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优化策略

2024-05-05

语文课堂教学优化策略(通用9篇)

篇1:语文课堂教学优化策略

语文课堂教学优化策略

(一)教学内容优化

教学文本作为教师教学活动开展的物质载体自然是开放的而非闭锁的,从而在课程知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之间保持着必要的张力,为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活动提供着可能性条件。新课程赋予了教师使用教材、超越教材进行教学的责任。新课程的教学过程只是“用教材教,而无需教教材”,教师可以在教学文本的自由空间中进行理智的思考解读。创造性地解读文本即对教学内容再思考。教师要对教学内容有深刻理解和独特的认识,有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

(二)教学过程优化

传统的教学行为方式主要围绕预设的教学过程来进行,即按照课堂教学的一般程序、依据教材的逻辑、分解、设计了明确的答案。这样的教学过程一直以来让广大师生共同感觉到课堂的枯燥和乏味。而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行为方式主要强调预设的教学活动转化为富有活力的“动态生成”活动,让课堂打开无限的多种可能空间。课堂的优化形式也呈现多样性特点。预设是必要的,为了达到课堂目的一定会有提前设计因素,但并不需要对教学过程完全预设,因为真实的教学情境总是丰富多样的,它蕴含了无限的可能性与创造性。任凭事先如何周密设计,教师总会碰到许多新的不能预设的教学问题,教师若是对这些问题束手无策或处理不当,课堂教学就会陷入困境或僵局,甚至还会导致学生产生对抗。在课堂上,师生协同活动教师除了按预定的计划实施教学外还必须关注课堂活动的状态,及时调整自己教的活动。正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的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教学过程如何达到的预设与生成的相得益彰,能够充分折射出教师深厚的教学功底和充满灵性的教学风格,凭借已有的教学知识、经验和能力自如地驾驭嬗变的课堂,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方法优化

当教学被归结为一种技术活动时,教师的个性化的风格,都被统一教案,统一进度等要求中,统一到他人的教学方法以及由那种方法所规定的标准之中,面对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教师难免要忍受削足适履的痛苦。

实际上教师在教学方法方面进行创新和调适的可能空间是比较大的。通常人们所说的“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并不是放弃教师对教学方法的追求,而是教师在面对复杂的教学情境中如何做到内容、过程、方法的协调一致。教学过程的优化,就体现为知识的传授与认识指导上的方略。面对不同的课堂情景,可以选用不同的方法和原则,如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从做中学等方法与原则。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师有了更多的自主权,个性特色的彰显,在课堂教学中达到最大可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成为了教师的追求。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根据教学目的与要求,根据学生的特点与教学情境的特性来寻求适合自身的教学方法。事实上,方法的灵活选择、创造性运用甚至是新型教学方法的再创造都能够充分展示一位教师的教学功底和能力。在教学活动现场,教学实践者总会突破教学理论设置的框架,并按照自己的要求,确立起新的应对情景性需要的灵活多变的方法策略。

(四)灵活的教学智慧

面对复杂、动态的教学情境,教师如何才能做到内容、方法、过程与目的的协调统一,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这就需要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学智慧给教师带来的是对教学内容丰富多样地解读,是对教学方法或教学策略恰当而合理地选择,是对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的有效和谐地整合,实现教师对预期教学效能的准确判断。这些往往与教师面临的具体的、复杂的、微妙的教学情境相结合,因此可以说每一次的课堂教学都是对教师教学专业能力的历练与考验。教师的教学智慧就是在无数次的历练与考验中不断获得丰富,由此教师才能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面对复杂不断调整自身以适应新的具体境遇,其教师专业能力在智慧性教学中得到提升。

教师的教学智慧需要教师有一双智慧的眼睛和灵巧的心灵,敏感地及时抓住每一个动态的教学资源,进行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创造性地教学。

(五)让学生在交往中学习

在授受式教学中,由于只是教师讲学生听,师生之间在课堂教学时间里没有或很少有交流的机会。即使有交流的机会,这种交流也是认知上的,而不允许个体经验和个体经验知识的进入。所以师生之间的交往大多限于课下、课外的交往。而这种交往也是非常有限的。在交往教学中,交往意味着互动,意味着参与,意味着建构,意味着共同成长。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两者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彰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六)积极活化学生的思维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教师、文本之间是一种互动平等的对话关系,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创造性的理解作品,让语文课堂充满民主和谐气氛。教师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真正让学生主动的探究,成为学习的主人;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文本,主动构建知识。还要重视学生思维过程的培养,多角度的思考问题,开发学生的智慧。要把握的原则有:

1、渐进性原则 思维是认识发展的高级阶段,而认识的发展是由低到高逐渐过度,由简单向复杂发展。因此进行思维教学要循序渐进,按认知发展的规律逐步提高、丰富学生的思维。

2、持续性原则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是持续的,伴随学习而发生的思维也应是持续的,这样学生的潜在的职能才能越多。

3、开放性原则 当思维训练达到一定程度后,引起思维活跃的因素或情景随时随地都可能出现,不一定就是教材内容,一件小事、一句话甚至日常生活中或社会中习以为常的小时间也可能成为启动思维的发条。

4、人文性原则 课堂教学应该教会学生欣赏、体验、共享书中和生活中的人、事、物的美善,进而激发学生的情感。思维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又可以使学生具有人格力量,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5、多元性原则 由于思维能力的差异性客观存在,也由于学生个人的经历背景不同,思维习惯、思维方式、思维过程及思维模式也是不同的,课堂中的思维教学呈现多元特征。教师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支持、鼓励学生思维的这种多元化,使思维教学变得多样化。

(七)合理使用现代教学手段

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具有形象直观,突破时空的限制,增大信息量、提高课堂效率等诸多优点,但也不能无止境的运用,让多媒体教学代替一切教学手段。一堂课在什么时候使用多媒体教学效果较好呢,是要从学生心理特点出发,结合学习内容来确定多媒体手段的最佳点。

篇2:语文课堂教学优化策略

在传统的教学中,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着许多的问题。第一,教学方式的落后,且难以跟上社会发展节奏。初中生在学习和社会竞争的双层压力下,学习压力过大,情绪易于浮躁,对课堂知识吸收效果慢,学习状态不佳。而教师在教学中仅仅以简单的灌输知识的教学方法,不符合现代社会要求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教育理念,从而导致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逐渐降低,语文成绩下降;第二,教学理论和实际生活脱节,让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降低,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初中语文在新课程的改革下逐步与生活紧密联系,并且实际操作运用性也越来越强,对学生以后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重在围绕课本理论知识进行讲解,致使学生难以对语文课程做到真正的理解与掌握,从而不能实际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等等问题。

二、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对课堂教学方式进行多方面改造,丰富学生学习语文的教学方法,培养初中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兴趣,并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不断进行推行与发展。教师的授课方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语文成绩。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系列的语文教学方法,突破了传统教学对师生教学的束缚,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活跃气氛。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并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注意,教师要通过案例引出课题,在此过程中可以运用故事教学、幽默问答等方法来吸引学生注意力。课堂的开端是整个课堂学习的重要切入点,是学生能否学好知识的关键。然而,在这一时段学生往往注意力不集中,因此教师可以讨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讨论,转变学生的注意力,更好的进行课堂教学。比如:在学习沈复的童趣一文时,教师可以先从自己的童年出发,如那个年代与现代社会相比经济较落后,当时人们只局限于实现温饱。还记得当时玩具很少,并没有现在的电脑和游戏机,但是孩子们仍然有许多淳朴的童年时光。现在同龄人存在着许多沟通问题、以及目前独生子女常常有自私、孤僻、不善于沟通等问题,而那是的孩子们虽然没有过多玩具,但是当时孩子的心灵淳朴、善于沟通,充满着生活乐趣。通过介绍教师的自身经历,引出童趣这篇文章。也可以让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时光,写关于童年的作文。第二,长时间的教学,教师和学生都会感到疲惫,产生厌倦情绪,不利于师生的教学。因此,教师要学会在讲解语文知识的过程中穿插一些与相关课程有关的课外话题,转换学生思维,让学生有一定的休息时间。比如:学习天净沙?秋思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贯穿作者的生平经历。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写作习惯背景。当时马致远正处于年轻气盛,渴望功名。然而元朝统治时期实行政策压制,对于汉族士一阶级进行打压,不许汉人考取功名,因此,诗人终身不能得志。让学生了解学习语文在生活中的作用,把“学习是有用的”这一观念传输到学生思维层面。第三,恰当的学习方法,可以减轻教师教学任务,缓解学生学习的压力,让学生在学习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在群体教学中采取合作学习的方法是学生团体学习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这样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程度,学生之间以优带劣,减小学生间的差距。具体来说就是学生通过分组合作、自主学习,进行互相探讨,交换意见,形成双赢。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不仅可以通过讨论、研究,增强学生学习的乐趣,还可以培养学生沟通交流能力,弥补学生综合能力的不足。另一方面,学生还可以互相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形成自己的主见,培养自信心。

三、创新语文课堂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研究能力

初中生在学习语文课程时,往往还会延续小学语文学习方法,即简单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这不利于学生语文课程的长期学习。因此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是自主学习初中语文课程的主要内容之一。并且新课程改革中明确提出,学生在学习知识时往往会形成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而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基础性教学课程,更要严格要求学生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总的来说,自主学习要求体现学生的自觉性,具体来讲就是要求学生自主建立语文考试知识复习资料,自己定期对课堂知识进行复习、总结,上课要认真听讲,学会做笔记,勤于问人,善于思考,最终养成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具体操作如下:教师可以通过定期组织考试的方式来考察学生学习状况,学生利用此方式通过考试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找出不足并进行弥补,养成总结和整理的好习惯;学生自主建立语文试题改错本,把错题总结归纳在改粗本上,经常性翻阅、回顾,以防犯第二次错误;老师引导学生建立语文整体知识体系,让学生养成善于思考、勤于归纳的良好习惯。比如:学生可以通过长期积累成语、优美的作文语段。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建立专门的摘抄本,其中成语有完璧归赵、负荆请罪、怒发冲冠、刎颈之交等。并附上名词解释,在长期的积累过程中,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会有明显的改善,学生也能从积累中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要想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就要求教师要把课堂归位于学生,改变传统的老师灌输式教育方式,把学生主动学习作为学校教育模式的培养重点。教师要学会转化教学思维,仔细聆听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改变教师在教学中的领导者作用,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以及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在学习中潜移默化的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体验学习的乐趣。并在自主解决问题中体现自己的价值,树立自信心,增强自豪感,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学习习惯。因此,教师应该严格按照新课程改革理念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要求,为学生打造一个积极、创新的学习氛围,不断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实现终身学习的目标做奋斗。

四、把语文知识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自觉学习语文成为惯性

把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沟通能力的提高,以熟悉的生活环境为背景实施教学课程研究,亦有助于让学生增加对语文课堂理论性教学的兴趣,这也能为学生在以后的语文深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实践的具体应用中,学生主动融入语文生活,潜移默化中养成自觉、主动学习语文的习惯,让学生自主学习成为惯性。知识起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而语文知识更是无处不在,广泛应用于现实生活中。教师应该让学生留心观察日常生活,生活处处都是语文教学,语言的运用则是最好的教学。学生应该在社会大的环境背景下,学习并运用语文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探索中文这门语言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运用课堂学过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实际运用。因此,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把学生生活与课本知识相联系,初步引导学生把知识应用到实际中,这样有利于学生主动把语文知识与实际想联系,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

篇3:优化语文课堂互动行为策略

策略一:在质疑问难中互动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 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教学或实验上的技能问题, 而提出问题, 却需要创造性和想象力。”宋代学者张载也说:“学贵有疑。”互动式语文课堂教学改变了教师居高临下主宰课堂的局面, 实现了教师单向提问向师生共同研究问题、探求新知的方向转变, 提供了学生质疑问难的平台, 把课堂的主体地位交还给了学生。

我在讲《宝玉挨打》时这样设计:第一节课让同学在整体感知课文后自己设计几个问题进行学习和探究。学生提出探究性问题:宝玉挨打后, 宝钗和黛玉先后去探访, 两人到场后的言行为什么不同, 分别表现了她们各自什么样的内心活动和性格特征?学生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有的说:黛玉之所以选择黄昏时刻, 一是为了避开众人, 好与宝玉说几句贴心话;二是她已经哭得“眼睛肿的象桃儿一般”, 怕被人取笑。有的说:宝钗送药, 可见她对宝玉是有感情的, 见宝玉被打成这样也确实心疼、怜惜, 心疼的话差一点就说出来了, 只是因为她从不越礼法半步, 更是非礼勿言, 体现出了一个大家闺秀的风范:温柔、端庄、贤良。还有的说:别看她来得早, 又说了那么多话, 都比不上黛玉的“你从此可都改了吧”这句话意味深长。这里面有无限的同情、体贴、哀怨、委屈, 但也有一些软弱和惊恐……

通过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引导学生进行“质疑——探究”, 不仅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 提高阅读能力, 而且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 促进思维的发展, 从而带领学生突破难点, 解决重点。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

策略二:在联想再现中互动

在教材中, 由于空间、时间的限制, 有时描写的情景不能清晰再现。此时, 想象犹如给人的思维添上了美丽的翅膀, 畅游在彼时彼地间。学生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历中搜寻与之相契合的场景, 自然而然就能透过简要的几个词语或一句话, 演绎出一幕幕生动的“电影”来。

如学习《再别康桥》一课, 联想曾经点燃众多学生思维的火花。在总结了诗歌的特点之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将自己喜欢的那一节改写成一段情景性的描写。然后请同学们展示自己的作品。老师也将自己下水文字展示出来供同学们参考。“思接千载, 视通万里”, 联想打开了诸多事物之间的联系通道, 让思维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在联想再现互动实现生成, 使文本得到多元解读。

策略三:在角色置换中互动

引导学生大胆换位, 从不同角度、角色、方向去解读文本, 大胆冲破狭隘的老框架, 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 在互动中开拓视野。

我在讲《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思考》时, 先投影教材24—35页《马克思的自白》然后请同桌互相交换课前写好的“我的自白”, 请根据你的同桌的“自白”, 帮他分析设计一下他未来可选择的职业。分析完毕后, 再请被分析的同学谈自己的感受和自己现在心中的职业选择的考虑。当堂有三组同学分析交流, 同学们“自白”所表现出丰富多彩的个性, 同学们提建议分析表现出的认真、严肃, 也足以让老师高兴和感佩。学生通过变换角色的思考, 对马克思为人类的幸福而献身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策略四:在倾听回应中互动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用心倾听学生的发言, 用心倾听学生语言深处的思想, 特别关注闪现创新火花的见解, 当我们的学生发现老师不但在认真倾听自己的见解, 还给予鼓励时, 他们的心扉会自然向我们打开, 思维会更加积极活跃, 课堂上会闪烁智慧的光芒, 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才能实现课堂效益的最大化。下面是《站着读与跪着读》中一个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 孟子在批评怎样的读书态度, 倡导怎样的读书方法?结合例子概括“站着读”的内涵。

生1:敢于批评孔子, 指出杜甫诗歌中庸俗浅陋的一面, 对有的诗歌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

生2:能够自主独立思考, 不迷信老师, 有自己独到见解。

师:同学们, 概括要注意方法。你们读读“问题一”, 看看有没有启发?

生3:“问题一”提示了概括的步骤和方法, 就是先找出“站着读”的人和事, 然后根据这些人和事各有侧重地概括。

师:那么, 你说说刚才两个同学概括中的不足。

生4:第一个同学不是概括, 而是列举事例;第二个同学概括得不准确, 比如“不迷信老师”在文中找不到依据。

师:你能按你说的方法进行准确概括吗?

生4:文中先举嵇康、李卓吾、王充对孔子的怀疑追难, 可概括为“质疑问难”。然后举的是王遵岩等五人对杜甫两首诗的评价, 强调要独立思考, 要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师:你真会读书, 概括得真好!可是, 你敢“站着读”吗?你认为作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应该怎样“站着读”?

生:我敢!我认为, 我们学语文要独立思考, 敢于怀疑, 不迷信书本, 不迷信作者, 不迷信参考资料。

师:也敢怀疑我吗?

生:也敢。

师:我很欣赏你。大家敢“站着读”吗? (全班大声说:敢!)

我们很容易就可以从这个片段中看到和感受到学生参与讨论的一种良好的状态。课堂互动讨论已达到极佳的状态, 是一种师生、生生之间多维有效互动下的动态生成。这样的动态的课堂, 使教学呈现出精彩纷呈的一面, 也使我们充分感受到课堂中师生生命涌动的强音, 感受到生命的张力。

策略五:在对话交流中互动

“水尝无华, 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 相击而发灵光。”只有在心灵与心灵的交流中, 在智慧与智慧的碰撞中, 课堂才能产生“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的系统效应。

教学过程中的对话要充分体现其间的互动性, 就要促使每个学生、教师积极参与其中, 而决不能只局限于教师与个别优秀学生之间。“抛绣球”无疑是促进多边互动的良策。即当教师认为某一学生的发言有重大意义值得再强调、修正或展开时, 可以用“谁听明白他的话了?”“他刚才说什么了?”“谁来帮他把这个问题再说得清楚一些”之类的话语把“绣球”抛向更多的学生, 实现对话向更深更广的方向拓展。

策略六:在合作探究中互动

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个性, 有各自的长处, 也有各自的短处。为了激活他们各自的潜能, 可以让他们在共同探究中相互学习, 相互启发;在合作中求得互动, 在互动中达到互补。课堂上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 你提问我回答, 你不足我补充, 你有错我纠正, 你优秀我学习, 你掉队我帮助, 在合作中互动、互补。

我在开讲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 (一) 毕淑敏《我的五样》公开课时设计了这样互动的环节:按学习小组交流, 指定同学负责组织。热烈讨论之后, 全班交流, 分享各自发现的幸福。有的说:我认为作者先舍弃空气, 后舍弃阳光是不明智的。因为没有阳光, 生命不会马上消失;而没有空气, 人就活不多久。有的说:我认为作者的选择不合情理。她宁愿选择鲜花, 也不选择父母、孩子或爱人, 真叫人不可思议。我幸亏不是她的女儿。教师提示:你再看看32页第一节, 她这样选择的标准是什么?学生回答:应该是为后文的舍弃着想, 如果选择亲人, 后面舍弃时总不好舍去亲人吧, 不舍去亲人, 又怎能最后保留“笔”呢?不保留“笔”, 又怎能充分表现她的事业追求呢?不表现其事业追求, 写这篇文章的价值何在?一片掌声。这掌声不仅是给老师的, 更是给学生的。在这样的互动中, 教师、学生、文本走向了融合, 走向了丰富。

篇4:优化教学策略 激活语文课堂

一、学生——自主地学,尊重开放唱主角

(一)尊重个性体验,创设自主阅读情境

课堂上努力突出“四自”原则:让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

1.读出自己。在讲授《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时,让学生从文本中“读出自己”。他们从课文的精彩片断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小学毕业时的留恋与酸楚,自己犯错时父母责罚中流露的无限关爱等。联系自己使学生有话可说,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和对作者情感的把握。

2.读出问题。有了“问题意识”,有了“主体创造”才是真正主动地学。在学习《斑羚飞渡》一文时,有的学生提出不喜欢此文,因为“一群猎人竟然眼睁睁地看着一群老斑羚壮烈赴死,做法残酷至极,却让我们来学动物被逼时所表现的精神,实在有些荒唐”。如此思想的碰撞,真正体现了学生的自主精神。

(二)开放学习资源,拓展自主创新空间

1.开展“拓展式阅读教学”。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学应以教材为例,而不限于教材。学习《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时,引导学生阅读可可西里的藏羚羊等有关濒临的物种报告;在讲授《心田上的百合花》时选择阅读林清玄的美文等,让学生在欣赏与评论中,感受着时代的脉搏和语文的魅力。

2.注重多学科的整合。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语文与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综合性实践活动《戏曲大舞台》中,引导学生在课下通过查阅书籍、采访以及上网等方式收集信息,了解戏曲知识,通过“知识大比拼”“脸谱大展示”(学生课下自己画)、“才艺大考验”(学习戏曲演唱)”等环节,展示学生的美术天赋和音乐才华,极大地激发了学习的热情。

二、教师——自主地教,相机教学燃激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的个性、思想信念及其精神生活的财富,是一种能激发每个受教育者检点自己、反省自己和控制自己的力量。”所以,只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反思如何找到适合自己个性的教学方式。“不拘泥一种模式,不迷信某一项教法,适合学生、适合自己、适合教材的就是最好的。”

(一)因生而定

在学生比较张扬善辩的班级,教师要心甘情愿当听众,于争锋相对时调和,于冷场尴尬时激发。在学生相对沉默、扎实、善于倾听的班级,则“身先士卒”,以自己的感悟与体会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二)因师而定

曾见过一名教师简笔画非常出众,笔者心生羡慕,却自知功底有限不敢尝试。因自身嗓音嘹亮,故在教学词曲时,亮开嗓子,为学生清唱一曲配乐后的《明月几时有》,让那低缓的音乐、哀伤的旋律、深深的情思,荡起起学生心灵的微波。

(三)因文而定

在讲授篇幅较长的小说如《孔乙己》时,让学生采用圈点勾画写批注的方法,及时抓住一刹那的感受。在讲授《土地的誓言》这样气势恢宏、感情炽烈的文章时,则采用范读、领读、分读、齐读、配乐读等多种朗读方法,让失去国土的悲愤、誓死捍卫国土尊严的激昂在朗读中升华飞腾!

篇5:探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优化策略

摘要: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的许多古诗立意高远,构思新颖,语言清新,趣味浓郁。在教学中,我体会到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习古诗,品味古诗,剖析其语言,探析其趣味,以便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取古诗营养,探索古诗真谛,使学生充实起来,“灵秀”起来。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优化策略

古诗的语言凝练含蓄,意境深邃,充分表现了汉语之美的多种形式:歌江山美,吟边塞情;或纤柔卑弱,或明快清新;有悲凉慷慨,亦缠绵宛转;有诗仙李白的豁达,更有诗圣杜甫的沉郁。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的许多古诗立意高远,构思新颖,语言清新,趣味浓郁。在教学中,我认为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习古诗,品味古诗,剖析语言,探析趣味,以便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汲取古诗的营养,探索古诗的真谛,使学生充实、灵秀起来。我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这方面的认识和尝试: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看一看

随着现代化教育技术走进课堂,作为教师,要借助这些媒体向学生传递教育内容,可以使声、形、色融为一体,为课堂教学创造立体化环境,使学生各种感官协同参与学习,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扩宽信息传递的渠道,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应用。古诗教学中,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对学生理解诗文内容、再现诗文画面、感受诗的意境、感悟诗情,都有着莫大的帮助,从而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情景交融之意境。

二、融情于境

古诗语言精练,意境却十分深远,它往往包含了非常丰富的语言、意义。在古诗教学中,在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还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体会古诗的意境,加深理解。如贺知章《咏柳》中的千古佳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教学中,我们启发学生想象:“春风看不见,摸不着,作者为什么把它比做剪刀呢?”学生说:“春风轻轻地吹过柳条,柳叶响,仿佛春风正在修剪柳叶。”等等。这样再造想象,按照作者的描述进行表象组合,能使学生更具体地感受各种物象所构成的和谐的艺术整体形象。我们进一步启发学生想象:“是谁在握着这把剪刀呢?”学生的想象进一步被激活了,是“春姑娘”“春天的使者”,还是“风婆婆”“春天的力量”“大自然”„„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灵性和创造的活力,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诗的情韵徐徐展开,让人思接千载。

三、引导感受文字魅力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诵读是开启古诗大门的金钥匙。对于音韵和谐、形神兼美的古诗来说,要想把握它们的节奏、韵律、意境、内涵之美,第一要领就是反复诵读。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生的读诗训练,通过读顺句子、读准字音、反复吟诵来体会古诗的语言魅力和情感真谛。定好基调,体会情感。这样才能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去读。一般来说,情感明快的,读起来语调轻松,语速较快,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感情悲愤的,读起来语调低沉,语速较慢,如《示儿》。二是把握节奏,体会韵律。古诗的语言富有节奏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和谐悦耳。读诗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读法指导,引导学生把握好重音、语气和语调、音长等,读出节奏,读出语气,读出古诗的韵律美。三是注意变音,把握不同。由于古今语音的差异,一些字的读音发生了变化,要指导学生按古音去读,这样才不至于影响古诗的声律。例如“斜”这个字,古音读“xiá”,如“远上寒山石径斜”、“乌衣巷口夕阳斜”。还有“见”这个字,有时读“xiàn”,这是一个通假字,表示“出现”的意思,如“风吹草低见牛羊”、“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四、保持课堂学习兴趣

在学习的开始阶段激发学生兴趣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但是,课堂学习不是几分钟而是四十分钟,怎样在这四十分钟内保持学生的兴趣,对于教师而言是一个重要考验。

为了坚持不懈地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在诗歌学习过程中就要在诗歌的内容或者诗歌营造的情境上做文章。

比如在学习孟郊的《慈母吟》时,我首先让学生集体朗读诗歌一遍,然后让学生自己讨论诗歌的大意,当然这不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由题目入手学生对于这首诗歌的中心思想就有了总体把握,即对于母亲慈爱的一种歌颂。然后根据学生自己总结出来的诗歌内涵,我提问学生在自己的诗歌积累中还有没有类似歌颂亲情的作品。学生想起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然后组织学生集体背诵这首诗歌。

针对这个诗歌中心,我提到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让学生体会诗人对家中亲人的思念和牵挂。然后让学生对这首诗和《慈母吟》进行背诵记忆。

篇6:语文课堂教学优化策略

摘要:新课改对阅读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了解小学语文阅读在默读和朗读方面的基本要求,可使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的放矢。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教师要结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从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开展多样的阅读活动、选择有效的阅读方法、创建美好的家庭阅读环境等方面进行努力,从而实现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优化策略

在小学教学中,语文教学的思路对于小学生的德育智育体育等多方面的发展有着极为显著的作用,它关系到学生们对知识认知的渴望度和学习兴趣的建立,更是一个人认知世界最为基础知识积累的开始,打好学习知识的基础,为将来一生的学习和发展做好准备,为此增强对小学语文教学的阅读能力的研究,对小学教育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一、小学生语文阅读基本要求

(一)默读教学

默读是小学生学习课文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阅读要求,也是小学生应具备的一种阅读能力。而这种阅读能力对于不同年级的小学生有着不同要求,通常情况下,应确保低年级小学生能够不指读且不出声地完成阅读;确保中年级小学生初步具备默读能力,并能够通过默读来对课文内容进行准确理解;确保高年级小学生能够在一定时间内完成默读,也就是应设法提高其默读速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此为依据,来制定科学的默读能力培养方案。

(二)朗读教学

首先,朗读是小学生语文课本中最常见的一种阅读要求,同时也是教师教学过程最常用的一种阅读练习方法。朗读的要求在于小学生能够使用普通话来对课本进行正确有感情的朗诵。通过朗读练习,让小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中的感情。为了帮助小学生掌握朗读的方法,教师应将课本中要求朗读的课文作为重点阅读教学内容,让学生多读,并通过反复阅读来获得一些感悟,进而提高其阅读能力。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优化策略

(一)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阅读是一件很美好的事,不应该是囫囵吞枣式的粗读,而应将每一次阅读作为一种享受。小学语文高段阅读,应当摒弃低段阅读时的一些错误方式,更加注重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而不是仅仅为了做题而做题。教师应当强调学生在每一次阅读之前进行浏览,阅读时注意认真细致,课后进行回顾温习。同时,多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带着自己的问题去阅读比漫无目的阅读效果好多倍。另外,分享式阅读是一种值得提倡的好方法,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听取别人的不同想法和意见,通过交流增强对文章的理解力,并通过讨论积极思考,以此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

(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展阅读活动

就当前状况而言,我国小学生的阅读活动比较少。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丰富的阅读活动,让学生真正地参加阅读实践,进行开放式、多样式教学,以充分调动阅读的积极性。一方面,教师可以黑板报或手抄报的形式显示小学生比较喜欢的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等,可以给同学分组,每组准备一期黑板报展示自己喜欢的阅读内容。还可以组建班级图书角,除了学校提供的书籍外,让同学分享自己的书籍,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另外,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兴趣所在,利用课余时间定期开展阅读活动,比如美文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和阅读交流活动等。在此期间,教师要多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发言,帮小学生增强自信心,找到和自己兴趣相同的好伙伴,通过阅读分享学到不一样的阅读内容。

(三)选择有效的阅读方法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首先是选择与课本的情景内容相匹配的阅读材料,还要根据学生所处的地域环境特点,有针对性地选用阅读物。教师在课堂上讲授课本内容时,要有倾向性地将课本内容的着重点与课本外的阅读材料的情景内容相联系,让学生们对课本的故事情节产生好奇心理和阅读欲望,这样就能够引导学生们对知识的渴求,也能拓展学生们自我认知的能力。其次,培养学生们养成阅读的好习惯,是小学语文教学提高成效的有效途径。要使阅读能力得到提高就要选择好阅读的方法,教师在引导学生们阅读课本内容时,要对内容的中心思想部分进行反复精确地阅读,还要提示学生们对精华内容应该用精读的阅读方法,这样留下的`记忆牢固。对于已经在脑海留下一定印象的阅读内容,要用提高阅读速度的方式来增加阅读量,这是速读方式。对于学习内容的情绪激昂的部分应该大声朗读出来,以增加情形的感染力,这是朗读。而默读是在加强对阅读内容的思维考虑和理解的基础上选用的方式。读书笔记是要求学生们一边读书一边记录,这是对阅读内容中不易留下印象的部分知识阅读的有效方法。

(四)创建良好的家庭阅读环境

根据调查,一些家里有书房或者有百科全书、科普杂志的家庭的孩子,比较容易养成热爱阅读的好习惯。学生的学习不只是学校和教师的事,家长对孩子的影响也很重要。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段和平时喜好在家里设置书架或者小图书角,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父母可以陪孩子阅读,必要时帮着孩子答疑解惑。另外要注意让孩子发展更广泛的阅读兴趣,让他们阅读更多方面的书籍。总之,语文学习其本质是一门语言工具的学习,教师应确保小学生能够掌握朗读、默读与略读等阅读方法,并重点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尊重小学生的阅读体验,同时强化课后练习。以便在提高其语文成绩的同时,为其他学科学习成绩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刘金芝.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浅论[J].学周刊,(8).

[2]徐立峰.浅谈小学语文问题式探究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J].网友世界,(2).

[3]程殡.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小学),2017(1).

[4]管小琴.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J].新课程(中),(11).

篇7:浅谈优化中学语文教学策略论文

浅谈优化中学语文教学策略

四川省德阳市第九中学 古中宁

【摘 要】语文教学与其他事物一样千变万化,同一篇课文可以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或方式方法,不同的课文可以用同一种教学策略或方式方法。有效的策略使我们的教学事半功倍,丰富的方法使我们的课堂异彩纷呈,一堂精彩的中学语文教学就是一页绚丽的华章。

篇8: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 转变教育观念, 构建新型课堂教学形式

课堂教学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 不是教师的“独角戏”。开展“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语文活动教学形式, 就是一种有效的解决问题途径。活动教学过程中, 教师以指导者的身份出现,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在适宜参与、探究、创造的动态、开放的教学环境中, 通过开展探究式学习、解决问题学习、交往式学习、合作式学习、体验式学习以及有意识的接受学习等活动, 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会逐渐养成。

如讲解《孔雀东南飞》时, 把教学活动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 自读——学生拟定情节标题;第二步, 改编——学生编写课本短剧;第三步, 品评——学生品味鉴赏课文。三个教学步骤循序渐进, 集读、思、写、说于一体, 不仅激发了全体学生参与学习创造的兴趣, 提高了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探究的积极性, 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而且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思维, 从而使课堂充满活力。

互动式教学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激发动机、引起需求。学习离不开动机、愿望和需求。对学生来说, 学习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二是要合作学习、快乐体验。这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和引导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主动发言、积极配合, 形成“个人—小组”式的讨论形式, 再以小组总结发言的形式交流。

二. 丰富课堂教学, 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

突破简单的“听记背”教学, 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 也包括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课堂效益。结合语文课本中每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 有选择地开展以下活动:

一是背诵比赛。采用小组为单位进行背诵比赛的办法, 可以较好地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 提高了背诵的速度, 节约学习的时间;二是故事会。在语文课本中, 有一些课文内容比较浅显, 故事性比较强, 学生学起来也不太难, 如《皇帝的新装》、《愚公移山》等, 可让学生先自读, 读后让学生讲故事, 在讲故事的过程中, 教师恰如其分地进行点拨, 效果也很好;三是朗读比赛。像《春》、《行路难》等语言精美的散文诗歌, 可以先让学生课前预习朗读, 然后课堂上随机抽人朗读, 学生互评, 教师点评, 这样, 不但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而且也加深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

另外, 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课堂效益也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多媒体教学能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数字电影等多种媒体材料于一体, 通过多种媒体信息刺激学生各种感官, 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激发学生的兴趣, 增加知识的密度, 展现知识的生成过程, 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三. 提高教师修养, 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教学面对的是求知的眼神、青春的灵魂, 教师不仅仅给学生知识, 更重要的是能用情感与态度去感染学生。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感到上语文课是一种精神的享受, 使学生能够从语文课上体会到社会、生活、人生, 感受到真、善、美。因此, 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情感修养和教学艺术, 把自己的教学艺术和思想情感有机地渗透到教学中去, 在课堂上充分展示出语文教学的艺术魅力, 才能以饱满的情绪、灵动的方式去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 从而让语文课堂真正地“活”起来。这也符合新课标提出的要“注重道德修养、人文精神、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的培养”, 要“发展健康个性, 形成健全人格”的要求。

篇9:语文课堂气氛优化策略

关键词:教学 课堂气氛 实效

良好的语文课堂气氛是搞好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条件,也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教育机智,优化课堂气氛,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也是语文教育科研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语文课堂气氛的类型及特点

不同的语文课堂气氛,其特点及取得的教学效果是大不相同的。笔者认为,语文课堂气氛有三种突出的类型,即和谐活跃型、单调沉闷型和松散混乱型。

1 和谐活跃型: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和学生保持活跃的教学信息交往。表面上似乎秩序不大好,实际上在教师运用灵活的教育机智的指导、调节下,整個课堂不断按预定的教学目标前进。某教师在讲授初中语文课文《狼和屠夫》时,让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一些小组推荐同学分角色扮演狼和屠夫,另外的小组对同学的扮演进行点评。然后又进行小组角色互换,这样把主要课堂交给学生自己,教师只是适当就台词进行解释,并掌控一下班级气氛,不至于过于喧哗即可。学生通过这种自主学习,变换表演和评论的角色,既能有效掌握课文中的字词读音和意义,同时又能深刻领会课文的主题思想,对屠夫的机智勇敢和狼的凶残狡猾得到认识,并且在自己当演员和观众的角色互换中加深对作者写作手法的体会,这样老师像一個高明的导演一样,只用极少的言语和板书,却收获了“不教而教”的特殊效果。

2 单调沉闷型:教师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教师和全班学生主要保持单向交流,教学环环相扣,完全按照教师的教学意图得以实施。有一位教师讲到杜甫的《石壕吏》时,给学生介绍说杜甫是唐朝有名的诗人,代表作品有《三吏》、《三别》,这时候一個学生提问说,老师,为什么是“三吏”而不是“三官”呢?老师害怕学生的讨论会让课堂纪律变得混乱,就说这是基本常识,让他们死背硬记就行。学生非常失望,虽然能够记住,但是并没有真正理解,因此对教师的讲解也就失去兴趣。这样对于学生来说,不仅是失去一次深入了解中国政治体制的常识的机会,而且学生的求知欲被教师所压抑,一次非常有益的争辩也胎死腹中。

3 松散混乱型:有的语文教师试图活跃课堂气氛,但缺乏管理课堂的经验和能力,学生有时甚至故意捣乱,教师对课堂失去控制,只好放任自流。有一位老师在讲到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一位学生提到课文中的美女蛇,问老师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美女蛇。老师为了激发学生兴趣,就让他们讨论,结果学生七嘴八舌,说起他们听到的各种传说,甚至拿班上长得漂亮的女生开起玩笑,弄得她们嚎啕大哭。由于老师没有及时引导,到最后课堂成为纯粹的哄闹。虽然形式上和单调沉闷型不同,结果却殊途同归,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不同语文课堂气氛类型教学效果差异的原因分析

气氛不同的语文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和心理活动差异很大,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与语文课堂教学方式有关。语文教学的成效依靠交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交往过程是以语文教材为媒介的信息交往过程。传统的语文课程教学方式主要以教师的说明和解释为主来达到教育目标,没有对学生的反应作出反馈,所以不能考察反应的强化作用和学生的理解程度。因此,活跃的语文课堂首先应有的活跃的学习活动。

其次,与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的激发有关。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主要指学习兴趣和学习目的。要把语文课堂搞活,关键在于依靠语文教学内容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对知识的热爱,用知识之火燃起学生的学习之情。

第三,与教师组织教学的态度和技巧有关。教师对语文学科的热爱和对教学的热情,能影响他的学生形成同样的态度。反之亦然。有经验的教师往往会在一堂课中巧妙地激发一、二次学习的高潮状态,把有意和无意注意结合起来,形成一個强烈的注意中心,紧紧地抓住每個学生的心。

三、优化语文课堂气氛的策略

优化语文课堂气氛的关键在于要认识学生的共同心理特点,运用教育机智,适时地把课堂搞“活”,从而保证教学顺利地活跃地进行。

1 要在学生中树立教师的威信,保证老师的主导作用。

树立威信的第一步是热爱学生。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无微不至地关怀学生的成长,竭尽全力地去教育好学生。教师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对教师威信的形成有重要影响。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非常重要,一则幽默的小故事,一句提纲挈领的名言,一首声情并茂的诗歌朗诵,都可以迅速将学生带入语文学习的情境之中,为他们的学习确立一個好的开端。

2 根据学生认识兴趣的特点与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以提高教学的效果。

正确地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无意注意是由刺激物本身特点引起的,刺激物本身的特点既可以成为顺利地完成教学的因素,也可能造成学生在学习上的“分心”。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善于利用它的有利方面,防止它的不好影响。

语文是一门语言艺术,教师要把比较枯燥的语法和逻辑知识,尽量用形象的故事或者卡通图片等做展示,使学生们被所学习的内容吸引,这样学生才能学得进、记得牢,并真正把课堂所学的只是内化为自己的素质,能说会写,对语文这门学科始终热爱不渝。

3 根据学生心理需要的特点,创设学习情境,唤起学生主动的学习热情。

针对学生心理需要的特点,教学上可以用提出问题、讨论问题的方式为主进行教学,这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有启发性的问题是思维的“引爆物”,不仅满足了学生获取知识与思想交流的需要,还使他们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使课堂出现积极的学习气氛。

上一篇:初恋这件小事观后感下一篇:在职硕士:MPA考试受公务员热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