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价值哲学论文

2022-04-16

摘要:通过对美国次贷危机的过程的描述和分析,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在价值哲学的视角下揭示了次贷危机下西方价值概念和价值观的变化。其中的价值变化主要是价值理念在个人生活中的影响、价值在个人经济行为中的引导作用和西方价值观的全球化的推行等三个方面。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西方价值哲学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西方价值哲学论文 篇1:

浅谈西方价值哲学的历史沿革和主要派别

摘要:一直以来,价值论就是哲学研究的重要部分,它是现代哲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对现代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价值论在哲学研究中并没有获得其应有的地位和重视,这严重制约了其发展进程。价值哲学自诞生以来就吸引了大批哲学家的研究目光。究其原因,主要是价值哲学顺应了哲学发展的趋势及现代社会的实际需求。本文主要研究和探讨了西方价值哲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并介绍了其中主要派别的一些观点和认识,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良好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价值论 西方哲学 起源 派别 观点

1 价值哲学的起源和兴起

价值问题自古以来就是哲学家研究和争论的重点问题,不同学者的研究结构和研究视野具有一定的差别。具体来说,生活中的美丑与好坏问题就属于价值哲学的研究范畴。古希腊哲学和近代西方哲学视野下,哲学家多在美学和伦理学的名义下进行研究与分析,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但这种研究视角具有较大的局限性,没有一个相对稳定和完善的研究范畴,研究范式相对模糊,研究结果的准确度和可信度不高。随着近代伦理学和美学的不断发展成熟,价值论的研究也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其研究方法更为先进,研究过程更为严密,研究思路更为清晰明确,价值论已经初现端倪。

到了十八世纪,英国哲学家休谟以经验论知识为基础,就事实与价值的标准进行了科学合理的区分,他认为“是”与“应该”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知识概念,其本质风格也存在差异,同时在进行认知研究时,研究者无法根据前者的合理性去推导后者。休谟的这种价值区分标准得到了包括康德在内的哲学家的一致肯定。同时,康德在进行价值研究时,立足于二元认识论和道德哲学的具体理论,提出了“事实的知识”和“价值的事实”两个概念。在他看来,事实的知识属于经验世界范畴,而价值的知识则属于先验世界的范畴,同时价值的知识是出于先验的理性领域发展起来的,是一种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知识。而德国哲学家洛采继承了这种划分理论,并将其扩展至世界的划分当中,划分了世界的具体领域。他认为世界是由事实的领域、普遍规律的领域以及价值的领域组成。其中,普遍规律的领域又主要表现为普遍的因果规律,即一些规律都是因果作用的产物;价值的领域包括善、美、神圣思想以及其各自体现的意义。在这三个构成领域当中,价值的领域居于首要地位,直接决定着其他两个领域的发展。同时,其他两个领域所包含的内容是价值领域实现其最终发展目标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洛采首次将价值论研究提升到哲学研究的首位,这是价值论发展的一次里程碑,具有标志性意义,对后世的研究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因此,洛采在西方被称为价值哲学之父,他直接影响了西方价值哲学的产生和发展。

价值哲学作为一种全新哲学被人们认识和了解则起源于新康德主义哲学家文德尔班的新价值哲学。文德尔班在继承和发展前人价值哲学的基础上,立足具体的研究实际,逐步建立起自己独具特色的价值论框架。它将传统伦理学、美学、哲学的研究视角进行了有机融合,提出了具有包含性的统一范畴,有利于价值研究活动的进一步开展和完善。同时,价值哲学的产生也是哲学在面对危机所采取的自救行动。到了十九世纪后期,西方哲学由近代哲学向现代哲学转变,其研究方法、研究理念、研究视角都有了相应的变化,呈现出过渡期的不稳定性和冲突性。在这一时期,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哲学体系已经逐渐解体,传统的启蒙思想和形而上学的理性思辨被人们逐渐抛弃,取而代之的是新兴的科学主义和实证主义。自然科学在这一阶段大行其道,受到了人们的一致认可和推崇。同时,伴随着传统理性主义哲学体系的瓦解,哲学研究变得杂乱无章,其研究对象和研究方向无法有效明确。文德尔班认为哲学研究陷入了一种绝望的境地,需要优秀的哲学家去拯救。此外,哲学家在研究时,忽略了哲学本身的中心任务,而将研究重点放在一些细枝末节上,造成了研究资源的极大浪费。为了有效整顿哲学研究,保证哲学研究的科学性和时效性,文德尔班对世界进行了重新划分与归类,它将世界划分为事实世界和价值世界。其中,事实世界是科学研究和其他门类科学研究的对象和重点,而价值世界则是哲学研究的重点领域,必须予以足够重视。只有这样,哲学才能重新焕发出其生机和活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其学生李凯尔德在继承其哲学理论学说的基础上,将价值范畴作为其哲学研究的根本范畴进行分析与研究,这标志着价值哲学的创立与形成。

2 西方价值论的主要观点

随着西方价值哲学的不断发展成熟,各派哲学家立足于其哲学理论的发展实际,提出了各自的主要观点,并形成了较为系统完善的理论研究体系。各派别虽然研究的领域和方法各有不同,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价值论,即主观价值论、客观价值论、过程价值论。

其中,主观价值论的代表人物有文德尔班、美国的培里、奥地利的迈农、实用主义理论的先驱詹姆斯等。他们在进行价值论研究时,以主体需求为出发点,要求其研究必须符合主体的情感意志和道德追求,并根据其兴趣所在去理解和阐释价值的本质构成。

美国的培里是新实在哲学的代表者,他同样认可主观价值论观点,要求将价值或善作为伦理学研究的出发点和目标,进行有计划、有重点、有针对性的研究。他还认为价值是欲望依附性的一种本质表现与外在特征。在他看来,价值是兴趣的集中反映,判断一个事物是否具有价值,只要看它能够引起人的兴趣即可。一般地,越是有价值的东西就越能引起人的兴趣,而无法引起人兴趣的事物自然也就不具有价值。

杜威是实用主义价值论的代表,他认为价值是必然存在的,但要想对其直接定义则具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对价值定义的过程也是一个反省的过程,反省就必然会进行评价。在评价过程中,缺乏经验的研究者常常会将评价与定义混为一谈,从而无法准确定义价值。因此,为进一步明确价值的基本内涵,做到科学准确地定义,研究者必须根据事情的最终结果和内在性质进行定义和研究,更加注重研究的实际效果,这是一种实用主义真理观的体现。

萨特是存在主义价值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他要求在进行价值论研究时应该将价值与存在联系起来,进行对比性研究,深入研究和把握价值与存在的内在关系,认识即存在。他认为自我存在是不完整的、有缺陷的,必须不断完善和整合,更好地追求其意识存在。他的存在主义价值论是由人的价值选择所决定的,特别强调人的主观性在价值发展中的作用。

现象学的价值论是由胡塞尔提出并发展起来的,是一种追求哲学科学性和绝对性的唯心主义学说。这一学说的形成和发展与欧洲的大陆哲学具有深刻的内在联系,它要求采用现象学的基本方法进行分析研究,以便将更好地解决价值论中的一些中心问题。舍勒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现象学的价值论,他承认价值研究的科学性,要求将这种客观性提升到超验性层面上来,学说带有明显的神秘主义和唯心主义痕迹。

3 西方价值论的问题

西方价值论虽然就价值研究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科学详尽的研究,较为全面地涵盖了价值论哲学的方方面面,但其研究视野和研究方法具有较大的局限性,不利于价值研究的进一步开展。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来,西方价值研究就一直以缓慢的速度发展,后代研究者的研究也只是在先人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和改造。对西方价值论研究而言,主观价值论一直是其主流发展趋势,他更强调对主体情感、兴趣、欲望的分析与研究。在王玉樑教授看来,西方的价值论实质上是对价值问题的自发性看法,缺乏有效整理和科学引导,他在其《百年价值哲学的反思》中提出“产生这种困境的原因,从根本上说在于崇拜自发性。自发是相对于自觉而言。所谓价值自发,就是受本能支配,受非理性支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认识价值的本质,在理论上陷于混乱,缺乏远大的价值追求。”西方这种研究的自发性来源于其哲学研究的传统,它过分强调人在研究中的作用,而忽略了研究实际的重要性,没有实现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统一。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人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被人为地放大了,不利于其研究的深入发展。在进行价值观研究时,人的主体作用固然可以有效地推动研究活动的发展,但绝不是决定其研究结果的主因。在进行价值论研究时,研究者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从客观研究实际出发,严格遵守研究规则,减少人为因素对研究的影响。我国在进行价值论研究时,可以借鉴和学习西方的一些先进研究成果,同时也必须坚持实证主义研究原则,保证其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参考文献:

[1]李江凌.价值与兴趣:培里价值本质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56.

[2]王玉樑.百年价值哲学的反思[J].学术研究,2006(4):5-13.

[3]张彦.当代西方价值排序理论的范式演进:从舍勒、哈特曼到杜威[J].学术月刊,2013(02).

基金项目:安康学院高层次人才专项(AYQDRW201117)。

作者简介:李力(1981-),男,助教,陕西临潼人,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作者:李力

西方价值哲学论文 篇2:

由西方次贷危机引起的价值哲学思考

摘 要:通过对美国次贷危机的过程的描述和分析,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在价值哲学的视角下揭示了次贷危机下西方价值概念和价值观的变化。其中的价值变化主要是价值理念在个人生活中的影响、价值在个人经济行为中的引导作用和西方价值观的全球化的推行等三个方面。最后得出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的科学发展观,建设可持续和谐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才能避免西方次贷危机,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次贷危机;价值;科学发展观

次贷危机是发生在美国的因为次贷危机抵押贷款机构破产引起的投资银行关闭,投资者大量破产等现象的一场金融风暴,这不仅仅是表面的技术模型的显现。因为在金融技术的层面研讨可以发现美国的次贷市场早已资不抵债,而隐藏在这场危机的本质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价值危机。主要体现在西方价值概念的“异化”,价值所承担的社会角色即作为个体的人的价值扭曲,价值观的影响国际化等等,其中蕴含着西方人性的贪欲、人格的堕落,价值观的世界霸权等多个方面。现代资本主义社会高度扩张的金融系统、信用制度进一步恶化了这种资本生产过剩的内在矛盾。本次危机揭示了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内在矛盾发展演化进入新的阶段,背后隐藏的价值值得我们去思考。其次在全球化经济和世界政治文化日益加深交流联系的今日,对西方价值尤其是美国次贷危机中的价值的研究,对我国目前出现的在信贷经济之下的“超前消费”“房奴”“车奴”“卡奴”“民间高利贷”等价值扭曲的现象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正如恩格斯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基石是剩余价值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而今天西方出现的价值行为中自身无法制服的问题,导致“占领华尔街”之类的社会运动,这也是西方价值危机在社会活动中的具体体现。我们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分析方法,才能正确阐述和揭露西方社会动荡下隐藏着的价值危机,为防止我国出现类似西方次贷危机的现象提供实践经验。

前提是介绍次贷危机的基本模型,通常投资银行为了赚取暴利,采用二十倍到三十倍的杠杆操作,一套房子价格300万,以2倍杠杆价格的预估就是600万,所谓对未来市场价格的预测,结果是一套房子以300万的抵押换取600万的投资,在投资买房,例如盈利5%,一套房就可以换取利润30万,相对于原始的价格300万就是10%的盈利,然后继续将600万的房子进行抵押,继续实现上述的循环,不断投资并且收益。这样的发展势态是无法终结的,各个银行不断给个人进行投资贷款并且从中获取收益,最后投行亲自出手,导致连环效应,最后房价和其他相应的金融产品价格涨到一个非常高的位置,没有人和企业可以接盘。美国金融市场中平均杠杆率高达30倍。在经济状况良好、资产价格上涨时期,杠杆作用使金融机构的资产规模急剧放大,导致资产泡沫的泛起。但是如果资产价格下降,金融市场总体风险上升,这时金融机构将不得不将杠杆比率降低,即进行去杠杆化操作。这有两条途径:一是金融机构出售风险资产,二是吸引新的股权投资来扩充自有资本规模。在资产价格下降和市场风险提高的情况下,如果不能相应增加资本金,为了维持或降低杠杆率,金融机构必须主动大幅度减少资产。而全球信贷紧缩则会加大购房者的还款压力,从而造成更多的房地产抵押贷款违约,导致房地产金融类产品市场价值的进一步缩水。这就形成了一个典型金融危机机制。所以,去杠杆化导致全球金融危机,如果继续任由市场发展的话会导致更大的金融危机。最终导致市场崩溃,政府被迫接受并且救市。在这样的现象之中次贷就是特指次级贷款,就是信用度不高的人在投行的贷款。信用度不高的人抗风险最差,最先在市场危机中倒下,他们是信贷市场中最薄弱的一环。

在这种模型之下根据马克思相关的价值理论,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价值的源泉,而价值分为价值和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价值是不可能存在的,而当今的西方价值理念片面地抽象出价值背后的人性和人的社会角色,通过赋予价值“人”的能动性,通过复杂的技术建立了让人难以理解的金融市场操作“高科技”系统,又通过虚拟的信用给予每个人信用评级,但是依然隐藏着自身欲望的无限化和社会有限物质创造的根本矛盾,资本主义依旧没有解决自己的问题,只有通过对西方价值进行分析才能是我们认清光怪陆离的资本主义次贷危机。

首先,出现的是西方价值概念在人性中的“异化”。在经历了第三次工业革命后,伴随着生产力和科技的发展,整个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虚拟经济和对外金融逐渐兴起,新的经济形势导致新的价值概念的取向。这包括:(一)价值概念的抽象并且符号化和虚拟化。西方的“高科技”金融市场和“自由主义”相结合,价值和具体劳动脱离,价值成为个人经济行为的“标识”,在发达的金融系统和信息处理工具的辅助下,人没有必要在具体劳动中创造使用价值,价值也随之开始抽象尤其体现在金融市场中。每个人都可以在虚拟的金融市场中交易,预测未来价格的上涨或者下降。同时在国家的层面,美国等西方国家也同时发行国债,对国债的收益进行符号化和虚拟化的收益预测。这是价值概念的虚无并且符号化的结合,运用“神圣化”的严密逻辑数学方法计算最终的收益。(二)价值评估的人性化和信用化。首先人性是复杂的,价值背后的人性意味着价值受个人的约束,价值的表现也随之由人的欲望所控制,“赌博”式的投机和“不懈”的贪婪,用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收益成为价值评估的出发点。另外在西方的经济社会中根据每个人的信用指数将个人分类,给予价值品质的界定,通过“科学”的评估测算对应相关的透支额度。通过对价值的信用化从而确定个人的经济待遇。这本身是技术进步和社会管理的优良结合,但是资本主义的“赌”“贪”等变异人性对价值的操控,在金融市场的暴利的驱使下不断地进行金融衍生品的投放,在国家之间不断增加国债,并且对信用度低的个人也照贷不误,扭曲了金融市场的正常发展。

其次,展现的是西方价值行为在社会中的角色化,即在社会中每个人存在的角色背后的价值引导,价值的内在必然是通过个人的社会角色而在社会中具体体现的具体行为。而且在西方的当今发达的传媒面前,个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次贷危机就是群体性的价值行为体现,也是价值观的群体显现,隐藏在这次群体性事件背后的是西方具体每个人在社会中的价值迷失。这其中包括:(一)价值观的物欲追求的感官化和传媒化,价值在目前的西方社会不再是原来的清教徒的勤俭和克忍努力等社会责任感的优良的道德集合,而是对个人欲望的无限满足。在美国的发展历史中,美国人的核心价值理念就是把每个人潜在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为自身的物质欲望而奋斗,但是从20个世纪60年代开始,从美国到整个西方社会,随着自由主义及其相应的资产阶级思潮的泛滥,越来越多的人进行超前消费。不仅在思想方面,在媒介方面,电视、网络、杂志等各大媒体公然以奢侈性消费为导向,媒体被商业左右,浮躁和奢靡的社会氛围使得更多的人被感官刺激。媒体扮演了诱导私欲的角色,把激发个人内心的物质欲望作为传播任务。在整个社会氛围的推动下,物质欲望的追求不断从潜在走向显示外表,所以美国的次贷危机都是由一个个社会角色行为的价值集合。(二)价值活动“契约”的庸俗化和群体化。根据西方的社会组成理论,西方社会在契约中实现价值活动的链接,笔者认为价值活动的契约主要有两类:第一是人与他人的契约,根据霍布斯等人的理论,人与人的交易依据契约开始,西方人通过信贷的金融交易原理和市场现实去制定交易合同。但是在信贷发行的过程中,抵押贷款的金融机构庸俗化,背离了科学的经济原理,以自身攫取最大利益为核心,大量发行次级贷款,并且对次级信用的约束不断减轻,对可能出现的危机后果至于不顾。同时金融机构在市场扩张的时候,大量给普通的个人提高信用评级,使其可以过多贷款,自身随之大量发行次级贷款,忽视了市场现实和个人情况。这种庸俗的契约丧失了基本的契约精神,使得大量的消费者产生趋同的价值导向,使得次贷危机成为一种群体性的事件,当市场发展不良的时候,契约的有效性就不断下降,最终市场各个实体陷入价格危机。第二是人和人自身的契约,根据马克斯·韦伯的资本主义精神理论,“神”是资本主义中个人的价值导向,价值导向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是清教伦理中简朴、勤劳、努力等优良的生活习惯,而当今的美国人在金融市场的诱惑面前摈弃了清教徒的传统,实现“赌徒”的心理,“美国梦”中的道德和价值开始变质,最终其中的个人经济活动走向了庸俗化,价值行为的个体走向融合,最终形成集体趋势,显现为一种社会危机。

最后,是西方价值观的国际化。在技术层面上研讨可以得知美国早该因为次贷危机而破产,但是在国际社会中,美国运用虚拟化和抽象化的价值,大量发现国债,以国家信用的透支为前提,肆无忌惮地发行国债,是其他的债权国不愿意看到美国破产,以至于必须购买更多的美国国债,确保美国不破产,本质是美国的价值观绑架了各国。这本质是美国及其西方推行的价值观战略,对其他各国进行价值输出,其实是维护自身利益,置他国损失于不顾。在价值观战略上,美国把自己置于价值观的至高点,在创造所谓的普世价值观,实际是单边价值观的霸权主义的具体体现。

笔者认为次贷危机对我国社会的核心价值和价值观建设有重要意义,首先需要我们确立正确的认识,进入现代信贷经济之中我国在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和理念的同时也十分注重模仿发达国家的消费模式,一些人不顾国情与自身财力,消费方面片面追求过高,尤其是年轻人及早把自己推向了月光族的队伍。美国次贷危机给我国消费者上了一次风险教育课。我们的消费观念也到了应该冷静和回归理性的时候了,在购置房屋等大宗消费品时,还是应该量体裁衣、量入为出。推行勤劳节俭的价值理念,而不是片面地享乐主义。再次坚持科学发展观:建立可持续的、和谐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科学发展观提出了两个和谐: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只有这两个问题解决了,才会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成果的基础上,为人类社会建立起可持续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

作者:薛凯

西方价值哲学论文 篇3:

“现代西方哲学思潮”课程的教育价值

摘要:现代西方哲学思潮以其面向现实生活世界,不断向人敞开自身的批判性、反思性和革命性的思维方式,成为大学校园里的热点文化和流行文化。“现代西方哲学思潮”课程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下,更加凸显出其重要的学科意义和教育价值。

关键词:通识课程;现代西方哲学;教育价值

一、值得深思的思想现象

在当代中国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的进程中,从“尼采热”、“萨特热”、“弗洛伊德热”到“海德格尔热”、“后现代思潮热”等等众多热潮在不同时期曾经风靡一时,成为思想文化领域引人注目的思想现象和文化现象。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现代西方哲学思潮一直都对思想界具有较大的吸引力,也属于大学课程中受关注度较高和具有重要思想影响的课程。而今,无论是对于哲学专业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的大学生,还是对于自然科学专业的大学生,现代西方哲学思潮是比较受欢迎的课程,甚至成为大学校园中的大学生“流行文化”。

那么,现代西方哲学思潮为何在大学生中具有如此大的思想魅力?现代西方哲学思潮对于大学生而言,究竟具有何种重要的教育价值?这是值得深思的教育现象和思想现象。

哲学作为思想中的时代和时代精神的精华。就现代西方哲学思潮而言,它是西方社会在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社会存在的反映和时代精神状况的表征。在这个意义上,它之所以受到重视和关注,乃是源于其所表达的西方社会的现代性问题与当代中国现代化转型所存在的问题的相互关联。它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思想诊断与理论解释,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中国知识阶层的心理与情感共鸣;对于传统的批判与省察以及对于人类社会未来的思虑,与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转型时期的青年学生在思维方式上要达到的探索性具有一定的契合点。所展示的“理论主题的现代性、思想方式的多样性、价值取向的多元化、表达手法的新奇性”,对于在思想深处想要摆脱绝对主义意识宰制和价值框架束缚、寻求解决现代性思想困惑的中国青年知识阶层而言自然具有思想上的吸引力。这是因为,一方面在社会现代化变革时期,思想上的变革呼唤着思想空间的开放与各种思想间的争鸣与互动。另一方面在思想解放的历史进程中,本土性的文化传统在新的生活状态下亟待得到反思和创新,计划经济所塑造的“高度统一性”的“绝对意识”以及教条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已经成为思想解放的障碍。客观地说,现代西方哲学思潮的引见和传播及其所带来的思想论争,激活了处于遮蔽状态的思想问题,在真理标准大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敞开了人的主体性与超越性、人的真理追求与价值尺度、人的存在价值与层次说为特征的精神分析学说的神秘;以否定一切真理,摧毁一切价值为目的的后现代思潮的叛逆等思潮的影响,在价值观念——评价的尺度和标准、思维方式——思想的倾向和方法、审美情趣——生活的感觉和趋向、终极关怀——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和指向等方面,产生着极其复杂和深远的思想影响,成为值得进一步关注的思想现象和教育现象。在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中,现代西方哲学思潮已经普遍成为面向各学科学生开设的重要课程。二、“现代西方哲学思潮”的特点现代西方哲学思潮之所以能够产生如此广泛的影响,必然具有自身鲜明而深刻的特点。在笔者看来,现代西方哲学思潮具有如下特点:在思想问题上,现代西方哲学面向现实生活世界,在现代性的层面上敞开和凸显了“人的问题”。在一定意义上,人的问题可以说一直是西方哲学隐蔽的主题。在西方传统哲学的本体论理论形态中,人的问题遭到了遮蔽。众所周知,毕达哥拉斯的“数本原”思想开始了古希腊本体论哲学的思辨化倾向,此后的西方传统哲学的本体论就是抽掉了人的感性存在的抽象形而上学。从古希腊哲学开始的西方传统哲学,特别是经中世纪经院哲学到德国古典哲学以来的近代哲学所强调的主体性思想虽然是通过理性主义、基础主义、本质主义的方式来表达,但归根到底是要追求终极性的人的本体存在。在这种观念的抽象中,人的问题也被抽象了。那么在现代西方哲学那里,追求绝对存在的本体论问题遭到消解,人的问题浮出思想的地平线。应当说,人的问题在现代西方哲学中彰显的是人的生存处境与社会生活结构形式的转变所蕴含的内在思想要求。正如[德]M·兰德曼在《哲学人类学》中所说的那样:“人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成为有疑问的;他不再知道他是什么并知道自己不知道。由于不能确定自己的道路,由于自己有疑问,因此,他以无比的忧虑研究他自己的意义和实在,研究自己来自何方、走向何方。”对人的问题的理论自觉成为现代西方哲学的普遍自我意识。人的生存的异化与物化问题、人的存在的价值与意义问题、人的价值选择标准与尺度问题、人的意志与潜能问题等等,成为现代西方哲学关注的思想问题。尽管我们习惯于把现代西方哲学划分为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思想主流,似乎人的问题仅仅在人本主义的思潮中得到自觉和明确的把握,其实,透过思想的表象并着眼于思潮发展的趋势,就可以看出科学主义思潮所蕴含的对“人的问题”的科学化理解及其在自我反思中越来越敞开的人学意蕴。就总体的思想状况而言,在学派纷呈、思潮林立的现代西方哲学中,人的问题以不同的方式被思想家们研究、论说及其把持着,成为贯通于现代西方哲学思潮的一根主线。就意识而言,现代西方哲学思潮对于人的问题的自觉把持的确表征了人的问题的严峻性和现实性,体现了时代精神的症候。

现代西方哲学思潮不同于传统西方哲学之处最为重要的表现是在思维方式的变革上。这种思维方式的变革集中体现在从追寻世界本原,脱离现实生活实践从而在观念领域加以抽象的单一的自然世界或精神世界转回到人的现实的活生生的生活世界,即从探寻人的感性存在的抽象形而上学转向探寻人的现实的活生生的生活世界之意义的思维方式之变革。与此相对应,现代西方哲学思潮在总体上表现出极其强烈的批判性、反思性的思维方式。传统西方哲学是追求终极性的存在和绝对真理的,也是自我中心主义的,它的思维方式就是“要么是,要么不是”,这种理性至上的观念造成了独断性,使哲学灵魂——批判性的精神处于被削弱的境地,即使在传统西方哲学中有某些怀疑和批判的影子的出现,但是却只是为后来独断论的出现做出思想铺垫而已。现代西方哲学看到了这种困境,更多强调的是理论的反思性和哲学的批判性,用相对主义的观念看待一切事物的价值:真,是相对之真,真理只是一种追求的过程;善,是相对之善,是一种价值尺度的追求过程;美,也是相对之美、过程之美以及意境之美,这种思维方式改变了传统的两极对立的思维方式,开始用一种中介的态度对待事物,将一切对极性的追求作以相对性的理解,这正是批判反思性的思维方式的本质所在。现代西方哲学思潮的批判性,集中在“本体问题的消解性”、“人生问题的多元性”、“人类问题的模糊性”问题上。在现代西方哲学思想家那里,哲学中的本体论也被理解成为一种承诺,因此,哲学的价值不再是追求这种终极价值和终极意义,而成为

了为现实存在作论证的工具。哲学不再是指引人前进的火把,而成了治疗疾病的良医。现代西方哲学思潮中对人生问题的理解,可以用这样的一句话来形容:从“没有选择的标准”到“没有标准的选择”。对于人生的多种问题,在现代西方哲学的各种思潮那里没有确定的答案,尼采一声高呼“上帝死了”,从此,上帝真的死了,而人活了过来,重新成为宇宙的主宰。继尼采之后,现代西方哲学依照自身的惯性走向了一个无信仰的时代,人生在每一位思想家的眼中,具有不同的色彩:人生或是在无聊和痛苦之间摇摆,或是形成自己本质的过程,或是追求眼前时下的体验,或是本我、自我和超我的统一。这种多元化的人生观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人生意义的丰富性和终极意义的丧失。哲学究其本性来说是用个人的智慧求解人类性的问题,然而在现代西方哲学思潮那里,对究竟什么是人类性的问题再也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人们己从长期固定的状态向更为灵活的状态变化,人们认为这种人生活意义等众多现实性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等问题,特别是伴随真理标准大讨论的思想解放运动,现代西方哲学思潮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进行良好的对话,这对于摆脱教条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束缚,彰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代性品格及其真理性,挖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反思和省察中国传统哲学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独特思想品格及人类性意义,发挥着重要的参照性、历史性的思想作用。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永远只能在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相互对话、论争、批驳以及相互借鉴、吸收和补充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得到丰富和发展。这是一切思想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在内的人类认识发展的辩证法。正因如此,理论界对现代西方哲学思潮的学术研究才从最初的“批判模式”发展到“对话模式”,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良好的对话中,现代西方哲学思潮也越来越成为思想文化领域中的重要内容。在现代西方哲学思潮中,以标榜存在先于本质,主张人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人应张扬自己个性的存在主义的肆虐;以鼓吹人生是一场悲剧只有在细节上才有一点喜剧的意味的悲观哲学的焦虑;以渴望统治、追求权力、发挥权力和重估以往价值为标志的超人哲学的狂放;以潜意识理论和人格三类性的问题是以普遍性、必然性、根基性和统一性等代名词来压抑人的个性、独立性和丰富性,永恒绝对的东西被当作教条被抛弃了,人们对理论的兴趣逐渐淡漠,更加重视现实。于是人们不再过问这些问题,而是普遍追求个人的自由、尊严和价值,人类性这一具有更大普遍性的问题变得模糊了。总体而言,现代西方哲学思潮对于人的问题的思考所形成的思想观点虽然彼此有别,但是就整体性的思想风格而言,现代西方哲学思潮呈现出极其强烈的批判性与反思性的思维特质和思维方式。

应该说,现代西方哲学思潮对于人的问题的理论自觉以及思维方式的批判性、反思性特征是需要辩证、具体的分析的。我们需要以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为指导,对其进行历史地分析,以实事求是的思想态度进行科学的评价,力求发挥和实现现代西方哲学思潮课程的教育价值。

三、“现代西方哲学思潮” 课程的教育价值

“现代西方哲学思潮”课程,其问题意识与思维方式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与教育价值。我们应该也必须将现代西方哲学诸思潮特点中具有启发性和积极意义的一面应用于学生的培养和教育的过程中,真正达到激发学生的理论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强学生的判断能力,提升学生的理论境界的教学目标。

任何一种真正的哲学理论,都是人类认识史的结晶,它汇集着人类智慧的思想成果。现代西方哲学思潮作为人类性问题与时代性精神的理论表征,对于大学生直面当代人类的生存境遇,省察人与社会的存在性问题,拓宽自己的思想和文化视野,具有重要的意义。现代西方哲学思潮所蕴含的思想空间是广阔的,对人的问题的思想诊断也具有歧义性,各种思潮之间的矛盾与争鸣构成了“厮杀的战场”,具有强大的思想撞击力。对于现代西方哲学思潮的学习,可以在深邃的层面上了解和洞悉西方社会的文化精神,感受西方文明智慧的思想魅力,确立人类性的意识,提升自身的人文品格和现代性的文化教养。

现代西方哲学思潮对人的问题的敏锐自觉及其所表现出来的批判性、反思性的思维方式,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撞击学生的理论思维,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在[英]布莱恩·麦基编的《思想家——当代哲学的创造者们》一书中,曾经这样说:“如果不对假定的前提进行检验,将它们束之高阁,社会就会陷入僵化,信仰就会变成教条,想象就会变得呆滞,智慧就会陷入贫乏。”对于大学生而言,葆有生机勃勃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性的反思精神无疑是重要的,这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现代西方哲学思潮在理论思维的前提批判中所体现出来的鲜明的反思风格以及执着不懈的求真意识,恰恰是大学生所需要确立的一种精神向度。

真正地贯彻现代西方哲学思潮的批判精神,也应当把这种批判指向现代西方哲学思潮本身。在“现代西方哲学思潮”课程的学习中所应反思的对象就是各种思想,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应该仅以简单记忆的方式吸收,更应该以反思的方式对思想进行批判,这主要表现为使含糊不清的思想得以明晰,使互相交杂的思想得以理顺,使极易混淆的思想得以区别,使有用和有益的思想得以凸现等一系列过程。经过这一系列过程,学生的认识深化了,理解深刻了,思维拓展了,判断是非的能力增强了。这样的学习、教育和培养必将使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意识和终极关怀等方面都有极大的提升和跃迁。

“现代西方哲学思潮”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转型时期,对于现代大学生来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学会“做人”的需要,是开发人生潜能的需要,是驾驭和适应现代社会复杂环境的需要,它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起着导向、推动、融合和提高的作用。尽管现代西方哲学思潮的诸多派别对人的生命意义的思考角度不同,观点也不尽一致,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它们都以“有无意义”作为判定哲学的真实性和现实性的标准,对于“人自身完美”的期待,对于意义世界的依赖,这些所提供给人的希望远远超过了任何单纯物质繁荣的价值。学生通过对诸多思潮的学习,在鉴别和比较中,经过自己理性的审视,加之教师的正确引导,吸取其合理的成分,扬弃其偏颇的观点,从而对人生的诸问题产生更加深刻的哲学影响,从而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和合理的价值取向。

[责任编辑:张冬梅]

作者:韩秋红 庞立生 史 巍

上一篇:德育模式探析论文下一篇:物流银行业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