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2024-04-19

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精选8篇)

篇1: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摘要】本文通过利用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的详实教学描述,较为详尽地阐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四种主要观点,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语文教学观,同时阐明了基于信息技术环境教学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物质支持,进而对该理论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语文教学实践的指导方面作了一些探讨

。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用于信息技术环境下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学生的收获将是传统教学所无法企及的,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真正优化了语文课堂教学。

【关键词】建构主义;信息技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要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联系学生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自觉的贯彻素质教育的要求,努力改革课堂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几年来的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使我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获得了一些体会。

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把图片、声音、动画和视频等信息有机结合,可以为学生呈现丰富多彩而又具有极强感染力的画面和情境,为学生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和最佳的视听效果。为语文课堂教学增添了无穷魅力,为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提供了极为广阔的空间。

我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导向,以信息技术为教学环境的语文教学改革,确实使课堂教学产生了深刻的变化。第一,从“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灌输式教学转变成为师生双向协调发展的“探究式”的教学形式;第二,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接受器”转变为自主学习,积极探究知识的主动构建者。而教师则转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和辅导者;第三,学生由单纯学习课本知识,死记硬背转变成为主动获取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第四,学生由过去只读课文、看图片、看投影等被动的阅读转变为现在运用现代化信息工具来获取、分析和加工信息的自主学习;第五,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也由过去单纯考虑“如何教”转变为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启发、引导学生“如何去研究、如何去学”;第六,教学方法也从过去的灌输式转变为启发式、协作讨论式的教学。以上六个方面的变化,标志着语文课堂教学进入了一个更新更深的层次,从而使素质教育的各项要求得到有效的贯彻和落实。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自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之后更贴近学习者认知规律的一门学习哲学。其中对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影响的主要观点有:

1.学生中心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知识是通过“建构意义”而获得。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而教师则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主动建构意义的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教,更重要的是培养认知主体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合作。

2.教学过程互动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和互动就不可能发生真正的教学。

3.情境建构观: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在一定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使学习者能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使新旧知识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4.协作学习观:建构主义专家指出,协作学习环境以及学习者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是建构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信息技术环境下语文教学观

由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是个性化的,能满足个体需要的;我们认为,新的教学模式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应有如下变化:

(1)教学思想的转变:变重“教”为重“学”,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全人发展”的思想,一切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开展都要以学生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这五大素养的整体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促进和保证学生五大素养的整体发展。

(2)教学过程的转变:教学过程由传统的逻辑分析或综合讲解转变为意义建构理论指导下的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即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网上教学资源创设情境,为学生建立教学情境,使学生通过与教师、同学协商讨论,参与操练,学会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语文口语交际能力。学习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学生参与程度,而参与程度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

篇2: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内容摘要: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整合问题,随着国家新课程标准的颁布越来越被重视。如何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优化课堂教学,改革传统教学中不适应时代潮流的部分,真正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从而使学生建构自身知识体系,是所有教育者关注的焦点。本文针对这些问题从教学环境、课件设计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优化整合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育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它在提高教学效率、便于创设情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这并没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真正优势,尤其是在传统的教育理论背景下信息技术无法找到自己在教育中的真正位置。近来年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教育的变革提供了新的可能,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更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告诉我们: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真正的理解只能是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的,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活动过程。否则,就不叫理解,而是叫死记硬背或生吞活剥,是被动的复制式的学习。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理想的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传统的教室和教学方式很难建构这样的学习环境,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方便地建设这样的理想学习环境。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更重要的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构建新的教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信息技术不是一种辅助工具,而将成为基本的知识载体、教学媒介和交流工具。

值的我们注意的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在大脑中的长期存储形式也就是关于当前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同时,也建构出富有个性化色彩和创见性的意义--对于语文学科来说,尤其应该鼓励学习者建构出他自己独特的意义,形成他自己的独特“认知结构”,而不是机械复制教师提供的结论,作文更是如此,当前语文教学中内容理解的统一性和作文教学中的“集体失语症”现象,只能说是僵化的语文教育的恶果。我们可以看到,建构主义理论对语文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对于当前的语文教学和信息技术的结合,近年来批评甚多,笔者认为,我们固然不可把信息技术对语文教学带来的优点一概抹杀,但也得要承认当前语文教学和信息技术相结合过程中确实存在着很多得问题。如:课件以大量的视听素材弱化或代替了语文基础能力的训练;限制思维,不利能力拓展;处理好边缘知识与语文知识的关系,避免喧宾夺主;课件制作费时费力。

不过我们知道,无论多媒体还是网络,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信息技术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收集、分析、综合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促进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更新,促进学习方式与教育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生动、活泼、自主学习创造新的空间与条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因此,如何通过有效信息技术教育,为学生学习语文服务,可从这几个方面考虑:

一、教学环境的整合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与周围环境发生联系产生的。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即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怎样的环境氛围能使学生意义的建构最有效,笔者认为以下两个方面值得注意:

(一)客观环境的设置

在强调学生为主体的新型课堂教学理念指导下,学生在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中,必须进行信息的收集,分析和综合。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把信息的收集放在课后,学生自觉性低,以及其他因素使得信息收集的有效性不高,造成信息分析,综合的效率也难以提高。而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与课堂语文教学的融合,弥补了这一缺陷。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明确要求和适时监督之下通过网络进行信息的收集,提高收集信息的有效性,充分为学生建构知识体系所服务。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网络资源是相对的丰富,一些资料无法通过网络来查询(如一些作家作品);网络资源共享,任何人都可发布信息和享有信息,也就带来了信息的不可靠性。同样,学生收集信息的途径也不是唯一的,可以上网,可以查阅书籍,可以浏览多媒体课件等等。由此,笔者认为较为理想的教学场所,应该是如此:语文教室相当于一个现代化的图书阅览室,其中配备相关的课内外书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根据统一的学习目标到书橱中去自由选择相应的书籍进行阅读参考;同时,在教室内配备一定的与教学有关的音像、软件资料以及投影仪、录音机、电视机、VCD机等教学器材,由专门的教师就相关知识采用多渠道将信息传达给学生,以便使学生占有最大的有用材料。在这种教室,没有固定的座位,以小组为单位活动,没有教师说学生听,教师教学生学的严格形式,学生在此自由阅读,互相切磋,与教师共同讨论,共同参与多边多向活动,进行探索、寻觅、汲取知识,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可是这些教学设备在西部地区的大部分学校是无法满足的,这为教学的实施带来了巨大的阻力。

(二)主观环境的设置

我认为主观环境的设置在我们学校是难以做到的。即使能勉强的开展,教学的效果肯定不好,因为我们的班级人数过于庞大,班级人数最多的达到90多人,所以很多教学环节都无法实现。但作为理论性的东西,主观环境的设置的主要内容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协作小组的设计

国家颁布的《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有一个引人注目的课程目标,那就是进行综合性学习。它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综合性学习强调团体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突出学生达到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协作精神。在实际教学中,小组讨论和小组学习有一定的优势,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同时,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会了接受批评意见,从而在处事上变得更加宽容,在观点上较少走极端。要达到这种水平,小组的组成就显得重要了。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过程中,我们在建立的学习小组应具备层次性和奇数性。

首先、学生的学习不会整齐划一地在一个水平线上,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的教学恰恰凭借学生学习的差异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升学生的素质。我们学习小组成员的选择,就要利用这种差异,选择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成组,充分发挥各个成员的个体优势,形成互补,互相勉励,互相竞争,创设既有合作,又有竞争的小组模式,必将大大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对能力的培养。在新型教学环境中的具体操作,笔者做了这样的设想:一个小组的成员一般来说有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三个层次的学生均衡组成,讨论进行的.管理者,讨论结果的记录者,有在管理方面、记录方面优势较强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应该是在本学科的学习骨干和积极分子,知识和能力方面有较好的基础,不是教师在优等生中指定。最好有学生推选和教师参考指定结合而成。

其次、能否有效组织讨论,不仅在参与学生的学习水平,小组成员的人数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经过国内外无数实验证明,一个讨论小组人数一般在5-7个为宜,因为讨论范围决定了小组讨论的效果和结果,人数过多,信息量过多,难以形成一定的共识,人数过少,对问题的研究又过于简单化;同时小组人数呈奇数,在对一个问题结论的讨论和表决,奇数型小组的效果往往优于偶数型小组,在小组讨论一旦处于争执不下的时候,从人数上自然会表现出一种倾向性,便于作出暂时性的结论,又有利于组内同学的争论。

二、教学课件的制作

信息技术介入教学无疑带来了一种新的活力。特别是语文教学,大量的作品通过声情并茂的图片、声音、影视等手段不断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了学生对情境的情感体验,充实语文课堂的内涵。语文课堂教学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讲解,有限的挂图演示,而是尽可能地调动了所有的感官,让学生在感受语文的工具性的同时受到人文性的熏陶,实现了语文教学的目标。尤其在网络环境下,学生通过网络进行信息的搜索,课件的演示等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如何使学生使用的课件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必须对课件重新定位。

这些年来多媒体教学课件只有在所谓的“优质课”的舞台上还有一席之地,因为组织方的第一个要求就是要使用多媒体。因此语文多媒体教学在实践中还有许多不近如人意的地方。那么如何去避免这些问题呢?让课件成为我们语文教学的好帮手。笔者认为我们在制作语文课件的过程中要注意课件的共享性、交互性、重组性,

1、共享性

信息时代是资源共享的时代。我们设计的课件不能仅作为一种私有物品,需能及时快速地和别人共享,以便进一步的改善。根据资源共享和信息传输的特点,在课件设计的时候,课件不易过大,首要问题是注意精简。将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舍去(影视、音乐、图片等),或分割成独立的链接,实现课件设计的最优化,最好是设计成网络课件,使他人能通过网络很便捷地使用课件。因此,用FrontPage、Flash等网页制作软件制作基于internet的课件将是未来课件制作的趋势。

2、交互性

在CAI教学比较兴盛初期,教师设计的课件往往是教师实行电灌的工具,教师是演示者,学生是观赏者,他们几乎没有操作课件的机会。在强调学生主动建构自身知识体系的今天,用于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发现的课件,必然不容忽视。因此,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过程中,要重视课件的交互性,不仅强调课件的操作简单易学,使没有多少电脑知识的人也能学习,更强调人机交互,而且要突出学生的参与,强调人人交互,要使学生在不同时空范围内能够通过课件进行有效的知识的吸收,进行及时的协作学习,这才能有助于学习者更好地对自己的思考进行建构。所以,BBS、聊天室将成为学生探讨问题,合作学习的理想场所。

3、重组性

一种课件的设计方案,体现一种教学理念或教学方法,并不一定放之四海而皆准,同样,一种课件在不同时期的效用也是有差别的。如何保留一个课件的有效部分进行简单的修改就可投入再使用是未来课件的一个显著特征。因此,我们在设计课件的过程中要注意开放性,可重组性。模块型课件、基于资源库的课件逐渐被大多数课件制作者所接受。它就像小孩的积木玩具,可任意拼装组合,使用者可根据需要自行加入或减少相应内容,有所取舍地为教学服务。同时,在设计课件的时候,要注意制作平台和操作平台的普遍性,兼容性。网络环境是未来课件良好的载体。由此,我们传统意义上的课件,必须在新环境下重新定位,扩大课件的外延,可以用来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的一切媒体资料都可以称为课件。

三、重视情感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存在着三个方面的沟通:情感沟通、管理沟通、知识导航与传授的沟通。语文教学更注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作者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教师与作者之间、教师与文本之间的情感沟通。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过程中,往往忽视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和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于是出现了“计算机面孔”:教师的注意力过多地注意鼠标和屏幕,而忽视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忽视语言的交际性能。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就是导演,也是演员,教学中学生心理产生的正面效应,是任何形式的电子媒体不可替代的。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切忌老是处在教师机位置,单纯地操纵机器,应当随身携带麦克风、电子教鞭等通讯设备适当走动,尽量用身体语言来提示,交流教学信息,调动课堂气息,教学网络只是一种教学工具,人的要素是第一位的,忽视师生的情感沟通,管理沟通,会使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度过大,容易偏离教学目标要求,无法对其进行有力度的控制和引导,降低了学习效果。由此,笔者认为在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应该是信息技术教师和学科教师共同协作,注意分工的不同,信息技术教师注重对学生讨论结果的处理,学科教师注重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

四、教师职能的转变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学习方法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与其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而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直接掌握教学活动,是课堂的主宰,强调的是统一,齐步走,学生的主体地位、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动手机会少,探索性、创造性不易发挥,主要接受现成的知识成果,学生之间的合作程度过少,也就造成了学生整体素质的不高。在《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意识和精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当然同时也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职能。

以上只是这次教学探索的一些初步思考,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还有更多的问题需要讨论,如语文网络教学教材建设、语文教学网站的基本规范探讨、网络教学课基本模式的探讨、新的教育评价问题、课时安排、网络教学环境中师生关系问题等等,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笔者认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将给语文教育带来新的发展契机,现在对教师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去做。但这里不再有教参,正如当前流行的一句话--把创造还给教师,它需要你、我去创造。

参考文献:

《建构主义教学思想揽要》 江西师范大学教学论研究中心 钟志贤《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何克抗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学习与辅导杨再隋等编著

《创新学习:21世纪学习观------重庆市启动“创新学习研究与实验”》龚春燕 何云山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实践与认识》邵武第一中学

[作者简介]唐中祥,男,生于1963年10月,毕业于湖北省教育学院,现从事中学语文教育工作,初中语文骨干教师。近年来多次组织并参与各级教改实验课题研究,并取得阶段性成果。在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文艺作品二十余篇。

篇3: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利用电教设备能够使初中数学教学更加形象化,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将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展示在学生面前,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互动的过程中使学生对教师所讲知识很快地做出反应。而这样的思路,极大地促进计算机教学工作的开展,并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改进教学的组织形式。

课堂演示教学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方法,通过对一些抽象概念的演示,使学生更加主观地了解数学相关知识,而使用了电教设备之后,将这一教学过程变得更加容易操作,尤其是多媒体的引入使这个过程变得不同。Authorware可用于制作用于随堂测试的训练题目,并由学生作答。若学生回答正确,则出现鼓励文本框: “你答对了,真了不起! ”反之若回答错误,则出现警示文本框: “你答错了,请再试一次! ”若重复上述过程达到三次仍未成功,系统则给出正确结果。以此提升学生的兴趣。

人机交互适合引入初中数学复习课或习题课,教师可结合“温故知新”的方法设计讲课先后顺序,并设置不同的难度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应的学生可以结合自我水平,选取适合内容进行学习、复习,这样极大地保护了不同层次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巧借信息技术提供更多的外部刺激

1. 变繁琐为简明

为了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化解重点难点,也是引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重要目标。较为经典的一个案例就是对初三代数“频率分布”知识点的教学,教师带领全班学生从头到尾时行一系列繁琐的运算,其中很大一部分重复性很强,若引入计算机辅助教学,将这些重复性强、非智力因素的问题交由程序进行计算,能很大程度地提升教学效率。对信息技术方面的投入,是培养下一代人才的必然之选。

2. 变抽象为具体

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初中数学的知识不易理解,部分学生机械式地模仿教师所演示的内容,很难在直观形象的环境中操作,并形成知识体系。例如,在七年级数学“一次函数”这一章节的教学设计中,对于一次函数坐标轴的理解就是一个重点内容,为了让学生理解坐标所代表的数轴含义,就得利用演示的方法进行教学,但是在操作的过程中非常花费时间,又无法表达清楚,当讲解表达式y = kx + b时,我们可以用多媒体的方式演示天气昼夜变化,并更直观地说明“x与y的映射关系”,然后在课堂上展示三峡大坝蓄水现场录像,指引着学生将时间变量设为x,把液位高度设为y,以此建立一个相应的坐标,叫学生理解X、Y轴各自代表的含义,就很容易掌握一次函数坐标的相关知识。

3. 变静止为运动

当人眼在接受到强烈的刺激时,对事物的反映效果会特别显著。特别是关于《圆》此章的知识点,该章节的知识点都是环环相扣的,其中的规律与定律可普遍适用。例如,“垂径定理”等一系列定理定律都可以结合“平移”“翻折”等操作实现证明,而这些都已经写成程序编入《几何画板》,可以轻松地完成证明过程。

三、合理利用信息资源,培养创新学生

信息技术能实现图文并茂,声像合一,将这一技术应用到数学教学中就等于为初中的数学教学开辟了新的天地,教学课堂也会随着技术的引进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另一方面教学多媒体的课件开发和制作也是一项集老师的智慧,考验教师的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在新课改前提下,提倡素质教育的培养,能力教育显得非常重要,在此过程中学生参与教学环节已经成为教学设计中必然考虑的重要内容,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将初中数学教学课堂进行优化,进而实现课堂组织教学的革新,在教学方法的使用上也由传统的讲授式演变为参与式、互动式,演示教学的方法将在多媒体设备的支持下发挥得淋漓尽致。同时引入多媒体教学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也有重要的教育作用,在教学中通过人机间的互动,教师的演示和讲解,学生不仅仅能直观地了解数学知识,更能在课间演示中找到创新的灵感,滋生创造的兴趣,如在设计初中数学活动课“精彩的图案世界”时,学生通过操作使用多媒体设备,在寻找各种颜色图案的过程中兴致高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仅认识了各种图形的特点,更是被五彩斑斓的图案所吸引,一些学生甚至从数学课中学到了美术色彩的一些知识,还动手画出了一些图案。因此我们看出,信息资源的辅助性使用,可以培养出更具创新精神和发现能力的学生。

四、结束语

当然,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计算机辅助教学并不是对全部教学都是完全适用的。《数学课程标准》曾经着重点明,学生应该亲历亲为的实践学习最好不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进行仿真模拟; 使用计算机演示数学将不可避免地损害部分学生的立体构思能力。最佳的选择是,巧妙地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所在,有机地融合后才可以使学习资源与学习过程得到优化。

摘要:建立全方位的文化基础(尤其是信息学科的技能)、培养创新能力与高尚道德品质是学生发展的终极目的。为了提升教学效果和质量,在此将重点研究信息化技术在数学教学环境下的使用,进而找到拓展初中数学教学组织形式的方法。

篇4: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课堂;优化;教学改革

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将知识点以更加直观、形象、生动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这样就能够大大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的时候,要恰如其分,将教学内容和信息技术较好地结合起来。下面我们就来谈一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对小学数学教学过程进行优化的。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教育心理学家已经指出,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时候,关键是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教师就需要不断探究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小学数学课堂中,就能够将学习内容以情景化的形式展现出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探究能力。尤其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通过生动的多媒体技术将知识展现出来的时候,学生就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在教师那里,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学生就能够很快掌握具体的知识点。

比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数学《平移和旋转》这部分知识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从学生熟悉的东西来进行引入,比如开窗的过程、开冰箱的过程、观光电梯的运动等,通过动画来展示荡秋千的过程,让学生从这些生活化的例子中对“旋转和平移”有直观的认识,学生在观看动画的过程中,求知欲就被调动了起来,教师在进行接下来的知识点讲解的时候,学生就能够自然而然地接受。

二、注重课堂体验,拓展学生思维

在建构主义教学理念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双向互动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参与到知识的建构过程中,学生自己来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就需要利用信息技术将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超文本以及动画的形式来展示出来,并且建立成电子教学库,这样就方便学生的回顾学习,让学生能够在“身临其境”中来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本质进行探究,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提升。

比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数学的应用题的时候,许多学生不喜欢这种类型的题目,对于一些应用题中的术语理解的不是很透彻,因此在进行解题的时候容易出错。因此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动态演示,增强学生的视听情境,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比如在课件中呈现出小明和小红两个人站在不同的地点(强调两地),然后面对面着走来(强调同时相向而行),然后小明和小红遇到一起(强调相遇)。通过这些动态的多媒体演示,就使得学生很快能够明白“两人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以及“相遇”的含义,这就会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就参与到知识的建构过程中,完成了认知自我完善的过程。

三、联系生活实际,加强理解内容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对数学内容和数学教学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使得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因此,在利用信息技术的时候,就需要注重学生的参与性,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来了解数学知识。信息技术可以将生动的现实场景模式出来,借助网络平台、搜索大量的信息,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得学生乐于在网络平台上学习数学。

比如在学习有关“税收”的问题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来搜索“税收咨询”的网站,让学生对税收的基本知识进行了解,比如税收的计算方式、各种税收政策等,这样就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使得学生的知识丰富了起来,也能够促进学生了解数学知识实际上是和生活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需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再比如在学习“统计”有关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让学生了解统计的各种表格和图形,这样就能够加强学生对统计的直观认识。

四、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数学课堂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引入信息技术应用的时候,还需要注意以下两点的问题:

就是要正确认识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是不能够完全代替传统的数学教学手段的。数学学习的过程讲究计算和演练,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正处于扎实数学基础知识的阶段,因此就需要让学生花费一定的时间来进行基本功的训练,比如笔算、口算的能力,不能够过于依赖计算机,否则这是不利于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的。教师要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不能什么问题都求助于计算机,这样就不利于学生养成正确的数学思维。此外,教师在进行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的时候,要重点突出教学内容,不能够将过多的精力放在多媒体各种酷炫的形式制作上,避免本末倒置。

鼠标接触并不能够代表实践过程。通过信息技术固然能够对一些教学内容进行模拟,让学生通过电脑就能够了解实际例子。但是鼠标操作并不能完全代替实践过程。尤其是对于小学生而言,需要让学生多去接触现实的物体,让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提升,这样就能够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具体认识,在实践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数学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好处是巨大的,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的时候,需要能够把握运用的尺度,注重传统教学方式和信息技术教学环境的融合,发挥信息技术教学方式优势,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主体作用,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这样就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孙立彬.论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34)

[2]解娣芬.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数学课堂教学[J].科技经济市,2006(3)

[3]沈凯.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优化数学课堂教学[J].信息与电脑,2015(14)

篇5:运用信息技术 优化语文教学

漳州华安实验小学 李秀霞

摘要:把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优化了语文教学,提高了学生素质。在信息技术参与下课前预习,教学目标达成快而有效,切实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主要把握以下三个最佳时机:新课伊始,激趣导入,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加强学生情感朗读和思维训练,课后,运用信息技术拓展延伸让学生从单一的语文课堂步入广泛的社会语文空间,使学生达到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

关键字:信息技术 课前预习优化课堂 拓展延伸

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现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几乎每个家庭都拥有电脑。这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针对当前语文教学存在的种种弊端和信息技术渗透语文教学的优越性,最大限度的开发课程资源,最大限度的挖掘教学潜力,把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优化了语文教学,提高了学生素质。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在语文教学中对信息技术的应用的一些做法。

一、信息技术参与下的课前预习

预习作为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获取语文知识的起点。充分的预习能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取得学习的主动权,从而减低课堂学习的难度,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在新课程实施背景下,学生能根据预习文本的需要,把现代信息技术恰如其分地融合到语文预习中,查找自己需要的资源并进行选择、整合处理,提高文本预习的效率。

比如说预习中,布置学生预先去感知课文,丰富的网络资源就可以有效地利用。了解课文的写作时代背景和一些与文本有关联的资料,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去感知课文。等待课堂上老师告诉他们,一者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不能全面详细;另者,孩子只是被动地接受,学习兴趣不如自己寻找的更加浓厚;再说,这种自主学习的的能力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可以说也是一种生活动的本能。

当然,课前我会告诉学生,需要他们上网查找了解,还要教给学生收集信息并筛选信息的方法,再梳理材料以便第二天课堂上交流。这样也使学生有机会在全班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并在课堂教学中实现资源共享,使学生从某种程度上获得成就感,从而调动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甚至有一些是要求学生与家长配合,在家长的协助下较好地完成。

朗读文本也是预习中必不可少的一个主要环节。网络平台上有配套的课文朗读录音,声情并茂的朗读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让学生随着录音跟读品味。在信息技术的有效参与下,比起传统的预习更能吸引学生的目光,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自然,学习效率也得到提升!

到了中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有了自学能力,预习还可多采用合作预习,让学生把自己的预习成果传送到网络平台上来共享,还可以交流预习方法和体会,养成自主预习的兴趣和习惯,让预习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必然要求,让预习真正成为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表明,经过课前充分预习准备的,课堂气氛明显活跃,师生双边活动热烈,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教学目标达成快而有效,切实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

近年来,语文教学和信息技术相结合过程中,批评甚多,反思后我们也得承认,确实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比如说:大量的视听素材弱化或代替了语文基础能力的训练;边缘知识喧宾夺主,忽视了语文知识;课件制作费时费力,走过场没实效„„但事物总有它的两面性,我们不能把信息技术对语文教学带来的优点一概抹杀。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呢?在平常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主要把握以下三个最佳时机:

1、新课伊始,激趣导入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课堂引入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之火,对一堂课教学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所说的:“一节课的开始就像整台戏的序幕,也仿佛是一首优美乐章的序曲。开始的情境创设得好,就会引人入胜,燃起孩子们求知的欲望,收到先声夺人,一举成功的奇效。”恰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导入新课,则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像磁石一样紧紧吸引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了。

比如,最近指导学生学习《月球之谜》(人教版第六册)一课,我采用媒体技术,一边展示了几幅能反映月色皎洁、环境清幽的美丽图片,一边用优美且富有激情的语言引入新课程:夜幕降临了,你看,一轮明月悬挂在高高的夜空,看到这幅场景,你想说些什么?你想到了哪些有关古诗、故事、或者想提一些什么问题呢?在我的诱导下,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我想到中秋之夜,表姐远离家乡到外地求学,此时是否在月光下想念家乡呢?我想到了嫦娥奔月的故事;我想起了背过的李白写的古诗《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 看着孩子们充满联想的双眼,我接着说:同学们也被这皎洁的月光勾起了无限的遐想,古往今来,人们仰望天上的那轮明月,总会激起无穷的疑问!我又相机出示了宇航员首次登月的图片。继续解说到:直到1969年7月20日,美国的两名宇航员首次登上月球,发现了更多的月球之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月球之谜。自然而然地揭示了课题,更主要的是我发现,学生的注意力已被我牢牢地吸引住了。我知道,我已经调动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激发起他们探索月球之谜的欲望了。

2、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重点、难点往往需要反复强调和讲解,既费时又费力,有的学生还是不得要领。这时,根据教学需要有机融合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使语言文字兼备了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抽象、枯燥的知识变得轻松活泼,重点、难点变得直观、形象,化难为易。更好地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还以《月球之谜》一文教学为例,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月球是个怎样的世界,文中写了月球的哪些不解之谜。而难点是引导学生真正感受月亮的神秘和魅力。于是在教学中,为了突出本的教学重点,搜集了一些关于月亮的图片、传说,以及月球的相关知识,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欣赏和了解。为了让学生在视觉上对“环形山、月球的荒漠”有形象直观的体验,采用图片与解说相结合的的方式。为了突破难点,充分应用信息技能,收集了描写月亮的诗句和人类对未来月球的探索计划,分类型分版块的制作成页面漂亮的幻灯片,幽静的月色图还配着舒缓的《春江花月夜》的音乐片断,播放宇航员在月球上探秘的实况录像,让学生跨越时空,感受月球的神秘和魅力,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3、情感朗读,思维训练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传统教学的法宝,也是我国几千年传统的语文学习的方法。而语文本身就是一门情感教学的科目,而朗读是表达情感的途径,情感的表达是朗读的前提,两者密不可分。科学的朗读指导,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是教师牵学生进入语言文字艺术殿堂的捷径之一,是语文教师必须重视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特别是到了课堂教学信息技术化的今天,教学中根据需要适时适当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为情感朗读教学增色。

比如把音乐与语言文字沟通起来,选用适合的乐曲来配音,展示相关画面,调动学生的听视觉器官,使他们如临其境,这样的配乐朗读,学生能迅速进入情境之中,都乐于展示他们的读书才能,使课堂始终保持着那朗读的热情与渴望!同时,把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有机结合在一起。

再以《月球之谜》一课为例,教学第一自然段,让学生感受月球的无限魅力,展示月夜的美丽图片的同时,结合文字“夜幕降临,一轮明月悬挂在高高的夜空,那皎洁的月光曾引起人们多少美好的遐想!”,和着优美的音乐引导多次朗读下,文中的语言形象和情感迅速渗透到心里去,醉其音,醉其情„„余兴未尽,情绪达到了最佳状态。此时,我因势利导,以境引情,激境引思,“人们都会有哪些遐想呢?”随后把课堂时空还给学生,给学生遐想的时空,给学生展示语言表达能力机会。这些训练,其实也就是学生要达到的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

三、课后,运用信息技术拓展延伸

课堂是语文教育的主阵地,课后拓展是课堂知识学习的延续,是学生扩大学习效果,拓展知识,提高能力的有效途径。是语文课不能缺少的环节,我们要让知识始于课堂,而不止于课堂。借助信息教育技术的特点,把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生活中,或在生活中印证课堂的内容,恰到好处的拓展延伸能让语文课堂更开放!

一篇课文学好后,学生或感到意犹未尽,或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引导他自觉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利用网络查阅相关资料,解决问题,或有针对性地引导他们的学习行为向课外延伸去阅读相关课外书籍,并及时地进行反馈、交流,让学生从单一的语文课堂步入广泛的社会语文空间。

比如前面一再提到的《月球之谜》一课,课后可以布置学生登录网站搜集材料(诸如月球的起源、地质构造、月貌、月相、月食、潮汐、人类登月等)办月球奥秘小报,或把目光投向浩瀚的宇宙,办木星之谜、火星之谜、宇宙之谜的小报,将课堂学习和课外的生活实践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也可以分小组收集整理有关月球的知识资料,制成幻灯片在班内交流欣赏,这样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提高了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也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遐想20年后的月球探险会做些什么?还可以搜集各种资料(关于月亮的美称、神话传说、诗赋、对联、谜语、音乐、绘画,与月亮有关的民风民俗等),班上开一个交流会等。

篇6: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叙永县黄坭乡树坪小学 郑松涛

现今时代是信息时代,信息技术运用关系着我们的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更与我们的教育事业紧密相连。信息技术运用对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主体发展、实现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信息技术重要特征就是信息量大、资源丰富,这对于语文学习来说是非常有利的。信息技术赋予了“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新的涵义。有助于我们树立大语文学习观,加强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语文教学应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使学生学习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贴近生活,使学生情感与态度,方法与过程,知识与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更积极健康、科学合理,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真正让语文教学实现“小课本,大课堂”。在信息技术突飞猛进、教育软件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的今天,信息技术作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信息素养的载体,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并逐渐发挥了它的主要优势。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学习情境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巧妙成功的开头,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上去,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并能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如:教学《荷花》这一课,用信息技术课件配以抒情的乐曲,展示课文中所描述的那“一池荷花”的景色。一阵微风吹来,荷花就在微风中翩翩起舞,当看到荷花幻化为一位位荷花仙子时,学生激动不已,许多同学还跟着扭动胳膊来。这时教师引

导:“作者是怎样用诗一般的语言描述荷花霓裳飘忽的柔美、亭亭玉立的庄重美的呢?让我们来美美地读读好吗?”学生兴致盎然地打开课文,有滋有味地读起课文。这样,学生不仅不会感到负担、厌烦,而且还会充满兴趣,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主动积极地投入学习活动。

二、运用信息技术,激活学生探究欲望

语文教学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信息技术教学通过情景再现,教师在课堂上创造一种氛围,使学生有了探究的兴趣与勇气,从而由被动参与变为主动探究,使学生产生一种积极学习的责任感和自信心,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被调动起来。如:我在讲《秦兵马俑》时,由展示兵马俑的画面引入,生动形象的画面,伴以古典的音乐,很快让学生进入教学过程。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想更好的了解它吗?请大家注意观察的同时积极地思考。这样,从思想上吸引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使整个课堂顿时活跃,不仅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醒学生有意注意,而且使学生的心一直被教师引导着,教学紧凑,过渡自然,使教学过程顺利进行,还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运用信息技术,轻松突破教学难点

语文教学重点要抓好关键语句,指导学生比较、揣摩、欣赏,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感受力。但是,由于学生生活环境的限制、生活阅历以及知识面的影响,很多东西学生没有见过,没有感受过,有时会影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信息技术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所以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破重难点。我国古

代大教育家荀子早已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由此可见,闻、见是教学的基础,借助信息技术教学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者对理解课文起重要作用的内容,用信息技术展现出来,调动学生视觉功能,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官刺激,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学效率,因此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应该成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教材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有效手段。例如:讲《爬山虎的脚》一课,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可先请同学们读读这一段,看看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读明白的同学在图上画出爬山虎的脚。然后再用信息技术把同学们的画展示出来,集体讨论交流,最后用课件出示句子,说说这样谴词造句的好处。这样形象直观的画面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突出教学重、难点,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从而,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知识。

再如,教学《詹天佑》一课,讲到詹天佑顺着山势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由于这方面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学生很难理解和想象出来到底是怎样的。为了降低教学坡度,突破教学难点,于是就运用信息技术课件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环节:计算机大屏幕显示一列火车向东北驶去过了“人”字形线路的岔口就倒过来,原先推的火车头拉,拉的火车头推。接着让学生想象火车是怎样爬上直陡坡的,让他们自由发表意见。最后学生再通过大屏幕观看火车爬上直陡坡的全过程,这样既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轻而易举地理解课文的含义,又可以增加教学容量和密度,让学生通过具体画面体会詹天佑超人的智慧和杰出的创造。

四、利用信息技术,训练语文能力。

1、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课前预习时,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开展自主学习,在教学之前布置学生上网查阅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寻找相关图片和音响材料。课上进行交流。课后引导学生进一步阅读,拓展延伸。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口头表达的能力。如我在教学作文介绍端午节一课时,课前学生查阅了很多端午的资料。包括传说,各地的风俗习惯。课后学生利用收集的相关资料创办手抄报、黑板报,这样即深入了解了端午节,也为写作文积累了素材。

2、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感知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创新教育中最常用、最有效的一种方法。由于学生生活的范围狭小,又缺乏“发现美的眼睛”,所以阅读、写作时会感到一些困难。我们便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图文声像并茂的阅读、写作辅助材料。通过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与学过程,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了强化。现代教育技术,将被感知、被想象、被推理的事物及其发展变化的形式和过程,用仿真化、模拟化、形象化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表现出来。这种教学可以使学生直观地观察、发现、体验、利用生动的资源,透过现象探索本质,从而形象地建立起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本质属性图像,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如教学《荷花》一课,课文语句优美,用词精确,有一种超然的意境之美,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一切呢?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做了如下设计:①、配乐示范朗读,把学生带进优美的情景

之中。②、学习荷花的姿态时,用CAI课件展示荷花的千姿百态,引导学生观察,体会荷花的优美。③、配乐欣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增强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感知能力。

3、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朗读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朗读是进行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如能充分地应用信息技术来优化学生的朗读,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而且还有助于提高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等综合能力。对于一些朗读难度较大的课文,教师一般很难把握朗读技巧,用朗读带作“替身”,可以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创造有利条件。这样范读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教学中若播放形象直观的图像,给学生提供了生动形象的语音,有助于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的感情,加深对课文理解,提高了朗读能力。

如,《燕子》中“蓝蓝的天空,电杆连着几痕细线,这多么想正在演奏的五线谱啊!”这一句中的“痕”学生一时比较难以理解为什么不用“根”、“条”等词语呢?这里,我们就可以播放课件:天气阴暗,远处电线只能隐隐约约可见,产生了一种朦胧的感觉,电线犹如五线谱,与犹如音符的燕子相映成趣。使学生很快的读出了“痕”的感觉。

再我在教学《老人与海鸥》一课时,学生看着老人与海鸥的图片,听着舒缓的音乐,被人与动物之间的深情所感动,这种感情也就很自然地融入到了朗读中。另外信息技术也为朗读提供了辅助手段,如提供的朗读素材学生可以自由地跟读、模仿读。还可以利用配乐读、为动画配音等形式,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五、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学生视野。

语文学科是个涉及范围很广、信息内容丰富的学科。据有关专家的研究表明,人们学习知识时如果能同时动用起身体上的多种感觉器官,能收到最大的学习效果。在教学中,教师通过信息技术课件的制作,使学生置身于音像、语音、文字的环境中,使演示和呈现的速度加快,节约了课堂教学时间、增加了课堂信息量、提高了课堂效率。我认为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对教学内容作一些补充,例如作家生平、作品背景的介绍,以及教学内容涉及到的众多相关资料,让学生在充分掌握资料的基础上自主学习。如:在讲授《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学生都知道安徒生,但真正了解他背景的人并不多,我让学生上网查找有关他的生平和《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写作背景以及他的童话作品等相关材料,在上课的时候向同学们展示交流,不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消化理解,还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扩大了他们的知识面。

篇7: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第八小学

张芳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不断普及和应用,信息技术已成为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手段,它已走进了千家万户,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更走进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之中。

小学语文教学的对象是小学生,学生年龄小,注意力较难集中,好不容易安静下来了,又坚持不了多久。因此图画、动画、声频、视频等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给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带来了生机。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当今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是不是信息技术运用得越多越好,不是的。自始至终,它都只能是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怎样巧用信息技术,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锦上添花,优化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呢?

一、明确目标,精心设计,使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度”。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必须是所选用的信息技术手段服务于这节课的整个教学目标系统。

备课时,教师要以课标为准绳,以教材为本,以学生认知规律为出发点,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系统考虑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等多种因素之间的关系,合理选择和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不能不切合教学实际,滥用,乱用信息技术手段。

没有哪一种教学手段是万能的,只有真正能够促进学生学习,利于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手段,才是有效的。信息技术手段也不例外。信息技术只是多种教学手段的一部分,小学语文教学中,黑板、粉笔、实物、纸质的挂图和图片等传统教学手段和工具,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例如在拼音教学时,在每节课的拼音学习中,老师随时都要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而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当教完声母时,为了达到让学生巩固声母知识,我就在黑板上写上十几个“l”,让学生变魔术。于是十个学生纷纷上台给”l”添笔画,一会儿,学生就变出了 “b、p、d、t、f、l、r、m、n、k、h ”。变完之后,小魔术家还要大声带着其他同学读,要读得对,读得错了,其他同学会不同意的,会纠正的。这样动手又动脑,操作快捷灵活的游戏可以进行第二轮、第三轮。就这样,同学们的情绪高涨,参与面积大,学生能很快地记住容易混淆的声母的音和形。如果是采用信息技术,在课前做课件,费时费力,在课堂练习时,只有少数几个同学可以上台操作,参与面小;如果让较多的同学参加,势必浪费课堂上很多时间,效率不高。

所以,课前明确目标,对在课堂中什么地方用传统教学手段和方式,什么地方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 什么时候用,应播放多长的时间,教师心中都应该有一个周密的筹划。这样才能把握使用信息技术的度,才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促进教学的作用,提高语文课堂效率,让语文课堂得到优化。

二、实施目标 熟练操作,使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实”

设计好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后,接下来就要想信息手段的实施了。信息技术手段再完美,也要教师在具体操作时要实事求是,遵循小学生年龄小,见识少,是凭借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一些特点,熟练操作电脑,适时地把音与像、动与静、图与文有机地结合起来,适时向学生提供多种感知材料,把教学中抽象、深奥,靠教师讲解、挂图、板书等传统教学方法讲不清、道不明的难点突破。才能发挥其得天独后的优势,使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实”,以达到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

我在教学<<北京>>一课时,考虑到大部分学生对北京了解不多,又要让学生把这篇课文学懂,让学生真正了解北京。我就利用信息技术。

在课前,我充分利用了信息技术,上网查找了北京的相关资料。,我一遍又一遍的揣摩:学生会在哪里遇到问题,该在哪里适时放录像片或有关文字说明的幻灯片?如果在操作电脑失误时,又该如何进行补救„„这样做是为了避免在课堂上为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忙乱操作电脑而耽误时间。

在上课时,我根据学情适时地熟练地播放北京图片。学生思想高度集中,情绪十分高涨,使课堂达到完美的效果。

在教学中,我还熟练运用信息技术手段,避免传统教学中所造成的有些学生“喝不掉”,有些学生 “不解渴”的现象,使智力不同的学生都能根据各自的情况得到调节,有效把握,真正优化课堂教学。

在教学生字时,我经常播放生字课件让学生学习生字。在学生学习生字的过程中,先让学生集体学习几遍,然后根据学生掌握情况,把还没有掌握的学生找出来,再让他们跟着计算机重读几遍,这样使学得慢的学生也能较好地掌握新知识。又在教学一年级第二册语文的丁丁冬冬学识字中,学生在画有菜摊点和水果摊点的插图中学习认字。很多学生很快掌握了文中的生字,还有一些学生还说出了文中没有的蔬菜和水果。就在这时,我顺势说:我们去菜市场逛逛吧,认识更多蔬菜和水果,好不好?”学生高兴得说:好耶!”说完我就快速点击预先做好的课件。瞬间,一个热闹的配有文字说明的菜市场呈现在学生面前,很多学生在这个繁荣的菜市场里快乐地认识了课本以外的许多生字,都开心得笑了。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根据学情熟练灵活操作,让信息技术手段真正融入到教学实施中,才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有效性,让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运用有“实”。

三.检测目标,反馈信息,使信息技术的运用有“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检验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在课堂中有效程度,要看信息技术手段在课堂中使用效果的好坏。所用的信息技术手段有没有达到预设的辅助教学的最佳效果。课堂中哪些地方的信息技术手段运用得好,好在哪里,如果改用其他教学手段效果会怎样呢?哪些地方运用得不到位,为什么呢?该如何改进呢?分析、总结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的得和失,写好教后感,做好总结,为以后在课堂中更好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积累经验。这样,随着时间推移,才能真正熟练灵活运用信息技术,让它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上的综合优势更好显现,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总之,信息技术是一种教学手段,是为教学服务的,其功能是辅助教学,使用它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应结合小学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和教学规律,根据实际需要,精心设计课件,熟练操作信息技术,让它的运用有“度”,有“实”有“质”,真正优化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篇8: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一、音频渲染, 烘托诗境

古诗词节奏明快、韵律和谐, 具有音乐美。音乐又是听觉语言, 是人类心灵的诗章, 是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钥匙。诗与音乐, 二者具有相通共融之处, 密不可分。在教学中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乐结合起来, 能够渲染气氛, 烘托诗境, 有利于学生披文入境, 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在学习《静夜思》这首诗时, 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班德瑞的轻音乐, 将学生带入这样的情境中:静静的夜, 一轮明月高挂, 月光从窗前泻进来, 洒在地上宛如层层白霜, 如梦如幻。异乡的李白仰望皓月凝视良久, 低下头来, 故乡的一幕幕勾起他无限愁绪。在轻音乐的烘托下, 作者的思乡之情跃然于孩子们的心中, 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游子思乡之情的理解, 从而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再如学习《鸟鸣涧》时, 为了让学生很好地体会山间曲径幽深、花木掩映、鸟儿欢悦的意境, 可配放民乐《空山鸟语》, 音乐的轻盈、悠扬、婉转, 衬托出山间极静极美的境界, 从而使学生领悟到诗人内心的旨趣和言外之意。在教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 选用与所教古诗诗意相协调的古筝乐曲《长亭送别》, 舒缓、轻悠的旋律拔动了学生的心弦, 他们仿佛穿越时空, 来到千年前的黄鹤楼下, 目送好友的挥泪惜别, 长江水不绝, 朋友情不断。而教学《忆江南》这首词时, 播放古筝曲《高山流水》, 让学生微微闭眼, 凝神细听, 能将他们带入江南水乡的无边美景之中。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一曲《九月九的酒》把学生包裹于“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艺术氛围之中。

托尔斯泰说过:“音乐的魔力, 足以使一个人对未能感受的事有所理解……”恰当的音乐语言诠释诗歌语言, 使学生对诗歌有了具体可感的认识。而音乐与诗词结合, 让学生张开了想象的翅膀, 扩大了思维的空间。

二、具象视频, 领悟意境

别林斯基说:“诗歌不能容忍无形态的, 光秃秃的抽象概念必须体现在生动而美妙的形象中, 思想渗透于形象, 如同亮光渗透多面体的水晶一样。”同样, 中国诗词亦追求“诗画合一”, 一首好的诗词, 就是一幅耐人寻味的图画。因此, 在指导学生学习古诗词时, 教师应尽可能减少理性的分析, 而要充分地通过再现与作品相应的立体画面, 使学生进入诗词所描绘的境界中, 与诗词的意象融为一体, 与诗人同歌同吟, 同悲同乐, 从而更好地领悟到作者寄寓于诗词中的情感, 以达到最佳的欣赏效果。

同时, 古诗词具有凝练、跳跃的特点, 其独特魅力还在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对于教师来说, 有时很难把自己感受、领悟的东西传授给学生。而学生如果未能领会诗的意境, 那么他们对这首诗也就谈不上真正的理解与掌握。当一味的解说分析在精美的诗词语言面前苍白无力时, 利用多媒体资源再现画面, 帮助学生领悟诗歌的意境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教学《望庐山瀑布》中, “日照香炉生紫烟”的“生”字用得十分绝妙, 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这是教学的一个难点。视频资源的恰当运用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画面上:草木葱笼, 苍翠欲滴, 危峰兀立, 山峦叠嶂, 而香炉峰此时正被烟雾笼罩, 在阳光的照耀下, 一团团紫烟不断从山谷中升起, 景象美不胜收, 视频资源将古诗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动态画面, 使学生从升腾的动态画面中领悟到“生”字的妙处:“升”字仅仅只能看到烟雾升起, 不一会儿就散去;而“生”字还含有“产生”的意思, 这说明香炉峰始终处于云雾缭绕之中。通过此环节的教学, 学生不仅理解了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 而且使他们体会到语言文字的感情色彩及深层含义[1]。

再如《咏鹅》这首诗寥寥数字, 却包含了丰富的信息, 有鹅的色彩、形象、动作等, 对于一年级小学生, 特别是生活在城市里的六、七岁的孩子, 却是不易理解的。视频资源展现出画面:亭台楼榭、杨柳依依, 岸边一位老翁笑嘻嘻地捋着胡须, 一个儿童正在不断地向湖里那群“嘎嘎”欢叫的大白鹅撒谷粒。讲授时诗画对照, 相映成趣, 为学生想象活动提供了丰富、鲜明的表象信息, 学生很轻松地踏入了诗的意境之中。在此基础上, 让学生结合画面说鹅的形象就不难表达了:一身洁白的羽毛, 两只红红的脚掌, 可爱的白鹅在清澈的湖水中悠闲自在地拨掌前行, 欢快地引颈高歌。水波漾漾, 荷叶摇摇, 美轮美奂……

三、动画故事, 提高诗兴

优美的诗词, 与作者所处的时代、生活经历、文化底蕴密切相关, 作为当代学生, 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障碍。利用信息技术既可形象地再现历史风云, 又可直观地分析领悟, 合理利用多媒体资源, 能拉近学生与诗人的时空距离, 突破古诗词教学的难点。

如学习《赠汪伦》这首诗时, 可用动画的方式将背景故事告诉给同学:汪伦这位有名的歌手, 很有才学, 但不愿为官, 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他对李白所作的诗非常佩服, 日夜吟诵。有一次他听说李白到了安徽, 想邀请李白来作客, 又怕李白不肯来, 于是写信给李白说:“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收到信后欣然前访。见面后, 李白说:“我是来观十里桃花, 访万家酒店的。”汪伦笑说:“桃花者, 一潭之名也, 并无桃花十里;万家者, 店主人姓万, 并无酒店万家。”李白此时方知“上当”了, 却哈哈大笑说:“临桃花潭, 饮万家酒, 会汪豪士, 此亦人生快事!”此后两人成了好朋友, 临别时写下了这首《赠汪伦》[2]。学生听了李白“受骗上当”这段佳话, 对汪伦与李白之间的情谊及他们豪放的性格都有了较切实的了解, 自然地产生了学习该诗的兴趣。

古诗词还牵涉到不少地理、人文方面的知识, 如果借助多媒体资源创设情境, 将有助于理解和记忆。比如教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和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两首诗, 可利用多媒体出示《盛唐时期疆域全图》。元二是王维的好友, 他与王维在渭城话别, 欲远行安西。为了让学生能直观地了解到去安西的道路迢迢, 可在图中标出古渭城 (今陕西西安西北) 、古安西 (今新疆库车县) 、古阳关 (今甘肃敦煌一带) 所处的位置。孟浩然与李白在黄鹤楼告别, 顺江而下去广陵, 可在图上标出黄鹤楼所在地 (今湖北武昌) 及广陵 (今江苏扬州) 所处的地点。这样, 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 元二西去, 安西苍凉荒远, 孟浩然东下, 扬州繁华富庶。王维自然忧伤凄凉, 李白肯定满心欢喜, 无须教师多讲, 学生自能领会诗意, 且兴趣盎然。

四、媒体资源, 品研诗句

由于词意的变迁, 古诗词中不少字词的古今意义已有很大的区别, 再加上为了照顾音韵节奏而对词的替代, 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显得难以理解, 而多媒体资源的合理使用, 让问题迎刃而解。

例如在教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时, 有一个词语“无赖”要求学生理解。首先让学生欣赏Flash动画:一幢矮小的茅屋里, 有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妻在谈笑着, 茅屋侧边有一条小溪, 溪边青草碧绿;大儿子在溪东豆地里锄草, 二儿子在家里织着鸡笼, 还有一个小男孩调皮地躺卧在溪边, 剥着莲蓬吃, 无拘无束, 无忧无虑。

教师:“大家看了之后, 觉得这个小男孩有什么性格特点?”

学生:“很顽皮, 可爱, 无忧无虑。”

教师:“从这个画面来看, ‘最喜小儿无赖’中的‘无赖’这个词应该怎样解释才恰当?”

学生:“应解释为‘顽皮, 调皮, 可爱’比较恰当。”

经过这样的教学环节, 学生绝对不会再认为此“无赖”是奸刁、撒泼的意思了[3]。

又如在学习《夜宿山寺》这首诗时, 学生都以为“危楼高百尺”的“危楼”是非常危险的, 要倒塌的楼。这时要学生观察这样的画面:一座寺院里有座崭新的高楼, 并对这座新楼以特写镜头出示, 同时朗读这一诗句, 以引起学生的疑问, 作者为何把“高楼”称为“危楼”?学生经讨论发现“高楼高百尺”两个“高”字造成了重复, 在质疑讨论的过程中突破了难点。

古诗词篇幅虽短小, 但表达的内容却很多, 每字每句都是作者经过斟酌而得, 在读诗时也要“咬文嚼字”。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对“孤帆”的理解, 学生都认为是一条船, 但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展现的画面却是长江中白帆点点。学生感到疑惑时, 引导他们体会李白“千帆不见, 唯见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时,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领悟“绿”字的精妙, 可通过录像展示江南春日美景, 那一幅幅花红柳绿, 草长莺飞的江南春色画面将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 细细地品味了诗中的语言美, 很快领悟到了“绿”字的神韵。“绿”字既涵盖了“满”、“入”、“过”的意思, 又突出了东风催春势不可挡的盎然生机[4]。

五、配乐朗读, 共鸣诗情

在古诗教学中可抓住其音韵美的特征, 教给学生朗读方法, 在学生熟读古诗的情况下, 运用多媒体音像展示进行训练, 效果极佳:既可替代教师泛读, 让学生感受到它的音韵美, 又可训练学生掌握古诗的节奏, 做到朗读时的抑扬顿挫, 还可以调适学生把握古诗情感基调, 让学生在配乐朗读中体会诗的意境, 读出诗的节奏, 读出诗的韵味, 读出诗的深邃。如在指导《望庐山瀑布》的朗读时, 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庐山瀑布的录像, 亲眼目睹其磅礴气势, 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再让学生听韵律悦耳的课文录音, 为学生在朗读的语气、语调、节奏等方面做示范, 知道“生”、“飞”、“疑”等字该如何处理, 接下来跟着录音练读。这样, 学生读起来既感情真挚, 又抑扬顿挫。最后, 把学生的朗读录下来, 再放给他们听, 让他们跟课文录音比一比, 自己评一评, 也和同学赛一赛, 多种形式又有针对性的练习使学生朗读水平提升显著。而学生对这首诗的气势和内涵也在一遍遍的诵读中得到了更深刻的领会。

总之, 在教学古诗词时, 恰当运用多媒体资源, 能将抽象久远枯燥的诗词变得具体形象, 构建出一条无形的时空隧道, 让人感到身临其境, 情趣盎然, 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个孩子心中, 最隐秘的一角, 都有一个独特的琴弦, 拨动它就会发生特有声响。”合理运用多媒体资源, 就是为了调准音调, 拨动学生的心弦;就是为了让诗人与学生的心灵产生共鸣;就是为了让一首首好诗、好词像一串串快乐的音符, 流进学生的心田;就是为了使我们的古诗词教学轻舞飞扬!

摘要:古诗词以其独特的魅力, 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一席, 也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随着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广泛应用, 为我们教好古诗词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在古诗词学习中,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烘托古诗词的诗境、意境, 帮助学生提高诗兴, 品研诗句, 能够让学生轻轻松松学习古诗词。

关键词:多媒体,资源,古诗词

参考文献

[1]陈娟.多媒体技术在诗歌教学中的功能及其运用.当代教育论坛 (教学研究) , 2011 (05) .

[2]陈建华.穿越思想, 走近古诗词.小学教学参考, 2010 (34) .

[3]聂振雯.诗歌鉴赏教学的多媒体设计策略.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0 (14) .

上一篇:荧光跑活动总结下一篇:凝望窗外的世界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