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优化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中小衔接视角下小学六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优化研究 ——以Y市M小学为例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的课程思路,语文教学作为培养语文素养最重要的渠道,自然成为了研究的重点,而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直接关系着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也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重视。本文基于中小衔接的视角下,以Y市M小学为例,从课堂教学的角度出发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重点结合课程标准、教材以及教学实际探寻小学六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化策略。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了研究的背景、现状、意义以及思路。第一章对研究中的核心概念以及研究的理论依据进行了说明。第二章对Y市M小学六年级及Y市L中学初一年级教学衔接的现状进行了问卷和访谈,调查结果反映出目前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确实存在问题,表现为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第三章在结合第二章调查结果的基础上对造成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问题的原因进行了总结,主要包括:不同学段课程标准的差异、语文教材内容侧重点不同、不同学段课堂教学方法的差异、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状况的差异、中小学师生自身存在的不足、办学体制以及管理体制上的不足。第四章是本论文的重点,针对以往研究中解决对策方面比较空泛、缺乏针对性的弊端,尝试从新的角度解决问题。一、结合语文教材以及三四学段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及目标,明确六年级和七年级语文课程内容及目标衔接要点;二、从教师的教学实际出发,提供教学建议;三、针对办学体制以及学校管理体制中的不足,提出解决建议。这部分内容力图从实际教学出发,为一线教师的教学提供切实可行的帮助,也为解决衔接问题提供新的思路,这是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也是价值所在。

关键词:中小衔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学科专业:小学教育(专业学位)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现状评价

1.4 研究思路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方法

2 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内涵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中小学

2.1.2 衔接

2.1.3 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

2.2 研究的理论依据

2.2.1 系统论

2.2.2 学习理论

2.2.3 语文课程标准

3 关于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问题的调查

3.1 调查对象及调查方法

3.2 调查内容

3.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3.1 学生问卷结果与分析

3.3.2 教师访谈结果与分析

4 中小衔接视角下的语文教学问题现状分析

4.1 六年级语文教学现状

4.1.1 毕业班教学氛围较为宽松

4.1.2 侧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4.1.3 注重培养学生语文学习习惯

4.2 初一语文教学现状

4.2.1 语文教学目标设置以中考为基准

4.2.2 学生读写能力要求较高

4.2.3 强化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教育

4.3 中小学衔接过程中的语文教学“断层”问题

4.3.1 学生对语文教学方法的不适应

4.3.2 学生语文读写能力与培养目标存在较大差距

4.3.3 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不足

5 中小衔接视角下的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问题成因分析

5.1 不同学段的课程标准与评价机制不相容

5.1.1 从“浅读”到“精读”的阅读提升

5.1.2 从“习作”到“写作”的评价转变

5.1.3 从“倾听”到“互动”的跨越提升

5.2 不同学段的语文教材侧重点差异化较大

5.2.1 小学语文教材:侧重于夯实语文学习基础

5.2.2 初中语文教材:侧重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5.2.3 “积小流”与“成江海”的转变

5.3 中小衔接过程中课堂教学方法的差异

5.3.1 基于情境学习的小六语文教学方法

5.3.2 基于灌输式学习的初中语文教学方法

5.3.3 “循规蹈矩”与“自主创新”的此消彼长

5.4 中小衔接过程中学生身心发展情况

5.4.1 小六学生的被动学习心理

5.4.2 初一学生的叛逆学习心理

5.4.3 中小衔接过程中学生身心变化特点

5.5 中小学师生自身存在的不足

5.5.1 教师在教学衔接中存在的不足

5.5.2 学生在学习衔接中存在的不足

5.6 办学体制以及管理体制上存在的不足

5.6.1 中小学教师之间缺乏合理的流通渠道

5.6.2 学校缺乏合理的评价机制

6 中小衔接视角下的小学六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优化策略

6.1 中小衔接视角的小学六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6.1.1 阅读教学策略

6.1.2 写作教学策略

6.1.3 口语交际教学策略

6.2 掌握教学方法,提高衔接实效

6.2.1 了解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调整教学方法

6.3 培养学生学习习惯,促进学习方式转变

6.4 完善体制机制,使衔接变成现实

6.4.1 管理体制上的衔接

6.4.2 评价机制上的衔接

7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艺术作品论文提纲下一篇:项目成本监管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