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山水田园诗歌分类之诗歌

2024-04-11

2015年山水田园诗歌分类之诗歌(通用9篇)

篇1:2015年山水田园诗歌分类之诗歌

2015年山水田园诗歌分类之诗歌

①王维《汉江临泛》 ②李白《望庐山瀑布》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①陶渊明《归园田居》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户庭无杂尘,虚室有余闲。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前堂。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①《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②《社日》(王驾)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①《江村》(杜甫)②《村居》(张舜民)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②《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①《题西林壁》(苏轼)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杜甫《绝句》 王维《鸟鸣涧》 迟日江山丽,人闲桂花落,春风花草香。夜静春山空。泥融飞燕子,月出惊山鸟,沙暖睡鸳鸯。时鸣春涧中。

王籍《入若耶溪》 过⑴故人庄⑵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故人具⑶鸡黍⑷,邀⑸我至⑹田家。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绿树村边合⑺,青山郭⑻外斜⑼。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开⑽轩⑾面⑿场圃⒀,把酒⒁话桑麻⒂。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待到重阳日⒃,还⒄来就菊花⒅。[1]

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山

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时节⑴,当春乃发生⑵。夜雪/白居易 随风潜入夜⑶,润物细无声⑷。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野径云俱黑⑸,江船火独明⑹。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晓看红湿处⑺,花重锦官城⑻。

昭君怨·咏荷上雨

杨万里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泻清波。

田家杂兴八首(其二)《江畔独步寻花》

储光羲 杜甫

山泽时晦暝,归家暂闲居。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满园植葵藿,绕屋树桑榆。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禽雀知我闲,翔集依我庐。

欧阳修《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杜甫《绝句》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江碧鸟逾白,“黄四娘家花满蹊,山青花欲燃。千朵万朵压枝低。今春看又过,留连戏蝶时时舞,何日是归年? 自在娇莺恰恰啼”

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元稹《行宫》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喜外弟卢纶见宿》:

(一)、夜归鹿门歌

司空曙 孟浩然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自来去。

(二)、过故人庄

(三)、《积雨辋川庄作》

孟浩然 王维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四)、《菩萨蛮》(其二)

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需断肠。

(五)、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书湖阴先生壁二首(选一)

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①送青来。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越调]天净沙•江上

(元)张可久

嗈嗈落雁平沙,依依孤鹜残霞,隔水疏林几家。小舟如画,渔歌唱入芦花。(嗈嗈(yōng):雁鸣叫声.)

酬 张 少 府

王维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夏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苏舜钦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窗明。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庆全庵桃花

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篇2:2015年山水田园诗歌分类之诗歌

早在先秦两汉时期就出现了很多与山水田园有关的诗歌,晋宋时期经由陶渊明、谢灵运后初具雏形。到了盛唐,在当时强大的经济背景下,山水田园诗更是得到空前的发展。

文学的发展离不开经济,诗歌如是,我们今天能欣赏到的山水田园诗身后都含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山水田园诗作为盛唐诗歌的一大诗派,更是在这繁荣的时期达到其鼎盛时段。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文人继承晋宋时期陶、谢的山水田园传统,尽情的把祖国大好河山的精华之处在诗歌中展示出来,彰显了在盛唐时期,诗人们对大自然那种淳朴而真挚的、不加修饰的感情。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寄情于山水,一生不仕的孟浩然,当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少有的千古留名的布衣诗人。他的山水田园诗充满了自然、宁静的情趣,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多有漂泊羁旅之作,并且在青山绿水中夹含着他隐隐的游子情怀,真正发挥了“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

《宿建德江》是孟浩然的山水名篇,诗中抓住了特定的物象,加注诗人“愁”的感情进去,化为意象,从而达到一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意境,情景交融,物我浑一。

这首诗从首联到尾联都在描绘客观的实景,例如“移舟”“日暮”“月”等等。但作者描绘这些景物并不是简单的铺排,这些景物各自之间都有相互联系、相互映衬的关系在。这里不仅把“象”和“意”联系在一起,就连“象”与“象”之间也不是孤立的,这就像“移舟”与“烟渚”、“日暮”与“客愁”、“野旷”与“树”、“月”与“人”,意象之间相串联起来,这诗歌中更深一层的意境就包含其中。

《宿建德江》是一首非常悲凉的诗,整个诗歌的格调早已被一个“愁”字定住,其余的东西都是围绕着这“客愁”而写的。冷冷的色调、孤单的夜色、寂寞的异乡愁客,这些都是诗人在漂泊途中的一声声的感概。此刻在诗人眼前的,不是天水相接的美景,而是在茫茫江面烟雾中的自我喟叹,惆怅这承载着自己的一叶扁舟不知将要何去何从,漫漫长夜,也就这清澈的江水和冷冷的月色与人亲近了。

辛夷坞 王维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用诗情画意来形容王维的诗一点也不为过,王维与孟浩然山水田园诗最大的 1 不同之处就在于,他是真真实实的在写山水,极力的不去多夹杂情感在里面,把自我隐没在大自然之中。自然之美在王维的诗歌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他追求大自然的浑然天成、清逸雅致,诗歌的语言简洁凝练,既朴素又典雅。

《辛夷坞》是王维《辋川集》里的诗篇,这个集子里的诗歌犹如一幅幅浓墨淡彩的山水画,拼接起来,就是辋川别墅的山水风景。

这首诗的整个背景应该是静态的,可诗人却用了“发红萼”、“涧户”、“开”、“落”这些富含动态的字词,以动衬静,更显山中的静谧优美。

这首诗里凝聚了生命,短短的四句,不仅概括了辛夷花一年的花期,也在暗写了辛夷花四季轮回的花开花落。但辛夷花毕竟是植物,它可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循环生长,在大自然的滋润中生生不息,而诗人却不可以。人的生命短暂,植物的生命却是永恒的,无论世人怎么感叹,这都是已成的自然规律,谁也无法打破。

许多人认为“诗佛”王维的诗歌里富含禅意,在这里我并不反对,但在那些用文字组织成的泛泛的解释中,又是否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禅意呢?就像这首《辛夷坞》,如果过多的用禅的思想来铺展,那就失去了诗中空灵朴素的意境。所以我认为这首诗真正能用文字表述出来的,也就只有诗中的景色而已,至于禅意,或许就像佛教中“拈花一笑”的故事,个人顿悟罢了,无须过多解释。不要让禅意沾染上任何东西,包括文字,那才是真正的“空”。

篇3:2015年山水田园诗歌分类之诗歌

(一) 寓情于景

从陶渊明开始, 山水田园诗已不再拘泥于对山水田园形态的刻画, 山水田园在作为审美对象的基础上, 承载了诗人的情感和志趣, 成为被人化的风景, 具有了深刻的灵性, 即王国维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王维青年得志, 但在入仕不久就遭到了官场挫折, 其后, 过着官高禄厚、半官半隐的生活。他看到了盛唐繁荣背后的一些黑暗问题, 同时在个性软弱和盛唐积极入仕的时代气息的影响之下, 又不能像陶渊明那样全身心地归隐, 只能寄情山水, 在山水田园的欣赏中, 冲淡自己在政治上的遭遇和内心的烦忧。范成大一生经历了沉浮荣辱, 他早年生逢乱世, 生活的艰难苦恨消磨了他的青春意气, 便产生了与陶渊明、王维类似的对山水田园风光的依恋, 寄情山水, 忘情田园。

(二) 意境美的营造

王维晚年已经无意于仕途的荣辱、生活的沉浮, 诗歌当中经常营造出一种清幽寂静、空明飘渺的意境, 以表现内心对于归隐生活和自然之景的向往和喜爱。然而当这种空明到达一定程度时, 便成了禅意诗。其禅意诗或表现人迹罕至的空山幽林, 或描写光景明灭的瞬间变换, 或渲染云起水穷处的花开花落, 于有无之间、生灭之时, 表现佛教里虚无寂灭的意境。范成大的诗歌也不例外, 他通过对农村熟悉的自然景物的描写, 营造出闲适平和的意境。

二、王维、范成大山水田园诗中的不同点

(一) 题材范围的侧重点不同

王维的诗中主要描写壮丽秀美的山川河流、宁静幽美的田园风景、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和纯为审美的园林别业。和盛唐其他诗人一样, 王维笔下的山水多是雄奇壮丽的风格。《终南山》中“分野中锋变, 阴晴众壑殊”一句用夸张的手法, 从时间和空间不同方面极力渲染终南山的雄伟气派。他还有对自家别墅辋川别业中景致的描写, 这类作品大多收录在《辋川集》中。

范成大的诗中虽然也有描写优美迷人的景色的内容, 但更多的是描写农村生活、农事劳作和风土人情的内容。《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非常全面细致地反映了吴地农人的劳动生活和风土人情。《腊月村田乐府》是一组歌咏岁末村俗的乐府诗, 表现了江南淳朴自然的民风和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真实而动人。此外, 他主要选取江南水乡明丽清婉的景色, 诗风比较恬淡婉转, 很少有王维诗中雄浑壮阔的景观。

(二) 艺术风格上浪漫和现实的不同

盛唐国力强盛, 政治相对开明, 文化高度繁荣, 山水田园诗中也处处渗透着盛唐气象。和其他诗人一样, 王维笔下的名山大川、田园乡村、空山别业都或多或少地表现出唐人独特的浪漫情怀。《鸟鸣涧》通过以动衬静, 表现出春山之中万籁俱静的情景, 人闲适到可以听见桂花落地的声音, 夜静到月光倾泻而下会惊起栖息在山林中的鸟, 整个画面宛若仙境一般, 这不仅是“无我之境”, 而且是“无人之境”。

宋代由于国力衰弱, 内忧外患不断, 浪漫成为一种奢侈, 文人面对残酷的现实, 勇敢地承担起了士大夫的职责, 体现出关注现实、忧国忧民的社会责任感。范成大曾辗转各地, 深刻了解巴蜀、吴中地区人民的贫苦生活, 与农民直接接触的经历比较多, 而且, 他的创作还受到乐府诗歌敢于哀乐, 缘事而发特点的影响。因此, 他的诗歌大多采用现实主义的笔法, 或歌咏田园生活的悠闲自在, 或表现农作劳苦的生活, 或反映残酷的剥削制度。

(三) 创作立场和角度的倾向不同

唐朝文学基本只关涉到达官贵族和文人, 很少涉及到市民和农民阶级。王维同样是站在文人贵族的立场进行创作, 并且始终注意保持自己和农民之间的距离。诗人在《辋川闲居》中写道:“时依檐前树, 远看原上村。”一个“远”字顿时拉开了他和农民之间的距离。

而宋代士人却主动走进农村, 融入农民之间, 说出农民的所思所想, 表现农民的喜怒哀乐, 真正以平视的角度看待农民生活和农村风俗。因此很多诗篇都是站在农民的立场和角度进行创作的。范成大一生与民同乐、同哀, 诗中或表达农民对疾苦生活、黑暗社会的不满, 或反映农民对于幸福生活的向往。

三、王维、范成大山水田园诗歌不同的成因浅析

(一) 二人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

王维生活在封建社会高度繁荣的盛唐, 当时政治开明, 经济、军事实力雄厚, 文化上高度繁荣, 而且当时文人入仕途径非常多。这就极大地提高了唐代文人的自豪感, 在盛唐气象的感召下, 文人们多对生活充满信心。官高禄厚的王维也同样表现出唐人特有的浪漫主义情调。

然而, 范成大生活在国力衰微的南宋。当时宋王朝不断受到强敌的威胁, 在对外战争中不断失利, 带来大量的巨额赔款, 统治者则不断加重对人民的剥削, 百姓赋税沉重。而且国内主战派和主和派不断斗争, 政治黑暗。在这种社会环境下, 文人们根本不可能有盛唐时的自豪感和浪漫情怀, 转而面对社会现实, 关注底层农民的生活。因此, 范成大诗歌中除了描写田园风光外, 更多的是展现农民的生活和心境, 而且做到了将两者完美结合。

(二) 受到的文化影响不尽不同

盛唐时期, 在文化思想领域, 基本上以儒学为立国之本, 兼取百家。就王维而言, 他一生深受佛教影响, 被誉为“诗佛”。在他的山水田园诗歌当中, 经常营造出空寂的意境, 具有明净淡泊的趣味及平和深厚的意蕴, 常常表现出虚无寂灭的思想。

在南宋时期, 三教合一早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 儒学吸收其它思想的营养, 形成了繁荣的理学。士大夫们承担社会责任和追求个性自由不再相互对立, 入仕和归隐也不再相互矛盾。而且, 受理学的影响, 士大夫们面对社会现实和个人沉浮一般比较理智、稳健, 能够做到“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不像盛唐诗人那样追求浪漫和个性, 更多的是面对现实的冷静和理性思考。

摘要:山水田园诗从先秦两汉时期开始孕育萌芽, 发展到了唐朝, 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 王维成为这一诗派当之无愧的诗坛盟主。发展到了宋代, 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的范成大又一次将山水田园诗的创作推向巅峰, 取得了难以企及的成就。本文主要概括二人在山水田园诗歌创作方面一脉相承的相同点, 着重探讨二人在题材范围、艺术风格、创作立场和角度三个方面的不同, 并浅析造成二者不同的成因。

关键词:山水田园诗,王维,范成大

参考文献

[1]李健、康金声:《田园诗注析》, 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4年版。

[2]吴功正:《山水诗注析》, 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4年版。

篇4:2015年山水田园诗歌分类之诗歌

题型二:思想情感

古人云:“诗言志。”这个“志”的含义就侧重指思想、抱负、志向等。所以,考查诗歌的能力,就一定离不开考查对思想情感的把握。我们可以从2015年高考试题对思想情感的考查中,窥探此类试题的命题方式和解题技巧。

(新课标卷Ⅰ,诗歌见前面。)

9.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

思路解析:题目要求对诗歌后两句所表达的情感及其在全诗中的作用进行分析,具体思考时,可以围绕作者的身份以及当时的环境进行。面对那种荒凉的环境,作者仍然是满怀报国之志的,这是作者英雄的一面;而对家乡的思念,又是人之常情。报国情怀重于思乡之愁,使诗歌多了一份豪迈,不至流于感伤,这种舍小为大的情怀也提升了全诗的格调。明确了这些,便可以得到准确的答案。

参考答案:尾联表达了诗人虽有羁旅思乡之愁,却能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热忱。这样写,使得诗中的思乡之情不至流于感伤,提升了全诗的格调,对全诗的抒发有点染和升华的作用。

真题2:(新课标卷Ⅱ,诗歌见前面。)

9.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思路解析:分析思想感情,要充分用好诗歌注释中介绍背景的相关文字,以此为突破口。这首诗是作者客居闽地时所作。当时唐朝已经灭亡,诗歌借残春旅居,抒发对唐王朝的怀念之情。颈联具体写作者客居馆舍中的寂寞、愁闷。尾联写作者要保存好珍贵的朝帽,言外之意是绝不做异性之臣,宁肯终生潦倒,也不改变自己的气节。将诗歌内容与背景介绍联系起来,就可以准确作答。

参考答案:表达了作者内心孤寂愁苦,但仍忠于大唐、心系故国之情。通过参禅使自己平静,通过饮酒化解“愁阵”,表明他内心孤寂愁苦;避免染“尘埃”,整理朝冠期待“眼明”,表明他不愿依附奸佞,对大唐一片忠心。(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重庆卷)

好 事 近

[清] 黄之隽

高卧小船梢,仰看插江峰色。都背绿痕皴断,是丛篁幽石。 天开十折画屏风,遮住半江黑。仔细乱篙撑处,怕悬崖崩坼。

11.(1)开头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4分)

思路解析:从开头两句的“高卧”“仰看”两个词中可见作者悠闲赏景的心情。用一“插”字,极写山峰插入江中,形象地表现了山的尖峭和挺拔,用江中静态之景衬托诗人内心的平静和闲适。

参考答案:开头两句通过“高卧”“仰看”等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了作者乘船观看山水时悠闲自得的心情。

(福建卷)

秋夜纪怀

[宋] 陆游

北斗垂莽苍,明河①浮太清②。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

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还思散关③路,炬火驿前迎。④

(选自《四库全书》本《放翁诗选》)

注:①明河:银河。②太清:指天空。③散关:即大散关。④炬火驿前迎: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

6.(2)三、四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3分)

思路解析:解答本题需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三、四两联”和“情怀”。第三联写诗人秋夜病卧,而从最后一联中“思散关路”“驿前迎”可以看出,诗人虽卧病在床但仍然不忘大散关的战斗生活,时刻不忘报效国家。

参考答案: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诗人虽秋夜病卧,仍壮心不已,念念不忘昔年在大散关的战斗生活,还想重返战场,报效国家。(意思对即可)

(山东卷)

卜 算 子

张元干【注】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注】 张元干,宋代爱国词人。

14.(2)“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做简要分析。(4分)

思路解析:“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的意思是:半醒半醉之间,闻鸡鸣而起舞。舞罢,沙河潮落,深夜的秋江一片冷寂。“起舞闻鸡酒未醒”借用祖逖的典故,表达报国之志,同时“酒未醒”也显示出作者志向难以实现的无奈。“潮落秋江冷”以景结情,通过描写江潮的退落和秋江的冷寂,表达出作者面对国势衰颓、壮志难酬的悲凉。

参考答案:①化用祖逖的典故,表现作者胸怀大志,而报国之志难以实现,内心悲愤无奈;②寓情于景,描写江潮的退落和秋江的冷寂,委婉地表达了作者面对国势衰颓内心的悲凉,寄寓了浓浓的爱国情感。

(湖南卷)10.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8分)

君不见魏武草创争天禄,群雄睚眦相驰逐。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都邑缭绕西山阳,桑榆汗漫漳河曲。城郭为墟①人代改,但有西园明月在。邺傍高冢多贵臣,蛾眉曼睩共灰尘。试上铜台歌舞处,唯有秋风愁杀人。

(张说《邺都引》,选自《全唐诗》)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选自普通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注】 虚:废墟。

(2)请赏析两诗中划横线诗句所抒发的人生感悟的差异。(6分)

思路解析:解答此题,可以从分析句子的内容入手,按照用什么方法,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什么情感来组织答案。“城郭为墟人代改,但有西园明月在”二句,是通过曹魏时代的城郭建筑今已凋敝颓败揭示邺都环境的今昔变迁。“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上句是说人类的代代相续,下句是说月之永恒不变,通过二者的对举,表现宇宙的永恒和生命的无限,抒发了豁达乐观的情怀。

参考答案:“城郭为墟人代改,但有西园明月在”二句,以都邑变成废墟、人世盛衰更替与月之千秋永照对比,突显人非物换,抒发了世事沧桑、人生如寄的感慨。“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将人类的代代相续与月之永恒不变对举,表现宇宙的永恒和生命的无限,强调人类的绵延不绝,抒发了一种豁达乐观的情怀。

(四川卷,诗歌见前面。)

13.(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向?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思路解析:题干中的关键词为“情感”和“志向”。情感,是诗人此时的心绪与思想;志向,为诗人相对恒定、努力追寻的理想与愿望。作答时可浓缩描写之景,揣摩作者的“情感”,再抓住尾联的议论之语,体味其“志向”。经过如此分析,诗人热爱美好自然的情感,追求自由闲适、坚贞高洁的志向就能彰显出来。

参考答案:本诗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之情,追求高洁坚贞、自由闲适之志。首联从夕阳美景吸引作者游兴写起,点明访问山家之由;颔联写兰径和山家槐庭美景:幽兰散发阵阵香味,落日透过庭槐洒下斑驳光影,暗示山家主人为高洁隐士;颈联写山谷幽静空旷、风声之响、月色之浓,呈现出山间特有景致;尾联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天津卷,诗歌见前面。)

14.(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思路解析:回答本题要注意分析两个方面:一是诗歌描写了哪些具体内容,二是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首诗主要描写了雨过天晴后诗人到苏家途中看到的景色,如红花沾雨、柳色葱翠等,诗人这样写一方面表现了自己喜悦的心情,另一方面也表达出忙中偷闲的快乐,从颔联还能看出诗人的踌躇满志等。

参考答案:全诗表达了诗人雨后天晴访友的喜悦之情以及仕途上的踌躇满志或忙中偷闲的快乐。

(江苏卷,诗歌见前面)

10.(3)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3分)

思路解析:这首诗前三联极写窦员外新居环境的优美,在充分铺垫后,尾联直抒胸臆:“莫言堆案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见到眼前如此美景,作者流连忘返,平日文书甚多忙得不可开交的作者,也偷得半日清闲,想要长留此间了,羡慕、留恋之情溢于言表。

参考答案:尾联表达了作者的赞美恭维之意、羡慕向往之情以及志趣相同之感。

题型三:语言特色

诗歌的语言特色是仅次于表达技巧、思想情感的第三大考点。由于诗人的人生经历、性格修养等不同,诗歌的语言风格大相径庭。因此,不同作者或同一作者不同时期诗作的语言特色各有不同,赏析诗歌语言就成为高考考查的热点之一。2015年高考对诗歌语言的考查,主要集中在“炼字”上,涉及诗歌语言的四道试题,都是从“炼字”的角度设题的。

(重庆卷,诗歌见前面。)

11.(1)“插”字有何表达效果?(4分)

思路解析:这道试题考查“炼字”技巧。这类试题考查的字(词)多为动词或形容词。答题步骤一般先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再结合诗句从内容上进行分析,最后指出表达效果或思想感情。本句中用一“插”字,写山峰插入江中,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山的尖峭、挺拔和雄劲。

参考答案:“插”是“插入”的意思。用一“插”字描写江边山峰陡峭、挺拔的气势,把静态的山峰写得具有动态美,形象生动。

(广东卷)

早过大通驿①

查慎行

夙雾才醒后,朝阳未吐间。

翠烟遥辨市,红树忽移湾。

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

画家浓淡意,斟酌在荆关②。

注:①大通驿:在安徽铜陵,大通河由此入长江,作者乘船途经此地。②荆关:五代后梁画家荆浩、关仝,二人擅长山水画。

10.(1)第三联的“软”字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请作赏析。(3分)

思路解析:“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两句,写柔软、和煦的江风拂过水面,云朵漂浮在九子山间。把视觉、感觉融合在一起,展现作者清晨乘舟江上,经过大通驿时的轻松畅快的心情。

参考答案:“软”是柔软、软绵绵的意思。因为江风很轻,让人感到软绵绵的十分惬意。运用通感的手法,描写江水在清风吹拂下的状态,表达作者轻松舒适的感受。

(山东卷,诗歌见前面。)

14.(1)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分别作简要赏析。(4分)

思路解析:就此题看,“湿”是“打湿”“沾湿”之意,既写出了夜深露重,突出了环境的潮湿、阴冷,又写出了主人待的时间长,从而表现出作者心事之重和内心的凄凉。“迷”是“迷失”之意,一方面写出秋江之上雾气迷蒙,月光迷离,烘托出朦胧、迷茫的氛围,另一方面表现了作者心中的迷惘。

参考答案:①“湿”是“打湿”“沾湿”之意,描写地面浓重的风露水气使行云也充满湿气而显得厚重凝滞,突出了外在环境的潮湿、阴冷,表现了作者凄凉沉重的心情。②“迷”是“迷失”之意,描写水面迷蒙的雾气使归舟迷失了航向,烘托出朦胧、迷茫的氛围,表现了作者内心的迷惘。

(湖北卷,诗歌见前面)

14.(2)简要分析第三联中“荒”“瘦”二字的妙处。(4分)

思路解析:答题时既要结合所用字的含义和表现手法,还要注意分析其在句中及全诗中的表达效果。“荒”字含有荒凉之意,“瘦”字含有贫瘠之意,本来是平常的两个字,但放在诗中就格外传神,使描写之景尤为生动,把农村的贫寒刻画得入木三分,在字里行间,饱含了诗人对民生凋敝的忧虑,对百姓困苦的深切同情。

参考答案:①从用字自然传神来看:数缕荒烟,几户人家,在暮色笼罩之下,尤显荒凉冷落;瘦野薄田,狭促如刀,瘦瘠之至。“荒”“瘦”二字,乃寻常字眼,但在此运用十分贴切,显得自然而工稳,能传达出诗人面对“荒村”“瘦田”的第一感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②从情感寄寓来看:“荒”“瘦”二字,包含地僻、田瘦等多重意义,寄寓了诗人对山民的怜悯、关切,以及诗人被贬蛮荒的失意,极大地丰富了全诗的情感内涵。

题型四:诗歌形象

诗歌形象大致有三类:诗中的主人公形象、诗人的自我形象和诗歌中所描写的景象与物象。2015年高考诗歌形象的考查共有三道试题,设题角度全部集中在诗歌描写的景象与物象上,这也是考查诗歌形象的一般命题规律。解答这类试题,要紧紧抓住景物描写的诗句,弄懂诗意,然后用精练的语言进行概括。

(安徽卷,诗歌见前面。)

8.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哪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4分)

思路解析:解答此题,应注意逐句分析,把握每一句中的景物特点和地点的转换。第一句写出了孤月当空的景象;第二句地点转换,写寒江之上的景象;第三句写江面浮光跃金的景象;第四句写到了席,是室内景象;第五句写空山;第六句写星空。先明确内容,再提炼概括。

参考答案:孤月当空,清辉满楼;月映寒江,影动柴扉;月洒江波,浮光跃金;月照绮席,光彩交融;月挂空山,万籁俱静;月明中天,疏星寥落。

(天津卷,诗歌略)

14.(1)诗中描写了春雨后的哪些景象?(2分)

思路解析:回答本题要注意把握诗歌前三联描写的具体内容。前三联写了雨过天晴之后诗人前往苏家途中看到的景色:首联,写雨过天晴,路上尘土涤净;颔联,写逐渐散去的紫烟依然笼罩皇宫,雨过日丽;颈联,写红花沾雨,绿柳轻拂马匹。解答时对其进行概括即可。

参考答案:尘土涤净 紫烟渐散 雨过日丽 红花沾雨 柳色葱翠

(福建卷,诗歌略)

6.(1)第二联写景精细,请简要分析。(3分)

思路解析:从题干来看,“第二联”和“写景精细”是关键点,回答时要结合第二联的景物描写进行分析,重点是分析其“精细”体现在哪里。具体分析时,要明确诗句描写的对象是什么,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参考答案:①上句写微风穿过树林,叶子悄然落下;②下句写露水沾湿秋草,百虫鸣叫;③全联细致地写出了秋夜的寂静,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题型五:诗歌内容

纵观近年来高考诗歌鉴赏类试题,对诗歌内容的考查比较少。2015年高考涉及诗歌内容的仅有三道试题。鉴赏诗歌内容,关键是要明确题意,找准题干关涉的相关诗句,有的从字词入手,有的从诗句入手,无论试题的命题角度怎样变化,一定要选准切入点有“针对性”作答,绝不可漫无边际,答非所问。

(重庆卷,诗歌见前面。)

11.(2)末尾两句中的“悬崖”“崩坼”分别指什么?作者为何说“乱篙撑处”“怕悬崖崩坼”?(4分)

思路解析:作者在这里用了虚写手法,“悬崖”如果是实写是不怕“篙撑”的,这里自然指的是江中的悬崖倒影;“崩坼”本来指倒塌断裂,而这里是指竹篙划水,悬崖在水中的倒影破碎散乱。明确这些之后,自然就知道了作者这样写的意图,即担心江中山影荡漾,破坏美景。

参考答案:“悬崖”指倒影江中的陡峭山崖。“崩坼”本指倒塌断裂,此指江中的山影破碎散乱。作者担心竹篙一撑,江面激起水波,把江中的山影漾乱,美景被破坏。

(广东卷,诗歌见前面。)

10.(2)诗题的“过”字在诗句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思路解析:首联写晨雾初散,朝阳将出未出,眼前一片迷蒙。颔联写江雾散去,远处的市镇依稀可辨,转眼移过了水湾。颈联写江风拂过水面,云朵漂浮在九子山间,写出了行舟之快。尾联则将眼前所见之景浓缩为一幅画,展现出作者清晨乘舟江上,经过大通驿时的轻松畅快的心情。

参考答案:首先写晨雾初散和朝阳将出未出的景色,接着写船临近集市和经过港湾的情景,再写风吹江水和云漂九子山的景色,全诗通过地点转移和景色变化写出“过”的行程。(意思答对即可,只要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

(江苏卷,诗歌见前面。)

10.(1)联系全诗,概括作者“开颜”的原因。(4分)

思路解析:该诗起句点明“开颜”,为全诗之眼,后三联从三个方面写出“开颜”的原因。解答此题首先要读懂诗意,弄清楚颔联、颈联以及尾联描写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用简明准确的语言进行概括即可。

参考答案:朋友新居落成,周围景色优美;自己心情闲适,主人品味高雅;宾主志同道合。

篇5:2015年山水田园诗歌分类之诗歌

1、把握三水田园诗的特征

2、熟悉和体会这类诗的意象及相应的思想感情,分析其常用表达技巧

3、学习此类诗歌鉴赏的题型及方法

4、接受古代诗词美的熏陶,提高相应的艺术鉴赏水平教学过程

一、山水田园诗的特点及代表诗人

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到了盛唐时代,我国山水田园诗进入了繁荣时期。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成就有三:一是将山水与田园二者结合得更紧密了。二是形神兼备,物我契合。三是具有更深厚的思想内涵,寄托了高尚情操和身世之感。盛唐诗人继承了前代山水田园诗人的成就而又有新的发展,其笔下景物不仅具化工肖物之妙,又能以清新自然的语言传田园之趣味、山水之精神,在山川风物中融入诗人的感情,即景会心,浑然天成。渭川田家 王维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此诗的核心字是什么?围绕这个字共写了几幅画面? 答:核心字是“归”字(也可说是“羡”)。围绕“归”字写了五幅画面: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野鸡唤伴侣、蚕儿造窝、农夫絮语。清平乐.村居[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篇6:山水田园诗歌专题

【知识点滴】

一、田园诗

诗歌史上,把田园诗和山水诗是分开的。用诗歌吟咏田园风光描写农村生活的乐趣大约始于东晋的陶渊明,代表作是《归园田居》、《饮酒》等。到了唐代,田园诗不但描写出如画一般的朴素优美的田园景象,而且写出了诗意般的农家生活。如孟浩然《过故人庄》、司空曙《江村即事》、王建《雨过山村》等都描绘了农村美丽的风光和淳朴的人情,辞章流露出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宋代,不仅吟咏田园风光的诗词多了,内容也有了拓展。作品或描写农村风光,或描绘山村、水乡的风俗画,或写农村生活,农民劳动和各式各样的人物,它们不仅表现农村恬淡寂寥的闲适情趣,而且通过农村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的描写,着意表现充满生机的自然及纯朴而富有活力的劳动者。如辛弃疾《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陆游《游山西村》等。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田园诗如同它的名字一样,语言清新质朴,不事雕琢,常常选择典型事物进行叙述描写,形象真切近人,生活意味极浓。

二、山水诗

山水诗从曹操的《观沧海》始,经南朝谢灵运、谢眺的进一步创造到唐代已臻成熟,成为蔚为大观的诗歌流派。出现一批胸襟旷达,气象宏伟,意境阔大的讴歌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杜甫的《望岳》、王维的《终南山》、孟浩然的《望洞庭湖呈张丞相》等,更有大量的诗歌着意描写山水绮丽迷人的风光,山林的幽静花鸟怡人的自然秀美,如王维《山居秋暝》、杜甫《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杜牧的《山行》《江南春》等。

田园诗和山水诗都表达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什么样的景(包含读者的感受),即反映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怀。大凡用明丽的诗句写出壮美的诗篇,多表现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民族自豪感和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如《望岳》;用清丽的词句,描写秀丽迷人风光的山水诗,大多表现作者热爱生活,积极用向上精神或恬淡快乐的生活情怀,如于良史《春山夜月》、刘方平《月夜》。如果诗歌刻意描绘的是静谧、幽深的景物,一般多则反映诗人寄情山水,陶醉于自然,厌恶世俗,超然尘外的情趣,或表现对隐逸生活的崇尚和追求,或表现作者清高、孤傲的心志。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李白的《山中问答》、柳宗元的《江雪》等。

【当堂练习】

雨过山村

唐 · 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庭中栀子花。

1.这首诗押的韵脚是什么?从全诗来看,这个山村居住人口是多还是少?从何处可以得知的?

2.这首诗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么的景象?

3.这首诗调动了人的哪些感觉?你觉得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4.作者的心情是这样的?从诗歌的什么地方可以得知?

春山夜月

唐 · 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1.诗中说“赏玩夜忘归”的原因是什么?首联在全诗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2、颔联给我们描绘一幅怎样的画面?

3..尾联“楼台深翠微”,“深”和“微”你觉得矛盾吗?

4.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做一下分析。

【温故知新】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

1.“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被后人誉为写景之绝句,请从画面美的角度,赏析一下该句。

2.尾联采用了什么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篇7:2015年山水田园诗歌分类之诗歌

一、知识储备:

1、概念: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山村生活的诗作。

2、主要意象:自然风光、农村景物、诗中人物(抒情主人公)

3、山水田园诗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

①通过描写壮美山河,自然风光,表现自然之美,表达热爱生活、自然或祖国山河的喜悦之情。

②通过对山水田园生活的描写,表达对官场仕途生活的厌倦,对现实的不满,对自由美好、闲适恬淡的田园牧歌式(隐居)生活的向往。

③通过对景物描写和诗人对生活的思考,表达对自身处境的感叹,对生活、人生哲理的感悟,是出世与入世矛盾心理的折射。

④通过对山水田园生活的描写,反映农村人民的生活,歌颂劳动生活,赞美劳动人民,表现在劳动中与农民的深情厚意。

二、教学重点:

1、山水田园诗的写景特色。

2、如何处理情景之间的关系。

3、鉴别描写景物的常见技巧

4、掌握高考考查的常见模式及解题方法

三、高考再现: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1、本诗写景有何特点?

2、简析颔联、尾联的人物形象特点。

3、全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四川卷)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吴西逸①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②。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注】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②趱zǎn:赶快。③苫:用草覆盖。

诗歌鉴赏

(一)山水田园(1)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4分)(2)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作赏析。

答:写了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理由。由春花秋月引起光阴如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后几句为第二层次,主要写向往中的隐居生活。其中又分为两层,“留下”句至“秧肥”句为第一层,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床边”之后的几句为第二层,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

答: ①对偶,如“秋月”句对“春花”句等②比喻,如将“人情”比作“云”,“风景”比为“箭” ③夸张,将“风景”比为“箭”的同时又兼用了夸张的方法。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南

【宋】李纲

江上雪,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①空。图画若为工。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

(选自《御选历代诗余》卷二十五)【注】①玉花:喻雪花。

(1)“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3分)

(2)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联系诗句简要谈谈。(3分)

答案:斗笠上只听见雪子敲打的声音,不时抖落蓑衣上堆积的雪花。“箬笠”“蓑衣”勾勒出钓翁雪天垂钓的外在形象,画面简约,意境空灵。“冰散响”描写轻细的声音,衬托出环境的寂静、钓翁的宁静。钓翁“时振玉花空”的动作,衬托出钓翁的凝定。“但”字写出了钓翁的心无旁骛。

(2)答案:表现了诗人对钓翁简朴而自在生活的倾慕之情。“云水暮,归去远烟中”渲染环境的高远空旷,暗示钓翁生活的闲适自在;“茅舍竹篱依小屿’描写钓翁生活的简朴与环境的清幽;“缩鳊圆鲫人轻笼”流露出钓翁生活的自得之情;“欢笑有儿童”凸现了钓翁生活的温馨和欢乐。

四、知识链接:

山水田园诗,古代汉族诗歌之一。源于南北朝的谢灵运和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来历:陶渊明等诗人形成东晋田园诗派,谢灵运、谢朓等诗人形成南朝山水诗派,王维、孟浩然等诗人形成盛唐山水田园诗派。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一)发展历史: 萌芽阶段:《诗经》和《楚辞》作为秦汉前汉族诗歌的两座高峰,虽有大量自然景象描写,如“关睢”、“桃花”(《诗经》)“薄荷”“挚鸟”(楚辞)等,它们或者是作为比兴之媒介,或是作为比德之物,本身并不具审美的价值。在《诗经》、《楚辞》所经历的漫长年代,还没有出现一首专门描写自然山水为主要内容的诗篇。两汉数百年,乐府五言诗,特别是铺采摛文的辞赋,已有了较多的自然风光描写。只是汉末建安时期,曹操写了一首《观沧海》,这才算是曲终奏雅,为汉以前诗坛献上了唯一的一首完整的山水乐章。魏晋之前,汉族诗歌的内容都是与人本身有关的生存、欲望、政治、战争等等,自然风光还是未被人识的一块天然璞玉。

出现时期:真正将自然山水作为一种独立的审美对象,诗人以自然山水为题材写诗,则始于魏晋六朝,是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原因的。

魏晋六朝,一个干戈纷扰,政治紊乱,经学衰落,玄学盛行,思想开放,人性觉醒的时代,走马灯似的王朝更迭和杀夺,人命危浅、朝不得夕的恐怖和悲哀,使得许多具有觉醒意识的诗人,包括公卿身份的诗人,产生了“膏火白煎熬,多财为患害,布衣可终身,宠禄焉足赖”这样的认识。他们为了全身远祸,不得不离开动荡的政治,藏身匿迹于山泉林木之间,希企逸隐之风一时大炽。魏末晋初诗坛,山水诗已逐渐增多,在嵇康、张华、左思、郭璞等人的诗篇中,便出现了“白云停阴冈,丹葩曜阳林。石泉漱琼瑶,纤鳞亦浮沉。(左思《拈隐诗》)。山水诗又经过了五言诗的曲折经历,到了晋宋时代,终以陶渊明、谢灵运这两位大诗人的出现,而在诗国确立了自己的地位。

盛世时期:山水诗形成以后,虽然它在不断寻求外部空间的开拓和内部体制的完善,从而在各个不同时代,而有了新的风貌和姿态,但是,道释玄禅的人生情趣和艺术精神,却始终贯穿于山水诗的发展中。随着唐诗繁荣局面的到来,山水诗出现了丽日经天的壮观。王维与孟浩然等继承了陶渊明、谢灵运山水诗传统,形成了一个与边塞诗派交相辉映的山水田园派。在唐代诗人中,没有哪一个人没有写出自然山水为题材的诗篇唐代诗人中以山水诗闻名的人很多,但能代表山水诗成熟的,主要还是孟浩然、王维、李白。山水田园诗到了宋代以后,虽在运用诗化的语言抒情、状物、写景、叙事方面,有行文不拘一格,使人耳目一新之作,但山水诗的境界上子已远远比不上唐朝。

(二)代表人物: ①陶渊明

陶潜作为山中田园派开宗立派的诗人,他们都明显地受到了玄学思潮的影响,但由于地位及生活道路不同,玄学在他们诗中又有不同的印迹。陶诗中的玄旨和理趣,不只表现在诗中多有饱含人生经验的理悟,更重要的是那种玄旨就渗透在诗中“此中有真意”的田园画面上。而谢诗主要是通过那些“空翠难强名,渔钩易为曲”“遭物悼迁斥,存期得要妙”之类的玄言理悟来表达,“玄旨”并未完全化入到他的诗中。

陶诗虽然以自然为审美对象,并崇尚自然,但是追求的不是外物自身,而是心灵之趣。他的诗,是写意,而不是摹象。陶渊明原本是飞翔于田园的慧鸟,至情至性,自由自在是他的本性。因性真直率,故做不了污浊世态下的好官,一旦脱离樊笼,复返自然,喜庆之情,不能自已。《归园田居》(五首),《移居》(二首)活脱脱勾勒出一个超然物外,悠闲、适性的伟大诗人。透过晨雾暮霭,他葛衣芒鞋,荷锄走来。简朴的居处,平常的村落,作者却以十分欣赏的口吻一一道来,甘于淡泊、守拙归真。诗人率真的心性和卓迩的气节,犹如芰荷滚露,月白风清。他的田园诗,是他人格精神的外化,所以,他写景物重在写意,只追求平和悠闲的心境与冲淡朴素的物境的融合,呈露着浑然天成的大境界。写诗,对他来说只是那种“旷而且真”的怀抱的自然流露。苏东坡说“陶渊明意不在诗,诗以寄其意耳”,元好问说:“此翁岂作诗,直写胸中天”。

②谢灵运

如果说陶渊明开寄意田园山水之先河,与陶同时代而稍后的谢灵运则开模山范水、雕缕字句的先河。谢灵运山水诗句秀辞巧,如善于调度语言的匠师,往往一字而传山水情态,在提炼诗意,感悟语言方面有过人的才气,这一点连李白也佩服之至。如“林壑敛冥色,云霞收夕霏。”(《石壁精舍还湖中作》)“乱流趋正绝,孤屿嵋中川。”(《登江山孤屿》)“白云抱幽石,绿蓧媚清连。”(《过始宁野》)“池塘生春草,柳园变鸣禽”。(《登池上楼》)“春晚绿野秀,岩高自云屯。”(《入澎蠡湖口》)“野旷河岸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对山姿水态、昏晓阴晴的变化穷貌极形精雕细刻,细微独到描摹,再现了一种自然美的艺术境界。从这一点上看,谢灵远绝对的灵慧,观察事物十分精微,驾驭语言的能力十分高超,山水风光,经他妙手剪辑,即刻制成了流光溢彩的清丽画面,因而在魏晋时代汉族诗歌中独树一帜,令后人有“谢诗如新发芙蓉、自然可爱”之说。

③孟浩然

幽居襄阳鹿门山的孟浩然,寄情山水,一生不仕,是封建时代少有的流名千古的布衣诗人之一。李白有诗《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孟浩然乃真隐者。古代士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他选择了第二条路,清心寡欲,淡泊宁静地陶醉于自然山水之中,追求诗歌的最高境界——自然美。他的诗近于陶诗,而又自有风格。“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这类气象雄浑的诗并不多见。有代表性的还是那些呈现着清寂、冷峭意境,深印着隐者情调的诗作。他诗写隐者的情怀:“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天。……”。(《秋登兰山寄张五》)他诗写田家的欢趣:“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林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过故人庄》)清寂冷峭的意境,自然恬淡的情趣,然而掩饰不了内心的孤清和寂寞。抱卷沉思,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心高气傲的诗人郁郁独行在山道上,山风吹拂着飘逸的长衫。

④王维

王维写过政治诗,边塞诗,但能反映他独特成就的还是他那别有胜景的山水田园诗。他目睹了官场倾轧,世情翻覆,并且自身也体验到了仕途的沉浮不定后,“愿得燕弓射天将,纵死犹闻侠骨香”功业心和热情迅速冷却下来。中年以后,即抱持了“漆园非傲吏,自阙经世务。但寄一微官,婆娑数株树。”的生活态度,内隐外仕,选择了一条亦官亦隐的生活道路。他的山水田园诗,既是个人心灵的写照,也是时代思潮在诗国的投影。

王维山水诗,既有雄浑壮观的自然景象,更多见清逸雅致的山水画面。但是,王维诗中更多是那些带有几分禅思玄意的清逸雅致的画面,他是一位悟性极高的人,超人的才气不仅在诗、书、画多方面卓有成就,而且在参禅悟道方面,也有大彻大悟的智慧。画家的眼光,音乐家的听觉,诗人的感觉,佛家的心态,赋予他一种不同凡响的艺术力量,他几乎把每一项景物都注入特有的灵魂和感觉,又把自我消融在景物里,形成了物即是我、我即是物的庄禅境界。王维的山水诗,以境写心,了无痕迹,象外有象,景外有景,意外有意,韵外有致,有一种悠远的意境。

⑤李白

李白山水诗的显著特征是自然山水景物的个性化。山水诗本来就是诗人审美理想的对象化,是诗人心灵的外化,山水诗必然要表现诗人自我。但是在王维、孟浩然等诗人那里,自然山水画主要是他们寄托精神,消融苦闷之处所,因而,“自我”也就常常消融在自然景物之中。而在李白,自然山水不只是他寄托精神,消融苦闷的处所,更重要的还是他追求个人自由解放的天地。强烈的主体意识,使诗人“自我”不是消融隐没在自然山水画中,而是使自然积极地表现着诗人自我。物我合一的艺术思维,产生了移情作用。

篇8:中西山水田园诗歌比较

关键词:山水田园诗,比较,形成和发展,主题思想,表现形式

山川之美,古今共赏。绮丽多姿的山水风光孕育了中西众多的诗人,写下了无数的优美诗篇。这类诗多描写大自然景物,反映充满活力的农家生活和农民的疾苦,以此体现诗人对自然、世事、人生的态度。尽管同为山水田园诗,中国与西方的山水田园诗因文化的差异而同中有异。

一、形成和发展

中国山水诗是山水意识觉醒的必然结果,是描写山水的作品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1]《诗经》《楚辞》中有大量描写山水景物的诗句,但没有把山水风光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加以描写,而是作为劳动生活的背景或比兴的媒介。魏晋时,不少文人啸咏山林,隐逸之风遂兴。东晋陶渊明归隐田园,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歌咏田园风光与农家生活,在诗歌中开辟了一块艺术新天地,宣告了田园诗的诞生。南朝时山水诗得到进一步发展,以其清新、秀丽的风格与边塞、宫怨等其他题材的诗歌相区别。至唐代,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一大批诗人继承陶渊明田园诗、谢灵运山水诗的传统并融会了两家的特点,从而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山水田园诗达到了颠峰状态。

西方山水田园诗的形成主要源于社会背景。欧洲田园诗是古希腊诗人忒俄克利托斯首创并由古罗马大诗人维吉尔发展而成,文艺复兴时期田园诗传入英国。[2]在文艺复兴运动中,人性得到解放,描写自然的作品慢慢开始出现。巴格莱率先创作田园诗而被称为英国的“田园诗人之父”。斯宾塞、马洛继承巴格莱的传统,将山水田园诗的创作推向前进。但到了十七、八世纪,欧洲封建势力卷土重来,人文主义逐渐削弱,复古主义抬头,田园诗因之遭到了新古典主义的扼杀,自然趣味让位于宫廷趣味。直至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资本主义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代表资本主义思潮的启蒙运动和浪漫主义运动相继兴起,西方出现了第二次人性解放。也正是因为人性解放,出现了一大批山水田园诗人,如华兹华斯、柯尔律治、骚塞等湖畔诗人和拜伦、雪莱、济慈等,山水文学才最终得以形成。因此,社会背景是西方山水诗形成的根本原因。

总体上看,中国山水意识根深蒂固,因而描写自然的诗歌一直绵延不绝,不断向前发展,山水田园诗歌理论也比较发达,山水田园诗是文学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而西方没有共赏山水的传统,自然诗的出现从文学史的角度看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因而,西方自然诗显得单薄,不能在文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主题比较

山水田园诗是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存在的自然相结合的产物,其主题不仅仅限于描写自然风景本身,同时也折射了作者个人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首先,中西山水田园诗都表现了自然的优美,歌唱自然。[3]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以清丽洗练的语言描绘了初秋山间优美和谐的景致,意境隽永高远,风格恬静淡雅。托马斯·纳什的《春》从多个角度描写了一副生机盎然的春日图景:芬芳的气息、各色的花木、翩翩起舞的少女、成双成对的情侣、嬉闹的羊羔以及啼声悦耳的鸣禽,奏响了一曲欢快的春天颂歌。其次,中西山水田园诗都表现了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揭示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生活哲理。西方自然诗也在写自然中表现了不少哲理。美国诗人弗罗斯特(1874-1963)《未选择的路》写道:“林中两路分,可惜难兼行”,以自然之路喻人生之路,哲理深刻。

在另一方面,中西山水田园诗在主题上也呈现出较大差异:中国山水田园诗侧重于政治思想隐逸倾向而西方山水田园诗则偏重于宗教和爱情。中国山水田园诗人大多受儒家积极入世思想的影响,他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自陶谢始,很多山水田园诗人都在诗中表现了自己的政治遭遇。陶渊明说:“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归园田居》),揭示了当时中国官场的黑暗。在表达对仕途官场的厌倦的同时,许多山水田园诗也表达了对归隐山林的向往和对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再看英国早期的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他有“自然诗人”之称,他到自然去并非因为官场失意,更非为了归田。对于他来说,大自然是他的“心灵的乳母、导师、家长,全部精神生活的灵魂”。他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得到启示,接受洗礼,完成升华。在他的长诗《丁顿寺》里,他的灵魂更升华到脱离肉体而和大自然归一的程度。此外,西方赞美山水的诗歌也充满对爱情、女性的赞美之情。比如斯宾塞《牧人月历》、马洛《痴情的牧羊人致爱人》所描写的牧民的欢乐和景色的宜人只是为了渲染一种谈情说爱的良好气氛。

中西诗人在田园诗中表达思想的不同,究其深层原因是中西诗人的价值观不同。中国诗人的生活重心是仕宦羁旅,社会理想是建功立业,浸入其骨髓的是儒家思想,这样的人生信条难免要渗透到诗歌中。而西方宗教意识浓厚,普遍把造物主作为赞美对象。同时,西方崇尚个人主义,爱情在个人生活中最关疼痒,因此西方诗人以宗教恋爱为主题也不难理解了。

三、表现形式比较

中国诗歌最为推崇的就是那种含蓄意境深远的表达方式,而西方诗歌则是直白的表达情感。在王维的诗中,物我混化、同一,意境冲淡超脱。如其诗《辛夷坞》,描写辛夷花在人迹罕至的山涧边自开自落,不着痕迹地抒发了“诗人离世绝尘的思想感情”,达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云“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的“无我之境”。

同为咏花诗,华兹华斯的《咏水仙》极力表现大自然的美丽、和谐,但作者的主观情思展露得很鲜明直白。虽然华兹华斯也认为“人与自然根本相互适应,人的心灵能映照出自然界中最美最有趣味的东西”,也是讲心灵之“情”与自然之“景”是能交相呼应的,但他强调了一切景象都是由“我”看到的,也由“我”把它们串起来,始终有个我在那里。正如王国维所说的“以我观物,故我皆着我之色彩。”西方诗歌的主观性还表现在“景物的具体性渐因作者介入的调停和辩解而丧失其直接性”。[4]

由于中外文化根源的不同,在中国诗中写景是为了体悟,诗人在关注自然景物的过程中力图超越个人情感的干扰,“以物观物”,强调意境深远含蓄;而在西方诗中,写景是为了抒发个人的主观情感,强调一切从人出发、一切以人为归宿,因此西方诗人并不压抑个人的感情,而是真诚地表达情感。

虽然诗歌是整个人类的情感体验,中西诗歌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共性,但由于地理、历史、文化的巨大差异,它们的差异也是明显的。对中西山水诗的对比研究能让我们更具文化的敏感性,能更透彻地审视自己民族的文化,更自觉地以不同的审美角度和眼光来理解西方文化和传统,以期促进异质文化之间的理解与交流。

参考文献

[1]杨惠芳.中西山水田园诗的形成和发展比较[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3(9).

[2]姜士昌.英国田园诗的传统及其嬗变[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3]陈颖.中西山水田园诗主题比较[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8(3).

篇9:2015年山水田园诗歌分类之诗歌

关键词:柳宗元 永州时期 山水田园诗歌 特点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永州时期,柳宗元创作了大量以山水为题材的诗文,素为人称道,山水文学也一直是柳宗元研究中的热点。本文试图从柳宗元对永州山水自相矛盾的描述和他寄情山水,以及佛理渗透等几个方面来体察永州时期柳宗元备受压抑、忧乐交替、渴望自我抒解的处境。

一 自相矛盾的永州山水描写

柳宗元于永贞元年(805年)年末来到永州,当时,这里还是比较荒僻的地方,是远离中原政治、经济中心的南荒。据《旧唐书》卷四十《地理志三》记载,这里天宝年间有户二万七千四百九十四,口十七万六千一百六十八。而经历安史之乱后至元和初,据《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九记载,仅有户八百九十四。显然,在柳宗元的时代,永州是经济凋敝、民不聊生的地方。宋邵博《邵氏闻见后录》亦云:

柳子厚云:“北之晋,西适豳,东极吴,南至楚、越之交,其间名山水而州者以百数,永最善。”以妙语记其可游者,读之令人悠然有出世之意。然子厚别云:“永州于楚为最南,状与越相似。仆闷则出游,游复多恐,涉野则有蝮虺大蜂,仰空视地,寸步劳倦,近水即畏射工沙虫,含怒窃发,中人形影,动成疮疠。”子厚前所记黄溪、西山、钴铒潭、袁家渴,果可乐乎?何言之不同也?

宋人汪藻曾游永州,亦探访过黄溪,并记之:

黄溪距州治七十里,号称名山水而村者以百数,此为最善,然在子厚当时,以地远即少游,客更不易到此。至宋绍兴间,汪藻来零陵,访子厚遗迹,如愚溪、钴鳃潭、南涧、朝阳岩之类,可得见者不少,独黄溪为峒獠侵耕,嶝危径塞,无自而入,以远故也,汪浮溪以后,不闻更有人谈黄溪。

可见宋时的永州依然是山高林密、幽深荒僻的,也可以间接印证永州在柳宗元的时代确为“涉野则有蝮虺大蜂,仰空视地,寸步劳倦;近水即畏射工沙虱,含怒窃发,中人形影,动成疮疠”。然而,柳宗元在“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美学观念下,努力寻找着永州山水的美丽之处,以证明荒僻之景有美感,被弃之人亦有用。这种心态又以初贬永州时最为明显,如《法华寺石门精室三十韵》、《构法华寺西亭》、《游南亭夜还叙志七十韵》、《湘口馆潇湘二水所会》等诗创作于元和元年(806年)至元和四年(809年),其共同特色是精心营构、铸词精确,对山水景色摹写穷形尽相,这种铺排细致的手法,虽构造了永州山水诗幽峭、僻远的特殊风貌,却有着过于细碎和缺少蕴藉的不足,有些长篇山水诗中还充斥着理语议论,如《法华寺石门精舍三十韵》云:“小劫不逾瞬,大千若在掌。体空得化元,观有遗细想。喧烦困蠛蠓,局 疲魍魉。寸进谅何营,寻直非所枉。探奇极遥瞩,穷妙 清响。”读之令人不耐。

直至元和四年(809年)左右,柳宗元被贬初期的怨愤才渐渐平复,他利用闲居时间,开始大量读书、思考、漫游,以寄托情思。而“少时陈力希公侯,许国不复为身谋”的壮志也悄然瓦解,开始大量创作山水诗文。永州虽地处南楚,其境内有著名的九疑山、湘潇二水,山陵起伏,景致幽清深奥,还是有许多可观之处的。由于心境悄然变化,柳宗元的山水性情也开始占据上风,一些在永州中后期创作的山水诗以其明净清幽的诗美风格深受世人喜爱。

如《游石角过小岭至长乌村》:

磴回茂树断,景晏寒川明。旷望少行人,时闻田鹳鸣。风篁冒水远,霜稻侵山平。

《秋晓行南谷经荒村》:

杪秋霜露重,晨起行幽谷。黃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机心久已忘,何事惊麋鹿?

《旦携谢山人至愚池》:

新沐换轻帻,晓池风露清。自谐尘外意,况与幽人行。霞散众山迥,天高数雁鸣。机心付当路,聊适羲皇情。

《雨晴至江渡》:

江雨初晴思远步,日西独向愚溪渡。渡头水落村径成,撩乱浮槎在高树。

这些描绘山水的小诗极为精确传神,择取幽谷荒村的冷寂、雨后渡头的撩乱来描绘,将当地的风光、情景写得历历如画,又有瞬间有悟的情趣,而这一类型的山水小诗最为清润流动的是《渔翁》: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声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这首小诗在动态中传神写照,有一种神超意旷的性灵之美。从上述分析可知,随着柳宗元心态的变化,对山水的观感也发生着变化,因此导致对永州景致描述的矛盾,当然统观柳宗元永州山水诗的创作,总体上仍是以幽险峻峭的山水气貌来象征和隐喻其幽愤不平的内心。

二 情有独钟的永州山水描写

从上文可知,柳宗元在永州经常出游并大量创作山水诗文,这并不完全因为永州当地的自然风景如何美丽所引发了诗思,而是借山水来舒解诗人心中郁结的情感,来表达贬谪生活中的寂寞与痛苦,所以柳宗元的山水诗文总是强烈地彰显着诗人的主观情感。元好问云:“谢客风容映古今,发源谁似柳州深?朱弦一拂遗音在,却是当年寂寞心。”元好问认为柳宗元不仅学习了谢灵运模山范水的创作方法,更重要的是领会了谢灵运意在山水的不得已与哀伤寂寞,故其诗深得谢灵运的神韵。柳宗元确有一些山水诗的谋篇布局如谢灵运山水诗一样讲究精细刻画、模山范水,在一些长篇山水诗中学习谢灵运的痕迹还非常明显,如前文曾引过的《法华寺石门精舍三十韵》。但究其根本,柳宗元的山水诗是抒发骚人意。柳宗元的遭遇、心情与屈原相似,柳宗元在贬谪永州途中即作《吊屈原文》,至永州后又有骚体文十篇,如《乞巧文》、《骂尸虫文》、《斩曲几文》等,借骚体以寓怨,其文章中也多有哀怨之意。观其在永州的山水诗创作,也透露了这种心境,如:

弃逐久枯槁,迨今始开颜。

投迹山水地,放情咏离骚。

杳杳渔父吟,叫叫羁鸿哀。

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

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云:“若乃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略语则阙,详说则繁。然屈平所以能洞鉴风骚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耳?”而葛晓音《山水田园诗派研究》则论述,对山水的大量描述实出于《楚辞·九歌》之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未尝不可将楚辞视为山水描写的先声”。至永州后,柳宗元受楚地风物影响,深谙屈原来此后的徘徊苦闷的心情,在诗歌创作中有意识以楚地山川风物入诗,情感上也以骚怨为主,虽偶有闲情逸致欣赏山水,但仍是一瞬间而已,如《构法华寺西亭》云“窜身楚南极,山水穷险艰”,但登高望远之后,景色怡人,“割如判清浊,飘若升云间。远岫攒众顶,澄江抱清湾”,因而“神舒屏羁锁,志适忘幽潺。弃逐久枯槁,迨今始开颜”。然而这种快乐仍是暂时的,强烈的悲哀迅速将诗人拉回现实,“赏心难久留,离念来相关”。如果联系柳宗元在永州所作的山水游记,这种希望在山水中寻得解脱的心理路程就更为明晰了。柳宗元在“贬”且“窜”之后,仍然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和情感,仍然悲愤哀伤于人际世事,这也就是屈原的情操傳统。柳宗元在永州时期诗歌创作中表现出来的执著、愤懑的强烈情感,孤峭严峻、冰清玉洁式的艺术风格传达出来的正是类似于屈原的深情美丽。可见,长期生活在楚地的柳宗元,应该是有意识地借永州山川风物营造浓郁的楚骚情调,用以反复咏叹失志之悲,形成了独特的风格。陆时雍《诗镜总论》云:“刘梦得七言绝,柳子厚五言古,俱深于哀怨,谓骚之余派可。”失时违志,悦山乐水,是中国古代文人普遍的心理选择。却没有一个像柳宗元那样把描写山水的美也作为一种抗争,作为隐含的自矜和孤傲不屈的精神的外化。

三 佛理渗透的永州山水描写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对外文化交流最发达的时期,尤以佛教为媒体的中印文化交汇融合最为活跃。柳宗元以儒者而崇佛,对汉译佛典有精深的钻研,与佛徒亦有长期的交往,《柳河东集》正集四十五卷诗文中,佛教碑文约占两卷,有关游访寺庙、赠答僧侣的文字各近一卷。

柳宗元一生试图寻找儒佛相合的一面,不仅在诸多文章中反复论述,曾说“退之忿其外而遗其中,是知石而不知韫玉也”。如认为佛教义理“往往与《易》、《论语》合,诚乐之,其于性情爽然,不与孔子异道”,从道德伦理的角度,柳宗元则推许学佛之人脱世俗之桎梏,追求心性自由的高尚思想与行为。柳宗元反复申明的是以儒统佛。

柳宗元对佛理的研究亦盛于永州时期。他贬永初期寄居佛寺,直接感受佛学氛围,更重要的是求助于佛理以减轻心灵痛苦。柳宗元在永州的嗜佛显然是借助于佛学这一外物来抒解心中的悒郁。

柳宗元永州诗中纯粹宣讲佛理、体认佛理的作品并不多,直接与佛徒交往而写的诗篇亦不算太多,检点柳集亦不过十来首。这些诗在艺术表现上,明显分为二类:一类为纯粹言理,带有浓郁的佛教理趣意味,主要是《巽公院五咏》中其一《净土堂》、其二《曲讲堂》、其三《禅堂》;另一类诗篇则是以景托理,景理相融,有着空灵洁净的美感,有《晨诣超师院读禅经》、《戏题石门长老东轩》及《巽公院五咏》中其四《芙蓉亭》、其五《苦竹桥》诸诗。

柳宗元所作的纯粹宣讲佛理的诗并不是泛泛而论,通常都带有诗人自己对佛教理论的态度与倾向,是诗人内心的体悟以及对佛理的精深认识,是把佛理渗透于山水田园诗之中。如巽公院五咏》之三《禅堂》:

发地结青茅,团团抱虚白。山花落幽户,中有忘机客。涉有本非取,照空不待析。万籁俱缘生,杳然喧中寂。心境本同如,鸟飞无遗迹。

此诗用山水田园的景物描写淡化了佛理的枯燥感,虽然用鸟飞无迹的意象象征心灵无碍的自由活动,本是佛家之语,有着浓郁的佛家气息,但用在此诗中,令原本清幽静寂的境界中增添了一点灵动的色彩,富于艺术韵昧。与另一类佛理诗有相似之处。其它各篇以佛理入诗的诗歌都是与这相似的佛理与情采相融的佳篇,比较著名的是《晨诣超师院读禅经》,此诗以极为清冷的笔调描绘自己读佛经的情景,向来为世人所喜:

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遗言冀可冥,缮性何由熟?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日出雾露余,青松如膏沐。澹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诗人于佛寺禅院中忘却了世间烦恼,也消隐了生活的悲情和伤感,心境平和冲淡,风格也自然冲淡。

《赠江华长老》一诗赞赏江华长老精熟佛理,亦以清逸之笔写景述怀,在语言上不雕琢刻画、用字用典不求乖僻深奥,明白如话,风格与《晨诣超师院读禅经》相似。除去上述这些直接宣讲佛理、描述与佛徒交往的诗歌外,柳宗元永州诗中还普遍存在着佛理对柳诗的渗透,尤其在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的诗歌中,给柳宗元的永州诗歌融入了独特的美感。这就说明贬至永州的诗人企求从乐山水、嗜闲淡中超脱自己,从心理上拉开与现实的距离,于是借助于佛学。由于佛学讲求通过静滤思维,使心体空明,不粘不滞,祛除妄念,追求心灵的感悟,对于山水亦以幽清景致为美,恰巧暗合柳宗元追求山水之美以解心灵之忧的需求。当心物俱无的佛学作用于他进行审美活动时,就必然以距离世俗的情趣为其诗美追求。如《郊居岁暮》:“屏居负山郭,岁暮惊离索。野迥樵唱来,庭空烧烬落。世纷因事远,心赏随年薄。默默谅何为,徒成今与昨。”诗中写田家农事自然生动,且心无挂碍、悠然自得,读来自有一份冷静与平和。其它诗歌如《夏昼偶作》、《雨晴至江渡》以及愚溪诸诗,都体现了这种闲淡的、物我相忘的特殊美感。对佛理的嗜好应在无形中帮助柳宗元形成清新简淡、重视理趣的美学观,因而柳宗元永州诗中具有的明净幽清的风貌是得益于佛学的,也对其诗歌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 杨文榜:《柳宗元及其诗歌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2] 陈松柏:《柳宗元初到永州的心态解读——以〈谪龙说〉〈江雪〉〈首春逢耕者〉为线索》,《广西社会科学》,2010年第7期。

[3] 徐翠先:《柳宗元诗歌的创作风格及其艺术渊源》,《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2015年山水田园诗歌分类之诗歌】相关文章:

诗歌山水田园诗教案08-24

山水诗歌04-22

山水的魅力诗歌04-24

赞美祖国山水的诗歌09-12

一程山水的梦诗歌04-19

愿与你山水相依抒情诗歌04-13

观澜山水田园客户活动04-24

山水田园诗四首教案08-26

王维及山水田园诗04-12

山水田园诗鉴赏要点05-08

上一篇:磊科路由的一些基础介绍下一篇:三系联谊晚会活动总结