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民俗

2024-05-23

台湾民俗(共6篇)

篇1:台湾民俗

台湾的民俗风情

摘要:本文通过对台湾民俗风情的介绍,为更多的人展现了我国宝岛台湾的地方特色,从宗教信仰到衣食住行,都具有当地地方特色,了解了这些民俗,才更能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宝岛台湾。

关键词:台湾,民俗风情,信仰,传统,特色

宝岛台湾是我国最大的岛屿,台湾本岛南北长而东西狭。南北最长达394公里、东西最宽为144公里,呈纺锤形,是我国的多岛之省。

一、宗教信仰

台湾的民俗风情大多保留着闽粤古风。宗教性样的盛行是台湾民俗的一大特色。

台湾的寺庙多、信徒多,是一个宗教信仰多元化的地方,共分为佛教、道教、基督教、摩闷教、回教、印度教等,不仅崇向传统信仰,还接受外来宗教思想,也就形成了许多宗教的发展。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中国人因注重具有高尚情操的人,所以常将他们神格化供奉在庙里祭拜,如关公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道教于17世纪传入台湾,在日据时期,因蕴含中国文化精神,受到日本迫害,信徒只好在佛教寺庙中奉祀道教的神。之后,由于宗教观念宽大,佛教、道教合流,在一个神殿中课同时供奉不同的神,而形成台湾本土的特色。近来,各方宗教蓬勃发展,除了天主教、基督教外地,还有回教、大同教、天理教等,也都在台湾拥有一片空间。

二、台湾特殊祭祀仪式

台湾有不少本地特有的节庆活动。较隆重者如正月初六祭“清水祖师”(主庙在台北万华清水岩,这一天台湾有盛大隆重的庆典仪式,以前会连续上演20天的大戏),3月23日前后是规模盛大的“妈祖祭”,7月整月的“盂兰会期”(各地轮流做普渡)。

妈祖祖庙祭典在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妈祖圣诞之日举行,行祭地点设在湄州祖庙广场和新殿天后广场。祭典全程约需45分钟,规模有大、中、小三种,其程序包括:

1、擂鼓鸣炮;

2、仪仗仪卫队就位,乐生、舞生就位;

3、主祭人、陪祭人就位;

4、迎神上香;

5、奠帛;

6、诵读祝文;

7、跪拜叩首;

8、行初献之礼,奏和平乐;

9、行亚献之礼,奏乐;

10、行终献之礼,奏乐;

11、焚祝文,焚帛;

12、三跪九叩;

13、礼成。台湾妈祖信仰及其习俗有合火、过炉、春秋祭典、卸马戏、相倾戏、艺阁阵、武馆、曲馆、遥拜、绕境、三月疯妈祖、大甲妈祖回娘家等等。妈祖祭典习俗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尤其在中国大陆沿海、港、澳、台地区和东南亚一带,妈祖形象可谓深入人心,老少皆知。湄洲妈祖文化习俗自成一体,内容独特,有研究和保护价值,尤其是在进一步促进闽台两地交流方面能发挥很大的作用。1987年农历九月初九,海峡两岸近十万(一周时间)妈祖信众在湄洲妈祖祖庙隆重举行“妈祖千年祭”纪念活动,时间延续近一个星期,并举行了纪念妈祖逝世一千周年学术研讨会,揭开了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新序幕。

在世界各地数千座妈祖宫庙当中,台湾就有妈祖庙一千多座,妈祖在台湾被尊为“天上圣母”。

三、寺庙与建筑

台湾的传统建筑,是民间艺术的总汇,装饰特精美,举凡彩画、书法、木雕、石雕、泥塑、陶瓷、剪黏等都是构成建筑的要素,从中能深刻的洞悉富丰富内涵的台湾文化。

此外,除了可以在台湾看到由早期中国大陆闽南、客家移民所承袭的中国传统建筑外(如:板桥林家花园),中国的庙宇建筑也是随处可见,其中鹿港的龙山寺、天后宫以及北港朝天宫等,都是台湾最知名且历史悠久的寺庙,具有崇高的艺术价值。

四、民俗文化与艺术

台湾除了传承中国传统的戏曲艺术之外,也发展出属於台湾本土特有的歌仔戏与布袋戏。

(一)歌仔戏

歌仔戏是20世纪初叶发源于台湾的传统戏曲,大陆福建亦称之为芗剧。“歌仔”有小曲、民歌的意思(歌仔用普通话表达就是“小歌”),歌仔戏以掺杂文言的闽南语为主,让社会大众也能接触文雅辞汇或忠孝节义故事,成为早期台湾社会重要娱乐活动之一。歌仔戏的雏形为宜兰 地区的落地扫,吸收车鼓阵等元素,慢慢发展成小戏。而后又学习高甲戏、北管戏、京剧等各类大戏逐渐具备完整的戏曲形式。

歌仔戏的内容以演唱民间故事为主,剧目有《陈三五娘》、《刘秀复国》、《八仙过海》、《济公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多强调忠孝节义,一般没有固定剧本,至今仍沿袭以“戏先生”讲戏并分配角色的方式演出。

(二)布袋戏

布袋戏源于清末明初,起于泉州。布偶的头是用木头雕刻成中空的人头,除出偶头、戏偶手掌与人偶足部外,布袋戏偶身之躯干与四肢都是用布料做出的服装;演出时,将手套入戏偶的服装中进行操偶表演。而正因为早期此类型演出的戏偶,偶身极像“用布料所做的袋子”,因此有了布袋戏之通称。

在台湾,传统布袋戏相同地盛行南管布袋戏及北管布袋戏。其中,南管布袋戏与泉州流行之剧种同名且型态类似,只不过传来台湾之后,有其别名为白字。该戏种相同擅长文戏﹔戏团发源地盛行于台湾中部之台西、麦寮、褒忠、东势、四湖等地,而盛行地点偏重台湾北部。另一者为北管派,于台湾又称乱弹,来自漳州,擅长武戏,戏团成员多来自云林县的斗

六、西螺、斗南、虎尾、古坑与二崙,而戏种盛行地点为台湾南部。

五、台湾的衣食特色

(一)服饰

台湾以往乡村男女多穿汉服。中年以上的妇女喜着长衫,或短衣短裤;老年人喜着青黑色衣衫或香云纱;目前,青年人多穿西装或港衫西裤。乡村男女则常戴斗笠或裹毛巾,以蔽风日。

(二)特色小吃

台湾“美食王国”之名备受世界肯定:台菜、客家菜、湘菜、川菜、日式、韩式料理,或是传统小吃、地方特产美食,呈现出多元丰富的美食盛宴。下面以几个特色为例:

1、蚵仔煎

著名的蚵仔煎,就是用海鲜做成的美味。蚵仔是一种生有硬壳的海中贝类,又名牡蛎,也叫作蚝。在台湾,蚵仔的吃法很多,而蚵仔煎就是具有特色风味的一种,它是将浓稠适当的番薯粉浆淋在煎板上,再撒上清洗好了的蚵仔,打上一个蛋,与韭菜、豆芽、茼莴菜同煎,再配上酱料,趁热品尝,口味甜中带咸,咸中带辣,令人垂涎。

2、新竹关西臭豆腐

“臭”名远播的40年老店“关西臭豆腐”,广受欢迎,外酥内软的大块豆腐,配上带点甜味又多汁的泡菜,外加一小匙老板娘自制的辣椒酱,美味极了!关西臭豆腐用中药浸泡过,所以吃起来除了臭还带点中药香,自制手工泡菜则是用梨山运来的高丽菜做成。

3、卤肉饭

没有吃过卤肉饭等于没到过台湾一样,一碗卤肉饭就能代表台湾。在台湾北部,卤肉饭为一种淋上含有煮熟碎猪肉(猪绞肉)及酱油卤汁的白饭的料理,有时酱汁里亦会有香菇丁等的成份在内,与焢肉饭不同,而此种作法在台湾南部称作“肉燥饭”;而所谓的“卤肉饭”在台湾南部是指有着卤猪三层肉的焢肉饭。

4、棺材板

台南当地知名的特色美食,光是菜名就令人觉得十分特别,其实棺材板只是将吐司中间挖空,填入鸡肉、鸡肝、虾仁、红萝卜、马铃薯、牛奶等配料,再以吐司盖起,这道小吃需趁热切块品尝。

七、传统节庆

台湾民间的传统节庆和大陆大同小异。最重要的节日依次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除夕等。过节形式也和大陆相仿,如春节有走亲访友的拜年习俗,元宵节吃元宵、赛花灯、猜灯谜;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中秋节赏月、吃月饼;除夕阖家团圆等。

盐水蜂炮是台湾元宵节时著名的地方民俗活动,地点在台南县的盐水镇,所谓蜂炮是指许多冲天炮组成的大型发炮台,点燃时万炮齐发,有如蜂群倾巢而出,故称“蜂炮”。

在平溪乡里,元宵节可说是当地的一个大日子,在这一天里,除了猜灯谜提花灯外,重要的是当地的居民会在这一天燃放天灯以祈福。天灯俗称为“孔明灯”,相传是三国时代孔明为互通军情所发明的,而平溪放天灯风俗始自于元宵时节防盗互助之用,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演化至今,放天灯的目的己成为延续传统的单纯民俗活动了。在近几年有关单位的积极宣扬下,平溪乡放天灯已成为观光民俗活动之一。乞龟是台湾澎湖地区的特色元宵民俗活动,所乞求的龟其实是一种用大米做成的龟状食品,称为米龟,又名龟粿。由于龟是长寿吉祥的象征,再加上是神明的赐与,所以这在旧时深受民众的喜爱,成为一项热闹有趣的元宵节民俗活动。每年农历正月新年,泉澎两地天后宫制作“米龟”,祈求新的一年里国泰民安、风调雨顺、身体健康、家庭幸福、事业兴旺。

八、台湾的高山族

高山族是台湾省境内少数民族的统称,自汉族居民移居台湾后,原住民族分化为两部分:一部分定居平原,与汉族融合,称为平埔人,另一部分仍定居于山区,受汉族影响较少,至今保留着原住民族语言、风俗、习惯等特点,现在所说的高山族,一般指这一部分少数民族 高山族有自己的语言,没有自己的文字。居住在台湾的高山族同胞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他们口头文学很丰富,有神话、传说和民歌等。高山族人大多数从事农业,少数捕鱼、狩猎。有雕刻和编织等手工艺。高山族也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为了表达他们对丰收、对神灵的感情,他们通过肢体的语言来传达他们的感受,每当举行祭祀仪式,他们都要用歌舞来“娱神”,把良好的祝愿传达给神,祈求神灵的保佑。

高山族的舞蹈大多为集体舞,这是与他们劳动生产的集体性分不开的,在生产力低下时,人类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战胜自然,取得丰收。因此,当胜利时大家就会在一起欢呼胜利,于是集体舞便产生了。

台湾民俗有自己的文化特色,我们要尊重并借鉴,汲取有用的信息!

篇2:台湾民俗

福建省厦门台湾民俗村,是近年来新兴建的一个以文化、艺术、游乐、渡假、体训于一体的多元化、大型游乐园。

民俗村位于厦门岛东部环岛路的黄厝。这里满眼皆是青翠山岗、奇妙岩石、金色沙滩、澎湃海涛和宜人气候的优越自然风光;又有多姿多采的建筑、新型游乐设施和台湾历史、文化、民俗、歌舞、文艺、工艺、美食等展示,藉此增加海峡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促进文化艺术交流。

民俗村以“山水有情,人间有爱”为主题,由台湾民俗村--景洲乐园和金山松石三个部分组成,计有十二类景点。

一、景洲乐园有欧式园林景观、20个游乐项目、体能训练场和动物表现等内容。欧式园林景观有大量奇花异草,使园区内一年四季姹紫嫣红,花香四溢。在庭园内配置造形可爱的.“欢乐小天使”雕像、“维也纳室外音乐厅”、“瑞士鸽楼”、“荷兰风车”、“和平大道”等为衬托。

景洲乐园还突出亲水乐园、亲子乐园和原野乐园。亲水乐园就是把水景作为游览的重点,原来缺水的地貌,精心设计了“日月潭”、“净心瀑布”、“白鹭潭”、“玉龙溪”、“音乐喷泉”、“鸳鸯池”等水景,让游客领会游山玩水的意境。

在亲子乐园、原野乐园中,有挑战性、冒险性与趣味性的海盗船、射炮场、越野车、云霄飞渡;在亲子乐园中有空中踏踏乐、大章鱼、碰碰车、摇摆车、电瓶车、碰碰船等设备,让孩子尽情游乐。此外,体能训练的有溜冰场、跑马场、越野车、踩水车等。在动物表演中有狗熊、猴子骑自行车、东北虎跳火圈、羊和猴子走钢丝等,让孩子在玩耍中既有乐趣又有生活体验。

此外,在民俗村的和平堡和松石亭还可远眺小金门、大担、二担。

二、台湾民俗语村在这里可以观赏到台湾历史文化、建筑风格、民族风俗、乡音歌舞、工艺美食等内容。主要项目有:台湾山地歌舞、闽台茶艺文化馆、台湾蝴蝶馆、世界昆虫馆、中华奇石馆、华夏根艺馆;有山水集胜园、蝴蝶生态园、十二生肖园、阿里山姐妹亭、日月潭、台湾四合院等。

三、金山松石。金山在群山中,巍峨壮丽,奇石蕴玉、有鹤立鸡群、轩昂耸拔之势。这里满山遍布雄浑朴实、沉稳庄重的岩石。由于节理发育、岩石垒叠,形成许多天然洞景。郁郁葱葱、婀娜多姿的松树,远望黛绿秀美,近观石浪排空,真是一处洞天福地,人间仙境。

篇3:台湾民俗

妈祖原名林默, 莆田湄洲人, 出生于宋太祖建隆元年 (960年) , 传说逝后成仙, 受到湄洲岛民供奉。宋、元、明、清几个朝代都对妈祖信仰传播采取了鼓励的政策, 朝廷多次对妈祖进行褒封, 封号从夫人、天妃、天后到天上圣母并最终列入道教祭典和国家祀典。在民间和官方的相互促进下, 妈祖信仰的传播不断扩展, 深入到我国南北沿海各地以及内陆江河口岸。

台湾大甲镇澜宫的兴建可以追溯到福建莆田湄洲人林永兴携带家属来到台湾, 选择了大甲作为定居地点, 与此同时, 林氏将随身带来的湄洲朝天阁天上圣母神像安放在自家厅堂朝拜, 由于十分灵验, 附近的百姓纷纷前来参拜。地方乡绅见状, 与乡民洽商建庙奉祀, 镇澜宫由此而来。1从清朝时期前往湄洲谒祖进香开始计算, 台湾大甲妈祖祭典仪式迄今已有二百七十多年历史, 现今蔚为风潮。经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成为世界宗教三大盛事之一。以台湾大甲镇澜宫为中心, 向全世界辐射发展出妈祖文化的轨迹。循着轨迹, 除了宗教、文化上的风景斐然, 亦可发现其中民俗舞蹈的精髓, 主要是通过“阵头”来活灵活现地展示在世人面前。

二、台湾大甲妈祖祭典仪式中民俗舞蹈的表现形式

台湾的民俗艺阵, 俗称为“阵头”,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 自史前的原始乐舞, 发展至明清的“百戏”, 其表演技艺已经包含了丰富的乐舞、杂技和小戏。明清之际, 迁徙到台湾的民众带来了民间艺阵。

大甲妈祖祭典仪式中, 镇澜宫进香随驾团队, 早期有头旗、开路鼓、哨角队、符仔组等基本团队, 其阵头乃属文阵, 于1963年开始组建武阵“庄仪团” (千里眼、顺风耳阵, 即金水将军阵) , 之后在1966年组建“神童团”, 1979年组建“福德弥勒团”, 1983年组建“弥勒团”, 1984年组建“太子团”, 至此为止大甲镇澜宫五大神偶团组成的阵头 (武阵) 巍然成型。为台湾大甲妈祖祭典仪式活动增添了缤纷多元的色彩, 有神出天上威灵显赫之神秘, 有纳进人间福禄寿之祈福, 有庄严肃穆, 有喜庆欢乐, 又活泼可爱, 有长者之慈爱, 有赤子之天真。

大甲镇澜宫弥勒团拥有三尊弥勒, 分别为弥勒罗汉、弥勒祖师、弥勒古佛。三尊弥勒形貌相同, 区别在于其着装, 其中弥勒罗汉身着绿袍, 弥勒祖师身穿黄袍, 弥勒古佛则穿粉色衣衫。三尊大仙尪仔所指系一位弥勒, 所称罗汉、祖师、古佛, 则是对弥勒于不同修行时期的尊称。

在进行妈祖祭典仪式的舞蹈表演时, 根据笔者的观察, 三尊大仙尪仔的脚法均完全相同, 在阵头行进时, 边扇羽扇, 边作蹒跚状行走, 交替以偏左偏右, 呈现“之”字形路线。如遇有阵头迎接或者宫庙时, 则更加醉步蹒跚, 与此同时手举葫芦仰天饮酒、扇动羽扇 (三下) 以示行礼。于拜庙等特别场合时, 则三尊弥勒会同, 各据一三角点。以庙门为参照物, 则弥勒罗汉位于内边 (靠近庙门) 右侧之点, 弥勒祖师位于内边 (靠近庙门) 左侧之点, 二点成一直线且与庙门相平行, 而弥勒古佛则位于外边 (远离庙门) 之点, 三点形成一个等边三角形。三尊弥勒于定点就位以后, 面向三角中心, 同时手举葫芦仰天饮酒并且扇动羽扇 (三下) 以行敬礼。以此方式, 各尊弥勒按逆时针方向, 轮流据点行敬礼, 轮回各尊弥勒所在的原点再行敬礼后, 再依照弥勒罗汉、弥勒祖师、弥勒古佛之顺序, 个别走醉步到庙门前饮酒行礼。

三、台湾大甲妈祖祭典仪式中民俗舞蹈的文化内涵

1.舞蹈和生活并存的二重文化属性

民俗舞蹈在种类繁多的各种舞蹈中与群众的生活最为贴近, 同时也与群众生活保持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并且通过舞蹈的肢体动作、形象特色、构图表现来传达出广大民众的信仰。张紫晨说:“民间风俗为舞蹈艺术提供了内容, 气氛和表现环境, 而舞蹈又是民俗文化整体中有形传承的重要表现。特别是民间舞蹈, 往往与民间风俗互相渗透、融为一体”。在台湾, 大甲妈祖祭典仪式这一民间习俗已经成为了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某种程度上也能代表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广大群众每年都会参与大甲妈祖祭典仪式, 通过祭典仪式中的民俗舞蹈, 表达出他们对妈祖敬仰崇拜的心理和祈求神灵庇佑的精神导向。

2.妈祖信仰的文化属性

民俗舞蹈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本身是其传衍地原住民文化的共生物。任何一种民俗舞蹈的特有风貌, 都或多或少、或显或隐地折射出其所置身的文化生态。对中国民俗舞蹈的文化生态分析有助于我们认识其文化本性。2罗雄岩说过:“中国各民族的民间舞蹈无比丰富多彩, 它们都是中国古代民族根据他们当时的物质精神生活创作的, 并且通过各种祭祀礼仪民俗活动在群众直接传承下来”。3正是因为如此, 妈祖信仰在台湾大甲妈祖祭典仪式舞蹈从诞生之初, 就与之互相拥有了紧密的联系, 与此同时台湾大甲妈祖祭典仪式舞蹈同样通过各种民间的妈祖祭典民俗活动来作为依存和传播的依托。每年的台湾大甲妈祖祭典仪式都格外盛大, 聚集着数以百万计的信众参与, 其中的民俗舞蹈是祭典仪式的重要的活动。由此可见, 台湾大甲妈祖祭典仪式舞蹈是与妈祖信仰的民俗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3.地域文化风格特征

妈祖信仰传承至今已逾千年, 它不仅被从福建带到了台湾, 并且又随着华人的步伐扩散到世界的各个角落, 成为了联系世界华人, 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以妈祖信仰为核心形成的各种祭典仪式民俗活动不仅是在台湾、在福建、中国有着族际性, 地域性的民俗, 还是一个跨地域乃至跨国范围存在的国际性、区域性的民俗。或者说, 无论从世界范围国际化, 或中国文化的整体范围来看, 它都是一种区域性的文化现象。妈祖祭典仪式民俗舞蹈自然也不例外。我们仅从中国的妈祖祭典仪式中民俗舞蹈来看, 在其区域性文化范畴里, 还包含不同的地域性风格因素。妈祖信仰舞蹈民俗中的区域性和地域性文化风格特点

综上所述, 舞蹈和生活并存的二重文化属性, 妈祖信仰的文化属性, 地域文化风格特征都无不体现着台湾大甲妈祖祭典仪式民俗舞蹈的文化内涵, 正因为台湾大甲妈祖祭典仪式民俗舞蹈具有上述独具一格的亮点, 数百年来才能代代相传, 成为妈祖文化的一个重要有机组成部分, 展现出深远的文化内涵, 挥发出恒久的意蕴, 成为推动人民努力拼搏、追求美好生活的强大原动力。

摘要:台湾大甲妈祖祭典仪式是妈祖文化中最为盛大的民俗活动之一, 该仪式中的民俗舞蹈是妈祖信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独特的文化精神和艺术特征。本文立足于对台湾大甲妈祖祭典仪式的实地考察, 通过对妈祖祭典仪式中民俗舞蹈的探究, 意在分析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大甲妈祖,民俗舞蹈,文化内涵

注释

11 .林国平.《闽台民间信仰源流》.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3:153.

22 .于平.《舞蹈文化与审美》.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34.

篇4:台湾民俗

每逢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俗称“五月节”,是汉族最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两岸对渡的船只都要在蚶江海边追逐泼水,以这种欢快的方式互祝吉祥,交融情谊,并祈求平安兴旺。“海上泼水”的习俗由此产生并代代相传,福建石狮市蚶江传承了300多年的竞渡泼水闹端午,成为一种别具特色的闽台对渡文化习俗。

据记载,蚶江海上泼水最早见于明,盛行于清。清朝年间的《对渡碑》记载:“蚶江为泉州总口,与台湾鹿仔港对渡,大小商渔,往来利涉。”当时蚶江成为大陆与台湾通商通航的中心码头,对渡贸易繁荣兴盛。

随着贸易往来的密切,当时闽台两地的汉族民间文化交往也十分活跃。尤其是每逢端午节,蚶江与台湾鹿港两地民众身着节日盛装,在海上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祈求风调雨顺。时值春夏之交,天气炎热,便驾船竞渡,追逐泼水,驱热消暑,祈求吉祥,寓为人与船的大洗礼。后逐步演变为通过泼水活动,倾吐思念、交融情谊。

海峡两岸民间还流传着一首“对渡泼水”民谣——《欢喜船入港》:“欢喜船入港,我君走船人,蚶江与鹿港,对渡来通航。海峡起风浪,隔岸等亲人,相思两地牵,盼君守空房。欢喜船入港,两岸心相同,盼君早归航,泼水喜团圆。”这项汉族民俗活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一度中断,上世纪80年代以后逐步恢复。自此,蚶江“海上泼水节”活动从小舢舨发展到小帆船;由过去男人的专项活动发展到年轻姑娘也参加;由十几艘船发展到上百艘,情趣倍增,场面也更加壮观。

福建石狮蚶江与台湾鹿港对渡习俗是闽台关系的历史沉淀。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习俗已处于濒危状态,熟悉对渡历史和活动规仪的人多数年事已高,对渡汉族民俗内涵逐渐丢失。福建省正在组织两岸专家和热心人士进行蚶江与鹿港对渡历史文献的调查,收集和记录端午闽台对渡习俗的相关资料,并开始保护其相关文物古迹及其环境。

中原汉人南徙,带来了中原纪念屈原的端午风俗。据传说,屈原投江后,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台湾开始有龙舟竞渡,现今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近几来年英国人也有仿效我国人作法,组织外国队,进行竞赛活动。

“海上泼水节”泼出的是水,播撒的是吉祥祝福,是幸福种子。

端午节这一天,蚶江古渡沸腾,四面八方的人流涌向海滨。只见百舸在泉州湾竞渡穿梭,一场群众自发组织的活动,轰轰烈烈地拉开帷幕。

“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龙舟队在擂鼓声中,展示出一种力量、一种团结。

《抓小鸭》是一种活泼和娱乐性很强的活动。在江河船上沿水面平行置一去皮的杉木,越长越佳,杉木上涂以油料,使之润滑;杉木尾端挂一长形小竹笼,内放一只活鸭;笼盖直竖立一竹棍,使之能一拍即开。

活动者保持身体平衡,从船上沿杉木小心翼翼行至尾端,拍开笼盖,活动者与活鸭均掉入江中,在游泳健儿协助下,抓住活鸭。活鸭即作为活动奖品。由于身体平衡难度极大,成功者少,失败者多。

岸上观者千百人呐喊助威,欢声雷动。炎炎烈日当空照,蚶江同江竞舟泼水的人群却热情高涨。几十艘来自各地的渔船,满载着身披盛装的民众,大家竞相用各种勺、桶盛满海水,相互追逐倾泼,热气火红。人们视此水为“吉祥水”、“幸福水”,要让这圣水情雨淋个透,以图吉祥、幸福、兴旺。

泼水声、欢呼声、嬉笑声,伴随着海涛天风,汇成一支悠扬动人的“思亲曲”,响彻海峡。

这欢呼声穿越了绵绵200多年的岁月,蚶江和台湾鹿港对渡泼水,谱写出:“蚶江鹿港口,闽台血缘亲;翘企团圆日,欢叙对渡情……”

海上泼水活动,年年举行,越泼越兴,四邻渔村纷纷驶舟参与,大大提高文化古镇蚶江的声誉,促进了侨乡旅游业的发展。尤其是通过泼水活动,增强了两岸同胞的往来与情谊。台胞们纷至沓来寻根、谒祖、交流、投资,如泼水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

与“海上龙舟竞渡邀请赛”同时举行的“海上泼水”、“港台、海外灯谜展猜”等,构成了一幅绚丽的“海峡情”民俗画卷,节日期间整个古渡沉浸在一片浓郁的乡情与醉人的乡音之中,令海峡两岸同胞流连忘返,久久地回味这生命律动的乐章。血浓于水的蚶江端午海上泼水节,泼出了真情、激情、海峡情!泼出了古渡一片新天地!正是:

端阳竞渡百舸争,泼水浴情乐开怀。

期盼“三通”实现日,神龙飞架两岸来!

篇5:民俗与民俗学

第二章 民俗与民俗学

第一节 民 俗

一、什么是民俗(了解 掌握)

1、“民”的概念:“民”是一个相对的而不是独立的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民”所指的社会人群不同。现代民俗学的观点认为,“民”是全民的,而不应是部分人群。因为非正规的文化的传递者是全体民众。

2、“俗”的概念:“俗”简单地说,就是“知识和学问”。“俗”应该是以口头的、物质、风俗或行为等“非正规”和“非官方”的形式创造和传播的文化现象。

“民俗”就是普通百姓的知识和学问,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东西。

3、民俗的概念内涵(掌握)

民俗是传统文化的一种,主要包括以口头、物质、风俗或行为等非正规、非 官方形式保存和传播的,传统文化现象。

民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自觉或无意地遵循和维护的一种行为规范、道德伦理、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

二、民俗的产生和传播

1、民俗的产生(了解)

(1)民俗事项随人类和文化的产生而文化。

文化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人类在共同生活中,创造文化的同时,各种有形和无形的民俗事项也随之产生了。

(2)民俗是民族共同创造的结晶,没有具体作者。

从宏观的角度看,民俗是一种长期的文化积淀,是民族共同创造的结晶。与 书面传播和保存的文化传统不同,以非书面、非正规、非官方的形式保存和传递的传统文化的民俗,没有具体的创造者。几乎所有的民俗事项都没有具体作者。

(3)学术界的重要理论

关于民俗事项的产生,学术界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论:

①共同创造论;②残余论;③文化沉淀论;④个人创造和集体再创造论。目前,学术界比较认可的是个人创造和集体再创造论。

2、民俗的传播(了解)

关于民俗的传播问题,学术界有很多假设,比较有影响的观点主要有:

1(1)一源论。这种理论的假设是,民俗应该有一个源头,即在某一特定的时间,被某个(些)人创造于某一个特定的地区。某种类型民俗的所有异文都具有“亲族”关系,即它们都来源于同一个源头。

(2)多源论。认为每一个民族或文化都有创造出与其他文化相类似的文化现象的可能性。持这种理论的人们之所以提出这种观点是基于如下三种理由:①依据进化论学派的观点,所有的人类都要经历相同的“心智和文化进化过程”。②因为人类的进化过程和物质生存环境是如此的相似,同时人类精神的特性和云做过程都是一致的。③人类对相同的经历和感情的表述要求,表述方式和途径是相似的,因而有可能用与其他文化相似的模式创造出与其他文化相似的文化现象。

(3)渗透论。这种理论认为民俗具有一种强烈的“渗透”性。就像是一滴水滴在一块棉布上,水滴不用流动,就会浸透整块布。这种“渗透”性,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最终使得民俗成为既具有地方性,又有普遍意义的现象。(4)传播论。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人类社会中确实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交流活动。交流过程中的“传播”有可能是造成不同的文化背景产生相似的文化现象的重要因素。

民俗的传播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很难用哪一种理论概括。有些民俗可能是相互借鉴而来的,有些可能是独立创造出来。有些有可能是部分地借鉴加上独立的创造。

三、民俗的特点(理解并掌握)

(一)民俗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的传统性

民俗的是传统的,流传于民间的被百姓保存下来的文化传统形式,其中包括文化传统的内容、形式,风格及其传播的过程和方式。各种民俗是活的,流动的,因此也就永远不会被全部记录下来。

民俗事项在很多方面来说,是一种实践活动,是无法从书本上和正规教育当中得到的。在实践活动中,我们承袭了这种文化传统,接受了生活习惯,获得了价值观和道德标准,并自觉地成为这种文化的载体,把它传给一代又一代。

(二)有异文是民俗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

民俗传承方式的特殊性决定了民俗不可能只有一个文本。每一个人在讲述、表演、模仿和重复某一种民俗时,都可以说是一种创造,任何民俗都不可能是唯一的,或只存在于某一地区,任何民俗都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异文。异文可以是跨文化、跨种族、跨语言、跨地区的。

(三)民俗具有强烈的地方性

任何民俗都不可能脱离其赖以生存的文化环境,一方面文化传统需要借助于各种民俗作为其存在与传播的载体,另一方面各种民俗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才具有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否则,它们就会失去存在的意义而变成一群毫无生命的符号。

(四)民俗具有匿名性 无论何种民俗事项,一般都没有具体作者或发明创造者。这里所谓的匿名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许多民俗本身就没有创造者;二是人们将某类民俗归于某些传说中的人物和神仙,将某些事物的发明者固定在某一个人身上。例如,在民间传说中,仓颉是文字的创造者。

四、民俗的功能

民俗有许多种功能,总的来说,民俗的功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娱乐的功能

诸如故事、游戏、谜语、绕口令、民间舞蹈等许多民俗给人以娱乐性,是人们工作和劳动之余的一种放松和休息。在各种民俗的娱乐功能的后面,包涵和渗透着极其深厚的文化意义。

2、教育的功能

教育功能是民俗的一项重要功能。一些神话、谚语、寓言、故事、童话、英雄传说等民俗往往是非常有利的教育工具,着重在道德伦理、行为规范、团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对下一代人进行培养和训练,对传播文化知识,提高人们是非善恶的能力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文化强化和保存的功能

民俗是保持文化稳定性的工具。神话、祭祀、风俗等活动有特定的仪式,通过周期性的仪式表演,保持和延续民族 传统,加深对文化传统的认同和理解,并强化了人们的民族意识。

4、强化人们的行为规范功能

许多民俗并不是法律,但在某些情况下却具有法律的意义,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具有强烈的约束作用。因此民俗具有实施社会压力和社会控制的功能。

5、心理功能

民俗学一方面保持了文化的稳定性,同时又是人们在文化束缚及压力下放松和情绪宣泄的途径。因此,民俗具有不可忽视的心理功能。

第二节 什么是民俗学

一、民俗学的内涵(了解)

1、民俗学的概念

民俗学是研究民俗的科学,是以各种民俗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的学科。民俗学研究的是以口头、风俗和物质形式保存和传递的传统文化的学科。主要研究各种民俗的起源、传播过程、传播途径和方式、功能、价值、意义等。

2、民俗学的目的

民俗学的主要目的一方面在于揭示传统文化保存、传承和传播过程中的规律和模式,另一方面还在于阐释民俗本身包含、承载和传递出的文化价值。

二、民俗学的分类(掌握)

(一)口头民俗

口头民俗指的是以口头语言的形式传播的民俗。一般可分为三种。

1、叙事民俗学:是以散文叙事体的形式传播的民俗。主要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

2、俗语民俗学:是以口头语,或者是一句或几句话,或者是一些描述性的词汇的形式传播的民俗。主要包括谚语、俗语词、谜语、绕口令、咒语、誓言、驳词、祝词、打招呼用语等。

3、音韵民俗学:是以有节奏、有韵律或有音乐伴奏的语言形式流传的民俗。主要包括民歌、民谣、故事歌、口头史诗、游戏歌谣、民间音乐等。

(二)风俗民俗

风俗民俗是以传统的风俗和习惯的形式传播的民俗。

风俗民俗主要包括民间节日、民间信仰、游戏、各种民间传统的具有某种意义的手势、姿势等、民间医药、各种医药、各种仪式活动、民间舞蹈、民间戏剧、迷信等。

(三)物质民俗

物质民俗是指有形的,可以看得到的物质的形式传播的民俗。物质民俗主要包括民间建筑、民间美术、民间服饰、民间饮食等。

三、民俗学的产生与发展(了解)

(一)欧美民俗学的产生与发展

民俗学发端于19世纪初期的德国。民俗学早期代表任务是德国的格林兄弟。民俗学一词是在1846年由英国考古学家汤姆斯首先提出来的。

1878年英国民俗学会成立,并创办了第一份民俗学杂志《民俗学刊》。1888年,美国民俗学会成立。随后,民俗学在欧美各地普遍发展起来。

(二)中国民俗学

中国民俗学研究发端于20世纪初在知识界掀起的一场文学革命,历史上称为新文化运动。

1918年北京大学设立的“歌谣征集处”和在《北大日刊》刊登的《征集全国歌谣简章》,被视为开创了中国民俗学研究的先河。

1927年,中山大学成立民俗研究会后,中国民俗学开始进入科学研究轨道。1949年以前,中国民俗学研究主要在民间故事、歌谣等的收集和研究方面取得丰硕的成果。

第三节 民俗调查

一、民俗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1、早期民俗学研究的方法缺陷

民俗学从产生起一直到20世纪初,其研究方法一直是采用图书馆安乐椅式的研究方法。研究资料大都来源于图书馆和资料室,资料基本脱离了其使用环境和场合,其真实性和准确性大都值得商榷,属于一种“死”的材料。这样研究的 意义和价值大打折扣。因此,早期民俗学研究的方法具有很大的缺陷。

2、马林诺夫斯基开创的田野调查方法

针对早期民俗学研究方法的缺陷,20世纪初期,马林诺夫斯基开创了民俗学研究的新方法——田野调查方法。这使得民俗学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天地,也使得民俗学研究具有了活力。

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一些民俗学者诸如亚伯拉罕、本阿莫斯、邓迪斯等进一步完善了田野调查方法论。他们”语境”理论,强调民俗事项必须放置在它们的背景,或者说是“三维空间”,其中包括“语言”、“行为”、“交流”、“表达”、“表演”等因素之中。

在语境理论的基础上,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民俗学界产生了新的理论,即“场景”理论,并很快占据了民俗学研究的主导地位。语境理论、场景理论尽管还有许多不完善之处,但不管怎样,它们都在逐步地完善田野调查方法论。

3、中国民俗学者开展田野调查的实践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一些民俗学者们也开始进行田野调查的实践活动。顾颉刚等民俗学先驱主持进行的对妙峰山进香活动的调查在中国民俗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田野调查的内容(重点掌握)

(一)文本

文本是指人们收集和记录下的某一具体的民俗事项,如一条谚语、一种风俗、一座民居等。

(二)本文

本文是指民俗事项是通过什么样的形式、怎样被表现出来的。本文包括:讲述者语言的节奏;声音的强弱;是否具有感情色彩;声音的重复;修辞和语言技巧。如果民俗事项是以视觉、表演或其他表现方式被表现出来的,本文包括节奏;色彩;母题或模式的重复;材料的选择;空间的使用和线条的结构;动作和表情。

(三)语境

语境包含很多层面。总的说来,语境指的是在人与人交流过程中,民俗事项被使用、表演或被展现的活的、真实的 场景。民俗事项被使用或被“表演”的背景是一个复杂的多面体。鲍曼认为,背景可以分为“文化语境”和“社会语境”两个部分。

1、文化语境

文化语境指的是某种文化环境中的意义系统,分为意义系统、价值系统和交流系统三个层次。

(1)意义系统指的是理解某一民俗事项的必要的知识和信息。人们所具有的基本知识和理解力使人们能够懂得和明白一条民俗事项的内容及其意义。而不同的文化背景使得我们对彼此的符号和意义系统感到陌生。

(2)价值系统指的是某种文化的价值系统,包括家庭、经济、宗教、教育和政治

(3)交流系统指的是民俗事项的“自然分类”以及人们对此的掌握和使用情况。“自然分类”是指民众自己对不同类型的民俗事项的特点和性质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和定义。有别于民俗学家对民俗事项类型、特点和性质的定义和认识。

2、社会语境

社会语境指的是某种文化形式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交流活动。社会语境可分为社会基础、个人背景和“表演”场合三个层次。

(1)社会基础指的是民俗事项的传承人是否属于某一特定的社会群体和某些具有特殊地位和身份的人,民俗事项的表现和表演在整个社会网络系统中有什么地位,人们对待民俗事项的态度等。

(2)个人背景指的是民俗事项和其传承人之间的关系。传承人的个人背景包括其身份、地位、教育程度、经历等直接影响到传承人所拥有的民俗事项的类型。

(1)“表演”场合指的是人们使用或表演某种民俗事项的特定场合。有时可能是一次聚会,有时可能是一个节日、仪式、庙会、谈话等。总之,民俗事项一定是伴随着某个事件而发生的,是伴随着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活动而发生的。因此,每一次“表演”一定会具有一种社会功能。

在具体的田野调查中,情况往往比我们想象的复杂的多,背景的层次和种类也很多和复杂。另外还有直接导致民俗事项出现的极其普通的生活琐事、事件等。如果处理不好背景与内容的关系,我们就会或者忽视了背景、或者削弱了对内容的分析和研究。

三、田野调查的方法(一般了解一般的步骤和应注意的问题)

(一)准备

1、确定自己研究主题,即自己要研究的“点”。不可盲目地、没有目标地收集所有材料。

2、划定自己研究的范围,即自己要研究的“面”。要注意研究的内容可以在不同的表现形式中存在,忽略了对其他表现形式与研究内容关系的材料的收集,得出的结论可能会相当狭隘。

3、携带必要的研究工具。

4、掌握一些必要的调查技巧。

5、掌握调查主题、调查地点和调查人群的背景资料,其中包括相关的风俗、信仰、社会组织形式等。可查阅相关的图书、报刊资料。

(二)提问

1、注意被调查者不可能、也不能具有分门别类的能力和综合连贯表述自己的观点。

2、对不同的调查者要耐心进行解释,要采用适合的方式方法引入调查的话题,引导被调查者的思路沿着自己的思路进行表述或表演。

3、对于调查者提出的问题,讲述者可能不会给予明确的答复,也可能是答所非问。注意不要急于打断讲述者的谈话,要避免提一些笼统的问题。

(三)相关信息的采集

1、注意不同的民俗事项讲述的时间、地点。

2、注意讲述者所讲内容是否是祖传、是否是个人拥有,听众是谁。

3、注意讲述者讲述过程中的行为、表情、动作等。

4、注意听众的参与和态度。

5、注意人们认为讲述的民俗事项的类型,其类型真实与否。

6、注意人们对这些类型的态度。是否相信讲述者所讲的内容。

四、民俗学的研究(了解)

1、田野调查结束后,要对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分类、归档,然后,这些材料才能够被我们充分利用。

2、当代民俗学研究倾向于对民俗事项进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在用民俗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民俗事项进行研究的同时,结合运用人类相关的学科和领域的知识及理论方法;还要注重把研究对象放在其生存的文化语境中进行横向比较或历史发展的综合研究。

篇6:大寒民俗活动和民俗食物

这个大寒的“大”字,就是终结的意思,到头的意思。民谚中有“大寒到顶端,日后天渐暖”一说。这时候,才会明白古人用字之精心,没有把最冷的日子叫大寒,而将大寒错位移到二十四节气最后。你得佩服二十四节气的名字起得个个经得起岁月的推敲和审视。

二十四节气过完,一年就算过完了,中国人最讲究的春节就要到了。所以,民谚又有“大寒过了就是年”一说。今年大寒的节气,在腊八后的第三天,是真的进入了过年的日程表里的。过年日子,一天接近一天,日渐热闹起来,让人充满喜悦的期待,是大寒整个节气里的主旋律。

大寒节气习俗活动和食物

大寒节气习俗 ——大寒时节尾牙祭

尾牙源自于拜土地公作“牙”的习俗。所谓二月二为头牙,以后每逢初二和十六都要作“牙”,到了农历十二月十六日正好是尾牙。一般情况下,尾牙祭祀多在十二月十六日的下午四五点开始祭拜。尾牙祭拜土地公时,供桌会设在土地公神位前。在门口或后门处也会设供桌,以祭拜地基主。祭祀的供品有牲礼(鸡、鱼、猪三牲)、四果(四种水果,其中柑橘、苹果是一定要有的),还有“春卷”,即润饼,里面卷有豆芽菜、红萝卜、笋丝、肉丝、香菜,外面裹有花生粉,吃起来美味可口。尾牙源自于拜土地公做“牙”的习俗。所谓二月二为头牙,以后每逢初二和十六都要做“牙”到了农历十二月十六日正好是尾牙。

尾牙同二月二一样有春饼(南方叫润饼)吃,这一天买卖人要设宴,白斩鸡为宴席上不可缺的一道菜。据说鸡头朝谁,就表示老板明年要解雇谁。

作尾牙算是感谢土地公对信众的农作收成与事业生意顺利的庇佑,所以会比平常的作牙更加隆重,且各公司行号的老板会在公司、家中或餐厅稿赏员工,作为慰劳员工一年来的辛勤;或是宴请亲友聚餐,联络感情。

按照传统习俗,老板会在聚餐时将鸡头对准将要被解雇的员工,作为提示。现在有些老板一般将鸡头朝向自己,以使员工们能放心地享用佳肴,回家后也能过个安稳年。

大寒节气习俗 ——大寒时节祭灶

农历腊月二十三日为祭灶节,民间又称“交年”、“小年”。旧时,每家每户灶台上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传说灶神是玉皇大帝派到每个家庭中监察人们平时善恶的神,人们称之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被视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每年岁末,灶王爷都要回到天宫中向玉皇大帝报奏这家人一年的善恶,玉皇大帝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的手上。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

人们“送灶”时,会在灶王爷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袜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爷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开,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

小年祭灶是大江南北共同的习俗。过去,到这一天人们都要在灶屋(厨房)的锅台附近墙壁上供奉灶王爷、灶王奶奶像。佛金神像的两侧还要贴上一副对联。常用的灶神联上往往写着“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额为“一家之主”。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爷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所以有“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来”之说。在岁末卖年画的小摊上,也卖灶王爷的图像,以便在“接灶”仪式中张贴。图像中的灶神是一位眉清目秀的美少年,因此我国北方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以示男女授受不亲。如今,农村很多地区仍然沿袭了这一习俗。

大寒节气习俗 ——大寒不生火

本日大开窗户,室内停止生火,多穿衣服,用自身的体能抵抗严寒,以增强体质。据说,这样还能把蜷卧在屋内的虫子冻死,来年春天居室便会格外洁净。

大寒节气习俗 ——哺太阳

冬季日光温和可爱,没有夏天猛烈,经常在太阳底下休息,非常有益。无力生火之人,往往待在有日光的地方,工作或者休息,俗称哺太阳。

大寒节气习俗 ——轧猪油渣

轧猪油渣是冬日里儿童取暖的一种游戏。集合儿童十余人,平均分成两组,互相背靠背坐着,用力撑轧.以能通迫对方后退为胜。这个游戏通常在长凳子或大的门槛上做。儿童游戏过后,汗出而不觉得寒冷。

大寒节气习俗 ——喝鸡汤、炖蹄膀、做羹食

在江苏一带民间有“一九一只鸡”的传统食俗。虽然大寒节气已是农历四九前后,但南京人依然要喝鸡汤。做鸡必须用老付鸡,或单炖,或添加参须、构祀、黑木耳等同炖。鸡汤美味滋补很适宜在寒冬时享用。但是最具南京特色的要数腌菜头、炖蹄膀,这是南京人独有的吃法,小雪时腌的青菜此时已是鲜香可口;蹄膀有骨有肉,有肥有瘦,肥而不腻,营养丰富。腌菜与蹄膀可谓荤素搭配,肉显其香,菜显其鲜,符合科学饮食要求,且便于家庭制做。腊月时,老南京还喜欢做羹食用。北方的羹偏干豁稠厚重,南方的羹偏于清淡精致,而南京的羹则取南北风味之长,既不过于赫稠或清淡,又不过于咸鲜或甜淡。南京冬日喜欢食羹的一个原因是取材简单,可繁可简,可贵可贱,肉糜、豆腐、山药、木耳、山芋、榨菜等,都可以做成一盆热腾腾的羹,配点香菜,撒点白胡椒粉,吃得全身热气腾腾。

大寒节气习俗 ——吃糯米

在我国南方广大地区,有大寒吃糯米的风俗,这项习俗虽听来简单,但却包含着前人们在生活中积累的生活经验,因为进人大寒天气十分寒冷,糯米是热量非常高的食物,有极佳的御寒功效。

大寒节气习俗 ——蒸腊米

天津人会在腊月最寒冷之时,蒸腊米。所谓蒸腊米,就是在大寒时节,家家户户会拿出一些上等好米洗净蒸透,之后铺摊在芦席上,等冷透后晒干,装进干净的瓷缸内储存,即使放上几十年也不会坏。夏天吃这种米可以免泻痢;老年人或体弱多病者,用蒸腊米煮食。对脾胃有益。

大寒节气都有哪些习俗?

1防寒:鸡汤糯米饭

岭南民谚有云:“小寒大寒,无风自寒。”在传统节气中极冷的一天,广东民间形成吃糯米饭的习俗。过去穷人家防寒条件简陋,没有更多营养品食用,从大寒开始吃上一碗糯米饭就算是补身体了。中医认为,糯米性温、味甘,入肺、脾经,有补虚、补血、健脾暖胃作用,是一种温和的滋补品。

如今在广东常见这样的情景:大寒来临前,家家户户煮上一锅香喷喷的糯米饭,拌入“腊味”、虾米、干鱿鱼、冬菇等,以迎接传统节气中最冷的一天。

在大寒时节,南京人的日常饮食多了炖汤和羹。传统的“一九一只鸡”的食俗仍被不少市民家庭所推崇,南京人选择的多为老母鸡,或单炖,或添加参须、枸杞、黑木耳等合炖,寒冬里喝鸡汤真是一种享受。

此外,老南京还喜爱做羹食用。羹肴各地都有,做法也不一样,如北方的羹偏于粘稠厚重,南方的羹偏于清淡精致,而南京的羹则取南北风味之长,既不过于粘稠或清淡,又不过于咸鲜或甜淡。

大寒习俗中,南京冬日喜欢食羹还有一个原因是取材容易,可繁可简,可贵可贱,肉糜、豆腐、山药、木耳、山芋、榨菜等,都可以做成一盆热乎乎的羹,配点香菜,撒点白胡椒粉,吃得浑身热乎乎的。

2尾牙:买卖人设宴

过去的习俗,搬家、破土、安葬都要查方向、选日期,禁忌很多,怕碰到太岁。但是大寒后到立春前,是新旧太岁交承之时,这会儿搬家、破土、安葬,不论什么方向都无凶吉。因此,这些事儿都在大寒后办。

广东岭南地区有大寒联合捉田鼠的习俗。因为这时作物已收割完毕,平时看不到的田鼠窝多显露出来,大寒也成为岭南当地集中消灭田鼠的重要时机。

在农村,每到大寒时节,人们便开始忙着除旧布新,腌制年肴,准备年货。在大寒至立春这段时间,有很多重要的民俗和节庆。如尾牙祭、祭灶和除夕等,有时甚至连中国最大的节庆春节也处于这一节气中。可以说,大寒节气中充满了喜悦与欢乐的气氛,是一个欢快轻松的节气。

尾牙源自于拜土地公做“牙”的习俗。所谓二月二为头牙,以后每逢初二和十六都要做“牙”,到了农历十二月十六正好是尾牙。尾牙同二月二一样有春饼(南方叫润饼)吃,这一天买卖人要设宴,白斩鸡为宴席上不可或缺的一道菜。据说鸡头朝谁,就表示老板第二年要解雇谁。因此有些老板一般将鸡头朝向自己,以使员工们能放心地享用佳肴,回家后也能过个安稳年。

时至今日,尾牙祭已经慢慢退出了大寒习俗,但中国福建沿海、台湾等一些地方仍保留着尾牙祭的传统。

3祭灶:糖粘灶王嘴

大寒期间,农历腊月廿三为祭灶节,自然就少不了祭灶的习俗。

传说,灶王爷是玉皇大帝派到每个家中监察人们平时善恶的神,每年岁末回到天宫中向玉皇大帝奏报民情,让玉皇大帝定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爷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化开,涂抹在灶王爷嘴上,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不让灶王爷说坏话。常用的灶神联往往写着“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和“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之类的字句。

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所以俗语有“廿三去,初一五更来”之说。在岁末卖年画的小摊上,也卖灶王爷的图像,以便在“接灶”仪式中张贴。图像中的灶神是一位眉清目秀的美少年,因此我国北方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以示男女授受不亲。当然,有的地方对灶王爷与灶王奶奶合祭,便不存在这一说法了。

4除夕:“踩岁”迎新春

腊月三十为除夕。元旦是一年之始,而除夕是一年之终。我国人民历来重视“有始有终”,所以除夕与第二天的元旦这两天,便成为我国最重要的节庆。

中国各地在腊月三十这天的下午,都有祭祖的风俗。称为“辞年”。除夕祭祖是民间大祭,有宗祠的人家都要开祠,并且门联、门神、桃符均已焕然一新,还要点上大红色的蜡烛,然后全家人按长幼顺序拈香向祖宗祭拜。

旧时大寒时节,人们争相购买芝麻秸。因为“芝麻开花节节高”,除夕夜,人们将芝麻秸洒在行走的路上,供孩童踩碎,谐音吉祥意“踩岁”,同时以“碎”“岁”谐音寓意“岁岁平安”,求得新年节好口彩。这也使得大寒驱凶迎祥的节日意味更加浓厚。

除夕之夜,人们要鸣放烟花爆竹,焚香燃纸,敬迎谒灶神,叫做“除夕安神”。入夜,堂屋、住室、灶下,灯烛通明,全家欢聚,围炉熬年、守岁。

新中国成立后,安神烧香活动渐废,其它欢庆活动依然。近年来,于除夕夜晚又增加了看电视,参加娱乐活动等新内容。

除夕的晚餐又称年夜饭,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一顿饭。这顿饭主食为饺子,还有很多象征吉祥如意的菜肴。如“鱼”与“余”同音,一般只看不吃或不能吃完,取“年年有余”之意;韭菜取其“长久”之意;鱼丸与肉丸取其“团圆”之意等,这些都是不能少的菜肴。

上一篇:保险公司标语口号下一篇:《寓言二则》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