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和雨诗歌

2024-04-28

风和雨诗歌(共12篇)

篇1:风和雨诗歌

有关风和雨的诗歌

【我想我是风】

我想我是风

可以传递讯息,在苍穹,用纤细的柳枝

可以驰骋,在草原,用手执的长鞭

我会用喜怒哀乐

装载火红一样的心情

盛放着蓝色一般宽广的胸怀

我将远方的祷告声带给平安的旅人

将伪装的密语谎言扯进高山大漠

我愿在小溪边微笑

泛起微澜碧波,敲一敲阳光的钟声

愿在垂柳边休憩

对话云朵码砌的站台

我愿是少年时的白马

张狂多一些,但绝不轻浮

我愿是蝴蝶下的流星

诉说自由和童话的美丽

我在巷道中潜伏

聆听每一位路人平安归家的话语

我在混沌的生命中前行

感受从梦中醒来时骤烈的心跳

我愿自己是一种豪迈

可以卷起千堆雪

醉饮着浪迹天涯的畅快

当世间仅剩着虚与实

我想我可以吹开顽石

将大千世界发芽在春秋的故事里

【一阵风飘过】

一阵风飘过屋檐

徒留下思想者无限惆怅

我就在惆怅的传奇里锁上千年

老去的岁月,衰败的词组

还有一支写上一遍又一遍文字的枯笔

枝杈落下金黄的远望

像密集的雨丝扑打每个人的脸上

我久久等待的伊人

她是否已在鸟鸣翻过的季节里

逐渐长大丰腴

一阵风吹响了屋檐上挂着的诸多姓名

吹长了在月光中发芽的思念

我看见遗弃的花蕊中酸涩的泪水

看见犹如面纱的云烟里

散发的漫漫长夜

我在天空的峡谷中静静地沉下去

只等一阵风

带走我结满伤疤的影子

【风的世界】

我猜想风的世界是没有雪的

它早被想象搬运出川谷

少了人们离别时的牵绊

没有白色的反光

没有冬天炉火里的秘密

风吹走了雪,也早已将灵魂吹化

风带走的迷茫

也早已将时间的密码破译成阴晴圆缺

将一声长长的叹息

救赎在心情失落的.藩篱之外

一股清凉像海浪的翻腾

荡漾着触手可及鸟儿归巢带来的星辰

风像一把利剑

斩断俗世的脉络

风的世界又有一声声怒吼

吼退着人类进攻的欲望

延缓着逼近粮食庄稼的楼宇

在风的世界,没有雪的日子

依然有梦想和闪烁的星光

【雨】

雨的书面刻上离愁

涂抹烘托气氛的色彩

有灵魂被清凉的雨水冲刷

披上焕然一新的彩虹

它又像缓缓流淌的泪滴

透着世间敲打出来的灵性

我站在雨的面前,从灵性的泪滴

看到思想者的色彩。看到思考的黄昏

也被摇摆的雨幕收藏在屋檐之下

那些院落的杂草、顽石还有游戏的昆虫

有时和雨一样有着祭祀的崇拜

——向往拥抱大地的荣耀

这是姗姗而来的黄昏

满地雨丝走在路上,走在路上的

还有我对自然的无限虔诚

【一场流星雨】

一场流星雨

划过我最后的乡土

和逐渐模糊的熟悉脸庞

遥远苍穹的落泪

将偌大的山岗洗的透亮

身旁岁月的弓腰,弯叠成历史的石桥

流星雨下,我比西风还瘦的思想

赶不上挥汗如雨的农民工

屋檐下的几颗露珠

更无法淹没漫上来的朝阳

我是旁观者

但我拒绝孤独地演讲

顶着更冷的天空

让降下来的气温留在纸上

【雨夜祈祷】

雨夜,秀发与黑夜融合

树林充满着像刚开坛的酒香

天空推开了最后一扇挡雨的窗户

熄灭的蝉鸣顺着雨水流落林间小道

我烦躁的心情像小船上下颠簸

耳朵的山涧被雨声击打得支离破碎

我在雨夜祈祷,或许是我收获的荣光

萤火虫,黑夜帝国的臣民

是否等在一个叫白天的驿站

希望用微光擦去满天的乌云

而在雨夜匆匆疾走的过客

又是否等待阳光的钟声

敲醒白天的大门

篇2:风和雨诗歌

很久以前,风和雨总是很不和谐,他俩谁也不服谁,总觉得自己本领大,动不动就吵架。

他俩发起怒来可不是闹着玩的,地上的人们可就遭了殃:一会儿狂风大作,一会儿倾盆大雨,人们眼看着自己辛辛苦苦种下的庄稼颗粒无收,心里那个痛呀!值夜班的月亮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为了大地的.安宁,也为了人们能够过上幸福的日子,她不得不召集风和雨来一次比赛,比赛什么呢?就比谁的菜做得好吃吧!这样也许能让两人和解呢!

烹饪比赛开始了!风一眨眼就端上了自己的拿手好菜“清风蛋炒饭”,真可谓“风驰电掣”。只见黄酥酥的鸡蛋配上翠绿的香葱和雪白的米粒,让人一见就胃口大开。月亮一尝,连连称赞:“好吃,这道菜仿佛让我看到了清风拂过水面,又穿过林间,柳树的长发随风飘舞,满分!”风乐滋滋地飘下了台。

雨迫不及待地上台介绍他的“夏雨烧鲤鱼”:“虽然人们都说‘春雨贵如油,夏雨遍地流’,但这道菜可以让你体会到夏雨的激情四射!”月亮夹起一筷子鲤鱼送进嘴里,脸腾的一下就红了:“好辣!吃了这道菜真想跳舞,100!”话音刚落,风一下就掀翻了雨的凳子,张牙舞爪地对雨吼到:“你,你的菜吃了会上火!”说完他三步并做两步地冲上台:“尝尝我的‘春风牌王老吉’,虽然还是原来的配方,但不是熟悉的味道!这是加了清凉的味道!”月亮喝了,咂咂嘴:“沁人心脾啊!”风不屑地看了一眼雨,趾高气扬地退下了台。雨偷偷地尝了一口,果然很清爽。不过他也不甘落后,端上了“春雨之音”:“这是一道神奇的菜,吃了它,你会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中。”月亮一口咬下去,不一会儿,她原本柔弱的嗓音变得清亮,禁不住高歌:“月亮出来亮汪汪,亮汪汪……!”月亮的歌声宛转悠扬,风也禁不住陶醉在月亮美妙的歌声中。

就这样,两个人你不让我,我不让你,使出浑身解数,呈上了一道又一道美味佳肴。最终月亮宣布:“冠军是……你们俩!”

两个人面面相觑,都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时月亮语重心长地说:“其实你们俩都很能干,都能造福人类,但是你们俩聪明才智都没有用对地方,祸害了人们,你们应该团结一心,造福大地。”

篇3:难忘40年风和雨

一、立志农村服务父老乡亲

1975年年底,我应征入伍,在部队经医训队培训之后任团卫生队卫生员,由于我努力工作,表现突出,第二年秋季就入了党。在部队期间,我荣立三等功一次,嘉奖6次,一次被评为学雷锋积极分子,在部队这个大学校里,我奉献了青春,经受了锻炼,得到了成长。

1983年复员回家后,看到村保健所的医生有的开个体诊所单干,有的出去打工,没了医生,保健所只剩下零星的草药和少得可怜的西药,村民看病很不方便。面对这一情况,我经过思考,决心把保健所重新搞起来,把村里的防疫和医疗工作搞上去。在村委的支持下,我成了只有一个人的村保健所所长。

保健站在无资金、无设备、无药品的“三无”状况下开张了。我从农行贷款2000元,添置了血压计、消毒锅、缝合包、草药柜和常用的药品等,用自己所学的知识,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农村常见病、多发病以及各种疑难杂症,用针灸、拔罐、单方、验方等最简单、最省钱的方法为村民疗疾。为提高医疗技能,我多次自费去西安儿童医院、中国中医研究院、北京中医药大学进修学院进修,去郑州、徐州、亳州等地的医院学习观摩,前后耗资10万余元。我用学到的技术回来给村民治病,做好预防保健工作,受到村民的称赞,也受到当地卫生局和卫生院的多次奖励,并多次被评为先进个人,村卫生所也被评为先进卫生所。

二、下定决心做好预防工作

从部队回家后,看到那么多小孩患上小儿麻痹症,心里非常难过,怎么能有这么多孩子患上这种病,对儿童身心造成多大的伤害,这真是毁了孩子的一生啊!还有每年的麻疹流行造成婴幼儿的死亡率极高,叫我们这些做医生的感到无地自容,那是我们的失责啊。对小儿麻痹症,虽然暂时没有什么好的治疗方法,但完全可以通过口服糖丸疫苗预防,我当时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做好每年的小儿预防工作。

从此我每年及时进行广播、写标语、满巷贴,背着药箱挨家挨户发糖丸,对到月龄的婴儿及时接种麻疹疫苗。在流行季节及时接种流脑、乙脑、乙肝等疫苗,逐渐消灭了小儿麻痹和麻疹的流行,各类传染病的发病率明显降低。2003年“非典”疫情肆虐全国,外出打工人员纷纷返乡,作为一名村卫生工作人员,我毫不迟疑地投入了战斗。为了保护村民的健康,我不顾个人安危,对回家的村民逐户查体温、查疫情,不叫苦叫累,更不计较个人报酬,圆满完成了“非典”防控任务。在禽流感流行期间,我和以前一样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做好广播宣传,散发传单,普查疫情,提高了村民对传染病危害的认识,保护了村民的健康。

三、救死扶伤履行人道主义

从医40年来,我以毛主席提词“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为指南,不管刮风下雨,不管天黑路滑,不管天冷天热,,也不管自己是否生病,只要村民病了,我随叫随到,及时救治病人,并护送重症病人到县医院治疗。几十年来经我抢救的高烧惊厥、癫痫发作、低血糖昏迷、外伤昏迷等患者不计其数。由于我挽救了不少婴幼儿和村民的生命,乡亲们亲切地称我是他们的“120”。40年间,我治疗了很多面神经麻痹、乳腺增生、鼻炎、痔瘘等常见病、多发病,得到了乡亲及周边村民的好评。我曾出诊到我镇南陈、东畅、西畅、六毋、高望等村庄,还到临近的河津县刘村、东坡村为那里的村民治疗,把自己所学的技能服务于群众,用我的青春和热血为农村卫生事业贡献了微薄的力量。

四、一切听从村民的召唤

我们村有3100口人,基数大,工作量自然也大。近几年来,卫生所的任务越来越重,各项工作要达标,硬件设施要到位,形势逼人。随着新农合制度的步步深入,我积极参与到新农合宣传工作中,让合作医疗政策更加深入人心,使村民在村卫生所就诊就能直报药费,把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落实到实处。在卫生所规范化建设上,我按照要求做到四室分开,制度上墙,并时刻提醒自己按照制度要求完善各项工作。这几年,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逐年增多,且越来越细化,工作难度不断加大。我一个人忙不过来,就让爱人协助,光电脑上资料输入,有时就加班到晚上十一二点,因为我打字速度慢,只有加班加点才能完成任务。后来,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就雇了一位计算机专业的中专毕业生,通过到卫生院进行培训,现在她已经能够熟练地掌握电脑录入方面的工作。

对村里的老年人、高血压病人、糖尿病病人、0-36月儿童,我与卫生院公卫科人员一道开展随访、体检,为了不漏一人,我不惜电话、手机费用无数次拨打,只要村民没有外出,直到通知本人来检查为止。遇有重症病人不能来卫生所检查的,我就亲自上门服务,发现有重病、疑难杂症的,及时协助家属转到上一级医院治疗。在我的工作中,加班加点早已成为习惯,我不怕累不怕烦,经常是起早点、睡迟点,克服种种困难,按时完成上级部署的各项任务,多次得到县卫计局、镇卫生院的好评和表扬。

篇4:一任风和雨

布萨克本来在垂暮之年有理由选择隐退和放弃,这样,凭着自己丰厚的积蓄,在浓荫掩映的乡下庄园里,他仍然可以吃上鲟鱼子酱,喝上苏格兰威士忌……可是,他不。因为他是那个有伞却不愿意撑开的人。

米歇尔·布萨克是法国的一位传奇人物。二十世纪初,他白手起家,创办棉制品企业。一度,他的企业集团成为法国最大的棉织品王国。其范围之广,几乎覆盖了其所在的小城。绝大多数小城的居民,都乐意投奔到他的麾下,成为公司的雇员。

布萨克是个和善的人,为人慷慨大度。他几乎是个“雷锋”式的企业家。在他的企业王国里,着力构建类似如乌托邦式的社会结构。为职工提供廉价商品的超市,免费的房子,免费的医院,免费的子弟学校。甚至,他可以做到,开放自己在乡下的庄园,让职工们轮流带薪携家眷来此度假。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七十年代,亚洲的纺织品以极为低廉的价格涌入法国。这对布萨克田园牧歌式的家族企业构成极大冲击。布萨克的企业濒临破产。此时的布萨克已年届八十,有心杀贼,却无力回天。

仰天长叹,布萨克显得老迈苍凉。不过,布萨克就是布萨克,虽然廉颇老矣,然雄心犹在。为了力挽狂澜,他孤注一掷,将自己养老的全部积蓄,全部投进了深不见底的市场,最终亏空。他甚至卖掉自己的房子、乡下的庄园和所有值钱的东西,最后赤手空拳。而企业最终无可挽回地破产了。

工人们热爱布萨克,几个月领不到工资,他们宁可到市政府门前请愿,也不愿找布萨克丁点麻烦。政府注入数十亿法郎,仍然杯水车薪。

英雄老迈,布萨克重又贫贱归乡。白发飘飘,他拎着一口行李箱,二话不说,一跺脚,准备去寄人篱下,投奔昔日的朋友。赤条条地来,赤条条地去,没有一句悔恨和抱怨。用现在的话说,布萨克这个可爱的老头,确实很酷。

……

常常听身边的人抱怨当下的生活:如若当初,我如何如何。其实,在另一度空间里,未必没有风雨。又听一些人忧心忡忡——我担心将来如何如何。将来也许小行星要撞地球,可毕竟我们没有撬动地球的杠杆。懊悔不跌与患得患失,几乎构成了当下人普遍的心态。

雨中之境如人生之境。遇雨无伞可遮,狂奔是无奈,有伞而不撑开,一任风和雨,是一种境界。

篇5:风和雨和风雨初中作文

很久以前,有一座叫做米加特的城市,那里面的人们都过得非常的幸福,因为他们是上帝最忠实的信徒。

上帝派风和雨去造福这座城市,夏天人们热的时候风先生就带来凉爽的风,土地干枯的时候,雨小姐就带来充足的水分,闲下来的时候,人们就坐在地板上听风先生讲上帝的故事,听雨小姐唱歌。

又是一天下来,风请雨回到自己的住处玩,风先生突然半跪在地上向雨求婚 ,雨皱着眉头说:“风,虽然我很喜欢你,但你忘了吗?上帝说过我们不能相爱,不然就会给这里的人们带来灾祸的`,不行,我不能答应你。” 风:“雨,你可别信那老头子的话,我们结婚怎么会给这里带来灾祸呢,雨,你就答应我吧。”最后,雨禁不住风的甜言蜜语,嫁给了风。

过了不久,雨生下了一对龙凤胎,这里的人们都过来祝贺他们,并且一致为男孩取名叫风风,女孩取名叫雨雨。风风雨雨总是走在一起,形影不离的,所以他们走在一起的时候,人们就叫他们风雨。风雨两岁的时候,雨发现有点儿不对劲,对风说:“风,为什么风风和雨雨那么调皮?别人家的孩子都安安静静的,但风风和雨雨却经常把人们的头发吹起来,把摊子上的水果给刮到地上。” 风:“雨,你别担心,小孩子是顽皮一点,太安静我还觉得不正常呢,等他们慢慢的长大了,就不会那么的调皮了……”

又过了很久,风风和雨雨渐渐长大,可他们不但没有变乖,反而更加的顽皮了,有一天,上帝把风和雨召上了天堂,说是有事情要宣布,而在米加特城里,风风对雨雨说:“雨雨,爸爸妈妈去出差了,终于没人管我们了,我们去大闹一场吧!” 雨雨:“好呀,终于可以放肆的玩一会了,爸爸总是管着我们,不让我们玩。”于是,他们把庄稼给刮走了,把大树给刮倒了,带来了洪灾……

天堂上,风和雨刚到,上帝就察觉到了米加特城里的不对劲,立即带着风和雨又赶回去。放肆!这是怎么搞的。上帝回头看着风和雨,雨在默默的哭泣。上帝:“我不是说过你们不能结婚吗?你们看,这可怎么办!” 那天后,风和雨被关了起来,风风和雨雨被带回了天堂,接受处罚!

篇6:三月风和雨作文400字

春风又绿江南岸。三月,柳絮飞扬,细雨缠绵,一个让一切都会走进梦幻的时节。每年进入三月,就会想起抛洒过青春血泪、工作生活过近十年的小镇石浦,想起石浦特有的民俗活动“三月三?踏沙滩”。进而就又会想起苏红唱的《三月三》,想起刘文正唱的《三月里的小雨》。都是往昔的符号,但歌声中飘荡着留恋,唤醒了春来家乡土地复苏的印象,勾忆起年少青春携手共话的.浪漫。记忆,有浅有深,这些已融入灵魂,风吹不散,雨淋不湿,总会在每一年这一刻再让自己扼腕感喟。

“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童年里的三月,摆脱冬的羁缚,撒欢,如小草还魂,如燕儿回飞,抓把泥土试试风,放开长长的线,风筝带着天真的笑声,与白云快乐地做着伴。

三月的风似剪刀,能裁出细细的柳叶;三月的风像团火,能吹暖姑娘们的裙角;三月的风如妈妈温柔的手,若抚摸我的脸颊般吹拂着青青的麦苗。三月的风啊,没了冬日的冽,也还没有夏日的热,有的是无所不在生命蓬勃的味道,吹皱一池春水,和着水墨江南的烟雨,谱写出一首首春日新曲。

三月的雨细细密密,温润如酥,当春发生;三月的雨端庄优雅,随风潜入,润物无声。“三月里的小雨,淅沥沥沥,沥沥,淅沥沥沥下个不停……” 曲调舒缓悠扬,雨滴如歌中所唱相思多情,流动中带活了一个寂寞的身影,带着那个谁人看了都似我的“我”去追寻,追寻那一颗爱我的心?!

三月里满含着诗意,唐诗宋词中吹着三月的风、飘着三月的雨,颂着春的婉约、溢着情的豪迈。秦少游叹春路雨添花,晏几道泣微雨燕双飞,黄庭坚说一句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苏东坡劝一声莫听穿林打叶声、一蓑风雨任平生,还有李清照情意无限地问着前世的你、现世的我,暖雨晴风初破冻、酒意诗情谁与共?

篇7:关于风和雨的打油诗

夜无眠,隔窗邀月伴。残红难掩憔悴容,盛装打扮颜色淡,蜡烛泪流干。

烟雨朦胧江南,杨柳起舞湖畔。碧波泛轻舟,却被孤鸿打断。长叹!长叹!独人独舟独雁。

梦碎,心相随,烛下镜前描素眉,吟诗赋词琴箫陪,月中孤雁南飞。指染伊人相思泪,满地残绪难追。

思念,愁肠断,一地落花风吹散。寂寞情绪弥漫天,纷飞落花扑面。一腔柔情锁眉间,渐走渐离渐远。

梦江南,滚滚泪流干。花前月下吟词赋,断桥斜影压窗前,今夜谁独眠。

风萧萧,雨瑟瑟,相思孤雁难寄托,独守这寂寞。叶飘飘,雪落落,天地之间银妆裹,寒袭谁心窝。

昨晚月如勾,凉风突起染残秋。树叶纷纷沙沙闹,休休,独自把盏空饮愁。红烛泪干流,轻纱络帐掩护幽。早露点点滴滴落,偷偷,一缕晨霞锁眉头。

夜深衾衣寒难睡。月苍白,星满地,风过帐前纱漫飞。勾起相思,吊出记忆,一腔愁滋味。昨日黄昏偏遇雨,憔悴孤雁情何寄。千万柔肠滴滴泪。梦醒心碎,一片痴迷,酒把灵魂醉。

黎明暗,月半残,独守寂寞纱窗前。风呼唤,露湿衫。一寸相思,泪流千万。叹!叹!叹!夜无眠,愁增添,满腔思绪理还乱。曾盟山,今桑田。携手到老,风雨强拦。难!难!难!

篇8:风和雨诗歌

溯源

我国的劳动和社会保障机构,也是伴随人类漫长而艰辛的劳动历史而逐步孕育、衍生、发展而来的。在古代,虽然没有明确的“劳动保障”一词,但类似劳动保障也即掌管劳役与赈济事务的官方机构却由来已久,它们往往与“食”、“工”、“劳”等民政民生事宜有关。据史料记载,早在尧舜禹时期,因“洪水滔滔,天下沉渍,”大禹奉命“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当时就有“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相给。”等等之说,这实际上也就是组织民工抗洪救灾,并对灾区人民施以赈济等保障措施之举。到了夏商周尤其是西周时期,“劳动保障”机构初现萌芽,中央政府不但设立了“六部”,还明确了“冬官司空”的职责是掌管全国的“百工”,即手工业生产以及重大的土木、水利等工程建设,当然包括人力资源的使用与调配等等在内,因此颇有建设、水利、劳动保障“三部”合署的味道。到了隋代,开国皇帝杨坚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治政思想,将“六部”改为吏、礼、兵、刑、户、工。从此,六部的设置如同皇位一样代代相传,一直延续到清代。这其中的“户”与“工”两部则主要是承担防灾赈灾、劳动力征用、转移和分配等与民政民生密切相关的事宜。这说明我国的“劳动保障”机构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只不过是由于时代的局限,过去讲“征管”、“劳役”、“使用”等等居多,而真正涉及保障民生的事宜及其分工显得简单、粗放,措施也远不及现在完整。

起步

时至民国初年,受资本主义思潮的影响,不少实业家竞相开办企业,工人队伍随之迅速壮大。而此时,国际劳工组织也已于1919年正式成立。孙中山先生审时度势,明确提出“国民革命之运动,必恃全国农夫工人之参加,然后可以取胜”的观点,要求国民政府“当对于农夫工人之运动,全力助其开展”。从此劳动保障事宜被列入国民政府重要议程。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开始镇压工人运动。为加强对工人的控制,国民政府于当年7月1日在南京首设“劳工局”,任命马超俊为局长。据资料记载,当时的劳工局下设总务、行政、统计三个处,分别负责文书、人事、会计、庶务、劳资争议的调解仲裁、劳工团体的组织指导、劳工教育、保险及失业救济、劳动立法等工作事项。同时,还受政府指派,承担对各省农工厅及地方农工行政机关的督查指导等职能。此外,由于国际劳工组织于1919年即已成立,中国又是该组织的创始国之一,所以劳工局还代表中国政府参加该组织的有关活动。1928年3月,国民政府将劳工局并入工商部劳工司管理。1931年1月,由于农矿、工商两部合并为实业部,主管全国劳工的行政机构也从此变成了实业部的劳工司。

成立与改革

当然,真正意义上的劳动与社会保障机构,还是在新中国诞生之后成立的。1949年10月1日至19日,中央人民政府开会讨论政府的各项工作,依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决定在国务院下设劳动部。同年11月2日,劳动部在前华北人民政府劳动局的基础上正式成立。随后各大区也设立了劳动部,各省、地、县相继设立了劳动局;政务院其他部门设立了劳动工资司(处);企、事业单位设立了主管劳动工作的科室。劳动部成立之初,人手极为有限,素质也参差不齐,不少地方甚至没有配置专职的领导干部。为此,1954年中共中央专门下达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劳动部门机构的指示》,要求“各地劳动局须有专职的局长或副局长”,“原来干部过少过弱者予以适当的加强。”从此,劳动保障机构得以迅速健全。在50年代中期,劳动部还与当时的国家计委、建委和财政部一道,被并称为“两委”、“两部”,足见其规格之高、地位之重。“文革”期间,劳动部曾一度被撤销,后又改成国家计委下属的一个局。

改革开放后,劳动保障机构历经了四次重大改革,分别是:1982年的机构改革,将国家劳动总局、国家人事局、国务院科学技术干部局和国家编制委员会合并为劳动人事部;1988年的机构改革,撤销劳动人事部,组建人事部、劳动部,将原国家科委科技干部局并入人事部,适应党政分开和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强化政府的人事管理职能;1998年的机构改革,在劳动部基础上组建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把当时由劳动部管理的城镇职工社会保险、人事部管理的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民政部管理的农村养老保险、各行业部门统筹的养老保险以及卫生部门管理的公费医疗,统一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管理,从而建立起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行政机构;2008年3月,在国务院第六次机构改革中,最终确定组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不再保留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同时,成立国家公务员管理局,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管理。

篇9:何惧风和雨

“好好听课呀!”爸爸留给我一个温暖的笑脸,外加一句不知重复了多少遍的叮嘱,驾车驶远了。门卫见下起了雨,就提前把门打开了。打了伞的同学,徐徐步入校园;像我这样没带伞的,则大步流星狂奔进教室。

同学们陆续到达教室,雨也渐渐停了,但太阳还是不肯露出脸来。中午放学时,雨又大了起来,一颗颗黄豆般大小的雨滴在狂风的鼓动下,恶狠狠地砸向地面。同学们慌忙打起伞,躲开水塘冲向校门。我在慌忙“逃窜”中不小心踏进一个水塘,顿时水花四溅,鞋子瞬间浸入水中,我赶紧抬起脚,向没人的地方甩甩,继续向校门口奔去。爸爸的车早就等在校门不远处,雨刮器像疯了似的拼命地来回划着,又像是瘦瘦长长的摇动的双臂在欢迎我。我拉开车门,又甩甩滴水的鞋子。爸爸见了,连忙把纸巾递了过来,叫我把鞋脱了,赤脚踩在纸巾上。

中午,天总算放晴了。我本来是两手空空去上学,下车时,爸爸提醒我带上雨伞,说完便从手套箱里拿出雨伞塞到我怀里。

爸爸果然“神机妙算”,晚辅导时,天上果然又乌云密布,不一会儿,豆大的雨点在风的裹挟下倾盆而下,“噼里啪啦”砸得人心烦意乱。本以为“一伞在手,雨大不怕”,可是现实却残酷得让人有点绝望——放学走出教室一看,教学楼外已经是一片汪洋,校内校外已成了个处处冒水的水世界,积水已经漫上了第二级台阶。我看着面前的“小溪”与“喷泉”,呆立在人群里,不敢逾越“水池”一步。我见有的同学“义无反顾”地纵身一跃,跳入水中,迅速淌到后门,我便也找了个地势高点的地方,纵身一跃,跳到路中央。嘿,鞋子竟然一点都没湿。原来,这路是中间高,两侧低,雨水全部流向了两边。施展“凌波微步”的绝世功夫,我一路跳闪腾挪地到了安全地带,快步走向后门。出了校门,我才松了一口气,爸爸的红色现代在风雨中格外醒目,分外温暖……

风更狂,雨更暴,但我一点也不害怕,因为我知道——不管风云如何变幻,爸爸都会在校门口等我!风再狂,雨再骤,那校门外迎接我的,都将是爸爸那张写满关切的笑脸!

生讲:是那场特大暴雨启发了我的灵感,同学们都笑言“欢迎到实验来看海”,我却“眺望大海,看见父爱”。爸爸买车以后,接送我的重任自然非他莫属。最感动我的,就是那次特大暴雨后父亲在校门外等我的情景,冷冷的雨中,无私的父爱着实让我的心好温暖。于是,我想起了父亲平时的种种“好”来,把它们嫁接组合起来,写成此文。

师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写作文,一定要善于加工、改造、组合、化用,作者深谙鲁迅先生所说的“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真谛。

篇10:风和雨诗歌

——厦门老知青重返武平的文献备忘录

郑启五

当年的厦门知青即将重返武平的消息在社会上传开后,即刻引起省市新闻媒体的极大关注,多家电视台和报社特派记者全程追踪报道。这么多的新闻界的朋友不畏崎岖,一路风尘,为此次蓝海洋和红土地雄浑的交响谱出了波澜起伏的乐章,使八闽的山山水水留录下难以磨灭的回声…… 当我们老知青的42部大小车辆组成的车队在近三万人的夹道欢迎中抵达锣鼓喧天的武平城关的当夜,武平电视台即刻将这一武平历史上空前的盛况及“情系梁野”文艺欢迎晚会向全县作了报道和实况转播,使梁野山下平川两岸沉浸在一派节日的喜悦和历史的回顾之中。

隔天一早,即1998年10月2日的中共龙岩市委机关报——《闽西日报》,以东道主当仁不让的迅捷,在头版刊发了该报记者和武平报道组联合采写的报道——《别后春风依旧在,二十九载梦今圆》。文中写到:“傍晚时分,贴着‘二十九年风和雨,八百里路回武平’字样的车队驶入县城,人群中顿时热闹欢腾起来。身着盛装的学生敲起了欢快的锣鼓,吹起了响亮的号子,沿途群众燃起了鞭炮,激情的武平人民一路欢呼,把500多名厦门知青迎进了县委大院内……”龙岩电视台也在当日的“龙岩新闻”中推出了这喧腾的镜头,与龙岩的新罗区、漳平市、长汀县、连城县、上杭县、永定县的数百万观众一同分享了激情的画面。

10月3日,当我们厦门知青还在武平县城座谈观光,厦门人民广播电台的“厦广新闻”就及时报道了这批重返第二故乡的厦门儿女在武平受到隆重热烈接待的盛况。紧接着该日的《厦门晚报》在第一版显著地位刊出了王小强发自武平的电讯,引人注目的题目为《昔日眷眷情,今朝拳拳意,五百老知青,国庆回武平》,进一步以生动的晚报文字风格,把记者在武平所见所闻,伴随着墨香融入了厦门的万家灯火。该文言简意赅,在“知青们的车队在暮色中进入武平山城时”,用12个字——“彩旗飘扬,鞭炮轰鸣,欢声如雷”。该文还写到“2日早晨,淳朴的山里人热情地把他们当年的‘房客’接回乡里。大禾乡的几个自然村家家放炮,户户设宴。知青们走进了那被风雨剥蚀的故居,与父老乡亲一起品尝甜醇的米酒,叙离情,话桑麻,动情之处,感慨万千。”

10月4日,声誉日隆的《海峡都市报》在“都市新闻”版的版端刊出了该报特派女记者陈彤采写的《蓝海洋 红土地——五百多名厦门知青重返武平故乡》,“厦门是知青心中的蓝海洋,武平则是他们心中的红土地。“”送了一程又一程,道不尽的亲情。10月3日,500多名厦门知青结束了为期三天的武平故乡行。” 尽管活动结束了,正像活动中的人们难以平静的心潮,新闻媒介的宣介之波也远未平息,反而一浪高过一浪,极大地满足了广大读者对这一活动的了解欲望。10月6日的《特区工人报》在第一版以较大的版面发表了郑宁《二十九载风雨路,难忘父老乡亲情》的报道。“郑宁”是该报女记者、一中老三届同学郑玲玲的笔名,她以插队武平武东乡袁田村普通老知青的身份加入了这次回乡的队列,因而她的报道不但点面结合,视野广阔,而且开头的一段情感浓烈,用字精到贴切——“‘我们终于回来了!’国庆期间,厦门知青重返武平观光联谊活动如期举行。武平山区沸腾起来了。36万武平父老乡亲热情接待了500多名当年在此插队落户的厦门知青代表。29年前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早已使武平与厦门结下了深厚的山海情缘。此番厦门知青重返故里,不仅为重温昨日沧桑,更是为了同武平人民携手建设家园,共创美好明天。”啊,“如期举行”四个字长长舒出了多少无私奉献的组织者胸中的那股拼命的欲求!

10月7日的《厦门日报》在第7版“福建新闻”的显著位置登出了温琴光、林佩贤发自武平的稿件——《厦门知青重返第二故乡》,并在同版配发了林周邱的报道《武平厦门知青书画摄影联展举行》。隔日又追加刊发了这次返乡活动的重头戏之一——厦门大学和集美大学师范学院向武平县图书馆和武平一中赠书的消息。10月7日同天的的《闽西日报》则在第四版《山茶花》副刊上刊出了征辉、琴光、常青写的文坛短波——《武平文联举行厦门武平两地文艺作者联谊座谈会》,介绍了参加“重返武平第二故乡”活动的厦门知青作家、书画家与武平本县的部分文艺作者举行的联谊座谈的情况,并配发了座谈会的彩色照片。同版还刊出了龙岩作家协会副主席黄征辉整理的《梁野山下厦门作家访谈录:知青与知青文学》。数日之后,这一访谈录在《海峡都市报》的“文化新闻”版上梅开二度。

尤为激动人心的是1998年10月10日星期六,《厦门日报》的《鹭岛周末》以近乎一个版的篇幅,刊出了该报记者陈立荣采写的厦门知青重返武平第二故乡的见闻与思考——《山与海的情缘》,并配发了六张照片。整个版面图文辉映,气势恢弘。在一任情感的波潮汹涌澎湃,思绪的浪花恣意怒放之后,作者动情而充满憧憬地写到:“山,立在梦的这头;海立在梦的那头。当山海情缘交融在性格互补的大背景里,它就一定会续写出更为精彩的篇章……”山呼海应,海的呼啸同样在群山中化为悠长的回声:10月14日的《闽西日报》以《共同的家》为题,发表了郑启五同学代表回乡厦门知青在武平“情系梁野”文艺晚会上的讲话全文。10月25日该报又在第一版以《还愿——林春辉的闽西情结》为题,介绍了事业有成的厦门老知青林春辉及陈建成、郑锡平等人为武平的永平乡昭信村捐资兴学的事迹。在厦门与龙岩两地的传媒此起彼伏的和声中,10月16日《福建日报》的《周末特刊》在头版头条推出了温琴光、邱云安、周宪坤、林佩贤合写的长篇通讯《厦门知青重返武平第二故乡纪实——岁月不老沧桑情》,标题大字套红,极为醒目!在该文第三节“难忘的岁月、艰苦的环境,给他们留下一笔巨大的财富”中,引用了厦门知青、厦门大学副校长潘世墨的诗歌《武平,你给了我什么》。该通讯的笔触点多面广,涉及中堡、象洞、永平、大禾等许多乡的场景,内容上尤为丰实。它在结尾时是这样写的:“正是这份不了的情,这腔不变的爱,才使得铭刻在武平——厦门两地人民之间的血肉亲情永远不会随时光的流失而淡化。”

作为厦门电视台精品栏目的《看厦门》在特区城乡家喻户晓,这次该节目负责人邹振东谴派精兵强将组成摄制组采访了回乡活动的全过程。11月1日星期天晚上的“黄金时间”该节目推出了精心制作的专题——《回乡——厦门知青重返武平第二故乡印象》。编导采用时空交替的蒙太奇手法,企图通过两位知青后代的目光,在展示一图图回乡“印象”与一幅幅都市景观叠显与对比的同时,努力沟通两代人的情感,缩短两代人的“间距”。尽管部分观众感到镜头的组接略显松散与零乱,但这一专题所面对的课题无疑是沉重、巨大而深远的,编导的探索无疑是可贵的。在某种意义上来说,那么多的老知青带上自己的子女踏上回乡之路(其情其景全国皆然),其实也是在社会剧烈的变迁之中探求弥缝“代沟”的一种尝试。

厦门知青重返永定、上杭、武平的车轮都渐渐一一远去了,但新世纪的舞台上红土地与蓝海洋的交响将是永恒的乐章……

年11月

篇11:风和橡树子诗歌

(一)橡树子

天空湛蓝,你的眼睛

真的很好看。橡树子

此时涨红了脸,想要

风和它许下约定?一起

重逢在下个春天

(二)风

约定,在下个春天

现在,我要去遥远的大漠、荒原

把季节的绿 和 希望

点亮寂寞的署天

但是,我不知道

这是个,是个

多久的期限

(三)橡树子

花色开满了眼睑

睫毛长长,露水

倾倒在小小的燕影

我候在平静的湖面

行人,从眼前走过

换了一茬 又一茬

只是没有熟悉的回音

(四)风

当初,我说果子还未成熟

青涩地吃过,肚子会嚎

味蕾,也会错过它的香甜

所以,我想我们

可以一直等到秋天

那时,我可以给你捎去

漫山的红叶。那时

我的.阅历再也不那么浅显

我懂得了责任,明白了诺言

(五)橡树子

我知道,你有你的考虑

但,我也有我的思念

当我被你带到这边土地

根须深深扎下,幼枝长出嫩芽

我知道,我的一切

只能留在这片湖面

篇12:风和雨诗歌

昨夜一场冬雨,

听了一夜的细雨滴答声,

听了一夜的西风斜吹,

一早醒来,

眼眶里全是西风残照:

窗外五颜六色的树叶离开了大树,

落在马路上,草丛里,或是雨水里......

在四季分明的江南,

时令季节与气象季节有差异,

二十四节气与地域气候不是差一点点,

“小雪”不会像江南的“黄梅”季如期而至,

“江南人”想赏“江南雪”有点奢侈,

一样的风和雨不管东南西北,

一样的“西风斜影”和”风雨同舟”,

街上的行人行色匆匆,

一阵阵斜风吹过,

便会把衣服拉拉紧,

今年的冬天来了。

马路旁的法国梧桐树,

这个时候日日稀疏,

叶子扬扬潇洒纷纷离树,

最令人养眼的是银杏树,

树梢上树底下一色的黄色,

一路行走看一路黄金甲,

这个时候我的心也觉得沉甸甸的。

偶尔抬头遇见枯枝上孤独的小鸟,

悠闲地赏着遍地落叶,

时而遥望天空,

思索寻觅着新的家园。

莫道冬日多萧瑟,

这个时候的我:

想念起家乡的水杉树,

道路旁一棵棵像卫士般整齐的直立着,

初冬的水杉叶渐渐变色,

一阵阵西风和一层层斜落的落叶,

还有老家院子里正在开着花的枇杷树,

四季常青的枇杷叶,

伴着稀疏的雨滴,

在风影中片片绿叶招人敬意。

一年中四季轮回,

春天百花争艳,

夏天浅草树绿,

秋天金色原野,

冬天依旧很美,

上一篇:爱阅读书下一篇:从网上看到的关于录取分数线的小道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