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科技企业认定处工作职责

2024-05-06

民营科技企业认定处工作职责(精选9篇)

篇1:民营科技企业认定处工作职责

1.负责民营科技企业认定按法律、法规要求所需各类文件审核工作。

2.负责起草民营科技企业认定相关文件。

3.负责对民营科技企业认定按法律、法规规定的程序、时限等告知行政相对人受理结果。

4.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各项义务及权利。

篇2:民营科技企业认定处工作职责

(一)企业负责人一般应是科技人员,并且是企业专职人员;(二)企业中从事科学研究、科技新产品开发的科技人员和大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管理人员占企业固定职工总数的20%以上;(三)企业每年用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的投入不低于当年技工贸收入的2%;

(四)企业技术性收入和科技产品销售收入二项占全年总收入的30%以上;

(五)企业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合法经营、照章纳税。按时向有关部门报送各类报表。

二、民营科技企业认定程序

(一)填写“安徽省民营科技企业认定申请表”(见附件)。(二)向认定机关报送下列材料:

1、企业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

2、企业主要专职人员(含法定代表人)的学历证明和职称资格证明复印件;

3、企业章程;

4、企业上资产负债和损益表(新办企业除外);

5、专利或技术成果知识产权状况证明。

经认定的民营科技企业,由认定机关颁发省科技行政部门统一印制的《安徽省民营科技企业证书》,并报省科技行政部门备案。

三:申报程序及申报时间:

企业向其所辖县区科技局、经开区科技办递交申报材料,各县区科技局和经开区科技办按要求对企业申报材料进行初审,将符合条件的企业申报材料及推荐函送到市行政服务中心科技局窗口。市直企业直接报送市行政服务中心科技局窗口。

篇3:民营科技企业认定处工作职责

近年来, 作为连云港市最大的民营建材管桩制造企业的江苏东浦管桩有限公司,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在市区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 坚持以技术创新为突破口, 完善和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有力推动了公司经济运行、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2013年以来, 公司先后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省企业技术中心、省工程研究中心、省两化融合转型升级示范企业, 国家、省、市22个试点示范企业称号。

(1) 以创新驱动引领企业发展的认同度明显提高。确立了“创新驱动全面发展, 科技引领东浦未来”的科技兴企业方针, 2014年公司共投入R&D经费内部支出1 149万元, 新产品开发经费1 000万元, 新产品销售30 000万元。

(2) 以企业技术中心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初步形成。公司成立了以总经理为组长的科技创新领导小组, 建立了专家委员会和成果评审委员会, 设立了科技创新基金会, 制定了包括论著、项目、专利、合理化建议在内的一系列科技激励制度。公司成立了由26名科技骨干组成的企业研发中心, 新产品、新设备研发等5个研发组, 还建立了12人的专家团, 其中教授、博导6人, 公司拥有中高级技术人才30多名。

(3) 产学研合作活动深入开展。公司围绕沿海特殊地质防腐管桩的研发、混凝土方桩的研发等产业发展技术问题, 与相关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建立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学研合作关系, 聘请了4名高级技术顾问, 成立12人的专家团, 开展了“高强度耐盐渍防腐管桩”、“预应力混凝土防腐切角桩”、“免压蒸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工艺研究”、“沿海特殊地区防腐管桩适应性研究”等重要课题的研究。2014年以来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6个, 建立了省级研究生工作站, 开展产学研合作和技术交流, 解决了部分技术难题, 同时培养出了一批技术骨干, 通过产学研合作, 增强了企业的技术竞争力, 有力推动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4) 企业知识产权工作力度加大。公司高度注重知识产权的申报与保护, 召开知识产权会议, 举办知识产权培训班, 举办知识产权沙龙, 建立了全国民营建材企业第一个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大圣发明网》和手机APP, 编写了全国第一首《知识产权四字歌》, 印发了《学习手册》和《专利简报》, 参与了省知识产权征文并获奖。2013年以来, 已申报各类专利118件, 其中国际专利2件, 发明专利22件, 获得各类有效专利86件, 发明10件, 实用新型75件, 外观设计1件, 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

2 创新不足是制约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瓶颈

公司的科技创新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 技术创新动力不足, 创新意识亟待增强。

(2) 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不足, 财政引导支出比重偏低。

(3) 企业整体创新能力不强, 行业带动作用不够明显。

(4) 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缺乏, 人才集聚尚待进一步完善。

3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建议

(1) 建立引导机制。一是营造技术创新氛围。企业要定期召开技术创新沙龙, 开展交流与合作, 培育激发企业创新意识;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宣传技术创新典型及成效, 从政府层面鼓励创新活动, 肯定创新成果, 引导企业自觉自愿创新。二是引导企业确立持续创新的理念。定期对企业特别是企业负责人进行培训。三是落实技术创新的优惠政策, 对有关配套资金要落实到位, 让企业因技术创新得利、受惠, 推动工业经济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2) 建立支持机制。一是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加大财政资金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 重点支持企业技术中心建设, 支持重点产业转型的关键和共性技术研发。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 增强企业发展动力。二是支持企业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加大省市级技术中心建设力度, 扩大技术中心覆盖面, 注重提高质量和水平。三是加大技术创新考核力度。逐步将技术创新相关指标纳入考核范围, 建立激励机制, 严格考核奖惩, 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形成推动技术创新的强大合力。四是支持创新产品的应用和推广。

(3) 强化人才机制。鼓励帮助企业引进、培养一批高技术人才充实到技术创新队伍中, 给予平台, 形成梯次合理、素质优良、作风过硬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为增强工业经济创新能力打好基础。

(4) 实行产学研结合。建立技术联盟机制深入研究产业技术发展, 结合传统产业升级及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组建由龙头企业、高校科研单位参与的产学研技术联盟, 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5) 强化标准和知识产权机制。树立“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做产品”理念, 引导企业制定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企业标准, 将标准提升为行业标准。激励企业通过技术标准确立产品市场地位, 维护有利于自己的标准秩序, 通过标准化战略, 取得市场主动权;鼓励专利标准化, 通过把专利技术转化为技术标准, 提高行业竞争力, 保护企业知识产权;引导高校、科研院所根据企业需求研发重大共性技术、关键技术, 为重点企业、优势行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摘要:民营企业在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新形势下, 需要进一步拓宽视野, 不断创新。目前科技创新已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 针对创新不足、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主要制约因素的实际, 提出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篇4:民营科技企业认定处工作职责

1993年11月13日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等三部门认定吉林化学工业集团公司研究院等40个单位作为第一批享受优惠政策的企业(集团)技术中心,这40家企业技术中心也就是国家认定的第一批企业技术中心。二十年后的2013年11月2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公告,确认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等123家技术中心和5家分中心为第二十批享受优惠政策的企业(集团)技术中心。二十年,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二十批,见证了中国企业科技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发展一步步走向健康成熟的艰难历程。

一、从中国的改革开放到企业技术中心的提出

在企业建立技术中心,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伴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逐步深入而提出和践行的。

1977年8月12日,中共十一大宣布文化大革命结束,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国有企业改革。1981年11月11日国务院批转国家经济委员会等六部门拟订的《关于实行工业生产经济责任制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1984年10月20日和1985年3月13日《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相继发布实施。

1987年1月20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的若干规定》发布,提出进一步放活科研机构,促进多层次、多形式的科研生产横向联合,推动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进一步改革科技人员管理制度,放宽放活对科技人员的政策,为充分发挥科技人员作用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1987年1月20日国务院还发布了《关于推进科研设计单位进入大中型工业企业的规定》,明确提出了“大中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必须有起作用、靠得住的技术开发机构”,途径是“可以充实自己已有的,也可以与现有独立院所、高等学校建立相对稳定的协作关系”,但“主要应吸收现有独立院所进入企业”。规定中对独立科研、设计单位进入大中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后的地位、权利、作用、义务、待遇以及享受的国家优惠政策作了规定。

1988年2月27日,国务院批转国家体改委提出的《1988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要求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总目标,以落实和完善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深化企业经营机制改革为重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988年12月27日,国务院发布了《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暂行条例》。1992年7月23日正式发布实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国务院令第103号)。

1992年1月1日,国务院生产办公室、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税务局、海关总署发布了《推进企业技术进步的若干政策措施》(国生技改[1992]92号)的通知,制定了关于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明确提出了“在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中建立技术中心”。

二、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及其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推进企业技术进步的若干政策措施》发布实施后,1993年8月3日,由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联合印发了《鼓励和支持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建立技术中心暂行办法》的通知(国经贸[1993]261号)。同年11月13日,根据上述暂行办法,确认吉林化学工业集团公司研究院等40个单位作为第一批享受优惠政策的企业(集团)技术中心,这40家企业技术中心也就是中国第一批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

《鼓励和支持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建立技术中心暂行办法》是国家通过提供优惠政策来鼓励、支持大中型企业建立技术中心,主要体现在鼓励和支持上,具体有三项优惠:

第一,进口用于开发新技术、国内不能生产供应的仪器、仪表、化学试剂和技术资料按原国务院生产办、财政部、人民银行、国家税务局、海关总署(国生技改[1992]92号)文的规定,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的增值税。

第二,中试产品定期减免所得税。

第三,技术中心的科技设施建设投资按零税率计征投资方向调节税,其具体范围比照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科学类税目注释执行。

享受优惠的企业技术中心具备的条件也很简单,只从运行状况、基本能力、设备仪器、核算形式四个方面提出了定性要求,没有量化指标。

按照《鼓励和支持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建立技术中心暂行办法》从1993年11月到1998年1月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五批,共计203家。具体统计情况如表1所示。

为加强对企业技术中心工作的指导,促进技术中心建设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不断提高企业技术中心的水平和能力,1998年12月25日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以(国经贸技术(1998)849号)通知,发布了《企业技术中心认定与评价办法》及《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指标体系》,至此,基本形成了较为系统完善的企业技术中心认定与评价体系,进一步明确了技术中心的任务与职能和申请国家认定技术中心的企业应具备的条件,对技术中心的建设与运行,提出了九条指导性意见。特别是增加了对“技术中心的评价”内容,对已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的建设与发展进行评价,每年评价一次。

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指标体系由“体制与机制”、“研究开发实力与能力”和“工作绩效”三大类共20项指标组成。

评价结果第一次不合格者,暂停享受优惠政策;连续两年不合格者,取消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的资格,实现了对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动态管理。

另外,在认定和评价成员中增加了财政部,试图加大对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财政支持,但财政部还不是文件的起草和发布部门。

四年之后,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对《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修订,2002年5月10日公告(2002年第24号)执行。

在评价内容中特别增加了“企业技术开发经费支出额、企业专职技术开发人员数、技术开发仪器设备原值三项指标中任何一项低于最低标准”为不合格。上述三项指标的“最低标准由国家经贸委根据技术中心建设发展情况每年予以确定并公布”。

《企业技术中心认定与评价办法》中的评价程序也更加规范,规定“国家经贸委委托有资质的评估机构负责对各地上报的评价数据进行核查”;“评估机构负责对经核查后的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向国家经贸委提交评价结果”。

修订后的《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指标体系》,对评价指标作了较大幅度的调整,重点突出了“科技投入机制”中“企业技术开发经费支出额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例”和“技术创新效益”中“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企业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及“新产品利润占企业产品销售利润总额的比重”,对企业具有很强的引导意义。

由于增加了对“技术中心的评价”内容,实现了对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动态管理,从2000年的第七批开始有四个企业技术中心年度评价不合格被撤销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资格,停止享受优惠政策。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2005年国家发改委牵头会同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依据《科学技术进步法》,对原有《企业技术中心认定与评价办法》及《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修改、补充和完善,并以《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这一新的名称,于2005年4月20日以(发展改革委令[2005]30号)公布,2005年5月1日实施。文中明确:“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负责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认定工作。国家发展改革委对企业技术中心建设进行宏观指导,并负责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认定的具体组织工作和评价工作”。

财政部成为《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的制定部门之一,《科学技术进步法》成为《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制定的依据。

《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更加科学、全面、合理,更注重可操作性。对申请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企业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中,强调了“企业年销售额在3亿元以上”;“经济技术实力和经济效益”,在国民经济各主要行业中具有显著的规模优势和竞争优势;“研究开发与创新水平”在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技术创新绩效显著”是认定评价的重要因素;并提出了从下而上逐级认定的原则,即“已认定为省市(行业)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两年以上”;进一步明确了三项限定性指标的最低标准:“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额不低于1000万元、企业专职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数不低于80人、企业技术开发仪器设备原值不低于1000万元”,上述中的具体数值不再“每年予以确定并公布”。

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除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集团)技术中心等继续享受有关进口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01]112号)的规定,享受《科学研究和教学用品免征进口税收暂行规定》(国函[1997]3号)中的有关优惠政策外,国家发展改革委还增加了“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建设专项”,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促进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建设和发展。

《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提出了“企业技术中心的分中心”这一新概念,以适应企业改制、重组、合并等新情况。评价频次由过去的“每年进行一次”改为“每两年进行一次”。增加了“调整与撤销”章节,规定“评价不合格”、“由于技术原因发生重大质量、安全事故的企业”、“有偷税、骗取出口退税等税收违法行为的企业”等情况之一的撤消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资格。“评价不合格”的由原规定的“连续两年不合格”取消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资格改为不合格当年就撤销其资格。

还规定:“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每年公告一次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名单”。

2005年公告的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名单是361家,分中心4家。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2007年5月2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以第53号令发布了新版的《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

新版《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明确“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负责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认定工作。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对企业技术中心建设进行宏观指导,并牵头负责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认定的具体组织工作和评价工作”。

科技部成为新版《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的制定部门和认定、评价成员之一,进一步突出了企业要以《科学技术进步法》为依据开展科技创新工作。

新版办法中,评价为不合格的限定性指标的最低标准比原标准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即“科技活动经费支出额不低于1500万元、专职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数不低于150人、技术开发仪器设备原值不低于2000万元”。

在“调整与撤销”章节中,强调和增加了“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所在企业将享受科技开发用品免征进口税收优惠政策的进口货物擅自转让、移作他用或者进行其他处置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撤销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资格。

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含分中心)根据《科技开发用品免征进口税收暂行规定》(财政部 海关总署 国家税务总局[2007]第44号令),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国家发展改革委通过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建设专项、科技部通过企业技术中心科技专项计划对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给予资金支持,以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加强自主创新,促进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建设和发展。

新版《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中的《科技开发用品免征进口税收暂行规定》比原《科学研究和教学用品免征进口税收暂行规定》包含了更多更适合企业科技开发概念的设备仪器,同时增加了科技部的科技专项计划支持。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科学技术部、财政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发布的2013年第41号公告,至2013年11月26日国家认定享受优惠政策企业(集团)技术中心共1002个,分技术中心40个。

从第一批到二十批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情况如表2所示。

从1993年8月3日国家《鼓励和支持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建立技术中心暂行办法》的通知公布至今,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和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指标体系,经多次修改、补充和完善,经历了二十年的时间。

这二十年,从为企业提供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到制定企业技术中心评价体系规范、引导企业技术中心,形成了在国家规范、引导下建立起了相对统一的现代企业技术中心的中国模式。

这二十年,从鼓励和支持国有单一体制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建立技术中心开始到引导在国民经济各主要行业中具有显著规模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不同经济体制的企业建立了国家规范的技术中心。

这二十年,在国家引导下,各省以及大部分地市也都制定了适合当地企业基本情况的企业技术中心认定管理办法和评价体系,组织本省或本市企业技术中心的认定评价。全国的企业,由大到小较普遍的成立了自己的技术中心,建立起自己的科技创新平台和体系。

总之,这二十年,见证了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整个过程,见证了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从无到有,从不规范到完善的艰难发展历程。显示了国家政策对扶持、引导企业建立起科技创新机制,逐渐成为科技创新主体的的巨大力量和重要作用。

三、对进一步完善企业技术中心评价体系的几点思考

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和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走过了漫长的二十年,国家通过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提供优惠政策支持企业,通过建立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指标体系一步步引导企业,建立起适合中国国情和中国企业特点的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和运行体系。

首先,《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中制定的企业技术中心评价体系,对企业有很强的指导和引领作用,设置的评价指标等同于为企业规定了一条科技创新路线。

现行的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指标体系中可以看出,二级指标“技术创新效益”中的“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新产品销售利润占产品销售利润的比重”两项评价指标占权重(分)分别为11和11,在评价体系中分量非常重,但在评价“其他行业”(指农业、服务业及石油、煤炭、交通、建筑、烟草、电力、电信等)时,是按两项指标满分的60%计算,也就意味着这两项重要指标对“其他行业”不进行评价。

企业有他们的共性,但不同的行业也都有其特殊性,例如笔者所在的建筑业,“技术创新效益”中的“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和“新产品销售利润占产品销售利润的比重”都是有关“新产品”的,但在建筑产品中很难定义“新产品”这一概念,所以这两项重要指标无法准确评价。如果不能为建筑产品定义新产品的概念,建议用其他体现建筑企业技术创新效益的指标替代上述指标。

事实上,“其他行业”中的农业、服务业及石油、煤炭、交通、建筑、烟草、电力、电信等都像建筑行业一样,很难用“新产品”来考核他们的“技术创新效益”。

其次,建筑业的许多科技创新内容和体现建筑企业科技进步水平的成果没有在《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的评价指标体系中体现出来。如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建设部科技示范工程、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工法、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以及企业资质等级等。如果将上述内容纳入建筑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和考核评价体系指标中,可以适当降低现行评价指标体系中诸如“研发周期三年及以上项目数占全部项目数的比重”、“企业拥有的全部有效发明专利数”、“企业拥有的中国名牌产品或驰名商标数”,“当年完成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开发项目数”、“当年受理的专利申请数”等这些指标的权重(分)来实现。

最后,笔者认为,企业技术中心考核体系应分为共性指标和行业指标两部分,共性指标可由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管理部门统一制定,而行业指标部分可会同各行业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参与制定。

四、结束语

“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已成为中国企业的“名牌”,它不但是国家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引导、推动中国企业向创新驱动转变的重要政策工具,它作为国内最高水准的企业科技创新平台,体现了企业的产品研发或服务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象征着企业的整体形象。《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及企业技术中心考核体系会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使其更加适合中国的国情,适合不同行业企业科技创新特点,以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推动企业建立符合创新规律的资源配置机制,推动企业创新能力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国家经贸委,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鼓励和支持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建立技术中心暂行办法[Z].国经贸[1993]261号

[2]国家经贸委.企业技术中心认定与评价办法及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指标体系[Z].国经贸技术[1998] 849号

[3]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Z].发展改革委令[2005]30号

[4]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第53号)[Z]

篇5:民营科技企业认定处工作职责

工作注意事项

一、认定条件

(一)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服务)须属于高新技术领域(请参考《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目录》、当年《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优先发展技术领域》以及最新《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领域分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与节能、资源与环境、高技术服务业、航空航天。

(二)认定所需材料

1、填写完整并加盖单位公章的《绵阳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申请表》;

2、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书复印件;

3、企业技术创新活动证明材料,包括知识产权证书、独占许可协议、生产批文,科技成果鉴定材料、国省市科技计划项目立项或验收证明、产品质量检验报告,企业质量管理认证证书,其他相关证明材料等。

(三)各单位、各部门的任务数系新增数,即推荐企业须是2013年12月1日以后在高新区注册的企业(任务数见附表)。

二、认定流程

(一)各单位、各部门组织符合条件的企业积极申报,帮助企业填报纸质《绵阳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申请表》并完成网上申报。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向高新区科技局提出申请提交纸质申请表,并在绵阳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网(http:///)与四川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网(http://

篇6:民营科技企业认定处工作职责

各区县科技局:

按照省科技厅今年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申请工作要求,现将申报要求通知如下:

一、材料要求:

企业申请材料一定要按照省科技厅2008年“山东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实施意见”的规定要求上报。

特别注意:

(1)企业申请材料一式8份,其中3份为书面材料,5份为全部书面材料的PDF格式光盘(文件名为企业名称)。

(2)企业申报纸质材料书籍和PDF格式光盘要注明:企业名称、技术领域、淄博市科技局字样。

(3)企业申请材料中企业人员说明材料包括: a、企业出具的人员占比说明,并加盖企业公章。b、劳动保险部门或企业代发工资部门的证明 c、企业员工花名册。d、大专以上科技人员花名册和从事研究开发人员花名册(含姓名、毕业院校、毕业时间、所学专业、工作岗位等内容,并附上相应的学历证明),企业要盖章确认。

(4)审计报告要求:企业近三年的年度财务报表可以用复印件,但企业要盖章确认。企业近三年的研发费和近一年的高新技术产品的收入的专项审计报告必须用原件。(5)中介机构资质证明:中介机构资质证明内容包括公司成立时间、职工人数、注册会计师人数、是否符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审计条件、是否在山东省公布的中介机构推荐名单里等。并附上相关的资质证明材料。

(6)更名企业:按照《高新技术企业更名管理工作规程(试行)》的要求上报,更名材料一式三份,按照规程要求顺序装订,其中,高新技术企业名称变更申请书在网络系统中填写完整后打印生成。

二、请各区县通知企业在网上提交的同时,将纸质材料分别报给区县企业缴纳所得税所在的税务局、财政局相关审核人员进行审核,并与其协调好相关事宜,以免延误上报。

三、各区县科技局在审核企业申报材料时,重点审核企业拥有的核心自主知识产权情况,企业拥有的核心自主知识产权是指申请企业2008年至申报日前获得授权的,以独占或转让等方式获得的专利须在2010年底前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备案或变更专利权人。

四、区县科技局上报要求:

(1)区县科技局要与当地财政、国税、地税协商好高新技术企业申报事宜,并以正式文件上报本区县高新技术企业申报推荐函(内容包括更名企业)。

(2)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复审)申请初审表(包括表一、二、三),要求一式三份,其中:一份要加盖区县科技局公章、审核人签字;二份为不盖章表格(企业也不盖章)。初审表(包括表一、二、三)电子版上报(文件名为企业全称)

(3)企业网上申报截至时间为2011年9月10日,各区县科技局行文及书面材料截止时间为2011年9月20日,过期不候。

各区县科技局要认真执行《关于严格执行政策严肃工作纪律进一步做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的通知》的有关规定(鲁科函字[2008]114号),切实履行初审责任,重点加强自主知识产权佐证材料和成果转化佐证材料的审查工作,认真核实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一致性,在此基础上形成初审意见,并随报送文件上报。

申报企业须对申报材料的真实性负责,若存在弄虚作假行为,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将按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取消其认定(复审)资格,且今后5年内不再受理该企业的认定申请。

篇7:民营科技企业认定处工作职责

2005年4月4日, 武汉市人民政府发出《通知》, 以武政办[ 2005 ]36号文转发市科技局关于实施武汉民营科技企业百星工程意见。该《意见》为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 促进民营科技企业规范化、产业化发展, 拟启动实施重点培育100家明星民营科技企业工程, 简称“百星工程”。实施“百星工程”的总体目标是通过5年左右时间的努力, 使武汉市100家明星民营科技企业, 在高新技术产值、技工贸总收入、利税、企业研发能力、科技成果转化率等五个方面的指标, 分别实现“倍增”。通过实施“百星工程”, 推动全市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 促进民营科技企业快速成长和壮大, 形成以民营科技企业为排头兵的民营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引领全市民营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经过三年多的努力, 目前, 武汉市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规模进一步壮大。至2007年底, 全市民营科技企业资产总额达到745亿元, 同比增长20.16%。其中, 资产规模在1亿元以上的企业达到53家, 占比达2.75%;2007年成功上市的三家企业中, 两家为民营科技企业。二是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全市民营科技企业2007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551亿元, 同比增长14.62%;实现利税82.88亿元, 同比增长29.26%。三是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民营科技企业中, 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 889家, 创高新技术产值824亿元, 其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比重达到60.5%, 这些企业主要聚集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新能源等四大优势产业。四是初步形成各区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 已成为区级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2007年底全市有9个区民营科技企业技工贸总收入增长幅度超过30%, 利润总额有7个区增长幅度超过30%, 上缴税金有6个区增长幅度超过30%。五是技术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全市首批“百星企业”中, 建立了研发机构的有51家;投入研发资金共20.9亿元, 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6.7%。

不少“百星企业”成绩显著, 如武汉绿世界集团成功获得硅谷天堂2000万元风险投资。在2008中国品牌500强排行榜中, “马应龙”以35.08亿元的品牌价值连续第三年入选, 排名214位, 比2007年的排名提升了4个位次, 在所有上榜的医药类企业中名列第八。在不久前公布的第二批国家创新型企业试点名单中, 湖北省共有5家企业入选, 其中包括鼎龙化工、天澄环保公司两家 “百星企业”, 这两家企业在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持续创新能力、行业带动性和自主品牌方面均有突出表现。至2007年, 楚天激光授权专利排名已连续三年居全省前四, 仅位于东风汽车集团、武汉钢铁 (集团) 公司和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之后。 截至目前, 该公司共申报专利265件, 获得授权148件。大西洋连铸、鼎龙化学等一批民企掌握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武汉市实施民营科技企业“百星工程”的总体情况较好, 民营科技企业正进入发展的“快车道”。但是, 当前民营科技企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2.1 从企业自身来看

2.1.1 现代企业制度尚未从根本上确立。

不少企业产权结构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尽合理, 虽然机构有了, 但操作失灵, 仅是“形似”, 缺乏“神似”, 同时民营科技企业家和创业者的素质有待提高, 企业用人机制开放性不够高, “家庭式”管理和“人治”问题仍未完全解决。

2.1.2 企业总量规模偏小。

最近五年来, 武汉民营科技企业持续快速发展, 企业数年均增长15.6%, 技工贸总收入年均增长26%, 利税年均增长17%。但企业总量规模不大, 企业数量只有上海的1/5、北京的1/4, 平均每家企业的总收入只有深圳的1/22, 出口创汇只有杭州的1/10。

2.1.3 知名企业太少。

目前, 武汉民营科技企业群体中已出现了凯迪电力、凡谷电子等一批有影响的企业。1996年全市技工贸总收入过亿元的民营科技企业仅红桃K集团一家, 2006年达到111家, 其中过10亿元的有5家。但企业规模普遍较小, 竞争实力还不算强。全市去年民营科技企业技工贸总收入不敌深圳华为一家。缺少知名品牌, 尤其缺乏像北京联想、深圳华为这样在全国乃至全球具有竞争力的企业。

2.1.4 整体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近两年来, 全市民营科技企业科研投入占销售收入的6.1%, 高于全市企业科研投入的平均水平;民营科技企业从业人员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60.4%;企业创新成果不断增加, 但企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并不多, 技术性收入和技术产品产值比重不高, 仅30%的民营科技企业技术性收入和技术产品产值占企业技工贸总收入的60%以上。武汉科技企业的优势在于光、机电和生物技术, 但这种优势没有能充分体现, 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30%。真正从事科技创新、产品创新的企业并不多, 很多企业项目单一, 往往就一个项目, 搞不成就夭折了, 据统计, 武汉市科技企业年龄在五年以内的占到72.32%, 多数企业面临缺乏核心技术的“短板”之困。

2.2 从环境方面而言

2.2.1 政策的支持力度不够。

虽然政府为扶持“百星企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但仍感觉力度不够, 特别是已有政策落实不到位的现象时有发生, 加之现行的土地政策从某种程度上也限制了企业扩大规模。

2.2.2 在解决企业融资方面仍然存在较大的空间。

近三年武汉市尽管采取了很多办法, 通过各种渠道来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但仍然不能满足企业在融资方面的迫切要求, 而且在不少企业融资的数量上满足不了企业的现实需要, 犹如“杯水车薪”, 从而制约了企业的更快发展。

2.2.3 企业技术创新的科研环境没有形成。

武汉市民营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平台还处在建设初期, 产学研之间的对接还没有形成, 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科技资源未有得到充分利用, 科研成果的转化速度太慢, 优势企业大量的配套项目流向沿海、华东等地区, 本市同行企业相遇不相识, 老死不相往来的现象还存在。武汉市的科技优势、人才优势和良好的区位优势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2.2.4 缺乏产业集群的良好环境。

武汉市民营科技企业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新能源等域, 四大优势领域企业数、资产规模、技工贸总收入分别占总数的44.1%、71.1%和81.2%。虽然90%以上的民营科技企业集中在诸如“武汉?中国光谷”等园区, 产业集聚效应日趋明显, 但产业配套环境并不理想, 企业协作意识不够强, 互助联盟尚未形成。

3 内外结合, 共谋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大计

3.1 营造有利于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3.1.1 制定促进“百星企业”发展的政策, 加大政策的执行力度

为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 出台了《武汉市民营科技企业百星工程实施办法》, 对百星企业采取了许多优惠和政策, 如市级财政性扶持资金适当向“百星企业”倾斜, 市本级科技三项经费用于扶持“百星企业”的比率不低于当年科技三项经费总额的30%, 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重大新产品开发基金、自营出口专项资金、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农业基本建设投资等其它财政性扶持资金, 也要向“百星企业”倾斜;每年从市科技三项费中安排专项资金, 用于工程技术研发和创新项目的开发;鼓励在“百星企业”中建立企业技术中心, 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百星企业”申请并获授权的重大发明专利所支出的费用, 可申请市科技、经济、知识产权部门给予适当减免;“百星企业”获中国名牌、湖北省名牌或国家驰名商标、湖北省著名商标的, 由市有关部门报请市人民政府给予奖励;此外在税收激励、金融支持、政府采购等方面也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措施。2008年4月实施了“百星工程”联席会议制度, 在审议“百星工程”实施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检查、督促“百星工程”的实施;对落实“百星工程”扶持政策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协调以及对“百星工程”的宣传方面都作了详细规定。这些政策措施立意高、内容实、涉及面广, 对于促进“百星企业”健康发展,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从实际情况来看, 还应该根据企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出台更多针对性更强、见效更快的政策, 对“百星企业”的发展起到更好的引导、激励、监督、扶持的作用, 特别要在政策的执行上下更大功夫, 以确保政策作用的发挥。

3.1.2 创造有利于企业创新的环境, 推进企业创新工作的顺利开展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 如何切实加强民营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是政府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近年武汉市设立了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 并积极组织企业申报国家创新基金。近两年武汉市共投入创新基金4 000万元, 共支持创新基金项目193项, 全部用于支持中小型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发展。2007年, 市级科技创新基金有所增长, 总额达到2 200万元, 对民营科技企业的支持力度也相应加大。同时, 积极组织民营科技企业争取国家创新基金项目支持, 近几年共争取国家创新基金项目139项, 获资助资金6 630万元。由于创新基金的引导, 承担国家和市创新基金的企业共吸纳市、区财政、金融及其它社会资金达到5.27亿元, 引资效应约为1∶1.3。同时还设立了“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 并计划设立“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专项资金”、“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资金”, 启动“农业科技示范户培育工程”等, 重点支持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今年又制定了武汉市民营科技企业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从今年起至2010年, 从民营科技企业 (重点是百星企业) 中选择一批在技术创新、品牌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经营管理创新、理念和文化创新等方面基础较好的企业进行试点和培育, 并对其采取一系列鼓励性和优惠性政策。要大力宣传“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武汉精神, 要积极利用中央批准武汉作为“两型社会”改革试验示范区的大环境, 为“百星企业”创新创造更宽松、和谐的外部环境。

3.1.3 多渠道解决企业的融资问题, 确保企业的资金来源

目前以各大商业银行为主的融资体系是以国有企业及大型企业为主要对象设计运行的, 没有专门针对民营企业的融资服务体系。民营企业的融资难、特别是贷款难问题, 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主要瓶颈。为了帮助民营科技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 武汉市探索建立了以东湖高新区生产力促进中心和武汉科技创新投资公司为为借款平台、以武汉科技担保公司为担保平台、以武汉市民办科技机构管理办公室为企业诚信自律会的“两台一会”投融资服务平台, 共同为科技企业贷款融资、担保服务。“两台一会”先后向湖北省国开行推荐“百星企业”贷款项目10余项, 该行已向国测、蓝星等8家企业发放中长期贷款共计2.31亿元。省国开行还将30余家企业纳入了贷款项目储备计划, 贷款总规模有望达到8亿元。建立市区联动科技企业担保专项资金, 为区内初创企业发放担保贷款1380万元。此外, 联席会议相关成员单位积极开展推荐民营科技企业上市工作, 先后推荐华中数控、天喻等10家企业进入资本市场, 另推荐一批符合条件的民营科技企业进入上市储备库。由市科技局会同有关单位支持建立百星企业投融资与风险担保服务平台, 将把现有的各项科技政策与推进工作相衔接, 推进信用担保基金的设立工作, 增强投融资平台的融资、投保功能, 进一步拓宽了融资渠道。下一步应该进一步推进民营科技企业企信用担保基金体系的建设, 完善其功能、产生更明显的融资效果;学习和借鉴浙江、广东等民营经济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 结合武汉实际, 建立百星企业融资担保互助同盟或商会组织, 促进百星企业之间的相互支持, 共同发展;利用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 充分利用武汉市发展风险投资业的政策, 更大力度、更大范围地吸引国内外风险投资基金支持百星企业的发展。

3.1.4 打造“百星企业”的技术创新平台, 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

要深化推进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体制改革, 迅速形成具有一定规模、一定档次、一定特色的产学研一体化的技术创新平台, 不断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按照武汉市“百星工程”建设的要求, 依托具有较强研究开发和技术辐射能力的大企业或转制科研机构, 集成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相关力量, 重点建立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与环保等共性关键技术平台, 推动关键共性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全面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光电子信息共性技术平台应重点建设现代通信技术平台、空间信息技术平台、新一代网络技术平台、高可信软件技术平台、高性能高效率计算机技术平台、电子信息材料制造技术平台;生物医药共性技术平台要重点建设中药新药开发及中药现代化技术平台、生物芯片技术平台、生物疫苗与基因药物技术平台、生物信息技术平台、基因工程技术平台;节能与环保共性技术平台应重点建设节能与能源高效利用技术平台、新能源及再生能源技术平台、生态系统修复技术平台、清洁生产关键技术平台、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平台。以建设“武汉科技企业孵化城”为契机, 进一步完善科技企业孵化体系, 强化创业服务平台功能, 着力打造武汉市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新”、“特”、“优”, 力争使更多的民营科技企业获得相关资金、技术和服务支持。以大项目促进大发展, 以高科技实现优质服务。

3.2 夯实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内部基础

3.2.1 实行企业机制创新, 全面推进企业发展

借武汉市民营科技企业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开展之机, 进一步深化企业的管理机制创新, 通过管理机制创新进一步推动企业的发展。要进一步完善企业产权机制的改革, 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普遍推行股权制, 实现“资本民主化“, 以增强企业活力;实行领导班子保障机制创新, 要推进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既要有一个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的好的领导班子, 又要有一个好的运行机制, 而好班子则是保障好机制运行的前提。只有企业领导班子通过在思想上、组织上、工作上、考核上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硬性规定, 才能保障“以人为本”理念在新的运行机制中真正落实;通过激励机制的创新, 采用多种激励手段, 真正实现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的有机统一, 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发挥好广大员工的主人翁精神;要普遍实现企业用人机制的创新, 破除传统做法, 向社会公开招聘各类人才, 不讲身份, 不讲资历, 任人唯贤, 企业员工定岗定责, 以岗定人, 竞聘上岗, 建立淘汰制。

3.2.2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

“百星企业”要加大对研究与开发的投入, 加快高端人才引进的步伐, 加强与外界的信息的交流沟通, 迅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增加发明专利的拥有量, 经过3—5年建设, 产生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有一定影响力的技术、产品或项目, 最终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从而扩大新产品市场占有率, 增强企业竞争实力, 使其成为高新技术领域技术创新的排头兵。“百星企业”要承担政府重大、重点科技计划项目, 并通过研发和输出行业共性、关键技术、产业链上下游接口技术以及品牌、标准等, 实现纵向、横向的技术要素型扩张和整体做大做强。

3.2.3 积极寻找合作伙伴, 增强企业竞争实力

要利用中部崛起和武汉城市圈建设的重大机遇, 在武汉城市圈内积极寻找产业链合作伙伴, 发挥当地土地、劳动力等资源优势, 降低成本同时减少竞争对手。这不仅是武汉民营科技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也是实现武汉城市圈产业集群的需要, 更是振兴中部地区经济的需要。从过去资源的绝对分散逐步实现资源的相对集中和合理利用, 由过去“老死不相往来”发展成为亲密的一家人, 从过去的竞争对手到成为事业发展的合作伙伴。由此进一步推动民营科技企业与各类企业间的联合与合作。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百星企业”可牵头成立行业协会或产业联盟, 成为企业集群的“领头羊”, 以带动武汉民营科技企业的集群化发展。

3.2.4 打造企业品牌, 扩大企业影响

2008中国品牌500强排行榜揭晓, “百星企业”中的马应龙以35.08亿元的品牌价值连续第三年入选, 排名214位, 比2007年的排名提升了4个位次, 在所有上榜的医药类企业中名列第八, 马应龙在痔疮药品零售市场的份额达40%, 成为治痔领域的第一品牌。但在“百星企业”中像马应龙这样具有品牌优势、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还太少, 这对武汉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对于“百星企业来说, 更多的企业需要在创品牌上下功夫, 创出有一定特色的品牌, 逐步扩大影响, 最终成为知名品牌, 从而产生一定的辐射作用。已经在品牌上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要在保护品牌、扩大品牌知名度上下功夫, 使其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 进一步提升企业及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通过品牌建设, 使“百星企业”的产品成为市场上叫得响的“武汉制造”。

摘要:以武汉民营科技企业“百星工程”为例, 从影响企业发展的内外两方面因素着手, 对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进行了系统分析, 并根据存在的不足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对策, 以促进民营科技企业又快又好地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生力军。

关键词:民营科技企业,百星工程,解析

参考文献

[1]武汉市科学技术局.市科技局关于实施武汉民营科技企业百星工程的意见[Z].2005.

[2]李冬梅, 许彦.对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商业研究, 2004 (4) :40-41.

篇8:民营科技企业评价体系研究

目前,我国对企业进行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主要有: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资本保值增值考评指标。其中前两个指标体系由财政部发布,第三种指标体系由国家经贸委和国家统计局公布,第四种指标体系是原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规定的。这些指标体系主要考察企业的经营效率、偿债能力、获利能力和资产安全性等方面的状况。就目前国际国内现有评价模式的指标选择来看,都不太适合对民营科技企业综合能力的评价,因此有必要在借鉴现有各种企业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重新设计评估民营科技企业的指标体系。

民营科技企业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直接关系到评价的效果,故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和选取要全面地反映民营科技企业的实际情况,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必须目标明确、逻辑科学、分层展开,同时还要考虑到“效度”和“信度”问题。因此,在设计本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应遵循以下一些原则:

1目的性原则

指标体系建立的目的在于为民营科技企业和相关政府管理部门提供衡量企业综合能力现状的静态指标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动态指标,找出影响民营科技企业综合力提升的因素,指出提升民营科技企业综合力的手段和方法。

2科学性原则

指标体系设计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围绕民营科技企业的综合能力,涵盖反映民营科技企业规模、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能力等重要因素。结合必要的专项调查和考证,定性、定量相结合,力求全面、客观、准确地描述和反映民营科技企业的成长能力状况。同时,在全面性的基础上,又要重点突出,尽可能选取具有足够代表性的综合指标和专业指标,准确、简洁的表达所涵盖的侧面。

3可比性原则

由于不同行业的民营科技企业的经营方式、生产特点、开发内容等是不完全一样的,特别是企业规模大小不一样,创新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单纯从评价指标的绝对数上看,有时往往是不可比的。因此对评价指标体系所设定的指标体系的口径和范围,尽可能地应用相对数等形式加以标准化,确保指标的可比性。

4可操作性原则

可操作性是在满足评价目的需要的前提下,从实际情况出发,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评价指标在设计时概念要清晰,表达方式简单易懂,信息和数据来源易于采集。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应尽量避免形成庞大的指标群或层次复杂的指标数,对于个别虽有一定评价意义,但客观上获取评价信息难度太大,或很难量化且没有可靠数据来源的指标不予考虑。

5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

定量指标较为具体、直观、评价时可以计算实际数值,而且可以制定明确的评价标准,量化表达,使评价结果给人以直接、清晰的印象;定性指标所含信息宽度和广度,要远大于定量指标,使评价结果更具综合性和导向性。考虑指标体系本身存在着非线性与模糊性的特点,尽可能地采用已有的统计数据作定量分析,在遇到难以量化的指标时,则需要适当地加以定性分析。所以,评价指标的选择既要包括定量评价指标,又要包括定性评价指标,遵循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原则。

6系统性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不是各项指标的简单堆砌,而是有一定逻辑层次结构的有机整体。各个要素都是整个体系中的一个部分,且它们之间是互相关联的,每一个指标的变化都会引起整个民营科技企业综合得分指数的变化。

遵循上述的原则,我们应把民营科技企业综合竞争力作为一个系统,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来对其进行评价。从民营科技企业综合能力系统各构成要素的最基本项目指标入手,对不同指标之间的从属及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充分考虑指标的可采集性、可比较性和可分析性,进一步分析指标之间制衡关联的关系,最终我们确定民营科技企业的评价指标由6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和80多个三级指标构成,其中指标分成基本数值指标和专家评价指标两类。(见图1)

经营绩效是民营科技企业综合实力的最直接体现,是民营科技企业经历成长和发展的成果。为了考核参评民营科技企业的经营绩效,用“经济效益”与“经济贡献”两个二级指标。

行业地位是反映民营科技企业综合实力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可以清楚地呈现民营科技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地位、竞争优势、价格影响力等。基于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对民营科技企业行业地位的考察采用“行业综合排位”、“制定执行标准”和“品牌影响”三项二级指标。

管理水平对处于竞争环境中的民营科技企业成长发挥着基础支撑作用,是民营科技企业获得成长和发展的内部要素将“管理水平”设置为评价民营科技企业成长性的一级指标;而在对这个一级指标进行具体的衡量时,则根据民营科技企业的实际情况从“内部管理”、“信息化管理”和“品质管理”三个方面进行考察。

创新能力是使民营科技企业保持不断成长的内源活力,因此将民营科技企业创新能力纳入指标评价体系。而在对创新能力的具体考评中,本评价体系将其细分为“创新基础”、“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和“创新管理”四项二级指标。

社会责任是指民营科技企业对社会应负的责任。将其纳入评价体系,旨在引导民营科技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将对地方、国家社会建设的贡献作为民营科技企业的重要理念,在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同时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包括了“地区贡献”、“企业信用”、“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四项二级指标。

从“发展速度”、“发展潜力”和“国际化程度”三个方面对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能力进行评价。

对民营科技企业综合能力进行评价之前,先把评价指标划分为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两类。定量指标一般是客观性指标,主要由企业的相关数据资料等信息确定,然后将这些指标的特征值消除量纲的影响,统一变换到[0,1]范围内,构造出特征值矩阵。定性指标采用专家打分法,通过收集和征询专家们的意见,将其答复作统计分析,再将统计分析结果反馈给专家,同时进一步就同一问题再次征求意见,如此反复多次,使专家们的意见逐渐集中到某个有限的范围内,然后将此结果用中位数和四分位来表示,大多数情况下是用“中心意向法”进行数据处理。该方法是根据来自专家们的全部评分数据,计算其平均值,并通过其方差得到标准偏差,故难以排除人为因素带来的影响,使得评估者在评估中提供的信息不甚确定,从而具有灰色性和模糊性,所以必须利用灰色系统评估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来处理专家对评估对象的评估矩阵。

根据民营科技企业评价指标是多级层次性结构特征,指标权重的确定需要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来综合评价。首先要构建层次分析结构,把复杂问题分解,按要素的相互关系及隶属关系形成不同层次,同一层次的元素作为准则对下一层次的元素起支配作用,同时又受到上一层次元素的支配。

其次构建判断矩阵。判断矩阵表示针对上一层次因素,本层次与之有关因素之间相对重要性的比较。即针对下一层因素B1,B2,…Bn,将上一层的元素A1作为准则把相对重要性赋予B1,B2,…Bn。对于N个因素来说,得到两两比较判断矩阵:B=(Bij)n×n。其中,Bij表示因素i和因素j相对于目标重要值,根据其重要性等级给予赋值。则Bij大于0,Bij=1/Bji(i≠j),Bii=1(I,,j=1,2,…,n)该矩阵为一致矩阵。但构造的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无法完全保证,故要进行一致性检验。在层次分析法中引入判断矩阵最大特征值根以外的其余特征根的负平均值,作为度量判断矩阵偏离一致性的指标,用CI=来检查决策者判断思维的一致性。

根据判断矩阵计算对于上一层某元素而言本层次与之有联系的元素重要性次序的权重。,则W=[W1,W2,…Wn]及为所求的特征向量,也就是指标i的权重。依次沿递阶层次结构由上而下逐层计算出各指标相对于总目标的相对重要性的排序值。

由指标模糊加权矩阵和模糊评判矩阵复合运算得模糊综合评判矩阵:

B={b1,b2,b3,b4}=WR=(w1,w2,w3,w4

然后求出最终的评价结果W=BS.根据计算,确定房地产企业综合竞争力的评价等级。

对民营科技企业进行评价是推动民营科技企业建设、推动企业成为科技创新主体的一项重要工作,其作用和意义是非常重大的。一个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能够为企业提供一个自我评价的平台,使企业能正确地对自己进行定位和规划;同时,也为政府部门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决策依据。通过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充分挖掘企业自身潜能与实力,运用融资担保、技术创新、品牌建设、市场开拓等措施,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使我国出现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自主创新能力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领军企业,使其成为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引领其他中小企业的发展。

摘要: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规模越来越大,数量越来越多,其对国民经济发挥的作用也是为重大。为了更好地维持和发展民营科技企业,对其进行一个正确的评价,建立一个科学完整的综合评价体系是首要工作。对我国民营科技企业综合能力现状的分析,按照合理的原则,目标明确、逻辑科学,分层次地提出民营科技企业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模糊综合评判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建立民营科技企业综合能力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关键词:民营科技企业,指标体系,层次分析

参考文献

[1]朱先春,刘宏滨.广东民营科技企业经济发展方式现状调查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0(12).

[2]曾巧生.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江西化工,2002(3).

[3]张毕西.我国中小民营制造企业提升竞争力的有效途径[J].统计与决策,2006(6).

[4]张晓峰.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模式与管理风格研究[J].商业研究,2005(1).

[5]张英,周鸿武.黑龙江省民营科技企业竞争力维度指标体系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10(6).

[6]杨善星.如何打造企业的综合竞争力[J].管理现代化,2003(6).

[7]苏海燕.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探讨[J].企业观察,2010(11).

篇9:湖南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对策研究

(1) 湖南民营科技企业已经成为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截止2008年4月底, 全省民营科技企业已发展到1338家, 占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的80%, 产值超过亿元的民营科技企业占高新技术企业的85%。湖南省具有优势的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和先进制造四大高新技术领域就是由一批民营科技企业支撑起来的。目前, 全省民营科技企业已建立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 省级技术研发中心4个, 一些大中型民企还建立了博士后工作站, 有的在国外建立了研发机构或市场拓展部。

(2) 发展速度快, 民营科技企业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至2007年, 全省发展稳定的民营科技企业由201增至983个, 年增长率为21.95%特别是大中型民营科技企业综合实力明显增强。至2006年, 工业总产值过5000万元的企业所占比重2000年为8%, 表明了湖南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规模日益扩大。

(3) 高科技含量企业比重日趋增加。

“十一五”期间湖南产业结构中新兴高新技术产业比重由弱势群体跃升至主体地位, 尤其是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以及生物医药增长速度很快。“十一五”期间, 湖南省的行业分布特点:电子与信息占34%, 生物医药占8%, 新材料占13%, 新能源占6%, 环保占7%, 先进制造技术占5%, 航空航天占5%, 地球、空间、海洋工程占7%, 其非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占15%。以上数据显示, 电子与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科技含量高的行业在湖南省呈稳步增长的态势, 已经占领了行业中的主体地位, 说明了湖南省的产业层次已经过渡到了第三层次, 产业结构日趋合理。

(4) 巨型高科技企业或企业集团日益增多, 出现了有影响的上市公司。

“十一五”以来, 民营科技企业的产业化速度日益加快, 一批有规模经济的公司应运而生。“十五”期间湖南开始推进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 出现了证券交易市场, 为企业提供了公开募股的有利条件, 从而方便企业筹措资金, 迅速发展壮大。湖南省民营科技企业涌现出创智、湘计算机、湖南海利、隆平高科、银河信息产业集团等众多业绩较好的上市公司, 进入了一个历史性的跨越阶段, 目前, 民营科技企业已经成为股市中引人注目的新亮点。

(5) 出口创汇能力明显增加。

1996年, 湖南省民营科技型企业出口创汇收入仅为1236.3万美元, 而2006年扩大到9135.4美元, 相当于增大了6.39倍。表明了湖南省的民营高科技企业的产品不但占领了国内市场, 而且历经几年努力, 也开拓了国际市场, 置身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市场。

(6) 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实力增强。

自主开发和研制的产品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湖南省的民营科技企业持续创新能力很强。统计表明, “十一五”期间, 主要产品年平均682个, 其中企业自行研制开发的为427个, 达到了总数的62.6%。企业自行开发的产品已经超过了50%, 说明企业自主创新的实力增强。科技人员比例大, 后备梯队充足。同时, 湖南省民营科技企业的研发人员及高学历队伍呈逐年增长的态势, 标志着湖南省高科技企业逐步形成一支过硬的创新人才梯队及高科技企业所必需的充足的人才储备资源。

(7) 高技术产业“孵化器”快速发展。

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园于1999年12月成立, 但是本着“高起点、新机制、高效率、快节奏”的发展原则,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探索出了一条科技创新与体制创新、知识资本与金融资本、政府推动与院校主体、政策环境与人文环境有效结合的新路子, 截止2005年底, 已有入园企业74家, 注册资本5.3亿元, 年总产值近10亿元, 基本形成了新材料、生物医药、先进制造技术、电子信息等一批高新技术产业, 加快了湖南省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2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 地区发展不平衡。

从民营高科技企业数目、总资产、总收入、科技人员、研发经费占总支出的比例、申请专利数、专利实施数等指标来看, 湖南省民营科技企业存在着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2) 科技中介服务领域发展速度缓慢。

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是科技与应用、生产与消费不可缺少的服务纽带。但是根据湖南省1994年至2000年的数据显示来看, 仅仅在1995年及1997年民营科技企业的技术性收入超过了总收入比例的5%, 其余年份均在2%至4%之间徘徊, 这表明湖南省民营科技企业在技术贸易、技术服务等科技中介服务领域尽管实现了零的突破, 但并未进入真正的发展阶段。而技术贸易、技术服务主要是由中介性民营科技机构来完成的, 由此可见湖南省中介性民营科技机构发展速度不快。

(3) 吸引外资能力差。

外资的介入, 可以为本土企业带来先进的管理模式、充足的营运资本、先进的生产技术及生产设备等一系列有利条件, 企业凭此契机, 可以迅速发展壮大, 尽早实现规模化发展。1997年至1999年期间, 湖南省外商投资的民营科技企业数目为零, 2000年也仅有2家, 说明湖南省相应的优惠措施没有出台, 或者出台后没有得到良好的执行, 不能很好地吸引外商来湖南省投资。

(4) 长株潭三市一体化发展趋势不明显。

长株潭三市具有民营科技型企业的科技资源、产业基础等优势, 是湖南省加快发展民营科技产业经济的主要区域。株洲、湘潭两市是湖南省的传统工业基地, 有着良好的工业基础, 但近年来发展速度滞缓。长沙市通过近几年的产业结构调整, 已发展成为以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区, 因此加强长株潭三市的产业联合, 实现优势互补, 可加快三市的经济发展步伐, 带动全省经济的发展。目前湖南省已经提出了长株潭一体化的经济发展模式, 提出把长沙、株洲、湘潭三市建成湖南的金三角, 并且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法规。但是实施的力度不大, 三市一体化发展趋势不明显。长株潭三市能否加快发展速度, 真正担当起引领湖南省经济发展的重任, 三市经济一体化发展成为关键。

(5) 吸引资金要素的能力, 不能满足跨越式发展的要求。

对于民营科技型企业, 特别是中小型企业, 资金的缺乏是制约高科技企业发展的瓶颈因素。

3湖南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对策

(1) 重点扶持成长性好的中小型民营科技企业。

在实施国家产业政策、技术政策和扶持科技创新等有关政策中, 要对民营科技企业一视同仁, 鼓励他们发挥科技创新优势, 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解决中小型民营科技企业普遍面临的贷款担保问题, 各地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要把民营科技企业列入担保服务范围, 分散贷款风险, 支持民营科技企业获得科技创新项目贷款。切实执行国家鼓励企业出口的相关政策, 充分发挥民营科技企业在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和相关服务出口中的重要作用。在享受政府税收政策中, 民营科技企业的合法权益应得到充分保障。允许符合条件的民营科技企业通过发行债券和股票、进入国际资本市场融资等方式筹集发展资金。民营科技企业有权拒绝不符合国家政策的各种摊派。

(2) 引导民营科技企业不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是民营科技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要指导大型民营科技企业建立健全技术开发机构, 增加科技投入, 吸纳科技人才和高等学校毕业生到企业工作, 提高自身的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能力。促进各类民营科技企业与科研机构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建立双边或多边技术协作, 人才、技术资源互补;有条件的可以向国家有关部门申请设立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对于民营科技企业与科研机构联合兴建中试基地、工业性试验基地、工程技术中心、开放实验室等, 当地有关部门应当给予支持。 鼓励有实力民营科技企业通过高新技术作价入股、租赁、兼并、收购等方式, 积极参与中小企业的改革实践, 用高新技术增量盘活资产存量,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规模化水平。

(3) 建立和完善民营科技企业的融资机制。

引导民营科技企业重视和加强内部管理, 逐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建立科学高效的企业决策、管理、运营体制和经营者激励与约束机制, 积极培养和聘用专业管理人才, 向规范化、现代化的管理过渡, 抵制急功近利、短期行为等不利于企业健康成长的经营思想, 使企业发展建立在准确的市场预测、持续的技术创新和科学的经营管理之上。

(4) 加强校企合作。

江西天合新材料有限公司是去年落户靖安县工业园区的大型民营企业, 所需员工多数会机电操作的技术工人, 针对招工难、技工荒的状况, 该公司早在去年10月就未雨绸缪, 在厂房施工建设、设备安装调试的同时, 首批招收了60名员工, 委托县职业中学进行免费职业技能培训, 通过6个月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 学员全都符合企业生产用工要求。到3月底止, 该县依托职业中学、社会力量培训机构共举办校企合作式培训班12期, 为企业培训员工635人, 培训就业率达99.8%。

(5) 政府与社会的引导。

建立面向民营科技企业经营者的培训制度, 使他们能够及时了解国家政策和适用知识, 正确把握企业发展方向。继续大力宣传民营科技企业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作用, 使全社会更广泛的理解、重视与支持民营科技企业, 为其发展创造公平有序的环境条件。各级经贸委要将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纳入指导中小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 加强对民营科技企业的指导和支持。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 科技革命迅猛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国际国内竞争更趋激烈的背景下, 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经验, 从法律上赋予民营科技企业平等的地位, 从政策上给予民营科技企业必要的扶持, 是湖南省亟待解决的问题。民营企业在新形式下, 既面临机遇, 也面临挑战, 民营企业如何抓住机遇, 加快自身发展, 是所有民营企业应思考的大问题。

关键词:湖南省,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现状,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1]马芳.湖南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2) :64-65.

上一篇:广告发布立项申请书下一篇:三进活动总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