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英汉对照

2024-04-14

西方哲学英汉对照(精选8篇)

篇1:西方哲学英汉对照

(d e )

deduction 演绎、演绎法

degree of corroboration 确认度

demarcation 分界

determinism 决定论

disposition 素质、倾向

dogmatic thought 教条思维

downward causation 下向因果性

emergence 突现

epiphenomenalism 附带现象论

epistemological anarchy 认识论无政府状态

epistemology 认识论

error-elimination 除错

essentialism 本质论

explanation 解释

篇2:西方哲学英汉对照

heuristic 启发法

hypothesis 假说

improbablity 不可几性

indeterminism 非决定论

induction 归纳、归纳法

inductionism 归纳主义

initial condition 初始条件

instant rationality 即时理性

instrumentalism 工具主义

interactionism 相互作用论

irrationalism 非理性主义

irrefutability 不可反驳性

justification 证明

justificationism 证明主义

篇3:英汉典故的出处对照和互译

所谓典故就是指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语, 包括历史事件、寓言、神话、传说等。英文解释为:fable from which a saying is derived。可见不管英语和汉语对其的定义是相同的。它的特点是源远流长, 富含较浓厚的民族色彩, 广为民间使用, 约定俗成。如果说以词、词组、句子形式出现是语言的结构特征, 那么作为语言一个分支的典故多以词组形式而很少以句子形式出现。它虽然结构简单, 但内容丰富, 意义精深。其形式的固定性、意义的整体性表明不可随意改变它的结构, 也不可随便将其中的各个词语分割开来。

1 英汉典故的出处对照。

简单地把英语中的典故和汉语中的典进行对照, 我们就会惊奇的发现它们的出处大致上是一致的, 这就是语言的共通性。下面英汉典故的出进行对照。

1.1 源于历史故事或历史事件

历史上出现过众多的著名历史故事或事件, 后人常用一种简洁说法表达其内容, 沿用久了就成了典故。这是典故最主要的来源, 英语是这样, 汉语中也如此。

英语中这样的典故很多, 比如Sword Damocles出自古代希腊的一则历史故事。精通古希腊历史、文学的罗马杰出作家与政论家西塞罗在其论文《图斯库拉的谈话》中写道:纪元前4世纪西西里岛上叙拉古的统治者狄奥尼修斯一世有个亲信的人叫达摩克里斯, 他很羡慕帝王的豪华生活, 常说:“君王是人世间最幸福的人”。狄奥尼修斯为了教训这个想得君位者, 在一次宴会上, 要他坐在国王的宝座上, 当他猛然抬头, 只见头顶上有一把用头发悬着的宝剑, 随时都刺到头顶的危险。他吓得战战兢兢, 如坐针毡, 时刻提心吊胆, 惶惶不安。由此便产生了“达摩克里斯的宝剑”这个成语, 它被用来比喻临头的危险或情况的危急, 类似于汉语的“千钧一发”。又如burn one's boats (bridges) , 此成语中的bridges为美国人所使用, 原指古罗马朱力斯·凯撒大军乘船越过Rubicon后就把船烧了, 以此向士兵指明后路已断, 不可能后退。现借用来比喻“不留后路, 下定决心干到底”, 同汉语的“破釜沉舟”。汉语中历史故事或事件的典故更是俯拾皆是, 比如, “破釜沉舟”, “不如虎穴, 焉得虎子”, “背水一战”等等

1.2 源于寓言故事

寓言是用比喻的形式通过一个简明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是文学作品中最为短小精练的一种形式。英语和汉语大抵相当。

比如, 英语中有的kill the goose to get the eggs, 源于希腊寓言, 说的是曾有一个乡下人, 因为发财心切杀死了自己饲养的那只能下金蛋的鹅, 以为如此就可一次获得全部想象中的金块, 但其结果一无所获。现借喻只贪图眼前利益, 没有长远打算。但汉语中不说“杀鹅取卵”而说“杀鸡取卵”。又如Viper and File出自《伊索寓言》, 说的是一条蝰蛇 (Viper) 发现一把铁锉 (File) , 以为是一顿美餐。但铁锉说, 它的天职是咬别人, 而不是被别人咬。后人借此比喻“骗人者反受人骗”。再如cat's paw, 是出自法国拉丰丹的一则寓言故事, 讲一只猴子利用猫为其从火中取栗子。在现实生活中则常用来指被别人当作工具或爪牙利用的人。汉语中来自寓言的典故也特别多, “自相矛盾”“拔苗助长”“刻舟求剑”等不胜枚举。

1.3 源于神话故事和传说

神话是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 是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好向往。英语和汉语中许多典故的由来都是源神话故事或传说。

比如, 英语中有rain cats and dogs, 它源于北欧神话, 猫对天气有很大影响, 英国水手至今说:“猫尾巴藏大风”。据说驾暴风雨的巫师化为猫形。狗是风的信号, 狗和狼都是暴风雨神奥丁的随从。在德国古画中, 风被画成狗头和狼头。因此, 猫被当作暴雨的象征, 狗是伴随暴雨的强风, to rain cats and dogs就是to rain heavily/hard, 汉译为“下倾盆大雨”。又如An althea's horn, 汉译常为“丰饶的羊角”。阿玛尔忒亚 (Am althea) , 希腊祖籍中一位神女, 是宙斯 (Zeus为主神, 相当于罗马神话中的丘比特Jupiter) 的保姆。婴儿时宙斯由神女阿玛尔忒亚喂以羊乳。为了感恩, 宙斯敲下一羊角送给她。许诺让羊角主人永远富有。又如swan song, 据传说, 音乐之神阿波罗 (Apollo) 的灵魂进入了一只天鹅, 相传天鹅 (swan) 在临终前唱的歌最优美动听。后人就用swan song来比喻诗人、作曲家、演员等的“最后作品”。再如Leave no stone unturned, 相传公元前447年波斯奖军马多尼奥斯在希腊的普拉蒂亚兵败被杀后, 留下一大批财宝在军帐里。底比斯的波利克拉特斯搜寻却一无所获, 请示德尔斐神谕后知道要“翻转所有的石头”, 最后找到了财宝。现借此比喻想方设法等, 汉译为“千方百计, 想尽办法”。汉语中的“精卫填海”“井底之蛙”“开天辟地”等都是家喻户晓的典故。

1.4 源于民间风俗或谚语

民俗是地方文化的体现, 能反映出一地的风土人情和观念, 谚语是在人们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 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 是社会生活经验的总结。它们是典故的重要来源。

比如, 英语中有a bird of ill omen, 源出古代占卜风俗, 延至今日, 猫头鹰、鹳则被视为吉祥鸟。渡鸟嗅觉灵敏, 能确定远方死尸和腐尸地点, 因此渡鸟象征死亡, 被称为阴森之鸟。后人以此比喻“不吉利的人, 常带来不幸消息的人”。又如a feather in your cap, 汉译为“值得荣耀的事、荣誉”。源于广泛流行于亚洲和美洲印第安人当中的一种风俗:每杀死一个敌人就在头饰或帽子上加插一根羽毛。古代吕西亚人和许多其他古人也有类似风俗, 均以此来显示战绩与荣誉。再如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即“物以类聚, 人以群分”, 转义为“一丘之貉”。汉语中有“老虎的屁股”, “宁为鸡头, 不为牛后”, “老鼠过街”等说法。

1.5 源于某些作品

英语典故则大部分来源于《圣经》、《莎士比亚全集》以及《伊索寓言》。汉语受儒家文化思想的影响, 《四书》《五经》和一些典籍里记录了大量的典故。

英语中有较多典故出自某些作品, 有的是原封未动的摘引, 有的是节缩而成。如wash one's hands of a thing, 可译为“洗手不干……;与……断绝关系”。出自《马太福音》, 犹太巡抚彼拉多主持审判耶稣, 由于他判定耶稣无罪, 一些犹太人不服, 因此他当众宣布洗手辞职并交出了耶稣, 以示自己与此案无关。又如as significant as the shake of Lord Bur Leigh's head, 其汉译为“象拍利勋爵晃脑袋般意味深长”。出自爱尔兰剧作家及政治家谢尼丹在《评论家》中的一幕模拟悲剧《西班牙无敌舰队》。伯利勋爵埋头于国事, 日理万机, 忙得连说话的时间都没有, 靠晃脑袋表达思想。普夫则根据这个晃动解释他所表示的意思。再如no respecter of persons出自《新约·使徒行传》第十章:“Then Peter opened his mouth, and said, of a truth Iperceive that God is no respecter of persons, ”原指上帝“不偏待人”, 如今该成语在本义的基础上暗含“歧视”之义, 然而在不民的语境中效果却不一样。G·D·H·Cole曾在“Practical Economics”中用此成语来说明墨索里尼“不偏待人”, 其实是对他的讽刺。汉语中以“四书”为例, 可以信手捻来许多典故。比如:

(1) 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

Is it not delightful to have friends coming from distant quarters?

(2) 三人行, 必有吾师焉。

When I walk along with two others, they may serve me as my teachers.

(3) 逝者如斯夫!

It passes on just like this!

(4)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What you do not want done to yourself, do not do to others.

(5) 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He who finds the proper course has many to assist him, He who loses the proper course has few to assist him.

(6) 人无远虑, 必有近忧。

If a man takes no thoughts about what is distant, he will find sorrow near at hand.

(以上译文都来自英国汉学家James Legge, 1814-1897)

1.6 源于动物、植物、生活用品、人名、地名等

不管是英语还是汉语都有这样一类典故, 它们的数量虽然不多, 但经常会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出现, 又无法把它们归与上述几类, 就把他们单列出来。

在英语, 如:

(1) shed crocodile tears, 据西方古代传说, 鳄鱼吃人畜, 一边吃, 一边掉眼泪, 比喻坏人假装同情被害者。类似于汉语“猫哭老鼠, 假慈悲”, 且人们常采用此语的前一部分作为其汉语反译。 (2) the apple of discord, 其汉译为“争斗的原因或根源”。传说厄里斯女神未被邀请参加Thetas和Pileups的婚礼, 她就把苹果扔有参加婚礼的神与神中间。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把它给了三个女神中最漂亮的维纳斯。这就间接地引起了古希腊人和特洛伊人之间的特洛伊战争。 (3) all Dutch/Greek to me, 其汉译为“一窍不通”, 其中Dutch与Greek原为“荷兰语”和“希腊语”。 (4) have the free-simple of May Fair, 其汉译为“不受出身等限制无条件继承取得的不动产”, 其中May Fair乃“伦敦西区贵族住宅区”, 十八世纪时该地区每年五月均有集市, 因而得名。 (5) Jack of all trades汉译为“杂而不精的人”, 出自Jack of all trades and master of none.其中Jack原为“杰克”, trades指“多种行业”。 (6) spill the beans, 汉译为“泄漏消息 (秘密) ”, bean原为“豆类;豆科植物”等。 (7) be fond of the cup/the bottle, 汉译为“贪杯中之物;好酒”, cup与bottle原为“茶杯”和“瓶子”。 (8) Roman holiday, 汉译为“欣赏别人受苦的娱乐”, 而非“罗马的假日”。 (9) as cool as cucumber, 汉译为“十分冷静”, 其中cucumber原指“黄瓜”。 (10) have a ball at one's foot, 汉译为“有成功的机会”, 源于足球运动。汉语中这类的典故也不胜枚举, 比如, “镜中月, 水中花”, 指无法得到的东西。“狗尿苔”指见不得光的人或事。“东施”指丑女, “西施”指美女, “诸葛亮”指聪明的人等等。

2 典故的英汉互译

以上简要地谈了英语和汉语中典故的来源, 其实还有许多这样的成语, 掌握它们也并不那么容易, 翻译起来更难, 尤其是像“破釜沉舟”等一类成语, 英汉两种语言的彼此巧合, 会使人误以为这两种语言是彼此相通且文化背景一致。这样就错了。那么在翻译实践中我们该如何处理呢?

2.1 典故翻译理论基础:解构主义的翻译“异化”学说

20世纪西方兴起的语言学美学, 影响了人们对翻译本质的认识与理解, 同时也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在西方诸多新的翻译理论模式中, 在解构主义思潮影响下产生的解构主义翻译思想对我们的启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法国解构主义学者德里达 (Jacques Derrida) 、福柯 (Michel Foucault) 和罗兰·巴特 (Roland Bathes) 把翻译的本质问题视为哲学的中心问题, 从哲学的高度来看待意义的可译性问题, 或者从翻译理论的高度来看待语言的本质问题。罗兰·巴特认为, 文本生成之后, 作者就失却存在的价值, 而文本的意义在读者对语言符号的阅读中产生。解构主义学者强调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 文本的意义不是由文本自身决定的, 而是由译者 (读者) 决定的。有趣的是, 在解构主义学者那里, 忠实性原则变得可有可无, 译者用不着担心有人责怪他的译文不忠实, 甚至可以倒打一耙, 责怪原作对译本不够忠实。如此看来, 博尔赫斯 (J.L.Borges) 的幽默 (指他责怪原作对译本的不忠实) 不无道理。解构主义翻译思想的经典文献沃尔特·本亚明的《译者的任务》一文, 认为译文与原作之间是一种延续与创生的关系, 本来就无“忠实”可言。文本经过翻译而被赋予新的意义, 从而获得新的生命。所以, 在解构主义学者看来, 译本不是原作的附庸, 而是原作文本的再生 (afterlife) 。翻译不仅仅是传达原作内容的手段, 而更主要的是使原作得以生存的手段。他们以“互文性” (intertextuality) 这个概念来解释译作与原文之间的关系, 认为一切文本都具有互文性, 从而把译者置于与原作者平等的地位。德里达以“延异” (difference, 是德里达自己创造的词汇, 有区分、延搁、播散三重含义, 有的学者译为“分延”) 的概念来表示意义的不确定性, 显现翻译的异化过程。他认为, 不同的语言在意义、句法和语音上的差异, 构成各种不同的表意方式, 而翻译就是在“同”与“异”的纠结之中正确地表现“异”。人们只有通过翻译才能真正认识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 认识不同语言的特定的表达方式。

因此, 解构主义学者认为, 翻译的目的不在于求同, 而在于存异, 一部译作的价值, 不在于它的通顺程度, 而在于它对语言差异的反映程度。

2.2 典故的英汉互译必须“异化”

典故的最鲜明特点就是它们的文化内涵。从上面的出处我们可以看出这一点。结合解构主义的“异化”原则, 对于英汉典故的相互翻译, 必须“异化”。比如, 汉语中的“破釜沉舟”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流河, 皆沉船, 破釜甑, 烧庐舍, 持三日粮, 以示士卒必死, 无一还心”。翻译成英语必须为:burn one's boats (bridges) 。而不能是break one's pot and sank one's boats。又如汉语中的“猫哭老鼠”译为英语就须用crocodile's tears, 如果翻译成“鳄鱼的眼泪”很可能会叫人不知所云, 更无法了解什么含义。再如, 在西方文化中, 狡猾的狐狸是专门要偷吃鹅的, 倘若把鹅给狐狸去看管, 岂不是送羊入虎口, 自找祸患, 我们汉语里没有这样的认识。因此, 英语中set a fox to keep one's geese (让狐狸看鹅) 在中国人来说大家就会觉得莫名其妙。但汉语里有一个接近的习语“引狼入室”, 它表达的意思是“自己把坏人引入内部”, 恰巧与“set a fox to keep one's geese”意思对等, 如此对译, 极为传神。

结语

对于学习汉语多年的外国人, 如不了解中国古代光辉灿烂的文化, 不留心典故之出处, 肯定会弄不清像“请君入瓮”等一类典故性成语的来历。同样对于从事外语工作的中国学者、教师或翻译人更应该熟谙英文典故的出处才能达到翻译所追求的“信、达、雅”。作为高校教师, 利用课堂讲授或已有的园地刊载典故来源的文章, 可以更好地促进英语教学, 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理解。

摘要:典故是语言的精华, 是文化的结晶, 其表现形式固定, 音节优美, 音律协调, 或含蓄幽默, 或严肃典雅, 言简意赅, 形象生动, 妙趣横生, 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受历史背景、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的影响, 英语中的典故和汉语典故承载着各自民族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 表达出不同的语言色彩和寓意。从宏观上分析, 英语的典故和汉语的典故有着相似的源头, 通过对它们出处的对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典故。同时因为典故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往往给非母语的读者造成理解上的困难, 特别是翻译工作者更加注意典故的翻译方法。采用解构主义的“异化”翻译法, 可以使之贴近本民族文化, 让读者更好地理解。

关键词:典故,出处,对照,异化,互译

参考文献

[1]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 1980.

[2]翁凤翔.21世纪国际商务英语丛书:实用翻译[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2.

[3]王治奎.大学英语翻译教程[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1.

[4]毛荣贵.英译汉技巧新编[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1.

[5]郭著章.英汉互译实用教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0.

[6]王治奎.大学英汉翻译教程[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1999.

[7]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5.

篇4:英汉对照弘扬《论语》

最近,由孔子中国画院院长、曲阜市旅游品行会会长、金龙阁经理张锡洋策划、设计,曲阜师范大学李天辰教授翻译,美国学者John Harris Kirkley校对,中华书局出版发行的汉英对照、古典线装、横式编排的《论语》面向海内外出版发行,受到了世界各地学者的青睐。

《论语》是孔子生前与弟子答问的语言和孔子言行的记录,是儒家学派最经典的著作。孔子被列为世界古代十大思想家之首。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历经2500余年长盛不衰,对中国乃至世界影响深远。《论语》内容涉及到教学、政治、文化、仁义、道德、礼乐、中庸等10卷20篇512条。具有中国传统文化重要内容的儒家思想,其哲理深奥,蕴含着人类思想中一些普遍性、特殊性等各种因素,大能治国,小能治家,如“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是孔子思想最集中的反映,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的合作,被历代封建王朝奉为治国的圭臬,来巩固自己统治的地位,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论语》有着它独特的治理国家之道,发展经济之道,社会管理之道和人伦道之道。因此,孔子的学说被推崇为东方文明的象征,特别是日本、韩国、美国、法国、德国的许多人崇拜孔子,信仰孔子。目前,世界许多学者对于《论语》的学习和研究盛行,希望从中得到启示,以便解决人类面临的一些政治、文化、经济发展和伦理问题。

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便于海内外人士学习研究《论语》,总策划张锡洋花费了两年多的时间,广泛征求海内外儒学研究专家意见,收集了大量相关文字和图画资料,策划了这套独特的《论语》版本,使之服务于整个人类社会。该书的出版发行,将对促进世界和平和政治、文化、经济及思想领域的交流与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该书配有明代版《孔子圣迹图》。广陵古籍刻印社采用活字传统工艺在米宣上印制,封皮、封套以蓝色提花真丝绫精裱,分上、下册,盒式套封函装,典雅厚重,图文并茂,装订古朴考究,是中国首创英汉对照古典线装横排编排格式。

Recently, the publication of Chinese-English The Analects, a thread-bound edition printed in horizontal arrangement, which is planned and designed by Zhang Xiyang, the president of Confucian Institution of Chinese Paintings, Chairman of Qufu Tourism Products Association, and Manager of Jinglong Pavilion, translated by Professor Li Tianchen from Qufu Teachers’ University, polished by Dr. John Harris Kirkley from the Unites States of America, published and issued by Chung Hwa Book Co., has found favor in the eyes of scholars all over the world.

篇5:英汉词汇系统对照

英汉词汇系统对照

英汉语言对比能给英语教学和翻译以理论和方法上的指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英汉词汇对比是英汉语言对比的.一个重要方面.作者从词类系统、词义、构词法以及词的搭配等方面论述了英汉两种语言词汇的差异.

作 者:段仙惠 DUAN Xian-hui 作者单位: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云南,临沧,677000刊 名: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年,卷(期):25(6)分类号:H313关键词:英语 汉语 词汇 对比

篇6:情绪词汇英汉对照

高兴 名词:delight;happiness;laughter;pleasure;joy;形容词: delightful;delighted;happy;pleased;pleasant;cheerful;excited;exciting;amusing;merry;joyful;overjoyed;glad;动词:

amuse;cheer;enjoy;laugh;

悲伤 名词: sadness;sorrow;tear;depression;grief;heartbreak(n&v);suffering 形容词:sad;depressed;depressing;blue;down;bitter;miserable;unhappy;upset;gloomy(忧郁的);discouraged;tearful;heartbreaking 动词: depress;weep;distress;frustrate

感动 形容词:moved;moving;touched;touching 动词: move;touch;affect

惊奇 名词:surprise;amazement;astonishment;shock;wonder;形容词:surprising;surprised;amazed;amazing;shocked;shocking;astonished;astonishing;curious;fantastic;动词:surprise;amaze;astionish;

忧虑 名词:anxiety;pressure;stress;tension;worry(n&v);concern(n&V)形容词: anxious;worried;tense;nervous;concerned;uneasy(不安的)

满意 名词:satisfaction;形容词:satisfied;satisfying 动词:satisfy

遗憾

名词:pity;shame;

形容词:ashame;sorry;regretful 动词:regret;

恐惧 名词:fear;terror;fright;panic(n&v);形容词:frightening;frightened;afraid;horrible;terrible;trembling;scared;

terrifying;terrified 动词:frighten;terrify;tremble;scare(n&v)愤怒 名词:anger;irritation 形容词:angry;annoyed;动词:annoy;irritate

失望

名词:disappointment;hopelssness;boredom;discouragement;despair(n&v)形容词:disappointing;disappointed;hopeless;boring;bored;desperate;

动词:disappoint;bore;

嫉妒 名词:jealousness 形容词:green-eyed;jealous 动词:envy 其他

形容词:confusing;puzzling;embarrassing;embrassed;guilty(愧疚的); sympathetic(同情的);rediculous(荒谬的;可笑的);disgusting(令人讨厌的);positive(积极的);negative(消极的)optimistic(乐观的);pessimistic(悲观的);subjective(主观的);

objective(客观的);approving(赞同的);disapproving(反对的);indifferent(漠不关心的); considerate(体贴的;考虑周到的);controversial(有争议的);neutral(中立的);

篇7:会计术语英汉对照

account title 会计科目,账户名称 account 账户

accounting circle 会计循环

accounting entity assumption 会计主体假设 accounting period assumption 会计分期假设 accounting process 会计流程 accounting report 会计报告 accounts payable 应付账款

accounts receivable turnover ratio 应收账款周转率 accounts receivable 应收账款

accrual-basis accounting 应计制会计,权责发生制会计 accrued accounting 应计制会计 accrued revenues 应计收入

accumulated depreciation 累计折旧 adjusting entries 调整分录

administrative expenses 管理费用 advances 预付款

aging schedule 账龄分析表

allowance for doubtful accounts 坏账准备 allowance for returns 备抵销售退回 asset 资产

average collection period平均收款期 bad debts expense 坏账费用 balance sheet 资产负债表 bank account 银行存款

bank reconciliation银行存款余额调节 bank statement 银行对账单

book of original entry 原始分录簿 book value 账面价值 bookkeeping 簿记

business document 业务凭证 calendar year 日历

carrying value 账面价值,现存价值 cash(net)realizable value 可变现净值 cash advance 预付现金

cash count sheet 现金盘点表 cash disbursement 现金支出 cash discount 现金折扣 cash inflows 现金流入 cash outflows 现金流出 cash over or shot 现金溢缺

cash payments journal 现金支出分录簿 cash receipt 现金收入

cash receipts journal 现金收入分录簿 cash refund 现金折扣

cash register receipt 收款机收据(收银条)cash 现金

cash-basis accounting 现金制会计,收付实现制会计 cashier 收银员,出纳

chart of accounts 会计科目表 check register 支票登记簿 check 支票

claim 索取权、求偿权 claimer 索取者、求偿权人

classified balance sheet 分类资产负债表 closing entries 结账分录 closing the book 结账 common stock 普通股 comparability 可比性

compensating balances 补偿性余额,补偿性最低存款额compound entry 复合分录

conceptual framework 概念框架 conservatism 稳健性 consistency 一致性

contra asset account 资产对销账户,资产备抵账户 contra-revenue account 收入抵消账户 corporation 公司

correcting entries 更正分录 cost of goods sold 销货成本 cost principle 成本计价原则 credibility 可靠性

credit balance 贷方余额 credit(s)贷,贷方

current assets 流动资产 current liability 流动负债 current ratio 流动比率

current replacement cost 现行重置成本 dealership 代理商

debit balance 借方余额 debit(s)借,借方

debt to total assets ratio 资产负债率 debt(s)债务

decision usefulness 决策有用性 deferrals 递延项目

deposit slip 存款单 deposit ticket 存款单

deposits in transit 在途存款 depreciation expense 折旧费用 dishonor(note)拒绝承兑(票据)dividend 股利

double-entry system 复式记账法 due date 到期

due from sb.应收某人 due from sb.应收某人

earnings per share 每股盈余

economic entity assumption 经济主体假设 economic event 经济事项

electronic funds transfer 电子资金转账 ending balance 期末余额 endorsement 背书 enter 登记 expense 费用

expired cost 已耗成本

factor 客账经纪商,代理商

faithful representation 忠实表述,如实反映 feedback value 反馈价值

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FASB)(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inancial statements 财务报表 finished goods 产成品

first-in, first-out(FIFO)先进先出法 fiscal year 会计,财政 FOB destination 目的地交货 FOB shipping point 寄发地交货 FOB 离岸价格

For Deposit Only 仅限转账 freight cost 运费

general journal 普通分录簿

Generally Accepted Accounting Standards(GAAP)公认会计准则 going concern assumption 持续经营假设 going-concern assumption 持续经营假设 grace period宽限期 gross profit 毛利

guaranteed debt 担保债券 honor(note)承兑(票据)

imprest system 定额备用金制度 income from operations 营业利润 income sheet 利润表

income summary 损益汇总

income tax 所得税

intangible assets 无形资产 interim period 中期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IASB)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inventory count 存货盘点,盘存

inventory summary sheets 库存汇总表 inventory turnover 存货周转率 investor 投资者

journal 分录簿,日记账

journalize 登分录簿,记日记账 last-in, first-out(LIFO)后进先出法 lease liability 租赁负债 ledger 分类账 liability 负债

liquidity 流动性,变现能力 long-term investment 长期投资 long-term liability 长期负债

lower of cost or market 成本与市价孰低法 market value 市场价值

matching principle 匹配原则 materiality 重要性

merchandise inventory 库存商品 miscellaneous expense 杂费

monetary measurement assumption货币计量假设 monetary unit assumption 货币单位假设 money down 现金,现款 mortgage 抵押借款 net assets 净资产 net income 净收益 neutral 中立性

nominal account 虚账户 note payable 应付票据 note(s)附注

obligations 承付款项 on account 赊账

on demand 见票即付

operating expenses 营业费用 operating income 营业利润

other expenses and losses 其他费用和损失 other revenues and gains 其他收入和利得 outstanding checks 未兑现支票 owed to sb.应付、亏欠某人 paid-in capital 投入资本

partnership 合伙企业,合伙制 past-due 逾期,过期未付

periodic inventory system 定期盘存制 permanent account 永久性账户

perpetual inventory system 永续盘存制 petty cash fund 小额现金基金 postdated check 未到期支票 posting 过账

predictive value预测价值 prepaid expenses 预付费用 prepaid insurance 预付保险

profit margin percentage 销售利润率 profitability 盈利能力 promissory note 本票

proprietorship 独资企业,业主制 purchase invoice 购货发票 purchases journal 购货分录簿 raw meterials 原材料 real account 实账户 relevance 相关性 reliability 可靠性

remittance advice 汇款通知

restrictive endorsement 限制性背书 retailer 零售商

retained earnings statement 留存盈余表 retained earnings 留存盈余 return on assets 总资产收益率

return on equity 权益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 revenue recognition principle 收入确认原则 revenue 收入

reversing entries 转会分录 ring up 把款项(金额)记入 sale on credit 赊销,信用销售 sales discount 销售折扣 sales journal 销货分录簿

sales return and allowance 销售退回和折让 sales slip 销售单 scrap value 残值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SEC)(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lling expenses 销售费用 service revenue 服务收入 simple entry 简单分录 solvency 偿债能力

source document 原始凭证 special journal 特种分录簿

specific identification 个别认定法,个别计价法 statement of cash flows 现金流量表 stockholders’ equity 股东权益 subsidiary ledger 明细分类账 supplies(日常)用品 taxes payable 应付税费

temporary account 暂时性账户

three-column form of account 三栏式账户 time period assumption 会计分期假设 treasurer 财务主管,出纳 trial balance 试算平衡 uncollectable(s)坏账

篇8:从英汉习语看中西方文化的异同

习语是语言经过长期使用而提炼出来的固定词组、短语或短句, 是蕴含着丰富民族文化内涵的语言符号, 同时也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沉积的产物。习语的范围很广, 通常包括成语 (set phrases) 、谚语 (proverbs) 、格言 (sayings) 、俗语 (colloquialisms) 、典故 (allusions) 、俚语 (slangs) 和歇后语 (allegorical sayings) 。习语是社会文化生活中具有特殊意义的语言实体, 是语言的精华, 文化的积淀和人类智慧的结晶。不论汉语习语还是英语习语, 它们均和各自的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在体现各自民族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态度的同时, 呈现出民族的文化个性和文化精髓。

2 英汉习语对比研究的现实意义

英语和汉语是两种高度发达的语言, 其中包含大量简洁、丰富和生动的习语, 它们承载着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文化信息和文化心态。文化对习语意义的影响非常深远, 只有认真研究文化背景, 才能透彻理解习语的深刻含义。在英汉习语的对比研究中, 我们可以感知英汉两个民族观察事物、认识外部世界的相同视角;体会英汉民族对同一事物的不同情感依附;了解英汉民族文化的价值取向和信仰;探寻中西方文化的特定社会背景及发展的文化轨迹, 从而比较准确地把握英汉语言文化现象中的异同。

在英语的教学中, 教师时常会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 在适当的教学环节中加入英语习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但学生往往因不了解西方特定的文化背景而对学习中遇到的英语习语产生疑惑。对比分析英汉习语及其文化背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西方文化, 提高对文化的理解和学习兴趣, 这对当前的英语教学非常有益。同时, 教师在英语教学中通过讲解英汉习语所体现出的文化异同, 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3 英汉习语中中西方文化的相似性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不断发展, 我国与国外的交往联系与日俱增, 相互影响也逐渐加深。尽管在种族、肤色和国籍上存在差距, 但由于我们生活在同一个自然中, 具有时间、空间和社会生产的共性, 而相同的生理结构又使人们具有生理和心理上的共通点。因此, 不同民族的思维活动、情感和道德标准均大体相同, 对喜怒哀乐与是非善恶等情感体验十分接近。各民族的文化可以看成以人性为共性, 以人类共同情感为根源。这些共性正是不同文化间交流沟通的基础。英汉习语作为语言结构分支的一种, 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这种人类共有文化的相似性, 下面笔者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3.1 情感认知的相似性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习语是概念系统的产物, 习语的语义不是任意性的, 而是与人类的情感认知密切相关的。例如对于忠诚的品质, 汉语中有“一仆不能侍二主”, 而英文中对照有“No man can serve two masters.”;汉语中的“良药苦口利于病”, 在英文中对照有“Bitter pills may have blessed effects.”。又比如“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 可以在英文中找到对等的习语“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中国人用“血浓于水”来形容亲情的不可替代, 而英文中的“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也使用了“blood (血) ”和“water (水) ”来反映他们文化中的同一概念。再比如, “自食其果” (Eat the fruit of one's sown doings.) ;“画饼充饥” (Drawing cake to satisfy your hunger.) , 这两个习语分别用“果”、“画”、“饥”及与之对应的英文表达“fruit”、“drawing”、“hunger”来表达相同的含义。

以上实例表明, 人们在情感交往中、在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及社会经历等方面均存在诸多相似之处。通过以上英汉习语, 我们能够体会来自不同民族人们共同的道德观念、亲情观念和对一些常见事物的相同看法。中西方的人们同样信奉“忠诚”, 在意“亲情”, 推崇“抑恶扬善”, 崇尚“人的主观能动性”。所有的相似性均源于“人类是有情感的高等动物”。

3.2 修辞手法的相似性

修辞是英汉语言中均存在的语法现象, 在习语的传承使用中, 最常用的修辞莫过于比喻。若把英汉习语的喻体进行对比, 就会发现形象相同、意义相似的习语俯拾皆是。英汉习语中均毫无二致地用羊比喻温顺, 如:“He that makes himself a sheep shall be eaten by the wolf.” (甘心做绵羊, 必然喂豺狼) ;用钢铁比喻坚硬, 如:“firm as a rock.” (坚如磐石) ;用狐狸比喻狡猾, 如“Old foxes want no tutors.” (老狐狸不需要教师) ;用蛇比喻阴险狡诈的人, 如:“A snake in the grass.” (伪装成朋友的人) , 汉语中也有“蛇蝎心肠”等成语来表示相同的含义。

从发音上看, 中文习语惯用“谐音”的修辞手法, 如“外甥打灯笼—照旧 (舅) ”和“老九的弟弟—老实 (十) ”等, 我们可以在英语习语中看到同样的例子:“You earn your living and you urn your dead. (谋生即筑墓) ”, 此句利用earn和urn两个词在发音上的完全相同而构成谐音双关, 使句子富有哲理, 发人深省。中文在发音上通常讲究“平仄押韵, 朗朗上口”, 比如:“饭后百步走, 能活九十九”和“大家一条心, 粪土变黄金”, 在英文习语中, 同样有“头韵 (alliteration) ”的手法, 例如“No pains, no gains;no thorns, no throne;no gall, no glory;no cross, no crown. (没有播种, 何来收获;没有辛劳, 何来成功;没有磨难, 何来荣耀;没有挫折, 何来辉煌) ”, “He is all fire and fight. (他从不放弃任何机会) ”,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 (有志者事竟成) ”等。

因此, 为了方便流传记忆习语, 长期保留这些承载着历史文化的积淀, 中西方的人们在修辞上均采用了相似的手法。他们或将两个不同性质的事物, 取其相同或相似之处进行对比, 以熟悉比生疏, 以具体比抽象, 从而使说理明白生动, 描写形象可感, 创造一种非形象性语言所不具备的感染力, 使读者不仅接收到信息, 还能得到美的感受;或在发音上利用谐音双关的同音异义词 (字) 使句子产生语义上的双关, 不但语意含蓄, 同时产生幽默和讽刺的效果, 丰富了习语的语言表达;或利用音韵美使习语更加精辟、形象、生动和诙谐, 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3 数字使用的相似性

数字习语是英汉两种语言均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是语言中的精华, 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历史色彩和地方色彩, 中西方的人们对某些数字有着相同的感觉和类似的概念。如:人类出行、活动时喜欢成群结队, 因此在中文中用“三三两两”来形容人们出行的情形, 而英语中也使用“by twos and threes”来对应描述这种状态, 同样, “十之八九”对应“nine times out of ten”, “千里挑一”对应“one in a thousand”;在一些由数词构成的习语中, 中英文表达方式均不约而同地使用了一些数字表示虚指。如:汉语常用“百、千、万”等数字表示虚指, 如“万两黄金易得, 知心一个难求”, 而英语中也有典型的实例, 如:“Don't worry, we have a thousand and one way to do it. (不必发愁, 我们有许多方法去做这件事) ”, “一千零一个”办法在这里虚指“许许多多”, 这与汉语的表达极为相似。

数字是语言中实实在在的东西。研究英汉数字习语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英汉两种语言的精华, 还有助于我们学习英汉数字文化, 并由此从一个侧面了解英汉两个民族的文化心理, 发挥它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的有益作用。

3.4 颜色使用的相似性

习语反映物质世界的变化、思想的发展、时代的进步, 同时也可以反映世界的多姿多彩、万紫千红。颜色词是构成习语的重要语素, 具有其独特的魅力和极其丰富的表现力。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生动多彩的, 由于人类具有相同的生理机制和视觉神经, 对颜色刺激的感受就会存在许多相似之处。如:“Call white black/Call black white (是非不分) ”, 汉语中有与之对应的习语:“颠倒黑白”。在汉语中我们用“黑钱”指来源不正当且未向政府报税的钱, 在英语习语中则用“Black money”来指代。黑色在英语和汉语中都有“阴险”、“邪恶”的意思。不仅“黑色”如此, 其他颜色在英汉两种语言中也有其共通之处。比如:英语习语“Give sb.green light (允许某人做……) ”, 而汉语中也有与之呼应的“给某人开绿灯”的说法来表示允许或批准做某件事。此外, 绿色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表示“年轻、有活力”, “in the green”表示“血气方刚”, 而“a green old age”则表示“老当益壮”。另外, 在中国, 紫色作为祥瑞、高贵的象征, 更多地被封建帝王和道教所采用, 如:称吉瑞之气为“紫气”, 皇宫叫作“紫禁城”。历代皇帝为了笼络人心, 往往将“紫袍”赐予品位低的臣下, 而“著紫”则成为封建文人奋力追求的荣禄, 人们还把道书称为“紫书”, 把神仙居所称为“紫台”。而英语中的紫色“purple”象征意义也跟帝王将相和宗教有关, 这是一个有趣的文化巧合, 如“the purple (帝位、王权) ”, “be born in the purple (生在王侯贵族之家) ”, “marry in the purple (嫁到显贵人家) ”。

我们在语言交流过程中通常都会有意或无意地把颜色作为描述事物的首要因素之一。可以说, 颜色是我们主观感受中最直接, 最常用的表达方式之一。英汉文化都是历史悠久, 底蕴深厚的文化, 了解并掌握英汉颜色习语的语义及其引申意义的相似性, 对促进语言学习和中英文化交流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4 英汉习语中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

各民族间的文化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不同民族间由于所处的客观小环境不尽相同, 其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又使得民族文化具有其独特的个性, 而英汉习语作为文化的载体也因此呈现出共性中含有鲜明个性的特点。下面笔者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4.1 生活习俗的差异性

生活习俗是一个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 是社会群体经过长期的共同生活而共同创造并共同遵循的生活习惯和行为准则。中西方之间的生活习俗差异是多方面的, 可谓不胜枚举。首先在对待动物的态度方面, 尤其在对待“狗”这种常见动物上, 英汉文化的态度截然不同。在汉语中狗是一种卑贱的动物, 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义, 如:“狐朋狗友”、“狼心狗肺”、“狗眼看人低”等, 强烈的贬义色彩深深地烙印在汉语言文化中。而在西方国家, 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 因而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大都有“喜爱、亲昵”等褒义的成分, 比如:“as faithful as a dog. (像狗一样忠诚) ”, “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 ”, “You are a lucky dog. (你是一个幸运儿) ”, 甚至连“old dog”这个简单的词汇都表示昵称“老伙计”。与此相反, 中国人十分喜爱猫, 用“馋猫”比喻贪嘴的人, 却是亲昵的称谓, 而在西方文化中, “猫”却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对于生儿育女的观念是“早养儿早得利”, 而英文习语“Early wed, early dead. (早婚早夭) ”则表达了一种恰恰相反的观念。汉语习语“一个篱笆三个桩, 一个好汉三个帮”反映了中国文化中“人多力量大”的集体主义观念, 而英文习语“Many a cook spoils the broth. (人多误事) ”则反映了西方个人主义的思想。

通过以上习语我们可以感受到中西方人们对待动物的不同看法、对待婚姻的不同观念, 同时体会到东方人讲求整体性, 西方人更注重个体性。生活习俗不仅丰富多彩, 而且构成了习语赖以滋生并获得顽强生命力的深厚土壤。

4.2 宗教信仰的差异性

宗教信仰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意识形态, 对人类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对各民族文化历史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促进作用, 它给各民族的文化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对语言的发展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中国, 许多人信奉佛教和道教, 于是与此有关的习语比比皆是, 如“借花献佛”, “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等。而在西方国家, 特别是英美国家的人们普遍信奉基督教, 我们可以看到相关的习语, 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上帝帮助自助的人) ”, “Go to hell! (下地狱去) ”, “God bless you! (上帝保佑) ”。

在西方, 一元神的观念成为西方文化价值的根基和支柱, 上帝是唯一的、至高无上的神, 西方文化崇尚人人平等;中国传统文化中则表现出信仰的多元化、泛神化和服务于社会主导价值等特征, 人与人之间存在等级差异。这些文化差异都在各自的习语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宗教信仰的差异有时会给习语的理解和翻译带来障碍与困扰, 以汉语中的“阎王”为例, 由于宗教信仰的不同, 在英语中根本找不到对等的概念。尽管英语中有“devil”、“Satan”、“Prince of darkness”等丰富的词汇, 但其所指的都是邪恶的神或魔鬼, 这与中国神话中的“阎王”相距甚远。

4.3 历史典故的差异性

英汉语言中有大量由历史典故形成的习语, 这些习语结构简单, 意义深远, 往往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如“望梅止渴”、“东施效颦”、“叶公好龙”等。要深刻理解此类习语, 必须对历史典故有一定的了解。而英语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 如:“Achilles'heel (唯一致命弱点) ”, “meet one's waterloo (一败涂地) ”, “Penelope's web (永远完不成的工作) ”, “a Pandora's box (潘多拉之盒, 指灾难、麻烦) ”, “An eye for an eye (以眼还眼) ”。此外, 中文习语中人名出现频率很高, 如“三个臭皮匠, 顶个诸葛亮”、“说曹操, 曹操到”、“姜太公钓鱼, 愿者上钩”、“周瑜打黄盖,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等, 而英文习语中人名出现频率则相对较少, 当然也有:“doubting Thomas (怀疑的托马斯) ”, 其典故源自《圣经·新约·约翰福音》, 该篇讲到耶稣复活后出现在众人面前, 十二门徒之一的托马斯没有亲眼见到, 声称除非看到耶稣手上的钉痕并用手探入他的肋旁, 否则不信他已复活。故而习语中用“doubting Thomas”指那些“不肯轻易相信别人的人”。

从以上习语中我们可以看出, 古典文学名著和文化典籍是英汉习语的重要源泉之一, 它们记录着各自民族特定的心灵史。由历史典故形成的习语能沿袭至今, 体现了它们旺盛的生命力和对各自文化认同的精辟归纳。在长期的演变和积淀后, 厚重的历史文化分别烙印在英汉习语中, 从而呈现出明显的文化差异。

5 结论

语言不是孤立存在的, 它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中, 反映着民族的风情习俗。不同民族的文化既有普遍性, 也有特殊性。要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 研究习语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途径。习语具有简洁明快、要言不烦、画龙点睛之特点, 用之恰当可言简意赅、栩栩如生、透彻犀利。无怪乎有的学者喻之为“菜肴中的盐”, 有的辞书视之为“语言的核心和精华”。通过对习语的研究, 可以使英语教育者在教学中运用丰富多彩的英语习语开展教学活动, 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今后学生步入社会, 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打下牢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尹邦彦.汉语熟语英译词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2]陈文伯.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2.

[3]黄勇.英汉语言文化比较[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7.

[4]高岩.英汉宠物习语与民族文化心理[J].世纪桥, 2007 (5) .

上一篇:科技辅导员岗位职责下一篇:●●开工典礼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