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台湾交流制度

2024-05-03

与台湾交流制度(精选6篇)

篇1:与台湾交流制度

大陆与台湾国学教材交流尝试与反思

台湾与大陆同宗同源,台湾高中国学教育比大陆做得普及、系统.本着为大陆高中语文教改课改借鉴的目的,本文重点介绍了把台湾的.国学教材引入大陆的课堂教学,进行课改实验的过程和一些粗浅的看法.

作 者:林采凤  作者单位:厦门松柏中学,福建厦门,361012 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2009 “”(12) 分类号:G420 关键词:台湾   国学教材   实践   反思  

篇2:与台湾交流制度

——两岸中小学校长现代教育学术交流

论坛

一、活动目的和意义

近二十年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增强休戚与共的民族认同”已成两岸中国人的共识,“共同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成两岸中国人的伟大历史使命。值此两岸关系发展的大好时机,教育界应该也必须积极参与其中,为进一步推进两岸教育界的交流,增进两岸教育界的友谊,做出更多的贡献。了解从往来开始,学习从互访开始,借鉴从考察开始,让大陆教育界和台湾教育界的基层领导相互了解对方教育事业的发展走向,学习对方教育工作的宝贵经验,达到取长补短、携手共进、开创两岸教育界和谐合作的新局面,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为此,特举办“两岸中小学校长现代教育学术交流”活动,在寒暑假期间,分期分批组织中小学校长赴台参观访问,进行经验交流和学术探讨。加强两岸教育界的交往,增进两岸教育界的友谊,探索两岸教育界的合作机制,推动两岸中小学教育发展战略的实施,共同应对新时代教育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二、活 动 概 况

(一)名称:两岸中小学校长现代教育学术交流

(二)主题:交流 · 学习· 发展

(三)时间:2013年 ——2018年

(四)会议主要内容:

1.邀请台湾台北教育大学校长林新发 就台湾的教育环境进行演讲;

2.邀请台湾台北市私立再兴中学校长朱正宇 就台湾现代教育进行演讲;

3.邀请台湾桃园县公立中坜国小校长王国雄 就台湾传统教育进行演讲;

(五)论坛议题安排

1.“两岸中小学校长学术研讨会”议题一

主讲人:台湾台北教育大学校长林新发。内容:「台湾教育环境现况与未来发展」

2.“两岸中小学校长学术研讨会”议题二

主讲人:台湾台北市私立再兴中学校长朱正宇。内容:「台湾现代中小学教育发展趋势」

3.“两岸中小学校长学术研讨会”议题三

主讲人:桃园县公立中坜国小校长王国雄。内容:「台湾传统教育 新思维 新定位」

(六)两岸中小学校长联谊晚会

三、主办单位:中国台湾网

未来网 中国青年网

中华友好城市交流协会两岸教育发展委员会(台湾)

台湾蒲公英文教基金会(台湾)

大汉溪文教基金会(台湾)

四、承办单位:

两岸中小学校长现代教育学术交流筹委会

青少年成长与网络环境研讨会筹委会 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教育文化事业部 XX公司

五、指导单位: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 台湾立法院

台湾行政院大陆事务委员会 台湾行政院教育单位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

六、《两岸中小学校长现代教育学术交流》组委会:

顾 问:(大陆与台湾有关部门的领导若干名)杨昌裕(台湾教育部国民教育司

司长);周守训 博士(国民党

立法委员);卢嘉辰(国民党

立法委员);李新(台北市议员);潘英海(台湾蒲公英文教基金会

董事长);吴茂雄(台湾大汉溪文教基金会

董事长);

林新发 博士(台湾台北教育大学

校长)

;郭义雄 博士(台湾师范大学

校长);周浩先(中华友好城市交流协会 理事长);林志杰(台北市亚太暨两岸经贸文化交流协会 理事长);

主 任:(大陆与台湾主办单位的领导)执行主任:(大陆与台湾承办单位的领导)

行政总监:(XX派出)

宣传总监:(XX派出)

财务总监:(XX派出)

六、媒 体

支 持:中国台湾网、未来网、中国青年网、人民画报社、中华英才杂志社、中国青年报、北京青年报、中国中学生报、搜狐、人民网DTV、艺术授权网、中国艺术新闻网、中新网、中国时报、年代电视、TVBS、卓越杂志、PeopleDailyNews

七、附件:

(一)报名条件与要求

(二)表

(三)联系地址

篇3:与台湾交流制度

1. 早期日本对台湾的侵扰和渗透。

台湾处于日本和中国东南沿海贸易和交往的中枢地位, 日本来往于中国东南沿海之间常以台湾为中转站。中日两国人员往来也常常经过台湾, “明末之季, 士大夫之东渡者, 络绎于途, 而郑氏复有谓阳之谊, 往来尤繁”[1]。

早期日本虽然对台湾有垂涎之心, 并不断对台湾侵扰和渗透, 但由于当时中日两国总体实力对比中, 日本还不具备与清政府对抗并占领台湾的实力, 种种对台湾的图谋都碰了壁。然而到19世纪中后期, 中日两国整体实力发生了逆转, 日本侵占台湾的阴谋得逞。

2. 日本殖民统治台湾五十年。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中国甲午战败后, 李鸿章和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春帆楼签署了不平等的《马关条约》, 清政府被迫割让台湾和澎湖列岛, 赔款2.8亿两白银。日本海军提出, “台湾全岛, 无论如何都必须划归到日本版图之中”。

为了实现对台湾殖民统治的永久化, 日本殖民统治当局文武并用, 恩威兼施, 除武力镇压外, 把重点放在从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上改造广大台湾同胞, 企图斩断台湾与祖国大陆的传统文化联系, 把广大台湾同胞变成日本帝国主义的顺民和奴仆。日本殖民统治当局通过奴化教育促进文化同化, 从而实现对台湾的彻底文化同化和永久统治。这就是日本殖民统治当局推行的文化同化政策和思想奴化教育。

3. 日本从亲台反华到弃台联华。

二战日本战败后, 对台湾问题的关注有其自身的特点, 即采取间接、低调和隐秘的方式。1952年4月28日, 日本吉田政府和蒋介石集团签订了非法的“日台条约”, 建立了所谓的“外交关系”。日本与台湾当局依照美国的战略意图, 在遏制新中国的目标下开始结成同盟关系”[2]。1957年2月, 日本首相岸信介首次访问台湾, 与台湾当局签署“共同声明”, 宣布支持蒋介石反攻大陆, 对台湾提供1.5亿美元贷款, 并阻挠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72年9月, 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1972年9月29日, 日本外相大平正芳在记者招待会上宣布:“作为邦交正常化的结果‘日台条约’已失去继续存在的意义, 可以认为该条约已经完结。”[2]虽然日本在表面上与台湾“断交”, 但是日本正在以另一种更加隐蔽的方式影响台湾, 与台湾在暗中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苏东剧变, 两极格式宣布停止。日本从自身的战略好处考虑, 逐步调整对台政策, 开始违反《中日联合声明》和《中日和平友爱条约》中在台湾问题上对中国政府所作的许诺, 不断发展与台湾的实质关系, 使日台关系逐步走出禁区, 出现日趋走强的态势。

二、日本与台湾文化交流的具体表现

1. 社会生活。

语言方面, 台湾仍保留着诸多日本元素。一方面, 台湾话里就掺杂着很多日本的发音。比如, 海苔=no-li:源自日本语“のり (海苔) ”, 便当=pian-tong:源自日本语“べんとう (弁当) ” (引自百度百科) 。另一方面, 台湾人很喜欢学习日语, 喜欢说日语。在笔者交换学习的台湾义守大学里, 就经常能看见本地生拿着小册子在学习日语, 并且在外国留学生手册上面, 除了中文说明, 只提供两种外文翻译:英语和日语。

饮食方面, 近来日式拉面的热潮由日本飘洋过海吹进了台湾, 在这阵热潮的带动下, 大街小巷都纷纷出现拉面店的踪影。另外, 台湾夜市里有许多小吃都是来源于日本。比如, 黑轮是日本的关东煮, 甜不辣是日本的天妇罗, 香甜脆脆的可丽饼也是日本当地的小吃。

衣着方面, 台湾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哈日族, 他们许多染着金黄色头发, 穿着日本潮流的衣服, 跟随日本的时尚, 就连逛街都一定要逛日系的百货公司。台湾的每个商业圈都会有名叫“原宿”的商店。而台湾人, 尤其是年轻人们, 穿衣风格方面都偏好日本。

生活方面, 在台湾, 使用的高科技产品, 比如说数码相机、手机、空调, 还包括汽车, 大部分都是日本的。在台湾街头, 满大街跑的都是丰田、本田、马自达、三菱、铃木等等, 台湾人对日本车有着偏爱。洗温泉澡, 是台湾居民喜欢的休闲方式, 被称为“泡汤”。这与台湾的天然环境有关, 但最早也是由日本人开发出来的。

2. 思想观念。

台湾人崇尚日本文化。他们不仅衣食住行离不开日本, 就在思想方面也与日本紧密联系。在台湾义守大学的校园里, 笔者曾经见到有一个关于日本文化的学生社团做宣传, 那些学生穿着和服, 讲着日本话, 脸上透露着自豪感。也有很多学生上前咨询该社团活动。由此可见, 台湾人对日本文化的热衷。他们认同与倾慕日本的思想观念和发展模式, 纷纷效仿。

台湾许多领导人的思想观念倾向于日本, 并对台湾的政治生活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众所周知, 李登辉的媚日情结由来已久。自2001年卸任台湾地区领导人职务以来, 李登辉先后五度访日, 不顾两岸人民的感情一再参拜日本靖国神社。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 李登辉虽然嘴上还挂着“中华民国”的词句, 事实上, 却早已放弃了虚幻的“中华民国”认同。在异化了的台湾认同支撑下, 李登辉先后推出诸如“台湾生命共同体”、“阶段性两个中国”等模棱两可的名词作为“中华民国”的替代品。这些异化了的认同虚像实质上与民进党人的“台湾共和国”毫无二致, 因此当然得到民进党人的喝彩———这也正是民进党内长期存在“李登辉情结”的思想基础。李登辉实现了民进党人想做却做不到的事[3]。

三、日本与台湾文化交流的现实影响

1. 形成了台湾本土的皇民心态。

台湾被日本割占后, 日本殖民当局在台湾进行了一些殖民建设。到光复时, 台湾的平均发展水平超过了大陆。在这个背景下, 一些台湾民众的“皇民意识”开始发酵。在这些人看来, 中国代表的是落后, 日本及其统治下的台湾是先进的。一些“皇民”自诩为效忠天皇的子民, 瞧不起中国大陆, 这样就造成了台湾人民与祖国文化的隔绝, 尤其是年轻一代普遍接受日本式教育, 少有机会接触中国文化。有“皇民意识”的台湾民众在行为、思想等方面都会认同日本, 而否定甚至排斥中国。这样严重影响了中国大陆对台湾的向心力。

2. 产生了青年群体的文化依附。

在“哈日”的名义下, 年轻世代感受到的是一种依附在日本这个亚洲第一强权下的优越感。他们崇拜与偏爱日本动漫, 里面的爱情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台湾青少年, 他们所形成的思想意识等, 更加倾向于日本, 认同日本。日常生活衣食住行娱乐层面为日本流行文化所占领时, 社会大众眼中的哈日族群产制出来的意义与认同不再只是单纯的个体行为, 而是整个台湾社会文化问题具体化后的呈现。年轻的哈日族群借由消费而产生的日本文化情结对于台湾整体社会政治生态有着特殊的含义。

3. 产生了对日经济依赖性。

近年来, 随着大陆经济政策的放开, 越来越多的台商感受到了其中巨大的实际利益, 其风向在逐渐发生变化。但大部分台湾民众由于对大陆没有直观的认识, 认为大陆向台的给予姿态是建立在自身贫穷的基础上, 是虚假的表态, 毫无现实意义。依然更认同日本的经济现状。虽然日台贸易中台湾的获利呈下降趋势, 但台湾政界人士在各种国际场合依然在对日贸易中表现积极。并且, 台湾和日本的经济关系中政治色彩日趋浓厚。台湾当局越来越多地介入台日经济活动, 包括直接以优惠条件独厚日商, 借助“台独”色彩浓厚的亲日台商从事台日“民间外交”活动等[4]。经济史一个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日本与台湾经济交流密切, 也就是说, 在一定程度上, 台湾越来越依赖于日本。这样下去, 早晚会使日本控制台湾的企图得逞。中国大陆应多加强与台湾经济上的往来。

4. 膨胀了台独势力的亲日情绪。

“日本情结”已经不仅仅是存在于台湾社会中的一种比较朴素的文化心理现象, 它往往成为历代当政者实现其政治目标的工具。日据时期, 殖民统治者强力培养台湾居民的日本情结, 是为了彻底征服台湾居民的心灵, 造就出效忠天皇的顺民奴才, 以使台湾沦为其永久的殖民地。而蒋介石时期, 当局之所以助长日本情结, 是为了博得日本的好感, 从而发展与日本的政治、经济关系, 以得到日本的支持, 实现其“反攻大陆”的政治目标[5]。近年来, 陈水扁当局乘中日关系出现困难之际, 竭力拉拢日本, 设法提升台日官方关系。陈水扁当局在一些重要政策出台前, 也经常与日沟通, 寻求支持。在今天的台湾, 亲日情绪得以全面膨胀, 并且当局把对日本的情感已拉到历史和政治认同的高度, 这意味着台独势力的全面膨胀;意味着他们已开始利用日本情结这一工具, 实现其分裂祖国的目的, 并且意味着他们开始利用所掌握的权力, 企图驾驭全体台湾同胞的思想, 以使其“民意”转向。“日本情结”的产生与不断膨胀无疑对台湾政治生活产生了并将给两岸关系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参考文献

[1]连横.台湾通史[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5:6.

[2]姚文礼.日本与台湾关系[G]//中国对外关系中的台湾问题.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2:65-66.

[3]孙云.台湾研究二十五年精粹政治篇[M].北京:九州出版社, 2005:319.

[4]孙江涛.从行为地理的角度看台湾当局日本情结的由来[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2) .

篇4:与台湾交流制度

关键词:交流;台湾设计;方法;理念转型

台湾的设计在全球都是非常有名的,其特点是融合了大陆传统文化、日本设计风格、欧美设计理念,具有多方融合又具有现代活力。台湾的设计历程是追求自由,对生活的反思过程。以环境设计为例,台湾早期受日本文化影响较重,且风格理念模仿日本设计极为明显,随着社会发展,台湾逐渐成为一个开放的空间,由于旅游业的发展和对外交流程度的增强,台湾设计师接触到了更多元化的文化,眼界更加开阔,在自身文化载体基础之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台湾设计之所以全球闻名,跟设计师培养摇篮的努力是有不可分,优秀的设计师在成长的过程中,学校的教育是从启蒙到应用的重要学习阶段,通过与台湾高校设计专业进行校校交流,取长补短,对专业建设、师资提升,学生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1 分析台湾地区设计专业教学有着明显的特点

1.1 办学理念先进

在台湾,学校较为注重素质教育,也就是全才发展。在办学理念和教育发展规划上,落实到每一个年级的教育过程和教学实践中。从學校建设上看,体现出精致、开放、人性化,为学生着想,体现人文关怀,充分为学生全面发展考虑。

1.2 师资素质整体较高

台湾许多学校的教师中有相当比例的硕士、博士,老师们不论支撑高低,在教学过程中都有着极强的幸福感。台湾院校教学环境和管理制度相对大陆院校较宽松,但是教师的专业素质非常高,且有很强的职业责任感,对于教学过程有着极强的个性化,但是大部分教师对于教学成果极其看重,如学生作业、学生参赛等,在无形中,学生的学习目标就较为明确,对于激发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有着很好的作用。

1.3 教育以学生主体

台湾对于传统文化以及美德的继承十分看重,注重弘扬中华传统,强化行为熏陶,台湾教育把品格教育看成是学生在校生活的一种方式,要求教师言传身教,对学生尊重与关爱,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传达正确的三观信念,以自己的言行举止感染学生,使学生成长为有品格有才能的全面人才。同时在理念上注重古今中外结合,兼容东西方文明。许多高校包括低年级学校开设了书法、礼仪、游泳、射箭等选修课程着力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同时由于台湾是个开放的区域,一方面继承传统,一方面面向国际,通过国际教育的推动与落实,将国际意识融入教学内容中,培养出具备国际视野与国际竞争力的年轻学子。

大陆很多院校尤其是私立院校设计专业负责人已经意识到借鉴台湾优秀教学方式的需要,并有一定的尝试,但在进行过程中需要有更多更有效的方法,其中交流既是一种机油试试的可能性,又能够面对面进行的方式。

2 经过考证和尝试,有三种较为有效的交流方式

2.1 教师交流

教师交流主要是双方教师之间进行交流,对于学习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沟通教学心得,解决教学问题十分有效。具体交流方法建议有两种:

第一,短期学术交流。大陆方学校教师可以赴台入校进行交流,一般为一周左右时间,可以入校参观学校教学环境,入课堂旁听台方教师教学现场,学习教学方法和手段。双方教师以座谈会的形式进行现场沟通,交流教学心得,能够直接有效的解决教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疑惑、困难等。这相比书面或者网络形式更实际和生动。第二,长期驻校交流。大陆方学校可以在一个学期内指派教师入驻台方院校,该老师可以是带学生团队也可以是专门入校长住学习,在校期间需要选择进行择课入教室,通过持续性学习,借鉴台方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和课堂掌控,同时对台方教学管理进行感受和总结。

2.2 学生交流

任何交流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教学,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所以,除了教师进行教学主体的相互学习,让学生能够直接融入台方院校进行长期或短期的学习也是重要的方法。学生直接接触和感知台式教育,在学习意识和主动性上会有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在学生返校之后,在学生中间能够进行传达和传播,周围的同学虽不能直接学习,但是相对于老师单方面传达,同学之间的相互沟通距离更短。具体交流方法建议有两种:

第一,学生以夏令营或短期交流班进行学习。大陆方学校可以和台方学校取得联系,在台湾院校中组织一期夏令营或学习班,时间在15至30天之间,由台方教师组织教学,让学生在一定时间内感受台湾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真实体会不一样的教学环境,时间虽短,但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学生对于学习的期待性。第二,学生整学期入台学校学习。大陆方学校通过征集和筛选一批学生,由教师带队进入台方学校,学期为一个整学期,台方有其特色的课程设置,学生在台方教师的指导之下进行课程选择,学生吃住学习与台方学生一样。经过相对长的时间学习,能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不一样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并将这些方法和大路学校作对比,取其适合大陆学生学习的部分,反馈给本校教师,将其好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带入到课堂上,这样能够整体上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也能够使学生学到更多更好的知识。

2.3 人才方案制定交流

人才培养方案是指导整个专业发展的重要思路,关系到学生在学校所学课程、课程教学成校等,其设定不是随意选择一些课程就可以的,而是要经过考察和论证最终确定的。考察和论证的来源主要来自于国家教育部指导性文件、市场调查、专家意见、企业意见、兄弟院校借鉴等,其中借鉴专业办出特色的院校方案是一个重要的方法。具体交流方法建议有两种:

第一,借鉴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的设置,包括整个大学学年学期课程都有哪些,课程安排学期是否合理、课程之间的前后承接是否科学、课程选择和确定的来源是否经过论证、与市场接轨程度、学生学习困难预测等。借鉴人才培养方案不是全盘照搬,而是要结合本地、本校、本系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第二,课程内容方面,双方可就同样的课程的教案、课件、视频等资源共享,将教学内容的选取、进程进行对比如教学重点难点部分好的解决方法进行学习,直接渗透到教学最基础部分,相信效果是非常显著的。

学校办学不能故步自封,要有走出去引进来的勇气和执行力,只有这样,学校才能够收集更多信息,学校的发展才会有更大的空间。

参考文献:

[1]黄武雄.尊师园书坊 台湾教育的重建[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潘慧斌.台湾地区教育体系与大学概览[M].九州出版社出版.

篇5:美援与中国台湾的制度创新

美援与中国台湾的制度创新

有人认为,中国台湾在战前是经济落后地区,经济之所以能够迅速成长,是因为它以“后起”的身份参与世界经济大循环,有一种后发优势,即可以比较便宜地利用现代技术这种“既成品”,从而避免了发达国家那种因试验某种技术方式而花费的`时间和成本.但这只是硬币的一面.我们要问的是:为什么不是所有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都可以利用现成的技术和外部条件,使经济像中国台湾那样高速发展呢?因此,我们还必须看到另一面,即制度的因素.台湾具备了一定的制度条件,从而能有效地引进和利用现代高科技和资金.

作 者:崔天模 作者单位:韩国建国大学经济系,韩国,忠州,380-701刊 名:经济学家 PKU CSSCI英文刊名:ECONOMIST年,卷(期):“”(4)分类号:关键词:

篇6:台湾交流心得

我被问过的很多次的问题是:你为什么会来台湾交流学习?今天我有了答案:因为它是台湾啊!

作为龙岩学院的学生,很荣幸能有机会来台湾的大学学习交流。快乐的时光总是易逝的,一年转眼就过去了,等回过神来,已经真的离开台湾了。宝岛台湾——这个课本里时常出现的字眼,从小就带给我很深刻的印象,对她有股难以名状的好奇感。当我真的踏上这片亲切而又陌生的土地时,她带给我的是暖暖的回忆,能够温暖全身的善良美好。来之前对台湾有过千百种幻想,他们是不是真的像新闻里所说的那样?当你置身在台湾时,你会发现,他们的脚步没有北京街头的那种繁忙,每个人洋溢出的轻松与惬意是大陆的人无法感受的。回到大陆,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当飞机起飞和降落的时候,那些记忆中的点点滴滴都汇集到了一起,每一份记忆都是那么清晰、感动、美好、温暖。台湾,承载着我一年来的回忆、快乐和留恋。她无愧于宝岛之名!对于台湾,我有太多的感受,奈何文学水平有限,无法一一表述出来,下面我就挑几个印象最深的方面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一、人心之美

一年的台湾生活中,不管我们身处何地,遇到的都是笑脸的迎接和耐心的接待;司机与乘客、店员与顾客等等,谢谢这个词语是大家每天必用的;也不用怕遇到困难,因为只要你一开口,大家都会热心地帮助解决困难。这种感觉与大陆那日渐冷漠的人心迥然不同,让初 到台湾的我们感到受宠若惊,甚至让我自然的感到非常不适应。不得不说这真是种讽刺啊!

二,风景之美

说到台湾的美景,相信许多人都很熟悉:阿里山、日月潭、101大楼,垦丁等等经过多年的环保与绿化,台湾可以说是处处皆景,山水有灵!我们几乎只要有空闲就会出去旅行,一年的时间里我们的足迹从台中往南北蔓延,南至垦丁的鹅銮鼻灯塔,北达基隆的富贵角。但反而走的越多,越觉得自己想去的地方越多。有时候并不明确下一个目的地是哪,会带着怎样的憧憬和心情出发,但就是会不顾一切的上路,想让自己见到更多的美景,领略各不一样的风土人情。

三、教育之美

台湾的教育是相当自由的,你可以自主选择你所喜欢的课程乃至老师,只要你修够学校规定的学分即可。台湾和大陆一样也是从早上八点开始上课,不同的是他们中午课间休息时间只有80分钟。所以大都没有午休的习惯。

亦师亦友很恰当地诠释台湾大学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很好,老师课下还会请同学们吃饭聊天。老师和学生互动很多,一般上课一两天就可以叫出大多数学生的名字。老师们上课也很随意,站讲台,坐桌子,还时不时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交流讨论。当然,太过自由的结果是学生出勤率一直不高,纪律也不好,上课吃东西屡见不鲜。台湾的高等教育水准吸引了许多港澳,东南亚甚至欧非国家的学生来就读,因为这种比较开放的环境,台湾同学的思想一 般都自由开放,他们的课余活动也非常丰富,有人参加系队,有人参加协会,有人参加社会的义工,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在外面有兼职工作,他们和社会的关系很紧密。

上一篇:醉归149的散文下一篇: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培训班学习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