处把提高人的素质当成一个根本问题来抓,尊重人才、尊重知识,营造有知识光荣、有文化光荣的良好氛围。

案例6:青岛港广泛开展“创建学习型港口,争做知识型员工”的岗位“五学”活动,坚持学政治、学业务、学技术、学文化、学实践,提倡“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练什么、精什么”。集团每年都投入上千万元实施“个十百千”工程,即发展好一个人才培训中心、建好10个科技创新基地、办好100个职工图书室和学习之家、用好1000个职工学习园地。集团投资5亿元建立了自己的员工教育培训中心“港湾学院”,学院占地面积1045亩,拥有技术设备先进的124个校内实验实训室,及以青岛港为龙头的230个校外实训基地。港湾学院作为人才的培养输出机构,源源不断地为青岛港输出专业性强的新生代力量,为青岛港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此外,青岛港的每个基层班组都成立了自己的学习培训室,供职工自主学习和进行模拟操作培训。通过构建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集团有中心、公司有基地、队里有阵地、班组有园地”的全员培训格局。

——来源于文献查阅和实地观察

以培养爱党报国、爱岗敬业的人才队伍为目标,青岛港针对不同对象开展分类培训,并建立了职工“2、1、1”带薪学习培训制度。对集团领导和集团管领导干部进行工商管理高级研修班培

训;对科队长、两级机关管理人员,举办工商管理中级研修班;对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组织岗位培训、职称资格考试和考工晋级。

案例7:青岛港年年组织全员脱产大培训、操作技术大比武和技术工人考工晋级,特别是2009年以来,坚持保教、管用、跟踪的原则,举办了5期142名集团管领导干部参加的、为期3个月的工商管理高级研修班;举办了842名集团科队级领导干部参加的为期15天的中级研修班;2010年分9期举办了1643名两级机关管理人员参加的、每期7天的脱产专业研修班。2011年1月2日开始,进行覆盖全港的重点学员工大培训。在青岛港,职工的学习培训结果、资质证书获取情况与其收入水平直接挂钩,激发职工的学习热情,鼓励员工自动自发学习。

——来源于文献查阅和实地观察

青岛港通过展开全方位、多途径的全员大培训,践行“人才强港”的理念,不断提高员工的业务能力和操作水平。青岛港员工队伍结构已由过去77%的职工、12000多人只有初中以下学历,变为现在的以5000多名拥有各类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6000多名高级技术工人为主体的高素质员工队伍。

4.关于激励机制

青岛港大力弘扬“德为重、信得过、靠得住、能干事”的选人观,一直奉行“只以能力论英雄、谁干得好就叫谁干”的用人观,着力搭建人才发展的大舞台。青岛港选人用人坚持“五不唯”原则,即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唯年龄,唯才是举,唯才是用,无论文武,无论男女,只用肯学肯干,都能创造自己的天地。青岛港通过健全完善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双向选择、优胜劣汰的选人用人机制和市场化的人才流动机制,把政治过硬、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党员、优秀知识分子、优秀工人、优秀农民工选拔到领导岗位上去锻炼和发展。

案例8:青岛港西联分公司党委书记徐万年,一个沂南贫寒农家的儿子。他18岁出门闯荡,全家凑不出5元钱为他送行。他走南闯北吃尽苦头,却挣不够为母亲做白内障手术的费用。1990年他来到青岛港,靠苦干实干创造了火车装车最高纪录,被命名为“万年速装”。这个没有任何背景的农民工, 于2007年当上了中国沿海港口 高10倍,就命名该品牌为“义明千钧”。目前,青岛港在各条战线、各个领域树立员工品牌,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来源于文献查阅和会议座谈

5.关于特殊群体 ⑴ 农民工

青岛港全体职工约24000人,其中近三分之一为农民工。青岛港对农民工与正式合同工平等对待,实行岗位与薪酬一致、技能与津贴一致、贡献与奖励一致,始终关注和重视农民工的成长与发展,保障农民工和正式员工一样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

案例10:在青岛港,农民工与正式职工一样,一个单子发钱,一个食堂吃饭,一样评职称,一样拿大奖,同工同酬,一视同仁。他们通过参加脱产大培训,系统地学习港口的企业文化、安全生产、组织管理等知识和技能;他们能通过自身努力成长为产业工人、转为正式职工、逐步走上管理岗位。目前,青岛港的7300多名农民工在港口各个岗位挑起了大梁,其中1032人被录取为合同制工人,有540多人担任了班长、副班长,37人担任了队长、副队长,有6人被集团授予品牌员工,1人担任了公司党委书记。其中,农民工的杰出代表皮进军带领400多人的队伍,三次打破世界记录,开展了62项创新,成为“全国十大杰出进城务工青年”、“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标兵”。

——来源于文献查阅和会议座谈

青岛港始终视农民工为“亲兄弟”,人格上平等尊重,生活上关心照顾,倾听农民工的心声,了解农民工的需求,切实解决农民工的难题。

案例11:农民工子女上学一直是一个老大难问题。为此,青岛港积极与当地小学联系沟通,主动为学校排忧解难。学校专门为青岛港的农民工子女开了两个班,96个农民工子弟都能在当地最好的实验小学上学。为了让农民工安心工作,减轻思乡之苦,集团专门为农民工安装了免费电话,打造“亲情话吧”,为农民工架起了一个和家人沟通的桥梁。为解决农民工的后顾之忧,保障他们的家庭幸福,农民工的配偶也有机会到

港口工作,目前已有300多名农民工的爱人在青岛港二、三线务工,有幸成为双职工。此外,2007年集团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民工队伍建设的决定》和《关于加强农民工管理工作的决定》;保障了农民工在工资薪酬、五险一金、带薪休假、健康查体、技术评级、成长晋升、培训学习、子女入学、户口转移等方面的权益,被农民工称为“黄金18条规定”。

——来源于会议座谈和实地观察

在青岛港,农民工有地位、有作为、有奔头,地位和生活实现了质的飞跃。他们奋发图强,朝气蓬勃,实现了由技能匮乏到又红又专、由挣钱吃饭到实现价值、由短期务工到当家作主、由普通打工者到新时期产业工人的“四个根本性转变”。⑵ 老同志

“老人安,港口安;老人好,港口好”,青岛港把离退休老同志视为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不忘他们为建立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港口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不忘他们是未富先老的一代人,对待离退休职工就像自己的父母,悉心关照他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身体健康。

案例12:“冬送温暖,夏送清凉,逢年过节发大礼,亲自送到老人家”,尊老、敬老、爱老、助老是青岛港多年来一直坚持的优良传统。在青岛港退休的老同志,每年跟着在岗职工一起长退休工资,每年还额外享有敬老补贴,福寿补贴等。“十一五”期间的五年来,青岛港投入12734万元,为老同志发放敬老补贴,宁可在岗员工少长工资,也要优先保证敬老补贴足额到位。

在为老工作上,青岛港建立了“五必访”工作制度(患病住院必访、孤寡老人必访、重大节日必访、特殊困难必访、异地安置必访)和年度健康查体制度。大年初一,常德传总裁亲自带队走访老领导、老职工、老劳模,检查“五必访”落实情况。每年国庆节、仲秋节前后,集团专门发请柬,邀请老领导、老劳模、老党员、老工人代表100余人来港团聚,共话亲情,共庆佳节,共商港口改革发展大计。同时,青岛港还建立了老年大

学,并定期组织开展老同志运动会等各类活动丰富老同志的退休生活,使青岛港4000多名老同志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来源于文献查阅

⑶ 女职工

青岛港现有女职工4886人,其中女农民工560人。在青岛港,女职工不仅有地位、有关爱,更有作为、有理想、有追求、有抱负,拥有和男职工一样的成长条件和发展机遇。

案例13:青岛港的女职工只要干得好、干出成效,就能被提拔重用走上领导岗位,一大批女干部在集团重要管理岗位上担任领导职务,例如:女财务部长、人事部长、党办主任、监审部长、阜外医院院长、港湾学院院长等。集团的女干部比例达到17%,在沿海港区是最高的,充分体现集团对广大女职工的信任和培养。

——来源于文献查阅

青岛港不仅重视女职工的成长和发展,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和机遇,同时,也注重生活上的关心照顾、情感上的沟通交流。

案例14:青岛港工会副主席、青岛市三八红旗手刘玉萍说:“在青岛港,女职工总会受到社会的特别羡慕。每年“三八节”,她们都是青岛港最尊贵的客人。不论多忙,董事局主席、总裁常德传都会在百忙中向全港女职工表达祝福和慰问,为女职工发奖金。即使远在北京参加全国两会,也仍然不忘发来亲切的问候”

——来源于文献查阅

6.关于领导班子建设

企业好不好,关键看领导。青岛港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得到国家的认可,得到职工的拥护,建立和谐融洽的劳动关系,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共生、共进和共赢,其领导人发挥了不容忽视的巨大作用。作为一个企业家,常德传同志将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管理

经验和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精华有机融合,成功地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管理模式——青岛港模式。

案例15:常德传,现任青岛港集团董事局主席、总裁,是青岛港的“一把手”。1968年从大连海运学院(现大连海事大学)毕业后,到青岛港从事一线装卸工作,至今在青岛港工作已达43年。曾先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企业家、首届“袁宝华企业管理金奖”、全国首届“创业企业家”、首届十佳“中国杰出质量人”、全国质量管理突出贡献者、十大“中华孝亲敬老楷模”、亚太最具创造力的华裔领袖、新世纪中国改革十大新闻人物、中国改革开放30年十大基业长青人物等荣誉称号。几十年来,常德传把自己完全融汇到了港口事业中,把自己生命的价值和意义都奉献给了青岛港,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追求都溶于到了青岛港。“我们青岛港是一个大家庭,我是这个家里的长子,就要带领兄弟姐妹干好两件事:一是干事创业。把港口的事干好,为国家、为社会作出贡献;二是领着职工过好日子。青岛港是一个大家庭,一个大学校,要让职工素质越来越高,职工生活越来越红火。”常德传这样定位。

——来源于文献查阅

领导班子建设史决定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青岛港坚持创建以“政治素质好、经营业绩好、团结协作好、作风形象好”为主要内容的“四好”领导班子,狠抓干部队伍建设不放松,要求青岛港全体干部队伍定好位,负好责,树好风气,树好“五种精神”。广大职工不仅是港口发展的创造者,更成为港口发展的最大受益者。

案例16:23年来,青岛港连续33次给职工涨工资,并且增资坚持向装卸一线倾斜、向科技人员倾斜。目前,装卸工人的收入是十年前的3倍,农民工的收入是十年前的3.5倍。“十一五”期间,青岛港24000多名职工,按照15%的比例,年年长工资,职工收入实现了翻番增长。五年里,青岛港用资2.6亿元为员工发放各类大奖,用资9100多万元为员工赠送各类大礼,投入1.37亿元为广大员工发放高标准取暖补助,投入1.27亿元发放敬老补贴,投入813万元赠送162790个生日蛋糕。五年里,职工查体从单一查体,拓展为防、查、治一条龙服务。5年共投入3813万元,对91283人次进行体检。同时,2010年以来,港口投入数千万元,逐步提高职工的就餐标准,达到“膳食合理搭配齐,荤素粗细酸咸宜,均衡摄入系统数,健康生活菜鱼鸡”的餐饮水准,加强“五个文明”管理,确保职工“吃得卫生、吃得饱、吃得好”。青岛港职工的生命质量、健康状况、医疗保障逐年提高,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而领导干部的办公楼却十多年未曾装修装饰,依然保持着最简单朴素的状态。

——来源于文献查阅、会议座谈和实地观察

就业时最大的民生。在历次改革中,青岛港始终把岗位看作职工的“命根子”,通过业务培训、重金造岗,使包括农民工在内的24000多名职工人人有岗位、人人有活干、人人创效益。即使面对亚洲经济危机和世界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也坚持对职工承诺“只要愿意干好好干,就决不撒手不管”,并提出“谁让职工下岗,就让谁先下岗”,先后转岗分流上万人,从未将一名职工推向社会,使企业和员工成为牢固的事业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总结:正如青岛港集团董事局主席、总裁常德传所说:“青岛港20多年来能够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港口发展成为世界 心,企业的根。只有企业牢牢把职工当主人,依靠职工,发展为了职工,企业才能长盛不衰。”青岛港构建和谐企业的先进经验,归根结底就是围绕一个字“人”做文章。在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指导下,青岛港在“发展方针、职工素质、激励机制、人文关怀”四个方面下足功夫,全力打造亲情浓浓的和谐大家庭:始终坚持“依靠”方针,创造企业发展与职工当家作主的和谐条件;强化素质提升,搭建企业发展与职工素质提升的和谐平台;健全激励机制,营造港口发展与职工成长成才的和谐氛围;加强人文关怀,创造港口发展与职工生活幸福的和谐环境。企业和员工是共生、共赢、共同成长的关系,企业要履行好精忠报国、服务社会造福职工的光荣使命,就必须切实保护和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这是企业持续发展壮大的前提,更是国有企业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三、调研启示

在党的旗帜指引下,在神华集团的正确领导下,作为神华集团电力板块的排头兵,国华公司经过12年的跨越式发展,取得令行业内外瞩目的辉煌业绩。从1999年3月成立,历经初期的亏损到2001年实现扭亏为盈,并以此为起点开始了长达10年的连续盈利,2009年和2010年利润水平接连突破60亿和70亿大关,屡创新高,公司成为自电力体制改革以来,行业中为数不多的、持续盈利的发电企业之一。在规模高速扩张的同时,国华公司注意保持发展的质量,资产负债率始终控制在64%以下,具有较强

的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在煤价连续攀升,市场煤比例不断提高的情况下,近5年度电盈利保持在 3.4分/千瓦时以上,综合获利能力处于行业最优水平;市场占有率始终高于100%,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在10%,连续8年保持经济增加值(EVA)大于零,实现了“资产保值增值”的目的,为国家、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财富。截止到2011年9月,国华公司管理和拥有火电机组65台、风电机组21台,营运机组容量达3185万千瓦,资产总额1317亿元,已发展成具有一定规模的、跨地区、跨电网的全国性大型发电公司。2011年,国华公司的目标是发电1800亿千瓦时,实现利润过百亿,有望创下发展历史上的最好成绩。面向未来,国华公司提出了“十二五”期末实现装机超6000万千瓦、供电煤耗低于300克/千瓦时的目标。可见,经历12年的跨越式发展,国华公司形成了“资产保值增值、管理品质提升、员工身心愉悦”的企业特质。通过本次学习考察“实现企业与员工和谐共赢—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做法”,对照国华公司的管理实际,调研组形成以下六个方面的思考:

㈠ 加强宣传示范,使企业文化深入人心

为了凝聚人心,指引方向,国华公司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和实际情况,加强对企业愿景和使命、核心价值观和企业精神以及企业文化总纲的宣贯。企业文化要充分发挥其引导、激励、教育、感化、凝聚的作用,激发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鼓舞员工的士气,要真正得到广大员工的理解和认同,得到广大员工的 支持和响应;要真正落到了实处,渗透到了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深入到了员工的意识信念和言行举止中,使企业文化真正成为全体员工的共同信仰、价值观和行为。青岛港的“三个一代人精神”,即“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奉献,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作为,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牺牲”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让全体领导干部和员工牢记青岛港作为国有企业的责任和使命,同时又能激发干部员工为了履行好这份责任和使命去努力奋斗和有所作为。

㈡ 重视民主管理,发挥职工智慧力量

可以通过学习借鉴青岛港的经验做法,进一步加强公司民主管理,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建立健全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民主管理机制。进而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增强员工的归属感,促进员工自动自发、脚踏实地地干好本职工作,为企业创造价值。

㈢ 加强人才培养,实现企业与员工发展共赢

借鉴青岛港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做法,国华公司应将“创新”、“协同”与“可持续发展”列为“十二五”期间的人才发展战略性导向。其中,“创新”导向即要求在新时期、新战略以及“四新”等背景条件下,大力推进专业人才技术技能的更新升级、管理人才职业化能力的强化提高;积极推动人才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和优化,通过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来支持企业的战略新发展和人才的能力再升级,重点是进一步完善人才学习发展体系,加大人才开发培训投入,加快人才开发培训基地(分层分级分类)建设和网络学习的平台建设,深化全员岗位知识题库及考试平台建设,积极推进内训师体系和培训课程体系建设。“协同”导向意味着加强国华公司总部与电厂之间、电厂与电厂之间人力资源配置、流动和开发使用的有序性、协同性和共享性。“可持续发展”导向即要求更具长期性和预见性的视角来筹划人力资源的需求、配置和开发,这首先意味着从人才发展的视角来支撑发电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储备和提升,如在区域电力市场开发、清洁能源开发、节能降耗管理以及国际化经营等新兴领域和发展趋势上,预先做好人才的引进和开发培养筹划。“可持续”也意味着均衡调适工作压力,长效维护员工身心健康,建设和谐的劳动关系,实现工作绩效与员工幸福的同步提升,还意味着从人力资源角度支

撑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求,积极支持和落实国家有关就业安置等方面的政策,在人才引进和配置上实现市场驱动和社会责任驱动的平衡。

㈣ 完善激励机制,增强人才发展活力

选人用人方面,坚持神华集团“五湖四海纳人才,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原则,在人才选拔任用过程中,重能力、轻资历,重业绩、轻背景,将具有真才实学、肯干能干的员工选拔到合适的岗位,创造锻炼的机会,搭建发展的舞台,促其成长成才。

劳动用工方面,可以借鉴青岛港农民工用工管理的做法,建立短期工转合同工的激励机制,达到一定标准、满足一定条件,如工作三年以上且获得集团、市级以上荣誉称号、获得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优秀短期工,可通过考试考评转为正式合同工,为短期工打通职业发展通道。

薪酬激励方面,结合青岛港薪酬福利透明化的管理经验,为进一步调动生产一线员工的积极性,建议可以适当拿出一定比例的工资总额采取类似记件工资的方式激励员工。如对运行岗位可以参照小指标竞赛的方式,每个岗位确定几个核心指标,制定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每个值工作结束后,及时公布指标完成情况,个人可根据考评办法计算出自己或他人所获得的该部分工资;如对于检修岗位,可根据技术含量、劳动强度、工作时间等核定综合工时,并及时公开每个人的工时情况,员工根据工时了解自己和他人的该部分工资情况。通过上述方式,引入竞争机制,实现

多劳多得和部分工资的公开透明。

鼓励创新方面,用员工的名字命名创新成果是青岛港管理的一大特色,国华公司也可以考虑在进行科技成果、QC成果、技术攻关、技术比武等评选活动中,用表现最优异、获得最高奖励的员工的名字命名该项创新成果,激励员工加强自主创新,不断提高技术水平。

㈤ 建设员工幸福工程,将以人为本落到实处

国华公司可以学习借鉴青岛港的实践经验,给予员工更多情感上的理解、生活上的关怀,重点在为员工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尽力为员工办实事、办好事,解决好员工关注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例如,在条件允许、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量解决员工夫妻两地分居、子女就学就业等问题,解除员工的后顾之忧;加强职业病防治,建立员工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定期组织员工进行健康体检;继续加大“送温暖”力度,做好困难职工的帮扶工作,做到有病必访、有求必应、有事必帮,精心搭建企业与职工的“连心桥”。

㈥ 完善制度建设,增强制度执行力

国华公司应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在总结提炼劳动关系管理中好的方式方法的基础上,针对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结合青岛港集团值得学习借鉴之处,将鲜活的做法、可取的经验及时沉淀,注重规律性的工作,注重基础性的工作,进一步完善健全相关制度机制,使劳动关系管理工作步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例如,民主管理制度、短期工转正制度、激励约束制度等,明确各项规定措施和具体标准,建立健全用制度规范管理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长效机制。

四、结束语

通过本次调研,全面深入地学习考察了青岛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先进做法和经验,实地感受和体会了青岛港企业与员工和谐共赢的关系氛围。同时,结合国华公司的管理实践,看到了我们经过12年的发展积累,在管理建设中国做得好的方面,也认真清醒地反思了我们在文化建设、民主管理、激励机制等方面的有待改进之处和优化完善措施。、调研组成员期望本次青岛港调研的经验启示能为提升国华公司提高科学化管理水平,构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发展共赢,推动国华公司在追求“资产保值增值、管理品质提升、员工身心愉悦”、追求“报效党和人民,服务祖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追求“建设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发电企业”的道路上更稳更好更快地前行。

篇6:关于和谐协会调研学习工作总结

随着伊斯兰协会工作的不断深入开展,得知贵处在伊协作用发挥成绩显著,为进一步做好伊斯兰协会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起到更好的发挥作用,学习先进工作经验。***县***乡伊斯兰协会贵单位学习宝贵工作经验。现将有关学习事项函告如下:

一、时间

2013年3月29日上午9:00

二、参观人员

***县***乡统战干事、伊斯兰协会会长***带队,一行20人。

三、学习内容

(一)参观2至3座清真寺;

(二)进行座谈,学习伊斯兰协会在促进经济建设的具体做法和经验。

特此函告,请予接洽。

***县***乡人民政府

篇7:关于和谐矿区建设的调研汇报

接到集团公司党委宣传部“关于对和谐肥矿建设进行调研”的通知后,我们立即向矿党委领导进行了汇报,根据党委领导的安排,由宣传科牵头,组织有关人员就和谐肥矿建设进行了深入座谈。特别是联系近几年和谐矿区建设的具体实践和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要求,广泛交流了认识和体会,提出了构建和谐肥矿应实现的目标,找出了影响矿区和谐发展的不和谐因素,并就如何加强和谐矿区建设提出了意见和建议。现就有关情况作一简要汇报。

一、构建和谐肥矿应实现的目标

[本文来源于-http://-,帮您找文章]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整体和谐的社会。从这个角度看,与之相适应的和谐矿区,应该是产业和谐、管理和谐、文化和谐、人际和谐的统一体,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方面面。而要达到这一要求,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按照“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以公正维护和谐,以道德素质孕育和谐,以党的先进性引领和谐,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把构建和谐矿区的目标定位在促进矿区经济更加发展、政治更加稳定、文化更加繁荣、人际关系更加和谐、职工生活更加安康上。从我们肥城矿区的情况看,要实现和谐矿区的美好愿望,必须实现以下几个目标:

1、实现更高层次的创业发展,努力为建设和谐矿区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建设和谐矿区,发展是基础,没有发展,什么事也做不了。必须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坚定五年百亿目标不动摇,加快重大项目建设特别是“三个一体化”建设进程,把提高发展速度和质量放到更加突出位置,集中资源大力发展优势项目。充分利用国家产业政策,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发展式、增效式的要求,大力推进节约型企业创建。要更加注重投资业绩,建立完善投资回报考核评估体系,力求效益最大化。要坚持盘活存量促增量,激发存量活力,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努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源,以发展促和谐,以和谐促发展。

2、实现本质安全型企业,努力为建设和谐矿区创造良好的安全环境。对煤炭企业来讲,做好安全工作,无疑是建设和谐矿区的重要前提和保障,但同时也是建设和谐矿区的最大变数。必须高度重视,群策群力,在更高的层次上推进安全工作,实现安全发展,为和谐矿区建设提供良好环境。要坚持以人为本,强化主动安全观,规范岗位操作行为,深化“三违”专项治理,促进人的本质安全。要深化质量标准化建设,推进科技和管理创新,进一步提高工程质量和安全装备水平,从根本上提升矿井防灾抗灾能力。要积极推进安全理念变革,改善安全思维模式,培育先进安全文化,引领创建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努力推动安全工作水平逐年提高,力争实现零事故、零伤亡目标。

3、实现发展成果全员共享,努力解决好职工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建设和谐矿区,重要的一条原则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善待职工,做到“发展依靠职工,发展为了职工,发展成果惠及职工”。要以解决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为重点,实实在在地帮助职工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帮助实现他们的愿望。要在企业效益增长的基础上,逐步增加职工收入,尽快实现小康目标。要加大住房建设力度,改善职工居住条件。要高度关注弱势群体的生活,完善扶贫助弱机制,不让一个职工家庭吃不上饭、子女上不起学、职工看不起病。要通过持续不懈地努力,力争到“十一五”末,把矿区建设成职工收入较大增长、各种保障体系更加完善、职工安居乐业、欢乐祥和的新矿区。

4、实现公平正义的机制保障目标,最大限度发挥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公平正义是建设和谐矿区的基本条件,制度是实现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必须不断完善民主权利保障机制、厂务公开公示机制、收入分配机制、矿区稳定机制,努力消除影响和谐的体制机制障碍,从源头上保障公平正义。要切实推行厂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以职代会为主渠道,采用多种形式,让职工知情,听职工议事,请职工监督,提高职工主人翁地位。要尊重和兼顾各群体利益,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从坚持公平正义的角度,加强收入分配调节,建立起既体现个体价值、又相对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方式。要创新信访工作机制,倡导“有话好好说,有事按程序找”的信访工作新秩序。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应急管理工作体系,妥善处理好新形势下的新矛盾新问题。要积极推进依法治企方略,坚持学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护企业和职工合法权益,将肥矿集团建设成为法治矿区、平安矿区,使公平正义成为建设和谐矿区的重要支柱。

(五)实现企业文化和谐,为和谐矿区建设创造和

;第五,坚持以稳定为基础,从利益关系的调整上为构建和谐矿区创造稳定的环境。没有稳定就没有和谐。妥善处理好各种矛盾,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保持社会的协调稳定,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成为构建和谐矿区的关键所在。要完善利益协调机制。建立健全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利益的协调机制,坚持把改革的力度、经济发展的速度与群众的承受程度结合起来,在利益分配上注重公平公正,切实维护和实现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妥善处理职工内部矛盾,坚持和完善厂务、党务公开等民主制度,保证群众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等民主权利。要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防控体系,保持对违法犯罪的高压态势。要建立健全预警机制,增强防范和处置重大自然灾害、社会风险和突发事件的能力。

篇8:关于构建和谐校园的调研报告

(一).我认为学校管理者应重视人,始终坚持和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

A.应加强学校领导班子的建设

积极申请,想办法在学校附近的地方集资盖房,如若短时间内不能做到,则需给予教师相应的补贴;

加强学校有关教师制度的建设,推进依法治师。在处理人、干部提拔、教师职称评定、选拔先进工作者等敏感问题是一定要体现规范、公开的理念;

坚持教师发展为本,激活教师内在动力。学校要制定出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的近期、中期和长远发展目标,全面的、发展的、辩证的看待问题,承认教师客观的差异,公平调控差异。对有学识、高水平、爱提不同意见或有小毛病的教师,不要求全责备,以尊重人、激励人、关爱人为前提,为每个教师的智慧和才能的发挥创造机会和条件,营造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建设民主、积极向上的学术风气;支持教师学历进修,分批选送教师参加培训,给教师乐业的时间、发展的空间、创新的空间,发掘教师的潜能、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大力培植团队精神和群体意识,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帮助教师牢固树立敬业的精神和乐业的态度。教师人心顺,主任的意识增强,就会自觉地把自己和学校的发展联系在一起。走“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组织教师到名校观摩学习,把名师请进来进行指导;

B.以学生为本

1.应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的机会、次数。可利用日益发展的网络技术创办一个网站或搭建师生交流的平台,又或者是创建一个QQ群,让师生有更多的交流,而且,这样可以培养师生间的感情,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

2.加大力度建设更好的硬件设施。昆明学院在国家的关心下,建起了一座座高楼,现在最该做的是想办法筹款多建几间“语音室”让学生可以多练点听力。加大对音乐、美术教师的建设力度,给其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个宽敞的训练基地。尽可能完善现有的体育设施,以便于教师的管理;

3.加强教师的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支持教师的再深造,加强非专职教师的培训力度,使教师工作有其所,术业有专攻,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一个有力的保障;

4.加强图书馆的建设步伐。购置种类丰富、数量庞大的图书,完善、加强图书管理工作,使学生能在自己想再的地方不间断的看完一本书,扩大图书馆用地面积,增添更多的桌椅板凳,或重新布置图书馆的摆设,使有限的空间能容纳更多的书和桌子;

5.常常开设有关法制方面的讲座,鼓励或强制要求学生去听,增强其法制观念;

6.鼓励学生创办社团,加强对学校各社团的管理力度,制定相应的社团管理方法,加强对不法或不负责的社团的惩办力度;

7.鼓励学生多参加社团活动,或鼓励老师创办社团,帮助学生发展挥自己的兴趣爱好。

(二)学校环境是校园文化的内核,是学生发展和成长的微观环境,针对环境的不和谐提出以下建议

A.加强对食堂的管理,制定有关卫生不达标的相关处理办法;

B.完善对新建宿舍供水的管理,保证学生的正常用水,经常维修太阳能热水器,保证学生用水,尽可能增设提供热水的设备,并保证其正常工作;

C.为学生提供一个能晒衣物的地方,且可对其进行必要的监测,防止衣物的对视给学生带来的麻烦和损失;

D.加大环境美化、绿化力度,多植树、种草、栽花,整平黄土地(可依据北院的环境进行美化、绿化);

E.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加大保卫的巡查力度,减少或杜绝一切可避免的噪音该给同学带来的麻烦;

F.舍管人员要加强对出入宿舍人员的管理,可实行“实名制”杜绝推销人员进入宿舍; G.加强对校医室的管理,杜绝乱收费的现象发生,加强对校医的技能、职业素能的培养,鼓励其进行进修;

H.响应“全民健身”的号召,在校园内增设锻炼身体的设施;

(三).针对“人文气息”不和谐提出以下建议

A 开齐、开足学校艺术教育课程、课时。加大对艺术、体育硬件、软件设施的支持力度,加强对其的管理;

B倡导人文关怀,努力形成改革、发展、民主、科学、创新、包容的学校制度文化,让师生的价值、潜能、作用、人格、行为、情感、需求等得到公正评价、理解与尊重、关注和满足,让师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积极性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感受到成长和发展的快乐与幸福。注重师生的人文精神行为系统建设,建立民主、宽松、和谐的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学生与学生的关系、老师与家长的关系,充分发挥思想引领和行为匡正的相互作用,促进师生人文素养的共同提升与和谐发展;

C 以办学理念、校训、校规、校风、校徽、校旗、校歌、文化长廊等彰显人文校园特色,强化人文校园主题文化园、雕塑、文化墙、文化长廊等标识文化环境建设,着力培养师生求真、扬善、尚美、务实、高效、创新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提升校园人文精神的张力、活力、魅力。逐年建立和完善学校标识文化系统建设,使校园室内(外)标识系统、交通标识系统、公共警示(关怀)标识系统、形象(语音)标识系统等,在人与自然和谐的规范化、理性化中充分发挥标识系统的引导作用。强化教室标识文化环境建设,建立班级图书角以及“班级名人榜”、“赛书榜”、“红花栏”及“成绩展示栏”等班级文化展示栏,在教室布置名言古诗学习栏等,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书香教室,创设一个体现学生主体性、竞争性的,民主、平等、和谐的人文气息;

D 解决的方法:毛姆曾经说过“要使一个人显示他的本质,让他专职、专用是最有效的办法。韩愈在《师说》中也说过“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解决教风的问题之一是充实教师队伍,让教师各尽所能,加强非专职教师的培训力度,使教师工作有其所,术业有专攻;一个良好的班级要形成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以影响、制约每个学生的心理、规范每个学生的行为。正确的舆论是一种教育的力量,对班级每个成员都有约束、感染、熏陶的作用。所以,要加强对班级的管理;

E 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师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着力建设充满人文气息的“人文课堂”,寓人文教育于学科教学中。开设系列人文选修课,拓展人文教育领域,实现其健康的意志品格塑造、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把加强学科教学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人文教育作为课程改革、教育教学科研和校本教研的重要内容,加大素质教育推进力度,促进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结合传统节日、重大事件和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专题教育活动,将人文教育渗透、融合于典礼文化的养成教育中;

F 着眼于建设高品位、高质量的校园文化,深入推进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活动,各级各类学校要将“唱、读、讲、传”融入课堂教学并作为艺术节、传统节日和纪念日活动、班团队主题活动、社区实践活动和家校活动的重要内容;组建师生红歌合唱团,每月坚持开展活动;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丰富校园文化内容,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提升活动的号召力、感染力、影响力。坚持和不断完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以开展各种文化艺术活动为载体,不断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和文化素质。充分发挥学校文化艺术的资源与人才优势,开展文艺创作,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建设丰富、健康、干净的校园网络文化;

G内强素质,外塑形象,打造学校文化特色。

上一篇:鼠年朋友圈个性祝福寄语下一篇:紧凑环编链机安全操作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