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流动性监管框架

2024-04-27

央行流动性监管框架(共6篇)

篇1:央行流动性监管框架

周小川谈流动性政策:市场基本正确理解了央行

2013年陆家嘴论坛第一财经日报[微博] 杨燕青 聂伟柱2013-07-01 02:06 “钱荒”事件进入尾声之后,央行行长周小川首次回顾了此次波动的来龙去脉和央行对流动性的政策把握。

在出席“陆家嘴论坛”期间,周小川简短接受了《第一财经(微博)日报》的独家专访。他表示,央行对流动性的把握,市场基本上还是正确理解了。“此次货币市场利率的波动,其积极意义在于提示银行,需要对自己的资产业务作出调整。”他说。实际上自6月中旬起,银行资产扩张态势已有适当回调。

在周小川看来,目前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复杂多变,国内经济也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金融市场 历来是一个很灵敏的市场,对任何价格信号都会有迅速反应,这既有助于发现问题,也有助于市场自我调整和修复。

针对各方猜测和关注的货币政策走向,周小川再次强调,当前我国经济金融运行总体平稳,物价形势基本稳定,说明稳健货币政策是合适的,效果是好的。人民银行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并着力增强政策的前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一方面引导金融机构保持合理信贷投放,科学安排资产负债总量和期限结构,支持实体经济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另一方面,也将继续综合运用各种政策工具和手段,适时调节市场流动性,保持市场总体稳定,为金融市场平稳运行和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货币条件。

初步见效

这次货币市场波动,起因是6月初的第一个礼拜,一些金融机构贷款增长比较快,尤其是票据业务增长过快,因此出现了头寸紧张。周小川表示,这种情况过去没有发生过,“这和银行贷款冲动强烈有关”。

数据显示,今年6月的前10天,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增量接近1万亿元。

在24家主要银行中,当时有半数银行的新增贷款甚至超过此前一个月的新增贷款。一般而言,6月末是商业银行的考核时点,银行有可能“冲业绩”,前10天信贷投放就接近1万亿的现实,让央行感到担忧。

周小川认为,出于半年考核时点等因素,银行发放贷款的冲动十分强烈。这种动向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贷款均衡增长的要求,以及服务实体经济、支持结构调整的方向不完全一致。“需要他们把这种倾向调整回来。”

端午节前,部分银行显露流动性紧张迹象,进入货币市场融资的需求上升。在市场资金偏紧的情况下,央行并没有像往常一样迅速介入。及至6月20日,货币市场上隔夜拆借利率盘中最高甚至飙升到30%,流动性紧张达到空前状态。

此后,央行向一些符合宏观审慎要求的金融机构提供了流动性支持,加之市场的恐慌情绪逐渐消散,货币市场利率稳步回落。6月28日,各期限品种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全面下行,隔夜利率回落至5%以下,较6月20日下降了679个基点。

这次货币市场利率的飙升,可谓给了商业银行一个记忆深刻的“教训”,并推动其开始调节自身的资产负债结构。

“确实这个效果也都达到了。”周小川称,从6月中旬开始,银行资产规模已有适当的回调。他表示,此次货币市场利率波动的意义在于,提示银行需要对自己的资产业务进行调整。实际上,央行的意图也得到了金融机构的正面呼应。中国建设银行副行长赵欢近日即表示,“这次市场波动有正面意义,在没有真正危机的情况下对市场进行了教育。相信这次**过后,各家银行都会提高对流动性风险管理的认识,并在未来资产负债管理策略上和金融市场业务操作策略上作出审慎的调整”。

流动性救助需权衡

与此同时,周小川亦认为,货币市场利率大幅波动也会产生副作用。利率上升后,会不会有一些脆弱的小机构出现流动性困境?

周小川强调,对于个别金融机构出现异常性的困境,央行作为最后贷款人,负有维护金融稳定的职能,肯定不会不管。“但也有个度的考虑,就是机构困难到什么程度。有一点困难就帮,那本来该调整的资产业务,可能就不调整了。”

那么,如何来把握这个度?

“没有明确的尺度。还是基于判断,在判断的基础上,灵活掌握,”周小川表示,“一方面要促进商业银行作适当的回调,按照符合党中央和国务院要求的方向去发展业务,均衡放款,支持结构调整;另一方面,我们也在观察看有没有出现流动性特别困难的机构,对这类机构也不会放手不管。”

周小川表示,流动性整体上是够用的,没出现明显的短缺。另一方面,个别机构若出现问题,央行也会从稳定金融市场的角度进行适当救助,防止个别事件引发市场恐慌,避免传染。

在本轮“钱荒”剧烈波动时,市场也确实出现了众多商业银行违约的传言。

近日,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在接受采访时认为,这次不是“钱荒”,是“心慌”。姜建清表示,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时代,信息的传播非常迅速,包括错误的信息和谣言。而等到市场非常清晰地知道这是一个错误信息或谣言的时候,可能已经遭受了损失。

“从短期来讲,流动性需求和人们的信心预期有很大关系,今天是这样,明天就可能变化很大。”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表示,相信近期央行的表态和政策取向有利于稳定市场预期。

周小川也表示:“我们不希望市场上散布谁谁谁挺不过去了,这对机构也是不利的。”

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5月末,金融机构备付率为1.7%,截至6月21日,全部金融机构备付金约为1.5万亿元。通常情况下,全部金融机构备付金保持在六七千亿元左右,即可满足正常的支付清算需求,若保持在1万亿元左右则比较充足,总体看,当前流动性总量并不短缺。因此,不少业内人士认为,“钱荒”是个伪命题。这次波动基本上是特殊时点导致个别机构产生了流动性压力,再加上媒体炒作和网络传播,令市场产生了恐慌情绪。

“空转”说法过于简化

“目前货币市场利率平稳回调,说明流动性总体上没有太大的问题。”周小川表示,中国货币市场利率上下波动其实也经常发生,例如,以往有大金额的IPO时,由于冻结资金较多,市场利率也会上升很多。“那个时候,央行也不见得会注入资金,我们也要分析具体情况。”

周小川称,只要经济基本面没有大问题,由市场事件驱动的突发性利率上涨,其后还是会回落的。他强调,需要关注市场基本面。货币市场的基本面主要受两个因素影响:CPI以及全社会对信贷和金融产品的需求程度。如果需求非常旺盛的话,也会导致货币市场利率偏高。

今年前5个月,新增人民币贷款和社会融资规模大幅超出去年同期。2013年1~5月,社会融资规模高达9.11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3.12万亿元。与此同时,近期宏观经济指标却略显偏弱,出现了经济冷、货币热的现象,由此有“货币空转”的说法。

当被问及“货币空转”是否准确描述了当前经济金融现状时,周小川认为,“空转”这种描述过于简化。更恰当的观察角度是,要看金融体系的资金是不是服务于实体经济。

他解释称,实体经济的概念是广义的,既包括工业、农业,也包括服务业、建筑业,都是实体经济。尤其是在当前服务业加快发展和融资渠道多元化的情况下,不能单纯从制造业或某种类型企业的贷款占比来衡量资金流入实体经济的程度。社会融资总规模,从统计口径来讲,是金融部门对非金融部门(即实体经济)的统计口径来观察的。

“金融市场中也会有一些金融产品之间的资金流动,包括银行之间的相互拆借,这些金融产品可以解决头寸、流动性,也有避险和价格发现等功能,即便这些也不宜于简单地用‘空转’来描述。”他说。

篇2:央行流动性监管框架

1. 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的要求

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是当前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 一直以来,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我国经济内外均衡发展问题, 并把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作为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的重要任务, 积极“扩内需, 调结构, 减顺差, 促平衡”, 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2004年至今, 我国国际收支状况趋向基本平衡 (见图1) 。另外, “十二五”规划又将“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作为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从宏观层面讲, 我国将通过结构调整, 进一步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 使经济增长由较多依赖投资、出口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促进对外贸易更趋平衡, 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 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这也就要求外汇管理部门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外部经济金融环境中, 进一步加强跨境资金异常流动监测, 改变以往以防范热钱流入为主的跨境资金监测方式, 积极构建防范跨境资金双向流动冲击的均衡机制。

2.稳步推进我国金融市场开放的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涉外经济飞速发展, 涉外贸易投资日趋活跃, 目前, 我国已是高度开放的经济大国, 国际收支交易规模一度超过当年GDP (如图2所示) 。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开放, 我们所需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将更加复杂, 各类经济主体对放宽跨境资金流动限制, 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也将提出更高的要求, 这就要求外汇管理部门统筹部署, 在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同时, 加快转变外汇管理方式, 加强跨境资金流动监测预警, 不断完善跨境资金监管框架, 为我国金融市场的稳步开放提供良好的环境基础。

3.当前本外币跨境资金流动所呈现出的新特点的要求

(1) 跨境资金流动规模总体呈上升趋势, 但波动性较以前加剧。图3是2001年至2011年我国跨境资金流动规模情况 (这里采用的是国际通行测量标准, 即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资本和金融项目) 。从图中可以看出, 过去11年来, 我国跨境资金流动规模总体呈上升趋势, 2008及2009年, 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 稍微有所下降, 但随即又逐步回升。从资金流动方向来看, 我国跨境资金流动一直呈净流入态势, 但受近期国际经济金融形势不确定性的影响, 跨境资金流动波动性加大, 尤其是2011年, 我国跨境资金流动出现了从大量净流入到趋于平衡的明显变化, 其中, 上半年持续面临较大的资金净流入压力, 到了下半年, 尤其是第四季度, 净流入放缓, 并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净流出 (见图4) 。这些变化要求外汇管理部门审时度势, 科学研判, 以较为完善的跨境资金流动监管框架为依托, 促进我国涉外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2) 跨境人民币收付额快速增加, 但波动较大。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及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国际市场对人民币的信心和需求不断提升, 跨境人民币交易规模迅速增加 (见图5) , 尤其是2011年, 我国跨境人民币收付总额占当年全部涉外收付款项总额的比例达到6.7%, 成为我国仅次于美元的第二大结算币种。从跨境人民币流动方向来看, 前几年主要是净流入, 但从2010年开始, 出现净流, 跨境人民币收付金额波动幅度增大。这一变化对我国现有的跨境资金流动监管框架提出挑战, 要求我们加大监测预警, 加强部门协作, 共同监管本外币跨境资金流动状况。

(3) 跨境资金流动渠道多样化, 监管难度增大。我国跨境资金流动渠道主要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外债、地下钱庄等, 每种渠道下又包括若干种不同的方式。在跨境资金流动监管中, 外汇管理部门所遵循的原则是疏堵并举, 对于真实合法的跨境资金流动给予各种便利, 但对于异常流动则加以控制, 因此, 跨境资金流动渠道的多样化无疑对外汇管理部门的跨境资金流动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 践行外汇管理理念“五个转变”的要求

外汇管理理念的“五个转变”是新形势下外汇管理部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 其主要内容是从重审批转变为重监测分析, 从重事前监管转变为重事后管理, 从重行为管理转变为重主体管理, 从“有罪假设”转变为“无罪假设”, 从“正面清单”转变为“负面清单”。外汇管理理念的“五个转变”与加强跨境资金流动监管之间是相互影响紧密关联的。首先, 跨境资金流动的新特点要求外汇管理理念实现“五个转变”, 其次, 外汇管理理念的“五个转变”又要求外汇管理部门以风险可控、金融安全为底线, 加大研究, 实现对跨境资金流动的全口径监测分析, 有效防范跨境资金流动风险, 维护涉外经济安全, 促进涉外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二、当前我国本外币跨境资金流动监管框架概述

1. 我国现有的本外币跨境资金流动监管框架及其成效

近年来, 我国外汇管理部门在跨境资金流动监管方面, 以减缓银行结售汇顺差和外汇储备过快增长为抓手, 以防范“热钱”流入为重点, 同时注重均衡管理, 区别对待, 疏堵并举, 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多种手段, 有效防范了跨境资金流动冲击, 为我国涉外经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环境。

(1) 提倡均衡管理, 明确了跨境资金监管的目标, 即维持汇率稳定, 保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避免经济遭受跨境资本流动冲击, 为涉外经济发展提供平稳健康的环境。

(2) 区别对待, 疏堵并举, 在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的同时加大对异常跨境资金流动的非现场监测和预警。包括不断简化并最终取消强制结售汇制度, 鼓励企业和个人有真实背景和需求的购付汇;开展货物贸易外汇管理制度改革, 简化企业进出口收付汇流程;开展出口收入存放境外试点, 鼓励企业将出口收入存放境外, 以满足其正常用汇需求;同时, 侧重于对异常收结汇和购售汇、大额结售汇、个人超限额购结汇和超限额提钞、资本金结汇等的监测管理, 具体包括上线金宏系统和国际收支间接申报核查系统, 加大国际收支统计监测力度;由外管局经常项目司下发《服务贸易及收益和经常转移外汇收支非现场监管制度》, 进一步建立健全了服务贸易外汇管理非现场监测体制;将个人外汇管理非现场监测系统在全国上线推广, 并出台实施电子银行个人结售汇“关注名单”政策, 强化了对个人结售汇的管理;完善了外汇指定银行执行外汇管理规定情况考核制度, 有助于银行合规经营, 认真履行代为监管职责等。

(3) 将现场和非现场检查紧密结合, 对于在非现场监测中发现问题的企业和个人, 开展现场检查, 同时在部分企业中开展专项检查, 对于检查中发现有违法违规行为的企业和个人给予严厉处罚。

(4) 研究制定专门的政策预案用以应对大规模异常跨境资金流动, 并于2010年11月和2011年3月两次启动, 通过加强对银行结售汇头寸、出口收结汇、短期外债等的管理, 防范和化解大规模跨境资金流动冲击。

2. 当前我国本外币跨境资金流动监管框架存在的问题

(1) 在跨境资金流动监管过程中对均衡管理理念的贯彻不够彻底。尽管近年来外汇管理部门依据新形势拟定在跨境资金流动监管过程中应实施均衡管理, 但由于长期以来, 我国跨境资金流动监管政策在设计上均倾向于“奖入限出”, 至今未发生改变, 所以导致外汇管理部门在实际监管过程中对均衡管理的理念贯彻不够彻底。例如, 我国对于服务贸易的管理仍侧重于对资金流出环节的审核, 而忽略了对资金流入环节的管理, 没有体现均衡管理的理念, 这就为非法资金通过服务贸易渠道流入我国提供了可乘之机。

(2) 跨境资金统计数据不全面, 影响到对其进一步的监测管理。受系统设计及数据可得性的影响, 我国外汇管理部门所统计的跨境资金数据存在不全面的问题。例如, 证券、保险、基金等机构对外投资情况未纳入跨境资金统计范畴, 再如, 通过边境贸易或走私、地下钱庄等进行跨境流动的资金无法统计, 使得这些资金游离于监管视线之外。

(3) 贸易投资便利化的实施过程中, 如何判定一笔购付汇是否有真实背景和需求仍存在难度。

尽管近年来外汇管理部门先后出台出口收结汇联网核查和贸易信贷登记管理等政策用以加大真实性审核力度,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真实性审核的操作难度仍很大。

(4) 本外币监管主体不一致, 不利于外汇管理部门对跨境资金流动情况的整体把握。

目前, 人民币资金流动监管主体是人民银行, 对于跨境人民币外汇局虽然可以利用金宏系统对跨境人民币收支情况进行非现场检查, 也可以对银行进行国际收支申报现场核查, 但对发现的大额异常人民币交易信息, 外汇局缺乏继续追踪的权限。

另外, 对于跨境流入后结汇的外汇资金以及购汇流出的人民币资金, 由于本外币监管主体不一致, 外汇管理部门无法追踪其结汇后或购汇前的情况, 不利于整体把握这部分资金的流动状况。

(5) 在监管过程中, 以具体行为为监管对象, 割裂了交易主体信息的关联性。

一直以来, 我国外汇管理部门在工作中是按照交易性质将跨境资金分为进口、出口、服务贸易、资本项目等不同类型进行监管, 割裂了交易主体信息的关联性, 不利于从全局监管单个主体的跨境资金使用状况。

(6) 部分外汇指定银行受利益驱动, 重业务拓展, 轻合规经营, 鼓励“违规出效益”, 使得一些违规资金有机可乘。

三、进一步完善我国本外币跨境资金流动监管框架的建议

1. 及时完善各项政策法规, 将均衡管理理念落到实处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 外汇管理部门在跨境资金流动监管中应审时度势, 切实实行均衡管理, 积极准确应对跨境资金流动。而要将均衡管理理念落到实处, 首先就要为其提供政策法规保障。因此, 外汇管理部门应及时完善各项政策法规, 改变以往只侧重流入或只侧重流出的政策导向, 建立健全双向监管的制度基础。

2. 扩大系统数据采集范围, 构建完整的跨境资金统计体系

跨境资金统计是一项繁杂的工作, 只有根据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 不断完善系统, 扩大系统数据采集范围, 构建完整的跨境资金统计体系, 才能充分掌握跨境资金概况, 对其加以管理。

3. 继续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 促进有真实合法背景和需求的跨境资金流动

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是今后一个时期外汇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的前提是要有真实合法的背景和需求, 这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首先要进一步统一和细化单证审核的内容和标准;其次要加大对金融机构临柜人员的培训力度, 让其熟练掌握相关制度并严格执行。

4. 建立跨境资金流动多部门联合监管机制

篇3:央行再击流动性

5月2日,央行宣布,从5月10开始,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暂不上调。

在五一长假期间,突然宣布上调准备金率,让市场颇感意外。

这是2010年以来第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冻结银行资金将超过3000亿元。至此,大型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达到17%,距离历史最高位的17.5%仅一步之遥。

分析人士认为,此次央行调整准备金率直指市场上过于充裕的流动性,从而抑制由过剩的流动性催生的资产泡沫和通货膨胀。此次调整仅为央行管理通胀预期的一种手段,在目前的物价形势和国际金融背景之下,央行对加息工具的运用将继续维持谨慎。

流动性压力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这是一次出乎意外的上调。”他指出,上调前,3 年期央票在收益率下降1 个基点的情况下,发行量依然达到近1000 亿之巨。这充分表明,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眼下没有遇到任何障碍。如果将3 年期央票由当前的隔周发行调整为每周发行,假定3 年期央票单笔发行量可以维持在1000 亿左右的水平,那么,变为单周发行后每月将可多回笼2000~3000 亿元,完全能够替代准备金的调整。

在目前准备金率已达17%、不断逼近经验极限水平23%的情况下,鲁政委认为“在公开市场能够满足流动性管理需要的情况下,准备金率工具会被节约使用”,但最终,央行再次出其不意。

这也许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央行控制流动性的压力。

“市场上的资金,已经极其充裕。”5月3日,中国人民银行一位负责调查统计的人士对本刊记者说。

这种流动性压力,在鲁政委看来,主要来自外汇占款。

“我们预测4月份信贷不会很高,而贸易有望继续逆差,这种情况下,只有一种可能就是外汇占款。”他说,而外汇占款的主要来源很可能是外汇贷款所导致。

外汇贷款低息且人民币存在升值预期的情况下,外汇贷款需求自2009年以来一直高居不下。央行一季度数据显示,当季外币各项贷款增加292亿美元。

另外,过剩的流动性形成原因还包括了银行没有贷出去的资金。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2.6万亿元,同比少增1.98万亿元,一季度货币信贷调控已经初见成效,然而,银行却积累了不少富余资金。建行一位总行人士分析认为:“这部分资金成为充裕流动性的一部分。”

此外,公开市场到期资金量大,也可能是导致流动性集聚的一个原因。

“节后公开市场到期资金规模庞大,或是流动性充溢的主要原因之一。”上述央行人士出言谨慎。根据本刊记者初步统计,2010年第二季度,仅3年期央票的到期量就有2840亿元。截至4月30日,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已经连续10周实现资金净回笼。

管理通胀预期

从表面上看,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回收了市场上过剩的流动性,但是从深层次看回收流动性的目的,还是为了管理通胀预期。

“如果说保增长已无悬念,管理通胀就成了央行当前第一目标。”鲁政委说。一季度,CPI同比上涨2.2%,PPI同比上涨5.2%。央行在《2010年一季度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中判断,一季度CPI同比上涨2.2%,其中新涨价因素推动CPI上涨1.3个百分点。

“央行层面比较关注的是,一季度对CPI影响较大的是食品价格。”前述央行人士称,在CPI主要构成中,食品价格一季度同比上涨5.1%,拉动CPI上涨1.7个百分点。其中粮食价格同比上涨9.5%,拉动CPI上涨0.3个百分点。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范剑平认为,农产品价格将是影响2010年CPI走势的主要因素,“西南干旱的影响已经非常大,虽然那里不是中国粮食主产区”。

而劳动力成本上升、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高位,或将持续推高CPI和PPI指数。

“去年12月以来,工业品出厂价格、原材料购进价格,一直在上涨。仅3月份燃料动力类价格就上涨了25.6%。”美林证券亚太区经济学家陆挺认为,进入二季度,价格传导机制将非常敏感。

此种通胀压力,央行层面早已有所警惕。

前述央行负责调查统计的人士向本刊记者证实,央行在一季度末做过一次通胀预期压力测试。其对全国50个大中小城市2万名城镇储户的一季度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预期物价“高,难以接受”的居民比例超过50%,为1999年此种调查开始以来的最高值。

“但是,央行依据的各种通胀数据,主要来自自己的预判,会与一般性数据有差距。”该央行人士称,央行主要根据自己预判的数据,来确定货币供应量,进而选择货币政策工具。他称,央行当前对通胀数据的预判,“总体上低于国家统计局数据”。

对于本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高盛分析认为,准备金率的上调传递出政策紧缩的明确信号,而这是实现政府反复重申的“管理通胀预期”政策目标的一个关键。

2009年,中国商业银行新增房地产贷款2万亿元,占各项贷款新增额的21.9%,同比多增1.5万亿元。其中,个人购房贷款新增1.4万亿元,是2008年全年增量的4.9倍,2007年的2倍。

“即使客观上来说,(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后)最先受到直接影响的,仍是房地产市场。”鲁政委认为,房地产调控的严格目标之下,央行通过控制货币规模有所调节,也是应有姿态。

加息谨慎

尽管央行此番收紧信号明确,但不少分析人士认为,加息依然会慎用。

2月份CPI同比上涨2.7%,超过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实际贷款利率降为负值。这种低利率,大大低于房地产、土地和股票的预期回报率,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资产价格的泡沫。

2月CPI数据公布之后不久,央行重启3年期央票的发行。已经显示了遏制流动性的决心,但另一重深层含义则是,“对短期市场利率的指标——1年期央票发行利率有所稳定。”陆挺说。

此番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与发行3年期央票同属运用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频频动用数量型工具,显示了央行对利率工具的审慎。

但高盛在近期发布的报告中则认为,动用利率工具,其实只是个时间问题。高盛预计,4 月份CPI 同比增幅仍将低于3%,但在5月份很可能将突破3%关口,并在此后几个月保持在此水平以上,因此年中加息的可能性比较大。不过,其预计加息的幅度会相当有限。

而陆挺则谨慎认为,“只要房地产、股票没有被泛滥的流动性急速推高,加息预期将随着这个上调开始下降”。他认为,“加息的标志性意义太强了。一旦加息,不但会导致热钱巨量流入,还会使得央行走入加息通道,弄不好就会出现进退失据的尴尬”。

前述央行人士也认为,负利率目前来看只是暂时性现象。他说:“对于中国央行,正如周小川行长的概括,政策目标有低通货膨胀、经济增长、较高就业率、国际收支大体平衡等四个,需要综合平衡。”

篇4:央行流动性监管框架

公告中提到的“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达到一定比例是指:上年新增涉农贷款占全部新增贷款比例超过50%, 且上年末涉农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余额比例超过30%;或者, 上年新增小微贷款占全部新增贷款比例超过50%, 且上年末小微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余额比例超过30%。

央行公告称, 此次定向降低准备金率就是要鼓励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资金更多地配置到实体经济中需要支持的领域, 确保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渠道更加顺畅。金融机构应切实按照信贷政策导向要求, 将释放的资金投向“三农”和小微企业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促进信贷结构优化。人民银行将对金融机构执行情况加强检查和督导。

针对目前的流动性状况, 央行公告称, 当前流动性总体适度充裕, 货币政策基本取向没有改变。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保持适度流动性, 实现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合理适度增长。

篇5:央行流动性监管框架

一、面临挑战

央行作为国家支付结算体系的组织者、建设者和监管者, 肩负着“维护支付结算、清算系统的正常运行”的重任。如今, 一方面支付结算服务市场参与主体数量不断增加, 另一方面支付结算服务市场参与者们在激烈的竞争中为了捕捉机会与机遇, 努力积极拓展创新, 而这些往往突破原有监管框架, 必然给监管带来一定挑战。

(一) 对央行支付结算监管方法的挑战

目前, 央行支付结算监管以规则为主, 主要采取行政手段, 对金融机构开展各类支付结算业务执法检查和实施行政处罚。

以上监管有两点弊端:一是央行有限的监管资源面临巨大压力。随着支付结算服务市场参与主体的拓展, 非金融机构快速步入支付结算服务主体, 如近年第三方支付结算机构异军突起, 支付结算服务参与主体越来越多。面对快速增长的支付结算服务参与主体, 央行仅用执法检查等手段实施监管, 只会让央行有限的监管资源越发捉襟见肘。二是规则为本的支付结算监管模式无法覆盖所有支付结算工作, 容易导致监管盲区。各支付结算服务主体为在激烈的竞争中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 在支付结算渠道、支付结算工具和产品服务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如支付结算渠道从金融机构专网延伸到互联网, 并且支持移动通信和远程接入方式, 从而使得支付结算渠道更具开放性, 支付结算服务终端的选择更为灵活。非金融机构预付卡丰富了我国支付结算工具的种类, 而网络支付结算的发展则推动了我国支付结算工具向电子化、无卡化方向发展。未来还有更多的支付结算创新会让我们始料不及, 必然为监管带来薄弱环节和盲区。

(二) 对现行支付结算法规制度的挑战

一是法律制度层级较低, 体系松散。我国支付结算体系管理法规制度整体上体现为“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为主、法律和行政法规为辅”的格局。人民银行根据发展需要出台了大量规范性文件,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支付结算体系管理的实际作用, 但层级较低、体系相对松散。

二是法规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如我国1995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央行1997年颁布的《支付结算结算管理办法》等法规, 制定时间较早, 主要是在以纸基为结算基础的背景下制定的, 相关法律规定已严重滞后, 甚至有碍于票据业务的发展。而今, 随着支付结算业务的创新, 央行支票影象交换系统、电子汇票系统等脱离了纸质票据, 但至今仍未对上述法规进行修订, 未对电子票据和票据截留等的法律地位进行明确。

三是行政处罚措施有限。如2013年出台的《银行卡收单业务管理办法》, 对违反相关规定的支付结算机构, 仅给予警告或处1万元至3万元的罚款, 对违反相关规定的银行业金融机构, 则更多的为批评、建议等, 缺乏硬性处罚手段, 警示作用小。而《中国支付结算系统运行管理办法 (试行) 》等制度没有规定行政处罚措施。

二、对策建议

(一) 实施风险为本的支付结算监管方法, 丰富监管手段

风险为本的支付结算监管方法, 简而言之, 是根据风险状况及程度配置支付结算监管资源。这就要求对支付结算服务参与者的业务活动有深入和完整的了解, 对各类支付结算业务可能存在的风险有全面的认识, 并能够运用合理的方法对支付结算服务参与者业务风险进行评估, 然后根据评估结果采取差别化的监管。

风险为本支付结算监管模式优越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能够准确体现监管目标的基本要求。风险为本的方法并未像规则那样设定具体的适用条件, 也不必规定监管对象的行为模式, 而是通过概括性的描述来规定特定的监管结果, 因此不会发生因事先设定的适用条件和行为模式不合理而影响监管效果的情况。二是有助于充分调动支付结算服务参与者合法合规开展支付结算业务的积极性。他们更了解自身业务的情况和风险分布特点, 更清楚如何制定和实施针对自身风险的内部控制制度, 如何设计和改进相关业务流程。三是监管部门可以实现有限监管资源的优化配置。根据非现场资料的收集分析和现场查看, 对支付结算服务参与者的支付结算工作进行科学评估, 然后运用评估结果采取差别化的后续监管, 灵活运用执法检查、行政处罚、约见谈话、走访等多样化的监管手段。这样能确保支付结算结算监管运行成本最小、效用最大。

(二) 建立健全支付结算监管的法规制度

一是制定更加清晰透明的支付结算体系监管框架, 健全支付结算体系法规制度, 提高法律层级。监管框架应当明确我国支付结算体系监管的目标、范围、原则及主要方法。应将安全与效率放在首要地位。要适应我国经济、支付结算业务发展的实际情况, 尽快健全相关的法规制度。

二是修订完善现有相关法规制度。加快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票据管理实施办法》、《支付结算结算办法》的修订工作, 明确电子票据的法律地位及效力。整合完善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制度, 推动出台《银行卡管理条例》等。

三是提高行政处罚标准, 增强行政处罚的警示作用。应在支付结算方面的法律中总的明确有力的处罚标准, 各类支付结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均能参照进行处罚。这样既可以对各支付结算服务参与者有强有力的警示作用, 同时还让不同的支付结算工作监管有法可依。

(三) 加强央行支付结算监管队伍建设

一要充实支付结算结算监管队伍。随着支付结算服务主体的增多, 支付结算业务不断的创新, 支付结算监管面临监管资源的紧缺越来越明显, 需要将更多人才充实进监管队伍中。同时还应建立激励机制, 创造良好环境, 保证监管队伍的相对稳定。

二要强化监管队伍素质建设。支付结算业务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多变性对监管人员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应完善培训体系, 全面提高思想与业务素质, 加强监管人员的思想培训与业务培训, 保持监管水平与支付结算结算业务发展相适应。

参考文献

[1]《中国反洗钱专题研究》. (2014) ——中国人民银行反洗钱局编 (中国金融出版社) .

[2]2014年《支付结算结算远程培训》——中国人民银行远程培训网

篇6:央行流动性监管框架

1.1 P2P网贷的飞速发展

作为一种民间服务领域的借贷活动, P2P借贷平台本身具有一定的优先于传统金融机构的利率优势。表1为2014年中国人民银行存款基准利率。

资料来源:2014年中国人民银行存款基准利率表一览。

而P2P行业内的年化利率一般在15%以上, 有的甚至高达20%, 远远超越正规金融机构的利率水平, 对于投资人产生巨大的诱惑, 利率优势吸引众多资金涌入到P2P行业。

近几年来, 民间借贷的出现, 解决了长久以来大量聚集在民间的民间资本收益融资难的普遍问题, 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也在近几年萌芽, 并迅速发展。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网络作为一种良好的载体, 迅速成为资金融通的一种形式。新兴的互联网金融便以简单、快捷、有效的特性, 逐渐受到越来越多投资者和贷款者的青睐, 丰富了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和生态。

据统计, 2013年全国P2P网贷成交额874.19亿元, 月复合增长率10.3%, 年增长率超过300%;其中, 深圳以平台数量、注册资金、成交额等方面的优势位居全国第一位。在进入2013年下半年后, P2P平台的增速更是呈现井喷式的快速增长。

而P2P暴涨的体现, 不仅在于飞速增加的平台数量, 还有正在不断攀升的贷款总量上得以充分体现。图2为贷款额度的增长及预测, 由此可见, 在2013年呈现出了较大的增长。

根据相关机构选取21个代表性P2P借贷平台显示:2008到2011年度呈现出小于0.1亿到10.03亿元的增长趋势, 而2012年更是以10倍的增速发展到104.13亿元。交易的笔数也由2011年的5.79万笔增加到了21.14万笔。2014年也将成为P2P交易额快速增长的转折点。

1.2 发展模式多极化发展, 丰富金融生态

P2P网络借贷平台目前已经超过2000家, 但针对不同的目标受众和不同人群的融资需求, 平台的模式也不尽相同, 大致可以分为机构担保交易模式、债权合同转让模式、金融背景的互联网服务平台。以交易参数为基础, 结合O2O的综合交易模式, 多方面的发展方向, 不仅丰富了金融市场的金融生态, 多方面服务于民间资本的运作, 更在一定程度上借鉴到了自身的优势和长处, 融合到网络借贷平台中, 突出网络借贷的独特金融特质, 提高了借贷过程中的体验。

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理财意识不断加强, 不少投资者将P2P网贷视作一种理财手段。根据网贷之家对全国主要90家P2P网贷平台数据统计显示, 90家平台总成交量达490.22亿元, 共成交56.14万笔, 平均年化利率高达19.67%, 其中出借人数25.05万。逐渐增加的参与人数和一定的收益率吸引人们参与进来, 作为一种个人理财的形式, 一定程度上补充了理财产品上的需求。

2 我国P2P网络平台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信用风险暴露平台危机

在P2P平台资金融通的过程中, 保证资金的流动性、收益性、安全性的同时, 维系贷款资金链均衡至关重要。而从不少P2P企业倒闭原因来看, 贷款资金链断裂引发的信用风险问题尤为突出。

平台角度来讲, 由于P2P的网络性质, 覆盖面极广, 参与人也没有严格要求和审核, 人数众多, 形成总交易金额较大, 这也提出了资金保障和流动性的更高要求, 但实际上, 有网站的资本实力非常有限。一旦问题出现, 可能被迫倒闭, 对投资人的资金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据调查显示:今年以来出现提现困难、倒闭、跑路情况的平台累计就有64家, 问题爆发地带是天津、浙江、安徽等非一线城市, 监控和管理都有一定的不足。从调查结果上看:这些平台中倒闭或已经立案的占仅占两成, 其余八成仍处于不断画饼或毫无进展状态中。自融、关联平台、秒标、虚假标的问题仍然存在。

平台信用问题暴露出平台对于风险把控以及风险处理能力方面的不足, P2P企业在经营管理时应该不断强化风险控制的把控, 在源头上避免不可挽救的经营问题是第一步;另一方面而言, 如何强化监管, 在危机问题出现时, 监管机构和组织是否能够制定建立良好的危机退出机制, 保证借贷双方的利益安全, 做好行业信誉公关, 也是尤为重要的。

2.2 资金来源难以界定, 沉淀资金缺乏安全性

2.2.1 资金来源难以界定

P2P网络借贷的资金来源于拥有闲散资金的出借人, 但资金的来源界定难以辨认。由于P2P网络贷款平台缺乏对资金来源严格审查和界定的手段, 甚至在身份难以明确的情况下, 被用作洗钱工具或者从事高利贷的换洗场, 搅乱金融市场。

同时, 大量地下民间资金被部分释放即进入网贷渠道, 加之长期存在的中小企业也在长久以来面临着诸多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的门槛和限制, 融资困难, 新渠道让资金需求得以释放, 平台在资金丰裕的情况下容易获得更高的收益。而利率优势也诱惑不少资金流入业内, 甚至部分平台采取债权转让, 用一种资产证券化的形式, 通过个人账户进行债权转让, 偷换平台概念, 进行违法的资金转运行为。让非法资金借平台之力, 谋求更多不法收益, 搅乱市场秩序。

2.2.2 沉淀资金安全性

管理角度来讲, P2P网络贷款平台涉及大量的资金交易, 由于资金账户转移存在时差性, 大量的在途资金管理需要很严格的控管。目前很多P2P借贷交易中这笔中间缓冲资金都是由贷款网站掌控, 一旦发生内部控制失效、自律管理不足或被人利用的情况, 很容易出现挪用投资者资金、涉嫌非法集资等违法犯罪行为, 后果难以控制。

从技术角度来看, 目前网络公司基本采用服务器托管的方式来满足日常运营, 这种方式相比于自主管理节约了运营成本。但由于服务器托管涉及到服务器、网络、用户、数据、技术等一系列系统的安全, P2P公司对于服务器的了解和维护知识有限, 也就增加了其中的不确定性风险。另一方面, 不断丛生的黑客也问题频出, 已经成为很多平台公司的困扰, 而且攻击频率逐渐变高、攻击范围越来越大, 时间持续也在增强。

同时, 传统银行账户中子账户管理及资金划转、用款方资信调查、合同印章管理等也都涉及到岗位授权问题。公司和个人结算账户隔离管理的结算制度, 网贷公司也应严格管理。如何规避以上各类操作风险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2.3 借贷双方信息安全问题突出

目前网站进行交易人信用评价时, 要求提供身份财产信息, 在审核基本情况的同时, 也作为双方信用支撑的第一步。但网络也存在弊端, 一旦网站被黑客或不法分子入侵, 这些录入的个人身份、财产信息等个人隐私可能被泄露、曝光, 参与者的隐私权也无法得到有效的保护, 甚至对信息泄露者的生活造成不了影响。

“黑名单”是目前网络借贷平台自行建立的一种警示制度, 这也涉及侵犯借贷人的隐私权的嫌疑。网站通过揭露包含姓名、手机号码、家庭住址等资料在内的未按期归还欠款的逾期者名单, 来公示不良行为。这些自行监督手段在一定程度上, 对于交易方的秘密信息形成严重的曝光, 甚至这种曝光行为可能泄露信息, 为交易者生活带来众多不便, 因此很难算是很好的监控手段。

2.4 缺乏监管, 存在盲区

目前, P2P网贷涉嫌非法事件也频频出现。虚构出高收益、超短期限的借款项目, 借机获取不法收益事件屡次发生。根据有关P2P机构不完全统计数据, 2014年1月, 全国秒标交易总量就高达1.7亿元。另外一方面, 寻求第三方支付平台存放资金的网贷平台, 致使投资者已失去完全的资金控制, 资金去留仍需P2P平台批准, 也就间接地控制了投资者资金, 越线操作。事实上, P2P平台通过关联交易涉及到资金的运作已经成为变相的吸储等严重违反央行规定的违规行为。

P2P平台逐渐暴露的问题和严重的监管缺失问题也得到了央行的关注。在九部委处置非法集资部际联席会上, P2P网贷、民间借贷等引起监管重视, 被列需要高度关注的风险领域。同时, 对实施非法集资行为的P2P公司做出明确界定。央行负责人强调:“鼓励P2P网络借贷平台创新发展的同时, 明确平台的中介性质, 明确平台业务性质, 确保平台本身‘三不’, 不得搞资金池, 不得非法吸存, 不集资诈骗。”

现有的法律框架下, 由于没有可供借鉴的相关制度甚至明确的监管部门, 在无明确法律法规进行规范的情况下, 网络借贷平台仍然被质疑存在非法集资的嫌疑。P2P的监管仍不能纳入到正式的金融监管范畴, 只能依据原有的非法集资条款进行处理。由于目前对于法律方面规则的制定尚不明确, 监管的效果也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

3 央行监管建议

虽然目前对网贷平台的金融划分领域属性还没有明确规定, 但从性质来看, 其自身的金融性质也要求相关机构需要采取监管措施。

3.1 法律监管角度

P2P网络借贷平台的出现, 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以及大量民间资本限制的脱节缺口, 大大提高了对市场的配置效率。但由于相关监管和法律不足, 相关配套措施欠缺, 经营也存在较大风险, 阻碍了其进一步快速发展。因此, 建立健全完善网络借贷的法律规范, 规范交易行为, 明确业务性质, 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对P2P长远健康的发展尤为重要。

3.1.1 完善P2P法律监管体系

严格来讲, 网络借贷平台只是提供咨询、接洽的场所, 并不直接介入融资活动之中, 不能接触客户资金。因此, P2P平台的定义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金融机构, 在法律制定和监管实施中也应有区别性的界定监管。

央行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行为监督指导等相关试行办法, 界定P2P平台的金融属性, 明确网络借贷业务的平台公司的定义概念, 规定网络借贷平台的行业基本要求、业务禁区等, 以确保P2P借贷平台规范有序经营运行。

同时, 可以借鉴美国的法律经验, 明确规范网络借贷平台的监管主体、监管方式、监管范围和监管职责, 对于P2P平台的所有参与者进行严格法律保护, 当违法问题发生时, 对于过错方进行严格的处理和查办。严格控制交易过程中存在的洗钱风险和非法集资风险。

3.1.2 积极打通并完善业内征信, 降低风险

2004年初, 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开始, 截至2006年实现全国联网查询。通过对个人征信的管控, 在信息采集准入、及查询范围等方面都采取了具体的规定, 监控市场参与者资金的来源和可靠性, 保证在借贷过程中不断完善业内规范。

目前各个P2P网络借贷平台在进行交易撮合时, 主要依据当事人的身份证明、财产证明、缴费记录等信息进行信用评价, 但证明信息极易造假, 提供错误依据;同时由于P2P自身存在诸多问题, 目前只能依托行业发布黑名单等方式抱团互助, 但是数据量远不如央行的征信系统, 尽早将征信体系对P2P逐步开放是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央行可以在有效控制的情况下, 提取中国人民银行征信数据, 将信用信息进行整合发布, 开诚布公, 能够有效控制风险;此外, 也可以通过一些社交、电商交易平台, 对其所积累的原始数据进行征信分析, 以此作为客户资信评估依据。例如淘宝等电商平台自建的交易信用记录等渠道。在排除部分信用记录不良客户的基础上, 通过对客户评级分层来进行区别定价进而覆盖风险。

3.1.3 层层推进, 多层监管, 强化监督力量

P2P借贷网络平台的小微范围特性, 发展和波动都具有比较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一旦出现危机, 产生冲击和影响也第一反映到区域。第一层监管体系由央行、银监会等核心监管组织统筹监管, 制定规则和要求, 定期视察;第二个层面, 对其P2P平台的监管权可以从中央监管转嫁下放到地方, 根据各地实际情况, 量体裁衣地制定行业发展规范。由基本法律统一规定P2P网络借贷平台的界限和业务性质, 各地金融组织进行备案, 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当地的金融交易平台行为, 让监管整体化、合法化、完善化。

另一方面, 借贷登记服务中心也可以有效监管。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也可以吸收P2P网络借贷平台, 鼓励借贷双方在中心登记, 防范风险。当发生问题纠纷时, 能快速查到在档信息, 保障借贷双方权益, 也将更加有利于P2P网络借贷平台的系统化管理发展。

最后, 行业自律组织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行业协会有对金融市场规律与活动运作十分了解等优势, 探索行业自律监管机制, 积极建立活跃的、有效的监管信息交流平台, 促进监管信息手段交流和共享, 在有限的成本内, 共同提高, 逐渐促进监管透明化。

3.2 实际经营活动中帮扶、促进金融向前发展

3.2.1 鼓励机构风险评级机制和控制措施

风险控制是金融行业的核心问题, 风控力度也是目前多家企业所宣传推广的。但是, 一个非常规范的风控流程是需要大量的实战和积累而形成的。大多数平台在谋求发展的道路上, 在交易量逐步增长和安全风险管理上都存在争论, 以及怎样的交易量在风险的可控范围内也值得商议。另一层面上, P2P平台的交易存量仍在扩大。

而P2P网贷平台进行机构风险评级, 及时向公众参与者发布风险警示则是应时的一种监控手段。将利率、期限、坏账准备等纳入监测指标体系, 由借贷平台险监管部门上报汇总, 实际经营中的问题也及时上报提出, 从而实现及时并有效的快速反应和即时监控。对政策、风险监控、风险警示以及投资者权益保护政策都要不断完善机制和系统。通过对金融行为和资金流向的监测、提醒、警示, 以促进市场在控制范围内持续健康发展。

通过对机构风险评级机制和控制, 可以使得平台的信誉度上升, 更加提升参与者的信心和信赖度, 积极踊跃地参与到贷款活动中来, 维持金融创新的活跃度和热度。同时鼓励P2P平台公司内部组建专业的风控部门和风控人员也极为重要, 通过实践、修正、完善公司内部的整个风控体系, 对于自身的长远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2.2 引入商业银行的有效风险管理手段

通过现有银行对借贷双方客户的真实信息核实和风险监控的丰富经验, 在最大程度地降低人工成本, 并对用款方的信息进行严格真实性核实, 降低客户信用风险。商业银行在风险评级、对资金需求方的风险分层、不同客户信贷额度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值得学习的风控案例, 以及美国的借贷信用分级制度都有借鉴意义。同时, 经营过程中, 在风险监控方面, 可以运用RAROC方法, 让收益能够对风险进行覆盖, 以实现参与方合作共赢。

3.2.3 完善行业标准

可以在业内建立信息共享平台, 进行有关实践信息共享和风险警示机制, 以及业内平台信息共享的日常备案机制。通过各个层面共享、交流、改进, 不断在P2P发展的实践经验中摸索更适合的发展经验以及如何更好、更加灵活地对行业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 在保留网络金融灵活性的基础上, 严控风险, 进而不断完善金融市场各层面交易的有序性和特色性。承担道义监督和警示责任。当出现严重的问题, 可以建立完好退出机制, 当风险达到一定程度, 暴露出严重问题时, 予以警示, 及时提交风险赔付金, 并完善后续操作,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大大降低不可挽救的风险。

3.2.4 对于金融风险和金融知识的普及

逐渐提高的生活水平, 让更多的人认识到理财的重要性。逐渐发展的80后和90后的新概念、新观点, 很多也颠覆了传统的银行存款的模式。2013年, 逐渐发展起来的余额宝、活钱包等电商中介理财也逐渐兴旺起来。这也暗示了人们对于理财概念的日益改变。

P2P网贷平台作为一种独立于银行的民间借贷平台, 能够作为中间渠道, 将人们零散的小数额资金聚集起来, 作为资金供需调节的中介和搬运端, 将资金借给需求方, 提高资本的运作效率。因而解读和普及金融知识对于了解风险、承担风险起着至关重要和长远发展的重要作用。同时, 部门及各类金融机构可以充分利用媒体、网络等手段进行多渠道的宣传教育活动, 促进金融知识的普及推进, 增强风险意识、提高辨别能力和收益保护能力, 促进交易的和谐稳定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网络互联网的不断发展, 作为金融创新的主要内容, 新的金融形式在新的金融自由化背景下发展起来, 各种与互联网相结合的金融工具应运而生。目前我国P2P网络贷款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贷款金额上, 相比其他国家都有很大的基数, 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规范监管问题。本文以目前争议最大、央行逐步重视起来的P2P借贷平台为例, 从现状问题到问题分析, 以及借鉴国外对于P2P平台的监管方式, 探讨了针对我国网络金融实情, 央行究竟该从哪些方面监管问题进行有关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P2P网贷平台,央行监管,体系

参考文献

[1]沈霞.P2P网络贷款的法律监管探究[D].华东政法大学, 2012.

[2]吴晓光, 曹一.论加强P2P网络借贷平台的监管[J].南方金融, 2011 (4) .

上一篇:求世界名人经典语录下一篇:我入党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