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台湾问题形势与政策论文

2024-05-12

浅谈台湾问题形势与政策论文(共8篇)

篇1:浅谈台湾问题形势与政策论文

**大学形势与政策论文

浅谈台湾问题

姓名:***

学号:******

班级:*******

**大学**学院

2013年11月

一、台湾的地理位置及地位

台湾位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地处东经119°18′03〃至124°34′30〃,北纬20°45′25〃至25°56′30〃之间。面积3.6万平方公里,包括台湾岛、澎湖列岛、绿岛等岛屿。台湾海峡呈东北向西南走向,北通东海,南接南海,长约200海里,宽约70至221海里,平均宽度约108海里,是海上交通要道,也是国际海上交通要道。中国东海和南海之间往返的船只从这里通过。从欧洲、非洲、南亚和大洋洲到中国东部沿海的船只也从这里通过。从大西洋、地中海、波斯湾和印度洋到日本海的船只一般也经过这里。厦门与台湾隔海相望,其地理位置优越且有良好的深水港湾,自古有“扼台湾之要,为东南门户”之称。台湾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台湾对大陆来说就是一艘永远不沉的航母,台湾对美国来说是它第一岛链的最前沿。台湾经济军事及政治位置都不容小觑。

二、台湾与大陆的历史渊源及台湾问题的由来

台湾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30年。隋唐时期称台湾为“流求”。隋王朝曾三次出师台湾。据史籍记载,610年汉族人民开始移居澎湖地区。到宋元时期,汉族人民在澎湖地区已有相当数量。公元12世纪,宋朝将澎湖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并派兵戍守。元朝也曾派兵前往台湾。元、明两朝政府在澎湖设巡检司,负责巡逻、查缉罪犯,并兼办盐课。明朝后期开始出现台湾的名称。进入16世纪之后,汉人在台湾开拓的规模越来越大。在战乱和灾荒的年代,明朝政府的福建当局和郑芝龙集团曾经有组织地移民台湾。

16世纪,西班牙、荷兰等西方殖民势力迅速发展、开始把触角伸向东方。17世纪初,荷兰殖民者侵入台湾。1662年郑成功率领明朝海军力量驱逐了荷兰殖民者,设立承天府,全面治理台湾岛。这种承天府的治理直到清朝统一中国之后,变为福建省的一部分,1714年清政府派人到台湾测绘地图,以后一直将台湾岛视为“东南沿海七省之门户”。清政府1885年正式成立了台湾省,派出刘铭传治理台湾。1894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次年,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岛,以后在日本统治的50年中。

1945年8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中国的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及澎湖列岛依照中、美、英签署的《开罗宣言》和中、美、英、苏签署的《波茨坦公告》规定,归还中国。10月25日,同盟国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在台北市举行,中国政府向世界宣布台湾及澎湖归中国主权管辖之下。

台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仅在法律上而且在事实上已归还中国。之所以又出现台湾问题,与中国国民党发动的反人民的内战有关。1945年解放战争(中国内战)国民党败给共产党,蒋介石败退到台湾,毛泽东在大陆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台湾一直处于国民党统治之下,一直没有和大陆统一。造成今日台湾海峡两岸隔绝的状态。

三、台湾问题的现状

虽然在连战,宋楚瑜访问大陆后,台海两岸关系出现了有利局面,但两岸关系依然严峻。两岸长期处于敌对隔膜状态。造成这种局面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首先是内部因素:“台独”势力上台,力谋分裂中国。其中以李登辉和陈水扁为代表。2005年5月14日台湾“任务型国大”选举结束后,围绕“修宪”问题,陈水扁更是全力动员,以确保包括“公投制宪”内容在内的“修宪”方案得以通过。从而为两岸关系的发展制造阴影。而台湾当局媒体对大陆的报道,无论是平面的还是数字的,多是敌对和嘲讽的内容。很少涉及正面报道。电视频道以欧美和日本为主。从而,台湾对大陆的信息封锁和欧美日等对大陆的歪曲报道使不少台湾民众对大陆的了解甚少,甚至误解。

除了内部因素,还有就是美国等国家对台湾的干预。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本可以解放台湾,但美国把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干扰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收复台湾。再后来,美国国会竟通过了所谓《与台湾关系法》,并经美国总统签署生效。这个《与台湾关系法》,以美国国内立法的形式,做出了许多违反中美建交公报和国际法原则的规定,严重损害中国人民的权益,美国政府根据这个关系法,继续向台湾出售武器和干涉中国内政,阻挠台湾与中国大陆的统一。现在的台湾也是因为美国等国家的撑腰,想一方面享受大陆给予的优惠,另一方面又不和大陆统一。

四、大陆为全国统一所做出的努力

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争取和平统一,但是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积极推动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等各项交流。

1995年1月30日,江 泽 民总书记发表了题为《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精辟地阐述了邓小平“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思想的深刻内涵,提出了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后被称为“江八点”)。

2005年3月4日,胡 锦 涛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的民革、台盟、台联界委员时,发表了重要讲话,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了四点意见(即“胡四点”):

第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

第二,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

第三,贯彻寄希望于台湾同胞的方针决不改变;

第四,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2005年4、5月间,国民党主席连 战、亲民党主席宋 楚 瑜等相继对大陆进行了历史性的访问;新的党际交流平台——“国共论坛”建立;面对“台/独”的猖狂挑衅,中共采取了“促美遏独”、“联蓝反独”的正确策略,建立起了国际国内“反独遏独统一战线”,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我所用,一次次成功地挫败了陈水扁的“台/独”冒险,终于通过2008年3月“大选”,把顽固坚持“台/独”的民进党赶下了台,实现了台湾政坛的再次政党轮替,“台/独”势力遭受重创。

2008年3月,胡 锦 涛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民革、台盟、台联委员时再次发表了重要讲话,呼吁“两岸同胞团结起来,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共同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共同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首次把“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高到了“主题”的高度。

五、我们大学生应该怎么做

大学生是祖国的新兴力量,具有较高的素质和强大的力量。我认为大学生首先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坚定祖国统一的信念,坚决反对一切危害“祖国统一”的言论行为捍卫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通过开展各种宣传活动,加强祖国统一意识和宣扬祖国统一思想。

六、学习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大学生,深刻、全面的了解国内外的形势是非常必要的,而学习这门课程是对可以帮助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能力。了解当今国内国际的形势与政策不仅是帮助当代大学生取得成功的一方良药,也是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精神面貌的一种有效途径。

当今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中国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课程的学习不仅提高了我的综合素质,开阔了我的视野,同时还培养了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肩负国家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责任感,坚定了我的信念,使我在大学生活中取得长足的进步。

篇2:浅谈台湾问题形势与政策论文

【论文摘要】 台湾问题是我国一项基本问题,这不仅关系到我国的统一,也关系到世界的和平和稳定。台湾问题的产生有其历史多方面的因素。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一项庄严而神圣的使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为之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

【论文关键词】 解决 台湾 统一 稳定

一、前言

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是每个主权国家的神圣权利,也是国际法的基本原则。联合国宪章明确规定:联合国和它的成员国不得侵害任何会员国或国家之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不得干涉在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国内管辖的事件。联合国《关于各国依联合国宪章建立友好关系及合作之国际法原则之宣言》指出:凡以局部或全部破坏国家统一及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为目的之企图,都是不符合联合国宪章精神的。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被侵略、被宰割、被凌辱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而英勇奋斗的历史。台湾问题的产生与发展,都与这段历史有着紧密的联系。由于种种原因,台湾迄今尚处于与大陆分离的状态。这种状态一天不结束,中华民族所蒙受的创伤就一天不能愈合,中国人民为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斗争也一天不会结束。因此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中国完全统一,已然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五十年来,中国政府为此进行了不懈的奋斗。

二、台湾问题的由来

在远古的时候,台湾岛和祖国大陆是连接在一起的,是大陆的一部分。后来,由于地壳运动,海平面时升时降,台湾岛也时沉时浮,直到5000年前,相连接的部分下沉为海峡,台湾于是成了祖国东中的一个四面环海的大陆岛。这从台湾海峡海底的地形可以得到证明。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共产党曾经与中国国民党携手抗击侵入中国的日本军队。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中国的抗日战争结束后,以蒋介石为首的中国国民党拒绝与中国共产党建立联合政府,并在1946年发动内战,企图消灭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政权。经过三年战争,军事上处于劣势但得到人民支持的中国共产党打败了国民党。1949年10月1日,取得胜利的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党势力从中国大陆全面溃退,退踞只占中国国土面积三百分之一的台湾岛,并在美国的支持下,继续与已成为中国合法代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抗。从此,台湾陷入与中国大陆的分离状态之中,至今已有57年。

另外,台湾问题的产生以及长期得不到解决,与一些外国势力,特别是美国在其间插手密切相关。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以后,当时的美国政府本来可以从中国内战的泥潭中拔出来,但是它没有这样做,而是对新中国采取了孤立、遏制的政策。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政府派出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当时的美国总统杜鲁门公然声称“台湾地位未定”。朝鲜战争停战后,美国在1954年又与台湾当局签订了所谓《共同防御条约》,将中国的台湾置于美国的所谓“保护”之下,阻挠中国政府解决台湾的正义斗争。中美建交三十多年来,美国政府和国会仍然不断通过向台湾提供所谓防御性武器等做法,阻挠中国统一台湾的进程。

三、台湾问题未来的走向

台湾岛地处交通要冲,既可作为遏制日本,控制南海诸岛,震慑东南亚的据点,又可作为进入太平洋,固守大陆的前沿阵地。如果将台湾收回,那么钓鱼岛问题将迎刃而解,美国设在关岛的所谓“遏制中国的前沿”也会失去作用。到那时,南海舰队的有效保障范围将进一步扩大,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抢占的南海诸岛也会送回。对日本而言,中国占领台湾岛就意味着日本以后无法再从西亚进口石油,而要依赖于俄罗斯,中国和俄罗斯就可以联起手来共同对付日本。台湾虽然脱离了民进党的统治,其前景同样不能不让人担忧。从近期来看,国民党虽然不支持台独,但是国民党是个资产阶级政党,这是众所周知的,他对中共的态度在现在看来不反对,但不代表支持。将来涉及到台湾主权问题时,仍然可能比较尖锐。从个人角度讲,台湾回归,意味着台湾的执政者就会降级,从总统降到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不想把自己的地位降低,更何况有日本、美国等国支持,还有比较强大的资金和一定的武力。

四、台湾问题解决方法

将来大陆和台湾的关系会是怎样的呢?尽管大家在这个问题上有不同的看法,但是有一点是绝对相同的,收复台湾是肯定的。只不过有两个问题:第一,手段方法问题,如果台湾决心要实现台独的话,大陆肯定会动用武力;如果台湾总是徘徊,那么大陆就会观望。大陆不会轻易动武,这是肯定的,因为如果动武,交战的不仅仅是两方,还会掺和进日本、美国。美国会不会出兵倒是个未知数,而日本,个人认为肯定会出兵,因为涉及到其安全问题了。一旦交战,经济肯定会受影响,而且东亚地区都会不稳定。这直接引起了第二个因素:时间问题,可能很快,也可能在我们这代解决不了。总之,台湾问题非同小可,解决台湾问题牵涉到的不仅是祖国大陆和台湾岛内,还有众多国家和地区,因此我们必须三思而后行。

中国政府出于对整个国家民族利益与前途的考虑,本着尊重历史、尊重现实、实事求是、照顾各方利益的原则,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概括地说,就是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在一个统一的国家内,允许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并存。中国的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长期和平共存,谁也不吃掉谁。但针对台湾岛内的分裂势力企图把台湾分裂出中国的动向和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的企图,中国政府同时表示,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积极促进“和平统一”。第一,增进共识,确认只有一个中国。海峡两岸同胞都是炎黄子孙,随着岁月流逝和社会的前进,面对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流,两岸都应以民族大义为重,以国家统一、民族昌盛和人民幸福为己任,以符合实际,实事求是的务实精神,求同存异,化干戈为玉帛,结束两岸之间的分隔与对峙。

第二,增进互信,加深理解。传统文化尤其是长期占居中国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是联系两岸人民的纽带。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深深渗透入每一位中国人的心中,维持了两岸同一民族的心理稳定性。大力进行两岸传统文化交流,可以唤醒台湾人民的“大中华意识”。如果未来两岸能实现中华文化复兴基础上的统一,更是全球华人所乐见的,搭好对话桥梁,沟通谈判渠道。

第三,增加民间交往,扩大经贸合作。20世纪80年代以来,两岸之间文化、艺术、体育、演艺、学术、科技的交流不断增多,两岸人民受益日增。但总体上看仍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台湾当局的阻挠和限制。如:两岸不能全面直接“三通”等,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改善与加强。至于未来两岸经济贸易合作与发展,则更是前景广阔,机遇多多。两岸经贸互补性极强,内地有广阔的市场,丰富的资源,充裕的劳力,台湾有较雄厚的资金和较强的技术。

五、总结

篇3:浅谈台湾问题形势与政策论文

一、是“形势”非“形式”:厘清“形势与政策”课的功能定位

1. 明确大学生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程的重要性。

开设“形势与政策”课, 主要任务是开展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教育, 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 引导大学生感悟形势对个人发展的直接关联, 毕竟“形势与政策”课程是“形势”课, 不是“形式”课。从大学生内在要求看, 他们求知欲望强, 渴望能增长知识, 开阔视野。一堂好的“形势与政策”课可以比作“一顿营养丰盛的知识快餐”[2]。从“形势与政策”课的内涵看, “形势”指的是现实事物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政策”是指党和国家为实现既定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为, 即行为准则, 它反映着人民的意志和利益, 二者相辅相成。2 000多万在校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未来接班人, 学会判断形势、把握政策十分重要。从学生成长面对的文化环境来看, 通过形势与政策教育分辨是非, 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认识事物本质, 有利于青年人保持昂扬向上的追求。“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能缓解学生认识上的反差, 解疑释惑, “登高望远”, 帮助大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2. 摈弃一些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与管理中存在的“形式”化倾向。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 (即“13号文件”) 颁发以来, 各地高校纷纷规范课程开设, 创新教学形式, “形势与政策”课程实效得到加强。然而, 从开课状况看, 仍有一些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流于形式。一些高校没有按照文件要求规范开设, 他们满足于对上级指示和部署的照发照转, 缺少具体、实际的、有效的措施。有些高校已将该课列入教学计划, 然而缺乏应有检查和监督。一些高校依旧没有列入课表, 只是开设相关讲座, 或不定期地在数百人礼堂宣讲, 或拉线广播转放录音, 没有实质性的、规范的课程安排。从教师教的状况看, 一些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师队伍缺乏统筹, 专职教师少, 兼职教师多;青年教师多, 有经验的教师少。一些教师欠缺大班教学纪律掌控能力和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运用……从学生学的状况看, 一些学生主观上没有认识到对“形势与政策”课程学习重要性, 缺少长远思维和眼光;不能从“要我学习”转入“我要学习”的境界。

二、是“设疑导思”非“满堂灌”:创新“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方法

1. 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增进师生“问题意识”。

“形势与政策”教师承担着“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 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任务。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问题意识极其重要。教师若采取“填鸭”式“满堂灌”, 课堂上, 学生思维只会跟着老师转, 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得不到发挥, 他们也享受不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乐趣。“问题意识”是解决一切矛盾和问题的“总根子”[3]。如何让学生“敢问”、“想问”、“有问”、“会问”, 增进学生“问题意识”?教师在“形势与政策”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过程, 深入研究教育部每年两期的“形势与政策”教学要点和相关教学内容, 研究学生, 增强问题的探索性、扩展性、现实性。“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要重视解决问题的时效性、实效性, 讲究解决问题的长效性。其实效性体现在结合学生的思想特点, 诠释党的基本理论、分析国内外基本形势、解读社会时事热点问题, 教育学生认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其时效性体现在结合最新国内外形势特点及我们的政策, 往往是一些热点问题, 显示出其他课程所未有的即时性;其久效性体现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 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坚定信念。

2. 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运用“问题解析”。

“课堂本应就是问题的集散地”。教师要安排特定的情境, 设计关键的问题, 提供感悟的契机, 创设思维的氛围, 启发学生在探索中自觉结论并获取知识。“问题解析式”包含两个方面内容, 其一, 教师以教育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点为依重点设计出需要研讨的问题;其二, 教师采取多种方式收集和回答学生问题。在“形势与政策”专题教学中, 教师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调动兴趣, 聚焦和提出问题。问题往往具有极强的情境性,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有赖于教师的教学技能。在“形势与政策”专题教学中, 教师必须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兴趣, 选用一些典型的、能激发学生共鸣的时政热点、焦点问题, 激发学生了解和分析国内外重大时事政治及社会热点, 焦点问题。“形势与政策”教学离不开热点问题, 教师可以“设疑导思”, 将热点问题的历史背景、起因、实质、影响、发展趋势讲清楚, 并讲述理论、形势和具体政策。教师可以尽量少讲、精讲、讲重点, 采用师生互问互答, 生生互问互答形式, 让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去思考、去提问。第二, 生动具象, 展示和演绎问题。课前几分钟教师可以采用现代信息科学和网络传媒技术, 即刻登陆互联网, 播放时事热点视频, 把要探索的主题图文并茂、情境鲜活地展现出来。例如, 在讲授“如何看待中国国际地位新变化”专题时, 教师可以用最新资讯、统计数据、外媒报道等引出中国国际地位话题, 启发学生思考“什么是综合国力”?“如何分析中国国际地位”?“为什么说中国国际地位有了新变化”?哪些新变化?如何看待这些新变化等, 引导学生关注问题, 分析前因后果。第三, 互动引导, 讨论和点评问题。教师可以用问题方式激发学生随堂交流, 如结合时事点评“我所知道的中国国际地位新变化”, 学生可以结合教师展示的资讯, 开展热烈的课堂讨论。教师则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复合地、动态地看待中国国际地位”, 看到中国国际地位内在蕴涵着大和小、强和弱的对立统一, 具有明显的矛盾、复杂性。师生互动交流, 使学生不再有抽象和枯燥的课程感觉, 认识到中国国际地位还具有快速多变的特性, 正确全面辩证地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的内涵。第四, 延伸平台, 征集与解答问题。网络时代“要充分利用校园网主题教育网站或网页”[4]。《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思想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开发网络教育资源, 形成网上网下教学互动、校内校外资源共享”。

笔者早在七年前就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程网络教学平台, 开通“形势与政策圈子”论坛, 创新教学载体。至今已有近百万频次点击, 数千主帖和数万回复帖。征集问题, 解答问题, 表达感受, 师生共享着“形势与政策”知识信息和情感体验, 有效弥补了课堂教学即时性强、课时少、学生多、教学对象差异大等缺憾。

三、是“强强联合”非“单兵作战”:增进“问题意识”提升教师教学实效

1.“形势与政策”课程特点决定师资队伍的素质要求。

转型期的中国, 面临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在大的方向上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 但一些具体的方针、政策则要根据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作出相应的调整与变动。因此, “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内容具有时效性, 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多变性。另外, “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还具有综合性和多学科性。教师讲述这些问题时, 通常要谈中国, 比外国。同时, 需要教师具备经济、政治、外交等多个领域的学科背景和学术造诣。

2. 强化“形势与政策”课师资队伍建设的具体举措。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培训作出明确规定。结合教学实际, 我们认为“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应具备以下素质:首先, 必须具备良好的政治理论素养、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高度的政策敏感。“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必须能够在不断变化的形势与政策材料中迅速找到最新、最重要、最适合的教学内容。如每年“两会”召开后, “形势与政策”课教师总要介绍“两会”基本情况, 从《政府工作报告》中判断出新提出的主张, 解析这些新主张的意义。教师还必须在讲解时联系到前一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内容, 引导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形势政策, 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其次, “强强联合”培养教师团队, 适应“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求。“形势”与“政策”天天在变化, 难点、热点、深层次问题接二连三, 教师的知识积累更新难度极大。任课教师既要做“消防员”又要做专家。“形势与政策”课的政治性、政策性、时效性特点要求教师团队“强强联合”, 克服“单兵作战”。训练教师具有较强“问题意识”, 在课堂内自如地实现“追问, 扣问, 询问”[5], 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此外, “每月一讲”集体备课、专兼职教师联袂教学、教改课题申报立项、各级课程培训班的积极参与……这一切, 为“形势与政策”课营造了良好影响力。

参考文献

[1]俞吾金.如何理解“问题意识”[N].长江日报, 2007-06-28.

[2]郭爱英.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方法探讨[J].思想教育研究, 2006, (12) .

[3]韩姗姗.领导干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需增强“问题意识”[J].金色通道, 2009, (12) .

[4]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 (1949—2008)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210.

篇4:浅谈台湾问题形势与政策论文

摘要:在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师资力量薄弱;二是教学形式单调;三是课程内容安排缺乏系统性;四是对学习效果缺乏追踪和评价。因此,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师素质;改革教学方式,增强教学实效;明确课程特征,定位教学内容;建立自主学习与互动教育相结合机制,客观、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可建立“形势与政策”教育网站,丰富教学形式与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474(2008)02—0026—03

“形势与政策”课是我国高校德育体系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与其他课程相比,“形势与政策”课具有政策性、时效性、理论性、现实性的特点,且教学内容信息量大,与现实联系紧密,综合性强,涉及面广。由于没有统编教材和固定的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考查方式等方面还缺乏科学的规范,使“形势与政策”课的实际效果不太理想。在党和国家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形势下,进行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增强教学实效性已成为一项极为紧迫的重要任务。

一、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者理论修养不高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由思政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部)负责,师资队伍主要由辅导员、机关党政干部和部分专业课教师组成,能够连续开设该课程的教师不多,师资力量比较薄弱。不少年轻的辅导员阅历较浅,对一些重大理论问题自己也认识不清,加之课堂经验不足,理论讲不深、讲不透,因此课堂教学缺乏感染力。

2.教学形式单调,缺乏吸引力

由于师资少,听课人数多,每个教学班都有一百多人。这种大课堂教学,学生与老师交流少,很难开展课堂讨论等互动式教学,而且几乎没有答疑课,教学形式单调,影响了教学效果和学生深入学习的积极性。多媒体教学也变成了单纯的放录像、看光碟,社会实践变成了完成任务的点缀,即使是外出参观也只不过是对理论学习的简单验证。这样的教学缺乏吸引力,无法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和认知能力。

3.课程内容安排缺乏系统性

“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应包括该课程的学习目的、意义,学习的方法、途径;观察形势和理解政策的正确立场、观点、方法;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任务、发展现状和趋势;当前国际关系的状况和发展趋势,我国的对外政策,世界重大事件及我国政府的立场;大学生在形势与政策方面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等等。但高校目前安排的课程专题涉及面不够宽,而且内容安排缺乏系统性。

4.对学习效果缺乏追踪和评价

学生通过上“形势与政策”课等渠道了解和掌握了一定的知识,但是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缺乏系统性,比较注重社会热点问题,不重视基本的理论知识;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认识也不深刻,有时只看现象而不能准确认识本质,有时看法还比较偏激等。高校又缺乏一套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客观和科学的评价体系或办法,无法准确把握学生的这些思想状况和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二、对策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师素质

一是按照“多渠道组织,分专题培养”的思路来建设师资队伍。“多渠道组织”即充分发挥高校学科门类齐全、教师资源丰富的优势,聘请其他学科的专家来补充“形势与政策”课的师资力量;“分专题培养”即根据“形势与政策”课程特点,将课程内容分成国际形势专题、国内形势专题、社会热点专题等,组成各专题的教师讲师团。二是加强教师培训。“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除应具备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之外,还应有相当广博的其他相关知识,学校应组织相关培训,提高教师素质。教师应与时俱进,努力拓展自身的知识面,可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新的信息传播手段,在第一时间了解国际国内的重大突发事件。三是注重互动性探究。教师应真正了解教育对象,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实际,在教学中针对学生在一些重大形势与政策问题上存在的模糊认识和倾向性问题作正确引导。

2.改革教学方式,增强教学实效

(1)专题讲授与互动式教学相结合以增强吸引力

分专题讲授是“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主要方式。在教学中组建专题教学小组,集体讨论教案,根据教学讲义宗旨,召开备课会,分章分节细化教学内容。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注意构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双主”互动式教学模式。通过互动式、讨论式、辩论式以及多媒体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形势,分析问题,把握事物发展规律。

(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育相结合以增强感染力

把“形势与政策”课理论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学习、社会服务、勤工助学、择业就业、创新创业紧密结合起来,在社会实践教学中帮助学生认清形势发展趋势,深刻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并内化为奋发向上的强大动力。

(3)充分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以增强渗透力

学校思政部应及时搜集各主流媒体的最新形势与政策报道和热点评述,转刻成光盘用于教学,通过权威解读的方式迅速反映国内外重大事件,及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使教学具有较强的渗透力、针对性和实效性。

3.明确课程特征,定位教学内容

“形势与政策”课既与马克思主义原理课和大学生思想品德课紧密联系,又有其特定的教学目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形势与政策”课与“两课”的关系,明确其课程特征,这是准确定位教学内容、确立相应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的前提。一是理论性与科学性特征。在对具体形势与政策的宣讲和分析中,贯穿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渗透科学精神,是“形势与政策”课理论性与科学性的特征所在。二是时代感与针对性特征。“形势与政策”课是以党和国家在新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现阶段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为教学内容的主线,由此决定了教学内容有着非常鲜明的时代特征,在教育导向上有着很强的指向性与针对性。三是多样性与综合性特征。“形势与政策”课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国际关系等各个领域,与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许多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形势与政策”课特定的教学目标及课程特征,决定其教学内容的特定性,即必须以党和国家在新时期的任务、路线、方针和政策为主线,以当今的社会热点为切入点,从当代大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把国家大事与身边小事相结合,形成情理相融、新颖丰富的内容体系,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把握好如下几点:一是坚持原则。必须坚持以党和国家当前所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大政方针为教学基本内容的原则,在这个前提下,结合分析具体、现实的社会问题。二是关注热点。密切关注现阶段由于社会变革和时代发展而引发的与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紧密相关,并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或现象。三是找准切入点。要切合学生实际,从学生最关心、最能接受的问题或现象人手,浅入深出,揭示学生所关注和思考的问题与党和国家面临的形势、任务的内在联系,由近及远,由浅入深,把学生对自身利益的关心引导到对当前形势、任务与政策的关注和学习上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4.建立自主学习与互动教育相结合机制,科学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中,应注重创新教育方法,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互动教育。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成立以互动交流为主要特点的各类兴趣小组,组织学生以他们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为话题(如“我们应如何度过大学生活”、“大学生欠费与诚信建设”等)开展讨论和辩论,并邀请“形势与政策”课教师、专家学者及学校领导参与互动式交流对话活动。课程考试可采用开卷考试和撰写论文相结合的方式,考试内容以重大时事新闻与时事评论为主,成绩评定将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相结合。通过以上做法,把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客观、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5.建立“集政治性、思想性、服务性为一体”的“形势与政策”教育网站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到,许多教师和学生都非常希望建立“形势与政策”教育专题网站,以便进行“菜单式”学习。网站内容应包括: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国策、国内形势专题、国际形势专题、重大新闻回放、专家评论、学生论坛等。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丰富的知识,而且可以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高校校园网已经进入学生宿舍,为通过网络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提供了条件。笔者建议由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处、思政部等单位联合建立“形势与政策”教育网站,免费让各院系进行链接,这样可避免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并丰富教学形式与内容。

篇5:浅谈台湾问题形势与政策论文

【摘要】腐败是世界性的问题。我国现今腐败问题严重,存在着腐败案件不断增长,三公消费,越权渎职等问题。而出现腐败问题的原因:一有根本问题在于制度,二致富强烈动机导致腐败,三经济转型不彻底等。为此我们要落实监督制约机制和事后惩戒机制,落实舆论和新闻自由和做到制度的完善与创新。

【关键字】腐败问题防治对策

“物先必腐,而后虫生。”新当选的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谈及的这八个字引发了公众的强烈兴趣,也引发了我对于我国腐败问题的思考。的确,腐败是现今中国社会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也是我们大学生们关注的问题之一。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说,腐败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

腐败是世界性的问题。发达国家有,发展中国家也有;资本主义国家有,社会主义国家也有。反腐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一个难题。

一、我国腐败问题的现状

(一)腐败案件不断增长

根据中国官方公布的这种腐败犯罪数字,人们可以看到,中国的经济犯罪率从1965年的10万分之3上升到1981 年的10万分之89,在1989年又上升到10万分之181。中国政府也在官方统计报告中承认,腐败案件在逐年上升,每年增加10%至20%。

(二)三公消费

2006年中央决算情况报告称,2006年全国财政总收入39373.2亿元、总支出、40422.73亿元。“三公消费”占收入、支出超过22%。现代中国有了举世知名的三个“公害”,就是当代中国的官员们与时俱进的创造。这三个“公害”是:公车泛滥、公吃 奢靡和公游铺张。中国的官员们日常出行要派车,出差要吃饭住宿要用公费,迎接其他领导又要铺张,这从古代开始就已经有了这些风俗习惯,喜欢讲究排场和所谓的礼貌。现在我们国家正处于建国以来腐败最严重的时期,属于世界上腐败程度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并且在国 际上政府廉洁的排名都比较后。

(三)越权渎职

腐败并不只是贪污受贿,它还包括政府官员的越权渎职,有时后者给中国经济发展的危害远大于前者。最可怕的是那些“公仆”为了追求政绩,大搞面子工程、献礼工程,大把花掉我们纳税人的钱,却对国计民生于事无补。我们目前的发展虽然主要体现在经济上,但硬性发展盲目发展,把形象工程各类盲目工程当作发展,以地方政府领导的主观上新的计划经济思想来促进生产发展无异于杀鸡取卵。大跃进式发展,涸泽而渔,拔苗助长式的发展,只顾眼前利益,破坏环境,不顾子孙后代生存空间的发展,而百姓最关心的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却没有实质改变不能不让公民感到痛惜。

二、当前中国腐败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根本问题在于制度

尽管社会学家指出中国腐败现象的多种不同原因,但是,归根结底,中国腐败问题的根源在于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在中国这种过去实行计划经济的发展中国家,本身就存在一些固有的问题。中国的资源有限,政府官员对商品和服务拥有很大的分配权。另外,在供应与分发的渠道中也存在着瓶颈问题。因此,在缺乏其他供应资源的社会主义结构中,就会有人为了获得这些紧俏资源而干违法的事情。作为其结果,市民和生意人为了把事情办成就会送礼或行贿,而收礼和受贿的官员就可能干违法的事情。

(二)致富强烈动机导致腐败

在一九七八年中国实行市场经济之前,中国官员的腐败问题相对要轻一些,当时露富是会受到谴责的。在改革时期,中国政府官员的地位发生了变化。中国政府鼓励人们利用市场经济提供的新机会发家致富。成功的企业家,包括一些通过不道德的手段发财的人在内,被誉为英雄模范。这些发展鼓励人们追求物质财富,因而为腐败提供了强烈的动机。然而,有了动机之后,还必须有机会才行。当时政府是用摸石头过河这种摸索的方式引进市场改革的。但是这种零敲碎打的改革方式却为腐败创造了机会。以生产钢材为例,政府向国营钢厂投入了资金,这些钢厂则需把生产出来的钢材按一定的定额上交给国家。为了鼓励提高生产率,政府允许国营钢厂把定额之外的钢材拿到市场上以高价出售,厂家可以保留这些利润。虽然有些工厂把这些钱用于工人和工厂条件的改善。但也有一些工厂经理则把这些利润中饱私囊。

(三)经济转型不彻底

此外中国目前腐败问题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经济转型还不完全。在计划经济时期,政府机构人员也从事商业活动,领导某种行业的部门需要负责分配资源,解决下属公司之间的纠纷,保证这些公司能完成定额生产。在很多情况下,这些部门几乎可以垄断所管辖的行业。可是在中国进入市场改革时期,人们逐渐清楚地认识到向市场经济转型需要把政府和企业分开。国有企业被认为在运作方面应该享有更大的自主权,部级单位一方面仍然需要对该行业进行监管,但另一方面则需要远离商业活动。尽管政府采取了这些限制行政部门经商的措施,但是一些部级单位仍然和下属公司保持较为密切的联系。

三、防治对策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正经历着经济社会和政治体制等一系列转型的发展中大国,转型中的中国政府正经历经济市场化、分权化、全球化和利益多元化,其转型的复杂性远远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经济市场化打破了政府原有体制的垄断性、封闭性,导致新的经济成分产生,为寻租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分权化造成公共产品提供严重缺位;经济全球化使中国迅速融入全球经济,使得资金外逃、贪官外逃成为可能,增加了反腐败的难度;利益多元化导致不同利益群体的产生,使得寻租行为盛行。因此,我们既要清醒地认识当前中国腐败的严重性和反腐败任务的艰巨性,也要客观地对待当前中国的腐败现象,不能因为无法迅速战胜腐败而丧失信心。事实表明,共产党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党内是健康力量占主导地位,这是我们能够抑制、控制,并最终战胜腐败的根本保证。

(一)落实监督制约机制和事后惩戒机制

落实行政权力行使过程中的监督制约机制和事后惩戒机制。要加强对行政行为的监督。提高行政行为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程度。制订行政自由裁量行为的程序、规则,明确行政自由裁量的范围、制约行政自由裁量权。重大行政裁量行为必须经过咨询、听证、决定、审议、复核和监察等环节。同时要健全事后惩戒机制,比如对一些领导干部发生渎职行为,比如豆腐渣工程,要追究有关责任人的相关责任,并在惩罚方面加重力度,使得政府人员有畏惧心理,从而减少腐败。

(二)落实舆论和新闻自由

要落实舆论监督的独立性和新闻自由。大众传播媒体,作为社会的大众传播媒体,也是民意的代言人和社会良知的守望者,也应具有宪法规定下的舆论独立性和言论自由。政府应接受舆论监督,同时虚心接受媒体所反映的人民的心声。一个为了人民利益的政府,没有理由害怕舆论失去控制,也没有理由不敢面对新闻的真实性。只有做了昧心事,违背党纪国法,迫害民众、害怕千夫指的政治蠹虫,才会干涉新闻自由。利用大众传播媒体等等手段,可以更好地了解到政府是否存在“三公消费”,从而进行一场全民反腐的战役。

(三)制度的完善与创新

腐败是制度漏洞的表现,反腐败本质上就是不断完善和创新制度的过程。首先,改革和完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完善干部人事制度是廉政制度建设的突破口,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结合中国廉政制度建设的实际需要,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坚持干部选拔任用的群众路线、加强和改进对领导干部的实绩考核

和经济审计、逐步推行领导干部交流、回避制度、加强组织人事部门的自身建设等。其次,从党的内部建设来看,党需要“自我改革、自我创新、自我转型、自我建设”;从党面对的外部挑战来看,党需要“锐意进取、不断创新、主动转型、从严建设”。党内民主制度的建立就是党为遏制腐败而构建的一种预防机制。因此,我们要完善党内外群众来信来访制度、强化党员干部的组织生活制度、健全党员领导干部的民主评议制度、完善党的举报和申诉制度等。最后,就政府职能转变而言,就是要逐步建立与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相适应的制度与机制。换言之,就是要建立、完善与创新制度,逐步实现政府由“越位”、“缺位”、“错位”到“定位”、“到位”、“正位”的转变,从计划手段、行政手段调节为主转向以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调节为主,从直接控制为主转向间接控制为主。从而在源头上消除腐败滋生的土壤与温床。

反腐败是一场旷日持久的苦战,它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所以付出大量的毅力和勇气。反腐败的路充满着荆棘,需要坚定不移的决心才能把反腐坚持下去。只要我们的政府坚持公开透明的机制,人民群众能够密切配合,我们国家的反腐工作就会坚定的进行下去。总有一天,腐败问题会成为历史,随着时间消逝而去,我们国家的土地将成为一方净土。

参考文献:

李秋芳 《反腐败的思考与对策》 中国社会科学院惩治和预防腐败理论文集 2005年刘长江 《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官员的特点和遏制方法》 《唯实》杂志 1998年

篇6:浅谈台湾问题形势与政策论文

单位:生物技术班第四组

组长;宋姣龙

组员:刘瑞、韩帅波、郭占营、张同盟、、胡婷、李兰兰、黄盼盼、杜宜青、牛佳、丁歌、杜含笑、冯依依、安瑞、胡亚杰

联系电话:1593739151

2医疗卫生事业存在的问题

摘要:医疗卫生是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如何审视近年来的医疗卫生改革,推进社会保障机制建设,使人人都享有医疗卫生保健,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关键词:医疗、体制改革、药品安全、药价调控

2012年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医疗一词出现16次,医药出现3次;2011年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医疗一词出现15次,医药出现5次;2010年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医疗一词出现23次,医药出现10次;2009年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医疗一词出现15次,医药出现9次;2008年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医疗一词出现26次,医药出现5次。由此足以见得,医疗卫生事业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

自古以来,百姓安居乐业,是统治者可以延续其统治地位的保障。因此,医疗卫生问题一直是切实保障民生的重点内容。医疗卫生是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如何审视近年来的医疗卫生改革,推进社会保障机制建设,使人人都享有医疗卫生保健,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现状和及其产生的原因

1.卫生资源总体不足,资源配置不合理

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2%,而卫生总费用仅占世界总费用的2%左右。同时医疗资源过分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社区和农村承担基本医疗的功能不强,卫生发展严重滞后。由于全国的医疗资源80%在城市,城市的医疗资源80%在大医院,老百姓得了病,在基层得不到有效治疗,只好奔向城市大医院。因此,到大城市大医院看病难;在偏远农村地区看病难现象凸现。

2.医药费用上涨过快,个人负担比例过高

随着医学的发展和进步,新技术、新设备、新药品的不断出现,医疗费用上涨是不可避免的。但问题在于,我国医药费用上涨过快,个人负担比例过高。据卫生部统计,近8年来医院人均门诊和住院费用平均每年分别增长13%和11%,大大高于居民人均收入增长幅度。政府卫生投入不足,医疗机构以药补医,公益性淡化

国家每年给医院的补贴常不到位,即使到位,也时常被各级政府以各种理由截留。由于政府投入严重不足,医疗机构公益性质淡化,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群众看病不仅要负担医药成本,还要负担医院工资、奖金、买设备、盖病房。政府为了弥补补偿不足,允许医院对购进药品加成15%,这就意味着,药品进价越高,医院收入越多。

我国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不同人群之间的医疗卫生服务差距扩大,优质医疗卫生资源过分向城市和大医院集中,而农村卫生和城市社区卫生发展严重滞后。卫生资源总体不足,资源配置不合理是“看病难”的根源。而国家卫生总费用中个人负担比例过高;医疗机构以药补医,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公益性质淡化;药品虚高定价,审批、生产、流通、购销混乱;医疗保险覆盖面小,已参保病人自费比例过高,是造成“看病贵”的关键。而产生上述因素的根本原因是政府卫生投入不足、宏观调控不力、医疗体制改革的市场化走向。市场化走向,违背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如何发展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保证13亿人民公平享有基本卫生保健?

应对这些问题,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为切入点今年性思考:

一要强化政府职能。首先是强化政府的筹资和分配职能。医疗卫生必须由政府通过直接筹资和间接投资的方式来降低患者个人直接支付现金的比重。其次是强化政府的分配职能。要确保政府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提供公共卫生服务是政府的基本职能,政府的卫生服务也应投向医疗保险和公共卫生领域,投向低收入和贫困人口等弱势群体,并保证投入到位,这样才能让大多数人得到基本的医疗保健服务。再次是政府要加强监管职能。医疗卫生管理部门应对各种所有制形式的医疗机构,进行必要的规范和监督,促使其朝着有利于社会整体利益的健康方向发展。

二要构建多层次医疗卫生覆盖体系。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多面对低收入及弱势群体.其医疗卫生体系需要更多地依赖于政府的财政投入,其中少部分费用可以让有支付能力群体共同参与分担。城镇中的低收入、老年、儿童和残疾人等弱势群体也需要一个由政府财政支持的卫生服务网络。要为城镇每年医疗救助卫生服务的覆盖水平没定一界限,并让有负担能力的人群参与较低水平的医疗成本共担不仅可以鼓励个人参与的积极性,有效控制花费,还可以为重大疾病的医疗开销提供保障。基本医疗保险为城镇卫生服务网络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框架。它应该在不减弱城市参保人员在参保前所享受到的服务和利益的前提下,覆盖适当的医疗服务范围。

三要大力发展医疗保险。为实现我国全民医保,在保险体系上可以采用医疗救助、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这样不同层次的网络来覆盖全民。医疗改革的具体操作方面也应与社会医疗保障的各个层次相对应。在社会救助方面应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社会医疗救助主要是指对于处于社会底层、没有收入来源或收入很少无力支付医药费及保险费的人采取由国家为其免费提供医疗救助服务,其费用主要由国家来支付。在社会基本医疗保险方面,保险费由企业、个人、国家、地方政府统筹集资。健康保险方面,主要由个人支付保险费,满足其多方面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药品安全存在的问题

在我们这样一个有13亿人口、56个民族的发展中国家,实现事业发展、社会和谐的目标和追求,必须确立普遍奉行的价值标准和道德要求,形成和谐地人际关系和社会风尚。当代精神风貌的主流是好的,但在社会生活的一些领域和人群中,确实存在不明是非、不知荣辱、不辨善恶、不分美丑、把腐朽当神奇、把庸俗当高尚、把谬误当真理的现象,与社会主义道德要求格格不入,与文明社会风尚极为不调。对这些问题,广大人民群众十分关注,要求尽快加以改变。

其中在医药领域从2006年以来,“鱼腥草”事件、“欣弗”事件、“刺五加”事件、“茵栀黄”事件,“清开灵”事件、“糖脂宁”事件、“双黄连”事件等等,重大医药事件不断发生,不断触动着公众脆弱的神经。

2007年广东佰易事件-广东佰易药业有限公司人狂犬病免疫球蛋白等7个品种22个药品的批准文号,因严重违法生产而受到严厉制裁,被吊销《药品生产许可证》。

2008年茵栀黄注射液事件、刺五加事件、江西博雅生物制药公司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事件。

2009年复方丹参滴丸事件、哈药集团“双黄连”致死事件、平南制药“糖脂宁胶囊”事件及问题狂犬疫苗事件。

至2011年4月15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中《胶囊里的秘密》,对“非法厂商用皮革下脚料造药用胶囊”曝光。修正药业、通化金马等多家药企被曝所用胶囊重金属铬含量超标事件。

从上面这些深刻而又痛心疾首的实例中,我们不难看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形成褒荣砭辱的新的社会风尚及增强全民法律意识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目前我国经济仍然薄弱,仍需加强;发展仍然滞后,仍需扶持;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

上述医药安全问题,还需从经济问题上挖掘实质。

面对日益严重的药品安全问题,2012年2月27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投诉举报中心在北京正式挂牌运行,并开通了网络、信件、走访等便捷通道,接受药品、保健食品、化妆品和餐饮等方面的投诉举报。

据介绍,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投诉举报中心将负责统一受理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化妆品等在研制、生产、流通、使用方面违法行为的投诉举报,同时也受理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投诉举报。

3月3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信息办主任孙咸泽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面对药品监管最难防的“串货”难题。国家正在推行的电子监管码制度,有望给予解决。”

当前我国的医药领域出现了效益与安全、利益与质量的矛盾和冲突。如果不严惩犯罪分子,不有效打击黑心药贩,不仅影响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时也阻碍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大计。事件的发生给党和人民惊醒的一棍,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商家的道德意识和法律观念必须要得以提高的重要性。根据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2月底,全部307种国家基本药物,5.6万个品种,已经全部纳入电子监管,到2015年,电子监管将覆盖到我国所有药品品种,这将对防范假药产生巨大作用。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指出“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而全面做好政府工作,必须坚持突出主题、贯穿主线、统筹兼顾、协调推进,把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更好地结合起来。我们要恪尽职守、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决不懈怠,交出一份人民满意的答卷。”

发展医药及食品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又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重大历史任务,积极稳妥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在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全覆盖,提高基本药物安全性势在必行。

作为大学生我们要看清国家发展的形势,理智的对此类问题做出正确的回应,不要太感情用事否定国家政府所做出的一切补救措施及努力,也要高度重视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性,但要切记“欲速则不达”要积极配合国家和政府的工作,要扮演好国家主人的角色,努力储备知识,提高技能,为社会主义的发展做出自己微不足道的贡献。

药品价格调控

药品价格的虚高,也是看病难的一大原因,为此政府采取个助攻调控措施,求控制药品价格。一种药品从研发到患者手里,需要经过大致七个必要流程———批药号、批价格、各地价格备案、进医保、招标、进医医院、进科室。所涉部门包括药监局、发改委、物价局、各地方政府医保办等。而事实上如果再细化一下,具体操作时,一个药品所经历的利润润分配环节远比这七个流程更为细致。仅在医院这一环节,就要经过院长、药事委员会、药剂科主任、各科室主任、医生等。

更为重要的是,打通这些部门,每个环节都需要钱。这些层层叠加起来的“腐败成本”,所形成的虚高药价,最终埋单单的却是患者和国家。

1.变味的医药代表

一个药品从研发到患者手里,中间所必经的各个“要害”关节。

钱是打通这些关节的主要手段。用于各环节的“腐败成本”,直接导

致了药价虚高。

一个药品从研发到患者真正的使用,需要经过以下的流程:

药厂———医药公司———医院/药店———患者。

这个看似简单的一条明线,其下还存在着一条暗线。

按照国家的法律规定,药品从厂家出来之后,必须要进入GSP医

药公司,再由医药公司送到医院或药店。

医药公司必须经过非常严格的资质审批,才有医药经销权。这一

做法不但是国家管理医药流通领域的一种有效措施,同时也是和国际

惯例接轨的标准化道路。

但实际上,大多数这种医药公司都不操作实际业务,只是负责走票(医药公司开具增值税发票)和走账。有的甚至连物流管理都不进行,仅仅做个名义上的“影子医药公司”,能勉强符合国家的管理规定罢了。在GSP管理体系中,生产厂家是不能直接向医院供药的,需要经过医药公司这一中间环节。具体的操作流程是:药厂向社会上的推销公司、经销商甚至个人公开招商———这叫做总代理———与之签下《委托推广协议》。总代理挂靠在正牌医药公司之下,代理每种药品交付其8%以上的配送物流费。总代理下面是分代理,分代理下面是跑医院的医药代表,行业内俗称“药虫”。这一复杂的销售代理链上的每个人,都可被圈外人称为“医药代表”。

2、钱色打通各“关节”

一般情况下,药厂有药品研发创意时,就要找代理人了,这叫做“大包”。代理人从药品的研发到患者真正使用的所有过程,都会介入。其中需要经过几个必要的环节:批药号、批价格、各地价格备案、进医保、招标、进医院、进科室。

这些过程的每一步都需要花钱,这些钱大多数都是由代理经销商 垫付。

3、用纳税人的钱养医药体系的腐败

终于,经过层层加价后的药品到达了患者的手中。而患者最终本该付的钱,可能只是这个药品价格的30%左右。

综上所述,完善医疗体制、加强药品监察力度、宏观调控药品价

格,切实保障民生问题。

参考文献:

[1]雷婷、颖涛、医药企业:警惕并购的风险【J】.医药世界,2004,(3):27-13

[2]徐爱军,陈传明.医药生产企业实施战略联盟的动因和形式

探讨.【J】.中国卫生经济,2005.24(11):61-64.[3] 《试论构建我国完善的药品安全信用体系》 洪兰,李野,赵健,中国药事出版社,2005

[4] 《药品安全生产概论》李志宁,李钧,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5] 《药品安全》 苏志良,张承烈,研究出版社,2008

[6] 《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应试指南》药事管理与法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执业药师资格认证中心,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

[7]《论社会信用体系与药品市场诚信建设》 谢寿坤,朱荣欣,中国药事出版社

[8]《对药品安全问题的几点认识》,方来英,中国药事出版社,2008

[9]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现状与挑战来源:百度文库

[10]医药安全现状分析来源:百度文库

[11]2008-2012政府工作报告

篇7:形势与政策问题

受?

四邻安则自家兴。中国和周边国家山水相连、利益攸关。2014年,中国将进一步构筑稳定友好繁荣的周边战略依托,打造紧密的周边命运共同体。

1、俄罗斯:发展军力,加大反恐力度,俄罗斯将大力发展军力,推进武装力量装备现代化,并将组建北极部队,进一步强化海上军力。俄还将力推地区一体化进程,提升在“后苏联空间”的影响力。今年,随着两国在地区和国际事务、能源、人文领域的合作提升到新水平,中俄关系将保持稳步发展和强化态势。

2、日本:推动修宪,摆脱战后体制束缚,日本政府今年计划通过修改宪法解释方式解禁集体自卫权,并完成美日“防卫合作指针”修改,重新安排两国在同盟中的分工。其目的就是:建立国防军,摆脱战后体制。中日关系充满风险、悬念和不确定性。

3、朝鲜:安定内部,经济核武建设并行,今年,金正恩将继续进行党政军人事调整,致力于内部稳定。此外,朝鲜将继续贯彻经济建设与核武建设并行路线。关于朝核问题和六方会谈,朝鲜将依然坚持固有立场,即只要美国不完全放弃对朝敌视政策且不以行动加以证明,朝鲜半岛无核化就绝无可能,朝鲜就绝不会单方面为重启六方会谈而首先采取行动。

4、印度:政治洗牌,中印关系不受影响,印度各界普遍认识到,印中关系具有地区、全球和战略意义,两国应成为互利伙伴,而非竞争对手。今年,双方将举办友好交流年,纪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推进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等,并力争在高铁、电力等领域及建立“中国工业园”方面实现突破。

5、中亚:地位提升,借力大国实现发展,今年,中国与中亚各国关系将迎来重要的发展机遇期。在西亚北非局势动荡持续、北约逐渐撤出阿富汗的背景下,中亚安全局势更加严峻。中亚各国将更加倚重中国和上海合作组织,双方在安全领域的合作将进一步强化。

6、东盟:平衡外交,拒绝介入南海纷争,今年,东盟各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压力加大,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东盟发挥区域合作主导作用。南海问题是中国与部分东盟国家间的问题,东盟在双边主权和领土纠纷事项上不可能形成共同立场。即便个别国家在区外因素支持下耍弄伎俩,在南海搅动些许波澜,也绝难左右区域和平合作发展大潮流。

二、你如何理解“亲、诚、惠、容”外交理念?

我们讲“亲”,就是要坚持睦邻友好,守望相助;讲平等、重感情;常见面,多走动;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的事,使周边国家对我们更友善、更亲近、更认同、更支持,增强亲和力、感召力、影响力。

我们讲“诚”,就是要诚心诚意对待周边国家,争取更多朋友和伙伴。就是要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全面发展同周边国家关系,继续用自己的真诚付出,赢得周边国家的尊重、信任和支持。

我们讲“惠”,就是要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同周边国家开展合作,编织更加紧密的共同利益网络,把双方利益融合提升到更高水平,让我国发展更好地惠及周边,同时也使我国从周边国家共同发展中获得裨益和助力。

我们讲“容”,就是要倡导包容的思想,亚太之大容得下大家共同发展,要以更加开放的胸襟和更加积极的态度促进地区合作,更加主动、更加积极地回应周边国家期待,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共创繁荣。

三、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对你影响较大的有哪些方面?

这次在中国改革开放事业进入到关键时刻召开的会议,将在政府职能转变、城镇化、金融开放、财政税收、资源定价等领域作出重要决策,就中国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总体部署。改革方向及目标

一是关于收入分配及户籍制度改革

出台收入分配改革实施细则,提高个税起征点,增加居民收入;限制垄断性国企高管权力和薪酬的膨胀,缩小贫富差距;由于户籍制度造成“城乡分化”,削弱了

经济要素的自由流动,阻碍了农村城市化进程。应放宽大城市落户条件,消除在教育就业医疗城乡间的福利差异。实现人口自由流动;

二是关于推进城镇化

农村土地确权政策应先行一步,土地流转速度加快,农民可选择行业,城镇化就起来了。——破除土地财政,不改变现行土地管理制度,切断地方政府卖地生财动

力机制,人的城镇化就永远赶不上土地的城镇化。——户籍制度改革是关键一环,应推动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放开城市落户限制。

三是关于土地制度改革。

征地遵循“公平补偿”原则,补偿标准将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高而动态调整;——土地自由流转,确保农民工权益;——土地私有化,农民最终拥有自己的土地;——扩大农地进入市场流通试点,这将利好地产及其投资产业链。

四是关于财税改革

“营改增”从交通运输和若干现代服务业扩大到电讯、铁路运输和建筑安装业并推广到全国。——启动个税向综合税改革试点,稳步扩大房产税试点——大幅度提高资源税税率和环保收费的标准。——显著提高医疗、社保、环保、新能源等支出占政府支出的比重,降低三公消费的比重。

五是关于打破国有企业垄断

打破中央企业垄断,放宽进入市场限制,国企逐步退出,减少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的比重;——目前国资监管的责任主体不够明确,存在国资管理的“空白点”。应实现政企分开,改变国有资产管理模式;——放宽入行门槛,创造公平的投资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六是关于金融改革

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进一步放松资本账户的管制,放松民资投资海外的限制。——利率市场化将面临最后一步:存款利率市场化。业内认为下一个具体步骤

很有可能是让银行发行大额可转让存单。——进一步规范银行表外业务,让民间金融阳光化和合法化,杜绝吴英事件的再度发生。

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掀起飞跃式大发展,带动中国摆脱中等收入陷阱,迈入高科技富裕国家之列。这次会议将带来深刻变革,其意义不亚于35年前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将使中国摆脱对投资的过度依赖,并使中国人民从国民生产中获得益处。

四、三中全会《决定》涵盖15个邻域60个任务,你认为当前改革的首要任

务有哪些?

一是主题全面。这次会议确定的主题是全面深化改革,这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前6次三中全会有所不同。尽管前6次会议也都与改革有关,但主题仅是某一方面改革。这次则包括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国防和军队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三是重点明确。《决定》的定位是全面深化改革。与此同时,坚持问题导向原则,把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发挥其对其他领域改革的“火车头”牵引作用。15个改

篇8:浅谈台湾问题形势与政策论文

关键词: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对策

一、加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1. 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客观要求。

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学校要紧密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和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 制定形势政策教育计划, 认真组织实施。”中宣部、教育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 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做了具体的规定和要求。这充分表明, 在新时期, 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大背景下,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 国家的繁荣、民族的希望都寄托在他们身上。因此, 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2. 加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是应对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需要。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 随之而来的社会思潮、信息技术、网络技术逐渐在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国际形势风云突变, 国内社会也正处在重要的转型期, 改革所带来的深层次矛盾也越发凸显和激化。因此, 要保证我们党的执政地位不变, 保证社会主义各项事业顺利进行, 就必须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这对坚定大学生的社会主义信念,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客观真实地了解社会发展现状, 深刻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正确认识改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具有重要作用。

3. 加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时代要求。

胡锦涛总书记在“五四”给群英会的信中表达了对广大团员青年的殷切期望, 谈到了“四个新一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任务, 需要青年们奋勇承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需要青年们奋力开创。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殿堂, 大学生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 成为“专才”, 更应该全面拓展自己的素质。大学生作为未来事业的建设者, 作为未来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中坚力量, 理应怀有报效祖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立志成为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建设人才。

二、当前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问题及原因分析

1. 学校重视不够。

一些高校领导没有意识到形势与政策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虽然部分学校开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 却没有开设专门的形势与政策课程。一般情况是文科类专业开设情况要好, 理工农医专业开设要差一些。另外, 开设了形势与政策课的许多高校课时得不到保证, 上课流于形式, 到期末随便考试考试就算修满学分。

2. 缺乏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师资保证。

当前不少学校没有建设一支政治理论强、业务素质精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师队伍。承担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师多是由行政人员和专职学生辅导员担任。一方面, 现在高校辅导员专业“杂牌化”, 自身对该门课程把握不够、不准;另一方面, 这些人员平时工作繁忙, 难以认真备课, 这样就会导致专业性差, 整体素质不高。再加上学校不重视, 资金投入不足, 教师的知识得不到更新, 教师授课方式机械、单一。以前教师清一色的一张嘴巴、一支粉笔;如今虽说用上了多媒体教学, 但也纯属教材的翻版和压缩, 缺乏创新, 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3. 伴随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以及受到价值多元化的冲击和影响, 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价值被越来越多的学生忽视。

一些学生受社会上不良思想的影响, 没有认识到它的社会价值, 认为它与专业不相关, 就业更加不会挂钩, 学不学都无所谓, 坐在那儿听课就是浪费时间, 还不如多花点时间学习专业知识和英语, 上这门课时你总会发现不少学生在看与这门课无关的书籍。也有一些自认为知道这门课的学生, 简单地将形势与政策课与单纯的政治联系在一起, 觉得空洞、枯燥。

4. 教学内容、方法有待改善。

很多教师教授的内容还跟中学的政治课差不多, 或者跟“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课差不多, 没有注意到内容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教学方法上也多是理论性说教, 没有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有的教师虽用了多媒体, 但不是坐在那里照着屏幕念, 就是放纪录片或电影, 没有从中提炼出精髓的东西, 学生们受益颇少。

三、加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几点思考

1. 高度重视, 建立健全形势与政策教育工作机制。

各个高校要认真学习中央关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件精神, 摆正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要地位, 建立健全形势与政策教育管理体制。应由党委统一领导, 党委宣传部和承担思想政治工作的学院牵头, 教务部门、学生工作部、团委等直接参与进来, 共同搞好形势与政策教育工作。

2. 实现教学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与规范化。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管理单位 (部门) 要不断总结教学管理过程中的有效做法, 加强向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管理经验的借鉴与学习, 确定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教学管理原则, 有效地对各教学环节进行管理, 以制度化建设来规范教育教学管理。制定好教学计划, 将形势与政策课作为学生的必修课, 每学期应安排16学时, 总计2个学分。考核可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 平时成绩包括听课考勤和参与实践活动;期末全校统一命题, 综合得分计入学生的总成绩。此外, 完善教学督导评估机制, 通过学校督导组随机到班听课、调阅讲稿、课堂调查等方式对教师进行考核, 不合格的教师要进行培训或更换。

3. 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应培养一支专门从事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研究的队伍, 这支队伍要求政治上坚定, 具备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 拥有较丰富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在此基础上, 可聘请地方党政领导、知名企业家社会各条战线的先进人物来作报告做到专兼职相结合,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各高校要为教师进修、查阅文件、进行社会考察提供条件, 使教师不断开阔眼界, 丰富教学素材。同时提高待遇, 增强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4. 加强对学生的教育与引导, 让他们充分认识形势与政策课程对于他们成长的重要性。

大学生正处在一个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时期, 他们对许多事情的观察和分析还很模糊, 不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来看待问题。要通过形势与政策课, 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政策观的讲授, 帮助大学生提高观察、分析和理解形势政策的能力, 使他们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5. 把握时效性, 增强针对性, 教学内容要实现与时俱进。

形势与政策教育主要是围绕党和国家近期的重大方针政策, 因此, 教学内容要不断更新, 这就是时效性。针对性, 就是要结合学生普遍关心的国内外问题来进行备课和讲解。授课教师应事先了解学生们关注的焦点、热点或疑惑问题, 课上做到“全面撒网, 重点抓鱼”。这样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 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 增强学习效果。

6. 创新教学方法。

可邀请当地党政主要负责人结合本地区发展的实际, 每年为学校作形势报告, 使学生更直接地了解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成就新变化。要抓住重大节日、纪念日和重大事件发生的时机, 挖掘教育资源, 通过座谈会、研讨会等方式, 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切实增进教育效果。还可以充分发挥先进典型和英雄人物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引导、示范和辐射作用, 尤其是结合寒暑假“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 让学生真正融入到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改革大潮中, 亲身去感受一下国家政策的实施情况, 与此同时也才能够正确看待社会变革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此外, 教师还应讲究教学语言艺术,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给学生以情真意切之感;再结合现代多媒体教学, 图文并茂地进行讲解, 达到应有的教学实效。

7. 充分发挥校园文化载体和大众传媒作用, 使形势政策教育融入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

要利用好学校电视台、广播、网络、宣传橱窗, 开辟时政专栏;校园广播每天可播报时事新闻, 让同学及时了解天下大事。开展各种时政讨论会或辩论赛, 让学生有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舞台, 引发学生对时政的关注。学校可设立专题网站, 进行专题咨询, 聘请有经验的老师在线回答学生咨询或增设讨论专区。每栋学生公寓可设置一间报刊、杂志阅览室, 订阅时事政治类报刊供学生学习;有电视的活动室可定期播放专题片, 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接受思想教育

参考文献

[1]周青海.浅谈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7 (2) .

[2]刘兆国.关于加强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几点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6 (3) .

[3]张永平.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思考[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 2005 (6) .

上一篇:三疑三探 计划下一篇:鄱阳湖实验报告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